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八年级教师散文教学心得:文化散文教什么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41

八年级教师散文教学心得:文化散文教什么(精选4篇)

八年级教师散文教学心得:文化散文教什么 第1篇

文化散文教什么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一般散文阅读无碍。日常阅读喜欢阅读小散文,尤其是饱蘸个人情思的小散文,鸡汤散文,并不难以理解。

但是,对于厚重的散文,阅读起来还是有困难的。

困难有二:一是文化散文中的历史文化因子陌生化,二是散文作者语言典雅等特点,可能会受学生语言积累的影响而阅读不畅。

二、文本的教学解读

上个世纪末,我读书时,正值余秋雨热。我的一位老师在讲座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台湾人有三雅:听越剧,品绿茶,读秋雨散文。足见当时余秋雨的散文影响力。后来,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有些人引发了人们对余秋雨的非议,但并不妨碍学生去学习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1.余秋雨的散文特点

文化散文与以前的文人散文不同,更侧重于对历史文化的思考:文体形式、语言模式,甚至在视角、语气上都与一般散文有区别。其气势、见识、语言都远远超出当时“积贫积弱”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被称为“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一般游记散文所写之景大多为优美怡人之景;余秋雨游记散文大多为萧条凄凉之景。一般游记散文的写景着眼于侧重抒发个人一点一滴的感受或感悟;余秋雨游记散文的写景则侧重于从历史的角度探究其中的文化蕴涵。

作者写阳关,不是一般的探幽访胜,不是单纯的咏物抒怀,而是借助阳关这一历史遗迹来折射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作出的贡献,来追寻中国古代文人曾经经历过的生命体验。因此,作者笔下的阳关,已经超越了阳关本身的意义,从而进入了人生、社会和历史等更加广阔的领域之中。

2.本文的特点——节选版

与原文相比,删去了5.5段。浅显了很多。尤其是与欧洲蒙娜丽莎的微笑与唐人造像中的微笑相比的文字:

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魔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

以上删减,虽然显得小气和匠气,使得散文失去了原有的大气磅礴的沉重感,但,毕竟需要贴近学生的阅读水准,可以理解为合情合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不妨建议学生课后去读原文,提升阅读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依据:

1.学情:见上。

2.单元教学要求

苏教版八下第四单元导语:“江山如此多娇”,既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又可令无数骚人墨客为之倾倒,他们尽情挥洒才情来讴歌它的美丽多姿。这里有表现唐人风范的千年雄关重镇,有海峡彼岸风光如画的阿里山,有赏雪的佳处湖心亭,还有世界著名的水城威尼斯。一山一林,一潭一溪,美的文字,无不使人赏心悦目,给人至美的享受。

从以上导语中可以看出,本课教学建议应是包括两个方面:唐人风范之美与语言文字之美。

3.文化散文的特点

壮美的河川大山,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揭示了更深一层的含义。在每游过一个胜地之后都会向我们展现那里不为人知的一面,并以犀利的笔触,客观的评价,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并不受到当权者的重视,就连王维那样诗画一绝的人,也只是在宫廷里被当作“玩物”来消遣,并不会得到重用。中国的文化在唐朝时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但这种高潮并没有延续下去,而是渐渐地衰落,像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人物也是在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度过余生的。中国的帝王并不懂的保护文化,让它长久的传承并发扬光大,而是在不断的压抑那些才情万丈的文人墨客,使他们成为了边缘人物,可有可无,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

1.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特点:从历史的角度探究其中的文化蕴涵。

这一点,可视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能从历史的、文化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

2.散文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这是语文学习的“独当其任的”“任”,也就是从语用的角度出发,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语文学习就是学习他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思,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思。从余秋雨的文中,应学习以上具有余式特点的语言。借鉴,揣摩,领会,运用。同时,这也是第一个教学内容能够达成的必由之路。否则,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就会失之空乏,虚脱。

