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大学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教案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大学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教案(精选4篇)

大学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教案 第1篇

学号:姓名:班级: 迈克尔逊干涉仪教案 实验题目

迈克尔逊干涉仪理论部分

实验性质

基础物理实验

实验学时

1学时

教师

黄星

教学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

2、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原理(等倾干涉)

重点

1、等倾干涉的发生条件

A、平行光?不,点光源。B、薄膜上下表面平行

2、薄膜厚度的变化与条纹的关系:

难点

十字形光路与补偿镜:从薄膜干涉的理论,到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具体化过程

备注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的 设 计

一、引言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背景介绍(*引起好奇心,让人们觉得它有一定的用处,不是凭空冒出来的。知识构建学说:新知识必须挂靠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才牢靠(技能树/科技树))

二、原理(*尽可能简洁,准确。没有人喜欢复杂。多问问自己,这个问题能不能简化,它引入这些复杂的东西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一定要这么做吗?然后你会发现,有的时候不得不这样做,这已经是最简单的理解方法了。)(1)等倾干涉

A.等倾干涉的产生条件(*前提,任何事情发生都有条件)两表面平行,垂直入射(重点),以一定角度入射(了解下即可),点光源。(*让同学们明白为什么形成同心圆:相同倾角,反射光的光程差就相同,同一角度上要么都加强,要么都减弱)

B.等倾干涉的特点

薄膜厚度改变与条纹冒出数量的正比关系(*基本原理,重点)

C.利用等倾干涉,我们能干什么?(*讲完理论,马上看看这个公式怎么用,什么含义,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帮助理解和加深印象)(2)从理论模型到实验的具体化

A.薄膜干涉条纹的观察中遇到的困难,回答同学们的疑问,为什么是十字形的光路?为什么引入45度角的半反射镜?(重点、难点)

B.为什么要在与光源平行的分光路上加一面厚玻璃?(补偿光程差)

C.动态演示

三、知识点的拓展(*拓展知识面,了解这个知识的用途,从而发散思维,为后面新知识的生长创造条件。那么对于迈克尔逊干涉仪,是在大一下学期进行的,此时可能正准备学习狭义相对论的初步,那么可以往这边拓展一下,并不需要掌握,而是预热)A.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发明与作用,牛顿力学体系(伽利略变换)的问题。(狭义相对论,光速不变性,洛伦兹变换,了解即可)

B.LIGO计划与LISA计划(*引力波,广义相对论,了解)

引言不得太长,通常情况下点到即止。3分钟左右。然后就切入重点。对于这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最好在课堂的前半节课上完。集中力最好的时间是上课后7-15分钟

课 后 思 考 题

1.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到的圆条纹与牛顿环产生的圆条纹有什么不同?(迈克尔逊干涉仪:等倾干涉,采用点光源,光程差由θ决定。牛顿环:等厚干涉,采用平行光,光程差由薄膜厚度决定)

参 考 文 献

1、《大学物理实验》,陈玉林 2.教育心理学 3.教育学

物理教学实践作业:

从大学物理实验内容中,任选一个感兴趣的内容,设计教案。要求内容详尽,(如剧本),插入自己的注解,不得雷同。A4纸打印,5号字,单倍行距,至少两页(原理图、公式)。交作业时间: 6月29日下午统一交给班长。

几个网站:维基百科中国知网 Web of Science 果壳网知乎科学网 专业论坛:小木虫(理工科研究生聚集地)推荐杂志:科学美国人

物理系推荐丛书:第一推动丛书

大学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教案 第2篇

【实验设计思路】 通过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定光波的所要测定的数据,然后通过

2d 和用逐差法求得光的波长和波长差。2dN2【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干涉原理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学习其调节方法。

2.测量钠光的波长和钠双线的波长差。

3.练习用逐差法处理实钠光D双线的波长差验数据。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钠灯,毛玻璃屏。

