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精选9篇)
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第1篇
【摘要】 目的寻找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其应急综合能力。
方法1月 年12月在临床一线从事护理工作2~5年的执业注册护士128人,分批进入重症监护室、急诊监护室、门诊输液室轮转,进行为期3个月的应急综合能力培训。
培训前后临床实地考核综合能力,进行焦虑量表评估,并进行满意度调查。
结果培训后低年资护士急救操作技能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危重护理记录书写得分均较培训前明显提高(P﹤0.01),焦虑量值明显降低(P﹤0.01),医生、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率明显提高(P﹤0.01)。
结论采用专科轮转培训可有效提高低年资护士的应急综合能力。
【关键词】 护士;应急能力;培养
低年资护士是指工作时间﹤5年的护士,由于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而将其界定为低年资护士[1]。
应急能力是指在临床工作中,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或突发意外时,护士能够及时发现,正确判断及处理,用熟练的技能沉着果断地配合抢救的能力[2]。
由于疾病谱的变化,疑难、重症患者不断增加,加上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安全护理和风险防范问题显得日益重要。
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使近年来年轻护士数量激增,而其应急能力低下,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不能及时发现,不懂如何处理,且存在胆怯和焦虑心理,抢救配合忙乱无序,急救技术不熟练,严重影响急救工作质量。
为加快低年资护士职业成长,在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我院护理部于20制定并实行专科轮转制度以培训其应急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培训对象年1月2009 年12月在临床一线从事护理工作2~5年的执业注册护士128人。
1.2培训方法
1.2.1培训科室为重症患者集中、各种抢救设备齐全、技术力量较强的重症监护室和急诊监护室、门诊输液室。
1.2.2带教老师取得省、市专科护士执业证书,有临床带教能力的高年资护士。
1.2.3时间安排每批每承训科接收4人,门诊输液室1个月,监护室2个月。
1.2.4培训内容①急救操作技能:包括静脉穿刺及置管技术,经口、鼻电动吸痰技术,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技术,呼吸机应用及心电监护技术,抢救配合等。
②临床综合能力,包括病情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危重护理记录书写能力。
1.2.5培训方法制定培训计划、内容、目标,采用一对一带教,技术操作培训重点在技巧及准确性、速度,观察及综合分析能力培训采取病例分析、反思学习、问题讨论等方法,并尽可能多安排其参与应急抢救处理过程。
输液室重点培训静脉穿刺及置管技术。
1.2.6考评方法制定统一的标准、细则。
①综合能力考核,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急救操作技能及危重护理记录书写能力。
以临床患者为操作对象,由护理部、带教老师、相关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共同考评。
成绩量化,不合格者延长培训时间,直至合格。
②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护士培训前后焦虑量值(将分值换算成标准分,≥50分为焦虑,<50分为非焦虑)。
③采用问卷形式,抽取临床医生及患者各200人对护士工作进行满意度调查。
培训前后各考评1次,并对培养前后的指标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及u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共培训11期,128人,其中14人重复培训后合格。
培训后护士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急操作能力、危重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方面与培训前比较明显提高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
培训后焦虑量值与培训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
培训后医生及患者满意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
见表1~3。
表1培训前后护士综合能力考核成绩比较表2培训前后护士焦虑量值比较表3培训前后医生及住院患者满意度比较
3讨论
3.1眼、脑的开发利用,提高护士病情观察及分析能力病情观察是一项系统工程[3],是以每个护士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为基础的,是通过训练和培养而获得的一种独有的护理专业性能力,需要充分开放自己的视、听、触、嗅等感官。
危重患者有时不能用语言表达病痛,或不能真实地反映病情,而病情变化却在瞬间。
护士及时、准确地捕捉异常的信息,可为抢救治疗赢得时机。
低年资护士处于理论与临床能力的磨合期[4],经过2年的初级培训,强化和巩固了理论知识,但在临床工作中,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准确识别异常表现,观察范围局限,对观察结果缺乏推理判断。
对此,带教老师按系统将疾病进行分类,制定每一类疾病的观察要点、方法,教会护士有计划、有重点、有顺序地观察病情,如脑外伤的患者应首先观察神志、瞳孔及对光反射,有无偏瘫、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而后观察其他方面。
其次针对不同的患者开展问题式教学,采用床边查房、病例讨论、典型病例分析、特殊患者现场示教等方法,让低年资护士多看、多想、多辨别[5]。
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职业性观察能力及思维判断能力,使护士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能准确判断出问题的性质。
本组统计资料显示,培训后护士发现问题的准确性较培训前明显提高(P﹤0.01)。
3.2培训提高了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最能反映一个护士的工作能力。
娴熟的技术操作在危重患者的救治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休克患者首要的治疗措施是扩容,迅速、及时地开放静脉通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门诊输液室的培训重点是静脉穿刺技术的训练。
心肺复苏术、电动吸痰术、电除颤术、呼吸机及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心电监护等技术均在2个监护室训练。
由带教老师将操作步骤、要点、技巧等进行讲解和示范,使护士在头脑中形成对动作的整体印象,知道该做什么及怎样去做。
如静脉穿刺术,皮肤薄与皮肤厚患者进针的力度有所不同;穿刺入皮时阻力大,有“涩”感,患者疼痛较重,为进针的深浅问题等。
让护士认真体会,每次操作后查找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通过老师的指导及反复练习,护士应急操作能力较培训前明显提高(P<0.01)。
3.3培训提高了护士的应急配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急诊监护室、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多,抢救机会多。
低年资护士分批进入急诊监护室和重症监护室,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掌握疾病的抢救程序,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在配合抢救时,老师给予适时指导,抢救结束后及时记录抢救过程及体会,并组织讨论,回顾细节,对照流程分析总结经验与教训,对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
同时组织危重病例、死亡病例讨论,有计划地培养其科学思维方法。
通过参与抢救工作与反思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提高低年资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训后考核成绩较培训前显著提高(P﹤0.01)。
危重护理记录书写能力也得以提高。
3.4培训提高了护士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对自己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6]。
即在面临具体任务时,是否相信自己或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该任务。
培训拓宽了护士的专业知识,提高了技术能力,使低年资护士能够沉着果断地应对各种紧急事件。
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和焦虑心理,形成了良好的内部自我激励机制,培训后护士心理焦虑量值明显低于培训前(P﹤0.01),同时培养了护士的爱伤观念,娴熟的技术也给患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提升了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针对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存在的不足,采取专科轮转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和训练,可有效提高护士的应急综合能力,同时专科护士作为带教老师,既有动力也有压力,无形的鞭策使带教老师必须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才能胜任教师角色,以教促学,以学致用,达到教学双赢,满足了护理事业发展和个人专业成长两方面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春玉,李玉肖,李瑛.低年资护士医嘱处理情况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12(11):13-15.
[2]肖顺贞.护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56.
[3]李允美,郭兆香,张德玲.运用有意注意提高ICU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5A):66.
[4]张利岩,高歌,王影,等.现代护理管理中如何提高人员素质与更新管理理念[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07-409.
[5]曾惠洁,赵爱兰,马丽珍,等.急诊科低年资护士综合能力培养方法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84-86.
[6]周艳,刘晓丹,刘淑香.自我效能感在护理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及增强策略[J].护理管理杂志,,6(4):24-25.
