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51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精选8篇)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科收治了4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其中男23例, 女19例。年龄18~56岁, 平均38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和鼻内镜检查。按偏曲类型分为鼻中隔c型偏曲18例, s型偏曲10例, 单纯棘突或嵴突6例, 混合型偏曲8例。按症状分类分为以鼻塞为主37例, 以头痛为主4例, 反复鼻出血1例。其中有11例伴有慢性鼻窦炎, 5例伴有下鼻甲肥大, 予以同期手术治疗鼻窦炎和下鼻甲肥大。

1.2 手术器械:

采用wolf鼻内镜及鼻内镜数字显像系统、常规鼻中隔手术包。

1.3 手术方式:

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 患者取仰卧位, 以含1∶1000肾上腺素棉片收缩双侧鼻腔黏膜2遍。①对鼻中隔C型、S型、混合型偏曲患者, 在鼻内镜照明直视下, 双侧鼻阈后方鼻中隔侧以3~4 m L含少量肾上腺素生理盐水行黏骨膜下注射, 利用注射液在黏骨膜下形成的胀力使黏骨膜与鼻中隔软骨尽量分离, 此举有利于之后剥离器分离黏骨膜和减少鼻中隔黏膜损伤。通常采取左侧“L”型切口, 于鼻中隔左侧皮肤与黏膜交界处自上而下延至鼻底取L型切口切开黏膜及黏骨膜, 以带吸引鼻中隔剥离器 (选择带吸引剥离器可以在手术中边剥离边吸血, 使得视野清晰, 方便操作和减少手术操作时间) 自上而下、自前而后分离左侧黏骨膜。在黏骨膜切口后缘1~2 mm处切开鼻中隔软骨, 经软骨切口分离鼻中隔右侧黏骨膜, 以中鼻甲剪于偏曲之上方 (至少距离鼻中隔顶5~6 cm处) 剪断鼻中隔方形软骨、筛骨垂直板, 再以血管钳钳夹住已部分离断方形软骨和筛骨垂直板向左右扭动骨折并钳除。血管钳骨折偏曲犁骨并钳除, 骨凿凿除上颌骨骨嵴。②对于单纯嵴突、矩状突, 于突起前方5~10 mm处黏骨膜下注射1~2 m L含少量肾上腺素生理盐水, 切开黏骨膜, 经切口先分离偏突侧黏骨膜, 以鼻中隔剥离器离断鼻中隔软骨和骨的连接, 再剥离对侧黏骨膜, 切除突起软骨、骨。黏骨膜复位, 以膨胀海绵填塞双侧鼻腔。术后予以预防感染等治疗, 于术后48 h取出鼻腔填塞物[1]。

2 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按鼻中隔手术术后常规处理, 定期复查, 随访3~6个月, 所有病例鼻中隔居中、鼻腔通畅, 无鼻中隔穿孔, 无外鼻畸形。

3 讨论

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是在头灯照射下经前鼻镜进行操作, 具有视野小、照明光线弱、照明深度不够等诸多缺点, 许多时候是在盲视下凭术者手感操作, 操作易受限且精度差, 对于手术医师的操作技术和经验要求较高, 易造成偏曲矫正不彻底以及鼻中隔穿孔、脑脊液鼻漏等。自从将鼻内镜技术应用到鼻中隔矫正手术以来上述缺点得到彻底改变, 并且有着传统手术无可比拟的优点, 具体如下:①鼻内镜系统应用冷光源照明, 鼻内镜具有多角度的特点, 使得照明光线强度够、视野大。且鼻内镜通过连接数字显像系统, 具有将视野内的图像放大的作用。通过将鼻内镜抵近需要操作区域, 我们可以从监视器上清楚的看到鼻中隔黏膜、黏骨膜、鼻中隔软骨及骨, 解剖层次分明, 便于手术操作及示教。特别是对于鼻中隔高位偏曲和鼻中隔后段偏曲, 以往传统手术因为肉眼直视下难以窥见全部结构, 易造成手术切除不彻底, 术后疗效不满意。现在鼻内镜下手术可以直达偏曲部完整的进行切除, 有效的避免了偏曲部位的残留。②可以窥见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犁状骨等相互连接处的骨缝及纤维粘连带, 术中易于分离粘连处, 减少黏膜损伤。有的鼻中隔偏曲患者只是鼻中隔骨部的偏曲而软骨部无偏曲, 此时可以利用剥离器将鼻中隔软骨从与周边骨交界的骨缝处剥离, 保留鼻中隔软骨切除其后方偏曲的鼻中隔骨部。③术中可以及时发现黏膜损伤, 特别是偏曲较严重或者嵴突、距状突顶端突起较尖锐者, 术中分离黏膜有时较易造成黏膜的损伤。鼻中隔黏膜术中损伤一般开始都是单侧损伤, 损伤范围也较小, 及时发现鼻中隔黏膜损伤后在鼻内镜直视下小心操作可以避免损伤进一步扩大, 并且可以较好的保护损伤黏膜对侧正常黏膜从而减少鼻中隔黏膜穿孔可能。④对于单纯嵴突、距状突, 我们只是切除偏曲的骨或软骨, 保留了其余无偏曲的骨或软骨, 从而较好的保留了鼻中隔骨性支架, 可以避免术后出现鼻中隔扇动可能。并且因减小了切除范围和减少了器械操作, 术中鼻中隔黏膜损伤可能减少。⑤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的同时可以行鼻窦炎或下鼻甲手术, 避免了因分次行手术治疗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对同时患有鼻中隔偏曲和慢性鼻窦炎的患者, 在行鼻窦开放术的同时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更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一方面切除了偏曲的鼻中隔利于鼻窦手术器械的操作,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防止术后鼻腔粘连, 利于鼻窦窦口的开放引流[2]。