【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

图1是迈克尔逊干涉仪实物

图。图2是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

示意图,图中M1和M2是在相互

垂直的两臂上放置的两个平面反

射镜,其中M1是固定的;M2由精

密丝杆控制,可沿臂轴前、后移动,移动的距离由刻度转盘(由粗读和

细读2组刻度盘组合而成)读出。

在两臂轴线相交处,有一与两轴成45°角的平行平面玻璃板G1,它的第二个平面上镀有半透(半反

射)的银膜,以便将入射光分成振

幅接近相等的反射光⑴和透射光

⑵,故G1又称为分光板。G2也是平行平面玻璃板,与G1平行放置,厚度和折射率均与G1相同。由于它补偿了光线⑴和⑵因穿越

G1次数不同而产生的光程差,故称为补偿板。

从扩展光源S射来的光在G1处分成两部分,反射光⑴经G1

反射后向着M2前进,透射光⑵透过G1向着M1前进,这两束光分别在M2、M1上反射后逆着各自的入射方向返回,最后都达到E处。因为这两束光是相干光,因而在E处的观察者就能够看到干涉条纹。

由M1反射回来的光波在分光板G1的第二面上反射时,如同平面镜反射一样,使M1在M2附近形成M1的虚像M1′,因而光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自M2和M1的反射相当于自M2和M1′的反射。由此可见,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所产生的干涉与空气薄膜所产生的干涉是等效的。

当M2和M1′平行时(此时M1和M2严格互相垂

直),将观察到环形的等倾干涉条纹。一般情况下,M1和M2形成一空气劈尖,因此将观察到近似平行的干涉条纹(等厚干涉条纹)。

2.单色光波长的测定

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照明时,迈克尔逊干涉仪所产生的环形等倾干涉圆条纹的位置取决于相干光束间的光程差,而由M2和M1反射的两列相干光波的光程差为

Δ=2dcos i(1)

其中i为反射光⑴在平面镜M2上的入射角。对于第k条纹,则有

2dcos ik=kλ(2)

当M2和M1′的间距d逐渐增大时,对任一级干涉条纹,例如k级,必定是以减少cosik的值来满足式(2)的,故该干涉条纹间距向ik变大(cos ik值变小)的方向移动,即向外扩展。这时,观察者将看到条纹好像从中心向外“涌出”,且每当间距d增加λ/2时,就有一个条纹涌出。反之,当间距由大逐渐变小时,最靠近中心的条纹将一个一个地“陷入”中心,且每陷入一个条纹,间距的改变亦为λ/2。

因此,当M2镜移动时,若有N个条纹陷入中心,则表明M2

相对于M1移近了

dN

2(3)

反之,若有N个条纹从中心涌出来时,则表明M2相对于M1

移远了同样的距离。

如果精确地测出M2移动的距离Δd,则可由式(3)计算出入射光波的波长:



3.测量钠光的双线波长差Δλ

钠光2条强谱线的波长分别为λ1=589.0 nm和λ2=589.6 nm,移动M2,当光程差满足两列光波⑴和⑵的光程差恰为λ1的整数倍,而同时又为λ2的半整数倍,即

Δk1λ1=(k2+)λ2

这时λ1光波生成亮环的地方,恰好是λ2光波生成暗环的地方。如果两列光波的强度相等,则在此处干涉条纹的视见度应为零(即条纹消失)。那么干涉场中相邻的2次视见度为零时,光程差的变化应为

ΔL=kλ1=(k+1)λ2(k为一较大整数)

由此得

λ

于是

Δλ=λ1-λ2==

式中λ为λ1、λ2的平均波长。

对于视场中心来说,设M2镜在相继2次视见度为零时移动距离为Δd,则光程差的变化ΔL应等于2Δd,所以

2dN

-λ

==



2d(4)

对钠光=589.3 nm,如果测出在相继2次视见度最小时,M2

镜移动的距离Δd ,就可以由式(4)求得钠光D双线的波长差。

【实验内容与步骤】

1.观察扩展光源的等倾干涉条纹并测波长 ①点燃钠光灯,使之与分光板G1等高并且位于沿分光板和M1

镜的中心线上,转动粗调手轮,使M1镜距分光板G1的中心与M1镜距分光板G1的中心大致相等(拖板上的标志线在主尺3.2 cm 位置)。

②在发射光源时,用眼睛透过G1直视M2镜,可看到2组十字叉丝像。细心调节M1镜后面的 3 个调节螺钉,使 2 组十字叉丝像重合,如果难以重合,可略微调节一下M2镜后的3个螺钉。当

