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防洪安全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防洪安全范文(精选12篇)

防洪安全 第1篇

美国克拉克大学公害评定小组的研究表明, 尾矿库事故的危害在世界93种事故、公害的隐患中, 名列第18位。近年来, 我国尾矿库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 给社会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和损害[2]。尾矿的安全处置关系到人与环境的友好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尾矿库的安全设施包括初期坝、堆积坝、排洪系统、排渗系统、观测系统等。尾矿库的安全分析主要包括防洪安全分析、结构安全分析、渗流稳定分析、坝体抗滑稳定安全分析。排洪系统是尾矿安全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式包括排水管、排水隧洞、溢洪道、排水明渠等。

防洪安全分析一直是尾矿库安全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邓红卫等[3]将调洪演算看作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问题, 进行了调洪演算的时变分析。李斌华等[4]对排洪系统的水力计算进行了相关研究。沈楼燕[5]根据尾矿库的工程实践探讨了排洪系统设计的相关问题。魏勇等[6]通过对水文计算公式的分析, 对尾矿库防洪问题进行了研究。

以上研究在尾矿库防洪安全方面, 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尾矿库设计中, 经常遇到尾矿库内外联合合并排洪问题, 这类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空白。笔者根据实际液体恒定总流的能量方程与水流的连续性条件, 推导了联合合并排洪系统有压流状态下的计算公式, 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理论支持。对独立排洪与联合合并排洪进行了经济比较, 说明了联合合并防洪的优越性, 结合一个算例, 说明了尾矿库内外联合合并防洪调洪演算方法。

1联合合并排洪系统

1.1梯级尾矿库

在条件适宜的河沟中, 有时建有两座或两座以上的尾矿库。为了减少汇水面积, 一般按照从上游至下游的顺序建设, 形成梯级尾矿库。梯级尾矿库中每个库可以满足选厂一定时期的尾矿排放需求。梯级尾矿库的每个尾矿库都存在防洪问题, 都需要布置排洪系统;若每个尾矿库都设一条单独的排洪系统直通最后一级尾矿库坝外, 则梯级尾矿库有几个尾矿库, 就要有几套排洪系统, 这些排洪系统若彼此独立, 相互影响较小, 但投资较高。

若梯级尾矿库中每个尾矿库排洪系统都汇入同一排洪系统, 合并起来排洪, 投资较低。

1.2截河尾矿库

在尾矿库库址选择过程中, 有时很难选到汇水面积小、库容量大, 坝体工程量小、投资低的尾矿库。在汇水面积较大的河沟中建尾矿库, 为避免大量洪水入库, 增加库内防洪压力, 需要进行库外分洪[10], 即在尾矿库的上游设置挡水坝, 将上游大部分汇水面积洪水直接引至库外, 库内的洪水通过库内排洪系统排出, 这种类型的尾矿库为截河尾矿库。若库内、库外各设置单独的排洪系统, 则排洪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小, 但投资大。若库内、库外排洪系统在下游适当位置合并, 则投资低。

1.3独立排洪与合并排洪的经济比较

在尾矿库工程实践中, 尾矿堆积较高的尾矿库, 排水系统应尽可能地采用排水隧洞[5];对于覆盖层较薄的尾矿库, 排洪系统可以选择坝下埋设排水管。下面以排水隧洞为例, 对独立排洪与合并排洪进行比较。

在低流速无压隧洞中, 若通气条件良好, 在恒定流情况下, 洞内水面以上的空间不宜小于隧洞断面面积的15%, 且高度不宜小于400 mm[7]。

对于圆拱直墙隧洞, 若圆拱半径等于直墙高度, 无压流状态下, 当顶部空间高度为1/4倍的圆拱直径时, 隧洞过水断面面积占总断面面积的比例为82.8%, 水力半径为0.585 8倍的圆拱半径, 水面以上空间比例为17.2%, 可以满足规范要求;故一般对于圆拱直墙隧洞, 水面以上空间的高度一般取1/4圆拱直径, 此时圆拱直墙隧洞的泄流量计算公式如式 (1) 所示。

式 (1) 中:Qd为隧洞泄流量, m3/s, A为隧洞断面面积, m2, r为隧洞圆拱半径, m, i为隧洞平均坡度, n为隧洞糙率系数。

若为压力流, 对于圆拱直墙隧洞, 若圆拱半径等于直墙高度, 水力半径为0.5倍的圆拱半径, 此时圆拱直墙隧洞的泄流量计算公式如式 (2) 所示。

两套独立的排水系统合并成一套排水系统时, 由式 (3) 成立。

式 (3) 中:r1、r2、r3为库内隧洞、库外隧洞、主洞圆拱半径, m;A1、A2、A3为库内隧洞、库外隧洞、主洞断面面积, m2。因r3>r1, r3>r2, 故A3<A1+A2。故在相同泄水量的前提下, 合并排洪比独立排洪断面要小。

对于排水隧洞, 断面越大, 掘进费用单价越低[8], 故采用合并的排水隧洞总体费用要比采用两套独立的排水隧洞投资要低。此外, 合并排洪方案即单洞方案比独立排洪方案即双洞方案, 洞线短、断面小, 故施工中的通风设备用量小, 出渣速度快, 工期短[9]。

2水力计算

2.1无压流

目前, 遇到两条排洪系统合并排洪时, 大部分尾矿库技术人员采用无压流计算。合并之前两条排洪系统在无压流状态下的流量之和等于合并之后排洪系统的无压流流量, 如式 (4) 所示。

式 (4) 中:Qi为第i个排洪系统中的泄流量, m3/s;n为排洪系统的个数;Qw为无压流计算时, 合并后的排洪系统泄流量, m3/s。

2.2有压流计算原理

联合合并排洪有压流计算依据的水力学原理主要有两个, 一个为实际液体恒定总流的能量方程, 另一个为水流的连续性条件。

实际液体恒定总流的能量方程[10]见式 (5) 所示。

式 (5) 中:下标1、2表示在上游断面1、下游断面2处取值;z为位置水头, m;p为压强, k Pa;v为断面平均流速, m/s;ρ为流体的密度, kg/m3;g为重力加速度, m/s2;α为动能修整系数;hω1-2为断面1与断面2之间的水头损失, m。

根据水流的连续性条件[11], 有式 (6) 成立:

式 (6) 中:Q为有压流计算时, 合并之后排洪系统的总流量, m3/s。

2.3有压流计算公式

尾矿库联合合并排洪系统的计算模型见图1所示。图1中库内隧洞、库外隧洞、主洞可以部分为排水管, 也可以全部为排水管。库内、库外排洪系统合并成后, 排洪系统的水力计算可以简化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见式 (7) 所示。且该一元二次方程有唯一解。

式 (7) 中:

其中:

Z1、Z2分别为库内、库外排洪系统的位置水头, m;λ1、λ2、λ3为别为库内隧洞、库外隧洞、主洞的沿程阻力系数;ξ13为库内隧洞至库外隧洞的局部水头损失系数;ξ23为库外隧洞至主洞的局部水头损失系数;l1、l2、l3为库内隧洞、库外隧洞、主洞的长度, m;d1、d2、d3为库内隧洞、库外隧洞、主洞的等效管径, m;∑ξ1、∑ξ2、∑ξ3为库内隧洞、库外隧洞、主洞的局部水头损失系数之和。

求解式 (7) 得到流速的计算公式如式 (8) 所示。

若排洪系统中某个位置出现负压, 则排洪系统的泄流量必然会缩小。为防止隧洞合并处出现负压, 造成流量损失, 隧洞合并位置还应满足式 (8) 或式 (9) 要求。

式中:Z为隧洞合并处的位置水头, m。

3调洪演算

调洪演算的目的是根据既定的排洪系统确定所需的调洪库容与泄流流量。调洪演算的基本原理就是水量平衡方程, 见式 (10) [12]所示。

式 (10) 中:Δt为库内任一时段, s;Qs、Qz分别为时段Δt始、终尾矿库的来洪流量, m3/s;qs、qz分别为时段Δt始、终尾矿库的泄洪流量, m3/s;Vs、Vz分别为时段Δt始、终尾矿库的蓄洪量, m3。

对于水库坝、挡水坝, 调洪演算的任务是确定安全超高;对于上游法尾矿坝, 调洪演算的任务是确定干滩长度与安全超高。

尾矿库的最小干滩长度与最小安全超高是保证上游法尾矿库防洪安全两个控制性指标。按照尾矿库的等别, 最小干滩长度与最小安全超高的取值见表1[13]所示。

尾矿库联合合并排洪系统的调洪演算, 在每个进水口处均有洪水过程、蓄水曲线、泄流关系曲线, 对于尾矿库内的进水口, 按照水量平衡原理计算, 可以得到干滩长度与安全超高;对于挡水坝前的进水口, 按照水量平衡原理计算, 可以得到安全超高。

4算例

某尾矿库为一截河尾矿库, 等级为三等, 采用挡水坝将上游来水截断。挡水坝前排洪系统即库外排洪系统, 采用排水井-排水隧洞形式;库内排洪系统采用排水井-排水隧洞形式。库内、库外排水隧洞合并为一个排水主洞。排水井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式结构, 断面为圆形。

