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范文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范文第1篇
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给我国造成了巨大危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在课本的导言部分明确告诉我们,我国开始纠正错误。1977年中国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高考。
除了恢复高考,我国还陆续纠正了文革中的哪些错误呢?
整体感知:利用知识树,整体感知本课知识目标。
让我们一起看知识树,整体感知这一课内容。“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可以从几个方面学习?
中国为什么徘徊?怎样实现的转折?又是如何推进转变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预习导学:细读课文,自主学习,落实知识目标,发现问题。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原因 2.时间 3.结果 4.意义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 2.地点 3.内容
4.意义
三、民主与法制的加强
1.平反冤假错案:请举一例
2.颁布一系列法律:
① 布时间及法律名称 ②颁布意义
展示反馈:注意倾听,踊跃发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活动一 解决自主学习的问题
活动方式:提出预习导学时遇到的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活动二 突破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活动方式:分角色朗读,融入情景,互问互答问题。
《北京街头的谈话》
旁白: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人们欢欣鼓舞。
张三:听说了吗?“四人帮”被抓起来了!
李四:这些年,全国上下整天忙着闹革命,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国家都乱成什么样子了!
张三:希望彻底纠正文革中的错误,让我们能吃饱饭!
赵五:文革中,有很多人被打成反革命,整天被批斗游街。不知道能不能平反冤假错案。
李四:是啊!不过,我们现在的领袖认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都是正确的,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呢。
张三:“两个凡是”方针,使全国工作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已经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了。
赵五:我们不要乱说了。
同学提问,同学回答,同学纠错:
1.剧中的谈话发生在什么事件结束后?
2.结合剧情你知道当时人们渴望什么吗?
3.你能否说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上是坚持了什么思想吗?此方针在当时产生了哪些消极作用?
4.面对这些问题,请结合预习说出以邓小平为首的老一辈共产党人是如何做的?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活动三:突出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活动方式:观看十一届三中全会视频,两分钟准备,完成记者采访。
记者:我现在位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场。大家可以看到,前面坐着许多出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代表。下面我们针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采访几位代表。
1.这位代表您好!请问这次会议上重新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
2.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做了怎样的转移?请你说一下这次会议做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3.这次会议还形成了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它的核心是谁?
记者: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讲解整理:加强前后知识联系,体验情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一、听歌曲《走进新时代》,针对其中歌词,教师总结升华本课。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1)“当家做主站起来”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代表人物又是谁?
(2)“改革开放富起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代表人物又是谁?
正是在这些领路人的带领下,我们才幸福地生活在新时代。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要不断探寻真理,长大后为国富民强做贡献。
二、学生自主完成一棵知识树,整理本课知识。
课堂练习:巩固、反馈、检测,小组内做出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是指( )
A.党的工作重点是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B.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由农村转到城市市场经济
C.经济改革的目标由建立计划经济转到建立市场经济
D.国家对外政策由奉行闭关锁国转到实行对外开放
2.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之处是( )
A.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B.是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C.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
D.以加强经济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为主要任务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实现四个现代化对中国社会提出了什么要求?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决定有哪些?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 学教后记: 参考答案:
预习导学:
展示反馈:
活动二: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2.人们渴望纠正文革错误。3.左倾错误思想阻碍纠错,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4.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样做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活动三: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3.邓小平。 讲解整理:
一、新中国的成立,毛泽东;改革开放,邓小平。 课堂练习: 1.A 2.D
二、1. 要求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
2.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范文第2篇
光裕初级中学
袁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2. 过程与方法
(1)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联系八大等历史,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联系中共八大历史,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3)举例说明文革中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于民主法治方面的建设,让学生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教学方法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方式:情景教学,问题探究。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为何决定发动文革”? 文革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 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文革的**。但是“左”倾错误并未纠正,文革遗留的政治、思想、和经济上的混乱,还尤为严重。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打开新局面,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首要问题。在这关头,一位伟人力挽狂澜,一次会议拨乱反正,使中国摆脱了**,步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今天,我们学习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两年徘徊
教师:阅读课本上第一段的内容,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学生:学生自主阅读探究
教师:哪一事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学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教师:找一学生阅读第一段小字后,补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具体情况。 师生: 明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作用 教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针对当时什么的? 学生:“两个凡是”的方针(并让生齐读其具体内容) 教师: 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找代表作答。
教师:归纳“两个凡是”的方针的危害性,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凡是”的方针阻挡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于是,由胡耀邦等领导人掀起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结合课文内容,找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地点、并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三个方面找出其主要内容。 学生: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
A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组织路线: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教师:中共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思考并作答
教师:明确共同点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 教师:这次会议的召开又有何意义?
