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调节标准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调节标准范文(精选6篇)

调节标准 第1篇

一国的技术实力在现代贸易中体现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技术相关的标准和创新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并在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国际贸易研究领域,有关创新和标准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

标准在国际贸易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标准作为国家贸易的“通行证”,可以增加国与国之间产品的透明性,降低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搜索成本”,并且增强了国家间产品的兼容性,增加了产品种类,促进了消费者选择的多元化,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是有利的;另一方面,标准可能也会被某些国家利用,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国外厂商的出口,达到保护贸易的目的,损害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也是当前标准对贸易影响的一个重点研究问题。随着关税的逐渐降低,进出口数量配额、许可证制度、外汇管理制度等非关税措施日益受到约束和限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日益凸显(金德有,韩建平,2005),尤其表现在发达国家,利用自身掌握的科技优势,打着“绿色、环保、安全、健康”的旗号,将本国的技术标准、法规等垄断优势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设置进入障碍,以达到保护本国贸易的目的。

创新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的强有力的支持。主要以新要素禀赋理论、技术鸿沟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代表(Wakelin,1998),均认为技术创新和差异对一国的贸易有着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一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驱动出口流量的主要因素(Ebling & Janz,1999),一国越重视研发,产品的知识与技术密集程度就越高,越有利于贸易结构的改善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余道先,刘海云,2007)。

Swann,Temple和Shurmer等人的开拓性文章《标准与贸易表现:英国的国家经验》(1996)是该领域的一篇重要文献。文中将标准对贸易的影响从竞争优势、竞争劣势和产业内贸易三个理论视角进行了论述,分析讨论了标准的贸易竞争优势、竞争劣势以及标准促进和阻碍产业内贸易的机制,以及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方向。Swann等人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三种理论视角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这种新的理论视角的划分,后来的学者可以将创新纳入到标准对贸易影响的统一框架下研究。Blind和Jungmittag(2005)的文章《标准和创新与贸易:英国和德国的实证分析》正是对该领域的丰富和完善。下面本文从竞争优势、竞争劣势和产业内贸易三个视角,对标准和创新对贸易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

1.1 标准、创新和竞争优势

国家标准化活动的水平是构成一国能力和维持该国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标准使得本国的国内市场更加公开透明,标准所包含的本国产品的技术、质量、安全等信息状况可以被国内外厂商以及消费者更好的了解,降低了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潜在的信息搜索成本和消费者的潜在担忧。同时标准也将不断促进国内厂商产品质量、性能的提高,保证了该国产品的品质,提高该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标准所具有“网络效应”或者“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可以使企业的生产形成规模优势、并且能够垄断固定的消费群体。

创新的竞争优势得到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支持。一方面,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活动(如专利),使得创新国或者企业对新产品具有暂时性的垄断优势。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使得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和差异性优势,更有利于一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产品的优势(刘仁平,2006)。

1.2 标准、创新和竞争劣势

标准的竞争劣势主要来自于“以贸易保护为主的技术标准壁垒”。这类标准主要是由政府强制制定和实施的,以发达国家为主。政府会利用特有国家标准避免对环境不利的影响,或者出于保护公众健康、安全等的考虑,利用国家标准对贸易产生限制。对国外产品施行歧视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政治动机为了保护本国市场,或者为本国企业带来相对竞争优势,这样的标准具有强制性,会严重影响国内外厂商的行为和消费者的偏好,并且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从而使保护国内厂商和消费者利益的目的无法实现。

国内厂商的创新活动一般对贸易没有负面影响。但是过度的创新也会引起国内厂商的激烈竞争,可能导致进口减少,从而对贸易产生阻碍效应。一国的创新一般是与专利等知识产权紧密相关的,而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模糊的,取决于知识、技术外溢或者一国的学习模仿能力等。

1.3 标准、创新和产业内贸易

标准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一方面,兼容性标准可以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并且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另一方面,品种简化标准降低了产品的多样性,而产品多样性对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标准还与双边市场的公开透明度有着紧密的联系。

创新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有利于增加产品的多样性,促进产品的更新。Blind指出,产品的更新是产业内贸易的特点所在。此外,创新对于一国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可能引致更多的产业内贸易。

2 创新的调节效应及研究假设

综上,在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三种理论视角框架内引入创新,丰富了有关研究。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此领域具有代表性的Blind和Jungmittag(2005)等人的研究,是将创新作为一个独立的前因变量引入的,其创新和标准对贸易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除了标准和创新对国际贸易的直接影响效应外,本文认为创新对标准的国际贸易影响具有调节效应,也即,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受到了一国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由于现有的标准和创新对国际贸易直接影响效应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本文主要关注创新对标准的国际贸易影响的调节效应。

刘振刚(2005)在技术创新、技术标准与经济发展一书中表明,技术创新是技术标准发挥作用的基础,标准的更新依赖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创新的速率会影响到标准化的过程和质量。潘海波,金海军(2003)指出现代技术突飞猛进,技术生命周期迅速缩短,这也直接影响了技术标准更新的速度。一般而言,技术标准与技术发展的速度相一致。技术的网络化,系统化也使得技术标准的动因以及技术标准的种类发生了变化。Blind(2006)在研究标准化和技术变革的关系时将创新分为与创新过程相适应的标准化以及与发展相关的标准化,认为标准化过程和创新过程是紧密相关的,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品生命周期的日益缩短,以及产品的网络化、系统化和复杂化,使得标准化会面临一系列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创新对于一国的标准化过程的影响会影响着一国标准的产出速度和质量。

