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艺术存在方式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艺术存在方式范文(精选4篇)

艺术存在方式 第1篇

一、音乐存在方式

关于音乐的存在方式, 可以、而且也应当有多种认识角度。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讲, 音乐的存在方式问题, 不仅是音乐美学要研究的问题, 并且也是整个音乐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问题。只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 理所当然地要由音乐美学来承担。修海林、罗小平所著的《音乐美学通论》中提出音乐存在方式包括形态、意识、行为三个方面:1.音乐的形态的存在是指物理声学意义上的音响形态和附有某种音乐观念意识的物化形态。2.音乐的意识 (观念) 的存在既是内化的存在, 也是外化的存在。内化的存在是指音乐在人的内化了的心理结构中的存在, 外化的存在是指音乐的意识可以借助于音乐的物化形态 (如文本) 这一载体, 以符号化 (或者以某种科技手段对相关信息以纪录) 的方式, 经必要的解读、播放等手段而外现出来。3.音乐的行为的存在主要指音乐技术上的操作行为和所有与音乐活动相关的参与行为。[1]

那么是什么构成音乐的存在?我们往往只注意到音乐形态的存在, 似乎形态的存在便是音乐存在的一切。当然, 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最重要的区别, 就是它是“听”的艺术。但是, 讲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并不意味音乐只是音响及其运动形式的存在。一个简单而不容怀疑的问题是, 如果音乐仅仅是音响的存在, 那么只要从形态入手, 就能解释和说明与音乐的风格、意义, 包括其分类、功能等等有关的一切问题, 而这些恰恰是办不到的。也有人把可听的乐音的形态存在视为“音乐”, 而将与此相关的存在 (例如音乐的行为、观念) 视为“音乐文化”。这其实是一种割裂事物整体关系的思维方式。若如此, 不仅音乐专业中唯有“玩音响”的人才是音乐家, 其他诸如作曲家似乎其工作仅仅是在乐谱上创作一种代表音响而非音响本身的符号、指挥家似乎其工作仅仅是借助于某种“体态语言”对音响作出解释、音乐学家似乎其工作仅限于借助一套概念体系对音响以分析, 并且, 在“转瞬即逝”的音响运动过程中, 由于排除了音乐观念的存在 (包括音乐的记忆等心理活动) , 于是乐音及其运动形式也变成了一种物理化的、在时间过程中存在着的每一个音 (或复合音) 的“点”。这种理论显然太过狭隘了。因此, 我们应当从分析构成音乐存在的形态、意识、行为三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着手, 由此认识音乐的完整存在。

(一) 音乐行为存在与音乐形态存在的关系

音乐的行为决定音乐的形态特征, 这样的例子, 在反映劳动生活的民歌中是最多的, 其中又以行为与节奏的关系最为密切。例如船工的劳作节奏与船工的号子节奏等等。这类民歌的产生和形态特征的构成, 是离不开行为的存在的。这是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讲音乐行为的存在对其形态存在的制约作用。从传播学的意义上讲, 当这类民歌脱离原生性的生活空间, 被用于诸如音乐会的演唱这类音乐行为时, 由于行为方式的改变, 原来的形态或多或少也会改变, 虽然原来的生活行为仍然会成为表演中音乐形态特征 (如节奏) 表现的某种约定, 但是实际上, 从对这些民歌以记录、整理乃至演唱方法的改变, 其形态特征便会在创作、演唱的不同过程中有所改变, 有些变动甚至是相当大的。如果不了解音乐行为方式的变化, 原生性曲调形态变化的原因与不同的存在特征, 也就得不到合理的解释。

音乐的存在, 是一种动态的存在, 是在事物运动中的存在。就音乐行为对音乐形态的作用而言, 可以从发生学的角度, 也可以从传播学的角度去认识。从发生学的角度看, 一些音乐的产生, 其形态特征离不开与其相伴的文化行为的存在, 两者关系不可分隔、直接相关。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音乐行为对音乐形态的制约、决定作用, 也可以从参与行为和操作行为的不同角度去分析。又由于音乐的存在不仅有其整体存在的动态性, 其存在本身一刻也离不开行为的参与, 尤其是音乐形态“转瞬即逝”的动态存在, 更是一刻也离不开操作行为的支持。因此, 音乐形态表面上的独立性, 实际上是以多种音乐行为的支持才得以存在的。另外, 在许多情况下, 文化宗教行为、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科学水准、社会人文环境的的改变, 都会使音乐形态、风格发生变化。

