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快速血气分析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快速血气分析范文(精选8篇)

快速血气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快速血气分析,酸中毒,急性心肌梗死,预后,早期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起病急、发展快的心内科疾病,一般会并发急性心衰或心源性休克,还有可能产生血气分析变化和酸碱失衡[1,2]。密切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酸中毒变化情况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3,4]。该研究对该院收治的1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该院院心内科2013年1月一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急诊冠状动脉成形术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实验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参数(pH、PaO2、PaCO2、HCO3-)、酸碱失衡类型和电解质资料等,依据是否进行快速血气分析判定酸中毒进行临床分组,同时通过回顾性分析既往未行血气分析的40例患者,共130例急诊冠状动脉成形术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对比,常规治疗组60例和实验组70例。常规治疗组6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14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6.2±10.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8 h,平均时间为(3.1±1.1)h。心肌梗死位置:20例在广泛前壁,11例在前间壁,10例在下壁,13例在下壁+后壁,前间壁+前壁6例,合并症情况:合并急性心衰5例,合并心源性休克3例,实验组7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20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57.1±9.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6~8 h,平均时间为(2.9±1.3)h。合并症情况:合并急性心衰9例,合并心源性休克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平均就诊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3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诊疗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关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标准。排除标准:将患有脑出血、免疫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排除,还有凝血功能异常、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者,或者是对抗凝、他汀类药物过敏甚至禁忌患者。

1.2 方法

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性的救治措施,主要是积极对症治疗和加强支持疗法。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快速血气分析检测,对机体酸中毒状态进行快速诊断。①针对酸中毒患者,在扩容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补充5%碳酸氢钠150~300 mL,防止水、电解质紊乱。通过心功能状态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资料确定输液量及输液速度。②吸氧治疗:通常建议使用40%浓度氧(流量约5 L/min);重度缺氧患者可提高至60%。如果面罩或鼻导管供氧不能纠正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需要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人工机械辅助呼吸,将动脉血氧分压(PaO2)制为接近或达到100 mmHg(13.3 kPa),二氧化碳分压(PCO2)在35~40mmHg(4.66~5.32 kPa)。低氧血症较轻患者,可吸入20%~30%浓度氧,流量为3~5 L/min。③尽量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拜阿司匹林,溶栓前300 mg,溶栓后100 mg/d,然后给予氯吡格雷,于溶栓前顿服300 mg,溶栓后75 mg/d。溶栓治疗主要是150万U尿激酶与100 mL 0.9%氯化钠溶液联合,30 min之内静脉滴注,在结束溶栓12 h后没有凝血时间异常的情况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葛兰素史克天津公司,0.6 mg/次,2次/d,连续使用7 d。发病24 h患者进行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基础性疗法。④介入治疗参照Judkibns方法,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对冠脉进行相应的支架安置,手术的入路选择股动脉,术前给予10 000 U单位的肝素静脉注射,手术后给予静脉滴注1 000 U/h的肝素,在24 h后改为低分子量肝素进行皮下注射,2次/d,每次5 000 U。⑤对并发症如心律失常积极治疗以及防治脑、肺、肝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避免继发感染。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血气分析变化情况;②观察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心梗复发率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血气分析变化情况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5,P>0.05,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aCO2、PaO2、SaO2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6,5.15,14.39,P<0.05。见表1。

