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分析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分析(精选12篇)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分析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36例均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收入的住院患者, 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病例中男74例, 女62例;年龄60-96岁, 平均69.8岁, 病程1月至21年不等。
1.2 护理方法
(1) 一般护理:向病人详细说明病情, 讲解治疗的可行性, 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药物反应, 用药前、后定期协助医生抽血检验, 行心电图检查, 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 心理护理: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积极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改善患者情绪状态、提高患者治疗遵从性和生活质量, 帮助患者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 切实减轻患者经济负担[2]。把关怀体贴贯穿于治疗全过程, 把鼓励和帮助贯穿治疗全过程, 借助病人家属的力量把减轻患者心理压力贯穿治病全过程。 (3) 健康教育:收集患者健康问题, 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经济状况, 并查阅门诊病历, 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和健康教育计划。主要包括冠心病知识的普及、疾病发作的应急处理方法、日常合理饮食、药物应用常识教育、合理活动及出院指导, 让患者知道药物的副作用, 正确服药方法, 按医嘱只服规定的药量, 不可自行加减, 按时服药, 勿自行缩短或延长服药的间隔时间, 指导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情绪激动;指导家属学习一些医学常识, 掌握一定的救护知识, 以便发现疾病发作征兆。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治疗, 127例患者治疗显效, 5例患者好转, 有效率97.1%, 4例患者死亡, 死亡率2.9%。
3 讨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是心血管内科的主要群体, 患者往往年龄大、病程长、反复住院, 心理和生理负担都很重, 而且随着病情的进展, 心理十分脆弱, 而后者又成为心理负荷加重诱因之一, 恶性循环。针对上述情况, 护士应首先配合医生用优质的技术与服务使患者在1 h~2 h初步好转, 24 h明显好转, 这是得到患者信任和获得良好形象的基础, 同时情感上要对患者有深切的同情心和负责精神, 要学会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 用真情换真心[3]。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已认识到生命的延长或症状的缓解不再是疾病治疗最重要的结果。研究显示, 有效的健康教育对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特别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作用[4]。我们通过研究进一步认识到护理工作应以病人为中心, 发挥病人主观能动性, 在肯定生物因素作用的同时, 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总之,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及健康教育, 不仅可以普及冠心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提高治疗效果, 还可以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对于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也是很有意义的。
摘要:目的 探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对13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了疾病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护理。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治疗, 127例患者治疗显效, 5例患者好转, 有效率97.1%, 4例患者死亡, 死亡率2.9%。结论 冠心病是一种身心疾病, 精心的疾病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护理
参考文献
[1]吴兆苏.心血管系统疾病流行病学及防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8~38.
[2]汪纯洁.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7 (14) :2795.
[3]沙世种.与急诊患者沟通技巧[J].安徽医药, 2006, 10 (1) :75.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分析 第2篇
冠心病发病机制涉及环境因素、遗传背景等多个方面。
本文旨在研究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385例冠心病均经过冠脉造影确诊,即主要冠状动脉(右侧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或其分支狭窄≥50%。
分别观测左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根据上述动脉受累数量分为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左主干狭窄定义为双支病变。
弥漫性血管病变的定义为:(1)病变长度≥20 mm;(2)一支血管多处病变;⑶血管全程或大部分纤细、僵硬或明显迂曲僵硬。
2名有经验的心血管病医师在不知道患者是否参与实验的情况下对冠脉造影结果进行评判。
根据年龄分为2组,≤60岁为中青年组,>60岁为老年组。
中青年组188例,男161例,女27例;老年组197例,男143例,女54例。
1.2 资料采集
所有研究对象都是通过问卷调查排除心血管病家族史,心肌病,出血性疾病,肾脏疾病,放、化疗及恶性肿瘤病史的江苏省或江苏省附近的无血缘关系的汉族人。
入院24 h内空腹完成血糖、血脂的采集,全程监测血压,并完成身高、体重的测量。
1.3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空腹12 h后采取外周静脉血,2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浆。
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TG,脂蛋白a[Lp(a)],HDL-C和LDL-C,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
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者正在使用降压药治疗。
糖尿病定义为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血糖≥11.1 mmol/L或者需要糖尿病饮食控制,或需要降糖药治疗。
高血脂定义为总胆固醇≥6.2 mmol/L或正在使用降脂药物治疗。
吸烟定义为每日≥10支。
1.4 统计学方法
Kolmogorov-Smiomov检验用于定量资料正态性分析。
如果属于正态分布,则用■±s表示,并用t检验比较2组间差异。
如果属于非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和十分位数表示,用U检验比较2组间差异。
定性资料用频数及百分位数表示,用χ2检验比较2组间差异。
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检测均基于双尾检验。
P<0.05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危险因素比较
中青年组中男性冠心病患者居多,体重控制较差,吸烟者较多,有较高的TG和较低的HDL-C,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指TG/HDL-C比值的对数值,其数值与LDL颗粒大小呈明显负相关,可直接反映受试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性)明显高于老年组,而患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比例较老年组低,2组间LDL-C及空腹血糖未见统计学差异(表1)。
2.2 2组冠脉病变情况比较
中青年组的单支病变较多,复杂及弥漫性病变较老年组低(表2)。
3 讨 论
本研究发现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中虽然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发生率较老年组低,冠脉的病变严重度(包括数量及病变弥漫度)也较老年组轻,但对于体重的控制、血脂的平衡及吸烟的摄入等均较老年组高,这种情况尤其在男性中青年患者中突出。
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众所周知,烟草由4 000余种化学物质组成,其中包括多环芳香族烃、N-亚硝胺、醛及大量氮氧化物。
这些物质被认为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
可能的机制包括:(1)吸烟能直接引起内皮功能紊乱,血管内层平滑肌细胞增生,从而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2)吸烟能间接改变其它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如脂质紊乱、氧化应激及促凝状态[3];(3)吸烟能引起DNA加合物形成的增加,导致心血管组织遗传物质的改变,这已在动物实验中证实,DNA损伤在心血管疾病中起重要作用[4];另外,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心血管组织中亦观察到DNA加合物水平的升高[5]。
低HDL-C水平是冠心病发生与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HDL的主要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可能与它促进胆固醇从外周细胞转运到肝脏(即胆固醇的逆向转运)有关[6]。
肥胖和冠心病有很大的关系,在5 000例26年的长期随访超重者中,校正年龄、血压等因素后发现,肥胖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超重者明显增加心绞痛、心肌梗塞及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
在一项5 260例的(男女人数各一半)长期随访中发现,随着BMI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随着增高,特别是小于50岁者。
脂肪在体内的分布与冠状狭窄的程度呈正相关,越肥胖冠状狭窄的.程度越厉害。
在接受搭桥手术的肥胖患者,其相对危险性是体重正常者的7.4倍,术后并发症如伤口感染、伤口破裂出血等都有增加,影响远期预后,住院时间长,花费相对增高[7]。
冠心病的发病率跟性别也有明显相关性,男性一般高于女性。
据住院患者统计,男女之比为(2.5~5)∶1,这种差别主要发生在60岁以前,女性发病年龄平均较男性晚10岁。
6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明显增高,甚至超过男性,这种现象可能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有关。
临床研究证明,雌激素对血脂有很大影响,它可增加HDL-C的含量,加速乳糜微粒和LDL-C的清除,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动物实验也证实,给家兔注射大量雌激素,可以明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降低血脂。
女性在生育期雌激素分泌量较多,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减少,而女性更年期过后,由于雌激素分泌减少,因此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另外,男性因工作竞争性强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也是造成男性冠心病发病率较高的一个原因[8-9]。
4 护理对策
4.1 避免过度劳累与情绪激动
青年人工作强度大,社交应酬忙,社会责任多,需要督促其注意休息,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紧张、寒冷刺激,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4.2 戒烟
