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无创辅助机械通气
家庭无创辅助机械通气(精选7篇)
家庭无创辅助机械通气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如下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12年3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试验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2.7±11.5)岁;对照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2.8±11.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标准确诊,即经肺功能检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FVC<70%,PaO2<60mmHg;②患者来我院治疗前未接受外院治疗;③患者符合自拟活血化瘀方、纳洛酮及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适应症;④患者及家属了解并同意研究计划,愿意配合检查。
排除标准:患者如存在下述任意一条标准即剔除:①患者存在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合并气胸或巨大肺大泡、肺癌等其他严重呼吸系统疾病;②患者存在上消化道大出血、面部损伤、畸形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疾病;③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等内外科严重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经确诊后收入院立即给予无创机械口鼻面罩通气治疗,采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BiPAP呼吸机,选择S/T模式,起始吸气压力14~16cmH2O,呼气压力3~5cmH2O,备用呼吸频率12~16次/min,吸呼比1:(2~3.5),氧流量3~10L/min。呼吸机使用6~10min调整吸气压力至18~24cmH2O,使用后1~2h复查动脉血气,并根据患者神志、血压、指末梢脉氧和饱度、心率、胸闷气喘等症状调整呼吸机参数。同时给予纳洛酮静脉滴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河北奥星集团药业有限公司,1mL:0.4mg,国药准字H20065378),2mg溶于0.9%生理盐水100mL中,每日2次,连续治疗3天。
试验组额外给予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基础药方组分:紫菀、苏子15g,橘红12g,桂枝、白前、半夏、杏仁10g,麻黄、甘草9g,生姜6g,大枣5枚。并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选择如下药方:①痰热蕴肺型:鱼腥草、瓜萎30g,山栀子、贝母、桑白皮10g,黄芩、杏仁、半夏8g;②痰浊壅肺型:茯苓、半夏、陈皮12g,莱菔子、苏子10g,桂枝、白芍、干姜6g;③肺肾两虚型:百合、胡桃肉、熟地黄、黄芪30g,玉竹、沙参、麦冬10g,五味子、人参6g。上述药方均采用清水煎煮,每天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连续治疗14d。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有资料均为计量资料,选择t检验,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表1、表2和表3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18、和肽素及CRP水平均相近,分别经t检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血清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治疗后3d、7d和14d血清水平降低程度均大于无对照效组,分别经t检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脏对有毒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性反应增强有关。随着气道梗阻日益严重,可导致患者缺氧,血氧降低,最终出现呼吸困难,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改善呼吸通畅,维持正常呼吸,迅速纠正气道梗阻所致呼吸困难、呼吸衰竭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首要措施,故本研究采取持续性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
由于COPD合并Ⅰ型或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主要表现为气道阻力、呼吸力和耗氧量的增加,导致通气功能严重受损。故临床多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联合机械通气以增加气体交换量。由于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为代表的有创机械通气创伤大、并发症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并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心理压力,故目前主要使用无创机械通气。基于双相正压呼吸模式的无创机械通气可有效提高呼吸末正压通气、防止末梢肺泡萎缩、解除呼吸肌疲劳,改善肺通气及肺换气,进而改善血气指标,显著改善呼吸功能[3]。
纳洛酮属于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具有较高的阿片受体亲和力,可有效拮抗β-内啡肽诱导的呼吸抑制作用,并通过兴奋呼吸中枢效应,改善脑组织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状态。此外,纳洛酮通过调节核酸代谢和过氧化氢酶等抗氧化酶活性,加速神经细胞成熟分化和相关蛋白合成,降低机体自由基水平,有效发挥呼吸兴奋剂保护作用[4]。
本研究基于无创机械通气和纳洛酮治疗,额外给予中医自拟活血化瘀方。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中医诊治观点认为属于咳嗽、痰饮、肺胀和喘证等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即肺脾气虚,血瘀痰饮,故研究认为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措施。本中药方选择桂枝、麻黄、半夏、苏子、生姜、杏仁、甘草等重要,其联合使用具有驱逐寒气、化痰健胃、健脾和胃、滋养肾水、温补肺胃、祛湿化痰、清热解毒、解痉平喘、祛痰、活血化瘀等功效。而且,现代药理学研究亦证实麻黄、甘草等中具有较好的抗炎、抗菌、解痉、扩血管作用,可有效降低肺动脉高压和血液黏度,改善呼吸功能[5]。
本研究基于血清学水平观察患者病情变化,IL-18和CRP均属于机体较为常见的细胞炎症因子,其血清水平升高可准确表明患者体内存在活跃的炎症反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与患者炎症反应和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和肽素是反应机体血管加压素的有效指标,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导致患者循环功能障碍,诱导肺心病和右心衰竭,导致机体血管加压素分泌升高,合成大量和肽素[6]。本研究针对上述血清分子进行检测,发现无创机械通气辅助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AECOPD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IL-18、和肽素及CRP水平,充分肯定其治疗效果的优越性,与上述分析相符。
参考文献
[1]Scala R,Naldi M,Arehinucei I,et al.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OPD and varying levels of consciousness[J].Chest,2012,128:1657-66.