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第2篇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实践中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养的实用方法,为提高手术室低年资护士的应急能力寻找教育策略。方法
将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作专项培训,培训周期为3个月,首月为静脉留置针穿刺培训,次月为危重护理记录单书写的培训、最后1月为手术室专项流程强化培训。结果
培训后,低年资护士在值班过程中对急诊手术的准备及接诊,危重护理记录的书写等应急能力与培训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结论
对手术室低年资护士进行应急能力的专项培训速度快、针对性强,短期内提高了低年资护士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急能力,得到外科医生及麻醉医生的好评,增强了低年资护士的工作信心。手术室是为手术病人做手术治疗的重要场所,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主动协助医生、麻醉医生工作,与供应室以及后勤的沟通协作,营造和谐的工作气氛,使工作团队发挥最大效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护理人员的排班中虽已经考虑技术力量等方面的搭配,但如何更快提高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有效应对急诊手术的接诊、重危手术病人的护理等突发情况仍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为探索提高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的可行方法,麻醉科对低年资护士,低年资护士是指工作5年内的护士[1],进行为期3月的应急能力专项培训,针对低年资护士常常要单独应对值班时的突发情况,将应急能力的培训重点设置为静脉穿刺、危重护理记录书写以及手术室工作流程3部分来进行。现将2010-06/2012-06培训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1 师资资料
培训教师4人,平均年龄43岁,全部从事手术室工作十年以上,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学历结构:本科3人,专科1人;职称分布:主任护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
1.2 培训对象资料
从2008-06,手术室工作年限不足5年的护士均作为专项培训对象,共计24名,平均年龄25.2岁。基本资料见表1。
1.3.1 培训方法及内容
由总培训老师制定培训计划、内容、目标,采用专项培训一对一负责,实行在科内集中强化操作、学习过程中重视反思学习、强调机械性记忆和重复演练等方法,考评实行综合总评定。培训周期为3个月,每月为1个专项培训,每个专项培训周期只接受1名护士的培训。针对此次培训目的重在快速提高应对手术室护士的应急实际工作能力,培训内容设置仅为静脉穿刺强化培训、危重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培训、急重症手术的接诊流程培训3个专项。为保证培训质量,3名培训老师各负责1个专项,第四名老师负责资料供给与督查考评汇总。每3个月有3名护士完成培训,至今已有24名低年资护士完成该项培训计划。
1.3.2 培训过程
1.3.2.1 静脉穿刺强化培训
目的在于提高低年资护士静脉穿刺能力,在应急状态下也能熟练快速的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保证用药通畅,确保病人安全,和谐医护关系。培训方法:参加静脉穿刺强化培训的低年资护士须在每日晨交班前建立第一台择期手术病员的静脉通道。并要求在反思日记上记录每日穿刺工作量,对1次穿刺不成功案例要写出情况分析,并每日自评静脉穿刺能力。此方法弥补了手术室低年资护士穿刺机会不多造成的实践经验的不足,也避免为提高静脉穿刺技术而派出护士轮转儿科或者门诊输液室,造成手术室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有效地把护士的静脉穿刺培养问题在科内进行解决。该专项培训老师每周2次晨间实际指导,每日交班后检查病员静脉穿刺情况,并检查前一日反思日记,给出指导意见。考评:参训护士在1月内实际操作中的穿刺成功率,作为该护士静脉穿刺能力的专项培训结束时的考评指标,由专项培训老师负责。因为此专项训练重在培训穿刺成功率,所以采用“优(1次穿刺成功)、合格(2次穿刺成功)、不合格(大于2次穿刺成功)”等级评价,对4周以来的静脉穿刺培训以模糊综合判断。在总考评中,以《套管针静脉穿刺输液操作评分量化表》对该护士进行培训前后的评分比较。
1.3.2.2 危重病员护理记录的书写培训
目的在于快速提高危重病员护理记录的书写质量,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完成书写,并且保持与麻醉医师记录一致,所写内容不致引发医疗纠纷。培训方法:专项培训老师制定多个书写模板(失血休克时、心脏骤停时、麻醉意外时)进行强化培训,随后进行情景模拟,要求受训护士根据情景进行反复的撰写练习,专项培训老师对练习加以指导。重视实践,在接受培训的1月内,手术室遇有抢救病人,受训护士须立即亲临术间,与该台手术的巡回护士同步书写危重病员护理记录,次日交专项培训老师检查指导。在书写危重病员护理记录时,强调与麻醉记录一致,加强与麻醉医师的沟通,确保准确无误,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考评:该专项培训结束后,由专项培训老师给出特定应急情景,受训护士书写出相应的护理记录。由专项培训老师和总培训老师共同担任考评,按《五表书写考核评分表》给出分值。
1.3.2.3 手术室护理工作专项流程的强化培训
目的在于低年资护士在应急状态下能条件反射地根据应急预案 流程开展工作。培训方法:该项培训主要是对手术室已有的较为完备的应急预案和流程进行自主学习和情景演练。总培训老师给出必须掌握的流程后,受训护士进行自主学习,专项培训老师对受训护士进行理论考核。应急抢救情景模拟演练,由专项培训老师与受训护士相互扮演成真实的患者或者模拟手术室突发场面(如火灾、停电等),造成紧张的现场气氛,并根据情景的进展描述应对措施。应急流程的培训要求受训护士不仅要及时准确的进行分析、判断,并要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结束后专项老师和总培训老师适时对实施的应急抢救过程进行评价。考评:评价的主要依据是科室制定的各种应急预案流程的步骤和内容。要求受训护士在演练流程时记忆准确,操作流畅,不遗漏,不混乱。情景演练的考核以“优、良、合格、不合格”进行等级评价。
1.3.3 考评
专项培训结束时,专项培训老师进行专项小结,受训护士书面自评。总培训老师随时考查各专项掌握情况,记录考查结果。总考评则根据护理部各质控小组在《套管针静脉穿刺输液操作考核》、《五表书写考核》的量化考核评分作为总评。后续反馈则追踪受训护士在结束培训半年内《套管针静脉穿刺输液操作考核》、《五表书写考核》、《医生对手术室护士工作满意度评分》以及《病员对手术室护士工作质量满意度》的考评情况。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培训完成后的低年资护士,自评自信心和应急能力均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值班过程中的工作压力感有显著减轻。《医生对手术室护士工作满意度》、《病员对手术室护士工作质量满意度》调研比较,培训前后医生满意度得分分别为(84.32±3.66)分和(98.00±1.13分);患者满意度得分分别为(83.77±3.36)分和(95.14±2.52)分。培训前后比较,P均 护士应急能力是指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敏锐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分析、判断,用熟练的技能技巧,沉着果断地配合抢救和护理的能力[2]。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术前高效配合麻醉医生工作、术中配合外科医生手术、术后安全的转送病员以及对突发情况处理流程的掌握,是一个合格的手术室护士的基本素质。低年资护士处于理论和能力的磨合期[3],如何提高应急能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手术室护士是一个长期培训过程。在日益完善的手术室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进行的今天,受科室人力资源以及手术室工作量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低年资护士不可能大批、快速的进入专科护士规培行列。科内自主培训于是尤显实用和必要。麻醉科此项培训主要着眼于值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避免在工作中延误手术或者出现护理的失误而致医疗纠纷的发生。贯穿整个培训的书面自评,调动了低年资护士的学习积极性,促使护士自主进行思考学习,对日后护士在工作中主动学习有极好影响。 1人员和方法 抽取本院50名临床护士, 其中工作年限3~5年者33人, 占66%, 工作3年以下者17人, 占34%。学历结构:本科5人, 大专38人, 中专7人。职称:护士38人, 护师12人。 1.1方法 由本院从各科抽调的业务骨干组成评估小组, 现场模拟出医疗急症病例, 现场测评。评估内容包括病情掌握和应急配合两个方面。即观察病情的能力和要点的掌握、观察的手段和方法、评估的准确性及处理的方法、记录是否及时等内容。 1.2急症配合能力, 即急症处理时要操作规范合理、熟练掌握急救药品的名称、剂量、用药的方法, 抢救时的流程掌握规范、实施的措施得当、方法正确, 抢救过程中能与医生密切配合, 沉着冷静、不慌不忙等内容。 1.3结果现场应急评估情况如下 病情观察掌握能力差者17例, 占21.3%, 观察的手段方法不正确12例, 占15%, 流程操作不熟练21例, 占26.3%;抢救物品准备不足9例, 占11.3%;心理素质差应急慌乱14例, 占17.5%。 2调查评估结果发现 2.1低年资护士对于患者的病情观察判断分析能力掌握差, 占36.3%。护士通过病情观察、判断疾病的性质和轻重程度, 做到心中有数, 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2低年资护士缺乏应急能力,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慌乱, 操作失误。在现场急症抢救中, 抢救流程不熟练, 技术不过硬, 不能及时建立静脉通路, 急救药物不能及时应用, 各种血液标本采集送检不及时, 医护配合不严密, 不能及时处理医嘱, 延误抢救的宝贵时机。 