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中的and和or在逻辑运算中的应用
EXCEL中的and和or在逻辑运算中的应用(精选7篇)
EXCEL中的and和or在逻辑运算中的应用 第1篇
EXCEL中的*和and,+和or在逻辑运算中的应用 认为*是and(且)、认为+是or:
比如公式1可以这么解释A列=小王且B列=收,对C列求和;公式2解释为A列是小王或者A列是小张,则对C列求和。
而实际上这个似乎非常符合汉语习惯的让人觉得非常“正确”的理解——却是不完全的。此时的*号和+号仍然是乘和加的作用。
方法:工具〉公式审核一步步看公式的结果就知道了——*和+号两边得到的是{true,false……}组成的逻辑值数组,用于运算时true*true=1,true*false=0,true与任一数字作算术运算,得到原数字;false与任一数字作算术运算,得到0,得出结果如果用于IF判断,0=False、其他数值=True;如果用于下一步计算(比如公式1后面的直接*C2:C10)则也是用1、0代入的(1*数值=数值本身,0*数值=0)
1、简单例子以及容易产生的“理解”
逻辑判断公式中,常常见到条件相*或相+,也常见到and和or,比如:
=if(and(A1>0,A1<8),B1,C1)……VS……=if((A1>0)*(A1<8),B1,C1)——对比and和* =if(or(A1>0,A1<8),B1,C1)……VS……=if((A1<0)+(A1>8),B1,C1)——对比or和+ 以上两种情况是完全可以互换的(等价的)。由此,初学函数的朋友就容易产生这么一种理解:“*就是and(而且的意思)+就是or(或者的意思)”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快速地解读公式含义的话,这个“理解”听起来最容易接受了。但不要由此就把这种逻辑判断中的理解扩散成“完全等价”!请看下一点:
在以下两个条件求和中:(数组公式,按Ctrl+shift+enter结束)(假设A1=4,A2=21;B1=5,B2=11)
=sum(if(and(A1:A2>0,A1:A2<8),B1:B2))……VS……=sum(if((A1:A2>0)*(A1:A2<8),B1:B2))前者只有当A1、A2都介于0和8之间时才返回B1:B2的和,否则得到0;
后者则分开了,比如A1介于0和8之间,A2不介于0和8之间,那么求得的结果是B1的和,而不是0。
这只是一些显性的数组公式,还有不少用数组运算的公式(非数组公式,不按三键)
2、and、or与*、+的原理比较:
AND(logical1,logical2,...)——详见and函数帮助:当所有的logical们都为True时返回True——这是1个单值; OR(logical1,logical2,...)——详见and函数帮助:当所有的logical们只要有一个为True时返回True——这是1个单值;(A1:A2>0)*(A1:A2<8)——返回的是{True;False}*{True;True}类型的数组相乘的结果{1;0}——这是一个数组;
(A1:A2>0)+(A1:A2<8)——返回的是{True;False}+{True;True}类型的数组相加的结果{2;1}——这是一个数组; 接下来:
由and、or得到的是:
=sum(if(and(A1:A2>0,A1:A2<8),B1:B2))=sum(if(and({True;True},{True;False}),B1:B2))=sum(if(False,B1:B2))=0 and({True;True},{True;False})——有出现False返回False;or公式类似。由*、+得到的是:
=sum(if({1;0},B1:B2))=sum({5;False})=5——可以用F9键在编辑栏看出。
而=sum(if({2;1},B1:B2))=sum({5;11})=16 注:在逻辑判断if的条件中,0=False;非0的数值都=True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运算符*和+在逻辑判断中与and和or是不同的,前者得到的是数组,后者只能得到单值.在数组运算的情况下由于不能匹配故不能互换。
*和+的用法,实际上是针对相同尺寸的逻辑数组的算术运算,逻辑数组A*(+)逻辑数组B=逻辑数组C。而and(逻辑数组,逻辑数组)和or(逻辑数组,逻辑数组)中and和or的参数可以是数组,但却不是数组运算,没有数组的对应关系,其结果返回单值。所以两者是不能等价的。
从上面的知识点拓展一下,平时看到很多形式如if(条件1*条件2*……,统计区域)的简化if法(满足所有条件,返回统计区域,否则返回False(简化没写)。——即数值和False组成的数组)和连乘法(利用数组相乘返回数组——即数值和0的数组)原理并不相同.这一点狗尾草版主也强调过.在sum中,因为简化没写的0(简化if法返回)对于加总求和并没有影响,所以大多可以通用。
在Average、Max、Min等函数中则不能通用: False在计算中大多情况=0,但并非都是这样。
比如Average——会将连乘法中0算入平均的个数,而不会将简化if法中的False算入个数。
而由满足条件的值都是负数的情况下,max连乘法将得到0,max简化if法得到的才是正确答案。
连乘法对应的不是简化if法,而是if(条件1*条件2*……,统计区域,0)。
EXCEL中的and和or在逻辑运算中的应用 第2篇
关键词:Excel,成绩统计,函数
作为教师每次学生考试结束后都要对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查询, 这是一项十分重要且繁琐的工作, 怎样将繁琐的工作简单化、程序化, 在多年的教学和实践中我们利用Excel强大的函数和数据处理功能, 快速地完成了对学生各项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查询和管理, 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具体操作如下:
1 统计学生成绩的总分及平均分
