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二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二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精选14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 第1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评课稿

有幸听了两节课三年级《不进位加》,两位教师执教风格各有特色,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1、两位老师都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第一节课联系前段时间的雪灾,创设各年级捐款的情境,对例题情境做了修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第二节课复习用竖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唤醒学生记忆,为旧知向新知迁移架设桥梁。两种引入各有特点,可根据学生情况而定。

2、在算法探究环节,我觉得第一位老师带的太快了,在算理算法上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第二位老师这一环节上得较扎实,老师在复习的基础上,将过去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迁移到本节课,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的交流,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优化计算过程,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体系,更有探究的意味。

3、练习是计算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第一节课练习时间充裕,如果教师在每一环节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小结就更好了;第二节课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以找错的形式出现,学习效果很好,如果在练习的时间分配上再紧凑些会更好。

二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 第2篇

教学内容:课本第31页例题,第32页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加法的验算方

法的过程。学生了解验算的作用。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加法的验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的过程。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经常去学校图书室借书,这是学校图书室第7周各年级借书情况的统计。(出示课件)问:从统计表中你能知道什么?

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交流有选择的板书:(生指名提问题,教师整理)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师: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其余的问题我们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师:要求“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你知道怎样列式吗?(指名列式:143+126)

问:你能利用以前计算加法的经验算出这道题的得数吗?(生在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3.学生计算后组织讨论 1)问:在列竖式时,两个加数要怎样?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如何计算?

2)问:应从哪一位算起?

教师列竖式计算:

百 十 个 1 4 3 + 1 2 6 2 6 9 3)小结:三位数相加时应注意:

1、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2、从个位算起。4.教学验算方法。

1)介绍:要检查算得对不对,还要验算。(板书:验算)

2)指出:在笔时要检查加法做的对不对,可以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算,看得数是否一样,这样的检查叫做验算。将例题中的两个加数位置交换,该怎样列式?

(板书竖式: 1 2 6)

+ 1 4 3 3)学生笔算,看计算的结果和例题相比会怎样?

如果两次算出的得数不一样,说明什么?

5.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三位数笔算加法,应该怎样列竖式?从哪一位算起:怎样验算?

三.学生尝试解决“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这个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验算(板演)

2、集体核对,说说计算和验算时注意什么?

四、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

1)在书上算一算。(生独立计算)2)集体核对,展示学生做题情况。

2、想想做做第3题

1)先说一说你从表中知道了什么?怎样求“现在有多少台数?”

2)独立填表。3)集体核对。3.想想做做第4题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 第3篇

修订后的二年级下册教材, 教学内容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 (一) 、图形的运动 (一) 、表内除法 (二) 、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 (推理) 、总复习十个单元的内容以及“小小设计师”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其中, “数据收集整理”是以“标准”为依据, 对“统计与概率”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后形成的一个单元, 重在让学生学习通过调查、测量的方式收集数据的方法, 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和用统计表呈现数据。“图形的运动”整合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中的轴对称、二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中的平移和旋转的内容;“混合运算”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与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进行重新整合, 让学生系统掌握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两步) 的顺序;“有余数的除法”是修订后由三年级上册前移至本册的内容; “数学广角”教学推理的内容, 其中例2与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该单元中推理的第二个例题一样。

总体上说, 本册教材紧扣“标准”, 结构更加合理, 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形成必要的数学技能, 又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方面有所突破。下面对其编写特点做一简要介绍。

一、抓住“十进位值制”核心, 帮助学生理解数概念, 培养数感

作为数概念教学的第三阶段, 本册教材数概念的教学将使学生的认数范围由100以内扩展到万以内。这部分内容既是前面数概念学习的拓展, 又是后面学习多位数的重要基础。因此, 从知识的发展角度来讲, 进一步感知、理解“十进制”“位值制”这两个基本概念就显得非常关 键。教材正是紧扣它们, 从计数单位的认识和数数、数的组成、读写数、数的大小比较等方面, 引导学生构建与理解数概念。

1.在认识计数单位基础上充分地数数, 进一步认识十 进制计数法

要知道物体的个数, 就要数数, 数数就需要用到计数单位:10以内的数是以“一”为单位, 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 计数的结果是多少个一;100以内各数既要以“一”为单位计数, 还要以“十”为单位计数, 计数的结果是几个十和几个一或几个十, 10个十是一百;1000以内各数则要以“一”“十”“百”为单位计数, 计数结果是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的不同组合, 10个一百是一千;万以内各数更要以“一”“十”“百”“千”为单位计数……所以, 认识万以内各数, 就要继续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 了解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会根据需要用计数单位计数, 同时了解数的组成。

学生在前两个认识整数的阶段中, 已初步认识了计数单位“一”“十”“百”, 形成了直观、结构化的模型 (1根小棒、1捆小棒、1大捆小棒) , 本册教材就直接利用结构化的直观模型, 使学生系统地认识计数单位, 充分感受“满十进一”的十进制思想, 同时突破教学难点。

