抗肿瘤血管范文
抗肿瘤血管范文(精选10篇)
抗肿瘤血管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系
MCF-7人乳腺癌瘤株, 购自山东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
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鼠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 (北京岳泰生物公司) , 鼠抗人MMP-9单克隆抗体 (北京岳泰生物公司) 。
1.3 动物含药血清制备及实验分组
Wistar大鼠20只, 雄性, 体重 (200±20) g。随机分为空白血清组 (对照组) 8只, 含药血清制备组12只。含药血清组每日给予六神丸溶液 (5mg/ml) 3ml/次, 2次/d灌胃, 空白血清组每日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 于给药第3天, 于末次灌药前12 h禁食, 末次给药后1 h, 乙醚麻醉, 腹主动脉采血, 无菌分离血清, 经56℃、30min灭活处理, 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除菌后分装, 分装入小瓶, 置-20℃冰箱保存备用。实验分组, 见表1。
注:DDP的终浓度为1μg/ml
1.4 细胞培养
复苏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 接种于50 ml培养瓶, 加入DMEM培养液 (含10%小牛血清, 青、链霉素各100 u/ml) 8 ml, 置于37℃、饱和湿度、含5%CO2的细胞培养箱中无菌培养, 细胞呈贴壁生长。至细胞生长旺盛贴壁后, 去掉原培养液, 分别加入以上各对照组、实验组含药血清, 于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4 h, 制备单细胞悬液, 加入鼠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或鼠抗人MMP-9单克隆抗体, 上流式细胞仪检测。
2 结果
2.1 六神丸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VEGF表达的影响, 见表2。
从上表可以得出:对照组 (10%正常鼠血清组) 及各处理组细胞培养24 h后, 各处理组VEGF荧光表达强度水平均有所下降, 六神丸含药血清组下降明显, 20%含药鼠血清组较10%含药鼠血清组更为明显;DDP+10%正常鼠血清组较之对照组也有明显下降, 但不及六神丸含药鼠血清组;DDP+10%含药鼠血清组的荧光表达强度最低。VEGF荧光表达图显示:对照组的VEGF荧光表达强度波峰显著右移, 荧光强度高, 经各含药血清作用后, VEGF的荧光表达强度波峰显著左移, DDP+10%含药鼠血清组波峰左移最为明显, 荧光强度值显著下降。
2.2 六神丸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MMP-9表达的影响, 见表3。
从上表可以得出:对照组 (10%正常鼠血清组) 及各处理组细胞培养24 h后, 各处理组MMP-9荧光表达强度水平均有所下降;六神丸含药血清组下降明显, 20%含药鼠血清组较10%含药鼠血清组更为明显;DDP+10%正常鼠血清组荧光表达强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但不及10%及20%含药鼠血清组下降明显;DDP+10%含药鼠血清组的荧光表达强度最低。荧光表达图显示:对照组的MMP-9荧光表达强度波峰显著右移, 荧光强度高, 经各含药血清作用后, MMP-9的荧光表达强度波峰显著左移, DDP+10%含药鼠血清组波峰左移最为明显, 荧光强度值显著下降。
结果表明:各处理组VEGF及MMP-9荧光表达强度明显下降, 与正常鼠血清组比较差异显著;六神丸含药鼠血清对MCF-7细胞VEGF及MMP-9荧光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 且随药血清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DDP+10%含药鼠血清组的抑制作用最强, 说明含药鼠血清与DDP合用有增效作用。
3 结论
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是稳定的, 当受到生理或病理的刺激如创伤、缺氧或肿瘤生长时开始增生以形成新的血管。新生血管形成包括毛细血管内皮层下基底膜降解、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新生血管形成和新的基底膜形成等一系列过程。肿瘤血管生成必须依赖于瘤细胞、间质细胞、巨噬细胞及周围宿主细胞分泌相关的血管生成活性因子诱导刺激内皮细胞增殖、迁移, 导致血管新生。新血管的形成、发展及调节取决于血管生成促进因子 (正调节) 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负调节) 之间的平衡。当促进血管生成的正调节因子占优势时, 就导致血管增生, 反之就被抑制。在正常组织中, 血管形成是受到严格调控的, 由于血管新生的正负调节因子处于平衡状态, 即促血管生长因子被高水平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严格控制, 血管生成的开关处于关闭状态, 血管内皮细胞维持稳定。肿瘤细胞诱导血管形成是通过改变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来实现的。一旦平衡遭到破坏, 导致肿瘤组织中生长因子过度表达, 抑制因子表达过低, 肿瘤血管生成的开关将被打开, 使得肿瘤组织完全倾向于血管生成一方, 最终导致肿瘤的浸润和转移。VEGF是一种高度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素, 也是目前己知作用最强的促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MMP-9是MMPs家族中分子量最大的酶, 其主要功能是降解细胞外基质中起骨架作用的主要成分, 在肿瘤介导的细胞外基质降解中起关键作用。因此, MMP-9与VEGF协同表达可作为血管生成与肿瘤侵袭转移的标志。
心脑血管和肿瘤新项目启动培训小结 第2篇
今年5月份,慢性病启动了心血管和肿瘤新项目,对于我和所有的乡医来说,这都是一个新的知识,我也是边越边培训。
心脑血管和肿瘤是近年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的一大重要原因,为了更好地预防心脑血管和肿瘤疾病,延长病人的生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县疾控中心今年开展了这两个项目,我们针对这两个项目的筛查及上报流程进行了培训,经过培训,大多数乡医都能够掌握这两个项目的筛查及上报流程,但还有个别乡医掌握的不够,所以我想第一个月新项目的上报一定不会全面。
在下一个月例会上,我会在网上查找更多关于心脑血管及肿瘤的知识,丰富自己对这两个疾病的认识,才能给乡医更多的指导,才能把这两个项目开展好,达到上级要求。
我相信通过我们共同努力,通过我们这次培训,乡医们也一定会对这两个疾病加强认识,更有利于我们以后工作的开展。
血管瘤本质上不是肿瘤 第3篇
当你一听到医生说你身体里有个“血管瘤”时,立刻就紧张起来、不安起来、苦恼起来。因为,可能你听说了周围的人群里有过“血管瘤突然出血而亡”的事件发生过。其实,了解了血管瘤的基本知识,知道如何对待,血管瘤也就不可怕了。
血管瘤本质上不是肿瘤
我们都知道,人体有个循环系统,负责把血液从心脏打出到动脉,然后分布到全身的每一个角落。动脉血管一直细分成毛细血管,让血液中的营养分发给每一个细胞,然后汇集到静脉,回到心脏。
这样说来,人体的血管就可以分为:动脉、毛细血管、静脉3个不同的血管结构(图1 人体的血管,图2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的关系示意图)。
血管瘤的本质是结构紊乱
生物学上所谓的肿瘤,应该是细胞过度增生(主要是数目增加)形成了“多余”的细胞团块,比如,脂肪瘤是由过多的脂肪细胞组成,纤维瘤是由过多的纤维细胞组成。
血管瘤看起来或摸上去像多余的一块肉团,却是由“一嘟噜”紊乱的血管堆积而成(不是一种细胞),所以,本质上人们叫它“血管瘤”,其实却是一种杂乱的血管团,生物学上叫“错构”,或者叫“畸形”。
在名称上,主要取决于这个杂乱的血管团主要由什么样的血管为主而命名。比如,以静脉血管为主就叫做静脉性血管瘤,以毛细血管为主就叫做毛细血管性血管瘤,以动脉血管为主就叫做动脉性血管瘤。
有的是以杂乱血管团中管腔的形状而命名。比如,管腔大小均匀,看上去像海绵结构的叫海绵状血管瘤;如果是动脉管壁局部鼓突出来,犹如坑道中开挖了一个“猫耳洞”时叫动脉瘤;如果是动脉管壁中间被血液灌进来将管壁分开,犹如墙壁里多了个夹层时,叫做夹层动脉瘤(图3 动脉性血管瘤,图4 静脉性血管瘤,图5 毛细血管瘤)。
血管瘤只要不破就无妨
人体内任何部位都可以出现血管的畸形,也就是人们常称之为的血管瘤。由于血管瘤本质上不是肿瘤,因此,对于身体是没有伤害的。需要不需要对血管瘤进行医学上的处理(医治),主要取决于血管畸形的大小、部位、发展速度等。
绝大多数血管瘤是没有任何感觉的,都是在体检时无意中发现的。比如肝脏的血管瘤、脾脏的血管瘤、皮肤肌肉的血管瘤等。只有当血管瘤不停地长大,大多到10多厘米时才有感觉。医治这样的血管瘤只要切除或堵塞掉也就等于痊愈了。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是最严重的情况
只有当血管瘤出现在重要部位时,才需要认真对待。比如,脑子中的动脉瘤,虽然可以很小(1厘米以内),但一旦发生破裂,就会突然出血在脑子内,叫做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这时,可以发生突然头痛、昏迷、甚至死亡的情况。
遇到这样的急症,如果医院就在附近,可以立刻开刀,把出血堵住,还是有恢复的可能(图6 脑内动脉瘤,图7 动脉瘤破裂出血,图8 出血积聚在脑内)。
夹层动脉瘤是十分致命的
还有一个叫血管瘤名称的也是十分致命的,就是夹层动脉瘤。这样的动脉瘤主要发生在动脉管壁本身有毛病后,管腔内的血液一旦从管壁内面的破口冲入管壁内的夹层中积聚,就生成的夹层瘤(图9 夹层动脉瘤示意图)。
由于动脉内的压力大,夹层的血管壁既薄又脆弱,随时都有可能破裂。一旦破开,动脉内的血液瞬间(几秒、十几秒)就可以冲出破口,人体立刻失去足够的血量而死亡。这样的情形即使在医院里也是来不及抢救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抗肿瘤研究进展 第4篇