八年级教师散文教学心得:文化散文教什么 第2篇

小说是旁叙体,作者可以直接叙述人物和事件。戏剧文学是代言体,靠作品中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人物、描绘环境、展开情节。诗歌是韵体,文本自身的形式因素本身就是内容性存在。散文也要写到一些人物和事件,也有人物语言描写,散文自身的形式因素也非常重要,但散文之所以是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散文是对自我的叙述,散文是自述性文体。在文学四要素中,“作者”这一要素凸显在散文其他要素之前,小说、戏剧文学很少有作者的自述,诗歌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但这种思想感情往往隐藏在节奏、韵律、意象、意境等文本要素中。唯有散文,直接是作者内心的独白。散文阅读,就是直接聆听作者的心声,就是与作者的直接对话。散文阅读教学以“贴近作者”为纲,组织起“世界”、“文本”、“读者”的教学。

从现在散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散文教学的关键是从文本中分剥出作者的存在。在散文中,作者以两种方式存在,一是直接呈现,或直接述说自己的经历,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另一种是把自己隐藏在这些述说中,隐藏在字里行间,隐藏在语言的细节中。散文教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

①散文写了什么人和事;②作者对自己所写的人和事有什么看法,有怎样的情感倾向;③读者从何处感受到作者对自己所写的人和事的看法和情感倾向;④读者对散文所写到的人和事有什么看法,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⑤读者对作者的看法和情感态度又有什么看法,又持什么情感态度。

第一步是基本,是为下面的教学服务的。第二步是关键,我们学课文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课文中写到的人和事,而是为解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解读和鉴赏,关键都在走进作者。第三步是重点,因为作者的感情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需要细心体会,才能有所领悟。第四步是读者的引入,第五步则是进一步强化读者(学生)对作者的体贴与领悟。

散文教学有两种基本模式。如果作者的思想情感十分复杂,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这种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认识和体验上。例如教杨绛的《老王》,先教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一步很简单,从课文的描写中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再引出问题:老王死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一直“不安”,作者为什么说对老王而言自己是个“多吃多占”的人。这个问题,单纯看课文,是得不出答案的,必须引入时代背景,必须引入作者的生平,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那个特定的时代的“知识分子”与社会底层“贫民”之间的特殊关系,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特殊的内心世界。“资料的引入”是其重要的教学方式。如果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不十分复杂,但思想情感表达十分曲折精致,教学重点就应放在对文本的细读上,对语言方式、表达方式的细致分析与领会上。例如教《安塞腰鼓》,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热爱是一目了然的,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但是课文通过特有的语言节奏与表达方式、对安塞腰鼓的特点、对安塞腰鼓热烈的内心世界、对作者沉浸于其中的陶醉与痴迷,作了具体细致的描述与渲染,学生对课文的节奏和表达方式没有具体的体验,就不能具体深刻地领会作者隐含在课文的炙热情感。因此,教《安塞腰鼓》,重点是“语言节奏和表达方式”。

第一种情况,抓住作者来教,目的是走进作者,第二种情况,抓住文本来教,目的也是走进作者。散文教学,总的教学指向就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为散文之所以为散文,就是跟读者交心的,散文教学就是直接跟读者交心的。诗歌教学该教什么

文学作品由世界、作者、文本、读者四要素构成。所谓世界,即文学作品中描述的生活。在文学领域,并不是生活是什么样的,作者就写成什么样,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对生活有加工改造,有一个“变形”。同样,以文本形式存在的文学形象,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也不完全一样,文学形象一旦产生,就有它自己的规定性,有它自己的生命力,文学形象自身的规定性对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超越,即“形象大于思想”。这是文学领域的第二次“变形”;在文学领域最后一个要素“读者”这里,还有一次“变形”:并不是文本是怎么样的,读者就一定能看到什么,就只能看到什么,读者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阅读经验出发,对文本有所补充、改造,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领域的这种“变形”,在诗歌表现得最为突出。在诗歌中,“世界”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有较大的“变形”,有时基本看不到,或者只看到一些碎片,而这些碎片与诗歌内容又没有直接关系,即使是叙事诗,“世界”也不是以原生态进入诗歌的,诗歌创作与鉴赏的基本过程是:

①“世界”本身的规定性被诗人的主观性打破或重组,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主观意志起支配作用;②诗人把对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转换成诗歌文本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诗歌文本固有的规律和要求对诗人的主观意志有制约性;③读者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认知经验参与到文本解读中,在这个过程,读者的经验系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中“诗人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转换成诗歌文本形式”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于诗歌创作来说,它是诗人的主观意志找到了承载和表现,对于诗歌阅读来说,它使读者找到了激发自己固有经验系统的媒介。这既是诗人主观意志的存在和表现,又是激发读者固有经验系统的媒介“诗歌文本形式”,即“节奏”、“韵律”、“意象”、“意境”。诗歌的魅力,诗歌与其他文学形式最大的不同,即在于此。同样,诗歌阅读的魅力,阅读诗歌与阅读其他文学作品的最大不同,也在于此。诗歌阅读教学,就是以“节奏”、“韵律”、“意象”、“意境”为基点。一方面,由此往前追溯诗人的主关投射,另一方面由此向内调动自己的经验参与,从而实现想象、移情和认知的目的。诗歌教学的基本模式是:

①梳理、凸显诗歌文本的节奏、韵律、意象、意境;②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和阅读经验;③用学生的经验,对诗歌文本的节奏、韵律、意象、意境展开想象、移情和认知活动;④有些情况下,需要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想象、移情和认知过程;⑤有些情况下,需要让学生呈现自己的想象、移情和认知结果。

例如教《双桅船》,首先,梳理诗歌的意象,获得“船”和“岸”两个主要意象。其次,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为起点,“感受‘船’和‘岸’的关系”:船不能离开岸,船也必须离开岸,否则船就没有意义了。最后,用这种“船和岸”的情感模式来展开对诗歌文本意象的想象和移情,构建“远航情结”和“恋岸情结”的二重感情结构。至此,《双桅船》的教学目的基本达到。小说教学该教什么

“小说是虚构的”,这是小说作者与读者的“默识”,也是小说进入阅读时的特定情形。这种特定情形,决定了作者创作小说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创作追求,决定了读者对待小说的基本态度,也决定了小说阅读的基本方式:读者阅读小说,不仅关心小说写了什么,更关心小说是怎么写的。如果我们把“小说写了什么”称为“故事”的话,那么“小说是怎么写的”则可以称为“叙述”。小说教学,不仅要教“故事”,更要教“叙述”。

教“故事”,具体内容包括:情节教学、人物教学、环境教学。传统的小说教学都是这样教的。

教“叙述”,具体内容包括:

1.叙述者。我们读小说,总是要读到一些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总是由一个具体的的人说给我们听的。这个叙述者不是作者,作者是创造叙述者的人。例如鲁迅是《孔乙己》的作者,《孔乙己》里的“我”(即咸亨酒店里的那个小伙计)才是叙述者。不同的人,叙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会因为每一个人的角度、立场、情感、认识而关注不同的方面,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说,会对所说的东西有不同的态度,会说成不同的样式,一句话,不同的叙述者,会给我们不同的叙述,也会让我们遭遇到不同的文学世界。我们读小说,确定这个叙述者,从而获得叙述者的角度、立场、情感、认识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了这一步,我们就可以构建一个被叙述者(人物)、叙述者、看叙述者(读者)和创造叙述者(作者)之间的张力性的结构,从而打开小说的内部隐喻系统,走进小说的内部世界。

2.叙述方式。这里所说的叙述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叙事方法,比如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这一类,而是指叙述者在述说人物和事件时的基本立足点和整体风格。在当代,小说叙述方式使用比较多的有写实、写意、心理、荒诞、象征、反讽等。

迄今为止,小说大致上可以分为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两大类。传统小说以三要素为主要构成,教这类小说,抓住了人物、情节、环境就抓住了根本。当然主题也很重要,但主题是我们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中探究出来的。现实主义小说是这一类小说的典形代表,比如《项链》、《祝福》等。这一类小说,“故事”本身是教学重点,“叙述”的教学是为“故事”的教学服务的。其教学模式是:

①情节梳理;②环境分析;③通过情节梳理和环境分析掌握人物性格;④综合小说情节、环境和人物性格,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题。

在现代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这些要素退居次要位置,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情感凸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在传统小说中,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情感是我们从“故事”中分析出来的,是由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本身显现出来的,我们通过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获得对作者的理解,可能与作者的想法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但现代小说直接就是表现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情感的,并且是作者写作之前就已确定了的,小说的一切,包括里面碎片化、模糊化的人物、情节、环境,都是这个确定的内容的阐释或象征。这一类小说,“叙述”是教学的重点,其教学模式是:

