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机理范文
应用机理范文(精选12篇)
应用机理 第1篇
1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微生态制剂是根据微生态平衡理论、失调理论、营养理论和防治理论选用动物体内正常微生物成员及其促进物质经特殊加工工艺而制成的, 用于调节动物机体微生态平衡, 具有直接通过增强动物对肠内有害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或通过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来预防疾病, 从而促进动物生长或提高饲料转化率的一类药物或饲料添加剂。微生态制剂以其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无残留、成本低、效果显著、不污染环境等特点, 逐渐得到广大养殖界同仁的首肯。
1.1 优势种群作用
在正常微生物与动物和环境之间所构成的微生态系统中, 优势种群对整个微生物群起决定作用, 一旦失去了优势种群, 则微生态平衡失调, 原有优势种群发生更替。正常情况下, 动物肠道内的优势种群中厌氧菌占99%以上, 其中主要是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消化杆菌、优杆菌等。如该优势种群发生更替, 上述专性厌氧菌显著减少, 而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显著增加, 此时使用微生态制剂有利于厌氧菌生长、抑制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繁殖, 促使微生态平衡恢复, 拟杆菌、双歧杆菌等优势种群逐渐增加恢复正常, 而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等逐渐降低呈原有状态,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1.2 生物夺氧作用
动物肠道内的有益菌为厌氧菌, 若氧气含量升高, 则引起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大量繁殖, 不利于维持微生态平衡。大量研究表明, 一些需氧菌微生物制剂特别是芽袍杆菌能消耗肠道内的氧气, 造成厌氧环境, 有助于厌氧微生物生长, 从而使失调的菌群平衡调整恢复到正常状态, 达到治病促生长目的。
1.3 生物拮杭作用
动物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微生物对体内病原微生物有生物拮抗作用。这些有益微生物可竞争性抑制病原微生物粘附在肠黏膜上皮细胞上, 同病原微生物争夺有限的营养物质和生态位点, 从而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1.4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研究表明, 乳酸杆菌以免疫调节因子的形式起作用, 刺激肠道局部型免疫反应, 提高机体抗体水平或巨噬细胞的活性,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芽抱杆菌能促进肠道相关淋巴组织, 使之处于高度反应的“准备状态”, 同时使免疫器官的发育增快, T、B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多, 使动物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提高,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益生菌能够刺激动物产生干扰素, 提高免疫球蛋白浓度和巨噬细胞活性, 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防止疾病发生。
1.5 产生有益代谢产物及抗菌物质
有益微生物尤其是乳酸菌进人肠道后产生乳酸, 芽抱杆菌进人动物肠道能够产生乙酸、丙酸和丁酸等挥发性脂肪酸, 降低肠道pH值, 抑制致病菌生长, 激活酸性蛋白酶活性, 有利于新生畜禽的成活和生长口某些乳酸杆菌、链球菌、芽抱杆菌等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抗菌物质如嗜酸菌素、乳糖菌素、杆菌脸、伊短菌素等, 可抑制病原菌在肠道内生长繁殖。
1.6 合成酶类及营养物质
有益微生物在体内可产生各种消化酶, 从而提高饲料转化率。芽抱杆菌能产生活性很强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 这些酶类可降解饲料中的某些抗营养因子, 从而提高饲料转化率达8%以上。此外, 有益微生物在肠道内生长繁殖, 还能产生各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未知促生长因子等, 这些物质可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 促进动物生长。
2 微生态制剂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2.1 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率
微生态制剂中的许多菌体本身就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 如光合细菌的蛋白质含量在60%以上, 并含有多种维生素, 特别是维生素B12、叶酸、生物素。这些微生物被添加到饲料中, 可以作为营养物质被动物摄取利用;再者, 有些微生物在发酵和代谢过程中产生生长素、酶等生理活性物质, 有助于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 促进代谢。在21日龄肉仔鸡日粮中添加0.14%活菌剂, 饲粮能量利用率提高4.7%, 蛋白质沉积率提高9.4%。以20%比例的微生态制剂发酵饲料添加于蛋鸡日粮中, 日均产蛋量提高5.54%, 产蛋率提高4.47%, 料蛋比下降5.25%。江苏省六合县玉带乡新村猪场 (1998) 用添加复合益生菌制剂的饲料喂断仔猪, 饲养20d, 试验组仔猪增重均高于对照组, 增重率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
2.2 增强免疫能力, 提高成活率
饲喂微生态制剂添加剂饲料, 可使家畜机体某些酶的活性降低或提高, 从而改变有害微生物的代谢, 不利于其生长;通过提高抗体水平或提高巨噬细胞的活性刺激免疫系统能力增强。有些微生物 (如放线菌) 可产生药理活性物质直接调节微生物区系, 抑制病原菌, 控制病害发生;微生态制剂的有益菌与肠道的有益菌一起形成强有力的优势种群, 大量增殖, 通过竞争机制使有害菌的增长受到抑制。微生态制剂能有效降低雏鸡的肠道疾病发生率和缩短病程, 对鸡的球虫病、猪血痢、猪阴囊炎等病也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2.3 改善产品品质, 生产无公害产品
使用微生态制剂饲养畜禽, 大大减少了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物的使用, 不仅使畜禽健康成长, 而且由于体内大量的有益微生物的活化作用, 改善了畜产品品质。据日本有关部门对猪、鸡、牛等畜禽的检测, 其肉的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 而脂肪、胆固醇含量下降, 肉的纤维组织有所改变, 提高了肉的品质。饲喂微生态制剂的畜禽, 屠宰后内脏器官发育良好, 肠管粗细均匀、弹性好、油脂少, 吃起来鲜嫩可口、无腥味。
2.4 清除粪尿恶臭, 改善环境卫生
微生态制剂中含有大量纤维素分解菌、半纤维素分解菌、固氮菌、乳酸菌等肠道内的有益菌相互协同, 有效增强肠的活动功能, 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同时微生态制剂及肠道内的有益菌的大量繁殖抑制大肠杆菌的活动, 从而使蛋白质向氨和胺的方向转化, 使肠内及血液中氨的浓度下降。据倪永珍等报道, 采用微生态制剂, 可使密闭鸡舍的NH3浓度由87.6mg/kg下降到26.5mg/kg, 而且畜牧场苍蝇也大大减少, 基本消除了畜牧场臭气远扬、苍蝇漫飞的状况, 改善了环境卫生。
2.5 扩大资源的利用
浅谈废塑料的降解机理及应用 第2篇
浅谈废塑料的降解机理及应用
分析了回收处理废塑料的意义,介绍了可降解塑料及其降解机理、优缺点和推广应用情况,论述了可降解塑料存在的问题.
作 者:王磊 WANG Lei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341000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 17(19) 分类号:X705 关键词:废塑料 可降解塑料 光降解塑料 生物降解塑料整形美容激光美容应用与机理 第3篇
【关键词】激光医学,激光生物学效应应用,激光生物学效应机理
【中图分类号】R56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62-01
1、前言
激光在医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激光医学作为目前较为活跃的一门综合学科,在很多医学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临床上使用的激光医疗设备不下百种,涵括了自紫外到红外的各种波长,包含了连续、脉冲、、短脉冲、巨脉冲、超脉冲等多种输出方式,根据作用激光强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强激光和弱激光。其中强激光在临床医学中主要利用其热效应和高能量性进行清除病变组织,而弱激光则用于生物刺激作用来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新陈代谢系统等。
1.1激光的热效应和非热致汽化效应
不同波长、强度、作用时间的激光产生的热效应不同,可瞬间产生几十乃至几百摄氏度,改变病变组织状态,使之产生汽化、炭化、凝固等效果。另外利用高强度光子,如紫外波段,可以打破生物分子化学键导致组织的汽化,或者使用Q调制的短脉冲激光瞬间产生高强度冲击波,这些作用不需要热效应的积累,对周围组织基本无所损伤,目前被用于一些较为精细的手术,诸如:近视矫正手术。
1.2激光的光化学效应
细胞或组织内所包含的内源性或外源性光敏物质,经适当波长的激光照射后,会产生特定波长的荧光或细胞毒素,它们可以分别用于恶性肿瘤的定位分析和治疗,这种方法称为光动力学疗法。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和其他的治疗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1.3激光的生物刺激效应
这里主要是指低强度激光的生物刺激效应,自从20世界60年代末匈牙利Mester医生提出了极低激光功率(1-5mW)典型能量密度(1-10J/cm)对生物组织的潜在作用这一研究命题后,就成为一个备受争议和很是活跃的研究课题。由于其作用机理仍不是特别清晰,因而有很多假说被提出来,例如:光色素系统吸收,调节生命过程假说;改变细胞膜类脂双分子层构象的假说;生物电磁场共振吸收,调节生物等离子体假说。
同时,随着激光技术的革新,医用激光器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正逐渐向小型化、便携化、方便操作化等方面发展,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2、激光在医学领域的主要应用
2.1激光美容
激光美容作为目前新兴的宠儿迅速的席卷我们的生活,主要有:脉冲激光脱毛技术、脉冲激光除斑除皱技术。这主要是利用强激光束的热效应和非热致汽化效应,瞬间破坏生物分子,而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极小。这也称为激光美容区别于传统美容疗法的最明显的优点之一,基本无副作用,而且术后相对不易复发。而且目前激光技术已相当成熟,一般只要选取合适的波长的激光束就能可以在不影响正常组织结构的情况下有目的地摧毁病变组织。
2.5抗衰老作用
黄保续等(5)发现,生物组织吸收该波长的红光后产生光化效应及热效应,可以通过下丘脑分泌多肽(HRP),多肽与膜上手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导致免疫细胞分泌功能增强,同时,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的增强,从而可以达到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临床实践[6]表明,高剂量的红色激光可以起到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的作用,这两种功能既可以用于治病,也可以用于保健,起到抗衰老的作用,其主要的抗衰效应有[7]:
<1>抗氧化系统。LLLI可促进ATP(三磷酸腺苷)的合成,加速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通过升高细胞内cAMP激活机体的抗氧化系统。
<2>某些重要代谢酶。LLLI对代谢紊乱的纠正是其抗衰老效应的物质基础之一。
<3>免疫系统。
<4>循环系统。LLLI最显著的效应便是对血液的作用,使血液处于低凝态:活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改善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和组织器官微循环。
<5>内分泌系统。LLLI可以显著改善部分激素分泌,使神经细胞代谢、传导功能正常化。
3、具有代表性的实验
表1[3]在不同典型研究中观察到的生物刺激效应
4、存在的问题及小结
<1>照射光源是否必须具有很好的相干性,如果换成非相干光束是否可行?