在手术中, 我们选择以中鼻甲剪剪断鼻中隔上部, 然后以直血管钳钳夹骨折鼻中隔, 比起传统用旋转刀、咬骨钳行手术治疗方法更精简。且因已剪断鼻中隔上部, 故血管钳钳夹住鼻中隔软骨和骨部向左右扭动骨折时不会造成脑脊液鼻漏。对于位于鼻底的上颌骨骨嵴, 如果不是太肥厚, 亦可以用血管钳钳夹骨折切除, 并且骨嵴的血管经过钳夹后容易封闭, 所以出血较传统用骨凿凿除少。如果上颌骨骨嵴较肥厚, 止血钳可能因易发生滑动无法钳夹住骨嵴而仍需要用骨凿凿除。

综上所述,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较传统手术视野清晰, 可以彻底切除鼻中隔偏曲部分, 并且损伤小、并发症少, 符合现代微创原则, 是矫正鼻中隔偏曲的首选治疗方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科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共4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采用全麻下经鼻内镜行鼻中隔矫正术, 观察其术后疗效、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3~6个月, 患者感觉满意, 鼻中隔居中, 无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较传统鼻中隔矫正术疗效满意, 视野清楚, 并发症少, 值得推广。

关键词:鼻内镜,鼻中隔,鼻中隔矫正

参考文献

[1]胡波.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60例分析与体会[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0, 16 (5) :598-599.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第2篇

1、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男33例,女67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39岁,18例合并有鼻窦炎、26例合并鼻息肉。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基础,鼻内窥镜手术看起来小器械、小部位,但关系到手术成功与术后效果。

2.2.2术前一天剪鼻毛、切勿损伤鼻腔粘膜,剪干净后涂红霉素软膏,防止鼻粘膜干燥。防防止感染,男病人需剃净胡须,便于手术。

2.3.3术前协助患者完成各种辅助检查。并了解病人是否有其他全身疾病,以确保手术安全。女病人月经来潮,禁止手术。术前禁烟酒及刺激性食物。

2.4.4做好专科宣教,术前向患者认真解释,防止术后患者自行抽取鼻腔填塞物。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滴鼻药。以及避免打喷嚏的减压措施等。

2.5.5心理护理 常见的心理问题是焦虑、恐惧、表现为食欲减退、失眠等。术前应及时消除焦虑、恐惧心理,增强信心。正确的面对疾病,并鼓励患者战胜疾病。

2.2术中护理

2.2.1给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稳定患者情绪,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配合好手术医师完成手术。

2.2.2术中注意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呼吸、肤色、尿量及出血量。

2.3术后护理

2.3.1体位:100例均采用局部麻醉。术后给予半卧位减轻疼痛及出血。如有异常,应先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正常后取半卧位。

2.3.2术后返回病房,首先了解术中出血情况,嘱病人口腔如有血液,要吐出,以便观察出血量;如出血较多,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指导病人咳嗽或打喷嚏,防止鼻腔内填塞物松动或脱出引起出血;24h内可用冰袋冰敷鼻部。并测生命体征,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2.3.3术后饮食:局麻病人术后2小时可进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可少量多餐,保证营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3.4预防感染:注意保暖,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预防感冒,促进食欲。

2.3.5并发症的观察 如有体温升高伴有鼻根部疼痛应警惕鼻中隔脓肿或血肿的形成。如鼻腔有持续不断的水样分泌物流出,应警惕脑脊液鼻漏.应取半卧位,严禁擤鼻、赌鼻、鼻腔滴药和用力咳嗽,密切观察病情,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妥善处理。

3、出院指导

3.1健康指导:嘱患者术后1月内勿剧烈活动,防止伤口出血。注意口鼻腔卫生,勿用手擤鼻、挖鼻。预防感冒,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戒烟酒。按时使用滴鼻剂,滴鼻方法要正确,使药液充分发挥作用。

3.2按时复诊:向患者说明复查重要性,出院后定期随访6个月以上,3个月内一般l一2周复诊1次,3个月后每月复诊1次。尤其术后1个月内应在鼻内窥镜下清除鼻腔内痂皮,保持鼻腔清洁,促进粘膜生长,恢复鼻腔正常功能。

4、结果

100例鼻中隔偏曲均一次获得矫正,其中26例合并鼻窦炎患者、18例合并鼻息肉患者也一次完成手术,随访6-12月,未出现鼻腔粘连、塌鼻、鼻中隔穿孔、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鼻塞、头痛、鼻出血、流涕等症状消失。治愈率94%,好转率6%,无并发症生。

5、讨论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克服了传统手术的操作盲目性和危险性,尤其是在处理鼻中隔偏曲、粘连严重的病例时表现得更为突出,实用性更强,这些优越性日益被患者接受。而有针对性地向病人介绍手术的目的和意义,说明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何配合,术后的注意事项,是做好病人思想准备的关键。术后密切观察鼻腔出血和疼痛情况,给予卧位及饮食等的指导,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病人进行细致、周到的护理,出院健康教育的落实是手术顺利完成和防止术后并发症,提高该类病人护理质量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陈仕琴,杨佩.《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护理新进展》.中围中医药咨讯,2010.2.12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鼻中隔偏曲行矫正术患者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18~54 (38.3±8.7) 岁。其中鼻中隔高位骨部偏曲者11例,单纯性软骨部C形偏曲患者8例,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严重偏曲向一侧者19例,嵴状突者4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中鼻塞21例,头痛10例,头晕、耳鸣7例,间断性鼻腔出血5例,嗅觉障碍9例。

