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科学第一单元范文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范文第1篇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 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的情感主线,找出相关语句,领悟内涵,培养预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反复吟诵。
2、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长江之歌》的音乐磁带。
2、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3、课文录音及投影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朗读,反复吟诵。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长江吗?长江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江上船只往来,一片繁忙,极目远眺,令人神清气爽,心中不禁涌起无限激情和豪迈。《长江之歌》将把你带到大江边,让你感受到她的雄浑气魄,得到心灵的震撼。
2、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出示“歌“的解释:A、唱歌。B、用唱歌、朗诵等形式来颂扬。(选择后解释题目的意思)
(3)介绍并听歌曲: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是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好,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范读课文
1、听完后学生评议,明确标准:(1)正确、流利、有感情。(2)鼓励大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2、听了范读,你感受到了什么?(自由交流)
三、初读课文
1
1、自读生字、生词、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生字:哺bǔ 涤dí 埃āi 灌ɡuàn 溉ɡài
(2)词语:灌溉 哺育 尘埃 荡涤 气概 春潮
(3)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
(4)课文,指名读并评议。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轻读,找出中心句,用““标出,并圈出关键词。(赞美、依恋)
2、、讨论交流: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指导朗读中心句。
4、质疑:
(1)如果诗歌仅有这么一句话,你觉得如何?
(2)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来赞颂长江,那么诗人谈了长江的哪些内容呢?请大家回去后翻阅有关长江的资料,下节课交流。
五、识记字型,指导书写。
1、乳:左右基本等宽。灌、溉:写得要紧凑。
2、学生练字,老师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 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的情感主线,找出相关语句,领悟内涵,培养预感。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写本课词语。
2、判断:
(1)“涤”就是洗。()
(2)乳“的部首是“”()
(3)“尘埃”的拼音是“chénɡāi”()
(4)“哺”的声母是“L”()
3、指名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2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用一句话来介绍长江的某一个方面的内容。
2、细读第一段。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指名朗读。
(3)出示: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思考:①“你”指谁?为什么用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显得亲切)
②发源地、入海口分别是哪儿?(发源于唐古拉山,入海口是东海)
③哪些词语体现了长江“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春潮、惊涛、甘甜的乳汁、健美的臂膀)
(4)指导朗读:你觉得该如何把这段读好?(指名学生练习后范读)
(5)小结:长江如同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3、细读第二段
(1)听第二段的录音,你会围绕中心句提问吗?(在这一段中,哪些词句体现了长江“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巨浪、涛声、灌溉、推动)
(2)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理由)
(3)小结:长江养育了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文明,今天,长江依然以它博大的胸怀与祖国一齐走向未来。
三、朗读全文,体会感情。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赞美长江、热爱祖国)
2、播放《长江之歌》,学生学唱。
四、了解诗的特点:
1、压韵、整齐、精练。
2、古诗与现代诗的异同。
五、课堂作业:
阅读训练《长江之歌》课内部分。练习背诵课文。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和阅读训练。
★板书:
1、长江之歌、
春潮、惊涛、甘甜的乳汁、健美的臂膀
巨浪、涛声、灌溉、推动
无穷的的源泉、母亲的情怀(赞美、依恋) 教学反思:
3
三亚落日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2、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词语小黑板、挂图、幻灯、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重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日出的美景,我们许多同学都欣赏过,但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日落的情景呢?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播放课文录音。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美妙绝伦 风情 挺拔俊秀 软软地 活泼
毫无倦态 依旧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硕大无朋 光芒 悄然无声 边缘
缘故
水波不惊 顽皮 玫瑰
涨溢
灯盏
①、朗读词语
②、交流词语意思: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硕大无朋:大得无与伦比。朋,比。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本课指程
4
度不同的红色。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你以为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第一部分(1)点名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第二部分(2)介绍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
第三部分(3-5)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四、作业
1、习字册描红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欣赏佳句。 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方,有一座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三亚,那里的日落景象富有诗意,美妙绝伦。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三亚欣赏美丽的落日。
2、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1、三亚地处热带,所以它有着许多独特的热带风光。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欣赏欣赏三亚的热带风光,把你认为最美的热带风光介绍给同学。
2、交流:
海与天蓝极了
椰树挺拔俊秀
海鸥 洁白
沙滩细腻松软
3、小结:的确,三亚就像同学们描绘的那样,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是一个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的地方。你们看,那里的天和海蓝极了。(引读: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挺拔俊秀的椰子树沙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
4、同学们,你们喜欢三亚的热带风光吗?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第三五自然段
1、三亚的热带风光美,三亚的落日更美,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呢?轻声读第三五自然段
2、日落的过程是有几幅画面组成的?读一读课文
3、4自然段,找一找,按时间顺序简要地说一说。
5
板书:
像孩童
像灯笼
像跳水员
3、这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呢?把他找出来读一读。
4、学生选读交流
帮助理解第三幅:
(1)、你从哪里看出太阳很活跃?