统计学生总分及平均分是每次考试后必须要做的工作, 我们利用S U M函数和A V E R A G E函数。
(1) 在Excel中输入或打开学生成绩表, 如图1。
(2) 在G 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 U M (B 3:F 3) , 确认后即可计算出第一名同学的总分。
(3) 将鼠标移至G3单元格右下角的“填充柄”上, 鼠标变成实心十字形状。
(4) 按下鼠标左键, 拖动鼠标向下拖拽, 就可统计出其他学生的总分, 如图2。
求平均分只要在H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A V E R A G E (B 3:F 3) , 确认后, 即可求出第一名同学的平均成绩, 其它学生的平均成绩同求总分的 (3) - (4) 。
求最高分、最低分:M A X和M I N函数, 语法格式分别为M A X (r e f) 和M I N (ref) , 如上例中求G3:G15的最高分和最低分, 应该这样操作:MAX (G3:G15) 和MIN (G3:G15) 。
2 根据总分排名次
利用RANK函数, 可以计算出某个同学在全班的排名。RANK函数功能是返回某一数值在一列数值中相对于其他数值的排位。语法格式为:RANK (Number, ref, order) , Number表示需要排序的数值 (或单元格地址) ;ref表示排序数值所处的单元格区域;o r d e r表示排序方式参数。order参数值如果为“0”或者省略, 则按降序排名;如果为非“0”值, 则按升序排名。
(1) 在I3单元格输入公式:=RANK (G3, $G$3:$G$15) , 确认后即可得出第一位同学的总分成绩在全班成绩中的排名结果。
(2) 将鼠标移至I3单元格右下角的“填充柄”上, 鼠标变成实心十字形状。
(3) 按下鼠标左键, 拖动鼠标向下拖拽, 就可得出其他学生在全班的排名, 如图3。
依照这种方法, 如果总分相同, 名次也是相同的。数据越多, 这种方法就越能体现出它的优势。使用这个函数需要注意的是, 函数中涉及到的“$”符号, 一定不能省略!名次最后能不能排得准确无误, “$”可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 根据学生成绩总评
每次考试结束以后都要根据学生成绩给出正确评价, 从而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我们用IF函数来解决这个问题, IF函数功能:根据指定条件的逻辑判断的真假值, 返回不同的结果。语法格式为:I F (Logical_test, Value_if_true, Value_if_false) , Logical_teste用来表示逻辑判断表达式;Value_if_true表示当判断条件为逻辑“真”时返回的结果;Value_if_false表示当判断条件为逻辑“假”时返回的结果。具体操作:
(1) 在J 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I F (H3>=85, "优秀", IF (H3>=75, "良好", IF (H3>=60, "及格", "不及格") ) ) , 确认后, 计算出第1名学生的总评成绩。
(2) 将鼠标移至J3单元格右下角的“填充柄”上, 鼠标变成实心十字形状, 拖动鼠标向下拖拽, 就可得出其他学生总评成绩, 方便、快捷, 如图4。
4 快速查询学生各科的考试成绩
每次考试结束以后, 教师最不情愿做的就是要查询班级或所担任课程某个学生各科成绩, 那么如何将既繁琐又头疼的工作简单化, 我们用E x c e l函数中VLOOKUP函数完成, 首先建立成绩查询模式, 任何一个学生各科成绩都可以建立查询模式, 我们以学生成绩表中第一个记录“牛旭东”各科成绩为例, 具体操作:
(1) 打开学生成绩表 (图1) 。
(2) 鼠标点击Shee2表, 在Shee2表A1至A11中输入或复制Shee1表 (图1) 中的所有字段名 (如姓名、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 , 先后次序、格式不能变, 在B 2单元格中输入“牛旭东”。
(3) 选定B 3单元格, 输入公式=VLOOKUP ($B$2, Sheet1!$A$3:$J$15, 2, FALSE) , 按回车键后, 可得到高等数学物理成绩;接着选定B4单元格, 输入上述公式的同时将倒数第二项数字2改为3后按确定, 可得到大学语文成绩, 选定B5单元格, 将公式中倒数第二项数字2改为4后按确定, 可得到外语成绩, 以此类推, 直到得到“牛旭东”的所有字段的查询结果 (见图5) 。
(4) 成绩查询模式建立后, 我们只要在指定单元格B2中输入任何查询成绩的学生姓名 (如“刘学”) 按确定后, 她的各科考试成绩就会自动显示出来, 非常便利。
在录入上述公式时需要说明的是, “$B$2”指的是需要在查询学生成绩表第一例查找的值, 它可以为数值、引用或文字串;“Sheet1!$A$3:$J$15”指的是用于查找数据的区域;“2”指的是要查询的科目在查询区域中的列序号;“F A L S E”是一个逻辑值, 用它来指明VLOOKUP返回值时要精确匹配还是要大致匹配, 如果为“T R U E”或省略, 则返回近似匹配值, 也就是说, 如果找不到精确匹配值, 则返回小于“$B$2”的最大数值;如果为“F A L S E”, 函数V L O O K U P将返回精确匹配值。
总之, Excel函数功能非常强大, 上面介绍的函数都是教师在学生成绩管理中最常用的, 如果还要涉及其它的函数, 只要在Excel工作表中, 用鼠标点击fx (插入函数) , 在选择类别里选择“全部”, 即可查到所需的函数的功能、格式和使用方法, 它会给你的工作带来方便,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百鸣, 卢宇清.计算机操作基础.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7
[2]曾宪栋, 陈菲.学生成绩统计及考试成绩质量分析软件的研制.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4
