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九年级故乡教案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九年级故乡教案(精选7篇)

九年级故乡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既有重逢的喜悦,更有别离的伤感;“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既有对故乡人的亲切和依恋,也有对家乡景的留恋和向往。然而《故乡》的作者在文中却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作者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

二、了解作者、作品: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故事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可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老屋的寂寥;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使“我”悲哀的故乡的景:

(1)记忆中的故乡景:令人神往--深兰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的少年。

(2)现实中的故乡景:萧索悲凉--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底、萧索的村庄。

4、使“我”悲哀的故乡的人:

(1)“杨二嫂”:

从前:年轻美丽;文静、本分

现在: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2)闰土:

少年:淳朴天真、可亲可爱、聪明勇敢、活泼开朗、和“我”亲密无间、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迟钝麻木、痛苦难言、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毕恭毕敬、和“我”如隔了一层厚障壁、将希望寄托神灵

四、课时小结,并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五、布置作业: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

3、分析造成人物性格变化的根本原因

附板书:

故乡

记忆中:令人神往--深兰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的少年。

故乡的景(环境)

现实中:萧索悲凉--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底、萧索的村庄。

使“我”悲哀的

从前:年轻美丽;文静、本分

杨二嫂

现在: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故乡的人(人物)

少年:淳朴天真、可亲可爱、聪明勇敢、活泼开朗、和“我”亲密无间、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闰土

中年: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迟钝麻木、痛苦难言、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毕恭毕敬、和“我”如隔了一层厚障壁、将希望寄托神灵

回故乡(开端)

故事情节 在故乡(发展)

离故乡(高潮和结局)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时所学,导入本课时的教学。

二、分析文中景(环境)描写的作用:

1、小说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2、文中景(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

1、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2、闰 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3、“我” --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4、母 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5、水生宏儿--前的闰土和 “我”,20年后,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和“我”;对水生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对宏儿来说,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有了希望。

6、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

四、闰土变成了木偶人一般,杨二嫂成了一庸俗贪婪的泼妇,造成人物性格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反动统治的剥削与压迫

2、“老爷”,“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一副香炉和烛台──封建思想的侵蚀

五、布置作业:

1、研读最后两段

2、探究本文主题,感受小说魅力

第三课时

一、研读最后两段:

1、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2、“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本文写于191月,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愿望因而“茫远”了。

3、“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4、“我在蒙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文末的景物描写是不是表现“我”对故乡的过去的留恋?

此处的景物描写象征着“我”所向往的理想的美好生活。

二、本文主题的探讨

1、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2、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3、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4、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三、请学生小结:

1、仿照下列句式说话:我认为 是造成故乡景物衰败、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2、本文在人物刻画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

1、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2、阅读经验积累:欣赏小说,要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时,不妨写一写人物小传,这是一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解,再从局部分解到整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人物才会成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阅读小说才有可能成为个性化的阅读。

胡云峰

 

九年级故乡教案 第2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2、了解对比手法

3、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示标

三、新授: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课文中几次写到闰土?

3、对于少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

讨论:

①少年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

②少年闰土的动作语态是怎样的?

③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④少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⑤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4、对于中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神情)

讨论:

①闰土的外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②闰土的动作语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③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⑤中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6、另一人物杨二嫂又是怎么描写的?

讨论:

①对于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肖像)

②对于今天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肖像、动作)

7、杨二嫂的变化的说明了什么?

小市民阶层的日益贫困。

8、“我”这一人物在文章中又是怎样变化的?

9、作品对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这就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杨二嫂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10、作品对闰土、杨二嫂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三、作文片断训练:肖像描写

四、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景物描写

2、了解对比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作品通过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二、示标

三、新授:

1、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哪几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现在)

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

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结尾(未来)

2、萧索的荒村:(讨论)

①一般地说,冬天的景象如何?“深冬”呢?

②“天气又阴晦了”的“又”是什么意思?

③为什么写冷风发出呜呜的响声?