(2)、这时候的太阳和第一幅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在太阳的映照下,海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4)、太阳是怎样落水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4自然段
6、看到这么美的日落景象,我们不得不由衷地发出赞叹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练习说话,总结全文
1、三亚落日的确很美,你们想不想来赞美它呢?请自选一幅,用“三亚落日,你(
)”的格式说一段话。
2、小结:大自然懂得景象变化万千,只要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仔细观察,就一定也会发现更多的美。
四、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练习背诵课文,总结课文,完成练习。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
1、你最喜欢哪些描写落日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2、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二、指导背诵
1、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2、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自己喜欢的画面。
4、轻声练习背诵全文,指名背诵。
三、迁移练习
以“三亚落日”写一段话,选用课文中的词语,从太阳、海水两方面描绘,也可以选择日落时的一个画面描绘。
四、作业
1、摘录课文中描写落日的你喜欢的语句。
2、组词
软(
)
浅(
)
敛(
)
玫(
)
次(
)
溅(
)
剑(
)
枚
6
(
)
丹(
)
硕(
)
悄(
)
张(
)
彤(
)
领(
)
消(
)
涨(
)
3、多音字组词
悄 qiao (
)
qiao (
)
附板书:
2、三亚落日
像孩童
真有诗意 像灯笼
像跳水员
教学反思:
3、烟台的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并理解描写大海的词语: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壮观,壮丽,惬意,呢喃细语,轻盈。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模仿造句。 3)读写结合介绍某一地方的海,进行课文仿写。
3、情感目标: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烟台的海冬季的独特景观”这部分,因为这部分既是烟台的海
7
独特的风景的关键之处。同时从文章写作结构上来说也为后面三个季节的分析起到指导作用。
难点: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描写大海的词语: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壮观,壮丽,惬意,呢喃细语,轻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揭题:
1 同学们,你们看过或游览过大海吗?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
2 看中国地图,沿海城市很多,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呢?(烟台)
3 揭题。注意海的笔顺:最后三笔,先写上面的点,接着写中间的横,最后写下面的点。再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看画面,听配乐朗诵,说说自己的感受。
2 是的,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 检查自学:
(1)读生字及词语。
独特景观深褐色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巨浪拍岸蔚为壮观壮丽嬉笑害羞崇山峻岭过滤宛如如痴如醉呢喃细语体验湛蓝凝重轻盈浪漫忙碌
(2) 指名读课文,评议纠正
(3) 理解词语。看录象,有关轮船、锚及起锚的过程。
4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5 分清段落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 1 齐读
2 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四、写字指导
1 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2 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
完成《语文补充习题》
8
第一 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模仿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过渡: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谁能把文中那句概括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作者是怎样具体为我们介绍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呢?细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特”
1 朗读想想这一段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分层。(海,人)
2 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看题头的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突出“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语,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
3 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读第二层。
(突出“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体会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
4 通过读,你欣赏到了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怎样的?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
5 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愿意记住它吗?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诵给大家听.
6 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整体读,想想讲了那几个意思分层朗读、理解、体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背诵。
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
1 学生自学(读、说、背)
2 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3 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
(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四、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
2 背诵第14自然段。
3 造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9
1、读写结合介绍某一地方的海,进行课文仿写。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在冬、春、夏三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
2 能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2-4自然段。
二、继续学习第二段
1 自渎第5自然段,整体感知。
2 找出句子,朗读并体会海的特点。
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3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
从“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
4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5 把2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介绍呢?
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的那么凝重。(理解凝重)冬天烟台的海景象尤为独特,所以一开始就介绍它。
三、细读第三段: 1 齐读第6自然段。
2 联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
3 欣赏画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四、总结全文:
1 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绍。比谁介绍得好?
