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胃管置入范文
鼻胃管置入范文(精选7篇)
鼻胃管置入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集术前置入鼻胃管、鼻肠管病例80例, 其中男46例, 女34例;年龄:45岁~59岁21例, 60岁~69岁38例, 70岁~79岁17例, 80岁及以上4例;疾病诊断:胃癌56例, 胰腺癌18例, 胆管癌6例。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实验组病人年龄65.2岁±9.65岁;体重59.2 kg±6.25 kg;住院时间18.23 d±8.92 d。实验组病人采用同一鼻腔先后置入鼻胃管、鼻肠管。对照组病人年龄63.6岁±8.52岁;体重58.1 kg±5.43 kg;住院时间19.66 d±9.86 d;对照组采用双管同时置入。两组病人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方式、术后常规治疗、住院时间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式
根据病情选择行胃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
1.3 置管方法
1.3.1 材料
采用复尔凯牌CH14号和CH10号鼻肠管分别用作胃肠减压管和肠内营养管。
1.3.2 置管方法
按胃肠减压常规备盘, 加CH14号和CH10号复尔凯鼻肠管, 无菌生理盐水10 mL、利多卡因注射液1支。护士向病人解释说明置管的目的。取半卧位或半坐位, 先测量长度做好标记, 将引导钢丝的手柄完全推入鼻肠管内, 使整根钢丝完全在鼻肠管中, 将复尔凯鼻肠管的头端放入无菌生理盐水中湿润。对照组病人将CH10号鼻肠管插入CH14鼻肠管的第一个侧孔中0.5 cm, 用利多卡因注射液滑双管前端, 清洁鼻腔后, 从一侧鼻腔慢慢插入, 当双管进入咽部 (15 cm) , 嘱病人做吞咽动作。观察病人有无呛咳、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 插入标记长度后, 按常规三种方法证明在胃内, 固定两管带入手术室备用。实验组病人先将CH10号鼻肠管按留置胃管常规置入胃内后, 病人稍休息5 min~10 min后从同侧鼻孔再将CH14号鼻肠管置入胃内。
1.4 评价方法
置管过程中病人出现恶心、呛咳等不适反应, 列入病人耐受性中比较;置管过程中出现拔管视为一次置管失败;心理反应由1度~4度评价病人对直观的恐惧感, 1度为不恐惧、2度为轻度恐惧、3度为中度恐惧、4度为重度恐惧并拒绝置管。
2 结果
3 讨论
3.1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
胃肠减压是将胃管经鼻腔插入胃内, 吸出胃肠内的容物和气体, 减轻腹胀, 改善胃肠壁的血液循环,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的方法[1]。是胃癌、胰腺癌、胆管癌术后所必需。术前置胃管对减少麻醉及手术中的并发症非常重要。胃癌术后一般需禁食5 d~7 d, 合理的营养支持必不可少。长期肠外营养使病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 易造成肠黏膜萎缩、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损伤、菌群失调, 并发症较多。而肠内营养则能避免这些问题, 更符合人体生理功能, 在肠道功能允许时, 是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2,3]。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病人在这一阶段补充营养的最优手段。
3.2 胃管、肠内营养管同时置入的注意事项
胃管、肠内营养管同时置入需将两管合并在一起, 增加了病人的心理反应, 对照组因重度恐惧并拒绝置管的病人占0.15%。与实验组相比有差异性。两管同时置入由于管径粗, 在置入过程中, 增加了置管难度, 导致病人难以耐受而拔管, 一次置管成功率低于实验组。
胃癌、胰腺癌术后吻合瘘是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一旦发生会延长病程或增加死亡率。留置胃管有利于胃液、肠液等充分有效引流, 避免和减轻吻合口感染, 减少吻合的张力, 保证吻合口的血运;早期肠内营养, 及时加强了营养, 保证水电解质平衡, 促进吻合口的愈合。
留置胃管的过程中, 经鼻腔滴入2%的利多卡因后使用导丝引导硅胶胃管, 不但可以使病人感到舒适, 还提高了其一次成功率[4], 对于留置双管的病人, 应加强心理护理, 做好解释沟通。手术前按健康教育计划由责任护士给病人进行讲解, 使病人理解胃肠减压和肠内营养重要性, 以及对术后转归的意义, 增加对术前置管的依从性。
关键词:鼻胃管,鼻肠管,护理
参考文献
[1]李丽娟, 黄如玉, 刘玉梅, 等.胃肠减压置管深度的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0) :2346-2347.
[2]徐卫华, 钱永跃, 徐忠恒, 等.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3 (3) :151-153.
[3]李幼生, 黎介寿.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4 (5) :1-5.