2.整理数位顺序表, 通过读写数等加深对位值制理解

随着本单元将数位扩展到万位, 整理数位顺序表就成为学生认识位值制的关键。实验教材将其编排在读、写万以内的数之后, 修订后的教材则将其调整到认识计数单位之后。这样做, 使得学生对于位值制的理解更为系统、全面, 同时也为按位值制来读、写数的教学做好准备。

读写数内容的编排思路与前面数的认识中大体一致: 从要把计数结果记录下来开始, 突出读写数的必要性;然后到用小棒摆出计数结果, 以数的组成为基础突出不同的计数单位 (几个十几个一) ;再到用带数位的计数器表示出来, 直观地突出数位;最后再对照计数器按数位写数并读数, 学会读写数的方法, 即把计数的结果 (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按照数位用符号0~9表示出来或按照数位根据数的组成以几千几百几十几、几千几百、几千零几十、几千零几等方式读出来, 使学生直观而充分地体会位值制。

此外, 教材新增了认识算盘的例题。算盘本身有半直观半抽象的特点, 它能直观、形象地体现数位的特征, 因此, 用算盘表示数可以深化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

3.加强数感培养

“万以内数的认识”特别突出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将数感的培养切切实实地、细致地体现在每一处教学内容中。教材通过如下方式来体现:

首先, 用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万以内的数, 建立表象 (如图1) 。

其次, 通过多种形式体验、感受较大的数及其应用, 在数的表达、交流中体会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利用生活中以“一”“十”“百”为单位的事物, 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的结构, 包括1元、10元、100元一张的钞票, 10支一捆的铅笔, 100张一捆的明信片等。又如, 结合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对表达一个数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和经验。

二、重视对运算意义和算法理解

学生在本册教材中首次接触除法, 包括“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三个单元的内容。表内除法重在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理解除法的含义及用乘法口诀计算 出商的方法; 有余数的除法重在理解了表内除法的基础上理解余数的含义, 探索并体会“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学会利用除法竖式试商。

1.以 合 理 的 结 构和 不 同表征 方 式 的 转换 , 加强对 运算意义理解

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中, 平均分概念的理解是学生理解除法的重要基础。为此, 教材进一步完善了对平均分内容的编排。首先, 以开放性的操作活动, 让学生通过对比从直观到抽象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如图2) , 不断加深平均分活动的相应表象。其次, 对于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即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 的编排, 注重以操作、连线及圈一圈等方式体现平均分的过程, 注重呈现平均分的结果, 使学生认识到其共同的本质———平均分 (如图3) , 从而为学生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运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做好准备。

布鲁纳的多元表征理论认为, 对于一个数学概念可以有多种表征方式, 多种方式之间要建立联系, 才能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作为这种理念的体现:除法的编排, 注重通过“直观或操作—文字叙述—算式”的方式, 生动而严密地阐明除法的含义;有余数除法的编排, 注重通过“直观或操作—文字叙述—算式”的方式 , 以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对比 (如图4) , 使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含义;练习中更是体现了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转换, 如第16页第6、8题, 第26页第1题等。从而为促进学生理解运算的含 义、探索求商的方法、解决问题等作好铺垫。

2.重 视在探 索 中 加强对算理 的 理 解 , 体现知识的 形成过程

人教版教材历来重视让学生理解算理, 修订教材更为突出。如在探索求商的方法时, 教材以操作为基础呈现了用连减、连加求商的方法, 再利用直观图承接连加的思路给出乘法算式。由具体数所表示的意义及其在除法算式中的位置, 将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联系起来, 进而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初步形成算法。后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编排, 仍以直观支撑沟通乘除法间的关系, 加深理解。

有余数的除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试商的方法, 为后面多位数的计算做好准备, 修订教材新增了例4 (试商, 如图5) 。其编排体现了由直观到抽象的转换, 即这里的试商是建立在学生丰富表象基础上的数学思维的形式。教材以想和小精灵提示的方式呈现了试商的方法 (算法) , 其背后的道理则是在例2的教学中加以明确的。

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的教学, 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学上规定运算顺序的道理。如该单元例2 (如图6) 中, 教材呈现了两种列综合算式的方法 (加小括号的、不加小括号的) , 通过对比体现数学上这样规定的理由之一, 即数学表达的简洁性。

三、以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素材, 落实“四能”培养

本册教材继续在不同内容领域呈现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将“四能”的培养真正落到了实处。

1.在各领域知识中设置解决问题, 细致落实分析、解决 问题能力培养

除“数据收集整理”和“数学广角”外, 其他各单元都至少编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其具体呈现方式与前面三册教材一致, 但注重在一些步骤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如理解题意时抓住关键词 (如“最多”“至少”等) 、排除多余信息 (如图7、图8) ;分析解答时引入新的策略 (估算、估量等, 如图9、图10) ;回顾与反思时学会检验、反思的方法 (如图11、图12) 。

2.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表内除法 (一) 和表内除法 (二) 分别安排了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图13、图7) , 两个例题的不同之处在于, 图7中涉及的数量为连续量, 而非实物个数, 且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解决这两个问题, 都需要通过分析, 将问题与除法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起联系, 进而用除法解决问题。