[2]李光明,陆小娜,方育霞,等.无创机械通气联合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7):3767-3769.
[3]谢水孟,孔叶英.无创机械通气联合中药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1):2309-2311.
[4]唐红梅,赵兰兰,陈若玄.综合治疗AECOPD并呼吸衰竭和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9):2596-2597.
[5]谢东,卢国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4,32(9):75-77.
家庭无创辅助机械通气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月~2011年3月经我院呼吸内科治疗后处于稳定期极重度COPD患者42例,男34例,女8例,平均年龄(71±9)岁。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家庭型无创呼吸机组(治疗组)和单纯家庭氧疗组(对照组),每组各21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订协议书。
1.2 入选标准
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学组及呼吸衰竭学组2007年制订的诊断及分级标准[2],极重度COPD(Ⅳ级)诊断为严重的气流受限[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30%预计值]或者合并有慢性呼吸衰竭。
1.3 应用无创呼吸机的排除标准
(1)经心理疏导后,使用鼻面罩时,仍有恐惧和幽闭感者;(2)面部手术创伤或畸形无法满意佩带鼻(面)罩者;(3)严重的肺大泡者;(4)有严重高血压、心力衰竭、青光眼、胃肠胀气、急性心肌梗死,神经肌肉病变及胸廓畸形等疾病者。
1.4 长期家庭氧疗的指征
动脉血氧分压(Pa O2)≤55 mm Hg或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88%,有或没有高碳酸血症。(2)Pa O2为55~60 mm Hg,或Sa O2<89%,并有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水肿或红细胞增多症[2](1 mm Hg=0.133 k Pa)。
1.5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家庭BIPAP呼吸机治疗,呼吸频率10~18次/min,吸气压力(IPAP)12~20 cm H2O(1 cm H2O=0.098 k Pa),呼气压力4~6 cm H2O,选择合适的呼吸机鼻罩或鼻面罩,逐步调整呼吸机参数致患者自觉舒适,呼吸费力明显减轻,呼吸频率减慢,Pa O2≥92%。每天带机时间≥8 h,以夜间和午睡时为主。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长程家庭氧疗(家庭制氧机或氧气瓶提供氧气),吸氧流量为1~2 L/min,每日吸氧时间为15~20 h。
1.6 观察指标
(1)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Pa CO2和Pa O2;(2)肺功能: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3)每年住院次数;(4)6 min步行距离(6MWD)。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情况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6MWD、每年住院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Pa CO2、Pa O2、6MWD均有明显改善,2年治疗期间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肺功能均降低,但治疗组降低的较缓慢。见表1。
2.2 两组临床症状比较情况
治疗组经BIPAP治疗后患者嗜睡、晨起头痛、活动后气喘等症状有所好转,生活睡眠质量得以提高。对照组无明显改善。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有1例患者出现胸闷、幽闭感,经过耐心的心理疏导和训练很快好转,1例出现腹胀,经调整呼吸机压力参数及指导呼吸机使用,腹胀消失。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有4例出现意识障碍加重,住院后行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
2.4 两组死亡情况
治疗组患者2年间死亡4例,其中,1例于治疗过程中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1例死于肺癌,2例死于合并重度呼吸衰竭。对照组患者2年治疗期间死亡6例,其中,4例因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加重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最终死亡,1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肺栓塞。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与肺部对有害颗粒或有害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目前普遍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性反应,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主要为肺泡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尤其是CD8+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部分患者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3)氧化反应和抗氧化反应失衡;(4)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如胆碱能受体分布异常[3]。COPD患者的特征性表现为肺功能进行性下降,故改善肺功能或延缓肺功能的下降是治疗COPD的主要目标。即使在稳定期,由以上发病机制所导致的病理生理改变仍持续存在,因此COPD稳定期的治疗显得非常重要。
