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诗词五首 教学案
30 诗词五首 教学案(精选4篇)
30 诗词五首 教学案 第1篇
诗词五首
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词语的含义,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体会、领悟,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
二、课前自学:
读读记记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元琛齐名,合称元白。著有<<白氏长庆集>><<新乐府>><<秦中吟>>。白居易在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儿做’。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赋以《阿房宫赋.》名世,散兼用,别开生面。诗以七绝最为出色,所作《过华清宫绝句》《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赤壁》等诗,语言精练,情思含蓄,在晚唐文坛上卓然成家。著有《樊川文集》传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江西人吉安人),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元兵南侵,他浴血奋战,被俘不屈,终遭杀害。著有《文山先生全集》。著名作品《过零丁洋》《正气歌》等。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是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诗、文、词各体兼长,其诗善抒发感慨,纵横议论;其文摹追先秦诸子,气势充沛,笔力遒劲,表现了迥然不同的风格,著有《定庵全集》。张养浩(1270--1329),元代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济南)人。以写散曲著称,其散曲吟赏自然风光,歌咏隐居乐趣和仕途险恶,最有价值的是一些揭露现实、同情人民之作。有散曲《云庄休闲自适小乐府》。文题背景
《观 麦》
作于元和二年(807),当时李白人周至县尉,这是他有感于当地人民贫困而写的一首讽喻诗。《赤壁》
赤壁,三国时孙刘联军大破曹操军队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位于陆水入长江处。《赤壁》这首咏史诗,吟咏的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诗人因捞起沉于江底的一段戟而咦引发对赤壁之战的评论。赤壁之战,周瑜得胜是因东风之助,他的获胜是出于侥幸。倘若当时没有东风,他就会大败;大乔、小乔也会被锁到铜雀台中。诗人有感于晚唐统治者荒淫腐化,不思进取,而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过零丁洋》
公元1275年底,元军渡江南侵,文天祥被临危任命为右丞相抗击元军。1278年底,文天祥战败后在五坡岭被俘,元军强迫他随船追击在厓山的南宋一个皇帝。船过零丁洋是,元军统帅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已亥杂诗》
本诗是诗人在1839年辞官南归和北上接家眷的往返途中所作的315首七言绝句之一。这些绝句记述了途中的见闻和对往事的回忆,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和忧愁,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风貌。本诗借落红有情,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是一首散曲,山坡羊是词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关中大旱,张养浩到陕西办理赈灾,途经潼关,吊古伤今,写成此小令。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境内,雄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历代为军事要地。
三、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一、自学<<观刈麦>>
1、初读
: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译读 :
结合注释,用现代散文诗的形式翻译本诗
3、研读:思考下列问题
(1)熟读本诗,归纳内容
(2)体会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4、赏读:赏析下列名句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诵读感悟,直至能背
二、自学<<赤壁>>
方法同第一首
第二课时
一、自学后三首诗词,方法同前 赏析名句提示
<<过零丁洋>>赏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己亥杂诗>>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二、当堂训练:
背诵这五首诗词
三、课后作业:选取其中的一首诗词,准备改写成故事
30 诗词五首 教学案 第2篇
科 目:语文 年 级:八年级(下)主备教师:李金红
参加讨论教师:李成荣、苏泽宝、普增玉、王林、李旺华 备课时间: 讨论时间: 备课组审批: 教科处审批:
温馨寄语:青春是生命的光彩,正视匆匆溜走的的时光,欣然面对每一个不可重复的今天。
课题:25.诗词曲五首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课堂前置
1.了解刘禹锡。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2、朗读、共同品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3、朗读、探究《赤壁》: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朗读、探究《过零丁洋》。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二、小组交流:
针对课堂前置中存在的问题,小组进行合作交流,组内展示。
三、分享表达
根据课堂前置,各小组进行展示交流、分享。
四、拓展提升
背诵这三首诗,体会各诗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研读《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4)绮户(qi3)婵娟(chan2)2(2)了解背景:《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品读这首词.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提问:①什么语气? 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2.研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2)教师简要讲解。作者这时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两个层次:凭吊潼关古迹;抒发兴亡感慨。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二、小组交流:
针对课堂前置中存在的问题,小组进行合作交流,组内展示。
三、分享表达 根据课堂前置,各小组进行展示交流、分享。
四、拓展提升
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补充材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30 诗词五首 教学案 第3篇
第七单元 诗五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本诗的文学常识及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2、反复朗读,细细品味诗句的含义,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品读背诵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2、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
七年级上册语文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
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包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四、合作探究:
试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明确: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教师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额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首句写景点时令——飘零之感;次句叙事表惊悉——迁谪之远;后两句抒情表牵挂——情深意长。
————对遭遇同情,对官场憎恶。
七年级上册语文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
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体会本诗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二、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诗的前两句用了夸张手法写塔的高峻,说它高“千寻”;在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为下句埋下伏笔。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后两句议论,是诗的主旨。语意双关,表面上写“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层”,实际上包含着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四、合作探究:
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明确:“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而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即从
七年级上册语文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
书本上得到的历史经验。二是来自抱负,即他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再联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诗是带有自警、自策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挡住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说理的好诗。诗人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和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写景:千寻之塔——极言其高;鸡鸣见日——衬塔高耸。议论:不畏云遮目——站得高、望得远;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常建的文学常识;能熟练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2、学习诗歌对景物的典型化描写;品味诗作中对江南景物的无限赞美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胜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
七年级上册语文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
是佛教名刹,景致迷人。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画龙点睛之笔。常建题诗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题目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
2、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人。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常建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日月风光、山林逸趣的。作品有《常建集》。诗歌《高楼夜弹筝》《客下》《塞下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明时间、地点和古寺的环境。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渲染出古寺特有的幽邃氛围。含义深刻,意境幽远,富有哲理。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考,为全诗增添了肃穆与浩然之气,以动衬静。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有声写无声,是古寺的寂静,更是诗人内心的“静境”。客观景致与作者感受到的禅思理趣巧妙融合。
四、合作探究:
1、此诗的格律有两个什么特殊的地方?
