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一夫人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第一夫人范文(精选12篇)

第一夫人 第1篇

玛莎华盛顿是华盛顿的夫人, 华盛顿庄重威严, 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但是他同时也让人感到有强烈的距离感。这个方面的原因是因为华盛顿在社交方面生性严肃, 不大喜欢和陌生人交往, 又希望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以保持自己的威严。但是这种方式难免让有的人认为华盛顿傲慢自大, 难以接近, 甚至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异样距离感。有一位欧洲的访客拜访他后说道:“我感到他礼貌的举止之下似乎隐藏着一种令人厌恶的冷漠, 真是令人气愤!”玛莎华盛顿做了很多积极的工作, 来弥补丈夫的不足。

玛莎到达首都后的第二天, 就登上了美国总统的政治舞台, 参加了政要云集的晚宴。第三天, 纽约各社会团体还为玛莎举办了专场接待会。他们夫妇俩拥有雄厚财力, 玛莎开始变得时尚起来, 成为纽约政治圈子中众人喜爱的对象。副总统夫人阿比盖尔亚当斯对身边朋友说:华盛顿夫人头发已经白了, 牙齿很漂亮, 谦逊而又受人爱戴, 和蔼可亲, 举止不矫揉造作;她衣着朴素, 但是每件衣服都是质量上乘。

作为总统, 华盛顿不得不面对纷至沓来的谋求职位者、政府人员、老兵各色人等, 为了接待好这些人, 他采取了举行招待会的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每周二的下午3点, 华盛顿本人盛装出席活动, 照稿宣读自己的想法, 在严肃安静的氛围中接待来访者。这样的场合是庄重的, 严格遵守一定的礼仪形式, 但是也难免有那么一些单调乏味。

玛莎找到了一个弥补的方法, 她在每周五的晚上7到10点举行活动, 接待女性访客在内的各种访客, 以一种家庭聚会的形式让很多朋友感到满意。这个活动内容不复杂, 类似于茶话会, 玛莎请大家喝茶、喝咖啡, 品尝柠檬水, 吃冰激凌。作为女主人, 她用心招待着大家。在这种轻松环境下, 华盛顿本人也经常一身休闲打扮, 参加进来。作为女性们仰慕的英雄, 华盛顿身边总不缺乏年轻美丽的女士围着他聊天, 华盛顿本人也表现得优雅、轻松, 没有了总统的严肃架子。华盛顿还特别关注参加活动的女士数量。一次, 他在日记中记载, “今晚的客人非常少, 女的尤其少。”

不过这样的活动, 也曾受到过批评。刚从英国君主专制中争取到自由的美国人, 有的在报纸上就毫不客气地指责玛莎举行的晚上活动是君主招待会, 或者是王后的聚会。但这个批评并没有改变这一活动, 因为华盛顿夫妇对活动的效果是满意的, 花费的也并不是国家资金。同时, 每隔一个周四, 玛莎还和华盛顿一起, 在下午四点钟举行一次正式宴会, 宴请政界要人和朋友。玛莎准备的十分认真, 来客曾记录到:“桌子上的饭菜非常丰富, 主菜有烤鱼、熏肉、飞禽, 还有冰淇淋、果冻、布丁、甜瓜等, 华盛顿通常会喝一品脱啤酒, 两到三杯白酒, 一喝完酒他就更加活跃。”

用思想和文笔影响了两代总统的阿比盖尔亚当斯

阿比盖尔亚当斯是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的夫人, 与玛莎华盛顿一样, 由于丈夫参加美国革命, 她不得不在家中独自经营农场, 操持家务, 教育子女。但一有时间, 阿比盖尔就做着与绝大多数美国妇女不一样的事情, 自学成才、文笔优美的她经常以日记形式, 写下上至国家大事, 下至生活点滴的文章。随着1783年《巴黎和约》的签署,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阿比盖尔随着时任美国驻欧洲代表的丈夫, 来到了欧洲, 游历了法国、英国等地。这种国际视野, 为她的写作增加了很多有趣的材料。

1787年亚当斯当选为美国副总统, 华盛顿辞职之后又当选为总统, 阿比盖尔亚当斯从此走上了美国政治舞台。与玛莎华盛顿的贤内助形象不同, 有着超越一般美国女性很多的文化思想的阿比盖尔, 高调参与了很多政治活动, 她把自己对于妇女权益的维护, 对于美国联邦制的支持, 带进了美国总统的社会活动之中, 直接影响着亚当斯和他的政府。这种影响力如此明显, 以至于有的政治对手直接称呼阿比盖尔亚当斯为总统女士。

阿比盖尔还成为了入住美国白宫的第一夫人, 但当时白宫刚刚建成, 她也就成为了收拾白宫的第一人。此时首都华盛顿仍然犹如荒野, 白宫虽号称豪宅, 适合居住, 景色优美, 但是阿比盖尔抱怨道:这里遍布着粗重的木料, 却找不到一个人去为总统一家砍一些壁炉用的柴火。阿比盖尔不得不照顾好一家人, 还要接待好来访者, 因此自己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了影响, 一度不再活力充沛。

1801年由于丈夫竞选连任失败, 阿比盖尔随丈夫回到老家, 继续自己的随笔写作和相夫教子。令人意外的是, 她的这两方面事情都做得极为成功。写作上, 她的大量日记以书简作品的形式, 经过整理以《亚当斯夫人书简》和《革命时期的约翰亚当斯和夫人家书录》为名出版, 这些作品甚至成为美国早期历史研究的资料。教子上, 她竟然培养出了一位美国总统, 她的大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接受她的教育长大, 并于她逝后当选为美国总统。

多莉麦迪逊因美貌为总统加分, 以勇敢来拯救美国国宝

多莉麦迪逊是美国第四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的妻子, 与玛莎华盛顿相同, 她是第一任丈夫病死后才再婚, 带着孩子嫁人的, 但是她的丈夫麦迪逊远没有华盛顿那样的威仪, 而是一个严肃、朴素、矮圆胖的家伙, 表情单一, 甚至被人称作走在送葬路上的老男人。和多莉麦迪逊的婚姻, 改变了麦迪逊很多, 他的青春再度焕发, 成了风度翩翩的跳舞老手, 餐桌上也是谈笑风生。

多莉还为丈夫的政治生活不断加分, 在麦迪逊外出竞选演讲时, 她经常坐在前排助阵, 还以自己热情开朗、得体举止的行为为丈夫的公众形象积极助力。1808年, 查尔斯科特斯沃斯平克尼在总统竞选中失败, 他自己总结道:“我是被麦迪逊夫妇俩击败的, 如果我面对的是麦迪逊先生一个人, 我的运气会好些。”毫无疑问, 多莉已经成为麦迪逊总统的巨大政治财富。

多莉熟谙如何做第一夫人, 在上一任托马斯杰斐逊总统时期, 因为杰斐逊没有夫人, 多莉客串过兼职总统夫人, 参与了很多政治活动。成为真正的第一夫人后, 她如鱼得水, 衣着光鲜, 举办过多场令人难忘的舞会、招待会、餐会, 甚至和别人打牌都玩得非常尽兴。在阿比盖尔亚当斯的印象中, 应邀去和多莉麦迪逊共进晚餐的人, 去过她家后, 都赞不绝口。有一位外国外交官, 也说她生来就是一个出色的女主人。

多莉还引领了餐饮、服饰的潮流。她对餐会中的菜品, 进行了认真研究, 她从美国各地朋友处收集菜谱, 指导厨师做给大家吃, 很快这

些菜品就风靡了华盛顿, 甚至在美国流传开来。她曾经戴过的类似土耳其头饰的丝质头巾式无檐帽, 被人们称为“多莉麦迪逊头巾式无檐帽”, 甚至欧洲都有人仿照此款式制作和使用。不仅如此, 多莉还一度领导着美国的时装潮流, 她穿过的服饰款式, 得到了很多女士的效仿。

多莉不仅美貌, 同样勇敢。她入住白宫时, 白宫依旧比较简陋, 需要不断修缮, 因此她直接指挥进行了各项检查、修理工作, 对于白宫的建筑等情况十分清楚。1814年8月24日, 由于美英再度交恶, 英军攻进了华盛顿, 人们纷纷四散逃命。在这个危急关头, 多莉不顾个人安危, 与几个人一起将重要的文件物品装载到一辆马车上之后, 才紧急撤退。途中甚至遇到了几名英军士兵, 但是侥幸没有被拦截。这批物品中就包括现在仍然挂在白宫墙上的美国国宝乔治华盛顿的画像。这一事情, 在美国被传为佳话。

由于多莉的努力, 麦迪逊总统和美国社会一直保持了良好的联系。1894年多莉在81岁高龄时去世, 美国总统扎卡里泰勒予以她高度评价:“她永远不会被人忘记, 因为半个世纪以来, 她是我们真正的第一夫人。”

在禁酒方面异常坚定, 捍卫美国传统文化的露西海斯

露西海斯是美国第19任总统卢瑟福海斯的夫人, 她形象靓丽, 在1877年海斯入主白宫之后, 她很快以出色的女主人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新闻界很喜欢这位富有人情味又聪明的总统夫人, 白宫政府人员也很喜欢这位邀请他们参加感恩节晚宴的女主人。

海斯总统在总统竞选中优势很小, 仅仅依靠一张选举人选票的优势才得以当选总统, 上台之后, 他不得不非常重视两党之间利益的协调, 后来也没有争取竞选连任。在微弱的优势基础上, 海斯总统也特别重视与外界的关系, 这一方面露西海斯帮了他不少。而且, 露西海斯所表现的主动性, 以及与总统、政府形象工作的密切配合, 还成为了后世的榜样。

露西作为第一夫人, 把对禁酒的热情发挥到了极致, 从白宫做起, 配合政府的禁酒号召。她禁止任何酒精饮料出现在总统府的餐饮、宴会场所。当时饮酒问题在美国社会争议很大, 很多人支持露西, 美国基督教妇女禁酒协会为了感谢她, 甚至为她特制了一幅全身肖像画, 赠给了她, 后来这幅画长期挂在了白宫。但是也有不少人反对露西, 因为她经常用柠檬水代替酒精饮料, 就给她起了一个不好听的绰号“柠檬水夫人”。

露西还配合海斯总统, 营造了良好的总统夫妇形象。她给总统府开创了一些经典活动, 比如开始在白宫草坪上举办复活节蛋卷宴, 后来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传统。她和丈夫一起隆重举行了结婚25周年纪念仪式, 活动中, 两人在当年婚礼时老朋友在内的来宾面前重温结婚誓言, 大家齐声高呼为他们庆祝, 场面温馨感人。因为露西的用心, 在外界面前, 人们看到的白宫是一个充满趣味、积极向上的世界。

读后感永远的第一夫人 第2篇

——《宋美龄传》读后感 一直以来很喜欢人物传记,特别是那些中国历史上的奇女子,他们就像是一块块美玉,装点了男性为主导的半壁江山。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一个弱女子想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天,那要比男人付出百倍的努力,西汉的窦太后是这样,唐代的武则天是这样,清代的慈禧是这样,民国的陆小曼也是这样。带着对这些奇女子的崇拜之情,我又读了一本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女强人的故事,有关于宋家的第二个“第一夫人”——《宋美龄传》。

读这本书,你看不出是一本专门为宋美龄做的传记,因为全书涉及到的人物太多,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去交代她的家庭,以及与之相关的人际关系网。这是从一个大的背景去讲述一个人物的经历,不仅使人物更加鲜活,也更容易让读者去感受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人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必然性,这样我们也不会再用片面的眼光去判断一个人好还是不好,而是更为客观公正的去了解他们的世界。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导师”,我认为这句话用在宋美龄的身上一点都没错,父亲宋耀如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而且是一个眼光开阔的明世人,他早年在国外学习的经历造就了他思想解放、自信、坚毅的性格,同时他还是一个极具慈善心的传教士,虔诚的基督教徒。而她的母亲则是一个端庄、贤惠、有主见的女子,在要求女人都是“三寸金莲”的年代,她就逆世俗,长着一双天足;都说旧社会的女子都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她却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他们结婚生子后,更是建立起了良好的家规,不仅使六个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给他们建立起了男女平等,文明进步的人生观,这对后来宋家六个兄弟姐妹都成为中国近代政治上、经济上响当当的人物做了良好的铺垫。