图形的运动 (一) 中安排了剪出指定图形的问题 (如图11) , 这类问题可先转化为较简单的问题, 通过实际操作及逐步调整去解决, 同时要注意分析所要剪图形的特点, 全面思考并找出所有答案。

混合运算中编排的是需要用两步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图12) 。由于信息复杂, 需要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 以直观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出隐藏的问题 (中间问题) , 并且这里开始逐步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中编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例题: 需要用进一法确定答案的问题 (如图7的例5) ;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如图14的例6) 。二者最后确定问题答案时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前者重在根据实际问题, 确定答案最后是否要在商上加1;后者重在明确此类问题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 并明确余数的含义, 进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因此, 教材所呈现的解决问题过程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例5关键在于抓住关键词理解题意, 由此确定商是否加1;例6关键在于通过圈发现可用除法来解决, 并以此理解余数的含义, 确定问题的答案。

万以内数的认识中则是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如图9) 。之所以将估算的起点安排这里, 原因如下:一是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似数, 有了进行估算的知识基础;二是本单元的数都比较大, 现实中有估算的必要;三是学生还未学过万以内数的计算, 不会出现先精确计算, 再为估算而估算的现象;四是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 利于体现其现实意义并能解决实际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尤其是怎样估合适或者正确的问题。教学时, 应重在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所谓“合适的方法”, 即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紧紧抓住估算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点, 反思时让学生体会自己的估算是否解决了问题, 以此为调整估算方法的标准。“想一想”的问题用于巩固。虽然取近似数时的具体方法不同, 但突出了以能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进行估算的原则。

克和千克中的例3 (如图10) , 利用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 让学生通过估量解决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可能觉得无从下手, 为此教材进行了细致地呈现。首先, 通过理解题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其次, 以对话形式突出了估量的方法, 即运用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 并以文字表述进行了突出;最后, 通过生活实际进行检验。

四、 数据收集整理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 统计的全过程, 同时体现抽样的思想

本单元的例1、例2都从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的, 如解决“校服要选哪种颜色合适”这个问题, 很自然地要选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这就需要确定4种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即需要通过调查 (即统计) 解决问题, 进而确定调查对象 (学生) 、调查内容 (校服颜色) 、调查方式 (举手) 、呈现数据的方法 (统计表) 、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涵盖了统计的各要素, 也使学生体验了完整的统计过程, 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作用与价值。

正是有了解决问题这个载体, 修订后的教材也较好地体现了抽样的思想。如例1通过学生的话:“全校学生那么多, 怎样调查呢? 哦, 可以先在班里调查。”渗透了抽样的思想 (尽管这是非统计抽样) ;在简单的数据分析中, 以问题“如果这个班做校服, 选择 () 色合适。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 为什么? ”体现了由于非统计抽样不具有代表性, 不能由此推断出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这里只要学生能体会到“我们班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不一定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即可。

二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 第4篇

[教学目标]

1.体会加法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经历探索和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工整的习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直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复习

(1)开火车口算

30+40= 40+50= 83+5= 33+6=

20+60= 10+25= 21+30= 45+30=

(2)指名说说以下几个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73、63、40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情景图,获得信息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烈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出示P11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二(1)有35人,二(2)有32人,二(3)37 人,二(4)34人,每班由2名带队老师)

2.看图提问

师:你能根据图来提出数学问题吗?(生自由回答。)

师:有这么多的问题,关于二(一)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如何解答呢?二(一)班和二(二)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学生独立思考。)

二、探究建模

1.出示:二(1)班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5+2=37。(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也就是37。(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3+0=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师生共同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数位要对齐,分开点写,用尺子)。

2.出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4.出示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2和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四、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二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 第5篇

练习十二(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页的1-5题。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练习掌握并熟练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迁徙类推的数学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教学重点:

进位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练习十二,1

(1)学生先说出每题得数的十位上是几,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4人上黑板板演。

(3)全班批改、交流计算过程。

2、练习十二,2

(1)学生独立改错。

(2)提问:每题的计算错在哪里?正确的竖式是怎样的`?

(学生上黑板板演)

3、练习十二,4

(1)学生独立填表。

(2)提问:你是怎样填的?(25+48=73(个))

4、练习十二,5

(1)提问:原来有多少袋牛奶?(44+28=72(袋))

(2)追问:你是怎样算的?(指名交流)

一、总结评价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二、布置作业

书第87页,3用竖式计算

板书设计:

练习十二(1)

25+48=73(个)

44+28=72(袋)

练习十二(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的6-10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进一步理解进位加的竖式计算过程。

2、能正确地、熟练地口算出已经学过的计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练习十二,6

(1)学生独立口算。

(2)开火车核对答案。

2、练习十二,7

(1)学生独立比较。

(2)指名说说判断方法。

3、练习十二,8

(1)学生在书上独立计算。

(2)指名8人上台板演。

(3)全班交流核对。

4、练习十二,9

(1)指名说说哪几题得数大于80,并简单说说判断理由。

(2)学生独立计算,并指名4人上台板演。

(3)全班交流、核对。

5、练习十二,10

(1)出示情境图。

(2)提问:一共做了多少个?(35+15=50(个))

(3)指名交流,并说说计算过程。

二、总结评价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十二(2)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连续进位加 第6篇

教学重点

教学连续进位的方法.教学难点

连续几次在同一题中运用进位法则,学生感到不习惯,容易出错,教学时应避免学生出现计算错误.