2 你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能把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介绍吗?
五、作业:
1 课后向爸爸、妈妈等说说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样子,让他们也感受一下那里的壮观、美丽、蓬勃、充实。
2 写一个片段,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
六、课堂作业
完成《语文补充习题》 第三题
完成《语文综合学习与评价》 第二题
板书设计:
3、烟台的海
10
教学反思:
海
人
冬
凝重
不畏严寒
春
活泼
勤劳播种
夏
宁静
人海相依
秋
高远
充实忙碌 - “画”“背景”“舞台”〈〉“活剧”
4、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11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可以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 “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
⑴ 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 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作业: ⒈ 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 12
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片段练习。
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⒌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学生总结:⑴了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
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写。
⑶体会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⑷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色。
三、学习第二段。
⒈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 13
段。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⒉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⒊质疑问难。
⒋老师提问:⑴你来到了双龙洞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⒌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⒈学习方法同上1 ~3步。
⒉老师提问: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生:坐船)
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⒊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⒋老师题问:“挤压”是什么意思?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样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⒈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⒉老师题问: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⒊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⒋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
⒌老师题问: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14
⒉思考: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文字训练。
片段练习: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洞口
外洞
内洞
出洞
映山红
突兀、森郁
窄 漆黑
油桐花
宽、大 挤压 双龙、石钟乳、石笋
比外洞大
溪流
泉水
泉水
泉水
(变换调子)(靠洞右边)(孔隙流出)(缓缓、源头)
教学反思:
习作一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15
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爸爸逗我玩》。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继续写作文。
二、 学生修改文稿。
三、 指名23人读文稿,师生共评。
四、 学生再次修改作文。
五、 认真誊写作文。
教学反思:
16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当小导游。
5、学写毛笔字。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⑴自读引语,重点引导读“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⑵让学生比较:哪一句更生动? ⑶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
2、教学第二部分:
⑴学生反复、认真读三组句子。
⑵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 ⑶让学生写一写:读完每组第二句,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会生动有趣? ⑷交流读句子的感受,师生共同得出: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所以更生动、有趣。
3、教学第三部分:
⑴教师引导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把这些事物写下来。要求:写“活”,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情感。 ⑵学生读自己的文字,看是否有趣。 ⑶师生评议,师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词语: ⑴自由认读。
⑵同座讨论词语的意思。
⑶想象:读着这些词语,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副画面?这副画面中发生着什么故事?
⑷表达:你能用其中
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发生着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2、积累: ⑴练习背诵。
⑵集体练读、练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7
⑴读这段话,指出出处《烟台的海》。
⑵引导读帖。重点观察整体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2、练习:
⑴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⑵师小结。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⑴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⑵指名读题,明确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指导。 ⑴思考:家乡有哪些特点?自己准备选择哪方面介绍?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⑵学生讨论后写出导游词。 ⑶分组分方面练习介绍。
⑷各组推荐出“优秀小导游”上台介绍。请几个同学演游客。
三、作业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范文第2篇
1、放大镜也叫()。
2、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组成的。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
4、如果一个放大镜平贴在书上能看清一排有8个字,提升高度以后字被放大到最大而不模糊时只能看清2个字,说明这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倍。
5、列文虎克制作出来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倍,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倍。
6、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是由许多彩色的()组成。
7、生物体都是由()组成的,第一个发现和提出这个名称的人是英国科学家(
二、判断
1、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2、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3、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4、人类利用酵母发面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
5、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三、选择
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它的视野()。
A越大B越小C不变
