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教学设计方案(精选6篇)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第1篇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内容说明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习者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课内学时90,实验27学时,电视授课4学时,IP课25学时,学分5.二、教材情况

1.文字教材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的文字教材为合一型,是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一版,由徐冠军主编。

具体的内容见下表.章节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章名称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 病原物的寄生性、致病性及寄主的抗病性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流行 昆虫的形态 昆虫的解剖及生理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昆虫的分类 昆虫与环境 害虫调查与预测预报

第十一章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识别

实验二

实验三 植物病原真菌形态观察 植物病原细菌形态观察及发病组织

溢菌现象观察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六 实验七

昆虫的体躯及头部形态观察 虫胸部形态观察 昆虫腹部形态观察

昆虫的变态、卵、幼虫、蛹的类型,成虫性二型和多型现象

2.录像教材和IP课件:是对文字教材的重点、难点部分加以分析、强化、讲解、示范,录像教材共4讲。IP课件25讲,学习指导课2讲,将以VCD的形式附在教材后,具体安排如下: 录像教材:

序号 内容 1 2 3 4 IP课件:

讲次 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绪论

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的非传染病 寄生现象概论

植物病原真菌 藻状菌纲 根肿菌目 植物病原真菌 藻状菌纲 霜霉菌目 植物病原真菌 子囊菌纲 植物病原真菌 担子菌纲 植物病原真菌 半知菌类 植物病原细菌

植物病毒和类菌原体 病毒

植物病毒和类菌原体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 昆虫的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 昆虫内部解剖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一)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二)与文字教材对应的章节 5.6章 6章 7章 7章

长度(分钟)50 50 50 36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植物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病程和侵染循环

植物的抗病性 致病和抗病机制

植物的抗病性 抗病性与致病性的相互关系 环境对病害发生发展的影响

植物病害流行规律和预测 流行三要素及主导因素 植物病害流行规律和预测 流行过程的系统分析(1)植物病害流行规律和预测 流行过程的系统分析(2)植物病害的防治 基本原理和原则

植物病害的防治 病害防治的主要方法 检疫

植物病害的防治 病害防治的主要方法 化学防治(1)植物病害的防治 病害防治的主要方法 化学防治(2)植物病害的防治 病害防治的主要方法 物理防治

3.教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文字录像教材 教学活动 教材

网上辅导

11.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绪论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2.本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3.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4.怎样学习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1.植物为什么会生病2.什么是植物病害 3.植物病害分类

第1章

IP课件2网上辅导2 3

学习小组活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的学习计划)

1.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要素 第1

章 2.侵染性植物病害的症状

IP课件2网上辅导3 3

实验

3.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4.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1.病原真菌 第2章

2.植物的病原细菌

1.植物病毒 第2章

2.其它植物病原物

1.病原物的寄主性和致病第3性 章 2.寄主的抗病性

1.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病第4程

2.侵染循环

3.植物病害的流行

1.昆虫及与农作物有关的第5其它主要动物类群概述 章 2.昆虫的头部及其附器

1.昆虫的胸部及其附器 第5章

2.昆虫的腹部及其附器 3.昆虫的体壁

1.体腔分区和内部器官的第6位置 章 2.消化系统 3.排泄器官 4.血液循环系统

1.呼吸系统

第6

2.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IP课件网上辅导4

5~10

IP课件网上辅导5 11~13

集中答疑 IP课件网上辅导6 15、16

实验

IP课件网上辅导7 17~20

形成性考核1

集中答疑

录像1

网上辅导8

录像1

网上辅导9

实验

录像2

网上辅导10

录像2

网上辅导11

学习小组活动(确定调查报

3.生殖系统 4.昆虫内分泌

1.昆虫的繁殖发育与变态 第7

2.昆虫的行为与习性 3.昆虫的生活史

1.昆虫分类概念 2.昆虫纲的分目及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十个目简介

1.农业生态系与农业昆虫 第9

2.与农业昆虫有关的物理因子

3.与农业昆虫有关的生物因子

4.农田生态系中的种群和群落

5.昆虫种群的生态对策

1.害虫的调查 2.害虫的预测预报

1.植物检疫 2.农业防治 3.生物防治 4.物理机械防治

第11章

IP课件21~25

第10章

第8章

告的地点、题目)形成性考核2

录像

3、网上辅导12

形成性考核2

网上辅导13 实验

网上辅导14 集中答疑

网上辅导15

学习小组活动(准备考试)网上辅导16 形成性考核3

形成性考核4 集中答疑及网上答疑

18、期末复习20

期末考试

三、对教师和学习者的建议

1.《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的内容多,理论性比较强,学习者应仔细阅读、理解和记忆文字教材,多练习,多观。同时,以“练习题”为线索检测自己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情况。自学能力较强的学习者学习文字教材后,应能掌握本课程要求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体要求重点植物病害的症状概念、类型;植物病原真菌类群;昆虫的变态类型;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脉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蜱螨目的代表种;昆虫的天敌在害虫防治中的利用;昆虫体腔的分区及内部器官的位置 ;消化道的构造及功能、消化系统与害虫防治。

掌握植物病害的定义、形成的原因;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方法;植物的抗病性机制;病害流行的类型、因素;昆虫体躯的一般结构;触角、口器、胸足、翅的类型、头壳、胸部、胸足、腹部、外生殖器、体壁的构造;昆虫的繁殖方式、分类阶元;害虫发生期的预测方法;害虫的田间调查的方法、取样及调查资料的计算方法、几种防治方法的优点和局限。了解昆虫气管的形式;呼吸活动与害虫防治;其它器官的基本构造和功能;昆虫分类的意义、依据、方法。

学习者应定时到电大工作站收看录像教材,收看录像将使学习重点更加明确,将降低学习难度,并更加深印象,同时还使学习者开阔眼界,开阔思路。

2.学的方法以阅读教材、收看重点串讲录像、座谈讨论及实习为主。学习者应在根据教学目标自学文字教材的基础上,即已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了解时,看重点串讲录像教材,根据复习思考题检测个人学习情况。该记忆的内容就要记住,来不得半点含糊,要能说明、分析和概括所要求的问题。最好能带着问题去看书,边看书边找到问题的答案。

3.重视实验课,在教师的辅导下按教学要求独立完成实验课。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找出问题,把问题记录下来,请教老师和同学。