反思读者(学生)的阅读感受;由读者的阅读感受导向对叙述方式的认识;由叙述方式导向对叙述者的认定;由叙述者导向对作者的体认。戏剧文学作品该教什么

戏剧是“演给人看”的。戏剧生成于“看与被看”的关系中,“有人演,有人看”是戏剧存在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方式。

戏剧文学就是指剧本,它是戏剧的文学设计。首先,它是人物角色的文学设计。剧本对人物角色的文学设计与小说等叙事性文学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不过因为剧本是要演出的,受演出方式和场地的限制,情节要更集中。另外戏剧不是第三者的叙述,戏剧只能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身,在表现手法上也受到限制。但在“叙事性”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剧本同时还是演员的文学设计。在戏剧中,人物的命运、性格和内涵是通过演员的表演传递给关众的,演员在表演人物时,重要的不是呈现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而是人物语言和动作背后的“动机”,即人物内心的冲突。所谓“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剧本一方面也在设计人物内心的冲突,演员根据剧本对人物内心的冲突的设计来确定表演“形体、动作、语言、服饰”的具体内容和方式。这是剧本与小说、诗歌、散文最大不同之所在:它既包含人物的设计,也包含演员的设计,二者统一在演员的表演性上。读剧本,既读角色的命运,性格和内涵,也读演员的表演。

戏剧文学的这一二重性特点,决定了剧本阅读的基本方式,这就是所谓“场面思维”。一方面,我们要向演员那样读剧本,将剧本还原成舞台上的表演;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把自己想象成观众,切身体验到剧场的气氛。戏剧文学阅读教学的关键,是教给学生讲剧本还原为“剧场”的“表演”的知识与能力。具体地说,戏剧文学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使学生获得“进入演出”的感觉,所谓“演员感”“舞台感”的获得。其实质是在学生心中建构起人物与演员之间的表演关系。演员的表演与人物之间,是有“戏剧性变形”的,我们要依从“戏剧性变形”的规律来关看与理解和人物。例如在教《等待戈多》时,如果单纯从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本身来读剧本,学生将一无所获,但如果从演员的角度来理解人物的台词和动作,让学生通过理解演员对人物的“戏剧性变形”,建构起演员的表演与人物的内心之间的内涵性关联,学生就能找到理解戏剧的通道。

第二,使学生确立“看者”的视角,所谓“关众感”“剧场感”的获得。在观众与舞台之间,是有一段距离的,这既是物理的距离,也是心理的距离。这段距离造成了关众与舞台上的演员及演员表演的人物之间的分离,从而在观众心中建构起人物、演员与自己之间的“观看”关系。一方面,“别人给我看”,另一方面,“我在看别人”;一方面,“别人是有意给我看的”,另一方面,“我知道他是有意给我看的”。在学生心中建构起这样一种“戏剧性契约”意识,是正确理解剧本一切要素的心理前提。例如教《过客》时,如果没有“剧场意识”,没有“观众意识”,没有“作者把这些呈现在剧场里,是加过工的;作者把这些有意给我看”、“我来看这些话,是要看这些话,这些动作背后的东西”的意识,学生是无法理解《过客》的深层含义的。在阅读《过客》的时候,作者(当然也包括演员)想让“我”看什么?他特意让“我”看这些话、这些动作是想干什么?这些话、这些动作有什么特点,它们代表了什么?“我”会在这里看到什么?“我”实际上看到了什么?在剧场里,“我”看到这些,“我”会有什么感觉?当学生这样追问的时候,才能读懂《过客》,或者说,就开始读懂了《过客》。

第三,是学生建立“精神共享”意识,所谓“参与感”、“一致感”的获得。剧场一方面造成关众与演员之间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造成了关众与关众心理上的”一致性”,即“我们大家一起看他们”的心理。在剧场里,人被分成两类,一类是演员,一类是观众。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身份,但在剧场里。他们只有一个,他们只有一个身份。看戏是一种集体体验。“集体体验”是看戏得以实现的心理前提。看《长亭送别》的教学,就是要体验这种与他人(包括与演员和其他观众)的“精神共享和参与”的过程。而《长亭送别》的教学,就是要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假想”剧场气氛来实现这种“精神共享与参与”。