吸烟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之一,倡导戒烟,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
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向患者讲解烟草对健康的危害,烟草中的化学物质如尼古丁、一氧化碳等可损害血管壁,启动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并能诱发冠脉痉挛。
让患者了解戒烟的益处,戒烟能明显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及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并且获益在一年内显现。
教会他们戒烟的技巧,如:尽力推迟吸烟直到烟瘾过去;尽量回避一些特定的吸烟场所;培养听音乐、喝茶等爱好,分散注意力;动员患者家属及周围朋友、同事一起规劝,监督患者戒烟;预防戒烟成功后复发。
4.3 改善饮食结构
肥胖、高脂血症与中青年冠心病高度相关,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可导致血脂、血压等危险因素水平增高。
因此需控制总热量摄入、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蛋白质以鱼类和豆制品为主,少食肉类、蛋类及动物内脏;以植物油代替动物脂肪;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提倡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小于6 g;适当饮酒多饮茶,有研究证实茶中的多酚类具有降低TC和TG含量,抗氧化作用。
建立良好的膳食制度,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并长期坚持。
4.4 适当锻炼
中青年人在社会上担当重要角色,往往以车代步,缺乏锻炼,要让患者知晓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与运动呈负相关,通过运动能降低血压,调节血管紧张度,改善大动脉顺应性及解除微血管痉挛。
应为中青年患者设计个体化运动方案,结合心脏功能测试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应提倡有氧运动,减少高强度运动。
如运动过程中出现头昏、胸痛、面色苍白等,表明心肌耗氧过大,应立即停止或减量。
4.5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术后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稳定斑块的他汀类药物。
中青年患者往往因工作繁忙等客观因素,加上重视度不够等主观因素,不能配合医生治疗,不能坚持服药,因此提高患者对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非常重要。
4.6 长期随访
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主管护士或主管床位医生等人员普及医学知识,强化宣教,做好督促工作,但冠心病是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所以出院后的护理相当重要。
我们设立专职的护士,做患者的随访管理工作,内容包括每2周的电话随访,每月1次的门诊随访。
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集中讲课方式或以电话随访的形式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了解患者的饮食、运动、服药等情况,及时给予正确指导,同时对有吸烟史的患者了解戒烟情况,起到督促指导作用。
鼓励PCI术后的患者早期重返工作,提高精神健康[10] 。
护士经常与社区及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体系,共同指导并督促患者改掉不良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占全. 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90-91.
[2] Mirvish SS. Reducing carcinogen levels in cigarette smoke[J].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 16(10):2170-2171.
[3] Khalil M, Abudiab M, Ahmed A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1, 3-butadiene neurotoxicity in humans[J]. Toxicol Ind Health, 2007, 23(3):141-146.
[4] Izzotti A, Bagnasco M, Cartiglia C, et al. Modulation of multigene expression and proteome profiles by chemopreventive agents[J]. Mutat Res, , 591(1-2):212-223.
[5] Yang Z, Harrison CM, Chuang GC, et al. The role of tobacco smoke induced mitochondrial damage in vascular dysfunction and atherosclerosis[J]. Mutat Res, 2007, 621(1-2):61-74.
[6] 向定成. 吸烟和高脂血症是冠状动脉痉挛的重要危险因子[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30(4):242-245.
[7] 赖丽.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护理干预[J]. 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7):29-31.
[8] 邱小芩. 青年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和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 14(13):1531-1533.
[9] 胡大一, 马长生. 心脏病学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6-29.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护理思路分析 第3篇
【摘要】冠心病,简称CHD,是常见多发疾病之一,近年来,CHD的发率、死亡率有逐年上升趋势。CHD不仅对个体带来痛苦,影响生活质量,而且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老年冠心病对老年人群健康具有极大的威胁,但冠心病是可以治愈的,所以老年冠心病的康复治疗起到了极其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要帮助患者早日康复,要对老年冠心病康复治疗进行合理规划,使得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康复护理;护理思路
【中圖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50-01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对老年人群的健康危害极大,冠心病的主要发病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在冠心病发病初期很容易造成患者的猝死,所以对老年冠心病的治疗和护理要做好一定的规划,才能更好的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护理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也要对患者的心理波动。生活规划等做好关注,使得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成效。
一、要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对患者进行评估
在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前,首先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一个全方面的病情评估,进而确保患者可以接受哪种程度的康复治疗,以此根据患者实际病情情况采取不同的康复治疗。例如若患者病情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要格外注意患者的情况,要避免运动,防止患者由于心肌压力过大造成病情加重。同时在老年冠心病的康复护理中,主要采取有氧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帮助冠心病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生活、工作能力,回归社会。与此同时,通过干预各种危险因索,阻止病变的发展,减轻冠心病的残疾程度和复发几率。
二、密切关注患者病情
对于接受康复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要密切进行病情观察,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和护理手段,防止病人的病情恶化。同时还要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康复治疗环境,让患者可以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治疗,让患者可以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和轻松的心情,这样才可以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率、死亡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冠心病作为常见的老年疾病,不仅对个体带来痛苦,影响生活质量,而且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一般接受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对冠心病这一疾病的不了解,甚至误解,会产生悲观心理,抵触心理,甚至会产生过激的情绪反应,研究表明,适当的心理护理和关爱护理能够有效地纾解老年冠心病的病症,对于疾病的康复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治疗,在关注患者病情变化的同时,也要关注患者的信息变化,为患者详细的介绍冠心病,告诉患者冠心病是可以治疗的,消除患者的悲观心理和抵触情绪。还要对患者的不良情绪和过激反应及时疏导,并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和反馈,与患者家属一同努力,使得患者可以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才能收获良好的治疗成效。
四、注重患者生活规划
冠心病治疗下需要对平时的饮食进行规划,禁食酒、糖、浓茶、肥肉、动物内脏等,还要注意少食多餐,禁忌禁食过饱。为了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饮食规划,可以根据患者平时的饮食习惯,定制一套专属的饮食菜单,适宜食用粗粮、蔬菜、水果等,帮助患者规范生活饮食习惯。
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运动规划,对于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合理适当的运动,帮助患者可以更好的进行康复治疗,最好选用舒缓的有氧运动,避免强烈的运动。
五、建立应急响应
老年冠心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很容易出现猝死的情况,所以在这一危险时期,应对患者的情况采取定期、定点的观察检查,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出现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保证患者可以再第一时间获得最及时的治疗。
另外,冠心病还伴有多种并发症,所以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要与医生及时沟通、配合,对患者的并发症进行及时治疗,这个时期还要对患者的心理波动做好观察,防止患者出现大的情绪波动,影响患者治疗。
六、总结
老年冠心病对老年人群健康具有极大的威胁,但冠心病是可以治愈的,所以老年冠心病的康复治疗起到了极其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要帮助患者早日康复,要对老年冠心病康复治疗进行合理规划,使得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以上的叙述,可以发现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要对整个康复护理过程做好规划,在进行康复治疗前,要对患者病情做好预期,并与后期的治疗护理,在进行康复护理过程中,不仅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的观察,同时也要对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关注,对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波动及时进行疏导,保证患者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不仅如此,在老年冠心病康复治疗过程中,还要有机会的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合理规划,帮助患者建立起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进而帮助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除此之外,还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应急响应机制,对患者出现的突发情况及时进行处理,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参考文献