库外排水井D=9 m, 排水隧洞断面尺寸为B×H=5.0 m×5.0 m, 长850 m, 最低进水标高为740m, 坝顶标高为745 m。库内排水井D=6 m, 最低进水口标高为707 m, 堆积坝顶标高为710 m, 排水隧洞断面尺寸为B×H=2.5 m×3.0 m, 长180 m。库内、库外隧洞合并后, 主洞断面尺寸为B×H=5.2 m×6.0 m, 长1 136 m, 出水口标高为630 m。

排水隧洞糙率系数n=0.028, 库外排水隧洞局部水头损失系数之和为1.5, 库内排水隧洞局部水头损失系数之和为0.5, 主洞局部水头损失系数之和为0.5。库外、库外排水隧洞至主洞的局部水头损失系数均为1.5。

库内水位与库内蓄水量的关系见表2所示, 库外水位与库外蓄水量的关系见表3所示。

库内的洪水过程线见表4所示, 库外的洪水过程线见表5所示。

采用2.3中的有压流方法计算合并排洪系统的泄流量, 计算结果见图2~图4所示。

从图2可以分析, 库内隧洞泄流量随着库外水位的增加而减小, 而随着库内水位的增加而增加;从图3可以分析, 库外隧洞泄流量随着库外水位的增加而增加, 而随着库内水位的增加而减小;从图4可以分析, 主洞泄流量随着库外水位的增加而增加, 随着库内水位的增加而增加。

库内、库外排水隧洞的泄流关系曲线随着库内、库外的水位而变动, 两个水位变动, 很难求解各自的泄流关系曲线, 需要适当简化处理。在库内水位为最高时, 计算库外隧洞泄流量随库外水位的变化, 把变化曲线作为库外隧洞的泄流曲线;在库外水位为最高时, 计算库内隧洞泄流量随库内水位的变化, 把变化曲线作为库内隧洞的泄流曲线。

因库内隧洞泄流量随库外水位的增加而减小, 库外隧洞泄流量随库内水位的增加而减少, 简化处理后, 结果偏安全。根据尾矿库自身的特点, 库内、库外的静压水头一般较小, 简化处理对隧洞断面的影响不大。

库内隧洞的泄流关系曲线见表6所示, 库外隧洞的泄流关系曲线见表7所示。

库内隧洞结合库内进水口处的泄流关系曲线, 形成库内排洪系统的泄流关系曲线见图5所示。库外隧洞结合库外进水口处的泄流关系曲线, 形成库外排洪系统的泄流关系曲线见图6所示。

根据洪水过程线、蓄水曲线、泄流关系曲线进行库内、库外的调洪演算, 库内调洪演算结果见表8所示, 库外调洪演算结果见表9所示。

5结论

(1) 梯级尾矿库、截河尾矿库联合合并防洪采用排水隧洞或在尾矿覆盖层较薄时采用排水管, 不论是无压流状态、还是有压流状态, 联合合并防洪均比单独防洪投资低。

(2) 探讨了隧洞在无压流状态下的水力计算, 根据水流的连续性方程、恒定总流的能量方程, 推出了联合合并防洪系统在有压流状态下的水力计算公式, 并给出了合并位置的选择要求, 为联合合并防洪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

(3) 通过一个算例, 给出了截河尾矿库内外联合合并防洪安全分析的调洪演算实现方法。

(4) 研究结果表明, 梯级尾矿库、截河尾矿库联合合并防洪, 采用排水隧洞或在尾矿覆盖较薄的情况下采用排水管, 具有投资低, 施工进度快的优点。成果可以应用于现有梯级尾矿库、截河尾矿库联合合并防洪安全分析与复核, 也可以用于新建梯级尾矿库、截河尾矿库联合合并防洪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摘要:在梯级尾矿库、截河尾矿库中, 存在独立防洪和联合合并防洪两种情况。联合合并排洪系统水力计算目前主要采用无压流, 有压流状态下的水力计算尚未形成理论公式。针对这种现状, 对独立排洪与联合合并排洪系统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对于隧洞及覆盖层较薄的排水管, 联合合并排洪系统投资低。根据实际液体的恒定总流能量方程与水流的连续性条件, 推导了联合合并排洪有压流状态下的水力计算公式, 提出合并点位置的选择要求, 给出了截河尾矿库联合合并排洪系统有压流状态下的调洪演算算例。成果可以应用于现有梯级尾矿库、截河尾矿库联合合并防洪安全分析与复核, 也可以用于新建梯级尾矿库、截河尾矿库联合合并排洪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防洪、防涝安全措施 第2篇

一、组织机构

我单位专门成立了本项目工程防洪领导小组。防洪领导小组成员由我单位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组成,项目经理任防洪领导小组组长,项目安全长、项目总工程师任副组长,各作业队整建制作为防洪抢险队,作业队长兼任防洪抢险队队长。雨季施工期间,项目经理部建立并坚持防洪值班制度,随时保持与业主的联系,认真执行防洪工作细则。

二、准备工作

组织施工人员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和要求,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施工技术规范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充分做好处理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做到临危不乱,措施得力。

三、备料:现场配备足够的机具设备和常用的防洪抢险用材料(如铁锨、镐、草袋、篷布、车辆、水泵、电线等),以便在遇到险情时及时调用。

四、调度人员应注意气象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时向管理人员和施工现场通报天气情况,做好防雨防汛的思想动员工作。

五、材料库应有防潮的得力措施。

对易受水蚀的材料(如钢材、水泥、木材等)妥善保管。

六、具体措施:

1.隧道工程在洞口顶部砌筑截水沟,并在洞口两侧设立排水沟,施工便道两侧降低地下水,保持便道畅通。

2.各类排水设施应及时维修和清理,保持其完整状态,临时排水设施应尽量与永久设施结合起来。

3.沿便道一侧及时疏通河道,减少水流对便道边坡冲刷,过山谷泄洪口处埋设好圆管,便道一侧高边坡应做好防护,确保边坡稳定,在汛期安排专业安全员进行定期检查边坡。

4.在灌注砼时突然下雨,要在已灌注的砼表面覆盖塑料布、篷布等遮雨物,不可盖草帘,以防止将碎草掉入钢筋砼中,不易清理。

5.保持河道的畅通,严禁将弃土、弃渣、生活垃圾等倒于河道内,保证其泄洪能力,另外根据汛情可适当加固地堤坝。

防洪安全 第3篇

关键词:山洪沟;岸坡防护;固滨笼;生态;辽西地区

中图分类号: TV8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40

1 项目基本情况

本文主要对辽宁省西部北镇市广宁河山洪沟的设计进行分析讨论。广宁河为辽河水系,经黑鱼沟河入西沙河进绕阳河,最终汇入辽河,流域面积140平方公里,河道全长22.47公里,河道比降10.52‰。本工程整治河段从富屯乡新立村于家街至富屯乡富屯村李家胡同,治理总长4.9公里,治理最下游断面以上流域面积为42.3平方公里,距下游汇合口约11公里,平均比降为11.9‰。形成本流域的暴雨天气系统有华北气旋、高空槽和台风等。流域洪水主要是由暴雨造成,暴雨主要发生在7、8月份。降水量年内变化大,年内分配也不均匀,而且集中在几场较大暴雨,单次历时为1~3天。流域上游无控制性防洪工程,山区河道比降大,河水汇流时间短。

北镇市全境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地势西北偏高,东南偏低。现状主河槽宽度23~46米,河床深0.4~6.8米,两岸大部分为农田和村屯,河道上游两岸局部为山脚。山上受自然剥蚀,河谷周边地势较为平坦,其上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物和冲洪积物,以河流冲积、洪积、坡积、残积为主,岩性为黑褐色亚粘土,灰褐色亚砂土,灰黄色粉细砂。工程区内岸坎基础地层岩性主要由粉砂和中细砂组成,岸基稳定性良好,但抗冲刷能力均较差,且广宁河属山区丘陵型河流,河道相对较窄,洪水期水流湍急,受侵蚀强烈,威胁岸坎安全,建议对岸坎迎水坡段采取护岸工程处理措施。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通过对治理段河道两岸现状的调查,治理河段范围内耕地及民宅较多,两岸岸坎、岸坡被洪水逐年侵蚀,对河道岸基的冲刷威胁着两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目前防洪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该山洪沟治理段河岸岸坡防护。

北镇市广宁河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采取岸坡整治措施,提高广宁河两岸集中居民点、重要基础设施等防护对象的防洪能力,与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相结合,逐步构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达到有效防御山洪灾害的目的,改变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减少人民群众伤亡和财产损失,尤其是避免群死群伤事件发生。

本工程治理山洪沟位于广宁河中下游,该段河道不规整,且村屯、耕地密集,靠近富屯乡,两个行政村沿河分布,河道主槽及两岸岸坡均存在人为的破坏,逐年的冲刷和淤积导致河道两岸面临着冲兑、塌岸甚至洪水漫滩的危险。据现场踏勘统计4.9公里范围内两岸岸坡不仅存在安全风险,且两岸范围百姓活动频繁,植被已被严重破坏,多为裸露的砂土,常年的冲刷更是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

3 工程治理方案

本次广宁河整治工程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完善以生态恢复为主的防护体系,在设计中结合生态措施的方案成为优先推荐的目标。考虑到广宁河为山区性河流,强烈而集中的暴雨形成陡涨陡落的洪水过程,因此兼顾过流安全、投资及生态治理的要求,在设计中部分岸坡及坡脚考虑采用硬护砌,部分岸坡坡面采用生态护岸,以植物根系本身的固土性来起到固坡的目的。