1 VEGF家族成员及其受体
1983年Senger等[2]在豚鼠肿瘤性腹腔渗液中以及多种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发现可使豚鼠血管通透性升高的因子,最初称之为血管通透性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1989年Gospodarwia、Ferrara等[2]从垂体滤泡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分离出一种可特异性地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的因子,取名为VEGF。其家族成员包括VEGF、VEGF2B、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IGF)、VEGF2C及VEGF2D和它们的受体VEGFR21、22与23[3]。VEGF是血管发育、成熟的病理生理中最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是一种主要由缺氧诱导的血管生成因子,已用于癌症的临床治疗。PIGF 通过已经存在的细小动脉介导新的血管生成,在诸如动脉粥样硬化性阻塞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VEGF2C和VEGF2D是主要的淋巴管生成因子,在人体发育和成熟的过程中诱导淋巴管生成;二者的信号转导抑制剂在抑制癌症的淋巴转移中被证明是至关重要的。
VEGF通过与自身受体结合,诱发一系列信号转导机制,从而发挥生物学效应。VEGFR均为酪氨酸激酶受体,有7个免疫球蛋白样胞外结构域,一个单一短链跨膜序列和一个含酪氨酸激酶的胞内区,其信号转导与酪氨酸激酶的级联反应有关。目前发现的主要受体有VEGFR-1(Fms-like tyrosine kinase 1,Flt-1)、VEGFR-2(Kinase insertdomain-containing receptor,KDR)和VEGFR-3(Flt-4)3种。Flt-1和KDR均能与VEGF高亲和力的结合。其中KDR有趋化和促分裂的作用。缺乏此类受体的小鼠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成熟障碍,造血干细胞严重减少,VEGF使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通透性增加可能是通过KDR介导的[4]。Flt-1受体缺乏的小鼠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损害,但其分化正常,Flt-1的表达主要与小鼠胚胎早期血管形成和伤口愈合有关[5]。Flt-4在胚胎发育早期血管中有广泛的表达,但在胚胎发育后期和出生后仅局限于发育中的淋巴管内皮细胞中有表达[6]。有学者[7]认为Flt-4阳性淋巴管数量与VEGFmRNA表达水平、淋巴侵袭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2 VEGF在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
2.1 VEGF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Matrix metalloprateinase,MMP)的关系[8]
美国加州大学Bissell教授近年来报告MMP在肿瘤发生早期起促进作用[9]。蒋扬富等[8]采用RT-PCR技术检测了39例原发性肝癌标本中的VEGF及MMP-9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VEGF与肝癌生长关系密切;MMP-9基因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有关,可作为反映肝癌复发、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
2.2 VEGF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关系[10]
DC是体内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能诱导初次免疫应答,并以表达CD83为特征。近年来,国际上在认识了VEGF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又发现其显著影响免疫细胞功能的效应。江晓丰等[9]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研究表明:VEGF表达强度与CD83阳性细胞密度具有很好的负相关性,并发现随着肿瘤临床期次的提高,NSCLC肺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升高,而DC密度显著降低,DC含量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DC含量较高者预后较好。
2.3 通过使肿瘤内部血液凝固治疗肿瘤[11]
将肿瘤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的抗体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与组织因子的细胞外结构相交联,采用这种交联抗体治疗霍奇金淋巴瘤大鼠模型,可以在肿瘤血管中出现血凝栓,使肿瘤组织坏死并缩小
2.4 血管形成抑制因子HIAF-1的抗肿瘤作用[9]
郭文忠等[10]采用RT-PCR技术,从人胎儿肝脏组织中克隆到一种新的血管形成抑制因子HIAF-1,体外实验表明,它能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该重组蛋白能显著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在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3 以VEGF及VEGFR为靶向的研究进展
从理论上讲,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有许多优于传统治疗的优点。抗新生血管治疗的靶点是新生的肿瘤血管,其内皮细胞基因相对稳定[12],不易突变,因而不像基因极不稳定的癌细胞那样容易诱导出耐药株[13]。正因为这些原因,以VEGF及VEGFR为靶向的血管新生抑制药物的研发,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抑制VEGF与其配体的结合,通常包括VEGF的单克隆抗体如Bevacizumab[14]、HuMV833[15]。可溶性的VEGF 受体如VEGFTRAP[16],VEGFR抗体如IMC-IC11[17];(2)抑制VEGF与其配体的结合后相应的信号转导机制,如干预酪氨酸激酶受体的胞内活性区如SU11248[18]、PTK-787[19]、ZD6474[20];(3)直接杀伤血管内皮细胞,如将细胞毒素与VEGF结合,构建针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靶向性药物;(4)基因疗法,如构建由VEGFR基因启动子驱动的自杀基因序列,转导可溶性的VEGFR基因,以及运用反义核酸抑制VEGF过度表达。其中,Bevacizumab是第一个获FDA批准上市。以VEGF为靶向的单克隆抗体,在一项Hurwitz等[14]主持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三期临床试验中证实,Bevacizumab联合化疗药物对比安慰剂联合化疗药物,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其中位生存时问从15.6个月延长到20.3个月,病情稳定中位时间从6.2个月延长到14.6个月,针对药物产生有效反应的中位时间从7.1个月延长到10.4个月,两者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近些年来为获得长期而稳定的抗血管新生作用,有学者应用了转基因治疗,通过转导可溶性的VEGFR 基因在肿瘤细胞内稳定表达而发挥长期、稳定及靶向性的治疗作用。Mahendra等[21]采用编码人可溶性VEGFR-1(silt-1)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证实转基因的存在和可溶性因子稳定的表达,发现腺相关病毒转导的silt-1基因,不仅在试管中能抑制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而且在体内可以抑制移植的新生血管依赖性的卵巢癌SKOV3.ipl细胞系的生长。糜军等[22]用含反义VEG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MM45T.Li细胞后,能明显减少VEGF的分泌(P<0.01);经可溶性VEGF受体基因(silt-1)、反义VEGF治疗的荷瘤小鼠肿瘤生长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减慢(P<0.01),肿瘤体积明显变小(P<0.01),肿瘤转移率减少(P<0.05),13周生存率明显延长(P<0.01);而且反义VEGF与sfh-1联合具有正叠加效应。这提示通过转导可溶性的VEGFR基因对于抑制肿瘤新生血管是一种可行的治疗策略。除此之外,人工合成VEGF突变体,一方面运用受体竞争抑制的原理,抑制VEGF与其配体的结合。另一方面又可以在VEGF突变体上连接细胞毒素,构建针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靶向性药物。白向阳等[23]从白喉杆菌中提取DNA,扩增出白喉杆菌的穿膜区和催化反应区,并应用点突变技术,制成可以和VEGFR-1特异性结合的VEGF突变体。利用这个可以和肿瘤血管上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VEGF的突变体,代替白喉毒素上的受体结合区,制成针对VEGFR-1的靶向融合毒素,竞争性的结合VEGFR-1,试验表明融合毒素对VEGFR-1阳性的肿瘤细胞有特异性的杀伤作用。
