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蜗植入范文
耳蜗植入范文(精选9篇)
耳蜗植入 第1篇
近10年来,人们对听觉病理、生理认知的不断深入,以及人工耳蜗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对内耳组织结构的保护以及声音精细结构的重建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植入理念和手术技术更加先进。随着国民经济水平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国家项目的大力推动下,国内人工耳蜗植入数量迅速增长,为此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先后于2003年及2013年组织讨论并制订了《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对规范临床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2]。
相较10年前,人工耳蜗植入临床适应证范围已有了明显的拓展,着重体现在低龄儿童的人工耳蜗植入、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残余听力保护及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植入等方面。
1.低龄儿童的人工耳蜗植入
由于存在语言可塑期,低龄重度耳聋患儿始终是人工耳蜗植入收益最大的人群。总的趋势是植入年龄不断降低。国内2013版指南建议的最小植入年龄已降低至6个月,欧洲各国报道的最小植入年龄甚至达到3~4个月 [2]。低龄植入得益于对儿童听觉言语生理病理机制的认知、早期诊断手段的提高,以及人工耳蜗植入体设计的改进。
研究显示,3岁以内是儿童听觉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早期植入人工耳蜗可使儿童尽早暴露于听觉语言环境下,增强语言技巧、言语质量,扩展表达和接受的词汇量。文献显示,12个月内植入人工耳蜗的患儿,能够在听力和言语能力发育上获得充分发育[3]。针对低龄儿童的听觉功能检测如行为测听、耳声发射、频率特异性听性脑干反应 (ABR) 或者多频稳态反应 (ASSR),以及精细的影像学检查如MRI内听道水成像,可实现可靠的早期诊断,后者对小于12个月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至关重要 ;多家人工耳蜗植入小组报告,7~12个月龄儿童的麻醉、手术安全 , 而小切口、柔手术的微创植入技术的发展能进一步减少术中创伤,降低了围手术期风险。Roland等[4] 多项研究证实,小于12个月儿童人工耳蜗植入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与较大的儿童和成人组无明显差异。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近2年共完成25例小于12个月儿童的人工耳蜗植入,均一期恢复,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由于婴幼儿头皮及颅骨骨板菲薄,以往人工耳蜗植入体体积较大,不仅可能导致植入后过于突出,头皮张力大,感染和排异风险升高,而且会使手术时间延长,分离皮瓣及磨骨较多,术中创伤大。近些年来,植入体尺寸的设计越来越小,壳体越来越纤薄,弧度更加符合颅骨生理曲度,从而使得手术切口更小、磨骨更少、愈合更快。此外,在植入体上应用医用级防过敏硅胶、坚固的钛合金外壳、可靠的电极密封技术,更大程度避免了低龄儿童在使用人工耳蜗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2.双侧人工耳蜗植入
单侧植入人工耳蜗虽然能够解决耳聋患者“听到”声音的问题,但对声源的定位能力较差,特别是在噪声环境下获得目标言语仍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双侧人工耳蜗植入可以有效改善上述情况。报道显示,双侧人工耳蜗植入者在面对竞争性刺激时听到言语的能力、以及利用空间分离的优势来辨别目标言语和竞争言语的能力明显增强[5]。此外,因为其声源定位能力的提高,可以避免相应的安全问题。
双耳听觉对于声音感知的三个主要作用为投影效应、双耳总和效应及双耳静噪效应[6]。其中,头影效应对于双侧耳蜗植入患者的听觉最为重要。当言语与噪声在空间上有分离时就会产生头影效应。例如,来自右侧的背景噪声将干扰右耳,但头颅会阻碍部分延伸至左耳的干扰噪声,因此,头影效果会在受保护的左耳形成较好的信噪比。此外,脑干听觉神经核可以处理来自双耳信号的时程、振幅及频谱的差异,有助于言语信号和噪声的分离,发挥抑噪效应。双耳在接收相似信号时,会在中枢总和效应影响下,使感知声音响度加倍,从而增加对声音强度和频率差异的敏感性,改善了安静和噪声暴露条件下的言语可懂度。
因此,通过以上机制,双耳人工耳蜗植入者可以从复杂的听觉环境中,有效分离出目标信号并确定声音来源,提高了言语识别力,实现比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更好的听觉效果。此外,双耳一次性植入可避免两次手术和全身麻醉的创伤,降低了医疗成本。如果两次植入间期少于1年,植入儿童的皮质活动模式发育趋于正常。
3.具有残余听力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
在人工耳蜗植入的候选群体中,部分患者具有一定的残余听力。目前保留残余听力的重要性得到共识。可以说,听力保存技术及实践已经显著改变了在过去几年中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适应证选择标准[7]。
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对于年轻患者,特别是儿童,残余听力受损可能影响到未来应用新技术或新药物解决听力问题的机会 ;(2)研究显示,保存残余听力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获得的听觉体验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特别是有利于噪声背景中的言语识别或音乐欣赏,如对于保留植入耳残余听力 ( 低频 ) 的植入者可以采用声电联合刺激 ( 助听器 + 人工耳蜗 ),助听器补偿低频听力,人工耳蜗补偿高频听力 ;(3)保存植入耳残余听力对于大多数重度高频听力损失患者来说是可行的 ;(4)保留残余听力是衡量听觉器官没有受损的一个检验标准。
人工耳蜗植入能否保留残余听力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分为两类 :电极的设计和手术植入技术的提高。
为实现残余听力的保留,国内外耳蜗公司均先后设计研发出相应的无创电极,如澳大利亚Cochlear研发的超薄自弯曲及软尖(Softip)电极组,具有更细的直径,底部支撑部分以及软尖及光滑的侧壁结构,其弯曲度可匹配自然耳蜗形态,接近螺旋神经节细胞 ;奥地利ME-DEL公司研发的采用波浪形布线的超软电极,以及长达20~31.5mm电极长度,可实现最小的插入力量及不同形态耳蜗鼓阶的无损伤全覆盖,有助于提供更为丰富、自然的音质及言语辨别力。先进的电极设计,同时联合利用手术技术,能够使医生在插入电极的同时,确保最大程度减少对现存精细耳蜗结构的损害。
