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健康与预防范文
慢性病健康与预防范文第1篇
2015年6月30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令人忧虑,18岁及以上成人中约每 4人中就有一个患高血压,每10人中有一人患糖尿病,超重肥胖问题凸显,高血压、癌症发病率10年来呈上升趋势,慢性病正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杀手。同时,《2015中国企业员工健康状况及医疗福利报告》显示,近60%的被调查人员患有各类慢性疾病,而工作压力是员工健康风险的首要因素。 深度解析 [综合分析] 慢性病危害性绝不亚于急性病。慢性病起病隐匿,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有的长达十数年甚至几十年,防治不及同样会造严重后果。比如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病,轻则致残,重则危及生命。因此,慢性病绝不能以为不危及性命而被轻视。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慢性病正呈现年轻化趋势。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长期疲劳都是慢性病的诱因。同时,生活水平提高后不加节制的饮食,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等,也都不知不觉给民众健康带来威胁。 慢性病虽是“时代病”,很大程度上更是“生活方式病”,与个人日常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吸烟、过量饮酒、活动不足以及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都是健康的威胁因素。要遏制慢性病,保持身体健康,需要我们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 [存在问题] 健康资源是中国经济起飞的主要动力。没有健康的进步,“人口红利”缺乏基础。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预防为主”。这为健康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政策铺垫和支持。从现实情况看,我国正处于健康管理发展初期,缺乏适合国人的健康管理技术模式和服务体系,导致当前健康管理市场的乱象,国家无法就健康管理制订配套政策,健康管理产业步履艰难。一是对健康管理对象的认识存在误区。健康管理服务对象不仅仅是亚健康、慢性病及需要进行疾病康复的人群,而是全民,是对从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过程的管理。
慢性病健康与预防范文第2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慢性病的特点 2.了解慢性病的危害 3.了解慢性病防治原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教学资料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调查当地常见慢性疾病,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进行社会调查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慢性疾病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慢性疾病的预防观点。通过对慢性疾病的讨论,学生初步形成关注社会问题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
二、教学重点:掌握慢性病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了解慢性病的危害
四、教学内容
1、知道儿童肥胖的危害
2、了解肥胖如何调整膳食
五、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青少年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冠心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同学们你们还听说或者了解哪些慢性疾病吗?
2、引导学生了解慢性病的概念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无法立刻使用药物加以治愈的疾病,只能先利用药物控制病情。
同学们知道哪些慢性疾病?明确: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等。让学生结合PPT上的几种常见的慢性病资料,了解这些慢性疾病的知识。
3、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慢性疾病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并且明确:引发慢性疾病的主要因素,身体因素、环境因素、运动量不足、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因素等
4、学生活动。自己的家人或者亲朋好友是否患有慢性疾病,如果有,请你简单的举例介绍一下他们的病情及症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能够说清楚主要症状。
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慢性疾病以及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的成因,那么对于慢性疾病,我们应该怎样才能预防呢?要求学生积极举手回答。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小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预防:控制研究、合理膳食、适度锻炼、心情舒畅等几方面来预防。
5、小结
慢性病健康与预防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慢性病的特点 2.了解慢性病的危害 3.了解慢性病防治原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教学资料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调查当地常见慢性疾病,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进行社会调查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慢性疾病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慢性疾病的预防观点。通过对慢性疾病的讨论,学生初步形成关注社会问题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
教学重点:掌握慢性病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慢性病的危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青少年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冠心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同学们你们还听说或者了解哪些慢性疾病吗?
1、引导学生了解慢性病的概念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无法立刻使用药物加以治愈的疾病,只能先利用药物控制病情。
同学们知道哪些慢性疾病?明确: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等。让学生结合书上的几种常见的慢性病资料阅读课本,了解这些慢性疾病的知识。
2、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慢性疾病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并且明确:引发慢性疾病的主要因素,身体因素、环境因素、运动量不足、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因素等
3、学生活动.自己的家人或者亲朋好友是否患有慢性疾病,如果有,请你简单的举例介绍一下他们的病情及症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能够说清楚主要症状。
4、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慢性疾病以及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的成因,那么对于慢性疾病,我们应该怎样才能预防呢?要求学生积极举手回答。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小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预防:控制研究、合理膳食、适度锻炼、心情舒畅等几方面来预防。结合课文小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慢性病三级预防措施. 疾病的三级预防 疾病,不论其病因是否确定,在不给任何治疗和干预的情况下,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称为疾病的自然史可将疾病的自然史粗略地分为发病前期、发病期和发病后期三个阶段。
在发病前期,虽未发病,但已存在各种潜在的危害因子,如血清胆固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子,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子。发病前期也可包括某种病理生理的改变,如血管粥样硬化等。在发病期,一般都有轻重不一的临床表现。在发病后期,其结局可能是痊愈或死亡,也可能会留下后遗症以至残疾等。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恶化。因而预防工作也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相应地分为三级,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为“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组预防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这就是疾病的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也叫初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致病因子(或危险因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其中包括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自我保健即在发病前期就进行干预,以增强人的健康状况,促进健康。健康教育是以教育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从而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致病因子或机制尚不明确或尚未出现之前,尽可能地保持健康体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是对健康的人和人群而言的,这又称为“原始预防”或“原级预防”。在三级预防中,它应是第一级预防的核心。第一级预防还包括保护和改善环境,旨在保证人们生产和生活区的空气、水、土壤不受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和生活三废即粪便、污水、垃圾,以及农药、化肥等的污染。
第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为了保证“三早”的落实,可采用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措施。
第三级预防,主要为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治疗,促进其身心方面早日康复,使其恢复劳动力,病而不残或残而不废,保存其创造精神价值和社会劳动价值的能力。
二、小结
三、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向家人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护牙齿预防口腔疾病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龋齿及牙周病发生过程,理解保持口腔卫生的意义,掌握保持口腔卫生的方法。掌握预防牙周病的方法。
教学重点:龋齿的发生过程,保持口腔卫生的意义。 教学难点:龋齿形成的原因,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导入:
口腔疾病都有哪些?口腔疾病都有哪些症状呢?
