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手术范文
针对性手术范文(精选9篇)
针对性手术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来我院住院行消化道手术治疗患者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 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53.8±8.5)岁。其中食道癌患者27例,胃溃疡患者52例,胃癌患者21例,结肠癌患者20例。将120例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53.5±8.6)岁,食道癌患者13例,胃溃疡27例, 胃癌患者11例,结肠癌患者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54.7±8.3)岁,食道癌患者14例,胃溃疡患者25例,胃癌患者10例,结肠癌患者1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麻醉。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综合性护理方式,主要包括术前积极对症治疗,及时有效地为患者纠正出现的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调节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术后告知患者的饮食方式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密切注意护理引流管、引流袋的情况并及时为其更换。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1术前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营造和谐的氛围,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与指导,增强患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更好地配合手术,减小切口感染率;2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维持室温在25℃左右,湿度不超过60%[5],保持病房的安静,每天打扫病房,消毒,及时更换床单、被褥,保证病房的空气流通,定时为病房通风换气,室内阳光不可直射,确保患者有足够的休息时间;3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以增强抵抗力,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抗感染力,术后鼓励患者进行肠道自主运动,促进恢复胃肠功能,并通过腹部热敷、胃肠减压、腹部按摩等方式预防患者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等疾病[6,7];4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肠道准备方法,并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嘱患者勤洗澡清洁, 剃除毛发,尽可能地清除可能的感染源;5合理使用抗生素,采用敏感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于术前30 min~1h给药,依据患者的病情确定用量及用药时间;6术后对切口进行有效护理,改用碘伏替代酒精消毒消化道吻合口[8],并正确及时地处理突发情况。
1.3观察指标
切口愈合情况:甲级: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乙级: 愈合欠佳,出现积液、血肿、皮肤坏死、切口破裂等现象, 但切口未化脓;丙级:切口化脓,需重新切开引流或敞开切口。以甲级和乙级愈合为伤口愈合,丙级为感染。
生活质量评估:根据MHL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甲级愈合者31例,乙级愈合者24例,丙级愈合者5例,切口感染率为8.33%,甲级愈合率为51.67%;患者中甲级愈合者20例,乙级愈合者25例,丙级愈合者15例,切口感染率为25.00%,甲级愈合率为33.33%。两组患者的甲级愈合率、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消化道手术是外科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很长的肌性管道,由上而下自口腔下延为咽喉、食管、 胃、十二指肠、肝脏、胰腺、胆囊、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止于肛门。由于消化道手术属于污染类手术,切口多为清洁- 污染切口和污染切口[9,10], 患者在术后更容易滋生、定植细菌,从而引起手术切口感染,因此消化道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外科手术。
消化道本身是机体与外界相通的体腔,而人体消化道内存有大量大肠杆菌和大量厌氧菌等,其特殊的内环境,尤其是在病理情况状态下的消化道内酸碱平衡被破坏,菌群易发生异常,更有利于致病菌的繁殖。 但消化道同时也存在正常的菌群,并具有自身的防御屏障,可以帮助患者有效提高免疫力,尽快恢复消化道的各种功能,大大降低了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能更快地愈合伤口。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通过心理治疗、营养支持、完善的术前制备工作均能患者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依从性,从而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胃肠功能,抵抗感染。
参考文献
[1]黄亚敏.护理干预在预防消化道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7A):30-31.
[2]郭建辉.护理干预对消化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4):112-113.
[3]胡伦.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8):67-69.
[4]张小霞,舒光雅.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消化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5A):29-30.
[5]梅静华.护理干预对消化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121,123.
[6]欧艳珍.预防消化道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202-203.
[7]石明兰.护理干预对消化道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0):2018-2019.
[8]陈芬,张燕敏,许建建.护理干预对预防消化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A):24-25.
[9]徐雯.护理干预预防消化道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7):303-304.
针对性手术 第2篇
摘要:通过对特殊患者(年龄≥70岁和≤3岁,实验室检查阳性,意识障碍,语言交流障碍等等)实施个性化优质护理,提升手术室优质护理内涵,提高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减少安全隐患。
关键词:特殊患者;个性化优质护理;手术室
Abstract:Based on a particular patient(age≥70 years and≤3 years,laboratory tests positive,consciousness,language barrier,etc.)to implement personalized quality care,enhance operating room quality care connotation,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physician satisfaction,reduce security risks.Key words:Special patient; Quality nursing; Operation room
2012年卫生部《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在门(急)诊,手术室等部门探索优质护理的实践形式。手术室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因其专科化的特殊原因,使之在护理方面与病区既有共性又有区别[1]。我院是一所三甲大型综合医院,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优质护理病房覆盖率达100%。我科自2014年1月开始,实施对特殊患者开展个性化优质护理。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中心手术室2014年全年手术量17975台,术前共探视11531手术患者,其中特殊患者3406人次,包括高龄患者(≥70岁)1546人次,低龄患者(≤3岁)769,实验室检查阳性664人次,其他427人次。
1.2方法
1.2.1专人完成术前探视和术后访视。每天由专人到病房,对次日的择期手术患者做术前探视,同时完成术后患者的随访工作,并将探视和访视情况记录。同时,第二天的择期手术患者,主要由此位护士接待。此位护士熟知特殊手术患者情况,接待时能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并与巡回护士做具体交接,大大降低安全隐患。