当然在宋美龄的一生中对其重要的人还有很多,大姐宋霭龄对其影响是极大的,对于敢爱敢恨,高傲霸道的“小灯笼”来说,只要是大姐的话她都言听计从;而对于二姐宋庆龄由于两个人在性格、人生观上的差异,她们有过争吵,甚至是决裂,但作为同流宋家血脉的姐妹,到了晚年她们心中的坚冰也慢慢融化,“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大人物的心中也深深浸润着中国生生不息的宗族观。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有她的丈夫——蒋介石,从恋爱,到结婚,到跟随他左右,做好他的贤内助,书中都有很详细的记载,有人说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仅仅是政治利益的结合,但是我却在战火硝烟中感受到一份最朴实,无言,相互扶持的爱。可能他们的政治光芒都太耀眼了,以至于他们的爱情在我们看来就是微不足道的了,但是没有爱情,我觉得这份记载的历史也太过苍白。

纵观全书,宋美龄一生大致分三个阶段,年幼留学--外交家--泪洒太平洋,她以美雅娇小的姿态,敢于冒险的精神,成为国际舞台上纵横风云的外交天才;同时,她是“狠毒的心肠却戴着微笑的面具”,是垂帘听政的秘书,但作为女性,我们从她身上看到更多的是做一个温柔,善解人意的妻子;作为军人,她,勇敢,智谋,处变不惊,但凡其中有甜,有酸,有忠诚,有奸诈,有浪漫也有平凡...她,有美丽的容貌,作为蒋介石的妻子,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夫人”。有超人的才华,掌握着胜似母语的英语,是位杰出的外交者。有卓越的能力,组建中国的航空队并出任总司令。有非凡的勇气,毅然在西安事变中赴华清池救夫,勇敢的在辽沈战役中奔赴前线鼓舞士气。有执著的信念,虔诚的信仰基督。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荣耀的背后隐藏着伤感与阴险。她,有痛苦的悲哀,杜鲁门上台后她在美国倍受冷落,洒泪太平洋。有狠毒的心肠,指使杀害杨虎城及大批进步人士和革命者。有残忍的手段,下令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制造南京血案。有无限的贪心,耍弄权力,巧取豪夺,私吞中国的财富,维持着四大家族的势力与平衡。

在那风雨如晦、动荡飘摇的年代,她虽然无法力挽狂澜,却也是粉墨登场,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一幕。算不上一个伟人,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非凡之人。

是人就有优点与缺点.奇人,就有功绩与过错.在其传记中客观、真实的再现历史,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评价。作者以详实而又生动的记录让我了解了她。

功功过过,是是非非,历史给予了最公正的评价和判断。顺天者昌,逆流者亡。是时代造就了她,她有成功,有失败;有风风光光的年轻时,也有安静寂寞的老年时光;有过追名逐利的浮华,也有风景都看透了的释然。一切成为过去,那段非凡的影响都载入历史。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斯人已去,时间给予他们最为公正客观的评价。

做一个坚强、自主的女性,有理想,有追求的女子,这是我读宋美龄的人生经历得到的感悟。不管将来如何,起码我应该立足当下,为了梦想而拼搏,为了更好的明天而努力,也许我无法企及他们的那样的成功,但至少要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自己期望的人。

做一个坚强的女子

坦然面对,勇敢体会,酸甜苦辣,个中滋味

忘记消逝的人和事

不能拥有的,懂得放弃

不能碰触的,学会雪藏

与其沉溺过往,不如沐浴晴朗

扔掉悲伤和孤寂,摆脱无助和漠然

不再害怕未知,不必盲目迷茫

做一个优秀的女子

工作,生活,尽力做到更好学会爱自己,照顾自己,对自己好一点

做该做的事,处该处的人

珍惜该珍惜的生活

能应对突如其来的嬗变,可安于平淡无奇的安闲

大风大浪自有惊涛拍岸的雄壮,柴米油盐也有细水长流的温情

人文学院

公管091郭明

最美第一夫人 第3篇

第一夫人养成

在说起彭丽媛成为第一夫人之前,想先说说同样作为女歌唱家的彭丽媛成长史,以及完整2013年走下机舱门那一幕之前的所有。彭丽媛的父亲叫彭龙坤,是个高中生,高中生那时候相当于今天的硕士了,早年当过夜校校长。彭丽媛的母亲早年是县剧团的演员,家里有3个孩子,她是老大,大部分的童年时光是在县剧团的牛车上度过的。妈妈随团到乡下去演出,就跟着坐剧团的牛车“四处漂泊”。

14岁那年,彭丽媛考入郓城一中,开始跟随高承本系统地学习声乐知识,在老师高承恩的音乐启蒙培养下,由郓城一中考入山东艺术学院中专部,专攻民族声乐。1980年代表山东济宁艺术学校到北京参加文艺汇演时,以歌曲《包楞调》、《我的家乡沂蒙山》震动京城音乐界。随后拜师中央乐团的金铁霖名下,专攻民族唱法。1982年,彭丽媛初次亮相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文艺晚会,以两首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我爱你,塞北的雪》,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1983年,彭丽媛考上中国音乐学院进行本科学习,没有想到的是她在中国音乐学院这一学又是7年。经过刻苦学习,不仅完成了声乐本科的学业,还创造了一项中国纪录——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成为我国首位民族声乐硕士。

1984年,彭丽媛被正式调入总政歌舞团,随总政歌舞团到胜利油田等地巡演,更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进行慰问演出。当时,是中国明星大“走穴”的时期,有人挣了几十万、几百万,而彭丽媛依然坚守她的音乐梦想,每月领着几百元的工资。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句话:真正的艺术家要耐得住寂寞。20多年来,在中国人每年必看的春节晚会上,彭丽媛一直是盛装出场的固定角色。从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之后,她越来越少地出现在舞台和银屏上。

女歌唱家相夫术

当彭丽媛面临婚姻大事时,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女歌唱家了,在彭丽媛和习近平的这段佳话中,能看得到婚姻是互相成就的真理。在最初相识的时候,习近平还是厦门的一位副市长。1986年,24岁的彭丽媛第一次见习近平的时候,为了考验对方是不是只重外表,特地穿了一条又肥又粗的军裤,没想到的是习近平穿得比他更土,问她的第一句话是:“声乐分几种唱法?”当回答后,习近平又老实地说:“很对不起,我很少看电视,你唱过什么歌?”“唱过《在希望的田野上》。”习近平“哦”了一声,说:“这歌我听过,挺好听的。”习近平后来对彭丽媛说:“和你相见不到40分钟,我就认定你是我的妻子了。”而彭丽媛更是,纵使父母开始不同意这场婚姻,也认定了纯朴又很有思想的习近平。

事实证明,彭丽媛确实独具慧眼,这不光在于习近平如今的位置和成就,而且,在婚后彭丽媛没有因为家庭放弃她的事业,也没有因为事业而丢掉家庭。1987年结婚,在1990年5月通过论文答辩,完成12年音乐学业生涯,获得硕士学位;1992年,为习近平生下了女儿木子。习近平在婚后并没有要求彭丽媛退出舞台,他觉得妻子就是属于舞台的。而彭丽媛也没有因为事业丢掉家庭,“若叫我为事业,不要家庭、不要孩子,我会觉得不可理解。家庭是女人的靠山,是平静的港湾。我的家庭同所有老百姓一样,是个普通的家庭,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是彭丽媛关于家庭和事业的理解。现如今我们依然从细节中看得出两个人的默契和恩爱,无论是公共场合中两人的“情侣装”装束,还是丈夫习近平对妻子彭丽媛关注的眼神,种种细节都说明着这是幸福家庭的典范。

女性榜样力量

在今年的3月6日,安倍晋三夫人安倍昭惠在东京的中国大使馆,出席了“三八”国际妇女节招待会。致辞时,提到了在全球实现“女性发光的社会”的想法。而安倍昭惠提到另一位第一夫人的名字,就是她在去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北京峰会期间见到的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作为另一个国家的第一夫人,安倍昭惠受到了彭丽媛的激发,重新体会女性在世界公共舞台的力量。

“你若精彩,蝴蝶自来。”这句话用在彭丽媛身上很合适,在第一夫人的头衔之前,无疑已经是女性榜样的彭丽媛,是中国当代民族声乐代表,是中国第一位民族声乐硕士,是总政歌舞团第一批“国家一级演员”。2005年9月,应“联合国成立60周年”组委会之邀,在美国纽约的林肯艺术中心,首演了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并荣获林肯中心艺术委员会颁发的“杰出艺术家”奖。在2013年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的时候,便有美国媒体纷纷打趣道:“Who is xi jingping?He is Pengliyuan's husband.”无疑我们就是需要这样一个对国家有着正面意义的女性楷模。一位独自站上舞台时,我们为之鼓掌,陪伴在丈夫旁边时为之增色的女性。30多年的艺术生涯值得彭丽媛赢得无数掌声,而新的身份赋予了彭丽媛新的使命。

中国民族梦

作为国家元首的夫人,彭丽媛从第一次乃至以后每一出场用的都是国货,送给邦交国家的也是国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场面,任何与彭丽媛相关的,都会被高度关注,比如今年庙会上展示的,在APEC会议期间彭丽媛跟多国第一夫人体验点蓝的铜胎掐丝珐琅繁花似锦瓶,被命名为“国泰”的郁金香;比如“百雀羚”,比如“例外”和“无用”。无论之前这些是默默无闻的品牌,还是遗落许久的工艺,彭丽媛作为第一夫人都能身体力行去推广国内的好东西,是否也提示着我们,不要过分低调。是时候站上历史的舞台。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的彭丽媛非常明白,自己带出场的一个耳环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彭丽媛深刻感受到本土品牌、本土文化,正迫切需要有这么一个窗口,告诉世人、国人。在追逐奢侈的道路上,停下来,看看原本的中华文化,我们本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那些有想法、有口碑的本土品牌。

公益实践课

彭丽媛一直身体力行地给人们传导着正能量,在第一夫人之前,2007年之后,彭丽媛就不再参加商业活动,而是越来越频繁地走进公益场合。彭丽媛一直关注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除了探访和拍宣传片,早在2008年的政协会议上,彭丽媛提出如“国家应建立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未成年子女登记、上报和日常随访制度,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提供帮助”。“通过家庭和社区收养、家庭寄养、小家庭养育、机构供养等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解决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心理孤独和自卑情绪”等。

在许多的外事活动里,当地学校,儿童医院是彭丽媛常到的地方,在俄罗斯的孤儿学校;南非德班音乐学校;哥斯达黎加国家儿童医院;墨西哥费德里科?戈麦斯儿童医院探望患病儿童;2014年9月18日,彭丽媛参观泰戈尔国际学校。离别时,彭丽媛向校长表示感谢:“参观学校,给我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我会永记心中,会永远记住孩子们的笑容。”2014年11月20日彭丽媛生日当天,在新西兰访问的她被梅西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以表彰她在表演艺术、健康领域和教育项目上所作出的贡献。彭丽媛当天称:“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对我们来说,彭丽媛相信也是丈夫习近平这辈子收获最好的礼物,也是赐予如今缺乏方向感,缺少正能量的我们的礼物。如今已经五十有二的彭丽媛,展开的是她人生另外一页,这一页也将是最精彩对她和人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一页。

第一夫人的竞技场

何为第一夫人?从字面上看,第一夫人就是一个元首的妻子,但真正被国民认可的第一夫人,则远远不止这个称谓所能代表的身份这么简单。世界上元首何其多,但真正能够被世人铭记的第一夫人却屈指可数。如今美国的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风头正劲,这不仅仅因为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的妻子,还因为她对时尚的把握以及对丈夫奥巴马的支持和帮助。然而即使如此,在多年以后,世人必然会对她淡忘,而对刚刚卸任美国国务卿的前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记忆更为深刻。作为第一夫人,可不只是漂亮就行的,第一夫人不是官,但是可比官要难当多了,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只是大家都还不知道的是,到尘埃落定之时,是叫她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前国务卿希拉里,又或者是,前总统希拉里?