2.3低年资护士缺乏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护理工作的多变性, 复杂性要求护士应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 如火灾, 患者发生晕厥、跌倒、甚至猝死, 呼吸心跳骤停的处理等。 2.4由于低年资护士缺乏临床经验、专科知识, 对急症病例复杂多变的病情变化缺乏分析判断, 造成工作被动, 与患者及家属缺乏有效的沟通, 回答问题不精准, 易产生工作失误。 3解决的方法 3.1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 根据此情况制定急救流程及应急预案, , 指导低年资护士按流程实施急救配合, 熟悉流程, 进行演练, 熟悉用物及科室布局。也可应用现场情景再现的方法让护士进行现场操作演示, 现场针对不规范的操作进行讨论纠正指导。 3.2开展业务专题讲座, 提高低年资护士护理能力。确定培训内容:①基本急救操作, 包括导尿术、静脉穿刺技术、静脉采血技术、急救物品的准备等方面。②护理急救技术:包括心肺复苏术, 气管切开的护理、气管内吸痰技术、各种监护仪的使用等。平时应进行模拟抢救演练, 制定常规抢救护理流程及应急预案, 定期考核, 也可进行院内进修, 让低年资护士经常去ICU急诊科进修, 将学习的新知识、新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3.3加强护患沟通, 面对不同需要的患者及家属, 应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 避免回答问题简单生硬, 而引起患者的反感。 3.4合理搭配夜班, 在高峰期增加护理人员, 参加工作不到二年的护士不相互交接夜班, 实行弹性排班制, 在早晚间护理工作量较大的时间安排双人值班, 帮助完成基础护理, 定时治疗等, 高年资护士排二线班。 4总结 经过对低年资护士的强化培训, 抢救流程得以熟练和规范, 抢救能力得以有效的提高, 能有条不紊的与医生默契配合, 有效的提高了抢救成功病例。 参考文献 [1]李美英.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0, 30 (11) :770-771. [2]解晨, 李振香, 祝筠.现代护理管理临床实务全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75. 【关键词】应急能力;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06-02 护士应急能力是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能敏锐地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分析、判断,用熟练的技能技巧,沉着果断地配合抢救和护理的能力[1] 。在不断增加的医疗纠纷中,护理安全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涉及护士在临床突发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方面的问题占了较大的比例[2]。工作5年以下的护士,由于其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相对不足,将其界定为低年资护士[3]。低年资护士最易发生护理缺陷, 有文献报道, 工作时间≤6 年的低年资护士护理缺陷比例占所有护士的54%[4] ,而其中应急能力缺乏所导致的护理缺陷占了相当的比例。近几年,我院由于新病房大楼的启用、住院病床增加、病区规模扩大等原因,低年资护士已经成为医院护理人员中不可缺少的力量。而护理应急技能在学校及实习时受培训较少,因此,我院护理部把提高低年资护士的应急能力作为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于 2006 年 7月起对低年资护士进行了系统化的应急能力培训,提高了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低年资护士存在问题 1.1 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综合应急能力有限。由于低年资护士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特别是专科理论知识相对欠缺,临床工作经验不足,护理观察能力及业务能力有限,心理素质较差,对病房突发事件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危机意识弱,易引发护理差错风险及医疗纠纷。 1.2 普遍缺乏病房突发事件的应急知识及能力。通过临床多年的观察,发现低年资护士普遍缺乏病房突发事件的应急知识,面对突发事件及紧急护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易导致护理安全隐患。 1.3 个人自律性差,責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严谨,工作中得过且过,应付了事。低年资护士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对患者病情观察走马观花,对疾病进展与转归、预后的判断力不强,存在侥幸心理。很少主动去学习应急知识及应急能力技巧,只有在事情发生了才进行被动的学习及应对。 2 培训方法 2.1 实施分层次培训 由护理部制定规范化培训方案,随同规范化培训手册一同下发到各科。实行护理部—危重症护理专业学组—科室培训3级培训模式。护理部由专人分管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负责培训计划和培训评价标准的制订;同时在授课中加强对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案例分析,使低年资护士自觉地以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增强法律意识,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强化法律与服务意识。专业学组由危重症及急诊急救资深护士长及相应专科护士3-5名组成,负责临床护理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内容、常见病房突发事件应急理论知识、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常用急救仪器的操作规程和常用抢救药品的剂型、药理作用、注意事项、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等的培训;科室培训小组由科室护师以上职称的技术骨干 2-3名组成,护士长任组长,重点培训病情观察能力(主动巡视、耐心倾听、观察要点掌握、观察方法正确、病情评估准确、发现问题及时请示报告及处理、记录及时准确)抢救的配合能力(急救物品准备齐全、操作规范迅速、急救药品剂量用法准确、急救过程中情绪稳定、沉着应对、抢救程序化、配合主动迅速、口头医嘱复核后执行)等[5]。同时负责各专科常见急危重症的应急流程、专科理论知识的培训、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等。 2.2 培训形式 2.2.1 采取集中授课分步骤、分阶段培训的方法,情景演示、模拟训练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在护理示教室,让每一位低年资护士来担任演练主角,进行对病房突发事件的应急流程(程序)进行分组情景演示、模拟训练等,亲身体验抢救过程的每个环节,加深印象,加深感性认识,增强责任感,以此提高对护理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处理能力以及自我安全保护能力。 2.2.2 分期分批进入急诊室、ICU 轮转,提高分析判断、抢救技能 急诊室、ICU 是急、危、重病人集中的场所,患者病情复杂且变化快,各种抢救仪器、设备齐全,让低年资护士分批进入急诊室或ICU进行轮转,使低年资护士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危重病人的抢救,掌握疾病的抢救程序, 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在配合抢救时, 老师给予适时指导,在实际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中提高急救时协作配合能力和积极反应能力。每次参与抢救后,要求其对照抢救流程回顾细节,寻找不足,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与教训, 对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由带教老师进行讲解。同时组织危重病例、死亡病例讨论。通过抢救的参与和反思,不断积累经验。轮转结束前,由护士长及带教老师组织考核,达标后方可出科。通过急诊室、ICU 轮转,逐步提高低年资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考核方法 2.3.1 制定统一的标准、细则。护理部和专业学组采取情景模拟考核,抽签决定考核模拟场景,主要考核护士的应变能力、流程的掌握程度和急救配合能力及危重护理记录书写能力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考核分值大于90 分以上为合格,考核不达标者,由科室应急培训小组加强培训后进行补考,要求人人过关。 2.3.2 科室护士长通过晨会提问来复习巩固应急知识,从而达到熟练掌握应急知识。同时组织低年资护士进行床边护理查房,结合提出启发性问题,使其掌握重点及全面综合观察能力。有效提高现场应急处理能力。 3 结论 护士应急能力是衡量护理内涵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6]。防范护理风险和护患纠纷是医院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控制或减少纠纷的发生也是体现护理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准[7]。王思琛等对 288 名初级职称护士进行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显示:初级职称护士对培训内容的认可程度最高的是护理应急技能的培训,占83.7%[8]。由此可见低年资护士自身对应急能力的培训也有着相当大的渴求。我院护理部通过采取有效的培训途径,加强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的培养,帮助其分析应急配合中存在的不足,增强低年资护士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促使其不断学习新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及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护士了在应急环境下的分析判断、果断决策处理的能力,得到了低年资护士及临床医生的认可,保障了临床护理工作安全,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肖顺贞. 