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价值结构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价值结构范文(精选12篇)

价值结构 第1篇

然而, 我们发现许多语料记录表明, 我国众多的英语使用者缺乏会话结构及其功能知识和意识。在教学中和生活中, 特别是口语运用中, 人们经常会不遵守会话结构规则。更为糟糕的是, 人们常常不留意会话中说话人的真正含义, 或者不理解说话人的会话含义, 致使交际失误或中断。本文旨在通过简明扼要地介绍英语会话结构的知识和分析以引起广大英语使用者对会话结构及规则的意识, 从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角度认识会话结构和会话含义以及语言得体性在交际中的价值, 从而提高人们口头使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能力。

一、会话结构分析

(一) 会话的基本结构

1. 两步结构。

最小的会话由两个话轮组成。因此, 两个话轮, 即两步结构是最为基本的会话结构。如, 问与答、请求与接受、请求与拒绝、问候与感谢等。请看下例:

(1) A:Have you ever studied with a group? (起始步)

B:Yes, I have. (应答步)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P3)

(2) A: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B:I study by listening to tapes.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P3)

上面 (1) 和 (2) 中的第1和第2句话分别构成了邻近一对话语。每一对的第一句为起始步, 第二句为应答步。

2. 三步结构。

生活中最为典型的会话结构是三步会话结构:起始步应答步跟随步。

(3) T:What would you do if someone asked you to be in a movie? (起始步)

S:I’d say“yes”. (应答步)

T:Good. (跟随步)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P29)

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会话中的第一句话不一定是起始步。会话中只有两个话轮, 但是属于三步会话结构。例如:

(4) (A enters wearing a new hat.)

B:No, I don’t like it.

A:Now I know it is right.

(5) (Phone ringing.)

A:Hello.

B:Hello.Can I speak to Sanny?

这里在 (4) 中, B的话语不是第一步, 而是第二步, 作为对A所戴帽子的反应。因此, 该对话也属于三步会话结构。 (5) 中, A的话语是对电话铃的应答步。这里, 电话铃响起, 相当于“召唤 (summons) ”。这就是我们在打电话时接听方为什么要先说话, 因为电话铃响起就意味着会话的开始, 接听方说话就是对“召唤”的应答。

3. 会话的特殊结构。

在某些特殊的场合, 会话结构有其特殊的步骤和模式。课堂交流三步会话结构是最常见的交流单位和结构。但是, 课堂上的三步会话与日常三步会话不同。例如:

(6) A:Why do you think the man is running?

B:He could be running for exercise.

A:Very good, Denise.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P37)

在 (6) 中, 第三步是对问题回答的评价。这一课堂场合中, 教师的问题不是询问时间, 而是检测学生是否能够表达时间。如果学生表达正确, 教师必须给予评价来反馈信息。此外, Berry (1981) 发现, 还有一种场合, 第三步既不是“评价”也不是“认可”, 而是一种习惯。[2]那就是在医院里,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对话时常会发生这种结构。

(7) Doctor:How long have you had those for? (起始步)

Patient:Well, I had them a week last Wednesday. (应答步)

Doctor:A week last Wednesday. (跟随步)

由此我们能够看出, 跟随步不论是在课堂上, 还是在其他场合的会话中都是非常必要的。人们直觉上有时会重复对方的话, 同时也是“接收”的标志。所以, 三步交流应该是对话的基本单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在面对面的交流中, 第三步, 即跟随步, 有时不以语言的形式来表现, 而是以非语言的形式来表现, 如点头、微笑等方式来表现。

(二) 会话结构的特性

在某些交际中, 跟随步是必须的;而在另一些场合中, 却是随意的。Berry还提出, 区别标准就是看对话中哪个人是先知者 (primary knower) 。

(8) A:What’s something you do before a test? (起始步)

B:Is it study? (应答步)

A:Yes, it is. (跟随步)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P40)

(9) Daughter:Which English cathedral has the tallest spire? (起始步)

Father:Salisbury. (应答步)

Daughter:Oh. (跟随步)

我们发现, (8) 中跟随步是必须的, 而 (9) 中跟随步是随意的。因为在前者中, 测试者是先知的, 因此, 先知者必须对问题的回答进行评价或对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而在后者中父亲是先知者, 女儿是后知者 (secondary knower) 。因此她没有必要, 也不能对作为先知者的父亲的回答进行评价。所以, 女儿的跟随步可有可无。

Heritage (1984) 把“Oh”称之为“会话虚词”, 在会话中起到“接收”标志的作用。它表明, 前一步的信息已经被接收, 即信息转换已经完成。他强调, 提问者在接收到信息后说一句像“Oh”之类的“会话虚词”, 以表示作为先前无知方现在知晓了。[2]换句话说, 在这种信息交流的会话中, 表示接收的会话虚词也绝非是随意的。

二、会话结构的应用价值

(一) 会话结构表现的语言交际能力

1. 运用预示序列 (presequence)

英语中, 在应用邀请、请求等功能时, 通常要使用预示序列, 而不是直接表示邀请或请求。这样做的目的是首先试探对方有没有做合意应答的可能, 也给对方做不合意应答一个缓冲。这一步骤已经成为成功交际的一个策略。如果对方有条件满足你的邀请或请求, 你便直接表述你的意思;否则要停止你的意图。例如:

(10) A:What are you doing this afternoon? (presequence)

B:Nothing important.Why?

A:Would you like to come with us to have tea late this afternoon?

B:That would be nice.

2. 作出合意应答 (preferred second part)

人们在表达评价、邀请、建议、请求、主动帮助等意愿时, 总是期待对方给予肯定、接受、赞同的应答。这种应答被称之为合意应答。例如:

起始步 (First part) 应答步 (Second part)

Can you help me?Sure.

Want some coffee?Yes, please.

Isn’t that really great?Yes, it is.

Maybe we could go for a walk.That would be nice.

不合意应答一般是有标记的, 如英语的ah, um, I doub it, no, well, I am sorry, What a pity等词语、停顿或口气, 表示迟疑、否定、拒绝。交际中, 人们不希望对方给予不合意应答。因此, 我们应使用委婉方式和口气表示拒绝,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对方的伤害和不快, 以保证交际顺畅, 关系和谐, 有时甚至说善意谎言。如熟人之间见面寒暄, 甲方询问乙方近况如何, 乙方都要作合意应答, 无论情况好还是坏。例如:

(11) A:How are you doing?

B:Not bad. (合意应答)

3.作出必要跟随步

前面提到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使用必要的跟随步, 以便给学生一个反馈信息, 评价他的行为。在生活中, 我们也经常作出类似的反应来维持交际顺畅与和谐的关系。如获悉对方或对方亲属发生不快或不幸, 说话人必须做必要的跟随步, 表达自己的心情, 才能维系正常的人际关系。还有获得对方的许可、帮助后, 我们必须表示感谢。例如:

(12) A:How is your mother, Frank?

B:She had an accident and got hurt, but not very serious.

A:Oh, I am sorry to hear that. (必要跟随步)

(二) 会话含义的理解与有效沟通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 常常借助会话的语境 (场合、时间、地点、人物、话题以及两个说话人的背景) 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 即间接语言行为。这是因为我们说话时的语境、口气和表情赋予了我们某一话语的特定的意义, 即话语意义。下面的例子中夫妻俩彼此理解对方的话语意义, 沟通顺畅, 可谓典范。

(13) Husband:That’s the phone.

Wife:I’m in the bathroom.

Husband:Okay.

通常我们不会问一些我们已知的问题。当我们使用这样的会话结构时, 我们的目的是取得某些特定的效果。

(14) Mother:Have you brushed your teeth yet?

Child:Yes.

Mother:No, you haven’t.

(15) Father:What time did you come home last night?

Child:About midnight.

Father:No, you didn’t.

以上两个例子表明, 第三步表示母亲和父亲分别在测试孩子诚实品质的意思, 表明第二个话轮是在说谎。

此外, 我们还要注意三步结构中跟随步的语用功能。会话是一个互动过程, 其间两个说话人彼此沟通。起始说话的一方的话语一定能被对方所理解, 同时受话一方也必须对说话人的话语有所反应。继而, 受话人也需要知道说话人是否接收或理解了他的回答或应答。

在交流过程中, 人们的确会发生一些不畅通的情况, 如受话人没有理解说话人的意思。我们来引用Labov的一个例子。[5]

(16) Linus:Do you want to play with me, Viloet?

Violet:You’re younger than me. (Shut the door.)

Linus: (puzzled) She didn’t answer my question.

这里, Violet的回答是对Linus请求的一种间接否定, 她认为Linus能够理解她的回答, 因为她的回答是基于她以为对方能知道共同知晓的事实是:孩子中年龄大一点的女孩不愿意和小男孩一起玩。但是, 看到Linus的回答后, 我们才知道Linus没有理解Violet的会话含义 (你太小, 我不能和你玩) 。

了解会话结构, 有助于人们交流的效率, 更有助于交流的得体。人们在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后, 逐渐会对语言篇章的结构有意识, 自然也会对会话结构和功能有认识的动机。这就是语言学习的上台阶、上层次, 也是语言学习的必然阶段和必须遵循的规律。

摘要: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人们日常交际中的会话结构进行分析, 使学习者认识英语会话结构及其在交际中的应用价值, 并通过实例展示会话结构在日常交际中的实用意义, 以提高人们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和得体性。

关键词:会话结构,会话含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Levinson, S.C. (1985) .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Tsui, B.M. (2000) .English convers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

[3]McCarthy, M. (2002)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市场结构改变催生价值链变革 第2篇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价值链”这一概念: 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即是价值链。这是一个侠义上的“价值链概念”,从广义上讲,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这更为广泛的价值链。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恰恰是这种价值链内部各种活动和利润所构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企业内部竞争转变为每个企业代表的微价值链之间的竞争。

就医药营销而言,我们讨论广义上的价值链更有意义。正是因为零售市场的壮大,跨市、跨省的零售药店纷纷出现,尤其是零售市场集中度的逐渐提高,最终讲医药价值链分割为三种类型:医院价值链、药店价值链和混合型价值链。

总体而言,医药市场具有技术主导的特点,消费者与上游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性,这必然导致价值链的主体不是消费者,而是生产方。因此,作为价值链主体的制药企业面对新型的药店价值链必须作出相应的营销战略调整。

产品结构的调整

药店价值链中的产品是承载价值的载体,中国4500多种OTC药品在这个链条中如鱼得水,然而,还有很多制药企业尚未涉足该领域,虽然部分类别的处方药还可以在零售市场自由买卖,但随着处方药管理越来越严格,运作空间越来越狭窄,及时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是药店价值链营销的当务之急。如果制药企业能够创造出具有剂型新颖、组方优良、疗效可靠的OTC药品,在药店价值链营销中的竞争必然先拔头筹。

渠道结构的调整

传统的医药渠道建设中通常设置各级批发商,以期将产品铺向各级市场,然而随着连锁药店进入“亿元俱乐部”之后,它们所代表的市场已经具有经济规模,对于制药企业而言,无论从物流、现金流、信息流等各个角度,跨过各级批发商与连锁药店直接合作已经具备足够的利润规模,因此,药店价值链最大的特点在于零售终端平台既具有传统医药价值链中批发商的功能,同时还是行使直接与消费者沟通的价值传递功能,

由此看来,制药企业在打造药店价值链的时候,首先应该调整的是压缩价值链长度,在医药市场进入微利时代的今天,价值容量相对稳定,价值链越短,价值链内成员获取价值的能力则相对越高。笔者操作的一个产品在与某连锁药店战略式直接合作之后,销售量相比调整之前提升了70%以上。因此,药店价值链营销的渠道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市场策略的调整

药店价值链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上述零售药店具备批发商和终端平台的双重功能,另外一个是消费者的价值决定地位比医院价值链和混合型价值链中的消费者更高。消费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店价值链中的药品价值大小,因此,制药企业在药店价值链中的市场策略应该更关注消费者的教育工作,以提升药品的价值含量。

人力资源的调整

在药店价值链营销中,制药企业另外一个需要调整的地方就是人力资源的布局。与传统商务为主的医药价值链相比,药店价值链营销的重点不再是以批发商为重点的商务工作为主,而是以消费者和与消费者日常沟通的药店店员为重点的品牌建设工作为主,相对应的人力资源布局从侧重商务人员调整到侧重药品终端形象维护和药品品牌管理和建设的品牌推广人员。

招商策略的调整

国内大部分企业由于受制于利润,较难自建销售与推广队伍,因此通过招商,整合社会资源,已经成为这类企业销售的主要模式之一。而以往的全国药品交易会和新特药交易会参与的客户群主要集中在传统医药价值链,企业的招商对象鲜有锁定药店价值链中的零售药店。正当制药企业在尝试药店价值链营销战略调整的时候,招商策略势必做出调整,然而一直缺乏一个能够利用最低成本、利用最短时间和全国目标零售药店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平台。在东莞召开的药店集中采购会给药店价值链中的各成员恰恰提供了一个充分探讨价值创造的极佳平台。

这是医药市场的一次盛会,是药店价值链正式成型的宣言。对于制药企业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面对面与零售药店洽谈生意的机会,不仅仅是一次招商活动,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讲,这是制药企业针对新型药店价值链而作出的医药价值链营销战略变革。

原文发表于《21世纪药店》

构建结构之美,提升育人价值 第3篇

[关键词] 结构化教学 教结构 用结构 知识结构 方法结构 育人价值

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开山之作,在整个小学语文学习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是学生形成基础性语文素养的关键。纵观整个拼音教学部分,单韵母和声母的学习,相对简单,除了单韵母的四声和个别形近声母的辨认有些障碍,一般都能较快掌握。但是,到了复韵母的学习阶段,由于构成、读音都较为复杂,且比较相似,发音和辨认难度就明显增加了。许多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困难很大,表现出学习拼音的兴趣不浓或信心不足,产生畏难情绪和强烈的挫败感。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复韵母的常规教学中,一般都是老师将复韵母一个一个进行口口相授,学生则是一课一课按部就班地学,因此呈现出的也是散点状的零星知识的叠加,整个学习过程耗时多,效率低。教学导致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缺少方法的引领,显然不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结构思维,更不可能形成终身发展的能力。