2.2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心梗复发率情况

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心梗复发率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3.89,13.98,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发生破裂,导致血栓在管腔之内形成,并阻塞冠状动脉,使得血液供应出现中断或者急剧性的减少,最终引发心肌持续性的缺血缺氧,发展为坏死,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冠心病的一种类型[5,6]。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常见病情变化较快的危重病,特别是在并发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时,会有明显的血气改变及酸碱平衡失调,要求密切监护观察和及时治疗[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容易出现泵衰竭,进而发生急性左心衰竭,肺部血流量和换气功能出现异常,进而造成通气和血流的比例失衡,氧气的弥散效果不良,出现低氧血症。另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出现疼痛、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呼吸急促导致的过度通气,发生呼吸性碱中毒。易并发心源性休克,心脏排血量减少,组织的灌注不足,无氧代谢增加,乳酸出现堆积,进而产生代谢性酸中毒。一些较为严重的心源性休克伴有呼吸衰竭,出现室颤的临床症状,需要进行心肺复苏,进而出现较为严重的二氧化碳潴留,出现呼吸酸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如果酸中毒较为严重,各种酶类的合成受到影响,能量代谢障碍更加严重,血管内皮和心肌细胞的损伤更加严重,心肌酶谱会暂时性的升高,同时酸中毒发生时,血液中的氢离子明显升高,心肌的传导和膜的去极化会受到影响,进而对于心肌膜的电稳定性造成影响,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因而可以看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酸中毒的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该研究经过分析该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实施过快速血气分析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在患者在入院后不仅进行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等基础检查,还进行了自股动脉或桡动脉抽血气标本,进行快速血气分析,对酸碱失衡的状态进行判定。如果发现患者处于酸中毒的状态要尽快的给予不同流量的吸氧,鼻导管、鼻塞法:主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轻度缺氧并且伴有严重的CO2潴留者,给予低流量给氧,流量控制在1~2 L/min范围,对于没有CO2潴留患者给予持续的中流量给氧,流量控制在2~4 L/min范围,对于合并心衰和心源性休克患者给予PaO2<10.7 kPa给予持续的高流量给氧,流量控制在4~6 L/min范围,吸氧浓度35%~45%之间,持续给氧2~3 d。根据患者的血氧变化对氧流量进行调整。对于一些广泛心肌梗死合并严重的左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出现严重低氧血症症状,呼吸中枢受到抑制,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根据患者临床特点给予相应的溶栓、介入治疗。通过比较结果表明,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aCO2、PaO2、SaO2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98.6%、死亡率1.4%、心梗复发率1.4%均优于常规治疗组的83.3%、16.7%、16.7%,提示提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早期判断有无酸中毒可以快速的了解机体的缺氧状态和酸碱平衡的状态,进而更加有针对性的给予吸氧和介入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预后恢复水平,此结果和以往研究中快速血气分析可以降低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的结果基本一致[8]。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早期判断有无酸中毒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巧云,庄巧梅,王珏芳.床边快速血气分析对处理急诊手术患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作用[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6):1270-1271.

[2]Task Force on the management of 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Steg PG,James SK,Atar D,et al.ESC Guidelines forthe management of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with ST-segment elevation[J].Eur Heart J,2012,33(1):2569-2619.

[3]杨树森,甘润韬,孙延明,等.阿托伐他汀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1):35-38.

[4]陈德春,王虹艳,曲鹏,等.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效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3,18(1):33-36.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缉委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710.

[6]丁文惠.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选择[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2,17(3):164-166.

[7]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87.

血气分析检验报告单 第2篇

姓名: 科别: 年龄: 检验项目

PH(动脉)PCO2(动脉)PO2(动脉)BEecf HCO3 SO2 K Na iCa Hct Hb 送检医生

病例号: 科 室: 床 号:

提示

送检日期

标本类型:动脉抗凝血 仪器:I-STAT 申请单号: 检验编号:

结果

检验者

试剂:CG4+ 方法: 单位

参考值

7.35-7.45

mm/Hg 35-45

mm/Hg 80-105

mmol/L 18-23

mmol/L 19-24

% 95-98

mmol/L

3.5-5.3 mmol/L 133-145

mmol/L

1.1-1.34

40-50 g/L

复核者

血气分析的临床意义 第3篇

通过血气分析, 能对病人的通气功能, 换气功能主要是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情况, 及机体的酸碱状态, 电解质紊乱的程度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各种疾病中出现的不同类型的、单纯或复合型的酸碱失调, 可以根据血气分析作出正确判断, 以利于找出病因并给予及时恰当的处理。这是提高疗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pH值是估计预后的主要特征之一, 即pH值愈低, 纠正愈困难, 预后愈差。血气分析还可较快地反映出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提示临床加以注意, 对于治疗和观察病情是种良好手段。