现代首脑外交往往同时兼具“公务外交”和“礼仪外交”双重功能,如果是国家元首跟国家元首之间,他们的会谈肯定是集中在一些硬的议题,像政治、经济、安全等等,但随行的第一夫人,首先从她的气质、她的谈吐、她的服装都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看,“第一夫人”外交是首脑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首脑配偶们在外交活动中的良好表现,能够增强一国公共外交的效能,提升“软实力”。

携带夫人进行外交活动,无论是对本国国民,还是对东道国民众,都能起到去除“第一家庭”神秘感、以首脑家庭的和谐融洽树立良好形象的作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夫人彭丽媛这次陪同出访,成为至今为止第一位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新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形像姣好,在中国享有盛名,绝对有实力打破中国历任第一夫人一贯默默无闻的传统。

对外而言,在一个重视家庭观念已经成为全球普世价值观的时代,有一个能够展现广大中国女性风貌的“第一夫人”,陪同习主席一同出访,一定是严谨中的一抹亮色,可以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润滑油,使出访取得更多的实效。更有意义的是,作为“第一夫人”,彭丽媛可以将真实、美丽、善良、雍容、睿智、贤淑等一切代表中国女性的美好词汇直观的通过其举手投足展现在全世界面前,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爱戴,通过其独特而又闪亮的女性魅力开拓新的外交风格。

丽媛Style盘点

彭丽媛一露面就惊为天人,英国《金融时报》马上刊文,说美国总统在访问外国时向来都会安排自己的夫人助威,现在习近平的歌唱家夫人也将加入到为国争光的行列。《纽约时报》也马上推出“彭丽媛:从歌后到中国第一夫人”的文章,叙述了彭丽媛艺术生涯,展望了她未来所要扮演的新角色。而至于海外媒体纷纷提到中国展现“软实力”这样的字眼,则是更有讲究了。

彭丽媛的优雅气质与不凡的穿着引起了广泛关注。从之前舞台上的辉煌大气到现在身为第一夫人的优雅端庄,都向我们乃至全球展示了浓厚中国风采及中国理念,从服装的细节蕴含的中国风设计流露出身为中国第一夫人的独特品位。以下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丽媛Style”的精华时尚元素:

时尚元素一:旗袍立领、盘扣

彭丽媛的这身造型中旗袍款的白色内搭采用了经典的中式立领与盘扣的设计,外罩的灰色西装外套别具匠心地采用了斜襟的设计,让中规中矩的中式服装显得生动活泼。

时尚元素二:“中国结”丝巾打结法

“第一夫人”彭丽媛的装扮为灰色套装内搭白色打底衫,手中拿的皮质手袋与脚上的棕色高跟鞋相呼应。全身的亮点在于胸前的淡蓝色围巾以蝴蝶结的形式垂于胸前,在细节上的用心之处,让人不得不称赞。

时尚元素三:中国风织花

一身素雅的白色套装搭配白色手包,高贵大气,颈部淡蓝色的围巾衬托出其好气色。这身造型在网络上赢得了一片赞誉。

时尚元素四:织锦复古

金色草叶纹样织锦面料的仿宋朝褙子的大衣,采用了精细的排扣。低调的手包高跟鞋与内搭,将这件大衣的中式古朴气味衬托得浓郁十足。

时尚元素五:立领、盘扣、包边

中式领赭石色团纹高领对襟窄袖盘扣大衣搭配紫色丝巾,优雅的第一夫人将国货穿出了世界,这套搭配大气中又凸显了一丝文艺,没有过分的正式。

时尚元素六:青花瓷

这件白底蓝花的织锦收腰小西装,搭配低领黑色针织打底衫和黑色及膝裙。八边形里的各种雀鸟、花卉纹样给人青花瓷的感觉,非常中国风。

时尚元素七:刺绣

粉紫的颜色优雅高贵,精致的包边体现中式的典雅,精致的刺绣体现出中国风特有的柔美温婉。

时尚元素八:连枝纹

枚红色连枝纹织锦翻领短夹克,用腰带体现细节的用心。艳丽的色彩让我们突然找回彭丽媛曾经在舞台上的光彩。

时尚元素九:中国红围巾

彭丽媛之爱围巾是有目共睹的,大红色的围巾像披肩一样围在黑色的西服外面,经典的黑红搭配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里面搭配一条白色的连衣裙,白色的手提包和高跟鞋与之形成呼应。所以整个造型在颜色的搭配上有收有放,拿捏的非常到位。

经典造型1:改良唐装

曾对记者透露,自己喜欢民族服装,特别是唐装。每年都做一件唐装,几乎每年都穿唐装来参加政协大会。在2013年3月24日,彭丽媛在坦桑尼亚国会出现时就穿了一件棕色唐装式样的长袍。

经典造型2:改良旗袍+丝绸长袍

彰显国家软实力的“第一夫人”外交 第4篇

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在参与各类外交活动期间,展现了“第一夫人的魅力”,也在国际上获得了“第一夫人新标杆”的美誉。前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鲁培新曾赞美彭丽媛说:“其女性温婉端庄的形象,给生硬的政治公式化活动带来了活力和生机,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实际上,曾有很长一个时期,中国缺乏夫人外交的传统,“第一夫人”外交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历史上,中国首次实施夫人外交的是宋美龄,她在1942年2月首次以“第一夫人”身份随同蒋介石的出访印度,用英文对印度人发表演讲,大获成功,尤其是此后在访问美国期间,在国会山发表英文演讲,与社会各界接触,出现了万人争睹的盛况,被誉为“她的价值相当于20个师”。1961年9月,为充分发挥夫人群体对外交的积极作用,中央批准成立夫人外事活动指导小组,在邓颖超、张茜等人领导下,指导和参与夫人外交工作的开展。1963年4月12日至5月16日,王光美作为国家主席夫人陪同刘少奇出访印尼、缅甸、柬埔寨、越南四国,这也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携夫人出访,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李先念、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支持和带领下,“第一夫人”外交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国际舞台上也越来越成熟。

相比以前,彭丽媛以主席夫人身份陪同习近平出访各国,参与各类外交活动,注重与社会各界开展广泛交流和沟通,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是一个突出的创新和发展,为增进与出访国人民的友谊和提升国家形象,发挥了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北大演讲全文 第5篇

2014年3月22日上午,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造访北京大学,并接受北大校长赠书。之后,米歇尔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为开场进行了约20分钟的演讲。在米歇尔的演讲中,“留学”成为关键词。她化用中国古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并结合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希望让更多青年人拥有留学的机会。演讲英文全文请见下文:

MRS.OBAMA:(Applause.)Thank you.Well, ni-hao.(Laughter.)It is such a pleasure and an honor to be here with all of you at this great university, so thank you so much for having me.Now, before I get started today, on behalf of myself and my husband, I just want to say a few very brief words about Malaysia Airlines Flight 370.As my husband has said, the United States is offering as many resources as possible to assist in the search.And please know that we are keeping all of the families and loved ones of those on this flight in our thoughts and prayers at this very difficult time.Now with that, I want to start by recognizing our new Ambassador to China, Ambassador Baucus;President Wang;Chairman Zhu;Vice President Li;Director Cueller;Professor Oi, and the Stanford Center;President Sexton from New York University, which is an excellent study abroad program in Shanghai;and John Thornton, Director of the Global Leadership Program at Tsinghua University.Thank you all for joining us.But most of all, I want to thank all of the students who are here today.And I particularly want to thank Eric Schaefer and Zhu Xuanhao for that extraordinary English and Chinese introduction.That was a powerful symbol of everything that I want to talk with you about today.See, by learning each other’s languages, and by showing such curiosity and respect for each other’s cultures, Mr.Schafer and Ms.Zhu and all of you are building bridges of understanding that will lead to so much more.And I’m here today because I know that our future depends on connections like these among young people like you across the globe.That’s why when my husband and I travel abroad, we don’t just visit palaces and parliaments and meet with heads of state.We also come to schools like this one to meet with students like you, because we believe that relationships between nations aren’t just about relationships between governments or leaders--they’re about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particularly young people.So we view study abroad programs not just as an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for students, but also as a vital part of America’s foreign policy.Through the wonders of modern technology, our world is more connected than ever before.Ideas can cross oceans with the click of a button.Companies can do business and compete with companies across the globe.And we can text, email, Skype with people on every continent.So studying abroad isn’t just a fun way to spend a semester;it is quickly becoming the key to success in our global economy.Because getting ahead in today’s workplaces isn’t just about getting good grades or test scores in school, which are important.It’s also about having real experience with the world beyond your borders –-experience with languages, cultures and societies very different from your own.Or, as the Chinese saying goes: “It is better to travel ten thousand miles than to read ten thousand books.”

But let’s be clear, studying abroad is about so much more than improving your own future.It’s also about shaping the future of your countries and of the world we all share.Because when it comes to the defining challenges of our time-– whether it’s climate change or economic opportunity or the spread of nuclear weapons--these are shared challenges.And no one country can confront them alone.The only way forward is together.That’s why it is so important for young people like you to live and study in each other’s countries, because that’s how you develop that habit of cooperation.You do it by immersing yourself in one another’s culture, by learning each other’s stories, by getting past the stereotypes and misconceptions that too often divide us.That’s how you come to understand how much we all share.That’s how you realize that we all have a stake in each other’s success--that cures discovered here in Beijing could save lives in America, that clean energy technologies from Silicon Valley in California coul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here in China, that the architecture of an ancient temple in Xi’an could inspire the design of new buildings in Dallas or Detroit.And that’s when the connections you make as classmates or labmates can blossom into something more.That’s what happened when Abigail Coplin became an American Fulbright Scholar here at Peking University.She and her colleagues published papers together in top science journals, and they built research partnerships that lasted long after they returned to their home countries.And Professor Niu Ke from Peking University was a Fulbright Scholarship--Scholar in the U.S.last year, and he reported--and this is a quote from him--he said, “The most memorable experiences were with my American friends.”

These lasting bonds represent the true value of studying abroad.And I am thrilled that more and more students are getting this opportunity.As you’ve heard, China is currently the fifth most popular destination for Americans studying abroad, and today, the highest number of exchange students in the U.S.are from China.But still, too many students never have this chance, and some that do are hesitant to take it.They may feel like studying abroad is only for wealthy students or students from certain kinds of universities.Or they may think to themselves, well, that sounds fun but how will it be useful in my life? And believe me, I understand where these young people are coming from because I felt the same way back when I was in college.See, I came from a working-class family, and it never occurred to me to study abroad--never.My parents didn’t get a chance to attend college, so I was focused on getting into a university, earning my degree so that I could get a good job to support myself and help my family.And I know for a lot of young people like me who are struggling to afford a regular semester of school, paying for plane tickets or living expenses halfway around the world just isn’t possible.And that’s not acceptable, because study abroad shouldn’t just be for students from certain backgrounds.Our hope is to build connections between people of all races and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because it is that diversity that truly will change the face of our relationships.So we believe that diversity makes our country vibrant and strong.And our study abroad programs should reflect the true spirit of America to the world.And that’s why when my husband visited China back in 2009, he announced the 100,000 Strong initiative to increase the number and diversity of American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And this year, as we mark the 35th anniversary of the normaliza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the U.S.government actually supports more American students in China than in any other country in the world.We are sending high school, college and graduate students here to study Chinese.We’re inviting teachers from China to teach Mandarin in American schools.We’re providing free online advising for students in China who want to study in the U.S.And the U.S.-China Fulbright program is still going strong with more than 3,000 alumni.And the private sector is stepping up as well.For example, Steve Schwarzman, who is the head of an American company called Blackstone, is funding a new program at Tsinghua University modeled on the Rhodes Scholarship.And today, students from all kinds of backgrounds are studying here in China.Take the example of Royale Nicholson, who’s from Cleveland, Ohio.She attends New York University’s program in Shanghai.Now, like me, Royale is a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And her mother worked two full-time jobs while her father worked nights to support their family.And of her experience in Shanghai, Royale said--and this is her quote--she said, “This city oozes persistence and inspires me to accomplish all that I can.” And happy birthday, Royale.It was her birthday yesterday.(Laughter.)And then there’s Philmon Hail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whose family came to the U.S.as refugees from Eritrea when he was a child.And of his experience studying in China, he said, “Study abroad is a powerful vehicle for people-to-people exchange as we move into a new era of citizen diplomacy.”