(二) 音乐意识 (观念) 存在与音乐形态存在的关系

在音乐创作中, 音乐观念对音乐形态的作用, 是许多专业作曲家给以强调的方面。有的当代作曲家甚至将观念的存在强调到最为重要的地步, 认为“当代作曲家在创作上遇到太多的问题, 可惜不少人把焦点对准了技法, 其实, 对一个作曲家来说, 最重要的乃是观念美学观、创作观!我们会看到:同样的技法被不同观念的作曲家运用, 会产生巨大的差别。其实从根本上讲, 技法是作曲家基于某种观念去探求、创造, 从而产生和发展的, 即观念左右技法的产生和发展, 当然反过来, 技法又为树立、佐证某一观念服务”。[2]

而且, 在不同音乐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音乐形态、风格的差别, 也经常同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音乐的音调变化, 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手段。但是在不同民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对音调的运用, 却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许多地方的民族音乐中, 对每一个音的运用, 习惯于加上声调、声腔的变化。这其中往往是既有地方语言声调、也有音乐声调使用上的习惯。而在一个实际上是非常特殊的而非普遍的系统 (如欧洲专业音乐中) , 就经常是将这种构成丰富音乐风格特征的声调、声腔抹掉, 虽然它也在每一个音位的相对颗粒性基础上, 于演奏中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审美趣味。但是近于盲从地用这一标准来化掉一切不合于这种审美观念的乐音形态及其表现方式时, 则会成为一种错误的音乐审美观念。

在对音乐节奏形态的理解上, 欧洲专业音乐在观念上强调的均分律动与中国古琴音乐观念上认可的非均分律动, 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 古琴节奏的非均分性, 由于更能相应于人的心理活动, 所以才能成为一种更为自娱性的乐器。其节奏形态的随意倒是更为符合其人文观念。

(三) 音乐意识存在与音乐行为存在的关系

任何一种音乐行为, 都有一定的观念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和支持的作用, 区别只是这种观念表现得明显与否。其中既会是音乐审美观念、也会是文化观念在音乐审美活动中起着作用。任何一种音乐的观念意识, 都是在音乐活动中形成的, 其中也自然有音乐行为对音乐观念, 包括音乐审美观念的作用。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 观念意识一旦形成, 便会对行为的影响经常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 歌唱构成其生活的重要内容, 并且在一定的生活行为方式中代代相传。例如, 在侗族的生活中, 唱歌的行为是与侗族人对音乐功能的认识, 包括对音乐审美功能的认识分不开的。“人们喜庆节日, 以歌相贺;男女相恋, 以歌为媒;生活劳动, 以歌传言;丧葬祭祀, 以歌当哭;叙述侗史, 以歌相传。饭养命, 歌养心’成了侗家的至理名言。人们唱道:旱田种谷, 水田种禾, 侗家人人会唱歌。’侗家把唱歌与种田、吃饭看得同样重要, 因此处处有歌, 事事用歌, 人人会歌, 善歌者倍受尊重”。[3]

这些叙述, 集中反映了在侗族音乐生活中已经形成的音乐文化观念对其音乐行为、甚至音乐审美意识的影响。

二、音乐作品存在方式

波兰现象学派哲学家、美学家茵加尔登的《音乐作品及其同一性问题》, 是第一部对音乐作品存在方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专著。其思路正是探索在音乐作品的一系列侧显方式即不同现象中隐蔽着的“同一性”。他认为:音乐作品诞生于人的头脑之中, 首先就存在于作者的头脑之中。作品的继续存在依靠一种物质基础, 对文学来说是印在纸上的字母, 对音乐作品来说就是印在纸上的乐谱。作品的物质基础保证读者和听众能够重新建构作者的意图, 译解可以感知的符号并且获得这些符号所确定的意义。于是, 音乐作品成了“放在乐谱中的创作”, 就成了存在于乐谱之中的音乐作品。“那些有时的确是通过音乐作品演奏而表现出来的作曲家或演奏家的感情或其他心理状态”属于“音乐作品的非声音的成分和因素”。忠实地重建作曲家意图的、有创造性的演奏, 足以成为音乐作品的合法载体。音乐作品也存在于这种演奏之中。当然, 这不是指任何一种演奏。同样的情况, 也发生在作品与听众的关系之中, 能够重建作者意图的创造性的欣赏, 能够使音乐作品进入听众意识之中, 进入社会意识之中。

