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董事及其相关研究
独立董事及其相关研究(精选9篇)
独立董事及其相关研究 第1篇
关键词:三本独立院校,英语学习动机,因素,学生特点,对策
一、何谓三本独立院校
三本独立院校即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际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
独立学院的招生是通过学院办学所在的省市,在依据全国高考统一招生的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实施降低分数的方式进行的。
二、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部启动机制。语言学习动机是指学习某种语言的愿望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对学习某种语言所持良好态度的综合。
三、三本独立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特点
加拿大心理学家Gardner和Lambert认为学习动机或取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即用语言做工具达到某个实际目的,如找一份薪水高的工作;二是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即了解和融入目标语文化。
三本院校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普遍重硬件、轻软件,非常重视各种各样对找工作有利的证书(如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反映在英语学习方面就是以四、六级或考研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动机,课堂上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各种模拟试题或考试书籍中,对英语考试普遍不作要求的口语不屑一顾。三本院校学生英语学习中工具型动机远远大过融合型动机。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起初怀有融合型动机,但因其高中基础差,又有自卑情绪等,慢慢也转变为工具型动机。
四、当前影响三本独立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及家庭环境都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1.在社会环境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对三本独立院校认识不够,对三本院校学生存在偏见或歧视,导致三本院校学生学习英语只为通过四、六级,获得更多证书来证明自己或通过考研来改变命运,脱胎换骨。
2.在学校环境方面,由于三本院校大多成立时间短,资源方面又严重依赖母体院校,故在教学设备,教师水平方面都不太尽如人意,导致很多学生对学校产生失望和埋怨情绪,影响英语学习(很多三本院校语音室设备为母体学校搬新校区后遗留下来的,陈旧不堪,且其外聘英语教师很多为在读研究生,责任心不强)。
3.在家庭环境方面,三本院校有相当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三本院校学费普遍在1万元/年以上),大人从小对小孩过分溺爱。很多家长抱着让小孩读三本院校混张本科文凭的心态,这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机。另外,还有部分三本院校学生来自偏远农村,家长不顾昂贵学费,艰难地供孩子上学,对孩子期望值颇高,因此会更关注孩子的总体成绩或跟就业相关的证书,对孩子的实际综合能力关注较少,这无形中给这些孩子施加了巨大压力,导致他们过分追求证书或成绩单上的好分数,忽视诸如实际英语应用水平的提高。
(二)内部因素
对三本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产生影响的内部因素主要如下:
1.对英语学习的价值认识。三本院校学生普遍对英语学习的价值认同不全,认为今后实际用途不大(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故学习动机不够强,不愿为此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
2.对英语的内在兴趣。三本院校学生普遍在高中阶段偏科现象严重,尤其是英语。很多学生没能进入理想的大学就是因为英语比别人差,对英语有较强的厌学和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直延伸到了大学阶段。这一点从三本院校英语角普遍遇冷、人气不旺方面足以体现。
3.自我提升意识与成就感的能动作用。力争上游的精神和成功后的积极心理体验能使学习动机更加强烈。三本院校学生的一大特点是由于普遍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受大人溺爱,刻苦精神不够,对成功的渴望也不够,很多沉迷于网络游戏或享乐的生活。
4.目标。清晰具体的、具有挑战性但同时又可以达到的目标对学习动机具有强化作用,长远目标作用更持久。三本院校学生恰恰普遍缺乏这样一个目标,英语学习很多都是被迫行为,应付了事。
5.性格、性别等其他因素对学习动机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三本院校学生一般家里条件较好,因此思维活跃,见识广,想法多。许多学生从小受过特长教育,文体、口才等方面能力较强,在大学里热衷于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讨厌枯燥的学习生活。另外,很多学生在高中时养成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律性差、需要人管的缺点,进入大学后一时也很难纠正。这些都影响了其英语学习动机。
五、如何结合三本院校学生自身特点来激发其英语学习动机
(一)从外部因素入手
1. 在社会环境方面,用人单位应加深对三本院校的认识,逐步消除对三本院校学生存在的偏见或歧视。全社会应逐渐淡化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重视,四、六级考试结果不应与学生毕业挂钩。另外,四、六级考试应逐步增加对口语测试的部分。
2. 在学校环境方面,三本院校应加大对语音设备的投入,增加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另外,还要加强对外聘英语教师的管理,使其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和感情。英语教师还要努力帮助授课班级创建良好班风,调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集体进取精神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学习动机。
3. 家庭环境方面,家长也应改变对三本院校的看法或偏见,鼓励孩子在学校学真本领,而不是单纯混文凭。而且家长不应过分注重四、六级等证书,多关注孩子实际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减少其考证或考试的压力。
(二)从内部因素入手
1.教师要努力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价值的认识。
三本院校着重培养的是实际型应用型人才,那么英语作为21世纪主要的交流工具,对三本院校学生显得更为重要了。另外,为了避免毕业后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竞争时处于劣势,三本院校学生也应扬长避短,在专业知识以外方面如英语能力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使自己具备竞争一大利器。
2.培养兴趣是激发动机的核心。
兴趣时常成为学习的原动力,是激发学习动机最活跃的因素。三本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比一本、二本院校更为重要,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三本院校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毫无兴趣,兴趣教学法往往能事半功倍。三本院校英语教师应当借鉴外教上口语课的一些方法,如学唱英文歌曲、点评经典英文电影、表演英文话剧、多介绍外国风土人情等,多问一些fruitful and interesting的问题来鼓励学生踊跃思考、讨论,甚至辩论,让学生真正明白“A mediocre teacher tells;a great teacher inspires.”的道理。兴趣才是三本院校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3.确立合理的外语学习目标。
目标定向(goal orientation)是学习动机的认识变量之一,也是影响动机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三本院校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差、底子薄这一显著特点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不再把学好外语看作是遥不可及的事情。通过让学生实现一个个小的英语学习目标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有志向去设立并完成大的目标。教师还应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相应的长期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要高标准,不能把“通过考试”作为最终目标。短期目标要切实可行,制定得过高,实现不了,就有可能使学生的动机一落千丈。
4. 适当给予学生一定压力并适时利用激励措施。
教师应认识到三本院校学生比一本、二本院校学生更需要适当的压力来督促自己学习,这是由他们自身的一些性格特点和习惯决定的。对大一的学生,教师可在课堂上定期进行听写或课文段落的背诵,还要检查其课后练习,把这些内容算入平时成绩内,让学习由压力变动力,慢慢养成一个自主学习的习惯。另外,三本院校学生由于普遍英语基础差,对英语学习存在焦虑、畏惧心理,因此比一本、二本院校学习更需要建立学习自信心,更需要别人的鼓励和肯定。教师上课时应充分结合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给不同水平学生安排不同的task或question,多鼓励,多微笑,善于发现学生的一点点小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使学习动机逐渐强化。
5.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归因。
三本院校学生进校时往往有失败感,并把这种失败感归因于运气不好、能力低、任务难等外部或不可控因素。教师在平常要引导学习正确归因,使学生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于努力的因素。另一方面,还要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反馈,告诉他们努力获得了结果,使他们不断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从失败感、无助感的状态下解脱出来,从而坚持努力下去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影响三本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需从多方面入手来激发和强化。教师对待三本院校学生应该像对待一件件未成形的艺术品一样,应该有耐心地精心雕琢,倾注自己足够的热情,让学生“活”起来,让英语课堂“活”起来,并让课堂外的他们变成真正的积极学习者,有效保持和强化英语学习的动机。
参考文献
[1]杨连瑞, 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2]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独立董事及其相关研究 第2篇
关键词:董事长特征 持股比例 研发投入
Hambrick 和 Mason(1984)提出了著名的高阶管理理论,其主要观点为企业的战略选择以及战略的执行结果,某种程度上由管理者的背景特征所决定,如:高管人员的价值观、认知水平等。但是由于高管人员的价值观、认知水平属于心理学范畴,具有不可观测性,不能准确的衡量;同时若要运用高阶管理理论,如:选拔任命企业内部高管人员,分析竞争对手的高管特征,预测其战略动向时也必须拥有一些可以准确衡量的指标。因此,Hambrick 和 Mason将高管人员的价值观、认知水平等心理层面因素用一些容易观测的指标代替,如:高管的年龄、高管的工作经历、高管的教育背景、高管的经济状况等。
对于高阶管理论,我们应该持有一种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高阶管理理论存在其局限性,仅仅将可观察层面的高级管理人员的特征如:高管年龄、高管工作经历、高管的教育背景、高管的社会背景、高管的经济状况等作为其价值观及认知能力的替代解释变量,这是不严谨的、不科学的,两组变量之间实际上不能完全等价替代。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高阶管理理论的提出,弥补了现有的理论不能很好解释企业为何会选择某种战略时的不足;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选择、培养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分析竞争对手高管的特征,预测其战略动向也有极大的帮助。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 或多或少都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缺陷,只要其能够合理的解释一些经济现象,为现实世界的企业实践提供一些指引,这就值得肯定。