“A new era of citizen diplomacy.” I could not have said it better myself, because that’s really what I’m talking about.I am talking about ordinary citizens reaching out to the world.And as I always tell young people back in America, you don’t need to get on a plane to be a citizen diplomat.I tell them that if you have an Internet connection in your home, school, or library, within seconds you can be transported anywhere in the world and meet people on every continent.And that’s why I’m posting a daily travel blog with videos and photos of my experiences here in China, because I want young people in America to be part of this visit.And that’s really the power of technology –-how it can open up the entire world and expose us to ideas and innovations we never could have imagined.And that’s why it’s so important for information and ideas to flow freely over the Internet and through the media, because that’s how we discover the truth.That’s how we learn what’s really happening in our communities and our country and our world.And that’s how we decide which values and ideas we think are best –-by questioning and debating them vigorously, by listening to all sides of an argument, and by judging for ourselves.And believe me, I know how this can be a messy and frustrating process.My husband and I are on the receiving end of plenty of questioning and criticism from our media and our fellow citizens.And it’s not always easy, but we wouldn’t trade it for anything in the world.Because time and again, we have seen that countries are stronger and more prosperous when the voices of and opinions of all their citizens can be heard.And as my husband has said, we respect the uniqueness of other cultures and societies, but when it comes to expressing yourself freely and worshipping as you choose and having open access to information, we believe those universal rights--they are universal rights that are the birthright of every person on this planet.We believe that all people deserve the opportunity to fulfill their highest potential as I was able to do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as you learn about new cultures and form new friendships during your time here in China and in the United States, all of you are the living, breathing embodiment of those values.So I guarantee you that in studying abroad, you’re not just changing your own life, you are changing the lives of everyone you meet.And as the great American President John F.Kennedy once said about foreign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U.S., he said “I think they teach more than they learn.” And that is just as true of young Americans who study abroad.All of you are America’s best face, and China’s best face, to the world--you truly are.Every day, you show the world your countries’ energy and creativity and optimism and unwavering belief in the future.And every day, you remind us--and me in particular--of just how much we can achieve if we reach across borders, and learn to see ourselves in each other, and confront our shared challenges with shared resolve.So I hope you all will keep seeking these kinds of experiences.And I hope you’ll keep teaching each other, and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and building bonds of friendship that will enrich your lives and enrich our world for decades to come.You all have so much to offer, and I cannot wait to see all that you achieve together in the years ahead.Thank you so much.Xie-Xie.(Applause.)END

米歇尔北京大学演讲全文(中文版预备稿)

你好,能够在这所伟大的大学里与你们大家在一起,真是莫大的荣幸......非常感谢你们的邀请。

在开始今天讲话之前,我想代表我自己和我丈夫就马来西亚航空公司370航班简短地说几句。

如我丈夫所说,美国正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协助搜寻工作。

请相信,在这个非常艰难的时刻,我们的心和航班上人员的家属和亲人在一起,我们为他们祈祷。

现在,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美国新任驻华大使,博卡斯大使、王校长、朱主席、李副校长、Cuelluer主任、Oi教授和斯坦福中心,纽约大学的塞克顿斯校长,该校在上海开设了一个优秀的海外留学项目,以及清华大学全球领袖项目主任约翰〃桑顿,由衷地感谢大家的到来。

最重要的是,我要感谢今天所有到场的学生们......我要特别感谢埃里克〃谢弗和朱宣皓的精彩英文和中文介绍。

这绝佳地诠释了我今天要和大家聊的全部话题。

你们看,通过学习彼此的语言,通过展现对彼此文化的好奇心和尊重,谢弗先生、朱女士以及你们大家正在搭建理解的桥梁,这些桥梁带来更多的丰硕成果。

我今天来到你们这里是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未来取决于全球像你们这样年轻人间的这样的联系。

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到彼此国家学习和生活是如此重要。

因为这是你们培养合作习惯的途径,你们通过融入不同的文化,通过了解彼此的故事,通过跨越常常膈膜我们的成见和误解,来做到这一点。

这是你们了解到我们共享多少东西的途径。这是你们认识到我们的工程惠及彼此的途径。在北京发现的治疗方法可以挽救在美国的生命,来自加州硅谷的清洁能源可以改善中国的环境。

全球各地的公司可以进行业务往来和相互竞争。

我们可以与各大洲的人们通过短信、电子邮件和Skype进行沟通。

因此,出国留学不只是以开心的方式度过一个学期—它正迅速成为在全球经济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因为要走在当今职场的前沿,只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或好分数是不够的..….还应拥有对境外世界的真实体验—对非常不同于己的语言、文化和社会的体验。

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要明确的是,出国留学绝不只是改善你们自己的未来它还关乎塑造你们国家以及我们大家共同拥有的这个世界的未来。

因为就我们这个时代的决定性挑战而言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经济机会、或是核武器扩散..….这些都是共同的挑战。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它们,唯的出路就是共同携手。

这就是为什么像你们一样的年轻人到彼此国家学习和生活是如此重要。因为这是你们培养合作习惯的途径你们通过将自己沉浸在别人的文化里,通过学习彼此的故事,通过跨越经常隔离我们的成见和误解来做到这一点。

这是你们认识到我们都在彼此的成功中拥有攸关利益的途径:在北京这里发现的治疗方法可以挽救在美国的生命,来自加州硅谷的清洁能源技术可以改善中国这里的环境,西安一座古老寺庙的架构可以激发达拉斯或底特律新建筑设计的灵感。

这是你们和同学或实验伙伴所建立的联系能够带来更多收获的时候。

这是阿比盖尔〃科普林(Abigail Coplin)成为北京美国富布赖特学者时发生的事情。她和她的同事们在首屈一指的科学杂志上共同发表论文,他们建立研究伙伴关系,这段关系在他们回到各自国家后还长久地持续着。

来自北京大学的牛可教授是去年的美国富布赖特学者。我引述一下他的话,最难忘的经历是和我的美国朋友们在一起。

这些长久的纽带代表留学的真正价值..….我很兴奋,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在得到这样的机会。

中国目前是美国人留学的第五大热门目的地。

今天的美国,来自中国的交换生数量很多。

尽管如此,太多的学生从来没有这样的机会…....而一些有机会的学生犹豫是否要抓住它。

他们尽管觉得留学只是有钱的学生或是来自某类大学的学生的事。

或者,他们可能心里想,“嗯,这听起来很有趣,但它在我的生活中真正有多大用处?”

我了解这些年轻人来自哪里,因为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受。

我的父母没有上过大学,我将精力集中在进入大学并获得学位,这样我就可以得到一份工作并养活自己。

对于很多像我一样靠奋斗才能读得起一个常规学期的年轻人来说,支付世界另一边的机票或生活费是在是不可能的。

这是不可能接受的,因为留学不应仅是有某些背景的学生的事。

我们希望在所有种族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之间建立联系,因为正是这样的多样性让我们的国家如此充满活力和强大..….我们的海外留学项目应向世界反映美国的真正精神。

这就是为什么在2009年我丈夫访问中国时,他宣布了我们的100000强倡议,该倡议旨在增加留学中国的美国学生的数量和多样性。

而今年,在我们纪念我们两国关系正常化三十五周年之际,美国政府实际上支持更多的美国学生在中国(与其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相比)学习。

我们正送高中生、大学生和研究生来这里学习中文..….我们正邀请中国老师到美国的学校教授普通话..….我们希望为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提供免费的在线咨询..….美中富布赖特项目仍在加强,现在有3000多名学友。

私人部门也在加紧工作。

例如,美国黑石公司的主管史蒂夫 施瓦茨曼正在自助清华大学模仿罗德奖学金的一个新项目。

以来自俄亥俄克里夫兰的罗亚尔〃尼克尔森为例,她参加了纽约大学在上海的项目。

像我一样,罗亚尔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她目前做两份全职工作,而她父亲晚上工作以维持他们的家庭。

谈到她在上海的经历时,她说:“这座城市充满韧性,它激励我完成所有我能做的事。”

还有来自华盛顿的菲力门〃海尔,他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家人作为厄立特里亚难民来到了美国。

谈到他在中国学习的经历时,他说,“在我们进入公民外交的新时代之际,留学是人民间交流的一种强大工作。”

“一个公民外交的新时代”—我自己想不出比这更好的说法了。因为这正是我正在谈的,那就是普通公民走向世界。

正像我在美国经常和年轻人说的那样,你不需要登上飞机才能成为公民外交官。

我告诉他们,如果你在家里、学校或者图书馆上网,只要几秒钟,你就可以被带到世界的任何地方,遇见来自每个大陆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每天都要发一篇旅行博文,里面有我这次中国之行的视频和照片—因为我希望美国的年轻人能够成为这次访问的一部分。

这的确是技术的力量—它如何得以打开整个世界,让我们接触到以前根本难以想象的思想好和创新。

同时,这也是为什么信息和思想在互联网上、以及通过媒体自由流动是如此重要。

因为那是我们如何得以发现真相......那是我们如何得以了解我们的社群、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世界到底在发生着什么。那也是我们如何解决我们认为那些价值观和思想是最好的—通过有力地对它们提出疑问,进行辩论......通过每次倾听争论中的所有各方,也通过我们自己进行判断。

有大量的来自我们媒体和公民的质疑和批评,而我丈夫和我位于接收端......这并非易事......但我们不愿意用它来换世界上的任何东西。

因为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当所有公民的声音和观点都能得到倾听的时候,国家会变得更加强大和繁荣。而正像我丈夫所说过的,我们尊重其它文化和社会的独特性。

然而,就自由地表达自我、选择自己所崇拜,以及享有信息公开而言—我们相信那些是这个星球上的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普世权利。

我们相信,所有人都应享有实现自己最大潜能的机会,正如我在美国所能做到的那样。

同时,当你在中国这里以及在美国了解新的文化、结交新的朋友时,你整个人就是那些价值观的鲜活代表。所以我保证,通过出国留学,你们不仅在改变自己的人生,你们也在改变所遇到的每个人的人生。

正像伟大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曾经在谈到留学美国的外国学生时说的那样,“我想他们所教的比他们学到的还要多。”

而对于出国学习的年轻美国人来说也是一样的。

对世界而言,你们所有人都是最好的美国面孔和最好的中国面孔。

每一天,你们都在向世界展示你们国家的能量、创造力、乐观以及对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念。

每一天,你们都在提醒我们,通过跨越边界,学会在彼此身上看到我们自己和用共同的决心应对我们共同的挑战,我们可以取得多大的成就。

所以,我希望你们都会不断寻求这样的经历。

我也希望你们会继续教彼此,互相学习,同时建立起友谊的纽带,这些纽带能在未来数十年丰富你们的生活,也丰富我们的世界。

你们大家都有这么多可以给与,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未来几年里你们一起实现的所有成就。