教学过程

1.复习

(1)口算.75 93 84 8 169 84 73 9 1

5 18 6 16 7 19 7 1

(2)板演.

请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请同学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它的笔算法则是什么?(板书法则)笔算进位加法哪儿最容易出错?怎样避免?

2.新课

(1)师:大家做得都很好,现在老师在①式的85前加上一个3,在②式的65前加上一个7,你们还会算吗?(教师添上3和7)

师:这种题的特点是什么?(连续进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出示课题)

教师随即出示例5:求385与765的和.

①请同学们自己读题,想想怎样列式笔算,全体同学动手试做.

②老师巡视,请做法不同的学生去板书.

③请全体同学根据加法的计算法则“逐一”检查,判断对不对,并说明为什么?(要强调:不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并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一定要加上进上来的1.)

④请做错的同学改正刚才试做的题目.

(2)独立完成做一做.

①笔算下面各题.

②笔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275 769=847 1368=

全班订正,说说以上各题的特点是什么?(连续进位),你是怎样计算的?

(3)教师总结

不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都要加上进上来的1.同学们第一次做这种题,在老师没讲的前提下,完成得很好,但在以后的练习中,很容易忘记加进位1,有时不该进位的又多加进位1,这都是不对的,所以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认真,每做一道题都要进行验算.

3.反馈练习

(1)笔算下面各题.

638 793= 8697 935=6875 125= 986 1104=

(2)口算.

(3)列式计算.

①8607与999的和是多少?

②比531多659的数是多少?

③求248与357的和是多少?

(4)计算下列表中两个加数的和.

(5)小明家在学校东边400米,小红家在学校西边,比小明家到学校远160米.小红家离学校多少米?小红家到小明家要走多少米?

(6)塔新小学有男生561人,女生486人.已经“达标”的有600人,还没达标的有多少人?

(7)同学们大扫除,六年级分成了8个组,每组有9人,五年级有42人参加,两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大扫除?

(8)小明坚持天天练口算,每周练7天,每天要做8道题.这周她已经算了48道题,还差多少道题就完成了这周的口算任务?

二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 第7篇

【学习内容】

教材第14页例3。【课程标准】

1.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习目标】

1.通过小棒、圆片等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算理。2.经历100以内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当个位相加满十时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3.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10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交流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当个位相加满十时知道如何向十位进位1。【评价活动方案】

1.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摆小棒 的实践活动,体会个位满十时小棒扎捆,需要向十位进一的计算过程,总结出笔算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列出竖式。

2.通过练习,巩固并掌握笔算方法,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评价目标1)1.口算:8+9= 7+6= 5+7= 6+8= 2.看横式写竖式:53+22= 38+40=

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评价目标1)

1.教学例3。

课件出示情境图信息“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分组讨论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

汇报交流。

生1:我是用口算进行计算的,先算30+30=60,再算5+7=12,最后算60+12=72,所以35+37=72。

生2:我也是用口算进行计算的,先算35+30=65,再算65+7=72,所以35+37=72。

生3: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先摆3捆5根,再摆3捆7根,3捆与3捆合起来是6捆,5根和7根合起来是12根也就是1捆2根,与6捆合起来是7捆2根,也就是72。

同学们真厉害,想出来那么多的方法,那么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新方法应该怎么计算呢?

2.竖式计算。5 + 3 7 7 2 师追问:从哪一位加起呢?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么写?

教授进1时“1”的写法:在横线上的十位的右下角写一个小小的1,这个1就表示个位相加满十就向十位进1 师继续追问:那么十位怎么加呢?提醒学生不要忘了进位1,所以3加3再加1(板演计算过程)

三、趣味练习,巩固内化(评价目标1,2)1.教材11页做一做,指名生板演,集体订正。2.计算诊所。9 4 5 + 3 7 + 3 6 7 6 8 1 3.勇闯智慧岛。

34+47= 26+47= 14+58=

四、总结评价(评价目标1,2)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当个位相加满十时应该怎么办吗?

【学习目标检测】

笔算下列算式:

二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 第8篇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84~85页例3,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

2.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

师生准备小棒、计数器。

一、激趣导入

师:请看,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鸡) 其实它是我们寄信用的一张邮票, 鸡只是它上面的一种图案。它上面的图案还可以是其他的东西, 例如, 兔、人物或者花朵。 (投影出示)

师:它们漂亮吗? (漂亮) 就因为它们的图案各种各样, 非常漂亮, 有很多小朋友喜欢收集这些邮票。

二、主动探究

1. 教学例3

(1) 出示例3, 列出算式。

师:看, 这两个小朋友正在收集邮票呢。请你仔细观察,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出示)

根据问题, 怎样列式? (板书:34+16=)

师:34+16的结果等于多少呢?