此外,技术创新一般伴随着专利等私有属性的知识产权保护,私有属性与标准(更多的体现是公有属性)的矛盾会影响标准的贸易影响。Blind(2006)将专利保护下的创新纳入到标准化与贸易的关系中,认为标准化是研发过程的一部分,因此研发活动越是密集的部门,标准化的产量也就越高,这样这个部门的生产也将更加普及化,规模经济的现实可能更容易实现。另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的问题,技术或产品的垄断者不愿意对专利进行授权,标准化的过程可能会被延期甚至失败。因此专利活动强的部门,标准化的产出可能会减少,那么垄断将会成为这种部门的主题,生产的普及与推广会受到限制,越多的创新反而会阻碍标准对贸易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一国的标准化强度对进出口贸易表现的影响受到了技术创新的影响。因为技术创新引起了整个技术环境和贸易环境的变化,随着贸易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一国为了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良性发展,需要根据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制定自身的标准化战略,以便其更好的保障该国的贸易发展。而对走在先进技术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而言,伴随着技术创新的发展制定和实施自身的标准化战略,更加有利于保障自身贸易的发展。总的来说。创新对标准的贸易影响的调节效应从理论上是存在的,技术创新引起的新的贸易环境和标准新需求和新形式的变化是调节效应存在的重要基础。

综合上文的分析,本文认为标准和创新在对一国贸易产生直接影响效应的同时,创新对标准的国际贸易影响具有调节效应。本文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一般说来,一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国家的标准化活动也会随之越频繁(相比较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国家)。技术创新作为标准发挥作用的基石,是旧标准向新标准转化的原动力。技术创新带来了新的产品,开拓了新的市场,同样对标准化的形式和需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导致了更多的非正式产业标准和事实产业标准。

但是,国际贸易是涉及到两个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创新的调节效应会随着贸易对象的差异而引起不同,尤其是在标准话语权和技术实力差距明显的贸易对象间,创新的调节效应会产生不同的表现。作为强势的发达国家,技术创新能力足,并且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标准“话语权”优势,创新与标准化过程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创新对标准的贸易影响具有明显的调节效应。而作为弱势的一方,技术创新的实力本身不足,并且标准话语权方面也是显著的弱势群体。即使随着不断的自我发展和引进发达国家技术,可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但是标准依旧是被强势的国家所控制,这样创新可能与标准的贸易影响过程产生脱离。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创新对标准的国际贸易影响具有调节效应,这种调节效应受到贸易对象差异的影响。

3 模型构建

3.1 研究对象选择及数据处理

3.1.1 研究对象选择

本文选取中国和美国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一方面,针对中国的世界贸易流量来研究创新的调节效应是否存在;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具有较大的标准化强弱差异和技术实力的差距,可以很好的表现创新调节效应在不同贸易对象上的影响。此外中美的数据可获得性也是选择中美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主要原因。

3.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1)标准、创新及国际贸易数据的获取

本文的标准数据来自于中国标准服务网(http://www.cssn.net.cn.),该网站收录了中国国家标准(GB)、国际标准(ISO)、国际电工标准(IEC)、美国国家标准(ANSI)等标准文献题录信息。本文按照标准的国际分类原则(ICS),用ICS代码从中检索统计了1997-2006年的中国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美国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用一国的标准总量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之和来表示中美标准化活动的强度。

本文采用一国的专利申请量作为创新实力的指示变量。专利申请量数据来自于中国知识产权网专利信息检索数据库(http://www.cnipr.com/),该数据库收集了中国、美国、日本、欧洲等多个国家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本文均采用IPC分类原则,用IPC代码作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并据此统计了1997-2006年的中美专利的申请量。

本文用进出口贸易额表示一国国际贸易活动的表现。数据均来自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http://comtrade.un.org/),用国际贸易分类SITC(第2版)的代码作为关键字检索。统计了中国以及中美间1997-2006年10年间各产业的进出口贸易额。

(2)标准、创新和国际贸易数据的对应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对国民经济产业的划分标准不同。产业划分标准的不同导致了在产业截面的数据无法统一,进而无法进行数据分析。为了统一中美间产业的划分标准,本文采纳了Swann和Blind等人的方法,按照标准的国际分类(ICS)将经济划分为相对应的34个产业(ICS组),然后将国际专利分类(IPC)和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2)分别对应到相应的ICS组上,这样将标准、专利和贸易进行了有效的统一。本文按照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分别统计了中美相应产业的标准量、专利申请量以及进出口贸易额。

此外本文用一国的GDP量表示其他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GDP数据均来自于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发展展望数据库(http://www.imf.org/)。

3.2 模型建立

本文认为一国的创新不仅影响国家标准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而且影响国际标准对贸易的影响,也即创新对一国的标准总量的贸易影响具有调节效应。所以本文将标准总量作为预测变量,创新作为调节变量。

在研究调节效应的方法选择上,本文采用此类研究最常用的方法层级回归法(温忠麟,侯杰泰等,2005),即在在第一步放入预测变量和调节变量,也即标准总量和创新;第二步放入预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交互项,也即标准总量和创新的乘积交互项;然后,通过标准总量、创新、标准总量和创新的交互乘积项对贸易的影响模型研究创新的调节效应。

(1)中国的世界贸易流量研究模型

Xit=a0i+a1GDPWORLDt+a2STDCHTit-1+a3PATCHit-1+a4STDCHTit-1PATCHit-1+eit (3-1)

Mit=a0i+a1GDPCHt+a2STDCHTit-1+a3PATCHit-1+a4STDCHTit-1PATCHit-1eit (3-2)

