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瞬变电磁法
地面瞬变电磁法(精选12篇)
地面瞬变电磁法 第1篇
华北型煤田地表被巨厚第四系松散层所覆盖。在原先设计时, 为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按照规程均留设了较高的防水安全煤岩柱[1,2,3]。随着矿井采掘活动的长期疏排, 各个矿井的浅部水文地质条件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对原先留设的煤岩柱高度进行了不断缩小的可行性研究, 取得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4,5,6]。鲍店煤矿五采区西部属于薄基岩区域, 南北呈近似长条形, 被巨厚松散层覆盖。目前对于该区域第四系底部含水层 (底含) 及隔水层 (底粘) 和下伏基岩物理力学性质已通过施工的补勘钻孔的方法获得, 但对底含及底粘、风氧化带和基岩富水性仅靠单一钻探资料误差较大, 是无法准确获得其物理力学性质的。为此, 必须采用地面瞬变电磁法进行探测研究。
1 研究区及探测方法概况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鲍店煤矿五采区西部, 平面上基本呈南北方向的狭长条带状, 位于鲍店井田的西北角, 南起郭家营村北, 北至钱家村附近, 南北长约2 300 m, 测区南部宽度1 100 m, 向北逐渐变窄, 至测区最北端宽度减为600 m, 面积为1.94 km2。
探测区共有4个拐点坐标控制, 具体为: (1) X:3 924 326.12, Y:39 482 265.77; (2) X:3 926 631.50, Y:39482917.34; (3) X:3926 626.62, Y:39 483 501.04; (4) X:3 924 326.12, Y:39 483 366.14。
1.2 探测方法简介
瞬变电磁法是通过接地电极或不接地回线通以脉冲电流而在地下建立起一次脉冲磁场, 在一次磁场间歇期间, 在时域接受感应二次电磁场。由于早期信号反映浅部地电断面, 晚期信号反映较深部地电断面, 这就可以达到测深的目的[7]。该方法在煤矿安全开采方面已起到重要作用, 被广泛应用于采掘前方顶板[8,9,10]、底板[11]、采空区[12,13]等位置的富水性探测。
瞬变电磁探测时对异常区通常用低电阻率 (低阻) 进行判定, 但低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对于不同的探测目的划分低阻的界限存在较大差异[8,9,10,11,12,13]。在视电阻率断面图上, 一般认为电阻率等值线发生变化呈凹陷状的地段, 应视为可疑地段, 要进行重点分析。富水区在顺层切片上表现为电阻率相对低阻的特征, 富水性越强的地段电阻率值越低。
2 探测结果与分析
本次探测的测网布设原则为主测线大致垂直于本测区的地层走向, 采用东西向布设, 测网密度为40 m×20 m。测区共布设瞬变电磁测线59条, 设计坐标点2 578个, 试验坐标点27个 (Q下-21、O2-9、水-2钻孔附近) , 折合成物理点69个。检测点按总坐标点5%计算, 计128个;共计瞬变电磁物理点2 775个, 五级纵轴电测深点5个。
相关成果图绘制时, 首先对断面图上有异常反应的区域在平面位置上进行圈定和组合, 初步确定异常区的范围;然后与顺层切片图进行对比分析, 进一步确定异常区的分布形态, 并与地质成果对应, 分析第四系底含、底粘、风氧化带及基岩富水异常区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对全区地质资料及绘制的各种图件和参数进行综合分析, 分别划分异常区, 绘制相应的成果图。
2.1 第四系底部砂层与粘土层分布特征
根据钻孔资料, 探测区第四系下组厚度平均为50 m, 由灰绿色、灰黄色、灰白色粘土、砂质粘土、含粘土质砂 (砾) 等相间组成。第四系底部底含和底粘分布如图1所示。