2组十字叉丝像完全重合时,在毛玻璃上,将看到有明暗相间的干涉圆环,若干涉环模糊,可轻轻转动粗调手轮,使M2镜移动一下位置,干涉环就会出现。

③再仔细调节M1镜的2个拉簧螺丝,直到把干涉环中心调到视场中央,并且使干涉环中心随观察者的眼睛左右、上下移动而移动,但干涉环不发生“涌出”或“陷入”现象,这时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才是严格的等倾干涉。

④测钠光D双线的平均波长。先调仪器零点,方法是:将微调手轮沿某一方向(如顺时针方向)旋至零,同时注意观察读数窗刻度轮旋转方向;保持刻度轮旋向不变,转动粗调手轮,让读数窗口基准线对准某一刻度,使读数窗中的刻度轮与微调手轮的刻度轮相互配合。

⑤始终沿原调零方向,细心转动微调手轮,观察并记录每“涌出”或“陷入”50个干涉环时,M1镜位置,实验过程中要注意防震,连续记录6次。

⑥用逐差法求出钠光D双线的平均波长,并与标准值进行比较

2.测定钠光D双线的波长差

①以钠光为光源调出等倾干涉条纹,先观察条纹随着手轮转动的变化情况,再开始实钠光D双线的波长差验。

②移动M2镜,粗动手轮和微动手轮配合转动,使视场中心的视见度最小(条纹最不清晰),记录M2镜的位置;沿原方向继续移动M2镜,粗动手轮和微动手轮配合转动,使视场中心的视见度由最小到最大直至又为最小,再记录M2镜位置,连续测出6个视见度最小时M2镜位置。

③用逐差法求Δd的平均值,计算D双线的波长差。

【数据表格】

1.观察扩展光源的等倾干涉条纹并测波长

测量次数(I)2 3

di(10-5mm)Δdi=∣di-di-1∣(10-5mm)

平均值

Δd=

2.测定钠光D双线的波长差。

测量次数 M2位置x/mm

【数据处理】

(1)用逐差法求波长差而589.3nm。



2d通过公式可以求得又因为标准差:E0100%,N

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它的标准差了。

(2)用逐差法求钠光D双线的波长差

通过公式



2

2d

求得

【实验结果】

()nm;()nm;E0()

【思考题】

1.定域干涉与非定域干涉的区别? 2.提出减少误差的方法。

大学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教案 第3篇

摘要:迈克尔逊等倾干涉实验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个重点。本科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常调出直线形和椭圆形异常干涉条纹,针对上述调节问题,本论文首先对实验室中这两种常见的异常现象进行物理分析,然后给出了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激光波长的调节细则。

关键词:迈克尔逊干涉仪; 异常现象; 调节.

中图分类号:O4-4

1.引 言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光学实验中的重要仪器,许多现代被广泛利用的计量仪器,比如泰曼–格林干涉仪、傅里叶变换光谱仪、接触式干涉仪、干涉显微镜、激光测长仪等,都是基于迈尔尔逊干涉仪的基本原理改进制成的,具有结构简单、精确度高、光路直观等优点[1]。多年来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激光波长及光源的相干长度是国内理工类高校普遍开设的一个物理实验。

迈克尔逊干涉仪由一个倾角可调可移动的平面镜、一个倾角可调的固定平面镜、一块底面镀有半反半透膜的分光板、一块跟分光板具有相同厚度而没有镀膜的补偿板、一个观察屏、底座、主尺、粗调手轮和细调手轮组成。只要有关微小位移、微小角度的测量,原理上都可以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完成。实验室中除了可以测量激光的波长、钠光灯的相干长度,还可以用来测量透明物体的折射率[2]和细铁丝的杨氏模量[3]。