<2>对于低强度激光内照射技术的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
<3>对于激光治疗,怎样将副作用降至最小,怎样使术后不易复发?
目前,很多学者和科研人员已经能够很好的从最开始的感性认识转移到量的机理研究上,能够根据不同组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一些参数进行了计算。
随着人类基因组绘制的完成,激光医疗设备在DNA自动分析仪中的应用也逐渐浮现水面,采用了488nm和514.5nm波长的激光光源。医用激光也逐渐替代传统光源成为显微镜的光源,同时飞秒激光器的产生使得激光束的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在不久的将来,激光医学必将称为一门更为庞大的跨学科综合学目。
参考文献
[1]李康英,侯占英,低强度激光的生物效应对组织修复的影响[J],激光生物学报,2005年8月,第14卷第4期:283—286;
[2]王勇刚,马晓宇,冯小明,浅谈激光医学及发展趋势[J],红外月刊,2003年9月第9期:26--29;
[3]杨玉东,梁勇,低功率激光的生物刺激作用机理及研究[J],应用激光,2003年8月:251—254;
[4]SHEFERG,BARASGI,ORONU,etal.Low-energylaserirradiationenhancesdenovoproteinsynthesisviaitseffectsontranslationregulatoryproteininskeletalmusclemyoblastsJ.BiochimicaetBiophysicaActa,2003,17:1593223:131—139;
[5]黄保续等,低能量激光照射免疫学调节效应的研究进展,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30(4),404;
[6]阎孝诚,刘保延.实用中医激光血疗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230;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及应用 第4篇
1 熟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
抗菌药物通过选择性作用于微生物特定的部位 (靶位) , 干扰细菌的生长繁殖, 杀灭或抑制微生物, 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把抗菌药物分为4类。
1.1 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类药物:
属于此类的抗菌药物有磷霉素、环丝氨酸、杆菌肽、B内酰胺类及糖肽类。由于细胞壁的生物综合期即相当于细菌生长繁殖时期, 故此类抗生素又称繁殖期杀菌剂。而人体细胞无细胞壁, 故此类药物毒性低。
1.2 损伤细菌细胞膜渗透性类药物:
属于此类的有多肽类抗生素、多烯类抗生素、比洛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归属于静止期杀菌剂。它对人体的细胞膜也有损害, 故毒性较大。
1.3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类药物:
属于此类的抗生素有氨基糖苷类, 氯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四环素族及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 红霉素、林可霉素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延长阶段,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静止期细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为静止期杀菌剂。红、氯、林可、四环素可迅速抑制细菌的生长, 称为快速抑菌剂。
1.4 抑制细菌核酸合成类药物:
属于此类的药物有利福平、新生霉素、灰黄霉素、喹喏酮类、磺胺类和抗肿瘤药物。其中磺胺类的抑菌作用发挥较慢, 属慢速抑菌剂。了解各类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为临床选择药物和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
2 了解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物动力学
任何抗菌药物, 进入体内均有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
2.1 吸收:
口服和肌肉注射给药均有吸收过程, 不同的抗菌药物其吸收速率均不相同。 一般在口服后1~2 h, 肌肉注射后0.5~1 h药物吸收达到血药高峰浓度。大部分B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口服后吸收很少或不吸收, 吸收量为给药量的20%以下, 四环素的吸收一般低于给药量的60%, 而氯霉素、克林霉素、头孢氨苄、头孢拉定、阿莫西林、利福平、异烟肼、复方新诺明、甲硝唑及氟喹诺酮类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可达给药量的80%。另外, 新生儿由于生理特点, 对药物的吸收较成人及年长儿多。
2.2 分布:
抗菌药物进入血循环后, 迅速分布至各组织和体液, 并达到感染部位。血供丰富的组织如肝、肾、肺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高, 而血供差的特殊组织如脑骨前列腺等组织中浓度较低。各类抗菌素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 在各组织、体液中的分布特点不同、了解各类药物的分布特点, 在临床不同组织器官的感染中合理选用有效抗菌药物至关要。
2.3 代谢:
部分抗菌药物不经代谢直接以原形从尿中排出, 部分在体内代谢后排泄。代谢物大多无抗菌活性或抗菌活性低。肝脏为抗菌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新生儿脏器发育不成熟, 酶系统发育不健全、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2.4 排泄:
抗菌药物的排泄途径主要有三:大部分药物主要经肾排泄, 部分可由肝胆系排出;口服吸收差的可经粪便排出;个别可以从唾液、泪液、汗腺、痰液及乳汁排出。青霉素, 大部分头孢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主要经肾排泄, 尿药浓度高, 可为血药浓度的数十至数百倍。非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利福平、磺胺类、呋喃妥因、诺氟沙星等, 尿中也可达有效浓度。故对下尿道感染宜选用毒性小, 价格低, 使用方便的磺胺类、呋喃类、氟喹诺酮类, 而非首选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及价格昂贵的头孢类。当肾功能下降时, 经肾排泄药物半衰期延长, 尿药浓度降低, 血药浓度升高, 故应调整剂量。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利福平、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主要经肝胆系统排泄, 并有肝肠循环。胆汁中药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数倍至数十倍。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不宜做为胆道感染的首选药。严重肝病患者, 选用主要经肝脏排泄的药物时应适当调整剂量。
3 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种类繁多, 正确使用可控感染, 使用不当可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 浪费医药资源, 且可助长耐药菌株。
3.1 严格掌握适应症
抗菌素只适用于控制某些疾病的细菌性感染及一些特殊疾病的预防。每一种抗菌素都有它一定的适应症和敏感菌, 决不可盲目使用。否则, 不但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 造成浪费, 而且会延误诊疗和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同时给耐药菌株的产生造成机会, 使感染得不到有效控制。目前社会上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相当严重, 不管何种感染, 只要是病毒感染、心血管疾病、消化功能紊乱乃至各系统疾病均常规使用大剂量抗菌素。其结果可想而知, 适得其反, 故这种滥用抗菌素的现象必须克服, 医生在使用抗菌素前应该对该药的适应范围、敏感菌株、不良反应、代谢分布特点、注意事项等全面掌握, 做到有的放矢。条件许可时可以根据细菌学检查和药敏试验选用抗菌素。
在下列情况下不宜或限制使用抗菌素:①病毒性感染;②原因不明的发热, 又无细菌感染的迹象提示者;③无症状或轻型胃肠炎型的沙门菌感染;④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不应列入常规, 应严格控制;⑤抗菌药物局部应用应予限制。
3.2 有明确的用药目的抗菌素的使用目的分为治疗用药和预防用药:
以治疗为目的的选用抗菌素主要取决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正确诊断, 细菌学检查和药敏试验可以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应尽量选择对致病菌敏感、不良反应少、价廉质优的抗生素。而不要盲目追求新药和贵重药。预防用药要严格把握, 过去那种手术病人常规使用抗菌素的现象不一定科学。“患者有感染治感染, 没感染预防感染”之说是为滥用抗菌素制造借口。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应有目的地使用抗菌素。
3.3 应用剂量要适当:
每一种抗菌素都有它一定的用量, 幅度根据感染的程度来定, 剂量过大可引起不良后果, 过小不但达不到控制感染之目的, 而且还会引起耐药菌株出现, 导致疾病复发。因此, 临床工作中各位医生一定要熟悉掌握所用抗菌素的规格、用量、用法及毒副作用, 还要掌握其分布代谢特点。
3.4 用药方法要科学:
大量研究证明, 抗菌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疗效与血药浓度峰值和给药方法有密切关系, 按血浆半衰期长短可将药物分为超快速清除类、快速清除类、中速清除类和慢速清除类四种。临床医生要熟悉药物的半衰期及峰值, 科学决定给药间隔时间, 有条件时还可以监测血药浓度, 拟订科学的治疗方案, 做到抗菌素用药方案个体化。大部分医院和医生在应用抗生素时多采用一日剂量一次性静脉点滴的给药方法, 造成血药浓度过大, 一天中低于有效血浓度时间过长。比较科学的方法是将日剂量分为2~3次滴入, 以维持有效杀菌的血浓度。口服、肌注或静注给药也应将白天给药改为24 h均匀分次给药, 使血药浓度符合该药安全有效要求。
3.5 用药疗程要规范:
每一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都有它一定的疗程, 临床应用抗菌素的疗程要根据感染的性质而定。一般而言, 感染越重, 剂量越大, 疗程越长。一般疗程必须一周甚至更长, 更换抗菌素也必须用足3 d, 无效再换。用药不足三天即换药、或时用时停、剂量时大时小或连续应用1~2周无效仍使用原抗菌素, 均匀不合理用药, 都会给细菌产生耐药菌造成机会。
3.6 联合用药要有原则
联合使用抗生素, 临床一定要有指证, 因为不是所有抗菌素联合都会产生相加作用, 有的可以是1+1=3, 即协同作用, 有的是1+1=2, 即相加作用, 有的是1+1=1, 即无关作用, 还有的是1+1<1, 即拮抗作用。为了达到快速高效的抗感染目的, 联合用药不是不可以, 但要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选择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联合, 如繁殖期杀菌剂与静止期杀菌剂合用即可产生协同作用, 而快速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合用则可产生拮抗作用, 属于禁忌。为了提高疗效, 降低毒性, 防止和延迟耐药作用, 必须根据病情掌握药性来拟订联合用药方案, 特别要注意配伍禁忌, 真正做到合理、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3.7 抗生素的序贯治疗:
应用机理 第5篇
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机理、性能特点及应用前景
摘要:加气混凝土砌块是一种节能、节土、利废的新型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有较多的优点,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行业中.本文着重介绍了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机理,详细阐述了其性能特点,进而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作 者:王建红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68期 刊: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BEIJING DIANLI GAODENG ZHUANKE XUEXIAO XUEBAO年,卷(期):,27(1)分类号:X84关键词:加气混凝土 生产机理 性能特点 应用前景
应用机理 第6篇
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的B族维生素,普遍存在于各种动植物性食品中。并且在机体内循环速度快且不同生理阶段的动物对其需要量不同,特别处于特殊生理期动物的需要量。因此,在特殊生理期阶段给予水溶性维生素叶酸,能改善畜禽的生长性能和免疫机能。叶酸作为体内一种重要的营养素,对动物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产生作用。
叶酸的生物学特性
1.1叶酸的来源
白然界中的叶酸主要由植物和微生物合成,叶酸在酵母、酵母萃取液、肝脏、豆类和绿色植物中含量都很丰富。在动物体内,叶酸主要来源于天然饲料、肠道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叶酸在各种天然饲料含量有较大差异,部分饲料中的叶酸含量见表1。
1.2叶酸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叶酸由喋啶、对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三部分结合而成。碟啶环上的5、6、7和8位碳原子活性较强,可以被还原,根据还原程度的差异可形成7,8-二氢叶酸和5,6,7,8-四氢叶酸,而完全还原的叶酸可以以四氢叶酸或以不同氧化水平的一碳单位分子结合的形式存在,从而参与一碳单位的代谢。叶酸又名维生素B11,化学名称为喋酰谷氨酸,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分子式C19H19N7O6,分子量约为491,呈深黄色或橙色结晶粉末,无色无味,微溶于水、乙酸碱性溶剂,不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叶酸对热、光线、酸性溶剂均不稳定,易分解,而在碱性和中性中稳定性较好。因此叶酸必须密封、避光、低温保存。
1.3叶酸的代谢
叶酸以叶酸结合蛋白(FBP)的形式发挥其作用。FBP是一类可溶性的免疫球蛋白,不仅对叶酸具有高亲和力,而且广泛存在于动物体液和体组织中,其在叶酸的消化、分布和贮存中起重要作用。叶酸在小肠内吸收后转化为其活性形式四氢叶酸(FH4),后者结合一碳单位后形成亚甲基四氢叶酸,从而参与DNA和RNA的合成。同时,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亚甲基四氢叶酸又生成5-甲基四氢叶酸,后者在甲硫氨酸合成酶的催化下又可生成四氢叶酸。而部分5-甲基四氢叶酸与同型半胱氨酸(Hcy)共同合成甲硫氨酸,继而转化成S-腺苷甲硫氨酸(SAM).从而直接参与DNA的甲基化过程。
叶酸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2.1叶酸在猪生产中的应用
钱瑛(2007)研究发现,泌乳期饲粮中添加叶酸可提高泌乳量,降低料乳比;提高仔猪断奶个体重、平均个体日增重和断奶窝重;显著提高常乳中乳蛋白、乳脂、总固形物和非脂固形物的含量;极显著降低了血清尿素氮和血氨的含量;显著提高了血清胰岛素水平。钱瑛等(2008)研究结果表明,在饲粮中添加叶酸可提高哺乳仔猪的平均个体日增重;添加12.5和25mg/kg叶酸可显著降低母猪血清尿素氮含量,可提高血清蛋白含量;不同水平叶酸对泌乳母猪的糖代谢无影响;当叶酸添加量为12.5mg/kg时可抑制胆固醇吸收。高庆(2011)实验结果表明,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叶酸可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免疫机能和增进抗病毒能力,提高饲料效率。Liu等(2011)实验证明,在怀孕母猪饲粮中添加30mg/kg叶酸可以提高肝脏中11种蛋白质的表达,抑制与细胞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质的表达,提高母猪的免疫水平,降低能量代谢。杨光波等(2011)实验证明:添加2.5mg/kg叶酸仔猪的全期日增重较基础日粮组有显著提高,显著提高了血清蛋白质浓度,显著降低了血清尿素氮浓度,并显著提高了肝脏DNA、RNA和蛋白质的含量以及肌肉RNA/DNA和RNA/蛋白质值,而添加更高水平叶酸时却使仔猪生长性能下降,说明只有添加适量的叶酸才有助于仔猪生长,叶酸不足或过量都将影响仔猪生长。刘静波等(2010)研究表明,在母猪饲粮中添加30.0mg/kg叶酸可极显著提高初产母猪和新生仔猪血清叶酸含量,但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无显著影响。
姚英等(2012)实验结果表明,饲粮添加叶酸对35日龄仔猪血清葡萄糖浓度无显著影响,添加5和10mg/kg叶酸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降低了血清甘油三酯浓度:添加5mg/kg时叶酸能显著降低肝细胞直径,显著提高了肝脏B细胞淋巴瘤蛋白2的基因表达量。李凯年(2012)实验结果证明,饲粮中添加叶酸100mg/kg的叶酸能显著提高乳汁中乳脂、乳蛋白、总物质和非脂类物质的浓度。高振华等(2010)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叶酸可以提高母猪的发情率,有缩短母猪断奶到发情间隔时间的趋势。
2.2叶酸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孵化期注射维生素会影响肉仔鸡后期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支丽慧等(2013)试验证明,注射90ug叶酸显著提高了1日龄肉仔鸡的脾脏指数,注射45ug叶酸显著提高了21日龄肉仔鸡法氏囊指数。说明注射叶酸可影响免疫器官指数进而影响肉仔鸡的免疫状态。在饲粮中添加叶酸对1日龄肉仔鸡血浆叶酸含量无显著影响,而注射45ug叶酸显著增加了血浆球蛋白含量。
支丽慧等(2013)试验证明,在孵化期11胚龄注射叶酸可改善肉仔鸡生产性能。丑武江(2009)等试验证明,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叶酸能促进肉仔鸡的增重和提高肉仔鸡的采食量,以添加叶酸3.0mg/kg效果最为明显。MEl-Hussein等(2010)研究发现,叶酸可显著降低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提高鸡的生长性能。El-Husseiny等(2008)通过研究得出,叶酸添加水平为12mg/kg,配合维生素C添加时莱航蛋鸡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饲粮添加叶酸提高了母鸡产蛋后期平均日增重,降低了饲料转化率,尤其以2.5mg/kg添加水平能显著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喻小杰,2014)。薛安永等(2008)研究结果表明,添加1.64mg/kg叶酸,肉鸡日采食量、日增重显著提高;对血液中的尿酸含量、果糖胺含量有显著影响。House等(2002)发现在蛋鸡饲粮中添加叶酸可使蛋黄中叶酸含量有增加趋势。
nlc202309031500
葛文霞(2006)在研究中指出,饲粮中添加叶酸显著提高了1日龄艾维茵肉仔鸡的日增重和日采食量(P<0.05);显著提高了21日龄肉仔鸡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和球蛋白含量;随着叶酸添加量的提高,21日龄肉仔鸡血清胆固醇含量有显著上升的趋势。Cann等(2004)实验结果证明,在日粮中添加叶酸对肉鸡21d和42d血清中叶酸含量、肝脏中叶酸含量、腿肌叶酸含量、胸肌叶酸含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日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且添加叶酸对21d的肉鸡的影响比42d更加明显。苓凤等(2013)研究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叶酸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1~4周龄鹅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1~4周龄鹅料重比,降低死淘率,显著降低1~4周龄鹅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提高1~4周龄鹅血清甘油三酯含量;饲粮中添加8mg/kg叶酸可显著降低1~4周龄鹅血清尿素氮含量;添加16mg/kg叶酸可显著降低5~15周龄鹅血清尿素氮含量;添加2mg/kg叶酸可显著降低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
