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BM服务器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IBM服务器范文(精选12篇)

IBM服务器 第1篇

@宋鸿兵 (《货币战争》作者) :在中国所有的安全领域中, 金融安全是最脆弱的环节之一, 国家安全离不开坚固的金融高边疆!

@夸克传播王如晨 (TMT评论人) :弃用IBM服务器只是一种姿态。我觉得更像渲染一种姿态与立场, 提醒美国, 同时为本土同业创造采购机会。说“弃用”肯定夸张了, 中国还不能完全替代, 无论核心元器件还是软件系统, 都还摆脱不了海外服务。

@罗亮 (媒体评论人) :虽然政府推动国内银行弃用IBM高端服务器有利于保护信息安全, 但由于在服务器技术上, 国内厂商仍然处于落后状态, 这很可能让银行“去IBM化”短期内难有很大进展。IBM高端服务器现在还没有非常完美的国产替代品, 替换仍然需要一个过程。

@风林火山行者 (普通网友) :就高端服务器而言, 讲差距, 当下无疑是巨大的;谈希望, 怎么也比20年前连程控交换机都造不了那会的差距要小不少吧。国家意志虽然只是个药引子, 现实中必然无法做到立杆见影, 但贵在态度。

@八大山债人 (普通网友) :国家安全不是开玩笑, 当年为什么要强推国产交换机?牺牲效率换安全, 这个并没什么不好。关键是要有恒心和决心, 把国产技术发展起来。

IBM服务器 第2篇

IBM的服务器除了具备更高的性能外,另一个重要卖点就是具体要求有非常高的稳定性,可以在各种非常复杂的运算环境下永久保持高度的稳定性,这其中本文所要介绍的IBM三大内存技术功不可没。 IBM的服务器三大内存技术包括:Chipkill内存、Memory ProteXion(内存保护)和Memory Mirroring(内存镜像)。

一、Chipkill内存技术

在服务呖呖领域,ECC几乎是内存技术的代名词,基本上所有品牌服务器都支持ECC技术,但要说明的是,ECC并不是最先进的内存技术。本文所要介绍的IBM三大内存技术就是三种更先进的内存技术。

Chipkill内存最初是由前的IBM大型机发展过来的,ChipKill最初是为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探路者”探测器赴火星探险而研制。它是IBM公司为了解决通用服务器ECC内存技术的不足而开发的,是一种新的ECC内存保护技术(HP也有更新的ECC内存技术)。要注意,Chipkill内存只是一种内存技术,并不是一种特殊的内存类型,所采用的只需普通的内存即可,如原来的SD内存,现在的DDR内存均可。这样就可大大节省用户的投资,适应范围更广。

要正确理解IBM的Chipkill内存技术优势,先要对通用的ECC内存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为IBM的Chipkill内存技术是在ECC技术基础上的改进。

ECC的英文全称是“ 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错误检查和纠正),从这个名称就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发现并纠正错误”。

奇偶校验技术一样,ECC纠错技术也需要额外的空间来储存校正码,但其占用的位数跟数据的长度并非成线性关系。具体来说,它是以8位数据、5位ECC码为基准,随后每增加一个8位数据只需另增加一位ECC码即可。通俗地讲就是,一个8位的数据产生的ECC码要占用5位的空间,而一个16位数据ECC码只需在原来基础上再增加一位,也就是6位;而32位的数据则只需再在原来基础增加一位,即7位的ECC码即可,如此类推。

ECC码将信息进行8比特位的编码,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恢复1比特的错误。每一次数据写入内存的时候,ECC码使用一种特殊的算法对数据进行计算,其结果称为校验位(checkbits)。然后将所有校验位加在一起的和是“校验和”(checksum),校验和与数据一起存放。当这些数据从内存中读出时,采用同一算法再次计算校验和,并和前面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如果结果相同,说明数据是正确的,反之说明有错误,ECC可以从逻辑上分离错误并通知系统。当只出现单比特错误的时候,ECC可以把错误改正过来不影响系统运行。工作原理见图1。

图1

除了能够检查到并改正单比特错误之外,ECC码还能检查到(但不改正)单DRAM芯片上发生的任意2个随机错误,并最多可以检查到4比特的错误。当有多比特错误发生的时候,ECC内存会生成一个不可隐藏(non-maskableinterrupt)的中断(NMI),会中止系统运行,以避免出现数据恶化。

显然ECC码的长度跟数据的长度是成对数关系,当数据长度在64位以上的时候,ECC码在空间占用上就会凸现优势。此外,ECC校验最大的优点是如果数据中有一位错误,它不但能发现而且可以对其更正,ECC校验还可以发现2~4位错误(不能更正),当然这样的情况出现的几率是非常低的。但ECC码的校验算法比奇偶校验复杂不少,需要专门的芯片来支持,所以普通的电脑主板不一定支持。而且因为系统需要时间来等待校验的结果,所以ECC校验会降低系统速度2%-3%左右,但这小小的代价换来系统稳定性的大大提高可以说事非常值得的。

注意:ECC不是一种内存类型,只是一种内存技术,不仅以前的EDO内存可以有、SD内存也可有,现在主流的DDR内存同样可以有,所以在现在服务器配置中我们都可见到“512MB ECCDDR-400内存”之类的字样。那是因为它并不是一种影响内存结构和存储速度的技术,可以应用到不同的内存类型之中,就象我们经常到的“奇遇校正”内存技术一样。

ECC内存技术虽然可以同时检测和纠正单一比特错误,但如果同时检测出两个以上比特的数据有错误,则无能为力。但随着基于Intel处理器架构服务器的CPU性能呈几何级的倍数提高,而硬盘驱动器的性能同期只提高了5倍。因此为了获得足够的性能,服务器需要大量的内存来临时保存在CPU上读取的数据。这样大的数据访问量就导致单一内存芯片上每次访问时通常要提供4(32位)或8(64位)比特以上的数据。一次性读取这么多数据,出现多位数据错误的可能性会大大地提高,而ECC又不能纠正双比特以上的错误,这样就很可能造成全部比特数据的丢失,系统就很快崩溃了。IBM的Chipkill技术是利用内存的子结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Chipkill内存子系统的设计原理是这样的:在Chipkill技术支持下,单一内存芯片,无论数据宽度是多少,只有一个给定的ECC识别码,它的影响最多为一比特。举个例子来说明的就是,如果使用4比特宽的SDRAM,4比特中的每一位奇偶性将分别组成不同的ECC识别码,每个ECC单元可单独用一个数据位来保存的,也就是说这些识别码分别保存在不同的内存空间中。因此,即使整个内存芯片出了故障,每个ECC单元也将最多出现一比特坏数据,

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通过ECC逻辑修复,从而保证内存子系统的容错性,保证了服务器在出现故障时,有强大的自我恢复能力。

Chipkill内存控制器所提供的存储保护在概念上和具有校验功能的磁盘阵列类似,在写数据的时候,把数据写到多个DIMM内存芯片上。这样,每个DIMM所起的作用和存储阵列相同。如果其中任何一个芯片失效了,它只影响到一个数据字节的某一比特,因为其他比特存储在另外的芯片上。出现错误后,内存控制器能够从失效的芯片重新构造“失去”的数据,使得服务器可以继续正常工作。采用这种Chipkill内存技术的内存可以同时检查并修复4个错误数据位,进一步提高服务器的实用性。

新型的第三代Chipkill内存技术已经集成到了IBM的X架构芯片组中,不必另外定制。与ECC技术相比,Chipkill内存技术更加有效,它提供对每个DIMM内存芯片纠正4比特错误的能力。如果内存发生错误,Chipkill内存将自动和平稳地让出错的内存芯片离线,而服务器继续保持正常工作。