Sit=Xit-Mit=a0i+a1GDPWORLDt+a2GDPCHt+a3STDCHTit-1+a4PATCHit-1+a5STDCHTit-1PATCHit-1+eit (3-3)

式中:Xit,Mit,Sit在时期t,ICS分类部门i中以当年美元计价的中国对世界贸易的出口额、进口额和贸易顺(逆)差额;

a0iICS分类部门i的固定影响效应;

GDPWORLDt在时期t,以当年美元计价的世界所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

GDPCHt在时期t,以当年美元计价的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STDCHTit-1在时期t-1,ICS分类部门i中中国的全部标准总量;

STDCHTit-1PATCHit-1在时期t-1,ICS分类部门i中中国的专利申请量;

在时期t-1,ICS分类部门i中中国标准和创新交互项;

(2)中国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研究模型

Xit=a0i+a1GDPUSt+a2STDCHTit-1

+a3STDUSTit-1+a4PATCHit-1+a5PATUSit-1+a6STDCHTit-1PATCHit-1+a7STDUSTit-1PATUSit-1+eit (3-4)

Mit=a0i+a1GDPCHt+a2STDCHTit-1

+a3STDUSTit-1+a4PATCHit-1+a5PATUSit-1+a6STDCHTit-1PATCHit-1+a7STDUSTit-1PATUSit-1+eit (3-5)

Sit=Xit-Mit=a0i+a1GDPCHt+a2GDPUSt

+a3STDUSTit-1+a4STDUSTit-1+a5PATCHit-1

+a6PATUSit-1+a7STDUSTit-1PATCHit-1+a8STDUSTit-1PATUSit-1+eit (3-6)

式中:Xit,Mit,Sit在时期t,ICS分类部门i中以当年美元计价的中国向美国的出口额,进口额以及贸易顺(逆)差额;

a0iICS分类部门i的固定影响效应;

GDPCHt在时期t,以当年美元计价的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USt在时期t,以当年美元计价的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STDCHTit-1在时期t-1,ICS分类部门i中中国的全部标准总量;

STDUSTit-1在时期t-1,ICS分类部门i中美国的全部标准总量;

PATCHit-1在时期t-1,ICS分类部门i中中国的专利申请量;

PATUSit-1在时期t-1,ICS分类部门i中美国的专利申请量;

STDCHTit-1PATCHit-1在时期t-1,ICS分类部门i中中国标准和创新交互项;

STDUSTit-1PATUSit-1在时期t-1,ICS分类部门i中美国标准和创新交互项;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文按照层级回归法对以上模型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通过观察交互项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来验证假设。下面分别对中国的世界贸易模型和中美双边贸易模型分别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4.1 数据分析结果

中国的世界贸易模型数据分析结果、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模型数据分析结果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1可知,中国的世界贸易出口、进口、平衡贸易模型中,标准和创新的交互项STDCHT*PATCH的回归系数的P值分别为0.0086,0.0419,0.0013,分别在P<0.01,P<0.05,P<0.01水平下显著。由表2可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进口、平衡贸易模型中,中国标准和创新的交互项STDCHT*PATCH的回归系数的P值分别为0.1819,0.3951,0.4322,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美国标准和创新的交互项STDUST*PATUS的回归系数的P值分别为0.0356,0.0000,0.0911,分别在P<0.05,P<0.01,P<0.1水平下显著。

按照调节效应的检验方法,交互项回归系数通过显著性验证则证明调节效应存在。所以,通过中国的世界贸易模型分析,创新对标准的贸易影响具有调节效应。通过在中美双边贸易模型的分析,创新对标准的贸易影响的调节效应受到了贸易对象差异的影响,即对中国而言,创新对标准的国际贸易影响的调节效应不明显;对美国而言,创新对标准的国际贸易影响的调节效应显著。

4.2 结果讨论

根据上述结果,本文认为,标准对贸易的影响受制于技术的发展水平是显而易见的,没有技术作为支撑,标准也就没有办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并且,没有技术创新的存在,新技术新产品也就无从产生,那么标准的发展也将停滞不前,标准在贸易中的作用也就不会改善。这是创新对标准贸易影响调节效应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的世界贸易模型中,本文将世界其他国家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假设中国与世界的贸易是一种接近平等的贸易关系也就成为一种合理的解释。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方面,贸易标准的平等对话,使得贸易交流更加自由开放,中国技术的进步和变革将会更加显著的影响到标准的形式和数量,而标准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双方贸易的平等地位,使得技术创新在影响标准化的过程和质量方面受到的来自外界的干预更少。所以在中国的世界贸易模型中,创新对标准对贸易影响具有调节效应就显而易见了。

而在中美双边贸易中,由于中美的贸易地位、标准“话语权”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巨大不平等性,导致了创新对标准的国际贸易影响的调节效应出现不同的结果。结论表明:美国创新对标准对贸易影响的调节效应存在,而中国创新对标准对贸易影响的调节效应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上述的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发达国家美国间的差异性,即中国的创新能力相对于美国而言是明显不足的,所以得到以上的结果。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创新对标准对贸易的影响具有调节效应,也即标准对贸易的影响受制于技术的变革和发展水平,而创新正是技术变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本文的研究也进一步表明创新的调节效应受到贸易对象、标准化水平、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中美双边的巨大差异,尤其是技术创新实力和标准“话语权”的差距是创新的调节效应表现出差异体现的最主要原因。