图1是依据视电阻率断面图和顺层切片图, 按照相对的原则绘制而成, 该层位视电阻率值一般在3~26Ω·m之间, 平均值为15Ω·m。将视电阻率值低于15Ω·m的划分为底粘 (粘土层) 分布区, 将视电阻率值高于15Ω·m的划分为底含 (砂层) 分布区。结合测区内Q下-21钻孔、O2-9钻孔、Q下-18钻孔、水-2钻孔和D19钻孔在第四系底部15 m范围内粘土层的分布情况, 以及第四系底部切片图划分粘土层、砂层的分布范围, Q下-21钻孔和O2-9钻孔资料表明, 在第四系底部15 m范围内有较厚粘土层分布。考虑到在切片图中其位于高、低视电阻率的交界处, 因此把此位置划分为粘土层和砂层的边界。Q下-18钻孔在第四系底部15 m范围内有1层5 m厚砂质粘土, 与切片图的低阻反映一致, 为粘土层区。水-2号钻孔在第四系底部有一厚2.2 m的砂质粘土, 与切片图中低阻反映一致, 划分为粘土区。D19钻孔在第四系底部有一较厚粘土、砂质粘土层, 厚8.62 m, 与切片图中低阻反映一致, 将其划分为粘土区。
从图1的分布规律上来看, 粘土层主要分布在测区中部以及南北两侧, 分布较集中。
2.2 煤层风氧化带分布特征
山西组3煤层风氧化带视电阻率值在2~36Ω·m之间, 平均值为19Ω·m, 视电阻率变化较小。由于此切片是根据煤层底板等高线绘制的, 因此视电阻率应该均为高阻反映。但在煤层露头风氧化带附近, 裂隙较发育, 富水性较好, 视电阻率较低。因此可以根据相对的低阻异常来划分风氧化带范围。将煤层露头附近视电阻率值低于19Ω·m的划分为风氧化带, 用黑色斜线填充, 如图2所示。从分布规律看, 南北两侧分布较厚, 中间偏薄。
2.3 山西组3煤层顶板富水异常区分布特征
探测区主采的山西组3煤层顶板富水异常区分布如图3所示。图3中的圈定区域为本次瞬变电磁解释出的富水异常区范围, 共划分了富水异常区10个, 编号A1—A10。图3是依据视电阻率断面图和顺层切片图绘制而成的, 该层位视电阻率值一般在2~30Ω·m之间, 平均值为16Ω·m, 将视电阻率值低于16Ω·m的划分为富水异常区。
结合已有勘探资料, 从富水异常区的分布规律来看, A1富水异常区内分布有V-F14断层和V-F74断层。通过分析视电阻率断面图, 低阻反映明显, 因此2断层为含水断层;A2—A6富水异常区, 在视电阻率断面图上低阻反映明显, 其相互之间距离较近, 但面积小且相互之间水力联系一般, 因此其富水性一般;A8—A9富水异常区在剖面视电阻率图上反映明显, 且根据其视电阻率等值线的变化趋势, 其与A7富水异常区在水平方向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A7和A10富水异常区分布在煤层风氧化带附近, 其通过裂隙等导水通道与风氧化带具有紧密的水力联系, 受风氧化带富水性影响, 其富水性可能较强。
3 结论
(1) 依据视电阻率断面图以及钻孔资料, 以视电阻率值15Ω·m为界限对探测区域第四系底粘和底含分布范围进行了圈定, 将视电阻率值低于15Ω·m的划分为粘土层分布区。
(2) 根据不同的电性特征, 以视电阻率值19Ω·m为界, 确定了山西组主采煤层3煤层风氧化带的分布范围。煤层电阻率相对较高, 而煤层露头附近由于煤层风氧化后裂隙较发育, 富水性较好, 视电阻率值较低。
(3) 以视电阻率值16Ω·m为界, 绘制了山西组3煤层顶板富水异常区分布图, 共划定了10个富水异常区, 并探讨了各异常区之间的水力联系。
摘要:采用地面瞬变电磁法探讨了鲍店煤矿五采区浅部南北近似呈长条状薄基岩区域富水性, 以及其顶部风氧化带与第四系底含及底粘分布特征, 为矿井提高回采上限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域底粘分布范围较大, 呈现出中间分布大, 两端偏小的变化特征;风氧化带两端较厚, 中间较薄;划分出10个富水异常区, 并研究了各富水异常区之间的水力联系, 对该区域工作面布置及掘采水害防治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瞬变电磁法探测煤矿水害 第2篇
用瞬变电磁法探测煤矿水害
瞬变电磁法(简称TEM法)具有简便、快捷、对低阻体敏感等优点,在寻找地下水、查明采空区、探测岩溶发育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以TEM法在山西某矿的应用为例,说明其良好的地质效果.
