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长寿研究的新发现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21

长寿研究的新发现(精选9篇)

长寿研究的新发现 第1篇

1964年,加拿大学者H.R.Eisenhaner首次使用Fenton试剂以OH的强氧化性处理苯酚废水和烷基苯废水获得成功,1968年用Fenton试剂氧化去除城市污水中难降解的有机物又获成功,1980年采用UV/Fenton系统成功的处理TNT废水,继后日本报道采用Fenton试剂加曝气系统对甘醇废水进行预处理然后接活性污泥法可使废水的COD值下降99%。从此以后一直被广泛应用到各种有机废水的处理中。

笔者在用Fenton试剂处理有机废水时发现,向加入过氧化氢的有机废水溶液(p H值调节至3)滴加硫酸亚铁溶液时,产生的气体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腥臭味),与臭氧的气味相近,由此做出推断:在Fenton反应中,当Fe2+滴加到H2O2中时,产生的气体混合物中可能有臭氧存在。为了做进一步的分析与验证推断的正确与否,首先我们看一下Fenton反应的机理

1 Fenton反应机理

1.1 Fenton反应机理现有理论

Fenton试剂的研究大多停留在Fenton试剂实际应用方面,有关Fenton试剂反应的详细机理尚缺乏深入系统地研究,对于Fenton反应机理的争论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集中反映在过程中是产生以OH自由基或烷氧自由基为主的氧化物种还是产生以铁为中心的高价铁瞬态物种两种理论。1934年Harber和Weiss提出,在Fenton体系中羟基自由基(OH)是反应中间体,而且OH有较高的氧化电位,Eφ为2.80V[3]。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顺磁共振(ESR)的方法,以DMPO(5,5-dimethyl-l-pytroline)作为自由基的捕获剂,研究了Fenton反应中生成的氧化剂碎片,成功地捕获到了羟基自由基的特征信号,并提出了高能的自由基和氧化剂的产生机理[4]。这也是Fenton反应比较成熟的机理论断。这一理论提出的同时,也验证了羟基自由基(OH作为反应中间体的存在[5]。Fenton试剂在反应中确实证明有羟基化作用[6],所以Harber和Weiss机理得到了普遍承认。羟基自由基理论涉及到的反应过程如表1.1所示。

1.2 臭氧生成反应机理推断

基于对Fenton试剂反应中产生臭氧的推断,笔者认为,在Fenton试剂的自由基理论中,存在一个反应:

由Fenton试剂的组成可以看出,Fe SO4由Fe2+和SO42-,在反应中除了铁离子有价态变化外,SO42-无价态变化,而H2O2由氢、氧元素所组成,反应中可能存在的物质或中间体有H、H2、O、O2、O3、OH、H2O、HO2。参照美国标准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数据库中氢、氧元素组成物质的基元反应(所有基元反应均为可逆反应),详细见表1。

由于推断臭氧的存在,说明Fenton体系或中间产物具有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ing potential,简称OFP,指臭氧前体物生成臭氧的能力),即能够产生过氧化自由基[7,8]。从臭氧的生成反应式的组成及氢、氧元素组成物质的基元反应推断,在Fenton反应机理中可能存在三个产生单氧基O和过氧化自由基O2的基元反应,如式(1-1至1-3):

从而得到Fenton反应的反应式:

式中a、x、y、z为化学计量系数。

2 臭氧的检测

2.1 臭氧的检测原理

臭氧是氧的一种特别形式,是一种具有强烈气味、状态极不稳定的气体。臭氧也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很强的杀菌、消毒、除味、去色、降解有机物的特性[9,10]。作为一种强的氧化剂,与碘化钾(KI)水溶液反应可游离出碘,其反应式如(1-6)所示。

由于碘遇淀粉呈蓝紫色颜色反应,通过颜色反应即可判断是否有碘产生。

2.2 验证实验

实验装置按图2-1所示连接。量取10m L浓度为1mol/L的硫酸亚铁溶液加入到分液漏斗(1)中;量取30%(质量体积百分比)的过氧化氢50m L加入到吸收瓶(2)中;量取一定量干燥剂装入干燥器(3)中;量取20m L的碘化钾(KI)溶液(20%)溶液,加入500m L的吸收瓶(5)中,再向吸收瓶(5)中加入200m L蒸馏水摇匀,并加入3滴淀粉指示剂。

操作步骤:将分液漏斗内的硫酸亚铁溶液缓缓加入到吸收瓶(2)内,待产生的气体经干燥器(3)除去产生气体夹带的过氧化氢后,通过吸收瓶(5)与吸收瓶内的液体接触,然后经排空口(4)排空,观察吸收瓶(5)是否有蓝紫色颜色反应。

2.3 排除实验

以上验证实验设计的颜色变化还不能说明就是臭氧使其产生了颜色反应。因为在Fenton反应体系中,反应物组成为Fe SO4和H2O2,从价态变化分析,Fenton反应能够产生氧气,若能证实氧气不能使碘化钾(20%溶液产生变色反应,则可说反应中产生了强氧化性气体-臭氧。