1.2.2手术室制作了一张“爱心卡”,温馨的卡片上印有对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文字简单易懂。由探视的护士携带至病房,作术前宣教,并发放给手术患者。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进入手术室后的相关事宜,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提高手术效率。
1.2.3术前探视过程中发现有特殊的患者,如语言交流障碍、意识障碍、失明、失聪、行动障碍或是高龄患者(≥70岁)、低龄患者(≤3岁)、实验室检查阳性。积极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测量患者生命体征等,配合“爱心卡”,做好术前宣教。
1.2.4特殊患者的探视情况在第2d晨会上交班,巡回、器械护士根据探视的结果积极做好相应准备和相关措施(例如防跌倒、防压疮、防职业暴露等);并要求巡回、器械护士完成“手术室特殊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整体护理程序实施记录单”,根据特殊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并在术后对所实施的措施做评估,充分体现手术室的个性化护理服务。同时,“手术室特殊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整体护理程序实施记录单”提醒手术室护士时刻关注手术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2.4.1术前等候区特设一块区域为“儿童术前等候区”,卡通墙贴,玩具,儿童书报,爬行垫。让进到手术室的小患儿有一块专门的活动区域,减少他们的恐惧心理。
1.2.4.2术前等候区域备有恒温箱,为患者提供保暖的毛毯,特别是老龄患者,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1.2.4.3意识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失明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允许患者家属更换手术室备有的衣服进入到等候区陪伴手术患者,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减少安全隐患发生。
1.2.5术后第2d,再由专人到病房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护士长不定期查看“手术室特殊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整体护理程序实施记录单”,对手术室护士所做的围手术期整体护理程序做出评估,提出整改意见,促进手术室护士提高护理质量。结果
针对特殊患者,通过一系列的围手术期护理程序,大大提高了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的护理质量,增加护士的责任感,减少压疮的发生,防止患者跌倒、坠床,降低职业暴露等安全隐患。结论
针对性手术 第3篇
摘要:目的探讨差异性的麻醉方法在腹腔镜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把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92例分为A、B两组,A组:腰-硬联合麻醉,B组:气管内插管全麻,比较两组麻醉方法的安全性与麻醉效果。结果A组在气腹后5min各项指标与B组相比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尤其是PETCO2在气腹后15min与乙组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给予气管内插管全麻较腰-硬联合麻醉安全可行。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腹腔镜;气管内插管全麻;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82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79-01 随着医学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探讨腹腔镜手术麻醉方法的安全性,本文针对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分别给予气管内插管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从而比较两种麻醉方式的临床疗效,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92例,年龄19-45岁,体重42-68kg,ASAⅠ-Ⅱ级,包括浆膜下子宫肌瘤、畸胎瘤、卵巢囊肿及不孕症等,手术时间20-85min。排除各种禁忌证。将192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96例,P>0.05。1.2方法
1.2.1麻醉前准备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麻醉术前准备,术前0.5h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连接心电监护仪,并开放两条通畅的上肢静脉通路。
1.2.2麻醉方法
甲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在L2-3间隙给予硬膜外穿刺,进入硬膜外腔后,采用针内针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回流,缓慢(>30s)注入重比重布比卡因(0.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1mL)10mg,拔出针内针,在硬膜外头端置管3-4cm并固定;转为仰卧位后,利用体位调节麻醉平面,控制阻滞平面在T6以下,面罩给氧,术中根据需要经硬膜外追加局麻药(1.0%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静脉辅助给予咪唑安定和芬太尼。乙组给予气管内插管全麻,快速诱导以咪唑安定0.04mg/kg,丙泊酚(1.5-2.0)mg/kg、维库溴铵0.1mg/kg 和芬太尼4μg/kg,诱导后给予气管内插管,连接呼吸机控制呼吸(VT=(8-10)mL/kg,RR=(12-14)次/min,I/E=1/2),术中持续吸入异氟醚、间断静注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
1.3监测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麻醉前、气腹后5min、气腹后15min及放气后10min动态监控并记录SpO2、RR、HR、SBP、DBP、PETCO2。分别抽取患者桡动脉血给予血气分析处理,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等。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 软件统计分析,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项指标动态变化的比较
由表1可知,甲组在气腹后5min各项指标SpO2、RR、HR、SBP、DBP、PETCO2与乙组和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尤其是PETCO2在气腹后15min与乙组和治疗前相比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两组各项指标动态变化的比较
组别麻醉前气腹后5min气腹后15min放气后10min甲组SpO2(%)99±0.493±2.9﹡97±0.899±0.3RR(次min )14±015±1.5﹡12±2.514±2HR(次min)83.2±6.865.3±7.2﹡85.6±5.880.9±6.1SBP(kpa)18.1±2.914.5±1.3﹡17.8±3.717.9±3.4DBP(kpa)9.4±2.16.8±1.1﹡8.7±2.910.2±1.1PETCO2(mmhg)38.5±2.945.1±1.6﹡45.9±2.1﹡41.5±3.7乙组SpO2(%)99±0.398±0.597±0.999±0.5RR(次min )14±0.513±0.913±0.814±0.2HR(次min)82.5±6.280.6±8.384.2±6.580.9±5.1SBP(kpa)17.6±2.771.2±2.916.9±2.616.5±2.8DBP(kpa)9.5±1.910.2±2.19.4±1.89.3±2.0PETCO2(mmhg)38.4±3.441.2±1.742.5±1.940.6±3.8注:a与麻醉前比较,P<0.05;b与乙组相比,P<0.05
2.2两组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由表2可知,甲组气腹后5min、气腹后15min及放气后10min与麻醉前pH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aCO2气腹后5min、气腹后15min与麻醉前相比,P<0.05。乙组的pH 和PaCO2气腹后5min、气腹后15min及放气后10min 麻醉前相比,P>0.05。
表2两组动脉血气pH、PaCO2比较