学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哪次会议? 学生:遵义会议
教师:A思想纠错: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德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B领导核心: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的正确领导。
C历史地位: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伟大的历史转折,可文革中冤假错案层出不穷,若不解决,社会仍很难向前发展。因此,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是大势所趋。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教师:吃一堑,长一智。吸取了“文革”的教训,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教师:播放《刘少奇同志追悼会》视频片段 学生:平凡冤假错案----为刘少奇平反
教师:刘少奇是国家主席,在“文革”中被拘禁,最终被迫害致死。说明了什么? 学生:加强民主与法治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中学生,你知道全国人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颁布了那些法律?哪些与你密切相关? 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教师:展示(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
教师:举你身边的一个例子,说明人们提高法治观念的重要性,或不遵守法规的危害。 学生:举例并交流法治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课堂小测
1.生活的细节不经意间也会折射出社会政治光谱。1977年的上海市高考作文题自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抓纲”在当时是指 (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C.以文化建设为中心 D.以军事斗争为中心
2.1978年9月,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问题,邓小平提出“归根到底要发展生产力”。不久,中共中央召开重要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并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是 (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古田会议
3.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4.会议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会议是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B.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五大
5.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是( )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C.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D.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6.“文革”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的樊篱。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 ( )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D.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板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
真理的标准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 地点
思想上:彻底否定 重新确立
内容 政治上:停止使用 工作重点 实行
组织上:形成以 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范文第3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及影响。以深圳为例分析经济特区的作用以及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
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
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
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通过展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变化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要点
(一)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难点:中国改革面对的阻力。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边听边课前预习。
2.组织学生:非常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在这里一同度过这美好的45分钟,老师相信我们能快乐、高效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更相信大家能展示出自己的风采,有信心吗!有!再大点声!有!在开始学习之前,老师说明一下本节课回答问题的规则,回答问题时,各小组出一位成员回答,举手示意,由最先举手的同学来回答问题。答对一个问题加一分,答错不加分。最后我们选出本节课的优秀学习小组,老师有礼品送给大家,好吗?
师:刚才我们一块儿欣赏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请同学们告诉老师,这首歌歌颂的主人公是谁?人民给了他怎样的一个称号?
师:邓小平,老师告诉大家,中国人民还送给他这样一个称号-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师:为什么称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改革开放的呢?带着这两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十一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板书)。 讲授新课:
1、明确目标: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听老师的口令,大家齐读目标。明确了目标,那就跟着老师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2、讲授第一个问题,改革开放的春雷。老师这里有一幅画,谁能告诉老师画面反映的是那一历史事件(文革结束)谁能告诉老师,文革结束以后中国人民希望过怎样的日子呢?(好日子,富裕的日子,安定的日子),但是,当时的中国却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看画面,谁来给老师读一读红体字,好,这是时任国家主席的华国锋同志提出的两个凡是的方针,谁再来告诉老师,两个凡是对吗,为什么?不对,如果坚持两个凡是,就是继续文革的错误,就是让全国人民继续过黑暗的日子,那人民能答应吗?不答应。所以,在文革中被打倒的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再不改革,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第一个问题。(板书)-改革开放的春雷。给大家一分钟时间,阅读教材59页大字部分,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看来同学们对这些知识掌握的已经非常不错了,跟着老师的问题,继续往下学习。
3、讲授第三个问题,在希望的田野上。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那中国的改革又是怎样展开的呢?从哪里开始的呢?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材料,请对相应的问题作出回答。(农民-穷-没有积极性-人民公社-,穷)中国有句古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系辞下》面对这样的窘境,中国的农民选择了改革,所以,中国改革的春风首先在农村展开。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第二个问题在希望的田野上。(板书)。通过一段视频,我们来看一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村民是怎么做的呢?面对贫穷和饥饿,小岗村的村民实行了包产到户这一做法,成功了吗?通过表格中的数字我们看出包产到户使小岗村的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我们再来看一下成功的小岗村带动了整个凤阳县农村的改革,表格中的数字说明包产到户这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的,使得农村摆脱了长期的困境,那么,根据课本60页大字部分的内容,谁告诉老师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呢?原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这么回事,为什么说他把农民的责权利结合起来了呢?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问题,(学生回答,老师记分)师引导:责任: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权:生产自主权;利益: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种的好属于自己的就多,种的不好,属于自己的就少,真正的实现了自负盈亏。这样就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大发展。老师认为此处应该有掌声。把掌声送给首创这种做法的小岗村人,我们也要学习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更要有创新的勇气与胆量。这样好的一种模式得到了时任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的肯定,于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开来。看下面这幅图,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师:农民土地承包了,自负盈亏了,生产自主了,以前三五天的农活现在一天就干完了,闲下来的时间干什么呢?我们来看发生在小明家的故事。同学们能告诉老师,这是真的吗?
