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二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81

二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范文第1篇

我的家乡端午节的气氛特别浓厚。家乡的端午节是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的。家乡过的端午节流传的风俗: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赛龙舟。

糕是为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面粉或用米磨成粉发酵后加糖做成的,松松的、甜甜的,很好吃。

记得每年五月初二,母亲都会从棕树上砍下一朵棕叶,捆在高高的四方桌桌脚上,只要东西准备好,就开始包起了棕子。没多大会的功夫,桌脚上就挂起来一串串精巧的粽子,解下来提在手里沉甸甸的。煮好后,别提有多香了。

家乡的端午节有吃螺的习俗。螺这东西当时不昂贵,五分钱就能买一盎,村里几乎家家都买得起。初三这一天,卖螺的小贩会满村里吆喝。小孩们向大人讨了钱、买了螺后聚在一起吃,小孩都开心极了。

初四一早,大人就会叫小孩们去田埂拔一捆沾着露水的艾草,回来插在门框上。大人们说这样驱蚊虫、能避邪。等插在门框上的艾草渐渐被风干了,就成了药。这些药,还可以治疗小孩胀肚子呢。

龙舟竞渡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民间活动。我家乡龙舟竞渡据说也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端阳的下午,四乡八邻小孩们穿上新衣服,佩带“香囊”和“蛋兜子”,高高兴兴地跟着大人们观看龙舟竞渡。岸上人头攒动,翘首瞻望;溪面龙舟灿烂,一字排开;船队服色分明,沿岸彩旗飘扬;一声炮响,船如箭发。执旗手站在船头,挥动令旗,助威呐喊;锣鼓手敲起锣鼓,节奏声声,扣人心弦;划桨手赤膊上阵,齐心协力,溯流奋进。竞渡完毕,夺标龙舟披红绸,插红花,放鞭炮,摇头摆尾绕江向观众致意,似英雄凯歌颇自豪

二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范文第2篇

第一步:判断是一般疑问句还是特殊疑问句。

一般疑问句的回答是Yes或No,其他回答全部是特殊疑问句。 一般疑问句的提问方法:对动词的提问用Do或Does?

对形容词的提问用Be动词(Is或Are)。

特殊疑问句提问方法:问人用Who,问怎样How,问哪里用Where

问时间用When,问什么用What 第二步:看主语人称。如果是第三人称,动词用第三人称形式。其他用原形。 例句及分析:

1I have a fever. ○2Mike has a fever.

1、○分析:易发现,这两句都是特殊疑问句。答句都是回答生病,那么均用句子 “What’s the matter with?”省略号处换人称即可。

1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正确问句是:○2 What’s the matter with Mike? ○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my has a toothache.

1Yes, I have a fever. ○2Yes, Mike has a fever.

2、○3No, I have a fever. ○4No, Mike has a fever. ○ 分析:回答是Yes或No,所以这四句都是一般疑问句。回答也是生病,是一个动词,用助

1○3句的主语人称都是第一人称“I动词Do或Does提问。接下来看主语的人称,第○

2○4句的主语人称是(我)”,则问句应改成you(你)所以助动词用Do提问。而第○第三人称“Mike”,用Does提问。特别注意:助动词提问,则后面的动词要用原形。

1Do you have a fever? ○2Does Mike have a fever? 正确问句是:○3 Do you have a cold? ○4 Does Mike have a cold? ○ 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 John has a col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es, Amy has a toothache.

1I feel tired. ○2Mike feels tired.

3、○3I’m tired. ○4Mike is tired. ○分析:这四句都是回答感觉。可以用通用句型: “How do + 第二人称(you)或复数(they)+ feel?” “How does + 第三人称 + feel?”

特别注意:助动词提前,后面的feel要用原形。 1○3句:How do you feel ? 正确问句是:○2○4句:How does Mike feel ? ○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my is sa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my and Mike are happ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y parents are tired.

六年级英语Unit2 作文总结

1、Mike得了流感,描述他有哪些症状,如何治疗。例文:

Mike has/gets a flu. He has a cold. He has a sore throat. He has a sore nose. He has a headache. He has a fever. He feels tired. He should go to see the doctor, drink hot drinks and stay in bed for a few days.Then he will feel better soon.