“第一夫人”不一定是总统夫人 第6篇

在所有国家,“第一夫人”都只是非官方的称呼,既不是职务,也不同于勋爵之类的名誉头衔。这个今天已经被全球大多数国家广泛接受的称呼,历史并不久远,它起源于美国,直到十多年前,才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原则上说,“第一夫人”指国家领导人的配偶,但事实上,第一位被称为“第一夫人”的女性,不但不是领导人的妻子,甚至完全没有亲戚关系。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上任时,妻子已经去世19年。尽管他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生活,而且处理社交和政治事务时并不一定需要妻子的帮助,但每当白宫举行宴会时,受邀的女宾们总觉得缺少一个女主人来主持,有些扫兴。杰斐逊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就邀请国务卿詹姆斯·麦迪逊的夫人多莉·麦迪逊暂代女主人的角色,负责招待来访白宫的官员妻子。

多莉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或许是这份工作带来了好运气,杰斐逊卸任后,她的丈夫麦迪逊成为美国第四任总统,她管理白宫的时间就比总统任期还长一倍,达到了16年。

多莉不但通过出色的社交能力赢得了上流社会的广泛支持,也赢得了平民百姓的尊重。

可以说,从最早开始,“第一夫人”就不仅仅特指总统的妻子。历史上,各国的“第一夫人”身份各有不同,有些甚至连“夫人”都称不上,只能称为“女士”。美国总统布坎南終生未婚,他的侄女哈里特就充当了“第一夫人”的角色;越南首任总统吴庭艳也是单身,就以弟媳陈丽春为“第一夫人”;美国总统哈里森的夫人身体不好,加上舍不得离开家乡,他就让儿媳充当白宫女主人,暂代“第一夫人”的位置。

中西文化视角下的“第一夫人” 第7篇

一.“第一夫人”来源及其职责

“第一夫人”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美国。19世纪中期, 詹姆斯·布坎南担任美国总统时期, “第一夫人”被确定作为总统夫人的称呼, 后被推广至全世界, 特指国家元首的夫人。第一夫人”并非公职, 是一种礼仪和形象的存在, 通常体现在陪伴元首接待来宾或出访过程中, 后成为首脑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殊情况下第一夫人也可作为“总统代表”单独出访。

美国“第一夫人外交”源远流长, 也出现众多为民众耳熟能详的第一夫人。二战期间, 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曾代替总统到欧洲慰问伤员, 开创了“第一夫人”外交的先河。冷战时期, 肯迪尼总统夫人杰奎琳凭借其时尚美丽的外表, 精湛的语言功底, 受到赫鲁晓夫等领导人的赏识, 缓和了与苏联等国的僵持关系。克林顿总统的夫人希拉里更是政治的狂热追逐者, 帮助丈夫拉取选票, 赢得大选, 后来又成为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国务卿。现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 出身名校, 精明能干, 出访墨西哥、南非、中国等国, 建立了美国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与国家元首展现的干练、刚毅相比, 第一夫人作为国家的亲善大使, 在外交舞台上展现其柔美的一面, 展现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反观中国历史, 对国家领导人的夫人关注相对较少。民国时期, 国母宋庆龄以及蒋介石夫人宋美龄是大家较熟悉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 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毛泽东的夫人江青, 但她进行“四人帮”活动, 以反面教材出现, 接下来几位领导人夫人, 民众对其关注甚少, 而新一代领导人夫人彭丽媛女士, 却受到全球范围的关注。

二.中西“第一夫人”的相同点首先, 虽然“第一夫人”的身份比较尊贵, 但她还是一名女性, 只是一个有着特殊身份, 受到更多关注的女性。总体来说, 不管中国的第一夫人还是西方国家的第一夫人, 她们都从属于总统或国家元首。尽管她们在外交舞台上的地位显著, 但她们的外交权利基础十分薄弱, 缺乏明确的法律和制度支撑, 完全依赖于总统授权。“第一夫人”这个名词大家都很熟悉, 但对她们的职能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美国历史上, “第一夫人”角色一直如此, 中国更是如此, 从古代的皇后到现在的领导夫人, 她们都是从属于她们的丈夫, 地位低下。

其次, 第一夫人参与外交, 但她们没有参政权, 她们多关注的是教育、妇女的权利、文化、环保、慈善等话题, 不涉及敏感的政治议题, 展示的是柔美的一面, 作为男性政治家在外交中展示智慧、力量等强硬一面的补充。如米歇尔在随奥巴马访问亚洲四国期间, 关注印度的孩童, 与中国西安的民众一起扭秧歌, 踢卷子等, 都在传达善意。彭丽媛女士作为第一夫人, 首次陪同习近平主席出国访问, 她得体的着装、优雅的气质, 掀起了“丽媛style”热潮, 这些是国内外媒体报道的焦点, 同时, 与米歇尔一样, 彭丽媛女士也关注着儿童、教育、环境这些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方面, 并非参与政治。

造成全球范围内第一夫人这种从属地位的原因主要是女性并没有彻底的解放。有史以来,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 “男主外, 女主内”, 女性多是待在家里, 做一些琐碎细腻的工作, 在中国历史上, 更是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些严重束缚了女性, 导致其从属地位。尽管女权主义运动发展较快, 尤其在西方国家, 妇女对自身权利如选举权的争取在轰轰烈烈的进行, 但女性彻底解放、与男性平等这一目标的实现还为之尚早。同时, 女性自身的觉悟还不够, 长久以来根深蒂固文化的影响, 导致大多数女性没有意识到要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利, 女权运动的争取者还只是少数。另外, 女性的母性意识强烈, 有孩子的女性都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家庭和孩子身上, 这也是造成女性从属地位的一个原因。

三.中西“第一夫人”的不同点

到目前为止, 美国历史上有43位“第一夫人”, 尽管她们的年龄, 性格, 学历各有差异, 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以适当的方式帮助丈夫赢得大选, 入主白宫。例如:埃莉诺·罗斯福为其丈夫东奔西走, 发表演讲, 成功当了总统的眼和腿;南希·里根在竞选早期, 亲自插手解决为争夺控制权而引发的争端, 俨然是总统的左膀右臂;尽管希拉里·克林顿早有政治野心, 但还是退居幕后, 为其丈夫竞选奔走, 拉取选票;就连曾经与布什达成协议 (决不发表任何政治言论) 的劳拉·布什在总统竞选的关键时期也从幕后走向台前, 进入美国的政治斡旋;现任总统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更是活跃在各种政治场合, 发表演说, 配合丈夫的工作。由于她们活跃在民众视野中, 她们的生活也受到高度关注。反观中国, 主席夫人似乎很少被人们关注, 甚至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第一夫人”是谁, 人们的焦点只停留在主席身上。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中, 除了武则天, 唯一一位女皇帝, 却也是昙花一现。历朝历代都有皇后, 用现代话说, 就是“第一夫人”, 但是真正有作为的却很少, 她们永远身在后宫, 做一个温柔贤良的女人, 盼着丈夫的宠幸。民国时期, 被大家了解较多的, 可能就是宋美龄和宋庆龄两姐妹。新中国成立之后, 毛泽东主席夫人江青, 算是个有政治头脑的女性, 可惜因为参加“四人帮’, 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反面教材。接下来几位“第一夫人”, 被了解的比较少, 直到最近, 彭丽媛女士的闪亮登场, 似乎让人们对中国的“第一夫人”有了更多一点的认识。但是总的来说, 中国的“第一夫人”远没有美国“第一夫人”受到的关注多。

其次, 中国的“第一夫人”们都比较含蓄, 进行演讲这类的活动比较少, 就拿比较受关注的彭丽媛女士来说, 她也是以其美丽大方的形象受到关注。与现在的美国第一夫人马歇尔相比, 她的活动幅度相对较小, 米歇尔为奥巴马总统的竞选进行煽动性的演讲, 举行慈善活动等等活动, 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造成这种差异的文化根源, 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中国文化根植于“儒道”文化中, 强调男女阴阳互补, 相互协调, 确定了男尊女卑的规则, 要求中国女性遵循“三从四德”的原则, 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些文化根源造就了中国女性贤妻良母, 相夫教子的角色。流淌在女性血液中的这种思想让女性不会过多的想要在政治场合抛头露面。而西方文化来源于基督教文化, 认为人人生来平等, 所以, 西方女性积极斗争, 争取自己的权利, 这也是西方女权运动比中国发展快的原因。第二, 中国文明发源于农耕文明, 是“家”文化, 人们追求整个家庭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家庭关系中, 大家根深蒂固的坚信“男主外, 女主内”, 因此, 女性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家里, 相夫教子。西方文明发源于牧业文明, 是“社区”文明, 比较开明、开放, 注重与人的交往, 与中国女性的含蓄相比, 西方女性更加张扬, 这也就成就了“第一夫人”们比较愿意参与政治事件, 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最后, 关注度与媒体的发达程度有关, 西方媒体更加发达, 媒体传播能力更强, 因此, 对第一夫人及其她们的生活有更多的报道, 人们对她们的了解也更多。

四.结语

“第一夫人”是个特别的身份, “第一夫人外交”也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样作为女性, 中西“第一夫人”有相同之处, 但由于根植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 也有不同之处, 受到的关注也不相同。与美国的“第一夫人”相比, 中国的“第一夫人”似乎更加沉寂。

摘要:近年来, 第一夫人在外交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上升, “第一夫人外交”受到越来越多重视, 近日, 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女士也受到世界的关注,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史无前例的。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方“第一夫人”这一角色的相同和异同, 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第一夫人,第一夫人外交,异同,文化根源

参考文献

[1] .费大鹏 (2013) .“第一夫人”如何登上世界舞台[J].决策与信息, 5, 64-66.

[2] .寇针 (2013) .女性主义视角下第一夫人解读[J].社会观察, 7, 165-166.

[3] .李英 (2003) .含蓄, 抑或张扬--异域交际中的文化视点[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6, 45-48.

[4] .陆秀兰.西方女性强势与中国女性弱势的原因探究[J].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5] .冉平 (2007) .美国第一夫人与总统竞选[J].今日湖北理论版, 1, 65-66.

[6] .师凤莲 (2009) .社会性别视角下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探究[J].工会论坛, 15, 65-66.

[7] .赵可金 (2013) .女性角色与国家使命:“第一夫人”的外交角色研究[J].国际观察, 6, 15-20.

