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儿科实习鉴定范文
临床儿科实习鉴定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结合儿科学临床实习带教体会,探讨目前儿科学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寻找提高儿科学临床实习带教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儿科学;临床实习;带教
儿童的疾病谱与成人不同,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且各年龄阶段同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也有差异性,加之儿童病情往往变化快但其却不能准确表达病情,因而儿科学有别于其他临床医学学科。临床实习为儿科学教育中的重要阶段,通过临床实习,可以实现在巩固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其临床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由于儿科临床风险大、工作强度高、医患纠纷多、报酬低等因素,医学生毕业后常不会选择儿科专业,故在儿科临床实习期常表现出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本文通过总结对我院医学生的儿科学临床实习带教经验,浅谈儿科学临床实习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以寻找提高儿科学临床实习带教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一、儿科学临床实习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1.儿科学的特殊性使临床实习充满挑战。首先,儿科学是一门全科医学,病种要求多,教学安排紧凑,但临床实习时间相对较短,故实习期间医学生仅可看到有限的儿童疾病种类,因而其往往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全面融会贯通,临床思维不能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最终使其感觉不能学以致用,临床实习的积极性逐渐消失,使临床实习带教工作难以出色完成。其次,儿科的许多疾病具有季节性特点,如夏季几乎无儿童麻疹患者,因此临床实习中常不能遇到教学要求掌握的所有典型病例,这不仅为实习带教工作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对实习生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大多患者家属对医学生认同度低,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认为医学生可靠性差,拒绝医学生进行体格检查或相关医学操作,这些也给儿科临床实习带教带来了挑战。
2.医学生对儿科缺乏主观能动性影响临床实习带教成效。首先,多数医学生由于儿科临床工作强度大但待遇相对较差的原因,通常毕业后不会选择儿科专业,因而在儿科临床实习期思想懈怠,缺乏主观能动性。大多医学生实习期仅单纯完成带教教师安排的简单文书工作,如书写病历、文书签字等,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病人的管理和诊治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及主动提问的习惯,因而导致在实习期其临床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锻炼。其次,由于医学生对儿科缺乏主观能动性,在实习期间他们仅单纯接受带教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态度,思维较易被禁锢而产生惰性。此外,通常教学医院病人繁多,临床工作繁忙,医学生往往在完成查房和相关文书工作后筋疲力尽,再加上其对儿科缺乏兴趣,故在休息时间不会总结一天的临床工作和自觉进行进一步学习,使得临床教学常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3.师资队伍素质决定临床实习带教的质量。首先,儿科学临床实习带教是教师将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传给医学生的过程,但教学医院的儿科医生临床工作繁忙,工作压力相对较大,每天除了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保证医疗质量及安全外,还疲于处理医患关系和文书工作,因而无暇为医学生灌输临床知识或对讲解的内容不够具体,学生难以理解。其次,带教教师大多偏年轻化,医学知识的全面性、临床思维及语言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临床教学效果有限。另外,大多带教教师未受过系统的带教培训,缺乏教学意识,带教能力参次不齐,直接影响临床实习带教质量。
二、探讨提高儿科临床实习带教质量的策略
1.借助新媒体工具提升儿科临床实习带教效率。首先,可借助信息网络资源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将儿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及后续随访结果放入其中,让医学生动态了解疾病的进展情况、治疗效果及转归,从而使其得到有效的学习及锻炼。其次,可利用微信订阅号向临床实习生推送相关疾病的诊疗常规及最新进展、新检查技术的推广及儿童医学保健等相关知识,提升实习生的临床思维,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最后,可在临床实习阶段安排微课教学。微课是教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各种资源的有机组合,具有主题鲜明、资源丰富、交互性强的特点,可使实习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有效教学时间内多方面激发实习生的兴趣,使得学习效率更高。
2.提升医学生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积极性。首先,要让实习生端正对儿科学的态度,充分重视临床实习的重要性。即使今后不选择儿科专业,但儿科知识在医师资格证考试中高达58分,只要认真对待儿科临床实习,便可以牢固掌握相关儿科知识,在考试中较易获取高分。同时,绝大多数医学生以后也会有小孩,若不从事儿科专业,未来就不再有机会学习兒科学知识,因此应珍惜去儿科进行临床实习的机会,趁此掌握儿科常见病的诊疗常规及儿童保健知识。其次,通过制定实习计划表使医学生有序规范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避免杂乱无章的实习过程的出现,提升临床实习的积极性;而实习生考核评价表的制定不仅可以提升实习的出勤率及值班在岗率,而且可以公正、全面地评价每位实习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掌握情况,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在临床实习阶段予以指正,使其从中获取进步的喜悦。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及带教方法的改进。带教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医院带教水平的关键,这就要求带教教师不仅具备过硬的临床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良好的教学素养,在教学工作中耐心认真、无私奉献。因此,医院应投入足够资金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安排具备教师资格证的医生承担带教任务,并要求带教教师定期参加教师培训及考核,对考评结果较差的带教教师实行再培训制度,必要时建立退出机制。其次,带教教师应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在临床实习带教期间可采用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法、病例讨论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临床实习带教效果。
三、结语
在儿科临床实习带教工作中如何将教师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更好地传授给医学生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尽管目前儿科临床实习带教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相信通过提升实习学生对儿科学的积极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再借助新媒体工具,一定可以做好儿科学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
临床儿科实习鉴定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认为在高职临床思维实训教学中应用3D虚拟人机交互教学模式,是临床思维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针对高职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教学模式现状的发展需求,从建立教学团队、创建教学模式和开发临床思维案例三个方面论述3D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技术教学模式建立与应用过程,为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3D虚拟 人机交互 教学模式 高职医学生 临床思维
近年来,3D虚拟现实技术备受关注。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走近人们的生活,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并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人机交互技术结合3D虚拟现实技术适应时代的需求,能解决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过程中的教学难题。
一、高职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教学模式现状及发展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改革飞速发展,国内外临床思维能力教学模式得到了极大发展,大体经历以下几种模式。
(一)传统的病例讨论临床思维能力训练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将病例讨论安排在理论知识讲授后,对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作用。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病例讨论的方式已不能很好培养医学生的独立思维,无法给医学生真实体验和感受。病例讨论开始尝试用模拟教学法SP(标准化病人)的方式授课,通过让医学生情景模拟扮演不同角色,增加真实感受,以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这种方法有较好效果,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没有阳性体征,且训练SP的成本昂贵;国内也没有SP行业,医学生情景模拟和复习占用时间较长,要求学生有较强表演能力等;很难在普通课堂内进行足够次数的训练,不能呈现疾病的发展状况,医学生无法得到真实临床资料。种种缺陷致使其不能广泛应用于各课程中。