2、 假如你是Mike,得了流感,描述有哪些症状,如何治疗。例文:

I am Mike. I have/get a flu. I have a cold. I have a sore throat. I have a sore nose. I have a headache. I have a fever. I feel tired. I should go to see the doctor, drink hot drinks and stay in bed for a few days. Then I will feel better soon.

分析:这两篇作文只是人称不一样,第一篇是以第三人称的形式,第二篇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注意动词的不同就可以了。

3、 简单描述下列每个人的感觉,并说明原因。

二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范文第3篇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认识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等两课。物体的运动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要求学生会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会计算物体平动的速度,会进行有关汽车、火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计算。还要求了解我国铁路发展的一些情况,比如我国铁路的发展史,旅客列车现在的速度等。

本单元计授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6页。

教学目标: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知道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板书 物体的运动

2、吟诵导语

陀螺转转,秋千荡荡,雪橇滑滑,大家玩得多欢畅。动和静,快和慢,如何去判断,怎样来测量

3、物体运动简介: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鸟在天空飞,鱼在水里游,车轮转动,日月运行,有的物体运动方式简单,有的物体运动方式复杂。我们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呢?比如你坐在火车上,看见旁边的一列火车在动,你可能一开始还确定不了究竟哪列火车在动。又比如你看到月亮在云朵间走得很急,有时甚至是向东走的,这是真的吗?要弄清真相,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运动”。(板书: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你走在马路上,汽车擦身而过,你会感觉到“汽车真快”,蜗牛慢慢爬上墙壁,你会替它着急,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呢?

2、活动1 物体的运动(参看第53页图)

你见过这些情景吗?图中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点,位置在不断变化。位置在不断

变化的物体就是在运动。

3、观察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跳高过程中的位置变化(第54页图)。

4、活动2物体的运动方式

常见物体运动方式有平动、转动、振动等。

举例:轮船航行、运动员赛跑等是平动;机器、车辆轮子等的运动是转动;钟摆、秋千等的运动是摆动或振动。(鼓励学生例举生活中见到的运动的例子)

5、填表(第56页)

6、活动3做各种方式的运动(参照第56页材料图,用图中材料做平动、转动、振动等)

三、小结

四、作业:观察一个运动过程,并描述出来,说说物体的位置变化(如运动的悠悠球、行进中的自行车等)。

第二课时 物体运动的测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1页。

教学目标:会测量平动物体的运动速度,会进行有关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初步了解我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公路上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奔流不息,铁路上列车鸣笛飞驶。自行车和摩托车比,摩托车快得多。但摩托车究竟有多快呢?本节我们就要探究一个问题:物体运动的测量。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怎样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

2、活动1小车有多快?(参看第58~59页内容)

3、活动2比比谁跑得快

在操场上量出50米的路程,记录每个同学跑完50米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每个同学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4、速度的引出经过同样的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运动

的快慢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越高,运动就越快。(根据活动2的记录找出跑得最快的同学,计算出他的速度,并总结速度计算公式)

5、速度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速度的单位是“米/秒”或“千米/小时”等,分别读作“米每秒”和“千米每小时”等。

6、拓展 列车现在在哪里?(参看第60~61页图表,分别计算出列车到达长沙、武汉、郑州等的大致时间)

①先计算出T16次列车平均每分钟行驶多远,再计算出火车到各站的时间。2294÷1326≈1.730(千米/分)

707÷1.730=409(分)=6时49分

16:52+6时49分=23:41

1069÷1.730=618(分)=10时18分

16:52+10时18分=27:10(即次日3:10)

1605÷1.730=928(分)=15时28分

16:52+15时28分=32:20(即次日8:20)

②填表(把计算出的时刻填入下表)

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

站名 广州 长沙 武汉 郑州 北京

路程(千米) 0 707 1069 1605 2294

到站时刻 16:52 23:41 次日3:10 次日8:20 次日14:58根据这个表即可判断列车任何时刻的大致位置。比如中午12:00时,列车在郑州与北京之间。

7、资料(上网查看) 我国铁路的发展

铁路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1997年以来,我国铁路连续进行了5次提速。目前我国的旅客列车时速已经达到了每小时160千米,中国铁路正大踏步走向现代化。