1.3 方法

本组患者在术前行常规鼻窦部CT检查、相关眼科检查和鼻腔内镜检查,同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止血药物和抗组胺药物等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在鼻内镜直视下,采用1%丁卡因棉片贴覆在鼻中隔两侧的鼻黏膜表面,实施表面麻醉,同时应用1%利多卡因10ml在鼻中隔黏膜深层下实施浸润麻醉,麻醉成功后,在皮肤黏膜交界处行Killian切口,或者行嵴突棘前黏膜切口,切开黏膜,对切口侧的黏软骨膜进行分离,在分离嵴或者棘突时,首先把对侧黏骨膜进行分离,使黏骨膜大部分暴露并使基底部离断,使嵴突和棘突松解,而后再分离附着在棘突和嵴突上最尖部分的黏骨膜,防治黏膜损伤。把偏曲的鼻中隔软骨或者筛骨垂直板或者犁骨切除,使黏膜复位,对于S型的偏曲在分离黏骨膜时不要超过弯曲部分的突起部分,对分离的软骨先采用咬切钳咬除,再把玻璃器深入到骨和骨黏膜之间,由前向后移动,边分离边咬切,在进行的同时,应用吸引器吸出碎骨片和纤维粘连物等,避免黏膜受到损伤。行单纯的鼻中隔切除患者,在双侧鼻腔内填塞一次性硅胶套,硅胶套里面装有蓬松的海绵;对于合并有鼻息肉、鼻窦炎患者再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时对鼻窦行手术后,中鼻道内采用四环素眼膏纱布条填塞,总鼻道内一次性硅胶套,硅胶套里面装有蓬松的海绵。患者术后第2天把填塞物取出,鼻中隔切口不需要缝合。

1.4 疗效评定

治愈:患者鼻中隔偏曲得到矫正,切口愈合,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好转:患者鼻中隔偏曲得到矫正,切口愈合,因为对侧鼻甲出现代偿性肥大未处理,鼻腔通气缺乏通畅,偶尔有头胀不适等症状,无并发症发生;无效:鼻中隔偏曲矫正效果不满意,鼻腔通气状况差,未改善,鼻塞、头痛等症状仍存在,术后有鼻中隔穿孔、血肿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2 结果

本组42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完成手术,术后随访中对患者进行临床效果评定,其中治愈40例,好转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患者鼻出血、鼻塞、头痛、嗅觉障碍等临床症状均消失,患者打喷嚏等症状显著减轻或者消失,鼻窦开口开放良好,黏膜光滑恢复良好,未出现鼻中隔血肿或者脓肿及鼻腔黏膜粘连、鼻梁塌陷等并发症。

3 讨论

鼻中隔偏曲多是先天畸形、外伤或者其他病变导致的鼻中隔继发性偏曲。对于鼻中隔偏曲来说,高位偏曲是引起鼻窦炎和鼻窦炎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之一。鼻中隔后段偏曲可导致经常发作的难治性鼻出血。鉴于此,对鼻中隔偏曲进行矫正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关键是把鼻中隔畸形矫正过来,尽量恢复鼻腔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1]。

在传统鼻中隔矫正术中,由于难以看清高位和后段的鼻中隔偏曲,操作区域受限,并且手术的准确性差,容易导致黏膜撕裂和损伤,偏曲部位不能得到完全矫正,术后有的患者鼻腔通气情况未改善,还有可能出现鼻中隔穿孔。鼻黏膜粘连等并发症。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时,手术野清晰,可以看到各个角度,能从不同角度看清鼻中隔的高位和后段偏曲,并且在手术时不受手术深度影响,在对黏骨膜分离时不盲目,即使较深的偏曲也能被矫正,能够避免把筛骨垂直板或犁骨大部切除,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鼻中隔居中骨和软骨,术后患者鼻腔通气优于传统手术。另一方面,内镜下手术操作精细准确、损伤小,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黏膜损伤,避免了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时,如果遇到鼻窦炎、鼻息肉等病变,可随时清除鼻窦病变,引流通畅,有利于减少鼻息肉、鼻窦炎的复发。

鼻内镜下矫正术时,手术切开可灵活选择,除了皮肤黏膜交界处切口外,可根据偏曲的部位灵活选择切口部位[2,3]。切开深度可选择在鼻中隔偏曲开始部位,这样可减少在分离过程中对黏膜撕裂的可能,有利于减少穿孔的发生。在分离黏软骨膜、黏骨膜可用硬膜外穿刺针代替剥离子,这样可以边剥离边进行吸引出血的双重效果,能够清楚观察到在软骨下或者鼓膜下分离,有利于降低黏膜的损伤。对偏曲的软骨少部分切除,大部分偏曲的软骨及骨性成分经过塑形后仍然处于黏软骨膜或者黏骨膜之间,这样可保证鼻中隔有支架作用,可有效的避免患者术后因呼吸而出现鼻中隔摆动以及鼻塌陷畸形。

本结果显示,42例患者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随访中对患者进行临床效果评定,其中治愈患者40例,好转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术后随访时,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者好转,鼻窦开口开放良好,黏膜光滑恢复良好,未出现鼻中隔血肿或者脓肿、鼻腔黏膜粘连以及鼻梁塌陷等并发症。充分说明了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成形术具有直观、手术野清晰、操作准确、创伤小、手术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孙秀珍, 唐媛媛, 刘迎曦.鼻中隔偏曲者鼻腔结构自适应改变的特征分析[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 43 (5) :351-352.