在手术技术方面,保留残余听力主要依靠包括进极止芯(AOS)插入技术在内的柔手术植入技术,强调电极植入的方式和速度、开窗部位(圆窗或圆窗前下)、电钻速度和大小、围手术期应用激素等。电极准确植入鼓阶而不是前庭阶对于能否保留残余听力较为关键,同时残余听力的保留亦证明耳蜗内细微结构未受到明显损伤。
20世纪90年代末期,爱荷华大学研究小组在植入6 mm长电极的人工耳蜗时保留了手术对象的残余低频听力。2004年,Gstoettner等[8]。应用长电极部分植入,21例患者中18例保留了残余听力。解放军总医院采用柔手术方式为29例具有较好低频残余听力的患者植入人工耳蜗,术后1周,术侧全组低频听力均保留,完全保留率为72.5%(21/29)。部分保留率为27.5%(8/29) ;25例平均随访至术后18个月,术侧全组低频听力均保留,完全保留率为72.0%(18/25)。部分保留率为28.0%(7/25)。结果表明,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所保留的残余听力在术后1~2年内基本稳定,维持时间的长短还有待于更长时间的观察。
4.内耳结构异常者的人工耳蜗植入
与人工耳蜗植入相关的内耳结构异常主要包括共同腔畸形、耳蜗发育不良、耳蜗骨化、内听道狭窄等,以往此类患者多无法接受人工耳蜗植入。但随着植入体电极设计的改进和植入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多数患者通过充分的评估,并采用合适的电极也可施行人工耳蜗植入,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奥地利ME-DEL公司研发出可定制长短(15~31.5mm)的超软电极,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植入电极长度的选择 ;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也研发出16mm~25mm的系列半环或全环电极接触点设计的软直电极,并具有全频设计,使刺激更为灵活。此外,术前准确评估及术中CT导航,对严重内耳畸形异常者的耳蜗植入发挥重要作用。
人工耳蜗植入后,要做听力训练 第2篇
人类听觉与声音理解、语言交流、音调识别及音乐鉴赏等直接相关。人工耳蜗实现的是听觉重建,而对声音的理解和语言形成、音乐感受等则需要在听力恢复后进行康复学习和训练。
语前聋
术前患者没有听觉,即大多没有语言基础。在人工耳蜗手术恢复听觉后,需要进一步强化学习语言,也就是语言康复训练。
一般而言,1岁前手术的婴幼儿,听觉-语言发展进程与同龄听力正常儿童相当,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语言康复训练,有经验的家庭可以与正常儿童一样进行家庭教育(也叫家庭康复)。
1岁以上,尤其2~3岁以上的语前聋儿童,由于已延迟或错失语言发育的黄金期(正常儿童的语言发育黄金期为6月龄到2岁),需要加强家庭语言康复或去专门机构(残联下属的语训机构或其他专业语训机构)进行语言强化训练,以期尽快能赶上同龄听力正常儿童的语言发育水平。
一般来说,2~3岁前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聋儿,进行6~12个月的专业训练后,大多数都能达到正常听力儿童的语言水平。当然,语前聋儿童手术年龄越大康复周期也相应越长,这与语言中枢的发育直接相关。
语后聋
由于手术前患者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并有了相当的母语水平,因此,绝大多数语后聋患者不需要进行特殊的语言康复训练。术后只要不断地进行听觉-记忆的自我强化锻炼,基本都能达到理想的言语交流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语后聋患者术后的听觉-语言能力与失去听觉的时间长短有一定关系,即:耳聋的时间越短,听觉-语言能力的恢复就越快;耳聋的时间越长,听觉-语言能力的恢复时间也相应越长。
总的来说,经过1~2年听觉-记忆的自我强化锻炼,绝大部分语后聋患者能够达到个体最佳水平。
39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手术期护理 第3篇
我院于2003年1月-2008年4月引进了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22导人工电子耳蜗, 成功的为39例患儿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术,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有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39例, 男22例, 女17例, 年龄10个月~6岁, 全身情况良好, 术前CT, MRI检查无内耳畸形改变, 并完善其他术前检查, 符合手术指征, 本组均在全麻下行单耳植入多道人工电子耳蜗。
1.2 人工耳蜗的原理
人工电子耳蜗装置分两部分, 一部分为体外言语处理器, 包括:方向性麦克风、导线及传送器;另一部分为体内电极接收/刺激器。其原理是:声信号经方向性麦克风接收, 并转换成电信号, 然后传送至言语处理器;言语处理器将电信号放大、过滤、数字化, 选择和编译成合适的信号, 编译信号再由传送器传至接收/刺激器, 即产生电脉冲, 并传送至适当电极, 直接刺激内耳的听神经纤维, 再传至大脑, 形成听觉。整体过程只需数毫秒。植入人工电子耳蜗内的数个电极, 分别刺激不同部位的听觉神经末梢, 象弹钢琴一样, 达到改善听力和提高言语分辨能力的功效[1]。
1.3 手术方法
选耳后弧形切口, 分两层切开。暴露乳突进行轮廓化, 暴露砧骨短脚, 以CT为指导, 于砧骨短脚尖下1mm开始打开面隐窝, 通过面隐窝可直视圆窗。与圆窗龛前方用0.8~1.0mm直径电钻打开耳蜗骨阶。置入耳窝的电极, 用小肌瓣封闭置入孔, 将人工耳窝甲体放入颞骨后上方磨好的骨嵌内, 用线固定, 分两层缝合切口, 术中进行电极阻抗和NRT检测[2]。
1.4 结果
本组手术过程顺利, 术后患儿住院7~10d, 经过细致的检查、治疗及护理, 未出现电极脱落、感染、出血、面瘫及淋巴瘘等并发症, 出院1个月后戴机调试, 并进行语言听力康复训练, 已获得较好听说能力, 远期效果正在观察中。
2 围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多数家长对患儿植入人工耳蜗后听力的恢复抱有很高的期望值, 也就隐藏着对手术后效果不理想的不认知性。因此, 专业护士与患儿家长的心理沟通很重要, 告诉他们提高听力的关键不仅在于手术的成功与否, 更重要的是植入人工耳蜗装置以后的语言听力重建, 语前聋的患儿性格孤僻、偏执、恐惧心理严重, 因此, 术前护士应增加与患儿每天的接触时间, 通过不断的对口型手势等交流, 增加其亲切感和信任感;另一方面, 向患儿家长介绍同类患者治疗的经过和效果等, 减轻患儿恐惧和家长焦虑心理, 以良好的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2.1.2 房间准备。