基于以上关于复韵母的学生学习现状和教师教学现状两个纬度的分析,我们开展了“复韵母的结构化教学”研究,利用复韵母的结构特点、发音规律、识记方法和拼读规则等,充分挖掘其独特的育人价值,采用“结构化”的教学方式,在“教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结构”学习的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方法运用和能力提升,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整体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重组教材,在结构中融合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学情进行内容的调整,使其呈结构状态,在教学同一类结构的内容时,可采用结构化教学,也就是在起始课时采用“教结构”,不仅教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教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结构。当学生掌握这些结构后,就能尝试“用结构”来学习,这样,课堂教学主要就成为了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或共同学习的过程。

1.在梳理中寻找规律

复韵母这一单元知识处于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仔细研究,复韵母单元内部存在典型的内容结构:从形看,都是由之前所学过的两个单韵母组成,从音看,都是由前一个字母读音快速滑向后一个字母读音,前音响后音短而模糊。然而很多教师忽视了这内在的关联性,更没有把它作为教材本身存在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往这一单元依据教材编排,教学安排如下表:

单元单元教学安排着眼点

韵母

ai ei ui第一课时:ai ei ui的认读认读、识记、标调规则和四声的认读。

第二课时:ai ei ui的拼读拼读音节和看图拓展音节词。

韵母

ao ou iu第三课时:ao ou iu的认读认读、识记、标调和四声认读,并进行部分形近复韵母的辨析,比如iu和ui的比较。

第四课时:ao ou iu的拼读拼读音节和看图拓展音节句。

韵母

ie üe第五课时:ie üe ye yue的认读

认读、识记、标调和四声认读,并进行部分形近复韵母的辨析,比如ie和ei的比较。

认识整体认读音节ye yue。

第六课时:ie üe 的拼读拼读音节和看图拓展音节儿歌。

表中复韵母教学安排了6课时,几乎第一课时重复韵母的认读、识记、书写,第二课时重复韵母与声母的音节拼读,教学环节也基本相同,课与课之间的教学目标割裂而没有衔接,更没有形成内在递进,显得非常单调枯燥。这样单课进行的教学,忽略了学生学习复韵母的基础,忽略了学生学习复韵母的差异资源,学生少有思维的参与,只有机械反复的操练,显得低效高耗,学生也不易于掌握。

2.在融合中清晰目标

在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打破了教材的编排,将教材内容进行结构化的重组,调整为认读和拼读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认读,它是拼读的基础,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ai ei ui的学习是整个复韵母单元的起始内容,重在教结构,ao ou iu ie üe er的集中学习重在用结构,抓住它们的共同点,即发音规律和识记方法、拼读规则等,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的始终;第二板块主要将复韵母进行拼读和生活化的运用。这样就形成了重组后的《复韵母的结构化教学》的教学内容,我们此进行了三课时的目标制定,变单项割裂为整体联合,体现了本单元教学与每课时教学的“结构化”关系。

下表是依据重组后的教学内容,重新制定的复韵母教学课时安排和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单元教学安排单元目标

复韵母第一课时:教学“ai ei ui”,了解复韵母的组合特点,掌握发音方法和标调规则。1.学会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 ie üe及其四声。

2.了解复韵母的组合特点,掌握发音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进行自主学习。

3.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重难点:前鼻韵母ai ei ui ao ou iu ie üe的正确发音、字形的分辨以及整体认读音节ye和yue的识记。

第二课时:自主学习“ao ou iu ie

üe”和两个整体认读音节,辨别两组相近的复韵母。

第三课时:音节和音节词的拼读及运用。

这样的课时安排和目标设计,意图采取“长程两段式”的教学,通过“教结构、用结构”的教学策略,变常态教学中的单课匀速运行为长程两段加速运行的方式,让学生在感知复韵母内在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的基础上,尝试用方法进行自主式学习、互助式学习、实践性学习,使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能力、思维发展的过程,提升学生的能力,突破难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二、推进结构,在互动中生成

基于教材、基于学生的变革实践,使教师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带了了知识的整体呈现、目标的清晰定位、课堂的生机盎然。

1.教结构,潜移默化中习得方法

在《ai ei ui》的教学中,我们打破一个个知识点孤立的教学常规,将“ai ei ui”的教学放在整个复韵母的系统中进行整体设计,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发现、总结,提炼内在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如,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发“ai ei ui”口型的变化,感悟出复韵母的发音方法,在交流中由于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单韵母的发音方法,所以能较快得出“ai“是由“a”快速滑向“i”,“a”要发得响亮清楚,“i”要发得短而模糊,“ei”是由“e”快速滑向“i”,“ui”也是如此发音。在此基础上,给足了孩子自主实践的时空,并请发音好的同学来当小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由扶到放、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既学习了复韵母的知识结构,又学习了复韵母发音的方法结构,使其能在后续的教学中能用结构去学习其它同类的复韵母。

在这一教学环节,“教结构”要过程扎实,指导到位,主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内化。

2.用结构,有的放矢中活用方法

在教学ao ou iu ie üe时,教师以学生“ai ei ui”的学习为起点,通过让学生运用前期形成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等开展“自主尝试发音、互动听音辨音、实践运用拼音”等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如在学习ao ou iu ie üe时,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读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ai ei ui”的发音方法,进行自主练习、揣摩。在此基础上再指名读,相互纠正、补充完善。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之前习得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使“用结构”环节灵动呈现而不僵化。一次次的师生、生生互动,使课堂编织成了一张立体多元的网,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在这一教学环节,“用结构”要过程灵动,点拨及时,主要引导学生进行方法迁移。

三、多元反馈,在评价中提升

“结构化”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成为引领学生去经历充满思维挑战的学习旅程。这段旅程对于师生而言,是身心愉悦还是疲惫不堪?我们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反馈与评价。

1.检测,让数据说话

在拼音教学过程中,每个单元学习结束,我们都会进行相应的阶段检测,通过检测,一方面来了解学生拼音学习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促进教师反思前期的教学得失,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

自2009年起,我们就开展了“复韵母的结构化教学”,现将2009、2010年同期拼音过关检测中统计的数据与2008年未开展研究时检测统计的数据进行了比较。跟踪对比数据如下:

检测数据

检测时间全对错1个错2个错3个错4个错5个及以上

2008.1078%8%3%2%2%7%

2009.1081%9%4%4%——2%

2010.1089.6%3.4%5%3%————

透过这一组组数据,我们清晰地看到,学生在复韵母的学习中,正确率大大地提高了。可见,此项研究注重学生知识结构、方法结构的感悟,通过“结构化”的教学方式,在“教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结构”学习的能力,成效非常显著。

2.座谈,让多方点评

这样进行“复韵母的结构化教学”,老师、家长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他们走进了课堂听课,并进行了随感交流。

执教教师。复韵母的结构化教学是理性思考下的实践研究,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方式,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挑战,也更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看到学生能很快地用方法进行学习,当场检测成效也很明显,我觉得很有成就感,这样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听课教师。课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结构化”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感悟、体验、发现,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而不是硬生生地塞给学生,而是创设情境让他们主动学习、主动发现,在运用中不断内化为进一步自主学习的工具。在课堂上,学生有着明显的生长感,无论是思维还是能力都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这样的教学才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学生家长。在幼儿园,孩子也学过拼音,包括我们自己,小时候也学过拼音,但这样的拼音教学更为系统,也更有方法。孩子还能回家头头是道地教父母怎么掌握发音规律,简直就是一个小老师。相比其他校的同事的孩子而言,我觉得这样的学习,孩子学得快、学得多,也学得快乐。

金字塔结构与公司价值 第4篇

公司组织结构具有内生性。Bebchuk (1999) 认为控制权私有收益越大的公司越可能选择金字塔结构。A lm eida&W olfenzon (2006) 证明融资约束越强的公司越可能选择金字塔结构。R iyanto&T oolsem a (2004) 指出破产可能性越大且破产成本越高的公司越可能选择金字塔结构。M orck (2004) 认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颁布实施的公司间所获利润强制重复征税制度导致了美国金字塔结构公司的迅速消亡。目前的研究一般将金字塔结构看作外生虚拟变量, 利用简单线性回归来分析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但这样忽略变量偏差很可能导致估计系数的不可靠。本文利用考虑了潜在忽略变量的处置效应模型, 实证分析了金字塔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二、金字塔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

金字塔结构具有价值含义。一方面, 金字塔结构可以替代落后的制度, 降低公司的融资约束, 提升公司的价值。另一方面, 金字塔结构的存在使得终极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远大于对公司的现金流权;两权分离引发终极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进而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代理成本, 降低公司价值。因此金字塔结构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需要实证数据验证。C laessenselal. (2002) 以东亚8个经济体130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发现金字塔结构公司相对于水平结构和独立公司有较低的托宾Q。A ttig etal. (2003) 利用加拿大1121家上市公司的数据, 研究发现低绩效公司更可能选择金字塔结构;用H eckm an (1979) 两步程序控制了公司自选择效应后, 金字塔结构与公司价值正相关。

三、样本选择、变量设计及研究方法

1、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深市2004—2006年上市的中小民营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样本选择程序如下。第一步, 选取2004—2006在深市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全部102家公司。第二步, 剔除最终控制权人非家族或个人的公司35家。第三步, 剔除控股股东控制权份额小于10%的公司1家。第四步, 剔除从上市开始到2006年末控制权结构发生变化的公司3家。第五步, 根据描述性统计量的结果剔除数据异常的公司3家。第六步, 以最后剩下的60家中小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主要来自各公司年度财务报告,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 以及W ind中国金融数据库。

2、变量设计及定义

这里用托宾Q来衡量公司的价值, 并选取公司规模、杠杆、获利能力、成长能力和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作为控制变量, 加入主要关注的金字塔结构变量来研究金字塔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各变量名称及定义见表1。

3、研究方法

首先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金字塔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模型如下, 并设为模型一。

这样设定可能面临忽略变量的问题, 即可能某些公司特征使得其更可能选择金字塔结构, 而这些特征与公司绩效相关, 但忽略这些变量将导致金字塔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估计系数的不一致。为了克服这个问题, 这里尝试利用处置效应模型来更正这种自选择效应或忽略变量偏差, 但理论上可能改变模型一中估计系数的方向、大小和显著性水平。模型设定如下, 并设为模型二。

上式中, 代表 (2) 式中可能被忽略的变量。其中称为逆米尔斯比率 (inverse M illsratio) , 分别表示标准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和累积分布函数。X由公司规模、公司边际获利能力、公司风险、公司税率、无形资产比率、公司是否在股权分置改革前上市 (虚拟变量) 和公司雇佣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排名等七个变量组成。

接下来需要用H eckm an (1979) 两步程序来估计模型二。第一步根据Probit模型估计出参数γ, 然后计算逆米尔斯比率λi1和λi2。第二步将λi1代入模型二中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如果估计出δλ的显著异于0, 则说明模型一存在忽略变量问题, 只能选择模型二;如果估计出的δλ不显著异于0, 则说明模型一不存在明显的忽略变量问题, 可以选择模型一。

四、金字塔结构与公司业绩回归结果

(注:模型一为多元回归模型结果, 模型二为处置效应模型结果;括号中的数字, 对模型一是各变量系数的T值, 由异方差一致性统计量计算, 对模型二是Z值;*、**、***分别表示在10%、5%、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模型一的F值为4.69, 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整体显著。其他各变量方面,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 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率和主营业务增长率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主营业务利润率越大, 公司价值越大;成长能力越高, 公司价值越大。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控股股东现金流权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这可能是由于控股股东现金流权越大, 与外部股东的利益冲突越小;也可能是公司价值越大, 控股股东越愿意保持更多的现金流权。上市年度虚拟变量与公司价值显著正相关, 表明投资者更喜欢对新上市公司支付溢价。公司规模和财务杠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都有正确的符号, 但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但这里没能发现金字塔结构对公司价值具有影响的证据。对模型一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 结果表明最大的公司规模的V IF=2.10<3, 模型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

为了探测模型一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忽略变量问题, 本文运用处置效应模型, 利用H eckm an两步程序对模型二做了回归。W ald chi2结果表明模型二整体显著。变量方面, 增加的IJ回归系数显著异于零, 表明模型一确实存在忽略变量问题。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金字塔结构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表明控制了潜在忽略变量影响后, 金字塔结构确实能够增加公司价值, 这和金字塔结构能够替代缺失制度的预期一致。其他变量的符号、大小和显著性水平都和模型一类似。

五、结论及启示

本文的分析支持这样的结论:金字塔结构能够替代缺失的法律和非法律制度, 对公司价值具有正效应。另外金字塔结构并不一定导致严重的代理成本, 公司组织结构的选择具有内生性, 如果不考虑潜在忽略变量的影响很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中小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金字塔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处置效应 (Treatment effect) 模型表明金字塔结构具有内生性, 考虑潜在忽略变量影响后, 金字塔结构对公司价值具有提升作用。不考虑潜在忽略变量影响的简单回归模型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关键词:金字塔结构,处置效应模型,公司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文龙、郭泽光:金字塔结构的成因[D].工作论文, 2008.

[2]Almeida, Heitor, Daniel Wolfenzon.A theory of pyramidal ownership and family business groups[J].Journal of Finance, 2006 (61) .

[3]Attig, Najah, Klaus Fischer, and Yoser Gadhoum.On the Deter-minants, Costs, and Benefits of Pyramidal Ownership:vidence on Expropriation of Minority Interests[Z].Working Paper, 2003.

[4]Bebchuk, Lucien Arye.A Rent-Protection Theory of Corpo-rate Ownership and Control[Z].NBER working paper7203, 1999.