2.3叶酸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reynat等(2009)研究结果表明,对妊娠和产犊期的荷斯坦奶牛每周肌肉注射160mg的叶酸并补充10mg的维生素B12,奶牛的产奶量有提高的趋势,前4周泌乳期产奶量显著提高,且提高了泌乳早期牛奶中乳糖、粗蛋白质的含量,但这种效应会随着泌乳期的延长逐渐消失。Duplessis等(2013)研究结果表明,在奶牛饲粮中添加320mg/kg的叶酸并补充10mg的维生素B12,可显著降低多产奶牛的难产死亡率,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Girard(2009)等研究结果表明,在初产奶牛饲粮中添加0、3、6mg/kg的三组不同叶酸,对奶牛产奶量无显著影响,但是随着叶酸摄入量增加,牛奶浓度、总固形物、脂肪、蛋白质含量随之增加。徐高骁等(2011)研究结果表明,叶酸对山羊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有较好的促进效果,在山羊日粮中添加45mg/kg的叶酸,其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19.2%,饲料转化率比对照组提高15.34%。段赛星等(2009)结果表明,添加15mg/kg的叶酸能显著提高山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的含量;添加45mg/kg的叶酸能显著提高山羊血清球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山羊血清尿素氮的含量。
叶酸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机制
3.1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叶酸是一种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通过与Na离子偶联的载体转运,以主动吸收的形式穿过肠腔膜,被小肠吸收后转化为其活性形式四氢叶酸,四氢叶酸是一碳单位的重要受体和供体,在一碳单位转运过程中起辅酶作用。叶酸参与嘌呤、嘧啶及氨基酸代谢过程,从而促进胚胎DNA、RNA及各种蛋白质合成,直接影响胚胎形成和胎儿的生长发育。
葛文霞(2006)随着日粮中叶酸水平的提高。叶酸作为一碳基团参与DNA和蛋白质合成的量加大。氨基酸水平的提高,这使得叶酸增强肠道内容物总蛋白酶活性从而提高了饲料蛋白质利用率。叶酸促进各种蛋白酶原的激活,被激活的蛋白酶原又进一步激活蛋白酶原.从而胃肠道蛋白酶分泌量及其活性得到提高,饲料蛋白质被消化分解的作用因而增强。吴妙宗(1999)报道。日粮中氨基酸不平衡时会限制体内蛋白质合成过程和对日粮中其他氨基酸的利用,多余的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合成尿素或尿酸。叶酸可使高半胱氨酸在体内合成形成蛋氨酸。从而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饲料中添加叶酸可以增强肠道内容物脂肪酶活性,在叶酸作用下,肠道内蛋白质消化分解生成的多肽类,以及被释放的矿物质,可以刺激脂肪酶的分泌以及增强脂肪酶活性的作用,从而提高粗脂肪的利用率。叶酸增强蛋白酶的活性,从而蛋白质的水解作用加强。结果使被蛋白质结合的矿物质元素呈游离状态释放出来。经主动或其他吸收方式通过肠黏膜细胞进入血液,从而提高了矿物质的利用率。
在生长期肉用隆林黑山羊饲料中添加叶酸,具有与单胃动物相似的效果,可加快山羊体内嘌呤和嘧啶的生物合成、氨基酸的甲基化过程,从而提高肝脏对血清蛋白质的合成能力,可导致添加叶酸使生长期肉用隆林黑山羊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含量的升高。叶酸参与核酸合成中嘌呤和嘧啶的形成.使二碳氨基酸与三碳氨基酸进行相互转换,并促进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组氨酸与谷氨酸、半胱氨酸与蛋氨酸的转化,从而使山羊体内的氨基酸趋于平衡,加大了蛋白质的合成。
3.2提高机体抗氧化功能
叶酸可与自由基竞争结合,从而清除动物机体内的自由基,防止其对生物体造成伤害,当叶酸不足时,高半胱氨酸启动的脂肪过氧化会对机体造成严重的氧化损伤,可通过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改善脂质过氧化。饲粮添加叶酸后显著降低仔猪血浆促氧化产物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显著提高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并降低氧化产物含量,但对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影响,所以叶酸可以通过降低促氧化物产物-同型半胱含量从而提高抗氧化酶活力。
研究发现补充叶酸可下调仔猪血清Hcy和皮质醇浓度,增加生长激素、IGF-1水平,提高肝脏、肌肉蛋白质合成潜力和仔猪生长性能。妊娠期添加叶酸可显著提高仔猪血清叶酸含量,提高肝脏总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和总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降低肝脏丙二醛和一氧化氮含量并影响与叶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
3.3调控机体免疫机能
叶酸缺乏会引起代谢异常.从而导致白蛋白减少、贫血,提高动物对细菌的敏感性,阻碍淋巴细胞正常功能的发挥及抗体的合成。叶酸影响嘌呤和嘧啶合成从而影响血细胞DNA的合成,进而影响造血系统的功能正常.进一步影响红细胞增生、血小板生成乃至淋巴系统的正常功能,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Munyaka等(2012)对1日龄肉仔鸡注射45ug叶酸显著增加了血浆球蛋白含量,表明叶酸可通过参与球蛋白的合成而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最终间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研究发现,每天连续供给1.2mg叶酸可增加和激活免疫功能中的血清蛋白水平。支丽慧(2014)在孵化期11胚龄注射150ug叶酸显著提高了肉仔鸡生长性能、血液免疫球蛋白含量、肝脏叶酸代谢基因及免疫效应分子的相对表达量,从而提高肉仔鸡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有研究表明,妊娠母猪每天补充8mg叶酸,会影响其后代仔猪断奶时的外周淋巴细胞比例和仔猪的二次抗体应答水平。
展望
叶酸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素,在畜禽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市场上大多是合成的叶酸产品,天然叶酸产品缺乏,开发天然叶酸还需进一步研究。叶酸参与机体的多种代谢,被用于动物繁殖性状改善、生产性能提高和抗癌等方面,但叶酸的廉价提取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动物的品种、年龄和生理阶段不同,对叶酸的需求不同:日粮中叶酸含量和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动物对叶酸的需求。因此,对于不同品种、不同生理阶段的动物,叶酸的最适添加比例并不明确,还有待验证。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叶酸在畜禽生产中必然得到广泛应用。
微气泡水机理概述及其健康应用 第7篇
关键词:微气泡水,微米,纳米
1 微气泡水
水与空气在我们生存的环境里是最常见的液体与气体, 但是他们的一些特殊应用还没有完全被人们了解到。微气泡水指的是水中的气泡以微米级和纳米级的单位混合存在, 气泡在气泡以大于50微米直径存在时是我们平常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 当水中这种气泡大量存在的情况下, 由于光的折射作用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水溶液呈乳白色, 俗称牛奶水。而水中的气泡到纳米水平后, 人们一直认为纳米气泡是不存在的, 根据经典热力学, 理论上室温下水中纳米气泡是不能稳定存在的.但是在20世纪末就已经有人在实验结果中总结出来固态物质与液态物质临界面上存在的纳米级别的微小气泡, 科学家在研究表面疏水的长程作用机制过程时提出纳米气泡的存在.但微纳米气泡在以前的科学仪器水平下很难直接观测, 所以只有通过间接实验证明.直到之前一段时间人们利用原子力显微镜 (AFM) 对纳米气泡进行了直接的观察, 21世纪初科学家发布了纳米微气泡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 纳米气泡的存在才得到了直接的证明。微纳米气泡的研究已成为气体与液体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并具有深远意义。
2 微气泡水生成原理
目前经过大量实验表明利用疏水介质来制造微气泡是比较简单的方法, 一般方法常用的有四种:1) 浸泡法;2) 外部气体混合;3) 替换法;4) 化学法。
浸泡法:首先对液体加热使液体中的气体达到饱和, 此时放入疏水的物质就会在其的表面形成微气泡。
外部气体混合法:直接将气体与溶液混合, 形成气体饱和状态的水溶液。然后将该液体通过输水物质表面, 这样就会产生微气泡。
替换法:利用乙醇被水替换过程中产生有大量的气体析出, 从而形成纳米气泡。
化学法:化学法就是直接利用化学反应产生气体, 从而形成纳米级气泡。
基于以上几种方法来实现微纳米气泡水溶液的制备目前基本都有相关的产品出现, 但是大多数都应用于工业领域.民用微气泡设备主要以日本与台湾技术为主, 但是价格昂贵距离家庭普及还有较长的时间.目前宁波海伯科峻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悦泊牌微气泡发生器是一种面向家庭为主的小型化的微气泡发生装置。
3 微气泡水特性
3.1 更具能量的活性水
微气泡水是一种集聚能量的水其能量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爆炸能和结合能, 这两种能量产生的功效使得气泡水区别于普通的水.
爆炸能:活性氧微纳米气泡进入水中后产生三种变化, 第一种为气泡破裂, 活性氧以分子态溶解于水中成为溶解氧;第二种为气泡融合成为大分子气泡, 随着气泡不断融合壮大, 气泡将上升出水面;第三种为气泡保持原态在水中横向、向下、向上运动, 4~5小时后才能上升到水面。我们所说的气泡破裂爆炸能是指第一种情况, 活性氧微纳米气泡进入水中后, 因气泡内部压力比较高导致气泡壁具有比较高的张力, 发生碰撞或其他条件导致气泡破裂, 气泡壁的张力作用将释放巨大的爆炸能量, 这种爆炸能量可以促使活性氧分子溶解于水, 同时可以破坏污染物与水的共价键连接, 也可以破坏污染物内部的化学键连接, 活性氧同时发挥作用。
结合能:活性氧微纳米气泡进入水中后发生第二种变化即气泡融合成为大气泡时, 由于气泡融合导致气泡壁表面张力下降, 融合的气泡将释放较大的气泡结合能, 这种结合能可以导致气泡周边的污染物与水之间的共价键结合破裂, 使气泡中的活性氧对污染物产生氧化降解作用和活性氧分子在水中的溶解作用。
以上二种能量在活性氧微纳米气泡中共存, 二种能量结合后使活性氧气泡拥有超高的粒子能量。活性氧微纳米气泡的运动是由气泡自身能量引发的。在以上变化过程都属于能量释放过程, 该过程会使表层水面产生一定量的水压从而使微气泡气泡水有着比普通水无法具备的水压力, 该压力可以使水分渗透到一些普通水无法渗透到的细小空间.