已有的关于创新和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的文献认为,加强一国标准化建设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对一国的贸易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全球贸易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的阶段,对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更为重要。一方面,要积极加强国家标准化战略的研究建设,尤其要关注我国标准的国际化战略建设。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参加国际标准化的重要性,所以积极抢占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努力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国际标准化能力严重不足,这也是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受制于发达国家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方面,

要不断推进科技研发和技术变革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本文的研究表明,创新对标准的国际贸易影响具有调节效应,并且这种调节效应会受到国家创新实力与标准“话语权”的差异的影响。所以我国在加强标准化和创新能力建设的同时,更应该主动的将创新与标准化结合起来,将科技开发、标准研制、国际市场开拓一体化推进结合起来(王金玉,2008)。尤其在技术进步与变革周期日益缩短,技术创新越来越凸显的今天,各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技术环境不确定性,复杂性,产品的系统性和交互性越来越明显,只有根据技术发展的水平制定自身的标准化政策,才能确保标准在贸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我国在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创新实力的同时,分析并利用二者的互动关系,用技术创新作为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强有力的支撑,用有效的标准化政策使得我国新产品、新技术得到推广,并使之迅速的占领市场。

参考文献

[1]金德有,韩建平.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1-13

[2]WAKELIN K.The role of innovation in bilateral OECD trade perform-ance[J].Applied Economics,1998(30):1335-1346

[3]EBLING,GUNTHER,JANZ NORBERT.Export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the german service sector:Empirical evidence at the firmlevel(working Paper)[P].Centre for European Economic Re-search,1999

[4]余道先,刘海云.技术创新的贸易效应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财贸研究,2007(5):65-72

[5]SWANN P,TEMPLE P,SHURMER M.Standards and trade per-formance:The UK experience[J].Economic Journal,1996,106:1297-1313

[6]BLIND K,JUNGMITTAG A.Trade and the impact of innovations andstandards:The case of Germany and the UK[J].Applied Econom-ics,2005(37):1385-1398

[7]刘仁平.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2006(6):63-68

[8]刘振刚.技术创新、技术标准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51-77

[9]潘海波,金海军.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110-114

[10]Blind K.The economics of standards:Theory,evidence,policy[M].高鹤,杜邢晔,李青吉,译.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11]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2):268-274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与焦虑调节 第2篇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与焦虑调节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是一种充分人性化,以培养学生乐学好学为目的.的情感教学模式.焦虑作为该模式的四大情绪之一,在二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英语课堂的焦虑调节角度对该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作 者:丁薇薇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89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T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8(5)分类号:H3关键词:情绪调节教学模式 焦虑 焦虑调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专题突破 第3篇

考点要求:本专题涉及理解层次的考点有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动物的激素调节、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属于了解层次的考点有人脑的高级功能和模拟尿糖检测的实验。

考查热点:一是以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为话题, 考查反射弧结构功能的实验探究与验证、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在神经纤维和突触上的传递;二是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为话题, 考查下丘脑在分级调节中的作用;三是以水盐调节、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为话题, 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复习策略:一是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梳理, 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及规律;二是分析反射弧、突触、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递) 过程及其模式图, 理解神经调节的机理;三是在明确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的基础上, 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为例, 弄清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的机制;四是通过对水盐调节、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的分析, 理清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

●核心考点突破

考点一、神经调节

(一) 基础梳理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 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 反射弧:反射的结构基础,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

(3) 兴奋:是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 (如神经组织) 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 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的产生及其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电位: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 K+由细胞内排到细胞膜外, 在细胞膜两侧形成外正内负的电位状态。

动作电位: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宜刺激时, Na+由细胞膜外进入细胞内, 在细胞膜两侧形成外负内正的电位状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时, 受刺激部位产生动作电位, 在细胞膜内侧或外侧的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 分别产生电位差;在电位差的作用下, 膜外的正电荷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的正电荷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从而形成局部电流, 引起邻近未兴奋部位的兴奋;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 使未兴奋部位发生电位变化, 如此下去, 将兴奋向前传导, 原来的兴奋部位则恢复到静息电位。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当突触前神经元将兴奋传递到突触小体时, 突触前膜通过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使突触后膜的受刺激部位产生兴奋。

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各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高级中枢 (如大脑皮层内的排尿中枢) 对相应的低级中枢 (如脊髓内的排尿中枢) 有调控作用。

5.人脑的高级功能

感知外部世界, 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及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

6.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划分

(1) 躯体运动中枢:中央前回。

(2) 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后回。

(3) 言语区:为人类特有, 包括“书写中枢” (W区, 此区障碍将不能写字) 、“说话中枢” (S区, 此区障碍将不能讲话) 、“听话中枢” (H区, 此区障碍将听不懂话) 、“阅读中枢” (V区, 此区障碍将看不懂文字) 。

(二) 典例解读

【典例1】 (2010宁夏高考) 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 (溶液S) 中, 可测到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 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 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Na+浓度, 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可观测到 ( )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解析】降低膜外的溶液S中Na+浓度, 会导致膜外与膜内Na+的浓度差缩小, 受到适宜刺激时, 膜外向膜内转移的Na+减少, 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答案】D

【知识拓展】适度改变细胞外液中Na+或K+的浓度对电位变化的影响:适度改变细胞外液中Na+的浓度, 只影响动作电位 (增大外液中的浓度, 动作电位峰值增大;降低外液中的浓度, 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外液中没有Na+, 则不会产生动作电位) ;适度改变细胞外液中K+的浓度只会影响静息电位值 (增大外液中的K+浓度, 静息电位值变小;降低外液中的K+浓度, 静息电位值增大) 。