由于Chipkill内存技术是通过内存控制器提供的,所以可以在标准的ECCDIMM内存上实现,并且对于操作系统是透明的。目前Chipkill内存技术不仅在IBM的x系列服务器广泛采用,而且通过授权许多国内外品牌服务器中使用,如宝德公司的64位新至强机架式服务器PR2520(该公司还有许多其它服务器也支持这一内存技术,如PT4050R和PR2520等)、方正公司的方正圆明MT500等。

二、内存保护(Memory ProteXion)技术

Memory ProteXion技术最初是为IBM的主机开发的,在IBM公司的z系列和i系列服务器中应用了多年。它相对前面介绍的Chipkill内存技术在保护能力上更强些。

它的工作原理与硬盘的热备份类似,为了确保当某个DIMM存储芯片失效的时候,内存保护技术能够自动利用备用的比特位自动找回数据,从而保证服务器的平稳运行。该技术可以纠正发生在每对DIMM内存中多达4个连续比特位的错误。当出现随机性的软内存错误,可以通过使用热备份的比特位来解决;如果出现永久性的硬件错误,也将利用热备份的比特位使得DIMM内存芯片继续工作,直到被替换为止。

在存储器纠错方面,MemoryProteXion技术比ECC技术更加有效,同时它使用的是标准的ECC 168内存。它的工作方式有点像在WindowsNT的NTFS文件系统下的在线备份磁盘扇区一样:当操作系统在磁盘上检测到坏的磁盘扇区时,它将在另外的扇区中写下这些数据留作备用。我们可以认为内存保护技术就是提供在线备份数据位。在一个2路交叉存取的内存系统中,每片168线ECC内存包含72位,但其实只有700位是用于数据存取和校验的,余下的2位是备用的,如图2所示。

图2

因为IBM的内存镜像技术对内存错误的纠正是通过内存控制器来完成的,所以不会增加操作系统的工作量,也不需要操作系统来提供支持,完全与操作系统无关。另因为只需采用标准的ECC 168线内存,所以也无需另外购买定制的内存,也就无需为这种保护增加另外的开支。

标准的ECC内存虽然可以检测出2位的数据错误,但它只能纠正一位错误。如果同时在内存上有多位出错,仅采用ECC技术的整块内存读取就失败了,此时唯有使系统临时挂起来,以尽量减少内存容量的需求,直到这个节点被更换。如果采用内存保护技术,那么就可以立即隔离这个失效的内存,重写数据在空余的数据位。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每4对168线内存中修复4个4位连续的内存错误,是前面介绍的Chipkill内存技术保护能力的两倍。而且它还还无需添加另外的硬件、无需增加额外的费用,独立操作系统工作,也不会给系统增加任何额外负担。当服务器下次重启就会重新检查内存的状态,如果是内存软错误(临时的),系统重启后内存的这些用于在线数据备份的数据位就重新释放了,恢复空的状态。如果是属于硬故障,这些在线备份数据位还会继续用来备份,直到更换为止。这种先进技术可以使减少停机时间,使服务器持续保持高效的计算平台。这对于大型的数据库系统中尤其重要。

三、内存镜像(Memory Mirroring)技术

IBM的另一种更高级内存技术就是内存镜像技术,它又相对前面的内存保护技术,在内存保护能力上更强。当服务器遇到了前面介绍的Chipkill修复技术和内存保护技校术都不能完全修复时,内存镜像技术可以得到更高级的内存保护。

内存镜像技术很像磁盘镜像技术,就是将数据同时写入到两个独立的内存卡中(每个内存卡的配置者是一样的)。正常工作情况下,内存数据读取只从活动内存卡中进行,只是当活动内存出现故障时,才会从镜像内存中读取数据。如图3所示的是CPU同时把数据写入到两片内存中的示意图。

图3

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内存中有足以引起系统报警的软故障,系统会报告系统管理员,提醒管理员这个内存条将要出故障;同时服务器就会自动地切换到使用镜像内存卡,直到这个有故障的内存被更换。镜像内存允许进行热交换(Hotswap)和在线添加(Hot-add)内存。因为镜像内存采用的的两套内存中实际只有一套在使用,另一套用于备份,所以对于软件系统来说也就只有整个内存的一半容量是可用的。如果不希望镜像,在BIOS中进行禁止即可。

IBM服务转型的+-×÷ 第3篇

“没有向服务转型,就没有你所看到的IBM今天。”不少受访的IBM人对《中外管理》如是说。

截至2011年,IBM服务业务收入已经占到全球总收入的将近60%,基本完成了从产品向服务的转型。事实上,在IBM,服务业务不仅仅包括引人注目的企业咨询服务(即和普华永道咨询合并后壮大的部门,简称GBS),还包括更聚焦于提供IT咨询及IT架构实施的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简称GTS),以及依赖于全球8个交付中心的全球业务流程服务部(简称GPS)。而且从全球来看,后两者的收入贡献度甚至远远大于前者。

不同于GBS因合并普华永道闹出的大动静,IBM的GTS部门似乎不声不响。但实际上,这个部门正是IBM集以往IT服务优势之所在。IBM为业界所羡慕的从咨询到落地能够一站式搞定,也有赖于GTS部门的强大实施能力。而GPS早年则是IBM内部推动自身转型的后台支撑系统,包括人力资源、财务、客户关系管理等,在成熟之后,也发展成一块不可小觑的盈利源泉。

可以说,IBM的十年服务转型中,GBS部门确实起到了引领作用,但是IBM的真正转型成功,关键在于从战略咨询到IT落地,以及后台支持系统的合力转型。三者相互协同,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最终促成了IBM由一个简单的硬件公司,变身为真正的服务型企业。

他们,是怎样达成了携手共变?今天,IBM,它究竟转型成了一家怎样的公司?

战略已经在那里

直到今天,外界仍普遍认为:10年前对普华永道咨询的收购,标志着IBM向服务转型的起点。但事实上,IBM向服务转向,远远早于这之前。不少老IBM人更习惯提:服务转型20年。

1990年代初,微软、英特尔、康柏、戴尔等IT巨头的竞争几乎令IBM陷入绝境,在郭士纳的主导下,IBM拉开转型序幕,而指向,正是服务。

此后的IBM毫不犹豫地将包括磁盘驱动器、打印机和个人电脑业务等在内的低利润的、商品化的部分逐渐剥离,并开始改变之前的分散状态,进行组织缩减,力求组织架构更为简化精炼。最有说服力的数字是:全球128位CIO最终被精简至1位,70家广告代理商缩减为1家——谁能想到,十年之后,IBM的这些内部整合共享经验也能发展成为对外的业务,它就是全球业务流程外包服务部(GPS)。

在1996年,IBM还在全球设立了一个独立的服务咨询机构——业务创新服务部,并且收购了一个小型咨询公司,这也是IBM最早涉猎咨询业务的开端。此后IBM在“以客户为中心”上做了很多改变,包括建立起雄厚销售队伍,达到对客户关系的强力覆盖。

虽然仍以卖产品为主,但多年的调整下,IBM已经积累了服务基因。直到引爆点到来。

“大约2000年的时候,无论在北美还是亚太,都能听到客户反问说:IBM这么多年都帮我们做很多解决方案,现在需要你跟我说一说我们以后的业务应该怎样发展?”提起当年,于雪莉,现任IBM副总裁、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事业部(GBS)总经理回忆说。

与此同时,另一挑战在于,IBM以往跟客户的关系多数建立在企业的CIO层面。那时,企业的IT决策通常掌握在他们手里。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更多的业务部门领导加入到IT决策中,IBM的关系覆盖面显然需要扩大。