请你们先用手里的小棒摆一摆, 或者用计数器拨一拨。

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师:谁愿意上来用小棒摆一摆?

先摆多少?再摆多少?下面怎样办?

点拨:个位怎样加, 你们用小棒是怎样做的?为什么把它们捆成一捆呢? (4根和6根合起来是10根, 是1个十)

师:这1个十放在哪里? (放在整捆下面) 结果是几个十, 是怎样算出来的?

说明:把4根和6根合起来是1个十, 放在整十的下面;再把3个十加1个十等于4个十, 再加1个十, 得5个十是50。

师:计数器又是怎样拨珠得出得数的呢?谁愿意上来拨一拨?

点拨:计数器上拨出加数34, 要加16, 就先在十位上拨1颗, 到个位上拨出6颗时, 你是怎么做的?

师:为什么要拨去个位上的珠, 向十位上进1颗? (个位上满10, 要向十位进1个十)

现在计数器上的结果是几个十, 是几十?

看投影展示。

(3) 尝试笔算, 学会方法。

师:刚刚我们用小棒、拨计数器的方法算出了得数, 那你能按刚才算的过程, 想想用竖式可以算吗?

让学生说, 老师板书。

提示:个位上4加6得10, 向十位进1, 个位写0。进的这个1表示1个十, 所以要写在十位上。为了和原来的加数区别开来, 进上来的1要写得小一些。

师:十位上是怎样算出“5”的?

归纳:谁来说说, 笔算34+16用竖式怎样算? (指名让学生说)

填算式的得数和单位名称。

2. 教学“试一试”

师:刚刚是我们共同完成的一题, 下面请你们自己独立完成一题。 (出示65+28=)

指名板演, 其余学生在数学本上试着算一算。

师:谁来说说竖式个位上怎样算?怎样写?算十位上时要注意什么? (要加进上来的1)

3. 归纳算法

师:请观察黑板上的这两道题, 你们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出示:个位相加满10了, 要向十位进1)

揭题:对, 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 ﹞

下面请小朋友说一说,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些什么? (出示:个位和个位对齐, 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三、巩固练习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我就按照你们的说的注意点来做几道习题。

学生在书上练习, 指名4人板演。

交流:选两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分组做题, 重点让学生说最后两题。 (注意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竖式格式)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指导学生读题。

师:你是怎样理解“两边各栽25棵树”的?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 第9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探索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过程,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初步理解笔算加法的顺序和进位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道题,谁愿意来算一算?(指名板演)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口算。(指名口答)

1.口算。

8+6 45+7 1+5+1

3+8 69+4 2+6+1

5+7 47+8 3+4+1

2.用竖式计算。

53+21 6+22

师:(指学生板演的竖式)他们算得对吗?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

師:是的,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教科书第85页例题的情境图,标明小华和小明)。瞧,小华和小明正在欣赏邮票呢。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小华有34张邮票,小明有16张邮票。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师:很好。你能把这道题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吗?(学生口述)求一共有多少张邮票,该怎样列式呢?

生:34+16。(板书:34+16)

师:34+16等于多少呢?请小朋友先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小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边说边演示)我是用小棒摆的。先摆3捆和4根小棒,再摆1捆和6根小棒,合起来是50根。

师: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0根小棒的?

生1:3捆和1捆合起来是4捆,4根和6根合起来是10根,4捆和10根合起来是50根。

师:你算的是对的。能把你摆出的小棒整理一下,让大家一眼就看出这里有50根小棒吗?

生1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为什么可以把它们捆成一捆呢?原来的4根小棒是——4个一,6根小棒是——6个一,4个一和6个一合起来是——1个十。

生2:(边在计数器上拨珠边说)我是用计数器算的。先在计数器上拨出34,再在十位上拨1颗珠,个位上拨6颗珠。现在个位上有10颗珠,10个一是1个十,把个位上的10颗珠去掉,在十位上添上1颗珠。算出来也是50。

用竖式计算,先算什么?

师:个位上4加6得10,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1,表示1个十,所以要写在十位上。为了和原来的加数区别开来,进上来的1,要写得小一些。再算十位上的数,十位上是几加几?

生:十位上是3加1,再加进上来的1得5。

师:所以34加16等于50。(指个位上进上来的1)谁来说一说,这个1表示什么意思?

生: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上进上来的1。

师:这个1在用小棒算时是什么?在用计数器算时是什么?

生1:用小棒算时是捆起来的那一捆小棒。

生2:用计数器算时是进到十位上的一颗珠。

师:很好。请小朋友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把这道题用竖式再算一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

师:用竖式计算加法,从个位算起。如果从十位算起,方便吗?为什么?

师:会用竖式计算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了吗?(会)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请小朋友独立地用竖式计算。(出示“试一试”)

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师:(请板演的小朋友)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算的吗?

