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守望者
大山里的守望者(精选4篇)
大山里的守望者 第1篇
二十多年前的1988年9月, 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弥渡一中初中部学习, 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大山, 第一次走进县城, 真正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 同时也感受到了家乡的贫穷与落后。改变自己的命运, 甚至改变家乡的面貌, 似乎在那时就埋下了种子。
1991年9月, 我进入大理州民族师范学校, 通过四年的学习, 完成了中等师范学校教育的学业, 1995年7月顺利毕业, 接受分配回到牛街乡任教, 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这一待就是11年, 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 如今回忆起来, 仍然历历在目。
我不能不提及务本小学。从完小出发到达务本村需要三个小时, 全程都是上坡, 是弥渡县居住地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庄, 只有二十几户人家, 生存条件特别艰苦。记得当年遇见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 她根本不懂汉语, 只能用彝语和我交谈, 说是已经有40多年没有离开过村庄, 外面的世界对她而言实在是太遥远了。我当时默然不语, 也许老太太一辈子也难以想象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与辽阔, 而她的子孙们只有走出大山, 接受教育, 才能获得更多生存与发展的选择。
当了七年的完小校长, 最值得我高兴的是为牛街乡民族中学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有的完成高中学业后, 相继考上了省内外高校, 现已步入了工作岗位。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改变人生, 大山学子只有脚踏实地、勤学苦干才能赢得未来, 也只有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改变家乡的面貌才会有希望。
大山里的石头散文 第2篇
塞外多山,大山上多石头,少树木,嶙峋巍峨,颇具风骨。
在城市的西部,是连绵起伏的山区,那里的山石大多是很奇特的。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经常到西部去,往返都要经过一座叫做“筷子山”的大山。
公路修建在山的半腰处,在山间崎岖盘旋。山下是一条很宽的河流,雨季的时候,河水很大,很急。顺着山川奔流下来,在山下屈曲迂回,形成一个很大的流域。河水不时拍打着岸堤,发出很大的响声,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见。雨水勤了,泥水就会顺着山坡冲刷下来,山上的石头也会不时滚落,有的滚落在公路上,造成交通阻塞。有的直接滚落到山下的河里边,堆积在一起,形成一个障碍。河水被阻住了,在这个地方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发出沉闷的轰鸣,过往的行人会感到头晕目眩。那些被阻住的浪头冲击着石头,溅起很高的浪花,飞溅到公路上,打湿了行人和车辆。每次经过那里,我都会战战兢兢。