目前该地区常用的硬防护型式为坝式护岸、坡式护岸和墙式护岸。

坝式护岸利用控导工程来控导主流、稳定河势、保堤护滩,但其会对水流流势产生一定影响。修建坝式护岸后改变了河岸的平顺状态,使双向流的冲击力更强。

墙式护岸兼顾耐用,抗压强度高,且占地小,但施工程序复杂且质量难以保证,造价较高。

坡式护岸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形式,利用耐冲材料(格宾石笼及块石)铺设在岸坡一定范围形成连续的覆盖式防护,对河床边界条件改变较小,但受工程占地影响,该种型式护岸对河道造成一定程度的束窄。

结合实际情况,本工程硬防护在河道较宽区段采用护脚型式。护岸工程材料选择应结合山洪沟特性,通过水面线及流速计算可知本项目区河道流速范围区间在1.35~2.89米/秒之间,由于当地块石材料较为丰富,本次设计采用固滨笼护岸。

4 工程设计及后期实施的思考

工程实施后可使广宁河沿岸2个行政村受益,受益人口达4800人,保护农田12000亩。河道整治后将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提高了当地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维护区域社会稳定,社会效益显着。

本工程为山洪沟治理工程,针对辽西地区河道现状实际情况及历年来治理山洪的经验,采用生态石笼护脚结合坡面植被恢复,可以有效抵御设计标准下的洪水袭击,保护居民区岸坎的安全,做到防洪与生态的协调统一。此外,建议山洪沟在实施过程中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力度,以便发生山洪灾害前采取快速准确的预警措施逃避险情。

本工程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确定防洪标准为十年一遇,若遭遇超标准山洪灾害,同样需要考虑对应方案,根据河道两岸实际情况,结合现有条件,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要做好两岸超标准洪水淹没区居民的逃险及财产安全的转移,将损失降到最低。村屯通向山体的现状土路可作为避险逃难的道路,村民可选择空旷、地势较高的区域作为临时避险场所,为避免泥石流的发生要避免在山脚及陡峭山坡逗留。

作者简介:孟伟龙,本科学历,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沈阳分院,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

网络出版时间:2016-6-30 9:04:33

防洪安全 第4篇

关键词:小水库,加固除险,安全,防洪

我省现有多座小水库, 这些小水库为工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 大部分兴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工程上得急, 前期工作不充分, 有的是边设计、边施工, 有的甚至无设计, 缺乏严格的审查程序, 致使工程标准很难控制。水库历经多年运行, 老化退化严重, 维修管理跟不上, 多数工程带病运行。近年来, 也只有少部分小型水库搞了维修加固, 且大部分是搞些零星修补, 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程标准。通过调查摸底, 目前, 小水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防洪标准达不到规定的设计要求, 且有的水库大坝砌石护坡坍塌, 有的坝体裂缝、坝基渗漏, 有的工程设施不完善等。

1 目标

按照上级要求,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 2007年-2009年, 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我省现有病险水库加固任务, 大幅降低全省水库病险率。

2 资金测算和筹措方法

2.1 测算原则和方法

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方案的通知》黑龙江省水利厅《关于重点小型病险水库加固工程省级配套资金等有关事项的通知》及《关于对列入省计划内病险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省补资金有关情况的通知》等文件精神, 本次加固主要考虑水库大坝、放水涵、溢洪道等三大部分的除险加固以及部分必须的管理设施等建设。对列入国家规划的重点小型水库实行按市定额补助, 平均每座水库补助按照中央确定的平均投资额450万元、中央和省级承担70%的比例计算, 即每座水库315万元;对列入省计划的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 根据省财政厅、省水利厅对病险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抽样测算结果, 小 (一) 型水库除险加固平均投资额为300万元/座, 小 (二) 型除险加固平均投资额为100万元/座。省以此为标准并按50%的比例安排省级补助资金, 小 (一) 型以市为单位、小 (二) 型以县为单位, 实行定额包干使用。对列入计划的我省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市、区承担资金部分, 由市与区按6:4的比例分担。

2.2 资金筹措

根据中央、省有关精神, 加大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投资力度。为加快我省小水库除险加固进程, 各级要加大力度, 多渠道、多层次筹措建设资金, 以保障配套资金足额到位。按照国家、省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按比例足额落实配套资金, 同时应发动受益区群众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积极参与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市级财政要将国家、省级以及本级配套资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3 加快建设, 强化管理, 扎实开展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我省的水库大多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受当时技术及经济条件等限制, 加上经过长期的运行, 安全隐患问题日益突出。

3.1 认真调查摸底, 制定实施计划

为了彻底摸清病险水库现状, 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病因。水管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病险水库检查组, 对全省范围内的所有小型病险水库逐一会诊, 拿出除险加固的意见和措施, 并分别编制小水库除险加固的实施方案。并本着“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 对所有病险水库进行分类排队, 制定了年度实施计划。

3.2 广开渠道, 多方筹资

根据我省关于小型病险水库治理资金采取先干后补的意见。市、乡两级政府及有关工程管理单位不等不靠, 采取市里拿一点, 乡镇集一点, 受益单位出一点的办法, 积极筹措资金, 加快工程建设。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皆由工程建设单位统一管理, 做到专款专用, 凡是未经验收签字的工程不支付。

3.3 强化建设工程管理, 严格建设程序

工程建设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实施阳光操作, 对每项工程都进行招投标, 择优施工队伍, 保证了工期和质量。按照“三制”要求, 严格建设程序。

3.4 加强质量管理

针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较多的实际, 市、镇两级专门成立了工程建设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主要项目责任人、技术负责人, 并规定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对工程实行终身负责制。工程实施期间, 制定科学合理施工组织设计, 对施工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 严格检查验收签字程序, 保证了工程质量。

3.5 认识到位, 加强调度, 认真督办

认真学习省、市有关病险小水库除险加固实施意见。并充分利用防汛会、水利工作会, 宣讲小水库除险加固的重要性。通过观看国家防总制作的《水库垮坝警示录》, 起到极大的震撼力, 各级都从思想上认识到病险小水库就像“两把利剑”悬在我们的头顶上, 加快病险小水库除险加固刻不容缓。并本着实事求是, 量力而行, 先急后缓的原则, 科学制定实施计划。计划内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定期进行检查督办。对影响工程进展的问题做到及时解决。考虑到有关乡镇筹资困难的实际, 市里挤出部分资金用于工程启动。调动了各乡镇工作的积极性, 推动了该项工作的开展。

3.6 努力探索适宜小水库管理的路子

长期以来, 沿用旧管理模式, 使多数小水库处于管理工作薄弱、综合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境地。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以小水库除险加固为契机.规范了小水库的管理, 达到了以建促管效果。

3.7 规范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管理, 加快工程实施进度

水库除险加固要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管理。一是严格项目法人组建。水库加固项目在开展前期工作的同时应完成项目法人组建。小型水库加固工程由所在县 (区) 水利局负责组建项目法人。项目法人的组织机构和技术力量必须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主要管理人员须经培训后上岗。二是规范招投标管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施工、监理、主要设备和材料采购, 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公开招标。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大招投标工作的监督力度。三是加强工程监理管理。监理单位要切实履行监理职责, 规范监理行为, 要严格按合同规定, 认真做好进度、质量和投资的控制。监理工程师要持证上岗, 严禁同体监理, 确保监理效果。工程实施中应严格控制合同外项目的发生, 不随意变更已批复的设计。四是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水库加固工程质量责任制, 全面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质监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

我省在水库除险加固和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中,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要, 与构建和谐水利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将继续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手段, 积极探索新模式、不断做活水文章, 为水利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金平.小型水库设计洪水标准初探[J].海河水利, 1993, 6.[1]曹金平.小型水库设计洪水标准初探[J].海河水利, 1993, 6.

[2]宋国宏.浅议小水库的防洪问题[J].河北水利, 1994, 4.[2]宋国宏.浅议小水库的防洪问题[J].河北水利, 1994, 4.