生:先算个位上5加8得13,在个位上写3,向十位进1;十位上6加2再加1,得9,就在十位上写9。65加28得93。

师:他算得对吗?十位上是6加2得8,为什么还要再加1呢?

生:这个1是从个位进上来的,所以要加上。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前面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有什么不同?(完成课题的板书:进位)

师: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些什么?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师生共同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略)

二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 第10篇

教学内容:课本第36-37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1.口算。

4+650+9060+90

8+370+80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笔算。37+25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4. 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万以内笔算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二.新授

出示例题图,学习例题。

1.出示问题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 指名列式:85+143=

2) 学生尝试笔算。

3) 指名说计算办法。

问:从哪位算起?说说个位上相加的过程。

问:十位上8加4得多少?十位上满了十怎么办?十位上的和怎样写?

问:百位上相加是多少?为什么得2?

4) 指名学生完整的口述笔算过程。

5) 请学生在书上进行验算,再填写横式得数。

2. 出示问题2: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 指名列式:85+126=

2) 请学生独立探索解决,指名板演。

3) 集体核对,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 学生独立验算,横式上写得数。

3. 归纳

1) 请你想一想,笔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怎样算?

(组织学生讨论)

2)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 小结:做笔算加法要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在书上算一算。

2)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2.想想做做第3题

1)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6576334

+243+646+569

208712893

2)汇报。

3.想想做做第4题

1)说图意。

2)怎样列式?

3)独立计算。

4)汇报。

4.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计算。注意对齐数位。

2)你是怎样验算的?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三位数加法笔算要怎样算?

板书设计:

进位加

85+143=85+126=

8585

+143+126

二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 第11篇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这节课中授课后,我深深的进行了反思有喜有忧,有成功也有不足。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这节课中教学重点是: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教学难点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上1。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采用了编儿歌的方法,这样符合孩子接受知识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习了。同时突破了难点,解决重点。在教法上我也深深的进行探究,例如:在导入新课时,为了新旧知识联系坡度小,容易让孩子接受新知安排26+3226+1026+3832+1032+3810+38从中进行分类,这样找出26+3832+38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不仅节约时间,还激发了学习的欲望。

低年级学生由于展示自己的机会不能全部用语言表达出来,我就采用小组探究合作,分工学习,给每个同学思考的空间与语言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我看到每组在汇报时的解决办法有口算、摆小棒、竖式计算都能总结出计算的方法相同数位要对齐,要从个位上来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二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 第12篇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1~13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笔算加法中的“对位”问题。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课本11页主题图,例

1、例2主题图,小棒 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引导相结合法。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相结合法。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暑假刚刚结束,你们在假期里都去过哪些有意义的地方?大家去过博物馆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观博物馆。出示P11主题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仔细观察后小组内互说)

汇报交流:说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每班有两名老师带队,你们能帮老师解决二(1)班学生和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方法。)

同学们说的真好,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老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解决课本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同学们讨论出解决方案了吗,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一下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方案。

同学们考虑的真周到。那我们就先来验证一下第一种方案吧: 1.教学例1 出示例1情境图:

怎样才能知道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呢?你们是怎么想的?

把本班学生人数和老师人数加起来。同学们,他说的对吗?谁能列一下算式? 生列算式:35+2=(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板书课题)同学们能试着把结果算出来吗? 独立计算,遇到问题时小组合作讨论。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1、验证二(1)一共多少人。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5+2=7,30+7=37没(3)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5根+2根=7根,30根+7根=37根。(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是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的板书: 3 5 + 2 7 通过小组讨论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

利用课本第12页“做一做”,学生在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中,认识到用竖式计算的好处。

同学们,看来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哦。2.教学例2 出示例2主题图: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35+32=(板书)

一生板演:(边写边介绍做法)(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名学生? 要求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两个班的总人数,用加法计算 师:怎么列式? 指名列式,自主探索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4+5=9,在个位下面写9,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3 5 + 3 2 6 7(所有同学都做完后,交流计算结果,共同纠正。)

根据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应注意什么呢?(小组内互想说一说)小组汇报:

(1)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2)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如果有学生从十位开始加起并计算正确,要给予肯定。)

小结:列竖式计算应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加起。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1)做一做。

(2)练习二第1题。2.独立练习。

练习二第2题(找八位同学上黑板做,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集体纠正。)3.数学医院。4.数学与生活

5.二年级的小朋友举行踢毽子比赛,小明踢了35下,小红踢了21下,小丽踢了34下。

(1)小明和小红一共踢了多少下?(2)小红和小丽一共踢了多少下?(3)小明和小丽一共踢了多少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例1 35+2=37

例2 35+32=67

二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 第13篇

表内乘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运算的第一个认识循环, 它是整个乘除法运算的基础, 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现在的学生对于表内的乘法口诀其实并不陌生, 有的学生的铅笔盒盖上、包书纸上就印有乘法口诀表, 有的学生提前在父母的帮助下已经会背诵乘法口诀表。 当然, 不排除有学生从来没接触过乘法口诀的可能。 也就是说, 有两点需要提醒教师注意:第一, 要承认部分学生已经知道表内乘法结论的事实;第二, 学生之间有较大差异的事实。 在这两个事实的前提下, 我们需要进一步结合表内乘法知识结构的特点, 思考可以使学生在什么方面获得认识的提升, 以及如何根据表内乘法的知识结构特点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