现代散文教学到底教什么 第3篇

要确定现 代散文的 教学内容, 明确散文要“教什么”, 首先, 要了解现代散文的文类特点。

王荣生教授认为, 现代散文, “散”是共性, 表现在内容上, 是题材广泛多样, 内容纵贯古今, 横亘中外, 包罗万象;表现在形式上, 是写法自由体式不拘, 可兼采诗歌、小说、剧本和实用文章的要素, 可混合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其中。现代散文, 无特征, 无规范, 一讲规范, 散文就死。王教授还认为, 现代散文张扬个性, 不拘一格。散文抒写性灵, 是个体情怀的见证。[1]郁达夫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 是每一个作家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 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 强------ 现代散文, 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2]梁实秋也说:“一个人的人格思想, 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 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的表现出来。”[3]现代散文, 有着最多样的语言方式, 最丰富的个性色彩, 最灵动的情感世界。散文独抒性灵, 要表现的是作者自我的真实情感。依据现代散文的文体特点, 可以知道, 散文要教的是作者的情感、人生体验、思想价值及呈现的方式方法。

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确定有哪些路径呢?

一.树立课程目标意识, 确定教学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规定,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 丰富自己的精 神世界。”在“阶段目标”的第四学段即7-9年级的“阅读”中指出, “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分析“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可以看出, 作为文学作品之一的现代散文, 通过学习, 能“欣赏”“体验”, “领悟”“评价”有“启示”, 能“品味”语言。

教材内容只是解决了“用什么教”的问题, 而课程目标最终指向的是“实际上可以 用什么来教”, “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必须深入领悟课程目标精神, 树立课程目标意识, 认真研读教材内容, 深入发掘提炼教材内容中能达成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 从而确定教学内容。

二.立足单元编排意图, 确定教学内容

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是按单元来编排的。现代散文大多分散在不同的单元中, 只有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个单元都是现代散文。要想确定某一篇散文的教学内容, 教师就必须将单篇的文章放在单元中甚至整本教材的框架中, 进行整体把握, 才能切中要害, 选择出最有效的教学内容。

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散文有《蝉》、《贝壳》、《紫藤萝瀑布》, 单元提示中这样说:“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 阅读这些课文, 将引导你体味人生, 关爱生命。”“学习这个单元, 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做到读音准确, 停顿恰当, 能初步读出语气。”这是学生上中学初次接触的现代散文, 编者淡化了文体的特点, 给出的教学内容建议是能够从这些感悟人生的文章中, 学会思考人生, 感悟生活, 并建议用朗读的方法去初步感受和体验。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散文有《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王》、《信客》, 单元提示这样说:“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 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 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 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熟读这些课文, 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 揣摩记叙文语 言的特点。”从中不难看出, 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 教材给出的教学内容的建议是感悟作者表达的“爱”这种博大的感情, 陶冶情操。学习文章的多种表达方式, 学习揣摩语言。

九年级下册都是编排散文的第三单元 (课文有《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人生》) , 单元提示是这样说的:“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 它们融进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阅读这些散文, 可以开阔视野, 培养审美趣味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欣赏散文要反复朗读, 认真品味其中的情思和意蕴;有些精美的篇章和段落要熟读成诵。”这里, 教材编者第一次提到“欣赏散文”“培养审美趣味”, 除了这两点, 教材给出的教学内容的建议还有欣赏学习散文的方法, 就是通过朗读品味来体味课文的情思和 意蕴, 还建议可以背诵积累。

通读教材的单元提示, 可以发现, 随着年级的提升, 对于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 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各个年级做出要求, 七年级的“学会思考”“感悟”“初步感受”, 八年级的“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 九年级的“欣赏”, 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只有领悟教材编者的意图, 了解每个年级现代散文的学习要求, 把握单元提示, 才能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有一个全局的观念, 才能有的放矢。

三.根据课后研讨练习, 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和单元提示是从大的目标和方向对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作总的规定和导向, 具体到单元里的每一篇现代散文, 又各有各的特点, 因此, 教师只有通过细读教材才能确定每篇最有效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除了反复研读教材及相关资料之外, 教材后面的研讨练习是个很好的指向。