在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如舒利迭、信比克)、化痰药物及肺康复锻炼的基础上,进行长期家庭氧疗,虽在一定程度上可扩张支气管,减轻气道、肺组织的炎症反应,从而提高氧分压,减轻患者气喘症状,但却无法解决极重度COPD尤其是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的呼吸机疲劳问题。COPD患者特别是终末阶段由于肺泡弹性明显减退,肺过度充气使膈肌平坦,肌纤维的初长度明显缩短,导致收缩力减弱,耗能增加,同时胸锁乳突肌、三角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的参与极大地增加了氧耗,膈肌能量供应相应减少,从而导致呼吸肌疲劳。BIPAP呼吸机为双相气道正压支持通气,在吸气时提供压力支持以克服气道阻力,减少患者的呼吸做功,增加肺泡通气量;在呼气时给予适当的正压,能起到对抗COPD患者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的作用,防止肺泡萎陷,改善通气和氧合,缓解患者呼吸机疲劳[4,5]。同时严重的COPD患者夜间常伴有睡眠呼吸紊乱,包括阻塞性呼吸暂停伴氧饱和度下降的肺泡低通气。而单纯氧疗仅可以纠正低氧血症,且易使CO2积聚增多,高CO2血症抑制呼吸中枢的功能,从而导致患者意识障碍。而夜间无创正压通气(NIPPV)可以纠正夜间呼吸暂停,改善睡眠质量,同时使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增加,减轻白天高碳酸血症,从而使白天的血气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6]。
本组研究显示,稳定期极重度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BIPAP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与单纯家庭氧疗相比,Pa CO2、Pa O2、住院率、6MWD均得到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肺功能虽均较治疗前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肺功能降低的慢(P<0.05)。说明BIPAP可减缓极重度COPD患者肺功能下降的速度,提高其生活质量,故BIPAP可对稳定期重度COPD患者产生良好的治疗作用[7]。
参考文献
[1]罗祖金,詹庆元.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J].国际呼吸杂志,2009,29(2):168-172.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分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453-460.
[3]蔡柏蔷,李龙芸.协和呼吸病学[M].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1076-1086.
[4]刘海涛,何敬堂.家庭无创正压机械通气联合呼吸操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11):1290-1293.
[5]开赛尔.艾则孜,木拉尼.亚尔买买提,杨晓红.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11,17(15):2371-2372.
[6]李育兵,黄杨,邹艳群,等.COPD患者呼吸支持中无创正压通气的监护作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7):24-25
家庭无创辅助机械通气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09年8月, 本科收治COPD合并呼吸衰竭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患者32例, 其中男28例, 女4例, 年龄43~78岁, 平均年龄61岁, 使用时间最长为18天, 最短为48小时, 平均时间为1周。
1.2 方法及结果
32例患者入院后接受解痉、平喘、祛痰及抗炎等常规治疗, 同时应用无创呼吸机进行口、鼻面罩法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 治疗中观察呼吸困难、紫绀及神志改变等临床症状及体征, 32例患者均能耐受无创通气, 治疗中依从性好。在通气1~5天后行动脉血气分析监测观察PaO2、PaCO2、PH等指标均在理想范围内, 所有患者呼吸困难、胸闷、心悸、紫绀等症状明显减轻, 治疗中, 有2例出现鼻部皮肤压伤, 经涂抹红霉素软膏后治愈。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在接受呼吸机治疗前, 患者有恐惧、焦虑、无助、依赖等不良情绪, 特别是首次应用呼吸机的患者, 更为突出。15%的患者认为面罩会影响呼吸, 有窒息感、压迫感, 加重呼吸困难等。因此, 应给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倾听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感受, 提供其所需的信息, 鼓励病人缓慢深呼吸、放松全身肌肉, 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保持舒适的体位。应与患者多接触、多交谈, 解除患者心理负担。每项操作前应做好解释工作, 尤其在首次上机时, 护士一定要陪护操作上机。并向患者说明使用呼吸机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 或请康复的患者现身说法, 使其了解治疗效果及预后,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其紧张情绪[3]。