护理学研究[M] .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 56 . [2] 徐同巧,强化急诊护生法律与服务意识,避免护理纠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 (12):65—66 [3] 李春玉,李玉肖,李瑛. 低年资护士医嘱处理情况调查分析[J ] .南方护理学报,2005 ,12 (11) :13-15. [4] 来鸣, 泮淑慧, 杨明丽, 等. 临床护理缺陷分析与危机管理[ J] .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2 ) :922- 923. [5] 谭丽萍,蒋银芬. 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的评估及提高途径[ J].护士进修杂志2009 ,23(17) :15611- 1562. [6] 王靖霞,崔丽琴.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的培训体会[J]. 中国医药导报,2010,7(5):101-102 [7] 肖雪英. 低年资护士应对病房突发事件能力培养方法和探讨. 福州总医院学报2009,l6(2) :165,171.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荆州医院儿三科王锐敏 [摘要]低年资护理人员由于经验不足,评估能力差,专业知识不全等问题,面对涵盖面广、细节繁琐、复杂多变等特点的儿科,往往会有差错事故易发、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安全问题突出、患儿及家属不配合等常见问题。这就需要采取相应对策,通过提高医护人员业务素质、缓解护理工作 压力、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改善医患关系等途径减少或避免此类问题发生。 [关键词]:儿科护理 常见问题 对策 儿科护士的服务对象是儿童及其家长。儿童由于生长发育特点,身心均尚未成熟,适应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有限。家长的疼爱和对护理服务的高要求和高期望值,使儿科护士护理工作难度高、压力较大。对于低年资护士如何尽快适应儿科环境,转变角色,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是儿科护理管理者应关注的问题。下面就儿科常见问题及应对做以下分析 1儿科常见问题 1.1差错事故容易发生在儿科护理的实际工作中导致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如下:首先患儿病情多变,护理人员需要随时注意临时医嘱并及时观察患儿最新的身体状况,加之患儿陪护人员较多、新患儿接待量大、床位流动周转快等,这一系列因素增加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复杂性,也无形中加大了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概率;其次,现实操作中,部分护理人员存在临床观察不细心、工作态度松散的现象。一些护理人员未严格完成调查比对、病情观察、护理文书规范书写等工作,“甚至出现错用药物、仪器等情况,导致患者病情延误”[1] 1.2医护人员职业压力大对于儿科而言,患儿病情发展迅速且变化反复.需要医护人员时刻集中注意力并保持警觉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儿科护理的难度和工作量。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儿科护理人员容易出现烦躁、沮丧、不安、焦虑、自信心减弱等负面情绪,在工作中出现为消极被动、不知所措等现象。此外,随着社会上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多,家长对患儿病情的关注度提高,部分家长甚至存在过度溺爱、情绪不稳定的情况。面对患儿家属高水准高强度的要求,部分年轻且缺乏经验的护理人员时刻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在相对较大的心理压力下,护理人员的工作往往无法正常顺利展开,从而对患儿医疗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1.3安全问题较为突出所谓护理安全问题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患者发生了法律、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身体、心理、机能等方面的损伤、障碍、缺陷甚至死亡。由于儿科护理的特殊性,护理安全隐患较多成为此项工作中的常见问题。首先,儿童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缺乏自我 防范意识等特点,因此容易发生坠床、碰撞、烫伤、触电、误服药物和小型器具等现象。其次,儿童的免疫功能以及身体器官的各项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尤其是“新生儿属于医院感染易感人群”12]。在医院病患复杂的情况下。患儿容易出现皮肤、口腔、器官等感染, 对其身体健康甚至生命构成威胁;再次,一些医院存在护理人力缺乏、管理薄弱、安全制度不健全、督促检查不完善、业务考核不到位的现象,部分护理人员也缺乏相应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这一系列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儿科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 1.4患儿及家属不配合由于儿童认知能力有限.无法自述病情,而且对就诊、医治容易产生恐惧感.因此在对其进行护理时经常出现患儿不配合、情绪激动、不断哭闹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延误了患者的宝贵就诊时间。针对此类情况,家长应与护理人员加强配合,积极引导患儿并分散其注意力。 但现实工作中,部分家长对患儿过分疼爱。为尽量减少患儿的疼痛。家长严格要求护理人员的每一操作必须一步到位。一旦患儿哭闹或发现不如意的地方,一些家属就迁怒于护理人员,要求更换护理人员,甚至做出妨碍正常护理工作的举动。此外,儿童病情发展反复多变,当部分患有恶性疾病的患儿濒临或已经死亡,家属往往要求继续救治或无理取闹。患儿和家属的不配合会增加儿科护理的工作量和难度, 容易造成操作反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对患儿的医疗救治产生不良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对儿科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相应对策分析 2.1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提高护理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工作习惯是减少差错事故的有效途径。医院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工作培训和学习,通过向其他医院引进新技术、以科室为单位进行交流互动、完善业务考核等措施督促和鼓励医护人员不 断增强业务水平和责任心,儿童身体综合素质较差,且缺乏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因此,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时一定要注重细节学习。以生活护理为例,由于婴幼儿解剖生理特点,喂奶时应掌握喂养方式。婴幼胃处于水平位置,贲门发育不全,喂奶后应竖起轻拍背,获将患儿置于头高足低位头偏一侧预防溢奶和误吸。熟悉和掌握此类知识可以从细节上 避免护理差错事故,也能够提升医院及科室的整体护理水平,从而促进患儿的健康恢复。 2.2缓解护理工作压力造成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压力的因素较为复杂,而缓解压力的对策也多种多样,儿科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自身在业务水平、个体性格等方面的缺陷,并积极锻炼自身的受挫能力、改善消极情绪,以负责任、有耐心的态度面对病患。 2.3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减少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首先,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儿床位、病房进行安全检查,并对患儿病房的医疗器械进行安全维护,保持儿科病房内部的干净整洁。同时护理人员还应积极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安全引导和教育,增强患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其次,对于患儿容易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的原则”[3],对患儿使用的医疗设备、日常用品等进行严格地检查和处理。此外,针对患儿的好动天性。护理人员应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以优秀的业务水准、人性化的服务态度、敏锐的观察能力将各类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为患儿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 2.4合理改善医患关系合理改善医患关系可以有效增强患儿和家属的配合程度.而加强医患沟通是则是重要途径之一。由于患儿缺乏相应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在护理工作中要注意其各个细节的反应,适当增加察床次数并延长交流时间,并运用语言、非语言等手段加强交流效果,增强彼此感情,使患儿对护理人员产生信赖感。例如,护理人员可以适当在单调的工作着装上增添部分配饰或在儿科病房张贴卡通图画,以减少患儿的恐惧感。在实际工作中,要敏锐察觉患儿的性格特点和情绪变化,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引导.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而面对患儿家属相对苛刻的要求和偏激的情绪.护理人员应采取温和的态度平复其情绪,并向其详细介绍患儿病情,阐明利害关系。