实验流程:量取20m L20%的碘化钾溶液,加入500m L的吸收瓶中,加入200m L蒸馏水摇匀,并加入3滴淀粉指示剂。将纯氧气通入到已加入碘化钾溶液的吸收瓶中,观察吸收瓶中是否有蓝紫色颜色反应。

3 结论

通过实验发现,在验证实验中,吸收瓶中确实出现蓝紫色颜色反应,而在排除实验中吸收瓶中无蓝紫色颜色反应发生。该现象说明在Fenton反应中确实产生能使淀粉变蓝紫色的臭氧。该现象论证了在Fenton试剂的自由基理论中,存在一个反应为可逆反应:

Fenton试剂反应生成臭氧机理的发现,丰富了Fenton试剂的反应机理,对今后研究Fenton试剂的反应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本实验发现仅对Fenton试剂的假设猜想,是否为以上机理。还有待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Fenton H J H.Oxidation of tartaric acid in the presence of iron[J].J.chem..,soc,1894,65:899-910.

[2]刘英艳,刘勇弟.Fenton氧化法的类型及特点[J].净水技术,2005,24(3):51~54.

[3]田依林,李明玉,马同森,等.Fenton试剂氧化水中芳香族化合物的机理[J].污染防治技术,2003,16(1):12~15.

[4]朱秀华.硝基苯废水降解的Fenton催化氧化技术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7.3,9~10.

[5]储金宇,吴春笃,等.臭氧技术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14-143.

[6]李铭芳,王慧琴,李淑芳.亚甲基蓝光度法检测Fenton试剂所生成的羟自由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5(3):793~795.

[7]陈阳,傅立新,郝古明.城市光化学污染机理与规律研究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2000,19(4):167~170.

[8]Olson,T.M.,Barbier,P.F.,Oxidation kinetics of natural organic matter by sonolysis and ozone[J].Wat.Res,28.6:1383-31391,1994.

[9]Nemes,A.,Fabian,I.,Gordon,G.,Experimental aspects of mechanistic studies on aqueous ozone decomposition in alkaline solution.Ozone Sci.&Engng,22.3:287-304,2000.

有关长寿的新发现 第2篇

目前主流科学界认为,生命衰老的根源在于复制细胞端粒的缩短。对绝大多数动物来说,在每一个细胞分裂时,它们的染色体就要对新细胞进行复制,但在一次次复制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端粒都得到了完全复制,被复制的细胞每次都会变短并丢失,年龄越大情况就越严重,这一过程正是导致衰老的原因。而海燕却一反动物界这一规律,它的端粒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在一定意义上遏制了衰老的进程。

发现这一现象的生物学家卡罗尔·富雷柯说,据我们观察到的上千个物种都未出现过类似现象。可以确信它们端粒增长的特殊性与长寿存在因果关系,至少是它们长寿的因素之一。

长寿研究的新发现 第3篇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由基与生命科学课题组研究人员在有关纳米金的生物负效应研究方面有了新发现。

自由基的氧化损伤是构成细胞毒性的机理之一。研究人员以纳米金与血液的相互作用为切入点, 深入研究了纳米金与血液中内源性多肽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纳米金可以促使血液中NO含量迅速提高。进一步研究表明, 该现象起因于血液中内源性亚硝基化的巯基蛋白 (或多肽) 与纳米金通过Au-S键相互作用时, 释放出活性的一氧化氮 (NO) 。在细胞内部, 释放的NO极可能与超氧阴离子 (O2-) 发生反应生成氧化活性强、破坏性更大的过氧亚硝基阴离子 (ONOO-) , 从而诱发一系列的氧化应激效应。

这一发现对纳米金作为生物探针、药物的载体及赋型剂在细胞或生物体内的应用给予了警示。此项工作得到高度评价, 认为此项工作对纳米金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和与NO相关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脑研究新发现”等4则 第4篇

在对动物行为的研究中,“经济选择”是指动物个体基于其对利益的主观估量在很多选项之间做出的选择。

人们早就知道,大脑不同部位中的神经元分别对如数量、颜色和味道等做出反应。现在有研究发现,大脑前额部皮质(OFC)与经济选择中的价值判断有关。这个结论是由短尾猴试验得出的。试验中短尾猴需要对喝水还是喝不同种类的果汁做出选择,它们的OFC中的神经元放电率略有改变,反映其对饮料的评价不同。对人类而言,已知OFC受损会导致饮食失调、强迫性嗜赌和其他涉及“选择缺陷”的症状,还与吸毒有关。

摘自《自然》

2006年5月11日

谁在控制体重?

