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价值范文
诊治价值范文(精选9篇)
诊治价值 第1篇
关键词: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宫腔内良性病变, 其主要临床症状为月经失调和绝经后阴道流血。子宫内膜息肉已被证实可能会癌变, 也会造成不孕。随着宫腔镜技术的应用, 使宫腔内病变成为直观、清晰的图像, 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现将我院近2年经宫腔镜诊断的子宫内膜息肉78例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由我院妇科门诊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共78例, 年龄26~68岁, 平均年龄为48.7岁。其中绝经前患者56例 (72%) , 绝经后患者22例 (28%) 。1例有激素替代历史, 占1.3% (1/78) , 其术后病理为子宫内膜癌;1例为乳腺癌术后服用三苯氧胺1.3% (1/78) , 其术后病理为复杂型伴不典型增生。
1.2 方法
宫腔镜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外鞘4.5mm硬管型诊断宫腔镜及膨宫机, 膨宫介质为5%葡萄糖液, 膨宫压力90~130mm Hg, 膨宫液流量150~250m L/min, 检查时根据病灶情况宫腔镜直视下活检, 然后送病理检查, 根据病理结果择期行宫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治疗。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以董建春、夏恩兰主编《临床妇产科内窥镜技术》为标准作出诊断, 描述如下:子宫内膜息肉可以并发或多发, 表面光滑, 有光泽, 呈鲜红色, 大小不一, 多数有蒂与子宫壁相连, 息肉外观多为圆锥形、卵圆形或呈指状突起物, 若息肉体积较大, 其顶部可见溃疡、出血甚至坏死。
2 结果
2.1 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
经宫腔镜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78例中, 单发的子宫内膜息肉为50例, 多发子宫内膜息肉为28例, 术后病理报告证实75例, 与病理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符合率为96.2% (75/78) 。75例子宫内膜息肉行宫腔镜下电切除术, 均一次性完成手术, 无子宫穿孔及水中毒等并发症发生。
2.2 病理结果
病理报告证实子宫内膜息肉为75例, 子宫内膜腺肌瘤样息肉为15例, 合并为正常内膜为48例, 合并子宫内膜单纯增生为12例;病理报告证实子宫粘膜下肌瘤1例, 子宫内膜复杂型伴不典型增生过长1例, 子宫内膜癌1例。
3 讨论
3.1 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诊断价值
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异常出血的常见原因, 经半数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有异常阴道流血, 可发生于青春期的任何年龄, 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 其次表现月经过多, 而绝经期主要表现为绝经后出血, 部分育龄期患者无阳性体征。生长于颈管、输卵管开口处的息肉可影响精子通过, 造成不孕。息肉大多为良性病变, 但也可能发生恶变, 或恶性肿瘤呈息肉样增生。本文中有1例为复杂型伴不典型增生过长, 1例为子宫内膜癌, 故应高度重视围绝经期月经紊乱及绝经后阴道出血的患者, 一旦出血应行辅助检查排除恶变。而宫腔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宫腔内病变, 初步确定病灶部位、大小、外观、范围并能准确定位活检, 特别在患者反复出血, 应用其它各种检查方法仍不能做出诊断时, 宫腔镜检查可利用其直观及准确的活检, 明确宫腔内的病变;本文中其诊断符合率为96.1%, 故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首选。
3.2 宫腔镜电切术对子宫内膜息肉治疗作用
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下手术最大优点是微创, 并且在宫腔镜直视下能将子宫内膜息肉的蒂部全部根除, 定位切割, 已达到彻底治疗减少复发的效果;即使息肉复发, 可再次、重复施术。本文中75例子宫内膜息肉行宫腔镜下电切术均一次完成手术, 无子宫穿孔及水中毒等并发症发生。对于无生育要求而有子宫内膜息肉形成和复发的高危因素、月经过多者可同时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去除术, 避免子宫切除和术后并发症及子宫切除术后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但对有癌变高危因素 (如肥胖、不孕、绝经延迟、长期的乳腺疾病等) 者, 宫腔镜术中高度警惕, 仔细观察, 必要时多做活检和全面刮宫术, 术后严密随访。
参考文献
[1]彭雪冰, 夏恩兰, 成九梅.宫腔镜和B超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4, 20 (5) :305-306.
[2]Veeranarapanich S, Bunyavejchevin S, Wisawasukmongchol W, et al.Accuracy of hysteroscopic diagnosis of endometrial polyps[J].J Med Assoc Thai, 2001, 84 (2) :177-181.
诊治价值 第2篇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胶囊内镜在儿童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消化道出血患者50例,采用胶囊内镜检查的结果与临床确诊的结果进行比较,计算诊断率。结果:患者在进行胶囊内镜检查中胶囊在消化道的平均时间为胃内(26.1±5.2)分钟,小肠(267.3±26.5)分钟。在50例患者中,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有31例,胶囊内镜检出30例,检出率为96.8%,下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有19例,胶囊内镜检出18例,检出率为94.7%,明确诊断出的共有48例,诊断率为96.0%。结论:胶囊内镜检查诊断率高,不良反应发生少,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是对儿童消化道出血进行诊断的一个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胶囊内镜;消化道出血;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55-02
消化道出血是儿童的一种常见症状,由于病因复杂繁多,在临床上常常出现漏诊以及误诊的现象。内镜检查时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的检查手段,可以在出血期进行检查,检查过程十分安全直观[1]。同时,胶囊内镜檢查的整个过程是无痛的,对于患者的整个小肠都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是一种很人性化的诊断方法。本院以88例儿童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胶囊内镜诊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50例儿童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孩28例,女孩22例,年龄5岁-13岁,病程2小时-2.5年,临床症状主要为呕血和便血,其中便血的有45例,包括脓血便或黏液血便的22例,血丝覆与大便表面的8例,柏油样便5例,大便潜血阳性3例。呕血的有5例,呕鲜血的有4例,呕咖啡色液体的有1例。
1.2方法
胶囊内镜检查:患儿在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的前8个小时禁食,检查的前3天只能食用流质食物。在检查的4个小时用乙二醇复方电解质溶液对患者肠胃进行清洗,在检查的半个小时内服用聚二甲基硅醚,患者吞服胶囊内镜开始检查,检查的前2个小时禁食禁水,4小时候可以食用少量的流质食物,患者应远离电磁场,避免进行剧烈的运动,检查人员没15分钟应该检查记录仪的运行情况。胶囊排除后患者可以恢复正常饮食。检查得到的影像数据必须由2名或以上的有经验的医师同时进行审阅。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胶囊内镜的的完成情况、病变检出情况以及患者对胶囊内镜的安全反应以及依从性。
2.结果
2.1胶囊内镜完成情况
患者在进行胶囊内镜检查中胶囊在消化道的平均时间为胃内(26.1±5.2)分钟,小肠(267.3±26.5)分钟。50例患者中,在检查结束时胶囊内镜顺利达到结肠的有40例;没有完全通过消化道的有10例,其中胶囊滞留在回肠末端的有8例,胶囊滞留在胃部的有2例。所有的患者在检查完1个星期内都把胶囊顺利的排除了体外。
2.2病变检出情况