明确:一是起首两句就入对;二是颔联不入对,试看“曲径”还可对“禅房”,但“通幽处”不与“花木深”相对。这种情况是格律中的变格。
2、成语“曲径通幽”应如何理解?
明确:“曲径通幽”用作成语,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僻隐的处所。语出本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有的本子作“竹径”。
3、成语“万籁俱寂”应怎样理解?
七年级上册语文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
明确:“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无声。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成语“万籁俱寂”,正出自常建本诗“万籁此都寂”之句。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题壁诗,景中含情,委婉含蓄,语言朴素自然。通过描写寺院的清晨,逼真地再现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心向佛门的隐逸情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清幽景致,令人忘俗
望
岳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2、朗读、背诵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
七年级上册语文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
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七年级上册语文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
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望岳
30.诗词五首 第4篇
一、教学目标
(一)调动学生古诗朗读技巧方面的积累,诵读诗词,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品味诗韵。
(二)进行创造性表现古诗词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行路难》《凉州词》《咏煤炭》三首诗
(一)活动导引
课前布置学生去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查阅与所学《诗词五首》中的诗词有关的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风格、相关作品及鉴赏等等,并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摘取资料或制作卡片。
(二)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古诗词方面的积累,进行诗句接龙:先让一位学生说出某古诗词名句的上句,然后另请学生接出下句。反复进行数次。鼓励学生接得迅速,接得准确,背诵得有韵味。
(三)自读古诗,揣摩节奏 1结合古诗接龙游戏,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朗读停顿的一般技巧。2小组学习:同座或前后座组成两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听读,共同揣摩《行路难》、《凉州词》、《咏煤炭》三首诗的朗读节奏。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四)交流资料,诵读领悟
小组学习(4—6人一组为宜),相互交流课前所获取的资料,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点。(指导学生结合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来理解诗句,回答不必死扣教参,只要言之有理,符合诗的意境即可,教师适当点拨或补充。)1《行路难》:这首诗是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羞”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端起酒杯,又把酒杯推开,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掷下;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与“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刻画出诗人极度悲愤郁闷,而又竭力想从其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前四句如双峰并峙,发端突兀,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他。而他的孤傲秉性,必然不会为宫廷权贵所容,在权臣的谗毁排挤下,他被“赐金放还”,变相地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所以诗人又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自信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然而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徘徊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自己会乘上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又以“会有时”来肯定这一抱负会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是何等的豪迈、乐观!“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总观全诗,诗人以丰富雄奇的想像,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开阖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2《凉州词》: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将士酒宴畅饮,抒发边塞将士豪放情怀的七绝。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这两句诗,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富有西域边陲的特色。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从意义单位看,应为二五节拍,语调铿锵激越,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营造了无比热烈的气氛。意思是“正想饮酒时,突然坐骑上琵琶声响了起来,急促的旋律似乎在催将士们畅饮”。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在此用来渲染西域色彩。
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把诗人狂饮之后已带有几分醉意,还在规劝将士们尽情痛饮的豪爽,表现是淋漓尽致。充分地表现了边塞将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浓郁的边域色彩,跳跃跌宕的结构,悲壮豪放的激情,使这首诗成为了边塞诗中的精品。3《咏煤炭》:这是一首咏物的七言律诗。这首咏物诗,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写物中巧妙地结合着咏怀。首联咏煤炭点题,正面抒怀,表达了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喜爱之情。“意最深”是说这里蕴藏着治国安民的阳和布泽之气。颔联的“春浩浩”承“阳和”而来,“照破夜沉沉”,对照着写,显示除旧布新的力量。古人称庙堂宰相为鼎鼐,这里说宰相的作为,有赖于其人具有生成万物的能力,仍从煤炭的作用方面比喻。颈联“铁石”句意思是说:铁石虽然变成了煤炭,但它依然造福于人类。表示自己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这是诗人坚贞不变的决心。此句和上面一句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朝廷必须依靠臣民的忠心。尾联“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还是从煤炭进一步生发而来,与杜甫的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之意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诗人爱国忧民的思想以及甘愿为民出力献身的心迹。煤炭虽然深深地埋藏在大地之下,却蓄积着太阳般无限的热能。在严寒的日子,它给人们带来暖暖的春意;在阴森的夜晚,它为人们驱散沉沉的黑暗;为了百姓的温饱,它不惜烧尽自己来加热鼎彝。这勇于牺牲的煤炭,恰是于谦一生最好的写照。