(二)虚拟临床思维训练软件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国内外均开发出了以真实病例为基础的临床思维训练软件,技术均比较成熟,拥有庞大的病例库,可基本涵盖所有临床科室,并具有训练与考核的双重功能。临床思维训练软件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医学生向临床过渡阶段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生在虚拟的临床诊疗环境之中积累病例经验和提高诊疗能力,对医学教育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对中国现代化医学教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教学模式上随之也有很大转变,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广泛应用的CBL,PBL,MOOC等教学法。但是,由于该类软件智能化水平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不能完全代替临床实际情况,简单程序化的训练,导致医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在练习过程中容易感觉乏味,难以提升人文关怀能力、诊查能力、检查检验和会诊等能力。
(三)虚拟现实教学模式
当前,随着5G、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教育越来越成熟。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必将引发教育教学模拟的新的改革,取代传统教育方式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此,结合多媒体、数据库、网络通信、虚拟现实以及人机交互等技术对实验环境及实验对象进行仿真构造,构建虚拟的病人,应用于医学教学过程中,可有效解决目前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问题,有提高学生注意力、突破时空限制、逼真环境展示、风险可控、特殊场景学习、节约成本等优点。虚拟现实包括三类:文本虚拟现实、3D虚拟现实和沉浸式虚拟现实。其中,文本虚拟现实比较容易实现,但是仿真性差,不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沉浸式虚拟现实模仿现实比较逼真,但需要的成本较高、技术难度也大,一般只应用于一些特殊需要。3D虚拟现实已经比较容易实现,其技术难度和成本核算也基本达到可以进入普通应用领域。
二、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教学的必要性
(一)临床思维能力在医学生专业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临床思维能力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分析、推理并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医学教育培养的重点是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尤为重要的是临床思维的培养,医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临床工作。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近年来各医院对临床高职医学生实习反馈情况来看,很多医学生存在临床思维能力欠缺、临床思维和基础知识脱节、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系统准确化体格检查的基本功欠扎实,过分依赖各种辅助检查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实习过程中机械执行教师指令,缺乏主动思考,不能整体地考虑病情,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连贯,不能综合、灵活和合理运用知识于临床;不能有效地与病人沟通,遇到问题时手忙脚乱、心理压力大;临床适应期较长,岗位胜任力不强等现象,不能实现医学生的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无缝对接。这些问題主要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教师理念等因素有关。一直以来,高职临床专业人才培养为三年制,课程设置两年在校进行医学理论基础学习,主要依靠课堂上教师按章节进行内容独立的理论输出,章节之间没有贯通融合,使医学生学习的知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对教师所讲的疾病没有直接的感官认识。而临床思维的过程却是从症状体征的分析再到疾病的逆向思维,与传统的学习方式完全相反,医学生在临床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又没有系统的临床思维训练。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普遍重视医学基础理论传授和技能教授,没有单独的临床思维课程,没有强调临床思维的培养。
(三)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培养模式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学模式上随之也有很大转变,培养思维能力教学模式采用了虚实结合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SP,CBL,PBL,MOOC等教学法,线上虚拟临床思维训练,已普遍应用到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教学中。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相比于上述教学法,交互技术更凸显其技术优势,人机交互技术能让医学生在交互体验中感知信息,使呈现形式变得多样化、智能化和人性化,并且能够实现跨时空的三维立体化展示,将这些技术推广应用到职业教育,是新时代的迫切需求。
三、3D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技术教学模式建立与应用过程
(一)前期准备
1.建立教学团队
组织教师团队进行有目标的临床定岗实践和临床调研,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建教学基地,培养能胜任人机交互式教学模式进行临床思维训练医教协同教学团队,组成一支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职“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根据高职医学生的临床工作岗位,分析岗位任职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临床思维能力,继而与教学相对接,将其转换为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
2.开发临床思维案例
依据高职医学生学情分析及课程内容间的关系,由课题组成员根据课程中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选定典型案例。按照高职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分析高职医学生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临床思维能力基础上,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制订教学目标,最终形成人机交互教学系统临床思维训练教案编写。组织各课程授课教师与临床专家,选择符合高职医学生实际情况的Body Interact 3D虚拟人机交互式教学系统思维训练教学模式案例资源。选择的典型案例能综合临床基本技术及学科专业课程的案例诊疗方案,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每份案例均涉及疾病诊断、诊疗方案、疾病的观察与常用护理技术使用、疾病在诊疗期间症状的处理步骤及问诊、体格检查等方面的问题,请教临床专家和临床教育专家对这些素材进行选择和优化,同时兼顾医学生的实际能力,力求选择的案例设计规范、难度适当和贴近高职医学生以后工作岗位的临床工作,从而保证医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3.创建教学模式
从专业课开始,使用选定的案例进行病例导入式理论授课和病例讨论。在Body Interact交互式教学系统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小组团队的形式,以“课前,根据病例讨论课案例所涉及的系统理论知识、临床基本技术技能内容进行预习;课中,接受并完成工作任务,教师根据Body Interact交互式教学系统过程性反馈综合评价;课后,反复练习”的框架,组织教学活动,期间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临床思维教学系统纳入统一的评价体系之中,以高职医学生自评和思维训练考核为主,小组评价为辅,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个人能力评价与团队合作评价相结合,构建课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Mini-CEX评价方式进行考核评分,结合Body Interact交互式教学系统临床思维考核结果评分及任课教师的评价,得出医学生最终成绩。全面客观地评价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二)实施阶段
大二第一学期专业课开始,使用选定的案例进行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理论授课。使用线上思维训练、线下病例讨论、Body Interact人机交互式教学系统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人机交互式教学系统开课前,采用Mini-CEX评价方式进行评分,Body Interact交互式教学系统进行考核,得出医学生受训前的临床思维成绩。30人为一大组,15人为一小组,小组模式教学,提前告知小组工作具体的医疗场景和需要预习的相关内容,小组集体预习,选取课题组确定的教学案例,小组随机选4人操作系统。上课模拟开始小组4名学生操作,其余小组成员通过大屏幕显示共同配合参与,教师可视情况引导,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设定诊疗时间,在有效时间内完成。
(三)评价
教师根据小组操作结束后评估报告回顾点评、小组自评和互评,医学生再次操作。考核评价使用Mini-CEX评价方式进行评分,Body Interact交互式教学系统进行考核,教师评价、自评和小组互评,综合得出学生最终成绩。