50例患者中,胶囊内镜明确诊断的有48例,诊断率为96.0%。
2.2.1上消化道出血疾病诊断
50例患者中,经临床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有31例,胶囊内镜检出30例,分别为十二肠溃疡16例,急性胃黏膜病变9例,慢性胃炎5例,胃溃疡1例,检出率为96.8%,具体见下表1。
表1 上消化道出血疾病
组别例数十二肠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慢性胃炎胃溃疡检出率(%)
胶囊内镜检查301694196.8
临床诊断3116951-
2.2.2下消化道出血疾病诊断
50例患者中,经临床确诊为下消化道疾病的有19例,胶囊内镜检出18例,其中结肠息肉9例,慢性结肠炎5例,溃疡性结肠炎4例,横结肠血管瘤0例,检出率为94.7%,具体见下表2。
表2 下消化道出血疾病
组别例数结肠息肉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横结肠血管瘤检出率(%)
胶囊内镜检查18954094.7
临床诊断199541-
2.3安全反应和依从性
所有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在检查结束后都将胶囊顺利的排出,具有比较高的安全性,所有患者在检查前后以及检查过程中都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检查依从性。
3.讨论
消化道出血是儿童的一种常见症状,由于病因复杂繁多,在临床上常常出现漏诊以及误诊的现象。胶囊内镜的全程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它的特点就是可以在患者的消化系统内拍摄出数量巨大的高清晰度的片子,使人们更好地掌握人体胃肠道病变的情况,尤其是对于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胶囊内镜的体积一般比较小,所有患者可以很方便的把胶囊内镜吞服,在检查过程中没有任何创伤,并且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痛苦,患者可以正常进行工作或生活,它对消化道检查的视野是非常旷阔的。患者在将胶囊吞服后胶囊会进入到胃中,然后再经过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结肠,最后经直肠运行,对于所经过的每一个肠断都可以进行连续的拍摄,然后把信号图像传输给患者体外携带的图像记录仪进行存储记录,它的工作时间可以长达8小时,并且在8-72小时后便随着患者的粪便排出体外,是非常安全不具副作用的。医生经过对图像记录仪上的图像进行分析最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胶囊内镜一般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同时也应用于各种炎症性肠病、小肠肿瘤、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以及无法解释的腹痛以及腹胀等的诊断[2-3]。但是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患者体内植入了电子仪器、严重的缺血性疾病、各种急性肠炎以及有严重吞咽困难的患者是不能使用的,对高分子材料过敏的患者也是不能使用的。胶囊内镜技术的应用具有很高的成功率,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胶囊是否可以在记录的时间内到达结肠,所以在实际的检查过程中如果胶囊长时间停留在患者胃部的话就要借助胃镜把胶囊送入到十二指肠中,胶囊在进入十二指肠中患者才可以进行自由活动。在内镜拍摄过程中对于镜头无法做到清洁也是一个弊端[4]。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进行胶囊内镜检查中胶囊在消化道的平均时间为胃内(26.1±5.2)分钟,小肠(267.3±26.5)分钟。在50例患者中,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有31例,胶囊内镜检出30例,检出率为96.8%,下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有19例,胶囊内镜检出18例,检出率为94.7%,明确诊断出的共有48例,诊断率为96.0%。本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报道的数据吻合[5]。说明胶囊内镜检查诊断率高,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是对儿童消化道出血进行诊断的一个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胶囊内镜检查诊断率高,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患者在检查结束后都可以将胶囊顺利排出,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是对儿童消化道出血进行诊断的一个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敏,黄留业,吴承荣,等.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在小肠出血应用中的对比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4,56(76):46-47.
[2]胡耿诚,刘俊,谢小平,等.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59(23):74-78.
[3]王芬,薛莉,沈守荣,等.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3(65):126-127.
[4]龙靖华,陈耀华,梁浓亮,等.消化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2,56(21):26-27.
超声在膀胱癌诊治中的价值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8例, 男33例, 女5例, 年龄21~82岁, 平均 (59.7±0.7) 岁, 牡丹江市肿瘤医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 有间歇性无痛性血尿病史35例, 常规体检2例, 肝癌转移1例, 并经膀胱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
1.2 方法
超声检查仪器采用美国Philips IU22及Acuson-Aspen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 探头频率分别为2~4MHz及3~5MHz。患者适度充盈膀胱, 在膀胱区域作多方位连续扫查, 检测膀胱占位性肿物的部位、个数、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基底部浸润情况;观察周围前列腺及输尿管下段开口处有无病灶, 再观察病灶内有无彩色血流信号, 记录其最大血流速度 (PSV) 及血流阻力指数 (RI) 值。
2 结果
本组38例患者中, 单发者29例, 多发者9例, 其中1例为多发膀胱癌术后复发。肿块位于三角区26例, 侧壁15例, 顶部3例, 与膀胱镜及手术病理对比, 诊断符合率94.7%, 漏诊1例, 为膀胱顶部2mm小肿块, 误诊1例, 为膀胱内凝血块。38例中共有31例肿块内显示血流信号, 呈星点状、短棒状, 内可测及动脉流速曲线阻力指数0.45~0.71。肿块内血流检出率为81.6%。
3 讨论
膀胱肿瘤为泌尿系统的高发肿瘤, 在男性老年患者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早期发现、正确定位和定性诊断, 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获得更好疗效。超声因其便捷、无创伤、价廉、可重复性高、定位准确、灵敏度高等优势, 不但成为膀胱肿瘤筛查及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 而且在整个治疗及随访预后过程中, 是观察的重要手段[1]。
本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敏感地显示肿块细小血流信号, 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膀胱癌的检出率, 提高了超声诊断水平, 对于肿块内血供丰富, 特别对有多彩湍流及较粗动脉血管伸入的, 可作为膀胱癌诊断的参考依据。本组资料显示, 38例中共有31例肿块内显示血流信号, 肿块内血流检出率为81.6%。