鼻胃管置入 第2篇
关键词:护理学生,鼻胃管置入,成功概率,影响因素
护理学生对侵入性鼻胃管置入操作焦虑是世界医学院校教学中所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1], 国外护理学院常采用成本昂贵的智能模拟患者进行教学[2]。鼻胃管置入法是护理学基础操作之一, 是护理学生技能掌握中突出的重难点, 是影响护理教学效果的最困扰部分。它是将导管通过鼻腔置入到胃内, 对急、危、重患者供给食物和药物, 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热能、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素, 满足对其营养和治疗的需要, 促进康复的有效方法。根据解剖生理特点, 鼻腔局部鼻中隔前下方有“黎氏动脉丛”, 即鼻前庭部的“易出血区”[3], 受刺激或创伤易引起出血, 内侧壁即鼻中隔, 一般较平整, 前经鼻前庭通鼻孔, 后经后鼻道通向鼻咽部和口咽部。大脑意识对吞入的非食物 (如胃管) 有本能排异反应, 咽部黏膜神经分布丰富, 对异物极为敏感。让护理学生相互将有一定硬度的胃管需从鼻孔经咽喉、食管进入胃内, 极易引起恶心、呕吐、呛咳。尤其置管到咽喉部, 若造成盘曲, 护生会将胃管呕出、拔除, 甚至误入气管[2], 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鼻腔感觉神经丰富, 对外来刺激较敏感, 采用常规方法置管时, 胃管成人经鼻胃管置入失败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发生率为8%[4]。鼻甲通道的狭窄与高度的敏感, 或容易损伤、出血, 使护生胃管置入难以顺利通过[5,6], 有效置管成功率不足50%[5]。故鼻胃管置入法教学是教学中的瓶颈, 既是教学的重点, 又是护生抵触的技能。为达到教学目标, 解析护生抵触置管因素,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护生置管成功概率。本研究对护理学生鼻胃管置入恐惧干扰因素进行分析, 为如何防止引起教师示教过程的中断和导致护理学生情绪和行为的消极影响, 避免护理学生身体损伤, 提高护生置管成功率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2~2013年, 随机抽取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2011、2012级10个班的护理专业学生共506名。具体的抽样过程为:采用样本含量估计公式:N=K×Q/P, 其中N为调查人数, P为某现象的预期发生率, Q=1-P, K值是根据本研究的容许误差大小而定。容许误差为10%, K=400;容许误差为15%, K=178;容许误差为20%, K=100。本研究随机抽样预期发生率参考相关文献[5]定为58%, 容许误差为10%, 所以N=400× (1-58%) /58%=289.66, 参考文献[5]后, 本研究在此整群抽样的基础上样本量增加50%, 因此整群抽样:N=289.66+289.66×50%≈435, 考虑影响因素, 506为最终样本量。506名护理专业学生, 男32名, 女474名, 年龄19~22岁, 平均 (20.0±2.0) 岁。随机将其分实验组256名与对照组250名。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及年龄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置管授课方法, 即教师用模具 (非智能) 或任一护生示范教学, 再让护理学生们相互置管实践。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采用心理焦虑问卷和置管前知、信、行认知的方法判别出鼻胃管置入操作焦虑的护生, 进行针对性教学干预, 针对护理学生示范教学给予教师置入鼻导管示范教学, 采用渐进性模拟训练对学生进行教学, 教师提前准确讲解置管感受及置管困难处;分组置管训练时, 根据量表交叉组合安排, 将焦虑分值低的护生每组至少安排一人, 优先指导置管方法;对处于中度以上焦虑护生采取渐进反复模拟训练, 避免护生身体创伤或因置入困难而中途放弃。干预期均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 两组护生置管成功率。 (2) 护生插管失败的原因。 (3) 鼻胃管置入操作恐惧的影响因素, 其中特质焦虑恐惧测量评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针对样本人群进行:为测量受试者一贯的或平时的焦虑情况, 在鼻胃管置入法教学后3个月用SAS针对样本人群进行特质焦虑测量评价。根据评分直观地反映护生焦虑的主观感受, 量表描述相对稳定, 作为护生人格特征且具有个体差异的焦虑倾向测量, 计算所得分值, 分值越高, 表明焦虑倾向越严重, 临界分值T为50分, 其中50~<60分为轻度焦虑, 60~<70分中度焦虑, 70分及以上为严重焦虑。得分越高, 状况越差, 得分越低, 状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置管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 实验组护生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实验组置管失败及放弃置管率也明显低于照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93名护生插管失败的原因分析
结果显示, 鼻胃管盘曲在口腔、患者不合作自行拔出鼻胃管所占比例较大 (30.1%、23.7%) 。见表2。
2.3 鼻胃管置入操作失败者相关因素的影响比较
结果显示, 护生鼻胃管置入操作失败结果与SAS得分、性别、干预教学方法有关 (均P<0.05) , 提示护生鼻胃管置入操作失败受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SAS得分) 的影响较大, 不同性别、干预教学方法等也明显造成护生鼻胃管置入操作失败率的不同。鼻胃管置入操作失败结果与护理学生的成长背景、年龄、家中排行等无关 (均P>0.05) 。见表3。