高阶管理理论的提出为学者们研究高管特征与企业行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之后的文献中,产生了大量的关于高管特征与企业行为的实证研究,但是其中大部分研究仍旧没有涉及到CEO特征对于研发投入的影响。如:姜付秀(2009)以高阶管理理论为基础,从高管的学历、高管的教育背景、高管的年龄、高管的工作经历、高管的薪酬等方面研究了管理者的背景特征与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Lee和Park(2006)以高阶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公司高管团队背景特征的多样性(教育程度、工作背景等)与公司的国际化战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背景特征的多样性与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存在正相关性。
关于高管特征对于企业研发投入研究的文献较少,尤其是国内最近几年才有文章关注该领域的研究,但研究结论莫衷一是。国外最早的研究是Urs S. Daellenbach(1999)做的关于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在该行业的平均工作年限与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具有相关性;高管团队中拥有技术工作背景的高管比例越高,企业的研发投入越高;高管团队成员工作背景的多样性与高管团队整体的受教育水平与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具有相关性。随后Carmen(2005)也做过类似关于高管背景特征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实证研究,其研究结论如下:并不是各种高管团队的多样性都与企业研发投入水平正相关,其中高管团队中其成员任期长短的多样性与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负相关,高管团队工作背景的多样性与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正相关,但是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了企业战略的影响;不同于Urs S. Daellenbach的研究结论,Carmen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有企业的研发强度显著正相关。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Barker和Muller(2002)研究了上市公司CEO特征对于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国内的相关研究大都以此为模本,Muller的研究结果表明:CEO的任期与企业的研发投入负相关,但是不显著;CEO的年龄与企业的研发投入显著负相关;CEO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的研发投入显著正相关;CEO的受教育水平与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具有相关性;拥有销售、技术工作背景的CEO倾向于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而具有法律、生产工作背景的CEO往往倾向于减少企业的研发投入,但是其研究比较粗略,只是简单的分析了CEO的各个特征变量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没有进一步的进行详尽的分析。
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刘运国、刘雯(2007)研究了上市公司高管任期与企业研发支出,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是模仿了Barker和Muller在2002年发表的那篇文章,有些段落是直接翻译过来的,不同的是其增加了高管离任前一年对于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其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企业的研发投入与高管的任期显著正相关,但是在任期前一年的研发投入会相对于以前年度迅速减少。但我们认为该研究结论是充满矛盾的,或者说是不完善,因为既然研发投入随着任期的延长而增加,那么最后一年的研发投入应该很高才对,但研究结论却是最后一年的研发投入相对于以前年度减少。文芳、胡玉明(2009)研究了上市公司CEO特征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CEO的年龄与企业的研发投入负相关,但是不显著;CEO的教育水平与企业的研发强度正相关;年轻的CEO的任期与企业的研发强度不相关,年长的CEO任期与企业的研发投入显著负相关,该研究结论与刘运国、刘雯的研究结论明显相冲突;CEO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的研发强度不具有相关性,但是Barker和Muller的研究表明高管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的研发强度显著正相关;有职业技术背景的CEO往往倾向于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刘伟、刘星(2007)以2002-2004披露了研发支出的524个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高管持股比例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持股比例与企业的研发投入显著正相关,在区分了高科技组企业与非高科技组企业之后,对于高科技组企业该结论依旧成立,但是对于非高科技组的企业持股比例与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具有相关性,该研究结论与文芳、胡玉明的研究结论相矛盾。
独立董事及其相关研究 第3篇
关键词:独立董事,公司业绩,公司治理
2001年8月16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规定:在2002年6月30日之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2名独立董事;在2003年6月30日之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至少包括1/3独立董事。在《指导意见》发布的十多年间,独立董事也曾经面临着成为“监事会”一样的“花瓶”角色,但随着制度的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独立董事已经逐步担负起了推动公司内部监管机制和督促公司合规经营的使命。现如今对独立董事制度实施情况及效果的分析将会对我国独立董事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独立董事能够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有效作用的前提条件,首先是独立董事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其次是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占相当比例。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不仅受国家政策法规的影响,此外也受到行业环境、企业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等其他因素影响,因而各国的比例也各不相同。在美国该比例均在60%左右,而在英国这一比例降为34%,在我国,这一比例被规定为1/3。但迄今为止,没有文献证明独立董事人数及比例占多少时能最大发挥董事会的作用。
对于如何衡量独立董事在董事会发挥作用的程度,一方面,陈宏辉、贾生华(2002)提出公司治理效率这一衡量指标,主要包括适用性和公正性两方面。随着独立董事人数比例的提高,公正性逐渐提高,适用性则逐渐降低;随着独立董事人数比例的降低,适用性逐渐提高,公正性则慢慢下降,只有当适用性和公正性都达到合理程度时,公司治理才最有效,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作用才能得以最大的发挥。但是,公司治理效率的两个指标都相对主观,难以进行测度。另一方面,学者们寄希望于通过公司的业绩来间接评判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程度,但是在众多实证研究中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得到了质疑。
(一)理论分析
尽管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在国内外理论界争论已久,且至今尚无一致结论。但从理论来源来看,研究独立董事必然涉及到公司治理,而公司治理源于“两权分离”和“委托代理”理论。王天习(2005)指出独立董事制度的产生是以委托代理理论和道德风险为前提和必要条件,以公司治理及英美内外部治理模式为背景和生存土壤。谢德仁 (2005) 指出在大部分研究者的视野中,独立董事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关系是不存在的,其间的代理问题也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掉。但独立董事能通过监督、考核公司管理层的绩效,减轻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来维护公司利益。他们不仅能防止经理人员滥用职权侵害股东利益,而且可以有效制止控股股东为谋求私利侵害中小股东权益。此外,聘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律师和会计师等专业人士担任独立董事,能够为公司管理层解决经营问题提供合理意见,提高董事会决策质量。因而,独立董事制度对于改善公司经营环境、提高公司业绩具有积极意义。
(二)现实分析
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推断出独立董事的存在能够间接改善公司经营环境,提高公司业绩。但是,部分实证研究表明独立董事的存在会降低公司业绩或者无任何影响。笔者认为上述研究存在诸多缺陷,从而导致理论研究和现实研究的差异。
其一,样本选取不足。李常青、赖建清(2004)以我国39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胡勤勤、沈艺峰(2002)以2000年沪深两地56家为样本;龚红(2004)通过对中国10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都得出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结论。而几乎所有样本充足的研究都表明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正相关的,这与我们的理论推断的结果是一致的。
其二,研究时间。在我国得出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不相关或无关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独立董事引进的随后几年。而近几年的大量研究表明,我国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是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这说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笔者认为设立独立董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提高公司业绩。公司业绩可能不能直接反映独立董事的作用,但公司业绩的改善无疑是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因此笔者认为公司业绩是反映独立董事作用的重要间接指标。独立董事制度如果提高了公司业绩,表明它已经达到一个相对完善的程度;否则,独立董事制度就可能存在缺陷。
二、样本分析
本文以2011年度我国沪深两市主板1353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主要剔除了以下因素:(1)新挂牌上市的公司;(2)本年退市的公司;(3)数据缺失以及数据极端的公司。主要数据来源于证监会、沪深交易所公告及上市公司年报中所披露的公开信息。选取的衡量公司业绩的指标是: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为: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P/(E0+NP÷2+EiMi÷M0-EjMj÷M0)