4.平时作业很重要,教学要求的内容是不是懂了,要通过做每章后的练习题来检查、自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包括作业、实验成绩、参加学习小组活动等。终结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通过平时作业及时发现问题,期末通过考试就比较有把握。平时作业完成没达到50%,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

5.教学组织问题,应以学习者自学为主,不赞成再组织系统面授,但地方电大应提供较好的辅导、答疑等服务工作。

6.学习小组,学习者可以组成学习小组,互教互学。

四、主讲及主持教师联系方法

主讲教师 徐冠军华中农业大学 电话(027)87285053

主持教师 赵利清中央电大电话(010)66490527E-mail: zhaolq@crtvu.edu.cn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第2篇

昆虫的口器类型不同,为害方式也不同,因此采用防治害虫的方法也就不相同。了解昆虫口器的构造类型;不仅可以知道害虫的为害方式,而且对于正确选用农药及合理施药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熟悉害虫的口器类型与被害特征后,即使害虫已经离开寄主,也可以根据被害状大致判明害虫的类别。

咀嚼式口器的昆虫取食固体食物,咬食植物各部分组织,造成机械损伤。如蝗虫、粘虫等咬食叶片、茎秆,造成寄主植物残缺不全,甚至把庄稼吃成光秆;有的将叶片咬成许多孔洞,或仅剥食叶肉而留下叶脉,如叶甲;有的吐丝缀叶潜居其中为害,如卷叶蛾、螟蛾;有的蛀入树干边材或木质部,蛀成各种形状的“隧道”,如天牛、吉丁虫等。对于这些害虫一般采用胃毒剂(stomach poison)或触杀剂(contact poison)进行防治。对于蛀茎、潜叶或蛀果等钻蛀性害虫,因只是短时间暴露在外,故施药时间应掌握在害虫蛀入之前;对于地下害虫,一般使用毒饵、毒谷,使之和食物一起吞下,导致它们死亡。

被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如蝽、蚜虫、叶蝉和飞虱等为害的植物,外表没有显著的残缺与破损,但造成生理伤害。植物叶片被害后,常出现各种斑点或引起变色、皱缩或卷曲。倍蚜、瘿蜂等为害的植物,叶面隆起,形成虫瘦。幼嫩技梢被害后,往往变色萎蔫。蝽、蚧类等为害的植物也可形成畸形的丛生枝条。此外,昆虫在取食时,可将有病植株中的病毒吸入体内,随同唾液注入健康的植株中,引起健康植株发病,如小麦的黄矮、丛矮等病毒就是由蚜虫、飞虱传播的。对于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一般使用内吸杀虫剂(systemicinsecticide)防治效果最好,触杀剂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胃毒剂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则不能奏效。

虹吸式口器的昆虫吸食暴露在植物体外表的液体,根据这一习性可将胃毒剂制成液体毒饵,使其吸食后中毒,如目前常用的糖酒醋诱杀液等。

2.物理机械除虫

日光曝晒

仓外冷冻杀虫

压盖粮面防虫

开水浸烫杀虫

风筛除虫

植物熏避除虫

花椒 茴香 山苍子

苦楝树叶 野菊花

柳树叶 椿树叶 鱼腥草 艾蒿草

烟碱

鱼藤

化学药剂

磷化铝薰蒸

保粮磷拌粮

防虫磷拌粮

杀虫松拌粮

敌敌畏熏蒸

3.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可以由染色体基因或胞质遗传基因的突变产生,因此,可以将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分为核基因(nuclear gene)控制的抗药性和胞质基因(cytoplasmic gene)控制的抗药性。植物病原真菌对大多数杀菌剂的抗性属于前一种情况;而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抗药基因,目前已知的主要位于真菌的线粒体和细菌的质粒中,真菌对少数药剂的抗药基因和细菌的抗药基因属于这种情况。

对于核基因控制的抗药性,又可以分为主效基因(major-gene)抗药性和聚基因(polygenic)抗药性。其中主效基因抗性又可分为单个主效基因控制的抗性,即单基因(single-gene)抗性,和多个主效基因控制的抗性,即多基因(multi-gene)抗性。对于单基因抗性,通常存在一种复等位基因抗性(multiple allelic resistance)的情况,即该基因座位(locus)上不同的碱基位点(sites)可以分别发生突变或同一碱基位点可以发生不同的突变,并能使病菌表现出不同的抗性水平,如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苹果黑星病菌(Venturia inaequalis)等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抗性。在多基因抗性中,其中的任何一个主效基因的突变都会使病菌产生抗性,如在粗糙链孢霉(Neurospora crassa)中有6个主效基因控制对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的抗性,其中任何一个基因发生突变都可产生抗性。但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效基因同时发生突变时,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某一主效基因会对其他主效基因具有上位显性作用,即抗性水平与该主效基因单独突变时一致;另一种情况是主效基因间会发生互作,从而使得抗性水平不同于单一主效基因发生突变,如在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中,对苯来特的高水平抗性是由两个主效基因的互作引起的。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是主效基因控制的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田间病原群体或敏感性不同的菌株杂交后代对药剂的敏感性都呈明显的不连续性分布,很容易识别出抗药群体。

聚基因抗性是指抗性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且这些基因间具累加效应,即单个或少数基因的突变引起的抗性水平是微不足道的,病菌对药剂高水平抗性的产生需要多个基因的突变。由于不同抗药菌株中所携带的抗药基因数目的差异,使得整个病原群体或敏感性不同的菌株的杂交后代对药剂的敏感性呈连续性分布,这也是区别于主效基因所控制的抗药性的基本特征。

抗药性遗传与病原菌的其他遗传性状一样,也有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之分。主效基因控制的抗药性为质量性状,存在抗药性的病原菌杂合群体对药剂的敏感性呈明显的不连续性分布,由于敏感性没有重叠,因此抗性和敏感的群体可以很明显的区分开;而聚基因控制的抗药性为数量性状,不同菌体内抗药基因数目的差异,使得病原群体对药剂的敏感性呈连续性分布。抗药性由胞质基因控制的病原菌群体对药剂的敏感性通常也呈不连续性分布,表明这类抗药性状也是质量性状的。

我不是学这个的,但是我觉得兄弟如果真的急着用这些答案的话,与其被动的在上面等别人的答案 不如自己用搜索引擎主动得在网上找答案

回答者: 樵子 | 二级 | 2005-11-9 18:44

1.嚼吸式口器,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舐吸式口器

昆虫的口器类型不同,为害方式也不同,因此采用防治害虫的方法也就不相同。了解昆虫口器的构造类型;不仅可以知道害虫的为害方式,而且对于正确选用农药及合理施药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熟悉害虫的口器类型与被害特征后,即使害虫已经离开寄主,也可以根据被害状大致判明害虫的类别。