最初中国人常见的七大口腔问题表现往往是白斑、红斑,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形成表面不平的溃疡,所以发生于舌缘的溃疡,要及早排除创伤性溃疡或结核性溃疡而作出诊断。牙龈、颊、腭等处粘膜也都能发生癌。颌骨内有牙齿发生时的上皮残留,这些上皮组织可形成上皮性肿瘤或囊肿,也能成为原发癌,这与身体其他处的骨不同。还有些口腔粘膜病是全身性疾病在口腔中的表现,例如贫血时的光秃舌、白血病时的牙龈增大、维生素B2缺乏时的地图样舌等。因此在口腔临诊时,应把口腔视为探视全身状态的一个窗口。
二、 日常生活中口腔保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去做口腔保健呢?什么样的好习惯能够是口腔保持健康预防各种口腔疾病的发生呢? 龋病和牙周疾病的预防保健
1、小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做到一生中不断的、彻底地 清除牙菌斑。
2、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遵循合理的进糖原则。
4、掌握对牙龈炎的自我察觉,早期进行治疗。
5、不吸烟,少饮酒,维护口腔健康。 6
正确的刷牙方法:将牙刷毛与牙面接触,刷毛顶端指向冠方,然后沿牙面向牙龈轻微拂刷,类似咀嚼纤维性食物对牙面的摩擦动作。这种方法能清洁牙面和刺激牙龈组织的血液循环。增进牙周组织健康。
牙齿意外伤害的预防
1、上下前牙位于牙弓前线突出部分,在颌面部创伤中,最易遭受损伤,要注意保护。
2、严禁儿童在马路追逐打闹,以防意外损坏到牙齿。
3、骑、坐摩托车时要戴头盔。
4、学生上体育课时要服从老师的指导,避免摔伤。 5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牙齿损伤。 l、细嚼慢咽,避免碎骨、砂粒等损害牙齿。
2、不要用牙齿打开瓶盖,或吱硬物。预防牙齿劈裂、磨耗或牙
保护牙齿预防口腔疾病
龋病的预防保健 正确的刷牙方法 牙齿意外伤害的预防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牙齿损伤
寻求正规治疗,不相信游医
寻求正规治疗,不相信游医。
板书设计:
了解蛔虫病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蛔虫病的相关知识,了解人是怎样得上蛔虫病的;通过学习蛔虫病的传播方式,知道感染蛔虫病的原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杜绝蛔虫病的发生。 教学重点
1. 蛔虫病的传播途径 2. 蛔虫病的预防方法 教学难点
人是怎样感染蛔虫病的? 教学过程
播放关于蛔虫的相关图片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蛔虫病吗?谁知道它是一个怎样的病啊?
生:(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听说过,是肚子里生虫子,是寄生虫
师:同学们对蛔虫病都有所了解,但还不够细致,尤其是没有说到是怎样得这个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蛔虫病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预防蛔虫病
二、了解蛔虫
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蛔虫(出示蛔虫的幻灯片) 生:(认真观看)注意区分
师:蛔虫是最常见的寄生虫,它一般寄生在人的肠道中吸食营养而使人面黄肌瘦。
师:成虫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弯曲,雌虫略大。(展示图片) 生:观看蛔虫标本,了解蛔虫的形态,区分雌雄。 师:虫卵分两种:一种是受精卵,能感染人;一种是非受精卵(展示图片)
三、蛔虫的传播
师:蛔虫是最常见的寄生虫,它一般寄生在人的肠道中,它是怎样寄生到人的肠道中的呢?