总之,VEGF家族以及VEGFR在肿瘤血管系统的发育和形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后期的生命中,这些分子参与相关的组织修复,如创伤愈合及女性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再生。在病理生理学中,异常的脉管新生是疾病发生的主要机制,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及肿瘤的生长;血管新生和淋巴管新生都可能促进肿瘤的转移。因而,用靶分子治疗控制这些过程的发生是研究疾病治疗的核心。随着对VEGF家族及其受体分子生物学功能及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基础研究、临床试验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抗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将会取得更好的疗效,给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摘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且是实体瘤预后的一项独立指标。恶性肿瘤细胞亦高水平表达VEGF,且与肿瘤血管新生密切相关,VEGF还作用于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促进肿瘤细胞增殖,阻止肿瘤细胞凋亡,也是恶性肿瘤独立的预后指标。抗新生血管治疗的靶点是新生的肿瘤血管,以VEGF及其受体(VEGFR)为靶向的血管新生抑制药物的研发,得到了广泛的重视。随着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基础研究、临床试验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会达到更成熟的阶段。
抗肿瘤血管 第5篇
关键词 恩度 化疗 恶性肿瘤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endostar-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Methods:Endostar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were administrated to 31 advanced cancer cases, who were confirmed by histopathology or cytopathology from October 2006 to march 2009.A total of 15mg endostar solved in 500ml of normal saline was intravenously admistered from day 1 to day 14,repeated later 7 days.The chemotherapy agents that were not used previously or not cross–resistant were administered simultaneously.The regimen was repeated every 21 days.The terminal point were objective response rate (RR);quality of life (QOL) and safety.Results:26 Patients were totally evaluated for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 after 60 cycles,1 patient achieved CR,6 patients PR,and 19 patient SD.Conclusion:The combination of YH-16 with chemotherapy can improve the response rate;efficacy rat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 obviously,this treatment is worthy of clinical generalization and further clinical observation.
Key wordsEndostar chemotherapy cancer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0月~2009年3月收治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中位年龄57.5岁,均有原发肿瘤的病理诊断和(或)胸腔积液的细胞学诊断,且KPS评分≥40分。其中,非小细胞肺癌10例,乳腺癌9例,原发性肝癌7例,宫颈癌5例。治疗前、治疗后均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肿瘤标记物、心电图检查。
病例分组情况:对于入选患者,应用常规的化疗方案作为基础治疗。根据病情和需要,确定应用其他标准方案化疗如TP、DP、GP等。加用恩度注射液;恩度注射液7.5mg/m2>/sup>(一般15mg/次),加入0.9%生理盐水500ml稀释后,静脉缓慢滴注3~4小时;1次/日,连用14天为1个疗程,间歇7天后,重复使用。
脱失病例及原因分析:脱失病例5例,见表1。
总体疗效分析:除脱失病例外,其余病人均能如期顺利完成治疗,可评价病例中生活质量治疗后有明显提高,治疗后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6例,病情稳定(SD)19例,见表2。
肿瘤标记物:治疗结束后复查血清肿瘤标记物均有明显下降,见表3。
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后分别对病人进行了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治疗后结果显示:(P<0.05),血肌酐水平在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血常规在治疗后有所下降,但都在正常范围。其余各指标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见表4。
结 果
除脱失病例外,其余病人均能如期顺利完成治疗,26例可评价客观疗效病例中生活质量治疗后有明显提高,治疗后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6例,病情稳定(SD)19例。
治疗结束后复查血清肿瘤标记物均有明显下降。
治疗前后分别对病人进行了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治疗后结果显示:(P<0.05),血肌酐水平在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血常规在治疗后有所下降,但都在正常范围。其余各指标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
YH-16与化疗联合,能提高多种恶性肿瘤患者的客观有效率(RR),改善和穩定多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是靶向治疗药物联合化疗应用的成功典范,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和进一步深入观察。
讨 论
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当肿瘤体积超过2mm3>/sup>时,需要新生血管形成以满足其对营养物质的进一步需要[1]。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基因组较为稳定,因此通过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抗肿瘤作用具有普遍意义。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目标之一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TTP,同时不增加治疗毒性。本研究显示客观有效率非小细胞肺癌42.85%;乳腺癌11.11%;原发性肝癌40%;宫颈癌20%。本研究治疗的病人多为化疗失败的复治晚期患者,仍取得较高的RR及较长的TTP,主要毒性反应是轻度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轻度心功能损害,均可耐受,可能与联合化疗有关,这与Hanna等报道[2,3]的结果类似。无皮疹发生率,可能与给予地塞米松预处理有关。我们的临床观察显示:26例可评价客观疗效病例中生活质量治疗后有明显提高,治疗后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6例,病情稳定(SD)19例。治疗结束后复查血清肿瘤标记物均有明显下降。血肌酐水平在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血常规在治疗后有所下降,但都在正常范围。YH-16与化疗联合,能提高多种恶性肿瘤患者的客观有效率(RR),改善和稳定多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是靶向治疗药物联合化疗应用的成功典范,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和进一步深入观察。
参考文献
1 Folkman J.What is the evidence that tumous are angiogenesis dependent?JNatl Cancer Inst,1990,82:4-6.
2 De Marinis F,Paul S,Hanna N,er al.Survival update for the phaseⅢ study of pemetrexed vsdocetaxel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also ASCO 2006 Poster Presentatio.J Clin Oncol,2006,24:397.
3 Clarke SJ,Abratt R,Goedhals L,et al.Phase Ⅱ trial of pemetrexed disodium in chemotherapy-naive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Am Oncol,2002,13:737-741.