解决方案已然清晰:IBM需要提升整个团队的行业知识以及咨询能力,拓展团队实践业务咨询的方法、经验和技能,同时增强整个团队以客户为中心的专业服务文化,而且这个服务不仅仅是是在咨询部,而是需要整个公司的改变。

于是,便有了对普华永道咨询部的合并。十年之后来看,这的确成为IBM服务转型的里程碑。但前提是,“其实那时候IBM重视服务,要成长服务业务的决心已经在那里,而且所有的准备都在那里,这是无可置疑的。”赵丽芳,现任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首席运营官对《中外管理》说。

形成真正的合力

到了2007年,焕发新颜的IBM在中国区迎来了其转型后的一个重要节点。苏宁项目,成为无可置疑的标杆。

其实对IBM来说,大型客户并不鲜见,比如华为。IBM中国的CFO直接成为华为财务转型的首席顾问帮助后者进行转型中的财务体系构建。但是,此前的合作无论金额有多大,都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进行的,只是规模的扩张,真正质的飞跃发生在2007年,IBM与苏宁正式达成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现任IBM副总裁、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高级合伙人王首虎看来,这标志着IBM在中国市场进入真正的转型为驱动的商业模式,开始能够为客户转型提供整套完整的服务解决方案。

其实,更关键的是,这个项目的实现,背后不仅仅有咨询服务部的推动,而且汇聚了整个IBM全球各部门的力量。实际上,转型之后的IBM最大变化正在于此:其对客户的服务已经变成一盘棋,团队之间紧密衔接,成为真正的集团军服务。

“咨询服务部和信息科技服务部配合,在为企业提供商业方案的过程中,把基础架构、技术解决方案融合进去,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落地的方案。这后面,是IBM强大的支持机构,在中国,我们有中国开发中心、研究院、系统中心,还有全球交付中心。”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GTS)工商企业部总经理吕永琛向《中外管理》介绍说。

打个比喻,原来IBM有四支不同的专家队伍,每个队伍都去跟客户讲自己的专业,对于客户来说很散乱。但转型之后,形成一个专门团队来面对客户,向他分析自己所处的行业,未来的前景如何,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样的转型,该实现集团管控还是新业务发展,转型路线图做好后具体该如何实施。

也就是说,成为一个大项目管理群,而其中的每一步,IBM的不同部门都可以提供相匹配的落地服务来供客户选择。

早期,IBM曾帮助苏宁进行过第一次转型——从分散式的单店经营结构转为集中式的管控模式,这便是苏宁在后来实体店扩张中形成快速复制力的原因。而苏宁如今在做的是第二次转型,即从单纯的实体店转型成为线上线下立体渠道,目前仍在进行中。

如此合力,不但使得IBM的企业咨询服务不再是空中楼阁,而且将IBM原有的优势——IT技术服务发挥到极致。要知道,通常情况下,一个好的企业顶层设计落地,靠的正是IT架构的搭建。在IBM,提供这一服务的部门是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GTS)。事实上,目前IBM服务业务的收入大半来自这个部门。

不但能够提供技术实施,这个部门还有自己偏重IT服务咨询的咨询团队。和企业咨询服务(GBS)团队主要偏重业务流程的优化、改造、转型等不同,信息科技服务部(GTS)的咨询团队则负责设计实体内容来支撑它,即IT基础架构,包括:云计算、数据中心、网络、服务器、存储、灾备等考虑,还包括建设完成以后的运维管理等。他们既可以独立承担业务,也可以和咨询服务部形成无缝链接。

“两部门有时也会有争执。”希拉里?李,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GTS)大中华区信息架构首席顾问对《中外管理》说,“咨询给出的方案如果不考虑IT基础架构,会跟现实脱节;我们也同样,毕竟是不同行业的专家。不过,在一起见过客户之后,两部门会进行认真细密的讨论并达成协议,目标永远是给客户一个最好的答案。”

希拉里?李,在2004年被调到中国,这位迄今在IBM工作了20余年,为美国国防、金融、能源等众多客户做过IT基础架构的华裔。当年他来中国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大中华区“架构”信息科技服务部(GTS)的咨询团队。

如今,已经枝繁叶茂了。这个团队直接和全球对接,虚拟化运作,只要有需要,就会有大批专家聚集过来。

就在2006年,希拉里?李获得IBM最受瞩目的“Consultant Excellence Award”大奖(全球只有15人获得),就是两大业务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当时为中国一个客户同时做国内外的规划落地,IBM总共派出全球30余名专家,进行了6个月的“物理改造”,从机房到系统全部更新,没有让客户在非计划关机时间多关一分钟机器,创造了骄人记录的同时确保了客户的利益。在最后实施的过程中,团队中不少人4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

当然,任何时候,转型总是痛苦的。吕永琛还记得,在2006年—2008年的两年间,他们近十位信息科技服务部的核心骨干,每个周六都会聚集在北京盈科中心(IBM大中华区原办公地)的23层那个大会议室里,学习讨论部门转型的定位和计划,雷打不动。“我们叫做信息科技服务部大学。”他对《中外管理》回忆说。

就在今年春天,罗莉成为新一任全球信息服务部(GTS)大中华区总裁,当问及在与内部其他部门合作上有何计划时,她说:“沟通无时无刻,我们整合在一起提供服务,彼此各有所长、相互需要。”

销售自己的艺术

“IBM服务有两个地方,我觉得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IBM大中华区核心咨询服务业务总负责人,王首虎说,“第一是IBM自己从完全IT型的公司转成一个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的服务型的公司,这本身就是很多客户想学习的;第二就是IBM自己的管理,整合得极其牛。”

首先做好自己,再将自己的经验打包售卖,可谓IBM的独特商业模式。

现任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合伙人,也同时是战略转型服务业务负责人的徐永华,和王首虎一样来自来普华。原本抱着观望态度的他,在进入IBM的次年,即2003年就有机会参与为IBM大中华区做的一个战略咨询项目,——为IBM自己做咨询。在全面地了解了IBM的商业运作之后,他惊喜地发现:如果说好莱坞的魔力在于能将艺术工业化,那么IBM的魔力就在于,能将完全个性化的智慧,通过系统化方法,真正实现规模化,且可操作,可落地。

IBM的全球流程服务部(GPS)正是这样诞生的。和咨询服务部门以及信息科技服务部门不同的是,全球流程外包服务是IBM在向服务转型中完全新生的一项新业务,是IBM自身业务模式变革的产物,从整合并支持内部业务流程开始,在转型后则开始面对外部客户,甚至如今,IBM本身也成为其客户之一。“而且是大客户之一,我跟IBM也签合同。”廖伦平,IBM全球流程服务部(GPS)大中华区总经理对《中外管理》说。

凡是企业非核心的业务,IBM的全球流程外包服务部几乎都有囊括,包括:财务外包、人力资源及培训外包、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等。就在前不久,国内有一个知名的航空公司,就把日语和韩语的呼叫中心外包给了他们。要知道,IBM的业务流程服务实行全球化运营,囊括40种不同的语言,可以实现真正的低成本、广覆盖。

除了呼叫中心,IBM的流程外包服务还包括对企业电子商务业务的支持,以及各种数据分析。理论上,如果企业愿意,可以将核心业务之外的所有配套支持体系全部委托给IBM来处理。这能够大大降低企业在业务流程的人才、设施以及资本方面的前期投资,提升效率。

据IDC数据显示,成立于2004年的IBM流程外包部门,在BPO业内已经位居全球领先地位。而在这8年里,其大中华区的团队规模翻了三四十倍,也由主要为日韩等国际企业提供服务,转向更多挖掘中国客户。