生:(自由回答)吃东西不洗手,吃不干净的食物,水果没洗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但不够具体,现在老师来详细讲解一下。(展示图片)
1.一粒受精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到处散布。
2.受精卵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10天左右发育成杆状蚴。 3.杆状蚴脱一层皮后,经过7天左右发育成感染性虫卵。 4.如果感染性虫卵被吞食到胃中,卵壳被消化,幼虫溢出,进入肠中。
5.幼虫很细小,钻出肠管,进入到肠系膜的血管中。 6.幼虫随血液到肝脏、心脏、肺中。
7.幼虫在肺中进行第
二、三次脱皮后,沿着气管上行到喉、口腔。
8.幼虫再由口腔咽下,再进入肠管,进行第四次脱皮,成为成虫。
9.成虫寄生在肠管中,就是蛔虫病。
生:通过观看幻灯片和听老师讲解,理清蛔虫是怎样从受精卵在人体的各个器官中逐步进化为蛔虫成虫的。
四、蛔虫病的症状
师:蛔虫在肠道中发育成成虫并寄居下来,人便患了蛔虫病,蛔虫病有哪些症状呢? 生:(分组讨论)肚子痛、营养不良、发热、磨牙 师:纠正总结
1.发热,咳嗽,食欲不振,善饥,脐周周疼,营养不良,失眠,磨牙等等。
2.并发症:肠梗塞,胆囊炎,阑尾炎,肠穿孔,异食癖。
五、预防蛔虫病
师:多可怕的一种病啊,甚至能危及生命呢,怎样才能预防呢?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说说看。
生:(分组讨论)讲卫生,不吃生东西,不喝生水 师:总结
1.饭前便后要洗手。
2.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 3.不随地大小便。 4.及时驱虫。
睡眠很重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充足睡眠的重要性;
2、理解睡眠不卫生的不利影响;
3、掌握获得科学的、优质高效的睡眠的途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睡眠不卫生的不利影响及获得科学睡眠的途径。 教学方法
对比法,例证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列举学生常有的睡眠不足导致的各种表征,引入“睡眠质量”的概念。
(一)、充足睡眠的重要性
【学生思考后分析并一一列举、补充】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作答,并为学生适当解析:
1、睡眠可以避免学习内容之间的干扰;
2、而已减慢遗忘的速度;
3、有助于长时记忆,巩固白天所学知识。
(二)、睡眠不卫生的类型及其不利影响
1、嗜睡【学生周末易养成此不良习惯】
2、睡眠不足【提高做作业效率是根本】
(三)、如何获得高效优质的睡眠? 【引导学生由个人生活不良习惯思考】
1、改变观念,合理安排睡眠时间;
2、睡前放松;
3、严格作息制度;
4、调整不良睡姿;
5、及时消除睡眠异常现象;
6、正确认识梦。
(四)、小结,
睡眠不健康是青少年学生常见的现象,但许多学生意识不到睡眠卫生的重要性,改变科学睡眠的观念较难,但从改变不良睡眠习惯开始,让学生一步步改善个人睡眠。
慢性病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慢性病?怎样防治?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各种慢性病的预防 教学过程:(教具,学具,器材,板书设计)
一、谈话导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吃的、喝的越来越好,越来越丰富,随之而来的各种富贵病也日益增多,现在我们就看看都有哪些疾病?
1、(出示幻灯片)
⑴高血脂、冠心病、高血压;⑵胆囊炎、胆石症;⑶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⑷肠癌、乳癌等。
2、哪些疾病是由吃引起的呢? (生发言)
二、哪些行为对人们的健康有影响呢? (生发言) 出示幻灯片:
⑴吸烟;⑵饮酒过量;⑶不恰当的服药;⑷缺乏经常地体育锻炼,或突然运动量过大;⑸热量过高或多盐饮食,饮食无节制;⑹不接受科学合理的医疗保健;⑺对社会压力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应;⑻破坏身体生物节奏的生活、
三、吸烟
1、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⑴烟草烟雾中含有尼古丁、煤焦油、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质、导致肺癌、冠心病、气管炎等多种疾病;⑵吸烟污染环境,危害子女及他人健康;⑶浪费金钱,也是引发火灾的重要原因。
2、吸烟可引起哪十大癌症? ⑴肺癌;⑵喉癌;⑶口腔癌;⑷胃癌;⑸食道癌;⑹肝癌;⑺膀胱癌;⑻胰腺癌;⑼直肠癌;⑽乳腺癌。
3、吸烟可引起哪九种疾病?
⑴慢性支气管炎;⑵肺气肿;⑶肺心病;⑷高血压;⑸冠心病;⑹脑中风;⑺胃炎;⑻消化溃疡;⑼神经衰弱。
4、什么叫“被动吸烟”?
吸烟者喷出的烟雾和从纸烟直接燃烧出来的烟雾使不吸烟者也受到伤害,成为不吸烟的吸烟者。
四、高血压
1、什么是高血压?
在查不到引起血压增高的其他疾病或原因的情况下,安静休息时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舒张压持续≧90毫米汞柱。
2、怎样预防高血压?
⑴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精神紧张,保持情趣稳定、乐观;⑵坚持适度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⑶不吸烟、不饮酒或少饮酒;⑷控制食欲,防止肥胖;⑸饮食宜低盐、低脂、清淡、多吃新鲜蔬菜瓜果。
五、冠心病
1、何为冠心病?
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
2、怎样预防冠心病?
⑴预防和控制高血压;⑵低盐低脂饮食;⑶适当节制饮食,控制体重,多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⑷不吸烟;⑸定期去医院检查。如果患有高血脂症、糖尿病要及早治疗。
六、怎样预防脑中风?
⑴首先要预防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应及时、正规治疗;⑵不吸烟,不酗酒,低盐饮食,勿暴饮暴食,多吃新鲜蔬菜瓜果,保持大便通畅;⑶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充足睡眠,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文娱和体育活动;⑷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⑸遇事不怒,心胸豁达,避免情绪激动;⑹每年定期检查一次胆固醇和血脂,出现中风先兆时应及时就医,以避免中风的发生。
七、怎样预防糖尿病?