组别麻醉前气腹后5min气腹后15min放气后10min甲组PH74±0.037.315±0.047.273±0.04﹡7.376±0.03﹡Paco25.04±0.786.64±0.55﹡6.75±0.41﹡5.24±0.62乙组PH7.400±0.037.400±0.047.392±0.037.39±0.03PaCO25.01±0.845.31±0.815.16±0.695.12±0.61注:a与麻醉前相比,P<0.05;b与乙组相比,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B组96例中共有2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与烦躁;B组96例,共有10例出现咽喉不适、声音嘶哑,两组不良反应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腹腔镜手术麻醉是在确保患者最大安全性的原则下达到有效肌松、充分无痛、缓解人工气腹不适及防治CO2气腹生理变化等条件,故在对麻醉方法进行选择时不仅需确保对患者的镇痛与松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还需经济安全[1],操作简单,术后麻醉并发症少及保持患者呼吸循环的稳定等。CO2为无色、无味、不易燃性,易溶解于血液中,故临床上为气腹腹腔镜使用的标准气体。气腹会使腹腔内压力增加,下肢静脉回流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高,从而使患者的心脏负担增加,手术危险性增高。故如何有效地避免CO2直接进入血循环是提高临床上妇科腹腔镜手术安全性的因素之一。本组对192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分别给予腰-硬联合麻醉与气管内插管全麻两种麻醉方法,以探讨两种麻醉方法的安全性与麻醉疗效。结果给予腰-硬联合麻醉的甲组在术中极易出现低血压且PETCO2与气管内插管全麻的乙组相比,其值气腹后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后,膈肌上升与头低位腹腔脏器对膈肌压迫易使得肺功能余气量降低,潮气量降低,造成CO2潴留,PETCO2升高,再加上CO2通过腹膜吸收入血引起高碳酸血症。同时CO2会直接刺激膈肌,故患者易出现疼痛感。甲组96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与烦躁共22例。气管内插管全麻则是通过调整通气参数来缓解气腹对呼吸与通气的影响[2],防止CO2蓄积,缓解循环功能因气腹而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在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给予麻醉时,选择气管内插管全麻能防止气腹与头低脚高体位对患者循环功能的影响;而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则不能达到此效果,故在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给予麻醉时,选择气管内插管全麻更安全有效,较为合适。
参考文献
[1]黄江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方法与效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1(7):37.
[2]王其敏.全身麻醉与腰- 硬联合麻醉用于腹腔镜手术的比较[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4,7(10):12-13.
针对性手术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2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胫腓骨骨折患者330例, 其中男210例, 女120例;年龄为14~87 (48.7±4.0) 岁;开放性骨折122例, 闭合性骨折208例。损伤原因:其中车祸伤180例, 砸伤92例, 高处坠落伤58例。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 (外固定支架组) , B组 (加压钢板内固定组) , C组 (交锁髓内钉固定组) 各110例。3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330例研究对象均经X线片、CT等检查诊断为胫腓骨骨折。 (2) 排除标准:并发筋膜间室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者;患有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及其他膝关节疾病者;精神疾病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1.3.1 早期处理:
闭合性骨折待软组织肿胀消退3~7d后手术;开放性骨折行清创复位内固定, 清创时应采用大量生理盐水及新洁尔灭反复多次冲洗创面, 以彻底清除异物及失活的软组织, 并用新洁尔灭浸泡伤口5~10min, 注意保护有血供的骨膜及软组织;伴血管神经损伤者在骨折固定好后即行血管神经探查修复术。
1.3.2 手术方法:
1.3.2. 1 A组 (外固定支架) :
患者给予硬膜外麻醉后取平卧位, 常规碘伏消毒, C型臂X线机下整复, 对位对线良好后, 于距离皮肤1.5~2.0cm处安装外固定器, 并拧紧两端螺母, 对于横断性骨折可给予适当加压;多段骨折者可先用螺钉固定骨折的一端, 再用外固定支架固定;螺旋形或斜形骨折者, 则先用1~2枚螺钉固定骨折端, 然后外固定支架固定。
1.3.2. 2 B组 (加压钢板内固定) :
患者给予硬膜外麻醉后取平卧位, 于胫骨外侧做一切口, 以骨折端为中点, 向上下切开约8cm皮肤, 暴露骨折端, 尽量不剥离或少剥离骨膜, C型臂X射线机下进行复位, 紧贴胫骨外侧置一8孔的钢板, 用三爪钳进行固定, 拧紧螺丝钉, 冲洗伤口, 充分止血后逐层缝合切口。
1.3.2.3 C组 (交锁髓内钉固定) :
术前根据X线片及胫腓骨的长度选择髓内钉的直径及长度, 按常规方法行闭合或切开将骨折复位, 于胫骨结节后1.0cm处开孔, 置人合适髓内钉, C型臂X射线机透视主钉在位, 骨折复位良好, 确保交锁钉长度合适, 予以固定, 缝合伤口。
1.3.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1~3d、对症治疗, 抬高患肢以利消肿。术后3d 3组均行股四头肌及足趾的主动活动, 术后2周行踝及膝关节主动或被动活动, 根据X线表现情况进行渐进性负重[3]。
1.4 观察指标疗效评价标准
(1) 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 (2) 临床疗效。采用Johner-Wruh标准进行评定[4]。优:创口无感染, 无神经血管损伤, 1.5个月内愈合对位良, 关节活动不受限, 可正常负重;良:创口无感染, 轻度血管神经损伤, 4~6个月骨折愈合, 关节活动度>80%, 负重偶有疼痛;差:创口有感染, 重度血管神经损伤, 骨折延期愈合, 重度疼痛, 骨髓炎发生。计算优良率。 (3) 并发症。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指标
与A、B组相比, C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下地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 (P<0.05) 。见表1。
注;与C组比较, *P<0.05
2.2 临床疗效
C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C组比较, *P<0.05
2.3 并发症
A组出现感染1例, 骨延迟愈合2例, 骨髓炎2例;B组出现感染3例, 骨不连2例, 骨髓炎1例, 畸形愈合1例;C组仅出现畸形1例愈合。
3 讨论
胫腓骨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所引起, 以交通事故伤、冲撞、打击致伤及压砸较为多见。胫腓骨骨折的治疗目的是纠正骨折端的成角畸形与旋转移位, 恢复胫骨上下关节面的平行关系, 恢复小腿的承重功能和肢体长度[5]。彻底的清创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关键, 是保证伤口一期闭合的重要措施[6]。目前, 临床上治疗胫腓骨骨折的常用手术方法有外固定支架、加压钢板内固定、交锁髓内钉固定等。
外固定支架固定坚强, 在骨折固定时可以根据骨折情况改变固定架的力学强度, 有效保持肢体的长度, 且其手术创伤小, 术中不需要剥离骨膜, 对骨折处的局部血运破坏少, 有利于修复骨结构使之完整。其缺点是易导致固定针的松动和针道感染, 若不及时调整容易引起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术后出现感染1例, 骨折延迟愈合2例, 骨髓炎2例, 其术后并发症较多。
加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胫腓骨骨折较为传统的手术之一, 其具有操作方便、固定可靠、有利于早期锻炼等优点。但其手术创伤大, 局部软组织易被破坏, 影响患肢的功能, 且加压钢板易压迫皮肤, 引起皮肤坏死、感染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术后出现感染3例, 骨不连2例, 骨髓炎1例, 畸形愈合1例, 其术后并发症较多且发生率高。
近年来, 交锁髓内钉作为骨折的固定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髓内钉适用于全身的各长管状骨, 但对胫骨最为适宜。胫骨头区为松质骨, 有利于穿孔进钉, 且胫骨下端髓腔较宽大, 有利于髓内钉的固定。其通过对骨折近端及远端交锁固定来固定骨干, 使之不易发生弯曲, 有效地控制旋转, 为骨折提供稳定的愈合环境[7]。本研究中C组仅出现畸形愈合1例, 说明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较少。
本研究中, 由表1可知, 与A、B组相比, C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P<0.05) 、下地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 (P<0.05) , 说明交锁髓内钉固定在控制术中出血量、缩短下地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方面较外固定支架及加压钢板内固定有明显的优势;由表2可知, C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B组, 说明交锁髓内钉固定其临床疗效优于外固定支架及加压钢板内固定。
综上所述, 应用外固定支架、加压钢板及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时, 交锁髓内钉固定显示出比外固定支架及加压钢板更加明显的优越性。