临床意义:

(1) 酸碱度 (pH) , 参考值7.35~7.45。

7.35为酸血症, 7.45属碱血症。但pH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无酸碱失衡。

(2) 二氧化碳分压 (PCO2) 参考值4.65~5.98kPa (35~45mmHg) 乘0.03即为H2CO3含量。

超出或低于参考值称高、低碳酸血症。55mmHg有抑制呼吸中枢危险。是判断各型酸碱中毒主要指标。

(3) 二氧化碳总量 (TCO2) , 参考值24~32mmHg, 代表血中CO2和HCO3之和, 在体内受呼吸和代谢二方面影响。

代谢性酸中毒时明显下降, 碱中毒时明显上升。

(4) 氧分压 (PO2) 参考值10.64~13.3kPa (80~100mmHg) 。

低于55mmHg即有呼吸衰竭, 30mmHg可有生命危险。

(5) 氧饱和度 (SatO2) , 参考值3.5kPa (26.6mmHg) 。

(6) 实际碳酸氢根 (AB) , 参考值21.4~27.3mmHg, 标准碳酸氢根 (SB) 参考值21.3~24.8mmolL。

AB是体内代谢性酸碱失衡重要指标, 在特定条件下计算出SB也反映代谢因素。二者正常为酸碱内稳正常。二者皆低为代谢性酸中毒 (未代偿) , 二者皆高为代谢性碱中毒 (未代偿) , ABSB为呼吸性酸中毒。

(7) 剩余碱 (BE) 参考值3~+3mmolL, 正值指示增加, 负值为降低。

(8) 阴离子隙 (AG) , 参考值8~16mmolL, 是早期发现混合性酸碱中毒重要指标。

判断酸碱失衡应先了解临床情况, 一般根据pH, PaCO2, BE (或AB) 判断酸碱失衡, 根据PaO2及PaCO2判断缺氧及通气情况。pH超出正常范围提示存在失衡。但pH正常仍可能有酸碱失衡。PaCO2超出正常提示呼吸性酸碱失衡, BE超出正常提示有代谢酸失衡。但血气和酸碱分析有时还要结合其他检查, 结合临床动态观察, 才能得到正确判断。一份血气分析的报告, 只反映在特定时间里的病人情况。在临床中, 应根据血气分析的结果和类型、代偿程度、有无复合型酸碱失调, 并结合病史、体征、电解质等其它实验室资料综合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 孙方敏, 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349.

[2] 高宝萍.个性化健康教育卡对眼耳鼻喉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 2008, 第21 (7) :1170-1173.

[3] 李妮, 阎成美, 翁庐英, 等.护理安全重在细节的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 2006;6 (6) :59

动脉血气分析采集技术的护理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8月呼吸科行动脉血气分析患者734例, 男520例, 女214例, 年龄45~76岁。

1.2 方法

1.2.1 采集前的准备工作

(1) 采集前的心理护理:采血前有针对性的向患者做好解释疏导工作, 使患者处在自然安静的状态, 避免出现因患者紧张、恐惧和活动而造成血气的误差。 (2) 不同采血部位选择不同的针头和注射器:桡动脉与肱动脉采血一般选用1ml一次性注射器及5号半针头, 股动脉采血一般采用2ml一次性注射器及6号针头。 (3) 测体温、获取给氧浓度:温度会影响动脉血的PH、Pa C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 O2 (动脉血氧分压) , 患者体温高于37℃时, Pa CO2会随着体温的升高而增加4.4%/℃, Pa O2会增加7.2%/℃, PH值降低0.015;患者体温低于37℃时, PH、Pa CO2无明显变化, Pa O2会随着体温下降而降低7.2%/℃。因此检测时应记录患者的实际体温, 采血前30min, 应停止吸氧, 如果病情不允许, 机械通气患者取血前30min呼吸机设置应保持不变, 使用碱性药物, 乳剂采血应用药前30min进行。 (4) 抗凝剂的选择:采集的血气分析标本必须抗凝, 可以加入适量的肝素钠, 抗凝剂浓度高时PH、PO2测定值下降, 选用肝素溶液抗凝时, 应将肝素钠与血液样本的比例控制在1:20以内, 这样对血气分析和电解质基本无影响, 减少误差。