2.4 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 女性、SAS得分较高者、接受传统置管授课方法的护生三者鼻胃管置入操作失败比例较大,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与鼻胃管置入操作失败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28、0.576、0.334 (均P<0.05) 。提示性别、SAS得分、干预方法与操作失败有关, 其均可影响鼻胃管置入操作。
3 讨论
护理学生在校期间若不能娴熟掌握鼻胃管正确置入方法, 教师若也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7,8], 就会降低护生毕业后服务患者早期供给营养、药物的能力, 影响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恶化护患关系, 并导致不良的外延效应[9]。准确评估在校护理学生鼻胃管置入操作焦虑因素并探讨出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 是提高护生鼻胃管置入成功率的的第一步。本研究实验组与对照组, 依据状态-特质焦虑测量结果, 发现在护生初次进行鼻胃管置入操作时常伴有严重焦虑, 直接影响了对该知识的掌握、认知。客观测量及原因分析, 科学分组及示教,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提高护生的置管成功率。本研究填补了针对鼻胃管置入教学焦虑因素的相关研究的缺位, 提供了护生在各种侵入性教学中的参考依据, 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医学院护理学生学习特点, 增加护生鼻胃管置入操作前焦虑测量及置管前、后进行认知调查, 对学生的知、信、行整理分析, 使教师掌握对鼻胃管置入有焦虑因素的护生, 进行干预教学成为可行[10,11,12]。
结果显示, 对照组教学效果极差, 护生置管成功率仅为45.2%, 但实验组护生置管成功率很高 (96.9%) ,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而且实验组置管失败及放弃置管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说明示范教学对置管成功率影响较大。
本研究中确认的鼻胃管置入操作失败的护生为93名 (18.4%) , 对鼻胃管置入操作焦虑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鼻胃管置入操作恐惧总分值与护理学生的成长背景、年龄、家中排行、分类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在鼻胃管置入操作焦虑因素与示范教学操作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女生多于男生 (P<0.05) 。说明示教护生明显感知反馈, 直接影响其他护生置管成功率。教师干预、渐进式模拟教学置管训练及示教可提高护生者置入鼻胃管成功率;示教护生正感知或负感知反馈越小, 无创伤、痛苦反应越小;对中度以上焦虑的护生进行渐进性模拟训练效果较好。在专业技能学习中, 护生对鼻胃管置入产生状态焦虑因素发生率高, 认知感远远高于其他操作技能和以往的报道[13,14,15,16,17], 提示本研究对于医学院护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选取护理学生示范教学与教师置入鼻导管成功概率、示范教学学生有无不良反馈及创伤, 是否采用渐进性模拟训练对学生进行教学, 对护生进行鼻胃管置入操作焦虑因素的影响有效, 特别是教师示教成功率越高, 示范教学护理学生不良反应及创伤越小, 对于减轻护理学生们置入鼻胃管前、后的焦虑因素控制效果越好。关于性别的影响, 可能的原因分析为:本研究的男女比例不均衡, 可能是导致本结果会出现相应的偏差。另外有研究显示, 教师信任度对于护理学生鼻胃管置入操作恐惧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要素[18,19,20], 而教师平时的人格魅力及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均可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21,22,23], 应加强平时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信任[24,25]。研究显示, 在校护生对教师信任度得分与鼻胃管置入操作恐惧因素及焦虑状态的总分之间存在负相关, 表明护理学生对教师信任度越高, 鼻胃管置入焦虑表现的相关症状越轻[26]。本研究结果, 鼻胃管置入操作焦虑相关因素总分与年龄、成长背景、排行等因素无关 (P>0.05) , 说明这些因素不影响护理学生的鼻胃管置入操作焦虑状态。
176例留置鼻胃管临床护理分析 第3篇
关键词:留置鼻胃管,护理分析
胃肠道疾病外科治疗常用方法采用留置鼻胃管可以持续胃肠减压减轻腹胀, 引出胃肠道的液体及积气;防止胃肠道扩张, 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 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可以通过留置鼻胃管鼻饲食物和药物。留置鼻胃管在外科是非常常用的一项护理技术和措施。我们通过本科176例留置鼻胃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现汇报探讨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6例留置鼻胃管患者其中肠梗阻51例, 胃癌40例、食管癌23例, 胰头癌12例、上消化道穿孔31例, 其他19例。男112例, 女6 4例, 年龄1 3~7 8岁,
1.2 结果
