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23雾凇第二课时教案(精选8篇)
23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带领学生一起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通过网络一起去领略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看雾凇录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师板书:奇观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为什么会形成?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5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6、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点击“形成原因”及“形成过程”,看看网站上是怎样介绍的。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吧!生:“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29、雾凇
奇观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后小计:
在教学第二部分,没有孤立地讲解雾凇形成地原因,要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淹没、模糊、渐渐地、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体会,在感悟、朗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知雾凇的形成过程。同时播放雾凇的录象,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觉。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3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第2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课前激趣:
1、趣谈举手。
2、趣谈名著。(1、听说我们XX的学生很聪明,老师想考你们一个难题,听好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
2、喜欢看名著吗?老师小时候特爱看《水浒》和《三国》,有时看着看着竟然穿越了。听听是怎么一回事:有一天,我带着两个兄弟,去拜访某个山野村夫。我已经去过两次了,这次非请到他不可!在我软磨硬泡,泪洒衣襟之后,他跟了我,从此为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一次,我在菜园里种菜,几个不良少年找我的麻烦,我大发神威,赤手拔起了一棵垂杨柳,吓得他们服服帖帖的,要拜我为师。有一天我喝了十八碗酒,爬上山打死了一只猛虎,从此名扬天下。还有……
3、你们从老师的叙述中,听明白怎么回事了吗?在梦中,老师三顾茅庐,成了刘备;倒拔垂杨柳,成了鲁智深;景阳冈打虎,成了武松……看来老师做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之梦,英雄之梦,好汉之梦。我做什么梦你们也知道。看来咱们XX的学生果然名不虚传哪!我送你们众位好汉四个字:“见多识广,”——板书。本老师佩服佩服!——老师做抱拳礼,要求学生回礼。再送你们四个字:“知书达理”——板书。)教学步骤:
一、承接激趣,导入新授
(咱们班的同学见多识广,知书达理,可《水浒传》里却有这么一个小人物,他和你们正相反。他孤陋寡闻,有眼不识泰山,犹如井底之蛙;他粗俗无礼,跋扈嚣张,不可一世,结果贻笑大方自讨没趣。他就是——洪教头,他自讨没趣是因为遇到了——林冲,好汉林冲。)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走进经典,再次读读那令人荡气回肠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板书课题。)下面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指导,要读出好汉的气魄来,再读一遍。
二、设身处地,品读体悟
1、进入场景。
(描述情境引出人物:嘘,坐好了,我们的穿越时光机马上出发了。呼,现在我们来到一个好去处——哇,好气派的一座庄园!园中庄客来往不绝,庄主大约三十四五年纪,生得龙眉凤目,皓齿朱唇,头戴一顶皂纱转角簇花巾,身穿一领紫绣团胸绣花袍,正在大厅中款待宾客。那客人却也奇怪,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长八尺,却戴着一副大大的木枷,衣衫不整,一副落魄状。各位可知,这是个什么去处,这两位又是何方人士?——板书:柴进、林冲。
2、介绍好汉。
柴进是谁?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如果学生介绍的不全面,再请一个学生补充介绍;如果学生介绍的很全面,给予表扬肯定,如:看来你也是一个古典文学迷啊,知道的可真不少……)外号“小旋风”,精通武艺,仗义疏财,好结识天下英雄。此人大有来头。其祖上是后周皇帝柴荣,因陈桥兵变让位之德,被赐予“丹书铁券”。林冲又是何方高人?谁来说说?
林冲,乃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生性耿直,爱交好汉,武艺高强,人送外号“豹子头。”
3、引出句子。
这两位好汉遇到一起可真是英雄惜英雄,好汉敬好汉啊。文中哪几句话写出了柴进对林冲的敬重呢?
4、读文体会 句一:“柴进见了林冲,心中大喜,忙叫庄客杀鸡宰羊,厚礼款待。” 指名两个学生读。(如果第一位读得好:他刚才有些地方读的很好,谁听出来了。“心中大喜”、“杀鸡宰羊”那你也来读一读;如果第一位读的不好:柴进见了林冲,心中大喜,喜在哪里。谁再来读一读。)师:柴进如此厚礼款待,只因为林冲是—— 句二:“这位林武师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指导读好“八十万”、“禁军”;“八十万禁军”不一般啊,他们的教头自然更是“非比他人”了。那谁来介绍介绍林冲。“你对着我说说这句话。”“谁还能配上个动作?”“他这么一读,我们听出了什么?”)