作 者:李晨 梁爽 王信文 作者单位:神华乌海能源公司,内蒙古,乌海,016000 刊 名:内蒙古煤炭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COAL ECONOMY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P641.461 关键词:瞬变电磁法 视电阻率 采空区 水文地质勘探瞬变电磁法技术在煤矿探测中的应用 第3篇
关键词:瞬变电磁法;电磁感应;采空区积水;火烧区富水性
1 瞬变电磁法勘探原理
瞬变电磁法遵循电磁感应原理,就是导电介质在阶跃变化的电磁场激发下而产生的涡流场效应,即利用一个不接地的回线或磁偶极子(也可以用接地线源电偶极子)向地下发射脉冲电磁波作为激发场源(习惯上称为“一次场”),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脉冲电磁波结束以后,大地或探测目标体在激发场(即“一次场”)的作用下,其内部会产生感生的涡流,这种涡流有空间特性和时间特性。又称为时间域电磁法,是一种重要的时间域电磁勘探方法;它是利用接地导线或不接地回线,向地下发送脉冲电磁场,在一次脉冲电磁场的间歇期间通过观测与研究二次涡流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来探测地下介质电性的物探方法。中心回线方式是瞬变电磁测深方法最常用的装置形式之一,由于该方法观测的是纯二次场,可在近区观测,它以分层能力强、精度高等特点,被广泛用于能源、矿产、水文、工程、环境等领域。一般来说,探测目标的几何规模越大、埋藏越浅、导电性越好则二次场的信号越强、持续时间越长,但在实际工作中选取取样数尽可能多一些,以提高观测范围,而叠加次数则希望取得少些,以提高观测速度,反之,探测目标的几何规模越小、埋藏越深、导电性越差则二次场的信号越弱,持续时间越短。通过观测和研究“二次场”的空间分布特性和时间特性,在测区范围边界区域作针对性地层电阻率试验,可以推测解译测区地层或地质目标体的几何和物性特征,以减小实际勘测中的相对误差。
2 技术试验
本次探测采用多组接收线圈采集信号,为避免因接收线圈参数不一致导致接收的二次场信号受到影响,需要对使用的接收线圈进行一致性检测。
2.1 接收线圈一致性。本次探测采用多通道接收,必须保证各通道信号在相同测点时采集数据的一致性。图1为各接收线圈的一致性对比,由该图可见,各道信号吻合性较高,在有效信号段内,各道信号基本一致,说明本次勘探采用的接收线圈一致性较高,可以投入使用。
图1 接收线圈一致性对比图
2.2 电性标志层。测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是以粉砂岩和泥岩为主的沉积岩层,本次勘探目标煤层B5煤层和B6煤层均位于该层段。该层段上部地层是以砂砾岩和风化岩层为主的头屯河组和第四系地层,其下部西山窑组下段为一套以粉砂岩和泥岩为主的地层段,再往下是侏罗统三工河组,该组主要由炭质泥岩、煤线和砾石层组成。从以上岩层沉积的岩性特征可以看出,测区内从浅至深岩层电阻率大体应呈现高阻-低阻-高阻的分布特征。
头屯河组及第四系地层均表现为相对高阻,西山窑组上段视电阻率相对降低,下段整体表现为相对高阻。根据三工河组岩性判断,其电阻率应为相对高阻。根据各地层视电阻率的相对关系,可选取西山窑组上段地层为电性标志层。
2.3 试验结论。根据本次试验中衰减曲线可以看出,360m×360m发射线框在采用合适的发射电流时,信号强度比240m×240m发射线框要强,因此在抗干扰方面,本测区的360m×360m发射线框要优于240m×240m发射线框。再从视电阻率曲线对比可以看出,360m×360m发射线框所反映出来的视电阻率曲线更符合本测区地层发育的电性特征,因此,本次探测将采用360m×360m发射线框进行。
以上分析表明,地面瞬变电磁法能较好反映测区地层的电性特征,测区内采用360m×360m的外框、8.333H的发射频率能反映出地层与异常体的电性信息,可作为本次工程的野外数据采集参数。
3 数据采集及处理
瞬變电磁仪野外观测的是垂直磁感应场的归一化感应电动势值,每个观测点记录的参数为:时间道、采样开始时间、采样窗口宽度、发射电流、归一化感应二次场、转换的磁感应强度值等如下图。
■
根据以上采集及处理步骤,最后将所得数据以切片等值线图的形式绘制出来。
4 工程应用