“现在中国企业进军海外,我们可凭借全球共享资源为其建立运营中心,较之企业自己出去不仅节省成本,还能降低法律、文化等商业风险。直接影响到企业拓展和推向市场的速度。”廖伦平举例介绍说,IBM全球有几十家运营中心,随便可以放在哪里,帮助他们建立,运维好后,如果企业想自己打理,还可以转卖给企业。

回首IBM十年服务转型的历史,有加减亦有乘除,主动剥离了PC业务,对咨询服务部门通过并购补齐了自己的短板并实现了跨越增长,信息科技部门则努力实现了自身的转型,流程外包中心则根本就是向服务转型的产物。

在采访中,多位采访者认为关键的驱动还在于人。甚至当问及如果IBM向服务转型可以重来,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时,罗莉的回答是:转型后,面对强大的市场需求而没有更加足够的人才去占有市场。管理

联想与IBM再谈收购服务器业务 第4篇

今日路透社报道, 消息人士称, 联想已经与IBM重新开始谈判, 试图收购IBM旗下的x86服务器生产业务。此项谈判在去年就已经进行过, 但价格没有谈拢, 没有签署协议。

彭博社报道称, 知情人士指出, 联想对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的交易是严肃的, 双方最终会在几周之内签署最终协议。《华尔街日报》则报道称, 戴尔也意向收购此项业务, 只是不知道戴尔的诚意究竟有多少。

IBM x86服务器主要的销售对象是用作数据中心的企业用户, 现在不清楚双方的谈判处于什么阶段。去年那次收购据传联想的出价不足25亿美元, 本次谈判的焦点依然围绕价格也并不奇怪。

IBM服务器 第5篇

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企业的IT环境也在不断进行演变。IT设备越来越多,大量的服务器系统运行着企业的各种业务应用;新技术不断出现,系统关联性越来越高,IT复杂度越来越高,导致系统管理成本急剧上升;缺少企业管理工具,无法有效地将IT资源管理与业务服务相关联、与业务目标相匹配。

对许多企业来说,IT 基础设施的管理成本现在都是增长速度最快、分量最重的IT 开销。虚拟化技术可通过整合物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然而,虚拟化技术也因为大幅度增加了需要管理的虚拟资源数量而加剧了复杂性。

IBM Power Systems系统管理为用户提供一整套从IT资源管理到企业级服务管理的解决方案。提供统一的IT资源管理控制台IBM systems Director,为您更好地调配并管理数据中心的所有虚拟和物理资源提供所需工具,有效地简化系统管理。

第2章简化系统管理方案介绍

IBM Power Systems系统管理解决方案将IBM systems Director和AIX Enterprise Edition或Management Edition for AIX配合使用,从底层的资源管理,到中

间层的平台级管理,再到企业级服务管理,形成了一套IT资源管理到企业级服务管理完美管理体系。

System Director为平台管理提供一体化的方法,有效调配并管理数据中心的所有虚拟和物理资源,随着服务器虚拟化程度的增加,IBM Systems Director 可帮助企业实现全部潜能,降低IT 运行成本并提高生产率。

AIX Enterprise Edition将AIX 6 和企业管理功能加入到单一的、易于订购的产品中,旨在提高可用性、提高运营效率、在虚拟化的环境中测量资源的使用情况,简化管理虚拟化AIX 环境的流程。AIX Enterprise Edition通过更透彻地了解IT 资源对业务服务交付产生了哪些影响,为服务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IBM Management Edition for AIX 可以作为单纯的AIX系统的一个选件产品,功能包括:监控和管理Power System环境中关键IT服务和资源;更好地

了解Power服务器和相关应用程序和业务服务的关系;收集并报告Power平台资源使用情况。Management Edition for AIX和AIX Enterprise Edition提供了同样的企业管理功能,与IBM systems Director结合使用实现简化管理的目标。

2.1 IBM systems Director介绍

IBM Systems Director 管理系统,为企业的IT 系统管理而设计,它包括资产管理,硬件状态监控,服务运行监控,日志信息收集等功能模块。这些基本的管理功能足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客户管理需求。其开放的设计架构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以及与商业管理软件的兼容性,特别适合初次部署管理系统的IT 环境。

IBM Systems Director 作为一款免费的软件,对需要硬件管理监控而又不希望增加投入的用户来说,是绝对的免费午餐。并且随着用户对监控功能要求的提高,客户可以选择自己开发套件、购买付费的插件,或者整合Tivoli 管理套件实现按需升级。

对许多机构来说,在IT 建设的总投入成本中(TCO,基础设施的管理成本增长速度最快、分量最重。虚拟化技术可通过整合物理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虚拟化技术也因为大幅度增加了需要管理的虚拟资源数量而加剧了复杂性。IT 专家希望通过更高级的功能和工具来同时管理多个架构和环境中的物理和虚拟系统。

IBM Systems Director 可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将这些需求统一到一个业界领先的服务器管理产品平台,并提供全新的增强型虚拟化管理支持。IBM Systems Director 家族系列提供基于开放标准的模块化解决方案,可通过轻松定制来满足任何企业的要求。IBM Systems Director 提供配置、发现、系统健康状态监控、自动响应以及电源和虚拟化管理等功能,使IT 专家能够同时管理多个IT 环境中的物理和虚拟系统。

随着IT 基础设施的不断扩展,IBM Systems Director 可帮助企业实现全部潜能,为平台管理提供一体化的方法,旨在降低IT 运行成本并提高生产率。

系统结构和部署IBM Systems Director 系统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 Server、Console、Agent。

●Server 是指运行IBM Systems Director 管理软件的中心平台,本方案中IBM Systems Director 管理软件运行在IBM Power 服务器上。

●Console 是指IBM Systems Director 管理软件的管理终端。Console 可以与Server 运行在同一平台上,也可以不同,并支持异构平台。

Agent 是指安装在被管理节点上的客户端。IBM Systems Director 的Agent 不仅支持所有的IBM 的服务器产品,而且还支持HP,DELL 等第三方的平台管理。如考虑到Agent 占用客户端资源,IBM Systems Director 支持不同级别的Agent,包括无Agent 的管理。

第3章IBM Power服务器产品介绍

Power 520产品特点 要点

●用于分布式UNIX®、IBM i(以前称为i5/OS®和Linux® ERP/CRM 应用 程序服务器

●用于小型数据库服务器

●用于UNIX、IBM i 和Linux 工作负载的小规模整合服务器 ●用于带有集成数据库和应用程序服务器的完整业务系统

作为分布式应用程序服务器,IBM Power™ 520 以极具吸引力的低价格提供了近乎持续的应用程序可用性。这使得分支机构和店内应用程序能够在尽量不中断操作的情况下处理更多的工作。

作为小型数据库服务器,Power 520 提供了世界上最快的芯片IBM POWER6™ 处理器所带来的超凡性能。这一领先的性能使应用程序能够更快速地运行并具备更出色的响应能力,从而为您的企业带来显著的优势。

作为小规模整合服务器,520 提供了出色的灵活性,可以在同一系统中使用尖端的AIX®、IBM i、Linux for Power 和x86 Linux 应用程序。IBM PowerVM™ 版本提供了全面的虚拟化技术,可以整合和管理资源并同时帮助简化和优化IT 基础架构以及减少服务器的无序扩张。

特性

第4章为什么选择IBM IBM 作为全球最大的IT 供应商,我们将Power Systems 的"芯能量” ——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卓越的IT 基础架构解决方案等等用于帮助客户提高ROI(投资回报率,降低TCO(总体拥有成本,通过提高系统利用率间接降低客户采购成本,通过绿色环保技术降低客户IT 能源成本,通过提供安全可靠的系统和简化系统管理帮助客户降低IT 系统维护成本,降低人员成本,以此为“新动力” 助力客户在危机中寻求新的生机,从而谋求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最终实现“兴经济” 的目标。

IBM:专长服务社会 第6篇

在本期封面报道的采访中,我们发现一些优秀的企业已经开展志愿服务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企业在志愿服务方面的有益尝试,为志愿服务的扩展、

普及积累了实践经验。本刊选取了较为典型的三个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与分享,其管理理念和经验或许可以为更多的企业提供思考与借鉴。

《WTO经济导刊》:IBM在亚太和全球开展了很多CSR项目,在制定这些项目时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理念?