在目前报道的文献中,据我们所知,有关异常现象分析的基本都局限于对现象的报道及有关软件对干涉现象的模拟[4-6],而对所形成的物理原因几乎没有涉及,本论文首先针对本科生在迈克尔逊干涉仪调节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平行直线和椭圆干涉条纹这两种异常干涉现象给予相应的物理解释,然后指定出一份迈尔尔逊干涉仪的调节细则,有助于本科生在短时间内调出清晰的圆形干涉条纹,极大的提高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教学效率。

2. 异常干涉条纹及相应的物理分析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两种常见的异常干涉条纹是“平行”直线条纹和椭圆形条纹,下面我们介绍这两类异常现象形成的物理原因。

2.1 “平行”直线干涉条纹

在实验室中,我们常看到一类近乎平行的条形干涉条纹。通常人们认为这是由两个平面镜的不垂直而产生的等效楔形平板形成的等厚干涉条纹,而本论文认为实验所观测到的平行直条纹仍然是等倾干涉条纹,只是因为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两个平面镜稍有不垂直而导致干涉条纹的中心不在观察屏的中心,再加上两束光的光程差比较小,故干涉条纹半径较大,从而使得看到的条纹比较像平行的直条纹。

比较等倾干涉和等厚干涉的实验原理,不难发现,等厚干涉条纹的形成需要保证到达楔形板前的光是平行关,这样条纹明暗才能反映出楔形板不同厚度的干涉情况。而对于迈克尔逊干涉仪,我们使用的是半导体光源,其在楔形板前的光波是球面波,因此,实验中所观察的“平行”直线干涉条纹本质上仍然是等倾干涉圆条纹,只是该圆条纹的中心偏离观测屏比较远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干涉现象。

2.2 椭圆干涉条纹

椭圆形条纹形成的原因比较多,下面分别分析其形成原因。

2.2.1 可移动平面镜垂直于固定平面镜,但观测屏与可移动平面镜不平行

当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两个平面镜严格垂直,但是观测屏不平行于可移动平面镜时,观测屏上的干涉条纹会变成一个以水平方向为长轴、竖直方向为短轴的椭圆。这是因为由两个虚光源发出的两束锥形区域的球面波发生干涉,其干涉区域也应该是一个锥形的区域,所以当观测屏与可移动平面镜不平行时,会看到椭圆形的干涉条纹。

2.2.2 观测屏与可移动平面镜平行,但可移动平面镜不垂直于固定平面镜,

当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观测屏平行于可移动平面镜时,但两个平面镜不能严格垂直时,也会在实验中观测到椭圆形的干涉条纹。这是因为激光光源在这两个平面镜中所呈现的两个虚光源的连线不与观测屏垂直,而是成小于90o的夹角,这样以来,两个虚光源所形成的锥形干涉条纹在观测屏上将呈现出椭圆形状,该形成原因本质上和2.2.1类似,都是由于观测屏不与两个虚光源所形成的干涉区域底面垂直而引起的一种实验现象。

这里,我们强调造成两个虚光源的连线与观测屏不垂直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实验过程中由于调节精度所限,难以使两个平面镜的垂直度很高,其二,实验过程中分光板和平面镜之间的角度发生了改变,即不是45o的夹角,其三,分光板和补偿板不严格的平行。

2.2.3 可移动平面镜和固定平面镜所形成的两排光斑错重合

理论上讲,我们应分别选取每排光斑中最亮的光斑,然后使其相互重合,但是在通过肉眼观测时,往往很难分辨每排光斑中哪个光斑最亮,因此,很容易选错最亮的光斑而导致错重合。

3.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调节细则

根据上述异常条纹出现的物理分析,我们制定了一个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激光波长的实验流程如下:

(1) 实验前检查

(a) 检查两个平面镜的两个水平和豎直调节螺丝是否可以调节,并将调节旋钮上黄铜螺帽旋到最外侧;

(b) 检查分光板到可移动平面镜和分光板到固定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如不相等,请用粗调手轮调至相等位置;

(c) 检查分光板和补偿板是否平行,并检查者两块板有无放反;