[5]Claessens, Stijn, Simeon Djankov, Joseph Fan, and Larry Lang.Disentangling the Incentive and Entrenchment Effects of Large Shareholdings[J].Journal of Finance, 2002 (57) .

[6]Greene, William H.Econometric Analysis[M].5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7]Morck, Randall.How to Eliminate Pyramidal Business Groups?The Double Taxation of Inter-Corporate Dividends and other In-cisive Uses of Tax Policy[Z].NBER Working paper, 2004.

价值结构 第5篇

记者:中国企业的终端已显得越来越沉重。企业内部不满于营销费用的日益增加,一线人员为各种营销手段的乏力而苦恼。“差异化”是业内人提得较多的一个字眼,如产品差异化、渠道差异化等。我们发现已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一系列问题。有人提出改变企业的生活状态课题。对此我们应该如何认识? 彭剑锋:中国企业目前面临着全面的转型,而非单方面的转型。即战略意义上的转型。中国企业已从抢占市场空白的机会主义市场阶段,过度到一个新的竞争、均衡的状态,这就要求企业从战略的角度思考营销问题。应该说中国企业过去的成功都是某一个产品的成功,而并没有实现企业的成功。现在的营销不再是把一个产品做好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个转折力度很大,所以营销概念需要做彻底的变革。

企业是否实现了这种转型有很多标志,从营销角度来讲,营销不再是销售部门的事情,即要实现研发、生产、市场的一体化,企业要内生自己的营销能力。企业营销系统的构建要同企业的战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甚至包括同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对接。这种营销理念不是口号式的,而是要渗透到整个企业的流程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过程中去,要真正落地,而不是在天上飘。

记者:《销售与市场》目前在连载贵公司高级咨询师包正先生关于深度营销的系列文章。其内容是否体现了您所说的这种理念? 彭剑锋:是这样的。实际上目前国内的营销理念处于两端,一端如包政提出的深度营销,一端如屈云波倡导、科龙实践的舒尔茨的整合营销。

关于渗透终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误区,很多企业把掌握终端理解为拥有终端,所以出现了流通领域的过度渗透,也就形成了现在的终端包袱问题。华为和大唐电信在1995年规模大致相当,但现在华为是200多亿的销售额、大唐则只有20多

亿。出现如此大的反差是由于华为当时投入了许多人力去抢占市场空白点,进行集卷式的营销网络建设,实现了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然后到直销,华为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直销体系,渗透到终端上去。同样的道理促

成了海尔、TCL的营销模式。

现在,随着流通厂商越来越成熟,社会的信用体系的逐步建立,这就又回到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以影响终端、支配终端来掌握终端。空白市场已不存在,现在要做的是区域市场,各个区域市场要联动,所以提出了渠道结盟的理念;另外业务队伍要通过一种方式同消费者接触,产生一种推力和拉力,最终决胜于终端。这就是深度营销的意义。

另外一个理念,就是整合营销传播。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基础很好,比如说如何进行整个企业品牌的整合,如何提升品牌的价值,如何能够共享资源,如何提高整个营销组织同客户的沟通,同消费者的沟通,提供顾问式营销等。应该说,这些基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基本思想,确实是中国企业今天需要提升的东西。但为什么今天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也走入了一些误区? 一方面是其思想、理念背离了中国企业的现实。在某种意义上,整合营销传播的实施需要有几个基础:一是要有很强的、素质很高的营销队伍。但中国企业的分配体系不合理造成最优秀的人才不在总部,而在一线,这就导致总部的人天天画图表、搞策划、找外脑,但就是不贴近实践。在国外成功的企业中,总部做MARKETING 的人数很少,但素质极高。中国不一样,总部待遇最低,结果素质低的人就留在了总部!由素质低的人指挥能力强的人去打仗,肯定不会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企业的价值导向错位,没有把营销放在很高的位置上,致使最优秀的人不能从事营销战略的制订。再就是劳动力市场上还没有发育出足够的做营销的专业人才、职业人才。

另一方面是整合营销传播要求企业建立理性权威。一个企业如果其内部的营销体系是人治的话,整合营销传播根本不会起作用。所谓建立理性权威,譬如企业推行客户经理制必须基于两个条件:第一客户经理必须有素质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系统解

决方案,这时候的销售员不再是简单的销售员,而必须是工程师加销售员的复合型人才;这时候他又必须要有理性权威,比如企业有五个事业部,客户经理就要能对五个事业部的产品进行整合。如果企业是诸侯式运作,老板都难整合,更何况客户经理?这就是屈云波到科龙后,说太事业部化了,太各自为政了,要进行整合的原因。但问题是他整合的权力基础即理性基础不存在。要整合一靠权力,二靠理性权威,在以权力为基础、没有建立理性权威的系统中,如何整合得了?除非老

板当客户经理,否则就建立人才价值本位,哪怕是个一线经理,为了客户,也可以把老板调动起来。所谓人才价值本位就是企业内部基于能力来调动资源,而不是基于权力。虽然权力很重要。

变革是深层次的。这里我不妨谈谈自己作为手机消费者的体感。我是中国最早使用手机的,中国的手机四万八时我就在用,到现在十几年了,我没有感受到中国电信服务的变化,每年三万多的话费跟每月二百块的受到的服务没什么差别。所谓的“沟通从心开始”不是成了空话吗?我说我现在很容易背判它,我如何有忠诚感?虽然中国移动提出以客户为导向,也搞了流程再造,但深层次的理念没有改变,员工的行为没有改变,光硬件好有什么用?所以说,简单的变革如流程再造在中国是进行不下去的,不从深层次去改变营销的最核心问题,营销只能停留在表面。

还有对先进营销理论的认识问题。国外的许多营销理念应该说是企业上百年的历史沉淀,即使包括科特勒、舒尔茨的东西,它在美国都没有实现,都只是一个最新的东西,结果我们把最新的、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东西一下拉出来放在中国企业用,中国企业是承受不了这种负担的。

记者:那么这种全面的、深层次的改革问题,在企业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 彭剑锋:具体来讲,第一点,这牵涉到企业内部的运行机制、组织问题、价值分配问题。如果这些营销的深层次问题不能解决,不去内生企业营销体系的能力,只是简单地拉动品牌或者拥有终端,都会走进死胡同。

第二点是进行系统变革,这涉及到营销的组织体系,也就是说中国的营销体制往何处去的问题。过去我们一直讲,中国企业的营销体制走过了三个阶段,也就是三种模式,一种是以长虹为代表的“企业十大户”的高空动作模式,应该说这种模式过去是成功的,但它远离终端,对终端消费者不承担责任。所谓做大户实是投机,像郑百文目的是要获取现金流去做投机生意,再反过来补贴这个,没有把营销作为中国流通商的一项事业。这也是“企业十大户”模式最终失败的原因。也所以才有了海尔、TCL这类企业模式的成功,就是渗透到终端,自建营销网络。当然,这也正是其目前面临的难题。[3种模式?] 这一切源于流通企业的弱化。所以时代在呼吁流通企业的事业心、责任感与企业家精神(而不是仅仅做一个商人。

今后流通企业将会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在流通领域摸爬滚打过来的,如国美、苏宁;二是从生产厂商剥离出来的(把生产企业的营销网络改造成一个流通商,如果一个网络依附于一个企业,肯定死路一条;第三就是一些大的物流企业(这些企业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譬如国外的沃尔玛、麦德龙等,它们是流通企业,而已不再是简单的零售商,其包括组货、物流、品牌运作等动用信息手段的先进性,已使它们脱离了简单的零售商的范畴。

只有中国的流通领域真正实现了企业化运营,中国企业现阶段的营销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随之,整个企业的营销形态会发生变化,生产商同流通商之间的游戏规则会重新确定。企业要重新研究与流通企业的关系问题,我估计是要建立联盟或者定额的关系。

实施剥离牵涉到很多方面,我认为中国未来会出现专业的家庭、家电等按行业分类的服务商。加入WTO后,外国公司在中国建设营销网络的成本极高,而且效率不见得高,必须借助于国内的网络,这对于国内流通商来说是一个机遇。

第三点是要重新思考中国企业营销的组织体制。过去中国企业的营销有多种组织模式:一是独立的销售利润中心制,像海尔、TCL,上、下几级法人,从经营部到销售公司都是独立法人,是利润中心,如海尔的技工贸中心就是这样;二是像华为纯粹的办

事处形式,因为面对大客户,这时它是成本中心或费用中心;三是模拟利润中心,通过年终返利的方式运作。未来的中国营销体制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方式,我认为要重新思考。一方面要深入终端,影响终端;另外一方面是要借助于终端,又不能拥有终端。这也是最近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如果是独立法人,那它执行什么样的职责。这就涉及到现在许多企业搞的航空港,实际上航空港也涉及到组织体制问题、整合的问题,这涉及到一个销售区域销售平台的组织模式和它的管理系统。过去权力集中在总部,现在市场越来越区域化,竞争优势的体现也越来越区域化,这时在一个区域里的营销组织究竟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它同总部销售系统、管理部门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营销总部和各区域各自如何定位?按照西方企业的营销组织的发展,区域公司有可能变成区域事业部,即从一个销售体系转为区域事业部,它甚至可以在当地组货。

还有就是营销总部同区域销售体系之间的关系,总部如何整合各个产品线,比如区域里面的公共品牌运作,区域里面的管理,组织协调,总部同它的利益关系,企业要重新研究总部的营销体系的定位、区域公司的定位,责、权、利的分配。另外还有总部内部营销职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销售与市场部门之间、销售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作整合营销传播一定要提升营销的地位。即指在企业中作营销的人员要前置,要从营销人员中产生大批的产品经理。目的是促使整个企业研产销之间的组织体系发生变化,做营销的人从研发开始就要关注产品,从产品设计开始就要溶入营销理念,如有关对客户的承诺、对客户价值的认定,再不能闭门造车。另外营销还要后置,就是要深入到终端上,真正了解客户需求,进行市场细分。这时营销的一项很繁重的工作就是要做好市场调研、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这就是深度营销所做的另一端。

营销只有一端前置研发那里,一端延伸到客户那里,企业才能真正实现所谓的以营销、以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来牵引带动整个组织的发展。而营销人员要具有战略意识、竞争意识、经营意识、市场意识,同时又有专业知识。这部分人将来一定是企业内收入最高的。

第四点是队伍的建设。整个营销体系能力的提升,如果没有职业化的营销队伍,营销人员不从业余选手走向职业选手,一切都无从谈起。像我们和君大部分的时间是花在带队伍上。如果人的行为方式、理念跟不去,方案是没办法推下去的。这就需要整个营销系统重新研究价值评价分配体系。因为企业是个系统,各部分之间有互动的过程,因此企业又要建立分层分类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分层、分类的价值评价、价值分配体系。企业要重新进行价值排序,重新建立一套凭能力、凭业绩吃饭的游戏规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力资源五套模型:即素质模型、职业化模型、KPI(关键业绩指标模型、中期述职报告,再到管理者业绩提升的五套系统。[这里好象有问题?]企业对待营销队伍要像对待客户一样,要分层、分类,如作市场策划的、作市场调研的、营销工程师、营销服务师等;整个队伍建设也要走专业化、知识化的道路,建立一套评价体系,给他们一个好的职业生涯。否则,他们干到一定程度会觉得没有前途。这需要不断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开发,整个组织要变成学习型组织,企业自己要内生经验和知识。

第五点是企业营销体系的信息化改造,即如何运用互联网经济的一些规则,来改变传统的营

销体系。其实信息系统也是理性权威确立的一个基础,中国企业为什么是人治的呢?因为信息是通过人来传递的,而信息会在传递过程中丢失、失真。理性权威的树立建立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目前中国企业的营销体系存在着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不是说对客户不对称,甚至企业内部运行、分公司运行相互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但现在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上有误区。国内许多信息系统,不管是做ERP还是BPR,其建立不是为了企业的经营目标想、营销理念,而是为信息系统而信息系统,为IT而IT,为流程而流程。所以许多企业做信息系统做不下去,徒增了许多负担,提高不了效率。所以不能说一些企业不重视信息系统,它们已为信息化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说中国企业制度成本高,而信息化成本、引入整合营销传播的成本更高。有些企业动辄千万元做的系统也没见有多大的作用。

另外是重建基于信息系统的物流系统。物流是中国营销体系的一个黑洞,像目前海尔的价值链再造,都是试图在用信息系统来提高物流的速度。物流现在也面临重新制订游戏规则的问题。传统的物流方式,包括传统意义上所谓的库存在时间、空间范围内都发生了变化,企业必须重新思考这些新问题。

第六点是重新认识营销的定义。今天已不能单独按职能把营销从企业中割裂开来,它一定是以客户为导向的是研、产、销一体化运作。中国企业一直没有解决研、产、销的脱节问题,一直找不到一个组织方式来解决产、销之间的脱节。

这涉及到整个企业的组织体系的变革、内部价值链的整合问题。企业要真正实现研、产、销一体化,就要重新审视人力资源价值链系统。整个内部价值链的整合要基于三个效率,一是点的效率,就是价值创造上的效率,要找到关键的成功点;第二是线效率,即各个价值点之间的衔接,要缩短时间和距离并协同,就是速度、质量和成本;三是价值链的几个板块之间的协调问题。这是企业内部整合的三个基点。

今天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一个价值链同另一价值链的竞争,即一个企业如何在成本、时间、质量三个方面产生差异超越竞争对手。企业要进行跨团队、跨职能的企业内部合作,即矩阵合作或网络式合作,产品经理制要打通,找到点,在线上缩短流程时间,通过有效方式整合

