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溶液的形成好范文
课题1溶液的形成好范文第1篇
1.教材地位
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学生们都喝过糖水、饮料,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而且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质疑总结,进行探究活动。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解释化学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突出重点的策略: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总结,从而使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教学难点
对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微观解释;
突破难点的策略:由于学生缺乏对微观事物变化的想象力,因此我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使学生在直观感受的过程中,准确的理解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
二、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溶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生对溶解的过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
四、五岁的孩
1 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更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深刻体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化学学习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媒体的使用,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程序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展示家门口便利店中最常见的白醋、酱油、饮料,激起大家的兴趣,并肯定的告知这些都是溶液,引发大家思考,这样从学生感兴趣身边事物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2.演示实验,微观模拟
老师演示实验9-1“蔗糖到哪去了?”,在实验中运用家庭生活中的物品水杯、筷子、勺子来代替实验仪器,这样迅速的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启发学生理解溶解的微观实质。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对溶液形成的宏观过程有了感知,但溶质微粒的微观扩散过程学生不容易想象,,更不容易用语言准确的描述,因此我用动画的形式给大家展示蔗糖溶解的微观过程,并伴有我详细的解说。学生在直观的感受过程中科学准确的理解了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为了加深印象我又放了一次动画,但这次我让学生解说。为了使本节课的难点彻底突破,我又引导学生思考食盐溶于水的微观过程,学生在小组互助下积极发言,互相补充,最终能够准确的描述出来,使所学知识的得以内化。 3.概念归纳
在演示实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又了解了溶解的微观实质,届时我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溶液的三大特点,有了这样的铺 2 垫,再归纳出溶液的定义、和组成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并配以两道练习题强化、分析,这样很自然的凸显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4. 实验、分析总结再实验再分析再总结,层层深入,感悟溶液形成过程及特点
老师提出疑问“只有水可以做溶剂吗?”学生分组实验9-2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得出:除了水之外,还有汽油、酒精等很多常见的溶剂;对比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都有关
老师再提出疑问“溶质只能是固体吗?”学生分组实验9-3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得出:溶质还可以是液体。
老师继续提问“固体和液体都可以做溶质,还有其他的吗?”学生回忆二氧化碳的性质,得出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溶质,并深入思考如何确定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为了使学生彻底区分溶液、溶质、溶剂,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课堂练习。
说明:这样设计处理,目的是通过老师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分组实验记录现象分析讨论总结交流(自己亲自动手动脑)来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5.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引导学生根据溶液的形成过程总结出溶液的定义、组成、特征。届时提出溶液的用途,从而达到了深化提高的目的。 6.当堂达标,利用新知
通过对重点知识的变形,加深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作业布置,持续学习
利用家庭实验把化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肯定会发现一些不溶的现象,为下一节课学习浊液和乳化做了铺垫。
五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以创设生活情景为先导,通过分组实验和现代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
课题1溶液的形成好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溶液的形成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回忆思考】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吗?
【总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讨论交流】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总结交流】共同总结乳浊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活动四: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根据教材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讨论“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有什么区别?
【师生总结】“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浊液”则是一种液体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溶解”与“乳化”是一种过程,具体区别如上。
3、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五: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实验设计】学生根据教材第30页“活动与探究”内容,设计实验。
【阅读教材】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过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思考练习】完成教材第33页中的“习题”内容:第1、2、3、5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学完本节课,我们知识了哪些内容?
【拓展资料】教材第31页的“资料”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33页“习题”第4题。
2、教材第32页的“家庭小实验”。《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
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 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
碘酒 碘(固体) 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体) 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
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
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
碘 水 碘难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
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
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课题1溶液的形成好范文第3篇
化学组 刘学兴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洗衣服入手,展开实验探究,层层深入。学生兴趣较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新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学,体现了化学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探究,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一些实验现象的描述不够准确,语言表达还缺乏逻辑性。这就提醒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尽可能地让学生把自己所想的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受时间限制,本来学生有一些问题和疑惑想问,但教师没能给与充分的时间来解答,是本节课的不足。
课题1溶液的形成好范文第4篇
1. 教学目标
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验仪器,试剂,准备蔗糖溶液、食盐水、果汁各一杯
4.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海洋图片,由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物质,而我们又看不见他们的存在入手,引入我们要探究的课题《溶液的形成》。
1、 探究实验一:老师演示蔗糖分子溶解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这些固体跑哪里去了?观看物质溶解的微观模型图,相互讨论。
设计意图:设置真实的情景,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学生亲身体验,并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心。
师生互动1:
(1)请三位同学上来品尝三种液体,说出液体名称,上、中、下三处的味道如何;老师总结溶液体现的特征;
(2)观察溶液是否分层,得出溶液的另一个特征; (3) 问:形成的溶液是否还能溶解其他物质? 答:能(不能) 老师给出答案并说明原因
(4)问:此时的液体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答:混合物
总结:通过上述探究得出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思考:如何判断一种液体是溶液?
溶液概念的建立,注意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体验,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想,遵循了由宏观到微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总结出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强化对溶液特征的理解。感性认识向理性知识的过渡。 师生活动3: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学生根据实验桌上准备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填写表格,得出结论(老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学习对比实验方法。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
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等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溶质、溶剂判断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充当的角色可能不同。
师生活动5:既然已经知道某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区分,再引导学生进行溶液命名的探究,说出命名的原则,根据原则让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与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2、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总结。
课后习题
课题1溶液的形成好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溶液的形成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回忆思考】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吗?
【总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讨论交流】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总结交流】共同总结乳浊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活动四: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根据教材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讨论“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有什么区别?
【师生总结】“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浊液”则是一种液体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溶解”与“乳化”是一种过程,具体区别如上。
3、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五: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实验设计】学生根据教材第30页“活动与探究”内容,设计实验。
【阅读教材】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过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思考练习】完成教材第33页中的“习题”内容:第1、2、3、5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学完本节课,我们知识了哪些内容?
【拓展资料】教材第31页的“资料”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33页“习题”第4题。
2、教材第32页的“家庭小实验”。《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
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 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
碘酒 碘(固体) 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体) 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
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
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
碘 水 碘难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
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
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课题1溶液的形成好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