[2]郑志强, 王志虎, 尚金红.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66例报道[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11) :178-179.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00例 第4篇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收治鼻中隔偏曲100例中,男60例,女40例,19~54岁。年龄平均37岁,病程为3个月至数年。偏曲类型为“S”型28例,“C”型40例,嵴突为32例,患者主要症状为鼻塞、头痛、打喷嚏、鼻出血及嗅觉减退。

1.2 术前准备

鼻内镜检查鼻腔,重点观察鼻中隔偏曲及鼻腔情况;鼻窦CT了解鼻窦及鼻中隔情况。

1.3 手术方法

全组病例均在局麻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术,患者取仰卧位,1%丁卡因15m L加0.1%肾上腺素2m L混合液鼻腔表面麻醉。鼻内镜下检查鼻中隔偏曲部位、形态、范围;2%利多卡因5m L加0.1%肾上腺素4滴左侧鼻前庭皮肤与鼻中隔黏膜交界处浸润性麻醉,于鼻前庭皮肤与鼻中隔黏膜交界处后约2mm作一大弧形切口,以扩大暴露面积,切开黏膜及粘软骨膜下,切口可延向鼻腔底,鼻内镜下仔细分离鼻中隔粘(软)骨膜,于第一切口稍后处2~3mm,纵行切开鼻中隔软骨层,该处伸入鼻中隔剥离子仔细分离对侧鼻中隔粘(软)骨膜,充分暴露偏曲的软骨和(或)骨质部分后切除,整复双侧黏膜后见中隔直,切口对位后,膨胀海绵及明胶海绵左右均匀填塞,术程顺利,出血量约6~15m L。

1.4 术后处理

(1)全身应用抗生素3d,术后48~72h抽出鼻腔填塞物,出院后1~3个月按鼻内镜术后处理,出院后第1周及时清理分泌物,检查有无鼻中隔血肿、脓肿,防止鼻腔粘连。

1.5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鼻中隔位置居中,术前症状消失,无复发;好转:鼻中隔位置基本居中,术前症状减轻或发作频率减轻;无效:鼻中隔矫正不到位,术前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本组全部病历均一次性得以矫正,治愈82例(82%),好转18例(18%),手术成功率100%,总有效率100%,预后良好。

3 讨论

鼻中隔偏曲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引起鼻塞、鼻出血、头痛及头晕、耳鸣等多种症状[1],按部位可分为软骨部偏曲,骨部偏曲,梨骨偏曲、混合型偏曲;按形态可分为C型、S型,嵴突型。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手术技术的遂渐成熟,传统的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在前鼻镜下借助额镜反光操作被取代,为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我们体会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

凡鼻中隔偏离中线或呈不规则偏曲并引起鼻功能障碍者称为鼻中隔偏曲[2]。确诊为鼻中隔偏曲并出现明显症状者均可列为本手术适应证。

3.2 充分术前准备:

常规鼻内镜检查,重点了解鼻中隔偏曲情况、范围,鼻腔是否存在鼻息肉及分泌物,鼻窦CT检查了解鼻窦及鼻中隔情况。

3.3 术中预防鼻中隔穿孔,(1)作鼻中隔第一切口时,深度应恰好切透

黏膜软骨膜全层并稍微切及软骨层,切勿过深,以免切透,切口可延伸鼻底,减少张力,在鼻中隔面的软组织与鼻腔底面软组织交汇处,于上颌骨鼻(中隔)嵴处有较坚实的纤维结缔组织,应先用黏膜刀予以离断后方可继续分离,否则容易造成黏膜损伤;(2)遇偏曲较严重,张力较大时,可先剥离对侧黏膜,边切除偏曲软骨(骨质),边剥离黏膜;(3)保留鼻中隔软骨,从鼻中隔软骨与垂直板及上颌骨嵴突交界处分离,在不破坏中隔整体情况下,只需咬除偏曲垂直板,跳出犁骨,去除偏曲上颌骨嵴即可,软骨部对侧黏膜未分离,无偏曲者可不动软骨,若软骨部分偏曲,则仅需将软骨纵行条状切开减张或少许切开[3]。

3.4 术后处理:

术后鼻中隔切口黏膜对位即可,无需缝合,切口及黏膜裂开处放置明胶海绵后再置膨胀海棉,术后48h可取出填塞物,术后1个月每周行鼻内镜检查,主要清理鼻腔分泌物及痂皮,防止创面粘连,若有鼻腔粘连,予以分离,中间置明胶海绵及包装明胶海绵塑料片,1周后取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创伤性小,患者痛苦少,视野清晰,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恢复快,临床上值得推广。当然手术成功率与手术者熟练程度也有一定关系,要求鼻内镜手术者有丰富手术经验。由于我科施行手术病例较少,仍需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肖世德.轻度鼻中隔偏曲的新概念及80例症状疗效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1,7(1):14-17.