资源,通过全方位系统整合来提高系统效率。

第七点是价值链的外部整合。就是说在产业之中,一个企业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涉及企业的营销模式问题。营销学的理论有竞争导向、有客户需求导向,竞争导向最终要回归到客户导向。因为竞争的基点还是满足客户需求,还是争夺客户,这是营销学的最基本的命题。现在中国企业从整个组织的运行、员工理念、员工心态,即整个营销体制没有解决客户价值、客户需求、客户关系问题。所以,产业价值链需要整合,要正确认识你的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何位置,在营销上跟哪些企业是竞合关系,跟供应商之间是什么关系。另外牵涉到到中国企业的成长模式问题。中国企业的成长模式前20年都是一个内成长,就是靠一个技术转化为产品,把一个产品做

大,包括TCL,虽然业务范围很广,其实说白了还是一个彩电企业,它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企业。要从产品成功走向企业成功,就要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上整合。

怎样寻找到自己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位置?这就涉及到企业的资本扩张,以此实现企业的外部扩张。中国流通领域未来要发生变化,一定要运用资本杠杆来整合流通领域,以及整合中国的产业领域。我们过去一直不太重视资本运作,但现在也有一种偏向,就是看资本运营来劲,就一头扎进去,把其它的扔了;还有一种倾向就是不敢跟金融打交道,不敢运用资本的杠杆。未来的整合,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最大的威胁就是运用资本的杠杆整合国内企业,以符合其整体战略,就像达能收购乐百氏与娃哈哈,不允许互相打,打得没利润,要求你要么区隔市场,要么合并,如果这两条达不到,那么何伯权就下台。其实道理很简单。包括营销体系的改造,中国企业要关注入世后外国资本对流通领域整合所带来冲击。

目前,终端以包政为代表,真正深入了解终端;高端以屈云波为代表,一直奋力推进整合营销传播。这两人都对中国营销学起到了真正的推动作用。整合营销传播虽然在实施中有挫折,但这是方向,是必由之路。不是屈云波错了,而是方法、方式不对,没有基于中国企业本身的现实和发展阶段,忽略了企业文化与企业价值链交织在一起的矛盾、障碍。实际上,中国企业营销体系的效率空间是非常大的。我认为中国企业的营销要重建理念,重建效率。理念太乱了要梳理,成本太高,要提高效率,这是中国企业营销的核心问题。现在是深度营销要向上个层面提升,整合营销传播要往下伏,二者要实现对接,一个推力、一个拉力。否则一个上面飘,一个下面爬,是不能产生好效果的。

记者:关于企业的理性权威,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实际表现还是认识上,距离都非常大,实现起来难度也会很大,因为意味着对企业领导的一种颠覆。如果企业想往这方面迈进,有哪些可操作的方法? 彭剑锋:从根本上讲,理性权威的确立不存在所谓的对企业家的颠覆,而是有利于企业家的稳定。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企业家和管理者的角色发生了错位。诺基亚提出:“以价值观为基础的领导,以事实为基础的管理”,前者就是企业家的

角色定位,后者就是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作为企业家就是要建立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思考企业的战略问题,要成为企业的导航员而非冲锋队队长,事无巨细什么都管。他应该发挥企业家精神,要具有创新、承担风险、系统思考与洞察能力。作为管理者也不能一天到晚思考老板的事,甚至连员工都在思考老板的问题。企业家是如何做正确的事情,管理者是如何把事情做正确。这个工业文明基本的命题在中国企业还没有解决好。其次是就要求信息要对称。而信息要对称就要解决计划、目标、预算、统计、审计等一系列问题,这是个闭合循环。也只有信息对称,才能杜绝黑箱操作,老板才能知道下属在做什么,也才敢放权。再次是要基于员工素质。现在企业普遍的作法是舍得在项目上投资,而舍不得在人力资源开发上投资,包括培训等。这又涉及到第四个问题,即要建立知识管理平台,要内生经验和知识。所谓的学习型组织,就是说企业内部要分享经验,要学习。第五方面是企业家本身要转型、企业家要学会同空降部队打交道,要学会同职业经理人打交道。因为目前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在某种意义上还不是真正的职业经理人,也处于转型时期。这是现实,从企业家来讲,是企业家精神过度[?],职业企业家精神不足;从经理人层面讲,是业余经理人过剩,职业化的职业经理人不足,包括在外企干过的人。因为早期外企在中国都是设立办事处,并没有真正经营企业。

记者:您认为一个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中国企业在选择职业经理人上,您有何建议? 彭剑锋:我认为职业经理人应具备三条:第一是管理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即要真正懂管理,要有统筹管理企业的经验,有驾驭各种矛盾的能力,管理技能要职业化;第二要有职业精神,就是要敬业,要有责任感,要能够合作、协同、创新;第三要遵循职业规则,要有职业道德(像带走一批人拖垮企业的做法就是不懂游戏规则,要知道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把企业当作“玩票”把自己的理想拿过去试一把,要为企业创造价值。实际

上目前中国职业经理阶层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这就是从深层次来讲,中国企业为什么一定要解决客户价值问题,包括学术界、咨询界都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没有建立客户价值导向,而是自我导向,这是深层次的文化问题。文化是营销的假设系统,是心理契约,是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中国营销最终的核心在于文化的变革。

记者:您谈到组织体制变革的模式,包括总部与分部、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之间,及企业与外部之间,如何锁定在客户价值上? 彭剑锋:实际上我们现在研究营销的组织体制是三个层面,一个是产业的组织形态,如何运用特别联盟的组织方式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上去共享资源,如共同采购、共享一个市场系统,共同进行客户资源的调查等;二是企业内部面向客户的价值链的流程和组织形态,它追求三个效率(速度、成本、品质、五种差异(市场、客户价值、价值链活动、协同、价值链外部连接异;第三层面才是营销部门本身的组织体系,这就涉及做营销的定位、功能定位,与其他职能、专业部门的关系,营销总部与区域销售平台之间的关系,是航空港方式,还是海尔那样整个价值链重组,统一物流。各种组织形态不太一样,但所有的概念都统一于客户。我所说的是客户价值,不单是客户需求,因为有些时候是要创造需求的,有些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客户不能提出需求,厂商只能创造需求,手机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并不基于客户需求。

中国企业面临的困惑一是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二是企业越做越大,整体运行速度减慢;三是整体质量差,产品不稳定,基本是小儿多动症,没有系统质量。

记者:讲到终端,这一直是企业头痛的问题,一方面优质终端是稀缺资源,另外企业在终端是一种肉搏的“贿赂性销售”。企业陷入了一个怪圈,不做是等死,做是找死。深度营销理念在解决终端上有哪些显效的方法? 彭剑锋:终端的掌握方式有多种,可以通过服务力、品牌力、专家力、销售力、渠道力去掌控一个终端。例如我们做的浙江的一个酒业企业。浙江酒店的进场费非常高,最多是两万多,像伊犁特曲花近千万买断了了五百多家酒店的进场费。而我们的客户企业资源和品牌力都较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产品和专家力上进行突破。我们给业务员培训的是酒店管理知识,通过酒店老板提供专业的酒店管理增值服务。我们开了一个酒店管理研讨会,把想要进入的

目标终端都请过来,把酒拿出来请他们品尝,展示我们的卖点,但不是宣传酒,而是讲酒店如何竞争,当地的饮食消费习惯如何,如何定位酒店、流程再造,然后定期发给他们有关酒店管理的小册子。从这个案例看,对终端的掌控不光是资源整合的问题,基于客户价值是最重要的。

企业价值与负债结构的关系研究 第6篇

【关键词】 负债结构; 企业价值; 托宾Q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在学术界,中外学者一直对融资治理效应问题高度关注,最早的研究追溯到MM定理。当时,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得出融资结构与企业价值没有相关关系。但是通过后来的假设,与这一结果截然相反。再后来,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放宽了假设条件,引入了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破产成本等其他因素,进而也得到了一些新的理论。对企业来说,融资至关重要,融资合理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除此之外,也是增加企业价值的一种方法与策略。正因为如此,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优资本结构是多少,如何调整融资结构,对企业来说,是个难以回避的战略问题,同样也是作出融资决策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相关概念界定

1.负债结构

本文中的负债结构,不仅包括总体负债比重,而且包括负债本身的期限结构和类型结构。

笔者认为,资产负债率这一指标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负债占总资本的比重,因此采取了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的总负债结构水平。

在负债的期限结构上,一般按时间来划分。在本文中,用期末一年以上的负债和负债总额的比例反映长期负债率,用流动负债和负债总额的比例反映短期负债率。

在我国,企业的负债一般来自于向银行的借款即银行借款;日常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商业信用;另外就是企业发行的债券,即应付债券。但是由于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较慢,债券融资在企业中的比例较小,因此,本文主要考察了前两类负债。

2.企业价值及企业价值评估

在实际中,企业价值有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之分。一般来说,由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和企业债券的市场价值组成市场价值。而内在价值则指企业真实的经济价值,是企业本身的价值。信息不对称,根据市场规律,企业市场价值总是在内在价值上下波动。

企业价值评估,是指在充分考虑一个企业各方面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依据目前及未来的盈利能力,对其整体资产的价值进行的综合性评估。

由于评估时把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资产,因此又称为整体的资产评估。但是,评估过程并不是把各个单项资产的评估值累计相加,而是按一定的组织管理、科学抽象的逻辑关系,使企业形成一个抽象的有机组合体。随着技术的发展,评估方法也越来越多,当然,选用何种评估方法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企业价值有较大的差异。目前的评估方法中,代表性的有历史成本法、收益现值法、期权估价法和市场法。方法体系如图1所示。

本文的企业价值衡量指标,选择了学术界常用的托宾Q。为了使其值更能真实地反映我国的上市公司情况,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了一些方面的调整。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有两类: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其中非流通股又有两类:国有股和法人股。在2004年底,部分非流通股开始在一些条件下逐步转化为流通股,在转化过程中,非流通股的定价原则一般是以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来计算的,所以本文在计算托宾Q时也用每股净资产代替了非流通股的市价。为了计算方便,流通股的股票价格取每年最后交易日的价格。

二、企业价值与融资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07年的数据分析融资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这里的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为了研究的严谨性,对数据进行了两方面的筛选:第一,排除了ST类和PT类公司。这些公司处于非正常状态,或者连续亏损,如果同时对它们研究,影响实证结论。第二,排除了上市不足两年的公司,因为刚上市公司的还没进入正常的经营轨道,有包装成分。

(二)变量定义(见表1)

由于企业规模有大有小,企业价值和不同的企业规模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企业成长机会也会影响企业价值,因此本文选取企业规模和企业成长机会作为控制变量,采用总资产对数来表示企业规模,用总资产的增长率来表示企业的成长机会。

(三)研究假设

假设1:企业价值先是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而增加,然后经过某一点后,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而减少,并且存在一个最优值。

从权衡理论看出,负债融资具有利弊双重性。一方面,利息抵税效用:与股权融资相比,负债主要的优点是它可以给企业带来税收的优惠,即负债利息可以从税前利润中扣除,相应减少了净利润,企业少缴税,费用流出减少,增加了企业价值;财务杠杆效用,债权人一般只要求企业定期内支付一定的利息,不会对经营成果分红,当企业利用负债融入的资金经营获取的利润远远多于需要支付的利息时,那么剩余的部分就归属于股东,提高了企业业绩,即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负债可以减少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冲突,随着外部股东的介入,经营管理者会发现,多了一个利益群体——股东,会引起利益冲突,但是负债的融资将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效地减少了两者之间的代理冲突。另一方面,若是资产负债率过高,会导致财务危机。还本付息的压力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问题,特别是经营不善时,盈利不抵付利息,容易发生财务危机;过度债权融资,需要支付过多的利息,便引起了利益冲突。另外,在资金的用途上,债权人、股权人二者存在分歧,股东偏好于高风险高收入项目,而债权人一般喜欢稳健的投资项目。因此,企业经营中的负债融资与企业价值并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过高过低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价值先是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而增加,然后经过某一点数值后,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而减少,并且存在一个最优值。

假设2:企业的短期负债融资比例和企业价值有正相关关系;企业的长期负债融资比例和企业价值有一个负相关关系。

短期借款是企业向自身以外的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借入的1年期以内的借款。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资金市场和各种融资工具的发展,短期债务资金相对有更多的优点,如可转换性、灵活性和多样性,这样更利于调整企业的资金结构。短期负债筹集的资金一方面可以弥补投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约束过度投资,更有利于企业的治理效应。长期负债,一般是指在时间上超过1年的借款,在一年内到期的借款一般归入短期借款。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相比,具有数额较大、偿还期限较长的特点。另外,长期借款相对于短期借款来说,由于其时间长、转化不灵活,很难对企业起到一定的约束治理作用。比如:由于还款时间较长,企业在遇到特殊情况时,会首先考虑挪用长期借款而不是短期借款。由此在监督企业资金使用用途上,短期借款就比长期借款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因而提出:企业的短期负债融资比例和企业价值有正相关关系;企业的长期负债融资比例和企业价值有一个负相关关系。

假设3:企业中的商业信用和企业价值有负相关关系,企业的银行借款和企业价值有正相关关系。

商业信用是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账款所形成的企业常见的信贷关系。从其本质上而言,商业信用是以双方诚实信用为前提的,彼此承诺对各自的义务负责。主观上要诚信,是指在交易活动中,双方在理念上要诚实、守信,除了彼此之间的真诚、公平交易外,没有其他的恶意和叵测之心;客观上要实现承诺,履行自己的合同、协议义务。从商业信用的定义来看,优点是: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即可形成,筹集得迅速、及时,比如企业正要支付一笔原材料账款,但是企业其他方面又急需要这笔资金,那么延期支付原材料款,便形成了一笔商业信用。它的缺点是:商业信用是在信用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没有特定的借款手续,如质押品等;其次是企业是真的资金周转不开,还是拿这笔信用款做其他用途也不清楚,最坏的打算是企业陷入困境,不履行责任,只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因而商业信用对企业的治理效应表现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价值表现为负效应。

