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国学故事
二年级国学故事(精选7篇)
二年级国学故事 第1篇
二年级国学《三字经》教学计划
王翠莲 2017.2
二年级国学计划
新的学期又来临了,国学经典正润泽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为了使学生喜欢上国学,也为了能更好地有序地开展教学,特制定国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材的选择。
《三字经》作为古代蒙学教材,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社会百科、内涵丰富而极具文学性、韵律性,是中国古代知识的教科书。三字经在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中,是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因此被称作“蒙学之冠”。利用它们进行识字的同时,学生可获得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各种能力,修习其中良好的行为规范,无形中完成了美德熏陶,建立了汉语的节奏感的韵律感,为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了传统文化的根基。
本学期二年级主要学习《三字经》后半部分8课。积累背诵古诗30首。积累背诵优秀诗文5首。
二、整体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三字经》中所含的自然知识、历史知识、人物掌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通过诵读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精髓的兴趣。3.鼓励学生用研究的眼光探索《三字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通过国学学习,逐步的让幼儿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诚实、仁爱、智慧、勇敢的个性。
5.通过国学学习,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进一步培养幼儿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比赛等。教学中不能随意删减内容,对认为与现代文化有差异的地方,教师应作正面引导。
2.诵读为主,理解为辅。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3.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国学的情境,使学生身处古典文化的情境与韵律中,诵国学,学国学,身心受到陶冶,激发他们对国学的热爱。
4.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设计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的环节,把学国学与学做人联系起来。
5.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6.教师们重视《三字经》的诵读教学,要保证诵读时间、诵读效果,切实诵读目标。
7.认真上好每周一节的国学课。每节课课首必须安排诵读,上午背诵古诗,下午背诵三字经。每天安排一位小老师领读,把课首背诵落到实处。
希望通过三字经的学习,能让孩子们从中感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也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二年级国学故事 第2篇
第一单元
三字经
三字经之学习篇、道德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第二单元
拥抱多彩的夏天
1、闲居初夏午睡起(宋)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2、客中初夏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3、有 约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4、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5、村
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第三单元
三字经
三字经之常识篇(一、二)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第四单元
倾听秋夜的虫鸣
1、秋月
南宋
朱熹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2、秋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3、寒夜
南宋 杜耒(lěi)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4、霜夜
唐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5、泊秦淮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第五单元
三字经
三字经之常识篇(三、四)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古今
史,全在兹。
第六单元
追随诗人的脚步
1、上高侍郎
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南怨未开。
2、客中行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3、花影
谢仿得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4、登山
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5、题壁
无名氏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第七单元
三字经
三字经之典籍篇(一、二)
载治乱,知兴衰。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第八单元
寻找诗人的身影
1、长歌行
《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5、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怎么根据声音编故事(二) 第3篇
唐僧说:“悟空,我冷。”
孙悟空给他变了一身棉袄。
猪八戒说:“猴哥,我好害怕。”
孙悟空说:“别怕,跟着我。”
猪八戒慌忙跟向孙悟空。
沙和尚说:“大师兄,什么也看不见啊。”
孙悟空变出一支火把,递给他:“沙师弟,拿着!”
沙和尚举起火把一照,只见一座城楼赫然呈现在眼前,上写“鬼门关”三个大字,一个小鬼花里胡哨,张牙舞爪,恶狠狠地朝他们一龇牙。
“啊!”唐僧吓得一屁股仰坐在地上。
猪八戒吓得躲到孙悟空身后。
“瞧把你们给吓的!”孙悟空笑道,说着上前照那小鬼的脑袋上拍了一巴掌,把他的脑袋拍进肚子里又拉出来,问:“还龇牙不?”
小鬼恐惧地摇了摇头。
孙悟空说:“这儿是鬼门关吧?”
小鬼恐惧地点点头。
孙悟空说:“放我们过去。”
小鬼说:“上仙,要是你们没有通行证就过去了,马面和牛头会跟您一样把我的脑袋拍进去,然后就不再拉出来了。”说着小鬼呜呜地哭了。
唐僧爬起来,同情地说:“没想到小鬼也这么难当。”
猪八戒说:“猴哥,我知道,他说的通行证就是路引。”
沙和尚奇怪地问道:“二师兄,你怎么知道?”