大脑在体重控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在下丘脑内,精妙的神经元感知能量利用的变化并控制食物摄取和新陈代谢,但其潜在的信号机制仍未完全明了。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科塔及其同事发现,异常的激酶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的信号通道(在其他细胞类型中被广泛地研究过)是其调控蛋白质合成速率的所在。亮氨酸能增加非神经元细胞中的mTOR信号,在啮齿动物中,亮氨酸的中枢调控激活下丘脑的mTOR信号并减少食物摄取和减轻体重。

摘自《科学》

2006年5月12日

填补进化链的空白

在中国发现的保存完美的软体动物化石揭示了动物门类(动物分类中最大的范畴)的起源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神秘。

化石记录中的空白意味着动物群落有时似乎是突然出现的,没有明显的祖先。例如梳状水母或称栉水母就是如此,它是一种生活在全世界各处海洋中的软体动物。现在,随着八块化石的发现,古生物学家们认为栉水母的祖先来自埃迪卡拉生物群,后者是地球上最初的大的复杂生物。新发现的动物靠一根茎依附在洋底生活。在云南省澄江发现的这些化石有约5.15亿年的历史。这个发现也许能填补埃迪卡拉纪和寒武纪之间化石记录的空白。

摘自《新科学家》

2006年5月13日

从煤炭中“抽出”柴油来

美国有丰富的煤炭。美国的煤炭储备占世界的四分之一,煤炭发电量占全国电力的约50%。要想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为什么不利用它来驱动汽车、卡车或对家庭供热呢?

这样的情形也许很快会发生。今年,废物管理和加工公司(WMPI)将在宾夕法尼亚州吉尔伯顿创办美国第一家将煤炭转变为柴油产品的企业。这座工厂一年将处理140万吨废弃煤炭,由此每天生产约5000桶柴油燃料。其他各州,如伊利诺斯州、弗吉尼亚州、肯塔基州、怀俄明州和西维吉尼亚州也都正在考虑建立将煤炭加工成液体能量的工厂。

摘自《科学美国人》

生活中的新发现 第5篇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3”:我们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如:荷叶上的水总是会变成晶亮的小珠子;到秋天苹果就红了;小区里的私家车越来越多了;小河变清了,路变宽了;城里人喜欢到农村去吃农家饭;我最爱看的动画片变得胡编乱造了

下面是严晓敏同学所写的在生活中的新发现:

红豆、黄豆我来分

我飞快地跑回家,一进家门就觉得脚下好像踩到了什么东西,一下子滑了一跤。这时,正在看电视的奶奶走了过来:“这下可好,我刚买的红豆和黄豆被你混到一起了,看你怎么把它们分开!”

我自认倒霉,把一大盆混合豆放在客厅的茶几上,用手捧了一些豆子,一颗一颗地挑起来。就这样挑哇、挑哇,大约半个小时过去了,我往盆里看了看,妈呀,还有一大堆呢!

我着急了,猛一推茶几。这一推不要紧,不少豆子都滚到了地上。咦,真奇怪,掉在地上的大部分都是黄豆,而留在茶几上的大部分是红豆。这一下我来了精神。怎么会这样呢?我连试了几次,发现黄豆都是圆的,而红豆是椭圆的,圆的滚得快,所以当茶几受到震动时,掉到地上的大部分就是黄豆了。

这个办法真好!不到二十分钟,一盆混合豆就被我巧妙地分开了。

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

请把你的新发现写下来。

拓展思路

善于发现是一种了不起的本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一些感兴趣的现象或问题:可能是关于自然现象的,如风、霜、雨、雷、电等;可能是关于身边事物的,如蚂蚁认路、树叶一到秋天就变黄等;也可能是关于什么人的,如爷爷迷上了下棋、妈妈最近变漂亮了等。这种发现为什么会称为“新发现”呢?那是因为它们都是“我”亲身经历并想方设法弄明白的现象或问题。仔细想想,这样的发现一般都会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遇到一些困惑,也一定会有一些疑惑、惊喜、思考、失望、快乐等不一样的心情,这样的心理感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留心自己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世界,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赶快试试吧!

习作提示

1.留心观察,寻找自己的新发现。读《红豆、黄豆我来分》一文,感受严晓敏同学聪明的发现,然后与家里或其他人一起谈谈周围有哪些变化,有哪些新发现。接着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确立自己的“发现”是什么,并在行动中找到它的答案。你的发现也许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做人的道理、一种创新的方法或一个科学的道理,选择那个真实的、感受最深的内容作为本次习作的素材。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具体。要写清楚自己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又怎样,这样文章就有了条理。再读一读《红豆、黄豆我来分》一文,结合以前学过的课文,努力地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描写。要详写自己在寻找答案时怎么想、怎么做、最后用何种方法解决的,这样才真实可信,让人乐意看。

3.恰当表达发现过程中的内心感受。本文适宜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要写清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更要将自己发现新问题时的疑惑、探寻过程中的思考、克服困难时的想法以及解决问题后的惊喜之情表达出来。这样,文章会显得更加生动。

魔术开启新发现——水的组成 第6篇

氧气的发现者普利斯特里是一位英国的化学家。他常常喜欢给朋友们表演魔术:手拿着一个空瓶子,在朋友的面前晃来晃去,为的是展示这是一个透明的空瓶子。然后,他便迅速地把一只点燃的蜡烛移近瓶口,“啪”的一声巨响瓶口吐出了长长的火焰,但立刻就熄灭了。你们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原来,这位魔术师在表演前就已经将空瓶子里充满了无色氢气和空气,而氢气是一种可燃气体。当氢气和空气混合点燃后,瓶中就会发出震耳欲聋的爆鸣声。最初普利斯特里只是以此方式给朋友们变变魔术,惊吓朋友以当娱乐消遣,可他万万没想到变完魔术后,瓶壁上竟然有一位神秘嘉宾——液珠。