病房空气清新, 定时通风, 温度18~20℃, 湿度50%~60%, 床铺平整舒适, 如为聋儿室内可张贴卡通画, 摆放一些玩具, 为患儿提供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 手术当日床旁备好氧气、吸引器及全麻盘、输液架等物品。
2.1.3 患儿准备。
(1) 每日测量T、P、R, 并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 做好记录。 (2) 注意加强营养, 观察大小便情况, 可进一些高蛋白, 低脂肪, 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防止大便干结或腹泻, 选择一些增加患儿食欲的食物。避免给予味道过重, 油腻食物, 如巧克力, 薯片等, 饮食营养均衡。 (3) 做好各种术前检查, 如血便标本采集, 听力测试, MRI, 乳突拍片, 耳部专科检查。 (4) 术前日剃光头, 备好术侧皮肤, 做好麻醉药物及抗生素试敏,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5) 术前6h禁饮食, 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钠, 东莨菪碱, 地塞米松, 排空大小便, 穿好手术衣, 并佩戴腕带注明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
因患儿听力障碍, 无法表达其意图, 且由于麻醉药物的效应, 术后数小时患儿处于嗜睡状态, 应设专人护理。全麻未醒者术后取去枕平卧6h, 头偏向健侧卧位, 术耳朝上, 禁食、水6h, 利于口内分泌物流出, 防止误吸, 并减轻术侧植入区域刀口受压, 全麻清醒后取半卧位, 利于呼吸、引流, 减少恶心。卧床休息2~3d, 避免头部过度活动, 勿做摇头、低头等动作。勿用力打喷嚏, 以免压力过大, 造成鼓膜内陷穿孔。
2.2.2 生命体征的观察。
术后常规应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 每30~60min 1次, 连续测量6次, 平稳后改为每4h 1次, 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
2.2.3 饮食指导。
术前2d进清淡、易消化、半流质饮食, 2d后进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饮食, 如牛奶、糜肉、鱼、蛋、新鲜蔬菜等饮食, 避免过硬、辛辣食物。每日漱口3次, 保持口腔清洁, 增加食欲。
2.2.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 首先, 术中损伤所致感染或对高仿生、高密度异物的排异, 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必须通过严密监测体温的变化和足量应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其次, 手术经乳突进路至面神经隐窝, 触及面神经, 可能会造成面瘫。术后应仔细观察患者是否有面部抽搐、眼睑闭合有隙、进食时味觉减退或消失等问题出现。此外, 还有一些因迷路炎所致的眩晕、恶心、呕吐症状, 以及中耳积液而致中耳内的饱胀感、面瘫和迷路炎, 术后患儿在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下, 39例均未发生上述并发症。 (2) 颅内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由于手术是将电子耳蜗插于内耳鼓阶, 可触及外淋巴液, 对于CT不能检查出来的内耳畸形患者, 术中、术后均会出现淋巴瘘; 而鼓阶外淋巴液借蜗小管与蛛网膜相通, 术后通过降颅压和抗感染治疗, 可以减少淋巴瘘的发生、预防颅内感染。此外, 更重要的是密切观察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意识和瞳孔情况, 检查有否颈项强直, 主动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头痛、恶心等不适反应。在护理人员的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下, 39例患儿无一例发生颅内并发症。
2.2.5 常规护理。
(1) 防止电极脱落。固定电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因此, 术后患儿需绝对卧床3d, 护理人员应给患儿以舒适的侧卧位 (手术对侧) ;保持病室安静。 (2) 保持局部敷料清洁、干燥, 包扎固定好, 观察植入区域刀口有无渗血及肿块隆起症状。 (3) 嘱患儿勿搔抓, 挤压耳后植入区域, 避免局部感染、过敏不适等。
2.2.6 输液管理。
由于患儿对疼痛刺激比较敏感, 耐受性差, 输液时不能积极配合, 可采用静脉留置针, 每日用肝素钠封管, 注意保持穿刺处清洁干燥, 定时观察留置针固定情况。
2.2.7 心理护理。
由于术后刀口疼痛等不适, 患儿易哭闹;再由于患儿表达能力差, 因此, 护理人员要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地与患儿进行沟通, 以取得患儿的信任感, 减少他们的恐惧与哭闹。
2.3 出院指导
许多家长认为装上电子耳蜗后即能听到声音, 应向患儿家长详细说明人工耳蜗虽可为患儿的听神经提供声音, 但对从未听到声音的患儿来讲, 仍需时间去适应、去学习。术后康复训练对患儿听到声音、学习语言具有重要意义[3]。
2.3.1 术后开机调试。
术后4周开机, 指为患者佩戴并开启外部装置言语处理器的过程, 在人工耳蜗使用过程中, 患儿对外界的声音有一个适应过程, 术后短期内电刺激的参数会有较大变动, 因此开机1个月内, 可每周进行1次调试, 以后可每月或根据需要进行调试, 最终每年调试1次。
2.3.2 术后听觉言语康复训练。
人工耳蜗植入只是提供了一条新的听觉通路, 而患儿对语言的认知和交流能力要靠术后的言语康复训练, 为患儿制定完整的听力言语康复计划, 从听到声音, 逐渐学会区别, 确认声音, 理解言语, 发展到说话, 从而建立自己的听觉语言系统, 这是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 应由专业人员与家长的相互配合。
2.3.3 正确使用和保养人工耳蜗。
外部装置避免进入灰尘, 语言处理器不能摔碎, 远离高电压、强磁场, 禁做MRI, 少做CT检查, 及时更换电池, 头件避免潮湿和雨淋湿及粗暴操作损害。
参考文献
[1]薛慕, 娄秀岩, 王建英.后鼓室感应式单导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几个问题 (J) .中华耳鼻咽喉杂志, 1990, 5 (25) :295.
[2]张道行, 胡宝华, 肖玉立.110例人工耳蜗置入手术的回顾性分析 (J)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4, 18 (7) :402-403.