防洪防汛安全知识 第5篇

编制防洪防汛预案,并在汛期前做好检查落实工作。学习防洪知识,加强并完善自身环境内的防灾措施,发现异常征兆,如堤坝渗水,出现“管涌”,水位异常猛涨,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做好防洪准备,准备必要的医疗用品,妥善安置贵重物品,准备必要的衣物、食品、矿泉水,做好自救和救援的准备,将人畜等尽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如被洪水围困,可在屋顶、树上等高处避难。将木料或木制家具捆扎成救生筏使用:施放求救信号,等待救援:如有条件时,要积极援救周围的遇难者。

在洪水到达之前,最重要的是选择逃生路线,尽快地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撤离危险地带,不要徒步涉过水流湍急、水深已过膝的水溪。不能饮用洪流中的污水。

即时了解汛期灾情,制定或调整防洪对策。在汛情紧张时期,当天气预报有连续暴雨或有台风袭击时,在易受洪水淹没的低洼、滞洪地带或湖泊、海边、河边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随时注意水位的变化,及时了解洪水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或减轻洪水的危害。

【防洪防汛安全知识小常识】

1、汛期气候多变、突变、常会出现打雷闪电、大暴雨、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

2、汛期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山洪暴发等自然灾害。

3、要经常收听天气预报,密切注视天气变化,了解掌握灾情预报预测,做好防洪自护。要认真学习有关汛期防灾抗灾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不到易发生山洪(河溪边、沙滩,低洼处)区域游玩逗留。

5、不到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危险区域或危房里活动停留。

6、不到溪、河、池塘、水库等水域戏水、游玩。

7、需过溪河要找桥梁通过。不要涉水过抗、过溪、过河,更不要冒险抢渡溪河。

8、不到小溪、河流等水域捕鱼玩耍。

9、遇到灾害性天气尽量不外出,已出门在外的要寻找安全的地带避灾自护。

10、要熟记学校应急信号,应急转移路线和地点,需紧急转移时,要听从学校统一指挥,及时有序地安全转移。

11、途中遇险时,不必惊惶失错,应迅速进行避险自救或寻找求助求救的办法,不能冒险行事。

【防洪防汛安全知识应对暴雨山洪】

暴雨洪水发生前:

(1)要避免在低洼地带、山体滑坡威胁区域活动。每年夏初要对房前屋后进行检查,留心附近地质变化,看是否有危险迹象。

(2)要熟悉周围环境,自备必要的防水、排水设施,如帆布、编织袋、沙石、木板、抽水泵等。注意收听当地气象防汛部门的预报。特别是人群密集区要及时做好人员疏导转移等工作。

暴雨洪水发生后:

(1)发现重大征兆或已经发生灾害时,尽快将消息传递出去,引起重视,争取控制灾害发展和救援。

(2)在紧急情况下,头脑冷静,行动快速,果断放弃。暴雨洪水突发性强,陡涨陡落,持续时间短。当发现河道涨水,要迅速撤离,不可麻痹迟疑。汛期河道涨洪时,千万不要强行过河,要耐心等河水退了以后过河,或长距离绕行过河。

(3)在发生暴雨洪水时,行人避雨要远离高压线路、电器设备等危险区域,雷雨时要关闭手机。

更绿更防洪 第6篇

在这一大片绿墙之下,其实暗藏了一套可持续的排水系统,它遍布墙体,能够收集雨水并将之储存到屋顶的专用蓄水罐中,然后再通过装置慢慢地将收集到的雨水浸润墙上的植物,墙面最多能储存1万升水。据伦敦环境署数据,由于城市地面的吸收能力较低,处于泰晤士河泛洪区的产业有1/4面临洪灾危险。“活体墙”耸立起来后,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能在大暴雨来袭时帮助缓解地面排水的负担。

这座“活体墙”上种植了20多种季节性植物,它们都经过了仔细挑选,以确保每个季节都能展现出生机勃勃,并以此吸引鸟类、蝴蝶和蜜蜂等动物,提高生物多样性。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非常支持这个“活体墙”项目,他鼓励有更多“活体墙”的出现,既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也使伦敦变得更绿。

Commonweal at a Glance

可净水运水器/在非洲,成百上千万的人家中缺少水龙头,需要步行至附近的河流、湖泊或者公用水龙头取水。最近,三位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学生设计了一款非常实用的运水器,在运水的同时还能对水进行净化。运水器的主体是一个五加仑容量的大水桶。人们通过推手柄滚动水桶,而在水桶滚动的过程中,内置的净水系统会分离泥土、细菌和寄生虫。不过目前,这一设计仍处在测试阶段。

降限速更安全/日前,英国爱丁堡将市内居民区、购物区和行人、自行车频繁出没的街道限速从每小时48公里降到每小时32公里。调查表明,限速降低后,儿童在人行道上的事故发生率降低了70%;而在同样降低限速至32公里每小时的朴茨茅斯,总的伤亡率降低了22%。自行车骑行者们非常支持这项政策,认为会使道路更加安全,并鼓励更多的人骑车上路。

防洪安全 第7篇

云县大寨镇位于云县县城东南部, 勐麻河谷两岸, 境内最高海拔 (大亮山) 2774m, 最低海拔1450m。位于东径100°09'~~100°14', 北纬24°03'~24°14'之间, 东与涌宝镇接壤, 东南与原糯洒乡相连, 南邻大朝山西镇, 西毗临沧县蚂蚁堆乡, 北接茶房乡, 总土面积229.9km2。全镇辖13个村民委员会, 167个村民小组, 8838户, 36682人。总耕地面积2295.13hm2, 其中, 水田1187.8hm2, 水浇地7.8hm2, 旱地1099.53hm2。地势两山夹一河, 分两类气候区:大寨、团结、文丰、文朵、新合沿河五个村, 海拔在1450~1800m之间, 属半山区, 其他8个村海拔在1800m以上, 属高寒山区。大寨镇雨量多, 故有“干云洲, 湿勐麻”之称。——云洲——即云县城, 勐麻——即大寨。

2 洪水成灾原因

一是由于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 汛期降雨集中, 降雨强度大, 产汇流迅速, 洪水瀑起瀑落, 而且泥沙含量大, 具有较强的破坏性, 这是造成洪灾的主要原因;二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植被覆盖率低, 未能有效地发挥对雨水的拦蓄作用;三是现有防洪工程运用年代久, 老化失修, 且拦蓄工程少, 调节能力差, 不能有效抵御较高标准洪水侵袭;四是由于管理不善, 水利执法力度不强, 河道内人为设障影响行洪。

3 正确认识防洪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大寨镇现有小 (一) 型水库1座, 小 (二) 型水库3座, 4个水库均在六、七十年代所修建, 建设质量低, 近几年来, 国家对这些水库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了除险加固。

2) 水土流失严重。虽然乱砍滥伐得到制止, 但由于近两年通达工程和村组公路开通, 至使水土流失加重, 给防洪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3) 防洪物资储备差, 防汛资金筹备难, 多数村组没有迎战突发洪水能力。

4 防洪抗灾工作的重点及安全对策

4.1 防洪预案的编制

大寨镇防洪预案主要有水库防洪预案, 勐麻河河道防洪预案等, 其编制的内容有:编制依据、编制原则、适用条件、工程概况、应急组织保障、主要应急措施等项内容。

4.2 保障水库塘坝城防安全

水库、塘坝等蓄水工程是下游河道的防洪屏障, 水库、塘坝出了问题, 下游防不胜防。大寨镇有小 (一) 型水库1座, 小 (二) 型水库3座, 小塘坝4座, 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工程隐患, 防洪标准较低。因此确保水库和塘坝安全运行是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尽快积极争取完成病险水库、塘坝的除险加固安全处理, 水库管理单位承包责任人和技术参谋要积极负责, 做好汛前、汛中和汛后检查, 力所能极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搞好洪水预报和调度。各管理单位要及时掌握雨情、水情和工情变化, 严格按照县防汛指挥部下达的汛期控制运用计划调度运用, 严禁超汛限水位运行, 当超汛限水位时要先打开闸门及时泄水, 降低水位。落实预警避险方案, 本着有限保障与无限负责的精神启动紧急抢护避险措施。对水库、塘坝下游河道沿岸居住的村庄要进行超前警示, 对靠近河岸居住的居民要选好遇险转移路线, 对村与村、村与库和村与坝之间要确定联络方式、联络信号, 以便出现险情及时通报转移。各水库、塘坝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预警撤离避险预案, 并做好预案宣传工作。

4.3 保障主要河道堤防安全

我们整治河道, 既要防止洪水泛滥, 也要适应其自然规律, 因势利导, 不能只强调改造自然, 变泽国为桑田。

4.4 保障山区灾害防治安全

根据调查, 大寨镇有13处山地灾害隐患点, 其中重点灾害4处, 涉及4村4组。这些灾害点稳定性差, 特别是在连续几年久旱之后, 降雨量达到土壤饱和或下大暴雨, 以及水位不断变化等情况下极易诱发泥石流, 崩塌或滑坡等山地灾害。由于山地灾害具有形快、危害大、破坏力强等特点, 因此要按照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指导方针, 汛期要把防御山地灾害摆在重要位置来抓, 1) 要在灾害点落实好监测预防责任人, 确保及时准确传递信息;2) 要加强山地灾害的治理和应急处理。对危险滑坡地段要修建坡面防护工程或挡墙, 对泥石流易发区要通过开挖水平沟, 修竹节壕等形式搞好水土保持建设;3) 要做好预警避险, 明确预警信号, 确保出现险情时群众及时安全转移。特别是在山地灾害易发的河岸、山谷、山根、泥石流区、山体滑坡区等地段居住的村庄和施工作业人员要选好避险路线;4) 要认真制定山地灾害防治预案, 开展演练, 积极备战;5) 要进行山地灾害和房屋的安全检查, 超前排除安全隐患;6) 要开展宣传、群测群防, 及时巡查及时疏散、及时安置。

4.5 保障水利建设、交通设施安全

近年来, 大寨镇在河道范围施工的水利、交通等工程项目较多, 在积极落实防洪预案中, 各工程项目责任单位要确保施工防洪安全。对穿河穿沟、沿河沿沟和穿涵洞修建桥涵、护村、护地坝和输水管道的施工工程, 对在山坡采掘渣石和河道采砂量大的部位, 在施工时要注意防治安全, 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洪措施, 在预案可行经审核后再进行施工;在河道采砂时要按照水务部门规划的采掘边线进行开采, 严禁无线采砂;在河道采砂时严禁在桥基和桩基附近河段开采, 对在山坡采掘渣石时, 禁止在水保防治区开采, 在非水保防治区开采时要留有足够的坡度, 并要砌筑护坡或挡墙, 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山地灾害;汛期施工不能阻碍河道行洪, 并要给抗洪抢险留足防洪通道, 对施工场地两岸要修建临时性防护工程, 以保证正常施工。