摘要:目的 对比3种手术方法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将33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依据其骨折的不同情况分别给予外固定支架 (A组) 、加压钢板内固定 (B组) 及交锁髓内钉固定 (C组) 手术治疗, 分别对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作统计学分析, 并比较3组优良率。结果 与A、B组相比, C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下地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外固定支架、加压钢板及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时, 交锁髓内钉固定显示出比外固定支架及加压钢板更加明显的优越性。
关键词:加压钢板内固定,外固定支架,交锁髓内钉固定,胫腓骨骨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Nair V, Kumar R, Singh BK, 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extended versus short term thromboprophylaxi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total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 in Indian population[J].Indian J Orthop, 2013, 47 (2) :161-167.
[2] Shadgan B, Menon M, Sanders D, et al.Current thinking about 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of the lower extremity[J].Can J Surg, 2010, 53:329-334.
[3] 王少林, 吴钢, 杨明.胫腓骨骨折3种手术固定方法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 2009, 12 (3) :305-307.
[4] 王锋, 张伟, 房玉利.三种不同方法治疗胫胖骨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 (10) :53-55.
[5] 杨庆军, 郭家庆, 杨显泉.两种不同固定方法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观察[J].华夏医学, 2013, 26 (4) :680-681.
[6] 文学斌.复杂性胫腓骨骨折84例[J].南华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37 (4) :468-471.
针对性手术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采用局麻进行麻醉的92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理疏导, 于术前给予患者进行疾病细节及治疗手术方案细节方面的告知, 给予患者鼓励, 并告知患者术中注意事项, 对于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给予疏导, 并解答患者的疑问, 以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观察组则采用以针对性疏导模式为指导进行干预, 主要为针对患者的性格特点首先进行沟通方式的选择, 并根据患者的理解能力进行语言组织及用词方面的选取, 然后积极与患者沟通, 并在沟通的过程中注意总结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及情绪状态, 然后根据发现的心理及情绪方面的问题进行解决方案的制定及实施, 使患者不仅达到较佳的心理疏导效果, 且在沟通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受到重视, 从而能够积极反应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再由护理人员进行进一步解决, 最终达到预期的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和心理的目的, 并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后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的HAMA、HAMD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
(1) HAMA及HAMD量表均包含14个需要患者进行配合解答的问题, 每个量表均以14个问题的总分为最终评估结果, 其中总分<7分表示患者并未存在焦虑和 (或) 抑郁的心理的存在, 以≥7分表示患者可能或一定存在焦虑和 (或) 抑郁的心理的存在[3]。
1.4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的年龄及POMS量表评分均为计量资料, 进行t检验处理, 两组患者的其他数据均为计数资料, 进行χ2检验处理, 选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的术前1 d、术后的HAM A、HAM D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HAMA、HAMD量表评分<7分者比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干预后的术前1 d及术后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的术前1d、术后的PO M S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紧张、疲劳、愤怒、抑郁、慌乱和自我有关的情绪、精力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干预后的术前1 d及术后观察组紧张、疲劳、愤怒、抑郁、慌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自我有关的情绪、精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2所示。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局麻患者不同于全麻患者, 其在术中处于相对清醒的状态, 对于手术的过程了解相对较多, 因此整个围术期的心理及情绪波动也更为明显, 而国内外较多研究[4]都基本肯定了手术患者过度的心理应激可导致血流动力学及血清皮质醇等指标的异常波动, 故对于局麻手术患者的不良心理和情绪状态的疏导不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围术期治疗配合状态, 且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也是重要的保障前提。而对于患者不良情绪及心理状态的缓解方法中以积极的心理疏导是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因此对于此类患者的疏导模式的选择是保证手术进行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5]。
针对性疏导模式是指针对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避免采用程序化的心理疏导方法进行不良心理问题和情绪的解决[6], 另外其针对性不仅仅指的是患者存在问题的评估、总结及解决方案制定的针对性实施, 且对沟通方式和实施方法也做到针对患者的性格特点进行处理的方法, 故每例患者均可接受到个性化的疏导, 效果也因此得到改善[7]。
该文中就针对性疏导模式对局麻手术患者不良心理及情绪状态的影响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 其较常规疏导模式表现出其更为明显的优势, 即患者在干预后的不同时间段的焦虑和抑郁均得到更为有效的改善, 体现在表1中的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的改善幅度方面, 另外针对性疏导模式干预的患者的情绪心境状态的改善也非常突出, 表2中的POMS量表的评分改善幅度可以有效反应其这种优势。对针对性疏导模式更具优势的原因进行分析, 发现其主要与其对充分的评估评估和细致的解决方案的制定有关[8], 因此患者的接受情况更好, 疏导效果也即更佳。综上所述, 研究认为针对性疏导模式早改善局麻手术患者不良心理及情绪状态中的效果非常明显, 有利于患者的手术状态。
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性疏导模式对局麻手术患者不良心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2年6月于该院采用局麻进行麻醉的92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理疏导, 观察组则采用以针对性疏导模式为指导进行干预, 后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的HAMA、HAMD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HAMA、HAMD量表<7分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POMS量表评分均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对性疏导模式早改善局麻手术患者不良心理及情绪状态中的效果非常明显, 有利于患者的手术状态。
关键词:针对性疏导模式,局麻手术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状态,影响
参考文献
[1]魏慧容.循证实证在局麻下鼻内窥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16) :2522-2523.