2.2 选择合适的鼻 (面) 罩
根据病人的脸形大小选择适合病人的鼻 (面) 罩。戴鼻 (面) 罩时松紧适宜, 以两侧系带各能放一小指为宜, 太松出现漏气影响通气效果, 太紧引起病人不适[4]。
2.3 参数的调整
常因首次使用呼吸机前24h内患者由于紧张而配合不好或呼吸模式、参数调节不当, 导致人机对抗。当患者感觉不舒服, 出现人机对抗时要认真查找原因, 检查有无气道分泌物、痰痂堵塞导管扭曲或体位不当等, 及时去除原因。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的动态变化, 调整呼吸机模式的工作参数, 直至能维持满意的呼吸功能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为止, 并详细记录。
2.4 活动指导
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 要使头、颈、肩在同一水平面上, 头略向后仰, 保持气道通畅, 教会患者松解面罩, 咳嗽、饮食饮水、与人交谈, 增加活动自如性。鼓励床上轻微活动, 每2h翻身、按摩受压皮肤1次。
2.5 饮食指导
长期使用呼吸机的病人一般全身情况较差, 其次, 正压通气对胃肠道产生影响, 使患者出现消化吸收不良, 饮食摄入减少。营养不良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感染不易控制。所以, 早期我们应按医嘱给予静脉补充能量维持足够营养, 减轻呼吸肌疲劳。视病情许可或间歇停机时, 根据病人饮食喜好, 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清淡可口、少渣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少量多餐。忌食油炸、干果、豆类、产气类食物, 防止腹胀增加, 减少碳水化合物及糖类摄入, 减少二氧化碳产生和防止痰液粘稠。并注意补钾, 如食用桔子汁、鲜蘑菇等。尿少、水肿者应限制水、盐的摄入。必要时静脉补足热量及营养, 提高机体抵抗力。
2.6 清除痰液, 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病人适量饮水以稀释痰液, 经常更换体位, 教会病人有效咳嗽、咳痰, 对痰液多且粘稠者, 可行雾化吸入每日2次, 利于痰液排出。饭后30~60分钟暂停呼吸机治疗, 防止呕吐以免加重呼吸困难。
2.7 呼吸机管理
注意气道湿化, 湿化温度设定以低于体表温度2℃为最佳, 一般将呼吸机储水罐加热至35~38℃, 湿化量为每小时蒸发20ml左右, 从而使吸入患者体内的气体温暖且湿润[5]。呼吸机放置位置略低于头部, 各管道衔接紧密, 患者改变体位前后, 注意呼吸机管道及氧气接头处有无扭曲、脱落。检查呼吸机性能, 保证氧气瓶内氧气充足, 无漏气, 检查仪器状态是否良好, 过滤片是否清洁。调整呼吸机参数, 初始通气患者, IPAP8~12cmH2O、EPAP4~6cm2H2O, 逐渐增加, IPAP每次增加1~3cmH2O。氧浓度调节:根据SpO2调节, 一般使SpO2达90%即可。
2.8 并发症的护理
最常见的是腹胀, 多见于张口呼吸和通气压力较高者, 指导患者用口鼻面罩时, 尽量用鼻呼吸, 带机期间尽量不说话, 防止吸入大量气体引起胀气。腹胀明显者, 可行胃肠减压或肛管排气或使用胃肠动力药, 局部芒硝外敷[6]。还有面部压伤, 选择适合患者脸型、大小、组织相容性较好, 密闭性好的硅胶面罩, 固定带可采用“四点固定”或“三点固定”, 调整合适的松紧度, 每2h放松头带一次, 避免过紧影响面部血液循环, 局部皮肤引起压伤或破损时可涂抹红霉素软膏。注意防面罩漏气刺激眼部, 造成角膜炎发生。口鼻腔粘膜干燥时, 加强雾化湿化力度。
3 讨论
机械通气能迅速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同时也改善病人的全身状况, 减少和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其他脏器造成的危害。应用无创通气技术可以缩短COPD急性发作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住院时间, 治疗效果好, 减少医疗费用, 患者依从性好, 操作简单, 使用、监护方便, 相关并发症少。且无创伤, 同步性能好, 不易出现人机对抗, 病人容易接受, 效果满意。
摘要:总结了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 包括心理护理、选择合适的鼻 (面) 罩、参数的调整、活动指导、饮食指导、清除痰液、呼吸机的管理、并发症的护理等, 认为无创通气能迅速纠正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重度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治疗效果好, 患者易接受。
关键词:无创通气,COPD,呼吸衰竭,护理
参考文献
[1]牟江, 邹胜智, 胡毅, 等.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衰50例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2 (1) :29.