(五)再读古诗,品味诗韵 1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三首诗。(三首诗的感情基调:《行路难》——郁闷悲愤但又不失豪迈乐观;《凉州词》——豪放而悲壮;《咏煤炭》——坦诚而炽烈。)2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或最有感触的诗句,多次品读,说出自己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六)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朗读李白的《将进酒》、王翰的《凉州词(之二)》、于谦的《石灰吟》,将它们与所学的三首诗比较,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就意境、手法、思想感情等等方面谈皆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立足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将进酒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姿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凉州词
王翰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石灰吟
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用正楷或行楷)所学的三首诗。2从三首诗中选择一首自己比较喜欢的诗,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将它改写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文章。
板书设计
《行路难》——郁闷悲愤又不失豪迈乐观
《凉州词》——豪放而悲壮
《咏煤炭》——坦诚而炽烈
第二课时
学习《虞美人》《破阵子》两首词
(一)新课导入 1检查《行路难》《凉州词》《咏煤炭》三首诗的背诵默写情况。2由已学过的词入手,引导学生回顾词的有关知识:词是韵文文体之一,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别称长短句、诗余。根据字的多少,它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一段的词叫单词,有两段的叫双调(分上、下阕),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一首词不一定会有题目,但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曲调的名字,叫词牌,它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多大联系。在朗读上,词一般按意义单位来停顿,相对于绝句、律诗来讲,朗读的节奏灵活而没有定数,读来长短相间,抑扬顿挫,韵味十足。(结合《虞美人》《破阵子》两首词,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判断。)
(二)自读古诗,揣摩节奏 1同座或前后座组成两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听读,共同揣摩《虞美人》《破阵子》两首词的朗读节奏。2听录音或教师范读两首词。
参考停顿:
虞美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3集体诵读,体会词的韵味。
(三)交流资料,诵读领悟
方法和策略与前一堂课时相同。1《虞美人》: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这词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惆怅,叠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己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2《破阵子》: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辛弃疾以他掷地有声的笔触,简洁而雄健地勾勒出一幅豪杰长啸的素描。矢志报国而又壮志难酬,是词人内心世界的最大冲突。一柄寒光四射的利剑,在灯下看了又看;催征的鼓角,嘶鸣的战马,夜夜进入难圆的英雄梦。腐朽的王朝无情地粉碎了他的英雄畅想,在空荡荡的历史长廊,只留下诗人“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苍白呐喊。词中虽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却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人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收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尤其是结句,抒发了词人壮志不酬的悲愤,词尽而意未尽,正是大家手笔。真可谓一曲《破阵子》,一股英雄豪气。
(四)反复诵读,细品词味
指导学生在理解词意、把握词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反复朗诵两首词,直至能够背诵。(可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词的感情基调:《虞美人》——悲慨;《破阵子》——悲壮。)
(五)朗读创造,感受魅力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当它与朗诵、音乐、舞蹈、绘画以及现代科技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更是生出无穷的魅力。
运用多媒体展示朗诵古诗词的几种不同表现形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词的美,以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创造性的表现古诗词内涵的愿望。(如乔榛的配乐朗诵《凉州词》;《虞美人》将朗读、舞蹈、歌曲结合在一起的表演;教师自制的古诗词flash动画等等。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向学生展示诸如配乐朗诵等简单的形式。)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用正楷或行楷)所学的两首词。2从《诗词五首》中选一首你喜欢的诗或词,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创造性地表现,准备下节课在全班展示。
第三课时
进行一次小型的诗词创造性表现竞赛活动,可分个人和合作组的形式参加。以表现《诗词五首》为范围。邀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老师组成评委,制定一定的标准,当场亮分。比赛结束,从鼓励的角度给参赛选手和合作组进行评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板书设计
虞美人
破阵子
李煜
辛弃疾
悲慨
悲壮
30 诗词五首 教学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