在对患儿进行护理、治疗之前,“应先对家属做出含蓄的预警.使其做好心理准备”[4],从而在家属的密切配合下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另外,医院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医患交流会,了解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满足患儿家属的合理要求,提升护理服 务质量。 3结语儿科护理工作繁琐,操作难度相对大,容易出现差错事故、安全隐患,护理人员也经常遇到患儿及家属不配合、职业负担重等情况。对于这些常见问题,低年资护理人员应主动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树立良好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增强与患儿及家属的互动,遇到难题及时上报高年资护理人员,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关键词:角色扮演,心血管内科,低年资护士,应急抢救能力 角色扮演是指在设置的逼真工作情境中, 通过要求一些训练成员担任各个角色来出场表演, 按照一定的工作要求完成一系列任务, 在扮演过程中旁观者仔细观察和评价被训练者与培训目标有关的行为, 以达到锻炼和考察被训练者某方面工作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具有真实、形象、可靠的特点。心血管内科急、危重患者多, 患者病情变化急骤和多样, 且具有隐匿性[1], 病情变化有时发生在医护人员的预料之外, 甚至发生在病情已获改善或临床治愈准备出院的情况下, 抢救工作频繁和复杂, 要求护士能够迅速进行应急处置。低年资护士独立值夜班的机会多, 面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几率高, 这一时间段最容易发生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1]。然而低年资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参与常规紧急抢救的机会极少, 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较为局限, 缺乏经验, 碰到应急状况束手无策, 不能主动有效地配合医生开展应急抢救工作, 低年资护士是发生护理缺陷的高危人群[2]。为提高低年资护士的应急抢救水平, 保证护理安全, 我科结合本专科临床特点, 于2012年1-12月, 通过角色扮演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应急能力的培训,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培训对象为我院工作3年内注册护士共30名, 均为女性;年龄22~27岁, 平均年龄24.8岁;文化程度:本科18名, 大专12名;均在心血管内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1.2 方法 由护理部挑选6名具有丰富急救经验的护士长和护理骨干, 组成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小组, 负责对心血管内科低年资护士进行理论授课、急救技能示教、角色扮演操作培训, 并实行个体评价。 1.2.1 理论授课培训: 制定统一的理论授课计划, 内容包括心血管解剖和生理知识、药理学知识、心电图知识、各种急症如急性心衰、急性心梗、心律失常的相关知识等, 由科内具有3年以上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负责讲授。 1.2.2 急救技术培训: 制定统一的操作培训计划, 内容包括徒手心肺复苏、除颤技术、心电监护仪使用、心电图机使用、呼吸机使用等。以护理部指定的操作标准为依据, 由操作老师进行规范演示后, 分组到护理示教室的模型人上练习。 1.2.3 角色扮演培训: 1.2.3.1角色扮演分工。 A护士全面负责组织协调抢救工作的有序展开, 进行病情观察, 并及时、正确记录;B护士负责静脉通道的开放与管理等工作;C护士负责仪器的快速安装使用及完成各项护理技术操作;D护士负责各种药品、物品的供应, 对外联络等事项[3]。例如, 发现1例住院患者如厕时心跳呼吸停止, 立即呼救, 放置患者于硬板床上, A护士立即评估呼吸、大动脉搏动、意识, 汇报主管医师, 并指导其余护士按医嘱迅速配合抢救;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随时监测生命体征, 做好各项抢救治疗如胸外心脏按压、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治疗性用药等的记录;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与沟通;加强医护沟通。B护士立即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按医嘱输注呼吸兴奋剂、盐酸肾上腺素等药物, 要求抢救时口头医嘱须复述1遍, 待开医嘱医师确认后再执行;采集血电解质、血气分析等标本。C护士负责吸氧、心电监护、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除颤的准备与配合、导尿等。D护士负责药物的配置、标本的转送、与其他相关科室的联系等[4]。 1.2.3.2角色扮演培训。 设计临床急救场景和急救流程, 如患者如厕时心跳呼吸停止或心肌梗死后突发心跳呼吸停止等;准备急救仪器、药品和复苏模拟人;对护士进行理论授课和急救技术培训。采用角色扮演在模拟的各种急救场景和医生的直接参与下, 由低年资护士扮演抢救中的ABCD角色以及由其他护士扮演患者及家属, 更换角色反复演练各种场景及角色, 训练时有6名高年资护士在旁予以指导、分析, 每次均录像, 训练后再集体观察抢救录制视频回顾抢救过程中的失误和不足, 探讨改进措施[5]。直至各位护士均熟练掌握急救流程, 再次评估护士的急救应急能力, 考核急救技术。 1.2.4 评价方法: 护士急救应急能力评价标准包括指挥组织能力、静脉开放速度、急救药品使用速度、使用抢救仪器熟练程度、对外协调能力、医护合作能力、与患者家属沟通能力、临场发挥能力、思路拓展能力、体现人文关怀共10个项目[6], 每项按很差、差、一般、较好、好分别记1~5分, 满分50分, 转换成标准分100分。此外, 对单项急救技能徒手心肺复苏、除颤技术、心电监护仪使用、心电图机使用、呼吸机使用5项按操作标准进行考核。 1.2.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30名低年资护士角色培训前后考核情况比较 培训前急救应急能力考核为 (72.49±6.25) 分, 培训后为 (88.57±7.62) 分, 与培训前比较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低年资护士培训需求和培训效果评价 培训后对低年资护士培训需求和培训效果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30名 (100%) 低年资护士有培训需求, 30名 (100%) 低年资护士认为高度真实的情景模拟培训提高了自身的应急能力, 增强了应急抢救的自信心。 2.3 临床医生对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评价 对临床医生进行低年资护士应急抢救配合的满意度调查, 发放调查问卷30份, 回收30份, 回收率100%。对低年资护士应急抢救配合的认可率为99%。 3 讨论 3.1 强化了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意识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病例不同情形案例中角色的训练, 使低年资护士对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和心血管内科常见意外及突发事件应急流程有全面的了解和运用。在应对患者危急情况时, 有较高的急救意识, 学会冷静并快速评估、判断, 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挽救患者生命。 3.2 增加了低年资护士的急救信心 护理人员的成长具有实践性和晚熟性的特点,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积累、提高[7]。然而, 心血管内科是一种高风险专业, 护士面对的是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不允许护士慢慢地从工作中积累经验。实际工作中发现虽低年资护士多数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临床经验, 但在独立面对紧急情况时还是显得紧张、呆板和畏畏缩缩[8], 不敢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做出迅速的判断和处理。经过大量的角色培训后, 工作有依据, 抢救有方向, 低年资护士有了较足的自信心, 能够主动和正确地为患者提供了安全和高质量的护理。 3.3 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技能 传统的培训方式局限于单项急救技能的训练, 忽视了抢救过程中的复杂性、灵活性、条理性和配合性。工作中发现低年资护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能与实际临床应用相联系, 每一项技术单独考核掌握的都很好, 但是实际应用性差[9]。通过循环角色扮演演练, 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反过来充当患者角色, 用心去体验每一个步骤, 形成一种交互式的练习模式, 并将多项急救技能操作穿插于抢救中, 从而实现临床思维、实际动手能力达到相互协调合作的程度, 低年资护士通过角色扮演巩固了对急救技能操作的掌握和加强了对急救操作的应急能力, 提高了护士的综合急救实战技能。 3.4 巩固了低年资护士团队合作能力 任何一次应急抢救的成功, 都需要护士、医生之间的密切配合和协作。角色扮演演练中, 让低年资护士模拟不同角色, 通过角色互换, 能更好地理解其他护士角色的功能, 平时训练中形成默契, 从而在实际抢救中能够更好与其他护士配合满足抢救的需要, 使团队营救达到最佳绩效[10]。 角色扮演是提高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 具有真实性、科学性和交互性的优点, 是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率和医疗纠纷的重要举措。通过循环角色扮演演练, 低年资护士得到了引导和启发, 能更好好地将知识片断融合起来, 综合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及护理技能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 实现临床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实际抢救中达到相互协调合作的程度。 