咀嚼式口器的昆虫取食固体食物,咬食植物各部分组织,造成机械损伤。如蝗虫、粘虫等咬食叶片、茎秆,造成寄主植物残缺不全,甚至把庄稼吃成光秆;有的将叶片咬成许多孔洞,或仅剥食叶肉而留下叶脉,如叶甲;有的吐丝缀叶潜居其中为害,如卷叶蛾、螟蛾;有的蛀入树干边材或木质部,蛀成各种形状的“隧道”,如天牛、吉丁虫等。对于这些害虫一般采用胃毒剂(stomach poison)或触杀剂(contact poison)进行防治。对于蛀茎、潜叶或蛀果等钻蛀性害虫,因只是短时间暴露在外,故施药时间应掌握在害虫蛀入之前;对于地下害虫,一般使用毒饵、毒谷,使之和食物一起吞下,导致它们死亡。

被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如蝽、蚜虫、叶蝉和飞虱等为害的植物,外表没有显著的残缺与破损,但造成生理伤害。植物叶片被害后,常出现各种斑点或引起变色、皱缩或卷曲。倍蚜、瘿蜂等为害的植物,叶面隆起,形成虫瘦。幼嫩技梢被害后,往往变色萎蔫。蝽、蚧类等为害的植物也可形成畸形的丛生枝条。此外,昆虫在取食时,可将有病植株中的病毒吸入体内,随同唾液注入健康的植株中,引起健康植株发病,如小麦的黄矮、丛矮等病毒就是由蚜虫、飞虱传播的。对于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一般使用内吸杀虫剂(systemicinsecticide)防治效果最好,触杀剂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胃毒剂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则不能奏效。

虹吸式口器的昆虫吸食暴露在植物体外表的液体,根据这一习性可将胃毒剂制成液体毒饵,使其吸食后中毒,如目前常用的糖酒醋诱杀液等。

2.物理机械除虫

日光曝晒

仓外冷冻杀虫

压盖粮面防虫

开水浸烫杀虫

风筛除虫

植物熏避除虫

花椒 茴香 山苍子

苦楝树叶 野菊花

柳树叶 椿树叶 鱼腥草 艾蒿草

烟碱

鱼藤

化学药剂

磷化铝薰蒸

保粮磷拌粮

防虫磷拌粮

杀虫松拌粮

敌敌畏熏蒸

3.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可以由染色体基因或胞质遗传基因的突变产生,因此,可以将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分为核基因(nuclear gene)控制的抗药性和胞质基因(cytoplasmic gene)控制的抗药性。植物病原真菌对大多数杀菌剂的抗性属于前一种情况;而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抗药基因,目前已知的主要位于真菌的线粒体和细菌的质粒中,真菌对少数药剂的抗药基因和细菌的抗药基因属于这种情况。

对于核基因控制的抗药性,又可以分为主效基因(major-gene)抗药性和聚基因(polygenic)抗药性。其中主效基因抗性又可分为单个主效基因控制的抗性,即单基因(single-gene)抗性,和多个主效基因控制的抗性,即多基因(multi-gene)抗性。对于单基因抗性,通常存在一种复等位基因抗性(multiple allelic resistance)的情况,即该基因座位(locus)上不同的碱基位点(sites)可以分别发生突变或同一碱基位点可以发生不同的突变,并能使病菌表现出不同的抗性水平,如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苹果黑星病菌(Venturia inaequalis)等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抗性。在多基因抗性中,其中的任何一个主效基因的突变都会使病菌产生抗性,如在粗糙链孢霉(Neurospora crassa)中有6个主效基因控制对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的抗性,其中任何一个基因发生突变都可产生抗性。但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效基因同时发生突变时,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某一主效基因会对其他主效基因具有上位显性作用,即抗性水平与该主效基因单独突变时一致;另一种情况是主效基因间会发生互作,从而使得抗性水平不同于单一主效基因发生突变,如在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中,对苯来特的高水平抗性是由两个主效基因的互作引起的。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是主效基因控制的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田间病原群体或敏感性不同的菌株杂交后代对药剂的敏感性都呈明显的不连续性分布,很容易识别出抗药群体。

聚基因抗性是指抗性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且这些基因间具累加效应,即单个或少数基因的突变引起的抗性水平是微不足道的,病菌对药剂高水平抗性的产生需要多个基因的突变。由于不同抗药菌株中所携带的抗药基因数目的差异,使得整个病原群体或敏感性不同的菌株的杂交后代对药剂的敏感性呈连续性分布,这也是区别于主效基因所控制的抗药性的基本特征。

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探讨 第3篇

1 因地制宜, 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 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因此, 教材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成果、教改目标以及教学任务能否实现。目前, 该校选用了植物病虫害防治教材系全国统编教材。但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很大, 各地自然条件有很大区别, 因而不同地区的植物种类有所不同, 病虫害种类亦不同[1,2]。首先, 在教材的运用上, 要紧密结合实际, 特别要注意补充近几年园林中出现的一些新病虫的特性、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例如:二化螟1代中等发生, 部分稻区偏重发生, 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1代轻发生。其次,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 增加教学的针对性, 做到有的放矢, 使学生能够有效利用在校时间学到基本技能。例如:删除了一些学生不易于理解的内容, 简化部分教学内容, 把植物病害的类型从病状、病症等角度重新作了划分。再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应重视增强病虫测报, 提高测报准确性, 有效地进行病虫害防治。例如:运用GPS等技术进行病虫害预测已经比较成熟, 成为现代园林生产中的重要一环。最后, 化学防治是我国特别是江西省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 这就要求及时获知市场上一些比较有效的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菊酯类杀虫剂等信息, 主动了解它们的特性和发展趋势, 牢牢把握植物病虫害的最新动态, 最终使学生能够学到最优化的教材, 跟上生产发展步伐。