一次插管成功168例, 成功率95.4%。留置时间最短的1d, 最长的40d置管期间, 中途脱出6例, 自行拔管3例。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在插管前向患者宣教所患疾病相关知识, 留置胃管的目的、重要性, 需要留置胃管的大致时间, 告诉患者插管的基本步骤, 取得患者主动积极的配合[1]。可能出现的不适和配合方法, 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 心理干预能提高插管一次成功率, 并降低自拔管的发生率[2]。
2.2 插管前准备
选用质量轻、弹性好、无异味、与组织相容性大硅胶胃管对患者刺激性小;管腔透明, 便于观察管内情况, 留置时间长, 选择适当的型号。神志清醒患者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 患者先深呼吸几次, 练习几次吞咽动作。插管时动作要轻柔, 配合患者的吞咽。液状石蜡油要多放, 起到充分润滑胃管, 润滑胃管的长度可以到40~60cm, 减少对食管、胃黏膜的刺激。通过咽腔时因咽部神经分布广, 对刺激较为敏感, 减少恶心呕吐就要减少对神经的刺激, 快速插入, 并嘱患者深吸气及吞咽动作以迅速通过咽腔, 置入45~55cm即可到达胃。确定留置胃管成功的标准, 将胃管连接注射器抽吸, 有胃液抽出;或用注射器向胃管注入空气, 能在胃部听到气过水声;或将胃管末端置入水中无气体逸出, 说明留置胃管成功。
2.3 留置鼻胃管护理措施
每天测量外漏胃管长度3次并记录。以了解胃管是否滑脱的情况。观察患者鼻腔情况, 生理盐水棉棒清理鼻腔, 温毛巾擦拭鼻翼、如有脓性分泌物或局部红肿疼痛较明显时, 更换胃管至对侧或拔出胃管, 或局部应用润滑剂或抗生素软膏。严格记录出入量, 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 有情况时及时通知医师。每日用生理盐水50mL缓慢冲洗胃管2次, 或者根据病情适当增加次数。鼻饲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注入食物前应将胃内残留液抽出, 如鼻饲前抽出100mL, 应适当延长间隔时间, 每次鼻饲后用温开水冲洗胃管, 以免食物残留在管壁上。胃管外端口盖帽或用无菌纱布包裹, 且每日更换纱布。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近十几年来在胃管及其留置技术等方面展开了很多研究和创新, 留置鼻胃管存在许多问题就相关问题探讨:
3.1 留置胃管方法的选择
一般的留置胃管方法的方法我们都掌握, 对特殊的患者我们应该掌握更多新的留置胃管方法: (1) 饮水置管法:在胃管达咽部时, 嘱患者屏住呼吸连续饮温开水100~150m L, 同时术者随患者吞咽动作迅速将胃管送入胃内, 成功率可达99%。 (2) 导丝辅助置管法:适用于喉头水肿、食管肿瘤导致食管狭窄患者, 借助导丝辅助放置胃管。介入导丝质地刚柔相兼, 插入胃管后, 对胃管能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使胃管易于通过食管狭窄处。 (3) 侧位拉舌置管法:延髓麻痹昏迷患者, 因舌、咽神经麻痹, 常发生舌根后坠患者取侧卧位, 常规插入胃管约12~14cm, 遇有阻力时, 助手用舌钳将患者舌体位出, 术者即可顺利插入胃管成功率达100%。 (4) 鼻咽喉镜、胃镜下置管法:适用于昏迷、无吞咽反射及不宜搬动头部者, 利用鼻咽喉镜、胃镜引导胃管[3]通过咽喉顺利进入胃内。
3.2 插入深度
传统方法是通过耳垂-鼻尖-剑突体表测量法, 成人45~55cm。赵晓丽研究[4]个体差异, 插入长度为45~55cm, 平均49.5cm, 从解剖学角度讲, 此长度胃管侧孔不能完全进入胃内, 即第2、3侧孔在食管下段, 当注入刺激性药液时, 可造成局限性食管下段黏膜药源性损伤。张爱华等[5]的眉心-脐的体表测量法, 经临床多次验证, 胃管可达胃体胃窦部。我们认为胃管插入长度应根据治疗目的以侧孔开始计算。
3.3 留置胃管的更换时间
反复更换胃管容易造成食管黏膜的损伤但若留置时间过长[6], 不仅降低鼻黏膜正常生理功能, 导致鼻黏膜水肿、溃疡;插管次数频繁, 易损伤鼻黏膜增加感染机会, 同时导致患者精神紧张, 过度刺激可引起异常的神经反射, 合理选择更换时间很重要。王桂华研究表明[7]5周时间内, 硅胶管随着时间延长, 胃管本身弹性、对鼻黏膜的刺激及胃管细菌生长没有明显差别;但有研究表明, 硅胶胃管留置适宜时间是21~30d, 可降低反复插管对鼻咽黏膜的刺激, 减轻痛苦[8]。我们认为硅胶管可以留置4周。
参考文献
[1]杨爱玲.留置胃管的心理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 2001, 1 (33) :120.
[2]刘学芸, 刘学兰.心理干预对留置胃管的影响[J].现代护理, 2003, 9 (3) :208.
[3]李友珠.留置胃管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2, 16 (7) :386.
[4]赵晓丽, 冯亚茹, 张平平, 等.脑卒中患者鼻饲管插入长度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6) :13-14.
[5]张爱华, 张灿萍.成人留置胃管长度测量方法的探讨[J].山西护理杂志, 1999, 13 (5) :217.
[6]王越野, 潭笑红.胃管胃内留置时间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2, 19 (4) :10.
[7]王桂华, 庞灵.延长更换留置胃管时间的研究[J].现代护理, 2001, 7 (4) :5.
留置鼻胃管对胃癌术后患者的影响 第4篇
关键词:胃癌术,留置鼻胃管,不良反应,住院时间