3.2 高增氧功能的水
50微米以下的微小气泡, 体积小, 水中滞留时间长, 且不断缩小, 最后在水中破裂而消失, 气泡完全溶解于水液。其主要原因在于, 50微米以下的气泡, 虽然有上升倾向, 但速度缓慢, 水液中滞留时间长。例如直径10μm的气泡上升3mm需要1分钟。更重要的是由于水气之间的表面张力大于气泡内压, 气泡出现自我收缩倾向。根据杨-拉普拉斯法则, 气泡表面张力与气泡直径大小成反比, 与气泡内压成正比。表面张力增大, 气泡不断收缩, 同时内压也随之增大。即所谓出现自己加压现象。一旦收缩的气泡内压与表面张力失去平衡, 气泡破裂, 气体即完全溶解于水液中。微纳米气泡对水的增氧作用非常的大, 仅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使水中的溶解氧提高。这是因为微气泡可以使单位体积内气泡表面积增加, 气泡表面积的增加和气泡内部能量增加可以加强气泡表面氧化反应, 能够提高氧的溶解率。
4 微气泡水实际应用
4.1 清洁皮肤健康沐浴
如果在自来水中含有大量的微纳米气泡, 这些气泡会降低水的透明度, 由于气泡对光的散射与折射使得充满微气泡的水看起来像牛奶一样, 所以用微纳米气泡水沐浴又可以称为牛奶浴。水中的气微泡上升或者下降都会产生破碎, 气泡破碎过程会产生的低音频率, 类似于超声波清洗一样具备比较好的清洁效果。同时这种低音频率还具有使人有镇静和愉快的感觉。如果利用氧气在水中制造微氧气泡, 利用高氧水做沐浴SPA, 不仅可以滋养皮肤、延缓老化, 还可以氧疗的效果。
4.2 缓解皮肤病症状
皮肤病的成因很多大部分是由真菌造成, 通过微气泡水的洗涤虽然不能达到治愈的效果, 但是由于微气泡水的清洁与高增氧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皮肤病的一些症状。比如皮肤瘙痒、脚气等都是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对于一些较轻的表层皮肤病状确实还存在着一些治疗效果。
4.3 高效去除厌氧菌缓解口腔疾病
氧气可抑制和杀灭导致“口气”难闻, 牙齿腐烂和牙龈疾病的厌氧菌, 使用微气泡水, 对有口腔疾病的患者是一大福音。
4.4 蔬菜、水果出色的清洗效果
微气泡水清洗蔬菜主要是利用微气泡水蕴藏着的丰富的动能及气泡爆炸的波浪使水进入到蔬菜水果表面的凹凸缝隙, 以及茎杆的夹缝处从而达到清除污垢及取出农药残留的效果。
4.5 富氧水的神奇功效
应用视角下员工能力内在机理解构 第8篇
关键词:人才管理,能力素质冰山模型,内在机理解构
企业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员工能力的发展,而员工能力的发展,只有从员工能力这个人才管理的关键进行解构, 才能真正谈得上应用的价值,实现员工能力成长和企业发展的双赢目标。
一、应用员工能力模型时存在的困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能力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知识、 技能,是素质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 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麦可利兰的能力素质冰山模型,对能力素质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解析,区分出表象的能力要素和潜在的能力要素,概括和抽象地对员工能力的内涵进行了说明,具有一定的经典性和权威性。
但是,这样一个能力的冰山模型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却显得抽象而难以操作。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何构建符合企业特性的能力素质模型?能力要素相互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和逻辑关系?不同类型的员工,企业需要关注的能力点有哪些不同?不同的能力要素,成长性是否存在差异?哪些要素可以在企业内得以发展,哪些要素属于人的性格特征而难以改变的?企业从何角度投入资源能获得超额回报? 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应用如何与员工能力素质模型有效对接,哪些能力要素适合于员工的培养发展?哪些能力要素适合于人员招聘甄选?
二、解构员工能力的内在属性
解读员工能力时,企业一方面会把员工能力放到特定组织框架中,基于行业特性、发展阶段、业务模式以及职层职级去考虑,形成组织对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则基于员工的个人框架,即一个人本身所拥有的情感、经历以及个性倾向等,这需要从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中去考察。因此,当我们从组织视角和个人视角去考量员工能力的时候,就会发现员工能力具备两大属性,即组织属性与个人属性。
1、组织属性与个人属性
对能力而言,越是表象的,比如知识、技能,其组织属性就越强,与岗位、行业的特性就高度相关;越是潜在的, 比如个性、风格和动机,个人属性就越强,与个人的生理特质和潜意识越相关。组织属性越强,越容易习得,在岗位、 企业和行业中进行累积而愈加丰富;个人属性越强,越稳定和越难改变,很大程度上由遗传因素和成长经历背景所决定。以往,在进行能力辨析和定义时,常常将个人属性与组织属性交织在一起思考,往往分界不清。
2、能力两大属性的内在逻辑
从能力的内部逻辑和长期发展性来看,个人属性的能力决定了组织属性的水平高低,即冰山下的潜质往往决定了冰山上的表象能力。当潜质确实比知识、技能,乃至智力更加重要时,根据能力素质模型进行人员选拔和进行其它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合理和有效的。这主要体现在高层次的技术、市场和管理岗位,每个人都具有相同或类似的表层特征,但在这些工作岗位上区分绩效优秀的要素应当是动机、人际关系和政治才能,这些都属于个人属性。但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对于不同的职位而言,能力的不同构成部分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对于一个职位的绩效来说,知识、 技能和智力的作用如果超过潜质的作用,能力素质模型就不应当作为人员选拔和其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依据。
对应届毕业生的考察,主要放在能力的冰山下的部分。 因为他们还没有经历过岗位、企业和行业的历练和积累, 尚未具备公司所需要的冰山上的知识和技能,只能通过考察潜能来预测其未来的成长性。因此应届生特别需要系统培养,尽快丰富其冰山上部分的能力结构。一个企业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体系,就能够主要依靠潜质,也就是通过能力素质模型来选拔和管理人员。例如:宝洁公司在人员招聘中高度依赖于能力素质模型,其外部招聘基本上只面对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宝洁公司能够这样做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该公司具有雄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体系。相反,一个没有良好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体系的企业,在人员选拔中,则需要更加注意候选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而不是单纯依赖胜任素质模型的要求进行人员招聘。同时,能力的个人属性部分往往在人生较早的阶段就已经变得比较稳固,而且较难改变,这也是企业不需要对个人属性的能力发展投入过多精力进行培养的原因,而只能成为人员筛选和潜才选拔的依据。但进入职场后,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得以快速积累和发展,其人生和职场阅历则成为重要的资本和筹码。因此,越是高层,越需要静态地看他的能力结构,他冰山上的知识技能与经验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基本成型,也是企业在面试时需要重点考察, 并在入职后能够短期内对企业产生实际价值。
企业需要对员工组织属性的能力成长负有一定责任, 组织需要思考有没有为员工提供足够的职业发展平台,有没有提供足够的再学习机会。而个人属性部分的能力成长应由员工自己负责,通过自身的反思和学习而不断优化。
三、企业应用员工能力的策略与工具
企业存在的价值不单单只为员工的能力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不可能是全面关注和无条件接纳。企业有限的资源应当聚焦在员工能力中对企业最有价值的部分, 关注能够在最短周期内有效助推绩效提升的能力。因此企业对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应该更多关注和提升员工能力的知识性和经验性部分,从而在短期内对企业产生实质性的价值贡献。而员工能力的个人属性,由于具有稳定性和不易改变性,则成为企业进行甄选人才、确定目标发展对象的重要依据。
解构员工能力的内涵,将它与企业常用的能力管理工具如任职资格、胜任力、潜能和个性/ 动力系统等进行整合性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其应用的价值。
1、任职资格
任职资格是指为了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任职者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个性等方面的要求。它常常以胜任职位所需的学历、专业、工作经验、工作技能、能力加以表达。由此可见,任职资格其核心主要指向冰山上的部分, 体现出很强的组织属性。任职资格评价主要也是考察对象所具备知识、经验和专业技能。任职资格管理一般与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走专业通道的员工主要通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价值,因此专业序列的能力管理工具多可采用任职资格管理,通过定期申报、评定,实现能力的认证与晋升。
2、胜任力模型
企业在应用能力管理时,最普遍的应用工具是胜任力模型或领导力模型。胜任力模型和领导力模型,古典的定义是区分绩优和绩差员工的深层次特征,属于冰山下的部分。实际上,胜任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和行为表现,直接与目前的岗位表现相对应,并非是完全的冰山上或者冰山下,而是介于其间,既有潜在稳定的个人属性部分,也有知识技能经验的组织属性部分。
实际上企业很少会使用纯粹个人属性的能力特质(即底层的能力特征,如洞察力、感受力等),而会较多糅合组织属性,如业务特性、工作要求和文化习惯要求等,比如胜任力“战略驾驭能力”,既包含了战略思维品质,体现出很强的个人属性,也包含了行业发展趋势的动态把握,具有行业和业务属性,是一种综合的胜任能力,而最后呈现出来是与工作绩效相关的行为描述。即胜任力更多的不是领导力特质,而是领导力行为。胜任力更适用于管理者,因管理能力有领导特质,有冰山下潜在特质,而同时也有很强的企业、行业甚至岗位属性,因此用胜任力模型来评价与发展管理能力是相对适用的。
3、潜能
除了胜任力,我们也常常考量一个人的潜能,尤其在应届生招聘、人才加速发展项目时会多关注潜能。胜任力和潜能两个工具很容易混淆。潜能蛰伏在冰山的下面,完全是个人属性,主要由生物性遗传和童年环境经历所决定,如底层的能力品质(类似智商和情商)、价值观。潜能是比较纯粹的个人属性的能力,它和胜任力最大的区别在于,胜任力直接指向特定的岗位,是特定岗位的标准,多用来评价当前在岗的人员和预测当前的岗位表现;而潜能多是预测和观察目前还不在特定岗位的人员将来有多大可能可以胜任该岗位。