四、3D虚拟人机交互教学模式的意义和思考
(一)意义
1.节约教学资源,整合系统疾病知识
基于人机交互教学模式针对目前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紧跟5G、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趋势,采用3D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成果,有利于医学生把单个知识点进行系统化整合。在校学习系统疾病知识的同时,进行临床思维训练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医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点通过讨论和判断逐渐串联起来,达到整体划一,从而临床思维得到提升,提前从大二第一学期介入临床思维学习,医学生更有职业认同感,学习目标更清晰。
2.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触屏式体验,3D虚拟呈现现实医疗环境,把医学生带入临床真实情景。通过虚拟现实病人症状,实现人机对话,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组织临床思维、促进临床病例讨论效果、促进医学生沟通技能的发展,增加互动性,促进决策性过程。
3.有利于临床带教教师的教学,做到在校学习与临床实习的无缝对接
适合高职临床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提供具体的教学方法、教案以及详细的评价指标。运用3D虚拟情景人机交互式系统教学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模式,弥补了医学生不能到医院反复询问病人病史的弊端,实现医学生的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无缝对接。
(二)思考
1.医学生需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
临床思维的培养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培养,涉及很多学科,高职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参差不齐,缺乏真实的临床经历,对于复杂的病例情况还不能很好判断,需要教师积极引导。
2.临床思维评判缺乏统一标准
临床思维考核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考核,教学目的是培养临床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问诊、交流、医学基础、逻辑思维能力、评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等。评价教学效果应当体现在综合能力上,但是目前对临床思维评价缺乏一套标准化的标准,主要靠任课教师主观评判,容易受到系统反馈和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
总而言之,人机交互教学模式就是3D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创新模式,具有线上线下自主学习训练的特点和优势。运用最新一代3D情景模拟系统交互式教学系统开展教学实验,借鉴有关医疗机构使用经验,建构具有线上线下自主学习训练特点和优势,能够有效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人机交互教学模式。运用3D虚拟人机交互教学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模式,证实充分调动了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媛媛,陈慧华,李梅,等.模拟教学在康复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3).
[2]谢似平,常实,梁莉,等.现代医学模拟技术在临床思维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醫学教育,2015(10).
[3]何雨晨,谢似平,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临床思维训练中的应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9(3).
[4]宋俊岩.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实证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5.
[5]钱义明,郭健,钱风华,等.全科医师临床思维训练的探讨[J].上海医药,2015(1).
注: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基于人机交互教学模式提升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20B118);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的医学职业院校临床技能实训体系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9A026)
【作者简介】卢振芝(1984— ),女,广西桂林人,在职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内科护理;莫启章(1972— ),男,通讯作者,广西象州人,在职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外科临床;罗 凌(1980— ),女,广西全州人,医学硕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儿科学、急救及健康促进;周元明(1963— ),男,浙江诸暨人,在职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管理、外科临床;岳桂华(1969— ),男,山东东营人,医学博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管理、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苏东红(1972— ),女,广西博白人,在职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脑电生理与脑血管超声多普勒检诊。
(责编 黄桂婵)
临床儿科实习鉴定范文第3篇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8.13.03
摘 要 目的:探索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现阶段的运行模式,讨论其建设和发展方向。方法:通过分析机构伦理委员会与区域伦理委员会在审查效率、审查标准和质量、对项目具体实施情况的了解和利益冲突层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两者建设与发展的方向和建议。结果与结论:通常情况下,机构伦理委员会对项目具体实施情况能够及时充分了解,但存在审查效率低、审查标准不一致、审查质量稍差和难以避免利益冲突的问题;区域伦理委员会则具有审查效率高、审查标准一致、审查质量相对较高以及可有效避免利益沖突的优势,但却对项目具体实施情况难以做到及时充分了解。目前两种伦理审查模式尚不可相互取代,应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建议机构伦理委员会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以监督本机构临床试验的正常开展;而区域伦理委员会应对特殊临床试验开展伦理审查,并重在培训和指导本区域内伦理委员会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区域伦理委员会;机构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优势与不足;建设与发展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rent operation model of the ethics committee of clinical trial, and discuss the direction of it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institutional ethics committee and the regional ethics committee were analyzed through reviewing efficiency, reviewing standards and quality, investig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s and conflict of interest. The direction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m. RESULTS & CONCLUSIONS: Usually, the institutional ethics committee c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but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ow efficiency, inconsistent review standard, low review quality and hard to avoid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contrast, the regional ethics committee review had high efficiency, consistent review standard, high review quality and can avoid conflicts of interest effectively, but it was hard to fully grasp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ctually, the two kinds of ethical review mode still can not replace each other, but should play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e institutional ethics committee should be constantly improved and perfected so as to supervise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trials. However, the regional ethics committe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thical review of special clinical trials, and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thical committees in the region.