如《紫藤萝瀑布》, 这是学生上初中最早接触到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现代散文,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安排三题, 一是“朗读全文。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 的’这句话。”二是品味四句话, 体会写景的妙处。三是“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 试搜集几种说法, 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练习一, 是从理解内容方面设置的, 练习二, 是从语言学习方面设置的, 练习三, 是从拓展积累方面设置的, 这三个练习, 涉及语文的“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 把握课文要义的基础上, 从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 可以将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确定为:朗读, 整体感知, 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来理解 文章内容, 感受生命的美好、永恒和顽强,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品味语言, 体会写景的妙处, 初步掌握写景抒情的写法;理解象征这种写作手法, 积累语句。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那树》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也安排三题, 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 品格, 最后遭到怎样的命运;对那树, 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 你是怎么看的?请就此展开讨论。”二是品味三组语句, 探讨括号中的问题。三是“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 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 是森林, 但是今天, 许多地方的绿色正在逐渐被吞噬……假如你是一棵树, 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地倒下, 你面对人类, 有什么话要说?”这三题研讨与练习, 与七年级上册的《紫藤萝瀑布》的课后练习设置的目的是一脉 相承的。但是, 《那树》作为九下一篇极重要的现代散文的代表, 是否应该承担着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任务呢?细读文本, 细读单元提示, 结合这三个练习, 我们可以这样确定这课的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 把握那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 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 探究作品的深刻意蕴, 多角度探究课文的主旨;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品味文章的艺术性, 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用换词法、设置情境法揣摩语言, 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 培养语感。相较七年级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 九下的现代散文更多的是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体味作者情感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做要求, 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涵养学生的心灵。

四.依据作家创作风格, 确定教学内容

“文如其人”, 更何况是张扬个性, 极具有自叙传色彩的现代散文。现代散文都是有感而发, 所写的人、事、物、景是作者在特定时间经历处境下的主观感受和内心情愫。不同的作家, 对同一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每个作家成长的经历、学识、个性不同, 其创作风格也会有极大的不同。如, 周作人的散文, 有闲适的情调, 我们要从闲适中读出他的情怀和气度, 要感受他语言朴实的特点。杨绛学贯中西, 学养深厚, 《老王》要能读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的胸襟和悲天悯人的良知, 要品味语言中的意蕴。

在水气浩淼的高邮湖边长大的汪曾褀, 文风优美淡雅, 思想自然旷达, 很多作品还饱含着对故乡浓浓的情思, 有很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端午的鸭蛋》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学习这样一篇优秀的作品, 要让学生体味作家的情感情趣情味, 还要了解作家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特点将情感情趣情味表达出来的。因此,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这样确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作者对儿时故乡的怀想, 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 体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鲁迅的散文思想内涵丰富, 凝聚了鲁迅对国家命运、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进步的人文思想;创作风格多样, 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融合, 充满诗情画意, 语言或简洁明快, 生动形象, 或亦庄亦谐, 幽默反讽,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入鲁迅的三篇散文 (还有一篇是散文诗) , 这三篇散文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及对封建私塾教育的理性批判, 饱含深情的写景;《阿长与〈山海经〉》中对一个普通女工的感激怀 念与尊敬, 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双线并行的写法;《风筝》中的自省精神及对儿童教育中的人文思想的思考等, 这些都应该成为该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散文的教材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 这就需要教师掌握确定教学内容的路径, 对繁多芜杂的教材内容进行甄别、筛选、处理、加工、重构, 从中确定出“这一篇”独有的最需要教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J]语文教学通讯.2012.4B

[2]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J]见周红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425.

[3]梁实秋.论散文.[J]见周红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36.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散文教学可以教什么? 第4篇

纵观整堂课,处处闪耀着教师纯属的技艺以及丰富的底蕴,整堂课过渡自然,教师因势利导,学生积极参与,顺利完成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快速阅读有关马的描写段落,概括马的形象和作者寄寓的感情;赏析本篇散文语言的艺术魅力;借赏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但关于散文教学,笔者有几个疑惑:

一、关于文本:马与作者,作者为什么如此钟情于巩乃斯的马

(一)“我”与马。

文章写马,主要写的是巩乃斯的马,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问题,即作者为什么喜欢巩乃斯的马?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的关于马的自由奔放、进取上进、民族精神等品格,仅仅这样够吗?