运用角色扮演模拟病例进行救护演练较好地满足了低年资护士对临床急救培训的需求, 使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对巩固低年资护士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操作的综合应用, 提高应变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训练过程中也需重视护士个体差异, 根据急救需要适当采取针对性的重复强化演练。 参考文献 [1]刘芳.角色扮演法在《危重患者抢救工作组织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1) :176-177. [2]郭继红.角色扮演法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6) :59-60. [3]龙芳.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母婴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4) :106-107. [4]章央儿, 童建冲.情景模拟在精神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0, 17 (2A) :22-24. [5]周丽娟, 李雪玉.我国专科护士培养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 34 (15) :3703-3704. [6]Berden HJ, Hendrick JM, Van Lbomen JP, et al.A comparison of resuscitation skills of qualifed general nurses and ambulance nurses in the netherlands[J].Heart Lun, 1993, 22 (6) :509. [7]高虹, 李玉慧.角色扮演在护理专业技术实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36) :159-160. [8]徐建宁, 许虹, 汪国建, 等.急危重症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 2009, 6 (7) :303-304. [9]文若兰, 廖少玲, 唐灵芝, 等.心肺复苏模拟演练的设计及效果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 15 (3) :240-241. 【关键词】临床护理能力;培养;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儿科病人是一特殊群体的病人,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自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儿科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近年来由于医院发展迅速,低年资护士增多,通过短期培训上岗,在临床工作中操作技能不娴熟、协作精神不强、沟通协调能力不到位等;还有的护士疏忽大意,责任心不强,不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违反操作规程,观察病情不仔细,健康宣教不到位,在配药时查对不严,输液故障未及时排查等,都可能对患儿的安全构成威胁。为了尽快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满足临床护理工作要求, 2010年儿科针对本科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对12名专科以上学历、年资在3年内的低年资护士制定了临床护理能力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培养方法 1.1职业素质的培养 1.1.1爱心是赢得患儿及家属信任与尊重的前提,也是儿科护士职业素质必备条件之一,培养爱心与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儿科护士尤为重要。在新护士岗前培训中,组织专题讲座,激发爱岗激情,同时明确护士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开展“我是患儿家长”、“我为患儿和家长想到的”的演讲活动。帮助新护士建立以人为本的关爱之心,引导新护士关爱儿童,帮助她们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1.1.2培养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目前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独生子女占多数,患兒就诊有多名家长陪伴,护理操作过程中,环境嘈杂,工作量大,护士的情绪容易急躁。有时护士只注意护理技术操作,而忽略了与患儿或家长的沟通交流,从而产生误解引发纠纷[1]。护理人员亲切诚恳的语言能给患儿家长以安慰、信任和鼓励、调动患儿家长对医护人员工作的理解,而不良语占可引起患儿家长情绪及情感上的不良反应,影响护理人员与患儿家长的关系,易引起护理纠纷的发生,护理人员语言应饱含关心、爱护、理解。作为低年资一名儿科护士,在培训计划中,首先必须参加礼仪学习,接受宾馆式服务训练,参加医德医风学习,应用规范性语言系统的学习,促使执业意识的增强。主动关心患儿,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赢得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在工作中护士要根据护理对象用简练、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交流。在静脉穿刺时,主动与家长交谈沟通,增强家长的信任感。穿刺不成功时,及时向患儿及其家长表示歉意,做出必要的解释、安抚,取的家长的谅解和支持。正确运用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护患双方的协调性、合作性及有效性,使之取得较理想的治疗及护理效果。 2 专科知识培训 由护士长指派1名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护士担任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按照培训计划,通过小讲课、专题讲座、特殊病例的护理查房等形式,指导低年资护士重点掌握儿科专科知识、危重患儿抢救流程、病情观察要点、重点药物的使用等。每月进行专科知识理论考试。 2.1 专科操作技能的培训重点培训儿科的专科操作(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应用、静脉采血法及小儿吸痰、洗胃、灌肠等),要求护士掌握新生儿急救复苏台、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对侵入性操作必须经过严格考核合格者,才能在小儿上进行。每月抽考一项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90分为合格。不合格者由带教老师培训后补考直至合格。 2.2急救护理技术培训我科对低年资护士急救护理技术培训主要采取现场模拟培训,在模拟抢救现场中训练能提高护士心理素质,把紧张的抢救变得得心应手,有利于的急救护理操作技术正常发挥。要求护士每月必须掌握一项急救护理操作技术(包括小儿心肺复苏术、简易呼吸气囊操作、心脏电除颤、洗胃及呼吸机的使用等) 2.3观察能力的培训 儿科患者往往不能真实地描述反映病情,而病情却变化在瞬间,将患儿的表情、语言、行为和哭、叫声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敏捷的思维和预见性的想象力,预测病情的发展动向,是儿科护士必备的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为了培养低年资护士观察病情的能力,采用床边查房,典型病历分析讨论,让低年资护士多看、多想、多辨别,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职业性的动手能力,提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果 通过院内培训基地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对低年资护士实施以上专科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培训,12名毕业3年内的低年资护士临床护理理论和操作更加规范和贴近临床,培训前需半年至1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规范培训后只需要3~6个月;培训后操作考核合格率100%,优秀率达85%以上。临床综合能力、抢救配合能力明显提高。其中6名护士得到患者点名表扬,无1人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无1例护患纠纷投诉。 4 体会 在2年的规范化培养过程中,运用核心能力培养理论,从专业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面制订培训计划,选择护师以上职称的优秀护理人员,采用一对一带教、定期考核的方式,结合儿科临床护理特点,对低年资护师进行了规范化培训,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上,经过严格规范化的培训,有利于低年资护士对护理工作的全面认识,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确定自己在医院工作环境中的角色,以建立起护理职业的责任感,培养他们面对患儿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眼勤、口勤、手勤、脚勤的工作作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据初步统计,发生差错数明显下降,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目前,这些护士既能在儿科完成专科性很强的护理和操作,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骨干。所以,通过儿科院内培训基地可以使儿科低年资护士整体素质和护理技术水平在短时间得到较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潘素玉,王柚芸.PDCA循环在儿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蛇医,2008,4(8):324. [2] 阮洪.