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下的生本教育范文
美术课堂下的生本教育范文第1篇
一、以生为本,引导学生主动预习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呢?教师可以在生本教育基础上,以任务作为牵引,引导学生融入任务,高效完成预习。在预习中,学生主动学习,能动性得到发挥。当然,仅设计预习任务还不能将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调动,教师还必须注重对预习的检查。例如:在学习“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一课时,教师设计了预习任务,促进学生主动预习。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细胞分化、细胞的全能性、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针对这四个内容,教师依次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预习:多细胞生物通过受精卵发育而来。请思考生物体内为什么会有不同形态、功能又有所不同的细胞呢?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还能不能发育成完整的植株?为什么?人类会变老。细胞也会像人类一样变老吗?细胞会不会自杀?设计对应的问题,学生预习起来更有针对性。第二天的课堂展示上,教师以随机抽问,或是集体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
二、以生为本,创新生物课堂导入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生物课堂不能像以往那样以简单问候、复习等方式来导入,教师必须在导入环节突出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参与进来。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创新导入,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理念?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入、对话导入、趣味导入等方式实现导入的改革与创新。例如:在学习“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课时,教师以趣味导入方式成功导入新课。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DNA是遗传物质。为了增强生物课堂趣味性,教师利用有趣的方式导入学习。教师提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其中蕴含什么生物学知识吗?此时,学生开始有了学习的兴致。教师继续提问:种下瓜,能长出豆子吗?龙能生出凤吗?教师问完,有学生开始发笑。但是,笑过之后,学生主动思考:老师葫芦里卖着什么药?随着教师的停顿,学生开始探讨,课堂其乐融融。从这个案例中可见,教师利用熟悉的句子,引出遗传物质的学习,取得很好的效果。当然,教师在利用句子阐述时,需要融入情感,调动氛围。
三、以生为本,改革生物教学方法
以往的生物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未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了突出生本教育,教师必须改革生物课堂教法。以生为本,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会学习,教师的教才是到位的、有效的。例如:在学习“关注癌症”一课时,教师设计与学生相关的问题,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搭建平台:请探究癌是如何产生的?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请举例说明。在平常的生活中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如果不幸得了癌症,你会怎么办?以上探究任务的设计从癌症的产生,到致癌因子的举例,再到生活中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因素,最后到假设患了癌症,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层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交流自己的观点。学生相互倾听、质疑;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当然,当有不和谐的现象产生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等合作探究结束,小组再呈现学习成果。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将学习要点隐藏在问题中,让学生以合作探究形式完成。
四、以生为本,搭建动手实验平台
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是教师“自演”,学生不幸沦为“观众”。以生为本理念下的生物课堂要求教师为学生搭建动手实验的平台,以让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提高为目的,深化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细胞呼吸”一课,教师给予了学生分组动手实验的机会,实验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石蜡油?烧杯中的水温上升。这说明了什么?将橡皮塞打开,能够闻到酒味。请问这又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你能说说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吗?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认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一定的问题可以驱动学生认真实验,相互配合。学生在实验时,也能享受到自己操作的乐趣。给予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更大的提高。
以生为本就要给予学生参与课堂和主动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设计实践活动两大方面突出生本教育。以生为本并不是要求教师“全程放手”,教师还必须做好引导工作。
美术课堂下的生本教育范文第2篇
中国在传统的美术教育课堂上强调整体和一致性, 以临摹为主。 在美术教育的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模式过于死板, 以至于中小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受到抑制。 并且, 在我国美术教育并未像英国, 法国, 美国及日本那样重视美术教育及保证艺术教育的普及与实施。 我国在中小学的教育模式中更加倾向于把语数外教学作为教学的主体而忽视美术教育在中小学生教育心理上产生的影响。 在十八世纪初欧洲新式学校就将美术纳入教育课程中, 19 世纪初英国, 法国, 美国及俄国普遍在普通学校设置图画课, 东方的日本更是在明治维新 (1868 年) 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及教育的制度后更是在1872 年, 8 月讲图画课纳入小学14 们必修课之一。
1美育素质化教育的实施
随着时代发展, 人民素质的提高。 语言已经成为人们从事交际活动的主要手段之一。 并且语言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经验的主要媒介, 它是教师思想态度, 情感观念的主体。
1.1 语言美感的重要性
良好的教学语言环境应当是情意性和知识性的统一结合体。 学生不但能从中学到知识而且可以有优雅语言的美。 教学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可以用精练的诗歌语言, 使他们提早进入情境, 感到心旷神怡, 激发学生对事物感知的情感因素, 从而使学生能够带有愉悦的心情领悟知识, 增强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的效率。
1.2 多使用鼓励性语言
教育家第霍姆林斯基说过:“你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 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美术教学离不开教师给予情感的参与, 教师如果对学生有更多的信心和鼓励, 可以使学生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 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而来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要多用肯定鼓励性的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 语言是教学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 把具有语言艺术的高度修养, 来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2美术教育模式应多样化
城乡中小学教育模式多样化, 在单一的教育模式中加入一些多样性的东西在里面, 使中小学的美术课就不单纯只是绘画训练, 而包括了雕塑, 陶瓷, 编织, 中国传统工艺, 摄影, 美术史, 美术批评等, 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 并且可以利用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 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感受美的意识几乎是与生俱来,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 需要欣赏者能有较强的直观感知、判断、想象美术作品的魅力和优劣的能力, 保证每位学生在美术活动中都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存在与不足, 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
3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城乡中小学的美术教育课堂灵活多变, 强调学生自由表现, 大胆设计创造, 勇于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生动教育课堂, 吸引学生学习情趣, 开发学生的主观创造性, 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 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以教师为指导, 学生作为主体, 师生之间可以共同推动发展一个形式多样的授课课堂。 例图片中利用纸张来表现不同形式。 学生之间对作品可能感悟理解不同, 而做出的作品也是千姿百态, 最大程度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在题材相同的情况下, 学会运用不同的材料来使画面的表现手法不同。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学校开设美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成为艺术家, 而是希望他们能够欣赏懂得艺术, 通过艺术可以看到人的普遍性以及面对事物的发展的创造思维性, 从而可以促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小学美术课程应该以简单、形象、生动的教学特点, 可以利用点, 线, 面色彩等造型因素, 而用不用的工具及材料来构成美术成品, 通过学生的视觉感官来激发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认识以及向往, 对不美好事物的辨别。
在美术课堂教师授课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去避免那些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 而是应该去创设出学生喜欢的, 别开生面、富有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课堂, 这样便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过程中接受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想象力使学生更容易的去感受到美得熏陶。
4加强老师的培训, 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师资力量的培养及多媒体教学落实不到位,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与一二线城市小学美术教育的距离。 学校及美术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应当高度重视, 学校应当聘用正式的美术教师并定期安排老师出去考察学习进行充电。 完善美术教学设施, 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这样既方便了教师指导, 又有利于学生练习。
美术教育的改革创先口号喊了许多年, 但是在城乡的中小学美术教育课堂上并未完全展开。 这中间除了有学校及家庭的客观因素, 也有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引导作用。 在传统美术教育的课堂上, 既要考虑学生掌握学科方法和开发学生灵活多样的教育理念, 也要向学生提出足够的例证以及符合本学科教育的知识逻辑和落实其他教学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去执行一个单向性的教育程序, 而是以教师为指导, 学生作为主体, 师生之间可以共同推动发展一个形式多样的授课课堂。
摘要: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能够提升现阶段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整体质量, 优化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思想。同时, 进一步明确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 力争解决当下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美术,氛围,兴趣,审美,课堂
参考文献
美术课堂下的生本教育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