④“苍黄”的“苍”照应了前文的哪一个词?

⑤“深冬”“阴晦”“呜呜”“苍黄”各是写什么?这些背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⑥“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句中,哪两个词是说明“萧索”的?它们各是什么意思?

⑦“我”为什么会产生“悲凉”的心情?

⑧作者要反映的仅仅是“几个”荒村吗?

3、神异的图画:(讨论)

①故乡近三十年前后有什么差异?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沙地”;

“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②“天空”“圆月”“沙地”“西瓜”,“深蓝”“金黄”“碧绿”,从所写景物和色彩看,这幅图画给人什么感觉?

③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④“我”儿时的故乡只是一个一般的村庄,儿时的闰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作者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美呢?

4、朦胧中的想象

①作者写了“萧索的荒村”、“神异的图画”,为什么结尾还要写“朦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神异的图画”的重复?难道二十多年前的“故乡”就是美好的天堂?

这是为了反映“我”对现实的故乡的不满,希望能改变现实,有一个光明的世界,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希望”。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②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体会结句的含义)

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只要努力奋斗,希望一定能够实现。

5、齐读三处有关景物描写的部分。

6、作品对景物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写景要配合人物,要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四、作文片断训练:景物描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

2、对比手法突出中心

3、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主题: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写作特点:

1、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所见、所闻、所感、所忆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2、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现在)

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

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结尾(未来)

3、通过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闰土:政治上受迫害、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的贫苦农民的形象

杨二嫂:既被侮辱、被损害,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的形象

“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4、语言准确、生动,富有个性化。

三、课堂练习

(一)填空:

1、《故乡》体裁是,选自《》,作者是,原名,是我国伟大的家、家、家。

2、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和两个人物,运用的手法突出了他们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现成模式可循,只有上下齐心,勇于实践,努力探索,方能成功。用《故乡》一文中的话来形容就是。

(二)阅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我也说不出话”

1、选文中的“他”是指,“我”是指。

2、选文分别从、、等三方面对“他”作了描写。

3、“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在“他”心目中两人之间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生活经验丰富了B精神变麻木了

C出于礼节的需要D社会地位悬殊增大了

4、“厚障壁”比喻()

A外貌的巨大差异。

B经济状况的巨大差异。

C久别重逢的陌生感。

D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5、“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6、“我也说不出话”表达出“我”此时此刻的感情是()

A无可奈何B难堪、恼怒C震惊、悲哀D兴奋、欢喜

三、阅读“我问问他的景况……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1、“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中的“刻”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刻”字扣“全然不动”和“石像”,描绘了闰土麻木的表情。

B“刻”字揭示了闰土内心的苦闷。

C“刻”字是闰土饱经生活磨难的写照。

D“刻”字表现出闰土自愧不如的呆滞。

2、闰土的性格特点是()

A辛苦麻木B呆滞麻木C勤劳呆板D怯懦无情

3、填空:

从选文最后一段中找出与以下语句相呼应的词语。

①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②总是吃不够③不太平④什么地方都要钱

4、以上这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阅读《故乡》最后三段:

1、第一段中三个“辛苦”的含义各不相同分别是:①;②;③。

2、第一段中“我们”是指,“他们”是指,“别人”是指。

3、第一段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的意思是:。

4、第一段中“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中“一气”的意思是。

5、文中说“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6、第一段中最后一句中的两个“生活”的词性分别是词、词。

7、第二段中“手制的偶像”的含义是()

A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B比喻让下一代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C比喻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美好未来。

D比喻聊以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8、“朦胧”中再现月下瓜地有什么作用?