[2]董雪松, 刘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在急救医学中的应用[M].中华医学会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机械通气) .1999~2000专辑:85.
[3]万秀兰, 曾凤屏, 邝惜白, 等.双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7 (38) :525~527.
[4]黄明辉, 牛晓华.双水平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4, 17 (9) :1091~1092
[5]李文涛, 何晓明.呼吸机湿化器湿化设定的临床研究.实用护理杂志, 2001, 9:3.
家庭无创辅助机械通气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86例, 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3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2]。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损害、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低于7分、严重肺部感染、肺心病以及瓣膜性心脏病的患者。其中观察组男26例, 女17例;年龄49岁~78岁, 平均年龄 (60.8±7.3) 岁;高血压性心脏病20例, 冠心病23例。对照组男25例, 女18例;年龄47岁~76岁, 平均年龄 (60.4±7.7) 岁;高血压性心脏病19例, 冠心病24例。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措施进行治疗, 包括吸氧、强心、利尿、血管活性药物以及对症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 (Bi PAP模式) , 具体如下:患者取半卧位, 采用面罩或鼻罩吸氧, 呼吸频率设置为12~20次/min, 吸气压力 (IPAP) 由8 cm H2O逐渐升高, 直至20~25 cm H2O;呼气压力 (EPAP) 由4 cm H2O逐渐升高, 直至8~10 cm H2O, 并根据患者的情况随时调节吸入氧浓度 (Fi O2) , 使Sp O2在94%以上。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各项参数, 直至患者情况好转后撤机。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 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率 (HR) 、呼吸频率 (RR) 、平均动脉压 (MAP) 、血氧饱和度 (Sa O2) 、动脉氧分压Pa 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 CO2以及射血分数 (EF) 等。
1.4 疗效判定标准[3]
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完全消失, 血气分析以及心功能指标均完全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明显好转, 血气分析以及心功能指标也显著改善, 但均未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有效;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气分析以及心功能指标等均无改善, 甚至恶化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90.70%vs 72.0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观察组治疗后各观察指标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更加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重, 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高, 导致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急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一种综合征候群, 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4]。发病时, 患者心脏泵血量明显减少, 大量的血液在心室腔内残留, 导致心室舒张末压、肺静脉压以及毛细血管压均明显升高, 血管内的液体渗入肺泡及肺间质内, 导致肺水肿的发生, 使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 甚至会导致猝死, 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往往会导致组织器官缺氧、缺血, 威胁患者的生命。抢救急性心力衰竭的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善患者的缺氧情况, 恢复血氧指数, 减少缺氧对组织器官造成的损害[5]。正压通气可以通过提高患者的胸内压, 减少心脏负荷, 恢复心脏的泵血能力。IPAP可以提高患者吸气量, 促使肺泡中的O2向血液中弥散, 纠正低氧血症;EPAP则可以使肺容积增加, 防止肺泡萎缩, 促进CO2的排出, 改善呼吸衰竭状态, 提高心肺功能, 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6]。张耀民[7]对19例老年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治疗后, 患者的HR、RR、Pa O2以及Sa O2均得到显著改善。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90.70%vs 72.09%) (P<0.05) ;观察组治疗后各观察指标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更加显著 (P<0.05) 。
综上所述, 在常规抢救急性心力衰竭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维郑, 吴晋兰, 杨继文.机械通气辅助治疗老年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8) :1264-1265.
[2]陆志华, 马小董, 王燕.呼气末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力衰竭竭并心源性休克24例[J].中华内科杂志, 2009, 18 (8) :81-84.
[3]刘文彦.评价机械辅助通气在急性心力衰竭抢救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 2014, 35 (21) :4734-4735.
[4]胡建, 许运帆, 韩宁, 等.正压通气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13, 33 (8) :57-58.
[5]尹浩晔, 齐延芳, 周馨.无创呼吸机治疗冠心病所致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5 (1) :51-52.
[6]张燕, 赵龙, 孙惠萍, 等.Bi PAP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在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抢救治疗中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3) :5799-5801.