[1]张美华;壮广梅;任玲;朱丽群.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护理[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8
[2]廖梅芳;李萍;陈思.老年冠心病患者康复护理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 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4年1月收治的58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给予相应护理, 实验组患者33例, 年龄范围:48~76岁平均年龄为: (60.75±3.28) 岁, 糖尿病的病程范围:1.7~20.6年, 平均病程为: (5.3±1.1) 年。22例男性, 11例女性。15例患者为心绞痛, 7例患者为室性早搏, 1例患者为急性的心肌梗死, 10例患者为阵发性的室上心动过速。对照组患者25例, 年龄范围:50~7岁 , 平均年龄 为 : (61.32±3.77) 岁 , 糖尿病的 病程范围 :2.1~21.年, 平均病程为: (5.9±0.8) 年。18例男性, 7例女性。12例患者为心绞痛, 5例患者为室性早搏, 1例患者为急性的心肌梗死, 7例患者为阵发性的室上心动过速。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没有较大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实验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因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这种疾病的病情较重 , 且治疗时间长, 而且很多患者会有病情的加重, 这就会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老年患者, 本身心理的承受能力就较差, 会产生焦躁、悲观、恐惧等消极情绪, 这会加重治疗难度。因此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树立治疗的信心。并指导家属多给予患者心灵上的温暖, 使其树立治疗的信心。并定期给予身体指标的检查, 并告知患者检查结果如何, 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
1.2.2饮食护理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饮食上的指导 , 若患者属于肥胖超重者, 可适当减少食量, 并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取, 给予膳食的合理调整, 保证营养均衡。每天增加绿叶蔬菜等新鲜蔬果的使用, 如, 菠菜、油菜、西红柿、苹果、黄瓜等, 尤其对于食量较大的患者, 可在餐前先吃个西红柿或者黄瓜, 从而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取。因为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的症状, 因此要叮嘱患者在衣兜内经常装有饼干或者糖块等食物, 可在低血糖时迅速给予能量的补充。
1.2.3心肌梗死护理有心肌梗死症状的患者会有胸痛、 胸闷以及心悸的现象。有些患者在劳累活动之后, 并没有压榨性的胸痛, 但也有呼吸困难和胸闷的症状。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对于该类患者要加强观察, 尽量避免血糖的大幅度波动。在患者空腹的状态下, 可给予相关水果的使用, 减少每餐的食量, 降低餐后升糖的波动。
1.3 统计方 法
对该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 采用χ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33例患者, 护理显效24例, 护理有效6例, 护理无效3例, 护理有效率 为90.9%;对照组25例患者, 护理显效1例, 护理有效9例, 护理无效6例, 护理有效率为76.0%, 差异较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为一种严重的疾病, 容易有意外情况的出现, 要给予护理措施, 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 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和心肌梗死护理, 使护理的有效率为90.9%, 远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由此说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采用优质护理, 可缓解病情, 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应采用的护理措施和方法。方法 选取2011年8月—2014年1月收治的58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给予相应护理, 随机分组, 实验组33例患者选择优质护理, 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探究两组人员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0.9%, 对照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76.0%, 差异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在病情的发展中给予降压、降糖和扩冠治疗的同时, 采取优质护理, 可缓解病情, 有效减少并发症, 使生命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优质护理,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志敏, 秦薇薇, 王慧琴, 等.糖尿病合并冠心病51例护理体会[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27 (16) :137-138.
[2]申英平, 高莉.循证护理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影响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31 (22) :148-149.
老年肺心病患者晚间护理 第5篇
肺心病是循环内科比较常见的一种老年病。
入院一般病情都比较严重,常伴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症状,且易反复发作,多数人都有多次入院的经历。
这类患者又往往在夜间发生病情变化,主要是呼吸困难导致心力衰竭,以致危及生命。
这不仅要求护理人员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而且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晚间的护理工作,以下是我科多年护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1 良好睡眠环境的重要性
肺心病患者不仅病情重且病程长,患者的情绪往往较差。
如果晚间的睡眠环境不理想,极易引起情绪波动而影响睡眠,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因此必须加强晚间病房管理,严格控制探视时间,保持病房肃静及环境卫生,晚间处置及巡视病房要做到。
“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以防惊动患者,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2 加强夜间巡视的重要性
护士巡视病房是护理过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能走过场应付了事,尤其是夜班护士,是否能够按时巡视病房,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名护士是否具有认真负责的精神,是否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这方面的工作主要依靠护士的自觉性、主动性。
按照巡视,使患者的每一细微病情变化都在视野之内,这样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避免不良后果。
曾有一例老年男性患者,病情较重,尤其晚间发作频繁,是夜班重点巡视对象之一。
一次凌晨,患者在没有按呼叫器的情况下,准备自己去厕所,走到门口即感到不适,而且症状迅速加重,胸闷、气短、大汗淋漓,颈静脉努张,口层发绚,面色苍白,不能站立,有濒死感。
幸好夜班护士巡视病房赶到,立即通知医师,并全力配合实施就地抢救;最终将患者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3 合理护理措施的重要性
夜间护理肺心患者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才能对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弓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肺心病患者长期患病,反复发作,致使精神紧张,思想负担较重,对治疗丧失信心,尤其害怕夜间发作而情绪不稳、失眠,影响休息,从而使病情更加严重。
了解患者的思想状况,实事求是地向患者耐心解释病情,鼓舞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对于安定情绪,保证夜间睡眠减轻发作和配合治疗是有利的。
由于日间口服及静点的药物至深夜及凌晨已基本被机体排、因此在睡前应有针对性地对重症患者应用一些茶碱类药物和强心剂,如氨茶碱、西地兰等,紫钳严重者可以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 L/min。
患者睡眠时采取右侧卧位,也可将床头摇起或垫高约15~30度角,减少回心血量以减轻心脏负担。
以上措施能有效地预防其发作或减轻病情。
调节饮食,肺心病患者应给予低盐低脂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较强的食物,限制晚餐及水的摄入,睡前2~3 h内应禁止进食。
另外,值夜班时要随时做好危重患者的抢救准备工作。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分析 第6篇
【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01月~2014年0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这些患者评分成两组,一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是为对照组,一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是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实施护理措施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社会关系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健康状况都有所改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为82.2%,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5.6%,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 冠心病 生活质量 影响