因此直接用目标岗位的标准来评价后备人员是不恰当的,因为对象不在岗位上,没有足够进行行为表现的机会,或者相应的技能经验暂时还没累积,从而没有表现相应的行动特征,但是这不等于他就不能胜任该岗位。这时, 就需要考虑对象的潜能,虽然目前不一定能够被容易的观察到,但是具备这种潜能让对象在更高的职位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4、个性/ 动力
心理动力表明一个人内驱力的强烈程度,会体现为上进心、抗挫力等,是一项重要品质。市面上有很多的用于测量人的动力系统、个性风格等工具。个性与风格主要用于团队匹配和适岗匹配,原则上没有好坏优劣,适合与否的问题。但除了非常突出和显著的个性风格,一般而言用个性风格直接来预测工作绩效和行为会比较糟糕,因为在工作场景中,外部环境的压力比内在的个性风格往往更能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和反应。当然,在内外一致的情境中,员工内心会更加自在舒畅。
中药抗流感病毒的机理与应用前景 第9篇
中药为天然药物, 含有生物碱、多糖等多种有效生物活性物质, 能发挥合成药物不能达到的手性结构药效, 具有抗病毒谱广、毒副作用小, 无环境污染等优点, 并且中草药还含有矿物质, 维生素及未知的营养因子, 同时起到了预防、治疗和营养的多重作用。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 价格低廉, 有利于我们研究中药的抗病毒药效。近年来有关抗流感病毒中药的研究日益增多, 用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方法筛选出了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单味中药和中药有效成分, 以及中药复方制剂中草药, 但其机制的研究还有待完善, 本文就近几年中药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以便中兽医研究工作者进行查找及借鉴, 为中兽医学的研究作出贡献。
1 流感病毒的结构与致病机制
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病毒, 为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依据其核蛋白 (NP) 抗原性的差异分成A、B、C三型, 分别在基因组结构、多肽组成、感染性和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其中以甲型流感病毒危害最大。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分节段, 易发生基因重配, 即不同来源的流感病毒基因节段包在一起形成新的毒粒。血凝素 (H) 与神经氨酸酶 (N) 是甲型流感病毒重要的2种抗原, 由于发生抗原漂移或转移, HA有16种抗原亚型 (H1-H16) , NA有9种抗原亚型 (N1-N9) 。流感病毒通过HA突起 (主要为HA1) 与宿主细胞表面多糖受体上的唾液酸结合, 从而使病毒吸附于易感细胞表面。唾液酸通常与受体糖链N末端倒数第二个糖主要是半乳糖 (Gal) 以α2, 3或α2, 6糖苷键连接。组织上的唾液酸受体类型在人和不同动物分布有差异。1983年, Rogers等研究结果显示, 人源和猪源流感病毒偏嗜结合SAα2, 6Gal, 禽源病毒偏嗜结合SAα2, 3Gal。病毒与宿主结合被吞入饮泡, 形成胞内流感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目前为广大学者接受的致病机理主要有如下几种: (1) 流感病毒诱导宿主细胞产生凋亡是其致细胞病变的重要机理之一; (2) 病毒感染后对细胞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也是学者普遍接受的致病机理; (3) 细胞因子风暴学说等其他学术学说和理论。
2009年从感染甲型流感的美国病人身上获得并分离得到病毒基因序列后, 研究表明这种病毒基因组由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病毒基因混合而成, 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该病毒既有甲型流感病毒的共有特征, 也有其特殊性。
2 中药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
2.1 直接抑制病毒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一些单味中草药抑制或杀灭病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阻断病毒繁殖过程中的吸附、穿入、复制、成熟的某一环节, 从而达到抗病毒的目的。目前对中草药抗流感病毒的机理研究比较清楚的成分有两类:一是多酚类物质, 证明其可以抑制流感病毒蛋白质和RNA合成, 同时也可抑制流感病毒的吸附作用;另一类是黄酮类物质, 其机理是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的活性和膜融合作用。
代表药物有:连翘, 金银花, 大青叶, 黄连, 黄芩, 鱼腥草等。永井隆之认为, 黄芩根中分离出的黄酮成分F36 (5, 7, 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异黄芩素-8-甲醚) 可较强地抑制小鼠感染流感病毒 (IFV) 及明显阻碍IFV对小鼠的致死活性, 对IFV的唾液酸酶有特异的抑制活性, 并抑制IFV的膜融合及脱壳。Nagai发现, 黄芩黄酮F36抗流感病毒A (H3N2) 、B的作用机制, 部分是通过抑制病毒膜与病毒感染周期前期红细胞浆质/溶酶体膜溶合, 从而抑制其增殖、B病毒在基质中释放及其与脂质体结合及在肺中的增殖。胡兴昌等用丙酮脱脂提取板蓝根生药的凝集素, 分别测定各样品的血凝活性, 用45.3毫克/毫升的样品对流感病毒进行体外抑制试验, 结果表明板蓝根凝集素对流感病毒具有显著的直接杀灭作用和预防作用以及较好的治疗作用, 抑制流感病毒的效果与板蓝根凝集素血凝活性的高低有关。Ahmad等对分自一种海洋细菌Pseudomonas sp的氨基葡聚糖进行其硫酸盐衍生物合成研究时发现, 具有L-谷氨酸的多糖硫酸化后对流感病毒A具有抗病毒活性, 而对流感病毒B无活性, 且其活性与目前美国临床治疗流感病A的病毒唑 (ribavirin) 相当。
2.2 间接抑制病毒
中草药具有免疫促进作用, 如黄芪、党参、灵芝、白术、当归、熟地、白芍、淫羊藿、菟丝子、肉苁蓉、肉桂、枸杞子、吴茱萸、黄芩、黄连、鱼腥草、川芎、红花、丹参等, 这些中草药能提高机体的防御功能, 从而使机体达到“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的作用。如多种中药具有增加外周血中多核白细胞的数量, 加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 增强自然杀伤细胞 (NKC) 和LAK细胞活性, 延缓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 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 增强体液免疫, 对补体系统的影响或诱生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作用。
李艳华等在探讨自行研制的由黄芪等组成的复方中药对禽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等指标时, 体外试验结果表明, 复方中药不仅对禽流感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 而且对吸附于细胞表面和进入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都有抑制作用;该复方中药不仅安全、而且能增强鸡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增加免疫器官指数。体内试验表明, 该复方中药能延长鸡的平均死亡时间, 预防效果强于治疗效果。郭惠等通过实验发现鱼腥草能够抗流感病毒诱导细胞凋亡, 有很好的抗病毒作用。Utsunomiya等甘草皂苷可以提高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生存率, 延长生存时间, 降低肺病毒滴度;但体外实验表明, 甘草皂苷对于病毒生存和复制无影响。从甘草皂苷治疗的病毒感染小鼠体内分离脾T细胞转输给病毒感染小鼠, 可增加生存率;当甘草皂苷与抗IFN-γ单克隆抗体同用时, 不显示抗病毒作用。提示甘草皂苷保护小鼠流感病毒感染是通过刺激T细胞产生IFN-γ起作用的。
另外, 随着对自由基氧化损害认识的不断深入, 对自由基清除剂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有研究表明自由基在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了重要作用, 中药的抗氧化活性, 单味药如属于补益药的人参、党参、首乌、当归、黄芪等, 属于清热药的苦瓜、绿茶、穿心莲、黄芩、山豆根、马齿苋、菊花等;复方中药如清宫寿桃丸、寿星宝、山海丹对氧自由基有直接清除作用, 清解灵、大承气汤、金水宝胶囊、六味地黄汤、益气活血液等能直接提高SOD活性, 因此具有抗病毒抗氧化的活性。
李生等分析禽流感病毒与微血管内皮细胞相关性以及传统中医药与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 提出中药防治禽流感的机理, 即通过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途径来防治禽流感, 为进一步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素萍等研究证实, 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能抑制中性粒细胞与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 从而起到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3 结语
由上综述可以看出, 经过研究表明许多中药不仅具有直接抑制病毒的作用, 而且具有间接抑制病毒的作用。在防治流感方面, 很多中药方剂有较好的疗效。但目前还没有一个作用机制相对明确, 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理想方剂, 其主要原因还是缺乏中药的基础研究, 开发的药物也很难得到推广。因此, 阐明中药及方剂的作用机理, 构建中药有效成分方剂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强夯法的机理探讨与工程应用 第10篇
关键词:强夯法,动力固结模型,有效加固深度
强夯法是通过一般8 t~30 t的重锤 (最重可达200 t) 和8 m~20 m的落距 (最高可达40 m) , 对地基土施加很大的冲击能, 一般能量为500 kN·m~8 000 kN·m。在地基土中所出现的冲击波和动应力, 可提高地基土的强度, 降低土的压缩性, 改善砂土的抗液化条件, 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同时, 夯击能还能提高土层的均匀程度, 减少将来可能出现的差异沉降。强夯法加固地基具有施工快速、设备简单、经济、节约三材和加固效果好等优点, 强夯法的大量应用, 促进了强夯技术的发展, 拓宽了强夯的适用范围, 改进了强夯机械设备。
1 加固机理
1.1 强夯加固非饱和土机理
强夯加固非饱和粗粒土主要基于动力压实的概念, 土体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部分组成, 在压缩波能量的作用下, 土颗粒相互靠拢, 气体部分首先被排出, 颗粒进行重新排列, 由天然的紊乱状态进入稳定状态, 孔隙大为减小。就是这种体积变化和塑性变化使土体在外荷作用下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在波能作用下土颗粒和液体受力, 可能变形, 但这些变形相对土颗粒间的移动、孔隙减少来说是较小的, 可以认为, 非饱和土的夯实过程, 就是土中的气相被挤出的过程, 其对应的外观现象则是土体产生冲切变形。
1.2 强夯法加固饱和土的机理
1.2.1 动力固结模型