家庭无创辅助机械通气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0年3月到2011年3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共267例。患者年龄在52岁到78岁之间, 其中男性患者共119例, 女性患者共148例。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3], 入选患者均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血气分析数据为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均大于50mmHg, 动脉的血氧分压均少于60mmHg。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呼吸困难、部分紫绀, 均有自主意识。有所有入选患者均排除有严重心功能不全、气胸、严重心率失常、休克或血容量不足等。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其中观察组共150例采用无创辅助通气治疗;对照组共117例采用传统的常规药物和吸氧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症类型上均无统计学上差异 (P>0.01)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药物加低氧吸氧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低流量的吸氧治疗, 每天吸氧2h。同时对症开展抗感染、解挛平喘、化痰等治疗。同时需要对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进行调节, 避免出现电解质紊乱, 给予患者营养支持。同时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雾化液的组成为生理盐水加入可必特和沐舒坦溶液。每天进行2次的雾化吸入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上采用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本院采用伟康公司的S/T30型的BiPAP正压通气呼吸机。观察组患者采用口 (鼻) 面罩正压通气的方式, 采用S/T模式进行无创辅助通气治疗。刚开始治疗时吸气压不能过大, 一般吸气压从8 cmH2O开始, 慢慢增加至12-16cmH2O, 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决定。呼气压则从4 cmH2O开始, 一般增加到7 cmH2O。给予的氧流量为4L/min。在治疗期间根据患者的情况调节呼吸参数, 患者的潮气量应该在400mL到500mL之间, 血氧的饱和度应该超过90%。每天进行2次的无创辅助通气治疗, 每次的治疗时间为2h。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情况。其中血气分析指标为动脉血氧分压, 二氧化碳分压、以及血液pH值。治疗有效的指标为,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呼吸困难、发绀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和改善, 并且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 二氧化碳分压对比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过治疗后, 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的病例为128例, 治疗有效率为85.3%;对照组治疗有效的病例为89例, 76.1%。具体的临床结果如下。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 其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下降, 血氧分压则有明显上升, 说明治疗有效。但观察组患者的PaCO2和PaO2改善的情况明显要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由于缺氧常常会造成多功能气管的衰竭, 是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4]。临床上治疗依靠低流量吸氧和呼吸兴奋剂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而且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常常需要进行气管插管的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气管插管有较大的创伤性而且容易导患者出现感染和并发症, 对于年龄较大、基础代谢较差, 机体免疫功能较弱的患者不太适合。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是一种具有提供压力支持, 并且诶能持续提供起到正压的通气方法。无创辅助通气能够降低患者的耗氧量和自发呼吸的做功, 提高患者的通气量, 使得呼吸肌的疲劳得意缓解, 缩短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 是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之一[5]。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显示, 无创辅助通气能有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其治疗的有效率为85.3%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患者。而且采用无创辅助通气的患者其血氧含量提高的幅度也较对照组患者要大。无创辅助通气治疗能有效对患者的气管气道进行湿化、将痰液有效排除, 并且给患者提供氧气。因此大大提高患者在治疗时对于氧气治疗的依从性, 降低起到的损伤, 避免出现有并发感染等不利于患者治疗以及预后的情况,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可以使用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并且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周亚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无创通气的气道管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23) :3297.
[2]刘任飞.综合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80例临床探讨[J].中外医疗, 2011, 30 (34) :31-32.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07年修订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 (1) :8.
[4]赵红旗, 罗晓寒.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0, 7 (2) :95-97.