2、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是()制成的,可以放大近300倍。
A列文虎克B巴斯德C罗伯特.胡克
3、下面几种纸纤维最细的是()。
A吸水纸B书写纸C过滤纸
4、蝇眼是()。
A单眼B复眼
四、分类
松香 玻璃 白糖 珍珠 食盐 琥珀 碱面 水晶
晶体:
非晶体:
五、问答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范文第3篇
1、放大镜也叫()。
2、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组成的。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
4、如果一个放大镜平贴在书上能看清一排有8个字,提升高度以后字被放大到最大而不模糊时只能看清2个字,说明这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倍。
5、列文虎克制作出来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倍,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倍。
6、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是由许多彩色的()组成。
7、生物体都是由()组成的,第一个发现和提出这个名称的人是英国科学家(
二、判断
1、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2、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3、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4、人类利用酵母发面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
5、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三、选择
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它的视野()。
A越大B越小C不变
2、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是()制成的,可以放大近300倍。
A列文虎克B巴斯德C罗伯特.胡克
3、下面几种纸纤维最细的是()。
A吸水纸B书写纸C过滤纸
4、蝇眼是()。
A单眼B复眼
四、分类
松香 玻璃 白糖 珍珠 食盐 琥珀 碱面 水晶
晶体:
非晶体:
五、问答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范文第5篇
班级
姓名
一、看拼音写汉字。
kuān
kuò
báo
wù
lǒnɡ
zhào
fèi
ténɡ
yī
jiù
huī
fù
(
)
(
)(
)(
)(
)(
)
càn
làn
zhú
ɡān
ɡuī
lǜ
fènɡ
xì
zhào
yào
shù
shāo
(
)
(
)(
)(
)(
)(
)
jìnɡ
jì
bái
mánɡ
mánɡ
ruò
yǐn
ruò
xiàn
qí
tóu
bìnɡ
jìn
(
)(
)(
)(
)
shuǐ
tiān
xiānɡ
jiē
hénɡ
ɡuàn
jiānɡ
miàn
màn
tiān
juǎn
dì
(
)(
)(
)
chàn
dònɡ
shà
shí
fǎn
chà
huā
huì
zhǎnɡ
cháo
rónɡ
shù
(
)
(
)(
)(
)(
)
(
)
zhèn
jìnɡ
lí
huánɡ
zǐ
tán
sè
bǎi
hé
sè
pú
tɑo
huī
qié
zi
zǐ
(
)(
)(
)(
)(
)(
)
jīn
càn
càn
xiào
yínɡ
yínɡ
rén
shēnɡ
dǐnɡ
fèi
shān
bēnɡ
dì
liè
(
)(
)(
)(
)
bù
rónɡ
zhì
yí
shén
mì
mò
cè
shén
lái
zhī
bǐ
qiān
zī
bǎi
tài
(
)(
)(
)(
)
rén
jì
hǎn
zhì
yìnɡ
jiē
bù
xiá
juān
juān
xì
liú
lián
lián
fēi
pù
(
)(
)(
)(
)
tāo
tāo
jiānɡ
shuǐ
yù
yù
cānɡ
cānɡ
huǎnɡ
huǎnɡ
hū
hū
(
)
(
)(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范文第6篇
第四单元 统计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会从统计图表中提取有关信息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会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判断或预测。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主要是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分析、判断或预测,但如果对统计图表不进行认真分析,可能会得到不准确的信息,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判断。因此我们应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以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判断正确性。教材主要是结合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体会的。 单元教学目标: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第27课时 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扇形统计图(课文第68页的例1,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重点:扇形统计图. 难点: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 关键:认真分析统计图中所反映的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视是什么品牌吗?
今天我们就去彩电市场看看各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吧!(出示教科书第68页例1的扇形统计图)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1.小组探讨、交流。
根据这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呢?A牌彩电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彩电吗? 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会认为A品牌最畅销,而另一部分则认为A品牌不是最畅销的,从而引起认知冲突。 2.引导释疑。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统计图里“其他”部分可能包含了哪些信息呢?
可让学生分别说说“其他”的具体含义,从而明确“其他”里面可能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品牌。 3.小结。
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比较模糊,不够完整,我们无法得到有关彩电市场占有率的完整信息,所以从本统计图中不能得出A牌彩电最畅销这样的结论。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利用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从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出发,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一第1题。 2.补充习题。 出示右图,提问:
(1)六(1)班同学喜欢哪项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多?
(2)你能判断六(1)班同学喜欢哪项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少吗?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图中“其他”部分可能包含的体育项目,阐明其中可能含有人数比排球项目更少的项目,从而根据该图不能判断出六(1)班同学喜欢哪项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少。
教学设计
四、总结概括
1.学了这节课,你知道在利用统计图作分析判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吗? 2.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五、课后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 页。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问题: A牌彩电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彩电吗?
教学设计
第28课时 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 出示统计图。
2003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
(4月26日~5月31日) 2. 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 出示课文例题。
2.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教学设计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四、课后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 页。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