耳蜗植入 第4篇
【关键词】大龄听障儿童;拼音拼读练习;语音清晰度;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R764
【Abstract】: Purpose Exploring Pinyin spelling training improved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age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of speech intelligibility. Method In a 9-year-old children with cochlear as an example, using the training of phonetic spelling of seeing, hear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other methods, learning 16-week of consonants, vowels and tones as well as to recognize and read the whole etc., until learn pinyin. And through the "National Assessment exam deaf children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in the relevant test assess the case for voice clarity before training or after training, comparing the two assessments results. Learning to master the phonetic spelling, the overall level of speech intelligibility of hearing impaired children had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inyin spelling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peech intelligibility older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Key words】: Older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Pinyin spelling exercises; Voice clarity; Case Study
1 引言
生活中,言语表达是否清晰明了直接影响到听障儿童能否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而大龄听障儿童面临着即将进入普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幼小衔接下的拼音教学能否让大龄听障儿童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又实现清晰的言语表达?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本文主要在个案研究中采用汉语拼音拼读训练方案对大龄听障儿童语音清晰度的影响,通过训练前后的评估结果对比,验证该方案的有效性。
2 研究对象
男,2006年8月出生,两岁发现耳聋,3岁佩戴助听器,补偿效果为左右耳适合。3岁时进行听力语言训练,7岁时通过 “七彩梦行动计划”人工耳蜗康复项目的申请,于2014年1月手术并开機进入广西听力言语康复中心进行训练。
训练前,该被试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词汇量为500,表达能力4-5个字。学期初,采用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编制的《全国聋儿听觉言语康复评估题库》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为:听觉能力评估三级,语言能力评估三级。经过一年的训练后,使用题库评估发现,该被试听觉能力评估一级,语言能力评估二级,其中语言能力中语音清晰度的评估结果相对落后。
3 研究目标
首先学习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及整体认读音节,完成时间为两周。其次能准确拼读声母和单韵母呼读音节,完成时间为4周。再次结合听能训练正确书写汉语拼音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最后完成字、词的简单拼读阅读。
4 评估方法
4.1 评估工具
个案的评估工具选用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主编的《听觉语言评估》中有关语音清晰度的测试卡片(共25个词汇)
4.2评估过程
第一阶段 对本个案被试进行首次语音清晰度评估。
第二阶段 按所设计的训练目标方案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训练,以期达到目的,训练时间为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其中有10分钟进行听能、认知、沟通训练,20分钟进行拼音拼读训练。
第三阶段 经过训练后是个案再次进行语音清晰度评估,并进行实验前后两次语音清晰度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5 训练计划
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制定分阶段的计划
第一阶段 准备好的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配套的练习手册《学拼音1、2》及语音清晰度的测试卡片,通过亲子看课与家长进行沟通,掌握拼音训练方法,达到教育统一的原则。
第二阶段 把每日的拼音练习以课后作业进行巩固。
第三阶段 不到4个月个案已经能独立完成练习题中的词汇的拼读,对不正确的发音进行自我纠正。
第四阶段 主要通过训练手册上的练习题及故事书上的短句,用拼音拼读方法进行拼读。
6 训练结果
对训练前、后的两次语音清晰度测试结果进行对比,掌握拼音拼读训练后的语音清晰度成绩进步明显。语音清晰度的评估测试人员共4名:其中一级1名、二级1名、三级2名,测试者记录被试表述的内容,具体数据曲线图对比如图1所示:
7 结论
在四个月的训练中,被试语音清晰度的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因此对大龄植入人工耳蜗儿童的康复训练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个体差异,将幼小衔接纳入康复训练中,能为初入普校的听障儿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莎等.听障儿童语音清晰度训练的实践研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1.3
[2]李小华.浅谈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J].中国期刊网,2012.4
[3]孙喜斌主编.听觉语言评估 北京 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09
[4]黄昭鸣,杜晓新.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护理观察 第5篇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12月收治神经性耳聋患儿142例,男92例,女50例,年龄1.4~12.5岁,平均6.3岁。先天性耳聋140例,药物性耳聋2例。语前耳聋140例,语后耳聋2例。
护理措施:①术前护理:首先了解患者的出血、耳聋的时间、原因和耳聋程度,了解患者家长对手术的担心程度,向患者家长介绍手术治疗的目的、过程和可能出现的症状,让患儿家长了解手术的过程,提高听力的关键是术后要进行长期的语言训练,可以获得一定的听力。手术前1天,要做好各种检查,术前晚禁食水8h,术耳备皮,检查手术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的完好度。②术后护理观察:术后卧位:头偏向健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待患儿全身麻醉完全清醒后,1~4h即取半卧位,注意观察患儿头部包扎得是否不适,避免患儿哭闹、抓挠,防止植入的部件移位。注意患儿是否有面瘫情况出现,辅料是否在深处,如已淡血性渗出,切口可能出血,注意生命体征,术后3d体温持续升高,要考虑是否有感染或排异发生。术后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由于装置了人工耳蜗,患儿需要重新建立平衡适应能力,行走可能会出现不稳或偏离,此时,要告诉家长要看护好患儿,直至恢复平衡能力。中耳炎和脑膜炎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常见的并发症,因此要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密切观察患儿是否有急性中耳炎和脑膜炎症状,若患儿出现恶心、呕吐、厌食、头痛、颈强、易激惹、畏光、嗜睡、发热等症状,要及时报告医生,预防中耳炎和脑膜炎并发症的发生。在饮食护理方面,术后6 h可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1~2d,而后改为普食。③术后护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沟通障碍和听觉言语康复知识缺乏是术后护理中的常见问题,由于患儿听觉障碍,其语言能力基本为零,不会使用语言,家长要了解患儿的动作和表情变化,掌握患儿的心理变化和表达的意思,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同时,还应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充分运用肢体的表达将信息传递。听觉言语康复知识缺乏。术后的语言听觉康复训练非常重要,因此,应指导家长和医生共同配合,加强患儿康复,告知注意事项,从听觉注意、辨别和记忆开始训练,使听觉概念整体形成;发音训练则重视呼吸口型和实物训练,结合实物与场景进入音调和拼音训练,根据随访信息建立随访手册,评估听觉发展程度[4]。④出院指导:术后1个月来院进行开机调试,在调试前,要求患儿家长说普通话,为患儿语训做准备。开机后要求家长不要让患儿看口型学发音,要从不同角度给患儿声音刺激,以口语交流为首选。
结果
142例患儿术前听觉言语识别率(6.9±3.2)%,治疗3个月后(54.8±0.2)%,治疗6个月后(90.8±11.3)%,听觉能力随康复时间延长得到显著发展,总体呈向上的趋势,见表1。
讨论
人工耳蜗是目前治疗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原理是将机械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传入患者耳蜗,刺激病残的听神经,恢复听力,保证护理质量是手术关键。总结相关经验:护理人员心思缜密、细致,基础知识扎实,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对相关并发症做到积极预防和应急处理,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听力和社会交往[4,5]。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142例患儿术前听觉言语识别率(6.9±3.2)%,治疗3个月后(54.8±0.2)%,治疗6个月后(90.8±1 1.3)%,听觉能力随康复时间延长得到显著发展,总体呈向上的趋势。由此可见,加强对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护理观察,提高患儿听觉言语识别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莉,王林娥.人工耳蜗植入患儿临床路径与个性化整体护理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0,18(2):111-112.