猪八戒不好意思地说:“我……我当年……不是因为那个什么……然后……然后就那个什么了嘛……”
“噢,我差点儿忘了,二师兄曾经投胎转世过。”沙和尚笑了。
唐僧说:“悟空,不要难为他。”
孙悟空就对小鬼说:“路引是什么样子?”
小鬼说:“一张黄纸。”
孙悟空变出一张大大的黄纸:“是不是这个?”
小鬼说:“长三尺,宽二尺。”
孙悟空把黄纸变成他说的那样。
小鬼说:“上面印有‘地府旅游通行证’的字样。”
孙悟空在黄纸上变出那些字。
小鬼说:“还盖有阎王爷、城隍爷、丰都县太爷的三枚大印。”
孙悟空在黄纸上变出那些印迹。
小鬼捧着路引,喜笑颜开地说:“这样我就好交差啦。过去吧过去吧。”
唐僧一行人过了鬼门关,那小鬼又叮嘱说:“上仙,如今的阴曹地府可是处处险恶,你们可得小心提防。要是过不了那些关隘,还是赶紧回来为妙。”
“没想到阴曹地府也有好人,谢谢你,小鬼。”孙悟空拍了拍他的脑袋,继续向前走去。沙和尚举着火把,忽然说道:“师父,这里有条河呢。”
唐僧定睛一看,果然看见一条大河横拦在众人面前。那河里漂浮着浮萍,浮萍下面不知道藏着什么东西,一阵阵腥风扑面而来,熏得唐僧捂住了鼻子。
猪八戒炫耀道:“嘿嘿,你们不知道吧,这就是传说中的忘川河呀。”
孙悟空说:“待俺老孙飞过去瞧瞧!”说罢,他腾身想使用筋斗云,不料头重脚轻,刚飞起来,就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沙和尚惊道:“大师兄,怎么回事?”
孙悟空抚着额头说道:“沙师弟,这忘川河甚是古怪,它里面飘来的腥风,只怕会破坏我们的飞行法术!”
猪八戒说:“这可怎么办呢?过不了忘川河,我们怎么能到达对岸,救出小猴呢?”
孙悟空叹息道:“也怪俺老孙学艺不精,当初向菩提祖师学习筋斗云的时候,忘了问他老人家,如果筋斗云飞不起来,能用什么办法破解!”
唐僧见自己表现的机会来了,就手牵白龙马的缰绳,扶起孙悟空,一边在忘川河边散步,一边用教训的口气,语重心长地说:“悟空啊,其实你平常学习没有落到实处啊,就像这河里的浮萍,轻轻一踩不会沉,要是重重一踩……”说着用脚做示范。
扑通!唐僧掉进了忘川河里。
嗖嗖嗖嗖!忘川河里的浮萍之下,忽然蹿出无数的铜蛇铁狗,张开血口向唐僧咬来!
唐僧大叫:“救命啊!救命啊!”
白龙马嘶叫着,使劲往回跑。
孙悟空叫道:“师父,抓紧缰绳!”
唐僧慌忙抓紧白龙马的缰绳。
白龙马把唐僧拖上岸来。
唐僧哀叹道:“唉,本想表现一下自己,没想到一道霹雳闪电差点儿把贫僧劈成六分熟。”
猪八戒说:“猴哥,怎么办?这忘川河我们过不去呀!”
孙悟空用火眼金睛一看,只见彼岸花丛里,隐隐约约藏着一个牛棚,牛头和马面正躲在那儿哧哧地暗笑。
孙悟空变出两个羊屎蛋,朝他俩弹了过去。
牛头和马面笑得正欢呢,忽然发觉自己嘴里多了个羊屎蛋,顿时笑不出来了。
孙悟空在对岸叫道:“牛头,马面!你们再不给俺老孙滚出来,俺就游过忘川河去,把你们做成牛面马头!”
牛头说:“大哥,孙悟空发现我们了,咋办?”
马面一甩刘海儿,说:“兄弟,你先待在牛棚里别动,我出去敷衍他。”说完,从花丛中站了起来,又对孙悟空说:“大圣!你不在花果山待着,到我们阴曹地府来做什么?”
孙悟空说:“阎罗王勾了小猴的性命,俺老孙正要找他算账!马面小儿,快些让我们过了河去,不然,俺老孙跟你没完!”