一直以来, 我国传统的外科医师都认为在对患者进行胃癌术后需要留置一个鼻胃管, 以为这样做不仅能提供一个很好的观察空间, 还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1]。但是,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际调查却发现对患者进行胃癌术后留置鼻胃管反而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 阻碍患者的康复及带来其他不良后果等[2]。本研究其目的在于探讨胃癌术后是否应该留置鼻胃管, 比较分析, 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06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数字列表法将其分为甲乙两组, 甲组为留置鼻胃管患者 (56例) 、乙组为没有留置鼻胃管患者 (50例) 。甲组男35例, 女21例;年龄 (48.7±10.2) 岁。乙组男28例, 女22例;年龄 (49.3±11.7) 岁。所有患者确诊为胃癌。甲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上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方法:甲组患者均在胃癌术后采用国内某公司正规化生产的专用鼻胃管。乙组患者则不采用留置鼻胃管。在术前对甲组患者插好鼻胃管并且在手术中做好相应的调整使其以最适合患者的方式留置于患者的体内, 手术后对留置鼻胃管的患者采用温生理盐水滴灌以达到刺激其肠胃蠕动的目的, 同时注意控制温度以免产生不良反应。对于没有留置鼻胃管的乙组患者则不需要采取其他措施以免干扰实验。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概率、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 并作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用t检验, 当P<0.05时,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甲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2.5% (35/56) , 而乙组发生率36% (18/5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甲组患者进食时间 (5.2±0.7) 明显要长于乙组患者 (3.9±0.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甲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11.4±1.4) 要长于乙组 (8.7±1.2) , 组间比较,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自20世纪以来鼻胃管就被医学临床中当做一种常规的预防性措施[3]。早期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鼻胃管的作用是医师为降低患者肠胃内的压力, 替手术做好充分准备, 同时可减少患者恶心呕吐、腹胀的发生率[4]。胃癌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很大, 经过这种手术的患者处于新陈代谢非常旺盛的状态, 患者体力会大量消耗, 易产生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以及一系列并发症从而增加患者的风险。目前国内外许多专家已对胃癌术后是否要放置鼻胃管提出了质疑, 也有许多专业医师开始在临床实际中关注这点, 但我国目前关于是否有必要在胃癌术后放置鼻胃管的观点还处于保守状态, 国内一些研究资料也很缺失。俞维飞等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5], 胃癌术后使用鼻胃管的患者有较高的恶心率且更易导致一些不良反应。不使用的患者反而能更好恢复身体、住院时间也会更短。不容置疑本次研究最后的研究成果与其是高度一致的。甲组患者的恢复受到鼻胃管的影响。目前大多数的理论资料都先显示胃癌术后留置鼻胃管的恶心率一直高于胃癌术后不留置鼻胃管的患者。但对于其是否增加了患者呕吐的概率到现在为止也未得到统一的见解。有的学者坚持鼻胃管作为一种身体外的物体, 其很容易刺激病患的个别部位从未引起患者的恶心反应。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留置鼻胃管的确增加了患者的恶心发生率。有研究结果也显示留置鼻胃管会增加某些并发症的概率。本次实验却发现两组在统计学意义上并没有很明显的差异。本研究认为肠胃压力的减小并不会引起大多数并发症及其他不良反应。但具体情况还有待于临床大规模的临床实验来验证。某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进行胃癌术后其小肠的各种功能在手术的几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本研究结果表明, 胃癌术后留置鼻胃管只能单纯的缓解手术之后出现的一些较轻的不良反应, 它的作用相当于止恶心药, 胃癌术后留置鼻胃管并不能很好的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及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反, 通过对我院患者做的统计分析, 胃癌术后留置鼻胃管反而会导致患者恢复时间增加, 从而延长住院天数, 与周旭军等[6]研究相似。经仔细分析论证, 笔者不推荐医师在患者进行胃癌术后对患者留置鼻胃管。
参考文献
[1]徐美时.螺旋型鼻肠管在胃癌术后肠内营养中的应用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4) :2252-2253.
[2]王兴国.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10, 31 (35) :6478-6479.
[3]宋江萍.利多卡因在胃管插入时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4, 29 (3) :34.
[4]尹春柱, 邢宝成, 朱辉, 等.老年胃癌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管胃肠减压的临床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1 (4) :16-19.
[5]俞维飞, 李益萍, 谢浩芬, 等.不置胃管并早期假食在腹腔镜胃癌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4, 22 (4) :97-99.