[2]Samson J.Wiktorek-Smagur A,Politanski P.Noise—induced time-dependent changes in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mouse cochlea and attenuation by D-methionine[J].Neuroscience,2008,(1):146-150.
[3]刘伟,姜雯颖,金芳华.结构异常耳的人工耳蜗植入术[J].听力学及语言疾病杂志,2002,10(3):198.
[4]Tabuchi K.Oikawa K,Uemaetomari I.Glucocorticoids and 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 ameliorate ischemia—induced injury of the cochlea[J].Hearing Research,2003,(1):51-56.
耳蜗植入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科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儿共190例, 男118例, 女72例。年龄11月~14岁, 平均年龄3.7岁。全部患儿入院后行术前听力检查:纯音测听 (其中年龄<6岁患儿行为测听) 、声导抗、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耳声发射检查;同时进行术前影像学评估:颞骨CT轴位及冠位1mm薄层扫描, MRI头颅、双耳内听道及耳蜗成像。见表1、2。
1.2 手术方法
该组患儿均为单耳植入, 全麻下行耳后C型切口, 经乳突、面隐窝入路。磨开乳突, 逐渐开放面隐窝, 以圆窗龛为标志在其前下方进行鼓岬开窗, 开放鼓阶, 插入人工耳蜗电极, 分层缝合切口。最后进行人工耳蜗电极阻抗和神经反应 (neural response telemetry, NRT) 检测, 检测通过即手术结束。选用耳蜗为: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生产的Freedom CI24RE (CA) 、美国Advanced Bionics公司生产的Hi Focus 1j、奥地利MEDEL公司生产的Sonata ti100三种。
1.3 统计方法
使用Excel 2010及SPSS22.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 行χ2检验。
2 结果
190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均一期完成。术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为:面隐窝狭窄 (13.16%) 、面神经遮窗 (9.47%) 、硬化或板障型乳突 (5.26%) 、内耳畸形所致外淋巴液井喷 (5.26%) 、乙状窦前移 (3.68%) 、耳蜗或圆窗部分骨化 (2.63%) 、颅中窝脑膜低位 (2.11%) 、单纯乳突炎 (1.58%) 等。同一患儿术中可同时出现多个疑难问题, 实际疑难病例共计37例。术中根据不同疑难问题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见表3) , 均取得较好的效果。术后出现发热、恶性呕吐、头皮血肿等轻度并发症病例50例, 无面瘫、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病例。术后随访6月~2年, 听力及言语康复情况良好。
3 讨论
该组病例术中出现疑难植入者37例, 占19.47%, 与相关文献报道中的16.64%基本一致[2]。疑难耳蜗植入可以通过改变手术入路进行应对, 即选用如经外耳道入路、颅中窝入路[3]等非常规手术入路。因幼儿外耳道变异较大, 且术后容易发生经外耳道逆行内耳感染, 而颅中窝入路则带来巨大的创伤, 同时缺乏长期大量病例验证, 文献报道较少, 故该组研究中疑难病例均采用常规手术入路并顺利完成手术。
人工耳蜗植入术中核心的步骤是面隐窝开放。由此因面神经垂直段位置的变异带来的面隐窝狭窄或面神经遮窗最为常见, 也最难处理。通常的做法是选用小号钻头进行面隐窝开放, 或选用面神经后径路进行电极植入。因面隐窝狭窄, 操作空间非常小, 小号钻头有时也不能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面神经后径路则增加了面神经和后半规管损伤风险[4]。该组研究的经验是:尽量暴露鼓索神经与面神经垂直段骨管, 这样便明确了面隐窝的前后界。此时可以将鼓索神经游离后向前推移, 必要时可离断鼓索神经[5], 并尽量将外耳道后壁磨薄, 均可获得满意面隐窝宽度。开放面隐窝后向鼓室注入生理盐水, 通过折射可以隐约看到圆窗龛, 即可确定耳蜗鼓阶开窗位置。
对于有乳突炎的患儿有学者建议分期手术或同期行乳突根治术+耳蜗植入[6,7]。该组研究中, 术前通过对CT片进行评估, 选择没有炎症的一侧或是先行抗炎治疗后根据情况再决定手术。在炎症控制的情况下手术, 大大降低了术后感染所致植入失败的风险。
耳蜗部分骨化或圆窗骨化都给术中暴露耳蜗鼓阶带来极大困难[8], 对于不同程度耳蜗骨化患儿的手术适应症及能否手术的标准目前仍有一定争议, 张道行[2]认为:如果耳蜗底转骨化范围超过1/2, 不建议进行常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该组病例中1例耳蜗底转轻度骨化, 圆窗骨化4例, 均未超过上述骨化范围, 同时以镫骨肌腱、锥隆起为标志, 仔细沿鼓岬耳蜗底转进行开放, 均顺利找到鼓阶植入电极, 但耳蜗骨化患儿的手术标准及手术指征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硬化或板障型乳突、乙状窦前移、颅中窝脑膜低位都使面隐窝开放时视野受限, 相关解剖标志不易识别。该组研究采用同大多数学者一致的做法, 即术前阅读CT片[9], 评估面神经垂直段位置, 指导术中定位面神经, 从而顺利开放面隐窝。同时术中完全轮廓化乳突, 以获得满意的手术视野及操作空间。
综上所述, 由于个体差异,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疑难情况。通过术前仔细分析影像资料评估术中可能情况, 术中沉着冷静, 处理好面隐窝开放及面神经定位等核心问题, 手术均能顺利进行, 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并获得满意的康复效果。
摘要:目的 通过对190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总结, 分析术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处理方法 , 为提高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成功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190例患儿, 对术中疑难情况及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190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均一期完成。术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为:面隐窝狭窄 (13.16%) 、面神经遮窗 (9.47%) 、硬化或板障型乳突 (5.26%) 、内耳畸形所致外淋巴液井喷 (5.26%) 、乙状窦前移 (3.68%) 、耳蜗或圆窗部分骨化 (2.63%) 、颅中窝脑膜低位 (2.11%) 、单纯乳突炎 (1.58%) 等, 同一患儿术中可同时出现多个疑难问题, 实际疑难病例共计37例。术后轻度并发症病例50例, 无严重并发症病例。术后随访6月2年, 听力及言语康复情况良好。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中疑难问题主要是面隐窝的狭窄及面神经遮窗。通过术前仔细分析影像资料评估术中可能情况, 术中处理好面隐窝开放及面神经定位等关键问题可以很好的应对各种疑难情况, 使手术顺利进行,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从而获得满意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耳蜗植入术,疑难处理,外科,耳聋
参考文献
[1]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60-362.