表1 脱失病例及原因(例)
表2 总体疗效分布
表3 治疗后肿瘤标记物变化(平均值)
肝血管肿瘤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4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在2009年12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肝血管肿瘤患者。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42到64岁之间,平均为(51.7±3.6)岁。其中30例为单发病灶,10例为多发病灶;3个病灶为最多,4-13cm为肿块的直径。手术之前均对40例患者实施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MRI、经腹部彩超以及CT等,并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结合来实施诊断。
1.2 仪器和材料
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日本东芝8000C),导管和微导管运用TERUMO5F-Yashiro抑或RH,10-30ml为超液态碘化油,PYM为8-16mg,300-500μl为明胶海绵颗粒直径。
1.3 治疗方式
对患者实施局麻,通过Seldinger技术对患者进行穿刺以及插管,穿刺和插管成功之后实施肝动脉造影,诊断明确之后实施微导管抑或实施肝动脉导管(超选择性),导管头端要和病变处尽量接近,之后通过导管把5ml的利多卡因缓慢注入进来,在适量碘佛醇当中溶入8-16mg的平阳霉素,并把超液态碘化油加入进来(比例为1∶3),把混悬乳剂制作成之后,通过电视的监视缓慢注入到导管中(以脉冲方式),要从患者肿瘤的大小、碘油的反流情况、病变区域碘油的分布情况和阻力大小出发来确定栓塞剂的用量,等到栓塞完全溶入之后,采用明胶海绵颗粒实施动脉主干栓塞(相应近端),把导管拔出直到下一次实施肝动脉造影来把栓塞程度进行确定。对肝功能复查的时间是在栓塞之后的5-7天,如果患者出现异常要做好护肝工作,4周之后再对患者做一次复查,并实施超声检查,以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观察。完毕之后对40例患者进行1-24个月左右的随访,随访当中对患者继续做影像学检查。
1.4 评判标准
患者的肝血管肿瘤缩小了50%及50%以上,明显减轻了症状,说明显效;患者的肝血管肿瘤缩小幅度在25%到50%之间,显著减轻了部分症状,说明有效;患者的肝血管肿瘤较治疗前没有出现太大变化,甚至症状加重,没有改善临床症状,说明无效。
2 结果
在40例患者当中,实施介入治疗的为50人次,肿瘤一般的做1次,患者肿瘤较大的实施2次介入治疗,其中实施2次栓塞治疗的有11例患者,对患者在第一次手术之后进行1-6个月的随访,并做CT检查,其中19例显效,肝血管肿瘤缩小>50%,显著减轻了疼痛以及上腹部不适,中断了肿瘤血供,缩小了瘤体。17例有效,肿瘤缩小在25%以上,显著减轻了上腹部不适。有4例无效,肿瘤缩小在25%以下。达到了90%的总有效率。
3 讨论
肝血管肿瘤在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多见,早期患者感觉不到任何不适,随着血管瘤的增大,当增大到5cm或者以上时,患者会出现腹部包块、胃肠道症状(食后饱胀、右上腹隐痛、嗳气、食欲不振以及恶心呕吐等)、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巨大海绵窦状血管瘤导致血小板减少)、压迫症状以及肝血管瘤破裂出血等,病死率在75%左右[2]。以往临床上在治疗肝血管肿瘤上多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大,难以彻底切除肿瘤,并且会产生许多并发症,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治疗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上,动脉栓塞+超液化碘油+明胶海绵微粒(适量)+平阳霉素混合剂的介入治疗方式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当中,此方式能够显著缩小肿瘤,使血管湖彻底消失[3]。与此同时,此介入治疗方式能够有效中断肿瘤血供,最大幅度缩小瘤体,操作简便,无需开刀,有着较低的费用,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手术之后发生的不良反应率低。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对40例患者实施明胶海绵动脉栓塞+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的介入治疗方式之后,19例显效,17例有效,总有效率达到了90%。这是因为介入治疗中的碘油能够在肿瘤血管当中长时间积聚,栓塞作用比较持久,碘油可当作药物载体缓慢释放肿瘤当中的药物,以此使药物的作用得到增强。平阳霉素的抗肿瘤活性较强,不会损害患者的造血以及免疫功能,其主要是通过自身对血管内皮细胞(高度增值的血管瘤当中的)进行抑制来治疗血管瘤。通过导管在肝血管瘤当中注入明胶海绵+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剂,能够中断供血动脉,从而缩小病灶。实施一次介入栓塞对巨大血管瘤进行治疗,血管瘤内壁不会完全破坏,反而中断了供血动脉,容易复发,这时要运用第二次介入栓塞治疗[4]。本研究中有4例治疗无效,瘤体收缩变小较为缓慢,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纤维是血管瘤本身的主要成分,导致没有充分栓塞和没有完全变性血管硬化,与此同时,另一个主要因素也是复查时间不短所致。
另外,在临床实践当中,要运用特殊方式来处理遇到的以下几种情况,以此使肝血管肿瘤的介入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1)如果肝血管瘤出现了双重供血情况,只进行DSA检查(腹腔动脉)很容易出现漏诊;血管瘤在实施腹腔动脉造影时没有显影,要考虑是不是有其他的血管供血,这时要通过肠系膜上动脉对其他供血动脉进行探寻。(2)如果血管肿瘤特别巨大,为了防止过度栓塞,栓塞的时候要讲究速率以及分批次,防止有血管瘤破裂出血的情况出现而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肝内胆管损伤和急性胆囊炎等[5]。(3)若通过造影发现脉瘘(较大动静)时,可以通过注射器(2ml)在瘘口中把明胶海绵条逐个注入,这样可以防止有栓塞剂反流到静脉当中而引发栓塞的情况出现。为了提高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笔者认为要从血湖管的大小(通过血管造影显示)出发来对碘油用量进行正确估计,栓塞当中要缓慢推注碘剂,如果有反流情况要及时停止栓塞;要依照靶血管直径的大小(通过血管造影显示)把明胶海绵的用量掌控好,注意不要把正常肝组织栓塞住[6];如果肝血管肿瘤较为巨大并且左右叶多发,可进行多次栓塞,如果没有起到效果可实施第二次手术把肿瘤切除;手术之后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对肝功能进行保护以及尽早实施对症处理。本研究为了预防胃肠道反应,在手术之前给予所有患者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而在手术当中实施栓塞之前给予了患者利多卡因,并把栓塞的程度严格掌控好,患者在手术之后没有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恢复情况良好。
总而言之,在治疗肝血管肿瘤上,明胶海绵动脉栓塞+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的介入治疗方式能够起到显著效果,安全无毒副作用,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晓光.肿瘤介入治疗进展与研究方向[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18(06):2555-2558.
[2]李洪波,张学功,牟玉华,等.肝血管瘤血流动力学特征与个性化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0(08):944-946.
[3]胡文军,翟健坤,曹彭钢.微导管在肝脏良性实体肿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罕少疾病杂志,2012,12(01):17-19.
[4]刘志华,吴瑞,徐国华.放射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2,11(07):89-90.
[5]应勇,王小农,何晓,等.肝血管瘤介入治疗的影像学改变和临床疗效研究[J].江西医药,2013,16(07):634-636.