山上的石头很特别,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犬牙交错一般的山峰,直插蓝天。说不上雄伟,却足够险峻。到了山脚下,向上观看,才会看清楚这山的形貌。这山里的石头像是被谁刀砍斧劈一般,直立着。一簇一簇的,像刚刚破土而出的尖尖竹笋,像一把一把的筷子捆在一起,直插泥土中。就是这些奇特的石头簇拥着,站立着,构成了这样一座奇特的大山,当地人因此叫它“筷子山”。这些石头其实就是一条条天然的石条,至于形成的原因,当地人说不出一个所以然,也没有什么优美的传说,更没有地质学家给出科学的解释。
石条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大部分裸露在外面,可以很清楚看到它们的结构。这些一根一根的石头紧紧拥抱着,站在风雨中,不知站立了几千年,站立成了塞外高原上一座巍峨的大山。这种奇特的石头,它的前生应该是什么呢?是亿万年前莽莽原始森林,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掩埋,在深深的土层里不倒掉,不腐烂,以站立的姿势等待着,等待着化腐朽为神奇,等待着精魄重见天日。或者,是这里的先民们将大山的石头精雕细刻,用来建造豪华的宫殿,像那阿房宫,像那圆明园。或者,先民们就是把原本各种各样的石头雕刻成一根根石柱,用以记载山里人艰辛生活和悠悠岁月?令人遗憾的是,多么宏伟的计划都被掩埋,都成了大山的一部分。无论怎样的猜测都无法回到这大山的过去,在漫长的岁月里,这座大山就以这样的姿态屹立着,它的怀中,是无数根顶天立地的石头。
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幅画,那幅叫做《巍巍太行》的中国画。画面以太行山为背景,在画面中刻画了曾经奋战于太行山的八路军将士形象,一个个八路军战士巍然直立,像一块块坚硬的岩石,和太行山融合在一起。整幅画面色彩肃穆,气势磅礴。我不知道画家的构想是什么,我也无法确定画家是否曾经来到过塞外,见到过这座屹立在内蒙古高原上的大山。可是,看到这座大山,我的确想到了那幅早年见到的画。奋战在太行山战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丰碑,眼前这座大山,应该是塞外大地的丰碑。
老张是山里远近闻名的石匠,守着大山,半生以采石为业,同山里很多人一样,这山上的石头,是他们维持生计的来源之一。
过去,这些条形的石头用途是很广泛的,这座山也因此在十里八乡出了名。这种石头开采起来很容易,三两个人来到山上,只需用几根长长的钢钎,选好位置,将钢钎插进石头的缝隙间,用力一撬,石条就会折断,顺着山坡滚落下来。人们就在山路边宽敞的地方,就地加工,将石头雕凿成各种需要的形状,运到各地,石头成了当地人的宝。
老张仍然忘不了那时采石场热闹的场面。石头不断从山顶滚落下来,在山路边堆积着,石匠们挥舞着铁锤钢钎雕凿出各种的用具。那种叮叮当当的声音传出很远,很远。来来往往的车辆不断将雕凿好的石头运出去。这里成了大山深处一个热闹场所。
石匠们会根据石头的形状进行雕凿。粗一点,长一点的,大都会被雕凿成一个个喂马或牛的石槽。过去,在山里的村落,我们经常会看见在农家的马圈或者牛圈里,摆放着这些用石头雕凿成的马槽。那些马或者牛们就栓在石槽上,津津有味地咀嚼着草料,和这些来自于大山里的石头,度过一个又一个山中的岁月。每一个村子里的井边,也都会安放着一个长长的石槽。每当夕阳西下,牛倌、羊倌就会赶着暮归的牛羊,在一片暮色里来到水井旁边,将水桶放下去,然后用架在井口的辘轳,一圈一圈地将满满的`一桶水提上来,哗哗地倒进石槽里,饥渴了一天的牛羊就咩咩地围在石槽边,将清凌凌的井水灌进肚子里。日积月累,这些石槽被牲畜们磨出道道的痕迹,像古树那龟裂的老皮,承载着岁月的沧桑。而那些牛羊,就在这不断加深的印痕中一茬茬轮换着。
那些细一点,短一点的石料,就直接被用来砌石台阶,或者砌房基用。你走进大山里,总会看见村子里家家户户都砌着高高的石台阶,那是来自大山的石头,被山里人放置在自己的门口,将自家的门槛抬高。一条一条的石头稍加雕凿,就成了美观、耐用的石头台阶,一级一级的,颇具威严。家境再不好,也要修建高高的台阶,是因为这山里廉价而实用的石头,因为这里的地形地势,更是因为一种期许。谁愿意自家的门槛比别人矮一头呢?