5、引出洪教头。
师:正是由于林冲有如此之大的社会影响力,再加上柴进识英雄敬英雄,对沦为阶下囚的林冲依然厚礼款待,(相见恨晚)两人正喝得高兴,来了位不速之客——洪教头。板书:洪教头。
6、导入读文。师:洪教头!你喜欢洪教头?(抑制学生)洪教头这人挺失败的,没有一个粉丝。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本文有两处集中写到洪教头,一是写柴进设宴款待林冲,洪教头来访,执意比武。二是林冲和洪教头比武,打败了洪教头。我们先了解第一件事。)
7、自读体会。
请大家打开课本128页,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先划出描写洪教头的语句,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聊聊洪教头,最后用一两个词写出你们大家对洪教头的共同认识。现在开始读,先自己读自己的。
8、初谈洪教头。
师:诸位读得很认真,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大家对洪教头的评价,比一比谁说得好。愿意说说洪教头的举个手。(积极性高就加以肯定:老师期待你们精彩的点评!积极性不高,就激励:担心什么?怕得罪洪教头吗?洪教头今天可没来。况且我们实话实说,有书为证,讲错了大家为你纠正。)
选择有价值性的回答上去板书:自满粗俗、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等等。(师:这是你自己的看法吗?这个词真好,你帮老师把它板书上去。这个词真精辟,你也上去写。这个词与众不同啊,上去写写。)
师读词过渡:这都是些什么词?看你们,把洪教头说得一无是处啊!(对比老师送的评价)不就是说了几句话嘛,何至于给他如此的恶评、差评?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几句话,看看到底有何玄机。
9、品读语言(感受盛气凌人)。◆语言句1: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指导:不就是一句简简单单的问话吗,有什么不妥?林冲是犯人吗?你的意思是说这句话不仅仅是在问柴进,更是在指桑骂槐,骂林冲是个犯人对吗?——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暴露了洪教头的无礼至极。谁能读好这句?他强调哪个词?你重读这个词是想强调什么?还可以怎么读?“何故”——强调厚待犯人不合常理,想不通;“厚待”——强调犯人不该、无需厚待;“犯人”——强调林冲的身份,指桑骂槐。既然是冲着林冲去的,读这句时是否还可以加一个神情动作?)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经我们这么一琢磨,看透了洪教头的内心,真好!就这样读,读读第二句。先自由读。语言句2: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如此轻信呢?”(指导:这句话怎么啦?有问题吗?“骗吃骗喝”、“冒称武师”是说什么?前一句洪教头骂林冲犯人,这里又给林冲扣了一顶什么帽子?——骗子。当着林冲的面这样说,说明什么?明摆着欺负人了,欺人太甚,这叫盛气凌人!他是无缘无故这样说林冲吗?——只因柴进说林冲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这说明什么?——气量小,容不得别人。谁能读好这句?为什么这样读?老师就是柴进,你对着我读读这句——“看你气急败坏的,口水都吐到我身上了。”别忽视了“冷笑”这个词,“冷笑”是怎么回事?谁冷笑两声再读读——这样读真好,把洪教头看不起别人,傲慢无礼读得活灵活现了。)语言句3: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指导:谁来读这句?“跳起来”是怎么回事?柴进说了这么一句他就暴跳如雷,说明什么?谁来表演表演。“洪教头,你也太嚣张了吧?”)(教师相机点拨,极力发挥学生朗读之能事,读出洪教头傲慢无礼,跋扈嚣张。)师:同学们,有道是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洪教头的三句话果然不简单!经我们这么一品读,还真的没冤枉他。刚才我们研究的是语言,谁还能通过其它语句说说洪教头?
10、品读外表(感受自满粗俗)。
外表句:林冲转身一看,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指名读,表演读,指导读:“还不够挺,还不够歪”、“请问洪教头你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意欲何为?”“林冲转身一看,这一看看出了一个怎样的洪教头?”一个表演洪教头,其他读句。“洪教头这一出场,本想获得满堂彩,可是事与愿违,咱们XX班的同学不买账。”)
11、品读态度(感受傲慢无礼)。
态度句:林冲寻思,庄客称他教头,想必是柴大官人的师父了,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洪教头全不理睬。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说:“这位是林教头。”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
(指导:谁愿意读这几句?洪教头怎么啦?换成知书达理的你们应该怎样?)