IBM认为,员工及其提供的志愿服务,可以成为强大的变革力量。IBM把基于服务和技能的志愿服务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心,鼓励员工参与进来,造福企业、社区和自身。IBM为此构建起全球高管、普通管理层和员工在内的多层次志愿服务管理体系,面向新兴市场分享国际成功案例,并提供公益性的咨询建议。

Louise Davis:从公司创始之初,企业社会责任就融入IBM基因当中。我们在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的时候,更多的是希望结合专长、能力,这包括IBM本身的技术优势以及IBM志愿者在方方面面的经验和专长。

《WTO经济导刊》:IBM如何平衡员工本职工作和志愿服务?

Louise Davis:我们员工做志愿者都是兼职的。我们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但尽可能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兼职做一些自己愿意做的志愿服务。

在IBM,大多数人都可以有比较灵活的弹性的工作机制。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灵活性,很多IBM员工可以非常自由、非常灵活地做志愿活动。

《WTO经济导刊》:员工志愿者是IBM志愿服务项目的重要参与方,如何帮助他们在志愿服务中获得创新、机会和成长?

Louise Davis:IBM很多项目设计之初,都是为了解决全球一体化的问题。所以IBM员工或管理层,必须能够在变化和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适应和工作。

譬如我们的“全球志愿服务队项目”,参加这个项目的人在完全不一样、多元化的的工作环境中参与“全球志愿服务队项目”。这是非常好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WTO经济导刊》:IBM的志愿者精神,用一些什么样的词可以更好地诠释?

IBM服务器 第7篇

售后服务的定义是, 在某产品或服务购买行为发生之后, 生产商或经销商对客户的支持行为。这常常有一个服务提供者与客户之间的质量保证合同服务协议来使之正式化。通过售后服务的提供, 公司提升了客户所购买的产品的价值。

商务环境的改变, 科技的投入使用, 都在加剧市场内的竞争。售后服务背后隐藏的巨大潜在利润已经将各企业对于售后服务的态度大大改观, 售后服务不再被看作是一个消耗成本的部门, 而是摇身变成了一个利润来源。

无论售后服务的动机是由利润、竞争力还是吸引更多的客户, 学者们达成的共识是, 售后服务给产品带来了附加价值的增加。McCluskey等的调查显示, 售后服务给企业带来的利润高达企业年收入的45%。根据Aberdeen集团Dutta和Long的调查, 售后服务的销售额, 占到了服务年收入的31%, 而设备维护服务收入, 占服务年收入的22%。Five Twelve集团在对于北美机械制造商的调查报告中发现, 机械制造商们选择提供售后服务的动机, 是在保护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不被低成本制造商们抢走。而Kilpi发现, 许多飞行器设备生产商将售价调低, 是为了从航空公司赚取丰厚的售后服务费。

二、制造企业售后服务的管理业务流程

售后服务的基本执行要素包括:服务工程师 (service engineer, SE) 、配件和服务工具。我们将售后服务资源管理划分成维修维护管理、配件库存管理、配件返厂管理以及售后服务信息管理四个环节 (如图1所示) 。在Cohen与Candas的研究中都有出现类似的归类方

电话中心是一个前沿阵地, 接听和处理客户电话, 协调入场维护服务以及配件配送。客户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网络的方式报修, 机器设备本身自带的报警系统也会向服务中心发送坏损信号。在服务中心, 首先会有一个远程的在线诊断来进行是否要派遣维修人员的判断。虽然远程诊断可以预先为维护提供很多信息, 但远程诊断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 我们必须要安排一个入场诊断才可以确定设备坏损情况。根据远程诊断的结果, 我们可以做出两项决策:第一, 何时派遣哪一位SE出场进行服务?第二, 配件需要从哪一个仓储点进行配送?为了使服务等待时间最佳, 配件应该与SE同时或比SE优先抵达客户地点。维修/维护服务结束后, 又产生了两个问题:第一, 旧配件或未用配件是否应该返回仓储点?第二, 如果需要送返, 则应该送回哪个仓储点?这两个问题凸显了配件配送管理和配件返厂管理直接的互动关系。旧配件可以根据其坏损程度、将来需求以及成本结构返厂进行分拣、测试、重新抛光、重新制造或丢弃处理。

三、制造企业售后服务中的信息管理系统框架

在计划和执行供应链管理中使用大量的信息数据可以使供应链得到更佳的绩效。Jacob对于IT业MR P和MR P2以及ER P系统的发展做了详细的记录, 并指出这些系统的发展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是重合的。同样, 在售后服务管理中, Slater, Wilson万秀颖都曾强调过利用信息数据来预测客户的期望值, 可以给公司带来很强大的竞争优势。图2所示一个经典的信息管理系统如何里支持售后服务中的配件物流。在供应工作中, 服务供应商需要收集和管理一系列的数据来支持供应商搜索、管理以及配合。服务提供商同样也需要大量的相关信息来支持各种计划任务的完成, 比如服务网络的设计、库存补给、配送及仓储管理、返厂物流以及人力资源计划。在配送工作中, 也包含了许多任务, 如服务策划以及服务执行。

四、IBM售后服务管理

IBM的售后管理方式是一个经典的研究案例, 并被作为售后管理中的现在技术水平的标杆。对售后服务计划和执行来讲, IBM的客户群极其复杂, 其中, 相当一部分客户由于购买的产品是固定于办公场所的机器设备, 他们享有一系列服务权利。这些设备中, 有IBM生产的机器设备也有非IBM的产品, 但服务都统一由IBM提供, 并与客户签订售后服务条款。从设备的规模, 我们做出如下分类: (1) 大型设备:大型设备的客户都是大型组织如政府、教育机构等。这些组织购入IBM整套设备作为他们的基础设施。 (2) 中型设备:IBM中型设备基本上都是I系列产品。与大型设备类似, 也是针对B2B的用途设计。 (3) 小型设备:如个人电脑、pos机、调制解调器或多倍仪等。这些设备适用于B2B或B2C产业。

IBM的售后服务针对大、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的差异较大。其中, 大型系统可以享受维护人员到场的服务。而小型设备则需要送往指定服务网点。除了根据不同机型划分服务方式, IBM还根据用户量与客户签订量身打造的服务合约。此外, 值得一提的是, IBM的配件物流管理以及配套的信息管理模式。