马面使劲一甩刘海儿,嘿嘿笑道:“齐天大圣,你不是会筋斗云吗?那你就飞过来呗。”
孙悟空又弹过来一个羊屎蛋。
马面躲闪不及,只好瞪着眼睛把羊屎蛋咽了下去,回头对牛头说:“他又让我吃羊屎蛋。”
牛头用袖子掩着嘴巴,悄声说:“大哥,你有的是办法,兄弟我全听你的!”
马面甩了一下刘海儿,说:“大圣,不是我不让你们过河,实在是因为过河需要坐船,可船在我兄弟牛头那里,我兄弟不在呀!”
孙悟空变出一个火星子弹了过去,把牛棚点燃起来,说:“喂,你们家牛会抽烟吗?”
马面一愣,说:“你疯啦?牛怎么会抽烟呢?”
孙悟空说:“哦,那也许是你们家牛棚着火了。”
马面一看,浓烟滚滚,牛棚真的着火了,连牛头也被点着了。
牛头被呛得连声咳嗽,手忙脚乱地拍打自己身上的火苗,哀叹道:“大哥,我看还是帮他们过河吧!孙悟空咱们惹不起呀。”
马面训斥道:“什么惹不起!他就算过了忘川河,我马面也要让他脱层皮!”说完,一甩刘海儿,对孙悟空喊道:“孙悟空,你敢跟我打三个赌吗?”
孙悟空笑道:“马面小儿,别说三个,就是三十个,俺老孙也不惧你!”
“好!现在我们来打第一个赌!”马面说着,从嘴里吐出一条船来,自己和牛头坐上去,用船桨划到了河对岸,让牛头下来,又说,“兄弟,麻烦你变成一头牛。”
牛头听话地变成了一头牛,摇着尾巴,哞哞地叫了两声。
马面说:“孙悟空,你要是能让这头牛自己跳进忘川河里去,第一局就算你赢了!”
只见孙悟空变出一把匕首,走到牛的跟前,拍拍牛的肩膀,说:“兄弟,你挺牛啊?”
牛点点头。
孙悟空指着手中的匕首说:“认识它不?”
牛摇摇头。
孙悟空把匕首往牛屁股上一捅。
牛负痛,跳进了河里。
“噢!大师兄赢了,大师兄赢了!”猪八戒和沙和尚欢呼起来。
“不行!”马面铁青着脸说,“孙悟空,你这办法太粗鲁了!”
孙悟空说:“嫌我粗鲁?那好,我就再试一次吧。”
牛上岸,又站在河边。
孙悟空又拿着匕首走上前去,拍拍牛的肩膀,说:“兄弟,你挺牛啊?”
牛慌忙摇头。
孙悟空晃动着手中的匕首,说:“这回认识它不?”
牛慌忙点头。
孙悟空说:“知道怎么做了吗?”
牛一转身,自己跳进了河里!
唐僧看得大笑起来:“哈哈哈哈!悟空,怪不得人说鬼怕恶人,还真是这么回事儿啊!”
“牛头!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真丢我们鬼的脸面!”马面愤愤地说,“孙悟空,第一局算你赢了!可你别得意得太早,我们还有第二局!”
孙悟空好整以暇地说:“好吧,俺老孙等着,你尽管出题。”
马面冷笑一阵,说:“这第二局,却是个作文题目!”
孙悟空笑道:“哈哈,俺老孙最不怕的就是作文!你有什么破题,快些出来!”
马面一甩刘海儿,说道:“根据声音编故事!”
唐僧、猪八戒、沙和尚互相看了一眼:“啊?只根据一个声音,就要编出一大篇作文?”
马面傲然说道:“不错。孙悟空,你怕了吧?”
孙悟空呸了一声,说:“俺老孙从不知道怕字!赶快出你的声音吧!”
马面指着牛说:“作文题目,只有牛的哞哞声!看到这个题目,该怎么办?”
孙悟空说:“一句话,定中心!”马面说:“什么意思?”
孙悟空说:“看到牛的哞哞声,就该想到,牛为什么哞哞叫?”
猪八戒插话说:“哈哈,可能是在挤牛奶吧?”
孙悟空说:“那就确定本文的中心,写挤牛奶这件事!”
沙和尚说:“大师兄,那要是写成一篇童话,写小牛因为迷路才哞哞叫,行不行呢?”