这样分析的结果, 在所有的这些地方, 音乐作品都曾经存在过, 当然是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过。在这些不同的侧显方式中, 贯通着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线索, 在这里就存在着音乐作品的同一性变化着, 但仍然是这一作品。

茵加尔登的结论是:音乐作品不是“物质的客体”, 也不是“观念的客体”, 而是“纯意向性对象”。他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对“观念的客体”与“纯意向性对象”作了区分:前者产生之后就不再变了, 后者则要发生变化。

这里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观察存在方式:一是从纵向的继时性方面来看;二是从横向的同时性来看;三是从纵深方向即深浅程度的方面来看。

(一) 纵向的继时性方面

从纵向的继时性方面来看, 即从一个作品的诞生到流传的先后顺序来看:最早产生的是音乐作品在作曲家头脑中的存在方式, 它是原始的存在方式, 是一种观念的、潜在的也是完整形态的存在方式。在头脑中, 作曲家在自然反映的表象基础上创造性地完成了向“人心营造之象”即艺术意向生成的转变。作曲家已经在内心听觉中听到了具体的感性音响。斯特拉文斯基就曾说, 他是在内心听觉中“听到了《春祭》”, 才把它写出来的。

其次是乐谱上的存在方式, 人们就叫它音乐作品了, 杜夫海纳说“作品作为感觉的一种永久可能性而存在着, 然而, 因为感性整体依据一种观念而组成, 人们也完全可以说它仍然作为观念存在着作品只有一种潜在的或抽象的存在, 一种充满感性、可供下次演出的符号系统的存在。”[4]这种存在方式本身的局限性是明显的, 它不可能把作曲家头脑中听到的音响感觉全部表示出来, 只能表示其基本面貌, 特别是很难把音色的感觉传达到位。迄今为止, 记谱法还是一种不够完善的符号系统, 而要解读者的想象力予以填充。

其三是音乐表演的存在方式, “作品呈现于知觉。它必须

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

陈婧 (重庆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室400047)

摘要:员工离职问题在企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核心主力员工的离职会对企业造成较大损失。对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有利于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员工的离职问题加以合理管理。

关键词:离职意向;核心主力员工

在现代企业经营理论中, 有一个著名的“二八定律”[1], 说的是就个人对企业贡献而言, 常常是20%的人做出了80%的企业效益。显然, 这“20%”就是企业的核心员工, 例如专家级的技术研发人员、掌握大量客户资源的销售人员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核心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他们的去留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大小, 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深入人心的今天, 员工由于种种原因频繁跳槽, 因此如何能有效减少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的离职是每个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 离职意向的含义

黄培伦, 田在兰 (2 0 0 6) 指出, 离职意向 (t u r n o v e r intention) 是指员工所产生的离开组织的想法或者意愿;离职行为 (actual turnover behavior) , 是指雇员事实上离开组织的行为[2]。Mobley (1978) 等多位学者认为行为的直接前因是意愿, 因此对员工离职意向加以研究探讨有利于观测员工是否会发生离职行为[3]。

2. 研究方法

2.1被试的选择

本次研究选取对象180名, 其中男性70名, 女性80名。

2.2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翻译的“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问卷, 对180名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该问卷包括年龄、性别、职位、单位以及工作的满意度、工作意义、工作的可替换性、自我效能、组织承诺、自主性与离职意向这十一个因子, 共29道题目。

2.3统计方法

问卷记分采用了利克特5分等级量表法, 由“5分”到“1分”, 分别表示为“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符合”、“较不符合”、“很不符合”。应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出工作的满意度、工作意义、工作的可替换性、自主性、自我效能、组织承诺这六个因子与离职意向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回归分析, 得出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分析不同性别员工离职意向间有无显著性差异;使用单因子方差经过表演才可以说从潜在存在过渡到显势存在”。[5]“作品是不能归结为表演的, 但是只有通过表演它才能被人理解”。[6]“表演是要创造的, 演出就是一种创造”。[7]所以人们称之为二度创作。二度创作必须受一度创作的制约。参与二度创作的又是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人, 他们各有自己的解读与创造。表演者接受的是乐谱的暗示式的指令, 必须经过译码, 然后进行新的编码并付诸实际操作, 以实现作品的活生生的存在状态。