KEYWORDS Regional ethics committee; Institutional ethics committee; Ethical review;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自201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检查工作的公告》至今[1],药物临床试验项目核查工作的开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乃至新药研发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临床试验作为验证新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必须做到科学严谨、真实规范。对临床试验负有重要监管责任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应该如何建设与发展才能既更加适应国家对重大新药创制的支持,又能切实保护受试者的安全与权益呢?自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2],赋予伦理委员会对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进行伦理评估审查、监督和指导的重要职能至今,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一直以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模式常态运行[3-4]。近年来,部分地区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建立了区域伦理委员会[4]。此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7年5月11日发布的《关于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改革临床试验管理的相关政策》(征求意见稿)[5]中提到“完善伦理委员会机制,提高伦理审查效率。各地区可根据需要设立区域性伦理委员会。”机构伦理委员会是在机构内部设立的独立的伦理监督和指导的机构,主要对机构内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新诊疗技术、医疗实践活动进行伦理评估、监督和指导,提供相应的伦理咨询服务,并组织相应的研讨和培训活动来提高医务科研人员的伦理认识水平。区域伦理委员会是建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独立的伦理监督和指导的机构,区域伦理委员会并不是去取代机构伦理委员会,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协调多中心研究机构的合作,提供和制订统一的伦理评审标准,同时带动地区伦理发展。那么,区域伦理是否将要替代机构伦理成为未来伦理的发展方向?本文将通过分析国家有关机构伦理委员会和区域伦理委员会的相关文件要求,分析总结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为我国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1 机构伦理委员会与区域伦理委员会的优势与不足
1.1 审查效率
一般情况下,拟在同一区域内多家中心同时开展的临床试验项目往往需要逐一通过该区域内参加临床研究的中心(以下简称参研中心)的各个机构伦理委员会的独立审查。一些参研中心伦理委员会认可试验方案的科学性,着重审查其在本单位实施的可行性及伦理合理性。但组长单位的审查意见并不一定能被所有中心接受,具体审查方式、标准和内容仍然是由各个机构伦理委员会在法规和指导原则的基础上自行决定的。因此,临床试验伦理审评重复现象严重,审查时间较长[6]。一个临床试验项目通过同一区域内各中心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导致临床试验项目的启动滞后,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时间。
区域伦理委员会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审查效率,尤其是对于不设置组长单位的国际多中心试验。由于不需要通过区域内所有参研中心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审查,申办方和研究者仅向区域伦理委员会递交申请和报告、沟通审查结果,工作量大幅减少,审查速度加快,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时间。
1.2 审查标准和质量
不同区域,甚至同一区域内不同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水平参差不齐,审查标准各一,部分审查结果质量有待提高[7]。例如,本机构伦理委员会对临床试验项目的初始审查是针对其方案科学性和伦理合理性分别进行的,设置有方案审查工作表和知情同意书审查工作表。在每个审查工作表中要将审查要素逐一列出,委员在审查时参照要素逐条进行审查,审查全面且严格。然而,并非所有伦理委员会的执行标准都一样,其可能从所属单位的利益角度并制订标准,不一定能作出客观的评审。此外,各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委员专业技术水平有差异,参加伦理继續教育培训的情况也不一样,导致各机构对于同一个临床试验项目的审查意见存在差异。同一项目可能在一家中心被批准,而在另一家中心则被要求需要进行修正甚至不同意开展。这点在知情同意书的审查上尤为明显。以我机构为例,为了更好地保护受试者,我中心对知情同意审查较为严格,对于知情告知内容要求全面且详细。因此,大部分项目的知情同意告知内容不能达到本中心标准而需要补充和完善。而这些知情同意书往往又通过了其他中心的审查。还例如,在同一地区实施的临床试验项目,受试者的受益(包括交通补助)应是一致的。但实际上,各中心机构伦理委员会为本中心受试者争取的受益存在差异。此外,关于弱势群体方面,目前不同机构伦理委员会对弱势群体的定义、范围和保护方式等审查标准不统一,导致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程度不一致,在临床试验中有可能使其承担不必要的风险或失去应有的利益。而部分机构伦理委员会可能为了避免伦理问题和规避高风险而拒绝接纳弱势群体参与临床试验,这样将无法准确获得一些针对特殊人群疾病的临床数据。例如,因缺乏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导致儿科大量使用成人药物,经常发生超说明书用药的情况;再如,孕妇通常被排除在药品、疫苗和医疗设备的临床试验之外,而当孕妇不得不使用这些药品、疫苗或设备时,医务人员却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知之甚少[8]。
同一区域内拟开展的临床试验项目若是通过区域伦理委员会审评则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统一标准。一方面,区域伦理委员会按照统一标准对不同临床试验项目进行审查,保证每个临床试验项目的审查标准是一致的。特别对于弱势群体,区域伦理委员会可在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及评估受试者风险受益的基础上,鼓励支持这类临床试验的开展并且执行统一的审查标准;另一方面,一个临床试验项目经区域伦理审查后在该区域内各中心均按照同一方案以及知情同意书执行,保证其在区域内各中心的执行标准一致。第二,提高审查质量。一方面,区域伦理委员会的委员来自各医疗机构的权威专家,专业技术水平过硬,具有丰富的伦理审查经验。委员专业涵盖医学、药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能够在方案的科学性和伦理合理性上给予更科学的意见。另一方面,由于承担该区域内临床试验项目的审查,所以区域伦理委员会重视对委员和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人员除了积极参加各种伦理培训和交流之外,还应协助委员参加各类重要的伦理培训班、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培训。同时,还会做好内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伦理相关法规、指导原则以及制度等。委员通过不断地培训与学习可以更好地保证伦理审查的质量,确保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1.3 对项目具体实施情况的了解程度
机构伦理委员会委员熟悉本机构临床试验的实施环境和流程,了解负责或参与临床试验研究者的资格、经验与技术水平,以及他们是否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负责和开展临床试验,了解科室人员配备及设备条件等是否满足试验要求,并且能较及时充分地掌握试验的进展情况,利于跟踪审查[6]。
而区域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委员来自不同临床试验机构和单位,无论是初始审查还是跟踪审查,由于委员对临床试验项目实施单位的临床研究流程、研究者医疗技术水平、医疗仪器设备的配置等实际情况不了解,仅凭提交的资料进行审查,并且无法及时查阅相关医疗文件和档案,容易导致伦理委员会在监管临床试验的过程中存在着障碍和隐患。
1.4 利益冲突
机构伦理委员会审查的项目是由本机构医护人员负责或者参与的临床试验项目,难以避免存在利益冲突。若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或机构的领导承担或者参与了某一项临床研究,虽然有回避程序,但也很难保证伦理委员会其他委员不会受到影响[9]。
区域伦理委员会能较好地避免利益冲突的问题。所有委员来自不同医疗机构,还包括律师、院外代表等。即便是部分委员可能因审查的是其隶属机构的项目而难以保证绝对公正,仍然还有绝大部分委员能够较好避免这一问题。
2 机构伦理委员会与区域伦理委员会的建设与发展
综上所述,机构伦理委员会和区域伦理委员会各有优势与不足,那么两者能相互替代吗?有学者认为[7],随着在我国开展的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越来越多,为保护我国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工作需要与国际规范接轨。所以,建立区域伦理委员会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笔者认为,目前两种伦理审查模式尚不可相互取代,而应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我国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现阶段建设和发展的模式应该是以机构伦理委员会为主,以区域伦理委员会为辅,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机构伦理委员会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以监督本机构临床试验的正常开展。而区域伦理委员会应对特殊临床试验开展伦理审查,并重在培训和指导本区域内伦理委员会的建设和发展。
2.1 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建设与发展