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⑵肥胖和有明显糖尿病家族史的成年人要经常检查自己的血糖,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⑶肥胖者要节食、减肥、控制体重;⑷多吃新鲜蔬菜,增加纤维素的摄入。
板书设计: 慢性病基本知识
一、常见的慢性病
二、对健康的影响 课后小结:
慢性病健康与预防范文第4篇
防控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逐步消除慢性病危害,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依照《瑞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瑞金市创建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方案的通知》(瑞府办发【2016】248号)及卫计委《瑞金市卫生计生系统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分工》(瑞卫计字【2017】190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1、建立领导主导、各科室协作参与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与体制。
2、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3、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消除慢性病危害,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指数。
4、确保2017年12月通过创建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验收。
二、组织机构
成立瑞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梁凤华 副组长:钟小芳、严 娟、郭昌禄、乐志强
成 员:吴燕群、刘承焱、谢文奇、刘光忠、黄桂芳、张翠华 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工作方案制订,工作协调与人员调配,向上级部门的参谋、计划、沟通及争资立项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郭昌禄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巡查、督导、考核及资料的收集整理。
三、责任分工
1、辖区医疗机构业务培训与技术指导:办公室、地慢科与监测科。
2、社区诊断:地慢科与监测科。
3、慢病日常监测:地慢科。
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办公室、监测科与地慢科。
5、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全员参与,责任科室为办公室(无烟机构创建、职工健康体检)和工会(工间操)。
6、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设立:办公室、监测科及地慢科。
四、考核验收
领导小组组织每月一次的工作调度,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并予以推广,对工作开展不力的科室与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所有工作资料的上报及收集整理必须在2017年12月15日前完成。
瑞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慢性病健康与预防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运用宣传和教育等手段来达到慢性病社会和个体危险因素,减少慢性病发生,降低慢性病危害,通过不断总结宣传和教育经验,推广有效宣传教育模式,全面推动我园慢性病预防控制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工作目的
通过对园内幼儿的慢性病防控宣传教育活动,形成社会各界对健康生活的广泛支持,减少我园幼儿不合理膳食、身体活动不足等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普及慢性病防治健康知识,提高幼儿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知识知晓率,促进全园健康行为形成,逐步提升健康行为形成率。
三、工作内容
(一)充分发挥幼儿园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的作用,为慢性病健康教育与促进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运用各种健康教育与促进宣传服务形式,推动城乡社区、单位、家庭、个人的参与。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目标转化为社会活动。
(二)加强健康教育网络建设,创建一个有益于健康生活的全社会环境。依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例会制度,定期组织各班、厨房、卫生间、午睡室的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健康教育工作能力。
(三)加强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办好健康教育室、宣传窗、黑板报,确定专业人员负责,定期讲座、更换、刊出。鼓励幼儿园、教师、家庭积极征订健康科普书刊。对上级下发的健康教育资料及时张贴、分发。利用各种形式,积极传播慢病防治核心信息。
(四)充分发挥我园(电视、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作用,突出地方特色,营造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氛围,为幼儿健康提供帮助。
(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专题活动。针对健康幼儿、亚健康幼儿、重点幼儿等不同幼儿,“推广简便适宜技术,促进幼儿健康行动”等系列行动,以讲座培训为主要形式,辅以电视教育、卫生宣传栏、卫生科普展板等,及时满足幼儿健康保健知识需求。结合“慢性病主题日”宣传活动,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开展慢性病的危险行为因素(不合理饮食、缺乏锻炼等)的教育,倡导合理膳食与营养,讲究居室环境卫生, “家庭、食堂和餐馆减盐限油行动”等方面的家庭健康教育,创建文明卫生幼儿园的宣传教育以及社区卫生公德及卫生法规的宣传教育。并针对社区主要危险因素,对个体和群体进行综合干预。
(六)做好检查指导和效果评价。每年要定期组织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镇街卫生院、学校等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督导,完善健康教育活动计划及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活动记录、资料。通过居民健康素养的测试,对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价,抓好典型,推广经验。
四、时间安排
一月份:重点是合理膳食与营养、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等宣传教育。 二月份:世界抗癌日宣传,膳食与营养、节日病预防、慢性病患者家庭护理与急救知识等宣传教育。
三月份:卫生科普普及月宣传、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孕产妇重点人群的低盐膳食健康教育,开展家庭禁烟活动,关注幼儿超重、肥胖,减盐膳食等宣传教育活动。
四月份:世界卫生日、爱国卫生月、肿瘤预防宣传周、开展肿瘤预防知识等宣传教育活动。