【典例2】 (2012黄石二中适应训练) 将灵敏电流计连接到图1神经纤维和图2突触结构的表面, 分别在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 (a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由于a点离两个接点距离相等, 所以刺激a点指针不偏转

B.分别刺激b、c点时, 指针都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C.刺激d点时, 产生的兴奋一定会发生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的过程

D.分别刺激a、b、c、d处, 指针偏转1次的现象只发生在刺激d点时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的传递及检测。刺激d点, 产生的生理效应可能是抑制, 突触后神经元不会产生电信号, C项错误。刺激a点时, 因为兴奋传递到两个接点的时间相同, 不会发生偏转;刺激bc点时, 会出现两次偏转, 但刺激d点时, 因为兴奋不能由突触后神经元传递至突触前神经元, 因而, 只会偏转一次, A、B、D项正确。

【答案】C

【易错指导】兴奋部位及其传导与传递:

一是兴奋传导与传递的区别:兴奋传导是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递过程;兴奋传递, 即突触传递, 是神经元细胞间通过突触进行的兴奋传递, 经历了电化电的信号转化。二是兴奋传导与传递的方向:在生理条件下, 兴奋传导具有单向性, 即从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端轴突端;在离体条件下, 兴奋传导具有双向性, 即由受刺激部位向两端传导;突触传递具有单向性, 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传向突触后神经元, 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受体仅存在于突触后膜。三是兴奋产生的部位:在生理条件下, 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随着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反射弧内的结构依次兴奋;人为刺激反射弧的神经纤维时, 受刺激神经纤维的各个位置 (包括受刺激部位本身) 及其受刺激神经元的突触后神经元的各个位置都会兴奋。对于兴奋部位及其传导方向, 可利用微电流计进行检测。

【典例3】 (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 肺牵张反射式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 图 (a) 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 感受器兴奋, 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内, 抑制吸气, 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1) 图 (a) 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a是________, b是________, c是________, d是________。

(2) 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 (a) 中的________调控。

(3) 图 (a) 中神经元 (1) 和 (2) 之间形成的突触 (放大后的突触如图 (b) 所示) 中, 突触小体是神经元 (1) 的________ (填“轴突”、“树突”、“细胞体”) 末端膨大形成的, 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 (2) 的________ (填“轴突”、“树突”、“细胞体”) 。

【解析】 (1) 根据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结合图形可以得出, b为传入神经, a为神经中枢, c为传出神经, d为效应器。 (2) “屏住呼吸”为有意控制, 属于条件反射, 中枢为图 (a) 中的大脑皮层。 (3) 突触由突触前神经元的突触小体 (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形成) 和突触后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及二者之间的突触间隙组成。结合图 (b) 可知:该突触的突触小体由神经元 (1) 的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 (2) 的细胞体。

【答案】 (1) 神经中枢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2) 大脑皮层 (3) 轴突细胞体

【技巧点击】一是反射弧组成部分及识别: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识别方法是传入神经突破法, 即分布有神经节 (即神经中枢外的细胞体) 的神经为传入神经, 再按序即可确定反射弧的各部分结构。二是反射弧中枢的确定:条件反射 (受意识控制的反射) 位于大脑皮层, 非条件反射的中枢往往位于脑干、小脑或脊髓等低级中枢。三是反射弧内的信号转化:突触小体内的动作电位 (电信号)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化学信号)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感受神经递质 (化学信号) 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电信号) 。

考点二、激素调节及其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

(一) 基础梳理

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寒冷刺激促进下丘脑分泌TRH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分泌TSH (促甲状腺激素) 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代谢增强、产热增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过高时, 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 甲状腺分泌减弱, 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见下图) 。

2.血糖调节

(1) 正常范围:80~120mg/dL。

(2) 来源去路:来源:即食物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去路:氧化分解、合成糖原 (肝糖原和肌糖原) 、转化成非糖物质 (脂肪和非必需氨基酸) 。

(3) 调节途径 (见下图) :

特别关注: (1) 升高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或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的直接调节; (2) 下丘脑通过某些神经的间接调节。

(4) 意义:保证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 进而保持人体健康。

(5) 血糖失衡的实例:青少年型糖尿病。

病因:由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

病症:“三多一少”, 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

治疗:加强锻炼, 注意饮食, 不吃或少吃含可溶性糖类较多的食物, 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轻症患者通过控制饮食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重症患者需注射 (不可口服) 胰岛素治疗。

3.体温调节

(1) 体温:人身体内部的温度, 由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出来的热量产生。

(2) 调节:炎热环境下通过神经调节;寒冷环境下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如下图) 。

(3) 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4.水盐调节

(1) 水盐的来源和去路

水:从食物、饮水和物质代谢中获得, 通过肾脏泌尿、皮肤泌汗和肺呼气 (蒸气) 排出。

无机盐:从食物中消化吸收而来, 通过泌尿和泌汗排出。

(2) 水盐平衡的调节

(1) 在饮水过多或失盐过多时, 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对盐的重吸收增加, 维持水盐平衡 (如下图) 。

(2) 在食物过咸或饮水不足时, 下丘脑水盐调节中枢和大脑皮层参与, 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对水的吸收、减少对盐的吸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参与, 通过神经调节增加饮水, 实现水盐平衡 (如下图) 。

(3) 意义:水和钠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方面有重要意义。如大量失水和无机盐, 会影响到血压和心率的稳定;钾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心肌舒张、兴奋性上有重要作用;水在溶解、排出代谢废物中有重要作用。