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冠心病患者常常出现思维迟钝、情绪消沉、抑郁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将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临床上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本次研究重点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选择2012年01月~2014年0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01月~2014年0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4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20例,最大年龄为77岁,最小年龄为54岁,平均年龄为(60.6±1.6)岁。其中文化程度仅为小学的有9例,文化程度仅为初中的有10例,文化程度仅为高中的有12例,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上的有14例。在45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19例,最大年龄为77岁,最小年龄为55岁,平均年龄为(60.8±2.5)岁。其中文化程度仅为小学的有8例,文化程度仅为初中的有11例,文化程度仅为高中的有11例,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上的有15例。观察组的文化程度、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首先是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常出现抑郁、焦虑、不安、烦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尽量开导患者,尽量和患者多沟通,和患者形成良好的朋友关系,帮助患者消除种种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让患者家属多关心和照顾患者,让患者感受到真情和呵护,并能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1]。其次是健康宣教。护理人员一定要重视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把冠心病相关的知识告诉患者,让患者对冠心病有大致的了解,能够放心治疗。护理人员要把需要注意的事项告知患者和患者家属,千叮咛万嘱咐患者一定要按时用药,出院之后也要定期回到医院接受复诊。第三是生理护理。冠心病患者需要多卧床休息,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帮助患者取最佳的体位,并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减少压疮的发生率。为了让患者感到舒适,可以采用双侧氧导管吸氧的方式。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血低流量吸氧,鼓励患者多喝水。在饮食方面,护理人员要控制患者摄入胆固醇高、脂肪高的食品,患者摄入的总热量不能超过30%,同时劝告患者多吃维生素高、低盐、易消化、清淡的流质饮食。最后是环境护理。患者住院之后,护理人员尽量营造一个安静的病房环境,保持病房的干净、清洁、通风和美观,确保病房的温度和湿度皆宜。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2.0软件包处理数据,使用t进行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护理措施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社会关系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健康状况都有所改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表1是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对比
组别健康状况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功能
观察组n=4538.66±9.7826.65±10.7748.18±12.4761.26±16.68
对照组n=4530.58±10.6220.75±18.4741.67±16.5050.56±20.50
在对照组中,患者不满意的有8例,较满意的有17例,非常满意的有20例,患者的满意度为82.2%。在观察组中,患者不满意的有2例,较满意的有13例,非常满意的有30例,患者的满意度为95.6%。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冠心病常见于老年人群体,并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患者常常出现思维迟钝、情绪消沉、抑郁等症状。冠心病极易引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疾病,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将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2]。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通过生理护理、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和健康宣教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本次研究中,实施护理措施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社会关系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健康状况都有所改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为82.2%,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5.6%,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云霞,席冠华,张辛,谢芳.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3,5(03):555-556.
[2]陈希萍,潘杰,李子萍,杜妙清,甘密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5(04):957-958.endprint
【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01月~2014年0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这些患者评分成两组,一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是为对照组,一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是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实施护理措施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社会关系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健康状况都有所改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为82.2%,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5.6%,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 冠心病 生活质量 影响
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冠心病患者常常出现思维迟钝、情绪消沉、抑郁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将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临床上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本次研究重点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选择2012年01月~2014年0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01月~2014年0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4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20例,最大年龄为77岁,最小年龄为54岁,平均年龄为(60.6±1.6)岁。其中文化程度仅为小学的有9例,文化程度仅为初中的有10例,文化程度仅为高中的有12例,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上的有14例。在45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19例,最大年龄为77岁,最小年龄为55岁,平均年龄为(60.8±2.5)岁。其中文化程度仅为小学的有8例,文化程度仅为初中的有11例,文化程度仅为高中的有11例,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上的有15例。观察组的文化程度、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首先是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常出现抑郁、焦虑、不安、烦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尽量开导患者,尽量和患者多沟通,和患者形成良好的朋友关系,帮助患者消除种种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让患者家属多关心和照顾患者,让患者感受到真情和呵护,并能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1]。其次是健康宣教。护理人员一定要重视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把冠心病相关的知识告诉患者,让患者对冠心病有大致的了解,能够放心治疗。护理人员要把需要注意的事项告知患者和患者家属,千叮咛万嘱咐患者一定要按时用药,出院之后也要定期回到医院接受复诊。第三是生理护理。冠心病患者需要多卧床休息,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帮助患者取最佳的体位,并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减少压疮的发生率。为了让患者感到舒适,可以采用双侧氧导管吸氧的方式。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血低流量吸氧,鼓励患者多喝水。在饮食方面,护理人员要控制患者摄入胆固醇高、脂肪高的食品,患者摄入的总热量不能超过30%,同时劝告患者多吃维生素高、低盐、易消化、清淡的流质饮食。最后是环境护理。患者住院之后,护理人员尽量营造一个安静的病房环境,保持病房的干净、清洁、通风和美观,确保病房的温度和湿度皆宜。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2.0软件包处理数据,使用t进行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护理措施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社会关系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健康状况都有所改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表1是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对比
组别健康状况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功能
观察组n=4538.66±9.7826.65±10.7748.18±12.4761.26±16.68
对照组n=4530.58±10.6220.75±18.4741.67±16.5050.56±20.50
在对照组中,患者不满意的有8例,较满意的有17例,非常满意的有20例,患者的满意度为82.2%。在观察组中,患者不满意的有2例,较满意的有13例,非常满意的有30例,患者的满意度为95.6%。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冠心病常见于老年人群体,并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患者常常出现思维迟钝、情绪消沉、抑郁等症状。冠心病极易引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疾病,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将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2]。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通过生理护理、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和健康宣教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本次研究中,实施护理措施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社会关系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健康状况都有所改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为82.2%,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5.6%,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云霞,席冠华,张辛,谢芳.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3,5(03):555-556.