随着超声仪器性能的优化以及操作技能的进步, 超声对微小肿瘤的检出更为灵敏。但在操作过程中, 仍要务必对充盈的膀胱进行全方位纵、横、斜的依次扫查, 并转动探头, 或配合体位移动, 避免遗漏。与膀胱镜及手术病理对比, 诊断符合率94.7%, 与文献报道相符。三角区的小肿瘤与膀胱炎性增生组织常常难以区别, 尽管膀胱炎性增生组织体积较小、形态规则、膀胱壁连续性好, 但与表浅型膀胱癌鉴别最终还需膀胱镜病理活检[2]。输尿管开口处输尿管黏膜脱垂有时也会误认为膀胱肿瘤, 输尿管黏膜脱垂与输尿管相连, 团块回声光滑, 在膀胱暗区中有飘动感, CDFI显示顶端有喷尿现象, 仔细鉴别, 应该可以区分。膀胱三角区肿瘤还需与前列腺病变鉴别, 在操作中须仔细扫查。前列腺来源回声偏低, 前列腺包膜不明显, 境界不清。膀胱肿瘤首先破坏膀胱壁, 虽与前列腺有重叠现象, 前列腺仍可见完整包膜。膀胱肿瘤与膀胱凝血块有时易于混淆, 但凝血块的特点是结构较松散, 有时加压后形态发生改变, 重要的是治疗后短期内声像图改变明显[3]。实际工作中应明确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超声诊断膀胱癌, 术前准确了解膀胱癌的大小、位置、数量, 估计肿块浸润的程度, 对临床拟订相应的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用于诊断膀胱癌的方法较多, 例如膀胱镜检查、膀胱造影、CT、静脉尿路造影、超声等, 相比之下, 超声检查经济简便, 无创伤、无痛苦、可重复性强, 可早期诊断, 指导治疗, 评估预后, 是目前临床公认的最有价值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是经腹壁检查, 对膀胱顶部、前壁及沿膀胱壁弥漫性生长的肿块容易遗漏, 本组漏诊1例, 应结合膀胱镜进一步检查[4]。
超声对膀胱癌的分期当经腹壁检查不能清晰分辨膀胱壁层次时, 可减低总增益, 使肿块回声消失后, 如果基底部膀胱壁的回声仍清晰、完整、平滑、连续性好为T1期;如基底部回声减低、模糊、或隐约可见小缺损为T2期;如基底部膀胱壁随之消失, 缺损明显, 为T3或T4期。如果声像图显示膀胱壁轮廓外有与肿块相连的低回声区, 或发现盆腔淋巴结肿大则肯定为T4期。更简便的辨别方法是若肿块附着处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肿瘤医院 (157009) 膀胱壁回声带明亮、光滑、整齐、连续, 表示肿块为浅表型;反之, 若附着处膀胱壁回声带不明显, 零乱、不齐或缺损, 则为浸润型。肿块的大小与分期无密切关系, 弥漫性生长的肿块虽小而分期高, 细蒂的乳头状瘤有时较大而分期却低[5]。
超声检查在膀胱癌的筛选、早期诊断、评估肿瘤分期、确定治疗方案、术后跟踪随访、评价预后等诊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膀胱镜及CT等多种检查联合应用, 更提高了膀胱癌的确诊率及疗效, 但超声的无创、可靠、易重复等优势在膀胱癌诊治中有相当价值, 仍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智章.现代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382.
[2]陈惠莉, 许小云, 杜联芳, 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膀胱癌诊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4, 10 (5) :759-761.
[3]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1198-1202.
[4]石美鑫.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428-2434.
诊治价值 第4篇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高频电刀宫颈电圈环切术;诊断;治疗
近年来随着HPV感染率的增加,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发生率逐年上升[1]。目前CIN临床上诊断主要依据局部组织的病理检查结果,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高频电刀电圈切除术(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LEEP)、宫颈锥形切除术及子宫切除术等[2]。而LEEP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由于其操作简便、对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损伤小等原因,目前已经在我国各大、中型医院广泛开展[3]。LEEP在治疗的同时还可提供较大范围的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从而获得对疾病更精确的诊断。本文对近3年我院诊治的120例CIN及宫颈原位癌患者进行了分析,采用TCT细胞学、阴道镜与组织学活检进行诊断,LEEP术进行诊断,并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目的在于提供中等规模医院开展LEEP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证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因TCT异常,行阴道镜检查,取宫颈病变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CIN并在我院行LEEP术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术后3月、6月、1年和3年进行随访,120例患者年龄21岁-48岁,平均31.2±4.5岁。平均孕次2.07次,平均产次1.15次。其中CINI26例(21.67%)、CINII82例(68.33%),CINIII或原位癌12例(10%)。
1.2方法
1.2.1阴道镜检查检查前3天内禁阴道冲洗、阴道内用药,检查前24h内禁性生活,并除外明显急性阴道及宫颈炎症。TCT检查:收集宫颈外口及宫颈管的脱落细胞保存,经自动化系统处理,制成薄层细胞涂片,95%酒精固定,H-E染色,光镜检查。阴道镜检查:清洁宫颈表面,初步观察后涂5%醋酸,观察鳞状上皮,柱状上皮及转化区,并加绿光观察宫颈表面血管,最后涂卢戈氏碘液。对阴道镜下可疑病变区行多点活检,福尔马林液固定后送病理检查。
1.2.2LEEP治疗病理提示为CIN或原位癌,患者愿意接受LEEP术治疗者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于月经结束3-7天行LEEP术治疗。常规消毒外阴、阴道、暴露宫颈、宫颈敷5%醋酸和涂抹卢戈氏碘液,再次确定病变范围。根据宫颈病变的情况选择不同型号的LEEP刀,环行切除病变组织,CINI切割宽度希勒氏液不着色区外2-3mm,深度约10-15mm。CINII3-5mm,深度15mm。CINIII或原位癌患者切除的宫颈组织范围在希勒氏液不着色区外5mm,深25mm。再选用适当的电刀适度切除颈管深部部分组织,电极止血,重塑宫颈外形。标本用丝线标注病变部位或宫颈的位点。病理学方法:切除组织全部送病理检查,采用12分切割包埋法取材,进行切片诊断。
1.2.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有结果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阴道镜、TCT和LEEP术诊断结果比较120例患者中,阴道镜活检诊断为CINI的患者26例,其中宫颈LEEP术后病理降级为慢性宫颈炎3例(11.5%),病理保持CINI16例(61.53%),病理升级的有7例(26.92%),其中病理升级CINII5例(71.43%)、病理升级为CINIII或宫颈原位癌2例(28.57%)、病理升级为浸润癌0例。阴道镜活检诊断为CINII的患者82例,宫颈LEEP术后病理降级为CINI9例(10.98%),病理保持为CINII68例(82.92%),病理升级为CINIII或宫颈原位癌的为5例(6.10%),病理升级为浸润癌0例。阴道镜活检诊断为CINIII或宫颈原位癌患者12例,LEEP术后病理降级为CINII0例,病理保持为CINIII或原位癌10例(83.33%),病理升级为浸润癌2例(16.67%)。TCT檢查ASC27例中宫颈LEEP术后病理为慢性宫颈炎3例(11.11%),为CINI17例(62.96%),为CINII及以上7例(25.93%)。TCT检查结果为LSIL12例的患者中,宫颈LEEP术后病理检查为慢性宫颈炎0例,病理为CINI9例(75%),CINII及以上3例(25%)。TCT检查HSIL81例,宫颈LEEP术后病理检查为慢性宫颈炎0例,病理为CINI21例(24.69%),CINII及以上为60例(75.31%)。本研究中阴道镜和LEEP术后诊断的符合率为85.91%,TCT和LEEP术后诊断符合率为70.8%,详见表1。
2.2术后随访对120例患者术后进行随防,随防时间分别自LEEP术后3月、6月、1年及3年。总的治愈率93.33%(112/120)。3个月治愈率97.50%(117/120),病变持续存在率1.67%(2/120),术后再次阴道镜活检证实均为CINI,随访TCT均为轻度非典型增生,行微波治疗,术后6月再次复查正常。6个月后随访病变持续存在率和复发率为0。术后1年的复发率3.33%(4/120),1例术前为CINII、3例术前为CINIII(TCT均为HSIL),其中3例术后1年阴道镜下活检为CINI(TCT为ASC),行宫颈激光术治疗,术后半年、1年时复查3例患者均转阴。另1例复发患者术前为原位癌(TCT为HSIL),术后1年阴道镜取组织活检为CINIII,局部浸润癌可能(TCT为HSIL),行全子宫切除术(病理检查为镜下早期浸润癌),术后半年和一年复查均正常。3年复发率为6.18%。CINI、CINII及CINIII或原位癌在治愈率、病变持续存在率、复发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討论