(二) 典例解读

【典例4】 (2012海南高考) 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 错误的是 ( )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 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C.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 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解析】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含量的调节控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 调节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继而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 A项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B项正确。促甲状腺激素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 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促进生长发育,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C项正确。下丘脑和垂体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下丘脑活动增强, 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 D项错误。

【答案】D

【拓展延伸】除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存在分级调节外, 下丘脑还能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或性腺激素) 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 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或促性腺激素) , 再作用于肾上腺皮质 (或性腺) , 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 (或性激素) 的合成与分泌;当肾上腺皮质激素 (或性激素) 达到一定量之后, 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合成与分泌。

【典例5】 (2010广东高考) 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血糖调控模式图, 据图回答:

(1) 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 如果机体通过途径 (1) (2) (3) 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其主要机理是________分泌增多, 促进了________分解成葡萄糖, 使血糖水平升高。

(2) 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 可能的原因是胰岛________细胞受损, 导致体内________分泌减少。

(3) 胰腺中调控血糖水平的主要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 它们的合成和加工过程需要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细胞器直接参与。激素合成时所需的能量, 只要由细胞呼吸产生的________直接提供。

【解析】本题以血糖为例考查动物的激素分泌及其调节。

(1) 血糖浓度降低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细胞内的肝糖原水解, 产生的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升高。

(2) 正常机体在血糖浓度升高时, 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通过胰岛素的作用降低血糖浓度。若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 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 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的结果。

(3)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和细胞呼吸提供的能量 (ATP) 。

【答案】 (1) 胰高血糖素肝糖原 (2) B胰岛素 (3)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ATP

【典例6】 (2011长沙一中模拟) 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模式, 如下图。据图分析回答:

(1) 若甲模式中, 靶腺为甲状腺, 则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________激素到达垂体, 调节垂体某激素的分泌, 进而再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 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

(2) 抗利尿激素的调节是通过图中________模式, 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________。

(3) 血糖升高, 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________, 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 兴奋在A处传递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

(4) 在寒冷的环境中, 能通过丙模式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其反射弧是________。

【解析】 (1) 甲模式中若靶腺为甲状腺, 则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作用于垂体,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 进而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 其调节方式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2)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 其合成和分泌模式为图中乙模式, 导致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

(3) 血糖升高, 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 引起胰岛素的分泌增加, 也可以由下丘脑感受刺激后, 通过某些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 引起胰岛素的分泌增加, 即丙模式。兴奋在A处的传递属于突触传递, 其主要特点是单向传递。

(4) 在寒冷的环境中, 能通过丙方式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其反射弧是冷觉 (温度) 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神经体液调节 (或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或分级调节) (2) 乙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3) 胰岛B细胞单向传递 (4) 冷觉 (温度) 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

【拓展延伸】一是下丘脑的功能:下丘脑作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是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及血糖调节的中枢, 它还是内分泌的中枢, 既有与垂体一道对甲状腺、性腺和肾上腺皮质的分级调节, 也可通过某些神经作用于胰岛、肾上腺, 促进相关激素的分泌, 还可通过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对水盐平衡进行调节。二是反射弧的书写:先确定感受器、神经中枢和效应器, 如本题中甲状腺受到神经作用调节, 应为效应器, 下丘脑为体温调节中枢, 感受器为冷觉感受器, 再将感受器与神经中枢用传入神经连接, 将神经中枢与效应器通过传出神经相连, 这样即可写出反射弧。

●强化练习

1. (2012厦门期末) 下图表示人体神经元的结构。以下相关叙述中, 正确的是 ( )

A.发生反射时, 神经冲动在Ⅱ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

B.神经冲动传到Ⅲ部位时, 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C.只有兴奋时, Ⅲ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D.突触一般不含有Ⅰ部位的结构

2. (2010江苏高考) 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 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3.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 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 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 将引起的效应是 ( )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4. (2012安徽高考) 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 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5. (2012天津卷) 动物被运输的过程中, 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右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 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6.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

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

B.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

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

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

7. (2012汕头模拟) 下图是人体糖代谢的部分过程, 图解存在的错误是 ( )

A. (3) 和 (4)

B. (5) 和 (6)

C. (7) 和 (8)

D. (8) 和 (9)

8. (2012呼和浩特模拟) 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 错误的是 ( )

A.寒冷时人体可通过骨骼肌的不自主战栗来增加产热

B.受寒冷刺激,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这是非条件反射

C.寒冷环境中, 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与多种激素分泌增多有关

D.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比20℃的环境中的产热速率大、散热速率小

9. (2012八校联考) 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 其中fg=gh。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本结构, 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 可在 (1) ~ (5) 五处中的________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 若能引起肌肉收缩, 则说明该材料符合实验要求。

(2) 若刺激d点, 其他部位能产生兴奋的有________ (填字母) , 分别在a、f、g、h、b处给予适宜刺激, 微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的有________ (填字母) 。

(3) 若在b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 请在下图中标出该处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分布情况, 并用“”表示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 该方向与局部电流在膜内的方向________。

10.下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1、2是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 A、B、C为突触。据图回答:

(1) 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结构基础是________。

(2) 由图可知膝跳反射需要伸肌和屈肌共同完成, 即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如图示动作为踢小腿, 图中突触后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的是________ (填字母) 。

(3) 人体调控膝跳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

(4) 若某药物可以阻断伸肌收缩, 请设计实验, 证明该药物可以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实验原理:机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刺激来自神经传导的兴奋。