[2]陈希萍,潘杰,李子萍,杜妙清,甘密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5(04):957-958.endprint
【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01月~2014年0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这些患者评分成两组,一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是为对照组,一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是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实施护理措施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社会关系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健康状况都有所改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为82.2%,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5.6%,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 冠心病 生活质量 影响
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冠心病患者常常出现思维迟钝、情绪消沉、抑郁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将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临床上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本次研究重点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选择2012年01月~2014年0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01月~2014年0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4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20例,最大年龄为77岁,最小年龄为54岁,平均年龄为(60.6±1.6)岁。其中文化程度仅为小学的有9例,文化程度仅为初中的有10例,文化程度仅为高中的有12例,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上的有14例。在45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19例,最大年龄为77岁,最小年龄为55岁,平均年龄为(60.8±2.5)岁。其中文化程度仅为小学的有8例,文化程度仅为初中的有11例,文化程度仅为高中的有11例,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上的有15例。观察组的文化程度、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首先是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常出现抑郁、焦虑、不安、烦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尽量开导患者,尽量和患者多沟通,和患者形成良好的朋友关系,帮助患者消除种种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让患者家属多关心和照顾患者,让患者感受到真情和呵护,并能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1]。其次是健康宣教。护理人员一定要重视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把冠心病相关的知识告诉患者,让患者对冠心病有大致的了解,能够放心治疗。护理人员要把需要注意的事项告知患者和患者家属,千叮咛万嘱咐患者一定要按时用药,出院之后也要定期回到医院接受复诊。第三是生理护理。冠心病患者需要多卧床休息,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帮助患者取最佳的体位,并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减少压疮的发生率。为了让患者感到舒适,可以采用双侧氧导管吸氧的方式。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血低流量吸氧,鼓励患者多喝水。在饮食方面,护理人员要控制患者摄入胆固醇高、脂肪高的食品,患者摄入的总热量不能超过30%,同时劝告患者多吃维生素高、低盐、易消化、清淡的流质饮食。最后是环境护理。患者住院之后,护理人员尽量营造一个安静的病房环境,保持病房的干净、清洁、通风和美观,确保病房的温度和湿度皆宜。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2.0软件包处理数据,使用t进行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护理措施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社会关系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健康状况都有所改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表1是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对比
组别健康状况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功能
观察组n=4538.66±9.7826.65±10.7748.18±12.4761.26±16.68
对照组n=4530.58±10.6220.75±18.4741.67±16.5050.56±20.50
在对照组中,患者不满意的有8例,较满意的有17例,非常满意的有20例,患者的满意度为82.2%。在观察组中,患者不满意的有2例,较满意的有13例,非常满意的有30例,患者的满意度为95.6%。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冠心病常见于老年人群体,并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患者常常出现思维迟钝、情绪消沉、抑郁等症状。冠心病极易引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疾病,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将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2]。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通过生理护理、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和健康宣教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本次研究中,实施护理措施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社会关系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健康状况都有所改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为82.2%,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5.6%,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云霞,席冠华,张辛,谢芳.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3,5(03):555-556.
冠心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所属社区服务站已确诊冠心病患者84例, 男46例, 女38例, 平均年龄 (60±6.9) 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 2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病情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每3个月随访1次, 指导并督促体检, 有特殊情况随时接受咨询。观察组: (1) 定期入户访视, 进行面对面健康教育, 每周1次, 每次30 min~60 min。 (2) 根据患者情况发放有关冠心病防治的健康教育资料。 (3) 每月1次邀请专家举办健康讲座。 (4) 电话随访护理干预措施到位情况, 开始每周检查2次, 患者依从性好则1个月后改为每周1次, 2个月后改为2周1次。如果出现偏差则随时予以纠正, 有特殊情况随时接受咨询。
1.2.2 护理干预内容
对照组:冠心病基础健康指导, 包括正确的服药方法, 低盐、低脂饮食的要求, 避免激动, 生活规律等日常生活注意事项。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内容基础上进一步细化, 做好评估, 增加干预措施对每一位患者的针对性, 并增加系统的心理干预和家属行为干预。 (1) 服药指导:评估患者服药情况, 通过健康指导使患者了解疾病的进展及预后、不同药物正确的服药方法, 以及不严格按时、按量服药的危害, 自觉按医嘱定时、定量服药。在指导用药过程中, 社区护士要教会患者自我监测方法,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要随时到医院就诊或视情况拨打“120”急救电话。指导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 居家时也要将硝酸甘油放在易取之处, 并且固定放置, 家属也要知道放置地点, 以便发病时能及时用药。用药效果不理想或病情难以控制时, 应尽快到附近医院接受救治。 (2) 指导合理饮食:患者应做到戒烟、限酒, 不喝浓茶、咖啡, 饮食以清淡为主, 并合理控制摄入总量, 以少量多餐为原则[3], 绝对避免暴饮暴食、饥饱不均。患者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少于6 g, 高血压患者每日钠盐摄入量少于5 g。控制患者每日胆固醇与脂肪的摄入, 胆固醇摄入量小于300 mg/d。患者应禁食油炸食品, 多食蔬菜与水果[4]。 (3) 指导合理饮水: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 定时喝水, 不要等到感觉口渴再饮水。睡前30 min、半夜醒来、清晨起床后均应喝一些白开水, 以稀释血液, 并促进血液流动。 (4) 排便指导:养成及时小便、定时大便的习惯, 避免憋尿引起的不适和大便秘结。排便时注意不能过度用力。 (5) 睡眠指导:指导患者生活要有规律, 睡眠时间合理, 防止睡眠不足, 避免熬夜。 (6) 指导合理运动:适当的运动不仅对冠心病患者无害, 还有积极的治疗作用。首先对患者进行评估, 了解患者身体状态以进行干预[5]。患者应以太极拳、保健操、慢跑、步行等有氧运动为主, 避免对身体造成伤害。运动时间不宜过长, 保持在1 h内为宜, 每日坚持运动[6]。注意运动量和强度一定要适宜, 根据身体情况进行调整, 以不感到疲劳、身心舒畅为度。 (7) 心理干预:评估患者心理状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使患者放松心情, 注意避免剧烈的情绪反应。指导同一社区患者多沟通, 交流经验, 舒缓紧张情绪, 使患者心境开阔, 心情改善, 并从与病友的接触中获得心理支持。 (8) 保持适宜环境:居住环境要保持空气新鲜、氧气充足, 房间经常开窗通风, 卧室中不要放置盆栽植物;冬季注意保暖, 避免寒冷刺激造成的应激反应和血压升高, 严寒季节要特别注意手部、头部、面部的保暖。不仅外出时要戴帽子、手套、口罩, 还要注意不要使用凉水洗脸、刷牙等。这些部位受寒, 可引起末梢血管收缩, 使心搏加快或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夏季高温使人交感神经兴奋, 心搏加快, 加重心脏的额外负担, 应注意防暑降温。 (9) 家属行为干预:让家属一同了解冠心病的各项护理干预内容, 以便监督、协同做好防控工作, 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或理解力较差的患者, 特别加强对家属的健康宣教, 取得家属配合, 共同帮助冠心病患者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同时家属的理解、支持及家属的正常心态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和情绪可以起到很大的正向作用。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见表1。
注:χ2=4.76, 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快速增加趋势, 而我国冠心病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现状则更令人担忧。随着医学模式逐渐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冠心病等慢性心血管疾病在治疗措施方面的重心已逐渐转移到疾病的社区防治和管理上来, 着重从疾病本身、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加强对疾病的干预[7]。由于社区的冠心病患者处于缓解期, 部分患者不发作时对疾病的危险认识不够, 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严重不适, 加之服药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受到家庭、社会、工作环境的影响, 很多患者不能坚持, 甚至有患者认为药物的副作用大而擅自停药、减量。有些患者又因为对疾病的知识了解不全面而过度紧张, 过度追求低盐、低脂而造成饮食营养缺乏, 怕劳累而很少参与集体活动和体育运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得到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各方面系统的指导, 并且始终由社区护士规律地指导和督促, 使该组患者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能坚持做到较规律地生活, 按时、按量、方法正确地服药, 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 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等, 患者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下降, 发作时病情也较轻。观察组患者只有2例发作, 症状均较轻微, 服药休息后缓解;而对照组有10例发作, 其中3例较重入院治疗。综上所述, 系统而持续的社区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发生率, 遏制冠心病的再发,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观察社区护理干预对社区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所属社区8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 对照组按冠心病常规健康服务管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的冠心病社区护理干预, 比较2组心绞痛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社区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生率, 降低疾病风险,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冠心病,社区护理,心绞痛,发病率
参考文献
[1]曹教育.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与护理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17) :2129-2130.