9、“这正如地上的路,……也便成了路。”深刻含义是()

A地上的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就没有路

B希望的有无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

C地上的路是一代代人走出来的,后人要沿着前人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

D路是人走出来的,每个人都要走出一条自己的人生之路。

10、文中“我想:……”这段话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A对未来道路迷茫的怅惘。B对见到光明前途的喜悦。

C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D对美好前景的热切向往。

《故乡的桂花雨》教案 第3篇

引导学生欣赏缤纷的自然美、温暖淳朴的人情美, 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自然淡雅、清丽委婉的语言。

教学计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水果蔬菜是家乡的甜, 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 风景是家乡的美, 月是故乡的明。”“故乡, 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 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这是远在台湾的琦君怀念故乡的肺腑之言。多情而富于表现力的作家总是不能忘情于养育他们的故土, 那么, 琦君笔下的故乡有着怎样的芬芳和怎样的色彩呢?

琦君, 现当代女作家在司法部门工作并任台湾文化学院, 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她的古典诗词修养深厚, 文学语言清丽雅洁, 她是电视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二、深情地朗读

读出眷恋而温暖的情怀, 语速舒缓, 情感深婉。

三、整体把握, 划分段落层次

(一) (12) 桂花, 真叫我魂牵梦萦。

1.香气袭人的桂花勾起我的乡愁

2.从“色”“香”“味”着笔, 描摹桂花朴素的外表和迷人的清香。

比较欣赏:宗璞“我曾迷失在荷花那悠远的清香里, 也曾迷失在桂花那浓酽的甜香里。”

(二) 具体回忆故乡的桂花雨。

我在收获桂花过程中的盼望、参与和分享的喜悦。我的焦急期待孩子的天真无邪

母亲忧心忡忡对家庭的担当

4 (三) 杭州念中学时吃桂花赏桂花的一段往事

着重展现杭州“桂花栗子羹”的清香和美味, 展现摇桂花落花满地的唯美。

四.散文特色探讨

散文的小说化是琦君散文的独创风格, 她的散文里常有几个呼之欲出的人物, 那么文中究竟描写了父亲和母亲怎样的生活图景, 在你的心目中, 他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呢?

明确:父亲叫我认识各种各样的花, 即兴赋诗, 他是一个有书生气质的人, 是一个雅致温和有艺术修养的人。

母亲敦厚慈祥, 善良, 对邻里乡亲温情的挂念, 和着桂花的清香打动了每一个读者。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深的爱和怜惜。

第二课时

一、默读全文, 品味作者的语言, 在旁边圈点批注, 然后全班交流。

“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 笨笨拙拙的”, 梅花是清瘦的、横斜灵秀的,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写出了梅的姿态。说明作者看中的是桂花迷人的香味和与“摇花乐”相关联的故乡和父母双亲。

“只要不做风水, 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 一斗给毛宅二婶婆, 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母亲待人友善温暖, 仁慈慷慨, 她与邻人相处和睦, 令人觉得桂花香里的村庄民风淳朴和乐, 真是美极了。

“妈, 怎么还不摇桂花嘛?”透露出作者喜爱桂花与焦急、期待的心情, 生动地展现了小孩子天真无邪的赤子之心。

“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 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 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我就喊: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落英缤纷, 香气袭人, “我”是那样的欣慰满足, 快乐之极。

“晒上好几天太阳, 晒干了, 收在铁罐子里, 和在茶叶中泡茶, 做桂花卤, 过年时做糕饼。全年, 整个村庄, 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写出了人和年丰的生活景象。

“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对故乡如此眷念, 即便是风光如画的杭州美味的“桂花栗子羹”也难以匹及。

二、对优美的文字、对喜欢的章节有感情的品读。

三、风格总结

马英九故乡行 第4篇

众所周知,台湾地区领导人、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祖籍是湖南湘潭,然而他一直很遗憾没能来大陆祭祖。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生于湖南,卒于台湾,他每次给马英九讲起在家乡的故事时,就忍不住热泪纵横。

马英九的故乡究竟是怎样一片景象呢?让他父亲如此魂牵梦绕。穿越五年的时光,回溯到记者第一次踏上那个小镇的真真切切。

重访马家故土

马英九连任后不久,我们来到马家堰,走访寺门前。

这是一个典型的南方丘陵之乡,放眼望去,到处是起起伏伏的绿色。在贵如油的春雨浸润,庄稼、树木和野草显得格外青翠,空气也清新得沁人心脾。宽阔的湘江水波不惊,从白石乡东南部静静地流过。