其中:P为报告期利润;NP为报告期净利润;E0为期初净资产;Ei为报告期发行新股或债转股等新增净资产;Ej为报告期回购或现金分红等减少净资产;M0为报告期月份数;Mi为新增净资产下一月份起至报告期期末的月份数;Mj为减少净资产下一月份起至报告期期末的月份数。
(一)独立董事制度实施情况分析
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人数规模从4到19人不等,以9、11人为主,分别占49.08%、12.8%,平均规模为9.37人,其中独立董事为3.46人,占36.9%,非独立董事为5.91人,占63.1%。独立董事人数规模从1到8人不等,多为3、4人,分别占61.27%、23.58%,其中最少的是1人,并未满足《指导意见》中“独立董事人数不得少于2人”的规定。我国董事会结构多为9-3制(董事会人数为9人,其中独立董事为3人),584家占总样本的43.16%,其次是11-4制,155家占总样本的11.46%。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一般在33.33%-40%之间,这个区间的公司占全部样本公司的72.14%。此外,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未达规定的有14家,占总样本的1.03%,主要是由于董事会换届等原因导致的人员变更。以上的统计数据说明在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实施的十年里,《指导意见》中关于独立董事人数及比例的规定得到了很好的实施,这就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逐步完善奠定了坚实的人员基础。
(二)独立董事制度实施效果分析
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首先,2011年我样本公司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8.03%,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总体经营状况良好。其次,公司业绩随着独立董事人数的增加而递增,独立董事达到7人时公司业绩最好。大部分业绩一般的上市公司(即上市公司的ROE低于市场平均ROE)倾向于聘请2到3个独立董事,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一是减少聘请独立董事的成本;二是独立董事只是“花瓶”,只为满足表面需要而非实际需要。而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一般愿意聘请更多的独立董事,其中的原因有:一是公司相信独立董事能在企业监管、战略决策方面给公司带来的收益大于聘请独立董事的成本;其二,上市公司倾向于通过聘请较多的独立董事向市场传达良好的信号,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最后,从独立董事比例来看,公司业绩随着独立董事比例的增加而提高,当独立董事比例处于40%-50%之间最优,而一旦超过50%,公司业绩又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未达到规定时公司业绩最差。此外,独立董事比例为1/3的公司数量为630家,占总样本的46.56%,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聘请独立董事大多是为了满足股票上市和政府监管的需要。这根本源于在我国“二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独立董事制度所带来的先天缺陷。此外,结果显示,独立董事人数达到6人时,独立董事比例位于40%-50%之间时为最优董事会成员结构,证监会可以考虑在未来适当的时间里逐步提高独立董事人数及比例的最低限度,但这需要综合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市场发展状况等诸多方面问题。
三、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依然没有很好的融入我国的“二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中,依旧有部分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只是为了单纯的满足政府监管的需要。独立董事起初作为上市公司“装饰品”、“花瓶”而存在,独立性受到广泛质疑,而后越来越多的公司管理层意识到独立董事在公司监管、战略咨询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在中国,独立董事制度仍然任重道远,不仅仅需要国家从立法行政上大力支持,同时需要进一步将独立董事制度的精髓深入到公司治理。
参考文献
[1]卢海滨, 赖崇斌.谁在担任独立董事——对独立董事的独立调查[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独立董事及其相关研究 第4篇
关键词:认知风格;英语专业;英语阅读成绩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46-02
一、引言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 , 也称为认知模式或者认知方式。是指人在信息加工(包括接受、储存、转化、提取和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风格, 其中“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 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功能与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朱智贤,1991:537)。目前学界对认知风格尚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 不同研究者对认知风格的分类也不尽相同, 例如Messick (1984)将认知风格分为 19 类, 而Riding 等人(1991)则分为 30 多类。这反映了研究者不同的研究方式和侧重点。其中,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itkin提出的场独立和场依存认知风格分类法被广泛采纳,也是在教育领域被引用得最广泛的。Witkin把知觉时较多地依赖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的个体称为场独立型;把知觉时较多地依赖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在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和信息的个体称作场依存型。
关于认知风格与英语阅读的关系研究,国内不少学者有过一些研究,但主要集中在中学生(肖欣欣,2010),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张秋丽,2011;熊建利),而对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研究则较少。本研究旨在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 认知风格不同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成绩上是否存在差异?2.认知风格与阅读水平是否存在相关性?是怎样的相关性?
二、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风格的差异性
根据Ellis(1985/1994), Bachman (1990), Skehan (1998), Chapelle (2002),Scanchez (2002)的分析研究,尤其是Ellis(1994)的“二语习得中认知风格作用的调查”表明场独立和场依存认知风格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异:
(1)关于整体与部分的视角不同。场独立学习者多注意组成部分,而场依存学习者更看重整体的统一性。
(2)思维方式不同。场独立学习者多偏向解析性,而依存性学习者更偏向整体性。
(3)受周围环境影响不同。场独立学习者比较独立,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小,而场依存学习者依赖性较强,更看重个体,对周围环境较敏感。
在学习方面,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风格的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在学习动机方面:场独立者有较强的内在学习动机,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赞扬可以对其学习起到小小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场依存者来说,老师或家长的鼓励将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受到一点批评又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显著下降。
(2)在学习策略方面:场独立者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喜欢独立学习和思考, 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把书本上学的知识重新组织,进而变成自己的知识;场依存者则易受别人的暗示,更需要反馈信息,他们偏向非分析的、笼统的、整体的知觉方式。
(3) 在教育情境方面: 场独立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或很少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喜欢竞争并获得个别肯定喜欢独立学习和思考;而场依存者在学习过程中则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喜欢与人合作学习。
三、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与英语阅读成绩的关系
本研究从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出发,研究在英语专业学生中不同认知风格的与英语阅读成绩存在怎样的相关性。本研究主要探讨在英语专业中,学生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风格与英语阅读成绩之间存在怎样的相关性,认知风格对英语阅读有着怎样的影响,教师又将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力求平衡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都能提高阅读水平。
(一)受试群体。
研究选取西华大学英语专业学生76名学生为样本,其中男生11人,女65生人。从不同的高中考入,英语成绩都高于110分。采用大学英语专业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试题来测量这76名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二)实验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工具是镶嵌图形测试和英语阅读水平测试。镶嵌图形测试是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测试认知风格的工具,易于操作,具有很强的区别功能。测试由一组简单几何图形和一组复杂图形组成,简单图形被镶嵌在复杂图形中。受试的任务是克服背景的模糊作用,从复杂的图形中找出或分离出简单的图形。为保证测试的一致性和真实性,76名受试者于2013年6月同时进行。测试结果为场独立型48人,场依存型 28人。英语阅读水平测试采用英语阅读课程期末考试试卷。试卷包括不同类型和题材的阅读文章8篇,共计25道题,总分100分题材类型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内容涵盖历史、政治、科技等。
(三) 数据分析。
在收集了所有数据之后,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S P S S17.0版对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在计算机上进行了描述性数据分析和Spearman积差相关系数分析的操作。描述性数据分析用于描述学习者认知方式对语言水平测试成绩的影响。Spearman积差相关系数分析用于计算认知方式和阅读成绩的相关程度。
表1 两种认知风格阅读成绩的描述统计分析
N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
场独立型阅读成绩4848.0084.0069.25006.79643
场依存型阅读成绩2850.0082.0068.21438.75323
有效的 N (列表状态)28
从表1可以看出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学生英语阅读成绩的平均分要高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学生,这说明场独立型的学生在英语阅读测试中表现比场依存型的学生较好。
表2 认知方式测试与英语阅读成绩的相关系数分析
镶嵌图形测量结果阅读成绩
Spearman 的 rho镶嵌图形测量结果相关系数1.000-.019
Sig.(双侧)..869
N7676
阅读成绩相关系数-.0191.000
Sig.(双侧).869.