[2]张道行, 丁秀勇, 王林娥.1544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疑难问题[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9:16-20.
[3]Kiumehr S, Mahboubi H, Middlebrooks JC, et al.Transcanal approach for implantation of a cochlear nerve electrode array[J].Laryngoscope, 2013, 123 (5) :1261-1265.
[4]李玉洁, 张道行.1396例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并发症讨论[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 (10) :433-435.
[5]陈彦林, 吕怀庆, 李钦, 等.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的面神经和鼓索神经保护[J].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2, 10 (4) :482-484.
[6]Theunisse HJ, Gotthardt M, Mylanus EA.Surgical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of implanting a penetrating cochlear nerve implant in human temporal bones using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J].Otol Neurotol, 2012, 33 (6) :1027-1033.
[7]殷善开, 陈正侬.疑难人工耳蜗植入术[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11, 26 (2) :72-73.
[8]张宏征, 钱宇虹, 陈浩, 等.内耳结构异常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术[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1, 19 (4) :311-314.
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的影像学检查进展 第7篇
关键词:人工耳蜗植入术,计算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感音神经性聋
近年来,人工耳蜗植入术(cochlear implantation, CI)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SNHL)患者的听力得到改善。由于内耳解剖结构精细复杂,手术难度大,以及人工耳蜗植入费用昂贵,为此提高手术成功率,确保术后听力及言语效果的改善至关重要。因此,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包括听力学检测、影像学检查、心理学评估、智力及肢体发育状况等全面评估,其中影像学评估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影像学评估可以详细了解外中内耳的解剖结构、明确有无内耳畸形,评估蜗神经的发育状况,从而有助于人工耳蜗植入术病例的遴选、手术方案的制定,避免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测术后听力及言语康复效果。
1 人工耳蜗植入前影像学检查方法
1.1 颞骨CT
对骨的分辨率高,是显示中耳及乳突气化情况的最好方法,能较好显示骨迷路及内听道等骨性结构的改变。
1.2 内耳MRI水成像
可较好显示膜迷路、蜗后听觉传导通路及其病变,对于蜗神经缺如或发育不良,耳蜗纤维化骨化为首选检查方法[1]。
1.3 头颅MRI
其主要目的是观察脑内听觉通路的器质性病变以及有无脑白质异常、颈静脉球高位、乙状窦变异等。
1.4 功能性磁共振(functional MRI, fMRI)
传统MRI是单一形态学研究,而fMRI是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以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on level dependent, BOLD)效应为基础,可客观评估脑对听觉刺激的反应。
2 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的影像学评估内容
2.1 蜗神经的发育状况
蜗神经的完整性直接关系到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蜗神经缺如是耳蜗植入术的绝对禁忌证。
2.2 蜗管的空间
电极插入耳蜗24~30mm才能有效地刺激螺旋神经节细胞,要达到这个深度,耳蜗必须从基底圈到第二圈均通常。
2.3 内耳有无畸形及其程度
严重的内耳畸形如:Michel畸形、耳蜗未发育,为手术禁忌证。
2.4 面神经的走行
面神经鼓室段低位、乳突段前位,术中易致面神经损伤,发生面神经麻痹,圆窗暴露困难导致电极无法植入[2]。面神经裂,术中行圆窗钻孔时产生的热量可传导至裸露的面神经,导致面神经热灼伤。
3 内耳畸形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根据Sennaroglu[3]提出的内耳畸形分类方法,将内耳畸形按照发生部位分为4型:
3.1 耳蜗畸形[2,3,4]
(1) 迷路未发育(Michel畸形):表现为耳蜗及前庭结构缺如,常伴有内听道狭窄及蜗神经缺如,为耳蜗植入术的禁忌证。CT显示最佳。 (2) 耳蜗未发育:表现为耳蜗缺如,前庭及半规管可正常、扩大或发育不全,CT显示最佳。耳蜗缺如伴前庭扩大要与共腔畸形相鉴别。 (3) 共腔畸形(common cavity):表现为耳蜗及前庭融合形成一个共同的囊腔。 (4) 不完全分隔Ⅰ型:耳蜗及前庭已分开但呈囊状,没有内部结构,缺乏完整的蜗轴及筛区,伴有囊状扩张的前庭。 (5) 耳蜗发育不良:耳蜗只有1圈或少于1圈,耳蜗表现为内耳道伸出的小芽状结构。 (6) 不完全分隔Ⅱ型(Mondini畸形):耳蜗仅有1.5圈,基底圈正常,顶圈及中间圈融合成一囊状,并且骨螺旋板、鼓阶、前庭阶缺如,常伴有前庭导水管和内淋巴管、内淋巴囊扩大及前庭、半规管畸形。
3.2 前庭和半规管畸形
前庭宽径为1.86~3.13mm,>3.2mm为扩大[5]。半规管的发育始于胚胎第6~8周,于胚胎第19~22周完成发育,上半规管首先发育,外半规管最后发育,因此,最常见的是外半规管畸形[6]。前庭和半规管畸形常并存,CT和MRI表现为前庭扩大,半规管短小、融合或扩大,耳蜗形态可正常。
3.3 内听道和蜗神经畸形
内听道中段宽径为4~6mm,轴位CT示内听道直径<2mm为内听道狭窄,常提示蜗神经缺如。但McClay[7]于听力正常儿发现了内听道狭窄,因此,认为内听道狭窄并不一定意味着蜗神经缺如。此外,CT示内听道正常也不一定说明蜗神经正常。Oliver等[8]的研究发现MRI示蜗神经缺如或发育不良的19耳中,11耳(56%)CT示内听道正常。目前普遍认为,垂直于内听道的斜矢状位MRI表现为内听道前下部类圆形低信号影消失才是判断蜗神经缺如最可靠的标志。但是在内听道狭窄的情况下,MRI显示内听道中只存在一条单独的神经,对蜗神经的分辨率下降,此种情况下需要联合ABR、行为测听等听力学检查及面神经功能评估来判断蜗神经的完整性。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残存数目,蜗神经直径与螺旋神经节数量相关,所以术前测定蜗神经直径可能有助于预测术后效果。一些学者,通过MRI测得蜗神经平均直径为1.14mm,认为对于无残留听力的患者,如果蜗神经直径<1mm,应慎重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术[9]。但是,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有些患者虽然蜗神经较细,仍可有效地传导听觉冲动,所以蜗神经发育不良不同于蜗神经缺如,只是耳蜗植入术的相对禁忌症。Zanetti[10]已经报道蜗神经发育不良的患儿行CI后听力有所提高,虽然其术后效果较蜗神经正常者差,仍能证明蜗神经发育不良可行CI。