银行借款,是指由企业根据借款合同从有关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所需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又称银行借款筹资。银行有专门的贷款部门,有专门的专业人才,为了降低坏账率,对于每笔贷款程序较为复杂。首先是贷款前的信用调查,调查贷款人是否有还债能力;其次是审核通过后签署一系列的合同协议,要提供抵押、质押、担保等等。另外,贷款后银行一般也有能力介入企业的治理当中。相对来说,银行借款政策更为谨慎,企业压力更大,从而也促进企业更有效合理地使用各种来源的资金。因而提出企业中的商业信用和企业价值有负相关关系,企业的银行借款和企业价值有正相关关系的假设。

(四)研究模型

参照回归分析研究的方法体系,本文对融资结构和企业价值的关系分析时建立以下模型:

模型1:检验负债总体水平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Q=α+β1Lev+β2SIZE+β3GROWTH+ε

模型2:检验负债期限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①

Q=α+β1SD+β2SIZE+β3GROWTH+ε

Q=α+β1LD+β2SIZE+β3GROWTH+ε

模型3:检验负债类型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Q=α+β1BD+β2CD+β3SIZE+β4GROWTH+ε

注明:以上公式中的α、β、ε分别为常数项、相关变量的系数和误差项。

(五)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SPSS统计分析对融资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根据前述构建的模型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

1.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价值的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前面的假设,企业价值先是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而增加,然后经过某一点后,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而减少,并且存在一个最优值。为了进一步分析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本文采用区间检验法,依据资产负债率进行分组,按资产负债率从小到大将样本公司分为7个区间,依次为:0~20%,20%~30%,30%~40%,40%~50%,50%~60%,60%~80%,80%以上。以各个区间的样本为单位分7次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检验,进而考察和比较了自变量资产负债率的回归系数。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结果显示,在以企业价值托宾Q为被解释变量且0<资产负债率<40%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当40%<资产负债率<100%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但有一些特殊值为正,在30%~40%这一区间时,通过了实证检验,而且在5%的范围内为明显,显著性为0.0032。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实证分析结果与前面的假设基本一致,整体上通过了检验:即:

(1)企业价值先是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而增加,然后经过某一点后,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而减少,并且存在一个最优值。

(2)企业的负债率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提高企业价值,当资产负债率小于40%时,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价值正相关,负债融资能够起到提高企业价值的作用,体现出负债治理的有效性;当资产负债率大于40%时,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价值负相关,负债融资的增加会降低企业价值,体现出负债治理的无效性。

(3)我国制造业债务融资的最优值为40%,但是这个值与西方研究成果相比是很低的,可见在我国负债治理并没有发挥理想的效果,总体上呈现出治理的无效性。这与西方负债有助于提高企业价值的观点不符。

2.负债期限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回归结果分析(见表3)

从表3的实证结果可见,自变量长期负债率与短期负债率相关系数达到-0.9749,因此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如果两个变量同时放进一个模型,则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利用前述所建立的回归模型2,用SPSS检验出的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短期负债率与企业价值正相关,显著性为0.0339,说明短期负债率对企业价值有显著的正影响;长期负债率(LD)与企业价值负相关,显著性为0.0020,说明长期负债率对企业价值有显著的负影响。可以看出,相对于长期负债比例,短期负债的监督约束作用更有效,对企业价值有更为积极的影响。此外,回归结果显示,企业规模和企业价值负相关性,分析原因为中国股民大都是散户,对企业了解不够透彻,偏好于小规模的企业。以上实证研究验证了短期负债比长期负债更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的假设。

3.负债类型与企业价值的回归结果分析

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负债一般来自于商业信用、银行借款和其他类型负债等,根据前面的分析,在本文研究中,主要考虑两个研究变量: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

依照前述所建立的回归模型3,用SPSS检验出的负债类型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银行借款比率、商业信用率与企业价值偏相关系数分别为-1.5292、-1.2467,显著性分别为0.0000、0.0000,说明银行借款比例、商业信用比例与企业价值有强烈的负相关关系。验证了商业信用与企业价值负相关关系,银行借款与企业价值关系没有通过假设,分析原因为:虽然银行有合同、协议等一定的约束力,但当企业进入财务困境,特别是国有企业,国家会把一部分责任转移到银行那里,此时的银行已不再有监督约束作用;另外,信贷资产只是按自己的评估给出价格,没有市场,因而实际价格不会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其次是道德风险,道德是内在的,外界力量不可能时时刻刻进行监督,一旦企业抽机会转移资金用途,或者因特殊情况改变用途,转移资产,这也不是所能监督到的。其他控制变量,如公司成长性、公司规模与企业价值显著相关。

三、研究结论

本文结合企业的规模、成长性,研究了融资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得出以下相关的研究结论:

结论1:企业价值先是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而增加,然后经过某一点后,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而减少,并且存在一个最优值;企业的短期负债融资比例和企业价值有正相关关系;企业的长期负债融资比例和企业价值有一个负相关关系。

总体上来说,企业的短期借款数额较大,负债结构不是很合理,负债的治理约束作用不够理想,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没有起到西方理论界的预期效果。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者和股东就会侵害债权人的利益。另外,还应进一步加强破产机制的建设。总之,制造业上市公司应通过调整长期负债率,使企业资本结构更为合理,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

结论2:企业中的商业信用和企业价值有负相关关系。在我国,商业信用还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状态,都是经营过程自发形成的,数额小,比较分散。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往往普遍偏高。有的企业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在企业的资产当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另外,当债务人到期未还、转移资金用途或者陷入困境时,往往也没有特殊的法律规定对债权人的利益进行保护。

结论3:企业的银行借款和企业价值有负相关关系。这一结论和假设恰恰相反,银行借款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我国,只有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才有上市资格,因而我国的上市公司一般是由最初的国有企业转化而来,国家股占有很大比例。银行一般也是属于国家或者地方所有,这就出现了一个源头两个分支的现象。在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困境时,国家会从另一个分支里面弥补。因此这个时候银行不会再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向企业讨债。有时银行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对我国的上市企业没有监督力,对企业价值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耿,周军.企业债务融资结构研究——一个基于代理成本的理论分析[J].财经研究,2004(2):58-65.

[2] 肖作平.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3(1):18-21.

[3] 张慧,张茂德.债务结构、企业绩效与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实证研究[J].改革,2003(5):77-81.

[4] 吕长江、王克敏.上市公司结构、股利分配及管理股权比例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2(3):39-48.

[5] 王棣华.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比较分析[J].企业管理,2008(4):25-28.

[6] Allen,N.Berger.Capital Structure and Firm Performance:A New Approach to Testing Agenc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the Banking Industry,2002.

[7] Laurence Booth,Varou J Aivazian.Asli Demirgue:Capital structur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1(1):87-130.

员工工作价值结构维度的实证研究 第7篇

关键词:工作价值,因素分析,结构方程

一、理论回顾

在组织心理学和工业心理学中, 工作价值是激发个体选择某种职业或工作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Super (1970) 将工作价值定义为个体为满足自身内在的需要而想要达到的目标。F e a t h e r (1982) 认为工作价值是一系列动机的集合。Brown (2002) 认为工作价值是个体希望通过参与工作过程而获得的满意结果。这些定义一致地将工作价值描述为个体从工作中获得的重要的有价值的结果。

不仅工作价值的定义多种多样, 对于工作价值的测量方法也是各式各样。在众多测量工作价值的工具中, 最流行的是Super’s (1970) 的工作价值调查表WVI。这个工作价值调查表采用45个指标测量了工作价值的15个重要特征:智力激励、利他主义、感觉、独立性、创造性、成就感、经济回报、声望、管理、安全性、管理 (监督) 关系、同事、环境、多样性和生活方式。

二、研究方法

该研究的工作价值指标设计采用关键事件访谈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方法进行, 此次主要访谈对象为重庆市典型企业员工。经过访谈、分析及文献研究, 我们初步认为舒适度和安全性、自我实现与发展、地位和独立性为工作价值要素, 根据这些要素编制工作价值调查问卷, 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形式。

我们对重庆地区代表性企业共发放调查问卷2 3 0份, 实际收回210份, 回收率是91.3%, 其中有效问卷192份。我们将这192个样本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用作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3.0和Lisrel8.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三、结果分析

1. 员工工作价值探索性因素分析

用因素分析中的主成分正交极大旋转法对第一组共92个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进行因素分析前, 首先检验样本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判定的指标通常有两个, 即KMO值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的χ2值。根据学者Kaiser (1974) 的观点, 如果KMO<0.5时, 较不易进行因素分析。本样本的KMO=0.847, 表示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值为1472.041, df=190, p<0.001, 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 也表明适合因素分析。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过程中, 主要参照各个项目的共同度和因素负荷值。原则上是选取项目共同度高、因素负荷值高的项目, 删除项目共同度低、因素负荷值低的项目。根据主成分分析成果, 以特征值≥1为原则抽取因子, 确定量表被抽取的、可解释的有效因子有3个, 共2 0个项目, 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 1.3 8 6%。数据结果见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 组成因子1的项目主要涉及到员工的工作地位和相对独立性, 如在组织中承担独立且责任重大的工作、受人尊敬、能够管理他人并有机会参与高层管理、薪酬提升空间大等, 包含Q14、Q15、Q16、Q17、Q18、Q19、Q20共7个项目, 每个项目的负荷均在0.4 3以上, 我们称之为地位和独立性。

组成因子2的项目主要涉及到员工在企业中的能力开发和发展, 如工作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能够激发自身潜力、组织氛围融洽、从事工作的利他性等, 包含Q6、Q7、Q8、Q9、Q10、Q11、Q12、Q13共8个项目, 每个项目的负荷均在0.43以上, 我们称之为自我实现和发展。

组成因子3的项目主要涉及到员工工作条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如工作环境舒适、工作时间规律、安全性高等, 包含Q1、Q2、Q3、Q4、Q5共5个项目, 每个项目的负荷均在0.53以上, 我们称之为舒适度和安全性。

该研究信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的Cronbach’sα值来描述。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8, 表明属于高信度, 尽管因子1、因子2和因子3的信度系数比总量表信度系数低, 但也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因此, 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从效度上来看, 企业员工工作价值是由3个维度构成, 结构清晰, 因子负荷值均在0.43以上, 其总方差解释量达到51.386%。因此, 该量表同时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 员工工作价值验证性因素分析

根据员工工作价值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 运用Lisreel8.70统计软件对第二组的100个样本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输出的企业员工工作价值模型的拟合指数χ2/df=2.56<3, 表明整体拟合度比较好;拟合优度指数GFI等于0.81;非正态拟合指数NNFI、增加拟合优度指数IFI、拟合指数CFI都大于0.9;近似误差指数RMSEA等于0.067<0.10。综合表明, 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的工作价值结构模型是比较理想的。

四、结论

此次研究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得出我国企业员工工作价值的结构维度由地位和独立性、自我实现与发展、舒适度和安全性三个因子构成。研究结果在自我实现与发展维度和舒适度和安全性维度上是与国外研究基本一致的, 但是地位和独立性维度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仅仅将其作为自我实现与发展维度的一个指标。我们在借鉴国外关于工作价值结构测量先进方法的基础上, 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把工作价值分为三个维度, 经过验证, 这样的模型很好的拟合了数据, 是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的较好补充。

参考文献

[1]Super, D.E.“Work values inventory”.Boston, MA:Houghton-Mifflin.1970

[2]Porfeli, E.J.“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 developmental–contextual model of work values during adolescence”.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Park., 2004

[3]冯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前沿理论与实证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3

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价值管理 第8篇

对于公司治理的定义有很多种, Cohen和Hanno将公司治理定义为“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为确保财务报告过程的公正性所采取的监督活动”。OECD在《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定义:“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 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并且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外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它通过一整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来协调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 (股东、债权人、职工、政府等) 的利益关系, 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 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利益 (郭秋红等, 2004) 。具体包括股权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所构成的内部公司治理, 也包括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政府架构等外部治理环境。

企业是一个价值系统。对于非上市公司, 价值体现为公司资产的账面价值, 公司价值提高了, 投资者的财富也会得到相应的增加;对于上市公司来说, 公司的价值体现为投资人在充分考虑了各种长、短期因素后, 而对企业所做出的综合评价, 亦即企业的市场价值。从包含的内容来看, 后者的意义更加深刻。它不仅代表了企业的现期价值, 而且从投资人的角度, 综合了企业长远发展的多方面因素。因此, 现代企业尤其是处于完善的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更加关注的应当是公司价值, 而不是利润、市场份额或者公司规模。上市公司的直接目标是增加公司价值, 其最终目标是增强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

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股权结构的现状

公司治理结构关键是根据不同的股权结构和公司外部治理环境构建公司内部相互制衡的组织构架。股权结构作为公司的所有权结构, 表明了股东对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力控制程度。在英美等股权比较分散的国家, 公司组织主要由董事会和股东会构成。在德日等股权比较集中的国家, 公司组织构成有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其中监事会起比较大的作用。

我国公司治理起步较晚, 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是一种二元制框架, 即在股东大会下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 董事会进行经营决策, 监事会专门监督董事、经理的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复杂, 通常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尚未流通股 (简称非流通股) , 包括国家等发起人股、定向法人股份、其他未流通股份;另一部分是已流通股份, 包括境内上市的人民币普通股 (简称A股) 、境内上市的外资股 (简称B股) , 境外上市的外资股 (简称H股、N股等) 。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有关统计资料, 可以看出,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方面具有种类繁多, 且相当比例的股份不能上市流通的特点 (见上表)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统计资料 (http://www.csrc.gov.cn) 整理。

由上表资料,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 未流通股份占到约2/3的比例, 其中发起人股及法人股占到50%以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既不同于英美式的股权分散模式, 也不同于德日式的法人间交叉持股的股权集中模式, 而是“一股独大”式的股权高度集中。历史原因使得非流通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主要成分。并且根据有关统计资料, 流通股在全部股本中的比例随着发行股票的规模扩大, 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三、股权结构对企业价值管理的影响