踩着一级一级的台阶上去,就像步步登高的日子,心中就会有一种踏实与满足。夏天,老人们坐在高高的台阶上,乘着柳树洒下的荫凉,看着田野里疯长的庄稼,计算着粮食成熟归仓的日子,一边挥手驱赶着嘎嘎乱叫的鸡鸭;冬天,也会背靠厚厚的院墙,晒着暖洋洋的太阳,舒展开深深的皱纹,将浑身晒透。然后,将那滚烫的烟袋锅子在坚硬的石台阶上磕几下,磕得火花四溅。站起身来,抖一抖山风吹来的尘土,用一双结实的大脚板跺跺石台阶,发出咚咚的响声,转身回屋去。
我们就坐在老张家高高的石台阶上,在温暖的阳光底下,谈论着这大山,这满山石头的前世今生。望着那座巍峨的大山,老张有些迷茫了。他从兜里掏出旱烟袋,装满了烟叶,点着了火,深深吸了一口,又缓缓吐出来,缕缕青烟瞬间就被山风吹散了。
“大碾子”乡,是与老张他们相邻的一个乡镇,境内有一座山,山上出产一种石头,圆圆的,或者长长的,几乎不见棱角,有大有小。小的,有拳头大小,当然也有河卵石一般。大的有车轮大小,再大一点的,可以到人的胸部。这些石头坚硬无比,且不成形,既不能修房搭屋,垒墙铺地,又因为坚硬无法雕凿,几乎一无所用。当地人只好用来雕凿成磨米的磨盘和碾子。“大碾子”这个地名或许就因此而来吧。
我曾见过这些圆圆的石头。那是一场山洪过后,大大小小的圆圆的石头被山洪从山上冲刷下来,布满了整条山沟,也堵塞了道路。我们走到这些巨大的圆圆的石头面前,轻轻拂去裹挟的泥土,用清水擦拭干净。石头的表面非常光滑细腻,色泽明快,有黑色的、有褐色的、还有深红色的,非常美丽。去年,大碾子乡政府建立了一个石材加工厂,将那满山的石头进行切割打磨,加工出一块块精美的石板,运往城乡各地,成了远近闻名的石材加工基地,大碾子乡也很快富裕起来。
大碾子乡那些百无一用的石头忽然变废为宝,成了珍贵的花岗岩生产基地,一块块石头变成了花花绿绿的钞票。老张有些坐不住了,更让他按耐不住的是“千层山”的开发。
“千层山”因山上石头层层叠叠而闻名。“千层山”与“筷子山”最大的不同是山里的石头横着长的,一层一层的叠加在一起。用钢钎插进去,用力一撬,石头就一层一层掉下来,薄厚基本差不多,稍经加工,可以用来铺地,垒墙。附近农家多用这种石板铺设地面,也有用来垒墙的。这种石头除了这些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用。这样的地质结构似乎并不少见。在著名的克什克腾旗大草原上,有一个叫做“阿斯哈图石林”的世界地质公园,公园里有一处被称作“书山”的景点,就属于同样的构造。我曾经站在“书山”的面前,仔细观察过。几块巨型的石头,方方整整地屹立在那里,像是一摞摞在一起的书本,一页一页书页的痕迹清晰可见,且薄厚均匀。前去观赏的人,无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只是这“千层山”满山的石头,没有一处造型奇特的,除了铺地垒墙,别无所用,自然无法与阿斯哈图石林的书山相比。老张他们还用这些石头取笑过那里的人。谁知最近传来消息,在“千层山”上发现了一种非常稀有的矿物质,经勘测其开发的前景非常之好。有关部门已经着手进行规划,那里将成为一个新兴的矿区,那里的乡亲们也将因此而致富。
半生与石头为伴,老张一直有一个梦想,想在这大山里办一个石头加工厂,将大山里的石头加工制作,制作成精美的建筑材料,镶嵌在城市里那些高楼大厦上,为山里的石头寻一条出路,也为山里的乡亲们寻一条致富之路。他不相信,别处的石头都成了金银财宝,难道眼前这座巍峨的大山,这满山奇特的石头,就不能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大山深处的乡亲们创造出财富吗?即便不能像千层山那样,从层层叠叠的褶皱里勘探出稀有的矿物质,也总可以像大碾子那样把满山的石头加工成建筑材料。他四处活动,到处游说,请专家到山里来鉴定,把山里的石头拿去加工,结果他失望了。那一条一条的石块,因为硬度不够,密度不够,剖开还会有许多的砂眼,无法切割成一定薄厚的石板,即便切割成功,也无法进行抛光、打磨等工艺,更因为几乎每一块切割出来的石板上,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砂眼,且极易碎裂,根本无法加工成建筑材料。