第一夫人外交也是国家软实力 第8篇

应该说,这种关注不是偶然的。由于彭丽媛作为著名歌唱家的身份和公众认知度,使得她在成为国家主席夫人之后,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也吸引了更多的媒体眼球。尽管从根本上说,第一夫人并没有明确的外貌、身份要求,但给外交加分、给丈夫加分、减少争议却是共同的。

相较国际舞台上,米歇尔奥巴马、柳德米拉普京等第一夫人,各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或张扬、或沉稳、或常有新闻、或低调不出。在历史上,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妻子埃莉诺罗斯福以冷静和宽容征服美国,杰奎琳肯尼迪则以光彩照人引领风尚。

在全媒体时代,对于一个国家的第一夫人,民众和媒体热衷从着装、配饰、言谈举止、个人风格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再自然不过。现在,中国的网民也能够从容地讨论彭丽媛的着装、举止,追随她的配饰、风尚,赞赏她为艾滋病防控做的公益广告。

第一夫人也是一个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尽管从行政上来说她没有专门任职,但是在陪同国家元首出访、参加国内国际政治活动中,她就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她既作为国家元首的伴侣,同时又作为一国女性的代表,在国与国公共外交、国际议题倡导、公共服务与慈善等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尽管她不参与国与国的正式谈判,但是丝毫不妨碍她在文化、旅游、社会服务领域与别国公众进行交流,展示本国文化,推进他国理解。她的角色和作用无可替代。

今天国际媒体对于中国第一夫人的关注,一方面源于她自身之前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源于对中国新领导层形象的关心。随着中国外交的更加开放自信,第一夫人这个话题不再成为热门话题的时候,这其实也是中国第一夫人的贡献之一。

当第一夫人更多地从话题的中心,转身成为公共外交、国家形象的中心,让媒体不再惊讶于她的名字,而更欣赏她的角色和作为时,世界也才会更好地接受第一夫人这个中国形象的新亮点。

第一夫人 第9篇

而在稍早前的访美行程中,彭丽媛在华盛顿与育英学校的小朋友互动,在西雅图参观福瑞德 • 哈金森研究中心,并与习近平共同造访了林肯公立高中。长期研究公共外交的外交学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加李解读了彭丽媛此次美国之行的第一夫人公共外交。

9 月22 日至25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任内首次对美国国事访问,夫人彭丽媛随行。

与常见的国事访问安排较为不同的是,此次访美,并未首先开展首脑外交。习近平访美的首站是美国重要工商业城市西雅图,参观了波音工厂、微软总部、出席省州长论坛、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参观美国林肯中学等活动,体现对经贸、地方州、美国民众、中国华侨的重视。而首脑外交及国事访问中最大看点的国宾欢迎仪式,则安排在访美的最后一天25 日,之后习近平就参加联合国的活动了。

彭丽媛除了陪伴习近平出席各种活动,还单独出席了一些活动,若论此次彭丽媛对美公共外交,可以用“两化、两性”来形容,即程序化、魅力化、亲善性和得体性。

程序化

与以往的每次出访一样,此次彭丽媛依旧很得体地履行第一夫人的各种职责。第一夫人出席与不出席的活动界限较为清晰。

需要第一夫人出现的一些仪式性的场合和活动如在飞机旋梯上向大家问好、参加各种宴会、参观学校、参观动物园等活动,彭丽媛很好地呈现了中国第一夫人的形象。

而一些涉及实质性内容的政务、商务、公务活动如省州长论坛、企业家论坛、元首会晤等活动,彭丽媛则没有出席。彭丽媛单独出席的活动依旧是文化、慈善、爱心类的,较为柔软与温情类的活动。中国的夫人外交呈现出程序化的趋势。

魅力化

彭丽媛具有较大的个人魅力,是内外兼修的女性典范。此次访美,不论是服饰、体态、表情、细节,还是进退应对都可圈可点,呈现了来自中华五千年文明国度第一夫人的大气与雍容。

在中美关系交织着合作、对抗,充满着矛盾又彼此依赖时,彭丽媛在飞机旋梯上那优雅的身影、参观传染病研究中心的专注、聆听林肯中学学生演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英文歌曲《世界如此美好》时的微笑、和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以及华盛顿育英学校的学生一起看望大熊猫并给熊猫宝宝起名时的童心、参加美国总统为习近平夫妇举办的国宴时的华贵……通过这些,彭丽媛带来的不仅仅是魅力攻势,更重要的是向美国和世界人民呈现一个生动、真实的人——她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善良人民的缩影,她是东方文化含蓄文雅的代表,她是博爱包容共生共赢的符号。

亲善性

彭丽媛此次访美单独参加的外交活动,再一次体现了夫人外交的特质。9 月23 日,彭丽媛参观了专门从事癌症及致命传染病研究的福瑞德 • 哈金森研究中心。彭丽媛在同中美科研专家进行交流时,鼓励科研人员继续同中方一道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互借鉴,为共同应对全球重大公共卫生挑战贡献“中美智慧”和“中美方案”。

此次活动除了体现中国第一夫人对人类健康的重视,还提到了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国崛起可以向世界做出的贡献,不仅有经济,还有其他方面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医学等。23 日下午,彭丽媛陪同习近平来到美国林肯中学与学生交流,观看橄榄球训练课、来到教室与师生互动并旁听课程,欣赏学生们用中文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些活动传递着友好、和平与温情。

25 日上午,在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陪同下,彭丽媛和华盛顿育英学校部分学生一起看望旅居美国的大熊猫。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上的珍稀动物,可爱和讨人喜欢是熊猫的最大特点。

中国曾经多次展开熊猫外交。此次,彭丽媛同样展开了熊猫外交,不仅与现场小朋友们互动,还与米歇尔一道为刚出生的熊猫宝宝取名“贝贝”。儿童与动物永远是柔软的主题,具有同样柔软特质的第一夫人在温情和柔软的世界里讲述着中国的故事,告知美国及世界人民中国对秩序、人权、人文的关注与态度。

中国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许充满了问题与不足,世界看到中国问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取得的进步,世界需要给中国时间。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文明和发达的国家,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中国不是要挑战美国的霸权和称霸世界,而是复兴到过去的文明发达状态。彭丽媛身上释放的正是文明、亲和和善意。

得体性

第一夫人外交免不了打上个人烙印。彭丽媛不只有吸引眼球的外表,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个人言行举止、穿衣打扮具有较高的得体性,她出访时总能把握尺度,不偏不倚。

由于彭丽媛的艺术背景,她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每每出访都像一颗闪亮的明星,国外民众对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尽管如此,彭丽媛的表现总是张弛有度,她的行为与表现以辅助和衬托国家元首在国际上的刚性形象和外交策略为主,进退有度,得体适宜。

当两人站在飞机舷梯上向美国人民挥手时,彭丽媛的手永远与习近平的手高低呼应,并且配合着转变挥动的方向。在着装上,二人的服饰色彩经常和谐呼应,如今习近平领带的颜色与彭丽媛的服饰颜色呼应已经成为惯例性的表达。在美国参加各类宴会时彭丽媛又能收放自如,既是一位美丽的第一夫人又是习近平身后的默默支持者。

鉴于第一夫人巨大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曾经有人提议中国应该更大地发挥第一夫人的作用,增加曝光率、增加外交活动、安排更多任务……尽管如此,第一夫人还是如首次出访那样,没有过分地表现自己,也没有刻意地去逃避公众的视线。彭丽媛耀眼并不刺眼,她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偏不倚的中庸价值观,展示着阴阳平衡、琴瑟和鸣的和谐景象。

若对彭丽媛随访美国期间的公共外交进行总结,其珍贵的价值是用真实的自我向美国和世界人民展示了和谐、文雅、仁爱的中华价值取向。因为,人是国家的缩影,一个人的气质、品格会有意无意投射到所属的国家,唤起外国人民去关注中国最柔软、感性、温情的那一面。这些代表着国家软实力的因素恰恰是世界对中国充满焦虑的今天最需要向世界说明和呈现的。

【附文】中国第一夫人从事公共外交具备的3 个条件

经过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经由世界舞台的边缘来到舞台的中央。一方面中国获得了世界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世界对中国充满着担忧和焦虑。中国“是什么、要什么”是中国迫切需要向世界说明的问题。回答这些问题恰恰是公共外交的任务。

中国太大、太复杂,向世界说明自己需要多种声音与途径。如果说人员组成是金字塔形,位于基础的是广大的民众、位于中间的是国家的精英、位于顶层的是国家领导人及其夫人。其中,第一夫人所具有的说明中国和塑造形象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中国第一夫人从事公共外交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

天时:中国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外部世界的重视,但伴随着担忧与一些误读,如何说明中国进而塑造真实与积极的国家形象是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这些正是公共外交的研究范畴。

此外,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传统外交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公共外交已经成为各国积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中国的外交方式也必须顺应全球化、信息化这些外部环境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

地利:国家元首外交关注的主题往往是以政治、军事、经济为主的刚性、坚定、严肃的议题。但这些并非是国与国关系的全部,随着人类的进步,世界人民越来越重视包括文化、社群、健康相关的议题。这些柔性的、情感的议题的最佳倡议者、推动者莫过于女性,而第一夫人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使其成为这一角色的最佳代言人。

人和:中国现任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从事公共外交具有很强的个人特色。她有从事艺术工作的背景、较为成功的事业、热心慈善的经历、高贵优雅的气质与形象、积极正面的声誉、和谐的家庭生活、胜任公众角色的能力。

第一夫人 第10篇

一、解读中美“第一夫人”

米歇尔受彭丽媛邀请对中国进行访问, 这在中美关系史上还是第一次, 她成为“我国外交史上首位单独访问中国的外国元首夫人。”[2]因此, 中美“第一夫人外交”成为国际媒体热议的话题。“太平洋两岸的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有太多不同, 但相似的人生经历却给两国第一夫人更多的共同语言。”[3]作为中美两国的元首夫人, 她们年龄相仿, 都拥有高学历和成功的事业, 能力出色, 绝非等闲之辈。一个是时尚偶像, 善于经营魅力政治, 积极、健康、友善的形象成为美国时尚界的风向标。一个是魅力明星, 行走于公益慈善, 优雅、端庄、大方的风度被网友称为“丽媛Style”。她们为中美关系这个共同舞台增添了温和亮丽的色彩。“第一夫人通过女性的魅力与温柔的气质, 改善第一领导人在外交政策上过于强硬的形象, 特别是在国家间关系存在重大问题需要解决, 或者两国存在深刻分歧的时候, 如奥巴马接见达赖, 中国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的态度。此时第一夫人出场, 有助于缓和潜在的紧张局面, 为国家间关系起到难得的润滑作用。”[4]

中国外交部前礼宾司代司长鲁培新认为:“由于其女性特质, 比较感兴趣的是教育、慈善、手工艺制作和艺术表演, 因此参观科学研究机构、参加文艺活动、访问学校和慈善机构等, 是第一夫人访问时最常见的项目, 但第一夫人访问的项目, 不存在国际惯例, 而更类似于个性化的自选动作。”[5]通常, 外国元首夫人单独访华很少见, 特别是美国“第一夫人”受中国第一夫人邀请访华, 这成为中美关系史上“夫人外交”的新创举。米歇尔的此次来访, 其意义是建立两国第一夫人之间的私人关系, 这种关系很可能会影响到她们各自丈夫在中美关系中的外交决策, 有助于稳定并促进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

二、米歇尔·奥巴马行程的“软”色彩

米歇尔·奥巴马访华为中美两国提供了短暂的“蜜月期”, 她偕自己的母亲和两个女儿一起到访, 试图通过建立家庭与家庭的关系来增加中美信任, 为美国提供了一个非政治化角度观察中国的机会。米歇尔为了让自己的中国首秀顺利完成, 她在来华之前特意走进华盛顿育英学校的中文课堂, 向熟悉中文的美国学生“借招”, 学习了“你好”“谢谢”“再见”等常用词语, 并询问了美食和景点等问题。她在白宫官网上开通了访华的专属网页, 还在行程中透过社交媒体Twitter和Instagram及时上传旅途的照片和视频。在政治越来越传媒化的当下, 领导人纷纷借助大众传媒来塑造自身形象, 并且用于新闻事务的时间越来越多。米歇尔此举有着一定的政治意义, 她在媒体前推销自己有助于增加奥巴马的亲和力, 服务奥巴马的媒体形象, 而奥巴马的媒体形象又与民主党形象息息相关, 美国民众对于民主党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媒体呈现出来的党的领袖的形象而获得的。因此, 米歇尔能够为奥巴马及其民主党在美国社会中影响力地提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 谈教育, 诉说个人故事。米歇尔此次访问聚焦于教育和中美青年交流, 她之所以将教育作为核心议题, 源于她和奥巴马都依靠教育获得了成功, 而且美国称霸世界, 也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她的人生轨迹与彭丽媛的个人奋斗产生互文性, 即彭丽媛也是出身平民, 凭借在音乐道路上的勤奋努力取得成功, 她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艺术家。两位夫人的彼此映衬, 其实是更深层的主体之间对话, 是跨文化语境中交流的共鸣。这种共鸣确立双方身份从成长到现在的过程相似性, 而身份的相似性能够产生彼此认同, 有助于朋友关系的确立。