[2]黄选兆,汪吉宝.使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94-195.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疗效分析 第5篇

关键词: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疗效,并发症

临床实证研究资料显示, 诱发鼻中隔偏曲现象的常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为发育异常, 其二为外部创伤, 其三为异物压迫[1]。临床表现为鼻中隔偏离中线, 导致患者出现鼻塞、鼻涕、头痛的现象, 严重时还可能发生鼻部出血的症状, 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临床中, 多推荐通过手术方案对本病进行治疗, 传统手术方案以鼻中隔黏膜下切除为主, 本手术方案属于有创性手术, 需要以损伤鼻中隔为代价, 且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可能性, 直接对手术疗效产生不良的影响[2,3]。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发展, 在鼻内镜引导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出来。为进一步探讨观察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价值与效果, 本文于2013年3月-2014年2月, 抽取笔者所在医院五官科所收治鼻中隔偏曲患者共计42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比观察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与常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的干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鼻中隔偏曲患者共计42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鼻内镜以及鼻窦CT冠状位扫描检查, 确诊为鼻中隔偏曲。排除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严重合并症, 严重感染, 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自愿参与本次临床研究, 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21例。对照组男13例, 女8例, 年龄25~68岁, 平均 (39.1±2.5) 岁;研究组男15例, 女6例, 年龄24~63岁, 平均 (39.2±1.7)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21例患者应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干预方法为:常规麻醉, 平卧体位, 以前端鼻中隔偏曲侧位入路, 偏曲前2.0 mm位置作纵向切口, 切口深度达到黏软骨膜。沿眼软骨下对切口侧粘软骨膜进行剥离, 达到鼻中隔偏曲上缘、下缘, 切开鼻中隔软骨, 剥离对侧粘软骨膜, 对侧处理方案一致, 偏曲筛骨垂直板使用鱼尾凿进行去除。

1.2.2 研究组

研究组21例患者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进行治疗。具体干预方法为:患者在仰卧位状态下做局部麻醉处理, 使用1.0%浓度盐酸丁卡因棉片作黏膜麻醉, 利多卡因配合肾上腺素溶液分别对鼻黏膜进行收敛麻醉以及切口浸润麻醉处理。手术操作视野下, 于左侧皮肤黏膜交界位置做弧形切口, 切开黏软骨膜, 分离鼻部黏膜。根据偏曲形态采取对应手术方案: (1) 术中针对C型偏曲患者, 对鼻中隔软骨与犁骨进行分离, 前段软骨做纵行切除处理, 凸面做楔行划痕以控制张力, 对侧黏骨膜附着鼻中隔软骨推向中线, 鼻内镜下确保鼻中隔维持平直状态, 常规对黏骨膜进行复位处理; (2) 术中针对S型偏曲患者, 以咬切钳对分离软骨进行咬除处理, 鼻内镜下显示剥离部分, 剥离器插入黏骨膜与鼻骨中间位置, 自前向后同步进行咬切分离, 将分离期间碎骨与纤维粘连带进行吸出处理, 纠正鼻中隔位置后, 使用倒8缝合方式对双侧黏骨膜进行彻底缝合, 切口缝合后侧垫加铺调油纱以及橡皮指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的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疗效评估标准为: (1) 当患者接受治疗后鼻中隔偏曲相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鼻内镜检查下未见鼻中隔偏曲以及合并鼻部息肉情况下判定为显效; (2) 当患者接受治疗后鼻中隔偏曲相关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鼻内镜检查下未见或可见轻微鼻中隔偏曲以及合并鼻部息肉情况下判定为有效; (3) 当患者接受治疗后鼻中隔偏曲相关临床症状未好转, 鼻内镜检查仍可见鼻中隔偏曲以及合并鼻部息肉或症状反恶化的情况下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24%, 对照组为47.6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3.5576, P<0.05) , 详见表1。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9.52%, 对照组为52.3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0.2493, P<0.05) , 详见表2。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对于传统意义上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而言, 由于手术过程当中对患者大部分的四方软骨进行了切除, 故而导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4]。且四方软骨切除后, 患者鼻中隔部分缺少了自然的支架, 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鼻梁塌陷等问题。与本手术方案对比, 在鼻内镜引导下, 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治疗效果更佳的确切。其以发生偏曲的鼻中隔为主要对象, 目的在于通过矫正的方式, 缓解并消除患者临床症状, 或以牺牲少量的鼻腔组织为代价, 使鼻中隔位置能够得到恢复, 生理功能恢复正常[5]。结合相关的临床实践经验来看, 在鼻内镜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整个偏曲矫正术在鼻内镜引导下完成, 具有操作视野清晰, 操作照明度好的优势, 能够对较深部位进行观察, 术中可及时发现黏膜损伤, 同时对粘连部分进行剥离, 实现对偏曲部位的彻底矫正[6,7]。其二, 对于存在鼻腔鼻窦炎相关疾病患者而言, 可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同时实施功能性鼻内镜手术[8,9]。其三, 可以根据患者鼻中隔偏曲的具体部位选择对应的手术切口, 内镜引导下操作可靠, 手术损伤范围小, 创伤小, 出血量少, 手术时间短, 患者耐受程度高, 手术安全可靠。

与此同时, 为了能够确保鼻中隔偏曲矫正的效果达到满意标准, 还需要在手术过程当中仔细操作, 以防无谓的黏膜损伤而引起鼻腔局部粘连。同时, 在凿除上领骨鼻峪时易损伤聘大动脉分支, 应以双极电凝或骨蜡彻底止血, 预防术后鼻中隔血肿的发生。同时, 对比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的治疗方案来看, 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 仅切除明显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及骨, 术中反复复位鼻中隔黏膜, 观察双侧鼻腔通畅情况, 尽量保留正常软骨及骨, 较好地保持鼻中隔的硬度和支架, 以达到改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目的。

综上所述,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具有创伤小, 疗效确切, 并发症少, 安全可靠等诸多优势, 临床价值突出,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炳辉, 史余明, 阚轩, 等.黏膜缝合法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 24 (17) :804-805.