为了对上述两个问题作出回答, 我们首先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以往的教材在编写表内乘法时, 看重乘法口诀本身的重要作用, 强调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及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忽视了学生在表内乘法学习过程中的内在需求, 忽视了表内乘法教学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 正是在这样的教学价值取向下, 表内乘法的教学呈现出学生机械操练、 被动记忆的状态。 尤其是教学此单元的第一课 《认识乘法 》时, 部分学生因之前对乘法口诀有所了解, 课堂上表现得异常兴奋, 只要一看到乘法算式就立刻说出答案, 从而违背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认识乘法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在大量素材的基础上认识 “ 几个几” 连加,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会通过加法计算乘法算式的积。

3.在比较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 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为此, 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

一、体会乘法的意义

1.出示2+3+6 2+2+2 5+5+5+5 8+8+8+6 9+2 9+9+ 9+9+9+9 4+4+4+4+4这六个算式。

师:你会把它们按加数的特点分类吗? 跟同桌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分成了几类?

资源:加数相同一类加数不同一类

2.聚焦加数相同的情况, 说说是几个几相加。 例如:2+2+ 2, 3个2相加。

3. 教师说, 学生试着在记录本上写一写, 写一个交流一个。

2个6相加4个5相加7个10相加50个8相加 (制造矛盾) 4.揭题:乘法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 教师需要细致地介绍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5.2+2+2写成乘法算式, 并说理由。

学生练写:5+5+5+5 9+9+9+9+9+9 4+4+4+4+4写完选一题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给一个加法算式, 你有什么好办法写成乘法算式。 (弄清是几个几相加)

设计意图:“几个几”连加是乘法的生长点, 因此学习乘法从“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入手。 由于学生以前学过连加, 因此设计了对连加算式分类的教学, 引起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知注意, 同时把“几个几”相加放到连加的整体知识结构中。

6.提升练习:6×4这个乘法是哪个加法算式变来的? 试着写一写 (2种) 。

9×3如果要你变成加法算式, 你会怎么写? 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很有递进性,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根据情境写乘法算式

1.出示教材上的小鸡兔子图, 学生试着写乘法算式。

交流:小鸡是3只一堆, 有4个3。 兔子是2只一堆, 有3个2。

设计意图: 把对乘法的认识放到一个真实的问题解决的情境中,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教师说几个几, 学生试着在记录本上画图表示。

设计意图:提炼图不一样, 但是算式相同。

3.教师说每堆几个, 有几堆。 学生说是几个几。

4.学生自己画图设计几个几, 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教师收集资源。

(资源的收集要有递进性, 注意一幅图可以写出不同算式的资源。 )

学生资源:5×3 1×3 6×3

这个资源不仅可以用小圆或者大圆写乘法算式, 还可以所有的圆写。

补充资源: ★★★★★★一堆的类型, 可以写乘法算式吗?

设计意图:对乘法基础知识的认识, 用整体介绍、比较强化的方式深入, 使学生结构把握, 整体感悟。 在这里虽然不揭示概念, 但在对比强烈的情境中, 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体会并悟出。

三、拓展延伸

1.师:黑板上加数不同的情况中还有一个8+8+8+6, 它与其他两个加数不同的加法算式又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能试着将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8×3+6)

追问:如果我想把6也写进乘法?你会写吗?

提示:如果我们把6也变成8, 这里就有几个8了? 那算式是4×8就对了吗?

(4×8—2)

2.学完今天这节课, 你会算12×2吗?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为了避免学生背口诀, 选了这个不能用口诀解决的类型, 如果学生会算得数, 就说明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仔细回味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我都避开了让学生说乘法算式得数。 因为, 课前部分学生已经会背乘法口诀, 如果你要学生说得数, 这部分会背口诀的孩子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得异常兴奋, 一直插嘴, 而忽视了理解几个几的过程。 只有先不让学生说得数, 才能真正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中, 不仅仅是《认识乘法》这一节课需要这样, 其实还有许多课我们都要考虑学生的学情,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式, 寻找一条有别于教材编排思路但依然能够殊途同归的新路, 展现新的知识风景, 让学生仍然有“故地重游” 的兴趣。 这条新路应该建筑在学生的新路上,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想展示自己的收获、 想求解自己的困惑、 想运用自己的才能、想交流自己的思想、想增加自己的见识等迫切心理设计教学过程。

摘要:长期在低年段教学, 发现班里的孩子差距很大, 有的孩子学前教育非常丰富, 有的孩子学前教育少得可怜, 所以在课堂中最常见的状态就是:学前教育丰富的孩子为展示自己的本领, 不断插嘴, 而学前教育少的孩子就直接不发言或者走神。久而久之, 孩子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课堂就变成了几个好孩子的“天下”。为改变这种状况, 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学情, 再根据学情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 作者就《认识乘法》这一案例谈谈想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 第14篇

关键词: 记忆 编制 加减应用题 频数

1.问题提出

数学学习不良是学龄儿童普遍的学习不良类型,美国一些大规模研究发现:约有6%的小学生和初中生被诊断为数学学习不良。数学学习不良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基本算术技能上[1],对更高水平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的研究较少。研究发现:数学学习不良儿童最大的困难是解决数学应用题[2]。本文试图从记忆的角度理解为什么数学学习不良儿童解决数学应用题是困难的?

