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精选5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1篇

知识与技能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导入

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有《饮冰室》。

教学过程

1.议论文小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解题:

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结构:分总。

1.默读课文,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通过与贫穷、失意、老去、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是无法排解的。

(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未尽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3)作者如何阐述“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

作者引用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4)作者是怎样阐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才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作者观点。

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或“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3.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4.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④曾子还说哩

--叙述语气,带上了语气助词“哩”。使原本凝重的语气变得轻灵。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应当勇于尽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1.论证思路严谨。

2.语言庄重、灵动、流畅、简洁。

最苦与最乐

最苦--未尽责任最乐--尽责任人生应尽责而不应避责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议论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是通过论点把握、语言分析、拓展练习几步来完成教学的。首先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梁启超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标题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有“最苦”与“最乐”,并从中指导学生对论点的归纳。之后从议论文的三个要素进行了分析,教会学生如何提炼论点,分析材料。然后是对议论文语言的分析,找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体会梁启超语言的流畅、严密、简洁、亲切等特点。

侯晓旭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什么叫苦?什么叫快乐?说说你对苦与乐的认识吧!板书课题《最苦与最乐》。

二、展示自我

1、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维新派代表人物,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代表作有《李鸿章传》等。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如释(shì)重负契(qì)约悲天悯(mǐn)人

3、理解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释,放下。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人生当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

3、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4、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点拨: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研读课文

(一)谈苦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2、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有何作用?

4、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二)论乐

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2、作者认为这种乐的决定权在谁呢?结合文中语言谈谈你的理解。

(三)担责任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3、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呢?“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2.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本文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六、拓展延伸

1、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责任心的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

天下兴亡,匹夫有。--顾炎武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毛姆

自由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担负自己的责任。--阿来

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看法,说说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

材料: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理解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旷达,启迪我们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我们要勇担责任、铭记责任,因为“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八、课堂作业

1.摘抄本文中你觉得富有哲理的语句,并铭记于心。

2.收集有关勇担责任的小故事,与同桌分享。

3.试着谈谈自己对生活的苦与乐的认识,写一篇小短文。

政哥

《最苦与最乐》教案 第3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为了谁》引出“责任”这一话题。

二、检查字音(课件出示)

三、出示学习目标(课件)1.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的脉络.2.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四、学习课文,整体把握

(一)我是课堂小主人

学习方式:学生根据所学课文的情况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对字、词、句的理解方面。

2、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考虑。

3、从文章内容与结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解决课文的重、难点 思考: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作者是如何来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 3.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作者为证明它引用了那些古语、俗语? 4.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学生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分组竞赛回答)

五、总结课文,梳理结构(课件出示)

六、巩固练习(课件出示)文章的题目叫《最苦与最乐》,齐读最后一段,看哪些句子分别照应了“最苦”和“最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七、思维拓展:

(一)我说你说明责任

我看到很多同学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把这种等待化为了一种责任;晚上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每天早上,他们又把洗净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责任并不是抽象的,它其实体现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 作为我们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责任究竟有些什么呢?请照仿例句说话。例句:责任是一丝不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责任是“

(二)品尝人生苦与乐

讨论:给你一串葡萄,有酸有甜,你是先品甜的还是先尝酸的?

八、结束语

九、作业:

1、积累:

请摘抄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写作: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选择其中一种责任写一写你感受到的苦与乐

十、板书设计 最

苦未尽责任 与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4篇

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快乐?每个人对痛苦和快乐都有不同的理解。空虚无聊的生活最痛苦,为工作付出心血后获得成功时最快乐。人生百味,苦乐相随,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只要你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相信你的人生必定是多彩而快乐的。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自主学习

(一)——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2生词注解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3作者名片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4背景追溯

本文选自《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三、自主学习

(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四人一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提出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二)深层理解

1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明确】先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

2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点拨明确】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精读第3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点拨明确】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4参看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这些引用说明了什么?

【点拨明确】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说明了“人生当勇于负责”。

5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点拨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6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点拨明确】

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尽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7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点拨明确】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8写作特色。

(1)论证严谨,思路清晰。

【点拨明确】 纵观全文,作者始终围绕着“责任”来谈,从“负责任”(未尽责任)和“尽责任”这两个对立面写起,阐明人生最苦与最乐之事,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文章论证有力,结构严谨。

(2)凝重的语言风格。

【点拨明确】首先,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的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了一份审慎,多了一份深思熟虑,于是就形成了本文所特有的凝重风格。其次,作为近代颇有影响的大学者、大思想家,梁启超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远见卓识以及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也对本文凝重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3)巧妙地运用排比。

【点拨明确】 本文多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自然流畅。本文中作者对于排比的运用,不仅多,而且用得巧妙灵活:不强求句式的表面整齐,而是从表达思想的需要出发,灵活地调整句式。

(三)走进主旨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这篇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论证了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很多同学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把这种等待化为了一种责任;晚上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每天早上,他们又把洗净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责任并不是抽象的,它其实体现在点滳的生活细节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

1.责任是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责任是每节课上回应着老师的指导积极地思考,责任还是每一次考试考出满意的分数。

最苦与最乐教案 第5篇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理解并体会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大抵契()悲天mǐn()人

2、解释下列词语

如释重负:

悲天悯人:

任重而道远:

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字,号别号。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著有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

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俗语无入而自得

孔子任重而道远

孟子如释重负

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

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

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

1、学生自我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2、师生共同

七、当堂训练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2、指出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文中“最苦”指,“最乐”指,中心论点是。

4、读罢,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自己目前应担负的责任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去完成?

5、结合课文,怎样理解孔子的“无入而不自得”?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精选5篇)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1篇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