随着宫颈细胞学筛查和阴道镜检查技术在各大、中型医院的广泛应用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宫颈癌前病变被及时诊断。近年来,HPV感染率的升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发生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对其采用适当的诊治值得各级医院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及时发现并治疗宫颈癌前病变,阻止其进一步发展是目前临床上预防宫颈癌的主要手段。国际上公认的处理,对于CINI患者主要是随访或药物治疗,而物理治疗尚有争议;对CINII使用LEEP或激光治疗;CINIII或原位癌使用冷刀锥切或LEEP[4]。LEEP采用高频电刀产生电波发热,达到切割组织并止血的手术目的[5]。LEEP与传统冷刀相比可以达到传统电刀达不到的精细手术效果,不会发生传统电刀的组织破坏现象,不影响组织标本的病理检查结果,能提供组织作进一步的病理诊断,并且手术操作对邻近组织伤害小,能切除足够广度和深度的宫颈病灶,因此LEEP在CIN的诊治上起到重要作用[6-7]。
本文120例阴道镜活检诊断为CIN的患者,存在部分LEEP术后病理级别下降,可能是阴道镜下活检时已将病变最严重部位去除,临床上应视为两者的结果是相符的。阴道镜和LEEP术后诊断的总符合率为85.91%,病理升级达17.12%。这说明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的范围小,容易遗漏,宫颈病变具有延续性及多灶性等特点,点活检取材部位可能不够精确。此外,部分患者子宫颈移行带区回缩到宫颈管内,这些都会造成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取材后出现漏诊。LEEP术后提供的组织块大,使术后病理诊断更确切,可以避免阴道镜下活检对宫颈高级病变甚至早期浸润癌的漏诊。
对120例患者进行LEEP术后随防,总的治愈率3.33%(112/120)。术后短期病变持续存在率1.67%。病变持续存在可能与LEEP深度和广度不够导致切缘残留或病变的多灶性有关。本研究中,LEEP术后1年的复发率3.33%。目前一般认为,切缘阳性、年龄因素及免疫抑制与CIN复发有关[8]。另有学者报道,术后复发除了与病灶大小、病变程度以及根据术者经验切除范围情况有关外,可能还与高危型HPV感染的持续存在有关,复发的病例经HPV检测均为高危型HPV感染阳性[9-10]。关于HPV感染相关因素,由于本院开展HPVDNA检测较晚,样本数量较小,还需要进一步随访统计。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数据表明,LEEP术在中等规模医院的CIN患者诊断及治疗中,是比较安全及有效的。术后应密切随访,尤其是术后前3年,有一定病灶残留或复发危险。
参考文献
[1]StanleyM.PathologyandepidemiologyofHPVinfectioninfemales[J].GynecolOncol,2010,117(2Suppl):S5-S10.
[2]DodsonMK,SharpHT.Usesandabusesofthe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LEEP)[J].ClinObstetGynecol,1999,42(4):916-921.
[3]郑波波,马彬,杨克虎.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Meta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7):516-519.
[4]PrendivilleW.ThetreatmentofCIN:whataretherisks?[J].Cytopathology,2009,20(3):145-153.
[5]DugganBD,FelixJC,MuderspachLI,etal.Cold-knifeconizationversusconizationbythe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arandomized,prospectivestudy[J].AmJObstetGynecol,1999,180(2Pt1):276-282.
[6]DodsonMK,SharpHT.Usesandabusesofthe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LEEP)[J].ClinObstetGynecol,1999,42(4):916-921.
[7]CraneJM.Pregnancyoutcomeafter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asystematicreview[J].ObstetGynecol,2003,102(5Pt1):1058-1062.
[8]王渠源,邵艳萍,刘璐玖.子宫颈环形电切术在宫颈CINIII治疗中临床价值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8(36):5225-5226.
[9]DoganNU,SalmanMC,YuceK.TheroleofHPVDNAtestinginthefollow-upof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after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J].ArchGynecolObstet,2011,283(4):871-877.
诊治价值 第5篇
关键词:激素检测,不孕症,女性,诊治
近年来因食品安全、自然环境、社会压力及女性自身因素,如打胎次数增多、排卵及输尿管障碍、生理缺陷等因素导致女性不孕患者呈递增趋势,这对女性自身的影响较大,也对其家庭和睦产生严重影响。目前相关临床研究显示[1],女性不孕症与机体内各类激素水平具有一定关系,且激素指数与疾病成正比。为进一步研究激素检测在女性不孕症诊治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选取行激素检测的67例不孕患者和68例健康者作为观察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妇科2014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行激素检测的67例不孕患者(不孕组)和68例健康者(健康组)作为观察对象。不孕组年龄25~41岁,平均年龄(33.81±11.73)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4.27±2.31)年,婚龄3~16年,卵泡期20例,排卵期32例,黄体期15例。健康者年龄23~40岁,平均年龄(32.19±10.94)岁,婚龄2~15年,卵泡期19例,排卵期32例,黄体期17例。两组患者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均进行妇产科常规检查,如排卵检查、影像学B超检查等。不孕组排除配偶不孕者、排除慢性基础性疾病及生殖系统炎症疾病,排除检测前使用过激素药物者。两组的临床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在月经周期3~5d内进行采血,采血前1d需20:00以后禁食,保持充足睡眠和稳定情绪,采血4h需禁水。取静脉血3ml,静脉血放置在EP试管内,经实验室3 000r/min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清,采用MA-GLUMI 2000Plus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尺寸:144cm×76cm×152cm,净重:228kg,药(械)准字:国食药监械(准)字2007第3251116号,生产厂家:广州葆科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行血清中促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雌二醇(Estradiol 2,E2)、孕酮(Progesterone,P)、黄体生成素(Luteotropic hormone,LH)、睾丸素(Testosterone,T)、催乳素(Prolactin,PRL)激素水平检测,试剂盒采用配套试剂。