其四是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 (三度创作) , 它是从显势存在获得信息, 却又发生向潜态存在方式转化的过程。

(二) 横向的同时性方面

从横向的同时性方面来看, 艺术作品在历史中先后产生, 产生之后成为不同的派别, 并列地存在于我们面前。由于这些派别的美学观不同, 价值追求不同, 其具体作品的存在方式也就不同。一类是集创作、表演、欣赏于一身的音乐作品, 通常人们认为民间音乐即属此类。另一类则是专业音乐家创作的音乐, 其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派别。例如18世纪的广义的西方古典乐派, 其存在方式与“理性主义美学”相关联, 其价值追求表现为崇尚人文主义的理性, 先是追求形式完整, 至维也纳古典乐派, 发展到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平衡, 讲究表达感情的分寸感。其音乐作品属于深层模式一类。19世纪的浪漫乐派, 其存在方式与“感情美学”相关联。主张内容决定形式, 内容突破形式, 追求淋漓尽致地揭示感情。属于另一类深层模式, 其意义主要在于感情质量。19世纪末兴起的印象乐派, 其存在方式与“形式美学”相关联, 其价值追求在于艺术的形式美的独创性, 属于反传统、反功利主义、反深层模式一类。印象派的代表德彪西接受了美术界印象派的艺术观点。美术界的艺术家们认为, 艺术家的任务和价值所在, 就在于创造一个艺术世界, 其艺术上的创造性即是本质, 换言之, 其题材即是内容, 现象即是本质, 根本不存在深层内涵。20世纪的新维也纳乐派, 以“表现主义”为其美学特征, 这一乐派的作品以“哲学的艺术”面目区别于传统的“美的艺术”。这一派也反传统、反功利性, 却向深层模式回归, 其价值追求主要是表现观念、理念或称人生哲学。20世纪50年代以来, 新维也纳乐派的传人们的创作, 主要是追求新奇。另外还有新古典主义、新浪漫主义等派别, 这些派别之所以称为“新”, 主要是带着最新技法的成果实现向传统的回归, 呈螺旋形上升势态。

如果我们不区别不同派别, 只用一种固定模式去套对象, 就必然出现误差。杜夫海纳就误解了印象派的作品:“当我听德彪分析, 研究不同年龄、不同职位的员工其离职意向间有无显著性差异间[4]。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为了研究性别对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 把男性被试记为性别1, 女性被试记为性别2, 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其结果表明:男性M+SD=3.09+1.48, 女性M+SD=2.71+1.50。可见, 性别对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不明显, 计算结果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把被试按年龄大小分成了3个组。其中, 22岁到30岁命名为年龄组1;31岁到45岁命名为年龄组2;46岁到53岁命名为年龄组3;把工作的满意度、工作意义、工作的可替换性、自我效能、组织承诺、自主性与离职意向这7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变量a、b、c、d、e、f、g, 对各年龄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各年龄组在因素b、c、e、f、g上都存在有显著性差异。年龄组2的离职意向显著高于年龄组1、3的离职意向, 其离职意向平均值为3.37, 表明31到45年龄段是员工离职的高峰阶段。

为了研究职位对离职意向的影响, 研究把150名调查者按职位的高低分成了低、中、高三类, 分别代表普通员工、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中普通员工51人, M+SD=2.94+1.47;中层管理者61人, M+SD=2.79+1.44;高层管理者38人, M+SD=2.98+1.64。结果表明:这三个组的离职意向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F=0.24, P=0.79) 可见, 职位高低并不是影响离职意向的主要因素。

对影响员工离职意向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 这六个因子与离职意向间呈现负相关, 其相关系数都较高, 说明这六个因素对员工离职意向影响较大。其中, 组织承诺对员工的离职意向影响最大。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六个因素与员工离职意向间是否存在有因果关系, 对其采取了回归分析的方法。根据方程的容忍度 (小于或等于0.05) 要求, 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只有f、c、b三个因子。其结果表明, 组织承诺、工作的可替换性、工作意义这三个因素为影响员工离职意向的原因。建立的回归方程为g=8.60-0.67f-0.28c-0.12b。