抗肿瘤血管 第7篇
紫杉醇和长春碱类药物均影响微管系统,微管在真核细胞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微管是由两条类似的多肽亚单位构成的一种二聚体结构。微管和微管蛋白存在某种动态平和。紫杉醇和长春碱类药物从不同方面作用于微管系统,但均可以破坏这种动态平衡, 引发微管蛋白聚合或解聚,使其无法解聚或聚合,破坏这种动态平衡,使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和纺锤丝无法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血管内皮抑制素,是目前联合化疗方案中最常用到的。它的药理作用为:是通过抑制形成血管的内皮细胞迁移来达到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阻断了肿瘤细胞的营养供给,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增殖或转移目的。
Meta分析又称为荟萃分析,是将已经发表的文献和资料进行检索汇总并应用Review Manager 4.2软件分析整理,得出荟萃性的分析。应用荟萃分析,能够有效地减少由于单个小样本在临床上的局限,使分析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但荟萃分析并不能够替代大型的单个随机临床相关的试验。所以Meta分析有利有弊,在选择方法的过程中要尤为谨慎。
1资料与材料
1.1一般资料
1.1.1研究对象通过上网检索有关于恩度联合化疗和单纯化疗的所有严密的随访回顾性研究对照。
1.1.2暴露因素本次研究主要是对之前已经发表在论文周刊及网络的论文进行汇总性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将其量化的过程, 所检索的论文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该研究的可信程度。本次研究最关注的是恩度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的治疗效果对比,因此本研究的暴露因素即为恩度联合化疗(研究组),而非单纯化疗组(对照组)。
1.1.3结局变量本研究是以恩度联合化疗和单纯化疗的疗效作为比较。本研究中以恩度联合化疗的疗效作为结局变量。
1.2纳入和排除资料的标准及研究资料的特征
1.2纳入标准1所检索的原始资料是已经发表的;2原始资料是恩度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的有效性、临床受益率的随机性研究;3用Jadad质量计分法所用文献须1分以上; 4原始文献具有良好的结局变量;5治疗方案有明显的比较性;6原始文献失访率低于5%。
1.2.2排除标准1原始文献非随机对照;2原始文献Jadad质量计分法评分低于1分; 3结局变量不一致;4原始文献非恩度联合化疗和单纯化疗的对比研究。
1.2.3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应用牛津评分系统,牛津评分系统总共有5分,其中1~2分为低质量,3~5分为高质量。根据Review Manager 4.2软件,当P<0.05时,用随机效应模型表达;当P>0.05时,用固定效应模型表达。
1.3资料检索
1.3.1所用资料来源文献通过电子检索的方法。通过万方数据库整理获得。
1.3.2试验特征与质量通过电子检索最终得到10篇文献,Jadad评分均在1分以上,将其纳入研究。
1.4数据提取纳入研究的10篇文献提取研究所需的数据,(见表1)。
2结果
2.1初步分析结果用Meta分析专用软件Review Manager 4.2的Peto法分析得到的森林图(恩度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有效率优劣比较),见图1~2。
2.2同质性分析及模型的选择用检验统计量Q表示符合v=k-1的χ2分布,本次研究的分析结果:χ2=5.30,df=9,P=0.81,由于P>0.05,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2.3初步Meta分析结果解释根据图1显示, 总共10条95%CI横线有7条与无效竖线相交,从而确定此7个研究对抗微管药物联合血管内皮抑制素组和抗微管药物化疗组的比较试验中无统计学意义;其他3条与无效竖线不相交,从而确定此3个研究对抗微管药物联合血管内皮抑制素组和抗微管药物化疗组的比较试验中有统计学意义。分析结果为合并后总样本数量1138例,其中抗微管药物联合血管内皮抑制素组662例,有效284例,抗微管药物化疗组476例,有效121例。 根据P=0.81>0.05,因此选用固定效应模型。 OR合并 =2.41, 95%CI[1.84, 3.15],Z=6.41,P=0.81。
根据结果可得,抗微管药物联合血管内皮抑制素组效果比抗微管药物化疗组效果好。
2.4敏感度分析敏感度分析对于分析研究结论的稳定性很有必要,由于原始文献的总质量评分等级不一,得分有多有少,使的研究结果往往会因评分较低的文献变得缺少说服力,因此敏感性分析尤为重要。
2.4.1将Jadad评分低于2分的文献剔出,进行分析(见图3 )。
2.5文献潜在发表偏倚
荟萃分析软件Review Manager 4.2给出的倒漏斗图可以对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是否存在偏移。偏移可能由于单个小样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数据资源的缺少引起。
根据倒漏斗图4、图5显示10篇入选的文献偏移性不大,由于入选文献较少,使得偏移结论难以统一,只能通过视觉进行分析。
3讨论
荟萃分析作为一种新的文献研究分析方法,能系统、客观地对多个研究结果进行评价和定量分析,从而提高了检验统计效能。 本研究将原始文献的结局变量定义为疗效指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抗微管药物联合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方案和抗微管药物化疗治疗方案的效应尺度 - 优势比,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先从根据图1结果,分析95%CI横线有7条与无效竖线相交,从而确定此7个研究对抗微管药
抗肿瘤血管 第8篇
血管直接生成 (Angiogenesis) 在正常机体损伤修复再生、胚胎形成时发生, 是成年动物唯一的血管生成机制。病理状况下, 尤其是肿瘤发展中, 血管直接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血管发生中血管直接生成主要涉及两大关键步骤:①内皮细胞移行通道形成 (Reperfusion) ;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肿瘤进展初期, 血管与肿瘤之间间隔有多种组织细胞 (包括内皮细胞基底膜ECM、结缔组织中的细胞及基质成分) 成为阻碍血管向肿瘤组织发芽生长的主要障碍。肿瘤血管形成时, 已存在血管内皮细胞要延伸到肿瘤组织, 首要任务就是克服这些障碍。因此多种细胞成分[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 TAM) 、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Tumor-associated fibroblast, TAF) 以及内皮细胞 (Endothelial cell, EC) 本身]可通过具有基质水解功能的相关分子 (主要为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家族) 参与水解血管与肿瘤之间基质, 为内皮细胞移行开山铺路。在通道形成的同时, 在肿瘤组织分泌的多种促内皮细胞增殖移行的分子[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家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 家族等]刺激作用下, 内皮细胞逐渐沿着形成的通道生长至肿瘤组织形成肿瘤相关血管。
本研究将从血管内皮移行通道形成、血管内皮迁移增殖及血管管腔形成以及抗血管生成三大方面详细阐述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及细胞机制。
1血管内皮移行通道形成
1.1分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家族在肿瘤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的作用倍受关注。在血管生成中它最主要的功能是降解基质, 为内皮细胞的移行创造必要条件。当然MMPs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是多样性的, 除降解基质外还能促进VEGF、FGF-2等生长因子的合成与释放, 动员与募集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EPC) 等。
1.1.1 MMP-9
MMP-9是肿瘤血管生成中的核心MMP, 它的水解酶活性裂解内皮基底膜 (ECM) 成分 (包括原位或降解胶原蛋白) 。此外MMP-9还能促进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生成, 释放多种血管生长因子比如VEGF、FGF-2等。多个MMP-9基因敲出模型已经明确表明MMP-9和血管生成的重要联系。
1.1.2 MMP-14
由于MMP-14缺陷小鼠初生死亡率极高, 因此MMP-14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的体内证据很少。有一些实验组提供了MMP-14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体内证据。他们发现过表达MMP-14的肿瘤血管生成加强, 当然这是VEGF依赖的。体外机制分析认为MMP-14促肿瘤血管生成涉及MMP-14介导的Src酪氨酸激酶活化和VEGF的释放。另外有报道显示MMP-14促肿瘤血管生成涉及Semaphorin4D的释放, 抗MMP-14的单抗能够降低肿瘤血管生成, 延缓肿瘤迁移侵袭。
1.1.3其他
MMP-1与外调蛋白 (epiregulin) 、MMP-2、COX-2协同作用有促肿瘤血管生成作用。MMP-2的作用就显得有些复杂了, 有实验报道其促肿瘤血管生成, 而有报道却又提出其无作用, MMP-2和MMP-9的协同作用已见报道。MMP-3、MMP-7、MMP-8、MMP-19的作用都存在矛盾, 它们可能促肿瘤血管生成, 抑制血管生成, 也可能无作用, 甚至两种作用兼具。MMP-12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涉及到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Angiostatin) 的作用。
1.2细胞
1.2.1肿瘤细胞
肿瘤细胞是MMPs的重要来源, 在肿瘤发展过程中, 肿瘤细胞自身能够分泌大量的MMPs。最初的研究发现认为肿瘤来源的MMP对肿瘤的血管生成和转移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肿瘤来源的MMP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有限, 而其更主要的作用是促进肿瘤的转移和侵袭。在乳腺癌、胰岛细胞癌模型中甚至发现肿瘤细胞本身并不合成MMP-9。由此看来肿瘤细胞对内皮迁移通道形成的作用颇受争议。
1.2.2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TAM) 和Tie2表达单核细胞 (TEM)
肿瘤组织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被认为是肿瘤进展和血管形成的主要媒介。肿瘤组织分泌大量CCL2对TAM/TEM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募集的TAM/TEM能够产生多种MMP, 包括MMP-1、2、3、7、9、10、12、13、14和19, 这些基质酶都具有潜在基质降解活性。不同于肿瘤局部的中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MP的分泌需要特定因子的激活, 包括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等。TAM是最受关注的内皮细胞移行通道形成的辅助细胞之一。