加减应用题是指运用加法或减法运算解答的简单数学应用题,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加减应用题分类是根据问题的语义结构将问题分为三种类型:合并题、变化题和比较题,每一类型根据未知集类型又可进一步分类。合并题分为总体集未知题和部分集未知题;变化题分为开始集未知题、变化集未知题和结束集未知题;比较题分为比较集未知题、标准集未知题和差集未知题[3]。

编制加减应用题是研究记忆加减应用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习不良学生经过加减应用题的学习在大脑中存在哪些图式类型?

2.方法

2.1研究目的

研究小学二年级学生编制加减应用题的特点。

2.2被试

由于加减应用题主要分布在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下)册、二年级下册教材中,因此,选择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作为被试,他们编写加减应用题几乎很少受到当前教学的直接影响,可以很好地考察存储在大脑中的加减应用题的类型。依照期末考试成绩,在全校二年级学生中选取数学学习不良学生23人。

2.3材料

每人分发一张A4的白纸。上面印有指导语:“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现在就请你来编一些一步计算的应用题,要求:(1)每题都要用上‘小明’、‘小华’这两个人名和‘苹果’这个词;(2)只能用加法或者减法进行计算;(3)编成的应用题只要一步计算就能解答;(4)把编的题目写在下面的空白处;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编得多,编得好!(5)不会的字可以使用汉语拼音(时间20分钟)。”主试对指导语逐条讲解,回答学生的疑问,直至被试理解为止。本研究要求用“小明、小华和苹果”编题,可以控制问题情境上的差异,探索问题的数量关系特点。

3.结果

3.1正确编制的频率

对每个学生来说,每个不同未知集问题只计1次,也就是说重复问题只记一次。研究发现,编题正确率最高的是总体集未知题,占56.5%;其他类型编题量极少;部分集未知题和比较集未知题占4.3%,结束集未知题和差集未知题占8.6%,变化集未知题、开始集未知题和标准集未知题占0%。

从教材调查发现,一年级教材中还未出现比较集未知题和标准集未知题,其他问题类型都有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总体集未知题共25题,部分集未知题共14题,结束集未知题共18题,变化集未知题共6题,开始集未知题共10题,差集未知题共21题,比较集未知题和标准集未知题共0题。差集未知题和结束集未知题的数量与总体集未知题的数量相差无几,但是学生编制的数量差异是非常大的,这可能是由问题类型本身的难度决定的。

3.2错误的类型

学生虽然编制的问题很多,除了少量正确的以外(包括少量重复的问题)外,绝大部分问题都存在的错误。错误的类型主要有两种:问题不完整和不符合编题要求。

3.2.1问题不完整

问题不完整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题意不清。例如,(1)小明带了48元买苹果,苹果23元,一共需要多少元?(2)小明买了14个苹果,小华买了11个苹果,他们请朋友来做课(应为“客”),每人分1个是不是全分不完,够不够?第二种类型,没有问题部分。例如,(1)小明妈妈买了10个苹果,今天小明请小华去他家吃苹果。第三种类型,没有已知部分。例如,(1)小明和小华一共多少苹果?(2)还shèng多少苹果没发diào?

3.2.2不符合编题要求

尽管问题完整,但是不符合编制一步加减应用题的要求。例如:(1)苹果32个,小华吃diào了4个,小明吃diào了9个,hái shèng多少没有吃?(2)10个苹果要10元,小华代(应为“带”)了5元,小明代(应为“带”)了11元,谁能买下来?(3)一个苹果4元,小明买26个苹果多少元?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习不良学生虽然学习了许多类型的加减应用题,但是在头脑中留下印象的仅有总体集未知题,结束集未知题和差集未知题尽管也呈现了几乎相同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但是几乎没有留下印象。也就是说,只有一半部分存在合并图式,其他图式还未形成。

4.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二年级数学学习不良学生编制加减应用题的研究,作者觉得今后还要研究以下方面:(1)考察高年级数学学习不良学生编制加减应用题的特点;(2)对二年级学生采用语言叙述,不要求书写的方式,可能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3)对数学学习不良学生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曾盼盼,俞国良.数学学习不良的研究及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48-56.

[2]Diane,P.B.,Brain,R.B.&Donald,D.H.Characteristic behaviors of students with LD who have teacher-identified math weakness.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y,1999,33(2):168-177.

[3]周新林,张梅玲.加减文字题解决研究概述.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642-650.

二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

二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精选14篇)二年级数学下册进位加 第1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评课稿有幸听了两节课三年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