N7676
从表2可以看出镶嵌图形测量结果与英语阅读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19,这说明两者存在着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统计学中一般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0.20的相关系数成为最低相关,一般忽略不计。这就表明英语专业学生的场依存和场独立认知风格对英语阅读成绩影响不大。
这项研究表明对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场独立场依存的认知风格与其英语阅读成绩的关系不大,即无论是场依存的学生还是场独立的学生都可以在阅读方面做得很好。这与高苗苗(2010)在《场依存/场独立与学生英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得出的场依存场独立与学生英语阅读成绩成正相关的结论是相反的。但是,这种差异性与研究对象不同有关,高苗苗研究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大一学生,而本研究是英语专业的大一学生。
四、结论
无论是场独立还是场依存性的认知方式,都各有其优缺点,既然认知风格与英语阅读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两种认知风格的学生都应该充分发挥其认知优势,如场依存性的学生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从其他同学的反馈中得到启示。教师则应该多鼓励场依存的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场独立的学生则应该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认真专研。当然,如果能够优势互补,这样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朱智贤. 心理学大词典[Z].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廖雪汝.场独立与场衣存认知风格对任务型教学的启示.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10。
[3]尹小玲.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与高中英语阅读指导.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7.11。
[4]高苗苗.场依存/场独立与学生英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2010.05。
作者简介:
1.徐颖,女,汉族,四川眉山人,硕士,西华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研究方向:教学法。
2.张艳云,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西华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研究方向:语用学。
独立董事及其相关研究 第5篇
CSMAR数据库中, 一共有2661家上市公司。为了数据的有效性, 将排除以下数据:1.ST的公司2.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这类企业属于特殊行业3.2012年上市的公司:目的是为控制公司治理与公司业绩不会受到公司刚上市的影响4.同时发行B股和H股的样本, 这些企业需要适应国际市场的披露与监管规则, 与国内上市企业的治理机制有所区别5.业绩 (ROE) 为负的1%极端值样本, 这类企业存在巨额冲销嫌疑且极点值可能对分析结果可能造成较大偏误6.剔除资产负债率超过100%的样本, 因为这类企业的股东权益为负, 可能对分析结果可能造成较大偏误。
通过以上排除, 最后在CSMAR数据库中有独立董事2012年数据的仅有266家。
二、指标选取
选择因变量:1.总资产净利润率:用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2.资产总额:用来衡量企业的规模。
选择自变量:1.独立董事自身情况: (1) 独立董事年龄 (2) 独立董事性别 (3) 教育背景2.公司方面相关情况: (1) 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比例 (2) 独立董事薪酬。目的是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有无明显关系。
另外还有单独统计履职情况: (1) 独立董事出席 (2) 独立董事发表意见
三、相关统计及分析
(一) 独立董事自身情况
1. 独立董事性别。
在993位独立董事中, 男性为851位, 占全部人数的85.7%, 女性为142位, 占14.3%。由此可见, 在独立董事中还是男性占绝大部分。为了方便回归统计, 将男性赋值1, 女性赋值2, 算出了部分样本的平均值。然后与总资产净利润率以及资产总计进行回归统计, 结果显示, RSquare非常小, 可见, 性别与总资产净利润率和资产总计没有明显关系。这一定程度上表明性别跟企业规模没有太大关系, 也不能明显影响企业的经营。
2. 独立董事年龄。
在样本中, 独立董事最大的为79岁, 最小的为30岁。年龄跨度也很大。在993个独立董事中, 40~49岁的人最多, 占41.09%, 其次是50~59岁, 占29.51%。30~39岁的仅占3.52%。由此看来, 独立董事的年龄层属于中老年人。为了方便回归统计算出了部分样本的平均值。然后与总资产净利润率和资产总计进行回归统计, 结果显示, RSquare非常小, 可见, 年龄与总资产净利润率、资产总计没有明显关系。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年龄跟企业规模没有太大关系, 也不能明显影响企业的经营。
3. 独立董事教育背景。
在已有的474个数据中, 博士占比最高达36.08%, 其次是硕士、本科;大专人数最少, 仅占3.80%。可见独立董事的教育背景偏高。为了方便回归统计, 设1=中专及中专以下, 2=大专, 3=本科, 4=硕士研究生, 5=博士研究生, 求出部分样本公司的平均值。
结果显示, RSquare非常小, 可见, 教育背景与总资产净利润率和资产总计没有明显关系。这一定程度上表明教育背景跟企业规模没有太大关系, 也不能明显影响企业的经营。
(二) 公司方面相关情况
1. 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比例。
拥有独立董事最多的公司为5人, 最少的为2人, 平均值为3.26人;独立董事比例最大的为0.71, 最小为0.33, 平均值为0.37。根据《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独立董事。据统计, 在266家样本中, 有150家公司都为1/3的最低比例。该结果显示, 大部分公司仅满足最低要求, 所选样本的平均值仅略高于最低标准。
结果显示, RSquare非常小。可见, 独立董事比例与总资产净利润率和资产总计没有明显关系。这一定程度上表明独立董事比例跟企业规模没有太大关系, 也不能明显影响企业的经营。
2. 独立董事薪酬。
独立董事的薪酬由5000~625000元不等, 差别较大, 平均值为64471元左右。通过回归结果, RSquare非常小, 可见, 平均薪酬与总资产净利润率和资产总计没有明显关系。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平均薪酬跟企业规模没有太大关系, 也不能明显影响企业的经营。
(三) 履职情况
1. 会议出席情况。在总共8413次会议中, 委托出席次数为202, 缺席次数为17。出席情况较好。
2. 发表意见情况。
在CSMAR有发表意见情况的39个样本中, 18家发表的是同意意见。12家发表无法表示意见。没有发表反对意见的公司。
由1、2两个情况可以看出, 虽然独立董事出席会议情况较好, 但从其发表意见来看, 独立董事发挥自身作用的情况很少。并且在样本公司中, 2012年, 有27条违规信息。而独立董事并没有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因此说明, 独立董事制度并不能很好的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四、结论及问题
本文以2012年266家公司为样本, 发现不管是从与公司规模或是公司业绩的关系来看, 独立董事制度似乎都没有很好的相关性。这说明虽然我国已经引进了独立董事制度, 但大多数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流于形式, 大多数独立董事没有做到应尽的责任。
因此独立董事制度要想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还有待各方面进一步完善。
摘要:独立董事制度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 2001年我国证监会正式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其作用是降低内部人控制, 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同时提高董事会的决策能力。本文以266家上市公司2012年数据为样本, 研究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的特征与公司业绩以及规模的关系。
关键词:独立董事,公司业绩,公司规模
参考文献
[1]谭劲松, 李敏仪, 黎文靖, 等.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若干特征分析[J].管理世界, 2003 (9) :110-121.
[2]魏刚, 肖泽忠, 邹宏.独立董事背景与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 2007 (3) :92-105
独立董事及其相关研究 第6篇
一、独立董事效用的研究:基于“影响因素—效用”研究框架
独立董事任职结果是多方利益博弈的体现, 企业倾向于聘请具有哪些特征的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更愿意任职于哪些企业。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企业聘任独立董事的目的以及独立董事就职的原因, 这势必会对独立董事作用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本文基于上述逻辑, 提出了“影响因素—效用”研究框架。该研究框架首先从个人、企业和市场三个层面分析独立董事任职影响因素。然后从咨询和监督两个方面探讨独立董事任职影响因素对其效用发挥的影响。
二、独立董事任职影响因素:多层面分析
(一) 个人层面
大量的实证文章证明独立董事的职业背景, 行业专长, 实务经验与企业绩效 (张爱平和凌定胜, 2010;邱兆祥和史明坤, 2012) , 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胡奕明和唐松莲, 2008;曹洋和林树, 2011) ,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 (王臻和杨昕, 2010) 显著相关。郑立东, 程小可和姚立杰 (2013) 认为独立董事的性别与年龄会影响企业投资效果。陈运森 (2015) 还发现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越高, 公司的治理效果越好, 效率越高。因此独立董事的职业背景, 行业专长, 实务经验等会对任职企业产生影响。企业在选择独立董事的任聘条件时会考虑候选人是否具有这些特征。
(二) 企业层面
由于我国股权集中度较高, 大股东能够通过控制上市公司董事会实施“损人利己”的行为 (唐建新, 李永华和卢剑龙, 2013) 。为了解决这种内部人控制问题, 公司引进了独立董事制度 (陈颖, 2005) 。因此公司的股权结构必然会对独立董事的任职产生影响。唐跃军和左晶晶 (2010) 研究证实了控股股东控制权比例与独立董事规模之间表现为正“U”形关系。马连福和高楠 (2011) 进一步发现公司聘请具有海外背景的独立董事行为与股东权利制衡有关。谢香兵 (2009) 区分了股权的性质, 认为相比非国有控股股东, 国有控股公司倾向于聘任较少的独立董事以减少监督。
(三) 市场层面
陈艳 (2009) 认为董事劳动力市场缺乏有效性, 该市场能够识别独立董事的负面声誉, 但是却未能发现独立董事的努力程度。甚至越是积极履行监督职责的独立董事, 辞职率越高 (唐雪松, 杜军和申慧, 2010.9) 。刘浩, 李灏和金娟 (2014) 研究发现ST公司存在“差声誉”独董驱逐“好声誉”独董的现象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独立董事为了维护利益也会避免在具有负面媒体报道的公司任职 (李焰和秦义虎, 2011) 。同时, 独立董事选聘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市场化的选择机制更多的来至于本地市场 (曹廷求, 王营和张蕾, 2012) 。高管更愿意聘请“关系董事” (刘诚, 杨继东和周斯洁, 2012) 。刘春, 李善民和孙亮 (2015) 也证实聘请异地独董能够提高公司进行异地合并的效率。
三、独立董事效用:监督和咨询
我国企业股权结构具有“一股独大”的特色 (唐跃军, 肖国忠, 2004) 。独立董事的推选, 薪酬等个人利益常由大股东决定, 而股东倾向于任命与自己有社会关系的独立董事 (刘诚, 杨继东和周斯洁, 2012) , 削弱了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独立董事仅是公司治理的装饰品 (谢德仁, 2004) , 监督和咨询效用有限。萧维嘉, 王正位和段芸 (2009) 发现当存在大股东的情况下, 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业绩影响并不大。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也没能提高高管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 (杨蕾, 卢锐, 2009) 。杨忠莲, 殷姿 (2006) 对沪深两市2002至2004年51家舞弊公司进行研究也得出独立董事在监督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方面的作用不显著, 但是唐跃军和左晶晶 (2010) 认为为了利用独立董事的特殊资源和向监管部门和投资者传递良好信号, 股东会“欢迎”更多的独立董事进入公司。
四、总结与展望
长期以来, 独立董事任职影响因素及其效用, 一直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 对这一领域的系统考察和研究, 将有助于独立董事制度作用的发挥,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基于此, 本文依据“影响因素—效用”研究框架, 以文献综述的方式从个人层面、公司层面和市场层面回顾了独立董事的任职影响因素, 进而探讨了其对独立董事制度效果的影响, 以期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实证研究独立董事的有效性, 大多是研究其对公司业绩, 财务活动的影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企业治理日益复杂, 独立董事的监督功能和咨询功能是否能够依旧发挥作用值得继续研究, 独立董事是否能够衍生出其他功能也值得继续探讨。
摘要:独立董事制度是否有效一直是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热点, 学术界在该领域的持续探索对优化独立董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建议和思路。本文首先提出了独立董事任职的“影响因素—效用”研究框架, 并在此基础上对独立董事任职影响因素和独立董事效用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分析, 以期对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务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独立董事,影响因素,效用,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邱兆祥, 史明坤.独立董事个人特征与任期内公司经营绩效[J].财贸经济, 2012 (11) .