(2) 圆形干涉环调出

(a) 使用水平和竖直调节旋钮调节可移动平面镜,使其与观测屏相互平行;

(b) 将激光器的光强调到最弱;

(c) 移开观测屏,透过分光板向可移动平面镜方向观察,会观察到两排光点,调节固定平面镜的水平和竖直调节旋钮,使得两排光点上下各自最亮的两个光点重合;

(d) 放上观测屏,增加激光器的光强;

(e) 若此时观察到椭圆的条纹,或者共轭双曲线条纹、或者条纹不清晰、或者干涉条纹半径很小,可能原因是最亮的光斑错了,这时重新回到(b)步骤,换一个光斑进行尝试。

依上述调节方案,可使本科生在短时间调出清晰的圆形干涉条纹。

4. 总 结

本论文首先分析了迈克尔逊干涉实验过程中平行直线和椭圆形干涉条纹的形成机制,并制定了一份迈克尔逊干涉仪测定激光波长的调节细则,经过4个班级的实验证明,此调节细则可极大缩短了本科生调出清晰、易读的圆形干涉条纹所需时间。

参考文献

[1] 陈玉林, 徐飞, 丁留贯. 大学物理实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5: 269-275.

[2] 张静,迈尔尔逊等倾干涉法晶体折射率测量方法研究[D]. 山东: 山东大学, 2009: 12-18.

[3] 闫凯,池红岩,韩仁学,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杨氏弹性模量的方法[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4, 12(5): 31-32.

迈克尔逊非定域干涉图样的分析 第4篇

迈克尔逊非定域干涉图样的分析

赵国平

(东南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南京210096)

摘要: 解释迈克尔孙干涉实验中非定域干涉图样的成因,理论分析推导在两反射镜不严格垂直时干涉图样的方程,并通过Matlab软件数值模拟出非定域干涉可能出现的图像。关键词: 迈克尔孙实验;非定域干涉图样;Matlab模拟

Analysis of Michelson Non-Localized Interference

Zhao Guo Pi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210096)

Abstract: Explained the cause of the Michelson Non-Localized Interference, analyzed the situation when two mirrors are not

strictly vertical from the theory, and through Matlab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to simulate the possible image.key words:Michelson interference experiment;non-localized interfering patterns;Matlab simulation

迈克尔孙干涉仪,设计精巧,原理简单,是许多现代干涉仪的原型,它不仅可用于精密测量长度,还可应用于测量介质的折射率,测定光谱的精细结构等。它的主要特点是:两相干光束分得很开;光程差的改变可以由移动一个反射镜(或在光路中加入另一种介质)得到。我们可以用迈克尔孙干涉仪做光的非定域干涉实验,以此来测定光的波长。但是实验教材中关于非定域干涉图样的形状及成因介绍的比较抽象,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解释非定域干涉的现象,并给出实验中所得非定域干涉图样的数学方程,同时用Matlab软件仿真模拟出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所有图样的形状。

作者简介:赵国平(1989-),男,江苏淮安人,本科在读。

Email:zgppgz89@163.com实验回顾

在“用迈克尔孙干涉仪观察非定域干涉图样”

实验中,激光束经短焦距凸透镜扩束后得到点光源S,它发出的球面波经G1反

图1点光源产生非定域干涉光路图 ’

射可等效为是由虚光源S发出的(如图1)。S’发出的光再经M1和M2’的反射又等效为由虚光源S1和S2发出的两列球面波,这两列球面波在它们相遇的空间内产生干涉,从而形成非定域干涉图样。

下面我们利用图1作为原理图进行理论计算。

当M1和M2’绝对平行时有

(1)为S1和S2发出的球面波在屏上任一点P(对

应于入射角为)的光程差。

当Zd且在很小时(1)式可简化为

2dcos(2)

由式(2)可知,在d确定时,由唯一确定,即对应同一个,值不变。因此,我们能够在屏上看到同心干涉圆环纹。问题提出

在实际实验中,当我们将M2’逐渐靠近M1时发

现看到的干涉条纹由原来的比较接近圆的情况变得越来越接近椭圆。后来经调节仪器发现是M2’和M1不平行所致。因此我便想通过理论计算当M2’和M1不平行时干涉条纹的形状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问题分析