医院护理服务的需求与提供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1 对象与方法 1.1 培训对象 对我科40名低年资护士进行有关脑损伤病人躁动原因判断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训练。本组女37人, 男3人;年龄23岁~29岁 (25.78岁±2.25岁) ;学历:中专2人, 大专19人, 本科19人。 1.2 培训方法 1.2.1 培训周期 我科设定培训周期为3个月, 前1个月为理论培训阶段, 后2个月为临床实践阶段。培训的过程以问题为导向, 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进行。 1.2.2 理论培训 1.2.2. 1 收集资料 首先由护士长确定目前科内存在的问题: (1) 低年资护士对脑损伤病人躁动的原因不能准确判断, 盲目执行医嘱。 (2) 低年资护士临床经验不足, 对躁动病人的伴随症状关注不够。 (3) 低年资护士思考问题易从本位出发, 形成躁动即是脑疾病所致的惯性思维。为改变这种惯性思维, 护士长要求全体低年资护士收集与躁动有关的文献资料, 放在本科室建立的公用邮箱内。文献资料可以与脑损伤有关, 也可以与其他专科疾病有关。 1.2.2. 2 撰写综述 全体低年资护士根据查找的文献各写一份有关“脑损伤病人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的综述。由科研组成员进行点评和分析, 内容较好的早会上进行共享, 抄袭或内容不合适的令其重写。直至综述的内容足够丰富和全面, 大家普遍认为能有效指导临床工作中脑损伤病人出现躁动的原因判断及处理为止。 1.2.2. 3 归纳整理 科研组成员根据综述的内容要求低年资护士按照首优、中优、次优的顺序归纳整理脑损伤病人躁动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指导低年资护士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按顺序使用排除法判断病人出现躁动的原因。如脑疝前的征兆、低血容量性休克、肺水肿等累及重要器官急性病变的、若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危及生命的躁动及其伴随症状列入首优内容;管路堵塞、便秘、疼痛、导管不适等若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的躁动列为中优内容;其他如麻醉反应、精神症状、心理因素、环境因素、昏迷苏醒前的躁动则列为次优内容。 1.2.3 临床实践 每名低年资护士分管3例~5例病人, 每日需记录病人和家属反映的症状以及护士观察到的病人的变化, 如意识、瞳孔、生命体征、饮食、睡眠、排泄、自知力、定向力以及检查、化验的阳性结果等。分析这些症状、体征与病人躁动的关系。对出现躁动症状的脑损伤病人, 必须列入交接班内容。护士长或护理组长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考察低年资护士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其他特征性的表现有效判断病人躁动的原因, 说出循证观点, 做出相应处理, 观察病人反应并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对于疑难病例, 护士长可组织全科讨论或申请多科会诊, 制定护理计划, 落实护理措施。病人出院后, 分管护士需书写躁动病人的反思记录, 在早会上进行案例分析, 总结经验教训, 完善“脑损伤病人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的内容。 1.3 评价方法 1.3.1 量表测评 分别在培训前后对接受培训的低年资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能力问卷测评。问卷采用彭美慈等[5]修订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 (CTDI-CV) , 该量表共7个维度, 每个维度10个条目, 共70个条目。其判断及评分标准为:正性条目“非常赞同”计6分, “赞同”计5分, “基本赞同”计4分, “基本不赞同”计3分, “不赞同”计2分, “非常不赞同”计1分;负性条目反向计分。CTDI-CV总分为70分~420分, 其中<280分表示评判性思维能力较弱, 280分~349分表示有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 ≥350分表示具有很强评判性思维能力。各维度得分为10分~60分, 30分~39分表示特质在中等水平, 40分~49分表示为正性的特质表现, ≥50分表示为强的特质表现。CTDI-CV的内容效度系数为0.90。各维度效度系数分别为0.54~0.77[6]。1.3.2指标观察随机选择低年资护士培训前后1个月内处理的46例和43例脑损伤躁动病人, 培训前46例随机抽取病人中男39例, 女7例;年龄34.78±9.84岁。培训后43例随机抽取病人中男35名, 女8名;年龄34.33岁±8.29岁。观察两组病人的躁动持续时间、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以及心率 (HR) 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进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 3 讨论 3.1 培养低年资护士正确判断脑损伤病人躁动原因的重要性 脑损伤病人多合并其他部位、其他器官的损伤, 许多脑损伤病人还具有基础代谢性疾病, 有些疾病在其病情演变过程中也会出现躁动症状。不同原因导致的躁动其临床表现不同, 处理方式也不同。而这类病人大多缺乏自知力, 不能够正确描述自己的不适, 易发生非计划拔管、坠床等意外, 甚至会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临床上低年资护士较多, 护理知识不扎实, 经验不足, 思考问题不够全面, 病人出现躁动症状, 易误认为是脑疾病所致[7]。因此, 培养低年资护士开放思想、寻找真相, 正确判断脑损伤病人躁动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3.2 本培训方案对低年资护士评判性思维养成的可行性 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拥有评判性思维的前提[8], 我科以问题为基础, 针对脑损伤病人躁动的原因组织低年资护士查找资料, 可以群策群力, 依靠全体护士的力量避免产生惯性思维, 促进个人形成主动、用心的态度, 促进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9]。集体撰写综述可以利用群体因素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并且可以集思广益, 从不同的角度描述脑损伤病人躁动原因及伴随的其他表现, 便于在临床工作中综合判断、正确解决护理问题。归纳整理的过程主要是为了帮助低年资护士碰到问题能够抓住重点, 提高其分析能力和系统化能力。临床实践能帮助低年资护士对真实病例进行有目的地、系统地观察, 通过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的提问和指导以及书写反思记录, 进行案例分析, 检验自身的判断能力, 巩固专业知识, 丰富临床经验, 提高其病情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循证护理能力。在实践中护士检验前人总结的经验有时并不能解释千差万别的病人个体, 这也就解释了本研究中护士批判思维的自信心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的理由。病人病情的复杂性促使护士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进一步开放思想、寻找真相, 而这一过程正是其认知成熟的标志, 也就是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 综上所述, 在日常工作中对低年资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让护士亲自参与实践, 综合判断脑损伤病人躁动的原因,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能帮助其提高护理工作的主动性、独立性和科学性。 摘要:[目的]探讨低年资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对脑损伤病人躁动原因判断的影响。[方法]对40名工龄5年内的低年资护士分两阶段进行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并将评判性思维方式运用于脑损伤病人躁动原因的判断及分析。[结果]经过培训后, 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显著提高, 同时脑损伤病人的躁动持续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与培训前比较, 均有明显降低。[结论]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能帮助低年资护士有效判断脑损伤病人躁动的原因, 提高护理工作的主动性、独立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评判性思维,颅脑损伤,躁动,判断 参考文献 [1]成静.不同年级本科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比较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7C) :2658-2659. [2]张靖, 刘红波.不同层次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的评估与管理对策[J].护理学报, 2007, 14 (2) :37-39. [3]谭丽萍, 蒋银芬.低年资护士病情观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12) :9-10. [4]王红, 匡大林.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24) :2241-2244. [5]彭美慈, 汪国成, 陈基乐, 等.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的信效度测试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9) :644-647. [6]柳丰萍, 王红红, 邹叶青.护理案例论坛对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1) :19-22. [7]李燕芬, 郑再菊.