13、引出林冲。
(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又有句话说: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啊!众位好汉,我们不是已经穿越了吗?面对如此自满粗俗、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的洪教头,你们会怎么做?
可是,我们的大英雄林冲又有何表现呢?——直接出示段落。师生对答:“当听见庄客称那个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的人为教头时,林冲——躬身施礼;当柴进给林冲引见洪教头时,林冲——起身让座;当洪教头对他指桑骂槐,百般嘲讽,甚至暴跳如雷,要和他一较高下时,林冲竟然连说——“不敢,不敢”。)
14、品读句子。
林冲连说——“不敢,不敢”。(句子出示)这是怎么啦?这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吗?难道是柴进看走眼了么?感受林冲因处境身份的特殊而谦卑忍让的特点——虎落平阳被犬欺。称赞学生善于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人物的行为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指名读,“请你读读这句!”指导读:“你压低了声音,读出了谦卑;你低下了头,读出了忍让;你双手抱拳,读出了知礼”;“大家学他一起读……这一声声不敢不敢读出了怎样的林冲?
指名上台写林冲评价词:谦逊有礼,宽容忍让……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一句话。
三、小结,发现写法
1、读文至此,人物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老师迫不及待的想夸夸《水浒传》。(出示PPT)清初评论家金圣叹评论道:“水浒所叙108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你们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2、总结写作方法。(一句话,108人个性鲜明,每个英雄有每个英雄的形象和性格,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为什么能达到这么高的艺术境界,请结合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写法。)
3、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再次感受人物性格特征。
4、设置悬念结课。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就要结束了。这节课,我们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品味,感受到了林冲谦逊有礼,宽容忍让的性格,以及洪教头自满粗俗,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的特点,充分领略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至于林冲是怎样大快人心地打败洪教头,那是后话了。这正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板书设计: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柴进 林冲 洪教头 好识英雄 谦逊有礼 自满粗俗
宽容忍让 傲慢无礼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3篇
选自苏教版第7册第7单元第22课。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如何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取舍、重构, 挖掘出课程的核心价值, 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是教师解读教材的首要任务, 也是语文教学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的亟盼。
基于这样的思考, 笔者针对课文《雾凇》的特点, 确定了抓文眼“奇”字来设计教学主线, 并组构了读、说、写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精选这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 目的是融读说写为一体, 跳出课文教语文, 实现语文教学的转身, 利用“课文”这个例子,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 培养听、说、读、写、观察、想象、表达的能力, 凸显语文教学的本色。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感受吉林雾凇景象的奇丽、形成的奇妙、姿态的奇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的奇妙, 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揭示学习目标
1. 上节课, 我们初读了课文, 谁能说说吉林的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课文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雾凇究竟“奇”在哪儿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紧扣“奇”字, 感受雾凇的魅力吧!
二、诵读感知雾凇景象的奇丽
1. 师出示雾凇美景的图片让学生观赏。
师:欣赏了这样的美景, 你的脑海中闪现了哪些词语呢?
(生交流。)
2. 出示下列词语, 学生诵读, 边读边想象画面。
十里长堤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3. 出示课文的第一节, 学生有感情地练读。
师:朗读的时候要想一想, 如何能突出雾凇的美呢?
4. 组织学生展示朗读, 相互评议。
(重点评价学生的朗读是否突显了雾凇的美丽, “十里长堤、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重点词语处理是否到位。)
5. 小结。
十里长堤的雾凇, 晶莹闪烁, 奇丽多娇。难怪江泽民总书记1991年在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 欣然写下了“寒江雪柳, 玉树琼花, 吉林树挂, 名不虚传”的佳句。让我们再来赞美一下这奇丽的雾凇吧!齐读课文的第一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以读代讲, 以读促悟, 以读代练。朗读训练的设计要有层次:针对学生对雾凇缺少感性的认识, 先请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 初步感受雾凇的美;再边读边想象课文中四个描写雾凇奇景的重点词语, 进一步体会雾凇的美;最后让学生通过展示朗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并进行评议, 抒发赞颂雾凇的美。教学环节设计层层铺垫, 循序渐进, 雾凇奇丽的美景在学生激情的诵读中被读出了形, 读出了意, 读出了味, 读出了神。
三、复述感悟雾凇形成的奇妙
1. 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想一想雾凇形成的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奇特、奇妙)
2. 雾凇的形成奇妙体现在哪两个方面呢?
(原因: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过程:缓慢而富有变化。)
3. 文中哪些词语反映了松花江市区的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呢?