1. IBM的配件物流。

IBM的配件服务部门需要与服务中心紧密合作, 从而满足售后服务中的物质支持。配件服务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IBM网络中找到合适的仓储点。IBM的网点遍布全球, 为了提高效率, IBM还在固定的地理区域设置了区域中心, 每个区域中心都负责各自区域内的配件仓储以及配送。IBM在欧洲、中东以及非洲就大约有150个存储点。IBM服务网络能够确保给在每一个区域以最小的成本及时地提供服务支持。在每个层级中, IBM都需要明确的配件需求量。以达到在控制仓储成本、日常或经济配送成本以及保证服务质量额前提下, 对于每个仓储点偶能保持足够水平的配件仓储量。由于在每个区域内都设立了多个仓储点, 一旦最近的仓储点无库存, 还有其他仓储点的库存可以及时进行横向配送而达到确保每位客户自期限内都可以享受到及时的服务。IBM中心使用的是分阶段仓储正常以确保补给的及时和充分。根据仓储政策, 现有仓储水平、现有仓储位置以及部分超出等待时间的配送需求, IBM将会制定出下一次的配送量, 并于每周进行一次从中心出发的配件配送。

2. IBM售后服务中的信息管理。

IBM的售后信息管理对外的核心关注点是能够时刻保持积极的客户回应状态。对内的信息管理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高速互联网信息系统。Van Oosterhou对于IBM信息管理机制各个方面做出了详尽的阐述。本文主要侧重于IBM对内的售后服务信息需求类型以及在配件管理中的配合应用。

IBM利用O R信息处理工具来支持运作管理, 而这个系统需要大量的数据输入作为支撑。输入的数据来自于预先处理的工序、产品以及客户信息。表1所示IBM需要收集的配件历史需求信息, 每一个配件的信息都列有如仓储点、最近仓储点的国家/地区编码、所搭配的机型、紧急需求、维修点距离以及根据基本维修合同中得出的需求量。IBM收集的数据还有用户信息, 如果表2所示, 用户信息包括:每位用户的机器类型、最近仓储点、维护机构、安装时间、服务合约类型、用户所在地信息以及配件配送时间信息。需要注意的是, 这份表格记录的是机器信息, 而不是配件信息。表3采集的是对于每一个用户地址, 所有可能当天送达的地址编码和货运时间、距离, 这些数据由IBM合作的物流、快递公司进行收集和提供。

以上数据是IBM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最基础数据, IBM利用它们做出纵向配送规划。比如, IBM利用表1中数据来精心对每一个用户地址编码的服务诉求进行预测, 此外, IBM还利用用户数据信息结合配送信息来计算服务反应时间期限内能够及时作出反应的仓储点。在与其他公司的合作下, IBM还可以利用用户信息和配送数据来计算每个可能的配送点到达客户的配送成本和配送时间, 从而得出最经济的方案。当然, 这只是一个非常简要的概述, 在实际操作中, 整个信息管理的数据处理是非常复杂而且精细的。

五、总结

售后服务在当今市场中的作用无容置疑, 但我国企业普遍使用的传统售后服务中的信息交互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售后服务所强调的的快速反应, 而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的期望就更难达成。随着中国市场开发程度越来越高, 企业面临着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 售后服务随之成为企业面对激烈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但是, 综观国内, 目前有许多制造型企业的售后服务并未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为消费者提供的售后服务良莠不齐, 从总体上看令人为之心忧。同时, 在信息化的今天, 传统售后服务信息管理模式已经越发阻碍企业对售后服务进行有效的管理。随着网络化制造模式的不断发展成熟, 以及信息系统技术的日益发展, 建立面向现代集成制造的网络化售后服务模式, 已是售后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总体而言, 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方式有很多。其中, 售后服务是一种既能提高企业形象, 又能提高企业收益的方式。IBM建立的信息系统是对其售后服务一项有力支持, 可以作为我国大中型企业在设计其售后服务数据库时的借鉴。

摘要:售后服务已经随着科技的进步、商务环境的发展以及消费者的期望悄然从成本消耗部门转变为企业丰厚的利润来源。快速、优质的售后服务需要企业投入人力、物力进行配合支持。在计划和执行供应链管理中使用大量的信息数据可以使供应链发挥更佳的绩效。同时, 各种信息经过适当处理, 可以给企业提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计划决策的有力依据。

关键词:售后服务,信息管理,IBM,配件物流

参考文献

[1].代丽君.现代企业中的服务营销[J].商业研究, 2002 (01)

[2].McCluskey, M., Bijesse, J., Sodano, L., 2002.Service Lifecycle Management (Part1) :The Approaches and Technologies To Buil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Services.Tech.rep., AMR Research.

[3].Dutta, S., Long, M., 2008.Research Brief:Best-in-Class Rely on Contracts for Service Revenue...and Deliver.Tech.rep., Aberdeen Group.

[4].Hayes, N., 2005.Are you Dabbling in Service or Delivering Service Value Tech.rep., FiveTwelve Group, Ltd.

[5].Cohen, M., Zheng, Y.-S., Agrawal, V., 1997.Service Parts Logistics:A Benchmark Analysis.IIE Transactions29 (8) , 627-639.

[6].Candas, M.F., 2007.Consideraing Inventory in Service Parts Logistics Network Design Problems with Time Based Service Constraints.Ph.D.thesis, University of Texas atAustin.

[7].Jacobs, F.R., Weston, F.T., Jr., 2007.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A Brief History.Journal of[7]Operations Management25 (2) , 357-363, special Issue Evolution of the Field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SI/Special Issue Organisation Theory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8].Slater, S.F., 1996.The Challenge of Sust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5 (1) , 79-86.

[9].Wilson, T.L., Bostrm, U., Lundin, R., 1999.Communications and Expectations in After-Sales Service Provision:Experiences of an International Swedish Firm.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8 (4) , 381-394.

[10].万秀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发展内涵及其对企业竞争力的贡献[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02)

IBM推出新的智能商务软件与服务 第8篇

采用IBM的智能商务计划, IBM将定义和领导一个到2015年仅软件收入就将达到200亿美元的一个新市场。智能商务将改变企业管理方式, 迅速适应涉及到整个商务周期的营销、销售和服务流程的客户和行业的趋势, 使客户成为企业决策和行动的中心。

IBM行业解决方案总经理Craig Hayman称, 客户目前使用社交网络、移动设备、网站和影响力做出购买决策。这些业务必须与客户在什么地方购买和如何成功地购买联系起来。同时, 他们需要保证他们有方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供应商和贸易合作伙伴网络以保证他们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有产品满足这种新的用户需求。

IBM发布了智能商务服务以帮助用户处理这些新的与商务有关的挑战。这些服务包括客户价值战略加速器服务和跨渠道体验评估服务等。

此外, IBM还发布了新的智能商务软件产品以满足广泛的商务需求。这些软件产品包括:

誗高级分析软件--“Web Sphere Commerce and Coremetrics”网络分析工具让用户迅速了解统计数据、图表和仪表板的含义以确定其营销计划、呼叫中心性能和交叉销售计划的有效性, 更方便地管理和增强客户体验。

誗云计算--新的Coremetrics生命周期管理软件是一种通过云交付的产品, 可帮助IBM用户跟踪客户关键的发展里程碑, 让用户在营销计划、内容和产品方面做出更好的和有针对新的投资以便改善结果。

誗跨渠道商务--通过把“Coremetrics Intelligent Offer”和“Web Sphere Commerce” (Web Sphere商务) 结合在一起, 机构能够立即了解在线购买趋势, 同时利用Cognos软件嵌入的商务智能Sterling配置、价格和报价软件帮助企业理顺从报价到收银的流程。

誗社交业务--把“Coremetrics Social Analytics” (Coremetrics社交分析) 与“Web Sphere Commerce”结合在一起能够让企业衡量社交活动对其商务网站的影响。