4.6 保障危楼房加固安全

近年来, 大寨镇经济发展很快,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但仍有部分危楼危房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和修理, 在汛期来临之前特别要加强中小学校舍和危楼房的检查, 提前警告;查出的危楼危房进行维修加固, 对难以维修加固的危楼危房立即搬迁, 避免不必要的人身安全隐患。

对于普及山洪灾害的知识, 为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 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要广泛宣传, 做到家喻户晓, 老幼皆知, 增强防范意识, 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

参考文献

防洪安全 第8篇

1.1 基本情况

白水县境内河流均属北洛河水系, 主要支流有白水河、铁牛河、孔走河3条, 支毛沟有1178条, 有水流的49条。流长在50km以上的河流有洛河、白水河2条河流, 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洛河、白水河、铁牛河、孔走河4条支流。

洛河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 在白水县境内流长59.5km, 流域面积986平方千米。洛河流经我县北塬、收水、纵目、史官、雷牙、西固等七乡镇, 涉及明珠、五峰、槐沟河等三处水电站及张家船、槐沟河、王莽寨、田家河等20个村、5个厂矿467人安全, 淹没河滩地4265亩。

白水河发源于宜君县云梦山南麓, 在白水县境内流长60.4km, 流域面积352.2平方千米, 流经白水县的云台、林皋、杜康、城关、冯雷、西固、雷村、蒲城县的高阳、罕井、洛滨等10个乡镇, 上游建有林皋水库、下游建有故现水库。一旦发生洪水, 将直接危及下游铜川、白水、蒲城三市县10个乡镇30个村组8054人、8343亩耕地、9个厂矿单位及2km铁路、4.6km公路的安全。

孔走河是白水县与澄城县的界河, 发源于澄城县冯塬镇书堡村东徐家山, 在白水县狄家河与澄城县善化乡交界处入北洛河。在县境内流长14.2km, 流域面积100.6平方千米, 流域涉及白水县史官乡和澄城县冯塬、善化两个乡镇, 澄城县在上游建有水库 (小二型) 1座, 下游建有8处小型农村提引水工程。涉及300余亩耕地的安全。铁牛河系北洛河的一级支流, 全长22.3km, 流域面积100.5km, 河道平均比降21.4%, 流域平均宽度4.5km。

1.2 存在问题

(1) 白水县河道塬高沟深河流下切深度较大, 因而无堤防, 也无现状防御标准; (2) 由于河道比降大, 冲刷严重, 水毁工程较多; (3) 防洪机制还不完善, 要继续完善各种防洪措施和制度; (4) 多年以来防洪资金投入匮乏。

2 小型水库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2.1 基本概况

全县现有7座水库, 总库容4362.7万立方米, 有效库容2085.4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1座 (林皋水库) 、小 (一) 型水库2座 (故现水库、铁牛河水库) 、小 (二) 型水库4座 (后洼、西洼河、武子、中塬水库) 。水库调节水量2742.7万立方米, 总有效灌溉面积为10.37万亩。

(1) 故现水库位于雷村乡洛河支流白水河上, 流域面积758平方千米, 坝型为浆砌石重力拱坝, 设防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 300年一遇校核; (2) 铁牛河水库位于尧禾镇洛河支流的铁牛河上, 流域面积50.9平方千米, 坝型为均质土坝, 最大放水流量3m3/s, 设防标准按30年一遇设计, 300年一遇校核; (3) 西洼河、后洼、中塬、武子四个小 (二) 型水库均建在白水河支流上, 坝型为均质土坝, 设防标准均为10年一遇设计, 50年一遇校核。

2.2 存在问题

白水县的7座水库均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属“三边工程”, 工程都是由群众投工投劳修建的, 给工程带来诸多隐患和病害。除林皋水库经过2003-2005年除险加固后, 险情得到基本控制外, 其他小型水库均不同程度存在安全隐患。

2.2.1故现水库主要存在的问题

(1) 浆砌石重力拱坝过水面裂缝鼓起; (2) 拱坝下游冲刷严重; (3) 坝体出现裂缝、渗漏严重; (4) 坝基及绕坝渗漏严重; (5) 排砂洞淤积毁坏; (6) 库区淤积严重; (7) 放水洞及附属设备老化失修; (8) 大坝无安全观测设施、通讯设备、供电设备毁坏严重, 洪水直接影响人口0.05万人, 农田0.1万亩的安全。

2.2.2 铁牛河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大坝坝顶高程不满足300年校核洪水要求, 大坝上下游存在塌陷、裂缝、上下游干砌石护坡破坏, 部分被预埋, 右肩坝存在绕坝渗漏问题; (2) 下游坝坡抗滑稳定不满足特殊规范要求; (3) 溢洪道损坏严重, 断面及砌护不满足泄洪要求; (4) 溢洪道进口左肩过支沟道路填方无泄洪设施, 危及溢洪道泄洪安全; (5) 放水洞及其附属设施损坏渗漏, 老化严重, 无动力电源设施; (6) 无大坝安全监测设施。洪水影响到人口0.3万人, 耕地1.2万亩, 铁路2km, 公路2.8km的安全。

2.2.3 西洼河、后洼、中塬、武子四座小 (二) 型水库均存在溢洪道未衬砌并不同程度损毁, 水库放水设施不健全, 无观测设施及预警系统, 管理机构不健全等问题, 其中后洼水库和武子水库还存在淤积严重的问题, 其中武子水库基本淤平。一旦发生洪水将直接影响人口320人, 耕地面积500亩, 村庄2个, 公路1km的安全。

3 洪水灾害及成因特点

白水县境内气候多变, 灾害频繁发生, 雨量最多年份曾达到1050mm, 最小年份321mm。全县20年来, 平均降雨量577.8mm, 降雨多集中于7、8、9三个月, 夏秋多春冬少, 变幅大, 加之其他气象因素, 年际波动相差剧烈、干旱、暴雨、冰雹等各种自然灾害多, 其主要水灾是: (1) 1994年汛期, 洛河连续出现三次洪峰, 历时10个小时, 据统计, 受灾人口0.3万人, 冲毁果园420亩, 冲毁水利设施14处和1所学校, 使王莽寨水电站隧洞封口冲垮, 坝区材料全部被冲走, 5公里路面全部冲毁, 这次洪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0余万元; (2) 1996年8月1日的大暴雨强度大、历时短、洛河狄家河段洪峰流量在700m3/s以上。原城郊乡圪台村的拦河坝部分冲毁, 使100余亩果园, 300余亩菜地灌溉受到严重影响, 这次大的降水, 造成我县公路14处塌陷, 直接经济损失38.6万元。

洪水灾害的特点及成因: (1) 起涨快、涨率大、来势凶猛。王莽寨水电站94年9月1日零时30分起涨水, 河道实测流量2000m3/s, 2时流量达到3650m3/s。4时流量达到4427m3/s。1个小时之内河道流量增加了1650m3/s, 这样快的上涨速度为我县历史所罕见; (2) 峰高且峰顶时间短, 由于暴雨笼罩范围广, 且雨区的移动与河流的流向一致, 上游和支流, 沟岔同时发生洪水, 造成峰高量大, 致使一些河流出现特大洪水, 由于降雨历时短, 强度大且比较集中, 再加上河流比降大, 造成峰顶时间短。

4 治理对策

防洪安全 第9篇

江心洲位于江心的浅滩,一般是江河中由径流所携泥沙堆积而成的四面环水的沙滩和陆地。由于长期受流水作用的影响,江心洲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方面江心洲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缺乏与江岸陆地系统直接相连的通道,岛上原有自然群落演替一般受到较小的干扰,生态价值往往较高;另一方面江心洲四面环水,风景优美,其特殊的自然条件是公园开发建设的重要基础[1,2]。另外,江心洲与城市交通连接减弱,孤立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多人为活动的干预,江心洲的人文景观普遍保留较好,地方传统民俗较为突出。

近年来伴随着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沿江而建的城市不断跨江发展,过去作为城市天然屏障的河流如今逐渐成为城市中心区域的重要自然资源。为了满足人们休闲旅游、亲近水体的需求,许多城市充分利用江心洲的优越自然条件,大力进行江心洲公园的开发建设。

2. 江心洲公园的防洪安全性问题

江心洲公园在满足游客休闲游憩需求的同时,由于其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如四面环水、每年洪水泛滥,导致公园的防洪安全性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江心洲公园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既要注重公园整体功能和形式,也要综合江心洲公园的特点,从防洪安全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江心洲土地与河流水体直接接触,不同时间段河流水位的变化使得江心洲长期受到河流的冲刷,特别是春夏涨水时的丰水期,在建设过程中应通过各种防洪措施确保安全性,如通过防洪标高、构筑物结构安全、滞洪区、驳岸设计和清淤理水等设计策略确保防洪安全。除此以外,由于江心洲公园四周环水,亲水空间作为游客休憩的主要场所,在做好防洪措施的前提下,应通过包括栏杆、救生设备等措施以及设置警示标志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识,充分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3,4]。