(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抓住“弥漫、涌向、笼罩、淹没、模糊”等词,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与精妙。)
4. 文中又有哪些词句确切地说明了雾凇的形成是缓慢的?
(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 最后是银松雪柳了”等词句。)
设计意图: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很奇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雾凇形成过程奇妙这一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穿行、驻足、品味, 体悟雾凇的形成究竟奇妙在哪儿。学生由表及里, 由言到意, 由意触法, 得言、获意、学法;同时也提升了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的能力。教学不仅要关注言语内容, 更要关注表达形式, 追求言意兼得, 应该成为目前语文教改的转折点和焦点。
5. 创设情境, 复述雾凇形成的过程。
师:假如我是外地的游客, 很想知道这奇丽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你现在是小导游, 能把这个问题跟我说清楚吗?
师:要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老师给点提示, 注意用好下列4组词语:
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形成的条件)
弥漫雾气随风飘荡涌向笼罩淹没 (水汽的活动) 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上 (形成的过程) 最初银线逐渐银条最后银松雪柳 (形态的变化) 师:现在同桌之间一个扮演游客, 一个扮演小导游, 练习对话。
师:哪两个同学可以自告奋勇地来展示表演一下?其他同学做评委, 看看游客和小导游的对话是否清楚明白?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要想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教师必须悉心创设与文本吻合的情境, 让学生进入角色, 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采用游客和导游对话的形式复述雾凇形成的过程, 这一情境的创设新颖巧妙, 符合学情, 一举几得:既巩固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又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既立足了文本, 又活化了课文的内容;既积累了语言, 又运用了语言;既有方法的指导, 如抓关键词语复述, 又有实际的练习、展示、评价。
四、补写感受雾凇姿态的奇异
1. 出示课文的第三小节。
2.师引读:清晨, 寒风吹拂, 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 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师: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吧。
3.播放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的视频, 学生观赏。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看, 特别要注意雾凇的美姿, 看看雾凇的姿态有哪些呢?待会我们要完成一个小练笔。
4.学生完成小练笔。
清晨,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 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这些雾凇有的像盛开的梨花, 雪白晶莹;有的似____, 有的好像____;有的如____看到这番景象, 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
5.学生诵读自己的小练笔, 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课文对千姿百态的雾凇描写简单, 这给教学设计提供了一次练笔的契机。结合雾凇的图片, 仿照所给的范句, 展开丰富的联想, 把“千姿百态”具体化, 这样的小练笔是对雾凇奇异姿态的再现, 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和丰富, 是对学生观察、想象、表达能力的培养, 还是对学生美的熏陶与感染。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统一。
五、总结全文
雾凇的美, 美在景象奇丽, 美在过程奇妙, 美在姿态奇异。难怪江泽民总书记于1998年为雾凇又赋诗一首, 全班齐读:寒江雪柳日新晴, 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 人间万事出艰辛。
六、作业设计
全班四人一小组, 围绕“雾凇”出一份剪报, 参加班级小报的评比。首先要确定一个主题, 比如“瑰丽的雾凇”、“雾凇的形成”等;然后围绕主题, 搜集材料;最后剪贴一些图片和文字制成小报。
《散步》第二课时教案 第4篇
本文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言辞真切的散文,它虽选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平凡故事,但意蕴十分丰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3)感知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学法】
教法: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学法: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最后领悟课文深长意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檢查预习,认识亲情
(1)整体感知文本,谈最深感受。(2)以小男孩的身份简练讲述散步过程。
(三)走进文本,感受亲情
1.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了特有的温馨和美好。看看谁有发现美的眼睛?