[3]杜少杰、杜金凯.浅谈用Excel统计处理学生成绩.承德医学院学报.2004.1
[4]潘新民.用Excel程序统计学生成绩.职业教育研究.2004.6
EXCEL中的and和or在逻辑运算中的应用 第3篇
关键词:Excel的两种“模拟运算表”;长期贷款分析;应用
目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有可能需要长期贷款。进行长期贷款理性的分析是必要的。长期贷款分析主要是对贷款的金额、贷款的利率、贷款的期限和归还期限等因素进行分析。我们经常要观察某一个因素变动或某两个因素的变动对其他因素的影响,Excel就提供了“模拟运算表”工具来解决这类问题。
“模拟运算表”就是将工作表中的一个单元格区域的数据进行模拟计算,测试使用一个或两个变量对运算结果的影响。在Excel中,可以构造两种模拟运算表:单变量模拟运算表和多变量模拟运算表。
一、单变量模拟运算表
单变量模拟运算表就是基于输入一个变量,用它来测试对公式计算结果的影响。
创建单变量模拟运算表,所设计的运算表应当是:其输入数值被排列在一列中或一行中。使用的公式必须引用输入单元格(输入单元格:在该单元格中,源于数据表的输入值将被替换。工作表中的任何单元格都可用作输入单元格。尽管输入单元格不必是数据表的一部分,但是数据表中的公式必须引用输入单元格)。如果数据表是列方向的,在第一个数值的上一行且位于数值列右边的单元格中键入公式。如果数据表是行方向的,在第一个数值左边一列且位于数值行下方的单元格中键入公式。
例1:某企业向银行贷款10000元,期限5年,用“模拟运算表”工具来测试不同的利率对月还款额的影响,步骤如下:
1.设计单变量模拟运算表结构,利率设置为列变量,所以设置的公式单元格B7是位于变量值所在列的右侧,并且高于第一个变量单元格A8一行。左侧单元格A7无任何作用。如图1所示。
2.在公式单元格B7中计算利率为4%时月还款额,输入公式“B7=PMT(B5/12,B4,B1)”。
3.选取包括公式和需要进行模拟运算的单元格区域A7:B16。
4.单击“数据”菜单,选择“模拟运算表”项,弹出“模拟运算表”对话框,如图2所示。
5.由于本例中引用的是列数据,故在“输入引用列的单元格”中输入“$B$5”。单击“确定”按钮,即得到单变量模拟运算结果表,如图3所示。
二、双变量模拟运算表
双变量模拟运算表就是考虑两个变量的变化对公式计算结果的影响。
用一个简单的算式z=3x+4y+1来看:要求当x等于从1到4间的所有整数,而y为1到7间所有整数时所有z的值,用模拟运算表做:首先排好x与y的位置,然后在下面的单元格中建立一个公式,在公式所在行的右边和下面分别输入两个变量的变化值,这里我们在行上为x,列上为y,然后选中这个方形的区域,选择“数据”菜单中的“模拟运算表”命令,打开“模拟运算表”对话框,将“输入引用行的单元格”选择为公式中x的数值所在单元格,“输入引用列的单元格”选择为公式中y的数值所在的单元格。如图4所示。
单击“确定”按钮,就可以看到运算的结果了。如果公式发生了改变,只要修改公式单元格中的公式就可以了,模拟运算表的排列位置及计算结果如图5所示。
例2:某企业打算向银行申请长期借款进行项目投资,财务人员考虑了两种还款方式想从中选择其一。基本条件是:用6年时间,借款金额在100万元—500万元,利率在5%—12%之间,采用到期一次还本付息还款方式或采用每年等额还本付息方式。分析哪种还款方式最为有利?用“双变量模拟运算表”工具来测试不同还款方式对还款额的影响,步骤如下:
1.设计双变量模拟运算表结构,如图6所示。
2.在单元格D4中计算借款金额为100万元,借款期限为6年,借款利率为5%的条件下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金额,输入公式“D4=FV(C4,B4,,A4)”。
3.选取包括公式和需要进行模拟运算的单元格区域D4:I12。
4.单击【数据】菜单,选择【模拟运算表】项,弹出【模拟运算表】对话框,在【输入引用行的单元格】中输入“$A$4”,在【输入引用列的单元格】中输入“$C$4”,如图7所示。
5.单击【确定】按钮,即得到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双变量模拟运算表的结果,如图8所示。
6.按照上述(2)到(5)的步骤进行每年等额还本付息双变量模拟的运算,计算结果如图9所示。
7.从图9中可以看到,将借款200万元,利率为7%,还款期为6年的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和每年等额还本付息还款方式相比较,前者6年还款总额为300万元,后者6年还款总额为252万元,由此得出每年等额还本付息比到期一次还本付息还款方式要少负债很多。
例3:林某准备按揭贷款买房,他手中有资金150000元,其收入为每月3600元。现在他想选择一套125平方米,单价为4000元/平方米的房子,假设首付款为房款的30%,贷款年利率为5%,准备20年还完。现在对以下两种情况进行购房分析:
第一,如果房子的价格、还款年限不变,林某只能每月支付2000元的贷款,用单变量模拟运算表确定林某能购买的合适的住房面积。
第二,如果房子的价格不变,而面积和贷款的还款年限可以变动,用双变量模拟运算表确定合适的面积和贷款还款年限。
分析如下:
(1)建立单变量模拟运算表如图10所示,在B7单元格中使用函数B7=PMT(B5/12,B6*12,B2*B3-B4)计算出每月应付款数额。再选中A7:B21,使用“模拟运算表”,计算出不同面积每月应付款数额。从计算结果分析:林某每月支付2000元的贷款,只能选择面积为105平方米及以下的房子。
巧记逻辑运算中的“短路”求值 第4篇
逻辑运算是指用形式逻辑原值来求数值间关系的运算,其“短路”求值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经常出现。为方便记忆,提出3种比较切实可行的记忆方法,以供参考。下面对逻辑运算符和逻辑表达式进行简单介绍。
2 逻辑运算
2.1 逻辑运算符
C语言提供了3个逻辑运算符:
&&(逻辑“与”);||(逻辑“或”);!(逻辑“非”)