寺门前位于湘江西岸,一座古老的码头依岸挺立于江水边,在秀丽的风光中显露出一丝与众不同,给人以历史凝重感。

带着好奇与兴奋,我们朝码头方向走去。一棵百年古槐树,两对石狮子,三块大石碑,四条乌篷船,沿着一段青石板台阶拾级而下,渡口的两尊石狮子只能依稀分辨眉目,但依旧遥望着江面。近百年的大石碑,铭刻着包括很多马姓人氏在内的马家堰人当初捐资兴建码头的功德,其中自然包括马英九的祖父马立安。用手抹去石碑上的灰层,马立安的名字清晰可辨。

由于经年累月的风化,石狮子的眉目已不是很清晰。但当地人一看到它们,就会想起马立安。马立安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据相关资料记载,马立安于清朝同治年间(1868年2月12日)生于湘潭县马家堰寺门前,民国十六年(1927年)卒于衡阳衡山县。

看罢码头,告别石狮子,在码头南边不到100米的地方,我们来到一片荒草地。拨开乱草,一段低矮的残墙赫然出现。这就是马英九家祖屋的院墙。在茂盛的草丛中,散落着不少瓦砾,还能看到一些砖石深陷在土里。从墙基分布的范围看,此处当年是一座很大的院落。

马家声名远播

在老乡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马家发展到马立安这一代,家业已非常大。马立安很会做生意,开有铸铁锅厂、屠宰厂、米厂等。马家的店铺也很多,大多临江建在码头旁,交通十分便利,所以生意非常红火,米账房先生就请了3个。此外,马家还有300多亩水田,雇了40多名长工,管家也有好几个。当年,在马家堰一带,马立安家无疑是名门望族,但累积下来大量财富的马立安并没有忘记乡亲们。老乡说:“你们刚才看的那个码头,就是马立安捐钱修的。附近的罗家坝龙山桥、陈江口义渡、育婴堂修建的时候,马立安也都捐了钱。”为了勉励后世,马立安还留下了“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的遗训。他通过这14个字,告诫子孙后代要重视教育、崇尚行善。后来,这14个字就成了马家的祖训。据说,马英九在台北的办公室里,就挂着这幅对联,寓意“时刻不忘祖训”。

但马立安最后的“足迹”却不在寺门前,继续寻访,我们沿湘江大堤往南前行5公里多,就到了马立安的长眠之地—茶恩寺乡双阳坪村。这里环山抱水,是一个好地方。青绿稻田和美轮美奂的荷花池环绕形似巨龟,面朝湘江的乌龟山,巨龟伸头饮水,而马立安的墓就建在其“头顶”。正所谓“前仰锦绣千重浪,后依岗陵万叠山”。在一路的询问下,我们一行人沿着田埂走了不到100米,就到了一段水泥路上。这段路是专为马家祖坟修的。前方大约100米左右的地方,就是马家祖坟。虽然,马家老宅在岁月的风霜中已基本湮没,但马立安长眠其中的马家祖坟完好如初,气势犹存。墓冢立于连片的水稻田中央。通往祖坟的唯一路径是一条长长的、曲折的水泥道,走近便可清晰地辨认出汗白玉石碑上的碑文,“马公大基老大人之墓”。这座墓园修建于1928年,除了汉白玉石碑和水泥墓园,其他部分用的主要是三合土(注:土、沙和石灰的搅拌物),所以十分坚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墓园前是一大片的荷花池。