1.3观察判定标准[2]正常参考值:FSH:卵泡期1.37~9.9U/L、排卵期6.17~17.2U/L、黄体期1.09~9.2U/L;P:卵泡期0.2~0.6ng/ml、黄体期6.5~32.2ng/ml、排卵期2.4~9.4ng/ml;E2:卵泡期:132~220pmol/L、排卵期1 431~2 972pmol/L、黄体期403.7~112 3pmol/L;LH:卵泡期:2~21mIU/ml、排卵期18~90mIU/ml、黄体期0.8~16mIU/ml;T:卵泡期0.43ng/ml,1.3~2.8nmol/L;PRL:卵泡期<23ng/ml、黄体期5~40ng/ml。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计算两组数据,不孕组与健康组比较采用t检验,用(±s)表示计量资料。P<0.05表示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卵泡期激素检测对比不孕组FSH、P、E2、T、PRL与健康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H对比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排卵期激素检测对比不孕组FSH、LH、E2、T、PRL与健康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对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两组黄体期激素检测对比不孕组LH、PRL与健康组组对对比比差差异异具具有有统统计计学学意意义义((PP<<00..0055)),,FFSSHH、、EE22、、TT对对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作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不孕不育,其发病机制较多,如内分泌失调、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等因素异常[3]。其中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变化取决于神经与激素调节,并可控制女性促使促卵泡成熟以及卵巢功能,为女性生育功能中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机体内任何环节异常均会引发女性激素水平分泌异常造成排卵失调不孕。相关研究显示[4],健康女性各项激素均在月经周期内会发生改变,其中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加快卵泡发育致使雌二醇增多,待卵泡成熟后雌二醇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进行反馈,激发性腺激素释放,增加黄体生成素进行排卵。但不孕患者排卵期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指数较正常值降低导致E2无法增加甚至是减少,无法较快卵泡成熟,降低反馈及性腺激素释放,导致排卵异常出现月经不调、闭经甚至是不孕。本文显示,不孕组排卵期FSH、LH、T激素较健康者指数低且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PRL是保持并维持黄体细胞膜完整度以及黄体内LH受体数量,如该激素升高影响E2反馈作用导致下丘脑LH的释放减少,并阻碍孕酮分泌影响排卵,也是不孕症发病因素之一[5,6]。睾丸素属雄性激素对女性机体内生长、发育、内分泌等起到稳定作用,睾丸素水平升高导致丘脑内卵巢轴紊乱该病机体多数器官功能,也是女性排卵障碍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因素。
综上所述,不孕患者排卵期会出现FSH、LH、T激素下降,黄体期PRL、E2激素升高、孕酮指数上升,卵泡期FSH、P、E2、T激素指数升高,PRL指数下降。因此说明各项激素水平可明显反映出患者机体内机体卵巢功能,进一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致病因素,并对其做出合理判断。本文结果证明激素检测对女性不孕症诊治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指导价值,值得临床医师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年,廖治.宫腹腔镜诊治不孕症845例的应用及结局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5):380-382.
[2]胡玉海.156例不孕症患者性激素水平检测结果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2):1593-1594.
[3]孙爱军.性激素检测:改善妇科疾病诊治及生殖健康管理〔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4):571-576.
[4]林静华,张娟,蔡乐山,等.血清性激素测定对女性不孕症的诊断价值〔J〕.中国校医,2013,27(5):370,372.
[5]胡丽梅,陆国健.女性不孕症患者的激素指标特征与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5):2135-2136.
诊治价值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接受宫腔镜诊治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50例, 年龄28~52 (41.42±3.35) 岁, 患病时间为 (18.25±3.69) 个月, 病程为2~48个月。疾病类型:子宫内膜息肉25例, 子宫黏膜下肌瘤20例, 子宫内膜腺纤维瘤5例, 均无手术禁忌证。其中有生孕史45例, 有月经过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史47例, 绝经3例, 合并贫血17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临床检查, 术前2h予以米索前列醇600μg直肠给药以松弛和扩张宫颈。采用美国史赛克Hysteromat 3700宫腔电切镜, 以5%葡萄糖溶液作为膨宫液, 膨宫液流量为200~250ml/min, 膨宫压力控制在100~135mm Hg (1mm Hg=0.133kPa) , 切割电极功率为80~100W, 凝固电极功率为50~60W。采用持续性硬膜外麻醉或静脉复合麻醉, 取膀胱截石位, 实施扩宫术后置镜再次进行宫腔检查, 然后用宫腔镜电切环将病变逐个切除。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满意:术后月经周期规律, 经量正常, 贫血者血红蛋白恢复正常;疗效不满意:术后仍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 月经量仍增多。
2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 且疗效满意, 无1例出现并发症。手术时间:子宫内膜息肉为 (22.13±3.24) min, 子宫黏膜下肌瘤为 (38.89±3.12) min, 子宫内膜腺纤维瘤为 (40.67±3.46) min, 平均手术时间为 (33.89±3.27) min。术中出血量:子宫内膜息肉为 (16.78±2.23) ml, 子宫黏膜下肌瘤 (21.43±2.32) ml, 子宫内膜腺纤维瘤为 (24.57±2.16) ml, 平均出血量为 (20.92±1.97) ml。平均住院时间为 (8.52±1.36) d。50例患者均无术中或术后大出血、子宫穿孔、感染、邻近脏器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第6、12、18个月随访, 未发现复发病例。
3讨论
宫腔镜是一项微创妇科诊疗技术, 主要用于宫腔内病变的检查和治疗。其不仅能确定子宫内病变存在的部位、大小, 而且能对病变表面的结构进行观察[3]。宫腔镜检查的最大优势在于其镜体的前部能够进入子宫腔, 对所观察图像具有放大效应, 是迄今为止唯一能够在直视下检查子宫内膜生理与病理改变的诊断方法, 对宫腔内的占位病变和子宫内膜的形态学异常具有很好的识别性。适用于各类子宫内膜疾病、异常子宫出血、宫腔内占位病变的确诊和术前评估, 不孕不育患者的病因学检查以及异常宫腔影像学改变等的鉴别诊断。其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避免开腹手术等诸多优点[4]。
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黏膜下肌瘤, 子宫内膜腺纤维瘤等是妇科常见病。其临床表现相似, 多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等[5]。药物治疗多难以起效, 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创伤大, 易引起出血或复发[6]。近年来, 随着宫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治疗子宫内膜疾病提供了一个可以替代子宫切除的微创技术。宫腔镜技术的绝对禁忌证主要是急性生殖道和盆腔感染以及心、肝、肾功能衰竭不能耐受[7]。
综上所述, 宫腔镜诊治妇女子宫内膜病变, 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且手术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兰芬, 宋学英, 蒙占松.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11) :691-692.
[2]刘小春, 冯力民.子宫内膜息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2005, 32 (2) :87-90.
[3]夏恩兰, 段华, 黄晓武, 等.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肌瘤962例疗效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 (3) :173-176.
[4]夏恩兰.妇科内镜的发展及临床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3, 38 (8) :502-505.
[5]何珊, 吴海玲, 范岫洁, 等.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14) :1928-1929.
[6]吴富菊, 赵艳辉, 关爽, 等.宫腔镜联合妈富隆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31) :4477-4478.