其中,&&和||是双目运算符,结合方向为从左至右,!是单目运算符,结合方向为从右至左;逻辑运算符的优先级次序是:!(逻辑非)级别最高,&&(逻辑与)次之,||(逻辑或)最低。
逻辑运算符的操作数是布尔型,在布尔型操作数中,只有两个数值:0或1。C语言规定,在逻辑运算中,所有的非0数值都看作1处理。
2.2 逻辑表达式和逻辑表达式的值
由逻辑运算符和运算对象组成的表达式称为逻辑表达式。逻辑表达式的运算结果或者为1(“真”),或者为0(“假”)。“非”运算规律:对“假”取非,结果为“真”;对“真”取非,结果为“假”,相对比较简单,以下对其略。在C语言中,可以用逻辑表达式表示多个条件的组合,以下介绍求解逻辑表达式的值的3种方法。
3 求解逻辑表达式的值
在逻辑表达式的求解中,并不是所有的逻辑运算符都被执行,只是在必须执行下一个逻辑运算符才能求出表达式的解时,才执行该运算符[1]。
3.1“非完全求解”的方法
编译器在求解逻辑表达式的值时,采用的是“非完全求解”的方法,即:当进行当前运算后,能得出整个逻辑表达式的值,则结束求解,编译器不会执行下一个逻辑运算[2]。
例如:(1)a&&b&&c,当a为假时,该表达式的值肯定为假(0),这时编译器不会计算b和c的值。只有a为真时,才计算b的值;只有a和b均为真时,才计算c的值。(2)a||b||c,当a为真时,该表达式的值肯定为真,这时编译器不会计算b和c的值。只有a为假时,才计算b的值;只有a和b均为假时,才计算c的值。
3.2 乘、加运算引入法
对两个逻辑值作&&运算,只有当两个逻辑值都为真时,结果才是真,可以理解成逻辑值相乘;对两个逻辑值作||运算,只要两个逻辑值期中一个为真,结果就为真,可以理解成逻辑值相加。以a&&b和a||b为例,运算规律如表1所示。
3.3 电路开关法
为方便记忆,可将电路中开关的断开和闭合现象引入。表达式相当于开关,&&运算相当于串联,||运算相当于并联,开关的断开状态相当于0(假),开关的闭合状态相当于1(真)。
(1)多个表达式相“与”
相当于多个开关进行串联,检查电路是否连通,通则为真(1状态),断则为假(0状态)。
有下面式子:
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3&&表达式n
只要第一个表达式结果为0,运算结果就为0,后面的(n-1)个表达式不再进行运算。相当于n个开关进行串联,若第一个开关打开,则余下的(n-1)个开关是否闭合,对整个电路是否连通没有影响。因为第一个开关为0(打开状态)已经将电路为断开(0)的状态固定,电路一定为断开状态,即0状态。(n-1)个开关不再进行判断,即0&&开关2&&开关3&&开关n出现了“短路”求值现象。
又如:int a=1,b=2,c=3;--a&&(b+c)&&++b&&c--
因为--a的运算为0,即电路的第一个开关为断开状态,则整个电路必为断开状态(0状态),余下的3个开关的状态无需进行判断,即整个表达式的值为0,变量b和c的值均不发生变化。
(2)多个表达式相“或”
相当于多个开关进行并联,检查电路是否连通,通则为真(1状态),断则为假(0状态)。
有下面式子:
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3||表达式n
只要第一个表达式结果为1,运算结果就为1,后面的(n-1)个表达式不再进行运算。相当于n个开关进行并联,若第一个开关闭合,则余下的(n-1)个开关是否闭合,对整个电路是否连通没有影响。因为第一个开关为1(闭合状态)已经将电路为通(1)的状态固定,电路一定为通的状态,即1状态。(n-1)个开关不再进行判断,1||开关2||开关3||开关n为通的状态,即电路为连通状态(1状态)。
又如:int a=1,b=2,c=3;a--||(b+c)||++b||c--
因为a--的值为1,即电路的第一个开关为闭合状态,则整个电路必为闭合状态(即1状态),余下3个开关的状态无需进行判断,即整个表达式的值为1,变量b和c的值均不发生变化。
(3)多个表达式相“与”相“或”混合计算,以&&开头有下面式子:
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3&&表达式n
以先“与”后“或”的顺序计算,中间有多个&&和多个||连续计算的地方,按规则(1)和(2)进行。若第一个表达式结果为0,后面全部短路。
(4)多个表达式相“与”相“或”混合计算,以||开头有下面式子:
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3&&表达式n
如果第一个表达式结果为1,后面全部短路,否则结合前3点进行运算。
4 数学表达式与逻辑表达式的转换
数学表达式0
同理,数学表达式y<-3或y>6表示y的值在小于-3或者大于6的范围,只有采用C语言提供的逻辑表达式(y<-3)||(y>6)(或者y<-3||y>6)才能正确表述此关系。
5 结语
在讲解如何求解逻辑表达式的值时,引导学生通过3种方法进行相关习题训练。学生普遍认为电路开关法记忆时间长,在做题时头脑清晰,反映速度快,习题准确率高,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采取恰当的方法,迅速提高效率,也希望求解逻辑表达式的值的3种方法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赵森,李卓民,韩韬,等.C程序设计.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EXCEL中的and和or在逻辑运算中的应用 第5篇
【关键词】逻辑代数;运算顺序;描述;教学应用
逻辑代数又称布尔代数,是研究逻辑电路的数学工具,它为分析和设计逻辑电路提供了理论基础。逻辑代数是按一定逻辑规律进行运算的代数。它的运算顺序不能简单套用初等代数的运算规则,它有自己一套运算规则,包括运算顺序、基本公式、基本定律等。对于基本公式和基本定律,一般的职业技术学校的数字电路教材都有较详细的描述。但不知何故,对于逻辑代数运算顺序,多种教材对它的描述都不太全面,甚至有的不加以描述。本人在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数字电路教学多年,从实践中体会到逻辑运算顺序的准确和明确的讲述,对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逻辑代数是有很大作用的。