3. 白鹭洲书院公园景观安全性研究

3.1 项目概况

白鹭洲书院公园位于吉安城区赣江中流的白鹭洲,基地呈梭状,南北狭长,长约1200米,宽约150米,面积约18公顷。因洲上多栖白鹭,又以李白“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而得名。白鹭洲书院位于该洲之尾,依洲而名,始建于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它和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合称为古代江西三大书院。白鹭洲洲头为河滩,洲中为茂密树林及白鹭洲中学,洲尾为中山院、云章阁、风月楼等历史建筑。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白鹭洲的书院文化和自然优美的洲地景观,体现“文化庐陵、山水吉安”城市特色,从2012年开始启动白鹭洲书院公园规划建设。

3.2 防洪安全设计探讨

吉安市所处的赣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从每年3月开始进入雨季,4-9月为汛期,5-6月为主汛期,这期间由于大气环流活跃,冷暖气流相遇形成的锋面雨历时长,范围大,遇到暴雨集中时易形成大洪水。因白鹭洲处于赣江江心位置,岛上地势较低,每年汛期时都会被洪水淹没几次,每次一至两天洪水即退,因此防洪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据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报告资料,峡江水利枢纽建成后,白鹭洲常水位线为46.5米,航道最低水位线为42.7米,死库容水位线为44米,各洪水位标高见表2。在公园设计中主要从场地竖向设计、建筑设计、栏杆设计等方面对防洪安全问题进行考虑。

3.2.1 竖向设计

根据白鹭洲现状地形及赣江水文情况综合考虑公园竖向设计。其中环洲路按满足赣江高水位要求,竖向标高最低为49.0米,最高为50.0米。亲水步道标高按47.0米控制,确保其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环洲路、亲水步道和其他园路的排水坡度按1%-2%控制,各类广场排水坡度按0.5%-1%控制,确保排水的通畅,协调防洪、雨污水排水出口标高及地面水排除等问题。同时考虑到洪水过后,岛上部分道路广场被淹后淤泥淤积,地面铺装必须采用有利于清淤处理的材料。

3.2.2 建筑设计

根据赣江水位变化情况,白鹭洲书院公园凤凰台、白鹭文澜等主要园林建筑均采用两层楼台的形式,底层架空。一方面满足游客远眺体验的需求,另一方面从安全性的角度满足防洪要求。如洲头的凤凰台首层标高为50.0米,二层标高为53.60米(图2)。洲尾的白鹭文澜二层平台地面标高为51.0米,底层与亲水步道相连接,标高为47.60米,整体建筑强调通透性(图3)。

白鹭洲中学和古书院在建筑布局上考虑到洪水流向和冲击的安全问题,主要采用条状梳式布局方式,以建筑形体的断面对着水流方向。同时,大部分建筑采用底层架空的形式,有利于更好地泄洪需要。

3.2.3 栏杆设计

栏杆作为一种安全措施,在使用中一般具有安全防护、分割导向和丰富景观等功能。江心洲周边为自然水域,在亲水步道、平台均应设栏杆,防止游客跌落水中。由于白鹭洲洪水位较高,每年洪水期整个岛都会被洪水淹没。因此,河岸栏杆设计应从防洪安全的角度进行考虑,有利于洪水时的泄洪,并保证栏杆结构的稳固性,避免被洪水冲垮。

为了有利于泄洪,白鹭洲书院公园亲水空间的栏杆主要采用通透式的铁链石栏杆(图4)。而洲尾段为了与白鹭洲古书院建筑风格协调,采用传统青石板栏杆,为了增强栏杆的通透性,利于泄洪,该青石栏杆采取中间镂空的形式(图5)。同时考虑到洪水时河岸栏杆的结构安全性问题,铁链栏杆和青石栏杆的望柱底下采用地梁,地梁上面预留凹槽,望柱插到凹槽,以细砂混凝土填实。青石栏杆望柱靠亲水步道一侧还增加横梁,保证栏杆的抗倾覆性(图6、图7)。悬挑的亲水平台上的栏杆则通过植筋与钢筋混凝土挑板固定,植筋穿过挑板,端部通过附加钢板锚固,钢板与植筋塞焊,增强安全性。

江心洲公园周围环水,游客在亲水活动中的人身安全也很重要。其中栏杆作为安全防护的重要措施,对于防止游人落水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栏杆高度和形式、材料等方面必须严格满足相关设计规范要求。虽然铁链栏杆比青石栏杆通透性更强,更有利于泄洪,但从人身安全角度上传统青石栏杆比铁链栏杆更为安全。对于游客而言,特别是小孩等群体,由于安全意识不足等原因,在游览过程中铁链栏杆更容易发生攀爬、落水事件。因此在亲水空间,特别是铁链栏杆的使用过程中应增加警示标志、救生设备,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识,有利于游客人身安全的保障。另外为了防止游人在亲水步道或亲水平台活动摔倒导致落水事故的发生,亲水活动场地的地面铺装必须采用防滑的材料,具备良好的夜晚灯光照明条件[5]。

(图片来源:《吉安白鹭洲园林景观工程设计》方案文本)

4. 结语

江心洲公园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公园防洪安全性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江心洲公园规划建设中应主要从防洪安全问题进行考虑,其中防洪排涝安全最为关键。尤其吉安白鹭洲书院公园,每年汛期整个岛都会被洪水淹没,这种情况下防洪安全问题更加严重,给公园景观设计带来更大难度。2016年3月底赣江汛期,白鹭洲大部分区域被洪水淹没,洪水过后整个公园建筑、道路广场以及栏杆等设施完好无损,公园游客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障,这充分说明原公园设计对防洪安全考虑还是比较周全,经受了此次洪水考验。防洪安全性设计可以说涉及广泛领域,需要诸如水工、建筑结构、给排水和等专项设计人员的配合,通过各领域多学科交叉合作,达到防洪安全性与功能性、美观性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实现江心洲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中,袁本宇.湖北省近城江心洲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3(06):5—7

[2].潘琴,游志雄.江心洲游憩景观规划设计—以襄樊市鱼梁洲经济开发区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6(11):60-63

[3].赵晨洋,于芬.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安全性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0.36(4):13-14

[4].黄建华.城市公园亲亦空问安全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防洪安全 第10篇

赤峰市新城区锡泊河大板桥段防洪工程左岸从大板桥开始至海苏沟沟口, 右岸从大板桥开始至柳条沟汇河口处。左、右岸防洪堤堤线总长1.346km, 左岸0.5km, 右岸0.846km, 河道疏浚长1.727km。堤防工程任务是保证洪水安全, 根据防洪工程设计规范和赤峰市中心城区防洪规划, 确定工程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设计洪水, 堤防工程等别为II等, 主要建筑物级别为2级[1]。

2 工程区地质条件

工程区没有溶洞及大断裂通过, 区域构造稳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 相当于地震烈度7度区。圆砾为不液化土, 堤基地层圆砾透水性较强, 属于强透水, 建议做好防水措施。拟建橡胶坝位置如果基础开挖超过淤泥层, 则圆砾为强透水, 建议做好防水措施。桩号10+250-1+300有大量建筑垃圾, 生活垃圾属于不良工程地质, 建议河道疏浚时清除。地下水、地表水对混凝土无侵蚀作用。多年平均最大土壤冻结深度为1.5m。

3 提防工程总体布局及结构形式

3.1 工程总体布局

防洪工程起止桩号为:从河道桩号9+600开始至河道10+400大板桥处, 河道疏浚从桩号9+600开始至河道11+327桩号处。防洪堤堤顶与大板桥边墩相接, 连接处防洪堤防汛道路设有引道, 引道与市政道路连接。

3.2 工程结构形式

考虑整体美观协调, 从大板桥至高速公路大桥之间河道断面型式与现状已建堤防基本保持一致, 复式断面下半部高度基本以30年一遇洪水设计水深控制。左岸设42~43.1m不等宽景观平台。防洪堤左岸平台以下采用钢筋砼直墙, 砼标号C25, F200, W4, 平台以上采用六棱砼砖防护。左岸平台不防护, 留给景观工程做防护措施[2];防洪堤右岸设10m宽平台, 平台以下采用半缝砼, 平台及平台以上采用六棱砼砖防护。为了防止锡泊河河水倒灌, 海苏沟中心线与锡泊河河道中心夹角为73°。海苏沟左岸向上游护81m (包括圆弧) 结构形式采用复式变单式断面, 平台宽由43.1m变成0.4m, C25砼重力式直墙净高4.5m, 平台以上为1:3.0六棱砖护坡, 堤顶为10m宽C25砼路面。柳条沟右岸向上游护144m (包括圆弧) ;结构形式采用复式断面, 平台宽5.4m, C25砼重力式直墙净高4.5m, 平台以上为1:3.0六棱砖护坡, 堤顶为8m宽C25砼路面。

3.3 堤型选择

采取新建堤防结合对现状河道进行清淤整治。根据计算, 清淤、整治河道开挖弃土方量较大, 且土料指标完全满足填筑堤防的要求, 所以本次堤防工程按照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的选型原则, 并参考工程区已建同类堤防堤型, 确定设计河道堤防仍采用梯形断面均质土堤。

4 防洪堤设计

4.1 堤身设计

堤防工程安全加高根据堤防级别和防浪要求确定, 本次设计堤防均不允许越浪, 相应II级堤防安全加高值取为0.8m。根据《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GB/T50805-2012) , 本次设计超高值取1.6m。为了使防洪堤堤顶平顺, 对计算的堤顶高程值沿防洪堤纵轴线方向按设计比降进行了调整, 局部采用超高值略比计算值稍大。