实验材料:略。

实验步骤: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2012苏北四市联考) 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 (图中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结构或细胞, A、B、C、D为激素)

(1) 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 图中激素A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 从而使机体产热量增多, 这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同时激素D________ (填名称) 的分泌量也增多, 并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写出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传导途径:________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

(2) 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 丁可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 也可接受下丘脑的控制, 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 其分泌的________ (填激素名称) 增多;同时激素D也增多。

(3) 下丘脑除参与图中的调节过程外, 还能分泌________ (填激素名称) , 由甲释放到血液中, 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

参考答案:

1.B

2.D

3.A

4.A

5.B

6.A

7.C

8.D

9. (1) (1)

(2) c、e g

10. (1) 反射弧

(2) C

(3) 大脑皮层

(4) (3) 将药物置于B处, 刺激神经纤维1处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2处, 刺激神经纤维1处

实验结果:将药物置于B处, 刺激神经纤维1处时, 伸肌收缩;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2处, 刺激神经纤维1处时, 伸肌不收缩。

实验结论:该药物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1. (1) 神经体液调节肾上腺素皮肤冷觉感受器

(2) 胰高血糖素

(3) 抗利尿激素

调节标准 第4篇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的教学反思

青河县中学生化组 高庆亮

基于这节课的内容不多,重难点相对集中的特点和学生已经掌握了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原理的学情现状,本节课我采用了“自学导思法”与“小组合作探究法”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然后组织学生自学教材8分钟。接下来出示思考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讨论3分钟,我以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自学效果。我设置的思考题如下:

1.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吗?体液调节是激素调节吗?你是如何理解体液调节的? 2.说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3.人体体温调节的原理是什么?产热途径和散热途径主要有哪些?

4.你理解寒冷和炎热环境下体温调节的过程吗?画出你自己设计的体温调节图解。5.体温调节过程中有神经调节吗?有体液调节吗?二者有着什么样的协调关系? 6.说出人体在饮水不足和饮水过多的情况下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

7.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有神经调节吗?有体液调节吗?二者有着什么样的协调关系? 8.通过以上两个例子的分析,你能归纳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吗? 通过提问,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人体产热、散热的途径理解不透彻,体温调节机制的分析不确切,思路不流畅,我通过引导学生复习细胞呼吸的知识和列举冬天打寒颤、起鸡皮疙瘩;夏天出汗的例子来讲析,帮助学生加深认识,理顺思路。接下来,我组织学生做几道课堂练习题,自我检测知识的掌握程度。

调节标准 第5篇

1.教材分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在学习了第1节《通过神经的调节》和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基础上的再学习。本节一方面是对前两节所学内容的一个总结, 另一方面是揭示两种调节方式之间的关系。本节包括两部分内容, 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及二者之间的协调。前者内容相对简单, 教材首先阐述了体液调节的概念, 然后以列表的方式比较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 应注意用实例来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主要以人体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为例, 重在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在这节内容中, 要注意突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于维持稳态的贡献, 并注意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健康问题相联系。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通过神经的调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知道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受神经-体液调节的, 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学生对激素的调节认识之后再学习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机制, 准确把握神经、体液调节的关系。由于此部分知识比较抽象, 教师需要由浅入深, 从生活实例展开教学活动。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 使学生手脑并用, 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 使新知识有效整合到学生原有认知中, 建构起新的知识、能力、价值观联系。

3.教学条件分析

借助多媒体设备和自备教具 (如硬纸板贴图等) 进行教学。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2) 教学难点: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⑵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⑶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⑷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 解释一些生命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毒品的危害, 远离毒品。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二、教学目标

启发式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五、作业设计

1.基础题

(1) 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1)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 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2) c、d激素分泌增多, 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 产热量增加

(3) 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 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4) 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 同时能合成、分泌e激素

(5) 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6) 上图表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 肾上腺、皮肤均为效应器

(2) 根据水盐平衡和尿量调节机制简图, 试说明在饮水过多的情况下, 人体是怎样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的?

2.拓展题

激素调节传递的信息和神经传导的兴奋在传输速度上有没有差别?试说明理由

点评:本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制定明确合理, 符合新课标要求。根据学情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观看视频, 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 层层设问,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1.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并对资料分析中人体的体温调节进行适当的处理,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神经-体液的调节机制。

2.在导入环节, 通过观看刘翔雅典奥运会夺冠视频,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 激发学习兴趣, 师生共同讨论刘翔的热身运动, 观众的表情, 心跳加快及呐喊声, 在师生的交流中自然引入新课。

3.在新课教学环节充分利用课件、视频和自备卡片等多种教学手段, 使课堂直观、形象, 教学内容深入浅出, 丰富而不乏味。例如, 在分析人体的体温调节内容时, 利用自备的纸板,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动手完成体温调节贴图, 突破重点和难点,

用于电压或电流调节的新调节器架构 第6篇

一个新的器件LT3092克服了较早的两端电流源的问题。它有好于1%的初始准确度和非常低的温度系数。输出电流可在0.5m A至200m A范围内设置,电流调节典型值为10ppm/V。这在1m A时提供100mW阻抗,或在100m A时提供1mW阻抗。几乎与其它任何模拟集成电路都不同,已经采用了特殊设计方法来实现稳定工作,而无需电源旁路电容器,从而允许LT3092提供高AC阻抗以及高DC阻抗。瞬态和启动时间大约为20ms。

图1显示采用新架构的LT3080稳压器和LT3092稳流器。两种新的调节器都采用40V双极型工艺制造。这允许高输入电压和低工作电压,因为双极型晶体管在0.6V时接通。