一、职业技术学校数字电路教材对逻辑运算顺序的的描述
张兴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技术基础(第一版)》中对逻辑代数运算顺序有具体的描述。
王道生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微型计算机电路基础(第二版 )》中对逻辑运算顺序作如下的描述(第182页)。逻辑运算的约定顺序为:括号、与、或,可按先“与”后“或”的规则省去括号,如 ,但 。对一组变量进行“非”运算不必加括号。在这里,没有时确说明“非”运算所处的位置,而是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同,有时是先“非”后“或”,有时是先“或”后“非”。
胡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中有两处描述,其一(第12页)。与或非运算:逻辑表达式为。与或非运算的规律遵从与运算、或运算、非运算的规律,运算的先后顺序为:先与运算,其次或运算,最后非运算。其二(第16页):利用反演律规则可以很容易地求出一个函数的反函数。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反演律规则求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必须按照逻辑运算的优先顺序进行:先算括号,接着与运算,然后或运算,最后非运算,注意公共非号要保留。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似乎可以总结得到逻辑运算的优先顺序:括号、与、或、非。但是对下面的逻辑函数式,使用上面的运算顺序就有矛盾出现:按上面的运算顺序应先“或”后“非”,但如果不先算和又怎能算 “或”?显然这样的运算顺序是不能适用于所有的逻辑函数表达式的。
以上教材对逻辑运算的优先顺序的描述对具体的逻辑函数式是正确的。但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逻辑运算顺序。即对单个变量的“非”运算最优先,对一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的“非”运算是先“与”、“或”后“非”。如果是“非”运算下还有“非”运算和“与”、“或”运算,则……有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的逻辑函数表达式运算顺序描述呢?
二、本文对逻辑运算优先顺序的的描述
逻辑运算优先顺序:括号、非、与、或,可按先“与”后“或”的规则省去括号。对一组变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下同)进行“非”运算。由于不容易引起误解,书写时括号均省略,但是在运算时这一组变量视为有括号。
这样的逻辑运算顺序的约定,适用于所有的逻辑函数表达式运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需要根据不同的表达式采用不同的逻辑运算顺序。而且,利用这逻辑运算顺序的约定的描述,以前在逻辑函数的计算中和在逻辑函数转换为逻辑电路图时所遇到的难题都迎刃而解。
三、逻辑运算顺序在逻辑函数的计算中的应用
在逻辑函数的计算中,对所有的对逻辑函数式只要我们先把所有的一组变量“非”运算都加上括号,然后按运算优先顺序运算即可。例如:和其运算顺序如下:
四、逻辑运算顺序在逻辑函数转换为逻辑电路图时的应用
根据逻辑函数的表达式,画出逻辑电路图,是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一个步骤。教材提供具体的方法是:根据逻辑函数式中的逻辑运算关系,用相应门的逻辑符号来表示。学生对这个我们看似简单的方法,往往感到不知从何入手。我为学生提供的方法是:按逻辑代数运算顺序,逐层画出逻辑电路图。
例:已知逻辑函数,,画出它们的逻辑电路图
当然在上面的逻辑图中,或门和其后的非门可组合为与或非门。
五、逻辑运算顺序在理解逻辑函数的另一种表达式时的应用
逻辑函数在一些计算机的软件中往往有另外一种表达式,例如在电子仿真软件MULTISIM2001中,表达式就会被写成这样:Y=A’+(B+C’)’ 在这里,无非是用“ ’ ”来表示“非”。逻辑运算的顺序完全就是我们在第二点所描述的,在教学时不用多加讲解,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明确和全面的描述逻辑代数运算顺序,重视逻辑代数运算順序的教学,促使学生熟练运用逻辑代数的运算顺序,教学效果非常好,不仅有助于确理解和运用逻辑代数,也为后面学习数字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龙兴主编.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道生等主编.微型计算机电路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
Excel在工资管理中的应用 第6篇
在Excel中进行数据的处理, 首先是进行原始数据的录入。在Excel中, 录入数据有多种方式。
第一种方法:直接在工作表中录入数据。这可以在数据的初始建立阶段进行原始录入。这种方法, 在人员较多的情况下, 工作量会比较大。
第二种方法:复制工作表方式。当建立原始数据后, 比如已经有了1月的数据, 则2月的数据可以直接从1月复制而来。这时, 可以采取复制工作表的方式, 得到1月数据的副本, 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 得到新的一月的数据。