锡泊河左、右岸堤顶宽度为10m。堤防路面为20cm C25砼, 下铺设20cm厚水稳层, 最底层铺设10cm砂砾路基层路基层压实度不小于0.65。堤顶路缘石每隔5m钻一直径5cm排水孔, 堤顶路面设双向倾斜坡度为2%。防洪堤左岸堤顶临水侧、背水侧、右岸平台临水侧、堤顶临水侧、背水侧均设40×25cm花岗岩路缘石。

料场土料以砾石土为主, 根据试验数据砾石土:最大干容重2.2g/cm3, 比重2.63, 最优含水量为7.0%, 内摩擦角33°, 渗透系数3.5×10-2cm/s。土料压实后相对密度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2013) 中要求不小于0.65。耐风化、水稳定性好, 含泥量宜小于5%, 且小于0.05mm的细粒径的颗粒含量按质量比, 必须小于总质量的6%。

左右岸均采用复式断面, 左岸平台以下为直墙, 平台以上为斜坡, 坡率1:3。右岸平台以下与平台以上均为斜坡, 坡率1:3。根据施工要求, 现浇半缝混凝土护坡实际尺寸采用0.15m厚, 且护坡与堤身间设置砾石垫层, 厚度取为0.15m。左岸平台以下采用钢筋砼直墙, 砼标号C25, F200, W4, 平台以上采用六棱砼砖防护。左岸平台不防护, 留给景观工程做防护措施。

右岸平台以下采用半缝砼, 砼标号C20, F200, W4, 尺寸为2.5×2.0m, 半缝内填充沥青胶泥, 正缝处设置5cm深的密封膏止水下设5cm深的发泡板。平台及平台以上采用六棱砼砖防护。在左岸10+208桩号、右岸10+167桩号平台以上护坡处设置10m宽的粗料条石踏步。条石踏步尺寸0.3×0.18×0.5m, 底层铺设8cm厚C15砼垫层, 最底层铺设10cm厚砂砾垫层。防洪堤背水侧采用植物护坡。左岸设42~43.1m不等宽景观平台, 平台不防护, 留给景观工程做防护措施;防洪堤右岸设10m宽平台, 平台采用六棱砼砖防护。

左岸挡土墙高度4.6m, 顶宽0.4, 底宽3.7m, 前趾悬壁长0.4m, 后踵长2.6m, 考虑到基础平顺冲刷埋深1.6m, 挡水高度1.469m。护脚重力式挡土墙高1.6m, 顶宽0.5m, 底宽1.5m, 前址悬壁长0.3m, 后踵长0.2m。

4.2 渗流计算

下游出逸点高度为0, 下游坡面、坡底不会发生渗透破坏, 堤身、堤基渗透比降小于允许渗透比降0.14的要求, 渗透稳定满足要求。

4.3 抗滑稳定分析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2013) , 堤防属1级, 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正常运用条件k允 =1.3, 非常运用条件Ⅰk允 =1.2。经计算得:设计洪水位稳定渗流背水侧为1.92;设计水位骤降期临水侧为1.839;施工工况临水侧为2.272, 背水侧为2.189;地震工况临水侧为2.052, 背水侧为1.983。各个工况的稳定安全系数均在允许范围内的安全系数, 堤防稳定。

5 结束语

锡泊河大板桥防洪工程, 根据流域防洪规划、防洪标准、地质条件, 并结合已有防洪设置现状、施工条件等因素, 对防洪工程整体布局、防洪堤结构、渗流及稳定计算等进行了优化设计。初步设计方案先后通过项目业主和审查单位等多方的综合论证分析, 为工程施工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赤峰市新城区半支箭河.锡泊河城区段防洪排涝工程 (锡泊河大板桥段防洪) 初步设计报告[R].2014.

美国:利用湿地进行防洪减灾 第11篇

湿地是如何减少洪水灾害的

湿地是位于高地和低水之间的过渡地带,由于其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植被条件,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湿地一般是一些天然的洼地,就像一个天然的水盆,收集从高处溢流出来的漫岸洪水和地表径流。这种方式使得湿地能够保护邻近或者下游的财产免受洪水的破坏。

湿地的洪水减灾效果,取决于湿地的类型、植被条件、坡度和湿地在洪水路径中的位置以及洪水来临前湿地土壤的饱和程度。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的湿地大约能蓄滞近3800立方米的洪水,大约有奥运会游泳池那么多的水。湿地中的树木和植被有助于减慢洪水的流速。湿地的这些功能,再加上湿地的蓄水作用,就能够降低洪水发生时的水位,减少洪水对沿岸的潜在破坏。

美国对密西西比河进行的长达18个月的湿地生态研究表明,恢复密西西比河上游流域的湿地涉及美国的5个州,洪泛区的洪水重现期为100年,其蓄水能力大约为390亿立方米,这个水量相当于1993年美国大洪水的全部洪量,并且能够保护160亿美元的财产不受损失。

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关于湿地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恢复洪泛区的水文自然属性,能够减少洪水的峰值,减轻洪水破坏的程度。在明尼苏达州,政府每年对其境内约20平方公里湿地洪水防控措施方面的投资多达1500万美元。但是,与洪水可能造成的上亿美元的财产损失相比,这是微不足道的。美国明尼苏达州对湿地采取的策略,首先是进行保护,其次是恢复一些已开展引水灌溉的湿地,以减少未来洪水所造成的损失。

美国的湿地保护与防洪减灾

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湿地

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Charles River)沿岸,美国陆军工程兵兵团正在利用湿地进行防洪减灾。据计算,如果查尔斯河沿岸的湿地全部损失殆尽,则洪水将会造成平均每年17万美元的防汛损失。美国陆军工程兵兵团得出的结论是,与修建大坝和大堤相比,保护湿地是最自然、最经济的洪水防控措施。为此,他们将流域中30多平方公里的地区划为湿地,重点进行保护。

科罗拉多州的“马蹄”公园

1982年,洛基山国家公园里的“草坪湖”土坝突然倒塌,造成大约700万立方米的洪水泄流到附近的罗姆河,当时所形成的洪水水墙大约有7.62米~9.14米高,并且以每小时约14.48公里的速度向下游福尔里弗市和马蹄公园推进。马蹄公园中有一些区域属于与河流相连的湿地,湿地中长满了水草、芦苇和密集的杨柳树。在这里,洪水波需要跨越宽阔、平坦的峡谷,洪水波被湿地植被所阻拦,流速明显降低,洪水水墙的高度减低了大约3米。洪水最终汇入了附近的奥林巴斯埃斯蒂斯湖。这场洪水造成4人死亡和31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如果没有马蹄公园的湿地和草坪对洪水的阻挡和拦截,洪水所造成的损害将会更加严重。美国马蹄公园的实践表明,湿地和湿地的植被能够明显地降低洪水洪峰的水位和流速。

印第安纳州的坎卡基沼泽

坎卡基沼泽可能是美国最大的湿地,也是生态多样性最丰富的湿地。在整个20世纪,人们在坎卡基沼泽上建设了很多引水灌溉工程,沼泽的很多地方转化为农用地。同时,人们对坎卡基河流进行截弯取直,将其长度由402公里变为145公里。人类的活动使得坎卡基河流的水质下降,洪水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公众对坎卡基河多方面的关心使得各级政府、公私组织和商业团体共同参与制订了100平方公里湿地的恢复计划。同时,该项目还受到“北美湿地保护”计划的资助,并且已经有12平方公里的湿地得到了实际的恢复,水禽和人口都有所增加,坎卡基河流的水质也有所改善,洪水发生的频率也有所下降。

宾夕法尼亚州的“梅威”湿地项目

宾夕法尼亚州运输部在建设279号州际公路和南部高速公路的同时,对沿途的梅威湿地进行生态恢复。湿地面积为0.26平方公里,靠近查提斯河。查提斯河以频繁发生洪水而闻名,并且洪水发生时峰高量大、预见期短,破坏性相当严重。人们通过湿地建设进行洪水防控,并且,湿地所提供的生态功能也为附近的学校提供了野外实习的地方。

伊利诺伊州的帕伍斯劳草原

芝加哥河的北部流经一处废弃的农场,该地区被确定为芝加哥河流域未来的休憩用地。通过恢复湿地的水文特征,清除非原生植被和物种,并且种植湿地植被,帕伍斯劳草原的湿地价值得到了恢复。以前用于引水灌溉的设施被拆除了,人们建造了一个新的水控制结构,以减少河流中泥沙的沉积。草原湿地的恢复为防洪减灾提供了缓冲的空间。同时,也能为人们观光和教学提供机会。

南达科他州的朱砂河

美国的朱砂河经常发生洪水。它的河道狭窄,水流流动缓慢,使得该河成为“洪水易发生河流”。冰川运动塑造的浅沟充满季节性的洪水。这些“大草原的浅沟”是间歇性、季节性的湿地,在春季迅速解冻,为众多的候鸟和其他水生物提供栖息环境。

随着人口的增长,有许多大草原的浅沟被填平,人们在这片草原上耕种、生活。虽然这些湿地的面积变小了,但是,湿地的数量却是惊人的,能够蓄积相当数量的洪水。近几十年来,更多的湿地被填埋,洪水发生的概率也增加了。