[2]苗旭涛, 彭本刚, 王欣, 等.外伤性鼻中隔偏曲及鼻骨骨折同期矫正手术的特点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 24 (14) :659-660.

[3]张兴友, 武振华, 朱鹏涛, 等.内镜下三线减张法矫正鼻中隔偏曲[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 45 (2) :154-155.

[4]杨汉霞.鼻中隔偏曲和慢性鼻窦炎的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J].四川医学, 2013, 34 (11) :1698-1700.

[5]王旻, 邢志敏, 袁晓培, 等.鼻中隔缝合与鼻腔填塞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效果比较[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 25 (23) :1068-1070.

[6]罗小巍.关于鼻窦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研究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0) :142-143.

[7]张治, 马钰辉.鼻中隔矫正术切口的个性化及鼻腔填塞物选择[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6) :132-133.

[8]赵忠锋, 荣玉真, 赵秋丽, 等.鼻中隔偏曲与鼻腔鼻窦炎发病率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5) :20-22.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第6篇

1 护理

1.1 术前护理

1.1.1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鼻塞、鼻出血、头痛迫切要求手术, 但患者缺乏对鼻内镜手术知识的了解, 担心术后效果、担心疼痛等, 易引起焦虑、恐惧、不安等情绪。护士要与患者密切交流,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术前、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及应对方法。采用讲述和观看图片材料等方法介绍手术的先进性和必要性, 介绍医生的技术水平[3], 介绍康复的病例, 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手术,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1.1.2 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基础[4]。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Hiv、梅毒、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心电图、胸片、尿常规、CT等, 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术前1d术区备皮:清洁鼻腔, 剪双侧鼻毛、剃胡须进行面部清洁。全麻患者术前6h禁食, 术前4h禁水。术前30min遵医嘱予以抗生素静脉输入, 阿托品0.5mg、鲁米那0.2、血凝酶1ku肌内注射。把CT片带入手术室, 供医生参考。

1.2 术后护理

1.2.1 一般护理

术后局麻患者予以半坐卧位, 利于鼻腔分泌物引流, 减轻头部充血, 术后全麻患者予以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以利于分泌物的引出, 清醒后改为半坐卧位。由于鼻腔填塞导致呼吸不畅, 指导患者张口呼吸, 少量多次饮水, 防止口干。保持口腔卫生, 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防止口腔黏膜细菌繁殖导致口臭。

1.2.2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出血是鼻内镜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 严重者会导致贫血甚至休克, 术后24h是出血的高发期[5]。密切观察患者鼻腔渗血情况, 全麻患者由于术中误咽, 可能会有少量陈旧性血呕出, 术后有少量出血属正常现象, 告诉患者不必紧张[4]。指导患者注意后鼻孔是否有血性液体流出, 如口中有液体嘱患者勿将血性分泌物咽入胃内, 以免引起胃部不适, 如前鼻孔持续滴出血液, 反复的吐出血凝块或者血液, 则提示术后有出血的可能, 应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血药, 床旁备好止血包和插灯。严密观察鼻腔填塞物有无松动、脱落, 指导患者应用三种方法抑制打喷嚏:掐人中、深呼吸、舌尖顶上腭。避免用力咳嗽及碰撞鼻部[6]。48h勿用力擤鼻, 避免剧烈运动。

1.2.3 头痛的护理

患者术后头痛主要是由于鼻腔填塞和粘膜水肿所致阻塞性头痛[7]。术后48 h行鼻额部冷敷, 可起到减轻鼻部渗血及有效止痛的目的[8]。护士应耐心细致地与患者多交流,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并告知患者48 h拔出鼻腔填塞物, 头痛症状会减轻。有报道护士与患者做到仅5~10 min的必要谈话, 可使镇痛的效果持续18 h[9]。教会患者放松的技巧, 如:听音乐、看报等。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1.2.4 饮食的护理

局麻患者术后2 h、全麻患者术后6 h可进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如牛奶、稀饭等[10]。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葱、姜、蒜及烟酒等, 勿食过冷、过热的食物。多食富于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 如水果、蔬菜、鱼汤、瘦肉等。保持大便通畅。

1.2.5 心理护理

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 让患者了解自己手术很成功, 很顺利, 使自己感到安全。由于鼻腔填塞, 可能引起鼻梁胀痛、头痛等症状, 会导致患者睡眠不足, 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 保证充足的睡眠, 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克服术后带来的不适, 加快疾病的康复。

1.2.6 预防感染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11]。嘱患者避免受凉防止感冒, 常规用生理盐水漱口, 3次/d, 保持口腔清洁[12], 防止细菌感染, 及时清除口腔内陈旧性的血性分泌物。

1.2.7 并发症的观察

鼻中隔矫正术可引起鼻中隔血肿、穿孔、脓肿、鼻梁塌陷等术后并发症,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加强病房巡视, 如患者鼻塞严重, 鼻内镜检查示鼻粘膜肿胀隆起, 应在无菌操作下予以穿刺抽血填塞加压, 预防感染, 必要时切开引流。观察体温的变化如有体温升高伴有鼻根部疼痛, 应警惕鼻中隔脓肿的形成[13]。