脑干梗死患者鼻胃管置管成功的体会 第5篇
1 病历介绍
患者男性, 54岁, 因意识不清1个月, 以“脑干梗死”由上级医院转入我院内科继续治疗。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患者昏迷状态, 自带尿管、鼻饲管、气管插管。经过50天营养脑细胞、活血化瘀、抗炎、调整血压对症治疗后, 生命体征相对平稳, 拔除导尿管、气管插管, 自带鼻饲管回家继续治疗。
2 置胃管法
2.1 常规置胃管法
(1) 护士洗手戴口罩, 准备用物, 清醒患者解释操作目的, 过程及配合方法。 (2) 患者准备:观察鼻腔, 选择通畅一侧, 清洁鼻腔。 (观察鼻腔可了解有无鼻腔疾病, 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等) 。根据病情帮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 无法坐起者取右侧卧位, 头颈部自然伸直, (半卧位或坐位可减少胃管通过鼻咽部时的呕吐反射, 使胃管易于插入, 如果患者呕吐也可以防止窒息;右侧卧位可使胃管易地进入胃内) 。
2.2 准备插管
硅胶胃管 (14~16F) , 测量胃管插入长度并做一标记 (自鼻尖到耳垂至剑突的距离) , 一般成人为45~55cm, 用液状石蜡润滑胃管前端, 用血管钳夹闭胃管前端 (防止胃内容物多时返流) 。
2.3 插管
左手持纱布托住胃管, 右手持镊子夹注胃管, 沿选定侧鼻孔先稍向上平行缓缓插入至10~15cm (咽喉部) 时, 嘱患者做吞咽动作, 同时顺势插入 (吞咽时软腭上举关闭鼻咽部, 会厌肌、提咽肌收缩, 及舌体后缩, 使会厌覆盖喉入口中, 喉上提, 声门关闭, 胃管越过会厌经梨状窝进入食管) , 至预定长度。
2.4 为昏迷患者插管
插管前先协助患者去枕头后仰, (头后仰可使胃管沿咽后壁下行, 以免误入气管) , 当胃管插入约15cm时, 左少将患者头部托起, 使下颌靠近胸骨柄, 将胃管沿后壁滑行缓缓插入至预定长度 (下颌靠近胸骨柄可增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 便于胃管顺利通过会厌部) 。
3 脑干梗死患者置胃管法
3.1 原因
本患者于出院后1个月需更换胃管, 患者家属于前日请了有经验的老护士常规下胃管未成功 (每次均误入气管或盘于口中) , 于次日再次申请帮助插管。考虑患者为脑干梗死, 延髓麻痹患者。查体颈部、躯体僵直, 取头后仰困难, 低头时下颌也无法靠近胸骨柄。住院期间患者留置气管插管时, 下胃管相对顺利, 由此想到能否先短暂的占用气道数秒钟, 让胃管只从食管进入, 于是如下操作获得成功。
3.2 条件
有吸痰装置;发生意外有能力急救 (我与麻醉师一同前往, 准备好了气管插管等急救物品) ;充分获取家属的信任, 讲解可能发生的意外及相应对策。
3.3 操作方法
(1) 准备常规硅胶胃管一根 (20~22F) , 管径适当增粗, 富尔凯REF (14F) 硬芯胃管一根。两根胃管充分润滑。 (2) 操作前有效吸痰。 (3) 高流量吸氧5min。
3.4 清洁双侧鼻孔。
3.5 不夹闭常规胃管, 按昏迷患者去枕平卧头稍后仰置管法。
从一侧鼻腔插入25~30cm左右 (相当于气管的长度) 。头尽量前倾, 再迅速从另一侧鼻孔插入硬芯胃管到预定长度 (45~55cm) , 拔出常规胃管。
3.6 证明胃管在胃内。
4 对症分析成功原因
4.1 管径适当增粗胃管, 充分占据了气管 (相当于气管插管状态。迫使硬芯胃管只能从食管入口进入胃内。)
4.2 开放常规胃管, 保证了气管的通畅, 操作时, 动作轻柔迅速。胃管质地较软, 也不会损伤到气道。
4.3 富尔凯REF硬芯胃管, 由于介入了不锈钢导丝质地钢柔相兼, 不宜
打折、弯曲, 对胃管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克服了硅胶胃管, 可塑快、硬胶、弹性及方向几个方面因素, 减轻了插管阻力, 避免了胃管在咽喉壁弯曲、盘绕, 可使胃管顺利通过食管狭窄处进入胃内, 对于昏迷患者很适用。加之富尔凯硬芯胃管是PUR材质, 质量好, 耐胃酸腐蚀, 有侧孔和顶孔, 不易堵管。强度大, 可放置6周以上, 减少更换次数。
5 讨论
昏迷延髓麻痹患者由于支配舌咽部的精神受到麻痹, 长发生舌根后坠现象, 后坠的舌根堵塞了口咽部通道, 常使胃管很难播入。此患者采取此法成功更换胃管9次, 时间长达一年之久, 延续了患者生命。由于操作顺利, 没有发生意外, 患者家属十分认可。也有文献报道《侧卧位拉舌插管法》[2], 即患者取侧卧位, 当胃管插入12~14cm (口咽部) , 感到有阻力时, 助手用拉舌钳将患者舌头拉出, 此时患者口咽部通道开放, 操作者即可顺利将胃管穿过口咽部, 直至进入胃内, 若患者牙关紧闭, 可先用开口器助其开口, 再用拉舌钳将舌头拉出。拉舌动作直轻稳。舌头拉出时应迅速将胃管插入, 以缩短拉舌时间, 拉舌过久过紧, 易至舌尖破损出血。再者就是喉镜直视下插胃管法[3]相比较而言, 本方法操作简单, 无副损伤。
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大, 存在着种种影响胃管插入的因素, 插管前应对患者的心身状况进行评估, 根据患者个体差异, 采取相应对策。此为首要步骤, 至关重要, 我们应根据患者病情需要, 选择不同的插管技巧, 减轻患者痛苦, 减轻护理工作量。最好一次成功, 做到患者及家属认可。
操作时为防止意外发生, 应备好抢救用物, 请医师协助监测, 并选择有丰富操作经验的护士进行操作, 在操作中动作轻、稳、快捷, 尽量一次成功, 避免反复刺激, 操作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发现异常, 立即停止操作, 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 护理工作更加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积极探索可操作性的技术改进, 是护理人员的长期任务, 希望这种方法能够得到医学专家和护理人员的认可。
关键词:脑干梗死,鼻胃管,置管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96-299.
[2]徐亚金.舌后坠病人插胃管方法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5) :308.