(1)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读一读。(2)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___________,因为它美在(写出了)________。”谈谈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2.走近四人
(1)阅读赏析文中一对年轻的母子。小孩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妻子:一言不发,尊重丈夫,贤妻良母,疼爱孩子!(2)阅读欣赏文中一对年长的母子。
赏析母亲:
a.组织现场表演,邀请母亲散步。母亲信服儿子的善举,体谅儿子的孝心,对儿子言听计从,多么慈祥。
b.赏析品悟对孙子的疼爱。
c.品读小路的景色,感悟母亲看得远,预料到路障,体会母子深情。
小结: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阅读赏析:
他很孝敬母亲。哪里看得出来?(1)体会母亲过冬的艰难。(2)体会生命如此美好!(3)体悟作者对母亲最大的孝顺。
(四)品析体会,感悟中心
(1)让学生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2)总结:“尊老爱幼,就是中华传统美德。”本文结尾的这句话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和妻子”对老人和孩子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感受到尊老爱幼的世界才是完美的世界。
(五)拓展迁移,实践创新
我们随莫怀戚一家散步,真是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小小的细节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
(六)抒发情感,课堂总结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意。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五中学)
雾凇(第二课时) 第5篇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古诗《题西林壁》《望洞庭》《忆江南》
2、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它仪态万方、独具丰韵,让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赞不绝口;漫步江堤,四周银装素裹,仿佛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之中。它就是——吉林雾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吉林,去欣赏神奇、壮美的吉林——齐读课题
二、精读感悟
(一)形成奇特 A、形成条件
1、师:吉林雾凇之所以被称为奇观,它奇在哪呢?请你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问题的答案(板书:形成)
2、师:哪句话准确概括了雾凇的形成(第一句)。
3、师:谁来读这一句?(指名读)
师:在这句话中,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两个条件。同桌讨论一下:这两个条件是什么?
师:第一个条件是空气中要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就是要有很多的水汽;
第二个条件是在“严寒季节”“遇冷凝结”,说明气温要很低。师:一句话就说清楚了,既简洁又严密,这叫概括写。齐读这一句,感受一下概括写的这种语言特色。
师:光这样概括写能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得具体写,所以作者在下面作了具体的描述,请你仔细读读下面的文字。吉林松花江畔是怎样具备这两个条件的?老师给你一个学习提示:学习提示:(1)从哪里看出松花江畔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划出相关的句子。(2)松花江畔的气温又是怎样的?
4、生交流
出示句子:“ 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 „„淹没了。”
这雾气用一个字形容?(浓),两个字形容(饱和)你是从哪些动词看出雾气之浓?划出来
“弥漫、随风飘荡、涌向、笼罩、淹没” 谁愿意读读这些词语的?(指名读)
点评:弥漫:雾气可真大呀!能再大些吗?老师听出来了,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其他地方冰冻三尺,而松花江沿岸到处是雾,真是雾气弥漫呀!
涌向、笼罩:是呀,夜深了,人们都进入了梦乡,只有雾气象笼子一样把十里长堤完全罩住,一片大雾茫茫。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几个词语!
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的?
5、师:可是有了饱和的水气还不行,他们能遇冷凝结吗?(能)
师:你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零下30摄氏度)
师:零下30摄氏度额多冷呢?课文开篇就告诉了我们。(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师:你还知道哪些形容冷的词语?
生:滴水成冰、冰天雪地、冰冻三尺、天寒地冻„„ B、凝结缓慢
1、这些雾气遇冷后又是怎样凝结成雾凇的呢?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一读,听完说一说你的感受(范读)
2、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谁想读?
3、这雾气一下子就这么多吗?出示“渐渐地......”
从哪些词知道的?(渐渐地、慢慢的,轻轻的,一层又一层的)师:从这些词语你感受到雾凇的凝结的过程是快、还是慢?
师:我们就在这江边,雾气渐渐地涌向我们,笼罩了我们,淹没了我们,站在浓雾中,我们像是在哪儿呢?(仙境中)
师:就请你读出这飘飘欲仙的感觉中,(指生再读)
4、请同学们翻开课后习题4,你也能用上“渐渐地”、“慢慢地”或“轻轻地”说上一句话吗?(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这句话)
5、你们读的这段话,有一个动词概括雾凇形成的神奇,哪个字?(镀)
“镀”是个动词,见过什么叫镀吗?(轻轻地涂)
(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的)C、奇特自然
1、(出示图片)这蒸腾的雾气多么像一支神奇的画笔,在静寂的夜晚悄悄地、精心地画着,“镀”着,让人不禁好奇,是谁画出了这一幅美丽的图画?(大自然)
2、大自然是一位能工巧匠,这些都是他的杰作(出示图片),无所不能的大自然开辟出壮丽的山河,也能雕刻出如此细腻的凇花,你有什么相对这位能工巧匠说的吗?(自由练说)
3、瞧,在这位能工巧匠的手下,毫无生气的树木变了,(出示填空题:最初像_____,逐渐变成_______,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_______。)指名回答
4、多么美丽的吉林雾凇,多么神奇的大自然,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出示第二小节)
过渡:松花江畔的银松雪柳是壮美的,他的形成过程也是十分有趣的,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下面就让我们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淞!(播放视频)
(二)景色奇丽 A、色彩美
1、多美的雾凇啊!你想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它呢?自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回答,(出示:晶莹洁白,银光闪烁,美丽动人)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雾凇美在什么地方?(板书:色彩美)
过渡: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它奇在哪?(景色奇)。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好吗?(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B、姿态美
过渡:同学们,欣赏雾凇奇观还很有讲究呢!当地有俗语叫:“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也就是说,观赏雾淞的最佳时间是——清晨。瞧,清晨的松花江畔,寒风吹拂,雾气缭绕,只见洁白晶银的霜花缀满枝头,晶银闪亮,把大地点缀得繁花似锦,(多幅图展示)看了这几幅图,雾凇各有各的姿态,你想到一个什么词?(千姿百态)
1、你可以用上这样的句式来赞美雾凇吗?