虽然我们来的时候荷花未开,但从残存的花枝根叶中,不难想象妩媚的荷花,脉脉荷叶随风浮动,荷花盛开、簇拥其间的景象。

马氏族人说:“我听祖辈人说,1924年,马立安当总保镖的弟弟去世后,当地的土匪恶少常来欺负马家人,后来,马立安不得不把家搬到湘江对面的衡阳。几年后,他在衡山去世了。据说,他生前交代一定要落叶归根,葬在湘潭。因此,他的子女便将他的棺木用船从湘江对面运了过来,葬在自家的这处田里。由于马家后世人丁兴旺,所以这座墓园香火很盛。”

时光冉冉,故乡探访虽谈不上完美,留有余味与思考的不仅仅是这个体系中如此重视教育与崇尚行善,更多的是对一种信仰与坚持的执着的触动。去年,连任成功的马英九与母亲秦厚修去祭拜父亲马鹤凌,向父亲禀报竞选连任成功,感谢父亲的教诲,他双眼微微泛红,对母亲说“我一生最自豪的,就是我们的家教。”

故乡(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第5篇

故 乡

一、 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哪位同学能随口就涌出几句写“故乡”的诗词名句呢?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过程: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对课文已比较熟悉,我们说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呢?请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速读课文。

2、先来看第一个人物:闰土的变化

⑴、请同学拿笔从文中圈点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有哪些不同。试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外貌对照

;动作、对话对照;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

① 外貌对照: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②动作、对话对照: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DD凄凉DD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③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

对我: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⑵ 小结: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对人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和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闰土形象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

3、分析第二个人物形象:杨二嫂的变化(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⑴指读,其它同学试总结年轻时的杨二嫂和人到中年后有怎样的不同?

①对于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肖像)

②对于今天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肖像、动作)--她的说话和动作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小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

⑵小结: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4、作品对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这就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杨二嫂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5、作者对这种变化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态度呢?

中国农民的活力被封建社会扼杀而悲伤;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苦难轮回无可奈何;为纯真的人性被扭曲而痛苦;对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渴望。

10、作品对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的描写在写作上对你们有什么启示呢?

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三、作文片断训练:肖像描写 (写一个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

九年级故乡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文章主旨。(重点)2.体会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明确肖像、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小说中议论的作用。(重点、难点)

3.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2.生词注解 阴晦:阴沉昏暗。无端:无缘无故。愕然:吃惊的样子。嗤笑:讥笑。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展转: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恣唯:放纵,凶暴。3.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新文化战线上一面光辉的旗帜。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4.背景追溯

《故乡》的素材,源于鲁迅1919年12月回故乡的亲身经历。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的住宅,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同年12月,鲁迅离开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打算接母亲及家眷到北京。在故乡期间,鲁迅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这期间,他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却已满脸皱纹,面容憔悴。他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同情。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小说的行文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交流点拨】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时间先后顺序,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着信念。

(二)深层理解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逐个说说各自给课文原标题:故乡:前加的定语,并引用课文来阐述理由。

【交流点拨】在“故乡”前加的定语有:“日趋破产”“清晰而又模糊”“萧 条、衰败”等。其中我认为加“萧条、衰败”这两个词最准确,理由是第2段中所写的天气“阴晦”、冷风“呜呜地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等故乡农村景象就是衰败荒凉的。

2.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交流点拨】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3.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故乡的景色,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各有什么特点?两幅图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现实故乡图景: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记忆故乡图景: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 深蓝、金黄、碧绿;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景语皆人语)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小说《故乡》的内容,通过争论,明确了小说的主人公是闰土。这节课,我们就来合作探究,共同赏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走进人物

1.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描写闰土的?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文中写闰土的句子,完成下面的表格。(用小黑板出示表格)

(学生在黑板上填表,并让学生不断补充。)【交流点拨】 2.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变化?

【交流点拨】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交流点拨】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是封建统治使闰土由当年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麻木迷信的木偶人&是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隔膜。闰土这个形象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4.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交流点拨】其实这也是一种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展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5.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杨二嫂的?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二)走进语言

齐读课文第三部分,品味、领悟小说的语言。1.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文中的“我”是一个有着作者的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句中的“高墙”指什么?

【交流点拨】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3.在“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交流点拨】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为什么要“害怕”?