图1为太沙基固结模型和动力固结模型间的区别, 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 见表1。
1.2.2 强度增长机理
强夯法加固饱和土细粒土时, 则是借助于动力固结的理论, 即巨大的冲击能量在土中产生很大的应力波, 破坏了土体原有的结构, 使土体局部发生液化并产生许多裂隙, 增加了排水通道, 使孔隙水顺利溢出, 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 土体固结, 由于软土的触变性, 强度会逐渐提高, 强夯阶段土的强度增长如图2所示。
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过程:夯击能量转化, 同时伴有强制压缩或振密;土体液化或土体结构破坏 (表现为土体强度降低或抗剪强度降低) ;排水固结压密 (表现为渗透性能的改变, 土体裂隙发展, 土体强度提高) ;触变恢复并伴随固结压密 (包括部分自由水变成薄膜水, 土的强度继续提高) 。其中第一阶段是瞬时发生的, 第四阶段是在强夯终止后很长时间才能达到, 可长达几个月以上, 中间两个阶段则介于前述两个阶段之间。
2 设计计算
2.1 有效加固深度和单位夯击能
一般可按下列公式估算有效加固深度:
其中, H为有效加固深度, m;M为夯锤重, t;h为落距, m;α为系数, 需根据所处理地基土的性质而定, 对软土可取0.5, 对黄土可取0.34~0.5。
实际影响有效加固深度的因素很多, 除了重锤和落距外, 还有地基土的性质, 不同土层的厚度和埋藏顺序、地下水位以及其他强夯设计参数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 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在缺少经验或实验资料时, 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建议可按表2预估。
在设计中, 根据需要加固的深度初步确定采用的夯击能。一般情况下, 对粗颗粒土可取1 000 kN·m/m2~3 000 kN·m/m2;对于细颗粒土可取1 500 kN·m/m2~4 000 kN·m/m2。
2.2 夯点的次数与遍数
夯点的夯击次数, 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 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击夯击能小于4 000 kN·m时为50 mm;当单击夯击能为4 000 kN·m~6 000 kN·m时为100 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6 000 kN·m时为200 mm;2) 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3) 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一般情况下, 砂性土为1遍~3遍, 黏性土为2遍~4遍, 最后一遍以低能量满夯1遍, 以加固表层松土, 对于渗透性弱的细颗粒土地基, 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
2.3 时间间隔
间隔时间取决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 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 对于渗透性较差的黏性土地基, 间隔时间不应少于3周~4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2.4 夯点布置与间距
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 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2.5倍~3.5倍, 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适当减小。对处理深度较深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 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 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2/3, 并不宜小于3 m。
3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某厂整个厂区为人工填土, 地质条件上部为5.0 m~7.5 m厚度不等的人工填土, 以工业建筑垃圾为主, 有少量的布条、钢丝、木块等, 此层土结构松散, 承载力仅有37.5 kPa, 并有较大的浸水附加沉降。下部土层为淤泥质粘质粉土和粉细砂透镜体薄层, 厚度为0.7 m~2.0 m, 土体结构较致密。卵石层埋深为5.7 m~17.4 m, 地下水埋深为5.1 m。
3.2 强夯设计与施工
强夯加固时采用锤重10 t, 单点夯击实验通过不同落距10 m和18 m, 不同夯次, 逐次测定夯沉量, 得到夯沉量与夯击次数的关系及夯沉量与总夯击能的关系。
本工程采用的夯击次数为12次。夯击后地面围绕试坑中心出现同心圆裂缝, 裂缝波及范围自夯点中心向外3 m~3.5 m, 夯坑直径达3.5 m~3.6 m, 据此判定采用夯点间距为3.5 m的方格网布置, 以保证强夯的挤密效果。因填土地基的天然湿度低, 不存在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问题, 故采用一遍夯击与顺次夯击的方法。对设备基础测定, 各夯点的夯沉量为120.5 cm~187.5 cm, 平均为148.3 cm, 表层经推平满夯处理后, 地面标高降低96.5 cm。
3.3 效果检测
采用浸水载荷试验, 压板埋深-1.5 m、在终止荷载300 kPa时, 其对应最大沉降量为8.13 mm, 远小于P0.02对应的沉降量13.96 mm。当压板埋深-3.5 m时的实验结果比例极限为440 kPa, 对应的沉降量为12.15 mm, 小于13.96 mm。由此可见, 将强夯法加固后的地基承载力定为300 kPa是安全的。强夯前天然地基100 kPa时浸水附加沉降为236 mm;强夯加固后在200 kPa压力下, 于地表1.5 m和3.5 m处的浸水附加沉降分别为1.5 mm和0.55 mm。可见夯后地基密实性提高, 透水性减小, 达到了预定效果。
4 结语
本文对强夯法加固地基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可以说强夯法加固地基的机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特别是饱和黏性土的加固机理, 目前还有很大的分歧, 今后我们要通过实践研究进一步认识它,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还要谨慎对待。
参考文献
[1]JGJ 79-200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2]陈希哲.土力学地基基础[M].第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地基处理手册》编写委员会.地基处理手册[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4]裴章勤, 刘卫东.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2.
[5]龚晓南.地基处理新技术[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 1997.
[6]孙文怀.基础工程设计与地基处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9.
应用机理 第11篇
关键词小儿泄泻小儿按摩治疗机理
小儿泄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综合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以夏秋季最高,临床表现以排便次数增多、便稀、甚则如水,夹有不消化的乳食及粘液为特征。常伴呕吐、发热,严重者可有轻度至重度的脱水和酸碱平衡紊乱。为小儿常见病,对健康威胁颇大。煎煮法制备汤剂口服是我国用药的传统方法,但“良药苦口”,要取得幼儿患者的配合较困难,往往采用灌服等强制措施,给患儿造成痛苦,剂量也难以准确,常影响临床疗效。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人们采用的捏脊疗法,确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现就其临床应用和机理讨论如下。
1临床应用
1.1捏脊疗法:李氏[1]治疗婴幼儿腹泻88例,从长强至大椎穴来回捏10次,然后用食中指、罗纹面揉按小肠俞顺时针、逆时针各5分钟,呕吐者加揉按脾俞2分钟,每日1次,3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1个疗程痊愈87例,占98.9%,好转1例。孙氏[2]治疗婴功儿腹泻147例,自长强穴至大椎穴由下而上捏5遍,后两遍在第1~3腰椎部向上重提3次,以发出响声为宜,最后以拇指指腹沿椎中上推两遍。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有效率为94.5%,贾氏[3]用捏脊为主治疗小儿腹泻,自大椎至肾俞穴往返3~5遍,再根据病情推上或推下七节100次,揉龟尾50次。若虚寒加推三关;属热者加退六腑、清天河水;虚热者加摩腹、揉脐、按百会、揉涌泉、拿三阴交、足三里等。结果:120例中,痊愈111例,显效4例,好转3例,无效2例。
1.2穴点按摩:朱氏[4]推拿阴阳面治疗122例小儿泄泻,痊愈90例,占75%;显效23例,占20%;好转5例,占6%;无效或治疗中断4例,占3%,其方法:属虚寒型者按摩腹部上中下三脘为主,顺时针为序。点颤神阙、气海、关元,点揉足三里、三阴交,而后从右至左横抹腹部,再从上至下反复几次;属实热型者推拿阳面背部自大椎至尾椎3次,并落脾胃俞、膈俞、八逷等穴,然后由尾椎推至大椎反复捻皮3次,根据病情对俞穴采用提拿法。两者结合而治,通常1~4次即可治愈。田氏[5]辨证分治小儿腹泻314例,结果:病例231例,占73.6%;好转76例,占24.2%;无效7例,占2.2%。方法:寒湿泻……开天门、分阴阳、推太阳;先清后补脾,清肝、清大肠、揉外劳、推上三关、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揉按足三里、揉按涌泉、按肩井。湿热泻……开天门、分阴阳、推太阳,清肝、清脾、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揉龟尾,推脊、揉按涌泉、按肩井。伤食泻……开天门、分阴阳、推太阳,清肝、先清后补脾,清大肠、揉按板门、运内八封、揉中脘、摩腹、揉龟尾电,捏脊,按肩井。脾虚泻……补脾肾、揉板门、运内八卦,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捏脊、按肩井。庞保珍等[6]治疗小儿寒泻166例,总有效率95.2%。其方法为由下至上推承山(又名后承山、鱼肚后水)100~200次,最后用力按压承山穴1~2分钟,一次推一侧即可,推至小儿头部稍有汗最好。再用常规手法拿肚角约3~5次,推三关100~200次,如此1天推拿1次,一般1次~3次即愈。
1.3小儿保健推拿法:贾淑华等则提出[7],小儿保健推拿法具有健脾胃,通络强体之效。笔者认为,对小儿虚证腹泻用之则尤宜。
2作用机理]