诊治价值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5年7月1 200例以乳腺疼痛为主要症状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年龄18~69岁,中位年龄43.5岁。
1.2 方法
酒精消毒乳头(因无乳头溢液者大部分有明显分泌物堵塞乳头开口,清除分泌物后易于辨认乳管开口及插管),患者平卧位,患侧术野皮肤常规消毒铺巾。用5号泪道扩张器扩开乳管,提起乳头,尽量选择多个乳管开口,插入4号平针头,乳管内注入1%利多卡因0.3~0.5 ml,再依次用6~8号扩张器扩开乳管,并适当留置扩张器使乳管充分扩张。将纤维乳管镜(0.78 mm)置入乳管开口下5~10 mm时,自乳管镜内自导水孔注入生理盐水,在监视屏上一边观察乳管内腔,一边缓慢插入,并持续维持一定压力扩张乳管。充盈满意后即可见到乳管腔,边观察边缓慢循腔进镜,至乳管分叉处,调整内镜与分支开口角度,选择异常开口,进镜探查到Ⅲ、Ⅳ级分支乳管。退镜时采集图像,整个过程中应捏住乳头,轻微调整进镜。乳管镜检查同时可行乳管镜下冲洗,对于管内有积乳、乳管炎等病变在镜下确诊后冲洗液反复冲洗至絮状物消失乳管内烟雾状物消失。冲洗液为氯化钠100 ml+地塞米松10 mg+注射用糜蛋白酶4 000 u。冲洗后按摩排出乳管内液体和空气,乳头涂以红霉素软膏,24 h内禁浴。
1.3 观察指标
缓解:经乳管镜下冲洗治疗后,乳房疼痛基本消失或疼痛程度显著降低;减轻:经乳管镜下冲洗治疗后,乳房疼痛程度有所降低;无效:经乳管镜下冲洗治疗后,乳房疼痛程度未减轻或加重者。有效率=(缓解+减轻)/样本数×100%。
2 结果
乳管镜下乳痛症类型表现有乳管内占位性病变、乳导管扩张伴积乳、闭塞性乳管炎、乳管扩张性乳管炎、乳房单纯扩张和无明显病变等类型。其中,乳管扩张伴积乳、闭塞性乳管炎和乳管扩张伴乳管炎类型的乳痛症,采用冲洗方法,治疗效果较好;乳管内占位性病变、乳房单纯扩张和无明显病变及的乳痛症,采用冲洗方法后,治疗效果基本无改善。见表1。
3 讨论
乳房疼痛是乳房疾病三大常见症状中的一个重要征象,有时是乳房疾病的唯一症状。目前在门诊患者中80%都是因为乳房疼痛前来就诊[5],其中大多数患者无乳头溢液,影像学检查几乎均诊断为乳腺增生或乳管扩张,很多患者长期服用各种药物,效果甚微或无效。国内为便于临床诊疗而将其分类为乳痛症和乳腺囊性增生症[6]。
自乳管镜应用于本科室后,通过药物及理疗治疗效果差的乳痛症患者试行乳管镜检查与导管内冲洗,结合本院临床实践,根据镜下表现,笔者总结了乳痛症在乳管镜下可分为以下几类:单纯性乳管扩张、积乳、乳管扩张性乳管炎、闭塞性乳管炎和乳管内无明显病变等。
乳管炎患者乳管镜下表现为主乳管扩张和主乳管周围炎症。乳管内腔表面发红、粗糙,管腔内有较多白色絮状渗出物和纤维性桥架结构,但没有明显的新生物。乳管炎症多为非细菌性炎症,一部分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经乳管冲洗少部分可以治愈。乳管炎症的病因不明。乳管镜下一般性炎症图像为管腔内存在团块状炎性絮状物、纤维架桥结构、脂类分泌物沉积、正常管壁结构消失以及下游分支开口不光滑。
乳管扩张、积乳、乳管炎及近端乳管闭塞是乳腺疼痛的原因之一,引起乳腺导管分泌物滞留,使导管扩张的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清楚,与之有关的因素很多,如炎症、乳腺退形性病变及乳腺自身免疫功能障碍,这些因素可以导致近端乳管堵塞,局部乳管排乳不畅,分泌物淤滞,阻塞导管使导管扩张,管腔中性脂肪刺激管壁,纤维组织增生,严重者破坏管壁,引起管壁毛细血管损害及通透性增加,可导致乳头溢液。
笔者对乳管镜治疗乳痛症患者的体会如下:镜下表现为乳管扩张伴积乳及闭塞性乳管炎、乳管扩张伴乳管炎的乳痛症患者,经乳管镜检、冲洗(生理盐水+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后疼痛缓解明显,镜下表现亦逐渐减轻。有作者报道了35例导管炎症,经乳管镜冲洗和注药后,25例治愈;还有学者报道112例,通过灌注治疗后,93例停止溢液[7,8]。本院乳管镜检查资料也证实了上述疗效,对于乳管镜下无明显病变的患者部分经冲洗后乳痛减轻,考虑与患者“认为乳管已冲洗干净,病变解除”的心理作用有关。因而纤维乳管镜检查及冲洗不应仅局限于乳头溢液的患者,还应将部分乳房疼痛与乳头溢液一样作为其适应证,只是前者插管更困难,乳头部开口常被堵塞,故扩管前要仔细清洁乳头。
总之,对于部分因乳管扩张、积乳、乳管炎及近端乳管闭塞所引起的乳房疼痛的患者,乳管镜下冲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作为药物、理疗外的另一种治疗手段。但纤维乳管镜在乳痛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资料尚少,且存在插管困难和难以选择待检乳管的问题,其作为常规检查的优势尚不能肯定。
摘要:目的 探讨乳管镜对乳房疼痛的诊治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2月‐2015年7月对1 200例乳房疼痛患者进行乳管镜检查及冲洗。结果 经乳管镜检查1 200例患者中,有8例乳房占位性病变、560例乳导管扩张伴积乳、404例闭塞性乳管炎、132例乳管扩张性乳管炎、64例乳管单纯扩张和32例无明显病变。对其进行冲洗治疗,发现乳管扩张伴积乳、闭塞性乳管炎及乳管扩张伴乳管炎类型的乳痛症患者镜下表现逐渐消失;治疗疼痛有效率分别是90.00%、76.24%和84.85%;对乳管内占位性病变、乳房单纯扩张和无明显病变的乳痛症患者进行冲洗镜下无明显改变,治疗疼痛有效率分别是0.00%、25.00%、25.00%。结论 乳管镜检查及冲洗对乳房疼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再次证明乳管镜不仅可作为检查手段,而且成为治疗乳房疼痛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乳管镜,乳痛症,冲洗治疗
参考文献
[1]田蕊.乳管镜在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5,15(32):113-113.
[2]常江,王颖.纤维乳管镜治疗急性乳腺炎临床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1):23-24.
[3]吴红丽,余建军,鲍山林,等.996例纤维乳管镜诊治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12(11):1000-1008.