出示:雾淞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像______有的像______还有的像______。同桌讨论一下
(出示图片):这些树都不是树了,都成了美玉,玲珑剔透,令人心旷神怡。这真是——师引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2、人们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说出这句话?(惊喜)从哪看出?(标点“!”)
3、谁愿意来读一读的!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同学们感受到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赞叹一番!(齐读这句话)
4、看到此情此景,我们的前国家主席江爷爷也不禁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出示)此时,你若是一位吉林人,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带着骄傲自豪的心情,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说一说
其实就在我们周围,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有许多自然景观很富有情趣。比如说雾景、雪景。课件出示:一组雾景景图片。请你在下面的词语中选用几个说上一段话,描绘这雪景或雾景。
出示:凝结 笼罩 淹没 蒸腾 洁白晶莹 模糊 缀满 缭绕 弥漫 琼枝玉树
四、总结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但这仅仅是我们祖国名山胜水中的一处,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祖国的瑰宝,最后,让我们在奇丽的雾凇奇景中结束今天的学习。板书设计:
雾凇
形成之奇
雾凇(第二课时) 第6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景色之奇以及雾凇形成之奇,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3 教会学生运用描写颜色和形态的方法描摹景色,准确运用动词的方法揭示事物的变化过程,体会描写事物变化注意先后顺序的重要性。学会用“慢慢地、渐渐地”词语造句。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齐背第1段。
2、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雾淞?
(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粉妆玉砌、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
二、精读第三自然段(出示图片、音乐)
1、过渡:瞧,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你能说说你看到的雾淞是什么样的吗?(指名回答)
2、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也来赞美一下,好吗?
出示: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3、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你说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同学们感受到了吗?
5、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一下第三小节,好吗?(齐读)
6、看来同学们已经深深地喜爱上雾凇这奇特的自然景观,这完全得益于作者优美的语言,让我们把这有没得语言永远留在记忆中。(练习背诵)
三、精读雾凇形成
过渡:吉林雾凇的奇观很美,但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感到奇怪的是: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形成)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认真体会雾凇的形成之奇。
1、老师这有两个思考题,谁来读读?(指名读题)
a、什么是雾凇?(用“---”表示)
b、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用“﹋”表示)
同学们先自己在课文第二节中找找答案,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2)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具备哪两个条件吗?(饱和的水汽、遇冷而凝结)
“雾”雨字头说明与水汽有关,“凇”是两点水,和温度低、寒冷有关,雾凇的名字就暗示了它的形成条件。
出示图片:雾凇就是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在树枝树上所形成的冰花。(3)我国北方吉林冬季的室外气温常常低至零下三十摄氏度,这就符合了雾凇形成需要寒冷的条件,那这“过于饱和的水汽”有是从何而来呢? 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
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两个前提条件都符合了,也就可以形成雾淞,而且他们形成的过程也是非常美的。
3、老师请同学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读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每当„„灯光、树影模糊了„„镀上了白银。”)你看到了吗?
4、是的,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但是这个过程的速度是很——慢的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指名回答)(2)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好的,我们一起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下!(齐读)
(3)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5、谁来读读这句话的?(出示句子:最初像银线„„银松雪柳了。)(指名读)
6、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7、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试?
8、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出示第二小节)
9、小结: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
三、指导赏背
1、同学们,《雾淞》这篇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2、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你喜欢的语句?