与国外相比, 我国股权结构显著的特征是未流通股比例过大, 特别是其中的国家股比例过大。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6年未流通股分布情况, 未流通股比例超过50%的上市公司占我国上市公司总数的81%以上;而国家股比例超过50%的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2%以上。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未流通股比例则高达60%以上。同时, 我国上市公司总体股权结构是以发起人股与法人股为主。另外, 近年来上市公司法人相互持股的情况也有所增加。因此, 中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实际呈现出一种由大股东控制的高度集中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国家, 关于股权结构的集中情况, 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英美等国以股权分散化为特征的外部治理为主的体制。其大股东在公司股权中所占的比例远远低干中国的情况。在美国最大的15家企业, 无论是通用汽车、埃克森还是IBM, 没有一个机构或者集团可以持有每个企业的20%的股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机构投资者会放弃参与监管的权力。随着政府放开对于金融机构持股的限制, 上市公司的股份总体上在向金融机构集中。越来越多的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和养老基金开始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对企业的控制中, 成为积极的股东, 这成为一种趋势。另一种是日本和德国已经形成的紧密型的股权结构。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往往是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日本的几乎每一个大企业都有一个持有其股票20%的金融集团。大股东与企业之间形成一种严密的、家庭式的团体。他们不仅通过正式的股东大会或非正式的总裁会议控制企业, 而且还会通过资金提供或业务的往来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 小股东的利益和作用相对被忽视。

从这些国家股权结构情况来看, 持股比例的多少将会影响到股东对于企业经营的关注程度。大股东的存在导致对管理者更好的监督和企业更好的业绩, 特别是股权集中在机构投资者的情况下。股权比例的选择要涉及两个关键成本:一是风险成本, 即投资者投资的方向所带来的风险损失;二是治理成本, 即维持公司治理有效运作而发生的成本, 它主要包括治理的组织结构本身发生的成本和治理活动的组织协调成本。这两个成本与股权集中或分散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公司的股份高度集中于一个投资者手中 (拥有绝对控股权) , 按照所有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原则, 企业所取得的一切利益应该大部分归该出资者所有, 外部大股东在其投资企业存在重大经济利益时, 投资者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就会利用一切制度和手段积极主动地监控经营者的行为, 以确保管理者没有从事有损于股东财富的活动。由于属于内部高度的监控, 因而监控花费少, 治理成本低。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起着监管作用。股权集中鼓励创新 (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相联系的战略) 和阻止多元化 (与管理者利益相关的其他目标相联系的战略, 如规模) 。

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成熟和完善, 小股东还不足以起到对公司的监管作用。而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对于减少公司经理人的机会主义和自利行为, 促进他们对于长远目标的迫求总体看是积极的。所以, 大股东的存在会有利于提高公司的价值和长远发展能力。相比股份分散的公司, 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存在可以发挥有效的监管作用。对公司价值有积极的作用。但流通股在上市公司全部股份中基本占有约1/3的比例, 这说明, 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是严格按照市场规则运转的资本市场。这种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份力量的强烈对比形成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的一大“特色”。在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下, 所有作为外部公司治理机制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和控制权市场都无法发挥作用, 大股东不怕因股价下跌而被收购和兼并, 因而可以利用其控股地位有恃无恐地从事掠夺和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活动, 人为形成了投资人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会大大地影响到不同股东对于公司的监管动机和方式。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股权结构的现状及其对企业价值管理的影响。根据上市公司的相关资料, 具体分析了公司股权结构中不同方面对于公司价值和公司成长能力的影响。但同时也指出了股权结构的特殊性所存在的问题。为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公司价值管理,股权结构

参考文献

[1]徐二明, 王智慧.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战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0 (4) :49-51.

话语的秘密——电影的价值编码结构 第9篇

关键词:电影,价值编码,三级代码结构,意识形态

价值传播的问题一直是国产电影研究中讨论的核心议题, 大量的关于电影价值体系建构的研究中都在讨论, 价值的传播是如何在电影媒介中通过具体的媒介策略被编码进入媒介产品中。大众文化研究学者约翰·菲斯克提出的三级代码结构很好的提供给了电影的编码模式一个可以参照的体系和框架。本文基于此, 对这种编码结构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探讨, 力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电影价值编码实施的方式以及具体的代码策略。

约翰·菲斯克在《电视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电视的三级代码结构 (如表1) , 由于电影与电视是具有同样代码类型的视听媒介, 因而本文将其引入作为分析电影编码结构的模型。三级编码结构明确了视听媒介的代码类型以及相互之间的层级关系, 那么理解这些代码与价值传播相关的一套符号法则便是捕捉意识形态传播途径的有效方法。

三级编码的第一层编码是社会代码, 社会代码对应的是“现实”, 关于解读社会代码的知识我们在观看电影之前已经经由日常的社会生活获得。这些经验既包括社会生活中所习得的符号识别能力, 又包括过去文本阅读所获得的文际知识。例如由外表、服装我们可以获得关于民族、阶层、年龄、性别等方面的信息;由环境也可以获得时间、地域、阶层等方面的信息;而由姿势、表情、声音的音调、语速等可以获得人物的情绪、性格等方面的信息。其中一些代码含义的取得来自于与我们成长经历相关的社会生活中的学习, 例如一个蛋糕上面插满蜡烛不仅表示这是一个可以吃的蛋糕, 同时还表示这是一个人的生日。例如一朵玫瑰并不仅仅表示一朵花, 而是对爱情的一种象征。另外一些代码的解读倚赖于与其他文本文际之间的相互映射。例如如果一个人带着礼帽、贴着两撇小胡子、穿着一身紧身西装, 外八字站着, 手里拄着拐杖出现在银幕上, 那么我们便能很快识别这个角色所指涉的对象是卓别林, 那么无论接下来作者是要描述还是讽刺或戏谑, 都建立在我们通过文际知识获得的解读能力之上。

不过, 在社会代码中, 有部分代码可以用媒体的术语进行相对精确的定义, 例如肤色、表情、服装等。而其他一些内容, 例如场景, 如若没有清晰的文化共识则不容易被系统地规定, 但却可能通过电影的手法去进行有意识的表现, 从而规定其含义。恰恰是, 解读这些不容易被规约的代码的内涵, 可以成为阅读文本的乐趣, 为文本的读者, 也就是观众, 带来解读文本的快乐和满足。前提是, 制作者们必须独具智慧的发现生活中的这些代码, 并在电影中辅以程度恰好的暗示, 让观众在文本中获得寻宝一般的乐趣。

编码结构的二级代码是技术代码, 技术代码是视听媒介独有的传播代码, 通过电影的制作层面来实现编码。这些制作层面主要包括编剧、摄影、照明、剪辑、音乐、音效等。这些代码通过电影的制作来完成, 涵盖了电影的技术及创作层面。它的主要内容是艺术表现, 同时这种表现又是由第三级编码的意识形态代码来指导和组织的。电影通过技术代码规范了电影的表现手段, 包括叙事、冲突、编排、人物塑造、动作等等, 从而实现整个电影的表意体系。

焦距、景别、调度、机位、角度与镜头选择这些都是摄影常规的技术代码, 菲斯克曾在《电视文化》中分析过摄像机距离代码是如何产生意义的。他认为, 控制摄像机距离代码产生意义的, 有两种可能的常规代码源。一种是人际间距离的社会代码。“在西方文化中, 所谓个人距离代码就是两个人之间相隔24英寸 (即60公分) 。如果不受欢迎的人闯进这一距离, 那就意味着怀有恶意;而如果是受欢迎的人, 则属于亲密。大特写就模拟了这一点。它被用来表现电视视觉上的亲密或者恶意, 至于是哪一种, 则取决于其他的社会代码与技术代码——要根据这些代码来确定其背景, 还要看意识形态代码的影响。”2另外一种代码源则是技术代码:“它表达的含义是:近看可以看得更真切——观众可以把坏人看透, 看穿他的鬼话, 从而就有了战胜他的力量, 即所谓‘起支配作用的鉴别力’。这些技术与社会代码表现的是对反面角色的意识形态编码。”3菲斯克的分析说明了特写作为技术代码经由意识形态编码形成意义, 并且引导观众进入制作者预设的意识形态立场的过程。当然, 除此以外, 特写还常常被用来强调那些具有特别的叙事意义或重要主题意义的独特事件, 以此来传递信息完成叙事的基本功能。再如, 摄影角度对于叙事意义的形成也同样具有其代码系统。仰拍角度可以造成一种优越感, 表示一种赞颂或者胜利;俯拍角度则可以使人显得渺小, 从而使观众感到一种道德上的压抑。

照明的技术代码包括暖色和冷色光、硬光和柔光、对阴影的控制等等。通过这些技术代码照明得以营造一场戏的情绪和气氛, 暗示人物的倾向性, 用阴影营造戏剧效果等。例如《公民凯恩》中有一场戏, 新闻片的编辑们在放映室中争论, 整个放映室只用放映间透出来的光线去照明。此时, 总编剧的头部完全处于暗处, 而其他人则被强光照明。在下一个镜头中, 这些人站起来, 他们的身影便一起出现在荧幕上, 就像是皮影戏一样。在这场戏中照明和巧妙的阴影运用成为一种戏剧性的表现方式, 在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准确的阐明的叙事的表意和倾向性。以此来令观众与剧中某些人物处于一致地位, 以“对抗”另一些人物。

在剪辑方面, 一般来说, 主角的画面时间比较长, 镜头较多;反角的画面时间比较短, 镜头也少。同时, 电影的连贯性剪辑掩盖了电影拍摄的成规及其隐含的人为的意志, 令内容看上去自然而真实。从而避免了观众的质疑, 使得意识形态代码得以顺利传播。此外, 电影的剪辑通过将前后画面进行选择性的联结, 明显的提示了叙事话语的倾向性, 例如, 谁应该被怀疑, 谁应该被贬斥, 谁被自然而然的放在了话语的顶端。

音乐作为技术代码不仅仅通过扩大和深化影片的感染力来进行艺术表现, 它同时通过自身的特性以及与影像的关系对叙事的意义进行规范和定义。这些特性及关系包括调性、速度、风格、对位、同步、以及对其他文本的指涉等。例如, 在调性上, 大调明朗, 小调阴郁, 因此角色由正角切换到反角, 音乐可能由大调转为小调来表现。在速度上, 速度快通常表示愉悦或紧张, 速度慢通常表示忧郁或者平静。因此, 速度对情绪有较为明确的提示作用, 而这种情绪又可能进一步明确了这场戏的含义。同时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利用音乐本身在其他文本中已被明确的含义来重新确定叙事的意义。例如众所周知的《现代启示录》中飞机轰炸的段落对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的骑行》的运用。如果说, 影像试图对事件进行一种客观视像方面的描述, 那么音乐则表明的是叙事的主观态度和意图, 因而主导的价值倾向可以由音乐轻而易举的表述出来。

服装和布景同样是电影重要的代码, 菲斯克曾这样描述这两种代码:“在背景和服装这两种社会代码上的差异, 同样也反映出阶级意识形态、英雄和歹徒、道德、魅力的代码。这些抽象的意识形态代码被浓缩成一整套具体的社会代码。而社会代码差异的具体化, 则被用来确保意识形态代码显得真实、自然。我们也必须指出, 有一些意识形态代码相比之下表现的更明显:英雄行为、罪恶行径、魅力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能让人接受。可是在这些表层下面的阶级、种族、和道德代码表现就不那么明显, 而且容易让人产生疑问……把道德移植到阶级上, 是我们的大众艺术的普遍特点。”4服装和布景除了具有较为明确的社会代码的指向之外, 其实还具有部分技术代码的功能。服装在一群演员中间, 或者在总体的镜头中, 会显示出是协调还是刺眼。在一定的照明下, 它还可以被光线所突出、强调, 或者被阴影抹去。同时, 服装体现了人物的性格, 实施了叙事和人物塑造的功能, 也可以使人物显得不同寻常。布景除了在现实主义风格中主要体现其社会代码的含义之外, 还常常根据剧情的心理主线来决定, 反映人物的戏剧经历亦或精神状态, 从而对主题形成呼应。例如黑泽明的《白痴》, 选择的环境是令人窒息的白雪。

行为轨迹、动作、对白、冲突等表现手法的设定同样经由编剧的技术代码完成, 同时又借助其社会代码来发挥意义, 根源上由意识形态代码来组织。正是意识形态代码, 使得技术代码与它们所表现的社会代码之间的关系具有意义, 同时也将它们的视听作用与它们在文化中更广泛的运用联系了起来。

形象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到可信度, 所以就成了艺术表现的重要部分, 意识形态实践的运作就是通过它来实现的。观众对于电影的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的理解只限于两个方面:正面角色比反面角色是否更有魅力?是否更成功?然而魅力从来不是自然状态的表象, 而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是否具有魅力, 与用技术和社会代码对他们进行的编制有关。一方面, 成功主要通过叙事手段来表现, 魅力将由叙事以及服装、化妆、道具等代码进行编制。角色是否美貌、是否智慧、是否在言谈举止上具有吸引力, 是否具有让人欣赏的人格特质, 这些都成为判定一个人物是否具有魅力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 魅力的表现还十分依赖角色的选配及其相关的社会代码含义。演员的外貌已经由社会代码加了密。除此以外, 演员的身上还带有他们所饰演过的其他角色的意义沉淀。另外, 演员个人的花边新闻以及对其的各类评论等也会影响演员在电影中的形象认知。在角色代码中, 这些意义的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要。

意识形态代码是三级编码中最核心的编码方式, 在一部电影中, 社会代码和技术代码都是由意识形态代码组织起来。即使像丝袜、唇膏之类看似细小的东西上, 也是将道德、魅力、阶层等意识形态代码加以浓缩融合而成的物质的社会代码。正是这些无关紧要的代码设计, 才使意识形态发挥出非常有效的作用。

乔治·吉尔伯纳关于美国电视的一项研究揭露了媒介中意识形态运行实践的核心地位:“吉尔伯纳在分析电视暴力时发现, 电视上的正面和反面角色都动辄使用暴力, 而且都是主动使用。不过, 使用暴力时, 正面角色能成功, 而反面角色最后总是失败。吉尔伯纳根据不同年龄、性别、阶层和种族特征, 对杀人者和被杀者的比例进行了统计。杀人者包括正角与反角, 而被杀者则只有反角。他发现, 如果一个人物是白人男性、中产阶级 (或者没有阶级痕迹) , 正值年富力强, 那么到节目结束的时候, 这个人物就很可能 (即便不肯定) 还活着。相反, 与这些基准不符的人物, 在节目过程中就有可能被杀, 而且被杀的可能性与他们背离这些基准的程度成比例。利用吉尔伯纳的研究结果, 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理论:从社会角度来看, 正面主角是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心人物, 而反面人物与受害者则是异化的或受支配的亚文化的成员, 不能完整的代表主流意识形态, 反面角色所代表的也许是与此相反的意识形态。正反面人物之间的本质冲突, 以及通过这种冲突加以戏剧化的暴力, 就象征着社会中的权利关系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运行实践。”5

比喻是电影进行意识形态实践的主要方式, 比喻的功能是将性别、阶级、种族等文化概念自然化。例如名车、豪宅、珠宝、名牌服饰等常常用来作为一种经济意识形态代码的比喻, 而审美感、品味则是用来表示阶级差别的比喻, 珠宝、化妆品、服装也常常用来作为标志性别意识形态代码的载体。意识形态代码作为一种深层结构控制着技术代码和社会代码的表层结构, 通过细节和微小的事物对观众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意识形态实践通过比喻合法化、自然化的过程才是令意识形态有效性不可抗拒的原因。

三级代码结构展示了价值代码在视听媒介中进行系统代码建构的途径, 并且清楚的揭示了其层级之间的相互组织关系。社会代码和技术代码成为意识形态价值植入的微观载体, 而三者之间的互动平衡共同构成电影叙事动态的表意系统, 在一种由严密逻辑性支持的良性互动中确认了价值传播的有效性。

注释

11 .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M].周宪.许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9.