在1781年的一天,普利斯特里将这个神秘的发现告诉了好朋友卡文迪许,他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第一个发现氢气的人。卡文迪许听后对此魔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开始进行实验,他将氢气与空气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点燃,证实了普利斯特里的这个发现,并断定瓶壁上生成的液珠就是水。在氧元素被确认后,卡文迪许用纯氧代替空气反复实验,最终得出2体积的氢气与1体积的氧气刚好化合完全生成水。通过这样的实验是完全可以断定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一种化合物质。但是由于当时“燃素学说”(古代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天火救人类的故事)的存在,使两位科学家受这种错误观念的束缚,并没有将这一事实告知人们。

直到1783年6月,卡文迪许的助手布拉格登访问巴黎时将这一实验告诉了拉瓦锡,他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燃烧的氧学说”的提出者。拉瓦锡得知此事后立即在他们的基础上继续实验,实验结果不仅生成了水,同时他还将生成的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这一结论证实了卡文迪许的结果,水的确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拉瓦锡的这一证实,成为了18世纪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长寿研究的新发现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实验共观察内蒙古地区蒙古族115例, 均来自2008年12月~2010年10月我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阳性 (至少1支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 , 并根据1979年WHO冠心病标准诊断为冠心病组60例, 平均 (58.77±9.98) 岁;对照组55例, 平均 (55.10±11.8) 岁, 经询问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 (血、尿、便常规, 血脂, 血糖, 肝、肾功能) 、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心肌灌注ECT显像、64排冠状动脉CT、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排除冠心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通过问卷访谈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家族史、既往史、吸烟和饮酒史等。吸烟者的标准为每天吸烟10支以上 (包括现在吸烟和过去吸烟现在已戒烟) 。两组凡下列情况者予以剔除:风湿性疾病、大动脉炎、血液病、结核、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

1.2 方法

1.2.1 血脂水平的检测

所有化验检查均采用次日清晨空腹采取肘静脉血3ml, 分离血清测定血脂水平, 甘油三酯 (TG) 、胆固醇 (TC) 以氧化酶法测定,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用PEG变构酶法测定, 试剂均为Leadman公司生产。仪器为日本OLYMPUS AU 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2.2 DNA提取

用EDTA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外周静脉血3ml, 置于-80℃保存备用。按照血液/细胞/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的说明提取血液DNA (由TIANGEN公司提供) 。

1.2.3 设计引物

设计PCR引物, 引物由Sangon公司合成, 上游引物:5'GCAAGGCTACCAGTTACATT 3', 下游引物:5GTCCAAGGAAAAGCCTCA 3', 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合成。

1.2.4 ABCA1基因多态片段的PCR扩增PCR反应在PTC-200型循环仪中进行。

PCR反应体系50μL, 包括:2Taq PCRMaster Mix (由TIANGEN公司提供) 25μL, DNA 2.0μL, 上游和下游引物分别1.0μL (10μM) , 灭菌超纯水21μL。

PCR反应条件: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 53℃退火30s, 72℃延伸40s, 共25个循环;72℃终末延伸5 min。

1.2.5 PCR产物的酶切消化

CviA II酶切反应体系20μL, PCR产物10μL, 限制性内切酶Cvi A II (由Bio Lab公司提供) 0.6μL, 10NEB Buffer 2.0μL, 灭菌超纯水7.4μL。置于25℃恒温水浴箱中18h, 2%琼脂糖凝胶验证。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表示, 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 两组以上比较采用one way ANOVA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见表1)

对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进行了平衡检验, χ2检验表明两种基因型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 具有群体代表性。

2.2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R219K位点多态性分析:用PCR-RFLP方法测定发现, ABCA1基因第7号外显子DNA序列中1092位上一个核苷酸由GA的改变, 此新位点的改变为A1092G, 并导致233位氨基酸由甲硫氨酸转变为缬氨酸 (M233V) 。ABCAl产物片段总长度为240bp。经特异性限制内切酶消化之后.这个240 bp片段可被分裂成三个可能的基因型:VV (240 bp) , MV (240bp, 146bp, 94bp) , MM (146bp, 94bp) (图1) 。冠心病组发现18例A1092G位点的改变, 发生率为30%, 其中17例为MV型, 1例为VV型。对照组14例改变, 全部为MV型, 发生率为25.6%。两组人群的基因多态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M233V V等位基因携带者和非携带者血脂水平比较, 见表3, 两组间TC、TG、HDL-C、LDL-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ABCA1属于ABC基因家族中成员之一。人类ABCA1基因位于9q31, 基因全长149kb, 包括1453bp启动子、50个外显子和49个内含子。它是含2 261个氨基酸组成的膜蛋白含2个核苷酸结合区、2个细胞外攀和6个螺旋的跨膜区。其主要功能是把细胞内的胆固醇和磷脂转运到贫脂的载脂蛋白AI (apo A-I) , 将外周组织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后进行处理, 这个过程称为胆固醇的逆转运。如果ABCA1基因突变也就是c DNA碱基发生改变, 有可能使其编码的氨基酸改变从而导致其功能发生改变, 使胆固醇外流障碍[1], 胆固醇和胆固醇脂在巨噬细胞内严重积聚而成为泡沫细胞, 继而浸润血管壁,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ABCA1基因是调节胆固醇和磷脂代谢平衡的关键途径, 在动脉壁增加ABCA1的表达可使巨噬细胞清除自身过多的胆固醇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2]。除此之外, 有研究认为, ABCA1还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中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和炎症等病理过程[3]。

