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找种子
大班科学活动找种子(精选6篇)
大班科学活动找种子 第1篇
大班科学活动
找种子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找种子
来源:山东省蓬莱市教委幼儿园 于红娟
【设计思路】
一次,孩子们在吃间点香蕉的时候,蔡玺昆小朋友问我:“于老师,香蕉里的这些小黑点是什么?”我告诉他这是香蕉的种子,其他孩子们听到后特别感兴趣,他们一边吃一边找种子在哪里。这时陈文臻又问我:“于老师,昨天我妈妈在炒茄子的时候,我看见里面也有一些小点,那是不是茄子的种子。”听了问题后,孩子们的兴致立刻膨胀了起来,见此情况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发动孩子从家里带自己喜欢的蔬菜和水果到幼儿园,一起寻找种子,于是“找种子”的活动便产生了。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提出问题并且自己寻求问题答案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幼儿对种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让幼儿了解各类蔬菜和水果及名称。
4、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各类蔬菜和水果的种子,同时了解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活动准备】
1、各类水果、蔬菜若干
2、盘子若干
3、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蔬菜的种子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鼓励幼儿把自己带来的蔬菜和水果的名称相互介绍一下,让幼儿了解各类蔬菜和水果及名称。
(二)引导幼儿将蔬菜、水果分类
引导幼儿按照豆类、瓜果类、青菜类等进行分类。
(三)提出问题,幼儿分组进行找种子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问题:你要给什么蔬菜或水果找种子?它有没有种子?种子在哪里?找到的种子是什么颜色、形状,大小如何?
找种子的过程中,提醒幼儿辣椒、葱比较辣,注意别弄到眼睛上,以免辣到眼睛。同时提醒幼儿把找到的种子分别装到盘子里。
(四)各组一起讨论找种子的情况及结果
1、有的蔬菜有种子,如:茭瓜、南瓜、西红柿、茄子、黄瓜、辣椒、豌豆、菜豆、扁豆等。
2、有的蔬菜没有种子,如: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
3、西瓜、香蕉、葡萄、苹果、梨、橘子、枣、山楂、石榴、柿子等水果都有种子。
4、种子的颜色:有白色的、红色的、黑色的、紫色的、黄色的,还有带复色斑纹的。
5、种子的形状:豌豆的种子是圆球形的;菜豆的种子是肾形的;而扁豆的种子却像被脚踩扁了似的;西红柿辣椒的种子一粒粒的小、圆而且特别多;茄子、香蕉的种子黑又小不容易发现;茭瓜、南瓜的种子与西瓜种子相似,但颜色不一样;苹果、梨的种子非常相似等。
教师小结:有些蔬菜虽然现在找不到种子,如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但是这些蔬菜是有种子的。当这些蔬菜成熟到一定程度(也就是慢慢边老直到开花结种)的时候,这些蔬菜也就有了种子。引导幼儿观看、认识这些蔬菜的种子。
(五)延伸活动:
借助孩子们吃水果间点这一日常环节,来支持孩子找种子的探索活动。
让孩子在熟悉的生活活动中逐渐积累相关经验。
【活动反思】
活动中充分让幼儿动口动脑,既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思维,各种各样的种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不被注意的东西,因此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搜集各种丰富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的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使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地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至于在“分组找种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既思维创造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地发展。整个活动的气氛随幼儿思维的活跃而活跃起来。孩子们是在玩中找,找中学,议中学,想中学结束的。
大班科学活动找种子 第2篇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提出问题并且自己寻求问题答案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幼儿对种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各类水果、蔬菜若干
2、盘子若干
3、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蔬菜的种子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鼓励幼儿把自己带来的蔬菜和水果的名称相互介绍一下,让幼儿了解各类蔬菜和水果及名称。
(二)引导幼儿将蔬菜、水果分类
引导幼儿按照豆类、瓜果类、青菜类等进行分类。
(三)提出问题,幼儿分组进行找种子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问题:你要给什么蔬菜或水果找种子?它有没有种子?种子在哪里?找到的种子是什么颜色、形状,大小如何?