根据现场调查,原联营煤矿主采煤层以B5煤为主,且开采时间较长,由于缺失该矿的开采分布情况,因此探查B5煤层采空区积水情况是本次探查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该层段的视电阻率值在23到36之间变化,平均视电阻率值为29,根据试验和反演参数确定地层视电阻率值在23~26之间为低阻异常区,26~32之间为过渡区,32以上为高阻区。根据上述划分标准可为两个区:即推断火烧富水区和推断采空积水区。
5 结语
由于瞬变电磁法是基于岩层导电性异常的间接探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推断等环节都可能存在不确定因素,仅从物探异常特征本身很难确认低阻异常是由砂岩裂隙水还是采空区积水引起,即异常的多解性不能完全排除。除了对电磁法探测能够明确的采空区和积水区予以重视外,特殊条件下为了增大安全系数,对疑似采空区按采空区对待、含水区按积水区对待,所处层位按照最具安全危险性的上层对待,必要时予以钻探验证。
作者简介:
瞬变电磁法深度研究综述 第4篇
关键词:瞬变电磁法,深度定义,研究进展
0 引言
瞬变电磁法是使用阶跃波或其他脉冲电流场源激励大地产生过渡过程场, 断电瞬间在大地中形成涡旋交变电磁场, 测量这种由地下介质产生的二次感应电磁场随时间变化的衰减特性, 从而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1]。瞬变电磁法拥有很多种传统直流电流法不具有的优点, 是得以迅速发展的新一代电磁勘探方法, 其应用范围已扩展到石油、地矿、水力、电力、交通、铁路、有色和国防等多个方向。所以, 非常有必要对瞬变电磁法的深度研究进展进行整理, 方便今后瞬变电磁法的研究发展。
目前, 国内外对于瞬变电磁法的深度有多种不同的定义, 有最佳探测深度、理论探测深度、解释深度、最小探测深度、最大探测深度等。
1 瞬变电磁法原理
瞬变电磁法属于时间域电磁感应法的一种, 英文缩写为TEM。它是使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下发送一次脉冲磁场, 在一次脉冲磁场的间断期间, 利用接地极或线圈观测二次涡流场的一种方法[1]。该二次磁场是利用由地下良导地质体受激励引起的涡流产生的非稳定磁场。使用电偶源 (或不接地回线) 向地下发送电场 (或一次脉冲磁场) , 就是在发射回线上发送一个电流脉冲方波, 在方波下降的一瞬间, 就会产生一个能向地下传播的一次磁场。处于一次磁场的激励作用下, 地质体将产生涡流, 其涡流大小由地质体的导电程度大小决定。当一次场消失后, 该涡流不会立即消失, 它将有一个衰减过程 (过渡过程) , 该过渡过程又会制造一个衰减的二次磁场往地表传播, 地表仪器的接收回线和磁探头接收二次磁场的信号。该二次磁场的变化, 将反映地下地质体的电性分布情况。在接收机中根据不同的延迟时间测量二次感应电动势, 这样就获得了二次磁场随时间衰减的特性。TEM是在没有一次场背景的情况下观测二次场 (纯异常) , 这极大地简单化了对地质对象所产生异常场的研究, 对于提升方法的探测能力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目前, 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瞬变电磁方法的正反演计算上。一维正演计算大多数先在频率域讨论, 得到层状介质下的电磁响应表达式, 再转换到时间域计算;二维正演问题的数值计算多数采用的是有限差分法来做的, 也可以采用有限元方法在频率域计算二维的定解问题, 再转换到时问域计算;2.5维时间域电磁场数值模拟问题是目前未很好解决的难题, 有学者采用有限元对时间域和频率域电磁场2.5维响应进行正演模拟, 给多维反演研究提供了依据。3D正演数值计算的方法有三种, 即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积分方程法, 目前国内还没有较好的3D正演软件[2]。
瞬变电磁反演问题的主要方法有:浮动薄板解释法、烟囱理论解释法、人机对话自动反演法、成像类反演法, 人工神经网络反演、联合时一频分析反演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势, 为瞬变电磁法反演提供了有效的手段[3]。三维反演问题是研究的热门问题, 目前国内研究还很少。要实现三维反演的实用化, 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2 最小探测深度