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差异很大, 不同类型和位置的ABCA1变异, 其表现各异, 即使是相同或距离较近的变异, 其意义也截然不同。有些变异 (如同义突变) 可能没有或很少影响到ABCA1的功能, 与血浆HDL-C水平变化无明显相关性, 如:-565 C/T, 但其T等位基因可能增加亚临床型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4]。有一些变异使HDL-C增高[4~8], 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和减少冠心病的危险性如:R219K、C-105T、V771M、V825I, 有些变异使HDL-C水平下降, 增加冠心病的危险性, 如:E1172D、R1587K[6]。在启动区的核苷酸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如-191C/-320C/-477T、G191C和A-1096G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而C17G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这些变异不伴有血脂水平的改变。此外, V825I, I883M, E1172D单核苷酸多态性能使临床事件增加及动脉粥样硬化加重[9]。

M233V是一个新发现的ABCA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这种基因型改变目前国内外仅见一篇报道[10]。此位点为ABCA1基因第7号外显子DNA序列中1092位上一个核苷酸GA (A1092G) 的改变, 它导致ABCAl蛋白233V位氨基酸甲硫氨酸突变为缬氨酸 (M233V) 。60例蒙古族冠心病患者经CviAⅡ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发现18例存在A1092G改变, 17例为MV型 (AG型) , 1例为VV型 (GG型) , 42例MM型 (AA型) , MV型发生率为28.3%, VV型发生率为1.7%, MM型发生率为70%。55例对照组发现14例A1092G改变, 14例为MV型改变, 41例为MM型, MV型发生率为25.5%, MM型发生率为74.5%。但各基因型在两组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为MM型分布最广, MV型次之, VV型最少。而本研究发现的1例VV型 (GG型) 在国内外为首次报道。此外, MM型与MV型和VV型之间的血脂改变无统计学差异, 说明这种新发现的基因型变异对冠心病和血脂的影响尚不确定。可能与不同基因因素 (同时存在其他基因位点的改变或调控基因的影响) 、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以及生活饮食习惯和地域差异有关, 更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工作来明确。

总之,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中存在新发现的ABCA1基因M233V多态性, M233V基因多态性中MM型分布频率最高, MV型次之, VV型最低。我们在蒙古族冠心病患者中首次发现了VV型 (GG型) 基因型变异, 但其对冠心病和血脂的影响尚不确定, 有待于在细胞生物表达和大样本的研究中探讨它的可能机制。

摘要:目的:探讨ATP结合盒转运子A1 基因 (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1 , ABCA1) M233V多态性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血脂和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s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 方法检测115名蒙古族冠心病患者和对照组ABCA1基因相应片段的多态性。结果:M233V是一个新发现的ABCA1基因多态性, 此位点在外显子7, cDNA位置为A1092G, 并导致233位氨基酸由甲硫氨酸转变为缬氨酸 (M233V)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中ABCA1 基因M233V多态性位点存在MM、MV和VV三种基因型, MM型分布频率最高, MV型次之, VV型最低。两组人群的基因多态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MM组和MV+VV组TC、TG、HDL-C、LDL-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中存在新发现的ABCA1基因M233V多态性, M233V 基因多态性中MM型分布频率最高, MV型次之, VV型最低。

关键词:冠心病,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多态性,蒙古族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Alrasadi K, Ruel IL, Marcil M, et al. Functional mutations of the ABCA1 genein subjects of French-Canadian descent with HDL deficiency[J]. Atherosclerosis, 2006;188 (2) 281~291

Attie AD.ABCA1: at the nexus of cholesterol, HDL and atherosclerosis[J].TrendsBiochem Sci, 2007;32 (4) : 172~179

Soumian S, Albrecht C, Davies AH, et al. ABCA1 and atherosclerosis[J].VascMed, 2005;10 (2) :109~119

Benton JL, Ding J, Tsai MY,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two commonpolymorphisms in the ABCA1 gene and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Multi-EthnicStudy of Atherosclerosis[J]. Atherosclerosis, 2007;193 (2) :352~360