IBM服务器 第9篇

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遭遇严峻的节能减排挑战, 能耗不仅是每一个企业账上的开支, 也是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更事关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国家大计。与此同时, 能源消耗在IT开支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已经成为业界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越来越多企业加大数据中心建设力度的同时, 供电、散热和运营成本也正在成为企业的巨大负担。据调查, 一个承载着50个机柜的IDC机房 (Internet Date Centre) 大约每一年会消耗130万度电, 而在美国, 每平方米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更是高达普通办公大楼的10倍甚至100倍。更为严重的是, 由于能耗高、能效低, 众多数据中心在高度消耗能源的同时还在面临着过热、供电不足等问题, 越来越多的CIO意识到, 他们不仅要考虑怎样进行IT技术的规划和部署, 还不得不开始关心节能和“如何使数据中心更绿色”的问题。

1 EEA诊脉数据中心能耗

数据中心的建设其实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命题, 从选址评估, 功能区的规划, 层高、承重、楼梯等对建筑的要求, 布局、装修到供电、冷却、配电的设计, 服务器虚拟化的应用, 以及智能化系统的建立, 每一个步骤和细节都决定着数据中心的成败, 而数据中心的“绿化”过程也贯穿在这其中。IBM一直致力于成为企业和CIO的最佳协作创新伙伴, 去年起IBM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投资10亿美元的项目“绿色创新工程”就是针对上述能耗问题开展的。IBM通过这些投入, 开发创新的硬件、软件和服务, 帮助IBM自己以及相应的客户群体大幅度地降低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改变全球的商业和公共技术基础设施, 显著提升企业能效IT水平。

没有衡量标准就无法进行管理。IBM这套创新的方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判断用户的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究竟如何。很多企业对能源利用是否有效缺乏概念。为此IBM开发了能源消耗的评估工具绿色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中的“数据中心能耗评估服务” (EEA, Energy Efficiency Assessment) 对此问题提供全面而准确的能源评估和分析, 并根据结果对数据中心战略计划进行重新定位和排序, 提高能源利用率, 降低能耗成本。

如果没有一个参照标准, 企业就无法知道自己的能耗处于什么水平。这个标准简单地说就是:IT设备每使用一度电需要企业为机房提供的电量, 即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系数 (PUE) 。根据研究, 理想的PUE值是1.6, 如果达到3.5就意味着效率非常低了。IBM在全球范围调查的结果是, 大多数用户分布在2.5~3.5之间, 也就是说, 他们在散热器和空调, 或者配电系统和UPS上都浪费了太多的能源。

所以, IBM数据中心能耗评估服务 (EEA) 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采集与考察”, 充分了解客户数据中心的现状。一方面要整理客户提供的相关数据, 以及数据中心平面图, 配电、空调系统图, 以及硬件列表等信息;另一方面进行现场评测, 例如服务器的进风温度、出风温度, 每一个服务器的实时用电量、气流等指标, 都要采集到实际的数据。

然后进行“比较”, 包括服务器实时功耗与额定功率的比较, 服务器功耗与所得到的冷却能力的比较等, 以找到那些低能效问题存在的原因。例如, 有时数据中心过热的原因并不是空调装得不够多, 而是位置以及风量的设计不科学, 仅仅加装空调数量并不能使过热的情况得到根本改善。

发现存在的问题后, 第三个步骤, 也是最关键的, 就是“分析、设计改善措施”。IBM分别利用两款强大的分析与建模软件, 可以将数据中心的所有现状进行统一的计算和评估, 并输出最优改善方案, 还可以通过建模软件直观地了解改善后的能源利用情况。与此同时, 结合IBM源于全球最佳实践的丰厚经验, IBM绿色数据中心服务团队还可以计算出实施改善方案后的投资回报率 (ROI) , 将财务数字呈现给客户, 这样客户自己就能够直观地判断在哪方面投资进行改进能够带来最大的收益。

2 事半功倍上海电信的EEA之旅

日前中国电信上海公司 (下称“上海电信”) 积极响应国家“十一五计划”的号召, 开展节能工程的落实与推广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旗下IDC机房 (Internet Date Centre) 能源利用情况, 他们采用了IBM的EEA解决方案对目前正在运营的两个IDC机房“云莲”与“同普”进行了试点性的能源评估和分析, 从而掌握了准确的能耗数据, 并对下一步普及绿色IDC提出了高可行性解决方案。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首先, 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将发挥神奇功效。“云莲”与“同普”IDC面积相当, 同是600多平方米, 目前分别承载着上百个机柜的运营, 而采用虚拟化技术后, 每个IDC内机柜的数量可以减少到20个, 节能效果不言而喻。

其次, 新风系统将让数据中心更环保。IBM在为上海电信提供的解决方案中建议:因为机房一年四季都需要保持18℃~22℃和40%~60%的相对湿度, 而上海夏天户外空气温度高于22℃, 因此夏季机房的新风量可以适当调弱;而在春秋季节, 户外空气温度则比较符合18℃~22℃的范围, 就可以直接利用户外新风来制冷;到了冬天户外气温很低, 可以先用排风系统预热新风, 再将预热好的新风引入到机房内。在这份详细的报告中, IBM不仅提供了搭建新风系统的方案, 还计算出了投资回报。

第三, CFD分析用以提高空调效率。CFD (模拟气流分析) 是一项结合中国特色的气流分析模式。IBM的工程师可以通过电脑模拟出机房内的气流状况, 气流的温度, 流向都可以被形象地演示出来, 上海电信可以很直观地了解节能改造前后的气流变化, 从而选择最为适合的排风制冷模式。

最后, 数据中心的装修和布置进一步提升绿色水平。机房内的墙体封堵与线槽走向等装修布置的改善都可以帮助上海电信降低能耗, 这也是IBM根据中国客户的实际需求提出的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装修改进方式。

IBM服务器 第10篇

一、学生所需的核心职业素养

职业知识:职业礼仪知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职业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抗压耐挫能力、实践执行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职业情感和态度:谦虚务实、吃苦耐劳、责任心、进取心、忠诚度。现在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校企合作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独立培养、社会培训机构和认证机构培养。无锡-IBM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是无锡新区政府、IBM公司、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三方组建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2007年至今已经招收培训近5000人次,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二、职业素养教育面对的问题

1. 学员认识不足

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往往容易偏颇职业活动的某一方要素或知识技能, 而实际上, 职业活动是一个整体的范畴, 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 有其自身的文化和逻辑样式。

2. 职业培养环境的缺失

学校职业教育局限于职业活动诠释的单一性和真实职业活动的缺失, 这始终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困境。从最初的重视显性理论知识到重视职业技能训练与提倡“零距离上岗”, 职业院校的教育规划中始终没有职业素养的培养空间。

3. 校方和企业相对独立

目前许多院校都是进行独立的人才培育。刚进入企业会出现感到学校中学到的知识远远不够, 无法很好地投入工作的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校方和企业之间缺少必要的合作, 界限划分太过清晰。

三、基地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的做法

1. 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员认识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适时对学员进行就业指导。平时注重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促使学生尽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缩短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差距。除了企业的培训, 在学校中也要通过老师的教育来提升学生的认识, 所以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和老师进行沟通, 从而更好地认识到提升综合能力的必要性。

2. 营造模拟职业氛围

基地的职业素养教育的理论课时与本科四年总课时相当, 应实施项目化实训、公司化运营, 真实模拟职场氛围, 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始终, 对学生实施绩效考核, 职业素养量化成考核指标。

对于职业素养的培育, 教育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培训中要将学习和实践的距离拉近, 提倡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从而打造出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的培养环境。

3. 加强校企合作

基地聘请的师资都是一些有相关工作经验的讲师, 并且选择一些成功的服务外包项目作为案例进行教学, 根据企业的规范开展一些相关的工程项目培训,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具体化地学习。基地还进行有目的的教学, 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增强团队精神, 这样才能为以后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除了相关的理论和技能学习, 还增加一些实训的课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充分地了解外包服务的工作流程, 达到以学带用、以用促学、学用相长的目标, 强调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随着软件外包服务行业的快速兴起和发展, 其主要的培训机构也要加快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并且要积极地对当前的教育进行思考和探索。本文对软件服务外包培训中职业素养教育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 希望可以有效促进高素质人才教育的发展, 提升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能力, 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会, 鲁艳霞, 林波.基于能力的服务外包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 2012 (16) .