4、讲授第三个问题,对外开放的窗口。小明的哥哥嫂子会到这里来吗?(图一,不会)会到这里来吗?(图二,会)其实,这是不同时间的同一个地方,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对,就是深圳。是什么让深圳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对,是对外开放,深圳成了经济特区),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第三个问题对外开放的窗口。(板书)经济特区的意思就是在这一地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除深圳外,中央还在那里设置了经济特区呢?(珠海、汕头、厦门、海南),那经济特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所以说,我们办经济特区是正确的。(出示小平题词),那么,在设置经济特区后,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又是怎样一步一步的打开的?各组同学组内交流1分钟,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些都表明了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此,我们应感谢一位伟人,是他倡导了改革开放,他是谁?邓小平。我们把掌声送给小平同志。
5、总结课堂表现。师:对外开放作用重大。对内改革意义非凡。那30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30年的辉煌与壮美生活越来越好。自动播放。老师统计分数。到此为止,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了。下面颁奖。让我们一块儿看一下各小组的得分情况,今天获得季军的是1组,亚军是2组,冠军得主是3组。老师很希望给你们发物质上的奖品,但我又想物质的东西在人生的旅途中很容易得到,但精神的东西更难得到,且会受益终生。因此老师决定送给你们三句颁奖词。首先是季军,你们的表现比冠亚军稍差了一点,因为你们缺乏知识,因此老师送你莎士比亚的名言:知识是我们借以飞上天堂的羽翼,希望你们多多获取知识,登上成功的彼岸。再给亚军:你们是最有希望的,只差一步就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因此老师赠给你们德国作家歌德的名言:希望是风雨之夜所现之晓霞,老师坚信你们能把希望变为现实。最后是冠军:你们是今天的成功者,成功源于你们的坚持。因此老师送你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名言:一个人只要强烈的坚持不懈的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但纵观本节课,我们是最大的受益者。我们一起学习了改革开放,我想大家收获的不仅是简单的知识,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最强音;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改革的阻碍仍然很多,改革出现的问题也很多,我们的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说过“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在今年的人代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报告中77次出现了改革二字。历史罕见,也再一次彰显了新一代领导人加快改革,深化改革的信心与决心。也希望同学们能承接改革前辈们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做改革开放的弄潮儿。让我们一起起立,共同宣誓努力学习,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下课!
课后习题
课堂练习 1.我国最早和最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
)
A.深圳、珠海
B.汕头、广东
C.深圳、海南
D.厦门、福建 2.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3.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两句脍炙人口的歌词颂扬的是(
)
A.孙中山
毛泽东
B.毛泽东
邓小平 C.邓小平
江泽民
D.江泽民
胡锦涛 4.下列关于我国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经济开放区 C.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经济开放区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5.从“邓小平”“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你会联想到(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新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七大”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转折是指党的工作重心(
)
A.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 C.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D.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7.改革开放后,安徽凤阳农民咏唱新生活“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剩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这应源于我党哪一政策的实施(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今年是我国最早经济特区设立31周年。经过31年的发展,昔日的边陲小镇,已经成为繁华的城市和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请问这座城市是(
) A.杭州市
B.烟台市
C.深圳市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范文第4篇
十分荣幸来到这儿和大家分享我的说课。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篇课,主要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最光辉的标志性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会上进行了拔乱反正,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因此本单课内容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也是整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标、教材、教参确定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过程、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片、影像、歌曲等资源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辩论、列表归纳等探究合作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解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
三、重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伟大意义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认识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有其重要的影响以及种种表现。
初二的学生已经能够形成分组探究、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能够自行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但有些学生进入初二,不再像初一时有强烈的表现欲,逐渐把想法内敛起来,不愿在课堂上发言,教师要制造一些机会调动这部分学生的思维。
五、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我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的结合启发讲授法。 学法:阅读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将以多媒体播放《走进新时代》的MV来导入新课,让学生直观领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所进入的新时代。以调动学生的思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问题: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第一环节: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铺垫背景出现的,对于这一部分内容 我将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38页正文及小字部分,然后让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出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目的、内容、性质及意义。由学生自主回答于此同时多媒体展示出答案。这样就得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及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环节: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将播放《复兴之路 伟大转折》片段,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同时设置一个问题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党和国家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上的政策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并派小组代表发言,我将给与及时的概括总结。这样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对本课的重点内容也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有更有效的理解 第三环节: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拨乱反正的工作和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对于拨乱反正部分我将展示为刘少奇平反的一组图片 让学生直接感知历史。将接着让学生阅读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这一子目内容,要求学生按照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本节课提纲看书自学补充完成。以便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小结:我将以几道选择题来结束本课,以便及时反馈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吸收能力
4、板书设计:本节课板书,利用框架结构形象、直观展示本节课知识,具有系统性、概括性特点、利于学生掌握记忆,同时形成整体性的认识。