薛国强在2004年给出了最小探测深度这一定义。通常所说的瞬变电磁对目标层的探测深度, 主要指瞬变电磁的最大探测深度。但还有一个不被人们关注的问题, 那就是最小探测深度, 即瞬变电磁对地探测时还存在一个不可探测的“盲深度”[5]。因为不论是发送线圈还是接收线圈, 本身都有一个固有的过渡过程, 接收线圈所接收的信号有两种:一种是来自地下的电磁感应信号, 另一种是线圈本身的自感及发送线圈的自感影响。在瞬变电磁接收信号的早期时间道中, 线圈自感信号比有用信号大得多, 但比有用信号衰减也快得多, 所以总存在一个使瞬变电磁无法分辨有用信号的时间范围。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定量估计, 目前较少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进行信号分离, 研究瞬变电磁早期信号特征, 提高瞬变电磁的浅层分辨能力, 这是一个难点。对均匀半空间条件下瞬变电磁响应信号和线圈的自感信号进行分析和对比, 找出了自感信号的影响幅度和范围, 计算出可分辨有用信号的最早时间, 给出了估算瞬变电磁能探测的最小深度的方法和公式及估算结果。通过计算和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通常用的回线源装置下, 回线的自感信号衰减延迟为10Ls, 瞬变电磁的最小探测深度为1~50m;最小探测深度受地表介质电性影响比回线尺寸的影响大。计算结果及结论对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3 最大探测深度
由于瞬变电磁场在介质中传播时能量不断地衰减, 具有趋肤效应, 当能量衰减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可分辨, 所以此方法具有最大探测深度。通常所说的瞬变电磁对目标层的探测深度, 主要指瞬变电磁的最大探测深度。研究瞬变电磁早期信号特征, 提高瞬变电磁的浅层分辨能力, 这是一个难点[4]。在研究这一问题之前, 必须定量确定线圈自感的影响时间范围及瞬变电磁的最小探测深度。基于这一情况, 对均匀半空间条件下瞬变电磁响应信号和线圈的自感信号进行分析和对比, 找出自感信号的影响幅度和范围, 计算出可分辨有用信号的最早时间, 给出估算瞬变电磁能探测的最小深度的方法、公式及估算结果。同时分析了最大探测深度的影响因素, 计算了不同情况下瞬变电磁方法的最大探测深度[5]。提高探测深度可以通过改变线圈匝数、加大电流等方法来提高。
4 研究深度
殷长春在1992年给出了瞬变测深法的研究深度的具体定义:在电磁测深法中研究深度的合理定义应为, 对给定的装置形式和信号源强度, 观测到的信号中能分辨出埋藏于上覆电性层之下的电性层, 则该上覆电性层的最大厚度即为研究深度或为最大研究深度。或者说, 最大研究深度是指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上覆电性层的最大厚度: (1) 各种电磁测深方法在其使用的频带或采样时间内, 接收到的电磁响应信号应能准确分辨位于覆盖层下电性层的存在; (2) 观测到的关于下伏电性层的信号应不低于系统可分辨的最低有用信号水平[6]。研究深度这一概念的提出为以后关于深度的种种研究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以后的各种深度范围都是在研究深度的基础上进行的。但仅仅对研究深度这一定义的研究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中的需求, 所以只起到了一个铺垫的作用。
5 理论探测深度
吴信民等在2013提出了电法勘探理论探测深度的概念, 就是指在假设各种条件下能有效区分探测目标最大深度的理论计算结果。虽然理论探测深度只是通过假设各种地电参数、工作参数、装置及干扰等正演计算得到, 但对电法勘探的野外工作设计、资料解释、仪器装置的设计、规程规范的制定及修订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影响理论探测深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影响理论探测深度的因素以及线性关系。利用理论探测深度可较为方便的了解探测深度与异常体的形状、地面形状、使用的方法、观测误差、观测装置、使用的方法等等的联系。研究理论探测深度对于实际操作中仪器参数的选择, 具有指导性的作用[7]。