四、总结全文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还有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小练笔。
请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板书:
雾凇 形成的条件: 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雾凇第二课时 第7篇
—-苏教版四上《雾凇》(第二课时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吉林雾凇的奇景和形成的原因及过程。2.借助课文有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可以仿照课文写几句话。教学重点:感受雾凇的美丽和形成过程的奇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 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雾凇》,说说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洁白晶莹的雾凇、银光闪烁的雾凇、千姿百态的雾凇)
2、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雾凇形成所需条件的句子。二.品读课文,体悟雾凇的形成过程
1.课件出示:朗读课文,思考: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生自由读文,画句子。
出示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齐读。指名读。
师:需要哪些条件?(①严寒季节②过于饱和的水汽③遇冷凝结)课件出示:①严寒季节②过于饱和的水汽③遇冷凝结
师:什么叫过于饱和的水汽?(预设:非常多的水汽)(师:空气中的水汽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只有当这水汽越来越多时,达到过于饱和了我们会看到白茫茫的,这就是雾)
2.我们的冬天也有过于饱和的水汽,为什么看不到雾凇? ①严寒季节,到底得有多么冷?书上怎么说的?
②课件出示:从当年12月到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四摄氏度左右。
(预设:当年12月到第二年的2月。为什么这是严寒?一年中最冷的几个月。还有什么地方告诉我们这是严寒?零下30摄氏度。一个数字告诉我们到底有多冷。“三九严寒”练习九九歌“三九四九不出手”)
3.师:严冬季节,有了饱和的雾气,遇冷之后立刻就凝结变成雾凇了吗? 请你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自由读,指名读。
你有什么感受?(预设:这几句话都是描写雾的,感觉雾越来越浓,越来越大)把你的感受写在书上,不动笔墨不读书。
课件出示:读句子,画出表现雾气变化的动词,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生自由读文,画词。
(预设:弥漫、笼罩、淹没、模糊)【这个难点该怎么突破呢?是不是直接说有这几个词读出了雾气是越来越浓就行呢?】
师:“涌”也说明了雾多,还能感受到这雾是不断制造出来的。“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句话中没有出现雾字。你是怎么看出来描写雾的?(模糊看不清,有雾才会模糊不清。)用渐渐地说个句子。
些词语准确的描写出了雾气的变化过程。东北有句民谚叫“夜看雾”说的就是这个景色。
过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雾气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自由朗读。
4.课件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 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①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雾凇)
②雾凇形成需要八到十个小时,第二段只写了八句话。但是你读了这八
话之后,感觉是不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文中哪些词表现了这个漫长的形成过程?
打开书读一读,画一画。写下自己的感受。(预设:慢慢地、轻轻地、一层有一层、最初、逐渐、最后。)
(慢慢地: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轻轻地: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 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多么美丽)
谁能读好这种感觉?指名读。(老师似乎感受到了这个过程,真是太慢了。。。)((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③这三处的雾凇一样吗? 分别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不一样?
(预设:不一样。银线、银条、银松雪柳,她们是逐渐形成的)
课件出示图片。指导朗读。评价: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银松雪柳的画面。
最初、逐渐、最后,生动的描写出了雾凇形成过程中形态的变化,这就是一个过程。我们在描写一种事物的变化过程时,就可以用上它。
④把“镀”换成“涂、抹、画”合适吗?(镀体现出一层一层,有一个过程)镀:说明每一层都很薄,要形成壮观的雾凇需要很长时间。一个“镀”字生动的写出了雾凇的形成过程。
再来读读这两句话,体会雾凇形成的过程。
三、模仿课文,描写雪的形成过程
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该如何描写一种事物的形成过程,请同学们 观看视频,仿照第二自然段,将下雪的过程写清楚。
四、总结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欣赏了吉林壮观美丽的雾凇,并了解了它的形成过程。知道了“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希望同学们以后有机会能够走进吉林去一睹雾凇的神采。板书设计:
雾凇
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23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第8篇
设计理念:
针对课文《雾凇》的特点, 我确定了抓文眼“奇”字来设计教学主线, 并组构了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读感知雾凇景象的奇丽;说感悟雾凇形成的奇妙;写感受雾凇姿态的奇异。精选这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 目的是融读说写于一体, 跳出课文教语文, 实现语文教学的转身, 利用“课文”这个例子,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 锻炼听、说、读、写, 观察、想象、表达的能力, 凸显语文教学的本色。
教学目标:
1.感受吉林雾凇景象的奇丽、形成的奇妙、姿态的奇异,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揭示学习目标
1. 上节课, 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吉林的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 雾凇究竟“奇”在哪儿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紧扣“奇”字, 感受雾凇的魅力吧!