第三种方法:从外部获取数据。比如, 在很多企业中, 已经应用了各种ERP软件, 工资数据已经存在, 可以采取直接从ERP软件中导出数据到Excel的方法得到数据。另外, 可以直接从Excel软件中提供接口, 直接从外部数据源中得到数据, 比如从文本、Access、支持ODBC接口的数据库中获得数据。
通过以上几种数据获取的方法看出, Excel已经不仅仅是孤立的软件, 而是和多种软件系统有了数据传输接口。通过这些接口, 数据得到了共享, 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2 公式录入
多数人将Excel看成是简单的表格处理软件, 但没有理解其内涵。在Excel中, 最简单应用就是公式的录入。比如, 求个人月工资总和, 所有人的平均工资等。在Excel里, 公式的标志是, 在单元格中, 以“=” (半角字符, 不包含两头的引号) 开头。只要在单元格中, 有“=”开头的, Excel就会当其为公式进行处理, 有种情况除外, 单元格只包含一个“=”。如果公式有错误, Excel便会抛出异常, 提示错误。
但利用公式进行处理, 不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数据处理层面上。比如, 很多业务人员进行简单数据求和, 是点击各个单元格进行相加而得, 当然这种方法不是不可取, 只是工作量大, 并且很耗时间。在Excel中提供了各种方法处理这些情况, 下面介绍Excel中重要的部分:函数处理。
3 函数处理
Excel提供了11个大类共有数百个函数, 这些函数提高了工作效率, 并且可以使差错率降低到最小程度, 减轻了繁琐的工作量。比如常见的求和函数SUM () , 通过这个函数可以求一列、一行或区域的和。介绍几个重要的函数, 这些函数在工资管理中会有很重要的作用。
3.1 IF () 函数
在工资管理中, 会涉及到不同职称的人员, 某项工资不等的情况, 或是计算纳税金额时候等。这些情况, 就需要用到IF () 函数。该函数主要作用是判断如果满足某种情况, 得到一个值, 否则得到另外的值。重要的一点是, 该函数还支持嵌套, 通过嵌套, 可以实现更复杂的计算。
比如在“职称”一列中, 有经理、技术人员、销售三种职务。其基本工资各是2000元、1800元、1500元。那么在基本工资一列中不需要各项手工填写, 只需要在基本工资一列的第一个员工的单元格中输入以下工资即可:
将以上公式复制到这一列中单元格即可实现自动填充基本工资。
计算纳税金额也是通过以上公式轻松计算出。
3.2 SUBTOTAL () 函数
该函数的作用是返回分类汇总。在财务管理中, 用的比较多的是求各个类别的合计, 比如求各类职称的工资合计。
在工作中很常见的做法是, 先用SUM () 求得各类职称的工资合计, 然后分别相加各类工资合计得到总的合计。这种做法的缺陷是, 很容易得到错误的合计。在Excel中提供的SUBTOTAL () 函数可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通过这个函数还可以求得各类职称的人数合计、平均工资等。比如, 有如下函数:
求得列单元格A2:A23的分类合计, 通过更改该函数的第一个参数, 得到不同的汇总, 比如改为2, 得到该单元格范围的个数合计。
3.3 VLOOKUP () 函数
该函数的作用是, 通过查找某范围内的特定值, 得到其对应行的指定单元格的值。在工资管理中, 可以通过该函数有效防止重复数据录入错误性的发生。并且可以做到一处修改, 处处修改。比如, 制作一张新表, 需要引用基本数据, 即每个人的工资合计, 使用该函数可以做到数据的正确性。该函数的使用方法如下:
以上函数查找区域E2:F23中第一列的值为个人, 取该区域的第二列值, 比如是个人工资合计。在实际的工资管理中, 可以为每个人设置唯一的ID号, 然后再在各个需要引用该表的地方使用该ID号。将上面函数的第一个参数换位ID号, 就可以得到唯一个人的工资合计。这种方法可以防止重复数据的多次录入和多次修改, 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3.4 函数小结
以上给出了几个在工资管理中经常用到的函数, 在实际工作中, 还需要用到其他不同的函数。在Excel 2010中, 提供了方便查找函数的方法, 在公式标签中, 提供了各类函数的快速查找方法。或在单元格中输入“=”, 然后输入函数的首字母, 会给出相关函数提示。这些方法方便了用户快速输入各种函数。
4 图表展现
在做完工资明细汇总后, 不要忘记对工资的图表展现。通过图表, 用户可以清楚的看到工资细节, 甚至各种对比, 这比查看一堆数字更直观。在Excel2010中, 提供了11个大类几十个图表模板。这些图表可以满足工资管理中的各种数字展示, 比如常用的柱形图、饼图等等。用户可以简单的对这些图表进行设置, 就可以得到完美的展示图。
5 结束语
Excel是强大的数据表格处理软件, 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Excel可以帮助用户完成许多的工作, 减轻繁琐的工作量。
摘要:本文分析了Excel在工资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并从数据的录入、函数处理到最后的图表展现都作了分析, 展现了Excel的强大数据表格处理功能。
关键词:Excel,工资管理,函数
参考文献
[1]王建发, 李术彬, 黄朝阳, 编著.Excel 2010操作与技巧.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2]卢家仪, 主编.财务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Excel在会计报表中的应用 第7篇
Micr osoft Ex cel是微软公司开发的Micr osoft Office办公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包含了大量的电子表格软件, 不仅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 还能为用户提供大量的函数以及数据分析的功能, 这正适合当前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报表工作的需求, 将Excel应用于会计报表中, 可以对以下报表进行电算化的处理:编制会计报表、汇总会计报表、网上汇总会计报表、打印会计报表。将Excel应用于会计报表中, 能够大大的提高报表信息的准确信, 并提高工作效率。