五月份:世界哮喘日、中国学生营养日、世界无烟日,重点开展吸烟危害、合理膳食、减盐防控高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六月份:爱眼日、运动神经元病日,重点宣传儿童健康保健,近视防治,口腔保健、适量运动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
七月份:重点开展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运动、饮水饮食卫生知识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
八月份:全民健身日,开展全民健身集体活动,幼儿园、家庭的各种体育活动, 06岁重点人群的低盐膳食健康教育,科学育儿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
九月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全国爱牙日、世界心脏日,开展幼儿重点人群的低盐膳食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知识、健康危害因素、倡导户外运动、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 十月份:结合全国防治高血压日,开展减盐防控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知识和心理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
十一月份:世界慢阻肺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开展糖尿病防治、呼吸系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
十二月份:低盐膳食健康教育宣传指导,慢性病冬季保健知识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
XX幼儿园
慢性病健康与预防范文第6篇
139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及地方病防治
综 述
1973~1996年,扬州市肠道传染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在疾病谱中位次明显后移。传染病死因顺位已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第1位降到了第10位(表5-1)。由于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以及内分泌代谢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已成为全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为适应疾病模式的变化,1997年4月1日扬州市卫生局下发《关于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扬州市及各县(市)先后建立了慢性病防治组织和专业人员队伍,开展各项慢性病的基线调查、病因死亡调查等一系列调查、研究活动(表5-
2、5-3),基本掌握扬州市疾病死亡谱的现状、期望寿命、主要慢性病的流行因素,为启动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采取各种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地方病的发生和流行,给疫区人民健康、生活和生产带来危害,影响经济建设和民族兴旺。新中国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制定的关于农业问题两个文件中,就提出了要防治地方病。扬州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展地方病监测,主要病种有: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监测结果表明扬州市流行强度一般。
第一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状况及防治措施
1982~1995年,国家卫生部和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在仪征市开展疾病监测试点工作(1996年因监测点调整,仪征点工作未再延续);1984~1996年扬州市和兴化县卫生防疫站合作在兴化县沈
、大垛、陶庄3个乡(镇)的10万人口中,开展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四病”为主要内容的疾病监测,并试行“慢四病”的诊断报病等工作;其他各县(市、区)也分别设立了10万人口左
140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右的“慢四病”县级监测点。后因经费无保证,监测点工作先后停止。 表5-1 70、80、90年代扬州市病、伤死亡谱前10位死因比较(注)
第三次(1994~1996)
第二次(1984~1986)
疾病分类 死亡率 构成比 顺
死亡率
构成比 顺
第一次(1973~1975) 死亡率
构成比 (%) 20.31 8.14 6.81 14.34 12.85 8.43 0.55 5.21 0.14 6.30 6.03
顺 位 1 5 6 2 3 4 10 8 15 7 9 (/10万) (%) 位 (/10万) (%) 位 (/10万)
恶性肿瘤 心血管病 脑血管病 呼吸系统病 外伤中毒及意外 消化系统病 泌尿生殖系统病 肺结核
内分泌营养缺乏和代谢病 传染病 新生儿病 238.56 35.43 1 110.66 16.44 2 101.44 15.07 3 65.35 63.42 28.39 6.63 5.90 4.84 4.64 3.45
9.71 4 9.42 5 4.22 6 0.99 7 0.88 8 0.72 9 0.69 10 0.51 13
191.58 96.13 85.88 49.36 56.54 31.51 4.87 17.57 1.15 10.74 4.05
31.79 16.01 14.30 8.22 9.41 5.25 0.86 2.93 0.19 1.79 0.79
1 2 3 5 4 6 9 7 14 8 10
136.46 54.71 45.76 96.37 86.29 57.05 3.72 34.98 0.95 42.35 31.27
注:第一次回顾性普查(江苏省统一部署)为1973~1975年3年扬州地区的死因情况。第二次由潘惠、史鉴、李峰等根据省统一要求,采用整群分层抽样,调查1984~1986年3年22个样点的情况。抽查样点是:泰兴、泰县、江都、兴化、高邮、邗江6个县中在第一次普查发现的恶性肿瘤高发乡和1个一般乡;仪征、靖江、宝应和扬州郊区各抽1个恶性肿瘤高发乡,以及广陵区4个、泰州市2个街道办事处。第三次调查,由朱茂炳、史鉴、叶桦、陈志华等参照第一次和第二次调查要求,设计调查方案,经扬州市卫生局、公安局批准并下发联合通知,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在各县(市、区)(不含泰州市)进行慢性病死亡原因抽样调查,并于1998年完成。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141
表5-2 扬州市各县(市、区)卫生防疫站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组织及试点工作情况
县(市) 年份 宝应县 防治组织
建立时间 人数
(年、月) (人) 1997.1
2000.3
7(含
5 4 4 4
试点单位
及试点人数 黄浦、黄塍计0.5
望直港镇2.8万人
山阳镇2万人
黄塍乡0.1万人
山阳镇5万人、望直港镇6万人、黄塍乡2.8万人、小官庄镇3.0万人
高邮市
1998.4
三垛、八桥、菱塘、临泽、车逻5乡(镇)11万人
1999.2
伯勤、司徒、三垛、平胜、横泾5乡(镇)2万人
2000
全市
1、建立慢病防治组织体系;
2、制订防治规划;
3、开展业务培训;
4、抓试点工作,进行专题调查
江都市
1999.3
嘶马、杨庄
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急性脑血管病调查”;举办两次义诊活动(九三学社扬州支部、江都政协医卫专家组参加)。
仪征市 组
2002.2
新城镇2万人