[4]马立,汪大田,陈曦.纤维乳管镜在乳头溢液性疾病中的诊断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6):1829-1831.
[5]刘广舒,刘凤茹,高云,等.自然疗法治疗乳痛症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8):6864-6865.
[6]王勇,张涛.纤维乳管镜系统在浆细胞性乳腺炎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4,35(17):2808-2808.
[7]吴红丽,王霞.乳管镜灌注治疗良性乳头溢液102例[J].宁夏医学杂志,2010,32(6):544.
诊治价值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行超声(频率为10~12 MHz)诊断触诊阴性乳腺病灶的80例女性患者,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4.6±2.4)岁,以上患者因为感觉乳房不适或者出现乳头溢液现象来我院就诊,经常规检查及触诊,没有发现明确的乳腺肿块,通过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80例患者共有乳腺病灶120个,其中有双侧乳房单结节12例25个病灶,双侧乳房多发结节18例38个病灶。单侧乳房单结节23例患者26个病灶,单侧乳房多发结节27例31个病灶。病灶的大小在0.2 cm×0.2 cm~1.2 cm×1.2 cm,病灶的最大直径为1.2 cm,最小直径为0.2 cm,80例患者的120个病灶左侧乳房的有86个病灶,右侧乳房的有64个,其中位于外上象限55个,内上象限12个,内下象限18个,外下象限30个,乳晕下5个。
1.2 研究方法:
分析80例患者120个病灶在高频超声声像图的特征。80例患者均采用探头频率为12 MHz的超声仪,16G自动活检针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切割槽长度为2.5 cm。具体如下[4]:患者仰卧,探头以乳头为中心的四象限、腋窝和乳晕下进行常规扫描,从多个切面进行探查,主要检查患者的病灶数目、大小、形态、位置、血流、内部回声和边界等情况。横向纵向的两线交界处则为患者的中心病灶位置,在皮肤的表面标记并测量病灶到乳头的距离以及距体表的深浅。穿刺活检:给皮肤消毒,铺巾,对病灶处皮肤涂抹碘伏,在探头涂抹耦合剂进行润滑,套上无菌套防止感染。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下,避开血管进行穿刺,将活检针针尖刺入病灶内,按自动弹射后取出穿刺针,在不同位置进行操作,在进针时要选择与病灶最近的皮肤,进针方向与胸壁平行。活检后冷冻病理,若检测为良性,则在超声下将针头垂直刺入皮肤及其组织直到刺入病灶,同时变换方向,引导另一个针头刺入病灶,局部麻醉后,切除两个针尖定位的病灶,恶性病变则采取保留乳根的治疗法。
1.3 观察指标:
以患者的乳腺彩色超声诊断结果以及穿刺病理结果为观察指标,探讨在触诊阴性乳腺病灶诊治中使用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
1.4统计学处理:
本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穿刺病理及处理情况:
80例患者的120例病灶中,为良性病变的有110个病灶,为恶性病变的有10个病灶,良性病变率为91.67%,恶性病变率为8.33%,其中良性病变中包括积乳囊肿12个、纤维腺瘤80个、腺病8个、纤维囊性乳腺病伴瘤样增生结节10个。良性病变在高频超声定位引导下采取单纯肿物切除的治疗方法进行切除。恶性病变包括浸润性小叶癌3个,浸润导管癌5个,导管内原位癌2个。彩色超声显示病灶边界清晰,有包膜和均匀回声但无血流信号和钙化灶者1个,结节边界模糊、无包膜、有血流信号及微钙化灶者8个,肿块边界清、无明显包膜、血流、钙化者1个。恶性病变采取保乳手术治疗,具体见表1。
2.2 乳腺彩色超声诊断情况:
经彩色超声诊断,结果显示,12个呈囊性回声,边界清晰、回声均匀。108个呈低回声,其中86个边界清楚、有包膜和均匀回声,无血流信号和钙化灶结节;10个边界比较清楚,无包膜、血流和钙化;12个肿块边界较清,无包膜和血流信号,但有微钙化灶。
3 讨论
靶X线和超声检查都是临床上乳腺癌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5]。有关文献认为钼靶不适用于对致密型乳腺的检查,具有放射性,X线钼靶对乳头、乳晕区等易误诊,不能清晰的分辨局限性小叶增生、边缘欠清的小腺瘤等。与X线钼靶相比较,高频超声则具有简洁方便、无放射性等优点,同时超声还能清晰的观察乳腺病灶的数目、大小、形态、位置、囊实性、边界、内部回声、内部有无钙化等一系列情况,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还可以检测乳腺病灶内部或者其周围的血流信号,可以作为辅助手段检查鉴别乳腺结节性质。超声显示病灶边界不清、肿块内有微钙化、回声不均匀等情况则代表恶性病变可能性大。与传统的X线钼靶相比,高频超声的诊断方式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强大的优越性,通过检测一系列的病灶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资料,有利于主治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科学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及时摆脱疾病的痛苦,尽早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去。近年来,超声在穿刺活检及手术切除病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手术过程中,医师利用高频探头观察和定位结节,从而为外科医师实行麻醉,确定切口位置等方面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在超声引导下用2个5号的注射器针头刺入患者病灶定位的操作方法可以确定手术中切除的范围和具体深度,医师能够完整并准确的切除患者的病灶组织,杜绝和减少病灶组织的残留,一次性为患者解决痛苦,节约二次治疗和手术的费用,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穿刺病理诊断,80例患者的120例病灶中,为良性病变的有110个病灶,为恶性病变的有10个病灶,良性病变率为91.67%,恶性病变率为8.33%。经彩色超声诊断,12个呈囊性回声,边界清晰、回声均匀,108个呈低回声。结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高频超声能够清晰的观察触诊阴性乳腺病灶的图像,同时还可以引导穿刺活检和切除治疗,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在触诊阴性乳腺病灶诊治中使用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提高临床的诊疗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方法 随机选取在我院行超声诊断触诊阴性乳腺病灶的80例患者的120个病灶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在超声定位引导下对患者的病灶进行穿刺活检,探讨超声在触诊阴性乳腺病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经穿刺病理诊断,80例患者的120例病灶中,良性病变的有110个病灶,恶性病变的有10个病灶,良性病变率为91.67%,恶性病变率为8.33%。经彩色超声诊断,结果显示,12个呈囊性回声,边界清晰、回声均匀,108个呈低回声。结论 高频超声能够清晰的观察触诊阴性乳腺病灶的图像,还能引导穿刺活检和切除治疗,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超声,阴性,乳腺病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铁柱,王宁,杨敬春,等.超声在触诊阴性乳腺病灶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1,15(12):1379-1380.
[2]黄福光,杨琰,张超,等.超声引导在触诊阴性乳腺肿块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7,26(2):178-179.
[3]张宏艳,梁峰,贾志凌,等.乳腺超声和钼靶X线摄片对触诊阴性乳腺病灶的诊断价值分析(附87例报告)[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9,15(1):84-86.