2 实物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意义上的课内实训是采取“传、帮、带”和“教、学、做”的简易方式, 先由教师讲明实训的目的、内容等步骤, 并辅以多媒体演示, 最后开始示范操作。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状况变化较大, 如受气候和土壤甚至人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而发生一些人们不可预测的变化。这种变化着的客观实际, 要求学生要用发展的思路正确认识病虫害, 对其准确定位, 具体把握学习重点。另外, 教师也要结合生产实际, 与时俱进地优化教学内容, 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要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结合课程特点, 有目标、有计划地授课。针对植物病虫害防治这门专业课, 识别病虫以及如何防治是学生要掌握的重中之重, 而教师更要注重现场教学手段的应用。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准确识别病虫, 尽量采用标本、幻灯、挂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 把学生被动的“背”与“听”转化为学生主动的“看”和“想”。病虫种类的识别, 特别是昆虫的解剖构造、病斑特征等极其抽象、枯燥, 易使学生缺乏兴趣。为努力把抽象的东西直观表现出来, 在具体讲解昆虫的身体结构及特征时, 可让学生在课前先捉虫子 (蝙蝠、知了等) , 让学生独立观察, 对昆虫结构先琢磨, 然后再在课堂上听教师对照实物边讲解边观察, 从昆虫的体躯及构造、昆虫详细分类特征等内容着手, 总结出昆虫“体分头胸腹3部分, 有1对触角, 3对足2对翅”的基本特征, 最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使学生记忆深刻。只有在详细了解昆虫具体外部特征及相应生物知识后, 才能真正认识昆虫。

3 课外教学, 促进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实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例如, 可将农药的配制从实验室移到田间地头, 分析配制方法的具体利弊。经过改革和实践摸索,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总结田间发生病虫害的情况, 对选取农药、农药配制、浓度配比、农药计量等过程进行实训, 完全在田间地头进行。按照在生产实际中具体安全防护的标准, 学生要戴口罩和手套并且穿工作服后才能进行农药的配制和使用, 再按标准化要求进行器械和余药的处理, 防止污染环境, 消除安全隐患。与传统的实训方式比较, 实训效果大大增强[3]。

另外, 由于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内容多、课时少, 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内容, 学校组织成立了相应的兴趣小组即第二课堂。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花卉市场、果园、公园等地采集标本, 进行实物分析、特征辨别, 使学生更透彻地掌握课本知识, 了解习性及有效的防治方法, 从而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

最后, 通过主动开放实验室, 增加学生的课堂试验机会, 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 使学生能够细致地辨别各种各样的病虫害。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 有兴趣的学生随时都可以到实验室通过试验器具进行探究性学习[4]。开放的试验环境, 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的场地条件, 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内容、练有场地, 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

4 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技能

实践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进行病虫害个案教学时, 由教师把学生带到林间, 通过让学生亲手触摸, 分析病斑特征, 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感官认识, 而后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而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实践技能的提高是依靠学生大量的实践来完成的, 这其中离不开教师有效地指导和帮助。例如:农药的有效使用、使用浓度、如何选择农药、稀释方法、安全作业等问题, 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增加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 可明显提高实践技能。

培养园林一线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则是实现目标的重中之重。为此, 对教学课程进行优化, 达到了良好效果。一是修改教学计划, 增加实践教学时间。本着“基础理论讲够, 实用技术讲透”的原则, 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科学合理地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比例, 以“必需、够用”为度, 大幅度压缩理论教学时数, 增加实践教学时数, 使两者比例达到1∶1, 从而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5]。二是采用分散教学实习时间的方法, 根据病虫发生的季节, 灵活安排, 保证学生实习在园林植物不同的物候期。该方法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学生掌握实践技能, 深受学生的欢迎。三是改变以往过度注重理论知识的做法, 强调人人动手, 个个实践。不仅要求学生认识害虫的种类、病害的根源, 还要知道如何对症下药, 更要知道如何操作。做到熟练掌握, 确保学以致用。四是严格考核程序。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就业和学校的科学发展[6]。因此, 教师要严格课程考核程序。同时, 针对课程的学科特点, 优化实践教学考核标准, 提高了实践考核成绩权重。并坚决贯彻一票否决制, 严格执行“实践考核不合格者, 一律补考重修”的规定。

5 产学结合, 促进学生就业

产学结合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植物病虫害防治这门课程也不例外, 学用结合是提高学生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为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一致, 组织学生定时定点观察校园植物, 主要了解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并有针对性地探究病虫的危害状况, 把防治方案具体化, 再与绿化人员的实际防治工作相配合, 切实提高学生的产学结合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暑假期间是园林植物生长的旺盛期, 同时也是病虫害的高发期。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充分开展“科技练兵”, 要求学生独立进行病虫标本的采集、制作、鉴定。为防止走过场, 保证教学效果, 提出了标本制作过程的具体要求, 如记录调查地区、树种、地点、品种、树龄、密度、生长情况等, 要求学生认真作业, 同时提交调查报告及昆虫标本。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比, 对优秀者给予表彰。这样不仅丰富了试验材料, 还培养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此外, 针对相关的问题, 教师应有计划地讲解, 学生认真的听讲, 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效统一。

另外, 学校与十几家花卉、园林企业进行了产学结合, 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 并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的多项科研项目。在技术指导和科研项目中, 学生亲自参与, 通过技术指导和科研项目增长了知识, 提高了实践技能。利用上述机会带领学生一起到现场具体了解病虫害发生情况, 让学生独立进行病虫防治方案的设计, 然后在课堂上对较好的设计方案进行剖析、讲评, 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使其离开学校后有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摘要:根据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为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针对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特点, 结合当前园林生产实际和学生学习实际, 采用实地调查研究、理论实践结合等方法,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诸环节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结合生产实际, 改进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结合生产实际, 动态地把握教学内容;大量开展课外教学活动, 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走产学结合之路, 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该项教学探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植物病虫害,教学改革,生产实际,产学结合

参考文献

[1]李珍.《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 (10) :89-90.

[2]黄彦芳.高职植物保护课教改刍议[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4 (1) :59-61.

[3]顾建军.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J].教育与职业, 2006 (3) :3-5.

[4]王成端, 谢鸿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3) :42-43.