4. 结论

在本研究中可以得到以下几条结论:

4.1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工作意义、工作的可替换性、自主性、自我效能和组织承诺与离职意向间存在相关, 这六个因素对员工的离职意向会造成影响。

4.2组织承诺、工作的可替换性、工作意义三个因素是员工西的《大海》时, 这时显示于我的是像大海的本质一样的某种东西它的情感本质。”[8]这里是用感情美学的眼睛去观察一种反对情感美学的音乐作品。其实这里需要的正是“静观”即欣赏其艺术上独创性, 而不是去寻求它的深层内涵。印象派的音乐是冷静的, 他们并不追求深层内涵。

(三) 纵深方向即深浅程度方面

从深度层次上看, 同一作品本身就具有不同的层次。茅原先生在《未完成音乐美学》中把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分为四个层次:1.音乐所关联的对象的客观物象的层次, 例如作品的生成过程与大海、草原、“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之类相关联的“题材”层次。2.音乐所关联的艺术家的立场和态度的层次。亦即思想感情的层次, 思想表明立场, 感情表明态度, 或者说通过感情以表现思想的层次。3.精神气质的层次。4.创造主体的才能、经验、技巧和劳动态度的层次, 亦即形式美的层次。有的作品层次多些, 有的作品层次少些, 这都属于其存在方式的客观性。概括地说, 表达思想感情的作品属于深层模式一类, 否则就属于非深层模式一类。对于深层模式的作品, 表演者如果较少地揭示了层次, 就降低了表演质量。如果要在非深层模式中寻找深层意义, 则难免陷入主观臆断。

总之, 我们只有深入研究音乐与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 充分体现其自身最本质的特性, 也就是说, 只有当音乐创作者及表演者在音乐创作中真正遵循其本质特性时, 音乐及音乐作品的特殊表现力才会充分发挥出来, 体现出它的独特艺术力量, 获得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修海林, 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版, 271-273页.

[2]金湘.《空、虚、散、含、离——东方美学传统在音乐创作中的体现与运用》.载《人民音乐》1993年第2期.

[3]参阅《民族音乐论文集》, 第268页.王承祖《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的天才创造》.

艺术、科学还是生活方式? 第2篇

Food Science

Spinach may not give you 1)Popeye super strength, but nutrition researcher Joshua Bomser discovered that the 2)pigments that make leafy greens green could help to protect our eyes from the damaging 3)ultraviolet rays of the sun.

“Our study showed that the plant pigments could reduce ultraviolet-induced damage in the 4)lens of the eye.”

UV light damage to DNA and the lens can cause

5)cataracts, the gradual clouding of the lens and blurring of vision. Bombser and his colleagues at Ohio State University treated human lens cells with the green plant pigments known as 6)carotenoids.

“Carotenoids are plant pigments that are found in nature and found in many fruits and vegetables that we consume.” As they reported in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they found that compared to untreated cells the pigments prevented a lot of UV-induced damage.

Columbia University 7)ophthalmologist Lllama Allaswad, says their work is very promising. “I do think we need further studies and further 8)clinical trials to evaluate the benefit.”

Bomser’s next step is to see if a diet of leafy greens can protect animals from cataracts.

Meanwhile eating plenty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ourselves won’t do any harm.

饮食科学

菠菜或许不能给你“大力水手”一样的超人力量,但是营养学研究者Joshua Bomser发现,使绿色植物变绿的色素有保护人类眼睛不受太阳紫外线侵害的作用。

“我们的研究表明,植物的色素能够减少紫外线给眼球晶状体带来的损害。”

紫外线给DNA和晶状体造成的伤害可能导致白内障,即晶状体逐渐浑浊和视觉日益模糊。在俄亥俄州立大学,Bomser和他的同事们用一种绿色植物的色素——类胡萝卜素来治疗人类的晶状体细胞。

“在自然界和我们日常摄入的水果蔬菜里,类胡萝卜素都是广泛存在的。”他们在《营养周刊》中提到,通过和未被治疗过的细胞作比,他们发现植物色素确实能够大量减少紫外线对晶状体的伤害。