孙悟空说:“根据声音编故事,只要题目没有特别要求,那就既可以编成现实中的故事,也可以编成童话中的故事!沙师弟,你说的当然可以!”
唐僧说:“悟空,要是好几个声音怎么办?比如说:唱歌声、拍手声、跺脚声……”
孙悟空说:“一句话,定中心!你可以写一篇《难忘的联欢会》。”
唐僧说:“那小溪流水声、风吹树叶的哗哗声、鸟叫声……”
孙悟空说:“一句话,定中心!你可以写一篇《春游》!”
唐僧说:“再比如说……”
孙悟空晕道:“师父,我正在跟马面打赌呢!”
唐僧连忙闭嘴。
马面哼道:“不会编故事,确定了中心又有什么用?”
孙悟空说:“别着急,俺老孙还有第二句兵法。”
马面说:“第二句兵法是什么?”
孙悟空说:“从后往前找原因!”
马面说:“怎么找?”
孙悟空说:“牛为什么会哞哞叫?因为我在挤牛奶。我是怎么挤牛奶的呢?前边肯定是挤牛奶的经过。经过的前边是什么呢?肯定是挤牛奶的起因!这就像警察破案一样,只要找出一点蛛丝马迹,就能往前推理,把前面的事情都推想出来!”
马面说:“那你说起因这个部分怎么编?”
孙悟空说:“八戒,把写起因的兵法背给他听。”
猪八戒摇头晃脑背诵道:“什么时间?谁和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为什么这样干?”
马面说:“那么,经过这个部分又该怎么编?”
孙悟空说:“一提到经过,那就用三番呗!沙师弟,把写经过的兵法背给他听。”
沙和尚清了清嗓子,背诵道:“刚开始,怎样干?接下来,怎样干?再往后,怎样干?动作、对话、想的、对比还要有困难!”
(未完待续)
二年级国学故事 第4篇
1.学会本课的3个一类字,认识1个二类字。
2.了解4个成语故事的内容,知道这4个成语的内在含义。
3.激发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研究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一类字,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
成语故事书、成语词典、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四个成语,都是什么呢?(刻舟求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完璧归赵、狐假虎威),说一说这些成语的含义。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四个成语。
二、认读成语
(自相矛盾、掩耳盗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愚公移山)
1.自由认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领读。(声音洪亮)
3.齐读。
三、讲成语故事,理解成语意思
1.根据预习情况,请学生讲成语故事,任选一个成语即可,其他的同学还可以进行补充。
2.根据所讲故事,总结理解成语含义。
(1)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4)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盗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3.谁能说一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区别。
4.课件出示填空题。
(1)我们做事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应该有( )的精神。
(2)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 )。
(3)心里太多想法了,一下子想读书,一下子想去打工,( ),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4)由于他们两人不肯合作,结果把大好机会白白地送给对手,真是( )啊!
(5)我等妈妈出去了,偷偷地开了电脑来玩,没想到( ),爸爸却提前回来了,抓了我个现形。
四、自主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矛、盾、掩、盗”。书写、扩词。学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测。
2.指导书写“矛、盾”,让同学们讲一讲哪个字容易写错,强调“矛”的字形,注意撇不要落下。
五、课后练习
1.成语接龙:
愚公移山—山穷水尽—尽人皆知—知书达理
伯乐相马—马到成功—功败垂成—成竹在胸
掉以轻心—心直口快—快马加鞭—鞭长莫及
2.成语扩展。
(1)阅读课后的成语,想一想这样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
(2)看看老师带来了哪些成语朋友。
课件出示:
有人物的成语:
叶公好龙 塞翁失马 毛遂自荐 孟光举案
有反义词的成语:
七上八下 颠倒黑白 颠来倒去 是非分明
有动物的成语:
狐假虎威 马到成功 鸡鸣狗盗 狗急跳墙
六、总结
同学们,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妙趣横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七、作业
1.书写一类生字。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长矛)鹬蚌相争,
自相矛盾(盾牌)渔翁得利。