[2]梁万年, 路孝琴, 陈琦.城市社区冠心病临床路径的研制及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15 (7) :528-530.
[3]于秀芹, 程红.家庭护理干预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学, 2008, 14 (12) :1490-1492.
[4]焦溥蕙.冠心病的预防策略[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 (7) :860-863.
[5]苏彦芷.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8) :74-75.
[6]蔡建蓉, 容峰.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4) :82-83.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入的冠心病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 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8例。观察组男15例, 女23例, 年龄56~82岁, 平均年龄 (71.3±11.3) 岁;对照组男19例, 女19例, 年龄65~79岁, 平均年龄 (70.1±12.6)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内科药物治疗, 服用硝酸脂类或他汀类降血脂药等, 嘱患者家属密切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 注意按时吃药, 多休息, 适当进行运动等。
观察组则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1建立舒适和谐的就医环境:冠心病患者治疗的首要措施就是要卧床休息, 因而病房应尽量保持安静, 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时要注意动作要轻, 避免噪音刺激, 还要严格限制患者家属探视时间, 并嘱其不要在病房大声说话, 严禁吸烟, 经常开窗透气, 促进空气流通, 也可在病房放几盆植物花卉, 净化空气的同时也营造温馨的氛围, 使患者保持身心愉悦, 有利于病情的好转。2认知干预:可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 制定便于患者接受的冠心病知识宣传材料, 让各个层次的患者都能对本病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认识。耐心讲解冠心病的病因、发展、预后、主要治疗方法、日常保健措施等, 增加患者对疾病诊断及治疗的理解和认识程度。这种做法一方面能够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另一方面也能使患者了解本病的危险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这些因素, 有利于控制病情, 减少复发和并发症, 提高院后生活质量。还能增强患者对医师的信心, 肯定其治疗, 积极配合。3饮食干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都是本病的危险因素, 因而在饮食方面应十分注意, 严格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食用芹菜、韭菜等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 促进胃肠蠕动, 避免老年患者便秘的产生。也可适当食用木耳、香菇等有降胆固醇功效的食物。嘱患者多饮水, 尤其是在清晨起床后要喝一大杯水, 稀释血液, 降低黏稠度, 预防冠心病的再发生。4用药指导:很多患者由于副作用不能耐受或在病情好转后会自行减少药量或停药, 这种盲目的做法会严重影响治疗的效果, 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甚至死亡。因而护理人员有责任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嘱其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药物的加减, 并要注意听取患者服药后的不适, 及时与主管医师进行沟通, 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5出院指导:要嘱患者多卧床休息, 减少体力劳动, 但也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运动锻炼, 运动不宜剧烈, 要以有氧运动为主, 规律化, 循序渐进的进行。老年患者可以选择太极拳、散步等活动。护理人员还应详细的了解患者日常生活习惯, 让其正确认识哪些是正确的, 哪些不利于康复, 鼓励其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 摒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建立院后随访制度, 提醒患者按时到医院做复查。
1.3评价指标:
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 (QOL-C30)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进行生存质量评分[3]。主要对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四个方面进行评定, 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生存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统计全部实验数据, 其中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检验标准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后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1。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趋势逐渐升高, 多见于45岁以上的男性, 55岁以上或者绝经后的女性, 临床多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样疼痛, 可向左上肢、左肩放射, 多持续1~5 min, 在15 min内缓解, 劳累、寒冷或饱餐多会诱发本病, 而且本病还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 而且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4]。
医学模式的改变已经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医学不仅是要使患者的生命得到延续、症状得到缓解,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研究显示[5]合理的护理, 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有效的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提高患者院后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也显示, 综合化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的身体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能力,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核心量表 (QOL-C30)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和谐的就医环境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增加积极的心理因素, 提高治疗效果,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认知干预能够使患者在对本病有一个客观认识的同时, 有效的规避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 增加对医师的信任, 积极配合治疗, 遵从医嘱。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诱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 因而饮食干预能有效的培养患者合理的饮食, 保证治疗效果并预防并发症, 减少复发。出院干预是保证患者院后能健康生活的关键。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关尊红.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4) :626-627.
[2]路萍.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2, 41 (5) :90-91.
[3]梁伍今, 李慧丹, 张玥.家庭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 (5) :907-909.