老张几天里似乎苍老了许多,烟也更勤了,一团团烟雾笼罩着乱蓬蓬的白发,整个人都迷失了。无法用现代化的工艺加工制作,传统的需求也越来越少了,石匠们只能蹲在自家高高的台阶上,望着巍峨的大山,望着满山站立的石头,感叹着,唏嘘着。靠山不能吃山,不能像其他地方那样将大山当做发家致富的宝藏,大山就成了一种压力,一种阻碍。满山的石头成了废物,成了只能用来记载山里人艰辛岁月的记忆。
老张们无奈走出了大山,用雕凿石头的双手搬运砖头,用钢筋水泥建筑起了一座座比大山还高的楼房。
赵希海:大山的守望者(下) 第3篇
在11万株树木捐献给国家的承诺实现后,赵希海心中又萌生了一个大愿望:“争取多活几年,为山上准备100万棵好树苗,不让国家和子孙为难”。
批州林场很支持他的计划,将与林场办公楼隔河相望的一片涝洼甸子批给他做育苗基地。赵希海拿出“拼命三郎”的劲头又一次挑战极限。经过反复的实验、探索,他硬是在这片涝洼甸子上培育出了一畦畦珍贵的水曲柳树苗。
夏天的毒日头里,赵希海不顾患脑血栓尚未痊愈的身体,蹲着、跪着、爬着为小苗薅草,施肥、打药。有一次林场场长下班看到他,既心疼又感动,他说,那个在烈日下一步一爬的老人仿佛就是自己饱经沧桑、劳累一生的父亲,于是急忙赶上前去,陪老人一起干了起来……
到了秋天,赵希海反反复复地数着那一畦畦健壮的苗木。可怎么数,也都只有10万株左右,照这个数字推算,两年培育出一批,要想培育一百万株苗木还需要20年的时间啊,他着急了。
场领导非常清楚赵希海的心愿,也十分理解于是又将林场家属住宅一区河对岸的面积5.6亩的一块地划给他,供他育苗。
捐赠苗木48.25万株
林场育苗的种子紧张,赵希海把目光瞄向了野生的水曲柳树种子,于是带上二儿子赵景春,踏着积雪进山去采集野生水曲柳树种。林场领导想派几个年轻工人帮助他,可是赵希海却认为上树采集树种是个危险活,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向人家交代,婉言谢绝了场领导的好意。
落叶飘零的秋季里,北风呼啸的大山深处,常常上演这样的情景:赵景春在父亲的指挥下,身手矫健地攀援到二三十米高的水曲柳树头枝桠处使劲晃动,赵希海就在树下一粒粒地捡拾着树种。在那个种子丰收的年份里,赵希海爷俩共采集珍贵水曲柳树种11麻袋,有650多斤。这些树种被赵希海视若珍宝,每个月以1100元退休金支撑4口之家的他,一粒树种也没舍得卖。
又是一年春来到,大地上的积雪还没完全消融,赵希海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清理林场划拨给他的新育苗地了。可是,眼看着播种的时间一天天的临近,赵希海即使没日没夜的干,凭一己之力也是无法准时播下树种的。他心急如焚拿出了红石林业局奖励给他的奖金,雇了两个临时工和他的二儿子一起日夜赶工,终于将这块5.6亩的育苗地整理成苗床。赵希海在这块地里共播下了540斤的水曲柳种子,一畦畦整齐的育苗地,映出赵希海写满辛苦却满足的笑容。
从1989年退休到现在,赵希海已经向国家捐赠苗木48.25万株,按市场价格计算,这些苗木总计价值数百万元。
“给了我们环保的道德支撑”
2007年12月14日晚,北京展览馆的大礼堂里座无虚席。“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正在进行中。
那一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的评选主题是“水”,因为是年夏季的一系列水危机让“水”成为本年度无可争议的环保主题,所以获奖者多为“水”英雄。赵希海,这位松花江畔的义务植树人,因为为松花江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名列其中。
当颁奖现场右上方的大屏幕里播出赵希海踽踽独行在白雪覆盖的山间小路上,用黑瘦、冻僵的双手从雪堆里翻捡着一粒粒树种的画面时,观众席发出了如潮的掌声。随着情节的推进,许多人眼里涌出了泪花。评委会这样评价道:“从伐木劳模到育林英雄,一个普通老人的朴素担当,映射着社会伦理转型的先声。赵希海的选择,给了我们环保的道德支撑。”