她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特别提及海外留学的意义, 强调留学能够帮助年轻人了解超越他们视野的世界, 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不仅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还可以改变所遇到的每个人的人生, 留学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强大工具。她还在白宫官方网站发表博文称:中国是美国学生留学的第五大热门目的地, 而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超过任何其他国家。可以说, 她这次来访带来了自己因为受教育而改变命运的个人故事, 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教育代言人。她以一个美国普通公民的角度拉近了与中国青年的距离, 引起与其有相同背景的学生共鸣, 从而顺势阐释她的观点和意见。同时, 这也符合奥巴马入住白宫后处理中美关系的核心思路——中美之间人员交流。她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政府或领导人之间的关系, 也是人民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年轻人之间的关系。此外, 在中美政治主战场——比如人权、贸易、地缘、网络安全等重大争议问题——陷入困境的背景下, 米歇尔的访问将话题限制在教育这个“安全区”内, 有助于向中国表达善意, 避免敏感话题带来的尴尬和波澜。这种方式虽然是软调节, 无关政治, 却有助于推动中美双方的政治互动。

(2) 忙参观, 赢得民众好感。在北京, 米歇尔在彭丽媛的陪同下, 首先参观了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书法课上, 中国夫人向其赠送了书法作品——“厚德载物”, 这四个字寓意中国希望两国在未来发展道路上能够“包容”、互谅。随后, 米歇尔写下“永”字作为回馈。这种相互馈赠向世界演示了中美最高层次的柔性政治;在参观机器人实验室时, 中国高中生用流利的英语向米歇尔解释自己的发明, 令她印象十分深刻;在体育课上, 米歇尔亲自上阵, 有板有眼地挥舞球拍, 认真学习乒乓球技法。此外, 她还逛故宫, 爬长城, 游颐和园, 观赏京剧表演。在西安, 站立在兵马俑堆旁边的她, 认真观察雕塑栩栩如生的面部表情。随后, 游走在古城墙边的她, 又小试身手, 拿起红绸亲自扭起秧歌;对于双绳表演者精湛、高超的技艺, 她双手竖起大拇指“怒赞”。她还获赠陕北姨婆为她亲手制作的剪纸画像。在成都, 她访问成都第七中学, 观摩太极拳表演, 并与师生交流打拳体会。随后, 参观成都大熊猫基地, 与中国“国宝”进行紧密互动。她之所以选择学校和名胜古迹, 侧重于人文交流, 是因为文化的主题会作用于政治, 在演说和行走中发挥魅力攻势, 展现高端政治才艺, 毕竟文化与政治没有绝对的界限。

(3) 秀着装, 贴合中国特色。甫一亮相, 身穿带有几何图案春装的米歇尔就赢得了中外媒体的喝彩, 她的着装出自一位华裔设计师之手, 暗示了米歇尔对于中国的喜爱和尊重。在与习近平的会见中, 一袭中国红连衣裙透露出了浓郁的中国气息, 并且衣服剪裁迎合了米歇尔优雅的性格特征和利落的处事风格。可以说, “时尚虽然不是为了政治而生, 但并不妨碍政治利用时尚获取利益, 第一夫人的着装当然也要充当不说话的外交官的角色。”[6]

(4) 尝美食, 感受味蕾跳动。除了身体力行, 她还在舌尖上品位中国。在北京, 她品尝了正宗的北京烤鸭、炸酱面、水饺, 以及美国留学生向她特别推荐的宫保鸡丁, 还在长城脚下一对美国夫妇所开的餐厅品尝猪肚和家常面。在成都一家藏餐厅, 她品尝了白水煮人参果、炒青稞、糌粑、酥油茶, 又意犹未尽地点了清炒白菜、土豆烧肉、樟茶鸡、馒头、玉米棒。可以说, 面对地域浓厚的中国美食, 米歇尔展现了她兼容并包的价值观。

(5) 以“家”演绎大国政治。米歇尔此次扶老携幼访问中国, 显然是注重“家”的意义, 淡化“国”的色彩, 符合中国历来重视三世同堂的家庭伦理价值观。她巧妙地使用了政治修辞, 借助“家”的主题, 建构了共有观念——“家”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以尊重中国的表达技巧来赢得我国领导人和民众的亲近感, 完成中国对美国亲善表达的认同, 达到此行出访的目的——加强双方的相互沟通和彼此包容的朋友身份。可以说, 这种软交流是一种曲线演绎大国政治, 政治意蕴不言而喻。她的行程充满了软色彩, 学写毛笔字、打乒乓球、逛故宫、爬长城、看京剧、扭秧歌、放风筝、吃中餐。在这些活动中, 她一方面可以在游览过程中领略中国文化景观和特点, 一方面可以在观赏过程中深入百姓, 与民众交流, 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赢得中国民众的赞赏。她与民众的互动过程能够达成中美友善、亲切的关系共识, 进而确立中美互为朋友的身份, 这种身份能够促进中美双方务实合作, 进而实现各自利益。特别是她“在观看表演时将嘴巴张成‘O’型, 或者在长城上与女儿相视而笑, 抑或在北大的讲台上托着下巴认真聆听。”[7]各种各样的表情为米歇尔本人增色不少, 她被中国网友称为“表情帝”。而这也符合社会学的“晕轮效应”, 即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 其他一些实际同外表无关的特征, 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

三、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

美国“第一夫人”的中国行, 代表了中美两个政治大国交往形式的创新, 它与去年中美元首安纳伯格庄园散步交谈一脉相承, 掀开了中美交往的新篇章。米歇尔的来访, 不仅仅是一次家庭旅游, 更是美国官方外交活动, 一方面暗含了美国示好中国, 对于中美双边关系的重视, 试图在超级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增加彼此信任, 传达友谊的形象和相互合作的身份关系, 达到互惠互利的利益诉求;一方面配合奥巴马在“主场政治”[8]的硬外交, 以女性的柔性魅力在“客场政治”中施展软调节。尽管中美建立了成熟的经济循环体系, 以及稳定的政治沟通渠道, 但安全战略互信还没有建立起来, 这进一步增加了中美波动的频率。毕竟两国在相互竞争中, 互信是脆弱的, 而互疑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常态。

两个国家第一夫人的交流, 是在双方共同认可目前形势下的深入沟通。“第一夫人”外交可以算是通过相互展示的迷人微笑来冲淡彼此的利益纷争。“她们会给两国公众带来截然不同的视频镜头, 以及洋溢着轻松和亲近的解说词。这些当然解决不了中美关系的实质问题, 但她们至少可以给那些问题换一块背景幕布, 配置一些不同的回声。”[9]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修正中美关系节奏, 改善两国纷争的状态, 在宏大叙事中加注柔性词句, 会让一些爆发点因为失去了一些临界量的加入而归于平静。第一夫人让政治变得更为感性, 更具亲和力。可以说, 在这场不谈政治的政治中, 细节越丰富, 中美关系就越有弹性。

四、结语

这是一次突出“女性”风格的中美外交。米歇尔到访中国贯彻着奥巴马的政治意图即寻求建立一种基于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新关系, 她为中美关系传递了正能量。米歇尔的直率、活泼和平易近人, 赢得了中国民众的好感, 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美国国家形象的正面传播, 实现中美友好、亲善的目标。

摘要:作为美国第一夫人的米歇尔单独访华, 这在中美关系史上还是第一次, 她在一周的时间内走访北京、西安、成都三地, 谈教育、忙参观、秀着装、尝美食, 这一系列活动以她特有的柔性魅力为中美政治“主战场”起到了软调节的作用。特别是她的亲切、友善赢得了中国领导人和民众的好感, 为中美交往注入了新活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美国,米歇尔,第一夫人

参考文献

[1]达里奥·巴蒂斯特拉 (法) .国际关系理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214.

[2]张涛甫.夫人魅力为“主场政治”加分[N].环球时报, 2014-3-22 (7) .

[3]李天阳.世界聚焦中美“第一夫人外交”[N].环球时报, 2014-3-21 (16) .

[4]赵可金, 莫映川.“第一夫人”外交的角色和作为[N].学习时报, 2013-4-8 (2) .

[5]陈劲松.中美第一夫人首会面[J].VISTA看天下, 2013:38.

[6]崔玮.米歇尔的时尚经[J].南方人物周刊, 2013:45.

[7]米歇尔访华赢得中国民众好感[J].青年参考, 2014:A06.

[8]张涛甫.夫人魅力为“主场政治”加分[N].环球时报, 2014-3-22 (7) .

第一夫人的表情 第11篇

“所谓第一夫人,传统上就是指站在西装革履的领导人身边,身着裙装足蹬高跟鞋抹着口红的那类人。”

像许多工作忙碌的女人一样,英国首相夫人谢丽也依赖形象顾问。她的形象顾问卡罗尔·卡普林建议她穿牛仔裤,以遮盖毫无魅力的膝盖。这听起来还蛮有道理的。然而去年夏天,当卡普林被拍摄到在为杂志拍照前,竟用谢丽的口红化妆时,有关观察人士表示,这位曾是无上装模特、其母精通招魂术的形象顾问,正在把英国首相夫人变成一个傻瓜似的花瓶。

布莱尔夫妇入主唐宁街之时,谢丽在知识层次上可谓不让布莱尔,甚至还高于布莱尔(从这个方面来说,她跟希拉里非常相像)。谢丽在教会中学以最优秀的毕业生身份,入读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法律专业。她有30年的工党资格,早在丈夫竞选议员前两年就开始竞选议员。虽然没有成功,但事实是她所参选的克罗斯比区,比布莱尔参选的塞奇菲尔德区更难胜出。早在布莱尔成为首相前两年,谢丽就是王室法律顾问(QC),这是英国律师的最高巅峰。她现在兼职做法官,挣的钱是布莱尔的两倍,被认为对布莱尔施加着不应当施加的影响。那么,在过去6年中,谢丽究竟在何时会想到插手布莱尔的事务?她轻信卡普林的傻乎乎的行为到底对做首相的丈夫有何影响?

或许,这一影响跟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被戴绿帽子的影响相比,算是小巫见大巫了。韦罗妮卡是贝卢斯科尼的第二任妻子。贝氏第一次认识韦罗妮卡是在观看戏剧时,当时韦罗妮卡在剧中扮演一个有脱衣表演的角色。对她一见钟情的贝氏跑到后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不久,尽管已婚有了两个孩子,尽管韦罗妮卡比自己小20岁,贝卢斯科尼还是毅然把她娶进了门,让她成为一座17世纪建造的别墅的女主人。韦罗妮卡也为贝氏生下了三个孩子。

像许多在他这个位置上的其他男人一样(当然,最典型的是克林顿),贝卢斯科尼跟“别的女人”还有浪漫关系。但是去年在意大利公众中引起很大反响的却并非他自己的婚外恋,而是他妻子的婚外情。这一事件在第一夫人史上之所以少见,一个原因是:把这个花边新闻公之于众的竟是贝卢斯科尼本人。在罗马举行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站在英俊逼人的丹麦首相拉斯穆森身边,贝卢斯科尼说道:“拉斯穆森是欧洲最英俊的首相。我想我会把他介绍给我的老婆,因为他实在比卡奇亚里更英俊。”

而前威尼斯市长、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满脸大胡子的卡奇亚里正是传言中给贝卢斯科尼戴绿帽子的那个人。有意思的是,知道贝卢斯科尼第一次见到韦罗妮卡时她演的那部戏叫什么名字吗?《高尚的戴绿帽者》!