[4]张静萍.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1 (36) :71-72.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分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4月我院心血管内科冠心病老年住院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试验组男36例,女17例,年龄60~84岁,平均66.38±5.78岁,病程3~10年,平均5.79±3.65年,急性心肌梗死3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0例,心绞痛8例;对照组男38例,女15例,年龄62~87岁,平均65.36±6.92岁,病程2~10年,平均6.22±4.52年,急性心肌梗死3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9例,心绞痛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冠心病类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经临床、CT检查,并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心功能Ⅰ~Ⅲ级,住院7天以上;排除精神障碍、血液免疫缺陷、恶性肿瘤、无法配合及其它脏器器质性病变患者。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观察病情、床边常规宣教及输液等基础护理。
1.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了解老年人的心理活动,选择合适的时间与患者沟通交流,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制定针对性心理护理方案,冠心病发病时患者心痛难忍,应向患者讲解其预后情况,子女因工作等原因无法在身边照顾者,责任护士要定期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健康教育: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一对一沟通,明确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开展讲座详细解释患者的问题,重点分析冠心病知识、治疗及预后,患者可向专家提问,专家集中解答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增强患者的健康意识,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3)行为干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往往存在一定问题,应指导患者培养正确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及时指导和劝阻吸烟酗酒的男性患者,告诉患者每天规律作息时间,保持良好情绪,合理膳食,保证日常营养并减少不合理饮食,以免加重病情,膳食结构为低盐、低脂、清淡,少食多餐,避免饱食;(4)康复训练:调整患者的姿势、呼吸频率及方法,改善氧气供应状态,每天进行30min左右的有氧运动,早晚各1次,指导患者进行放松性穴位按摩,改善其全身血液循环,按摩时可适当播放轻松音乐,调节患者心理情绪;(5)出院指导:登记完善患者联系卡,定期随访患者,通知患者按时复诊,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指导患者服药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1.3 观察指标
(1)心理状况[2]:干预前后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和SDS评价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每个量表20道题目,采用5级评分制,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患者焦虑、抑郁状况越严重;(2)生活质量[3]:采用生命质量普适性测定量表(SF-36),一个条目健康变化评价过去一年内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其余35个条目组成8个维度,包括总体健康、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状况,每个维度分别计算得分,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高;(3)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一对一调查患者的满意度,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2.1 心理状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SAS、SD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1)P<0.01
2.2 SF-36量表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1)P<0.01
2.3 护理服务满意度
试验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1
3讨论
冠心病治疗时间和恢复时间较长,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焦虑、抑郁及恐惧等心理状态。心理紧张者会出现糖脂代谢紊乱,血糖、血脂异常升高,血栓加快形成,同时血液粘稠性、凝固性增加,从而加重患者冠心病病情[4]。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康复训练和出院指导。心理护理促进患者间的交流,宣泄其不良情绪,倾诉心得、体会,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健康教育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情况,消除患者恐惧等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研究表明,患者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均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促进患者恢复。康复训练是综合护理干预最重要的措施,患者每天进行呼吸、有氧运动等训练,能恢复和增强患者的心肌功能和抵抗力,并调试患者的心理状态。出院指导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疾病状况,及时复诊,关心照顾患者心理变化,消除患者的孤独感。
本研究表明,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较传统护理显著改善,同时综合性护理干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其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可见,综合性护理干预提升临床护理质量与水平,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06例冠心病老年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干预前后评价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质量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试验组SAS、SD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及其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
关键词:冠心病,护理干预,生活质量,老年
参考文献
[1]汤鸿鹰,吴玲晓,曹雪.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2,11(3):211-213.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出版社,1999:41-43.
[3]许绵绵,戴若竹.应用中文版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评估冠心病患者接受康复干预后生活质量的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12,9(32):50-51.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健康信念模式,生活质量,焦虑
健康信念模式是指个体为维持或促进健康,达到自我满足、自我实现而采取的行为与信念防止,包括疾病知识知晓程度、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等几个方面的行为。健康信念模式对人们的健康状况有重要的影响。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冠脉血管狭窄、阻塞,致心肌供血障碍而引起的心脏病[1]。临床观察发现,大多数冠心病患者缺乏健康信念模式,导致自暴自弃,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危及生命[2]。自2010年1~12月,我院对收治的220例冠心病患者有针对性的开展以建立健康信念模式为主的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12月我院收治的2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10例。年龄60~79岁,平均66.2岁;男120例,女100例;高中以下180例,大专以上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冠心病内科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健康信念模式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或行为反应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其实施要分为4个阶段:(1)心理诊断阶段。首先与患者进行亲切交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找出患者患冠心病的原因,如平时饮食不合理、生活不规律、脾气不好等。(2)领悟阶段。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患冠心病的原因,找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使患者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和情绪是导致冠心病的原因。(3)修通阶段。主要采用质疑和夸张式的提问,与患者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改变患者的不合理信念。(4)再教育阶段。探索患者是否还存在与该症状无关的其他非理性信念,并与之辩论,使患者学习并逐渐养成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的方法,用理性方式进行思维。
1.3 评价标准
采用我科自行设计实施的冠心病健康信念模式问卷调查表进行生活质量调查,包括对疾病知识知晓程度、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不良生活行为改变3个方面,由专人负责访视、指导与代为填写,调查表现场发放,现场收回。同时,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护理前后的SAS评分比较。SAS的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在自评结束后,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取得总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总分越高,焦虑的程度越高[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5统计软件对本文所有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比较
调查表回收率为100%。结果显示,通过建立健康信念模式,护理组的疾病知识知晓情况、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不良生活行为改变都有了明显改善,90%以上的患者达到了健康生活质量水平。而对照组3项指标虽然也有所改善,但是改善幅度不大,都在60%左右。见表1。
2.2 SAS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SAS评分无显著差异,都有所焦虑。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护理组患者SAS评分有了明显降低,表明焦虑情绪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健康信念模式以心理学为基础,由刺激理论和认知理论综合而成,强调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对行为的主导作用,目前已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促进行为改变较为成熟的理论模式[4]。国内外的多项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抑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有研究报道,冠心病患者中伴焦虑者占65%[5]。
建立健康信念模式对改变老年冠心病患者不良生活行为和提高疾病知识知晓情况与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有重要影响。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可以针对不同患者,采用小组授课、专项讲座、个别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进行冠心病诊断、治疗、预防及自我保健的指导,增加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热情和兴趣,做好自我管理,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6]。同时建立健康信念模式,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不同时期得到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的健康教育,变护理人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变患者“为我护理”为“自我护理”,使患者相信“我能做”。建立健康信念模式,促进患者角色自律性提高,实现健康教育目标,确保患者生活质量提高[7]。
本组结果显示,通过建立健康信念模式,护理组的疾病知识知晓情况、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不良生活行为改变都有了明显改善,90%以上的患者达到了健康生活质量水平。而对照组3项指标虽然也有所改善,但是改善幅度不大,都在60%左右。护理前两组患者都有明显的焦虑症状。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护理组患者SAS得分有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情绪显著改善。
总之,老年冠心病患者有着低于正常人群的健康行为水平与焦虑情况,而应用健康信念护理模式能够改善生活质量,缓解焦虑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瑞红.中年女性健康知、信、行问卷初步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护理管理,2009,1(2):35-37.
[2]寿松涛,刘洪斌.动态心电图——心脏病患者的忠诚监护兵[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7,(2):8-9.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67-1475.
[4]施齐芳,李小妹.糖尿病病人健康价值与生话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833-835.
[5]Csaba BM.Anxiety as all independent cardiovascularrisk[J].Neuropsy-chopharmacol Hung,2009,8(1):5-11.
[6]Ingrain S,Maher V,Bennett K,et al.The effect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eitation training on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of cardiac rchabilitationpatients[J].Resuscitation,2009,71(1):89-96.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 老年人;冠心病;抑郁症;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0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397—02
Study on nursing interventions on elderly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rehabilitation
WU Ming,DENG Li—hong,TAN Xiao—ying,YANG Hai—xia,WU Yu—jiao,HUANG Yan—fang,ZHU Lie—he
1.Guangdong Province Huizhou city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dong,Huizhou 516001;2.Guangdo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Guangdong Huizhou 516001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in elderly coronary artery disease.Methods Screening October 2010 to October 2011 in our hospital,9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depression,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45 cases each.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rugs and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the treatment group give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is basis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and analysis.Results Three months 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SDS score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SDS scores of the control group;SAQ scor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AQ score;and the treatment group relaps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relapse rate.P<0.05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lderly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is worthy of clinical,social,family members should be given to the care of older people enough.