二、Excel在编制会计报表中的应用
在会计电算化应用背景下, 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 其会计工作是由现代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的手工记账相结合, 与此同时, 当前市面上的财务软件一方面无法满足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的全部需求, 另一方面其价格都非常贵, 中小企业无法承担。因此, 面对大量的会计报表工作, 将Excel应用于编制会计报表中, 既能满足企业内部报表的不同需求, 又能满足临时性报表的需求。下面将利用Excel的函数功能, 在生成总账科目余额表的基础上, 利用Excel编制利润表的具体应用步骤。
(一) 利用Excel的函数功能设置生成总账科目余额表的应用步骤
首先, 根据具体经济业务, 并按照其发生的先后顺序, 按照科目进行录入, 并设定报表名称, (称为表一) ;其次, 设置总科目余额表 (称之为表二) , 将所涉及的会计科目分别填入其中;再次, 在总科目余额表中, 选定C4单元格, 也就是现金科目借方发生的这一栏, 在编辑栏中找到插入选项中的“插入函数”, 点击会在桌面出现对话框, 单击此对话框中的“选择函数”列表下的SUMIF函数, 然后单击确定会出现“函数参数”对话框, 选择函数参数SUMIF中的数据范围选项, 就可以选定所要选择的数据区。然后再打开表一, 单机D2单元格, 选中其中的选项, 单机右边选项, 再返回到函数参数的对话框。最后, 在函数参数SUMIF中的统计栏中输入现金二字, 再单击其右边的按钮, 选中表一的数据求和区域, 再一次单击右边的按钮。到此为止, 借方发生额数据分析完毕, 其他科目按照同样的方法操作, 即可得出数据的分析结果, 其结果也会显示在相应区域旁边。
(二) 利用Excel编制利润表
首先, 按照规定设置利润表格, 在原有的表一中新建空白文档, 并拟定 (利润表) 名称进行保存, 再次打开进行编辑。其次, 第一行的设置为合并居中的表格名称, 第二行空出, 用以编写单位以及年度日期, 第三行开始作为表格正文, 从第一至第五列输入表格主要内容。再次表格制作完成后, 要将单元格所对应的公式分别输入, 这一步骤要充分注意将其设定为锁定状态, 以免因操作失误造成公式的删除而影响到表格的使用, 与此同时, 在制作表格的过程中, 要将其他不用更改的选项都设为锁定的状态, 从而方便操作过程。这些基本信息设置完成后, 将想要输入的字体、字号以及颜色等格式进行统一设置, 这样利润表格的框架已经呈现出来了。接下来要做的是将财务会计的利润信息依次填写到相对应的栏目下, 按照函数设置的一些选中步骤, 就会生成利润报表。Excel在编制会计报表中, 要注意到一些报表的内在平衡关系, 比如在编制资产负债表的时候, 资产以及负债所有者的权益二者之间是处于平衡关系的, 在设置的过程中, 将出现不平衡条件下的数字设置为其他颜色的字体, 以便当出现问题时, 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并处理, 从而有效的保障了信息的准确性。
三、Excel在汇总会计报表中的应用
在企业财务会计的日常工作中, 上级的财务部门要对下级财务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汇总, 传统的会计汇总方式下, 单纯的依靠会计人员的手工操作, 这就使会计工作内容变得繁复且沉重,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降低了财务会计工作的效率。在会计电算化背景下, 运用Excel进行会计报表的汇总工作, 可以减轻会计人员工作压力的同时降低所投入的实践, 从而在保证信息准确性的前提下,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应用Excel进行会计报表汇总时可以采取以下的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会计人员根据下级财会部门提供数据的基础上, 输入原始的数据进行汇总, 第二种方式是上级财会报表汇总部门将统一格式下的Excel发送到下级财会部门, 再进行汇总工作。这两种方式的采用需要依旧企业财务人员的具体状况进行选择, 如果下属财会部门不具备相应的电算化知识, 那就要采用第一种方式进行报表汇总工作, 但是, 如果企业会计部门人员具备这样的操作水准, 就要选择第二种方式, 这是因为第二种方式在减少上级汇总部门信息输入量工作的同时, 还能最大程度的避免错误信息的输入, 并能够实现会计电算化下的报表与计算机的管理的结合。
(一) 由上级汇总部门输入原始数据进行汇总的方式应用
首先, 要根据进行汇总部门的数量制定出相应的报表。第一, 先在工作簿中插入空白工作表, 单击工具菜单中的“选项”, 在选项对话框内选择“常规”这一选项, 并在新工作薄内的“工作表数”内输入想要的报表数量, 然后单击确定选项。第二, 在菜单栏中单击第一个选项“文件”, 选择“新建”, 就会呈现出想要的工作簿。然后为其重新命名, 一般情况下, 可将第一个报表命名为“0”, 在“0”上制作出相应的报表模板, 然后根据下属部门的数量从数字1开始排列, 再将“0”模板复制粘贴到相应的工作簿中。第三, 输入汇总公式, 在“0”模板中输入第一个需要汇总的公式“=SUM (’01:报表的总数量!’B3) ”, B3指的是单元格的名称, 报表的数量根据实际进行填写, 然后将这一单元格的公式分别复制粘贴到其它单元格中。最后, 将下属部门的报表数据一一对应的进行输入, 这样汇总工作就可以自动完成了。
(二) 由下级部门根据所提供的Excel报表填写、上级汇总的方式应用