Genvigir FD, Soares SA, Hirata MH, et al. Effects of ABCA1 SNPs, includingthe C-105T novel variant, on serum lipids of Brazilian individuals[J]. Clin ChimActa, 2008;389 (1-2) :79~86

Slatter TL, Jones GT, Williams MJ, et al. Novel rare mutations andpromoter haplotypes in ABCA1 contribute to low-HDL-C levels[J]. ClinGenet, 2008;73 (2) :179~184

Frikke-Schmidt R, Nordestgaard BG, , Jensen GB, et al. Genetic variation inABCA1 predicts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 ArteriosclerThromb Vasc Biol, 2008;28 (1) :180~186

Iwamoto N, Lu R, Tanaka N, et al. Calmodulin interacts with ATP bindingcassette transporter A1 to protect from calpain-mediated degradation andupregulates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generation.Arterioscler Thromb VascBiol, 2010;30 (7) :1446~1452

Frikke-Schmidt R, Nordestgaard BG, Jensen GB, et al.Genetic variation inABCA1 predicts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ArteriosclerThromb Vasc Biol, 2008; 28 (1) :180~186

新发现 第8篇

美国学者在本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上报告, 在同时伴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中, 终生肾病风险和肾病进展率高于既往预期, 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延缓或预防肾病进展。

Hb A1c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风险

近日发表于美国《糖尿病护理》的一项大规模病例对照研究表明,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水平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据该项研究负责人介绍, 与糖化血红蛋白严格控制在6%~8%的糖尿病患者相比, Hb A1c低于6%或Hb A1c高于8%的人, 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分别增加了20%和16%。

儿童糖尿病或与肠道病毒有关

在今年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上, 芬兰的一个专门研究婴儿病毒感染与糖尿病的小组发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他们通过研究发现, 婴儿时期感染肠道病毒的个体, 以后发生糖尿病的比例显著高于未感染肠道病毒的健康对照组。这项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以前他们提出的婴儿病毒感染与糖尿病发生有关的推测。

研究负责人Hyoty博士指出, 病毒感染与糖尿病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反复的肠道病毒感染可能是糖尿病的促发因素, 不过, 我们可通过研制疫苗来进行预防。

2型糖尿病合并HBV感染者当心肿瘤风险

新发现 第9篇

由贵州省地矿局117队承担的《贵州省道真县洛龙铝土矿详查》项目通过野外验收,本次勘查共发现Ⅰ、Ⅱ两个铝土矿工业矿体,其中Ⅰ号矿体最大长度3 265m,最大宽度为2 635m,平面展布面积4.3km2;Ⅱ号矿体最大长度3 266m,最大宽度为791m,平面展布面积1.29km2。2个铝土矿体均呈层状、似层状产出,总体形态简单完整,为单层矿产出,估算(332+333)铝土矿资源量3 377万t。本次详查完成1:1万地质测量(修测)35km2、1:1万水、工、环地质调查35km2,钻孔112个66 904余米,各种样品1 000余件。

江西九瑞地区新发现一中型铜银金矿

由江西省地矿局地调院完成的《江西省瑞昌市上湾区金矿普查地质报告》提交了一处中型铜银金矿,探获333+334铜银金属资源量15.496 8万t,为九瑞地区在背斜式构造区取得的找矿突破典型矿床。江西省地矿局地调院于2012年5月承担了上湾矿区金矿普查工作。两年来,基本查明区内成矿地质条件、矿体类型、数量、产状、规模及空间分布特征。经研究分析,认为在宝山一大桥的矿产带上存在2个构造岩浆成矿带,通过钻探施工,在斑岩体侵入到志留一奥陶系地层中,新发现铜矿体16个,钼矿体3个,小矿体120个,其铜银金属资源量达154 968t,铜的平均品位为0.69%,达中型矿床规模。该矿还伴生金、钼、银、铅、锌、硫等资源,具有“多期次、多中心、多类型、多矿种”特点。

辽宁省老矿山找矿获新突破

辽宁省老矿山找矿项目——凤城市青城子铅锌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该项目是经国土资源部批准的辽宁省老矿山找矿(危机矿山)项目,由丹东青城子矿业有限公司与辽宁省有色地质局勘查总院共同承担完成。通过近2年的工作,经深部工程验证,新发现规模较大、矿化连续的“高家堡子一小佟家堡子式”银金铅锌多金属矿带5条,目前已探获工业矿体18条,第一期工作初步估算新增333资源量金1.6t、银232t、铅锌近10万t。该成果的取得对稳定和扩大老矿山产能、延长老矿山服务年限、促进当地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省东至地区探明一大型铅锌矿

由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编制的《安徽省东至县兆吉口铅锌矿普查地质报告》通过了安徽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提交铅金属量20.47万t。该矿床达到大型规模,改写了皖南地区无大型铅锌矿的历史。同时,该矿床外围还有多处较好的物化探异常,预计矿床有进一步扩大资源储量的前景。