掩耳盗铃(掩盖)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成语故事》的第二课时。本课一共有八个成语组成,其中有两个八字的成语,其余的都是四字成语。个别成语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接触,比如“愚公移山、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充分的课前预习,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本课的成语故事,所以在课上讲成语故事的时候,学生积极踊跃,抢着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回答问题而失落、生气。当其他学生讲成语故事的时候,他们听得特别认真,时不时还会补充。通过成语故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成语的含义。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这样突破了。
2.相信学生,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本课的生字学习是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通过借助书中拼音、字典、工具书来自主完成。这节课一共需要学习四个生字,“矛、盾、掩、盗”。字的音、形、义,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掌握,教师只需要课堂检测就可以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就节省了课堂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多讲一些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学生比较容易弄混淆,就可以多做讲解,多做练习,来帮助学生区别,以便正确使用。
3.课外拓展,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兴趣。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拓展了很多的课外知识,比如带有人物的成语、带有动物的成语。学生非常乐意接受,兴趣盎然。同时,有些学生还可以列举出其他这样的成语,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一二年级国学经典 第5篇
教 学 设 计
黎明小学:一二年级国学经典授课老师
2014年9月
《百家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人名字中的姓,感受传统姓氏文化的特点,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活动准备:
1、全体学生
2、白板
3、记号笔
4、白纸
5、《百家姓》前16姓
教学过程:
一、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
1、老师:我是XXX,介绍一下你自己,你叫什么? ——学生介绍。异地教学时,这环节,既很利索地缩短了师生的距离,又直接导入活动。
二、知道百家姓 1、找自己的姓 1]你有没有发现,刚才我们介绍的名字,是由姓和名组成的。我姓“应”(出事汉字“应”)。你姓什么?
——大家一起说,为了加快活动的节奏。
2]这里有一些中国字,你去认一认,有你的姓吗?请你把它(卡片)拿来。——一起念一遍。
3]这里有多少姓?
——让孩子自己数,大班孩子有自己的数数方法。活动中:
幼:我没拿到……
师:你的姓,这里有吗?
幼:点头。
师:这里有多少姓?
幼:11个……13个……
4]那我们在座的伙伴有几个? 活动中:
孩子数:16个。5]我们16个人,怎么会只有13个姓呢?(引发对同姓者的关注)。活动中:
幼:因为我姓李,他也姓李……还有,他们两个是一样的姓…… 2、共同的姓
1]你们是同姓,哦,我们伙伴之间有同姓的。嗳,你家里谁和你同姓?
活动中:
幼:爸爸和我同姓……爷爷和我同姓……弟弟和我同姓……姐姐和我同姓……妈妈和我同姓……
师:一般地说,家里大多数的爷爷、爸爸、你、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和你同姓,(也有少数是妈妈和你同姓——如果班上没有与母亲同姓,就不说。)
2]除了班上、家里,有和你同姓的,这里那么多老师,有和你同姓的吗?请你去问问、打听打听。
活动中:
老师:你有兴趣去打听打听,有谁和你同姓的? 老师:有兴趣地去问问
3]来说说,你找到几个同姓的?
——这里要掌好节奏。时间不宜长2~3分钟。活动中:
老师:我们有时间限制,倒数10、9、8、7、……好,请各就各位。(等坐定)你找到和你同姓的人吗?
幼:找到……没找到……
老师:请找到的先来说说,你找到了几个?我们写“人”一笔表示一个人。
……找到的人不多,5人……请一个没找到的:“你是怎么找的?你问问。”幼儿:“谁姓赵?”
(哄堂大笑。)老师:哦~这样问怎么找得到呢?礼貌一点啦(俯身在其耳边:请问谁姓赵?)
幼:请问哪位老师姓赵?(立刻有人举手)。数一数……3个 老师:(边纪录边)谁有兴趣来找找?
(举手的幼儿很多,并且用礼貌的语言询问。老师关注:“看,这样说才找得到”。看找到同姓的过半就行)。
老师:看看,这里那么多人中,哪个姓是最多见的姓? 幼:黄!
老师:你怎么知道?
幼:有7笔……有7人…… 4]同姓是亲人。
老师:同姓的人还多着呢。可是,怎么会有那么多同姓的人呢?你仔细看看,你家里和你同姓的爷爷、爸爸、你,你们怎么会同姓的呢? 那是因为爷爷把姓传给了他的后代爸爸,爸爸又把姓传给了他的后代你、哥哥姐姐,家里那些和你同姓的人是一家人!是亲人!