如何克隆IBM向服务转型? 第11篇

转型成为了许多中国企业必然的选择,向IBM学习向服务转型,成为了近些年很多企业的既定战略目标,但十分遗憾的是,不仅中国企业目前的转型成功案例并不是很多,许多力求转型的世界一流产业也似乎难得其中的精髓。而IBM则在2011年超越微软成为全球市值第二的企业,再次笑傲江湖继续自己的基业长青之路,因而探索其向服务转型成功的奥秘,运用所谓的IBM方法论,就成为了很多中国急待转型企业热切关注之所在。

有明确的战略方向和目标

从2002年彭明盛接手郭士纳传承的衣钵之后,IBM从会跳舞的大象蜕变为智慧地球的代言人,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重新梳理供应链以及改写自己内部的管理流程和工作模式,从一个传统的制造生产型企业变身为如今的真正灵动的企业全面咨询服务提供商,这种深刻的蜕变绝对不是一个领导者振臂一呼就能解决的。

对此,操刀过很多转型案例的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GBS)合伙人,战略转型服务负责人徐永华表示,具有清晰的战略目标以及转型方针是IBM历次成功转型的最关键要素。

IBM早在郭士纳时代,已经基于对市场和客户的洞察,明确自己一定要走向服务。尽管那个时代其实还是以产品为主导,特别是以硬件为主导的。但郭士纳提出,要往服务去走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因为光有硬件和软件,没办法把它变成客户的能力,给客户提供价值要靠服务去实现。从郭士纳到其继任者彭明盛,整个过程很明确。

包容的文化不可或缺

此外,正如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GBS)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赵丽芳表示,2002年,他们选择了一种最难的深刻转型方式,对与自身服务业务具有高度互补性的高端管理咨询公司进行并购,并且要整合一种全新的异业文化融入具有百年传统的IBM内部,这个过程似乎就像老蚌怀珠一样,虽然有灿烂的前景,却也意味着内部的深刻阵痛。

向服务转型,几乎决定了企业文化必须要有包容性,毕竟服务业的思维和用人模式迥异于传统行业,要想重新定位自己的企业思路,必须兼容并包。

服务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

这既包括真正从思维方式上认识到“以客户为中心”,又包括将这种思维落地——形成切实的服务能力。

服务的能力和产品的能力是大不相同的,服务依赖于大量专业人才,而服务方法则要通过很多项目的积累才能逐步完善。一直以来,IBM非常注重专业能力的打造,一方面自己努力搭建服务的能力,不断发挥已有的IT服务能力,同时又向业务的服务延展,通过收购进一步这方面的服务能力。收购普华永道就是典型举动。

服务业的核心就是人才,因此必须打造拥有专业服务能力的团队,建立一整套全新的人才能力评价和培养的机制。“你要做服务不是说今天开张,明天就会做服务了,回顾过去这10年,我们也花了很长时间来建设我们自身的专业能力,我们称为‘专业咨询’。”徐永华说。

强有力的执行力和领导力

这一点,从普华永道加入IBM的徐永华感受极为深刻。“从我过去10年的观察来看,包括刚进来的时候,很不能适应,IBM领导真的是试图去花时间、精力来理解专业的团队应该怎么领导和培养,这涉及到很强的领导能力。”

事实上,IBM的领导力打造历经百年,不断跟随企业战略的调整而推进。其历次转型总有强有力的专业领导去进行推进。这正是其转型突破一个个坎,能够进行到底的原因。

形成真正的组织智慧

在IBM,你能想到的企业转型的种种“靠什么”,几乎都可以找到成套的方法和模型。比如业务领导力模型等。

正如当年真正让徐永华下决心留下来的那样,IBM出人意料地将原本被认为软性的,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的策划、方法等智慧沉淀下来,变成组织智慧,并且系统化。这不但直接推动了这个巨人自己在转型之路上稳步前行,而且形成对客户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

让变革常态化

转型总是痛苦的,IBM亦然。但它把转型变成了常态化,一方面能够及时把握市场的变化,更让内部人员形成了适应能力,推动后续的转型愈发流畅。

在IBM,你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最大的不变就是变”,这也许是引入更好的管理沟通模式,也许是从绩效考核机制入手,鼓励员工创新,或者是与客户联手进行协同创新等,总之转型不是为了某个既定的具体考核目标体系,而是企业内部的一场自我革命,是颠覆性的创新活动,要使转型可以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必须从内部机制的创新入手。

IBM近10年正是不断深入行业的10年,了解不同行业企业的生存之道,与他们成为长久的合作伙伴,这也使得IBM内部必须建立紧密围绕客户决策和创新的体制。从产品到服务,IBM走了整整20年,在近10年的历程中,蓝色巨人的步伐还在不断加快,伴随互联网的发达以及全球化速度的加快,IBM的自我转型也在突飞猛进地进行,如果说我们不能成为IBM,那么学习它的成功之道,其实也会使得我们变得更加适应这个多变的商业环境。

IBM服务器 第12篇

现在,全球网络中可供软件开发人员使用的IT资源非常多,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找到正确的网站,在诸多资源中查找所需的技术信息。大多数软件开发人员都在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但是,一直以来软件开发人员都没有任何捷径能够迅速获得和集成所需信息,快速掌握迎合主要IT和行业趋势所需要的技能,高效地和同行进行交流与协作。

为了响应软件开发人员的上述需求,IBM推出了My de veloperWorks。该平台不但提供有强大的技术资源,还开通了一个全球IT专业人员社交网络社区。现在,软件开发人员能够轻松地实时访问主要技术更新,与全球的其他专家连线,迅速掌握关键技能,进而加快软件开发速度,将创新解决方案尽快推入市场,包括部署复杂的云计算应用,构建更加智能的能源网络,以及开发Java应用。

My developerWorks将所有这些社交网络属性集成在一个视图中,让用户能够充分利用他们当前在网络上建立的关系,创建新的群组,评论并共享相关内容,获得所需技能,以及与世界各地的更多同行合作,推动创新的发展。用户可以随意设定自己的个人资料,在其中列出联系方式、喜欢的内容、来自论坛、博客和wiki的实时feed,以及IBM的developerWorks站点。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My developerWorks用户将能够在Twitter、LinkedIn和Facebook等网站上公布社交网络资料,借以扩展自己的专业网络,与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开发新技术。

借助IBM的企业网络和协作技术Lotus Connections, developerWorks社区成员现在能够在一个垂直网络上与具有相同任务或目标的同行展开协作。例如,随着经济激励计划不断推动电子病历计划在整个医疗卫生行业内的迅速实施,软件开发人员希望能够更快地掌握有关XML和开放标准的关键技能,为实现更出色的数据管理和集成贡献一份力量。使用My developerWorks,软件开发人员能够自行设置他们的个性化主页,接收有关XML医疗卫生标准的内容,加入专业群组,及时获得最新的技术资源。

IBM服务器范文

IBM服务器范文(精选12篇)IBM服务器 第1篇@宋鸿兵 (《货币战争》作者) :在中国所有的安全领域中, 金融安全是最脆弱的环节之一, 国家...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