1.2.8 术后鼻腔的护理

术后48h抽出纱条, 应用1%呋麻液滴鼻, 4次/d, 每次各滴鼻腔2~3滴[14]。勿用手挖鼻孔, 避免剧烈活动, 保持鼻粘膜湿润。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2次, 防止结痂。

2 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时要进行出院指导和健康教育, 嘱患者改正不良的卫生习惯, 勿用手挖鼻。指导患者正确的擤鼻方法, 教会患者正确用药点鼻方法。避免受凉防止感冒, 多食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 劳逸结合, 近期内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 注意安全, 勿碰撞鼻部, 防止出血和影响鼻部手术效果。加强体育锻炼, 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定期随访,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一般定期随访半年以上, 3个月内一般1~2周复诊1次, 3个月后每月复诊1次, 尤其术后1个月内应在鼻内镜下清除鼻腔内痂皮, 保持鼻腔清洁, 促进黏膜上皮化[15]。

3 总结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06年10月—2010年5月212例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内镜组, 其中男132例, 女80例, 年龄19—47 (平均33.5±13.5) 岁;同时选择同期200例行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的患者作为传统组, 其中男126例, 女74例, 年龄18—45 (平均32.5±11.5)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偏曲分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两组鼻中隔偏曲分型见表1。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反复鼻出血、头痛、鼻塞、头晕等。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入选患者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 且经相关检查确诊为鼻中隔偏曲, 同时排除急性鼻腔、鼻窦、鼻息肉感染患者。

1.4 手术方法

(1) 内镜组:常规鼻腔麻醉后取半仰卧位, 头抬高30°, 于鼻黏膜交界处与鼻中隔左侧皮肤弧形切入, 切开鼻腔底部的黏骨膜与同侧黏软骨膜, 用吸剥器分离黏骨膜与黏软骨膜, 分离范围以>偏曲部位1cm为宜, 根据患者偏曲位置, 本组212例患者中62例偏曲位置在鼻中隔软骨部, 我们采取在原切口2mm后做第二切口, 自上而下斜行切开软骨, 分离对侧黏骨膜与黏软骨膜, 置入鼻内镜, 根据患者情况以咬骨钳或旋转刀切除偏曲;92例患者偏曲位于鼻中隔骨部, 即采取在筛骨与鼻中隔软骨垂直板交界处离断, 进入右侧黏骨膜下分离后, 再使用咬骨钳切除偏曲;72例患者为单纯鼻中隔骨棘, 即在棘突前部做切口, 保持对侧黏骨膜完整, 对偏曲的鼻中隔骨性支架进行切除, 修整切除的鼻中隔软骨后植入鼻中隔黏骨膜下, 对黏膜进行复位, 冲洗术腔,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缝合切口或间断缝合切口, 常规鼻腔填塞2—3d抽出, 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氧氟沙星液与呋麻液交替点鼻。 (2) 传统组:采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 常规鼻腔麻醉后患者取坐位, 采用Killian法, 从左侧中隔鼻阈后切入, 对大部分鼻中隔软骨和骨进行切除。

1.5 观察指标

近期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鼻黏膜完整数及通气功能障碍发生率;远期疗效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进行t检验,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效果显示, 内镜组鼻黏膜完整197例, 完整率92.92%;无1例患者发生通气功能障碍, 平均手术时间31.59±3.52min, 平均出血量20±5ml。与传统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2 远期疗效

所有患者均随访6—24个月, 内镜组出现1例并发症, 发生率为0.5%;传统组出现23例并发症, 发生率为11.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疗效好, 从内镜组212例患者的治疗效果显示, 内镜组鼻黏膜完整者197例, 完整率92.9%;无1例患者发生通气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随访6—24个月, 内镜组出现1例并发症, 发生率为0.5%;传统组出现并发症23例, 发生率为11.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提示, 内镜下手术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术, 且内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证明鼻内镜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不仅具有极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注:与传统组比较, *:P<0.05

分析鼻内镜手术能保持鼻黏膜完整性且不会造成术后通气障碍的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是鼻内镜具有先进的成像系统和良好的照明系统, 还具有放大功能, 可保证手术在直视下进行, 保证术中视野清晰, 更好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层次与大小, 可最大限度减少操作的盲目性。从而避免了对鼻黏膜及黏膜的损伤, 减少了术中出血量, 从随访6—24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显示, 较之传统手术组, 内镜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可最大限度地保存鼻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较之传统手术具有以下优点[4]: (1) 鼻内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治疗, 对组织损伤小, 患者恢复快, 手术更人性化与科学化。 (2) 鼻内镜具有先进的成像系统和良好的照明系统, 同时还具有放大功能, 而传统手术仅在额镜反光照明下进行, 术野不清, 易损伤鼻黏膜与中隔黏膜。 (3) 鼻内镜采用光导纤维照明, 属于冷光源, 分辨率高, 无焦距限制, 亮度强, 无论距离远近, 均可保持术野清晰。 (4)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切口有较大灵活性, 可根据患者偏曲位置选择切口, 如单纯鼻中隔棘、嵴突仅需在嵴突表面做自前向后切口或局部偏曲前做切口, 对偏曲的中隔支架进行去除即可, 可最大限度地保留鼻黏膜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李佩华.胡秉德.鼻内镜下局限性鼻中隔成形术[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6, 20 (19) :898-899.

[2]王荣光.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考源[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 32 (2) :123-124.