[2]胡奕明, 唐松莲.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J].管理世界, 2008 (9) .
独立董事及其相关研究 第7篇
2004年以来,我国针对资本市场环境的改善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与政策,会计信息披露规则的完善,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健全,一个新的资本市场环境逐渐成形。而关于利益相关者对于独立审计风险行为的影响,尚且没有全面、系统的探讨,在这一背景下,利益相关者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是值得深掘的。
二、文献评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独立审计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独立审计风险的评估、独立审计风险的实证及风险的防范实务方面:
(1)独立审计风险的评估
关于独立审计风险的评估,国外学者很早就积极探索各种量化评估方法。美国学者Jefferson T.Davis(2005)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审计判断过程,具体是将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进行整合,构建了专家网络模型,用于帮助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风险的评估。George Thomas Friedlob和Lydia L.F.Sc hleifer(2008)提出了将模糊逻辑和模糊理论用于独立审计风险的衡量、管理和处理审计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新西兰学者Paul Rousea,Martin Putterilla和David Ryanb(2007)运用了数据封套分析(DEA)评估独立审计风险。
(2)独立审计风险的实证
在国外学者中,对于独立审计风险主要从审计人变更前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类型、盈余管理情况进行考察,近年来也开始出现通过审计收费模型来验证独立审计风险研究。Chow和Rice(1982),Sarhan,Frank,Fisher(1991)发现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比收到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更有可能更换审计人。Mangold(1988)比较了变更前一年和变更当年变更和未变更公司的审计意见,得出“在两年中,变更审计人的公司与未变更的公司相比,收到更多的非标准审计意见”。Krishnan(1995)检查了变更当年的审计意见,其结论与Mangold的一致。
(3)独立审计风险的防范实务
90年代早期,毕马威一方面在防范独立审计风险实务中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探索,另一方面组织了以鉴证服务主管Timothy B.Bell、Frank O.Marrs、Ira olomon和Howard Thomas(1997)提出了毕马威的BMP审计模式。这一审计方法首先分析企业的经营模式,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理解企业的经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以审计创新为名开发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并形成了对企业经营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简称BEAT,除此之外,美国学者Thomas G&John J(2002)以神经网络为经营风险评估的启动程序,帮助审计人员评估风险和专业判断。
(二)国内相关研究
在国内学者研究独立审计风险中,集中体现在风险要素评估模型上,大体体现了修正的三要素、四要素和五要素论的过程。持有对审计模型进行修正的三要素论观点的,典型的属张仁寿(1998)通过研究认为独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要素内容与内涵没变,只不过把模型中前两个要素的乘法关系变成了加法关系。
四要素典型的有周家才(2005)引入了诉讼风险的概念,把独立审计风险模型扩展为独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诉讼风险,其中诉讼风险是指审计主体在执行审计业务后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吕博(2006)在分析中国入世对独立审计的影响后,指出独立审计风险呈现出国内与国际风险较之错综复杂的局面,因而总的独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U(R),其中U为随机扰动项,是风险的函数,内容涉及各种无法预先估计到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王砚书和王永生(2009)提出了独立审计风险由五要素构成: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诉讼风险、随机风险。独立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构造如下:独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诉讼风险+随机风险。其中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诉讼风险和随机风险都需要评估确定,不受注册会计师的主观努力影响,只有检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可以控制的因素。对独立审计风险模型研究有一定突破的有高晓春等,他们从信息学的角度重建审计模型。独立审计风险=传递风险×接受风险×解释风险×推断风险。
在独立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方面,伍利娜(2006)对审计收费与上市公司ROE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发现ROE处于“保牌”区间时与审计收费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此外,杨和雄(2009)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审计费用异常增长的情况,并推断我国约2%以上的上市公司存在独立审计风险的重大嫌疑。
纵览国内外有关独立审计风险的研究文献,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研究独立审计风险却为数不多,目前,利益相关者的存在和影响力越来越不可小视,企业理论和实践、会计理论和实践已经认识到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重要性并将它列入到自己的研究范围中来,但审计理论界很少有人关注到利益相关者对独立审计风险影响这一现实,也没有系统考虑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审计理论研究的影响。事实上利益相关者已经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组织行为,并进而影响到审计行为。例如当股东人数众多时,所有者和委托人的地位被模糊和削弱了,董事会的权力逐步落到经营者手中,这时候的经营者先是代表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审计人进行授权,然后又代表管理层接受审计,这种情况下的所有者缺位、管理层错位,必将导致审计人的利益冲突,最终损害独立性。
通过上述的分析,本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并做出个人的评述,一方面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这些相关理论成果可以为本文提供宝贵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
三、理论模型
本文以某商业银行2003-2009年对上市企业独立审计为样本,根据审计信用风险的五级分类标准,介绍了离散时间涉险模型的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对独立审计风险行为的影响。
(一)模型基本思路
利益相关者的实证研究涉及到多元选择模型,一般认为可以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的离散时间、半参数模型,来解决上述问题。离散时间涉险模型系假设失败可能发生于离散的任何一点,从各样本公司在t=0时,即纳入研究,将总共n(1,2,…,n)家样品,公司i失败(或设限)前各期资料,均视为个别的观察值,故n家样品公司在任何一时点,均可能发生“失败”(fail)、“右设限”(right-censored)或“存活”(survival)事件。
独立审计风险具有典型的离散特征,其风险时间数据是持续的:①企业风险时间分布一般具有偏斜特征(Skewed distribution),且为非负值;②影响风险时间的协变量既有time-invariant变量也有time-variant变量;③往往会存在设限问题(Censored),但无法完全得知某些观察值的实际存续时间。与其它方法比较,涉险模型对于持续数据处理具有明显的优势:采用了更多借贷信息,因此如果模型设定正确、企业样本足够大,就能给出更好的预测”。涉险模型的优势:①较之古典统计模型,涉险模型能更充分利用样木信息,其结果也更易于解释。能处理各种设限数据,故而能提供更为有效的out-sample顶测,能解决其他非风险设限样本。②与静态模型不同,涉险模型引入了时间维度,能同时处理处于风险过程不同阶段的企业信贷数据;能在模型中应用企业时序数据,引入外部环境变量等time-variant变最(如宏观经济变量)。③涉险框架能分析更为广泛的因素的影响。涉险框架不仅能分析财务状况的影响,还能采用诸如顾客、企业管理状况、企业成长性、资产质量以及市场特征等变量。故本文将采用涉险分析框架对独立审计风险行为进行实证研究。
在讨论替代模型之前,先确认获取什么类型的风险数据是很重要的,简单起见,假设风险只能在离散的时间点发生,t=1,2,3…。许多风险样本包含n个公司的数据,时间从t=1到t=T,每一个公司在样本期或者经历样本期后风险,或者是兼并者、清算者。定义一个“风险”时间,ti表示i公司不管由于什么原因留在样本内的时间,设置一个虚拟变量yi,如果公司i在时间ti风险则等于1,否则等于0。让破产的概率群分布函数为f(t,x,θ)θ,其中θ代表函数f的参数向量,x代表用来预测破产的解释变量向量。
(1)涉险与静态模型的相似性
为了方便比较静态与涉险模型,本节只讨论最大似然率模型。这里考虑的静态模型有如下形式的似然率函数:
其中F是对应于f的累积概率密度函数,由于有很多带这种形式的似然率函数的模型,简单起见,我只考虑logit模型。描述涉险模型需要更多的定义,遵循涉险模型的性质,存活函数S(t,x;θ)θ以及涉险函数φθφ(t,x;θ)定义为:
存活函数给定了到时间t还生存的概率,涉险函数给定了存活到时间t的条件下在时间t风险的概率。涉险模型的似然率函数是:
涉险函数φθφ(t,x;θ)的参数形式符合通常的假设,模型通过使x依赖时间来整合时变协方差变量。涉险与静态模型紧密联系起来,为了使两个模型的关系更加清晰,定义一个多期的logit模型,此模型可通过每一个公司在它存在的年度内的数据(如果数据是独立的观察值)估计出来。只要某年发生风险,在多期logit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就等于1。
(二)理论模型在实证中的应用