三、小结

四、作业

二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范文第4篇

shè jiàn lā xián hé yán yuè sè dà chīyījīng

二、我会组词。

圈{quān( ) juàn( ) 更{gēng( ) gèng( ) 曲{qū( ) qǔ( )

叮( ) 响( ) 狼( ) 热( )( )

顶( ) 晌( ) 猎( ) 熟( )( )

三、我会找近义词。

悲惨( ) 审视( ) 教诲( ) 劝告( )

盘缠( ) 结实( ) 本事( ) 孤单( )

四、我会选。

准确 正确

1.我国发射的人造卫星,在预定的地点( )地着陆了。

2.这道数学题的答案是( )的。

严格 严肃

1.看到同学们都在嘲笑我,老师的神情变得( )了。

2.对于我们的行为习惯,学校要求很( )。

五、我会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1.难道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2.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怎么能到达出国呢?

六、我背我填。

1. ( ),亲口尝梨知酸甜。

2.莫看江面平如镜,( )。

3.我们应该相信( ),看到是( )就画成( )。

4.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算不晚。这是《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拓展阅读

七、我读我做

(一)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1. 它飞得慢,是因为( )。

2.它叫得悲惨,是因为( )。

3.它听到弦响,就掉下来,是因为( )。

4.读了这段话,我想对更羸说: 。

(二)

有一天,一头小驴出去散步,不巧遇上了一只老虎。老虎逮住了小驴,张开血盆大口要吃小驴。小驴灵机一动,对老虎说:

于是老虎说了声好,就跨上了驴背。

小驴背起老虎向一座山顶走去。登上山顶,前面是深渊。小驴猛一转过身,腾起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老虎从背上滑下来,像个冬瓜似的咚一声掉到深渊里去了。

小驴望着深渊,开心地笑了!

1.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聪明的小驴会对老虎说些什么呢?试着在横线上写一些。

二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范文第5篇

11敬畏自然 严春友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二、朗读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 斥安鸟(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见绌(chu4) 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佳肴:精美的菜肴。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敬畏”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二层是“畏惧”,但不是简单的害怕,而是说破坏大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

(2)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其实这是人类的傲慢和狂妄,人类永远是大自然有机体上的一部分。只有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和规律,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敬畏自然,就是敬畏宇宙中的生命,平等看待它们,关爱、保护他们,与它们友好相处,就是在爱护我们的生存家园,当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身,关爱和爱护我们自身。)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四、学习课文

第一环节:分清结构

本文是一篇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议论性散文,作者是如何展开议论并确定自己的观点的?请同学们分析课文的写作的思路。 首先,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 第一部分(1段):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号。

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进而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在是兄弟关系; 第二部分(2~10段):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①(2-5段):着重比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②(6-7段):进一部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③(8-10段):作者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 最后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第三部分(11段):得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的结论。

第二环节自主、合作、探究

1、作者对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的评价是怎样的?由此看出文章采用了什么手法? ⑴、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①人类航天事业的空间相对于自然而言只是咫尺之间;②人类的认识史是后人纠正前人的错误的历史,对于后人而言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的很;③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④宇宙其他古老星系中可能演化出比我们的智慧高得多的生物,对于他们而言人类的智慧算不了什么。

⑵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①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是精巧绝伦的艺术品;②大自然创造了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③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2、“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不存在?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都是拟人化的说法,并不是真的存在“上帝“主宰和创造生命。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第二课时

第三环节: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

1、人类的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他告诉我们人类对自然,对宇宙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从错误到正确,从片面到较全面,从孤立到综合,科学史是记载了人类在认识上所犯的错误。

2、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陷阱”,就是困难、危机乃至灾难。人类过度开采矿物留下了无数的矿坑,这意味着对地貌、地层结构的破坏,对自然的破坏,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3、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这说明人类还没有弄清楚宇宙与自然的规律,在复杂而又多变的自然规律面前,人们显得那样的愚蠢和无奈。

4、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说明人类这种有智慧的生物属于宇宙的一部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们的智慧是自然赋予的,人类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强调人与宇宙是一体的,宇宙比人类还要有智慧。

5、我就只是宇宙机体的一部分,就是一体的。 这句话强调宇宙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人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宇宙与自然,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与自然。