那么,班上和你同姓的人是一家人吗? 幼:不是。
老师:其实啊,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同姓的人是一家人,同姓的人是亲人。
再看看,班上同姓的人,有没有一点像亲戚的样子?
——让孩子体会,我们中国人都是一家人,体会同姓之间那种血肉相融的感觉。
活动中:
幼:他们有一点像的……我和同姓的老师也有一点像的,我们都是双眼皮……
3、不同的姓 1]找不同姓的人
老师::除了这些姓,你还知道别的姓吗? 活动中:
幼儿愣了一下,我追问:“你妈妈姓什么?”——同时提示“这里没有的别的姓”,引导孩子用排除法思考。
幼:……
……
2]请找找这里,哪些老师和我们不同姓的?找到了,请老师用小纸片写下来。
——幼儿寻找。过程中,老师提示:知道怎么找了? 活动中:
幼儿边找边贴在展示板上。老师:看看。
幼儿惊呼:真多啊!3]百家姓
老师:(顺势)知道吗?中国人的姓远远不止这些。
——音乐:祖海《百家姓》。一则可以营造一种震撼的气氛,二则可以引导孩子静心于下一个环节。
老师:(出示《百家姓》的前十五个姓,与歌曲同步地)中国人的姓还远远不止这些(重复是为了加强表达)。属于中国人姓名中的姓,有500多个呢,这本《百家姓》里全记着,只要是中国名字,你的姓在《百家姓》里一定找得到。
这些姓啊,由我们的祖先,传给他的后代——儿子、孙子,一代一代,子子孙孙,一直传到了我们这里。哦~你们还会传下去吗? 传给谁?对,由你、你的子孙,一直传下去。只要有中国人,就一定有百家姓;只要一叫出我们的姓名,世界上的人就知道:我们是中国人。
——这里大段的内容由老师娓娓讲述,所以,会有些沉闷。于是,在这里插入“你的姓传给谁”这样的问题,即了解孩子是否理解“传承”,又可以调节气氛。
活动中: 孩子不理解,所以纷纷要“传给妹妹、姐姐”。于是,在这里预设“ 传给后代”,孩子即刻理解,反应出“我要传给儿子”。
一个女孩:我可以传给儿子吗?女的可以传吗?
我接应:可以,只要你和家里人商量好,因为一般是男的传的。
三、了不起的中国人
1、这些都是中国人,你能叫出他们的姓名吗?(一一出示了不起的中国人的相片)哪些人与你同姓的?
2、这些人因为很了不起,才让世界人民知道他们的名字。你想办法了解一下,与你同姓的那个名字,做了哪些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以后再来聊聊。
教学内容:“宁----怀” 教学目标:
1.熟读《百家姓》“宁---怀”
2.识字:宁,武,祖,龙,景,叶,怀 3.知行合一:通过历史名人武则天和叶剑英的故事,了解中国历史。活动准备:
字卡----宁,武,祖,龙,景,叶,怀 活动过程:
(一)导入过程
1.让同学们列举以前所讲的百家姓名人故事,自由发言。2.同学们讲的都不错,今天老师带来两个新的故事,但在听故事之前,我们要学习新的28个姓氏。
(二)活动展开 1.诵读
诵读本课所讲28个姓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要求:吐字清晰,朗读整齐。2.识字
(1)教孩子们写宁,武,祖,龙,景,叶,怀七个字。“宁”要读四声。
(2)在黑板上标上汉语拼音,让同学们写字。3.理解感悟
教师给学生讲解历史人物武则天的故事,了解历史。
教师讲叶剑英的故事,引导学生明白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从而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活动结束
1.让同学们重温所讲内容,集体朗读所学姓氏。2.活动延伸:回家给爸爸妈妈讲武则天和叶剑英的故事,告诉他们 自己从中学到的道理。
教学内容:“蒲----堵” 教学目标:
1.熟读《百家姓》“蒲----堵”。
2.识字:蔺,胥,乔,莘,从,阴,郁七个字。
3.知行合一: 通过历史人物蔺相如了解《负荆请罪》这一成语故事。
活动准备:
字卡:蔺,胥,乔,莘,从,阴,郁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找同学讲叶剑英和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故事,自由发言。2.全班齐读上节内容“宁----怀”。3.看来同学们对上节内容掌握的很好,我们为自己加油,争取这节课我们会有更好的表现。
二、活动展开 1. 诵读
诵读本课所讲的32个姓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要求:吐字清晰,朗读整齐,把自己不熟悉的画上标记。2.识字
(1)教学生写七个姓氏,并在黑板上标上汉语拼音,让同学们写字。(2)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共同分享一下。3.理解感悟
今天我们要讲一个成语故事,请同学们看完视频以后告诉我这个成语故事的名字。然后放映视频《负荆请罪》的短片,认识历史人物蔺相如和廉颇。
三、结束活动
1.总结本课内容,集体朗诵所学姓氏。
2.活动延伸:给爸爸妈妈讲《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调查我们周围人有哪些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姓氏,看谁搜集的多。
教学内容:“冉----东” 教学目标:
4.熟读《百家姓》“冉----东”。
5.识字:尚、充、慎、廖、匡、寇、阙七个字。6.知行合一: 通过历史人物匡衡了解《凿壁借光》这一成语故事。活动准备:
字卡:尚、充、慎、廖、匡、寇、阙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4.找同学讲负荆请罪的故事,自由发言。5.全班齐读上节内容“蒲----堵”。6.看来同学们对上节内容掌握的很好,我们为自己加油,争取这节课我们会有更好的表现。
二、活动展开 一诵读
诵读本课所讲的60个姓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要求:吐字清晰,朗读整齐,把自己不熟悉的画上标记。2.识字
(1)教学生写七个姓氏,并在黑板上标上汉语拼音,让同学们写字。(2)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共同分享一下。3.理解感悟
今天我们要讲一个成语故事,请同学们看完视频以后告诉我这个成语故事的名字。然后放映视频《凿壁借光》的短片,认识历史人物匡衡。
(一)结束活动
3.总结本课内容,集体朗诵所学姓氏。