2.1.1 制度建设 伦理委员会的日常运行必定依托于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SOP)。而伦理委员会制度和SOP是否科学、完善则直接关系到受试者安全和权益[10]。机构伦理委员会应在《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赫尔辛基宣言》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对制度和SOP进行补充修订。当存在以下情况时,伦理委员会需要对制度和SOP进行完善:①新的法律法规、指导原则、指南等颁布;②现行的SOP已经不适用,不能指导伦理工作的开展;③两条SOP之间存在冲突;④每3年1次或应委员或秘书的要求对SOP进行修订。笔者认为,机构伦理委员会必须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思考现行制度和SOP是否适应现阶段的工作,是否需要改进完善。只有不断地改进完善制度和SOP才能有力推进伦理委员会的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最终保护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为研究提供保障。
2.1.2 人员培训 伦理委员会委员的知识储备及审查水平是保证临床研究伦理审查质量的关键。应对委员进行定期、持续、系统化的培训[11]。将对委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作为伦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开展项目。培训内容应涉及《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赫尔辛基宣言》等,以及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发布的临床试验相关公告,本伦理委员会的制度和SOP、临床研究方案中伦理审查技术(如风险与受益、受试者招募、知情同意等) 等。培训方式应包括院外、院内培训以及对外交流等。委员应至少每3年参加1 次院外培训,并将院外培训精神传达至委员会,以共同探讨学习[12];每年应有多次院内培训。每次制度、SOP更新后应有相应培训,以确保委员及时熟悉、掌握新的内容。
伦理委员会秘书承担着文件的形式审查、会议的组织记录、办公室管理、制度起草修订等大量的管理与文书工作,同时又是研究者、申办者、受试者、伦理委员会委员及机构办等多方的联络枢纽[13]。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参加相关培训与继续教育的特殊意义,也是发挥伦理委员会主动监管作用的重要途径。秘书的学习培训内容包括临床试验伦理审查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应关注国内外临床试验最新动态,并向伦理委员会传达最新政策、最新法规,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管理能力,为伦理委员会的重要工作奠定基础。
2.1.3 参加国际伦理认证 近年来,很多机构伦理委员会为了提高伦理管理和审查能力参加了一些国际伦理认证,诸如亚太地区伦理审查委员会论坛(FERCAP)和美国人体研究保护项目认证协会(AHHRPP)。由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所发起的、旨在加强全球伦理审查的战略性行动的FERCAP组织实施的伦理委员会审查能力发展行动战略(SIDCER),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伦理委员会的国际认证等[14]。该认证主要从伦理委员会的结构和组成、是否遵守相关政策、审查过程的完备性、审查后程序以及文件和档案的完整性共五大方面对伦理委员会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15]。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有近百家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SIDCER认证。而要求更严格的AHHRPP是由美国医学院协会、美国大学联合会、国际实验生物学协会、社会科学协会联盟等一系列联盟团体共同创建的,AHHRPP只认可高品质的人类研究保护计划,以促进良好的伦理研究,为临床研究的受试者提供全方位的保护[16]。截至2017年底,我国只有 8 家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AHHRPP认证。
参加SIDCER、AHHRPP等国际认证,目的在于“以查促建”,通过全面细致的认证检查以及每3年1次的复核检查,让伦理委员会和国际接轨,在科学、规范的模式下开展常态化的管理和审查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受试者的保护和促进伦理审查能力的提高。
2.2 区域伦理委员会的建设与发展
除了制度建设、人员培训和参加国际认证之外,区域伦理更应着重在以下方面行使职能,发挥作用。
2.2.1 项目审查 区域伦理委员会的成立并非在于取代机构伦理委员会,两者应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承担不同的分工,相辅相成。笔者认为区域伦理和机构伦理可以以分工与协作的模式联合开展工作。区域伦理委员会负责审查高风险、疑难、涉及弱势群体、国际多中心、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等特殊临床试验,而机构伦理委员会负责审查常规项目。区域伦理委员会负责特殊临床试验项目的初始审查和修正案审查,而机构伦理委员会负责后续的跟踪审查(方案违背、研究进展、严重不良事件和结题审查等)。这种工作模式既能发挥区域伦理委员会审查效率高和审查能力强的优势,确保审查质量,掌握区域内特殊临床试验项目的情况以便于监管、指导和研究;同时也能保证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常规运行不受影响,让机构伦理发挥其优势,重点监管机构内项目的跟踪审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从而确保方案科学可行以及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
2.2.2 带动地区伦理发展 区域伦理委员会除了负责审查特殊临床试验项目外,对于提升本地区各医疗机构的伦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区域伦理能够整合地区内的优质资源,包括医药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这些来自于不同单位的委员通过在区域伦理委员会的培训学习和经验累积,既能提高自身伦理素养和审查能力,确保伦理审查质量,又能带动其所属单位的伦理发展。同时,区域伦理委员会应对本地区内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指导,开展交流,帮助机构伦理委员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从事伦理委员会工作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一来可以带动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建设,二来也能为区域伦理委员会贮备候选委员。
3 讨论
在我国“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驱动下,新药研发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欣欣向荣。无论是我国新药临床试验还是在我国开展的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也都越来越多。为保护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工作需要与国际规范接轨。当下,越来越多的国际范围内的伦理教育培训项目已经开展,如美国西部伦理委员会(WIRB),美国匹兹堡大学国际科研伦理教育与课程开发项目等。在区域伦理委员会工作方面,国外已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伦理委员会可推荐委员和工作人员去参加培训和交流,在方案审查、受试者保护和管理等方面学习先进经验。从《关于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改革临床试验管理的相关政策》(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在现阶段以机构伦理委员会为主的现实下,我国已开始逐渐提倡鼓励区域伦理委员会的建设。国外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不能全盘照搬,我国区域伦理委员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伦理委员会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是今后伦理审查的一个重要任务。近年来,尽管已有少数区域伦理委员会成立,如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区域中心伦理、江苏省区域中心伦理、四川中医药区域伦理审查委员会,但实际上区域伦理的工作难以推进,其职能也未充分发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伦理委员会多依托医院成立,由于没有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很难开展区域伦理审查工作。而区域伦理委员会更多执行机构伦理审查,伦理审查结果不被认可,没有强制力。可见,区域伦理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托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持,而建立完善相应的法规,承认并推行区域伦理,各家中心伦理互认,还应予以相应的经费、场地和人员支持。应鼓励各临床研究机构将高风险、疑难、涉及弱势群体、国际多中心、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等特殊临床试验递交区域伦理委员会审查,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各机构伦理审查能力差异、执行标准差异和压力。同时,区域伦理委员会应建立自我职能和审查范围,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完整清晰的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并接受区域内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保证伦理委员会审查工作符合要求。只有做到这些,区域伦理审查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保护受试者安全与权益的优势[17]。
参考文献
[ 1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EB/OL].[2015-07-22].http://www.sfda.gov.cn/WS01/CL0087/124800.html.