湖南首次发现大型斑岩型钨矿床

湖南省桃江县木瓜园矿区2014年施工的第五个钻孔,再次验证到斑岩型钨矿体,为矿区下一步资源量的估算和工作设计提供了进一步依据。这是湖南省境内发现的首例大型斑岩型钨矿床。湖南省桃江县木瓜园矿区作业区位于桃江岩体和岩坝桥岩体之间。2013年7月,该矿区施工的首个验证钻孔即揭露到厚达370m的斑岩体,三氧化钨品位0.02%~1.55%,并伴有钼、金、铜矿化。两年多来,项目组在该矿区累计投入钻探工作量6 856m/10孔,其中见矿钻孔9个,见矿率90%,工业矿体最大厚度达282.8m,最高品位2.046%。经初步估算,矿区钨资源量可达大型规模。

江西大余发现石英大脉型钨矿体

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二队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下垄钨矿左拔矿区实施的ZK901孔新发现多条含矿石英脉矿体。该石英脉矿体发育于花岗岩的内接触带中,位于孔深538m处,脉厚0.51~2.14m不等。矿体呈乳白色,半透明,石英脉内见有团块状、星点状辉钼矿、黑钨矿。石英脉两侧具强烈云英岩化,属典型的石英大脉型钨矿体。该孔设计孔深650m。江西有色地勘二队实施的下垄钨矿左拔矿区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属中国地质调查局老矿山找矿项目。左拔矿区首次发现脉带矿体,为该矿区提供了新的找矿方向,也对下一步的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了可靠地质依据。

江西横峰张家蓬钽铌矿区深部见厚大矿体

由江西核工业二六五大队实施的江西省横峰县张家蓬钽铌矿普查项目野外工作完成,初步在0.025km2的矿区内控制钽铌矿储量(333+334) 327.26t。该项目此次所施工的13个钻孔,均见工业矿体,见矿率达100%。该矿为蚀变花岗岩型矿床,矿段平均品位在0.031%~0.044%之间,最高达到0.212%,矿体铅直厚度在6~11m。由于本次普查控制的面积尚不足整个勘查区的1%,加之该区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继续发现更好更多矿体的可能性很大。

广东蕉岭发现一处铷多金属矿

地矿部门在蕉岭县作壁坑发现一处铷多金属矿床,经过3个钻孔的验证,已探明铷金属量约820t。该矿区由探矿权人梅州市东源矿业有限公司(下称“东源矿业”)投资勘探,勘探单位为广东省地质局723大队。该矿区于2006年以铅锌矿为主矿种作为勘查目标,经后期勘查发现铅锌矿规模并不大。地质工作者在勘查过程中发现,该矿区的燕山期蚀变花岗岩的锂云母和钾长石中含金属铷,且在地表和钻孔系统采样中发现蚀变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中的样品都达到边界品位,部分样品达到工业要求。目前,矿体形态规模正在用探槽和钻孔控制,随着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铷矿规模将不断扩大。

那西郭勒地区找矿前景良好

由青海地矿局三勘院承担的青海省格尔木市卡而却卡地区铜多金属矿整装勘查项目子项目——格尔木市那西郭勒地区铁多金属矿预查经过两年的努力,现已提交铁矿石资源量3 500万t,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该项目是青海省地勘基金项目。2013年,青海三勘院通过对已圈定的1:5万地磁异常开展检查评价工作,圈定了2条沉积变质改造型磁铁矿带和6条矿体,求得334铁矿石资源量1 283万t,磁铁矿矿床规模达中型。其中,Ⅰ号铁矿带圈出铁矿石资源量236万t,Ⅱ号铁矿带圈出铁矿石资源量1 047万t。2014年,项目组通过进一步勘查,将Ⅰ号铁矿带长度沿走向延伸至2.7km,初步估算增加铁矿石资源量200万t;Ⅱ号铁矿带沿走向向东延伸了1.9km。目前,Ⅱ号矿带控制长度大于3.5km、宽30~80m,初步估算新增铁矿石资源量1 000万t。此外,根据地表检查,地质工作者在预查区南部圈出Ⅲ、Ⅳ铁矿带。其中,Ⅲ号矿带长2.4km,经地表槽探工程揭露,见3层磁铁矿化体,厚度为24m左右,磁铁矿含量在25%~35%。经高精度磁法剖面反演,磁铁矿体沿走向连续性较好,其厚度、宽度、延伸较为稳定。通过进一步的槽探揭露和钻探验证工作,预计能新增铁矿石资源量1 000万t。Ⅳ矿带地表已发现大量磁铁矿矿化体,矿体规模较大,待进一步槽探揭露控制和钻探验证,找矿空间较大。在预查区南部已发现与Ⅱ号铁矿带相似的磁异常形态、规模及地质背景,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四川新认定两处超大型锂辉石矿床

由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承担的阿坝州金川李家沟和马尔康党坝两处超大型锂辉石稀有金属矿床已获得四川省储量评审中心评审认定。这两处氧化锂资源量约100万t,金川李家沟超大型锂辉石矿床是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于2012年提交的一处超大型伟晶岩型锂辉型矿床。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定位,该队查明了该矿区主要矿化体长2 060m,平均厚29.62m,氧化锂资源量达51.22万t。马尔康党坝超大型锂辉石矿床主要矿化体长2 200m,氧化锂资源量48.59万t。目前,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正在对该矿床进行进一步的勘探,有望扩大其资源量。