神经外科管道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3) :1210-1211. [8]吕红, 苗京亚.急诊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及效果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2) :68-69. 【摘要】目的 利用应急演练的培训方法,提高ICU低年资护士独立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方法 拟订应急演练的培训计划,如独立当班时突发停水、停电、停氧、火警,呼吸机故障,转运病人过程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高危管道非计划性拔管,病情突然变化等。培训结束后对ICU低年资护士进行应急相关的理论和操作考核。结果 应急演练培训前后,ICU低年资护士与应急相关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把应急演练应用到ICU低年资护士的培训中,能有效提高低年资护士的应变能力、处置能力,缓解其心理压力,提高工作质量以及调动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应急演练;ICU护士;培训 应急演练是对实际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过程的模拟,包括常规的应急处置流程和设定的关键事件等[1]。应急演练实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培训,是一种体验式学习过程[2]。ICU是医院收治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ICU患者一般具有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身上管路多,监护仪器多的特点,因此需要对ICU护士进行一系列的规范培训,以提高其应变及处置能力。对于参加工作不久,临床经验不足的低年资护士来说,培训显得更加重要。2013年5月我们科室把应急演练应用到ICU低年资护士的培训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20名ICU低年资护士(参加工作时间0~3 年)。其中女性18名,男性2名; 年龄20岁~28岁(23.6±2.2)岁;大专12名,本科8名;职称:护士13名,护师7名。 1.2 方法 1.2.1 拟订应急演练培训及考核计划 由护士长和高年资护士根据科室具体情况拟订应急 演练的培训和考核计划。确定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参加人员以及考核的内容及标准。 1.2.1.1 培训时间 每周一、三、五进行。计划四周内完成。 1.2.1.2 培训地点 ICU病房。 1.2.1.3 参加人员 护士长负责主持指挥,2~3名高年资护士从旁指导,20名低年资护士分 批参与应急演练。 1.2.1.4 应急演练内容 低年资护士独立当班时,突然发生停电、停水、停氧、火警;呼吸 机发生故障;病人转运过程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高危管道的非计划性拔管(如气管插管、动脉置管、手术中留置的胃管、胸腔闭式引流管等);病情突然变化(如血压的骤升骤降、心率及心律的显著变化、呼吸的异常、意识及瞳孔的改变、高/低血糖、高/低血钾处置等)。 1.2.1.5 考核 考核的方式分为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两方面。在培训结束后进行。所有ICU 低年资护士均需参加。理论考核由护士长出题,内容主要涉及应急流程、呼吸机的常见报警及处置、危重症患者护理观察重点及处置、常见抢救药品的使用、口头医嘱的执行规范。总分100分,70分以上为合格。操作考核由科室高年资护士负责,包括整个应急处理的流程以及相关的单项操作:除颤、心肺复苏、吸痰、动/静脉穿刺、简易呼吸器的使用。整个应急处理的流程根据自制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主要根据以下几方面:应变能力、处理速度、处理流程的连贯性。单项操作的评分根据院内操作的评分标准进行。操作考核的成绩取各单项考核成绩的平均值。总分100分,85分以上为合格。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通过应急演练培训,ICU低年资护士理论和操作考核的成绩均有明显的提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应急演练培训能有效提高ICU低年资护士的应变能力和处置能力 ICU护理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高、风险大的服务性工作,因此要求ICU护士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监护急救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沟通技巧、敏锐的观察和应变能力及高度的法律意识[3]。作为刚参加工作不久,临床经验不足的低年资护士来说,很多学校所学的知识还停留在书本的理论阶段,不能融会贯通的运用到实践中。由于没有相关的实践经历,同时缺乏相应的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培训,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如呼吸机不明原因故障、气管插管滑出、病人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等紧急情况时,低年资护士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脑子一片混乱,极度紧张,却不知道从何下手。通过模拟急救现场,能使低年资护士切身感受救护时紧张氛围的同时,把所学知识融合运用起来,抓住关键环节,其处置能力,独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有所提高[4]。 3.2 应急演练培训能有效缓解ICU低年资护士的心理压力 相比普通病房的护士而言,ICU护士工作劳动强度更大,专业性更强,技术要求更高,所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所以 ICU护士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5]。对于低年资护士而言,这种压力显得更加巨大。低年资护士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不足,知识储备不够,对解决问题缺乏信心,对自身没把握。护士的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中提高的。通过应急演练的培训,使低年资护士的应变能力和处置能力有所提高,对于应急事件的处理做到心中有数,流程清晰,使自我能力得到肯定,心理压力自然而然有所减轻。 3.3 应急演练培训能有效提高ICU低年资护士的工作质量 低年资护士对突发事件应对及协调能力差,是发生医患纠纷的高危人群[6]。通过应急演练的培训,使低年资护士对突发事件具备较强的应对能力。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冷静沉着的解决问题,做好病人的管理,保证病人的安全,提高工作质量,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3.4 应急演练培训能有效调动ICU低年资护士的学习积极性 低年资护士通过应急演练的实际操练以及高年资护士的指正纠错,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培训后的理论及操作考核,查漏补缺,找到学习的重点。通过自己与他人的比较,形成一股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学习风气。 综上所述,把应急演练的模式应用到ICU低年资护士的培训中,通过模拟的方式,给低年资护士营造紧张的应急氛围,如身临其境般,并通过他们自身的参与,大大加深了印象。通过一系列流畅规范的应急流程培训,有利于他们今后对类似应急情况的有效处理,从容应对。并以此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应变能力和处置能力,缓解其独立当班时的心理压力,继而提高其工作质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李亦纲,尹光辉,黄建发,等. 应急演练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应急救援,2007,(3):33-35. [2] Kees van Haperen.The value of simulation exercises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J].Risk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1,3(4):35-50. [3] 余珍华,曾梅玉,魏彩虹,等. PDCA循环在ICU护士分层培训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1):167-168. [4] 姚爱琴,曾春艳,程玲. 低年资护士急救培训效果与意义的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34):103-104. [5] 徐琼辉. ICU护士职业心理压力产生原因与应对措施探讨[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6(6):541-543. [6] 李群英.加強风险管理对住院患者夜间突发事件的分析[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9,4(4):38-39.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第3篇
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第4篇
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第5篇
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第6篇
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第7篇
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第8篇
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第9篇
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