[ 2 ] 國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S]. 2003-08-06.
[ 3 ] 李红英,陈旻,李振良.机构伦理委员会能力建设与监管问题[J].医学与哲学,2016,37(11A):22-25.
[ 4 ] 胡庆澧,沈铭贤.努力提高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伦理审查质量[J].医学与哲学,2011,32(5):2-5.
[ 5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总局关于征求《关于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改革临床试验管理的相关政策》(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S]. 2017-05-11.
[ 6 ] 王艳桥,何燕,罗晓琼,等.临床研究伦理审查体系中伦理委员会设置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6):916-918.
[ 7 ] 梁伟雄.药物临床试验中不同伦理审查模式的比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3):330-332.
[ 8 ] 江一峰,耿文倩,祝延红,等.临床试验中的弱势群体及其伦理保护[J].医学与哲学,2017,38(6A):25-27.
[ 9 ] 闫永波,李野.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法规与相关国际法规的对比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7):1612-1614.
[10] 周吉银,邓璠,刘丹,等.我国医学伦理委员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4):365-368.
[11] 关健,罗林枝,徐苓.加强伦理委员会职能促进医院临床研究健康发展[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2):105-107.
[12] 陈少莹,楼忠泽,尹凤英,等.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监管及改进对策[J].医院管理论坛,2017,34(8):56-58.
[13] 张玮静,陆琴,吴炅.论伦理委员会秘书在临床研究跟踪审查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3):327- 329.
[14] 王冬,江学维,王瑾.我国伦理委员会现状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4):381-382.
[15] FERCAP. SIDCER recognition programme[EB /OL].(2014- 01-05)[2017-08-18].http://www.fercap-sidcer.org/recog.php.
[16] AHHRPP. Founding members[EB/OL].(2015-12-31)[2017-08-18].http://www.aahrpp.org/learn/about-aahrpp/founding-members.
[17] 沈玉红,张正付,李正奇.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伦理委员会的现状及监管对策[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8):654-656.
(收稿日期:2017-11-31 修回日期:2018-04-18)
(编辑:刘明伟)
临床儿科实习鉴定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录的50例肺炎患者儿童作为观察对象。其中, 男23例, 女27例。年龄在3个月~4周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2.34岁。患病儿童临床病症多表现为呼吸急促、体温起伏不定、咳嗽有痰、食欲不振、伴有气喘的症状, 还有几例肺炎患儿伴有轻微腹泻和呕吐的症状。将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25例, 对观察组的25例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 采取全面的临床护理措施, 对对照组25例患者进行常规性治疗。
1.2 治疗方法
对儿科肺炎患者的针对性治疗主要有一下几点:做好保暖、合理喂养、静脉输液、服用药物、雾化吸入、保持清洁, 并且做好临床观察记录, 按时测量患儿体温, 并作好记录。
首先要注意给儿童保暖, 控制病房温度在21~23℃之间, 同时控制病房的湿度在50%~60%之间。要保持患病儿童呼吸通畅, 让儿童侧卧, 目的是为了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对于咳嗽带痰的儿童, 采取了吸痰法, 选择了柔软、较细的吸管, 必要时轻叩患者背部促进痰液排出体外, 尽量减少对儿童呼吸道的刺激。
对于食欲不振的儿童, 为了避免患儿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症状的发生, 可以采取合理的喂养措施。对年龄较小的患儿最好进行母乳喂养, 大约2~2.5 h/次喂养。喂养过程中患儿多会有溢奶的现象, 为了避免患儿溢奶, 依旧可以采取轻叩患儿的背部的方法, 促进患儿进食过程中进入胃中的空气排出。另外, 还要给患儿摄入足够的水分和维生素, 合理喂养对促进患儿的康复也是有利的。
每天按时有次序的给患病儿童静脉输液, 谨遵医嘱, 合理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剂量。并且, 每天交代患儿父母按时给患儿进食药物, 促进患儿机体功能的恢复。对于重症患儿辅以免疫疗法, 即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 连用3~5 d, 400 mg/ (kgd) 。对于病毒性感染者, 选用利巴韦林, 静脉输液, 注入体内。
雾化吸入也有利于痰液的排出, 可以改善支气管痉挛症状, 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所以, 每天按时对患儿进行雾化吸入。研究证明含有地塞米松和α-糜蛋白酶抗生素的雾化液化痰止咳的效果更好, 更能深入患儿体内, 达到消除体内炎症的目的。雾化吸入, 是治疗儿科肺炎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可以直接减少患儿体内的痰液, 使患儿保持呼吸通畅。
另外, 保持患儿的身体清洁和卫生也是很重要的。患病儿童机体抵抗力严重下降, 为了避免有害病菌侵入患儿体内, 使病情恶化, 要按时做好清洁, 经常用酒精擦拭患儿身体的肚脐。每天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按时通风。
常规治疗只采取让患儿进食药物、静脉输液的治疗方法, 再加上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正常的生活护理。这种治疗模式对于症状较轻的儿科肺炎患者是可取的, 相对于重症肺炎儿童, 是不能达到快速、有效康复的目的的。
1.3 疗效标准
显效:肺炎患儿体温正常, 呼吸速率恢复正常, 面色正常, 食欲好转, 无痰无咳;好转:患儿治疗后咳嗽减轻, 痰液减少, 体温保持正常, 食欲正常;无效:患儿体温起伏不定, 咳嗽带痰, 食欲不振, 呼吸急促, 无明显好转。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通过治疗, 所有儿科肺炎患者的病情均有改善。观察组的25例患者中, 显效有17例, 好转的有7例, 无效的只有1例, 护理有效率为96%, 对照组的25例患者中, 显效的有12例, 好转的为9例, 无效的有4例, 护理有效率为84%。见表1。
3 讨论
儿科肺炎是一种冬春季节发生在儿童中的一种常见的病状, 而且由于儿童免疫力较低, 病情发展迅速, 多并发症, 因此, 对于儿科肺炎患者要尽早发现, 尽早治疗。相对于常规的儿科肺炎患者的治疗方法多为药物治疗, 仅仅采用药物治疗见效慢, 效果较差。根据本次试验, 证实了针对性治疗儿科肺炎的方式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不仅效果好, 并发症少, 而且见效快。