6、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人类之外的一切生物,都和人类一样属于宇宙,人只是其中的一种生命存在形式,我们与其他生物是平等的,应该像对待弟兄一样关爱它们。

第四环节、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1、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来为文章增色,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比较一下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作用: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思考,发人深省。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第五环节、总结

本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人类智慧与自然智慧的辩证关系,忠告人类在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时应该想到保护自然,求得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试着写几句宣传标语;

例如

1、我们的地球不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2、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

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 岗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一、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 和煦(xu4) 干涸(he2) 吞喽(shi4)

二、导人: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导入

三、阅读课文,内容提要

1、今日的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沙漠、神秘

2、过去的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绿洲、仙湖

3、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改道、“四盲” (人们只图眼前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同样的悲剧还有那些青海湖、月牙泉

四、学习课文内容

第一环节 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9)写罗布泊今天的荒凉和曾有的繁荣,从今昔对比中表现了作者对“仙湖”消逝的惋惜之情。

第二部分(10-14)写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指出“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以事实说明罗布泊的消失完全是人为的。 第三部分(15-25),写胡杨林的悲惨遭遇,具体说明罗布泊的消失给环境带来的极大灾难,证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忍无可忍了。 第四部分(26-28),由罗布泊延伸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指出:类似罗布泊的悲剧并没有终止,提醒人们不能再制造悲剧了。

第二环节 把握课文重点

(一)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二)语言品味

(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任何飞禽敢干穿越。 两个“没有”、三个“一”和准确的“70℃”描述了罗布泊的荒凉恐怖。 (2)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用“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美丽宁静、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令人向往的“生命绿洲”,与第一部分描绘的荒凉恐怖的戈壁形成强烈对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3)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20万平方公里”等数字的列举更使人惊讶,也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4)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河水丰盈”“碧波荡漾”“胡杨丛生”“林木茁壮”与第一层描绘历史上的罗布泊遥相呼应。

(5)盲目增加耕地用水塔里木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连续用四个“盲目”与“吸水鬼”,既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人们过量用水的无知,也表达出作者的遗憾和焦虑; “急剧”“马上”“很快”明确写出塔里木河与罗布泊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 确切的数据更直观地展现出人类致使塔里木河缩减、罗布泊消失的巨大危害。

(6)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拟人化,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7)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这出悲剧”指的是罗布泊从绿洲变为沙漠;“又”表示再一次,说明人类不止一次地制造了悲剧。这句话有力地谴责了人类的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警示人们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8)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水深只剩尺余

用具体数字表明,更加令人不寒而栗!湖泊青海湖的伤害.由些及彼,以此类推,在文末发出的呼吁也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了。

小结由罗布泊的消失,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要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第二课时

(三)写作手法: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①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开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作者又将罗布泊拟人化:“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奈。”这里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③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④直接抒情。例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第三环节 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问题:文章主要是分析说明罗布泊消失的原因,可为何又用5段之多的篇幅介绍胡杨林的情况呢?

胡杨林作用(正面)防沙卫士、绿色长城、营造绿洲。 (反面)(失去它)沙漠扩大,沙进人退。

胡杨林特点:美丽、千年不死。 作者用意:作用如此重要且生命力如此顽强的胡杨林竟遭灭顶之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这既是胡杨的悲剧,又是人类自身的悲剧,是人类亲手毁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可见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到了何种程度,正因如此,才引发了作者深重的忧虑,从而突出了文章中心

第四环节 总结

五、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13.旅鼠之谜 位梦华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2.学习作者娓娓动听的对话中讲述故事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说明文知识性很强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旅鼠的特点。

2.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3.由学生自己讲述课文内容,解答旅鼠之谜。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媲(pi4)美 挑衅(xin4)迷惘(wang3)笃(du3)信

啮(nie4)齿 滑稽(ji1) 徘徊(huai2) 逃窜(cuan4) 2.解释下列词语。

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媲美:比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

逃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

笃信:忠实地信仰。

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二、导人:(《敬畏自然》中自然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引申出大自然对生态平衡的调节)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1)繁殖力惊人之谜,一对旅鼠,一年就有近百万后代。

(2)自我暴露之谜,旅鼠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

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3) 死亡大迁移之谜,自杀仍不能减少数量,数百万只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 队伍,奔向大海,葬身鱼腹。