找种子的过程中,提醒幼儿辣椒、葱比较辣,注意别弄到眼睛上,以免辣到眼睛。同时提醒幼儿把找到的种子分别装到盘子里。
(四)各组一起讨论找种子的情况及结果
1、有的蔬菜有种子,如:茭瓜、南瓜、西红柿、茄子、黄瓜、辣椒、豌豆、菜豆、扁豆等。
2、有的蔬菜没有种子,如: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
3、西瓜、香蕉、葡萄、苹果、梨、橘子、枣、山楂、石榴、柿子等水果都有种子。
4、种子的颜色:有白色的、红色的、黑色的、紫色的、黄色的,还有带复色斑纹的。
5、种子的形状:豌豆的种子是圆球形的;菜豆的种子是肾形的;而扁豆的种子却像被脚踩扁了似的;西红柿辣椒的种子一粒粒的小、圆而且特别多;茄子、香蕉的种子黑又小不容易发现;茭瓜、南瓜的种子与西瓜种子相似,但颜色不一样;苹果、梨的种子非常相似等。
教师小结:有些蔬菜虽然现在找不到种子,如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但是这些蔬菜是有种子的。当这些蔬菜成熟到一定程度(也就是慢慢边老直到开花结种)的时候,这些蔬菜也就有了种子。引导幼儿观看、认识这些蔬菜的种子。
(五)延伸活动:
借助孩子们吃水果间点这一日常环节,来支持孩子找种子的探索活动。
让孩子在熟悉的生活活动中逐渐积累相关经验。
【教学反思】
活动中充分让幼儿动口动脑,既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思维,各种各样的种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不被注意的东西,因此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搜集各种丰富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的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使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地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至于在“分组找种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既思维创造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地发展。整个活动的气氛随幼儿思维的活跃而活跃起来。孩子们是在玩中找,找中学,议中学,想中学结束的。
中班科学活动:找空气 第3篇
空气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物质, 幼小的孩子往往不注意, 但与空气相关的一些现象, 孩子常接触或有体验, 如空气流动形成风、吹气能让气球鼓起来、憋气很难受……本次活动, 借助塑料袋这一材料, 再辅以空间图, 帮助孩子化无形为有形, 变虚无为实在, 使幼儿对身边无处不在的空气发生兴趣, 并引发探究的欲望。
活动目标
1.通过找空气, 感知空气的存在与性质。
2.初步确立做前思、多试试才知道的科学意识。
活动准备
1.大号食品袋若干:数量多于幼儿数, 透明度越高越好, 事先应至少打开过一次。
2.教具:活动室的二维图一张 (事先贴在KT板上) , 红色水笔1支~3支。
活动过程
一、猜猜、说说, 引发第一次认知冲突
1.用言行吸引幼儿的注意和参与。教师拿出一个食品袋, 自顾自地正面看、反面看、拎高看、张开袋口朝里看……当幼儿忍不住要问时, 抛出问题:袋子里面有东西吗?
(一般情况下, 绝大部分孩子会回答“没有”, 极个别的孩子会说“有”, 是“气”“空气”。)
2.回应幼儿。教师一边问“到底有没有”, 一边慢慢收紧袋口, 让幼儿判断。
(刚才回答“没有”的孩子会出现分化, 他们中的大多数会改变初衷, 相信袋子里有东西。)
3.针对幼儿不同的看法, 教师采用不同的回应。比如, 让还是认为袋子里没有东西的孩子拍拍、捏捏鼓着的袋子;让认为有东西的孩子说说“里面是什么”。
4.揭示词语:空气。
(至此, 孩子初步感知到空气的存在与“空气是看不见的”这一性质, 他们的第一次认知冲突得以解决。)
二、找找、捉捉, 引发第二、第三次认知冲突
1.教师第二次捉空气, 并用夸张的语气说:“空气被我捉到袋子里喽, 我好厉害。”然后, 重新拿个袋子, 提出问题:“我还能捉到空气吗?到哪里捉?”