[5]费显伟, 黄宏英.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实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2-43.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第4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职业活动导向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40-02

1996年,德国在一次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上首次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决议在1999年正式颁布,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界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校情,积极尝试德国推行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不断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教改效果,教学效益显著。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有利于组织教学;二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培养;三是学生学习潜能得到发挥,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四是学生关键能力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五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六是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七是职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八是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工作岗位,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九是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多样化,有利于因材施教;十是教学评价过程化,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

近几年,笔者在中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中进行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的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研究情况分述,与同仁共享。

一、根据工作过程行动导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传统教材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先基础后运用,不能完好地体现职业过程和特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基础部分教学内容感觉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可是他们在课堂上经常提问:“老师,某某虫害或病害如何防治?”说明学生感兴趣的是后面的教学内容。学生表现急功近利,这是中职学生学习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根据工作过程行动导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过程:病虫害调查——病虫害识别——病虫害防治。根据这一基本工作过程,开展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如开展病虫害调查工作:给学生提出任务,对校园内园林植物病虫害做一次调查——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拟定调查计划——各组交流评价调查计划——教师点评各组调查计划——各组修订调查计划——各组开展调查——内业统计——完成调查任务。通过这一工作过程,学生既掌握了调查计划的制订,又熟悉了病虫害调查的方法和内业统计工作,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完美统一。同时,这一工作过程的工作结果,又给下一工作过程带出了问题,提供了材料,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调动。

二、根据职业活动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唱主角,老师讲,学生记;老师示范,学生模仿。一切听从老师的指挥棒,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在中职课堂上就会经常看到,教师在上课,下面学生干什么活的都有这类现象。因此,根据职业活动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设计的每次学习活动,都是涉及学生将来的工作领域,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是学徒工、技术工人、班组长等,每次学习活动结束,他们都将完成一件具体的工作任务。学习活动设计模型:任务——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如在病虫害调查的基础上,要对某一虫害进行防治。教师布置工作任务:某虫害的防治——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资料或通过访问,鉴定虫害名称,有无历史防治资料,了解各种防治措施等——学生设计工作流程、防治方案,并准备相关工具、材料——小组讨论、与教师交流,确定防治方案——学生实际操作(工作)——观察、记录、内业统计,初步分析防治效果的好坏——结果分析,成功与否?如何改进防治方法?

三、根据职业活动导向,设计学习领域

传统的教学内容是学科体系,系统、严谨、完整,理论性强,不适合现代中职生的学习心理。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接到这样的反馈意见:“老师,学习好难,听不懂。”学生表现畏难情绪,这是中职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不调整教学方法,学生就会逐渐厌学,而导致教学失败。因此,根据职业活动导向,根据典型工作领域,设计相应的学习领域,就可以避免学生畏难、厌学现象发生或减少发生。笔者根据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职业活动,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中共划分7个典型工作领域:病虫害观察、病害鉴定、有害生物鉴定、天敌鉴定、农药配制、病害防治、有害生物防治。相应的学习领域设计为:病虫害调查、病害识别、有害生物识别、天敌识别、农药识别与配制、病害防治措施与防治、有害生物防治措施与防治等。在各学习领域下,又细化为若干学习情景。

四、根据职业活动,选择不同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先讲授理论,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然后安排实习实训,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象机器一样接受老师的安排,学生没有学习热情。我们在课堂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老师,下课了!”学生表现厌学情绪,这是中职学生学习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因此,根据职业活动导向,选择不同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就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很多,适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的主要有: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法,等等。如为了达到学生多识别昆虫、病害,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标本采集任务,而采用任务教学法;对校园内某病虫害进行防治,而采用项目教学法;为了加深认识昆虫,区别节肢动物门其它纲的生物,而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法;为了让学生熟悉植物检疫,则采用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农药正确使用的重要性,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关于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白涂剂、植物性农药等的配制与使用,则采用实验法。

五、存在问题与反思

(一)对教师要求高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是企业工作在教学中的仿真训练,因此,不仅要求教师熟悉课程在企业活动中作用、意义和相关的典型的职业活动,而且还要求教师熟悉企业整个工作过程、环节,熟悉其它职业活动与课程的关系。同时,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调控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所以,教师自身要加强业务学习,深入企业调研或进修,自学或参加各类教师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二)对教学条件要求高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是企业工作环境的再现,因此,教学条件要满足企业标准,具备企业的相关设备、设施。完美的情况就是,学校办一个专业,就办一个企业。所以,对于学校而言,要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三)对学生的素质要求高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因此,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和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所以,在实施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好合理分组,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加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四)现有教材不适应职业活动导向教学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是按典型职业活动组织教学,而现有教材都是传统的学科体系教材。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结合典型职业活动,重新设计教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编写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下的教材。

(五)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的矛盾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主要以学生在设定的工作情景中学习为主,教学进度一般较慢,正常的教学计划难以完成。因些,一方面,教师本身要不断研究课程教学改革,找到解决问题矛盾的方法或方式;另一方面,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针对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管理,重新修订专业教学方案。同时,还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以适应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第5篇

[摘要]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应注重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与实践能力,培养实用型和应用型园林技术人才,如何加强实训教学,强化技能训练,使学生学会综合防治的观念去防治病虫害,为保护和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有效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培养合格的人才。本文从提高园林专业实训教学水平提高的途径方面作一些探讨,与同行商榷。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实训课 教学水平

园林绿化与花卉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和居住区环境的绿化美化、室内花卉与观赏植物的装饰是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园林专业是美化环境、造福人类的专业。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中等职业教育园林类专业课程之一,是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中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以培养综合防治能力为主线,注重突出技能训练与生产实际“零距离”的结合,培养实用型和应用型园林技术人才的需要的课程。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实训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园林虫害防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通过培养学生的园林技术应用能力,将高新技术直接应用于园林管理实践的工作。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病虫生活在由环境、植物和天敌等因子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内,所以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与其他学科,如植物学、微生物、土壤学、化学和农药学等都有密切联系。在学习和研究园林植物病虫害时,必须注意与其他有关学科的联系,才能全面、牢固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更好地指导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如何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强化技能训练?怎样才能在实践教学上有所突破?反思校内实践教学,在实训课教学水平提高的途径方面作一些探讨,与同行商榷。

一、打破实践课的单教师辅导模式,实行多人辅导制

现行林科类学生实验实训课辅导模式及存在问题分析。现行的对林科类学生教学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只负责课程内理论部分的授课任务,而不承担其中的实验实训内容的教学任务,实验实训课由专职教师(实验辅导员)承担;另一种情况是,课程授课人即是理论课教师,又是实践课教师。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在实际操作中,第一种模式容易产生理论课与实践课内容和时间安排上的脱节,第二种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同一个人既承担理论教学又负责实践教学,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综合提高。同时,理论与实践结合,便于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还可以促进学生把理论应用在实践中,二者相得益彰。但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学生人数多实践课难以操作的矛盾,一般学校通常的做法是,任课教师或专职实验教师将一个班的学生划分为3~6组轮流到实训场(室)去训练,或全体学生到实训场(室)去训练。这种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是:

(1)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受到限制和束缚,学生学习的目标性不明确,学生实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

(2)学生参与面不广,看的多做的少,教学效率大大降低。

(3)林科类专业没有为实习单位创造效益,实习单位没有补助,学校和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集中实习交通、住宿、生活等费用很高,学校和学生都难以承受。

2.强化实验实训课,实行多人辅导教学。突破常规,增强实验实训课教学的辅导力量是加强实践教学的有效手段。课堂教学中的技能实验(实训)课,除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现场辅导以外,据实际情况应再增加几名辅导老师参与辅导,让那些技能强、经验丰富的教师多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这样做一是可以解决学生人数多任课教师辅导不过来的矛盾;二是老教师可以带动新教师,技能强的教师可以带动技能弱的,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彼此促进与提高;三是对学生提高监督作用,合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效率。

二、组织建设开放型、多元化的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园林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以培养学生园林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的。以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与园林建设、管理要求相统一,形成真实的园林职业环境,突出实用性,成为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型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始终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进行基本功、技能训练、模拟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的`基地。学校是一个典型的园林区,有各种树木、花卉、草坪等,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不仅有利于就地开展实习工作,而且对校内园林建设起到积极有效的保护作用。可以在校内建设各种实验室,建立实验基地,开展各种研究观察活动。另外结合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各种机构,加强校内园林病虫害的检测、观察、预防活动。鼓励和支持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科学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提高科学防治水平。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结合学科特点,因地制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课程教学中,将课堂搬进了实训基地,由任课教师和现场人员一起实施现场教学。同时,为学生实训、实习提供充足的场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对单位、企业、公司、公园、游园、道路、渠道、水源地周围绿化带、绿地、林业部门等都可与主管部门建立实习基地,对实习中存在的些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由教师联系任务,带着任务,相对集中在教师指导下一面实习一面完成任务;二是相对分散在实习单位顶岗实习;三是结合就业顶岗实习。任务驱动和顶岗实习解决传统实习的难题,学生不仅学到了技能,而且还为就业广开了门路。

三、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培养,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为改进实训教学提供保障

1.“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使学校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实训教学的有效开展必不可少,而担负实训教学的专业教师是关键。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有一大批实践能力比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指在我国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方面的人员构成。二是指学院(系部)各专业任课教师的专业、技能方面的人员构成(包括兼职教师)。三是指教师个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的能力构成。加强教师培训,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双师型”人才,既是教学研究人才,又是技术专业人才;完善教师考评制度,优化环境,加大激励力度,特别注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优化教师成长环境,加快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

2.专职技能辅导教师的培养聘任。中职学校育人的目的一是为了升学,为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提供生源;二是为了就业,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这种“职业”的特点,要求中职学校不仅有其文化基础知识丰富的文化课教师,而且要有专业知识扎实、操作能力较强的专业课教师。因此,在专业技能辅导教师的培养聘任上,可以从现任专业教师中聘任,也可以通过外聘。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在职或离退休的高级技师、工程师,他们都掌握实际生产工艺、具备现场施工能力,还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都可聘为相关专业的技能辅导教师。据了解,有些具有很强实践技能的高级技师、工程技术人员,只要报酬合适,很愿意在外兼职,甚至愿意自带演示设备和器材参与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第6篇

年生活史:一种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史,即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到第二年的越冬虫态结束止发育经过。休眠:由于不良生活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暂时引起停止生长发育的现象。

滞育: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是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有种的遗传稳定性。卵化:昆虫胚胎发育到一定时期,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症状:园林植物受生物或非生物侵染后,其外部形态下的不正常表现。

病状:寄主植物受病后所表现的不正常变化。(变色、坏死、枯萎、畸形、流胶流脂)真菌的生活史:指从一个孢子萌发开始,经过生长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寄生性:是指一种生物在另一种生物上寄生,并可获得营养的能力

致病性:寄主植物抵抗病害的能力

抗病性:寄主植物抵御病原植物病毒的组成:核酸和蛋白质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1争夺营养物质或水分:1)寄生性种子植物,吸盘、吸器、维管束,2)线虫、口针3)真菌、吸器或菌丝体4)细菌5)病毒2机械压力3酶的作用,纤维素分解酶,果胶分解酶4 激素的作用5生长调节物质6多糖类物质 植物的抗病机制:抗病是植物真正抵抗病原物侵染的能力。1固有抗病性:固有的物理抗病性、固有的化学抗病性2诱导抗病性:局部诱子囊或卵孢子。分为:壶菌纲、丝壶菌纲、根肿菌纲、卵菌纲4种。(腐霉属、疫霉属、霜霉属、白锈菌)2接合菌亚门:营养体多无隔菌丝,无性繁殖形成孢子囊和孢囊孢子,有性生殖两个同型配子囊结合形成接合孢子,包括接合菌纲和毛菌纲。(根霉属)3子囊菌亚门:营养体为发达、有隔膜的菌丝体,少数为单细胞,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分为:不整囊菌纲、核菌纲、腔菌纲、盘菌纲、虫囊菌纲、白粉菌。量大、分布广。

昆虫纲主要目及鉴别特征:1 直翅目 体中至大型。口器咀嚼式。触角常为丝状、鞭状、少数剑状。前胸大。常有翅两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后足适于跳跃或前足特化为开掘足。产卵器发达。尾须1对,雄性具发音器。渐变态。卵生。2半翅目 体小至中型,扁平。触角丝状,多4-5节,单眼2个或无。口器刺吸式。前翅半鞘翅,后翅膜质。渐变态。3同翅目 小至大型。后口式。刺吸式口器。触角较短,刚毛状、-幼虫-蛹-成虫

(二)不完全

变态 卵-幼虫-成虫 1渐变态。幼虫与成虫形态相似,生活习性相同,仅性未成熟,翅呈翅芽状,“若虫”如半翅目昆虫。2半变态。幼虫与成虫形态不相似,生活环境、习性也不同,一般幼虫水生,成虫陆生,”稚虫”,如蜻蜓。3过渐变态(蜉蝣目)。从幼虫变为成虫期之间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4增节变态(原尾目)。幼虫与成虫之间腹部的节体数逐渐增加。4表变态(弹尾目、双尾目、缨尾目)幼体从乱中孵化出出的过程。