四、探究活动

1、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这样说对不对?为什么? (1)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作用,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趋势;

(2)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当觉悟:人类也应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2、课文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可以说是记叙文与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说明文的杂交品种,或者叫跨文体的文体。(1)找出本文记叙的六要素;(2)为了说明旅鼠之谜,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并举例说明。 (1)六要素:时间有一天;

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人物“我”和丹尼斯; 起因“我”捉到一只旅鼠;

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 结局丹尼斯就旅鼠行为发表他的感想。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

3、这三大奥秘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旅鼠的繁殖力超强是前提,另外,这三大奥秘一个比一个更神秘莫测,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一浪高过一浪的效果,因此不能调换。

五、总结

本文主要谈了旅鼠身上的几大奥秘,揭示出大自然的奥妙无穷,同时旅鼠保持种群数量的方式也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15.喂出来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 2.锻炼想像能力。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ěn)笑 牟(moú)取 众目睽(kúi)睽 棘(jí)手 铆(maǒ)钉 履行(lǚ)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牟取:谋取名利。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人:南美国家智利发生了一次耸人听闻的路面塌陷事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讨论以下问题。

1.文章讲的是真的吗?(小说观点上看)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可以用 洞 字来表示,如果用一组两个字的词语练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这么连: 洞现探洞填洞洞满 。 2.洞是真的无底吗? 表面上是无底的,正像我们的世界,表面上是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

3.为什么题目用“喂出来!”

既可以首尾呼应,又表现了无底洞已经溢满,寓意地球已经拥挤。 4.洞是比喻什么? 人类生存的土地。

5.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 作类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 小结:

第二课时

四、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①同样第(2)种看法,文章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插入了许多人物,而且这些人物的形象非常生动,如: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村长、村民 愚昧无知,目光短浅

学者 自负虚伪,不懂装懂 洞既是自然的“漏”洞,也是一个社会

商人 奸诈投机,唯利是图 的“漏”洞,人心的“漏”洞

政府官员 利欲熏心,无所事事 丢垃圾的人 玩忽职守、居心不良、自私虚伪 总结:卖洞人、探洞人、卖洞人、填洞人共同点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讨论: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与表现文章的主旨有关系吗?

正是因为有这些目光短浅、唯利是图、不负责任的人,我们的生存环境才会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②同意第(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这样收尾有何妙处?

工人浑然不觉大灾难即将降临,这既是对人类无知的讽刺,又是对人们不计后果盲目破环大自然的不负责任的做法的批判,更是呼唤人类赶紧警醒,亡羊补牢。小说这样的结尾能给作者留下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五、总结

这篇科幻小说,通过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来对“填洞公司”火爆生意的叙述,揭露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漠视,并告诫人们:污染环境,破坏大自然,其结果是人类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杨锡河备课

二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范文第6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合作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品读体验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巩固延伸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 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品读体验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四、巩固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板书:

5、灰雀

(惹人喜爱)

列宁

男孩

教育

知错就改

6 小摄影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二、合作交流

1、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

2、检查朗读情况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6、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7、交流识记方法。

三、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体验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巩固延伸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板书:

6、小摄影师

小男孩

高尔基

扔纸团

请进来

忘胶卷

给胶卷

热爱崇敬

关心爱护

7 奇怪的大石头

学习目标

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二、合作交流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3.认读要写的字。

4.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5.小组互相检查生字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品读体验

1、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2、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3、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四、巩固延伸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7-7课时

中心小学左计虎提供 8* 我不能失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

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

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合作交流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三、巩固延伸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板书:

8* 我不能失信

爸爸

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

小珍

诚实守信

语文园地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培养良好习惯。

2、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力。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合作交流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4.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5.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三、巩固延伸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

2.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3、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品读体验

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交流发现。

3.齐读句子、体会。

4.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请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6.齐读巩固。

7.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二、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品读体验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4.各自再读。

5 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6 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一看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听到鸡叫就起床练武习艺的祖逖、刘琨。以后说话写作,你想表示珍惜时间、发奋努力这个意思时,就可以用上“闻鸡起舞”这个成语。

二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范文

二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范文第1篇我的家乡端午节的气氛特别浓厚。家乡的端午节是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的。家乡过的端午节流传的风俗:初一糕、...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