针对不同患儿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儿做好常规性的临床护理措施, 必要时选择适当的针对性临床护理措施。对于重症肺炎患儿, 就需要临床护理人员和患儿的父母共同做好护理工作, 把各项护理工作做好, 做好保暖、合理喂养、静脉输液、服用药物、雾化吸入、保持清洁, 并且做好临床观察记录, 按时规律性地测量患儿的体温, 关注患儿的病状变化。
不管选择什么方式, 对于幼小的肺炎患儿来说, 父母才是最重要的医生。因此, 除了临床医师做好良好的护理之外, 更需要父母做好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及时将患儿的病情变化反映给临床护理医师。做好患儿与医师的沟通, 对孩子的康复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实验证明, 针对儿科肺炎患者病情, 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临床护理, 在常规性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更好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法, 加强临床观察护理的力度就可以使临床治疗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 对患儿做好保暖、合理喂养、及时静脉输液、按时服用药物、进行雾化吸入、保持患儿清洁, 并且做好临床观察记录这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这些对以后儿科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儿科肺炎的临床护理措施, 进一步提高儿科肺炎临床护理手段和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进入该院治疗的肺炎儿童患者50例作为观察对象, 并分成两组, 一组为观察组, 一组为对照组, 每组25例。对观察组进行针对性治疗, 运用各种人文手段加以干预、实施全面的护理措施;对另一组儿童患者进行常规性治疗。结果 50例患者儿童经过不同方式的治疗均明显好转, 作为观察组的25例患者在全面的针对性护理治疗下, 康复时间更短, 效果更好。结论 采用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护理方式对患儿进行全面护理, 有利于患儿恢复健康, 而且治疗后无复发,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关键词:儿科肺炎,临床护理,针对性治疗
参考文献
[1] 丁巧玲.小儿重症肺炎临床护理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4) :279-280.
[2] 孙亚林.浅谈儿科肺炎患者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6) :249.
[3] 王玮琦, 吴伟宏.儿科肺炎患者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16) :113-114.
[4] 薛庆凡.150例小儿肺炎患者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 2011 (24) :50, 63.
[5] 孙彩焕, 付姝丽, 辛丽娜, 等.小儿肺炎的临床护理干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4) :141-143.
临床儿科实习鉴定范文第5篇
摘要:婴儿腹泻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小儿非感染性腹泻和小儿感染性腹泻。两者的发病原因不同,护理和治疗方案却大相径庭。小儿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于饮食因素,如喂养时间不定、进食过多、过少、过热、过凉,突然改变食物品种、过早加入大量的淀粉或者脂肪食品等引起。非感染科类因素还与新生儿的体质状况、气候变化等有关系。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病毒(以轮状病毒为主),80%以上的新生儿腹泻都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其他的感染性腹泻主要有细菌感染引起。
关键词:婴儿 消化不良 治疗 护理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39d。2011年7月17日因 8d 未解大便伴吐奶来医院急诊科就诊。该患儿于2011年6月8日足月顺产,出生体重 4.9kg,无窒息。生后 4d 出现皮肤黄染,第 9d消退,母乳伴奶粉喂养,吃奶好,偶有吐奶、溢奶,大便每天 5~ 8次,稀糊状或蛋花汤样,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或泡沫,有酸味,生后第 14d添加米粉,次日未解大便。初为 1~ 3 日 1次,渐加重至 2~ 7日1次。曾用过消化类药如小儿喜食冲剂、多酶片及四磨汤,并停用米粉等,未见好转,一直依赖开塞露排便。近 8d 未解大便,且吐奶加重。
查体:体重 6.3kg,精神尚好,全身皮肤无黄染,心肺( - ),腹稍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扪及包块,肠鸣音存在,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对称,其他( - )。T 3、T4、TSH 检查正常;钡灌肠未见异常。
1.1 临床诊断。婴儿消化不良。
1.2 治疗。吗丁啉1-3mg/kg.d,胃蛋白酶合剂2-2.5ml/次,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多酶片 3 片,分 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乳酶生0.1-0.3g/次,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用药 3d后大便渐恢复正常,吃奶增多,吐奶减少。2011年8月17日称体重增至 7.3kg。
1.3 护理。在我们临床工作中发现,腹泻新生儿护理对于新生儿腹泻的治疗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新生儿腹泻采取不同治疗和护理措施。
首先,对于饮食原因造成的腹泻,我们应该及时调整饮食品种和喂养次数,同时加以适当的控制饮食。从而使孩子的消化系统得到休息,同时减轻消化道的负担。还要调整饮食结构,母乳喂养的孩子,在腹泻期间母亲应该清淡饮食,少吃油腻的食物。人工喂养的孩子应该吃脱脂奶粉,如果是用牛奶喂养则应该在牛奶滚沸冷却后出去上面那层脂肪,如果腹泻严重则应多次脱脂。
其次,及時补充液体,新生儿腹泻多伴有轻重不一的脱水现象,我们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盐液”,多次少量的给孩子补充液体。
最后就是常规性的护理,注意腹部保暖,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避免出现红臀。同时注意观察并记录大便次数、性状、颜色及量的变化,为医生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2 讨论
婴儿腹泻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小儿非感染性腹泻和小儿感染性腹泻。两者的发病原因不同,护理和治疗方案却大相径庭。小儿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于饮食因素,如喂养时间不定、进食过多、过少、过热、过凉,突然改变食物品种、过早加入大量的淀粉或者脂肪食品等引起。非感染科类因素还与新生儿的体质状况、气候变化等有关系。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病毒(以轮状病毒为主),80%以上的新生儿腹泻都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其他的感染性腹泻主要有细菌感染引起[1]。