影响理论探测深度的因素有:其他条件一定时, 只改变干扰电压, 则干扰电压越大, 对应的理论探测深度越小;其他条件一定时, 只改变供电电流, 则电流越大, 对应的理论探测深度增加;其他条件一定时, 当输入不同发射、接收线圈匝数时, 随着线圈数量的增加, 对应的理论探测深度增加。上述这些变化规律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随着电流加大、线圈数量的增加时, 理论探测深度增加较快, 最后会趋于饱和。但在实际工作中, 供电电流、发射线圈匝数的增加, 也意味着生产成本的提高, 而且不易于工作人员携带和操作, 同时线圈过多时, 线圈与线圈之间还会产生自感等干扰信号, 也会影响探测效果。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身需要的发射线圈匝数, 而不能盲目地为了增大探测深度而增加线圈匝数。理论探测深度的定义对于深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也有利于寻找到适合在实际生产中既可以达到较大的探测深度, 又能够起到节省一系列仪器成本的作用。对在实际工作当中仪器参数的选择, 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6 解释深度
解释深度的定义为:在假设各种条件下进行正演, 能正常的进行计算, 而不出现尾支震荡的最大深度[8]。影响解释深度的直接因素有:等效面积、线圈边长、中间层 (即目标层) 的电阻率值、中间层厚度等因素。影响解释深度的间接因素有:电流 (采集到的数据单位是μv/A, 经归一化处理) 、线圈匝数 (通过影响等效面积影响解释深度) 。
(1) 影响IX1D理论解释深度的直接因素有:等效面积、线圈变长、中间层 (即目标层) 的电阻率值、中间层厚度等因素。
(2) 影响IX1D理论解释深度的间接因素有:电流 (采集到的数据单位是μv/A, 经过归一化处理) 、线圈匝数 (影响等效面积) 。
(3) 如果已知目标体的深度, 通过计算可以选择适当的线圈边长及匝数进行数据采集, 以确保探测深度能够达到目标体的深度, 并且避免IX1D数据解释时出现尾支震荡。
7 国外瞬变电磁法研究深度综述
美国的地球物理学家Ahmand A.Behroozmand等人利用联合横向约束反演核磁共振测深 (RMS) 与瞬变电磁法的数据结果, 用来提高核磁共振测深 (MRS) 的参数推测准确度, 并得到了较好的成果[9]。希腊的Pantelis M.Soupios等在希腊的克里特岛西南海岸中应用瞬变电磁法解决相关地下水问题, 用瞬变电磁法仪器探测了目标区域106个测试点, 结合当地的地形条件和地质资料, 推测了目标区域的地下水文构造, 从而为解决目标区域的地下水问题提供了有利的参考条件[9]。美国科学家Mark Goldman, Vladimir Mogilatov等人选定海洋电磁法敏感性较好的电阻的目标, 通过对传统的可控源电磁法的研究, 推出瞬变电磁勘探与垂直电测深法, 以及仍处于理论阶段的海洋电偶极子法。由于这两种方法都是基本的短偏移时域技术, 它们在浅海和深海表现出更好的横向分辨率比受控源电磁法。与垂直电力线和海上圆电偶极子的瞬变电磁法勘探的最大缺点是要在海洋环境中准确地组装发射机天线[10], 这使得这些方法实用性显著低于实际的控制源电磁法。因此, 可控源电磁法仍然是深海探测中的领先的海洋电磁法勘探法。Liu Lianshen, Liang Longhua等人采用瞬变电磁法进行了可行性研究保护和硐室爆破失火识别。首先, 电磁背景场建立了测试;其次, 良性导体在室内预设, 然后背景场通过测量电磁场消除;其三, 瞬态电磁场测量确定后再爆破;最后, 硐室爆破失火检测, 通过比较认可预爆前、爆后预流导线的涡流场变化[11]。试验结果显示:当埋地深度铝箱的目标是不超过30米, 瞬变电磁法可以清楚地识别铝盒的位置, 当铝框的埋深大于30米, 埋深和铝框的位置是不确定的, 这是因为二级铝箱产生的涡流场。
8 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目前国内外在瞬变电磁法深度的定义的研究进展, 总结了各种深度定义的影响因素, 提出加大深度的发展方向:可以从增加叠加次数, 提高信噪比的方向来加大深度;解释深度从软件层面上应如何改进:通过计算几组不同的汉克尔变换系数, 并用这几组汉克尔变换系数来进行解释, 从而得到解释深度较大的一组汉克尔滤波系数。
参考文献
[1]方文藻, 李予国, 李貅.瞬变电磁测深法原理[M].西安:西北工业出版社, 1993.