哥伦比亚大学的眼科医师Lllama Allaswad表示,他们的工作是很有前景的。“为了确切评估出(植物色素的)益处,我认为我们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及更多的临床试验。”

Bomser的下一步计划是探究食用绿色植物是否能保护动物不患上白内障。

同时,食用大量的水果和蔬菜对我们人类自己来说,自然是不无裨益的。

Discussion 讨论区

Fiona: Hey, I’ve been thinking seriously about becoming a vegetarian. I’ve got some friends from Yoga class who eat only fruits and veggies, and they say that their low-cholesterol diet really keeps the body and soul purified. Plus it’s a great method of weight-control! What do you think?

Michael: Well, there are definitely pros and cons to being a vegetarian. Different fruits and vegetables contain various vitamins, and so provide a general boost to the human immunologic system. A diet based on plant life can also help with the prevention of heart disease, diabetes, and even cancer.

Fiona: Wow! I didn’t know that. That’s really great!

Michael: But being a vegetarian isn’t all it’s cracked up to be. Many vegetarians say that they don’t feel full without a dish of meat or fish at least once per day. Many nutritionists agree that eating fruits and vegetables alone is an incomplete diet, making your body feel unbalanced. This can lead to a general feeling of being unhappy, and there are many reports of a frequent feeling of isolation and depression amongst vegetarians.

Fiona: Well, I’m sure I can deal with that. I just think it would be great to teach my kids that they should have a general respect for life; a great way to do that would be to teach them that they shouldn’t kill animals for food.

Michael: If it’s your kids that you’re worried about, then you may want to avoid vegetarianism all together! According to some research, animal fat is a key ingredient to producing hormones important to a child’s growth. The protein from animals also stimulates brain development.

Fiona: Well, I guess there are pros and cons to everything! Perhaps I’ll eat mostly fruits and vegetables, and some occasional meat, but not too much!

菲欧娜:嘿,我最近一直在很认真地考虑,是不是要做一个素食主义者了。我有好多正在练习瑜珈的朋友都只吃水果和蔬菜,而且他们说这种低胆固醇的饮食可以净化身心。另外呢,这还是一个绝佳的体重控制法!你觉得呢?

麦克尔:嗯……是不是要做一个素食者,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不同的果蔬蕴含了不同的维生素,自然也是有益于人体免疫系统的。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也能帮助预防心脏病、糖尿病,甚至

癌症。

菲欧娜:啊!我以前还不知道呢。实在是太棒了!

麦克尔:但是呢,绝对的素食也不见得就一定值得推崇。好多素食者也说,一天内要是完全不吃肉或者鱼,他们也会觉得没有吃饱。很多营养学家表示,纯粹进食果蔬食物是不完整的饮食,是不能保证均衡营养的,有时还会使人情绪低落。还有不少报道说,素食者时常会产生被孤立和沮丧的感觉。

菲欧娜:噢……我肯定应付得来的。我只是希望能传达给我的孩子们一种广义上的对生命的尊重。而其中一种有效方法,便是教育他们不能为了自己充饥,就去屠杀其它动物。

麦克尔:倘若仅仅出于你对孩子的考虑,那或许你还是放弃素食主义吧!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孩子来说,动物脂肪是促进人体激素形成的一种关键养分。而且动物类的蛋白质也会刺激大脑发育的。

艺术存在方式 第3篇

一、音乐的存在方式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在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也都有自己表达意象的手段。绘画通过色彩和线条体现意象;舞蹈通过肢体动作体现意象;文学通过字、词、句体现意象。而音乐呢?

音乐看不见摸不着,不占空间。音乐是精神生活的产物,通过音响被表达出来,通过CD等音像制品被记录下来。

在音乐之中,声音并非自然的,而是通过人的创造产生的,这样的创造形式具体表现为音响。不管是什么作品,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创作思维。如果你说我论述的是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那就大错特错了。随意发出的声音不是音乐,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有自己的表现手段。音乐意象的塑造,同样也是以音为材料构成的。这好比随意动作的舞动不是舞蹈,随意的涂抹不是绘画,随意的文字拼贴不是文学。音乐也同样如此,作为一种艺术,凝聚了作曲家的智慧。