死因监测 2000 慢性病防治领导小1999 慢性病防治科 1999 慢性病防治科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基线调查(患病率、死亡率、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等)
冠心病、脑卒中危险因素1:1配比病例对照调查 1998 防疫科慢病防治组
试点工作开展
的内容或项目 “慢三病”调查试点
慢病基线调查
慢病基线调查
慢病基线调查
恶性肿瘤的报告 1997 防疫科慢病组
兼职) 万人
2000 慢性病防治科
2001 2001 2002
142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表5-3 扬州市各县(市)卫生防疫站慢性传染性疾病防治调研、培训情况
县(市) 时 间 地 点 (年、月)
高邮市防疫站
培训或调研内容 慢性病基线调查方法
1998.10 高邮市防疫站 ~1999.2
慢性病调查方案及质控方案(含现场操作)
宝应县招待所
慢性病防治工作动员与培训
2000.6 宝应县望直港镇
慢性病基线调查
镇防保所全体及村卫生室长
2001.7 宝应县山阳镇
慢性病基线调查
镇防保所全体及村卫生室长
“三病”调查的内容(血压、血糖、体重、三围的测量方法)
2000.10 江都市小纪中心
卫生院
“三病”调查的内容(血压、血糖、体重、三围的测量方法)
邗江县 1997
邗江县霍桥乡
“三病”调查方法
乡村医生及校医
25
邗江县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1997 邗江县甘泉乡
“三病”调查方法
乡村医生及校医
31
邗江县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泰兴市防疫站
泰兴市居民1991~1995年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研究
乡(镇)医院防保组长
52
泰兴市防疫站
专业小分队成员
30
江都市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专业小分队成员
30
江都市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30
宝应县防疫站 30
参加对象 乡(镇)防保组长及调查员、资料员 接受调查乡(镇)的防保组长、临床医生、资料员
乡(镇)防保所长
40
宝应县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宝应县防疫站 20 参加
人数 80
组织单位 高邮市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高邮市防疫站 高邮市 1998.4 宝应县 2000.4 江都市 1997.10 江都市卫生局
泰兴市 1996.9~11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143
2002年,扬州市的人均寿命从20世纪70年代的68.93岁增加到了2002年的72岁,人口老龄化已非常明显。因此,1998年完成的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与前两次的调查情况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恶性肿瘤、心血管病、脑血管病除仍居“死因”的前三位外,其死亡率急骤升高,分别达238.56/10万、110.66/10万和101.44/10万(80年代的第二次调查则分别为191.98/10万、96.13/10万和85.88/10万)。传染病的位次已从80年代的第8位退到第10位,死亡率也下降至4.64/10万(表5-1)。各种“死因”顺序中,排列最前的恶性肿瘤、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的构成合计达66.94%(构成比分别为35.43%、16.44%和15.07%)。加上内分泌代谢病等为主要代表的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扬州市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因素。
1996年12月9日,扬州市卫生防疫站正式组建慢性病控制科;1997年宝应县卫生防疫站在防疫科内增设了“慢病”组;1999年,高邮市、江都市卫生防疫站“慢病”科先后挂牌,附设在防疫科内,由防疫科长兼任“慢病”科科长;2000年,宝应县单独建立了慢性病控制科;邗江县、仪征市、广陵区、郊区、新城区也先后在防病(疫)科内明确了专(兼)职人员负责慢性病防治工作,至2002年止,扬州市及各县(市、区)卫生防疫站慢性病专业防治网络已初步形成。1999~2000年,各县(市)均确定了
1、2个两万人口以上的慢性病防治综合试点见(表5-2)。经反复调研并经市、县两级卫生局批准,确定在宝应县建立5万人口的市级综合防治试点,并于2000年正式启动。2000年3月29日,扬州市卫生局下发《扬州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试点方案讨论稿》(扬卫防[2000]21号),2000年4月,市、县两级共同制定了宝应县望直港镇慢性病防治市级试点工作方案,8月在望直港镇蛤拖村进行小样本试点村调查,后扩至全镇,对近5万人进行问卷调查。2001年1月,宝应县卫生防疫站又增设了山阳镇试点,基线问卷调查21600余人,体检7480余人,年底基本完成微机录入和社区诊断框架。望直港镇于2001年11月完成近6万人问卷调查和11600余人体检。2002年宝应县卫生防疫站完成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形成社区诊断报告初稿。
1997年8月11日,扬州市卫生局与扬州市公安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慢性病及其它原因死亡调查的通知》,开展继1976年和1987年之后的第三次“死因”调查,掌握了30年来扬州市人口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为制定慢性病防制措施提供了依据。2000年10月8日,扬州市卫生防疫站召开“扬州市30年居民病伤死因研究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揭示扬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和人口死因位次及慢性
144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病对人们健康的威胁。
1999年12月,江苏省卫生厅在太仓市召开江苏省慢性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会议后,2000年4月5日扬州市卫生局召开了各县(市、区)卫生局长、防保科长和卫生防疫站长会议,传达“太仓会议”精神,并进行业务培训。5月8日,扬州市卫生局下发《扬州市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方案》通知,进一步规范和实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试点工作。
2000年10月,江都市在小纪镇召开有镇党委、市卫生局领导及小纪、宗村、华阳等卫生院院长、防保人员、村卫生室医生和村民主任参加的慢性病调查试点工作会议(兼培训),江都市慢病防治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2002年10月27~30日,扬州市卫生局、扬州市卫生防疫站举办《流行病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调查资料分析》培训班,各县(市、区)卫生防疫站、部分乡(镇)慢性病防治专业人员接受培训。