鼻胃管置入 第6篇
关键词: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鼻胃管,固定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大多存在吞咽功能障碍, 同时又处于一种高代谢状态, 早期进行胃管置入, 实施肠内营养, 对于保持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保持肠道功能, 降低病死率, 减少并发症, 促进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1]。留置胃管是一项常见的基础护理操作, 长时间留置胃管经常出现非计划拔管, 鼻部、耳廓出现皮肤异常。为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固定胃管, 临床上进行了较多的探索[2], 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胃管固定不牢或固定方法复杂等不足。我科采用透明敷贴固定鼻胃管的方法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5月我科收治颅脑损伤昏迷患者60例, 男37例, 女23例, 年龄23岁~71岁, 平均年龄62岁;急性硬膜外血肿12例, 急性硬膜下血肿14例, 弥散性轴索损伤伴脑内血肿15例, 脑挫裂伤伴急性硬膜外血肿10例, 重型颅脑损伤9例。纳入标准:昏迷患者, 留置胃管时间15 d~30 d。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30例, 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治疗、护理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松紧带固定, 即胃管留置45 cm~55 cm时, 取80 cm长的松紧带经鼻部打结, 松紧带的两端经面部耳廓上方, 再将其中长的一端经脑后方绕至对侧耳后与另一端打结, 调好松紧度。试验组采用由山东圣纳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用透明敷料 (规格6 cm×9 cm) 固定, 即胃管安置在合适的位置, 将胃管以>90°的角度弯至面部再用透明敷料固定, 一次性口罩一侧耳挂棉线做耳挂。观察指标:意外脱管;鼻部、耳廓出现压疮。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用透明敷料固定鼻胃管的方法优于松紧带固定, 有效预防了鼻部、耳廓处皮肤出现压疮, 减少了不适感, 2组胃管固定效果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 (P<0.01) 。见表1。
3 讨论
3.1 透明敷料粘力强, 与胃管、面颊部的接触面积较大, 增加牢固系数, 不易滑脱;将胃管弯至>90°置于面部固定, 可以减少胃管对鼻腔侧壁的压力。胃管在鼻弯处弯曲约90°, 使鼻腔内受胃管的侧压致鼻部不适降低[3];同时用棉线做耳挂, 可以减少因重力的原因导致胃管脱落, 减轻患者再次置管的痛苦, 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在鼻饲管喂饮食的时候耳挂取放方便, 便于观察。同时该产品透气性好, 柔软服贴, 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小, 而且敷料是透明的, 发现敷料下面有汗, 固定不牢, 或者污染时可随时更换, 符合临床卫生需求, 操作简单方便。我科用透明敷料固定鼻胃管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与张秀媛[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由表1也可以看出, 此种方法对皮肤影响小, 能够增加患者舒适感。
3.2 采用松紧带固定, 虽然胃管脱落的概率相对要低些, 但是患者的不适感增加。松紧带在鼻部打结, 由于鼻腔分泌物的流出, 面部汗液的分泌, 松紧带很快变硬, 同时随着患者的呼吸、咳嗽、烦躁等原因, 胃管反复摩擦, 变硬的松紧带对鼻部、耳部的摩擦易导致皮肤破损。而且松紧带固定法在更换时相对麻烦, 鼻部的结不易解开, 鼻饲时容易忽略对鼻部及耳部皮肤的观察, 导致皮肤出现异常。
留置胃管是一项常见的基础护理操作, 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工作中, 肠内营养对患者的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减少因留置胃管引起的并发症, 固定胃管是关键。我科使用透明敷料固定胃管, 再在近耳处做一个棉线耳挂, 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其能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增加舒适感,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黎艳, 曾敬初.昏迷患者胃管置入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 2006, 10 (1) :101.
[2]郑微艳, 叶飞.三打结三胶布胃管固定方法[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5) :30.
[3]李兆梅.三种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25) :29-30.
鼻胃管置入 第7篇
1 用于确定鼻胃管位置的方法回顾
传统判断鼻胃管位置的做法有3种:一是将胃管末端置于盛水的治疗碗内, 检查随呼气有无气泡溢出。二是置听诊器于病人胃区, 快速经胃管向胃内注入5 mL~10 mL空气, 听气过水声[2]。目前, 多项研究已证实上述2种方法存在较多的弊端, 国外文献及指南已不推荐上述2种方法作为独立评估技术[3]。三是抽吸胃液有液体流出即判定在胃中[2], 在病人胃液量极少时可能无法抽出胃液;当肠内营养需要鼻胃 (肠) 管留置较深, 仅凭有回抽液流出或其性状很难判断是胃液还是肠液, 因而此法也存在一定风险。因此, 一直以来不同国家的医务工作者都在探索其他用于确定鼻胃管位置的方法。如造影法曾经作为鉴定鼻胃管位置的标准检测方法在临床广泛应用[4], 其他的还包括在胃管的近端检测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法、二氧化碳测定法、胆红素测定法、腹部X线片 (该方法曾一度是判断鼻胃管位置的金标准) 以及通过体外磁性感应装置确定胃管位置[4]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费用高、结果延迟而不能及时反馈鼻胃管位置等缺点, 尤其是造影法、腹部X线片使病人需要长时间地暴露于射线的损害下。