现代医学已阐明,人体的植物神经节、干,大部分分布于脊柱两侧,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有兴奋与抑制的双向调节性,对消化系统功能有重要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实验表明[8、9]捏脊能使大脑皮层植物神经活动过程得到改善,使消化液、消化酶分泌增加,血清蛋白含氧量增加,活跃造血机能,并能调节机体酶活力,改善小肠吸收机能。朱氏[4]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与改善免疫机制和胃肠机能、促进肠蠕动和吸收有关。董氏[10]认为按摩不仅能对局部起到治疗作用,并对脾胃起调整作用,从而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和排泄的功能,而且对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起到调整和促进作用,是整体疗法。其机理决不是局部受到机械刺激所致,而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反射性地提高某些防御机能,同时与经络的传导作用也有一定的关系。
3讨论
3.1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以患儿素体脾虚弱,复感外邪,内伤饮食多为见。《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诸法均注重调整脾胃而达到止泻目的。
3.2按摩推拿疗法操作简便易行,疗效较确切,安全可靠,无痛苦或少痛苦,具有廉、便、验的特点,既减少患儿服药痛苦,易取得患儿配合治疗。又可避免药物对胃液的刺激及胃液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从而更易达到满意疗效。更值得一提的尚有强身健体之功,可预防疾病。多方面地体现了中医的治疗特色。
3.3诸疗法虽有许多优点,但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而小儿的生理、病理和成人又不尽相同,因而尚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目前的报道,大多缺乏客观的科学依据,以临床观察为主要方法,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到目前为止,尚未确定应有的监控指标,对手法操作和疗效标准等尚无统一认识;三是小儿腹泻合并中重度脱水、酸中毒和严重电解质紊乱如低钾时,均未提及要配合输液和补充电解质,按摩推拿疗法是否适用于此类患儿,疗效如何,尚无明确报道;四是如何体现辨证论治精神。就目前的报道看,如协定方(穴)一方通治就未能体现辨证论治观点,而非协定方(穴)的辨证论治观点又不便于科研的进展、方(穴)的相对固定。也许,协定方的分型用穴该是其发展的方向。因而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注重统一操作和疗效标准,制订出相应的监控指标,搞好科研设计,把临床观察同实验研究结合起来,多科学多层次地开展研究,使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相信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江.捏脊治疗婴幼儿腹泻88例.浙江中医杂志,1988;(3):118
[2]孙玉成.捏脊治疗幼儿腹泻.山东中医杂志,1987;(3):51
[3]贾锐.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山东中医杂志,1983,(4):41
[4]闻正怡,等.朱金山推拿集锦.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3,72
[5]田快新.推拿治疗314例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观察.按摩与导引,1992;(1):27
[6]庞保珍,等.推拿治疗小儿寒泻166例.吉林中医药,1993;(1):26
[7]贾淑华,王丽霞,赵庆云,小儿保健推拿法.中医药学报,1999;(1):53[8]康秉学,等.小儿迁延性与慢性腹泻183例临床分析.陕西新医药,1986;(1):4
[9]冯泉福.医师临床经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536
应用机理 第12篇
关键词:水泥土,强度,深层搅拌桩,软土,承载力
引言
水泥加固土在加固软土技术具有独特的优点, 在软土地基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在实践中其加固效果有时候并不理想, 本文在研究水泥土的硬化机理的基础之上, 分析了影响水泥土强度的几种主要因素, 并介绍了先进应用较为广泛的深层搅拌桩法在实际工程中得应用。
1 水泥加固土的硬化机理
水泥加固土的强度来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水泥自身水化物的胶结作用和水泥水化时产生的Ca (OH) 2与土中的活性物质发生的反应所产生的物质的胶结作用。前者是强度的主要构成部分。因土的组成多种多样, 水泥的水化反应及水化产物也不尽相同, 即使加入相同的水泥掺量, 得出的结果却是不同的, 有的甚至相差甚远。多数学者在分析土对水泥加固土的影响时, 重点都是Ca (OH) 2与土中的活性物质的硬凝反应而忽略了土本身的影响, 这在科研上显然是不客观的。
1.1 水泥加固土的硬化机理及分析
水泥在与土拌合后, 因土中含有水分, 水泥中的矿物质会和水发生反应, 同时会分解出氢氧化钙, 即水泥的水化硬化过程。部分水泥水化产物填充于水泥土的空隙之中, 约束土粒达到加固的效果。另一部分则与土中的活性物质作用, 使土团结, 提高土的强度, 其中以硬凝反应尤为重要。
水泥土中的水达到Ca (OH) 2的饱和或过饱和状态是水泥土硬化达到最佳状态的条件, 但在水泥土中, 通常Ca (OH) 2是不饱和的, 因为水泥的水化产物不仅以Ca (OH) 2形式存在, 还以Ca2+、Ca O和OH-等多种形式存在, 在产生水泥水化产物的同时, 土体也大量吸收或损坏Ca2+、Ca O和OH-。由文献1实验得出土样在与Ca O拌合几分钟至几小时内, 就可以吸收土样重量3%的Ca O[1], 同时土质胶体部分所吸附的H+, Al3+, Na+, K等阳离子会与Ca2+和OH一进行反应, 降低孔隙水中得Ca2+和OH-的浓度。而通常加入水泥土产生的水化物不能满足土对Ca (OH) 2的要求。文献2的试验结果也表明:水泥土中孔隙水中的OH一浓度仅为水泥浆的1/3~1/13, Ca O浓度仅是水泥浆中的1/3。此外, 一个月后土中活性物质将与Ca (OH) 2进行硬凝反应, 还将继续消耗大量的Ca (OH) 2[2]。
土颗粒对Ca2+, Ca O和OH一的吸收或损耗, 决定于土的结构和胶粒的粘土矿物成分[2]。土不一样, 其粘土矿物成分和含量不相同, 则吸附或损耗Ca2+、Ca O和OH-的量就不同, 这也是前述即使加入相同的水泥掺量, 强度也不尽相同的原因。
2 水泥加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影响因素
2.1 含水率
水泥土在水化反应等过程中, 其中部分自由水会以结晶水的形式被固定下来, 含水率会比原来土中的低, 且随着水泥掺量比增大其降低率增加[3]。
2.2 重度
因灌入的水泥浆与天然软土的重度差不多, 所以水泥土的重度与原来土样差别不大, 说明用水泥浆加固软土时, 不会对下面未加固部分不会产生大的附加荷载, 也就不会产生大的附加沉降。
2.3 孔隙比
水泥的粘结作用使土粒团结, 减小了孔隙比, 有实验结果得出, 孔隙比随着水泥掺量增加而减小。
2.4 抗剪强度
实验3得出:水泥抗剪强度随龄期增加而增加, 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 而无侧限抗压强度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 则抗剪强度与无侧限抗压强度成正比关系。
2.5 无侧限抗压强度
通常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比天然软土的大几十到几百倍。水泥土变形特征随强度的不同介于脆性体与弹性体之间[3]。当外力达到极限强度时, 水泥土很快会出现脆性破坏, 且破坏后残余强度很小, 在受力小于极限强度时, 水泥土则变现为塑性破坏。
影响的因素:水泥掺量、水泥标号、龄期、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外掺剂、养护条件及土的性质等。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有
(1) 土中有机质含量
天然土中有机质使土壤具有较大的水容量、塑性、膨胀性和低渗透性, 并使土壤具有酸。它们都会阻碍水泥的水化反应, 影响水泥土的固化, 降低水泥土的强度。
文献得出:土中有机质影响着试样的微观结构特征, 有机质含量越高, 试样结晶程度越低, 颗粒越细小, 结构也越松散;反之, 经水泥加固后结构较致密, 水泥结晶较明显, 结晶物质连接了土颗粒, 从而提高了水泥加固土的强度[4]。有机质含量越高, 力学性质越差, 说明了有机质对水泥加固软土效果的影响。
(2) 龄期
水泥土的强度随龄期增长而增大, 且龄期超过28天后还有明显增长。据电子显微镜观察, 水泥和土的硬凝反应需3个月才能充分完成。所以《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建议以龄期T=90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水泥土的强度标准值。但在工程实践中, 由于多数工程施工工期原因, 90d龄期的标准强度检测给室内试验和现场检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是根据短龄期 (7d, 28d) 的试验、检测数据, 按照强度增长规律推测90d的强度[5,6]。
(3) 水泥强度
水泥标号越高, 强度越大, 对土的粘结力就越强。水泥土的强度与水泥强度成正比, 随水泥标号增加而增加。
3 深层搅拌桩在实际中得应用
3.1 工程应用
深层搅拌桩是用水泥作为固化剂, 在地基深处通过机械搅拌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搅拌, 有水泥与软土之间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 事软土称为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水泥加固土, 从而提高地基的强度和增大变形模量。深层水泥搅拌桩可以用于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沉降量、提高边坡的稳定性[7]。
(1) 防渗作用
水泥土反应形成一种独特的水泥结构, 具有一定的强度, 且反应形成的水泥加固土的结构能大大改变原结构的渗水性, 其渗透系数一般比原状土降低约10-2。其渗透系数的变化与水泥的掺量成反比, 而水泥土的强度则与水泥掺量成正比。这说明了加固的时候混合越均匀, 泥土粉碎的越小, 则水泥与土混合的月均匀, 加固的效果更明显, 土的防渗作用改善的越好。
(2) 改善软土地基
水泥加固土是改善软土地基的有效的办法,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从而增强横向抵抗力和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加大软土基础的固化率。
4 结语
水泥加固土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作用, 使土团结, 提高土的强度, 广泛用于加固软土地基, 且其生成的独特的水泥结构渗透系数降低, 可以起到防渗目的, 在工程实践中常用深层搅拌桩方法加固土样, 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Diamond S, et, al, Me chanisms of soil-lime stabilization[J].public Roads, 1996
[2]黄新, 周国钧.水泥加固土硬化机理初探[J], 岩土工程学报, 1994
[3]黄严.水泥加固土性能及其影响因素[J], 2007
[4]陈惠娥, 王清, 许晓慧.不同有机质含量水泥加固土微观结构分[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9
[5]基于水灰比准则的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预测[J].山西建筑, 2013
应用机理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