[3]刘鹏, 李士新, 孙德义, 等.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J].中国耳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7, 13 (4) :300-301.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12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矫正手术, 其中男性87例, 女性39例;年龄15~67岁, 平均3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2组“S”型偏曲分别为14、22例, “C”型偏曲分别为15、17例, 伴有嵴突者分别为23、19例, 高位偏曲者分别为4、3例, 伴有2个以上偏曲者分别为3、6例,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鼻塞、鼻出血、嗅觉下降、脓涕等, 其中鼻塞120例, 头痛87例, 鼻出血11例, 脓涕和嗅觉障碍14例。经鼻窦CT扫描, 有36例伴鼻窦炎、鼻息肉及鼻窦囊肿。29例伴代偿侧中下甲肥大。

1.2 手术方式

2 种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 常规手术方式:

于鼻中隔前端切口分离切口一侧黏软骨膜及黏骨膜, 下至鼻底, 上至鼻顶。分离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及犁骨间连接, 进入对侧。分离对侧筛骨垂直板骨膜、犁骨膜, 向下至鼻底。鼻中隔上部保留三角形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相连, 防止中隔塌陷。将软骨推向对侧, 并保留对侧黏软骨膜与软骨间连接。软骨钳咬去偏曲的软骨及骨部。

三线减张法:于鼻中隔前端切口分离切口一侧黏软骨膜及黏骨膜, 下至鼻底, 上至鼻顶。分离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及犁骨间连接, 用鼻中隔剥离子轻压鼻中隔四方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结合处, 断开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连接, 剥离子在对侧黏骨膜下充分游离筛骨垂直板, 适当咬除筛骨垂直板前缘的骨质;在鼻中隔四方软骨前缘垂直切除2~3mm软骨条, 并用剥离子在对侧黏骨膜下充分游离鼻中隔软骨, 分离和断开鼻中隔软骨与犁骨、上颌骨鼻嵴的连接, 使中隔软骨后、下缘游离, 用中甲剪水平切除3~5mm宽鼻中隔软骨下端软骨条;向下凿除偏曲的上颌骨鼻嵴及腭骨鼻嵴, 此处常是形成嵴突、矩状突及后位偏曲的受力部位, 向后咬除偏曲的犁骨。术毕双鼻腔止血纱布或膨胀止血海绵填塞48~72h后抽出, 术后行常规止血、预防感染、对症治疗。

2 结果

术后随访半年, 双组患者鼻中隔矫正效果肯定, 均无再复发情况, 但是对照组仍有患者自觉通气过度或通气不适、头痛, 等情况, 观察组患者则恢复良好, 通气良好, 无鼻塞, 鼻出血, 头痛等, 无过度通气。

3 讨论

鼻中隔对鼻子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并且最终决定了成年后鼻子的基本形态, 因此, 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鼻中隔畸形均严重影响鼻子的功能及外形[2]。鼻中隔偏曲的种类很多, 根据形态的不同, 有S型、C型、棘突、嵴突和混合型偏曲, 根据位置的不同, 有前端、后端、高位、低位等偏曲。

上世纪80年代, 鼻内镜外科技术创立, 鼻内镜下中隔手术以其视野清晰, 操作灵活, 适用性强等诸多优点得到了广泛开展[3~5]。

以往的鼻中隔成形术, 主要是对偏曲的软骨部行切割减张, 骨部行骨折移位。学者们提出鼻中隔软骨顺应性生长的理论, 为保留鼻中隔软骨提供了理论及实践支持。韩德民等[1]充分利用鼻中隔偏曲产生的生物力学规律, 提出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法, 该术式保留鼻中隔大部分硬质支架, 将鼻中隔手术局部化, 减轻手术创伤, 简化手术过程, 符合鼻腔的生理功能需要及鼻部微创原则, 减轻了严重并发症。本组病例也显示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许多医生仍采用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 这些操作由于较多地切除了鼻中隔的硬质支架, 易出现鼻背畸形、鼻中隔穿孔及中隔摆动等并发症。

三线减张法矫正鼻中隔, 保留了鼻中隔的大部分硬质支架, 符合鼻中隔偏曲生物力学规律, 也符合鼻腔生理功能的需要, 并且具有创伤小, 严重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 鼻内镜下手术, 具有照明良好, 术野清晰, 手术始终在直视下操作, 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 深部操作也直观易行, 术中可同时进行修整中鼻甲、鼻窦开放及下鼻甲骨折外移等操作, 更符合功能性、微创手术的原则。

摘要:目的 比较鼻内镜下2种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6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观察组给予三线减张手术。结果 双组患者鼻中隔矫正效果肯定, 均无再复发情况, 但是对照组仍有患者自觉通气过度或通气不适, 观察组患者则恢复良好, 无不适。结论 三线减张法矫正鼻中隔, 保留了鼻中隔的大部分硬质支架, 符合鼻中隔偏曲的生物力学规律, 具有创伤小, 严重并发症少等优点。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三线减张手术,鼻内镜

参考文献

[1]韩德民, 王彤, 藏洪瑞.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09, 24:103~105.

[2]Holt GR.Biomechanics of nasal septal trauma[J].Otolaryngolclin North Am1999, 32 (4) :615~619.

[3]颜永毅, 张增, 胡岩生, 等.鼻内窥镜下不同鼻中隔术式的初步体会[J].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 1999, 13:76~77.

[4]韩德民, 周兵.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40~144.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精选8篇)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科收治了42例鼻中隔偏曲...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