22 .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M].周宪.许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13.

33 .同上。

44 .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M].周宪.许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16-17.

基于价值工程的建筑结构优化设计 第10篇

1.1 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

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 过程大致是根据经验给出一个设计方案和做法, 用力学方法进行结构分析, 检验结构及构件是否满足规范规定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使用等方面的要求, 或通过对少数几个方案进行比较而选出可用方案。通常的步骤是假设、分析、校核、重新设计。

1.2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设计理论研究始于六十年代, 1973年钱令希教授发表《结构优化设计的近代发展》, 将数学规划法和准则法结合在一起, 假定结构构件处于满应力状态, 分别对构件进行优化。由于结构优化设计的重要性, 很多学者对结构优化设计做出大量的研究, 使结构优化设计理论研究不断发展。1982年, 钱令希教授在《我国结构优化设计的现况》中详细总结了这十年的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成果, 为我国进行优化设计研究指明方向。2001年, 大连召开第四届WCSMO会议, 30多个国际20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内容包括结构与多学科问题的灵敏度计算、分析计算、优化设计及其工程应用等。

目前,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主要指结构综合与优选, 过程大致是假设、分析、修改设计、最优设计, 这种修改设计是在满足各种规范或特定要求的条件下, 通过优化方法, 从管理、技术、经济各方面综合考虑, 采用结构优化程序、应用优化理论方法, 找出最优级的方案 (材料最省、造价最低、或某些指标最佳的方案) , 以达到最优目标。

1.3 大师对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看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我国优化设计工作方兴未艾, 大有可为。它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两大战略, 它是我国建设方针的体现, 是科学发展观在建筑行业中的落实。优化设计工作, 私企、民企对此态度积极, 国企相对不够重视。建议政府给予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耿东:“在建筑领域应用优化设计, 不仅可行而且十分符合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结构优化设计作为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快速自动设计过程, 可以在满足规范等约束条件下得到优化的设计方案, 降低成本造价, 提高结构性能。增大使用空间, 缩短施工工期, 是设计者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建筑领域应用和推广结构优化设计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对设计单位、开发商、百姓都是好消息, 它是惠及百姓的环保设计理念, 具有前瞻性, 会带来多赢”。

2 运用价值工程优化建筑结构设计

价值工程, 是一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现代管理科学, 是通过对产品的功能与费用系统分析, 使之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 可靠地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的管理方法。运用这种方法, 通过功能细化, 去掉多余的功能, 对功能实施重点控制, 目的是以研究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功能, 以获取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

价值工程以功能分析为核心, 着眼于建筑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建设费用、使用费用与功能水平的变化规律决定了寿命周期成本 (图1) , 随着功能水平提高, 建筑产品的使用费用降低, 建设费用却在增高, 反之, 使用费用增高, 建设费用降低;建设费用C1的曲线和使用费用C2的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Cmin才是最低的, 最低寿命周期成本Cmin所对应的功能水平F0是从费用方面考虑的最为适宜的功能水平。

价值工程的目标表现为产品价值的提高, 是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费用之比, 可用公式表示为:价值 (V) =功能 (F) /成本 (C) 。

提高产品价值的途径:

(1) 功能不变, 降低成本, 即

(2) 成本不变, 提高功能, 即

(3) 既提高功能又降低成本, 即

(4) 功能稍有下降, 成本大幅度下降, 即

(5) 成本略有提高, 功能较大改善, 即

某住宅小区在基础设计前对方案对比优化设计。该工程场地稳定, 无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类型为软弱场地土, 建筑场地类别属II类, 拟建场地可不考虑地震液化的影响。场地自上而下各地层为:

(1) 素填土 (1) :平均层厚10.78m, 结构松散, 未完成自重固结, 局部有建筑垃圾分布, 承载力低。

(2) 粉质粘土 (2) :分布连续, 埋深大, 层厚0.90m~5.00m, 可塑~硬塑, 稍湿, 不宜选择该层作为拟建多层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fa=240k Pa。

(3) 强风化板岩 (3) :厚度较大, 岩心呈块状, 遇水易软化, 失水易干裂, fa=340k Pa, qpa=2100k Pa (人工挖孔灌注桩) , qpa=2500k Pa (沉管夯扩灌注桩) 。地下水:主要类型为强风化板岩 (3) 基岩裂隙水, 微承压性, 该段地下水水量较少。在勘察期间, 稳定地下水位埋深为5.32~13.20m, 高程为52.77m~59.36m。拟建场地有一层地下室。地下水在直接临水或强透水层中对混凝土具有中等腐蚀性, 在弱透水层中不具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可选桩型及优缺点:

(1) 沉管夯扩灌注桩, 优点:在桩端处夯出扩大头, 单桩承载力较高;桩身质量高;施工机械轻便;施工速度快、工期短、造价低;无泥浆排放。缺点:遇中间硬夹层, 桩管很难沉入;遇承压水层, 成桩困难;振动较大, 噪声较高;属挤土桩, 设桩时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产生挤土效应;扩大头形状很难保证与确定。

(2) 预应力管桩, 优点:单桩承载力高;单桩承载力造价便宜;运输吊装方便;施工快、工效快, 工期短。缺点:噪音大, 挤土量大, 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和影响;打桩时送桩深度受限制, 在深基坑开挖后截去余桩较多;在“上软下硬、软硬突变”的地质条件下, 不宜采用锤击法施工;不适合桩端持力层为遇水易软化的风化岩层。

(3) 长螺旋钻孔灌注桩, 优点:不受地下水位的限制, 穿透力强, 施工过程无噪音, 振动小、无排浆、无塌孔, 成桩效率高。缺点:桩身强度不足;桩底不能入岩, 单桩承载力低。

(4) 人工挖孔桩, 优点:单桩承载力高;可以极大降低生产成本;适用于大型机械无法作业的山区;生产条件要求低, 可多孔同时作业。缺点:机械化低, 施工进度慢;成孔质量不易控制;现场施工不易控制。人工挖孔桩技术适合直径超过800mm并且地下水较少或无水的土质, 不适合地下水位高、有流沙、大水量冲击区域、含水量多的淤泥、淤泥质土层等。

(5) 旋挖桩, 优点:钻进能力强;不易产生泥皮, 有利于增加桩的摩阻力, 提高桩的质量;振动与噪音较低;成孔速度快, 尤其在砂质土内成孔;机械设备较简单。缺点:护壁相对较差, 容易缩径、塌孔;设备价格昂贵, 设备维修费用高、时间长, 工成本与其他成孔方式相对较高, 卵砂石层中钻进存在成孔困难。

以上5种方案, 各有优缺点。利用价值工程理论, (1) 、 (4) 两种方案更具经济性, 满足功能不变化同时降低造价, 以此来提高产品价值。本工程多为墙下线荷载及柱下集中荷载, 其墙柱荷载为5000k N~8000k N, 2600k N~5600k N (纯地下室的框架柱) , 依据价值工程理论综合比较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 以强风化板岩 (3) 为持力层, 该持力层的桩的端阻力特征值为qpa=2100k Pa, 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大于等于≥1.0m, 相邻桩端底标高应按规范进行控制, 平均桩径为0.9~1.5不等 (主楼部分) , 0.9~1.0不等 (纯地下室部分) ;扩底直径分别为1.3~2.4m (主楼部分) , 1.3~1.6m (纯地下室) 。施工完成后经济效果良好。

3 结语

价值工程着重产品功能的分析, 以最低的成本费用, 可靠地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 提高产品价值, 而这可以弥补结构设计优化的不足。所以, 价值工程在结构设计优化中的运用, 能够很好地解决工程成本的控制, 优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价值工程存在于项目进行的方方面面, 设计、施工以及管理等等, 不能只靠个别人员、部门, 而要通过有组织的活动, 发挥集体智慧, 经过多个部门的配合,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达到项目的利益最大化。

摘要: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对于项目的成本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引入价值工程理论, 通过功能成本分析, 将技术问题与经济问题紧密结合, 以最低的成本费用, 可靠地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 从而提高产品的价值, 弥补设计工作的不足。本文通过价值工程在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的使用, 说明价值工程在结构优化设计中的意义, 确保有效优选。

关键词: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价值工程

参考文献

[1]钱令希.我国结构优化设计的现况[J].大连工学院学报, 1982 (03) :1-5.

[2]张炳华, 侯昶.土建结构优化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

[3]蔡新, 郭兴文, 张旭明.工程结构优化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4]李芳, 凌道盛.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现况[J].工程设计学报, 2002 (12) :229-235.

[5]江欢成.优化设计的探索和实践[J].建筑结构, 2006 (06) :1-24.

[6]程耿东, 李刚.基于功能的结构抗震设计中一些问题的探讨[J].建筑结构学报, 2000 (01) :5-11.

[7]许传亮, 光军.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及实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的内涵与价值 第11篇

一、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内涵

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演绎于双重结构理论。因为,体育课程与启智类课程一样,也具有逻辑结构和心理结构。但是,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学科的主要特征是运动性;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所以,学生学习过程始终与生理变化联系在一起,学生运动过程的生理变化导致的学习方式变化更要受到关注。因此,体育课程不像一般启智类学科那样只具有双重结构,而应当包括“逻辑关系、心理关系和生理关系”在内的“三重结构”。即:①以学科逻辑结构为依据的形式结构,②以学生生理发展为依据的实质结构,③以学生心理发展为依据的实质结构。

体育课程的逻辑结构是指体育运动自身的知识技能体系,它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并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与教学规律存在着逻辑关系;体育课程的心理结构是与儿童成长与心理、社会成熟度的发展规律有关,它以体育课程学习心理规律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素质的发展变化规律为依据的;体育课程的生理结构是以儿童生长与生理成熟规律、体育与健康之间内在联系与规律以及社会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素质的客观要求为依据的。体育课程的逻辑结构、心理结构和生理结构,在微观上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绝对统一的。因此,三维立体形式应该是表达三者关系的最佳形式。

体育课程“三重结构”的见解,是符合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和课程特点的。由于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及它的运动性,决定了体育课程微观逻辑结构中的知识技能体系,不会像一般启智类学科那样的“符号”型知识技能体系,而是与生理活动相联系的运动技术技能知识体系;体育课程微观心理结构,也不会像一般启智类学科那样以符号性逻辑思维为主的心理结构形态,而是以运动为特征的形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心理结构形态;体育课程的目标与结果也不会像启智类学科那样,最终获得的是由“符号型”知识技能转化而来的经验而是由身体练习过程而获得的体育知识技能和三维健康。如果抽掉了体育课程的生理结构,不仅逻辑结构、心理结构失去了载体,体育课程也失去了特性和应有的功能。

由此可见,在体育课程微观结构中,逻辑结构、心理结构、生理结构缺一不可。其中,逻辑结构它体现的是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体现的是课程内容的可接受性;课程目标、任务的特殊性。

二、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形式探讨

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中逻辑结构,是指体育课程必须根据体育学科本身的内在系统和内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教育现象,也是一门科学,它有自身的内在体系和规律,体育课程的逻辑结构正是作为社会文化现象和教育现象的体育的客观规律与内部联系的反映。所以,体育课程逻辑结构反映的是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

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中的心理结构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体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教育心理规律是体育课程心理结构形成的依据;二是指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必须包括心理指标。

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中的生理结构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体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生理发展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二是指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必须包含增强体能、增进健康的生理发展指标,生理要素本身是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组成部分。体育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必须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引起人体机能的一系列变化,才能起到发展体能,增进健康的作用。

体育课程总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这是因为:体育课程是一门运动性课程,它的学习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知性知识的积累和深化上,而是表现在体能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等的改变。因此,它的教与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各种运动项目和活动性游戏构成的身体练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相互交流的学习伙伴和教学对象;并且需要亲身实践,身体力行;学习效果是通过学生自身的体能体质、健康水平、体育知识技能与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因此,体育课程与生理变化紧密相连。