家庭无创辅助机械通气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 我院相关科室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400例, 患者均存在严重的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气道分泌物过多等症状, 且符合气管插管的标准以及机械通气治疗的条件。患者中男女各200例, 年龄在35~85岁之间, 平均为 (57.6±12.3) 岁。将4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20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的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前期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炎、抗病毒、气道分泌物引流、纠正电解质的紊乱、扩张支气管、营养支持等治疗。 (2) 治疗组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法:采用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首先, 利用鼻罩和面罩连接呼吸机 (德国德尔格EVATA 4型呼吸机) 对治疗组的200例患者进行无创通气治疗, 采用CPAP (持续正压通气) 联合PSV (压力支持通气) 模式进行治疗, 分析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病情加重, 则改用有创通气进行治疗, 治疗模式为SIMV (同步间歇式指令通气) +PSV+PEEP (呼气末正压) , 或者采用BiPAP (双水平气道正压机械通气) 进行治疗。然后进行参数设定, 将VT (潮气量) 设置为6~8mL/kg, PIP (平台压) 设置在300mmH2O以下, PEEP设置为50~120mmH2O, FiO2设置为30%~50%, PSV设置为50~300mmH2O。治疗后, 有186例患者的肺部感染得到了明显的控制, 改用无创通气, 仍采用CPAP+PSV模式, 均能够成功脱机, 有5例患者由于病情进展得过于迅速而导致死亡。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机械通气后直接拔管吸氧。
1.3 肺炎诊断标准
(1) 重症肺炎诊断标准: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 (IDSA) /美国胸科学会 (ATS) 定义凡符合2项主要诊断标准之一 (需要有创机械通气或感染性休克需要血管收缩剂治疗) 或9项次要诊断标准中三项[呼吸频率≥30次/分, 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 (Arterial oxygen pressure fraction inspired oxygen, PaO2/FiO2≤250 mmHg, 多肺叶浸润, 意识障碍/定向障碍, 血尿素氮≥7 mmol/L, 白细胞<4.0×109/L, 血小板<100×109/L, 体温<36℃和低血压且需强力液体复苏者。 (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X线胸片显示原有的肺部浸润阴影逐渐扩大, 或者出现了新的浸润阴影;患者的痰性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且有脓性痰液出现;痰培养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病原菌;体温上升, 高于38℃;外周血白细胞的计数在10×10 9/L以上。
1.4 进行重新插管的标准
患者的病情加重, 且PaCO2在70mmHg以上, 或者PaCO2平均上升约5~10mmHg;患者出现神志不清、神志障碍等;PaO2在45mmHg以下。如患者出现了上述其中任意一项症状, 则需要重新插管。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χ—±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χ2进行检验, 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
治疗组200例患者采用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后, 患者的心率、呼吸、氧分压以及氧合指数等均较治疗前有了明显的改善 (P<0.05) , 具体见表1。
注:治疗前后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VAP、再插管率、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死亡情况的比较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后发现, 治疗组的VAP发生率以及再插管的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 (P<0.05) , 而住院死亡人数差异不大 (P>0.05) , 具体见表2。
3 讨论
重症肺炎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病症, 病情危急, 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近年来, 重症肺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1]。重症肺炎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肺内的炎症细胞等导致肺泡内毛细血管的内膜损伤, 毛细血管内膜的通透性增高, 从而导致肺组织出现水肿和炎性渗出等症状, 造成肺泡部分实变和陷闭[2]。大大降低了肺的顺应性, 且肺的通气与血流的比例严重失调, 从而导致顽固性的低氧血症。患者的呼吸功也大大增加, 如果不及时予以治疗, 将迅速出现多个脏器缺血缺氧性损伤[3]。
随着无创呼吸理论及其设备快速发展, 只要选择合适的患者以及合适的时机, 也可以将无创机械通气用于抢救急性呼吸衰竭[4]。近年来, 许多医疗机构采用有创和无创序贯的机械通气进行重症呼吸衰竭的治疗, 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这种治疗策略充分利用了无创与有创机械通气的优势, 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5]。但这种治疗方式在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并发症上并无明显的优势。为保护脏器的功能,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 选择一种有效、合理的机械通气治疗方案至关重要[6]。
本研究将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患者进行治疗, 200例患者中有186例均成功脱机, 且VAP发生率以及再插管率均显著降低, 有创通气时间以及总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缩短。
总之, 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用于治疗重症肺炎临床疗效确切, 呼吸道的损伤能够迅速地恢复, 有效地减少了相关并发症, 且有创通气时间明显缩短。采用该治疗策略应把握好治疗时机, 控制好肺部感染窗, 适当应用呼气末正压, 这是成功治疗重症肺炎的关键。
摘要:目的 分析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的可行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于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40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使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条件。将4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各200例。治疗组采用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机械通气后直接拔管吸氧进行治疗。结果 观察组的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 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率以及病死率均明显比对照组低 (P<0.05) 。结论 采用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临床疗效显著, 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 且有创机械通气以及总机械通气的时间均显著缩短, 再插管率降低, 对提高重症肺炎的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症肺炎,机械通气,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余荣环, 陈弘群, 黄运平, 等.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抢救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9, 21 (7) :436-437.
[2]李君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儿撤机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2) :22-23.
[3]何佩华.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2, 24 (1) :15-17.
[4]李佳峰.BiPAP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5) :803-804.
[5]马爱君, 郭凌云, 李有亮, 等.成人重症肺炎有创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管理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35) :4558-4560.