4.活动延伸:给爸爸妈妈讲《凿壁借光》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调查我们周围人有哪些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姓氏,看谁搜集的多。
教学内容:“殴----公” 教学目标:
7.熟读《百家姓》“殴----公”。
8.识字:蔚、隆、融、阚、鞠、蒯、桓七个字。
9.知行合一: 通过历史人物蔡桓公了解《讳疾忌医》这一成语故事。
活动准备:
字卡:蔚、隆、融、阚、鞠、蒯、桓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找同学讲负荆请罪的故事,自由发言。2.全班齐读上节内容“冉----东”。3.看来同学们对上节内容掌握的很好,我们为自己加油,争取这节课我们会有更好的表现。
二、活动展开 1.诵读
诵读本课所讲的48个姓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要求:吐字清晰,朗读整齐,把自己不熟悉的画上标记。2.识字
(1)教学生写七个姓氏,并在黑板上标上汉语拼音,让同学们写字。(2)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共同分享一下。3.理解感悟
今天我们要讲一个成语故事,请同学们看完视频以后告诉我这个成语故事的名字。然后放映视频《讳疾忌医》的短片,认识历史人物蔡桓公。
三、结束活动
1.总结本课内容,集体朗诵所学姓氏。
2.活动延伸:给爸爸妈妈讲《讳疾忌医》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调查我们周围人有哪些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姓氏,看谁搜集的多。
教学内容:“万俟----公西” 教学目标:
10.熟读《百家姓》“万俟----公西”。
11.识字:官、欧、侯、宗、冶、皇、屠七个字。
12.知行合一: 通过历史人物诸葛亮了解《三国演义》这一古典名著。活动准备:
字卡:官、欧、侯、宗、冶、皇、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找同学讲负荆请罪的故事,自由发言。2.全班齐读上节内容“殴----公”。3.看来同学们对上节内容掌握的很好,我们为自己加油,争取这节课我们会有更好的表现。
二、活动展开 1.诵读
诵读本课所讲的40个姓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要求:吐字清晰,朗读整齐,把自己不熟悉的画上标记。2.识字
(1)教学生写七个生字,并在黑板上标上汉语拼音,让同学们写字。(2)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共同分享一下。3.理解感悟
今天我们要讲一个成语故事,请同学们看完视频以后告诉我这个成语故事的名字。然后放映视频《草船借箭》和《火烧赤壁》的短片,认识历史人物诸葛亮。
三.结束活动
1.总结本课内容,集体朗诵所学姓氏。
2.活动延伸:给爸爸妈妈讲《草船借箭》和《火烧赤壁》的故事,并和家长一起阅读三国演义。
四、布置作业:调查我们周围人有哪些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姓氏,看谁搜集的多。
教学内容:“漆雕----百家姓终” 教学目标:
13.熟读《百家姓》“漆雕----百家姓终”。
14.识字:徒、督、端、雕、粱、钦、延七个字。
15.知行合一: 通过历史人物百里奚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儒家观点。活动准备:
字卡:徒、督、端、雕、粱、钦、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找同学讲负荆请罪的故事,自由发言。2.全班齐读上节内容“万俟----公西”。3.看来同学们对上节内容掌握的很好,我们为自己加油,争取这节课我们会有更好的表现。
二、活动展开 1.诵读
诵读本课所讲的38个姓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要求:吐字清晰,朗读整齐,把自己不熟悉的画上标记。2..识字
(1)教学生写七个生字,并在黑板上标上汉语拼音,让同学们写字。(2)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共同分享一下。3.理解感悟
今天我们要讲一个儒家思想观点,请同学们看完视频以后告诉我这个观点的名字。然后讲解百里奚举于市的故事,引申出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儒家观点。
三、结束活动
1.总结本课内容,集体朗诵所学姓氏。
2.活动延伸:给爸爸妈妈讲儒家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布置作业:调查我们周围人有哪些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姓氏,看谁搜集的多。
千字文第一节:粗知天文事,略晓地理情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2.初步训练学生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的基础上背诵。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2.通过熟读成诵,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3.通过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汉字进行运用并进行拓展延伸。德育渗透:
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 1.录制配乐故事:《夜光珠的传说》。2.《千字文》(片段)朗读录音。3.古琴乐曲。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播放: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解析句子。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玄,天也;黄,地之色也;洪,大也;荒,远也;宇宙广大无边。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圆;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昃:读音zè,意为太阳偏西。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季里忙着收割,冬天里忙着储藏。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 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云气升到天空,遇冷就形成雨;露水碰上寒夜,很快凝结为霜。