在英语中,“第一夫人”(first lady)这个词是美国人造出来用来称呼玛萨·华盛顿这位开国总统的夫人的。在美国这样一个新共和国,显然不能用王后来称呼她,而用妻子这个称呼又显得太过平淡,无法突出她的不同。如今,第一夫人这个词被广泛用于非正式地称呼世界各地领导人的妻子。当代著名女权主义者杰曼·格雷尔曾写道:“所谓第一夫人,传统上就是指站在西装革履的领导人身边,身着裙装足蹬高跟鞋抹着口红的那类人。”

“我屈尊下嫁了。所有女人都是如此。”

不过,这一描述根本无法概括全世界各种各样类型的第一夫人,同时也没有表明第一夫人们所拥有的权力。在克林顿总统把医疗系统改革交给妻子负责的时候,《第一夫人》一书的作者、历史学家卡尔·安东尼这样评论道:“第一夫人们是不用负责任的。她们无法被弹劾,也无法把她们从现有职位上赶走。”除非她们的丈夫被剥夺了权力。但是,即便丈夫失去了权力,第一夫人们也可以重新杀回。离开白宫后,希拉里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成为纽约州议员,从此可以公开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去年初,当时的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的妻子埃纳进入马德里议会,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把自己看作世界级领导人的阿斯纳尔,在听到别人把妻子跟希拉里相提并论时感到无限荣光,并高兴地把妻子称作“小希拉里”。而现任阿根廷总统内斯托尔·基什内尔的妻子克里斯蒂娜则被称为“倒退的希拉里”,因为她是在成为第一夫人前成为参议员的。媒体评论说:“跟她的丈夫相比,她的演讲才能更棒,更富有魅力,影响力更强。很多人都说他们更愿意选她而不是她丈夫。”

英国第一位女议员南希·亚斯特曾经自嘲的话:“我屈尊下嫁了。所有女人都是如此。”然而,即便她们心里果真这么想,也不能让别人知道,否则就会被看作是麦克白夫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的人物)——为了自己的邪恶目的罪恶地操纵自己内心虚弱的丈夫。

显然,人们就是这样看待希拉里的。而谢丽常常被认为对布莱尔施加了过于强大的影响。布莱尔的传记作家约翰·伦托尔坚持说自布莱尔踏入政治圈始,谢丽就掌控着夫妻间的决定权。伦托尔说,每当布莱尔跟财政大臣戈登·布朗发生冲撞时,“谢丽就比碍于情面、不好发作的布莱尔更加具有挑衅性。”政论作家马修·帕里斯也证实了谢丽是多么强势。他记得曾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晚宴上跟谢丽见过面。“她带来了非常友好、彬彬有礼的丈夫——一名崭露头角的普通工党议员。当时究竟谁占着上风,简直毫无疑问。”

再看看墨西哥的状况:1.95米的大个子总统福克斯被只有1.55米的妻子玛尔塔·萨哈贡操纵。萨哈贡的强硬作风为她赢得了“老板”的绰号。今年51岁的萨哈贡经过商,离过婚,还有3个孩子,在嫁给福克斯总统之前是他的新闻发言人。萨哈贡曾被指控说使用巫术操控福克斯,其中包括将福克斯从第一任妻子的影响下“解放”出来。阿根廷著名女记者奥尔加·沃那特在《女首领》中写道:“她对丈夫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在德国,曾有布告牌画着这样的画面:德国第一夫人多丽斯就施罗德总理在儿童福利政策方面的失败对他进行耳提面命。而在美国加州,施瓦辛格的妻子玛丽娅·施莱弗表现出了所有成为一位伟大的未来第一夫人的迹象——当施瓦辛格宣布竞选州长后,施莱弗就开始主管他的竞选活动。

10年前,女权主义者杰曼·格雷尔断言如果希拉里竞选公职,胜出的可能性几乎是零。格雷尔坚信,成功的第一夫人是那些在公众面前扮演顺从的角色而在背后施加淫威的女人,而希拉里则惯于在公众面前显示权威。如今,希拉里的成功打破了这一定律。如今的第一夫人们应当为拥有出头竞选公职的机会而感谢希拉里。

当然,如果第一夫人们希望在自己的出生国之外的国度建功立业,她们有另外的参照对象。比如,出生在智利的前阿根廷第一夫人赛西莉亚·博洛科。她积极工作,以求在自己的“夫家国”建立个人事业。环球小姐出身的博洛科,2001年跟前阿根廷总统梅内姆结婚时,年龄只及他的一半。就在他们结婚前不久,博洛科为一本时装杂志拍摄封面,她除了一面皮革制成的阿根廷国旗外一丝不挂,并戴上贝隆夫人风格的优雅的假髻。博洛科的这张照片引起了一些保守的贝隆主义者的反感。

另一个外来媳妇是阿斯玛·阿克拉斯。她在英国长大,2001年嫁给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哈菲兹的次子,从未想过能够“继承”总统一职)。嫁给巴沙尔对“爱玛”( 阿斯玛在英国女王学院读书时大家对她的称呼)来说意味着不同寻常的转变。女王学院是所思想开明的学院,以对那些观念非常现代的女生宽容而著称。阿斯玛的大学教育跟叙利亚这个在哈菲兹时期实行独裁统治的国家可谓天差地别。尽管她并没有裹着叙利亚国旗拍封面照,但并没有完全抛弃在伦敦求学时所获得的自由主义观念。据说,是她鼓励自己的丈夫巴沙尔在上台后释放政治犯,而巴沙尔也照做了。

政治对第一夫人的影响:亦正亦邪

以上阐述的都是第一夫人对政治的影响,那政治对第一夫人的影响又如何呢?

1995年,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差点被暗杀。如果巴斯克分裂主义者的阴谋得逞,那么埃纳·博特拉也将加入杰奎琳·肯尼迪、索尼娅·甘地和利娅·拉宾(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夫人)之列成为“第一遗孀”。

而德国第一夫人多丽斯·施罗德也不得不面对另一种艰难:生活上的清苦。1997年,因结婚四次被称作“奥迪总理”的施罗德,娶回了第四任妻子多丽斯。由于昂贵的离婚费用,也由于德国对政客和其特权的严格限制,德国第一家庭跟其他国家的第一家庭相比寒酸得可怜。施罗德一家出外旅行只能乘坐火车的二等车厢,仅有的一部私家车还是一部开了多年的大众老爷车。第一夫人不得不自己上街购物、自己做饭、自己给丈夫洗熨衬衫。在施罗德出访时,施罗德夫人也无法跟他同机出行,而是乘坐另外的包机,同时还要照顾施罗德跟前妻的女儿。即便如此,至少跟她的国际圈中最亲密的朋友柳德米拉·普京相比多丽斯也该谢天谢地了。

尽管这位俄罗斯第一夫人智商并不低,但是普京很少征求她意见,是个不折不扣的性别歧视者。柳德米拉说:“他有两条金科玉律。”第一条是“女人必须在家包揽所有家务”,第二条是“不应当夸奖一个女人,否则会惯坏她”。柳德米拉曾经跟一位朋友吐露心声:“对饭菜稍不如意,他就一口不吃。他从来没夸过我做菜好吃,让我简直不知该做什么好。”不过,普京还是有让柳德米拉感到庆幸的好处:“至少他不打我。”

柳德米拉的经历表明,在俄罗斯,第一夫人这个概念还很粗糙。1959年,当赫鲁晓夫带夫人出访美国时,所有人都被赫鲁晓夫夫人那古板的模样吓倒了。而在另一位前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的妻子出现在他葬礼上之前,几乎没有人知道安德罗波夫结过婚。

不过,接任安德罗波夫的戈尔巴乔夫推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夫人赖莎。在上世纪80年代末,赖莎跟美国第一夫人南希·里根在穿着打扮上经常争锋。每当苏美两国领导人会面时,时尚作家就把政治放在一边,一致认为“罪恶帝国”的代表赖莎比“自由世界的第一夫人”南希时髦百倍。然而,现任俄罗斯第一夫人柳德米拉得到的称赞却不多。去年英国一家媒体说她穿得就像“6岁的女花童”,好比《爱丽思漫游仙境》中的爱丽思。不过,柳德米拉如此打扮说不定还恰如其分,因为普京似乎不是那种愿意看到妻子的光芒盖过自己的男人。

像柳德米拉一样甘居幕后的还有劳拉·布什,她像叙利亚第一夫人阿斯玛一样,也嫁入了一个政治世家。不过,确切地说,劳拉嫁给小布什时,老布什还没有入主白宫。而且,当时根本无法想象沉溺在酒精中的小布什能达到今天的成就。曾当过图书管理员的劳拉自愿抹去光辉,跟前任第一夫人希拉里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想起英国前首相梅杰的夫人诺玛。不过,劳拉也有自己的事业:在得克萨斯,她主持的一年一度的文学筹款会总能够吸引许多文学界名人参加。其实,在美国,第一夫人做自己的公益项目是有传统的。其中最出名的要算前总统福特的夫人贝蒂·福特,她开办的诊所帮助许多名人戒掉了毒瘾和酒瘾。

由倒第一到正第一 第12篇

苏步青出生在浙江平阳卧牛山带溪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觉得这个儿子读书会有出息, 便把他送进了自己哥哥开的私塾念书。后来, 父母决定把苏步青送进县城高小。平阳县城高小很有声望, 当地有钱人家都把自己的子弟送入这所学堂读书。农家出身、面黄肌瘦、由父亲挑着米、陪着走了100里山路赶到县城以米代交学费的苏步青, 在那些一向作威作福惯了的富家子弟眼里, 自然是横看竖看不顺眼了。

小小年纪, 初次离家, 苏步青连遭富家子弟的羞辱欺负, 加之教师在课堂上全是讲温州话, 跟带溪村的闽南话风马牛不相及, 听得他一头雾水, 这个原本十分喜爱读书的男孩忽然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结果, 连续三个学期下来, 苏步青一直都是“背榜” (最后一名, 把全班人都背在了背上的意思) 。父亲无奈, 咬咬牙, 又为苏步青换了一所学校。进入新学校, 苏步青本来也想好好奋发一回, 但就在进校的那年秋天, 他刚刚萌发的热情又几乎被教语文的谢老师迎头浇灭。

因为幼时曾熟读《三国》, 苏步青对罗贯中的笔法无师自通, 写起作文也颇有几分神似。但谢老师根本不相信这样一个“背榜生”能有如此文笔, 于是在苏步青的作文上批了个“差”。而且, 带着一脸的鄙 (bǐ) 夷不屑:“抄来的文章当然好, 可那只能骗骗你自己。凭你, 还想写出好文章来?”

刹那间, 苏步青觉得全身的血都快冲到脖子上来了, 他强压着怒火, 扭头就走。他发誓再也不上语文课了。

不料没多久, 有一次语文课他逃学时, 正好被他特别崇拜的地理老师陈老师发现了。陈老师问他怎么回事, 苏步青委屈地把谢老师冤枉自己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谢老师看不起我。”他含着泪水说。

“别人看不起你就不读书, 这样一来, 你要到什么时候才会让人看得起呢?”陈老师一语道破天机。

“别人看不起你, 是因为你是一个背榜生, 要改变别人这种看法, 就要先改变自己。要是你不再是背榜生, 要是你从此成了第一名, 你想想, 到那时, 谁还会看不起你?”

一席话振聋发聩 (kuì) , 说得苏步青幡 (fān) 然醒悟。

打铁要趁热, 陈老师又给他讲了一个牛顿小时候的故事。牛顿也是乡下孩子, 成绩也不好, 城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但是愈是这样, 他愈是发奋学习, 终于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使同学们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后来, 牛顿成了世界闻名的伟大科学家。”

陈老师说的这个故事和最后这句话, 苏步青记了一辈子。

从此, 苏步青跟换了一个人似的, 不但再也没有逃课, 成绩也越来越好。学期终了, 他出人意料地考了全班第一!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他都是第一, 倒数第一成了正第一。

第一夫人范文

第一夫人范文(精选12篇)第一夫人 第1篇玛莎华盛顿是华盛顿的夫人, 华盛顿庄重威严, 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但是他同时也让人感到有强烈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