文本是依据,我们找出文中关于写“我”与马的语句,就不难看出作者与马情感相依的的关系,也可以很明显地理出其所贯穿的情感线索:压抑、单调、寂寞(由于精神的压抑,我们骑马奔驰)——开朗、舒展、痛快舒畅、高兴得大笑、笑得流泪——热血陡涌、热泪盈眶。巩乃斯的马仿佛是能通人性的马,这马在我心中的分量也不断在发生着变化:奔驰马以发解压——观察马是艺术享受——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只有一个乐趣,看马”——“从马的世界里找到了奔的诗韵”——“给了我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在作者娟娟情感流淌的笔下,还不自觉地发生了人称代词的变化:马——它们——它——你,从最初的为解压解乏而骑马奔驰到这里,作者已情不自禁地与马融为了一体。

(二)马与牛、骆驼、毛驴。

马与牛,与骆驼、毛驴的任劳任怨、任人宰割不同,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散漫而又有所期待”、“原始而又有感知”、“不假雕饰而又优美”、“我行我素而又不會被世界所淘汰”,巩乃斯的马非凡马,作者写马,是向往马的自由奔放,欣赏马的灵性之美、进取之美、自由之美、生命的律动之美。

聚焦文本,作者把马与历史人物、民族英雄、民族历史以及人类世界生存规则联系在了一起,突破了“我”与马的范畴。马的野性、马界的平等、公平的生存竞争规则意识是我们人类所忽视的。周涛有一次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说,“汉民族是牛性民族,维族是马性民族。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具有一种强烈的躁动性,一旦起来之后势不可挡,我觉得汉民族就缺少这种马性。” 可以看到,作者写马,写的是马的历史文化内涵,马的潇洒,马界的平等、公平的生存规则是我们这个民族所欠缺的,理解不到课文的这一层意义,就感悟不到作者笔下的巩乃斯的马。显然,对于写马的第二层含义的理解,该课堂实录是有失深刻的。

二、关于文章写法:文章最主要的写作特色是什么?修辞、对比衬托是我们教文章写法的重点吗

该课堂实录有意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情感,借鉴写作手法,环节如下:

师:作者在万马奔腾图中,把马群狂奔写得如此震撼人心,文采飞扬,主要是在语言运用上特别了一些修辞,请同学们举例说明这些修辞好在哪里?

生1:比喻——生动、形象(举例略)

生2:拟人——色彩鲜明,表现力强(举例略)

生3:夸张——有感染力,烘托气氛(举例略)

生4:排比——有气势,节奏感强(举例略)

师:要使写作语言有文采,富有表现力,多学着用些修辞,你的文章也会文采飞扬。

试问,这样的分析到位吗?

细读此文,文章最后一句话可见,作者对马的爱是“固执”的,不同于一般人对马的爱,作者怀着对巩乃斯的马无比感激、无比仰慕之情写这篇文章,甚至是对人类民族性格缺陷提出批判,是情到深处的情感迸发,其力道非一般之情所能企及。

在文坛,周涛的狂傲是出了名的,作家贾平凹曾手书“狂涛”赠与他,在文中表现为大胆的描写与放达的情感宣泄。文中每一个句子,几乎都有重重定语修饰语,犹如山峦叠嶂,让读者读得喘不过气来。仅以暴雨中的万马奔腾图为例:为了写出暴雨中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短短的行文却用了二十多个动词,7个形象的比喻,一系列排比和联想,视听艺术的完美结合,使这万马奔腾的场景俨然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舞台演出,使得叙事人“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界真正的崇高壮烈。

作者激情澎湃、语言一气呵成,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那是一种心灵的宣泄,是一种生命的冲动。比喻也好,排比联想也罢,作者展示的是这种生命力的冲动所到极致时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眼里。从表象语言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不是我们分析文章写法的最终归宿点?

散文是作家用他的语言所营造的世界,散文教学,着眼于最本真的文本语言,是不是我们打开散文这个神秘魔盒的一把钥匙?(编辑 徐褀琛)

八年级教师散文教学心得:文化散文教什么

八年级教师散文教学心得:文化散文教什么(精选4篇)八年级教师散文教学心得:文化散文教什么 第1篇文化散文教什么一、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