1.2.3内皮细胞 (EC)
研究表明肿瘤中的新生血管自身也是MMPs的主要来源之一。在静息状态下, 内皮细胞相对缺乏MMPs的表达。然而在肿瘤微环境刺激下迅速增殖并活化的内皮细胞产生大量的MMP-1、MMP-9和MMP14。在复杂的肿瘤微环境中内皮细胞MMPs的表达严格局限在血管生成开始到血管腔形成完毕这短暂时相。
1.2.4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TAF)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肿瘤进展以及血管生成机制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TAF来源的MMPs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也在积极研究。肿瘤细胞诱导TAF表达多种MMP, 包括MMP-9。成纤维细胞来源的MMP-1、MMP-7在转基因小鼠中过表达被证实与乳腺癌易感性增高相关。
1.2.5淋巴细胞
在淋巴系造血细胞中, T、B淋巴细胞都已被证实表达丰富的MMPs, 包括MMP-1、-2、-9、-14。乳腺癌小鼠模型中观察到脾T细胞通过VEGF诱导的MMP-9表达增加。而B细胞白血病细胞分泌的MMP-9和VEGF能够在其进展中增强血管生成。
1.2.6血管周围细胞 (smooth muscle actin SMA+平滑肌细胞)
新生血管形成管腔后血药血管周围细胞支持稳定, 包裹内皮细胞外层稳定新生血管网。所谓的血管周围细胞一般是指平滑肌肌动蛋白 (Smooth muscle actin, SMA) 阳性的平滑肌细胞。血管周围细胞表达MMP-9, 而一般平滑肌细胞并不产生, 提示血管周围细胞在肿瘤血管生成中潜在的促内皮基底膜重塑和降解作用。血管周围细胞表达MMP-14需要其在PDGF依赖的条件下募集到血管新生处。新生血管的成熟是内皮细胞与血管周围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旦血管成熟在内皮细胞的作用下血管周围细胞的MMPs表达将停止。
2血管内皮迁移增殖及血管管腔形成
2.1分子
2.1.1 V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包括VEGF-A、B、C、D、E以及胎盘生长因子 (Placenta growth factor, PIGF) 。其中肿瘤能够产生VEGF-A介导肿瘤血管生成。VEGF-A选择性地与内皮细胞表面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EGFR) VEGFR-1、2结合, 而参与肿瘤血管生成。而VEGF-B的主要作用为维持血管生存, 而在血管生成时作用不大。而VEGF-C、D更可能是通过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的VEGFR-3介导淋巴管生成过程。VEGF家族被认为是参与血管生成的核心分子, 多种抗VEGF受体单抗药物已经进入临床或临床试验。
2.1.2 PIGF
胎盘生长因子 (Placenta growth factor, PIGF) 亦属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成员。它能够直接刺激内皮细胞、血管周围细胞或间接通过募集巨噬细胞、骨髓来源祖细胞来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它与VEGFR-1 (FLT-1) 结合放大FLK-1信号通路从而加强VEGF诱导的血管生成。此外PIGF还可以上调VEGF-A、FGF-2、PEGF-B以及MMP的表达。PIGF的发现被证实是VEGFR单抗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2.1.3 PDG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还未被完全了解。PDGF家族有个成员 (PDGF-A、B、AB、C、D) 结合三类受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PDGFR) PDGFR-α、β、αβ。PDGF基因敲出模型表明PDGF在血管周围细胞及其他辅助血管生成细胞如TAF的募集及肿瘤血管管道发育成熟中起作用。
2.1.4 TGF-β家族
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 被证实既有促血管生成又有抗血管生成的作用。低浓度TGF-β能够通过加强其他血管生成因子及基质蛋白酶功能而促进血管生成的开启。但高浓度的TGF-β能够抑制内皮细胞生长, 刺激平滑肌细胞分化募集与内皮基底 (ECM) 再形成。肿瘤形成早期TGF-β能够抑制肿瘤生长, 而后期则能促进肿瘤进展。但可以推断TGF-β通过间接方式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2.1.5缺氧诱导因子
缺氧诱导因子1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HIF-1) 是肿瘤生长赖以生存的重要因子, 其中涉及到肿瘤血管生成、糖代谢、氧摄取、迁移侵袭等。在正常氧环境下HIF-1α被羟化而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缺氧条件下HIF-1α移位到胞核结合缺氧反应元件激活下游分子转录。在很多肿瘤中发现HIF-1α上调。抗血管生成物质作用于肿瘤组织导致组织局部缺氧诱导HIF-1α的增加而促进肿瘤侵袭迁移, 这是抗血管生成药物耐药的又一机制。
2.2细胞
多种细胞被报道参与介导了肿瘤血管生成。有通过可溶性分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作用于靶细胞, 也有细胞之间接触作用, 调节形式复杂多样,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调节网络。
肿瘤细胞本身能够产生大量的促血管生成的因子如VEGF而调节血管的生成。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TAF) 是涉及肿瘤血管生成的一类主要基质细胞。TAF表达PDG-FR-α而顺着PDGF-A和C的浓度梯度聚集到肿瘤微环境, TAF能够产生VEGF-A促进肿瘤血管生成。除此以外TAF还能募集其他多种参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细胞, 如造血细胞。多种髓系细胞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TAM) 、Tie2表达单核细胞 (Tie2-expressing monocyte, TEM) 以及CD11b+Gr1+髓样细胞等被证实参与肿瘤血管生成, 且作用越发受到重视。其作用机制可通过已知或未知的分子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生长, 亦可通过吸引或活化其他细胞而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 形成复杂的关联。
3抗血管生成
肿瘤血管生成 (Angiogenesis) 涉及到众多的分子及细胞, 从宏观来说主要需要两大步骤, 内皮移行通道形成和内皮移行增殖。从分子层面, 前者主要由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 介导, 后者主要是有VEGF家族成员等一系列因子参与。从细胞层面肿瘤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TAM) 、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TAF) , 甚至内皮细胞本身等多种细胞成分在肿瘤微环境特定的刺激下, 比如炎症及炎症介质, 即能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炎症环境将促进组织再生及新生血管形成, 由此我们大胆提出假设:肿瘤相关性炎症与肿瘤血管生成转化点 (Angiogenesis Switch) 的形成可能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将通过相关实验来验证该假设的真实性。更为全面地了解肿瘤血管形成的机制将有助于开展抗血管生成的临床应用, 尽管多种抗血管生成药物已开始临床应用或进入临床试验, 但是由于尚未完全解开肿瘤血管生成的诸多谜团, 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将是该领域研究的重大意义。
摘要:公认的肿瘤血管生成的主要机制———血管直接生成主要涉及内皮细胞移行通道形成 (Reperfu-sion) 及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其细胞及分子机制涉及多种细胞成分, 在肿瘤微环境特定的刺激下, 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从血管内皮移行通道形成、血管内皮迁移增殖及血管管腔形成以及抗血管生成三大方面详细阐述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及细胞机制。
关键词:肿瘤血管生成,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D HANAHAN, J FOLKMAN.Patterns and emerging mecha-nisms of the angiogenic switch duringtumorigenesis[J].Cell, 1996 (86) :353-364.
[2]A EICHMANN, L PARDANAUD, L YUAN, et al.Vasculo-genesis and the search for the hemangioblast, J.Hematother[J].StemCell Res, 2002 (11) :207-214.
[3]D LYDEN.Impaired recruitment of bone-marrow-derived en-dothelial and hematopoietic precursor cells blocks tumor an-giogenesis and growth, Nat[J].Med, 2001 (7) :194-1201.
[4]M DE PALMA.Targeting exogenous genes to tumor angio-genesis by transplant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hematopoi-etic stemcells, Nat[J].Med, 2003 (9) :789-795.
[5]MGARCIA-BARROS.Tumor response toradiotherapy regu-lated by endothelial cell apoptosis[J].Science, 2003 (300) :1155-1159.
[6]LI B.VEGF and PlGF promote adult vasculogenesis by en-hancing EPCrecruitment and vessel formation at the site oftumor neovascularization[J].FASEBJ, 2006 (20) :1495-1497.
[7] PURHONEN S.Bone marrow-derived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ecursors do not contribute to vascular endothelium and are not needed for tumor growth[J].Proc .Natl .Acad .Sci.U.S.A, 2008 (105) :6620-6625.