三、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的建设价值

“三重结构”模式不论你有意识去理解或者无视它的存在,在我们的教学实践或课程设计中始终是存在的,人们在不自觉地应用当中,由于把握不好三者的关系,容易发生结构上的偏差。因此,提出“三重结构”思想的功能主要在于使人们从自发应用提高到自觉应用,从惯性思维提高到理性思维,对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三重结构”思想客观地存在于体育课程微观结构之中,完整地理解“三重结构”内涵,可以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

第二,“三重结构”思想是进行教学设计的有力依据。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的设计,必须考虑逻辑结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的和谐与均衡。

第三,运用“三重结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在课堂的组织和教学中,用“三重结构”思想不断检查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使教学活动达到比较完美的水平。

第四,“三重结构”思想丰富了体育课程理论研究的内容,优化了传统的双重结构理论。

第五,运用“三重结构”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师角色意识,从传统的竞技运动教育观转变为三维健康观;由传统的教学“统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互动的参与者和学习伙伴。

四、体育课程微观“三重结构”引发的思考

1运动技能教学不应淡化

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对待运动技能教学的问题依然是改革的一个焦点,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不再作具体的规定之后,教什么?怎么教?是广大教师面临的困惑。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新的领域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和“途径”,而运动技能和运动技能教学就是这个“载体”和“途径”。运动技能教学是增进学生健康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如果没有了运动技能的教学,增进健康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体育课程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本质特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整体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不排斥运动技能教学,还进一步明确了新体育课程的性质,这说明,《课程标准》不仅没有忽视运动技能教学,相反更为突出了运动技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学习目标和内容。没有了运动技能教学,体育课就会变为活动课、休闲课、游玩课,体育课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决不能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而是要严格和科学地精选体育教学内容。有层次、有重点地“强化运动技能教学”。

2强调心理发展适应社会

体育实践类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为鲜明的特殊性就是运动性,它是由该课程的固有特征一“身体练习”所决定的。运动学习属于身体认知,属于区别于逻辑认知的特殊领域,它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领域是实现体育功能的重要载体。

采用身体练习,并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课程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征。在体育课上,身体练习中的乐与累,苦与甜,成功与失败,学习都是可以直接体验到的,这种变化多端的直接体验是实现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温床。

如果离开了身体练习,那体育课和其他学科课程就没有了区别,体育课也就变成了“健康教育课”了。从“三维健康观”的角度来看,通过身体练习,可以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也得到培养和提高。否则,“三维健康观”就失去了依托。

总之,“三重结构”思想对教师们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应的价值功能,愿大家拓展思路,加强观摩与多元化交流,为贯彻《课程标准》做出新的成绩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季浏,胡增华,体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吉学武,体育基础课程实施的本体策略,教学与管理。2009(01)

[3]泰勒,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施良方,课程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价值创造中资本结构的系统定位 第12篇

自Modigliani and Miller提出MM理论以来, 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Modigliani and Miller (1958) 基于理想市场环境提出 (无税、没有破产成本等) 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虽然MM定理在逻辑上无可挑剔, 但实践中却面临严峻挑战。Modigliani and Miller (1963) 进一步放宽了无税假设, 提出企业价值由全权益价值和税盾 (tax shield) 组成, 随着负债增加, 企业价值增加, 当负债达到100%时, 企业价值最大, 最初的MM理论和修正的MM理论是资本结构理论中关于债务配置的两个极端看法, 但现实世界中, 随着负债比率提高, 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增大, 破产成本相应增加, 因此权衡理论 (Trade-Off Theory) 应运而生。权衡理论认为由于税盾作用企业价值会随着杠杆而上升, 但财务困境成本会减少杠杆企业的价值, 当某一点来自边际负债所增加的税盾等于增加的财务困境成本时, 债务水平达到最优。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提出了代理成本理论, 该理论的研究成果被权衡理论进一步吸收后, 将负债代理成本及权益代理成本作为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的决定因素引入了权衡模型。

Myers (1984) 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 (Pecking-Order Theory) 建立在以合理的成本获得融资的难易程度上。该理论认为首先应当选择内部权益融资, 因为企业为了维护现有股东的利益, 只有在股票或债券被高估时才会有动机发行证券进行外部融资, 投资者因此把证券发行当作价格高估的信号, 企业管理者要想跳出这个怪圈, 就必须首先依靠内部权益融资;其次, 尽管外部投资者对负债和权益抱有同样谨慎的态度, 但是他们对于权益的担心显然高于负债, 因为如果不出现财务困境, 投资者仍然可以期望获得固定的回报, 因此如果有外部融资需求, 企业应当首先选择负债融资, 特别是发行一些风险比较小的债券。

优序融资理论和权衡理论二者的不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优序融资理论没有目标杠杆率, 企业基于融资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率, 而权衡理论认为存在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优负债水平;其次, 优序融资理论认为盈利状况较好的企业使用内部权益融资, 较少使用负债融资, 而权衡理论则认为盈利状况较好的企业具有更大的负债能力, 并利用其获取税盾效应和其他一些杠杆利益;最后, 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倾向于保留较多的盈余以备投资获利项目之需, 而权衡理论则认为过多的自由现金流量 (free cash) 可能诱使权益代理成本上升。

二、系统分析

1、假定

在不影响分析结果的前提下, 为了方便分析, 本文对一些情况做简化处理, 假定: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 企业管理者与股东利益是统一的, 即管理者必须在寻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企业价值由股东利益、债权人利益、政府税收及其他对企业现金流有要求权的部分组成, 前两者称为市场索取权 (marketed claims) , 后两者称为非市场索取权 (nomarketed claims) , 本文所说的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前两者最大化, 即股东和债权人利益最大化;如果没有特别说明, 假定股东从企业取得的回报进行再投资能够获得同样高的回报率, 为分析方便, 本文没有考虑二者在可以取得相同回报的情况下个人税和公司税的差异。

2、系统分析

优序融资理论和权衡理论实质上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基于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而对资本结构的不断构造, 二者分属不同企业发展阶段, 服务于企业发展全过程。

(1) 作大“蛋糕”阶段:利用增长机会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是资本结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增长阶段, 企业价值稳步提升, 必然涉及到为满足增长需要的融资需求, 本文认为企业首先会利用权益来进行内部融资, 以充分利用增长机会为企业创造价值, 这样一方面可使企业总体价值增加, 另一方面可使企业财务闲置 (financial slack) 获得合理回报。只有当内部权益融资不足以满足项目融资需求的情况下, 企业才会在充分考虑项目投资回报 (the return of investment for projects) 和权益回报 (the required return on stock) 、税后利息成本 (the after-corporate tax cost of debt) 后, 有选择地进行外部融资, 特别是选择一些风险比较小的融资, 比如普通债务融资。

命题Ⅰ:增长阶段的最优融资方式应当能够充分利用增长机会为股东创造价值。

推导方法:假定投资者风险中性 (risk-neutral) 和项目投资回报 (ROA) 一定的情况下, 我们区分财务闲置, 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项目资本结构:由于EVA (economic value added) 没有考虑企业可用于项目投资的财务闲置的资金成本, 因此在有财务闲置即有内部权益融资可能的情况下, 采用“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进行有关的分析;在不存在财务闲置的情况下, 采用EVA进行分析, 即EVA越大, 企业价值增加越大。

首先, 应利用权益进行内部融资。当权益融资机会成本高于债务融资机会成本时, 选择进行债务融资;当债务融资机会成本高于权益融资机会成本时, 选择进行权益融资。因为权益融资的机会成本是rmax (1-Tc) -rB (1-Tc) , 其中, rmax指企业债务融资的最高利率, rB指企业债务融资的实际利率;债务融资的机会成本是权益成本rs。之所以出现最高利率、实际利率是由于考虑了个人累进税率 (the graduated income tax) 的差异。又因为rmax (1-Tc) =rs, 所以rmax (1-Tc) -rB (1-Tc) <rs (权益融资机会成本小于债务融资机会成本) , 即应当进行权益融资。

其次, 当内部权益融资不足以满足项目融资需求的情况下选择债务融资。

EVA= (ROA-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 ×Total capital

由于负债相对于权益具有税盾效应, 故rWACC随杠杆上升而下降, 又由于ROA不变, 故EVA增加, 企业价值上升;增长机会增加了企业价值, 但并没有增加用于发挥税盾效应的债务收益率, 因此在有增长机会的情况下权益价值 (股东利益) 增加, 这也表明在有增长机会的条件下最优债务水平不是100%。

综上, 企业首先利用权益进行内部融资, 当内部权益融资不足以满足项目融资需求的情况下再选择债务融资, 有助于股东利益最大化。从这种角度来说, 本文的分析与优序融资理论基于信息不对称 (adverse selection) 下的融资成本所得出的结论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但优序融资理论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首先, 与权衡理论一样, 没有将融资模式与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效结合起来。其次, 没有站在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高角度来处理财务闲置和资金成本问题。以财务闲置为例, 如果投资回报率很低, 比方说低于投资者自行投资的回报率, 即使内部融资成本非常低, 也应当以股利或者回购的形式将利益返还给股东, 这样才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否则, 企业采取财务闲置是有资金成本的。最后, 按照优序融资理论的逻辑, 如果减少信息不对称, 就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本文认为, 在比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中, 企业管理者与股东利益是统一的, 管理者必须在寻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才能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完全可以也应该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 很显然, 如果这样, 优序融资理论就会失去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

(2) 成熟阶段:合理分配“蛋糕”以寻求能使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资本结构。企业经过长期发展后进入成熟阶段, 企业价值基本上恒定, 此时可运用权衡理论, 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在为股东和债权人争取更大份额利益的同时, 争取股东利益最大化。

命题Ⅱ:成熟阶段的最优融资方式应当能为股东和债权人分到更多的“蛋糕”。

首先, 一般应当充分考虑负债的税盾效应, 通过以负债替换权益的方式缩小非市场索取权价值, 由此提升市场索取权价值, 增加股东利益。成熟阶段, EBI (T) (息税前利润) 不变, 下文对负债比重增加对企业价值和股东利益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一是无税环境。对于企业价值:当企业增加负债时, 权益风险加大, 权益资本成本增加, 事实上, 权益资本成本的增加抵消了企业低成本的债务融资的好处, 故rWACC不变;又因EBI (息前) 不变, 故企业价值不变。对于股东利益:负债增加, 权益风险加大, 权益期望回报增加以补偿权益风险, 股东利益总体不变。

二是有税环境。对于企业价值:由于EBIT不变, rWACC随负债税盾效应而减少, 故增加。对于股东利益:本文以上述无税环境的分析为基础, 增加税收变量, 通过分析税收的边际效应来考虑其对股东利益的影响。相对于无税的情况, 有税时企业价值增加了;又由于EBIT不变, 那么用于发挥税盾效应的债务水平不变 (财务困境成本将在下一步集中考虑) , 故权益价值 (股东利益) 增加。以上分析结果见表1。

其次, 在考虑税盾的情况下, 应当综合权衡财务困境成本 (包括负债代理成本) 和权益代理成本。随着负债增加, 企业价值会分别因为税盾效应增加、权益代理成本减少而增加, 因财务困境成本增加而减少。本文的目的主要在于, 通过综合权衡安排负债和权益的比重, 制定合理资本结构, 争取股东利益最大化, 具体通过图1来说明。

图1中∩形线反映了企业价值与财务困境成本之间的关系。当向全权益企业注入部分负债后, 由于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非常小, 曲线上升;然而, 随着愈来愈多负债的注入, 财务困境成本急剧上升, 在某一点当来自边际负债所增加的税盾等于增加的财务困境成本时, 债务水平到达最优B*, 此时, 也是企业加权平均成本最低点。显然, 在考虑权益代理成本的情况下, 最优负债水平比上述没有考虑这些代理成本时要高。

综上所述, 资本结构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当具有灵活性, 相关结论将为指导资本结构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系统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三、经验证据

根据对西方成熟资本市场的研究, 在不同行业之间资本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 具体数据见表2。在一些高成长性、有大量投资机会的行业, 如制药和电子行业, 即使外部融资需求比较大的情况下, 也较少使用负债融资, 债务比率明显偏低;而在相对来说有较少投资机会和较低增长的行业, 如开采和造纸行业, 则较多地使用负债。这些研究结果与本文的结论实质是一致的。

(注:债务是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之和。资料来源:Ibbotson Associates 2003, Cost of Capital Quarterly, 2003 Yearbook.)

四、结论

资本结构是企业面临的基本问题, 在资本市场日益活跃的今天, 研究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就显得更加重要。但一直以来, 资本结构缺乏统一、有效的理论指导, 这与资本结构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是不相称的。本文在以新的视角区分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 融合传统资本结构理论, 通过分析论证, 寻求使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资本结构, 以期为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创建合理的资本结构提供有力依据。企业应当针对行业特点, 认清自身发展阶段, 选择合适的资本结构:在增长阶段, 尽量利用内部融资以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增长机会为股东创造价值;在成熟阶段, 在综合考虑财务困境成本、权益代理成本的基础上, 利用税盾为股东和债权人分到更多“蛋糕”的同时, 寻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摘要:在资本市场日益活跃的今天, 企业融资活动日趋频繁, 研究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就显得更加重要, 但一直以来资本结构缺乏统一、有效的理论指导。本文将融合传统理论, 在区分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论证, 寻求使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资本结构, 以期为企业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资本结构,股东利益最大化,价值创造

参考文献

[1]Jensen, M.and W.Meckling.Theory of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s structure[J].Journal Finance Economics, 1976 (7) .

[2]Modigliani, F.and M.H.Miller.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 (6) .

[3]Modigliani, F.and M.H.Miller.Corporate Income Taxes and the Cost of Capital:A Correc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3 (6) .

[4]M.Miller, Debt and Taxes[J].Journal of Finance, 1977 (6) .

价值结构范文

价值结构范文(精选12篇)价值结构 第1篇然而, 我们发现许多语料记录表明, 我国众多的英语使用者缺乏会话结构及其功能知识和意识。在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