[2]成彦珍.静脉强化麻醉在眼科局麻手术中的应用和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 (7) :1000-1001.
[3]彭虹, 胡金梅.眼科局麻手术316例术前心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 下旬刊, 2011, 17 (10) :78.
[4]成彦珍.浅谈眼科局麻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10, 5 (6) :357-359.
[5]王艳, 张士琳.心理干预对局麻手术患者的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5) :819.
[6]吕红梅, 谢永银, 杜慧.术前心理干预在门诊局麻手术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16) :2033-2034.
[7]Wagenbach A, Saladino A, Daugherty W.Safety of early ambulation after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neuroendovascular procedures without use of closure devices[J].Neurosurgery, 2010, 66 (3) :493-496.
针对性手术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胫腓骨骨折患者22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试验组男57例, 女53例;年龄28~62 (45.7±13.2) 岁。对照组男56例, 女54例;年龄27~62 (45.6±13.3) 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结合患者病史和主诉, 经体格检查、X线检查确诊为胫腓骨骨折; (2) 患者基础条件良好, 均符合反馈训练联合针对性手术治疗适应证; (3) 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和治疗风险, 要求治疗并愿意配合调查研究。排除标准: (1) 患者属原发性胫腓骨骨折, 如骨恶性肿瘤所致病理性骨折; (2) 患者骨折前即存在骨髓炎、骨质疏松等疾病; (3) 患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心肺功能障碍等内外科基础疾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经体格检查, 完善胫腓骨X线影像学检查确定患者骨折类型, 给予针对性手术治疗。胫腓骨上1/3、下1/3骨折, 斜行或蝶形骨折块的粉碎性骨折均采用加压钢板螺钉内固定;横行、中段、中上段或多段骨折但粉碎不严重者, 根据X线片髓腔大小选择带锁髓内钉内固定, 术式同常规方法, 术后必须用X线机进行正侧位透视, 确保交锁钉长度合适后固定;若骨折位于前外侧, 组织薄弱, 血运较差, 营养血管损伤大, 则首选外固定治疗, Ⅰ期单纯缝合、减张缝合或延迟减张缝合;若患者骨折错位不显著、身体条件差或严重粉碎性骨折合并软组织严重损伤, 则选择局麻下手法复位, 石膏托、小夹板与跟骨牵引固定。试验组额外给予反馈训练治疗, 即采用微动测控系统与患者自主控制相结合的反馈方法控制患者负重行走。多于术后第8天患肢肿胀明显消退、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时开始测试。根据患者病情特点选择具体治疗参数, 其系统内微动范围上限设定为1.5mm, 连接系统, 指导患者反复踩踏体质量计训练自主负重力度, 训练过程中体会踩踏感觉控制负重力度进行负重训练。患者每天下床行走3~4次, 开始行走时间为5~10min, 根据患者承受能力逐步延长至30min。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骨痂生长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骨痂生长情况分别选择患者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3周和第4周进行评估[3]。胫腓骨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骨折成角、二次骨折、延迟愈合等[4]。
1.5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效果根据骨折症状改善程度及影像学检查评估, 显效:骨折处影像学检查提示骨折复位良好, 对位准确程度>90%, 无成角、移位、短缩等畸形, 患肢功能恢复正常, 无明显不良反应;缓解:骨折复位较好, 对位准确程度>80%, 无侧方移位或成角畸形, 患肢短缩<2cm, 患肢功能恢复较好或伴有轻度不良反应和后遗症;无效:即影像学检查无一条符合上述标准, 或骨折一直未愈合, 患肢功能持续障碍。总有效率= (显效+缓解) /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第1~4周骨痂生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骨折愈合时间为 (9.86±1.25) 周短于对照组的 (11.17±1.38) 周, 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及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胫腓骨骨折作为全身骨折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其治疗研究对促进患者患肢的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临床价值。由于不同类型胫腓骨骨折的解剖生理学特性较大, 其手术治疗措施不尽相同, 甚至差别巨大[5]。因此, 本文结合既往临床治疗经验和国内外文献报道结果, 给予针对性手术治疗措施。