四川发现一超大规模锂矿

经过一年多努力,在位于甘孜州雅江县的甲基卡外围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重点验证区,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在海拔4 300多米的地方新发现了超大规模型矿体(脉),新增稀有矿氧化锂资源量64.31万t。该项目由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四川省地质矿产公司和西南科技大学共同参与完成。经钻探查明,该矿脉平面呈分枝状,向深部复合为一条巨大的锂辉石矿脉,已控制矿体长度为1 050m,平均厚度66.4m,矿体全脉矿化,氧化锂平均品位达1.51%,属于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此次找矿突破的实践证明,甲基卡的外围仍具有极大的找矿潜力。

辽西探获一处中型金矿

由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化工地质调查总院编制的《辽宁省北票市台吉营子矿区金矿详查报告》在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完成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共提交金资源量(332+333) 15.14t,矿床平均品位11.34g/t,伴生银资源量(333)4.1t,矿床规模达到中型。台吉营子金矿位于凌源一北票成矿带北东端,属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矿体主要集中产出在矿区南部、中西部,赋存于变质岩岩组中走向不同的两组构造破碎蚀变带中,矿化蚀变组合为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矿体形态为脉状、薄板状、产状陡倾。一号主矿体走向长850m,最大倾向延深650m,走向237°,平均倾角56°,平均厚度1.02m,平均品位11.49g/t,资源量为全矿床75.5%。

蔡家坞矿区找矿成效初显

江西有色地质勘查局四队蔡家坞矿区下南坞区段工作深部钻探取得初步成效,已证实蔡家坞矿区下南坞区段含金剪切带金矿体为隐伏矿体,具有典型的金山式蚀变岩型金矿体特征,且金矿化带、矿体走向和倾斜延伸方向仍具有一定规模。项目围绕下南坞含金剪切带施工钻孔7个,其中6个钻孔揭露控制到剪切带主要含矿层位,初步控制矿带最长660m,圈出2层金矿化带,最厚达48m,最薄处也达3m。其中上层金矿化带中圈定金矿体1条,厚度1.5m,走向初步控制长540m。

内蒙古中营子现5米厚银矿体

华勘局综合普查大队承担的赤峰市矿业权储备交易中心项目——中营子普查项目2014年第一批验证工程显示,矿体属受花岗岩体接触带控制的多金属矿体,其中银矿体受岩体内接触带控制,产状平缓,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项目通过zk9-4钻孔验证1号激电异常,发现穿厚5.2m的银矿体,其中银已达到工业品位,最高品位为银326g/t。项目还发现4层累计穿厚8.3m的低品位铅锌矿体。

重庆发现中型岩盐矿

重庆市地勘局川东南地质大队在重庆市忠县石宝镇进行的岩盐资源勘查取得重大进展,完成进尺2 830m,首开钻孔见盐矿层。该项目是2012年国土资源部、财政部门下达的专项周转资金项目,勘查区属低丘地貌。含矿层位为三叠系中统巴东组一段一亚段和嘉陵江组五段二亚段,本次勘查选定的ZK2钻孔地层层位为巴东组一段一亚段底部,于2 733m处见盐矿层,基本查明主要为硬石膏岩、泥质白云岩、含盐硬石膏岩与盐矿层。目前揭露盐层3层,共厚74.35m,矿芯采取率达90%以上,主要为无色透明的块状纯岩盐,次为灰白色含硬石膏岩盐,矿石质量高,矿层全区可采,预计岩盐矿床总资源量可达9亿t以上,折合氯化钠8亿t以上,属中大型岩盐矿床。

郭家滩井田探明煤炭储量34亿吨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5队完成了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矿区郭家滩井田野外勘探工作,共探明煤炭储量34亿t。郭家滩井田位于榆神矿区三期规划区的东南部,是榆神矿区的重点建设矿井。该井田面积约200km2,井田内地质构造简单,开采技术条件优越,主要可采煤层赋存稳定,煤质优良,具备建设特大型高产高效矿井的优越资源条件。井田开发项目已列入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设计矿井生产规模为1 000万t/a。

平顶山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5.7亿吨

由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四队承担的河南省地勘基金项目——平顶山煤田东段深部煤普查报告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报告显示,该项目共获得煤炭资源储量15.7亿t,其中埋深1 500m以浅的资源储量12.1亿t。该项目野外勘查工作于2014年6月3日全部结束,共完成钻探8孔,工程量9 376.85m,完成二维地震勘探物理点7 610个、地震线14条;完成1:10000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草测各160km2;按规范要求完成了各种样品的采集和测试工作。

贵州普安县探获一大型煤矿

长寿研究的新发现

长寿研究的新发现(精选9篇)长寿研究的新发现 第1篇1964年,加拿大学者H.R.Eisenhaner首次使用Fenton试剂以OH的强氧化性处理苯酚废水和烷...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