内听道直径>6mm,为内听道扩大,单纯的内听道扩大而没有任何症状者可能为解剖变异。
3.4 前庭导水管扩大(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 EVA)
EVA的诊断标准:轴位CT示前庭导水管外口与总脚之间中点的直径>1.5mm或外口直径>2.0mm[11]。Boston[12]测量了73例听力正常患儿颞骨CT前庭导水管的大小,提出了新的诊断标准:前庭导水管中点直径>1.0mm或外口直径>2.0mm。最新研究发现当轴位CT不能确定EVA的诊断时,冠状位示前庭导水管中点直径>2.4mm和或外口直径>4.34mm可以帮助诊断EVA[13]。
MRI示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扩大,其直径大于后半规管可进一步提示EVA。当CT示前庭导水管扩大时,MRI通常表现为内淋巴管或内淋巴囊扩大,但有时CT与MRI表现并不一致。Joseph[14]认为CT较MRI能更准确的诊断EVA。但Okamoto等[15]报道了一些MRI示内淋巴囊扩大,而CT并不显示前庭导水管扩大的患者,认为对于EVA的诊断MRI较CT更为准确。
前庭导水管扩大常伴随耳蜗、前庭及半规管的畸形,只有当前庭导水管扩大单独存在时才称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 EVAS)。沈新平等[16]的研究发现,前庭导水管或内淋巴管、内淋巴囊管径与听力下降程度及其预后相关,因此,认为准确测量前庭导水管或内淋巴管、内淋巴囊管径,对于估计EVAS患者的听力下降程度、选择合适的植入耳及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4 手术相关区域解剖变异的影像学表现
4.1 面神经走行异常或面神经裂
面神经鼓室段低位、乳突段前位CT表现为鼓室段位于前庭窗水平或其下方,乳突段位于蜗窗水平或其前方。Hara等[17]对颞骨进行CT三维重建发现面神经管鼓室段、乳突段走形异常与镫骨畸形相关,因为面神经鼓室段、乳突段和镫骨均起源于第二腮弓。面神经裂CT表现为面神经走行区骨质缺损。
4.2 乳突气化不良
乳突的情况并不影响手术病例的选择,但乳突硬化会导致电极插入困难。CT表现为乳突小房较少,体积减小,气房壁增厚,严重者失去蜂房状的形态。
4.3 内听道底与前庭或耳蜗相通
耳蜗植入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对拟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20例重度或极重度感音性聋患者进行术前CT评估,患者包括14例语前聋,年龄3~12岁;6例语后聋,年龄10~26岁;术前检查均采用螺旋CT颞骨容积扫描及内耳三维重建术,进行内耳三维重建。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检查采用CT机型为GE Light Speed 16螺旋CT扫描仪,Advantage Windows 4.1工作站。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基线与听眶上线平行,对颞骨行轴位高分辨容积扫描,视野(FOV)9.6cm,电压120k V,电流180~260m A,矩阵512×512,层厚1.25mm,扫描结束后再行层厚0.625 mm骨算法重建,并将数据传输到工作站,在工作站运用CT-inner软件,进行内耳三维重建。对不能合作的患儿,应用10%水合氯醛按体重25mg/kg进行灌肠,极量每次为1g。
2 结果
语前聋组中显示8例内耳结构基本正常,6例中耳乳突化脓性炎症尚未控制者,CT影像表现鼓室、鼓窦内密度增高,乳突气房混浊,未见明显骨质破坏。语后聋组中显示3例内耳结构基本正常,其中1例为前庭导水管扩张;1例耳硬化症,表现为耳蜗密度增大,蜗管、前庭和半规管显示模糊不清;2例中耳乳突化脓性炎症。
本组中11例术前CT评估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均接受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的多导人工耳蜗植入,右耳植入9例,左耳2例。术后1-2周均行颞骨高分辨容积扫描与三维重建,11例电极均一次成功植入;MSCT横断面图像显示,电极自圆窗植入耳蜗底周,电极在耳蜗内呈断续点状高密度影,周围有少许金属伪影;内耳三维重建图像不仅可以清楚观察植入的电极在耳蜗内呈螺旋状走行,而且可以满意地显示体内植入装置包括接收刺激器和电极系统。
3 讨论
人工耳蜗是一种高科技生物医学装置,分为体内和体外两部分,通过声电换能装置将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刺激听觉神经,并将声音信息传达到大脑而产生听觉[1]。所以它可以代替病变的耳蜗,帮助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获得听力,提高儿童言语交流能力[2]。它是治疗极重度聋或全聋的唯一选择[3]。因此,术前影像评估在选择适宜病例,其重点在于检出急慢性中耳炎、内耳骨迷路结构的严重畸形,如Miche畸形或耳蜗缺如;因为它们属于本手术的禁忌证。
由于目前电子耳蜗植入的价格昂贵,为了保证手术一次性成功,在术前对拟行耳蜗植入术的患耳进行认真筛选,严格掌握耳蜗植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就极为重要;CT可显示颈动脉、颈静脉和面神经等重要结构的变异,估计乳突气化程度,颞骨鳞部的厚度,鼓岬的厚度及乙状窦和内耳道与耳蜗的关系,还能对耳蜗骨化的程度做出预测,对于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于手术入路、途径的选择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多层螺旋CT扫描层厚薄,扫描速度快,整个中内耳结构扫描时间只需约4~5s,减少了由于患者不配合造成的运动伪影;空间分辨率高,患者只需做横断面靶扫描即可获得清晰的横断面图像,并可在工作站上进行多种三维重建,如VR、MPR、MIP、Min IP等,其中MPR是目前三维重建技术中对于内耳结构显示最实用的一种,它利用了所有的容积扫描数据,所得的图像清晰、逼真,而且操作方法相对快捷,便于临床工作中的应用[4]。而根据在颞骨轴位的二维原始图像中,勾勒出内耳结构部分,在后处理工作站中运用CT-inner软件转换成三维的立体图像,对内耳结构及骨迷路先天发育畸形的显示更为直观。对三维图像须多方位全面观察,方能理解其立体构向,作出正确判断。
在术后评估主要了解耳蜗植入电极的位置是否到位,判断有无滑脱、扭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相继报道应用不同的体位摄片观察人工耳蜗电极植入部位的结果,但研究发现,X线摄片观察人工耳蜗电极植入部位及深度时,虽具有简便、经济及低放射线等优点,应用X线平片观察植入电极深度时,依靠的是平面影像间接分析法,对部分病例难以准确判断电极实际植入部位及其深度,并且无法显示植入电极与中耳及内耳的空间关系,而依靠CT检查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术后CT检查亦可以满意地显示中耳、乳突的结构及病变,对于怀疑有术后并发症的患者,CT检查亦具有重要价值。从本组病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导工耳蜗植入患者的颞骨三维图像上电极和导线相当清楚,并可以变换各种角度观察,因此判断电极和导线的走行及其在内耳结构中的空间定位已足够。