抗肿瘤血管 第9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本院病理科2003~2009年该病例2例, 患者女性, 年龄为42岁与54岁。均有痛经史及阴道不规则出血史。临床均以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收入院。术后送检全切子宫标本, 标本1:子宫体积10.5 cm×8 cm×6 cm, 宫腔深8 cm, 内膜厚0.1 cm, 肌层厚2~3 cm, 肌层局部增厚可见结节, 体积7 cm×5 cm×4 cm, 表面灰白色, 包膜不完整, 切面实性, 呈鱼肉状, 质地软, 部分区域见粘液样变及出血结节处切面实性可见点状出血;标本2:子宫体积11 cm×8.5 cm×7.5 cm, 宫腔深7 cm, 内膜厚0.2 cm, 肌层后壁有一5 cm×4 cm×3.5 cm灰白色结节, 鱼肉状, 可见出血点, 无包膜。
1.2 方法
术后切除组织经10%甲醛固定, 多处取材, 石蜡包埋, 常规切片, 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免疫组织化学采用SP法, 所用抗体HMB-45、SMA、CD10、EMA、CK、Desmin, 均为迈新生物技术公司产品。
1.3 结果判定
以肿瘤细胞见棕黄色颗粒为阳性, 未见为阴性。
2 结果
2.1 镜检
肿瘤瘤细胞为上皮样, 小部分呈梭形。上皮样瘤细胞部分呈片状密集排列, 圆形和多角形, 胞质透明, 淡嗜酸性, 核大, 中位, 圆或椭圆形, 染色质疏松, 部分核仁清楚可见 (图1) ;部分呈粗大条束状或巢状排列的上皮样瘤细胞, 胞浆淡嗜酸性, 核中等大小, 染色较深, 偶见不规则的深染色核, 但未见核分裂像。间质血管较丰富, 大多为薄壁, 呈网状与裂隙状, 其外周多有丰富的瘤细胞围绕 (图2) ;可见少量厚壁血管, 但其外周均为疏松区;间质中部分区域有粘液样变性改变, 其间瘤细胞多呈条束状或团块状分布, 不少的血管壁透明变性, 间质中也有较多透明变性的嗜酸性物。少数区域可见到脂肪细胞。肿瘤边缘部似乎可见平滑肌过渡到瘤细胞的移行样变化;在一区域中有出血, 但未见坏死灶。
2.2 免疫组织化学
HMB-45 (阳性) 、SMA (部分阳性) 、Desmi (阳性) CD10 (阴性) 、CK (阴性) 、EMA (阴性) 。
2.3 病理诊断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PECT好发于女性, 年龄一般40~75岁。多发生于宫体, 少数发生于宫颈, 患者多有痛经和不规则阴道出血的临床症状。肿瘤呈结节状, 大多单发, 可发生于子宫肌壁间、浆膜下, 个别发生于黏膜下。
3.2 病理学特点
2002年WHO软组织新分类在分化不确定的肿瘤一章中将PECT定义为组织学和免疫组化上有独特表现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构成的间叶性肿瘤[1]。具体表现有以下病理特点:①常位于薄壁血管周围, 围绕血管腔呈放射状排列;②形态上大多为上皮细胞样, 表现为胞质透明, 淡嗜酸, 核圆形或卵圆形, 可见小核仁;③免疫组化表型HMB45阳性为其特征, 并同时有肌源性标记阳性, 如SMA、actin等。所以, 有学者建议凡具有上皮样形态的子宫间叶性肿瘤均应行HMB45标记, 以确定是否为子宫血管周围上皮样细胞瘤, 并根据肿瘤中上皮样细胞 (HMB45阳性) 和平滑肌细胞 (肌源性标记阳性) 的多少将其分为A型和B型两个亚型。
3.3 鉴别诊断
PECT在临床、影像学上无特征性改变, 主要依靠病理学与以下肿瘤鉴别:①上皮样平滑肌肿瘤:组织学上细胞形态相似, 但缺乏血管, 无肿瘤细胞围绕薄壁血管呈片状或巢状排列特点。免疫组化HMB45阴性、Desmin阳性可资鉴别。个别报道上皮样平滑肌肿瘤细胞可表达HMB45, 但肿瘤细胞数量较少;②透明细胞癌:肿瘤细胞无围绕血管周围的排列结构, 免疫组化CK、EMA阳性、HMB45阴性、SMA阴性可与PECT鉴别;③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肿瘤细胞有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样分化, 免疫组化CD10阳性, HMB45阴性可资鉴别。
3.4 治疗及预后
多数文献报道PECT一般预后良好, 本文2例患者均存活;但也有一些病例可以复发而呈恶性经过, 虽然目前尚无明确判断预后的诊断标准[1,2,3], 但肿瘤直径>8 cm;核分裂象多于1/50HPF以及细胞异型性和坏死要考虑为恶性。目前认为PECT行子宫全切加双附件切除术为最直接有效的预防手段。有些复发、转移患者行放疗、化疗, 但疗效不得而知[2]。
参考文献
[1]朱雄增, 王坚.软组织肿瘤WHO分类中新类型 (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3, 19 (3) :316-318.
[2]甘梅富, 金梅, 余春开, 等.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6, 35 (5) :314-315.
抗肿瘤血管 第10篇
关键词:涎腺肿瘤,血管生成,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
涎腺肿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其组织病理学比较复杂。临床上尚缺少早期判断肿瘤性质和估价预后的指标。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4 例涎腺良、恶性肿瘤标本P53蛋白、VEGF及MVD进行综合检测,探讨它们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发生发展、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以及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组织标本来源:选取南昌大学口腔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四医院2000~2005 年手术切除的涎腺肿瘤组织标本54 例,术前均未经放疗或化疗,均具有完整病历资料。性别情况:男性21 例,女性33 例。年龄状况:6~74 岁,平均45 岁。组织学类型:多形性腺瘤18 例、黏液表皮样癌18 例、腺样囊性癌18 例。
1.2 方法
采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鼠抗人P53单克隆抗体、兔抗人VEGF多克隆抗体、鼠抗人CD34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SP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每种抗体均设阳性及阴性对照。
1.3 结果判断
P53以细胞核染色呈棕黄色为阳性细胞。VEGF以细胞质或细胞膜内有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参照Takahashi等方法,随机计数5个高倍视野,计数100个细胞的阳性细胞数。结合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百分比数综合评分。染色强度评分:基本未着色、染色与背景相似者为0分;着色浅、略高于背景者为1分;中度着色、明显高于背景者为2分;强染、着色深棕者为3分。阳性细胞百分率:无阳性染色肿瘤细胞为0分,25%为1分,26%~50%为2分,>50%为3分。2项计分相加,0~1分为阴性;大于2分为免疫反应阳性,其中2~3分为(+),大于4分为()。
MVD按照Weidner等的判断标准:计算肿瘤内着色的毛细血管和微小血管,凡呈现棕黄色单个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无论其是否围成管腔,只要与邻近微血管、肿瘤细胞或其他结缔组织分开,就可把它们作为一个微血管。管腔面积大于8 个红细胞直径,带有较厚的肌层的微血管均不计数。计数方法为先在低倍视野下(100 倍)选取肿瘤微血管最丰富的区域,即“热点”(hot spot),再在200 倍视野范围(0.74 mm2/视野)下进行血管计数,每例标本分别计数5 个视野,取其平均值作为MVD值。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处理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不满足条件时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双变量等级资料的分析采用等级相关分析。所有检验水准均为0.05。
2 结 果
2.1 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P53阳性信号:在18 例多形性腺瘤组织中无一例表达,阳性率为0%;18 例黏液表皮样癌中7 例表达(图 1),阳性率38.9%;18 例腺样囊性癌中9 例表达(图 2),阳性率50%。VEGF阳性信号:在18 例多形性腺瘤组织中只有5 例表达(图 3),阳性率为27.8%;18 例黏液表皮样癌中13 例表达(图 4),阳性率72.2%;18 例腺样囊性癌中12 例表达(图 5),阳性率66.7%。在18 例多形性腺瘤组织中MVD均值为11.00±4.77(图 6);18 例黏液表皮样癌中均值为23.00±10.13(图 7);18例腺样囊性癌中均值为22.89±11.91(图 8)。
不同性质涎腺肿瘤MVD检测结果及VEGF、P53的表达见表 1。由表 1可知,多形性腺瘤与黏液表皮样癌、多形性腺瘤与腺样囊性癌中P53、VEGF的表达及MVD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黏液表皮样癌与腺样囊性癌中三者未见明显差异(P>0.05)。
两两比较:*用χ2分割法,腺样囊性癌与黏液表皮样癌组无差别(P>0.05),腺样囊性癌与多形性腺瘤组、黏液表皮样癌与多形性腺瘤组有差别(P<0.05)。**用Student- Newman- Keuls法,腺样囊性癌与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与多形性腺瘤有差别(P<0.05), 腺样囊性癌与黏液表皮样癌无差别(P>0.05)。
2.2 P53、VEGF、MVD与2 种涎腺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的关系。
由表 2可见不同肿瘤大小、不同肿瘤部位之间P53、VEGF、MVD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P53、VEGF、MVD在早期组(TNM Ⅰ~Ⅱ期)和晚期组(TNM Ⅲ~Ⅳ期)涎腺恶性肿瘤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在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组中P53、VEGF、MVD表达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