4、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拓展活动:神奇汉字。
六、课外延伸:二十四节气歌。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
第二节 《厚德泽天下,大善惠人间》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2、找出韵律,熟读并尝试背诵。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教学难点:
用中速平调诵读。最后一句读得舒缓深沉。德育渗透:
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教学过程:
一、经典播放: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解析句子。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这都是上古时代的帝皇官员。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有了仓颉,开始创造了文字,有了嫘祖,人们才穿起了遮身盖体的衣裳。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唐尧、虞舜英明无私,主动把君位禅让给功臣贤人。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安抚百姓,讨伐暴君,有周武王姬发和商君成汤。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贤君身坐朝廷,探讨治国之道,垂衣拱手,和大臣共商国是。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他们爱抚、体恤老百姓,四方各族人都归附向往。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 远远近近都统一在一起,全都心甘情愿归服贤君。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 凤凰在竹林中欢鸣,白马在草场上觅食,国泰民安,处处吉祥。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贤君的教化覆盖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恩泽遍及天下百姓。
4、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二年级国学教学总结1 第6篇
本学期选择《三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它是我国古代形式众多的启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相传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编撰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虽然全书只有1140字,但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且全书均为三字韵语,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儿童记忆。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解读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于是我通过角色想象、情感体验等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精读中反复诵读,使他们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文本,获得大量的鲜活的阅读信息,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字典以及课外资料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时初步养成了做批注的好习惯,会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三字经》的学习,积累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经文诵读恰恰把学生带入了传统的文化氛围,学生在一遍遍、一篇篇的古典经文诵读中感受了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意远,兴趣渐生,之乎者也,古训在前,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自然约束了自己的行为,倾向于学习,心灵又得到洗礼和震撼,古人尚且学为先,精忠报国,孝当头。“香九龄,能温习,孝于亲,所当执”……现代人更应学之,在学生琅琅“读经”中,感受到的是人性的
再现,人文精神的颂扬!
二年级国学教学计划 第7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大概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4、教学形式多样化。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多种形式教学。
5、本学期将举行国学背诵小能手评比活动,将以班为单位,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6、每周一节国学课一节课会背所学内容。
二年级国学故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