【Key words】 Elderly;Coronary heart disease;Depression;Nursing intervention
焦虑、抑郁等情绪往往伴随着老年冠心病而发生,不仅会使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而且使冠心病的程度加重、發作次数增加,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效果和预后。本文旨在分析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伴随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其疗效并做出结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90例年龄≥60岁的冠心病伴随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60—91岁,平均(78.42±8.49)岁;抑郁症的病程为5—18年,平均病程(13.2±4.7)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以及用药情况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干预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冠心病药物治疗以及适量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
1.2.1 心理护理 护士主动向观察组的患者介绍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和预防措施,并且与患者交流沟通,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不同患者的精神及心理状态,不同的性格、抑郁程度等因素,直接的或间接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则不给予心理干预。
1.2.2 家庭教育 主治医生定期为治疗组的患者家属举行冠心病及抑郁症的相关知识、药物指导和家属应对技能的讲座,出院后每月随访两次,及时给予指导。对照组则不进行家庭指导。
1.2.3 康复训练 根据治疗组患者年龄、病情的不同,早、晚餐2小时后各运动1个小时,可选择慢走、慢跑等运动方式。对照组则由专门的护理人员组织在室内娱乐,如看电视、看书报等。
1.3 评定方法 由专职人员对患者入组时及干预三个月后多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心理状态观察采用标准的Zung抑郁量表(SDS),该表共有20项内容,每项有1—4分,代表相应事件发生的频率,将20个问题的得分相加为基本分值,将其乘以1.25为标准分,标准分≥53分为抑郁,分值越高表示抑郁的程度越严重。生活质量的评定则采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其包括5个因子19个项目,分别为躯体活动受限的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情况、疗效满意的程度、疾病认识程度,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机体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越好[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的比较 详细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详细结果,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复发率的比较 对照组复发8例(17.8%);治疗组复发1例(2.22%)。观察两组的复发率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冠心病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可受到心理因素的极大影响,本调查中冠心病伴随抑郁症的发病率为36.8%,高于一般人群的抑郁症患病率,其主要症状有:心境持续低落,并伴有兴趣丧失、疲乏感或精力减退、内疚感或自责,严重的可导致自伤甚至自杀行为,更多的则表现为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2]。
冠心病伴随抑郁症的发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心理因素。冠心病的常见症状为心绞痛,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常常会有一种地位改变、子女分居等因素都会诱发或加重老人的孤独感、寂寞感和无助感,进而诱发抑郁症[3]。②病前人格特征。患者固有的人格特征,如内向、固执、孤僻、神经过敏等都容易诱发或加重患者的抑郁症。③生物学异常。神经递质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的不平衡,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异常,生物节律紊乱等[4]。④生理学退化。老年人的大脑发生退行性变,学习及思考能力减退,使得主动性不够,性情固执,以致对社会逐渐不适应。故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成为诱发老年人抑郁症的主要因素[5]。
综合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处理好其与家庭的关系,并认识到抑郁症对冠心病产生的不良影響,从而增加积极的心理因素,建立有效的对应机制,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三个月后,治疗组SDS评分明显降低并且低于对照组,SAQ的各项评分均增高并高于对照组,其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积极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积极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改善老年人冠心病伴随的抑郁症,可增强患者的保健意识,使其心理上得到肯定和安慰,助其保持病情稳定和良好的情绪,并降低冠心病的复发率,甚至是防止老年人冠心病伴随抑郁症发生的最根本措施,社会和家属也应给予老年人足够的关怀。
参考文献
[1] KE,Whelan DJ,Conno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chanisms of ineraction[J].Biol Psychiatry,2009,54(3):234—238.
[2]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8(32):38—40.
[3] 陈远岭,徐俊冕.抑郁性精神病与抑郁症的临床特征比较[J].中华精神神经杂志,2008,27(8):224—229.
[4] 常吐艳.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38(3):24—27.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冠心病,冠脉介入,围手术期,护理
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也在无形之中增加,所以引发的多种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其中糖尿病与冠心病就是最为突出的两种。患者在患有糖尿病后,其身体机能出现了变化,所以冠心病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1]。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对冠心病患者施以冠脉介入治疗,同时在围手术期施以优质护理,去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随机抽取44例,按照单双号标号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与治疗组,每组平均22例患者。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最大的为56岁,年龄最小的为30岁,平均年龄为(43.78±3.13)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14例,女性患者为8例;年龄最大的为55岁,年龄最小的为32岁,平均年龄为(40.13±2.97)岁。两组患者的病程都在4个月至26年之间,均经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病情均需接受冠脉介入手术。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该组患者接受治疗期间采用的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
观察组:该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行优质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由于患者长期经受疾病的困扰,一部分患者经受长期治疗的痛苦,所以对治疗失去了信心[2]。另一部分患者因为首次接受冠脉介入治疗,所以你内心会充满了焦虑与恐惧,针对这两种情况,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的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想患者讲解相关治疗知识,使患者对治疗有信心,并且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实施治疗方案。(2)患者接受手术前,应该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对皮肤进行彻底的清洁,但是注意不能会用刺激性较强的清洁剂,衣服选择棉麻宽松的,防止皮肤瘙痒抓挠,预防感染。(3)由于患者患有糖尿病,所以在饮食上也应该注意。由于糖尿病患者有着特殊的体质,术后,伤口很难愈合[3]。从而大大的增加的感染的几率,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应该更加注意感染的发生情况。在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的同时,督促患者服用降糖药物,并且对患者的血糖及时测量。(4)手术中,护理人员应该积极配合主治医生的工作,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观测,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的向医生汇报,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4]。(5)术后护理人员应该督促患者大量的饮水,每次饮水量以不出现腹胀为准。每天观测患者的尿液颜色,防止因为术前使用抗凝药物出现不良的反应。(6)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应该积极主动的向患者介绍出院后应该注意的事项,保证患者恢复期间,也能对自己的身体情况及时的注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以上两组冠心病患者冠状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所得数据,均采取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加以分析。最终统计结果P<0.05时,表示两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患儿相关数据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对比
两组患者不同模式的护理后,其护理满意度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0.9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82%(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护理模式后,其生活质量评分情况。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围手术期,对观察组患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施优质护理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只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来看,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的增加,此类疾病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5]。冠心病其发病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肥胖、抽烟、糖尿病以及高血压、血脂等。冠心病患者中很多患者都出现心梗现象。现阶段对于冠状动脉治疗的方式不断进步,其中一种冠脉灌注方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医学中,尤其是治疗冠心病患者中[6]。但由于此类手术在术后会出现大量的出血、患者心律波动大以及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等症状,这些症状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灌注治疗围术期期间应该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的出血以及并发症的产生,并且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这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医学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建琴,兰颖,牟玉梅等.糖尿病足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突发事件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2):132-133.
[2]付连英,司群营.高龄胆囊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15):58-59.
[3]李利军.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7):38.
[4]刘艳.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行冠脉搭桥术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河北医药,2014(12):1804-1806.
[5]孙敏,刘莹莹,王晓彤等.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关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3):501-503.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分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