1.2.2 选择正确的采血部位

一般采血部位通常选择在搏动明显并且肢体未感染过, 也不存在动静脉栓塞及无其它疾病的动脉上。临床上经常选择的有股动脉、肱动脉以及桡动脉等, 本组病例也正是选择的以上动脉。 (1) 股动脉采血:患者平卧, 位于穿刺侧的下肢需要略微的向外伸展或旋转, 医师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选择动脉的搏动明显处做标记, 对皮肤进行消毒处理后, 医师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在标记点处按压和固定股动脉, 右手持注射器在两指之间垂直进入, 注射器前端有回血并有波动感即将左手松开后动作轻微的将注射器的活塞向上拉, 右手不动, 抽取1ml时迅速拔针, 用无菌棉签压穿刺点10~15min, 操作者立即将注射器针尖迅速插入橡皮塞内, 将注射器在双手掌之中来回滚动4~5次, 15min内送检。 (2) 桡动脉采血:选择动脉标记点的操作与股动脉采血相同, 医师左手持注射器以30~40°从标记点的远心端0.5cm处的同一动脉上快速进针, 左右两手的操作与股动脉采血相同。 (3) 肱动脉采血:患者平卧, 患者将上肢伸直后略微向外伸展, 在动脉处取标记点及具体的消毒方法、进针位置、角度和具体的采血方法都与桡动脉采血相同。

2 结果

经桡动脉穿刺236例, 一次性成功204例;经肱动脉穿刺254例, 穿刺一次成功246例, 经股动脉穿刺244例, 一次成功232例。

3 讨论

在判定呼吸衰竭以及各种抢救措施中, 血气分析对于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调整、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有重要的作用, 是重要的衡量指标。血液中的PH、PCO2、PO2易受外部的干扰, 患者的疼痛感、恐惧紧张、呼吸和心率骤变等都会引起其明显变化[1]。当患者呼吸急促时, PH、PO2会随之增加, 而PCO2则会降低;若患者屏气则会造成PH、PO2下降, 而PCO2出现增高的现象。血气分析中还应当注意注射器的正确使用, 在抽血前注射器内的空气应排干净, 抽血时注意避免因负压抽吸产生气泡。如所抽血中检查有气泡应立即排出, 然后将针头插入橡皮塞, 隔绝空气, 处理妥当后立即送检。在采血时还应注意避免误采静脉血的情况, 误采静脉血会影响血气分析结果, 所以应正确采集标本, 保证动脉血气结果无误差。

摘要:目的 总结动脉血气分析采集的技术与护理。方法 分析2013年1月8月734例呼吸科患者动脉采血, 观察采集技术并分析影响动脉血气分析的相关因素。结果 236例桡动脉穿刺中, 一次性成功204例, 254例肱动脉穿刺中, 一次性成功246例。244例股动脉穿刺中, 一次性成功232例。结论 加强动脉血气分析采集技术的护理, 是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动脉血采集,动脉血气分析,采集部位与方法,护理

参考文献

浅谈血气分析的全程质量控制 第5篇

1 分析前质量控制

研究表明, 血气分析约2/3的分析误差来自分析前, 而分析前由临床医、护人员来完成, 它包括患者准备、抗凝剂和采血器材的使用、标本采集、储存和转运等重要环节, 这些环节的操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血气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1) 患者准备:血液中p H、特别是Pa O2均为不稳定性参数, 易受外部干扰因素而易发生迅速变化。因此, 采血前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 尽量使患者处于安静、呼吸稳定状态。病人若心理状态不稳定, 在短时间内可以影响病人的呼吸状态, 患者呼吸急促可引起p H和Pa O2增高, Pa CO2下降;反之, 若患者瞬间屏气, 会使p H和Pa O2下降, 增高。