自1996年慢性病防治工作启动后,各级卫生防疫站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每年10月8日“全国高血压病日”全市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在《扬州晚报》撰写科普文章并出版高血压病防治专栏。至2002年全市共发放高血压病防治宣传材料近万份,仅2001年即达7000多份,并与扬州市东关社区联合开展社区高血压病防治宣传活动,使慢性病防治进入社区试点。2001年5月,扬州市专门组织市及部分县(市)慢性病防治专业人员前往苏州、太仓等地参观、学习高血压病、糖尿病社区防治工作经验,5月29~31日,扬州市卫生局举办高血压病防治培训班,组织各县(市、区)人民医院、卫生防疫站及部分乡(镇)医务人员,学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导》,了解高血压防治动态,高血压社区防治要求,推动社区防治工作。2001年扬州市卫生防疫站加入全国高血压防治微机网络,引进社区高血压防治微机管理系统(NAH)。经扬州市物价局批准收费标准后,扬州市卫生防疫站高血压门诊于当年10月启动。
第二节 地方病状况及防治措施
一、碘缺乏病流行情况及防治措施
碘缺乏病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和亚克汀病。碘缺乏的危害,青少年可致甲状腺肿大、发育迟缓;成年人会体能下降,孕妇会导致胎儿流产、早产、死产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145
和先天畸形等。碘缺乏对胎儿和婴儿的危害尤为严重,表现为脑发育障碍造成儿童智力损害,群体智力下降。
1983年调查资料表明,扬州市属环境缺碘地区,扬州市学龄儿童因缺碘所致的甲状腺代偿性肿大率为13%,人群中尿碘含量明显低下,平均值低于100微克/克肌酐的正常值。碘缺乏病对扬州市人民危害较为普遍和明显。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中国在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危害。1995年底,扬州市开始实施全民食盐加碘和重点人群服用碘油丸综合防治措施。经5年的工作,于1999年11月完成了市级消除碘缺乏病自查自评工作,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2000年3月24日,扬州市人民政府血地防领导小组向江苏省人民政府血地防领导小组申请,对扬州市进行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考评,同年10月8~10日经省专家考核组考评验收,确认扬州市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目标。
1983年前,扬州市没有确切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记载。1983年扬州市首次进行地方性甲状腺肿病情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共调查11个县(市、区)的49个乡,在123338名居民中查出甲状腺肿大者13151人,平均肿大率为10.70%(青少年甲状腺肿大率为13.00%,居民甲状腺肿大率为2.00%),其中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3446人,平均患病率为2.80%;尿碘中位数在100微克/克肌酐以下。该次调查确定5个县17个乡为甲状腺肿病区乡。病区乡人群尿碘范围在25~50微克/克肌酐。
1986年扬州市开展第二次调查,共调查180个乡,每个乡调查7~14岁中小学生500人左右,共调查105811人,平均甲状腺肿大率为14.20%,此次调查确定47个乡为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乡。
1995年底扬州市实施全民食盐加碘、重点人群服用碘油丸的综合防治措施后,扬州市人群碘营养水平有显著的改善,至2002年,儿童甲状腺肿大率2.10%。儿童尿碘中位数为331微克/克肌酐(铈砷催化法),新生儿TSH中位数为3.38微单位/毫升。
扬州市碘缺乏病防治始于1983年。1983~2002年的防治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1994年)为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阶段。1983年采用“5.5”布点调查和1986年第二次调查累计发现,扬州市有因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的病区乡64个。1987~1994年,对病区乡的7~14岁中、小学生开展单纯口服碘油丸补碘工作,共补碘125万人(次),对患甲状腺肿大的青少年起到了治疗作用,但不能明显
146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改变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状况。第二阶段为碘缺乏病防治阶段。1993年国务院召开“中国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动员会后,1994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江苏省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行动规划》,1995年2月扬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扬州市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危害实施方案》,1995年底由政府组织的食盐加碘干预措施在全市实施。第三阶段从2001年起全市进入持续消除碘缺乏病阶段。
【碘盐供应】
1995年底,扬州市实施全民食盐加碘。碘盐由各级盐务局、盐业公司组织生产供应;卫生部门负责对生产、供应各方面实施卫生监督,确保碘盐质量。从1995年底至2002年,扬州市累计供应碘盐16.84万吨。1996年以来碘盐合格率及合格碘盐覆盖率逐步提高,至2002年底全市碘盐覆盖率达到95.00%以上,碘盐生产、批发合格率达到100%,居民户盐合格率达到98.79%。
【强化补碘,为重点人群纠正碘缺乏】 1995年,扬州市教委和民政部门配合,在扬州市开展重点人群即中小学生、婴幼儿、新婚育龄妇女和哺乳期妇女口服碘油丸强化补碘,从1995年至2002年,全市学龄儿童少年补服碘油丸达245.70万人次,新婚育龄妇女(2002年改为已婚育龄妇女)及孕妇补服达8.76万人次,0~2岁婴幼儿补服碘油丸13.20万人次。199
5、1996年碘油丸剂量为:成人全年一次口服0.20克,儿童全年一次口服0.10克。随着扬州市碘盐合格率和合格碘盐覆盖率的提高,从1997年起调整补服碘油丸剂量,至2002年碘油丸补碘剂量为:成人全年一次口服0.10克,儿童全年一次口服0.05克。
【健康教育】 从1995年起,每年5月5日以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为契机,广泛开展防治碘缺乏病健康教育。扬州市卫生与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教育部门每年安排中小学生普及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课,卫生部门每年为学校提供健康教育教材十多万份,开展中小学校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教育。并通过在校学生,进行家庭宣传,使家庭成员得以知晓。在大众传播方面:各地采用文艺、黑板报、宣传栏、广播专题报道、电视专访、知识竞赛评比、设宣传点、出动流动宣传车和举办宣传周等各种大众传媒形式,开展健教宣传。1995~2002年扬州市共印发各类宣传材料126.80万份,宣传画784条(套),广播、刊登科普文章213篇,出黑板报、宣传栏3222块(次)。通过多年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全市居民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养成自觉购买、食用碘盐,抵制非碘盐、劣质盐的良好行为。
【碘盐监督监测】 根据江苏省《建立江苏省碘盐监测网络的实施意见》,扬州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147
市建立了碘盐监督监测网络。扬州市及各县(市、区)从1996年起,以血防队伍为基础,组建专业地方病防治队伍,逐步配备市、县(市、区)和乡(镇)各级碘盐监督监测专业人员。明确各卫生防疫(血防)站(所)的血防科为碘缺乏病防治职能科室,配备检验设备和监督执法工具;全市增补14名食品卫生碘盐监督员,负责本地区碘缺乏病防治和碘盐监督监测工作。1996~2001年,全市监测网络共监测碘盐1048批,其中监测盐业批发347批,合格313批。碘盐批发合格率从1996年的80.00%上升到2001年的100%;监测居民户碘盐193批,合格187批,合格率从1996年的79.10%上升到2001年的100%。