趋性:是指昆虫对外界刺激(如光、热、化学物质等)产生的定向活动行为。两性生殖:昆虫经过雌雄两性交配,精子与卵子结合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又叫卵生。

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不经过交配也能产生正常的新个体,或虽经过两性交配,但其卵未受精,产下的不受精卵仍能发育为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孤雌生殖。多胚生殖:是指一个成熟的卵可以发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生殖方式。伪胎生(卵胎生):有些昆虫的卵在母体内发育成熟并孵化,产出来的不是乱而是幼体,如麻蝇、蚜虫。幼体生殖:少数昆虫在母体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虫期时就进行生殖,称为幼体生殖。

性二型:同一种昆虫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等第一性征不同外,其个体大小、体形、颜色等也有差别,这种现象称为性二型或雌雄二型。多型现象:是指同种昆虫除雌雄两型外,还有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个体的现象。蜕皮: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受到体壁限制,必须将旧表皮蜕去,重新形成新的表皮,才能继续生长,这种现象叫蜕皮。

龄期: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

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其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摄取的总热量为一常数

植物的抗性:是指同种植物在某种害虫的危害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某些品种或植株能避免受害

羽化:完全变态的昆虫退去蛹壳或不王全变态的昆虫蜕去末龄若虫的皮化为成虫的过程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控制有害生物种群的发生,繁殖或减轻其危害的方法

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阶段经过一系列形态变化

园林植物病害: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种苗、球根鲜切花和成株在储藏和运输过程中受到了致病因素(生物因素或非生物因素)的侵袭,整个植株、器官、组织和局部的细胞生理生化功能紊乱,解剖结构破坏,形态特征改变,一直园林植物生长不良,品质变坏,产量下降,甚至死亡,严重影响观赏价值和园林景象,这种现象称为园林植物病害。病原:直接导致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的因素。

病症:病原物(生物性)在植物病部的表现特征。

物的侵染以及侵染后所造成损害的能力。

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生长季节中首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

再侵染:受到初侵染而发病的植株产生的病原物,在同一生长季节中,径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病的过程。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又叫病程,就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病害流行:某种植物病害在一定地区,一段时间内普遍而严重的发生,对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侵染性病害:凡是由生物性病害引起的园林植物病害都是传染性的,称为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凡是由非生物性病害引起的园林植物病害

病毒:由核算和蛋白质构成的分子寄生物

线虫:又叫蠕虫是一类低等的无脊椎动物

喷菌现象:细菌所受病害部位,无论是维管束还是薄壁组织受害,都可以从徒手细胞中看到大量的细菌病原喷出的现象。

活养寄生物(转性寄生菌):有的病原菌只能活在寄主上寄生,一旦寄主组织死亡,他就不能获取营养而继续生存。

半活养寄生物(兼性寄生物):病原物可先在活的寄主上寄生,分泌一些毒素和水解酶,弱化后分解寄主组织而后获取营养。寄主死后,仍然可继续在死体植物上获取营养而继续生存,这一类病原物称为半活养寄生物。死氧生物(腐生物):病原物不能在活体植物上获取营养,只能在死亡的植物组织或基物上获取营养。

过敏性反应:寄主侵染点周围少数细胞迅速死亡,从而遏制病原物扩展的一种特殊现象。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张。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

吸器:有些专性寄生真菌侵入寄主后,菌丝体形成特殊的营养吸收结构,称为吸器。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1病原,直接导致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的因素(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2诱因,非直接治病的因素;按病原不同分为:1植物自身遗传,先天性缺陷引起2物理因素引起3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子囊果的类型: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子囊座、假囊壳。

导抗病性、系统诱导抗病性 园林植物病害侵染的过程:1接触期:从病原物与寄生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住外渗物质影响的跟围或叶围后,开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有接触识别和接触导误,与温度和湿度关系最大。2 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的这段时间。可以直接侵入,也可以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与温度和湿度关系最大。3 潜育期: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该时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温度影响最大。4 发病期:寄主表现症状以后到症状停止为止,是病原物大量增殖,扩大危害的时期。园林植物病害病原的传播途径:(1)主动传播:借助自身的活动性进行传播。(2)借外力传播:(被动传播)自然力传播(气流传播、雨水传播、动物传播)人为传播(苗木种子调运、农事操作)、病原物的越冬场所 1)病株及其残体残体(多年生植物的根颈部、田间杂草、带病寄主)2)种子及其他繁殖材料(种子之间、种子表面、种子内)3)土壤及粪肥4)介体:靠介体昆虫进行传播。病害流行的条件:(1)病原因素:必须有大量的侵染能力强的病原物存在(2)寄主植物:大面积的(单一的)连片的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流行的先决条件(3)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积累和侵染活动的环境条件。园林害虫防治方法:

(一)园林技术防治法。1选育抗虫品种2合理搭配树种与品种3加强田间管理4合理施肥与灌溉

(二)生物防治法。1合理利用天敌昆虫。保护利用本地天地昆虫;引进外地天地昆虫;人工繁殖与释放天地昆虫2应用生物农药防治害虫。微生物农药;农用杀虫素;生化农药(三)其他有益生物的利用

(四)其他生物技术的应用。1遗传不育治虫2转基因抗虫植物3转基因抗性天敌

(五)物理机械防治法。1捕杀2诱杀3温湿度控制4阻隔5辐射法

(六)化学防治法。分为有机杀虫剂和无机杀虫剂。

孢子类型:无性孢子(分生孢子、孢子囊孢子、节孢子、厚垣包子、芽孢子、游动孢子)有性孢子(接合孢子、卵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休眠孢子囊)

真菌的分类及其各亚门的特征:1鞭毛菌亚门:营养体多为无隔菌丝,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有性繁殖阶段游动配子或配子囊结合而形成休眠孢

4担子菌亚门:营养体为发达的有隔菌丝体,有单核(初生菌丝)和双核(次生菌丝)的不同阶段,许多担子菌在双核的次生菌丝形成锁状联合,一般没有无性繁殖,有性生殖产生担孢子或担子。分为冬孢菌纲、层菌纲、腹菌纲。5半知菌亚门:营养体为发达的有隔菌丝,有的能形成厚垣孢子、菌核和子座等变态结构,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分为芽孢纲、丝孢纲和腔孢纲三个纲。