(2) 治疗因素:吸氧及吸氧浓度对PO2有直接的影响, 采血前半小时应停止吸氧, 对必须吸氧的患者, 应在稳定至少20min后方可采血并注明吸氧浓度。含脂肪乳剂的标本会严重干扰血气测定, 影响PO2电极的灵敏度。因此应尽量在输注完脂肪乳剂12h后再采血送检, 并在血气申请单上标明使用脂肪乳剂及输注结束时间。而使用酸碱药物治疗的患者, 应于用药后30min进行采血。

(3) 抗凝剂选择:肝素是血气分析的最佳抗凝剂, 少量即可达到抗凝目的而不影响动脉血中气体成份及酸碱度。但肝素钠对血气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液体肝素钠作为标本抗凝剂时有一定的用法及用量。肝素浓度是准确血气分析结果的核心保证, 肝素用量过多可造成稀释性误差, 使p H、PO2值偏低、PCO2值偏高, 出现假性低碳酸血症。但是肝素量过少, 便起不到抗凝的作用。有资料表明在不影响抗凝的前提下, 肝素浓度越低越好, 使用100U/m L肝素浓度, 抗凝效果良好, 且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抗凝剂对血气测定值的误差。

(4) 采血器材:血气采集应尽量选择2m L注射器, 因为2m L注射器死腔量小, 且2m L注射器针芯较轻, 当刺人动脉后, 血液进入针筒较快, 因此气泡不易混入。

(5) 采血部位:因静脉血来自身体的不同部位, 而动脉血可反映全身状况, 故血气分析一般以动脉血为宜。要选择表浅易于触及、穿刺方便、体表侧支循环较多、远离静脉和神经的动脉。桡动脉较为理想, 但痛觉敏感, 对循环衰竭病人不易成功。股动脉粗大, 对循环衰竭的病人及儿童适用。

(6) 标本采集:采血前护理人员应先用肝素钠充分浸润针筒内壁, 将空气和多余肝素钠排尽, 采血量以2~3m L为宜。标本采集后立即用胶塞封闭针头, 确保标本隔绝空气。若采血过程中进入少量气体, 应在采血后马上排出气体, 再封闭针头。由于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参考范围尤其PO2和血氧饱和度 (SO2) 不同, 动脉血标本中若混入了静脉血, 测量结果并不能真实的反映机体动脉血的真实水平, 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应建议临床重新采血复检。标本采集完成, 医护人员应如实记录下患者资料, 包括姓名、年龄、体温、血红蛋白含量等相关信息。

(7) 标本储存与转运:血气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测定, 如需存放, 应置于4℃冰箱内, 放置时间不超过1h。存放时间过长, 细胞代谢耗氧会造成p H下降、PO2下降、PCO2上升, 影响检测结果。

2 分析中质量控制

血气的分析中质量控制近年来得到了检验科工作人员的重视和认可, 随着检验仪器的更新和方法学的改进, 室内室间质控普遍开展, 检验分析中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已逐步完善。然而, 任何先进仪器与检测方法也难以弥补由于标本操作不当所造成的错误。

(1) 检测前:检验人员应注重定期对血气分析仪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 做好室内质控和室间质量评价活动, 用以了解仪器的运行状态, 决定当日的实验室结果是否准确, 遇有失控情况发生, 检验人员必须及时查找失控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2) 检测中:检验人员接到血气标本后应注意核对病人信息, 标本上机前务必充分混匀并将标本的前几滴血排出, 标本检测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以防止人为因素对血气结果产生影响。研究表明, 温度输入错误对血气中的Pa O2影响较大;吸氧浓度 (FIO2) 输入错误对血气分析中的肺泡氧分压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影响较大。因此, 正确的血气分析结果需要输入与患者实际相符的体温、吸氧浓度等校正参数。

(3) 检测后:血气测定结果出来后, 检验人员自己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 当有明显异常结果时, 及时和临床取得联系, 排除标本采集过程中的因素外, 复查结果及时审核结果。

3 分析后质量控制

(1) 加强医技合作:临床医生对血气分析的评价是分析后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生最熟悉病人的病情变化和发展过程。血气分析是否符合临床诊断是衡量实验结果正确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检验人员应经常、定期地虚心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 改进可能引起的实验室误差, 以便及时纠正, 保证结果准确。