发生于1993年的大洪水对该地方的破坏是致命性的。人们为了迎战未来可能发生的大洪水,修建了一些结构化的设施。但是,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局、联邦应急管理机构、南达科他州应急管理司和特纳林肯县级水项目服务社区共同合作,对现有的浅沟进行评估,对剩余的湿地制订了一项保护计划,并且努力恢复那些已经填埋了的湿地。

海滨湿地

防洪策略及建议 第12篇

1 对比国外防洪理念, 给国内防洪的一些提示

五十年代末期国际上的防洪概念被喻为是“被动防御方式”。“被动防御方式”指以工程防洪措施为干预手段, 开展大规模整治的工程, 通过修筑防洪堤、蓄水库等来改造江河, 调蓄洪水。但随着一次次洪灾的发生, 人类只能在洪灾发生后, 被动地提高防洪的标准。因此, 美国科学家提出了防洪减灾工程和非工程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协调”, 是指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经济发展方式, 结合防洪工程建设, 更加全面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 确保防洪的可持续发展。

80年代初的中国仍然处于被动防洪方式, 想通过工程建设干预控制自然与河川。例, 1991年, 淮河和太湖水的损失超过40亿人民币。洪水控制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并不抑制生长的灾害造成的损失。事实上, 防洪并不是单纯的对洪水进行蓄泄的调配, 更应该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美国漫滩面积70多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7%。而中国漫滩面积约占10%的全国土地面积。全国半数以上的人口均在该区内。由于人口压力, 中国对土地的需求逐年增大, 大规模的开垦给洪水的调蓄能力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美国较中国地广人稀, 对河川保护也相对较好。中国目前水库数量比美国多, 但实际总库容仅为0.45万立方米, 是美国的一半。因为缺乏调蓄的能力, 三峡水坝每年都要进行多次泄洪, 相比之下美国的胡弗水坝基本上不用泄洪。我国河川的含沙量也在世界排名中居于榜端, 其中黄河更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泥沙的大量淤积给我国的防洪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考验。

综合上述, 我国的地理气候条件对于防洪, 特别是工程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在近半个世纪, 我们主要河流洪水的情况也发生意外的变化。例如, 长江洪水的严峻形势, 长江洪水量级小于1954年的洪水, 但中、下游高水位普遍高于1954的洪水, 其中360km河段到达最高水位超过以前的纪录水平。可见, 因为河的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三峡工程中游并没有扮演好在防汛、防洪中的角色, 使得设计标准降低。防洪形势的改变并非长江所独有。1996年花园口黄河对应的水位7800m/s的流量、22300m3/s (1958年) 的流速。从显著的变化所引起的河流水文情势不是由于水源不足, 反之, 只注重防洪工程的建设, 并不能阻止洪水形势恶化和缓解的目的。

历史分析表明近10年以来洪水严重程度相比过去几十年, 没有特殊的例外情况, 但已大大增加洪灾造成的损失。洪灾损失不是降水异常, 无序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是社会的主要原因。

2 对比中国古代, 给现代防洪的一些提示

由古至今, 大自然的山河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温床, 然而江河泛滥, 洪灾频发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古代时期, 社会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 人们大多定居平原, 因此生活生产更是受到洪水的直接影响。从公元前206~1949年,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大型洪灾约为一千一百次。这更加说明了防洪治水在当时社会进步与发展中起到的重要性。

古代人治水防洪的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在不断地转变着。以黄河为例, 古代的防洪理念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 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期, 人类自身作为主要的生产力, 面对洪水时人们往往采取逃离躲避的方式来保障自身的安全。后来, 当农业逐渐成为主要生产方式时, 人类开始选择定居, 当洪水来临时人们通常“水来土挡”, 在居住地周围垒土挡水。到大禹时期, 大禹改“堵”为“疏”, 提出了“治水须顺水性, 水性就下, 导之入海”的理念。

(2) 战国时期, 铁器的普遍应用加剧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黄河下游被大面积垦殖。于是为了防止洪灾, 增加黄河的容储量, 人们开始了系统地筑堤建坝。不断提高防洪标准、修堤筑坝, 直至今日也仍然是防洪减灾的重要手段。

(3) 然而面临洪水时, 难免会有堤坝决口造成河水泛滥, 因此人们又开始用分流的方式治理河道。

(4) 分流并不能解决黄河泥沙淤积的情况, 河床不断抬高, 仍然给治水带来了困难。于是明朝的潘季驯提出了“以堤束水, 以水攻沙”的治水理念, 从早期单纯的治水发展到治水与治沙相结合。

从大禹时期的改堵为疏, 修堤筑坝, 分流河道, 到后来的束水攻沙, 这些防洪治水理念都是通过工程建设对洪水进行防治。工程防洪虽然被动, 却也体现出人类在对大自然的改造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主动性。

宋代的作家苏轼有一个故事“玉水法”介绍:“治河之要, 宜推其理而酌之以人情”。湍急的河流结束, 虽然他们的性和非应力堤坝, 情况并非如此。古者河之侧无居民, 弃其地以为水委。今也堤之而庐民其上。所谓爱尺寸而忘千里也。故曰堤防省而水患衰, 其理然也。虽废弃堤防而任水所向的方法不值得学习, 但“宜推其理而酌之以人情”, 引发洪涝灾害都不是孤立的和洪水发生在“理性”有关, 但他也指出, 对河流及洪水“人”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 这是有见地的。

元代有人坦言:“黄河干洗液老水泊翘曲, 根据潜在的家庭。忽遇泛溢, 水无所归, 遂致为害。由此观之, 非河犯人, 人自犯之。也就是说, 没有洪水危害居民, 但居民蓄洪地方带来。

西汉时期, 黄河多次在下游的洪水, 成为国家事务的关注国家问题, 取得了各种工程控制程序。

公元前6年, 贾让河三项政策, 以适应和减轻洪水洪灾损失, 是对子孙后代的重要参考。贾让首先分析了黄河的演变历史。他指出, 古时, 河有河的流道, 人有人的住处, 各不相干。战国期间, 为他们自己的利益, 国家开始在两岸堤防防洪, 虽然该方法不是完美的但在当时, 黄河大堤边距离达50英里、洪水不严重约束。但是由于人们贪图丰满的沙滩, 加建在堤内筑造大坝, 严重阻碍了洪水。可见, 由此造成洪水泛滥, 房屋田产被淹没, 首先是人们盲目发展造成的。随后贾让便提出了治河上、中、下三策。贾让的上策是, 摆脱黄河流域高大狭窄的困难局面, 开辟新的蓄黄河水的地方。为此, 要把百姓迁移出来。搬迁费只相当几年的黄河维修经费, 不难解决。贾让的中策是照顾了防洪、灌溉和航运的需要。他认为中策是“富国安民, 兴利除害, 支数百岁”的治河良策。贾让的计划是使黄河大堤不倒, 国家一定时间给当地拨付一些钱。

古代的洪水预警机制———水报

“水报”就是“水汛的警报”。黄河、长江等水域在古代常常决口, 古人常用疏浚河道加固堤坝的方法来应对, 但这些方法在当时很难遏制洪水的泛滥, 古人便设立了“水报”这种洪水预警机制。

水报的传递形式是逐县逐地接力相传, 所以沿河各县都备有专门的水报马号, 一旦上游水报马到, 本县水吏即刻接力下传, 时间一刻也不耽误。

从大禹治水传说开始, 历代政府都在治河工作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实际上人类的发展应主动积极地适应洪水的客观规律。当然, 随着洪水存储容量的逐渐增加, 人类将变得更加完美。

3 国内应如何完善防洪

(1) 先说说灾害的双重性, 洪水灾害只在有人生活的地方才会发生。在无人地区即使洪水滔天, 也称不上为灾害。所以洪水灾害的概念应包括两个含义, 一个是承灾体-人类社会 (只有人类社会所谓的承灾体, 事实上, 忽视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造成的因素) , 一个是造成灾难的因素-洪水。两者齐全才称其为灾害。洪水控制工程施工进度所产生的社会利益之外被损坏和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应从洪水控制和调整努力实现。

(2) 工程和非工程相结合观念

(1) 灾害的双重属性分为针对自然态洪水和针对社会两部分:国土规划和加强管理,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洪水监测、预报、建设防洪工程及加强防洪措施, 有效控制洪水灾害。

(2) 对完善洪灾的政策的双重性理论的理解将有深远的意义。我们所了解和实施的大多是针对洪水的技术性措施。对非工程防洪措施最本质的方面缺乏理解。我们可能认为会有一个错误的认识, 非工程措施会只想到洪水预报、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社会分担风险并承担减灾责任才是非工程措施的重要方面。

《防洪法》第九条对国土整治的总体规划和防洪规划有如下规定:“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区域的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应有工程技术的手段保证。防洪工程建设可以提高综合发展规划的保障程度, 要减轻洪水灾害也要适度节制和调整社会发展的需求。

回顾历史, 总会有新的发现和理解, 总是有一个新的发现和理解, 历史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人类认识的历史研究的性质也将是无限的。

参考文献

[1]汉书.沟洫志 (卷29) [M].

防洪安全范文

防洪安全范文(精选12篇)防洪安全 第1篇美国克拉克大学公害评定小组的研究表明, 尾矿库事故的危害在世界93种事故、公害的隐患中, 名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