真菌病害的症状和诊断:症状:坏死、腐烂和萎蔫,少数为畸形。在病部常有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与病疽。有无病症是真菌病害区别于其他病害的重要标志,也是进行田间诊断的重要依据。诊断:(1)根据症状诊断(2)人工诱发试验。

细菌病害的症状和诊断:症状:斑点、腐烂、枯萎、畸形、溃疡。诊断:(1)根据病状进行诊断(2)可研究染色反应及各种生理生化反应以及它的致病性和寄主范围等特征。

病毒病的症状和诊断:症状:变色(花叶、斑驳、黄化和碎色)、坏死(枯斑)、畸形。诊断:(1)病毒病只表现病状,不表现病症。(2)植物病毒的内含体是植物病毒病诊断的根据之一。(3)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子的形态和用血清学方法等进行鉴定。

菌原体病害的症状和诊断:症状:丛枝、黄化、畸形。诊断:根据症状进行诊断。病毒病与菌原体病害引起的区别:(1)病毒粒子和植原体的检查,病毒病害,在患病植物叶、茎表皮细胞质中可观察到晶状体或X-体内含体。而植原体一般分布在维管束或韧皮部薄壁细胞及未成熟的筛管内。(2)四环素药物诊断:植原体对四环素族的抗菌素很敏感,对病毒则不起作用。(3)特因斯染色法:植原体病害,则患病植物韧皮部呈蓝色。病毒与菌原体病害的防治: 1)铲除一切侵染源2)消灭媒介昆虫3)选用无病繁殖材料4)病株治疗5)选育抗病品种

重要的寄生性植物:菟丝子、埃及列当、桑寄生、槲寄生、独角金、无根腾 细菌的繁殖方式:裂殖 细菌病害的症状:斑点、腐烂、枯萎、畸形、溃疡 植物病毒的传播:介体传播、非介体传播。

病毒病害症状的特征:1病毒引起的病害都没有病症2病状具有明显特点,如变色,畸形3还可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体的形态和用血清学方法等进行鉴定

昆虫纲的特点:种类多、数

线状、或念珠状。前后翅膜质或前翅革质。渐变态。有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几乎全为植食性种类。4鞘翅目 统称甲虫。体微小至大型。咀嚼式口器。无单眼。前翅角质为鞘翅,后翅膜质或缺。完全变态。5鳞翅目 体小至大型。口器虹吸式。一对复眼和两个单眼。翅两对,膜质。完全变态。触角丝状、羽毛状。

昆虫成虫的特点:1身体的环节分别集合组成头、胸、腹三个体段2头不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具有口器和一对触角,通常还有单眼和复眼3胸部是运动中心,分前中、后、胸,具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4腹部是生殖和代谢中心,其中包括生殖器和大部分内脏,腹部一般有8-11节5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成虫,这种体态上的变化叫变态。

胸足的类型:1 步行足:如蛾类的足 2 跳跃足:蝗虫、蟋蟀的后足 3 开掘足:蝼蛄、螳螂和金龟子等土居昆虫。4 扑捉足:(螳螂、螳蛉和螳蝽的前足)5 携粉足:(蜜蜂的后足)6 游泳足:(龙虱等水生昆虫的足)。7 抱握足:(雄性龙虱的足)8 攀援组:(虱类昆虫的足)胸足的构造: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口器:昆虫的取食器官,由上唇、舌、附肢、下鄂和下唇组成口器的类型:(1)咀嚼式口器:(东亚飞蝗、直翅目、鞘翅目、膜翅目)(2)嚼吸式口器:(膜翅目的蜜蜂特有)(3)虹吸式口器:(鳞翅目的蛾、蝶)(4)舐吸式:(双翅目蝇类所特有)(5)锉吸式:(鲍马类昆虫所特有)(6)刺吸式:(同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蚊类昆虫所具有,蝉)触角构造与类型:构造,枥节、梗节、鞭节;类型,1、丝状:蝗虫

2、刚毛状:蝉、蜻蜓

3、念珠状:白蚁

4、锯齿状:芜菁和叩头虫雄虫的触角

5、栉齿状:雄性绿豆象的触角

6、双栉状:雄蚕、蛾的触角

7、膝状:蜜蜂的触角。

8、具芒状:蝇类的触角

9、环毛状:雄蚊的触角

10、棍棒状:蝶类的触角

11、锤状:瓢虫的触角

12、鳃叶状:金龟子的触角 昆虫的生殖方式:1两性生殖2孤雌生殖(a 经常性孤雌生殖:接壳虫、鲍马、粉虱 b 季节性孤雌生殖:蚜虫c 偶发性孤雌生殖:蚕)3多胚生殖:小茧蜂,姬蜂 4卵胎生:麻蝇,介壳虫 5 幼体生殖

昆虫的变态类型:昆虫在给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阶段经过的一些列形态变化叫变态。

(一)全变态 卵

来后已基本具备成虫特点,在胚后发育过程中仅是个体增大,性器官成熟,但到成虫期依然蜕皮。

各虫期生命活动特点:

(一)卵期 昆虫的生命活动是从卵开始的,卵自产下后至孵化出幼虫所经过的时间称为卵期

(二)幼虫期 昆虫幼虫或若虫从卵孵化至发育到蛹(全变态昆虫)或成虫(不全变态昆虫)为止的时间称为幼虫期。分为1原足型2多足型3无足型4寡足型

(三)蛹期 自末龄幼虫脱去表皮起至变为成虫时止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蛹期。分为离蛹、被蛹、围蛹

(四)成虫期 是昆虫发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昆虫的生殖时期,包括羽化、交尾、产卵。园林害虫防治方法:

(一)园林技术防治法。1选育抗虫品种2合理搭配树种与品种3加强田间管理4合理施肥与灌溉

(二)生物防治法。1合理利用天敌昆虫。保护利用本地天地昆虫;引进外地天地昆虫;人工繁殖与释放天地昆虫2应用生物农药防治害虫。微生物农药;农用杀虫素;生化农药(三)其他有益生物的利用

(四)其他生物技术的应用。1遗传不育治虫2转基因抗虫植物3转基因抗性天敌

(五)物理机械防治法。1捕杀2诱杀3温湿度控制4阻隔5辐射法

(六)化学防治法。分为有机杀虫剂和无机杀虫剂。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教学设计方案(精选6篇)《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第1篇《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教学设计方案内容说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