(这是第二个冲突点。一般情况下, 有孩子会说“捉不到了”, 也有孩子会说“能”, 并告诉教师到哪里捉, 比如到活动室某个地方。教师顺应某个幼儿的参与, 到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再捉一次, 装、收口、拧紧等动作要夸张, 起到隐性示范的作用。孩子会很期待地关注教师的动作、结果, 并会因此而欢呼。这时, 教师一定要点拨一句:“到底有没有, 试试才知道!”然后, 教师用红笔在二维图的相应位置上画圈做标志, 边画边说:“我在某某地方又捉到了空气。”)
2.幼儿捉空气。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还有空气吗?哪里有?”
让孩子先说出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 然后再次强调“到底有没有——”, 让幼儿跟说“试试才知道”, 并要求幼儿到刚才猜想的地方去捉。
教师关注幼儿:一是捉的地点。二是捉的过程。针对个别旋转着捉或跑起来捉的孩子, 多问一句:“为什么这么做?”三是有没有捉到。
3.幼儿回到座位, 组织交流。
(1) 孩子相互交流:捉到了吗?在哪里捉到的?
(2) 集体交流, 并在空间图上作标志, 可以让孩子自己画。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关注孩子的交流语言, 提醒、帮助孩子尽可能找对参照物, 用对“前后、上下、旁边”等方位词。)
(3) 对比观察, 引发思考, 让孩子自己发现“空气会流动”的特点。
在捉到以及没有捉到的幼儿中, 各选一人展示他们的成果。请没有捉到的孩子说说原因, 一定要让其边说边演示过程, 而后大家一起分析:为什么没有捉到呢?让孩子们从“袋口抓紧与否”的行为中发现秘密, 感知空气的流动性特点。
三、看看、说说, 用孩子的语言表达对空气的认识
结合二维图, 师幼一起看看、说说, 共同完成诗歌《神奇的空气》。
空气空气, 我看不见你,
空气空气, 你在哪里?
(以开火车方式让孩子接——)
我在桌子下,
我在空调前,
我在窗台上,
我在……
空气空气, 我看不见你,
空气空气, 我要抓住你,
(师幼一起边做边说——)
一不小心, 你又跑了。
这次我要抓紧、抓紧、再抓紧……
哈哈, 你跑不掉啦!
(教师带幼儿拍着鼓鼓的袋子, 由轻拍、稍重拍, 到用力拍。)
大班科学活动 第4篇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特别喜欢玩水,感知水的流动性,探讨水的沉浮等。在某次区角活动中,一个幼儿无意间拿起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在桌子上快速地旋转起来,大家都很感兴趣。于是我就想:以此为兴趣点,引导孩子探索这种有趣的科学现象,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生活的事件,将其转化为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幼儿在探究中亲身感受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旋转的莲花,对水能帮助乒乓球转得又快又稳的现象感兴趣。
2.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泥工板;用乒乓球制作的“莲花”;记录表;笑脸标记;水;橡皮泥球;吸管;抹布;音乐《水仙花圆舞曲》《土耳其进行曲》。
四、活动过程
1.韵律活动,激趣导入
(1)韵律活动:《水仙花圆舞曲》
师:孩子们,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客人,我们为他们跳支舞吧。(幼儿表演双人集体舞《水仙花圆舞曲》,舞蹈中多数为旋转的动作。)
(2)出示“莲花”,导入活动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演的圆舞曲很优雅!看,这里有许多用乒乓球做成的“莲花”,也想和你们一样旋转着跳舞,泥工板就是它们的舞台。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莲花”在舞台上转动起来呢?快试一试。
2.自主尝试,探究奥秘
◆第一次:自由探索,转动“莲花”
(1)幼儿自由探索,想办法让“莲花”在泥工板上转动起来。
(2)交流分享:你用什么办法让莲花转动起来的?幼1:“用手转。”幼2:“我把泥工板前后摇动。”幼3:“我是用嘴巴吹的。”教师相机用图示记录下幼儿的方法并小结:“原来我们可以通过用手转、嘴巴吹、摇动舞台等方法,让莲花转动起来。”
◆第二次:借助材料,自主探究
(1)猜想。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可以让莲花转得既快又不掉到舞台外面去。猜一猜,水、橡皮泥球和吸管,谁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幼1:“可能是水。”幼2:“橡皮泥球放在莲花里,可以让莲花的重心更稳。”幼3:“用吸管吹可以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
(2)幼儿分组尝试、验证。师: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科学是用事实来说话的。请带着你的莲花和舞台分别用每一种材料试一试。
(三张桌子分别呈现辅助材料:水、橡皮泥球和吸管)幼儿分别试一试、比一比谁最能帮助莲花在舞台上转得又快又稳。