首先, 汇总部门要设计处统一的工作报表格式, 根据上文中已经制作完成的工作簿, 单机“工具”选项, 选择“共享工作簿”并在对话框内输入“允许共享与合并”, 然后单击“高级”选项, 在修订栏中选定”保存修改“选项, 再根据所需要的汇总天数输入时间, 然后单击”确定, 这样汇总报表共享就已经完成了。其次, 复制汇总报表。单击菜单栏中的“文件”选项, 选中“另存为”选项, 并根据下属单位的名称命名, 保存在桌面并发送给下属单位, 这样下属单位就可以根据已有的报表进行填写输入工作, 与此同时, 为了防止下属部门恶意更改其他部门的汇总报表, 对每个单位的汇总报表进行设定, 设定为保护状态下的报表, 能够实现这一要求。最后, 开展报表汇总工作。这就要根据下属单位发送的报表进行统一汇总工作, 第一步, 将所有的报表放入同一个文件夹中;第二步, 打开共享工作簿, 单击菜单栏中“工具”选项, 选中其中的“合并工作簿”, 这是会弹出“保存共享工作簿”的提示;第三步, 在“将选定文件合并到当前工作簿”对话框列表中, 选中下属单位报表的备份, 然后单击“确定”所有的汇总结果会自动生成。
四、Excel在网上汇总会计报表的应用
在会计电算化背景下, 如果企业具备了联网的条件, 就能够实现网络汇总的自动化, 从而就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会计报表工作的效率。
(一) 网络汇总会计报表的应用原理
Ex cel的应用可以实现不同工作簿之间的链接功能, 也就是说将汇总报表工作簿和下属单位的报表工作簿之间建立链接关系, 这样只需要将下属部门的报表复制到指定的目录下, 汇总报表就会自动刷新汇总数据, 从而实现了汇总工作的自动化。
(二) 汇总报表设计思路
首先, 建立一个汇总工作簿, 将第一张工作簿设置为汇总工作表, 将其与的工作簿按照下属单位的数量分别设置;然后, 将下属单位发送过来的报表数据放在选定的目录下, 然后将各个分表与总表建立起链接的关系, 最后, 将分表数据用求和函数汇总到汇总工作表中, 形成汇总报表。
(三) 具体的操作步骤
一是将每个下属单位上报的报表指定文件名, 并将其存于指定目录下。
二是建立汇总工作簿, 在汇总工作簿中, 建立“1+N”张工作表, 其中“1”指的是汇总工作簿, “N”指的是下属单位的报表数量。与此同时, 为了避免建立分表与下属单位报表链接时, 因格式不同而产生链接值为“0”的情况出现, 要将下属单位的报表格式复制到分表中。
三是将分表与各单位的报表建立起链接的关系。首先, 打开下属单位的待汇总的报表信息, 选中有效的单元格并复制下来;其次, 打开汇总报表中该单位的子表, 单击右键于子表左上方第一个单位格, 选择“选择性粘贴”, 在所弹出的选项中选择“粘贴链接”, 这样就建立了此单位报表与其子报表之间的链接关系。最后, 根据同样的方法对其它所有下属单位的报表与其子报表之间建立链接关系。通过建立下属单位报表与其子报表之间的连接关系, 就会在下属单位对报表做出任何更改的同时, 子报表就会意义显示出来。
四是进行汇总工作。如前文所述方法, 在第一张汇总工作表中, 建立起汇总的求和函数关系。这里需要明确的步骤是函数公式为:“=SUM (’A1:An’!Xn) :“SUM”为求和函数, 其中的“A1”指的是需要进行汇总的第一张报表数据, “An”表示的是需要汇总的最后一张报表数据, “Xn”表示的是要汇总的所有有效单元格。
五、使用Excel应注意的问题
(一) 要确保Excel模板设计和使用的正确性
只有正确的设计和使用Excel模板, 才能发挥出Excel应用于会计报表中作用的发挥。因此, 在使用模板时, 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二) 设置专门用于检查校正报表数据的报表
这是因为在使用Excel进行会计报表工作时, 难免会出现差错, 因此, 设置一张专门用于检查校正数据信息正确性的报表, 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这就要求要将汇总的总账与账目明细构建在同一张报表中, 在完成报表工作后, 使其与校正报表上的数据进行对比, 从而差错就显而易见了。
(三) 强化对报表设置保护的意识
在使用Excel进行会计报表工作时, 经常会出现由于会计人员操作失误而致使报表信息出格式以及内容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就有可能因为操作不当而损坏了企业财务会计的信息。因此,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一定要强化对报表设置保护的意识, 可以利用Excel中“格式”菜单选项中的单元格保护等保护选项, 如果在必要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设置密码来加强对报表信息的保护。
(四) 单张报表单独存放可方便查找运行
在对会计报表进行整理时, 或者对报表进行修改等工作, 就会需要到相应的文件夹中去寻找, 有时由于报表过多, 给查找、整理、修改等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为了避免产生这种现象, 可以将设置好的报表存于另一个文件夹中, 并进行相应的标注, 这样不仅文件夹变小了, 运行速度也变快了, 并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
六、总结
综上所述, 将Excel应用于会计报表中, 可以对以下报表进行电算化的处理:编制会计报表、汇总会计报表、网上汇总会计报表、打印会计报表。将Excel应用于会计报表中, 能够大大的提高报表信息的准确信, 并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志明.整合Excel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3 (08) :35-39.
[2]郑霆.Excel在会计电算化中的应用[J].中华会计学习, 2010, 12 (06) :56-60.
EXCEL中的and和or在逻辑运算中的应用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