对于涉险模型,每一个公司完整的生存期是一个观测,因此,检验统计值n的正确值应该是数据中公司的贷款数目。logit程序中卡方检验统计值的形式是:
其中有k个估计矩用来检验k个原假设μ0。把这些检验统计值分别除以每一个公司的年度数目可以使得用于logit程序的统计值适合于涉险模型。比例涉险模型中没有报告的估计表明标准涉险模型和离散时间风险模型得到的系数估计和检验统计是一致的。
每一个个体都有几个观察值的logit模型通常是为了解释观察值之间的独立性的缺乏,这是面板数据的一个特征。通过上面描述的样本规模调整,这里使用的logit模型已经考虑到了公司年度观察值之间的独立性缺乏,由于没有假设公司年度观察值是独立同分布的,所以不必调整依赖度。把logit模型当作涉险模型能够清晰模型系数的含义。把θ分解为θ1和θ2,离散时间涉险模型的涉险函数可以写为:
四、研究假设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假设
由于对独立审计风险行为有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政府、经营者、审计人、债权人、员工、供应商、顾客、社区。因此本文作出以下假设:
H1:股东在公司的经营状况不理想时独立审计风险概率增大。
H2:经营者在公司的经营状况不理想时独立审计风险概率增大。
H2A:经营者在接近违反债务契约条款时时独立审计风险概率增大。
H2B:经营者存在薪酬动机时独立审计风险概率增大。
H2C:经营者存在避税动机时独立审计风险概率增大。
H3:公司变更审计人时独立审计风险概率增大。
H3A:公司支付高额审计费时独立审计风险概率增大。
H3B:公司支付相对高额审计费时独立审计风险概率增大。
H3C:公司大幅增加审计费时独立审计风险概率增大。
H3D:公司支付高额非审计费时独立审计风险概率增大。
H4:政府不作为时独立审计风险概率增大。
H5:债权人不作为时独立审计风险概率增大。
H6:员工不作为时独立审计风险概率增大。
H7:供应商不作为时独立审计风险概率增大。
H8:顾客不作为时独立审计风险概率增大。
H9:社区不作为时独立审计风险概率增大。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2003至2009年某商业银行2003-2009年上市企业独立审计数据,财务数据来源为国泰君安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由于金融与保险类的公司财务报表与一般企业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剔除了这两类上市公司。2003-2009年上市企业独立审计数据包括贷款企业的基本信息、财务报表和风险状态。在BO客户经营信息语义层Universe中,包括客户名称、审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对于银行有关企业独立审计客户的数据信息不完全或缺失,则从贷款企业调查收集。
五、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确定
(1)因变量:①审计风险概率;②审计人;③股东;④经营者;
(2)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的设置涵盖了独立审计风险行为的股东、审计人和经营者等。股东的代理变量包括上一年度审计意见(G1)、公司是否被ST和净利润是否为负(G2)。这三项指标都将直接影响到公司在市场的公开形象,其中被ST和净利润为负还可能使企业存在“退市”的风险,如果股东存在审计风险行为的倾向,这三个指标的符号将为正。
(二)实证分析过程
(1)Logit回归分析
根据对审计风险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考虑到数据的来源和可计量性,本文共选取个财务指标作为审计风险影响因素模型的备选财务变量。为进一步检验审计人等因素与风险概率的相关性,对8个财务比率作单变量散点图分析。首先将单个变量从小到大排序,然后依次分组,每组共有N个样本,对组内均值和组内风险频率作散点图分析,当N=50有6个财务指标趋势较明显,其它变量趋势不明显。
P为风险频率,P'为组内风险频次,因此有:
l为组内均值(i=1,2,…,9)。以下是按照N=50所作的散点图,纵轴表示风险频率。横轴表示财务比率组内均值。
考虑到某些财务指标之间可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本文首先计算16个财务指标的相关系数,数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对财务比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从相关系数看,不少财务比率之间确实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本文对相关系数较大(大于0.5),且显著的的财务指标进行筛选,保留8个财务指标。通过对8个财务比率的单变量散点图分析,进一步筛选4个变量,即变更审计实施意见、支付高额审计收费、相对高额审计收费、增加审计收费。以这4个变量作为模型的最终审计人变量。
(2)非参数Kruskal-Wallis Test分析
审计人变更单变量的非参数Kruskal-Wallis Test检验,变更样本组与未变更组的股东、避税动机、管理层薪酬动机的代理变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债务契约动机类变量中除流动负债比率外差异也均较为明显。
(3)散点图分析
1、审计人变更审计意见与独立审计风险相关性
变更审计实施意见与风险频率的相关性如图1所示。
在审计风险研究中,变更审计实施意见被广泛采用(Chen and Deakin,1972;Barbro Back et al.,1996;Wijst,2007)。变更审计实施意见越高,说明资产的流动性越大,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从散点图的分析看,风险频率与变更审计实施意见负相关,而且趋势很明显。
2、支付高额审计收费与独立审计风险相关性
支付高额审计收费与风险的相关性如图2所示。
支付高额审计收费的高低是对变更审计实施意见的补充,并且比变更审计实施意见反映得更加直观可信。变更审计实施意见较高的企业,并不一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很强。从散点图的分析看,除部分点外,风险频率与支付高额审计收费负相关,而且趋势较明显。
3、相对高额审计收费与独立审计风险相关性
相对高额审计收费与独立审计风险相关性如图3所示。
相对高额审计收费是衡量审计风险模型选择了重要比率。Atman(1968)的Z值模型也选择了这一财务比率。相对高额审计收费越高,企业的风险概率越低。从散点图分析看,这一趋势十分明显。
4、增加审计收费与独立审计风险相关性
增加审计收费与独立审计风险相关性如图4所示。
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审计收费与风险概率负相关。从散点图分析看,总体上呈负相关趋势。筛选4个变量,即变更审计实施意见、支付高额审计收费、相对高额审计收费、增加审计收费。以这4个变量作为模型的最终审计人变量。
(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收费模型
年报审计收费模型对审计风险的分类检验和模型整体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因股东、债务契约动机而通过支付相对年报审计收费购买审计意见的行为较显著,综合类动机变量中,异常非核心收益率与预期一致。两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控制变量审计人和审计时滞、股本情况、已上市年数(List)是审计收费水平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审计收费模型的多元线性回归如表3所示。以验证独立审计风险中,公司支付较高审计费用往往与其股东、债务契约、避税相关,某一审计费用的大幅增加则与股东、管理层薪酬动机有关。
2、非收费模型
非审计收费模型对审计风险的模型整体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对非审计收费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股东、债务契约动机、管理层薪酬动机和避税动机,其adjusted R2分别是0.265、0.108、0.052、0.015,回归的结果支持前三类动机假设。非审计收费模型的多元线性回归如表4所示。
(三)假设验证
通过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Logit回归分析、非参数Kruskal-Wallis Test分析、散点图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风险模型对风险模型的敏感性、利益相关者影响审计风险的假设进行检验,验证结果如5所示。
六、研究结论
本实证研究以某商业银行2003-2009年上市企业独立审计数据,财务数据来源为国泰君安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股东、经营者、审计人、政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顾客、社区对独立审计风险行为的影响。同时检验了公司可能利用审计人的特征即变更审计人、支付高额审计费用、大幅增加审计收费和支付高额非审计收费实现其风险行为。
实证分析结果得到以下结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影响独立审计风险的概率不同。政府与风险概率正相关。员工、供应商、顾客直接影响企业独立审计的风险概率,社区不完善程度越高,企业审计权益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企业风险概率就越高。审计人对独立审计风险概率影响较大,企业的经营状况主要由其财务指标来反映,企业变更审计实施意见、支付高额审计收费、相对高额审计收费、增加审计收费与企业的风险概率正相关。
摘要:论文以某商业银行2005-2010年的上市企业独立审计为样本,在理论模型上选取了涉险模型作为主要分析手段,从股东、政府、经营者、审计人、债权人、员工、供应商、顾客、社区等利益相关者对独立审计风险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审计风险的五级分类标准,介绍了离散时间涉险模型的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对独立审计风险行为的影响。同时检验了公司可能利用审计人的特征即变更审计人、支付高额审计费用、大幅增加审计收费和支付高额非审计收费实现其风险行为。
独立董事及其相关研究 第8篇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它是作为股东的代表来进行公司治理, 同时是激励和保证经营者对股东履行代理职责的一种职位、人事、组织和制度安排。目前, 在董事会中引入一定数量的外部董事已经成为各国公司治理普遍的做法, 我国也正在上市公司推动引入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影响下, 公司治理问题席卷全球。综观世界范围内的公司沿革, 公司的内部治理正在经历着由“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向“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制度变迁。作为一个重要内部控制工具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 董事会为公司的权益资本和管理雇佣契约提供了治理上的安全措施。同其亲自参与管理相比, 股东将他们的决策控制权赋予其代理人, 可以更有效率的控制和监督经理层的决策。近年来, 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所进行的公司治理改革也大都将董事会制度的改革置于最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学者中, Lip ton和Lorsch (1992) 较早从理论角度提出应限制董事会规模, 虽然董事会的监督能力随着董事数量的增加而提高, 但是协调和组织过程的损失将超过董事数量增加所带来的收益, 或者说, 董事数量增加带来的好处并不能抵消由此引起的决策迟疑或拖拉等问题的成本, 因此, 他们建议把董事会的规模限制在10人以内, 最好8—9人。