开放性骨折是胫腓骨骨折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针对预计创口不会延迟愈合者, 可参照闭合性骨折处理, 若患者污染严重、失去清创时机, 感染可能性较大患者, 可通过跟骨牵引和外固定架固定, 避免立即内固定治疗。预期施术需预防皮肤坏死, 骨髓炎、骨缺损等并发症, 尤以患肢肌肉萎缩和钢板下骨质疏松为著。因为肌肉萎缩和患肢负重等因素, 固定期极易发生骨折移位, 故开放性骨折行复位内固定是早期最佳选择, 同时可有效减少长时间石膏外固定对踝骨、膝和踝关节强直的影响。闭合性骨折多于伤后8h局部肿胀减轻, 或1周肿胀逐渐消退后行手术内固定治疗。若患肢肿胀持续较重、局部皮肤条件不好、合并其他脏器严重损伤者, 可先行非手术治疗合并症, 待合并症病情稳定后, 选择分期手术治疗[6]。本文对照组仅接受针对性手术治疗, 仍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充分肯定了上述针对性治疗措施符合骨折愈合特点, 具有一定治疗效果。
随着骨折愈合影响因素与治疗研究的深入, 骨折端微动影响骨折愈合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力学因素影响骨折愈合方面的研究重点。动物骨折力学实验已证实早期骨折端的力学刺激可有效启动初始骨痂反应, 而初始骨痂反应的成骨放大作用和累积效应可进一步促进骨折端骨痂持续增长, 确保骨折良好愈合, 这也是本文反馈训练临床治疗的生物力学原理和依据。但如何测量和选择骨折端适宜的力学刺激是困扰该项治疗研究的难点, 目前尚无可行的方法和治疗训练设备。因此, 本文基于患者主动反馈技术, 利用外固定支架固定不稳定型胫腓骨骨折负重过程中骨折端的微动特点、外固定支架受力的变化特点, 发现当胫腓骨干骨折患者患肢负重行走时, 固定于胫腓骨的外固定支架随骨折端的微小活动而发生形变, 且形变大小与骨折端活动范围大小呈线性关系。故本文利用高灵敏度的传感器设计骨折端微动测控系统, 测量外固定支架固定螺钉的形变量, 计算患肢承受外力作用时骨折端活动范围, 从而保证患者骨痂形成接受最有效的刺激[7]。本文进一步证实反馈训练联合针对性手术方法治疗胫腓骨骨折具有最好的时效性。
摘要:目的 探讨反馈训练联合针对性手术方法用于胫腓骨骨折的时效性。方法 将22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试验组给予反馈训练联合针对性手术治疗, 对照组仅给予针对性手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骨痂生长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骨痂生长情况分别选择患者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3周和第4周进行评估。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第14周骨痂生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骨折愈合时间为 (9.86±1.25) 周短于对照组的 (11.17±1.38) 周, 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反馈训练联合针对性手术方法用于胫腓骨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反馈训练,针对性手术
参考文献
[1]毕宏政, 杨茂清, 张峻玮, 等.反馈法与经验法促进胫腓骨骨折愈合的临床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 2015, 21 (2) :126-129.
[2] 牛殿军.胫胖骨骨折各种治疗手段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0) :176-177.
[3] 外固定支架配合中药治疗胫排骨骨折愈合的临床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4.
[4] Johner R.Wruhs O.Classification of tibia shaft fractures and correlation with results after rigid internal fix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3, 17 (8) :7-25.
[5] Henari S, Banks L N, Radiovanovic I, et al.Ultrasonography as adiagnostic tool in assessing deltoid ligament injury insupination external rotation fractures of the ankle[J].Orthopedics, 2011, 34 (10) :639-647.
[6] 徐佳明, 艾自胜, 张长青, 等.胫腓骨骨折固定物与固定方式的研究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4) :663-671.
针对性手术 第7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4月-2015年5月收治颅咽管瘤患者30例, 女12例, 男18例, 年龄15~56岁, 平均 (40.1±1.5) 岁。30例患者均实施肿瘤全切术, 术前均实施抗癫痫药物、糖皮质激素替代疗法。