(2) 坚持危急值报告制度:血气分析是一项涉及多项临床危急值如p H、PO2、PCO2的检测项目, 因此, 当血气结果出现危急值时, 在确认仪器设备正常、标本操作规范的情况下立即电话通知临床, 并在《检验危急值结果登记本》上作详细记录。若血气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 应与临床医、护人员共同查找原因, 如需要, 马上重留标本复查。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 血气分析已成为危重病人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 保证血气检验质量决不仅仅是检验科的工作, 它与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密切相关, 应将临床科室与检验科作为一个整体, 实行血气结果的全程质量控制, 只有通过各个环节的严格把关, 才能为临床提供安全可信的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张莉琴, 霍炎.肝素浓度对动脉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值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 (5) :21.

血气分析和酸碱平衡的临床意义 第6篇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6例, 发生呼吸窘迫、呼吸衰竭、术后呼吸困难, 血氧饱和度持续在50%~70%, 对其进行血气分析监测和酸碱平衡的观察和护理。

2 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1) 采血部位:血气分析的最佳标本是动脉血, 能真实反映体内的氧化代谢和酸碱平衡状态, 常取部位是肱动脉、股动脉、前臂动脉等, 也可用动脉化毛细血管血, 只是PaO2低于动脉血;静脉血也可作血气测定, 但与动脉血差别较大。 (2) 抗凝剂选择:因需测定全血血气, 所以必须抗凝, 一般用肝素抗凝。 (3) 采血前应让患者在安定舒适状态, 避免非静息状态造成的误差。 (4) 标本采集后及时送检, 宜在30min之内检测, 注意防止血标本与空气接触, 应处于隔绝空气的状态。与空气接触后可使PaO2升高, PaCO2降低, 并污染血标本。如30min内不能检测, 应将标本置于冰水中保存, 应≤2h。

3 常见指标

3.1 反映血液氧合的指标

3.1.1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

表示在动脉血液中物理状态下溶解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分压。正常值为10.7~13.3kPa (80~100mm Hg) 。动脉氧分压降低是评价低氧血症的重要依据。

3.1.2 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 :

是指动脉血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和最大所能结合的氧量的比值。正常值为95%~100%。

3.1.3 混合静脉血氧:

一般是指采自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内静脉血的氧量。可以反映全身组织的供氧和氧耗情况, 可以测定静脉氧分压 (PVO2) 和静脉氧饱和度 (SVO2) , 其正常值分别为5.6~6.27kPa (42~47mm Hg) 和65%~75%。

3.2 反映血液酸碱状态的指标

3.2.1 酸碱度 (pH) :

是反映血液中氢离子 (H+) 指标。正常值为7.35~7.45, pH<7.35提示酸中毒, pH>7.45提示碱中毒。

3.2.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

是指动脉血液中物理状况下溶解的二氧化碳分子所产生的分压。它是衡量肺泡通气水平的指标。正常值为4.67~6.0kPa (35~45mm Hg) 。

3.2.3 碳酸氢根 (HCO-3) :

分为标准碳酸氢根 (SB) 和实际碳酸氢根 (AB) 。SB是指隔绝空气的血标本在37℃, PaCO2 5.33kPa (40mm Hg) 和SaO2 100%的标准条件下所测得的HCO-3含量, 其正常值为22~273mmol/L, 平均为24mmol/L。AB是指隔绝空气的血标本在实际条件下所测得HCO-3含量, 其正常值同SB。

3.2.4 剩余碱 (BE) :

是指在37℃, PaCO2 5.33kPa和SaO2 100%的标准条件下, 将1L全血滴定至pH为7.40时所用的酸或碱 (mmol/L) 。BE的正常值-3~3mmol/L, BE>3mmol/L为代谢性碱中毒, <-3mmol/L为代谢性酸中毒。