当M2’和M1不平行时,首先为简化问题,设M2’和M1成角且M2’和M1都垂直与水平面。此时,以O点为坐标原点建立三维坐标系(如图2)。XOY平面为观察屏所在平面,其平行于M1所在平面;Z轴垂直于M1平面。

图2两镜不完全平行时的非定域干涉光路图

2008大学生物理实验研究论文

3.1光程差解析式的理论推导 此时,光程差为

S1PS2P

设S’坐标为0,0l,,M2’的方程为ztany h,M1的方程为zhd,为使计算结果较为简单,令ktan ;

则有,S1的坐标为0,0,2d2hl,S2的坐

标为2k(hl)2(k20,k21,lh)k

21l。设点

P,x,y为0XOY平面内任意一点,则

S1P

x2

y2

2d2hl

(3)

12

2

S2

2khl2k2lh2

2Px

k21yk2

1l

(4)

因而

S1PS2P

x2

y2

2d2hl

122

x222khlk2lh2



k21yk2

1l(5)

令n,n0,1,2,3„,则有

nx2

y2

2d2hl

12

x22khl2y2k2lh2

k21k2

1l(6)



化简得

1222

2

x22khly2klhl

k21k2

1

x

y2

2d2hl

n0(7)

显然,这是一个二次曲线,猜测其图像应为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中的一种或几种。关于这个

猜想的详细证明,在一些书中有介绍,在此我就不作论述。下面我主要通过Matlab数值模拟来验证猜想。3.2Matlab数值模拟图像分析

以上已经推导出了光程差的解析式,下面通过Matlab软件对图像进行数值模拟。

为了便于讨论,并注意到实际情况:M1与光屏固定在可动导轨上、M2’与虚光源相对实验仪静止,即:若光屏相对实验仪移动距离为l,则d的变化量d与h的变化量h之间的关系为:

ldh(8)故令初始状态:

l30mm;d5mm;h300mm;

则当转动手轮,使光屏移动距离l时,式(7)

可简化为

2

2x2590k590k21yk215l

x

y2

605l

n(9)

由此可以看出图像的形状与k值即的大小以及l的大小密切相关。

首先令ktan0,即非定域干涉的理想情况,同时考虑到实际实验中光源并非理想点光源,且光波波长会有一定的抖动,故取光波波长

632nm,抖动范围为5%,用Matlab模拟出图像随l的变化情况:

30时模拟出的图像

图3.a

2008大学生物理实验研究论文

图3.b

图3.a中四个切片图像是当l取不同值,即光屏位置l改变时,光屏上的干涉图样。图中所标注的X轴和Y轴分别对应图2中的X轴和Y轴。若取l30.00050mm,用Matlab模拟后则得到 图3.b,这和我们在实验中所看到的图像特性是一致的。

再令ktantan0.5,即在M1和M2’成0.5时的情况。用Matlab模拟后得如下图像

图4

0.5时模拟出的图像

图4.a

4.b

同样,其中图4.a中四个切片图像是当光屏取不同位置l时所模拟出在光屏上的非定域干涉图样。图中所标注的X轴和Y轴分别对应图2中的X轴和Y轴。若取l30.00025mm,用Matlab模拟

后则得到图4.b,显然,此时的干涉图样已经变为椭圆,与前面的猜想相吻合。

由图4.b可进一步猜想,图像有可能有随着x和y取值的变大而由椭圆渐变为抛物线和双曲线的趋势。为验证假想,取x和y在[-4000mm,4000mm]上变化,得如下图像:

图5图像的变化趋势

2008大学生物理实验研究论文

观察图5,发现干涉条纹之间发生了相互重叠,这是由于计算机屏幕大小有限所导致,在实际试验中,只要光屏、两反射镜大小及角度合适,我们是可以看到双曲线的干涉图样的。

参考文献:

大学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教案

大学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教案(精选4篇)大学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教案 第1篇学号:姓名:班级: 迈克尔逊...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