音乐和音乐作品最大的区别就是,音乐作品具有语义性,而音乐不具备。音乐的声音倘若仅仅限定在艺术的范围之内,那么它本身绝不会有像语言那样十分确定的含义,它们是非语义性的。音乐作品作为作曲家的创作,包含的不仅是思想情感,还有曲式、和声、调性等,这些都是音乐作品的语义,好比文学中的标点符号和段落,这些语义性的音乐作品,是音乐所不具备的。

那么音乐究竟存在于何处?音乐作品不像文学作品或者美术作品,只要创作完成便可供人们欣赏。音乐作品必须通过表演这一环节传递给欣赏者。我们欣赏音乐,必须一步一步踏踏实实欣赏,才会给我们留下一个整体印象。

于润洋先生曾说:“音响结构之所以能够表达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那就是这二者都是在时间中展示和发展,在速度、力度、色调上具有丰富变化的、极富于动力性的过程。”人们通过听觉来感受音乐,并通过整个身心去感受和认识、体验和表现生活。在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中,音乐家是把个人的多方面的感受,通过形象思维凝聚为听觉意象,然后用具体的音响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说,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接受的是听觉的刺激,却能够产生通感。

二、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

说到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更多地要上升到哲学角度来谈。如前段所说,音乐看不见摸不着,那么音乐就应该是意识而不是物质?那就错了。前文也提到,音乐是一种精神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产品。它借助声音这个物质载体,并以精神性的审美信息为核心的方式存在。

那么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就是看音乐作品是如何存在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作为我们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些事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他们的现象,也就是当它作用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之内所产生的表象。”那么就是说,存在于意识中的消融对象自身有的现象,对象则是人类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存在决定意识的现象、存在于头脑之外的现象,进入人头脑中的表象和理性分析在现象学里同样重要。

所以说,音乐作品就是“音乐意象的物态化的存在方式”。音乐作品是精神上情感与理性共同建构的结果,其意象本身则潜在于艺术作品中。康德有两种直观:经验的直观和后天的直观。经验的直观指的是纯粹去观察对象的形式,而后天的直观指的是从感官而言的,指的是思维。

作曲家就是通过这种直观地、感官的、表象的和理性的思考及分析后创作出音乐作品的。我们以变奏曲为例。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从古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到近代的装饰变奏曲和自由变奏曲,所用的变奏手法各不相同。有的作曲家还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一段变奏。保持原来的旋律,而变化音乐语言中其他因素的变奏手法少则数段,多则数十段。若只改变某一要素:和声、织体、调性等,这就是小的干扰引起的震荡。

以优雅单纯的方式存在 第4篇

独居同时也是很考验人的,尤其是对于女人。资金的投入首先必不可少。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台好音响无论如何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是最好的温泉浴和麻醉剂,可以涤尽空中的浊气。最抽象的音符,却蕴含着最宽广的希望、最贴切的慰藉、最温存的关爱。让倾心的音乐自由无拘地流泻在自我的空间,正是独居生活的光与美之一。至于其它,电视、电话、空调、豪华装修、漂亮家具,则可有可无。四面白壁、一张塌塌米、一方小餐桌、几个藤箱、几块布艺软垫、一瓶花草、一盏明灯,也可以成就一个温馨的家园。

因为事事须亲自打理,无所依赖,因此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成为检验是否胜任独居生活的重要指标。各种平时不屑一顾的雕虫小技,此时学得越多越好。因为一旦下水道堵塞电闸跳掉蟑螂出现,没人再来看你的脸色听你的尖叫。一切全靠自己搞掂。而独居生涯最大的考验还在于,你是否能够与寂寞对话。你必须有一颗有力的心、一种坚韧的自我肯定,在经世后的苍茫与务实里,依然保有宁静、灵性、锐气和想象力,唯有它们,能造就独居的诗意与馨香。

比起那些从工作单位到家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过群居生活的人,独居女人身上更多地散发出一种自爱自怜的芬芳。这种自爱自怜并不完全是内向幽闭式的。事实上,无论是生活实务操作还是精神人格层面,独居者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优势。独居生活优美与艰辛并存、单纯与繁琐同在。

艺术存在方式范文

艺术存在方式范文(精选4篇)艺术存在方式 第1篇一、音乐存在方式关于音乐的存在方式, 可以、而且也应当有多种认识角度。从最基本的意义...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