方法:监护生命体征: (1) 体温:由于颅咽管瘤患者伴有程度不同的下丘脑损伤现象, 患者可出现体温高低不均情况, 如:最高体温可高达41℃以上, 最低体温低于32℃。因此, 临床对于此类患者需每4 h监测1次体温, 并借助冰袋、冰毯等实施降温处理;根据医嘱及时使用降温药物, 观察其是否存在虚弱现象。若针对性处理后体温仍不上升, 需做好保暖措施, 适当升高室内温度, 情况允许时使用热水袋, 但需于皮肤、热水袋之间铺垫毛巾, 预防烫伤。 (2) 神志: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 一旦发现术后出现由清醒意识转变为昏迷, 瞳孔大小不同, 血压指标持续升高, 呼吸异常等情况, 说明极有可能为脑水肿, 需立即排除其他导致意识障碍的危险性因素[2]。 (3) 瞳孔:由于颅咽管瘤患者手术后视神经遭受到严重的损伤, 观察期间需充分结合患者神志, 若神志清晰、瞳孔反应消失, 说明极有可能为视神经损伤;若神志不清晰、瞳孔反应大, 说明极有可能为脑水肿, 需立即通知医师并配合抢救。
观察并发症: (1) 垂体功能:临床手术后, 患者可因为垂体功能的减弱出现胸闷、心率加快等情况, 以嗜睡症状为主, 需认真、详细地观察, 从而有效地评估患者意识状态。根据医生叮嘱使用氢化可的松药物, 并于药物使用后观察反应, 尤其是消化道出血、肠胃道等反应[3]。 (2) 尿崩症:因脑部肿瘤可累及患者的下丘脑及其周围主要结构, 术后极有可能出现尿崩症, 故而, 需认真、准确地记录患者24 h出入量, 记录每小时的尿量、尿液颜色, 若尿液处于250.0~350.0 m L/h, 说明为轻度尿崩症;若尿液处于351.0~450.0 m L/h, 说明为中度尿崩症;若尿液处于451.0 m L/h以上, 说明为重度尿崩症。及时监测患者的钠、氯等指标变化情况, 根据医嘱按时、按量地补充相应物质, 确保静脉输液处于通畅状态;观察患者皮肤弹性, 尽早发现脱水症状[4]。 (3) 水、电解质:由于脑部肿瘤累及患者下丘脑, 手术后尿崩症、高烧等病症的发生, 可紊乱水电解质。当患者出现意识淡漠时, 需立即监测血钠浓度, 并观察是否存在低、高钠血症;观察患者皮肤弹性, 注意是否存在低、高钠水肿, 鼓励患者适当摄入钠、钾丰富类食物, 如:橙汁、咸菜等;叮嘱患者多喝水, 以排出钠离子。
护理: (1) 维持呼吸道通畅:患者术后清醒前期, 需根据全麻手术规章制度实施基础化的护理, 如:帮助患者取平卧位, 并将其头部偏向一旁, 预防肺部感染;患者清醒、血压指标稳定后, 帮助其适当抬高头部, 以15°~30°为宜, 便于血液回流, 降低颅内压;保持呼吸通畅, 及时将口腔、呼吸道内的残留分泌物清除, 不但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 还可减轻脑水肿。若患者无法自理生活, 需按时帮助翻身、拍打背部, 帮助排出痰液, 预防肺部并发症。 (2) 饮食护理:若临床手术后的6 h左右不存在呕吐现象, 可叮嘱其适当喝水, 术后2 d食用流食, 并逐渐将其更改为半流食、普通食物。对于吞咽困难、昏迷等患者来说, 需于手术后3 d行鼻饲喂养, 并根据相应指标监测结果调整饮食结构[5];引导患者多摄入维生素、蛋白丰富类食物, 增强机体营养, 加快机体康复速度。 (3) 引流管护理:a.手术区引流袋所放置的高度需和头处于一定水平, 便于流出积血, 预防反流。b.牢靠固定引流管, 限制头部活动, 确保引流口的纱布处于干燥、整洁状态, 于无菌状态下更换引流袋、切口敷料等, 预防感染;翻身、相关护理措施实施过程中, 需动作轻柔, 禁止出现牵拉引流管现象, 预防引流管脱出;观察引流管是否存在受压、扭曲现象, 便于及时处理, 预防突发事件;对于意识障碍患者来说, 需借助约束带固定肢体, 预防引流管脱出。c.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总量变化情况, 若发现术后的引流液颜色呈现新鲜血液, 说明极有可能为再出血, 因为术后流出的引流液多为暗红色。d.搬动患者时需夹闭引流管, 预防液体反流。 (4) 口腔、皮肤护理:引导患者按时清洁口腔, 如:使用生理盐水冲洗, 1次/d, 预防口腔炎症, 提高食欲;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度, 观察是否存在皮肤受压情况, 预防褥疮。 (4) 出院前护理:患者临床出院前期, 护理人员需叮嘱其按时、按量的服用药物, 戒烟酒, 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保持愉悦心情, 适当身体锻炼, 按时回院复诊。
结果
30例颅咽管瘤患者经由全切术处理后, 出现高烧8例, 尿崩症10例, 电解质紊乱12例, 经针对性处理后均好转, 未出现1例死亡现象。
讨论
颅咽管瘤手术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致使其出现垂体功能减弱、高烧、尿崩症等病症, 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不但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还可危害患者生命健康。这就需要加强患者术后的病情观察, 并实施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 以杜绝不良事件, 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同时, 护理人员还需给予患者家人般的关心、爱护, 和患者建立友好关系, 加快病症康复速度。本结果显示, 30例颅咽管瘤患者手术均顺利施, 术后出现高热8例, 尿崩症10例, 电解质紊乱12例, 经针对性处理后均好转, 未出现1例死亡现象。
综上所述, 临床于颅咽管瘤手术患者术后加强病情观察, 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可加快病情康复, 提高总体效果, 值得学习。
参考文献
[1]易汉娥.小儿颅咽管瘤显微手术后的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 16 (8) :502-504.
[2]刘成玲.颅咽管瘤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3) :197.
[3]唐晓琴.颅咽管瘤病人手术前后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9 (10) :59-60.
[4]曹健.颅咽管瘤显微外科手术62例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2, 35 (5) :427-428.