4 临床意义

(1) 酸碱平衡紊乱。 (2) 呼吸衰竭类型和分度:呼吸衰竭分为两型:I型呼吸衰竭属通气功能障碍, 表现为PaO2降低, PaCO2正常;Ⅱ型呼吸衰竭属换气功能障碍, 表现为PaO2降低, 伴有PaCO2升高。呼吸衰竭分为3度:轻度:PaO2 50~60mm Hg, PaCO2 50~70mm Hg, SaO2>80%;中度:PaO2 40~50mm Hg, PaCO2 70~90mm Hg, SaO2 80~60%;重度:PaO2<40mm Hg, PaCO2>90mm Hg) , SaO2<60%。对轻度的呼吸衰竭, 可采用一般吸氧, 中度呼吸衰竭采用控制性给氧, 而重度的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

两种采血方法的血气分析结果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自2009年6月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生活能够自理的煤工尘肺患者40例,均为男性,年龄56~87岁,平均年龄为(71.23±3.4)岁。其中煤工尘肺Ⅰ期20例,Ⅱ期12例,Ⅲ期8例。煤工尘肺诊断均按国家标准(GBZ 79-2007)统一诊断。所有入选者均无明显的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肾功能不全。

1.2 方法

40例煤工尘肺患者采集动脉化耳血标本为观察组,在同一时间采集挠动脉血标本为对照组。

1.2.1 动脉化耳血采集方法

耳垂局部用热水袋热敷并持续10~15 min,轻轻按摩,耳垂部的毛细血管充分动脉化,消毒后用刺血针深刺,血液自然流出,立即用经肝素处理过的毛细管一端贴于针刺部位,迅速收集血液,收集过程中动作要快,切忌气泡引入毛细管内,血液装满后从毛细管的一端放入一小铁针,血液与肝素充分混合后,立即检测标本。从标本采集到检测标本须在1 min内完成.

1.2.2 动脉血标本收集

用2 ml专用动脉采血注射器,皮肤消毒后穿刺挠动脉或股动脉(本实验采用挠动脉)收集动脉血,收集过程中不能产生气泡,抽出血液后立即封闭针头,隔绝空气,将注射器放于手中来回搓动后立即送检,并于20 min内检测完毕。

1.2.3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采血前嘱病人处于安静状态,病情许可最好停止吸氧30 min再采血,否则需注明吸氧浓度,且采血时需严密隔绝空气,防止标本溶血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2.4 血气分析指标正常参考值

pH值为7.35~7.4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35~45 mm Hg,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80~100 mm Hg,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为95%~98%,碳酸氢(HCO-3)为22~27 mmol/L。

1.2.5 仪器与试剂

丹麦雷度ABL-5型血气分析仪,及其配套的专用试剂,质控品由雷度公司提供。

1.2.6 耗材

专用采集动脉血注射器、肝素处理过的毛细管均由雷度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用Excel建数据库,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分析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undefine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40例生活能自理的煤工尘肺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采用收集动脉化耳血和挠动脉血两种方法收集患者血标本进行血气分析检测,其检查结果动脉化耳血组(观察组)pH值为7.42±0.24,PaCO2为37.95±2.80,PaO2为78.28±10.06、SO2为95.15±1.88,HCO-3为23.80±2.03;挠动脉血组(对照组)。pH值为7.41±0.24、PaCO2为37.83±2.30、PaO2为79.15±10.10,SO2为95.33±1.70、HCO-3为23.68±2.13;两种方法采集血标本血气分析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注:观察组为动脉化耳血组,对照组为挠动脉血组。

3 讨 论

煤工尘肺患者由于长期吸入大量生产性粉尘滞留于肺泡及小支气管内引起肺组织纤维化导致肺组织损伤。尘肺病变早期,肺组织虽已发生较多的间质纤维化改变,但由于肺泡生理功能的自我调节,尚未引起明显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随着尘肺病的进展,肺间质纤维化进一步加重以及继发肺气肿等,可明显影响肺脏的气体交换和氧的吸收。肺功能检查可以了解尘肺病患者的呼吸功能状况,评估治疗效果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尘肺病患者多由于常年工作在噪声环境中,加之高龄因素高度耳聋使其不能很好地配合进行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则成为辅助性实验室检查的主要观察指标[2],所以对于煤工尘肺住院患者而言,血气分析已成为常规检查项目之一。