六、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以视频导入活跃了课堂,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同时分组讨论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范文第5篇
(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到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3)剖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的过程,掌握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制作图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 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的实质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840年,西方列强用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步入了近代。中国近代史对中国人民而言是一部屈辱史,同时又是一部抗争史。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失败,那么民族资产阶级能否扛起民主革命的大旗,最终结果又是如何?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入《辛亥革命》这一课。 [讲授新课]: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几个方面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条件。
对于课本提及的清朝的“新政”和“宪政”改革,通过两段材料的呈现,肯定改革是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但却是被动的垂死挣扎。培养学生站在全面的立场评价历史本身的能力,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正因为改革客观的积极作用以及改革的本质,成为了革命爆发的原因。同时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经济条件。
这一目的重点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对于这部分知识可设计如下问题解决。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何时由何人在何地成立的?之后又出现那些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在此基础之上,于1905年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领导人是?政治纲领是?它与三民主义的关系如何?它的成立历史意义在于?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并由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一)、爆发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充分利用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中充分发掘本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武昌起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全国响应,南京临时政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高潮
关于“中华民国的成立”一目可设计如下问题解决:
1、结合书本的内容,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判断一个政府的性质,主要应该看这个政府人员的组成和它采取的措施。
2、关于《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可引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重要条文,通过设置一些问题,让同学们阅读课文后结合材料思考后,从三个角度归纳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 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三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 (2)材料二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3)材料三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
3、你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根据课本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袁世凯能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是?
第一、是袁世凯本人的军事实力和两面派手法。
第二、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施加了强大压力;
第三、混入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从内部破坏革命,和帝国主义相呼应; 第
四、是革命党人自己的软弱和妥协,对袁世凯抱有幻想;
2、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是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二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3、从辛亥革命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课堂小结]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范文第6篇
十分荣幸来到这儿和大家分享我的说课。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篇课,主要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最光辉的标志性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会上进行了拔乱反正,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因此本单课内容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也是整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标、教材、教参确定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过程、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片、影像、歌曲等资源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辩论、列表归纳等探究合作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解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
三、重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伟大意义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认识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有其重要的影响以及种种表现。
初二的学生已经能够形成分组探究、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能够自行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但有些学生进入初二,不再像初一时有强烈的表现欲,逐渐把想法内敛起来,不愿在课堂上发言,教师要制造一些机会调动这部分学生的思维。
五、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我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的结合启发讲授法。 学法:阅读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将以多媒体播放《走进新时代》的MV来导入新课,让学生直观领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所进入的新时代。以调动学生的思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问题: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第一环节: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铺垫背景出现的,对于这一部分内容 我将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38页正文及小字部分,然后让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出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目的、内容、性质及意义。由学生自主回答于此同时多媒体展示出答案。这样就得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及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环节: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将播放《复兴之路 伟大转折》片段,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同时设置一个问题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党和国家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上的政策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并派小组代表发言,我将给与及时的概括总结。这样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对本课的重点内容也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有更有效的理解 第三环节: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拨乱反正的工作和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对于拨乱反正部分我将展示为刘少奇平反的一组图片 让学生直接感知历史。将接着让学生阅读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这一子目内容,要求学生按照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本节课提纲看书自学补充完成。以便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小结:我将以几道选择题来结束本课,以便及时反馈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吸收能力
4、板书设计:本节课板书,利用框架结构形象、直观展示本节课知识,具有系统性、概括性特点、利于学生掌握记忆,同时形成整体性的认识。
六、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以视频导入活跃了课堂,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同时分组讨论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