2 鼻胃管回抽液pH值检测法
根据鼻胃管回抽液酸碱度不同, 检测其pH值是近年来国外广泛应用的一种确定鼻胃管位置的方法。
2.1 鼻胃管位于胃腔内的pH值判断标准
目前, 不同的国家和医药卫生组织对于判定鼻胃管位置的pH值尚无完全统一的标准。在美国, 成年人鼻胃管抽出的体液pH≤5, 则可判断鼻胃管正确地位于胃腔内[5];英联邦国家病人安全委员会 (The National Patient Safety Agency) 认为, pH<5.5是安全标准;也有研究者将pH≤4作为鼻胃管位于胃腔内的标准[6]。不同种族的人, 其胃液pH值可存在差异, 我国健康成年人胃液pH值在1.3~1.8[7];婴幼儿胃液pH值与成年人不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 逐渐接近成年人。十二指肠引流液的pH值在6.8~7.6[6], 肺支气管液pH值为7.38~7.73[8,9]。因此, 在对病人插管过程中常规不典型症状观察和了解既往史的基础上, 可依据回抽液的酸碱度判断鼻胃管的近端位于肺内、胃内还是肠腔内。pH检测法用于鼻胃管定位在我国部分地区也有使用, 有学者也曾提出过鼻胃管位于胃腔内的pH值[10], 但目前我国的卫生官方部门尚未正式公布小儿与成年人鼻胃管位于胃腔内的pH值标准, 这还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才能予以确定。
2.2 pH检测法所使用的工具
常规使用精密pH试纸, 再应用比色法来确定回抽液的pH值。然而, 这种方法不仅存在耗时较长, 增加操作人员接触病人体液几率的问题, 而且在比色过程中又可能产生判断的误差。另外, 由于精密pH试纸的测试区间不同, 并不是专门用于确定鼻胃管位置, 在使用中常需要更换不同测试区间的试纸, 为使用造成不便。国外学者多使用Baker- pHix固定颜色酸碱度指示卡来测定pH值[6], 该酸碱度指示卡可以检测pH值2~9的酸碱度且可以精确到0.5。使用时将抽出液0.5 mL~1.0 mL滴于显色卡上, 等待10 s~30 s即可在相应的色带旁出现颜色变化, 所对应的色带就代表所取体液的pH值, 从而判断是否误入人体其他部位[6]。
2.3 鼻胃管回抽液pH检测法的临床应用
2.3.1 判断是否误入气管
误入气管是鼻胃管留置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尤其是对那些患有先天发育异常 (如唇腭裂) 、精神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婴幼儿、气管插管麻醉术后的病人, 可由于胃管误插入气管或支气管内而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如气胸、肺炎, 甚至死亡[11]。儿童鼻胃管误插率甚至高达43%[12]。
清醒状态下, 异物进入呼吸道内即刻引起剧烈呛咳、面红耳赤, 并有憋气、呼吸不畅、声音低哑等症状, 一般可根据上述症状判断鼻胃管是否误入气管。但当病人处于一些特殊状态, 如意识障碍、全身麻醉术后呼吸道反射未恢复等情况下, 上述症状不明显甚至不会产生。此时可回抽, 支气管液抽出时阻力较大、断断续续、气体多于液体, 而胃液抽出时阻力较小, 有时呈糊状或混有食物残渣, 液体多于气体。支气管液、肠液呈碱性, 胃液呈酸性, 结合异物进入气管的非典型症状和病人既往史, 再检测回抽液的pH值即可判断。Ellett[4]认为, 肺、胃、肠抽取液的平均pH值和胆红素水平显著不同, 将pH检测与胆红素测定相结合, 当pH值>5且胆红素<85.5 μmol/L时, 确定胃管误入气管的准确率为100%。
2.3.2 判断鼻胃 (肠) 管位置深浅
按临床标准操作方法在体内置入胃管, 排除在气管的可能后, 观测胃管插入长度符合标准后, 回抽少量体液0.5 mL~1.0 mL, 检测其pH值就可确定是否在胃内。此法的前提是能够抽取到胃液。一些病人如长期禁食, 胃液量较少或胃管在胃内盘旋, 前端侧孔在胃上部或紧贴在胃壁并形成负压时, 往往不能抽出胃液, 此时可调整病人体位, 稍拔出或再插入胃管10 cm~15 cm, 边退 (插入) 边操作, 一般可抽出胃液[13]。在个别极难获得胃液的情况下, 可借助其他方法如腹部X线片予以确定。
临床工作中, 对于一些特殊病人往往需将鼻胃管、鼻肠管前段送入肠腔进行肠内营养 (十二指肠、空肠较多见) , 如早产儿、胃大部切除、胃癌根治等手术后。在置管后和管饲饮食前需要常规验证鼻胃管、鼻肠管的位置。置管后验证常采用腹部X线片, 有学者也曾使用过pH检测法[14];管饲饮食前的验证则多是在记录插入深度的基础上, 在鼻胃管外露部分进行胶布标记, 用以判断鼻胃管、鼻肠管的深度和位置是否有变动。当病人因各种原因导致鼻胃 (肠) 管脱出, 如再自行送入, 很可能使使鼻胃 (肠) 管前段盘在胃中而外部的长度却显示正常, 因此, 这种方法仍然存在很大风险。而依据胃液、肠液的酸碱度不同, 测定回抽液的pH值是一种简便、可靠的验证鼻胃 (肠) 管位置的方法。
2.4 鼻胃管回抽液pH检测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鼻胃管回抽液pH值检测法是一种及时、可靠、价格低廉、无副反应、操作人员易于掌握的判断鼻胃管位置的方法, 可用于不同年龄段的病人。该法由进行鼻胃管置管的操作人员直接在病床旁短时间内完成, 在临床实践工作中, 即使是低年资的护士也能很容易掌握该项技术。Stock等[6]经临床393例病人实践观察获得98%的成功率, 对患有胃炎的病人其成功率也达到了94.2%;王袆等[10]对36例患儿采用了pH检测定位法, 成功率达到94%;有学者认为, 对于低龄儿童病人防止胃管误插入呼吸道内更加可靠, 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优势[9,15]。Proehl等[16]比较了利用超声、二氧化碳、透视、磁性定位技术等检测方法, 认为pH检测可作为一项替代造影定位的方法。
pH值检测法作为胃管定位方法的前提是能够抽取到胃液, 依据是胃酸的pH值。在难以获得胃液时则不能使用此法确定鼻胃管位置。而病人胃酸pH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泌酸腺中的壁细胞的数目和功能状态, 任何影响壁细胞数目和功能的因素都会使胃酸的pH值发生改变, 使此方法出现误差, 如使用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 某些影响胃酸分泌的疾病等[17]。另外, 胃食管反流时如果反流物吸入呼吸道会对pH值检测法判断胃管是否误入气管出现误差。
3 小结
鼻胃管置入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