血气分析的最佳标本是动脉血,它能真实地反映体内氧的代谢和酸碱平衡状态,且不受循环衰竭的影响。动脉血气是检测肺功能的主要手段[3]。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尤其是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反复动脉穿刺因创伤程度较大不易为患者所接受。而采用动脉化耳血收集标本优越于动脉血采集方法,前者具有操作简单,对病人创伤程度很小,检测需用耗材成本低等优点,同时避免了采集动脉血时造成对血管壁的创伤。表1统计结果表明,对两种方法收集的标本分别进行血气分析,结果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建议临床对于能够自理的煤工尘肺住院患者,来实验室采用耳部热敷后收集血气标本,直接进行血气分析。而对那些不能自理的危重住院病人仍应采用动脉采血法收集标本。

参考文献

[1]鲍含诚,李庆海.矿山粉尘与相关疾病[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80.

[2]叶应妩,王毓生,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2版.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289-291.

肱动脉采血检查血气分析62例体会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3例, 女29例, 平均年龄46岁 (18~82岁) 。疾病类型:呼吸困难待查、肺心病、急性哮喘、心悸待查、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肺栓塞等。

1.2 操作方法

1.2.1 操作前准备

(1) 穿戴整洁, 洗手, 戴口罩。 (2) 准备用物:采用北京依露得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一次性动脉血气针, 检查有效期, 是否密封, 打开包装, 可见注射器内一小白点 (此为7 U的固体肝素) , 旋紧针头与注射器, 拉动活塞至1 c m备用, 包装内还可见一块橘红色橡皮塞。 (3) 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取得合作。 (4) 安置患者舒适体位, 坐位或平卧位, 前臂掌心向上, 伸展肘关节。

1.2.2 穿刺点选择

沿肱二头肌内侧沟引一直线至肱骨内外上髁连线的交点即为肱动脉的体表投影。采血部位的选择采用肱动脉十字交叉定位法, 即以肘横纹为横轴、肱动脉为纵轴的交叉点±0.5cm处采血, 一般为肘横纹内侧约1/3处。临床存在个体差异, 也有肘横纹中央处摸到肱动脉明显搏动点, 可用指甲做一压痕定位。

1.2.3 操作步骤

消毒示指与中指, 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 再次摸到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后稍加压固定, 确定穿刺点, 感觉动脉的走向及深浅度。右手持注射器, 针尖斜面朝上, 在示指指尖外侧缘下皮肤处以45~90°角快速进针至皮下, 利用示指的触压觉, 再沿动脉向近心端前行, 戳到动脉, 即可见动脉血直入注射器至1 c m处快速拔针, 用干棉签沿动脉走向按压穿刺部位10分钟。拔针后, 注射器针头稍朝下, 以免空气进入。快速将针头刺入橡皮塞, 刺入时做好自身防护, 防止刺到自身手指。迅速转动注射器, 充分混匀肝素, 防止凝血。随即送急诊化验室。对于有出血倾向、凝血功能不佳或高血压的患者, 应延长压迫时间。

1.3 结果

62例患者穿刺成功59例, 成功率95.1%;3例穿刺失败, 其中1例因患者过度肥胖导致肱动脉搏动弥散定位失败, 2例穿入静脉。所有患者作疼痛评估:采用疼痛五指法, 向患者展示五指, 小指表示无痛, 无名指为轻度痛, 中指为中度痛, 示指为重度痛, 拇指为剧痛, 让患者进行选择。结果示10例 (16.1%) 无痛, 35例 (56.5%) 轻度痛, 17例 (27.4%) 中度痛, 未出现严重疼痛或神经损伤症状如手麻、胀等不适。

2讨论

快速血气分析范文

快速血气分析范文(精选8篇)快速血气分析 第1篇关键词:快速血气分析,酸中毒,急性心肌梗死,预后,早期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起病急、发...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