(3)交流探索结果。①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情况。师:你刚才是怎么玩的,你发现谁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请幼儿分别介绍、演示自己的实验情况,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可引导他们进行比赛,再次观察、比较。②探索水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的奥秘。师:如果再次让你进行选择,你会选择哪种材料呢?生:“水。”师:为什么泥工板蘸了适量的水后,莲花能转得又快又稳?生:“因为水滑滑的,可以让莲花转快。”师:是呀,水滑滑的,可以减少摩擦,让莲花转快。那为什么有了水的帮助,莲花就不容易从舞台上掉下来呢?让我们再来试一试,感知水的神奇魔力吧。
(在玩中师幼共同小结:当泥工板蘸了适量的水后,水会减少莲花与泥工板之间的摩擦,让莲花可以转快;泥工板上的水还会发出一种神奇的力量,叫做水的表面张力,就像把莲花的底部紧紧地拉住,所以莲花转得很稳,不容易掉到泥工板外面去。)
◆第三次:再次尝试,转快“莲花”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圆舞曲的节奏有快有慢,要跳好它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能让你的莲花根据音乐节奏的快慢来旋转吗?老师以不同的节奏说出“慢——慢——,慢慢转——”,“快快,快快,快快转,快快转”,幼儿尝试让莲花根据不同的快慢节奏来旋转。师:怎样才能让莲花转快?(引导幼儿在玩中发现:泥工板越倾斜,莲花转动得越快。)
五、活动反思
1.层层递进,自主探究
活动中,一个个层层递进、有难度但又是可以获得解决的问题不断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小朋友跳舞身体的转动—莲花怎样能在泥工板上转动—借助什么材料让莲花转得快又稳—为什么水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探讨莲花转的快慢与泥工板倾斜程度的关系—挑战同时转起几朵莲花。孩子在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中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索,孩子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亲历者,他们在经历中思考,在发现、猜测、验证、修正、总结与反思中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2.与艺术结合,活动优雅
将整个探索活动贯穿于“莲花跳圆舞曲”这个情境中,尝试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整个活动以圆舞曲开场,以圆舞曲结束;从幼儿自身跳圆舞曲过渡到莲花跳圆舞曲;从莲花简单转起来到转得又快又稳,再到许多莲花的集体舞;幼儿的整个探索过程由浅入深,与圆舞曲的节奏、旋律巧妙结合。活动中音乐的选择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它是一种隐性的引导,让孩子沉浸于探究活动中,享受探究活动。有了艺术的融合,科学活动变得更优雅:孩子探究的环境是美美的,探究的过程是美美的,探究成功后的心里也是美美的。在他们未来的学习中,这些幼时的情绪体验说不定会悄然复苏。
参考文献:
大班科学活动找种子 第5篇
设计思路
一次,孩子们在吃间点香蕉的时候,蔡玺昆小朋友问我:“于老师,香蕉里的这些小黑点是什么?”我告诉他这是香蕉的种子,其他孩子们听到后特别感兴趣,他们一边吃一边找种子在哪里。这时陈文臻又问我:“于老师,昨天我妈妈在炒茄子的时候,我看见里面也有一些小点,那是不是茄子的种子。”听了问题后,孩子们的兴致立刻膨胀了起来,见此情况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发动孩子从家里带自己喜欢的蔬菜和水果到幼儿园,一起寻找种子,于是“找种子”的活动便产生了。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提出问题并且自己寻求问题答案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幼儿对种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让幼儿了解各类蔬菜和水果及名称。
4、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各类蔬菜和水果的种子,同时了解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类水果、蔬菜若干
2、盘子若干
3、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蔬菜的种子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鼓励幼儿把自己带来的蔬菜和水果的名称相互介绍一下,让幼儿了解各类蔬菜和水果及名称。
(二)引导幼儿将蔬菜、水果分类
引导幼儿按照豆类、瓜果类、青菜类等进行分类。
(三)提出问题,幼儿分组进行找种子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问题:你要给什么蔬菜或水果找种子?它有没有种子?种子在哪里?找到的种子是什么颜色、形状,大小如何?