2002年扬州市共监测加工、批发行业碘盐60批,碘盐批发合格率为100%,监测居民户碘盐1824份,碘盐合格率为98.79%。
1996年始,扬州市每年进行大规模市场检查,由市血地办组织、协调,卫生部门会同盐业、公安、质量技术监督、新闻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队。至1999年,共查处碘盐市场违法案件602起,没收私盐、劣质盐和非碘盐791.04吨。2000年和2002年,扬州市各地共组织食盐专项打假活动36次,其中大规模统一行动8次,出动执法人员422人(次),车辆108台(次),检查食盐批发点109个(次),商店512家(次),卤食加工点、摊点256个(次),宾馆、饭店109家(次),共查获劣质盐约19吨;卫生部门依法处罚储运、使用非碘盐的违法案件56起,处罚79人,教育157人。2000年11月下旬,扬州市联合执法队历时一周,对广陵、郊区和邗江县内14家规模较大的卤食加工点进行突击检查,共查获私盐5吨,其中在郊区一卤食加工点,当场查获私盐1.4吨。2000年底和2001年,市联合检查队还对卤菜加工业最集中的乡(镇)进行多次突击检查。高邮市共联合组织检查四次,历时7天,以农村及边远、边界地区为重点,深入乡村各零售点、批发部、食品加工厂,检查10多个乡(镇),查获私盐3.42吨。宝应县自2000年先后组织“秋季联合执法活动”、“食盐市场打假活动”和“食盐市场大扫荡活动”三次大规模检查,没收盐产品152公斤。江都市开展食盐市场大扫荡,重点检查8个乡(镇)11个行政村120个批发点、零售商店,卤食摊点100余个,工厂、学校、宾馆、饭店40余家,共查获私盐、非碘盐7.25吨。打击储运、使用非碘盐的违法活动,净化了碘盐销售市场。
2000年开展食盐专项打假活动时,各地新闻部门积极参与,派出记者全程采访、专题报道:扬州电视台《记者观察》栏目播出《关注你身边的“盐”》为主题的专题
148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报道;《扬州日报》刊登《追踪“盐枭”》热点新闻。各县(市)新闻部门也就当地打假情况作出了相应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碘缺乏病病情监测】 1997年,扬州市开展干预措施实施后的第一次疾病监测,按“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采用整群按比例概率抽样调查法(PPS),调查30个点,1200名学生。调查结果:儿童甲状腺肿大率触诊法为8.50%,B超法为3.20%,尿碘中位数为184.10微克/克肌酐。1999年进行第二次监测,调查发现儿童甲状腺触诊肿大率已从防治前的18.50%降至2.50%,尿碘中位数已从1995年的70.56微克/克肌酐上升至300微克/克肌酐。2001年扬州市开展第三次碘缺乏病病情监测,儿童甲状腺触诊肿大率为2.10%,尿碘中位数为331微克/克肌酐。表明扬州市实施补碘干预措施5年后,人群碘营养状况明显改善,碘缺乏病危害程度逐年降低,防治效果明显(表5-4)。
【防治效果评估】
碘缺乏病防治干预措施一旦实施,就必须对其生物学、社会学影响作阶段性评估。根据国家和省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扬州市于1998年2月制定了《扬州市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考评方案》。1998~2000年分别对所辖5县(市)2区的碘缺乏病防治效果进行评估。1998年完成对宝应、邗江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考评;1999年完成对高邮、江都、仪征三市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考评;2000年完成扬州城区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考评。考评结果表明扬州市5个县(市)2个区碘盐覆盖率、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和尿碘水平均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标准。2000年10月经江苏省专家考核组的考评验收,确认扬州市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目标。
二、地方性氟中毒监测
1983年10~12月,扬州市全面开展地方性氟中毒监测工作,按“五五”布点法,共采集水样263份,测定结果,水中氟化物含量均低于1微克/升国家生活饮用水氟化物含量的上限值。全市共对63700名7~15岁在学儿童进行了氟斑牙患病情况的调查,检出有氟斑牙者1549人,氟斑牙患病率为2.40%。1997年调查发现宝应县黄浦乡刘上村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为57.00%。
表5-4 1995~2002年扬州市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情况(注)
总 总人 消除 消除 供碘 销售碘盐数量
特需人群附加补碘油制剂 甲状 克 病情监测
居民户碘盐 年 县
县人 盐县 总 其中 新婚育龄妇女
0~2岁儿童
3~14岁儿童 腺肿 丁 8~10岁儿童 定量监测
数 口数 县数 数 数 计 合格 总数 补碘 总数 补碘 总数 补碘 数 病 检查 检出甲 尿碘中 检查
合格 份
数
油数
油数
油数
数 人数 肿 数 位数 份数
份数 (个) (万人) (个) (万人) (个) (吨) (吨)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ug/L) (份) (份) 1995 12* 936.45 0 0 12 387.80 387.80 126528 12527 279089 30414 1426217 897990 1646283 0 1200 211 70.58 0 0 1996 12* 941.55 0 0 12 27898 26390 126873 28558 249416 43289 1396252 640382 321099 0 4800 662 0
1535
1347 1997 7 445.01 0 0
7 21505 21204 76472 7764 96123 11504 601469 438213 65268 0 1200 88 170.22 2125 2111 1998 7 446.27 2 147.10 7 24466 24026 34867 5689 95791 1474 631349
0
24307
0 800 28 0 500 500 1999 7 446.41 5 397.02 7 21076 21076 47746 7701 101874 10379 549993 201287 10714 0 4829 58 300 2515 2507 2000 7 446.63 7 446.63 7 22858 22858 35582 11006 106121 13830 417524 188428 9634 0 1630 12 0 475 471 2001 7 447.37 7 447.37 7 26700 26700 22532 6067 90507 8597 550945 172624 18790 0 1200 25 331 1607 1538 2002 7 457.07 7 457.07
23825 23825 449243~ 8489# 55121 12416
0
0
19861
0
80
0
0
1824
1802 注:*含泰州市;~已婚育妇女总人数;#已婚育龄妇女补碘油人数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149
150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三、地方性砷中毒监测
1984年4月、8月水源水丰水期和枯水期间,扬州市对各类水源中的砷含量进行监测,丰水期共检测211个点,其中Ⅰ类(0.04毫克/升)153个点,Ⅱ类(0.05毫克/升)55个点,Ⅲ类(>0.05毫克/升)3个点;枯水期共检测211个点,其中Ⅰ类69个点,Ⅱ类
慢性病健康与预防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