[2]薛国强, 李貅, 底青云.瞬变电磁法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22 (04) :1195-1200.
[3]薛国强, 李貅, 底青云.瞬变电磁法正反演问题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23 (04) :1165
[4]王善勋, 刘军, 雷振.瞬变电磁 (TEM) 中心回线装置发射框边长与最佳探测深度关系的探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2, 34 (05) :548-551.
[5]薛国强.论瞬变电磁测深法的探测深度[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 (05) :575-578.
[6]殷长春.瞬变电磁测深法的研究深度[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2, (01) :103-107.
[7]吴信民, 杨海燕, 杨亚新, 等.论电法勘探的理论探测深度[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01) :60-64.
[8]黄少华, 吴信民.瞬变电磁法探测深度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 2013, (01) :39-42.
[9]Behroozmand A A.Auken E, Fiandaca G, et al.Im-provement in MRS and TEM date[J].GEOPHYSICS, 2012, 77 (04) :191-200.
[10]Mark Goldman, Vladimir Mogilatov.Signal detectability of marine electromagnetic methods in the exploration of resistive targets[J].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15, (63) :192-210.
多层采空区调查中瞬变电磁法的应用 第5篇
多层采空区调查中瞬变电磁法的应用
有些煤层存在2层或2层以上的采空区,目前很多方法只能有效地探测最顶层采空区.针对这一情况,根据多层采空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利用瞬变电磁法,通过分析多测道电压剖面图和拟视电阻率断面图,准确地探测出了多层采空区的位置.结果表明,根据多层采空区地球物理特征,利用瞬变电磁法准确探测多层采空区的.位置划清责任是形之有效的方法.
作 者:李成友 刘洪福 LI Cheng-you LIU Hong-fu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4刊 名:物探与化探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年,卷(期):200731(z1)分类号:P631关键词:瞬变电磁法 煤矿多层采空区 地球物理特征 视电阻率
地面瞬变电磁法 第6篇
关键词:瞬变电磁法(TEM);多测道剖面曲线图;视电阻率
一、应用原理
地下地质体由于受到地应力的作用会产生节理和断层形成裂隙,裂隙充水后使其导电性增强,形成低阻体。不同低阻体在瞬变电磁仪多测道图上有不同的反应。寻找地下水的过程就是间接寻找地下含水地质构造的过程。
1、用导电模板模拟地下含水低阻构造的不同响应特征。
(1)近于直立导电模板反映特征
导电模板的不同形态和地下低电阻体的倾角有关。具体可参见下图1。
当导电模板倾角a=90°时,在瞬变电磁仪多测道剖面曲线上,导电模板表现的异常为对称于模板的双峰异常。当导电模板倾角a=90°时,虽然发射、接收回线与导电模板距离最小,但是由于发射回线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导电模板平行,不能有效的激发导电模板的二次场电流,这样就在导电模板正上方产生了低电位反应,形成对称于导电模板的双峰异常。
⑵ 倾斜导电模板反应特征
当0°≤a<90°时在瞬变电磁仪多测道剖面曲线图上,导电模板表现的异常为不对称双峰异常,导电模板倾向的一侧表现为较高的峰值异常。随着倾角的不断变小,双峰异常的不对称性将更加明显,主峰异常的峰值将不断加大。当倾角a=0°时将在板体的正上方出现近似于单峰的高值异常,如图2 所示。
地面瞬变电磁法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