Yermack (1996) 开创性地对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他以1984—1991年的452家美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 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条件下, 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 (采用Tobin Q作为替代指标) 之间呈现负相关的凹性曲线关系。
由以上西方学者的分析可以看出, 国外的文献基本上都倾向于认为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具有某种相关性, 而且研究结论倾向于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负相关。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方面, 孙永祥 (2000) 采用1998年12月3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19家A股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分别对托宾Q、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与公司规模、多元化经营数量以及董事会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回归分析发现,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也存在负相关关系, 董事会规模越小, 则公司绩效越佳。因而提倡董事会规模不应过大可能会有利于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提高。
沈艺峰和张俊生 (2002) 认为董事会规模过大是ST公司董事会治理失败的原因之一。在其他国内学者的实证文献中, 有的学者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呈现负向关系, 即董事会规模越大则公司绩效趋向于越差。如朱杏珍 (2002) 运用集对数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推算的结论认为, 在考虑了董事会群体在合作过程中有不确定性存在的前提下, 董事会群体的规模从基于集对数学的数学模型看以5人为宜。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 董事会规模越小, 则公司绩效越佳。
李有根等 (2001) 对随机选取1998年、1999年在沪、深两市新上市的91家样本公司的研究结果发现, 内部董事构成、专家董事构成、专务董事构成和公司绩效之间没有发现稳定的变量关系, 结果不完全支持董事会的结构平衡假设。高明华、马守莉 (2002) 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2001年中报上的所有1151个公司样本, 结果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胡勤勤、沈艺峰 (2002) 以2000年深沪两地56家已建立独立外部董事制度的上市公司为基础样本, 他们的研究发现, 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独立外部董事之间存在不显著的相关关系。
何问陶、王金全 (2002) 的实证结果表明, 实行独立董事的公司在有效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和业绩改善方面并没有突出之处, 总体上看, 前期的独立董事制度效果不理想, 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作用。靳云汇、李克成 (2002) 利用1999年沪深两地新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对董事会结构和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之外的股东代表董事和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比例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董事会效率, 没有发现内部董事占比对公司业绩有显著的负效应。而吴淑馄等 (2001) 通过对上市公司1999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 非执行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得到了检验。
二、研究假设
1、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不显著相关
董事会人数太多, 对于董事会作用的发挥与公司的治理具有一些不良影响, 这种不良影响首先表现为董事会规模太大会出现董事会成员间沟通与协调的困难。董事会一般要承担对公司重大问题进行筹划与决策的职能。由于沟通和协调上的问题, 会使很多好的策略与思路因为理解的偏差而遭流产。同时, 在讨论问题时效率低下, 影响董事会作用的发挥, 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与绩效。但是, 董事会规模大也存在一定好处, 人数较多, 会使得董事会内部的专业知识, 管理知识得以较好的实现补充。
2、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公司业绩的正相关
在公司治理理论中, 内部人控制问题主要依靠董事会解决, 但是在实践中, 往往由于股权过度集中, 董事长和总经理掌握着实权, 为追求大股东利益而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要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就需要在股东与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人们开始意识到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以强化董事会职能, 确保董事会运作公正、透明。
3、上市公司董事整体学历水平与公司业绩绩效正相关
本文以董事学历为变量, 虽然不能完全代表董事的个人能力, 但也可以提供考察公司业绩的线索。
4、上市公司董事年轻化与公司业绩正相关
假设的出发点是, 一个年轻的企业家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 必然会千方百计提升企业的业绩, 而年龄较大尤其是临近退休的经营者, 一般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仅仅是维持企业的现状。
5、上市公司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这一假设是要考察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情况。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分离反应了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执行层创新自由空间的大小。目前, 在国内对治理问题的众多规范论述中, 总经理与董事长两职兼任往往被认为是阻碍公司绩效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研究设计
1、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2005—2007年沪深两地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剔除ST公司和数据存在残缺的公司。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君安CSMAR数据库。
2、模型的设计
(1) 绩效指标 (被解释变量) 的选取。对于经营绩效的指标, 我们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公司管理阶层如何运用股东投入的资金, 它也是理解投资回报率和了解公司经营状况的起点。
(2) 解释变量的选取。影响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因素有很多, 本文只研究与董事会有关的因素, 主要有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学历构成与年龄构成等 (见表1) 。
3、模型的设定
R OE=β0+β1SZ+β2DD+β3XL+β4NL+β5R Z+β6LNA+μ
在式中, β0为常数, β为待估回归系数, μ为模型的随机干扰项。
四、实证结果
其一:方程的拟合优度为0.08685, 比较低, 原因可能是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因素很多, 本文只是把关心的变量引入模型。
其二:董事会规模变量系数为负值, 显著性水平很低, 说明董事会规模对经营绩效有影响不显著, 假设1成立。
其三:独立董事比例显著性水平低, 假设2不成立。可能存在以下原因:第一,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仍旧不完善,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仍值得怀疑;第二, 独立董事发挥作用需要一定条件。一是数量条件, 从目前的董事会构成来看, 独立董事比例过低可能是制约其发挥职能的主要原因。二是制度条件, 尽管专家董事有助于董事会提高决策质量, 树立公司社会形象并提高公众信誉, 但是倘若缺乏有关董事会制度、公司章程的有力支持, 那么专家董事的影响很容易流于形式。
其四:研究生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不显著, 假设3被否定, 原因可能是管理者的经营决策能力还与其知识背景有关。
其五:董事会年龄结构显著, 假设4成立。一位年轻的经营者为了自己的前途自然会尽力把公司经营好, 而年纪较大的经营者更可能得过且过。
其六: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为负值, 显著负相关, 说明两职合一对公司业绩有负面影响。公司利用董事会, 发挥监控总经理的功能, 势必导致对董事会监督独立性的考察, 因为两职合一意味着要总经理自己监督自己, 这与总经理的自利性是相违背的。于是, 代理理论认为, 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应进行分离, 以维护董事会监督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在此基础上, 他们认为两职合一会削弱董事会的监控, 且与绩效是负相关的。
参考文献
[1]许小年:以法人机构为主体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市场[J].改革, 1997 (5) .
[2]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 2000 (3) .
[3]林凌、董红:法人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J].企业家信息, 2000 (10) .