2.3 涎腺肿瘤中P53、VEGF、MVD三者之间的关系
涎腺肿瘤中VEGF与MVD的关系:54 例涎腺肿瘤按VEGF的表达强度分为3 个等级比较MVD,等级相关分析显示:VEGF与MVD呈密切正相关(r=0.619,P=0.000)(表 3)。
涎腺肿瘤中P53与VEGF的关系:54 例涎腺肿瘤中P53和VEGF按的表达强度分为3 个等级进行比较,等级相关分析显示:P53与VEGF呈密切正相关(r=0.670,P=0.000)(表 4)。
涎 腺 肿 瘤中P53表达与MVD的关系:54 例 涎 腺肿瘤按P53的表达强度分为3 个等级比较MVD,等级相关分析显示:P53与MVD呈明显正相关(r=0.551,P=0.000)(表 5)。
(1)为Fisher'sExactTest
注:rs为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
*rs为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
3 讨 论
3.1 涎腺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许多实验证明了肿瘤的血管依赖性[1,2]。微血管密度(MVD)是衡量微血管形成的定量指标,是将肿瘤中的微血管通过特异性抗原标记血管内皮细胞,然后在显微镜下计数微血管数量的一种方法。目前认为CD 34是最敏感的内皮细胞标记物。本实验即采用抗CD 34单克隆抗体,结果显示微血管内皮细胞着色明显,背景清晰,有利于微血管的计数。本研究结果显示:肿瘤边缘微血管分布密集,中心部分明显稀疏,甚至出现坏死。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MVD明显高于良性肿瘤,提示血管生成可作为评价涎腺肿瘤性质的一项参数。研究还发现,2种涎腺恶性肿瘤中MVD随TNM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升高,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组显著高于非转移组,表明血管生成与涎腺恶性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MVD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涎腺肿瘤的恶性度,具有一定的预后参考价值。
注:r为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
3.2 VEGF表达与涎腺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作用最强的血管形成促进因子之一。VEGF是内皮细胞特异的有丝分裂源,能激活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直接刺激新生血管形成。同时VEGF还能增加微血管通透性,这可使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外渗,纤维蛋白原在组织间隙变成纤维蛋白并连接成网,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徙及新生血管形成提供基础[3]。
资料表明在许多肿瘤组织中VEGF具有较高水平的表达,且与肿瘤预后密切相关[4,5,6]。在本实验54例标本中VEGF有不同程度表达(0%~96%)。从VEGF在涎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分布看,VEGF的阳性表达与MVD一致在肿瘤组织边缘部分强度高于其中心部分,表明肿瘤边缘部分的瘤细胞生长旺盛,有更强的诱导新生血管形成的能力,显示了VEGF与新生血管化部位的一致性及其与浸润性生长的关系,这与肿瘤的生长特性十分吻合。本组实验显示腺样囊性癌与黏液表皮样癌中VEGF的表达显著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P<0.05)。而2组涎腺恶性肿瘤中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部位、大小无关,淋巴结或远处转移阳性组中VEGF的表达显著高于阴性组,TNM分期晚期组显著高于早期组(P<0.05)。提示VEGF的高表达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实验还发现随着VEGF表达水平的增高,MVD增加,呈显著正相关,而且两者的表达水平增高提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度显著增加。因此,VEGF的高表达和MVD的增高,虽然不一定是恶性肿瘤的标志,但是反映肿瘤活跃的一种标志,与涎腺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密切关系。且本组有数例未发生VEGF免疫反应,而肿瘤中仍可见微血管形成,说明在涎腺肿瘤中,微血管的形成除VEGF的作用外,其他血管生成因子也可能起着一定作用。
3.3 P53与涎腺肿瘤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发现,p53基因突变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7]。本组实验表明,涎腺肿瘤中一般良性病变(多形性腺瘤)组织P53不表达,而2种恶性肿瘤(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中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和38.9%,高于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同时显示2种涎腺恶性肿瘤中,P53的表达与肿瘤的部位、大小无关(P>0.05),而在区域或远处转移阳性组P53的表达显著高于阴性组,临床分期晚期组显著高于早期组(P<0.05)。提示P53的高表达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淋巴结或远处)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涎腺肿瘤预后的参考指标。
3.4 p53、VEGF、MVD在涎腺肿瘤的相互关系
有关涎腺肿瘤中VEGF表达、MVD和p53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国外的研究报道甚少,而国内至今尚未见报道。Doi等[8]的研究表明涎腺肿瘤中VEGF的表达至少是部分地受P53蛋白的正调节。也有研究报道二者之间并没有联系。肿瘤血管生成中P53和VEGF的表达可能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调节。
在本实验中,随着P53表达水平的增高,MVD计数增加,呈显著正相关(r=0.551)。本实验结果还表明,P53表达水平和MVD值随着VEGF表达程度的增高而增加,见表4、5,(P=0.000)。这些结果一方面支持VEGF是促进血管生成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也说明突变型P53的表达在涎腺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提示p53基因可能通过VEGF调节血管形成过程。亦有研究发现肿瘤P53蛋白表达与VEGF表达之间没有相关性,这显然与病例的选择有一定关系,也提示肿瘤血管生成除p53基因外还可能有其它肿瘤基因的调控,而表现为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生化过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阐明。
参考文献
[1]Carron CP,Meyer DM,Pegg JA,et al.A peptidomimetic an-tagonist of the integrin alpha(v)beta 3 inhibits Leydig celltumor grow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ypercalcemia of malig-nancy[J].Cancer Res,1998,58(9):1930-1935.
[2]Thaloor D,Singh AK,Sidhu GS,et al.Inhibiton of angi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e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cells by curcumin[J].Cell Growth Differ,1998,9(4):305-312.
[3]Widner N,Folkman J,Pozza F,et al.Tumor angiogenesis:Anew significant and independent prognostic indicator in earlystage breast carcinoma[J].J Natl Cancer Inst,1992,84(24):1875-1887.
[4]Igarashi M,Dhar DK,Kubota H,et al.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microvessel density and thymidine phosphorylaseexpression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e[J].Cancer,1998,82(7):1225-1232.
[5]Fujieda S,Sunaga H,Tsuzuki H,et al.Expression of plate-let-derived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in oral and oropha-ryngeal carcinoma[J].Clin Cancer Res,1998,4(7):1583-1590.
[6]高仕俊,杨小玲.32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病理学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J].肿瘤防治研究,2001,28(4):276-277.
[7]Nagao T,Sugano I,Ishida Y,et al.Basal cell adenocarcino-ma of the salivary glands:Comparison with basal cell adcno-ma through assessment of cell proliferation.apoptosis.andexpression of p53 and bcl-2[J].Cancer,1998,82(3):439-447.
抗肿瘤血管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