针对性手术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治疗的42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类型:2型糖尿病。 随机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 观察组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50.4±1.5)岁,平均病程(10.8±9.42)年;对照组中,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53.2±1.28)岁,平均病程(10.9±9.38)年。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等基础信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患者或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予以患者一般常规性护理 , 包括血糖控制、术后补液、抗感染、术后72 h持续静脉滴注、在前期,注意为患者提供头孢匹胺钠或者奥硝唑等药物,在后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敏感性药物治疗, 并纠正患者的电解质紊乱, 予以健康指导, 补充脂肪乳与蛋白,严格控制饮食,针对血糖情况予以饮食规划,保持酸碱平衡。
1.2.2观察组在常规性干预基础上 , 在患者的不同治疗阶段以病情、 生命体征等为依据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1术前针对性护理:在患者入院后,要耐心接待,在安顿好患者后,要及时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患者,减少患者的紧张感及不安情绪, 耐心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相关内容,帮助树立信心,因并发糖尿病,术中易感染,因此要说明控糖的重要性,避免不良情绪影响治疗;2术中干预:糖尿病患者自身蛋白质、代谢及脂肪较为紊乱,免疫力低,容易诱发感染,切伤口愈合缓慢, 因此在治疗中, 必须注意无菌护理, 入室前要及时更衣,控制入室人员,减少人员走动,麻醉方式要选择对血糖影响较低的,尽量简化手术操作环节;3术后针对护理:加强血糖监测,严密观察并发症等,避免酮症酸中毒或者低血糖、高血糖等,一旦发现心慌、疲乏等表现,就要考虑并发症,及时加强护理干预,采取措施处理。 在术后,患者苏醒且血压稳定,可引导患者取半卧, 可减轻疼痛, 鼓励其下床活动促进功能恢复, 减少浮肿。 此外要加强按摩、翻身等护理。
1.3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疗效, 护理满意度:满意大于80分;比较满意:50分至80分;不满意小于50分,患者护理满意度以满意+比较满意计。
1.4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予以统计分析,有关计数资料以%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则应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结果
2.1术后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19/21),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19%(16/21),统计学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性,见表1。
注:满意度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χ2=10.836,P<0.05)。
3讨论
目前调查研究发现[2],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并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 给患者的身心及家属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而在治疗方法上,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方法,也是最为有效的,但在手术中,非常容易引发切口感染,难以愈合或者出现胆道出血等症,因此对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并糖尿病患者, 其围手术期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3]。 护理工作人员要针对患者的不同阶段,以患者具体的情况为依据,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例如在术前,要主动与患者沟通,给予心理护理, 调整好患者的心态,通过积极的沟通,增加患者的信心。 同时做好对血糖的控制, 在沟通中也要注意语言的温柔、和蔼,从而降低患者的恐惧,增强依从性。 此外要详细地将手术中可能遇到的环节向患者说明, 帮助患者更多地了解手术流程,多给予关怀和安慰,尽量能够满足患者的合理诉求,术中要为患者建立好静脉通道,注意胰岛素与葡萄糖的合理比例分配, 术中可依据情况供给,术后要注意营养支持,并加强对并发症的相关护理。
针对性手术 第9篇
关键词:眼科,糖尿病,白内障,手术时机,临床疗效
糖尿病会引发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使患者的脂肪、蛋白质代谢出现紊乱,严重时,糖尿病还会对患者的身体重要器官造成影响,如患者的眼部等。目前对眼科糖尿病患者首诊时进行白内障的手术时机存在很多争议。本文主要对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50例首次接受治疗的眼科糖尿病患者,对这50例眼科糖尿病患者(总计50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首诊眼科糖尿病患者进行白内障手术的时机以及临床疗效,具体报道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50例首次接受治疗的眼科糖尿病患者(总计50眼),这50例眼科糖尿病患者(总计50眼)均经相关的检查确诊,并且在白内障手术之前以及术后均对其糖尿病进行相应的治疗。这50例眼科糖尿病患者年龄在57~72岁,平均年龄为(60.23±1.23)岁,其中男性患者为36例,女性患者为14例,患者的视力水平在0.05~0.1的例数为15例,视力水平为0.05的例数为35例。这50例眼科糖尿病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基线资料方面均无太大的区别,统计学不具有意义(P>0.05)。
1.2方法:这50例眼科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白内障手术之前的2 d均坚持使用复方托品酰胺以及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用来散瞳。在进行白内障手术时,通过倍诺喜为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之后将患者的白内障摘除,并把人工晶体植入至患者的眼部囊袋内。医疗人员对患者的手术实施情况检查之后,为患者注射地塞米松和庆大霉素。眼科糖尿病患者在手术之后,使用双氯芬酸钠、典必殊滴眼液对眼部交替滴治。
1.3观察指标:对这50例眼科糖尿病患者经白内障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以及并发症进行观察分析。将患者经治疗后的视力水平划分为视力<0.1、视力在0.1~0.3、视力在0.3~0.5三个区间。
1.4数据处理:50例眼科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治疗情况研究数据,经本次研究之后,均严格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对比方法为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使用例数(%)表示,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当P<0.05时,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这50例眼科糖尿病患者(总计50眼)经白内障手术治疗之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0.00%,视力在0.3~0.5占22.00%,视力在0.1~0.3占20.00%,视力<0.1占38.00%。
3讨论
在临床中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视力障碍情况的主要原因为患者患有白内障或者患者的视网膜发生病变。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真实性糖尿病性的白内障,另外一种为与糖尿病患者年龄相关性的白内障,治疗患者的白内障的主要方法为手术治疗的方法。眼科糖尿病患者经白内障手术治疗之后,在恢复时还会受到患者的是否存在视网膜病变等因素的影响。而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会随着患者的糖尿病病程的增长而增加。
眼科糖尿病患者在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之前,要对其血糖严格的控制,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8.88 mmol/L以上,此时患者则不适宜进行白内障手术,同时对于术前血糖符合标准的眼科糖尿病患者在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时,其血糖必须要严格的控制在5.55~8.88 mmol/L,以此来确保患者手术的安全性。
眼科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白内障手术之前,医疗部门不为其进行相应的降血糖治疗,患者在进行眼科病治疗时,其血糖就会升高,如果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进行快速的降低,则会导致患者的视网膜病变的程度加重。医疗部门在为眼科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时,要告知患者其疾病的详情以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比较的稳定的状态下,则要尽早的为患者实施白内障手术。
本文研究结果:50例眼科糖尿病患者(总计50眼)经白内障手术治疗之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为3例,占本组总例数的6.00%,这3例患者均为术前血糖值在9.0 mmol/L以上,患者经治疗后,视力水平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结果表明在为眼科糖尿病患者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之前必须要对其血糖进行有效的控制,保持患者的血糖值处于稳定的状态,并且在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前,必须要充分的对患者进行散瞳,在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时,要尽量的减少对患者的创伤,以免引起患者出现眼部其他疾病。
参考文献
[1]吴柳青.首诊眼科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时机及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2):141-142.
[2]徐川东.分析首诊眼科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术时机及临床疗效[J].医学信息,2014,27(5):257-258.
[3]赖国臣,张平.首诊眼科的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时机及疗效[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9,31(6):466-467.
[4]张宇.首诊眼科的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时机及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21):98-99.
针对性手术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