一个精确的“0”TC 10mA内部电流源连接到一个功率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该功率运算放大器在同相输入端上的电压提供一个低阻抗缓冲输出。从同相输入到地的单个电阻器设置输出电压或电流,而且如果这个电阻器设置为零,那么就产生零输出。从零直到由输入电源定义的最大值之间的任何输出电压都可以获得。

就稳流器而言,一个小的电压加到一个外部设置电阻器上(在这种情况下为20k W),以产生200mV基准。这就给决定电流的电阻器R上加上了200 mV电压,那么总的电流就等于0.2V除以R(加上10mA)。该稳流器以约1.5V(跨其两端)直到36V的电压工作,而且由于其温度稳定性高,所以电流调节极好。作为一个两端电流源,负载可以在电路的正支路中,也可以在接地支路中。

一个基准电流源允许该调节器具有独立于正输入端阻抗或反馈衰减的增益和频率响应。以前的调节器在输出电压被调节时,要经受环路增益和带宽变化。请注意,输出电压或旁路调节时,环路增益都不变。输出调节不是固定在一个输出电压的百分数上,而是一个固定的m V数。使用一个真正的电流源允许缓冲放大器的全部增益提供调节,而且一点都不需要这一增益来将基准放大为一个更高的输出电压。

并联器件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并联以获得更大的输出电流,这解决了几个问题。功耗可以在几个调节器之间分散,因此系统电路板中不会产生热点。如果所需要的电流大于单个调节器能提供的电流,那么可以非常容易地增加第二个调节器。与其它任何类型的调节器都不同,LT3080和LT3092的架构允许直接并联。内部片上微调保持调节引脚和输出之间的偏移电压在几mV之内。这允许通过将调节引脚和输出引脚连接一起来并联这些调节器。

与输出串联的少量镇流使调节产生的劣化很小,而且提供了良好的电流共享和LT3080固有的负载调节(参见图2)。例如,10mW的铜走线将确保电流共享,而且在来自两个器件的输出电流为2A时,仅增加10mV负载调节。这种共享电流的能力使这种调节器就电路板电源而言越来越有用了,在电路板电源中,开关稳压器是不想要的。当然,电流源可以非常容易地直接并联。

调节引脚输出和输入引脚连接到一起。不管是在3端模式还是有一个独立的VIN电源,这都是相同的。输出同样连接到一起,采用一小段PC走线作为镇流电阻器以均衡电流。以mW/英寸为单位的PC走线电阻如表1所示。仅需要微小的一段用于镇流。

降低LT3080的功耗

这个新调节器的目标之一是,减轻表面贴装电路板的热量问题,消除对散热器的需求。单独提供输出晶体管的集电极可以将LT3080的功耗分给内部功率晶体管和外部电阻器,如图3所示。在这个例子中,一个2.9W的电阻器与输出晶体管的集电极串联。输出晶体管的压降仅为300mV,因此在外部电阻器两端可能有几V的压降,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该IC的热量。在满负载时,该外部电阻器两端大约有3V压降,消耗的功率大约为3W。为了最大限度降低PC板的峰值温度,这个电阻器可以分成几个1W的电阻器,并分散在电路板各处,从而允许热量非常容易地散出。

当电阻器中的功耗和晶体管中的功耗相等时,LT3080的功耗峰值大约为750mW。PC板中的铜平面非常容易处理这样的功率。

降低LT3092的功耗

就大的设置电流和高电压而言,LT3092中有相当大的功耗。例如,30V和100mA等于3W功耗,视PC板的热阻不同而有所变化,这可能引起温度大幅上升。一个外部电阻器可以将一部分功率转移到该电阻上,降低LT3092的功耗。图4显示的基本电流源从该器件的输入到输出有一个电阻器RX。只要总电流大于通过RX的电流,调节就不受损害,电流源阻抗就不变。

通过RX的电流是在反馈环路内,并且在输入到输出的电压变化时得到补偿。该电流流经内部PNP晶体管或外部电阻器,同时反馈环路保持总电流恒定。

为实现良好调节和确保合理的容限,该器件在最大电压时,经过RX的电流不应该高于所希望电流的90%。图中的公式显示如何选择RX,以便通过RX的电流始终保持至少10%流经LT3092。这通过将一些功率转移到外部电阻器上,降低了最大内部功率。结果是极大地降低了器件的功耗以及减小了温度的上升。增加这个外部电阻器,对电路性能产生微不足道的影响。

结论

一种新的调节器架构为分散热量和电流调节提供了解决方案。这些新的调节器是在大批量双极型制造设施制造,具有优于以前器件的性能。对电压、负载和温度的调节是卓越的,而且即使存在一个复杂的内部反馈电路,独特的设计方法已经使该器件可以在没有旁路电容器的情况下工作。

摘要:一种新的调节器架构为分散热量和电流调节提供了解决方案。这些新的调节器具有优于从前器件的性能。

关键词:调节器架构,稳压器,稳流器,LT3080,LT3092

参考文献

[1]LT3080Datasheet,Linear

[2]LT3092Datasheet,Linear

[3]Afshin Odabaee.外形似集成电路的完整DC/DC解决方案[J].电源与电源管理技术专刊.电子产品世界,2008.5

[4]Christopher Gobok.用高压I2C电流和电压监视器进行测量[J].电子产品世界,2009.2

调节标准范文

调节标准范文(精选6篇)调节标准 第1篇一国的技术实力在现代贸易中体现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技术相关的标准和创新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越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