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腹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是世界卫生组织认为90%的腹泻患儿可以不用抗生素治疗,我国的学者确认为只有7%的患儿可以不用抗生素,84%的腹泻患儿都使用抗生素治疗的[2]。其实,我们国家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肠道功能紊乱、细菌侵袭、导致腹泻病的发生远远多于由于细菌病毒直接感染引起的腹泻。
据临床数据统计,90%的腹泻患儿属于轻至中度以下的脱水,即使这样,也不应该推荐静脉输液,而是应该大力推广经济、简单、有效的ORS,做好口服补液疗法,只有10%的重度脱水患儿用静脉输液。
一定要慎用止泻药,世界卫生组织不提倡应用止泻药,及时应用止泻药也有明确规定:必须同时具备高效、可口服、可与口服补液盐合用,不被肠道吸收、无全身毒副作用,不影响肠道吸收功能,尤其是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吸收、可抵御一系列肠道病原菌等,目前完全理想的止泻药尚有待于开发研究,但小儿腹泻一般不宜用止泻药[3]。止泻药一般都有抑制胃肠蠕动的作用,可以增加细菌的繁殖和毒素的吸收,对于感染性腹泻反而会带来很大的危险。以上是我作为临床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的一点经验之谈,希望能与广大同仁探讨。
参考文献
[1] 叶孝礼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学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1(37):91-93
[2] 姜天安,叶瑞云,叶华英,等.婴儿慢性腹泻的肠道营养治疗 中华儿科杂志,2009,36(1):4
[3] 李晓华,张晶,小儿腹泻的饮食与治疗[J],中国医疗前沿,2009,9(04):112-114
临床儿科实习鉴定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共收集患儿临床资料50份, 其中男性患儿18例, 女性患儿32例, 男女比例为1:1.14, 患儿年龄5个月~3岁, 平均年龄2.35岁。所有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抽搐, 13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其中4例出现昏迷, 占8.00%。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惊厥处理方法
(1) 控制惊厥:常用的有针灸法 (人中、百会、涌泉、合谷、内关等穴位) ; (2) 应用止惊药物:常用的有地西泮、苯巴比妥钠及水合氯醛等; (3) 查明病因, 根据所得结果进行积极的病因治疗, 高热惊厥 (吸氧、物理或药物降温) ;癫痫惊厥 (吸氧、应用安定止痉) ;低钙惊厥 (静脉滴注给予葡萄糖酸钙等钙制剂, 对于心率减缓的患儿必要时给予正性肌力药物) ;颅内感染所致惊厥 (应用抗生素抗感染, 对于颅内压升高者应用激素或20%甘露醇静脉滴注等) ;中毒引起的惊厥 (首先保证患儿远离毒物源, 并在吸氧的基础上进行解毒治疗) ; (4) 对于难以查明原因者, 先给予20%~25%葡萄糖溶液10~20mL静脉推注, 无效者给予葡萄糖酸钙等进行治疗;另外还可给予一定剂量的维生素B静脉推注。
1.2.2 惊厥持续状态的方法
(1) 止惊; (2) 控制高热; (3) 降低颅内压; (4) 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1.2.3 预防惊厥复发的方法
(1) 对于单纯性高热惊厥患儿, 平时要注意保暖, 一旦发现发热需要及时进行降温, 必要时给以苯巴比妥进行治疗, 以防止或延缓惊厥的发生, 降低惊厥发生时的严重程度; (2) 对于复杂性高热惊厥患儿, 为防止惊厥发生时对脑部组织产生严重损伤, 在本次治疗结束后需要持续应用苯巴比妥一段时间 (疗程的确定: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于最后一次惊厥发作后持续应用1~3年) 。
2 结果
本组研究中共包含50例小儿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患儿的惊厥类型主要有高热惊厥、癫痫惊厥、低钙惊厥、颅内感染所致惊厥及中毒引起的惊厥。经积极的治疗后50例患儿的治疗效果见表1。
由表1中数据可知, 本组研究中50例小儿惊厥患儿中2例患者未治愈, 治愈率及死亡率分别为96.00% (>95%, P>0.05) 、2.00%。
3 讨论
少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 对皮质下的抑制作用较差, 神经髓鞘形成不良[1,3]。在接受到较弱的刺激时便可导致大脑内相应结构产生强烈的兴奋, 且兴奋在短时间内即可扩散, 引发神经细胞出现突发的异常放电, 因而易发生惊厥。
研究表明, 导致小儿惊厥发生的原因很多[4], 本组中主要有5种高热惊厥、癫痫惊厥、低钙惊厥、颅内感染所致惊厥、中毒引起的惊厥。除此以外尚有部分患儿通过目前的检查方法难以确定其起病原因。针对不同患儿的起病原因及病情的不同我们采用了对症治疗与病因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在接诊患儿后先用中医针灸方法控制及减轻病情, 研究表明[5]针灸可以打通患儿闭塞的经脉, 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内经络的活性, 在惊厥患儿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另外, 及时的降温处理在高热惊厥患儿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6], 不仅可以减轻患儿体内脱水的现象, 保证脑组织供养, 有效延缓脑水肿的发生, 减轻脑水肿的严重程度, 为患儿的抢救赢得了时间。除此以外, 由于惊厥的发生可对脑组织产生一定影响, 为避免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损害, 需要在治疗结束后对患儿进行惊厥的预防性治疗。本组研究中所用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疗效, 治愈率为96.00%, 有助于小儿惊厥的治疗, 适合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儿科临床实践中几种常见惊厥的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 为临床实践中小儿惊厥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间就诊于我院并接受治疗的50例小儿惊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研究中所见的惊厥主要有高热惊厥、癫痫惊厥、低钙惊厥、颅内感染所致惊厥及中毒引起的惊厥5类。经积极的对症治疗及病因治疗后, 除2例患儿因病情过重留有后遗症及1例患儿治疗无效死亡外所有患儿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治愈率为96.0%。结论 导致小儿惊厥的原因很多, 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儿的病情及病因进行积极的治疗, 以降低惊厥的发生给患儿造成的损伤。
关键词:儿科,惊厥,治疗,对症治疗,病因治疗
参考文献
[1] 罗炎姣.儿科临床常见几种惊厥的观察与治疗[J].中外医疗, 2008, 34 (34) :168.
[2] 陈力勤.儿科热性惊厥82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 11 (3) :226.
[3] 王丽宏.小儿惊厥的常见病因、治疗及护理[J].吉林医学, 2009, 30 (2) :180.
[4] 任晓红, 戴世明.小儿超高热38例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临床医学, 2008, 2 (12) :76~77.
[5] 杨清儒.小儿超高热的诊断及治疗[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07, 4 (4) :313~314.
临床儿科实习鉴定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