找种子的过程中,提醒幼儿辣椒、葱比较辣,注意别弄到眼睛上,以免辣到眼睛。同时提醒幼儿把找到的种子分别装到盘子里。
(四)各组一起讨论找种子的情况及结果
1、有的蔬菜有种子,如:茭瓜、南瓜、西红柿、茄子、黄瓜、辣椒、豌豆、菜豆、扁豆等。
2、有的蔬菜没有种子,如: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
3、西瓜、香蕉、葡萄、苹果、梨、橘子、枣、山楂、石榴、柿子等水果都有种子。
4、种子的颜色:有白色的、红色的、黑色的、紫色的、黄色的,还有带复色斑纹的。
5、种子的形状:豌豆的种子是圆球形的;菜豆的种子是肾形的;而扁豆的种子却像被脚踩扁了似的;西红柿辣椒的种子一粒粒的小、圆而且特别多;茄子、香蕉的种子黑又小不容易发现;茭瓜、南瓜的种子与西瓜种子相似,但颜色不一样;苹果、梨的种子非常相似等。
教师小结:有些蔬菜虽然现在找不到种子,如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但是这些蔬菜是有种子的。(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当这些蔬菜成熟到一定程度(也就是慢慢边老直到开花结种)的时候,这些蔬菜也就有了种子。引导幼儿观看、认识这些蔬菜的种子。
(五)延伸活动:
借助孩子们吃水果间点这一日常环节,来支持孩子找种子的探索活动。
让孩子在熟悉的生活活动中逐渐积累相关经验。
教学反思
活动中充分让幼儿动口动脑,既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思维,各种各样的种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不被注意的东西,因此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搜集各种丰富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的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使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地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至于在“分组找种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既思维创造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地发展。整个活动的气氛随幼儿思维的活跃而活跃起来。孩子们是在玩中找,找中学,议中学,想中学结束的。
大班科学活动:种子的旅行 第6篇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种子的传播方式,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及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对种子进行分类。
3、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植物的种子、ppt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老师:小朋友们,你去旅行过吗?谁带你去的?用什么交通工具?(汽车、轮船、飞机、自己走的)
2、小结:我们小朋友是爸爸、妈妈或者是爷爷奶奶带着坐汽车、火车、轮船、飞机、或者自己走着去旅行的。
二、播放课件“种子的旅行”,引导幼儿了解种子的四种传播方式及传播方式与外形之间的关系。
1、今天,有几位植物的种子宝宝出去旅行正巧来到了我们班,小朋友,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出示蒲公英、苍耳、豆荚、椰子等图片)
老师:这些种子宝宝长大了、成熟了,它们很高兴能离开妈妈自己去旅行,可是它们既没有手脚,又没有汽车、轮船、飞机,它们的妈妈是怎样送这些种子宝宝去旅行的呢?(请幼儿进行猜测)
2、它们分别是怎样旅行的?小朋友们猜猜看,可以和你身边的小朋友讨论。(幼儿分组讨论)
3、教师播放课件“种子的旅行”。
4、它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旅行方式?
5、教师与幼儿一起进行小结:
蒲公英因为长的比较轻而且有绒毛,所以能借助于风去旅行,就像坐飞机一样。(表演蒲公英飞行)
苍耳能挂在人和动物的身上,借助人和动物的活动去旅行,就像坐汽车一样;(表演苍耳坐汽车)
椰子能像小船一样浮在水面上,所以能借助水的`力量去旅行,就像坐轮船一样;(表演椰子划船)
豆子晒在太阳下,能借助自身弹力去旅行就像我们自己走路一样等。(表演豆子自己走路)
教师小结:种子的旅行又叫种子的传播,种子旅行到哪里,这种植物就会传播到哪里。
三、游戏:按照种子旅行的方式进行分类:
杨树、牛蒡、凤仙花、莲蓬
老师:这些种子是怎么传播的?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别吗?
大班科学活动找种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