二、诵读, 感知雾凇景象的奇丽
1. (出示雾凇美景的图片) 欣赏了这样的美景, 你的脑海中闪现出哪些词语?
2. 出示下列词语, 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十里长堤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3. 读课文第一节, 注意怎样读才能突出雾凇的美。
4. 朗读展示并相互评议。
5. 齐读课文第一节。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以读代讲, 以读促悟, 以读代练。朗读训练的设计有层次:针对学生对雾凇缺少感性的认识, 先请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 初步感受雾凇的美;再边读边想象课文中四个描写雾凇奇景的重点词语, 进一步体会雾凇的美;最后让学生通过展示朗读赞颂雾凇的美。雾凇奇丽的美景在学生激情的诵读中被读出了形, 读出了意, 读出了味, 读出了神。】
三、复述, 感悟雾凇形成的奇妙
1. 自读课文第二小节, 想想雾凇形成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奇特、奇妙)
2. 雾凇形成的奇妙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原因: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过程:缓慢而富有变化)
3. 文中哪些词语反映了松花江市区的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 (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抓住“弥漫、涌向、笼罩、淹没、模糊”等词,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与精妙)
4. 文中又有哪些词句确切地说明了雾凇的形成是缓慢的? (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等词句)
【评析: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很奇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雾凇形成过程奇妙这一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穿行、驻足、品味, 体悟雾凇的形成究竟奇妙在哪儿。学生由表及里, 由言到意, 由意触法, 得言、获意、学法。语文教学追求言意兼得, 这应该成为目前教改的转折点和焦点。】
5. 创设情境, 复述雾凇形成的过程。
(1) 假如我是外地的游客, 很想知道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你现在是小导游, 能把这个问题跟我说清楚吗?
(2) 要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老师给点提示, 注意用好下列4组词语:
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形成的条件)
弥漫雾气飘荡涌向笼罩淹没 (水汽的活动)
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上 (形成的过程)
最初银线逐渐银条最后银松雪柳 (形态的变化)
(3) 同座位练习对话。
(4) 哪两个同学愿意上台展示?其他同学做评委, 看看游客问得是否清楚, 小导游回答得是否明白。
【评析:要想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教师必须悉心创设与文本吻合的情境, 让学生进入角色, 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采用游客和导游对话的形式复述雾凇形成的过程, 这一情境的创设新颖巧妙, 符合学情, 一举多得:既巩固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又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既立足了文本, 又活化了课文的内容;既积累了语言, 又运用了语言;既有方法的指导, 如抓关键词语复述, 又有实际的练习、展示、评价。】
四、补写, 感受雾凇姿态的奇异
1. (出示第三小节, 师引读) 是呀, 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多值得一看呀!
2. (播放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的视频) 请认真观看, 要特别注意雾凇的美姿, 看看雾凇的姿态有哪些。待会儿我们要完成一个小练笔。
3. 学生完成小练笔。
出示:清晨,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 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这些雾凇有的像盛开的梨花, 雪白晶莹;有的似--, ----;有的好像--, ----;有的如同----, -----看到这番景象, 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
4. 诵读自己的小练笔, 师生共同评议。
【评析:结合雾凇的图片, 仿照所给的范句, 展开丰富的联想, 把“千姿百态”具体化, 这样的小练笔是对雾凇奇异姿态的再现, 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和丰富, 是对学生观察、想象、表达能力的培养, 还是对学生美的熏陶与感染。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五、总结全文
雾凇的美, 美在景象奇丽, 美在过程奇妙, 美在姿态奇异。江泽民爷爷于1998年为雾凇赋诗一首。全班齐读:寒江雪柳日新晴, 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 人间万事出艰辛。
六、作业
四人一小组, 围绕雾凇出一份剪报, 参加班级小报的评比。各小组首先要确定一个主题, 比如“瑰丽的雾凇”、“雾凇的形成”等;然后围绕主题, 搜集材料;最后剪贴一些图片和文字制成小报。
【评析:“剪报”这一作业的设计富有价值。它把学生从课内的学习引向了课外的拓展, 延伸了课堂, 丰富了课本内容,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在剪报的过程中, 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总评】
这节课在“实现语文教学的转身”上有两大鲜明的特点:
1. 精选教学内容, 教得清楚。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本课教学, 金老师精选教学内容, 设计读、说、写等教学活动, 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根本, 实现了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化。因此教得清清楚楚, 给人启发。
2. 开展实践活动, 学得有效。
23雾凇第二课时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