[4]邓博,龚建安,刘永存,等.超声引导下定位导丝辅助在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病灶切除中的应用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4,35(6):134-135.
诊治价值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所有患者的年龄在22~7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8±8.28) 岁。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IU22的超声仪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对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时, 应采用Olym pus持续灌流检查镜和纤维检查镜对其进行诊断。9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首先对其进行经阴道超声诊断, 再进行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1]。在患者月经干净之后的3~8 d内, 对其进行常规的术前检查, 包括心电图、血糖、血常规、凝血功能的检查。另外将5%的葡萄糖溶液当做膨宫的介质, 且膨宫压力应保持在13~15 k Pa, 术前6 h患者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 以利于术中软化扩张宫颈[2]。对患者实施全麻麻醉, 这样可以使患者术中保持神志清晰, 取患者膀胱截石部位进行手术, 对患者的阴道、外阴进行常规消毒之后, 给予其常规的消毒铺巾, 并利用超声监视和宫腔镜对患者的宫颈进行扩张10 mm左右, 再把宫腔检查镜置入其中进行详细的检查, 将息肉的数量、大小、部位探查出, 之后对患者实施相应的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 并对患者的宫腔进行吸刮, 把切除的组织和刮出来的内膜送去进行相应的病理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采用±s来表示各项指标, 计数资料的比较可利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分析腔镜联合超声检查与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情况
分析经阴道超声对其进行检查的具体结果:对患者进行经阴道超声诊断之后, 检查出20 (22.22%) 例属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且9 (10.00%) 例误诊是内膜增生过长, 6例为黏膜下肌瘤, 2例属于正常宫腔, 1例属于子宫内膜癌。
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的结果:检查出86例患者患有子宫内膜息肉疾病, 确诊率为95.56%;镜下可以看出息肉为圆行或者卵圆形, 息肉的颜色为鲜红色, 其表面比较光滑, 有时还能够看到一定微血管网纹存在, 有的息肉还会随着膨宫液不断的飘动。单发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有36例, 其主要位于患者子宫腔壁中的各个位置;多发的子宫内膜息肉有40例, 利用宫腔镜对其进行诊断后能够看到两个以上类似圆形或者圆形的大小不同、鲜红色的赘生物。有2例患者被误诊属于黏膜下肌瘤疾病患者, 误诊率为2.22%。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的确诊率与经阴道超声检查的确诊率相比较低, 且前者的误诊率明显低于后者的误诊率, 两者比较有一定的差异存在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
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与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情况:经过详细的诊断后其病理证实90例患者均属于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 经阴道超声诊断出48例, 所占的比例为53.33%, 宫腔镜合并超声诊断出88例, 其比率97.78%。两种不同的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 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
对比分析腔镜联合超声检查与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情况如表1所示。
2.2 两组术后内膜三线征出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对比
在两组患者术后内膜三线征出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对比中, 宫腔镜合并超声组手术时间比经阴道超声组长, 且宫腔镜合并超声组术后内膜三线征出率优于经阴道超声组, 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2所示。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是导致患者不孕、子宫出血的一个主要原因, 通常出现在35岁以上的女性中, 且伴随女性年龄的不断增长, 该病的发病率也会不断的上升。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腔中的赘生物, 其通过对官腔内的正常压力进行改变后引起患者子宫非正常的收缩, 从而对胚胎的正常运行造成干扰, 或者通过对子宫内膜着床中的胚胎进行干扰后导致患者不孕[3]。在诊断性刮宫、子宫碘油造影等一些传统的检查方法中, 因受到条件的限制, 导致确诊率较低。子宫内膜息肉疾病的病因不是完全清楚, 且息肉可能与内分泌紊乱、炎症、尤其是与雌激素的水平过高相关。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表现是经量比较多、经期较长、阴道中产生不规则的出血现象, 患者出血的主要原因是息肉对子宫的收缩造成严重影响, 也有可能是息肉本身的蒂部比较狭隘, 比较容易导致息肉本身的血循环出现不足的情况, 进而导致其坏死出血、变性。
目前、临床中通常运用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进行诊断, 该诊断方法是唯一可以通过直视来检查子宫内膜的生理及其病理改变的方法。宫腔镜检查能够较好的识别宫腔内膜形态学的异常和子宫占位产生的病变。但是, 利用宫腔镜对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 也会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4]。因此, 临床中通常采用超声联合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进行诊断, 二者联合能够让宫腔内的病灶全部孤立、清晰的漂浮在液体中, 从而便于对其进行识别, 方便对病灶进行直接的观察, 最终在超声的监视下将息肉全部切除。利用宫腔镜与超声对患者进行检查后, 可以为手术治疗提供有力的条件, 准确定位出息肉的具体位置, 并把不同部位的息肉全部从根蒂切除, 且其不会对患者的子宫内膜造成影响。术后产生的并发症也比较少, 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避免将患者的子宫切除, 能够使患者的痛苦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另外, 超声监视还可以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能够使手术时间大大缩短, 使低钠血症等一些并发症的产生得到相应的降低。特别是对患者宫底部、宫角的息肉进行电切时, 通过超声监视能够防止周围的脏器受到损伤[5]。
综上所述, 对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而言, 采用宫腔镜联合超声对其病情进行诊断能够使确诊率大大提升, 降低传统诊断方法造成的不良影响, 且该诊断方法可以给后期的手术治疗提供有利的条件, 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联合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治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 所有患者在进行宫腔镜手术之前均对其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 并对其子宫内膜息肉检出率进行对比,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阴道超声诊断后, 检查出属于子宫内膜息肉的比例为22.22%, 且有10.00%的误诊率, 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出子宫内膜息肉的比率是95.56%, 误诊率是2.22%。超声合并宫腔镜诊断的确诊率和经阴道超声诊断确诊率相比较低, 且前者的误诊率明显低于后者的误诊率, 两者比较有一定的差异存在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经过详细的诊断后其病理证实属于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共有90例, 经阴道超声诊断出53.33%, 宫腔镜合并超声诊断出97.78%, 不同诊断方法检出率比较存在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经阴道超声具有操作简便、无创等特点, 是对子宫内膜息肉进行普查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但是该诊断方法的漏诊率比较高, 因此临床中可以采用超声联合宫腔镜来进行诊断, 二者联合是对子宫内膜息肉进行诊断的金标准, 其诊断的符合率比较高, 可以使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升。
关键词:超声,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诊治价值
参考文献
[1]冯笑丰, 黎肖梅, 周才芳.阴道超声与宫腔镜在子宫内膜息肉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35 (18) :654-656.
[2]洪永强, 吴秀琴, 赵林桦.宫腔声学造影在子宫内膜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28 (1) :59-61.
[3]苟廷坤, 赵靖, 廖林.经阴道三维超声官腔造影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摇床价值[J].西部医学, 2011, 23 (6) :1130-1133.
[4]叶琳, 高燕.经阴道超声官腔造影诊断官腔内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 2011, 32 (32) :6853-6854.
诊治价值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