家庭无创辅助机械通气 第7篇
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呼吸衰竭,治疗
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Pa O2降低、伴或不伴有动脉Pa CO2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如临床处理不当,可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近年来,无创机械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以其无创、方便灵活和并发症少的优点广泛地应用于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中。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且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各类呼吸衰竭患者87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2月于我院呼吸科住院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87例,其中,男48例,女39例,年龄56~79岁,平均(68.31±11.84)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73例,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4例,心源性肺水肿2例,呼吸睡眠暂停5例,肺间质纤维化3例。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氨茶碱、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解痉剂、祛痰剂、静脉滴注抗生素以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基础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无创机械通气,应用德国HOFFRICHTER公司生产的VECTORST33型号Bi PAP呼吸机进行NIPPV治疗,吸氧浓度维持血氧饱和度(Sp O2)使其稳定在90%以上,呼吸机参数设置S/T模式,呼气压力(EPAP)4~7 cm H2O(1 cm H2O=0.098 k Pa),吸气压力(IPAP)15~28 cm H2O,经面罩通气模式压力支持通气(PSV),由低向高逐步调节使患者适应为度。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90%,吸氧浓度(Fi O2)<40%时;R<24次/min,潮气量(VT)>7 ml/kg,气道峰压<30 cm H2O达到目标[1]。病情继续恶化或无好转,Pa O2<45 cm H2O或p H<7.2;呼吸渐微弱,不能有节律的触发PSV;因高碳酸血症出现昏迷,则视为治疗失败改变通气模式。观察患者的血气变化、临床转归、心率变化、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87例患者中,治疗好转84例,占96.55%(84/87),改为有创通气2例,占2.30%(2/87),死亡1例,占1.15%(1/87)。
2.2 血气变化
血气分析结果显示,p H值、Pa O2增高,Pa CO2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心率、血压变化
患者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心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收缩压、舒张压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不良反应
在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中,6例出现胃肠胀气,发生率为6.90%(6/87),8例患者出现口鼻咽干燥症状,发生率为9.20%(8/87),4例患者发生鼻面部皮肤压伤,发生率为4.60%(4/87),10例患者表现出紧张、恐惧等情绪波动,发生率为11.49%,其中2例严重恐惧不能耐受,改插管行有创通气,而后放弃治疗。
3 讨论
呼吸衰竭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功能障碍状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和有效的通气量对患者的治疗转归至关重要。机械通气有维持适当的通气量,纠正高碳酸血症,改善气体交换功能,纠正低氧血症,支持呼吸,减少呼吸肌力的消耗等作用,已成为临床中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的一线手段。机械通气有无创和有创两种通气方式,有创机械通气需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容易引起心律失常、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及家属对插管或切开常有顾虑,因此容易耽误机械通气治疗的最佳时机。无创机械通气是通过面罩进行通气支持的模式,由于无需插管或切开,极大地降低了患者及家属的顾虑,能使患者在早期进行机械通气,可有效地减少或避免与人工气道相关的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Girou M等[2]研究显示,使用无创机械通气可减少院内感染,降低病死率。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无创机械通气可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p H值、Pa O2及Pa CO2,有效率较高[3,4]。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患者的p H值、Pa O2显著增高,Pa CO2显著降低,说明无创机械通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能够及时控制患者的病情。本研究治疗的87例患者,84例有效,有效率达96.55%,与某些文献报道[5,6]类似,说明无创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本研究中,患者出现了胃肠胀气、口鼻咽干燥、鼻面部皮肤压伤及情绪波动等不良反应,但绝大部分患者症状较轻,经过简单的处理后不良反应基本消除,提示无创机械通气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疗效好、起效快、安全可靠,是一种较优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Kazutetsu Aoshiba,Atsushi Nagai.Differences in air way remodelingbetween asthma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ClinicalReviews in Allergy&Immunology,2004,27(1):189-190.
[2]Girou M,Schortgen F,Delclaux C,et al.Association of noninvasiveventilation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s and survival in critically illpatients[J].JAMA,2000,284(18):2361-2367.
[3]昊月清,曹洁,郑立文,等.无创机械通气对伴有意识障碍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价值的探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9,28(8):674-677.
[4]马壮,槐永军,张绍敏,等.519例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机械通气的临床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9,21(10):632-633.
[5]Hess DR,Fessler HE.Respiratory controversies in the critical caresetting.Should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be used in all formsof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Respir Care,2007,52(5):568-578.
家庭无创辅助机械通气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