[4]于立:董事长和总经理“一肩挑”的理性思考[J].经济学消息报, 1997 (1) .
独立董事及其相关研究 第9篇
一、董事会质量的评价
董事会的质量决定于许多因素, 诸如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组成 (独立非执行董事的数量和比重) 、董事会主席、CEO的权力与角色等。学者们主要关注于董事会的以下质量特征。
1. 董事会的组成。
董事会的组成, 主要是指董事会中外部董事 (独立董事) 所占比重。董事会对经理的约束取决于董事会的独立性, 如果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过度重合, 董事会就不可能有效地对经理加以评价和监督。
2. 董事会的规模。
董事会的规模将影响董事会对内部人监督的有效性。Jensen (1993) 认为, 董事会保持在较小的规模有助于提高董事会的业绩。如果董事会的人员超过7个人, 就不大可能有效地运行而容易被CEO控制。由于可能遭致CEO的仇恨和报复, 董事们就不愿公开地、批判性地评价和监督CEO。此外, 董事会规模过大, 还会导致董事会成员之间沟通困难。要想真正发挥作用, 董事会必须能参与到实质性的对话之中。
3. 董事 (独立董事) 的专业背景。
董事是否具有财务或会计背景、是否具有担任其他公司董事或执行官的经历。董事的专业背景无论是对于其监督功能还是战略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董事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 就能对公司的战略提出良好的建议, 对公司管理当局的绩效作出更好的评价, 对管理当局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
4. 董事会主席与CEO的关系。
董事会主席与CEO是否由同一人担任。董事会主席与CEO是否应当由不同的人来担任, 学术界一直存有较大的争议。尤其对于两职分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相关实证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5. 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的下属专门委员会, 其成员应主要由独立董事担任。审计委员会一般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委员会, 对公司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会计政策进行复核, 就重要会计政策、备选会计处理方法、致管理当局函等与审计师进行讨论。对审计委员会质量的度量通常也包括独立董事所占的比重、专业背景、开会频率、规模等。
二、董事会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就董事会质量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下依照上述董事会的质量维度予以简要回顾。
1. 董事会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
(1) 董事会结构与盈余管理。董事会是对公司会计行为进行监控的主体, 董事会及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中设立独立董事, 将约束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众多学者研究了董事会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通常以操控性应计项目为度量并采用截面琼斯模型) 。Dechow, Sloan&Sweeney (1996) 发现, 利润操纵的公司更可能有管理层控制的董事会成员, 更少有审计委员会。Peasnell, Pope&Young (2000) 检验了英国公司盈余管理与外部董事和审计委员会之间的关系, 认为外部董事在保持公开的财务报告的完整性和可信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上述有关实证研究的结论可以看出, 独立董事有助于减少盈余管理,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 董事会结构与财务报告舞弊。COSO (1992) 发现, 舞弊公司的独立董事所占比例 (28%) 小于非舞弊公司 (43%) , 舞弊公司外部董事中灰色董事的比例 (44%) 高于非舞弊公司 (34%) , 舞弊公司外部董事的平均任期 (3.8年) 短于非舞弊公司 (5.5年) , 舞弊公司中外部董事的股权比例 (5.4%) 小于非舞弊公司 (12%) 。Gordon (1993) 以1981-1990年10年间48家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为样本, 随着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 (以是否在公司任职为计量) 和任职年限的增长, 舞弊性财务报告发生的可能性会逐渐降低。Beasly (1996) 发现, 非舞弊公司董事会中外部董事的比重显著高于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从上可以看出, 独立董事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财务报告舞弊。
(3) 董事会结构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1) 董事会结构与信息披露的种类。公司披露信息的种类, 尤其是自愿披露的信息, 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标志。Forker (1992) 发现, 内部监控机制与披露质量之间仅存在较弱的联系。Charles JPChen, Bikki Jaggi (2000) 发现, 独立非执行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重与财务披露的全面性存在正向联系。Simon SMHo&Kar Shun Wong (2001) 发现, 审计委员会的存在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程度显著正相关, 董事会中家庭成员的比重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程度负相关。Eng&Mak (2003) 发现, 外部董事将减少自愿性信息披露。从上可以看出, 对于独立董事比重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关系, 目前相关经验研究的结论是不一致的。 (2) 董事会结构与信息披露的及时性。Bushman (2000) 发现, 外部董事的比重与盈余的及时 (Earnings Timeliness) 之间存在正向关系。Beekes等 (2004) 研究表明, 公司董事会中外部董事比重越高, 越可能及时确认盈利方面的坏消息。 (3) 董事会结构与会计信息含量。Vafeas (2000) 在对1990-1994年17307家美国公司研究后没有发现董事会中包含的外部董事与盈余的信息含量相关的证据。
2. 董事会规模与会计信息质量。
董事会规模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如何呢?Beasly (1996) 发现, 董事会规模越大, 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也提高。Vafea (2000) 对1990-1994年间307家美国公众公司研究后发现, 对于规模较小的公司, 盈余更具有信息含量 (以盈余与回报的关系为计量) 。Ching (2001) 发现, 董事会规模 (被总资产均减后) 与当期操控性应计项目正相关。公司董事会规模越大, 其在配股前后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
3. 董事会行为与会计信息质量。
许多针对董事会尤其是针对外部董事的批评, 指责董事没有足够的时间管理公司事务。但是, Vafeas (1999) 发现, 董事会每年的开会次数与公司价值呈负向联系。1999年3月COSO发布的一项对1987-1997年200家涉及财务报告舞弊的美国上市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 这些舞弊公司大多数审计委员会一年中只召开一次会议, 或根本没有审计委员会。Beasly, Carcello&Hermanson (1999) 对大约200个财务报告舞弊案例分析后发现, 大多数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审计委员会一年只召开一次会议, 有些公司 (25%) 根本没有审计委员会。Xie (2002) 发现, 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开会的频率 (提高) 将减少当期操控性应计项目的水平。上述研究均表明, 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开会的频率与会计信息质量呈正向关联, 这与Vafeas (1999) 对董事会开会频率与公司价值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不同。
4. 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背景与会计信息质量。
如果董事由有与公司战略要求相匹配的经历的专家 (如会计师、律师) 来担任, 会更有效率。Beasly, Carcello&Hermanson (1999) 对大约200个财务报告舞弊案例分析后发现, 这些公司的董事有将近40%没有担任其他公司外部董事或者灰色董事, 大多数审计委员会成员 (65%) 没有注册会计师经历或没有担任过重要的会计或财务职位。Xie (2002) 发现, 如果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成员具有公司或财务背景 (有在其他公司或投资银行任职的经历) , 公司当期操控性应计项目 (Discretionary Current Accruals) 将更低。Abbott, Parker&Peters (2002) 发现, 审计委员会中缺少财务专家与重编财务报告 (Restatement) 的发生有显著正向关系。
5. 董事持股与会计信息质量。
董事会成员 (包括独立董事) 持有公司股票, 将促使其从股东的角度考虑问题。Morck, Shleifer&Vishney (1988) 发现, 董事会成员的持股数与Tobin Q正相关。Jensen (1993) 也指出, 如果外部董事拥有实质性的权益利益, 将会激励外部董事行使职权。因此, 董事持股有助于增强其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督, 防范虚假会计信息的动力,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是, 有关实证研究拒绝了这一假设。
6. 两职合一与会计信息质量。
Dechow, Sloan&Sweeney (1996) 发现, 利润操纵公司的CEO更可能同时担任董事会主席。因此, 就会计信息而言, 两职分离可能更有助于加强对会计行为的监督, 减少CEO对信息披露的权限过大,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结论与启示
尽管有关问题尚需进一步检验, 且现有文献的结论也并不一致, 但从上述文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完善董事会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环节。
作为公司内部最高控制机制, 董事会的质量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存在显著的影响。目前,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以董事会为主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对内部人缺乏有效的监督是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 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其他手段如完善会计谁则、提高对造假行为的惩罚力度等等, 都可能难以奏效。因此, 完善公司治理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 而完善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董事会的职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董事会的结构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显著影响。 (2) 独立董事只有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真正独立于公司管理层, 才能对内部人形成有效的制约, 充分发挥其在防范虚假财务报告等方面的作用。 (3) 实证研究表明, 审计委员会对于防范虚假财务报告具有作用。 (4) 董事 (包括内部董事和独立董事) 是否具有会计、财务或相关专业背景, 对于其能否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5) CEO与董事长两职分离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 董事会的监督功能与战略功能的权衡。
独立董事及其相关研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