【交流点拨】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不一定能够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5.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交流点拨】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6.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交流点拨】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E**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两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交流点拨】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就有实现的可能。

(三)走进写法 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反映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我”与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反映等级观念的鸿沟难以逾越;闰土与杨二嫂两个典型人物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闰土的同情;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比,反映了黑暗社会病人膏肓;故乡情景前后变化的对比,反映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关系的对比,反映作者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走进主题

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了许多分歧,以下四种为代表,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

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隔绝——一气。

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器——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交流点拨】《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人,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我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三、拓展延伸

九年级故乡教案 第7篇

一、课文分析:

1、《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下农民破产,生活痛苦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课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3、掌握对比的方法,把小说中的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与后的外貌描写在书上画下来,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差异,进而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变化,最后在他们的性格变化中理解小说的主题。

4、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难点: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解决办法:以课堂上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

二、学习目标:

①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③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1、“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2、1840年鸦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19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居住,目睹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十分悲痛,一年后,便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悲哀 )

(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 “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2、 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作者的感情主要表现在(故乡之景 )和(故乡之人)两个方面。

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

对比朗读小说中“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示色彩的词语。

3、 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4、 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小说展开细致深入的阅读。)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成果。(讨论主要围绕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展开,也可以涉及宏儿和水生。存在分歧的地方可以保留,提交班内讨论解决)

(1)闰土的变化有哪些方面令“我”悲哀?

①闰土肖像的变化令“我” 悲哀。②闰土言、行、神、心的变化令“我” 悲哀。

(2)杨二嫂的变化是否也令“我”悲哀?

①杨二嫂肖像的变化令“我” 悲哀。②杨二嫂言、行、神的变化令“我” 悲哀。

(学生分条梳理讨论的结果,特别是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学生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加以点拨和补充:闰土:外貌苍老,动作迟钝,语言含糊,对“我”谦恭,对生活丧失希望。杨二嫂:相貌丑陋,语言尖刻,自私、势利,虚伪、庸俗。)

5、 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6、朗读结尾的三段文字,特别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要求齐读背诵。

第二课时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

(该问题探究的已不仅是环境,而且涉及小说主题。除了对比鲜明的“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之外,其实,小说中还有一个“理想中的故乡”。从小说结尾部分“我”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我”对未来的故乡有一个朦胧的希望轮廓。)

2、 “故乡”是谁的?

(这个问题是把小说的社会意义推到更广阔的层面。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时代,故乡失落了,又也许只存在于孩童纯真的眼睛里。小说中的故乡是“我”的,又是“我们”的。它有着普遍的象征意味,代表着人的精神归宿。)

3、“故乡”在哪里?

(结合课后练习,研究“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深刻意蕴。从小说对宏儿和水生的想象中,可窥见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理想中的故乡,不在儿时飘渺的回忆中,更不在世俗、功利、隔膜的成年世界里,它需要我们去追求,去勇敢地开创新路。)

4、 文学作品中,除通过描写,使所记的人、事更生动外,还往往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揭示事理,点明中心。这篇小说也不例外。请找出本小说中的议论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84段中的议论,表达“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践踏下的社会现实的悲愤和不满。86段中的议论,是对旧生活的否定和对新生活的向往。88段中关于希望有无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鼓舞,它告诉人们:新生活的实现,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

通过上述三段中的议论,层层深入地揭示了中心,并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5、明确小说的主题。通过小说的阅读和社会背景的了解,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对故乡景色和闰土前后变化的描写,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剥削压迫下的旧中国农村日益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以及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反映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交流分享:

通过本小说的学习,你掌握了阅读小说的那些技巧?你还有哪些方面的收获和困惑?请你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且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故 乡

过去 现在

景物: 蓝天 明月 阴晦 萧索

人物: 闰土能干 快乐 麻木 辛苦

九年级故乡教案

九年级故乡教案(精选7篇)九年级故乡教案 第1篇教学目标:1、情节的把握;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