“大爷,我就想摸摸您的手。”
当这位面容黝黑、身体单薄的老人迈着略显蹒跚的脚步出现在舞台中央时,全场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人们在用掌声向这位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老人表达深深敬意。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晓和著名主持人赵忠祥为赵希海颁发了奖杯,主持人杨澜将一副棉手套送到赵希海手中,她说,这是一位不知名的网友拜托她送给老人的,希望他保重身体。
颁奖会结束后,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女学生走到赵希海老人身边,眼含热泪说:“大爷,我就想摸摸您的手。”
“希海植树日”以及无数的褒奖
赵希海的故事广为传诵后,他情系森林、义务植树23载的高尚情怀与无私品质,成为飘扬在吉林大地上的一面旗帜,激励人们投入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潮之中。吉林市红石的检察官和法官们,以及赵希海同在党员学习班上的学员们都自发加入到了植树造林的队伍,在十多公顷的荒地植树造林,以示尊重和纪念。吉林森工集团还将集团的植树日命名为“希海植树日”,要求集团各子公司全体员工要以赵希海老人为榜样,为十年绿化吉林大地做出贡献。
赵希海个人也获得多项荣誉:2005年被评选为“感动江城”十大人物,2006年被评选为“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同年又被吉林森工集团推荐到全国绿化委员会,荣获了全国绿化奖。2007年3月28日在北京参加了全国绿化奖章颁奖典礼,赵希海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在同年当选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08年当选为吉林省首届环保人物吉林省道德模范,同年7月7日,到香港接受了香港气候变暖行动环保协会授予他的全球优秀环保奖。
然而,最珍贵的勋章是大自然颁给的:2010年7月末,吉林省的中南部和东部遭受了自1956年以来最大的暴雨袭击,一时间,洪水、泥石流齐发。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灾难中,赵希海所在的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却毫发无损。
巍巍长白山,滔滔松花江,见证了这位古稀老人拯救绿色的厚重历史。现在,100万株树苗的承诺,让赵希海父子忙碌的身影更加忙碌了。
大山里的歌诗歌 第4篇
峰峦叠翠密林深,郁郁葱葱吐温馨。
绵绵蜿蜒一条路,原始森林秀红尘。
杜鹃花开催春早,布谷声声报春音。
六十年代小火车,爬山越岭入诗魂。
流金岁月十二载,山乡教师山里人。
一年一度春草绿,深山小路留脚印。
油纸泥坯木刻楞,铁筒火炉暖身心。
军训爬山批判会,开荒拉柴练真金。
登台演出做编导,铿锵玫瑰抚琴音。
张张笑臉舞婆娑,朵朵奇葩散清芬。
三尺讲台飞彩梦,桃李花开永是春。
一根教鞭飞灵动,枝枝粉笔绘氤氲。
师生共唱和谐曲,兢兢业业育花魂。
真诚相待众朋友,苦中作乐有知音。
深情厚谊比天高,患难之交比海深。
魂牵梦萦自难忘,雪中送炭雨露恩。
波光潋滟一段歌,奌缀人生演缤纷。
几度芳草绿,几度夕阳红。
葱笼的大山给了我生命的.乳汁。
清澈的河水滋润了我的心田。
我如同一颗树在这里扎下了根。
我永远热爱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大山教师生涯是我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大山里的守望者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