总之,多层螺旋CT检查对临床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前病例的选择及术后耳蜗内植入电极的观察及并发症的检出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摘要:目的 评估多层螺旋CT(MSCT)对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的运用价值。方法 对20例重度或极重度感音性聋患者进行术前CT评估和11例已成功行多导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做MSCT横断面靶扫描及内耳三维重建。结果 语前聋组中显示8例内耳结构基本正常,6例中耳乳突化脓性炎症;语后聋组中显示:3例内耳结构基本正常,其中1例前庭导水管扩张;1例耳硬化症,2例中耳乳突化脓性炎症。11例行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观察植入电极均位于耳蜗内,其形态、植入深度及走向均清楚显示,无并发症。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对临床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前病例的选择及术后耳蜗内植入电极的观察及并发症的检出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人工耳蜗,内耳,多层螺旋CT
参考文献
[1]韩德民.人工耳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25.
[2]Sanna M,Khrais T,Guida M,et al.Auditory brainstem implant in achild with severely ossifild cochlea[J].Laryngoscope,2006,116(9):1700-1703.
[3]张道行,刘永祥,杨和钧,等.年龄对语前聋儿人工耳蜗植入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2,10(2):113-114.
耳蜗植入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所收治的20例先天性耳聋患儿, 其中男14例, 女6例, 年龄18个月~15岁, 平均 (5.3±3.6) 岁。19例为语前聋, 1例为语后聋;均无智力障碍。2例有家族同类疾病史, 其余患儿均未发生缺氧史、妊娠感染史、家族耳聋史。
1.2 术前检查
所有患儿术前的听力检测包括ABR、声导抗、耳声发射、电测听等检查。术前影像学检测包括MRI检查、CT扫描, 以便了解患儿内耳及听神经的结构和发育情况, 排除蜗后占位性病变, 了解有无硬脑膜低位、乙状窦前移、中耳炎、面神经畸形及颅内实质病变等。本组20例患儿ABR95分贝 (声强级) 均未引出反应。
1.3 手术方法
患儿全麻下取耳后弧形切口, 在乳突后上磨出一安放植入体的方形骨槽, 并在乳突腔与骨槽间磨出一槽沟以便安放电极线, 开放乳突腔, 暴露砧骨, 在保留外耳道后壁完整的同时将外耳道后壁尽量磨薄, 开放面隐窝 (避免损伤面神经及鼓索神经) 充分暴露砧镫关节及镫骨肌腱, 在其下方约2mm寻找圆窗龛, 在圆窗龛前缘约lmm处用小号金刚沙钻头行耳蜗钻孔, 然后将耳蜗植入体放入预先备好的骨槽内, 将刺激电极通过面隐窝及耳蜗钻孔插入鼓阶, 用小块颞肌填充于耳蜗钻孔周围, 以防止淋巴液外漏和电极外移[2]。最后固定植入体。逐层缝合切口, 加压包扎, 术后予抗感染止血治疗, 7天出院。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1次植入成功, 电极全部插入, 未发现切口感染、面瘫、脑膜炎、脑脊液耳漏、植入体故障等手术并发症。术中有1例患儿出现面神经垂直段暴露, 术后立即给予地塞米松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恢复良好未出现面瘫并发症。术后无1例患儿出现眩晕现象。1例患儿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较为轻度的“井喷”现象, 但对于全部插入电极没有任何影响, 同时在开机调试时, 发现该患儿的最大阻抗值、最大舒适阈值及电极反应阈值以及术后听觉反应、言语识别能力都与正常耳蜗植入者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1例患儿在术后第4天并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出现术耳耳道流脓, 经头孢美唑钠保守治疗1周后痊愈出院;1例术后第3天发现头皮血肿形成, 立即给予20ml注射器抽吸出瘀血后再加压包扎后血肿完全消退。术后随访3~6个月, 所有患儿经过听觉语言康复训练, 听觉语言能力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效果明显优于助听器。
3 讨论
3.1 术中并发症
术前及术中应仔细阅读影像学检查了解定位面神经, 有条件者可以术中进行面神经监测, 对术者判断面神经位置有一定帮助, 尤其在术前估计面神经走行异常的病例[3]。
3.2 神经反应遥测技术 (NRT) 的应用
NRT主要目的是了解听神经对人工耳蜗电刺激的反应, 帮助判断植入电极的位置。NRT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可准确获得客观阈值, 对术后调试可以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4]。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效果的最重要因素是听觉通路的完整性及听觉中枢感知的可塑性, 人工耳蜗是目前国内外唯一一种对于治疗重度聋患者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可较好地帮助该类患者逐步恢复言语说、听能力。目前主要被法国、美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所垄断, 但我国国产人工耳蜗正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联合进行系统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试验, 届时国产人工耳蜗进入临床后, 将会给我国更多耳聋患者带来重获听力、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人工耳蜗工作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4, 39 (2) :66-69.
[2]张道行, 胡宗华, 董明敏.内耳畸形患儿的人工耳蜗植入[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3, 17 (7) :391-393.
[3]王硕, 韩德民.神经反应遥测技术在多道人工耳蜗植人听觉评估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 (耳鼻咽喉学分册) , 2002, 26 (6) :338-340.
耳蜗植入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