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外交失误真相
周恩来的外交失误真相(精选5篇)
周恩来的外交失误真相 第1篇
周恩来的外交幽默
会上,尼克松一次问周恩来总理:“总理阁下,中国好,林彪为什么提出往苏联跑?”周恩来回答:“这不奇怪。大自然好,苍蝇还是要往厕所跑嘛!”
一位西方女记者对着话筒匆匆问道:“周恩来先生,可不可以问您一个私人问题?”“可以的。”周恩来微笑着回答。“您已经60多岁了,为什么依然神采奕奕,记忆非凡,显得这样年轻、英俊?”场内顿时响起了友善的笑声和议论声。这正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周恩来温和地笑了笑,待场内安静下来,才声音宏亮地坦然回答:“因为我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所以我至今都很健康!”翻译流利地译出周恩来的话,整个大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各国记者无不为周恩来的巧妙回答所折服。
—次,他接见美国记者,对方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呢?”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叫马路。”对方又问:“总理阁下,在美国,人们都是抬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都低着头走路呢?”他又微笑道:“这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的,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要低着头走路了。”
2、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3、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 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4、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5、1971年,基辛格博士为恢复中美外交关系秘密访华。在一次正式谈判尚未开始之前,基辛格突然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本人受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愿意否?”
周恩来总理听后,随口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来交换?”基辛格说:“月土,就是我国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这应算是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吧!”
周总理哈哈一笑:“我道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基辛格一惊,疑惑地问道:“怎么?你们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公布?” 周恩来总理笑了笑,用手指着茶几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认真地对基辛格说:“我们怎么没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不信,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这些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周恩来总理机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让博学多识的基辛格博士笑了。
6、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通知工作人员,给与会者放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彩色越剧片。工作人员为了使外国人能看懂中国的戏剧片,写了15页的说明书呈周总理审阅。周恩来批评工作人员:“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工作人员不服气地说:“给洋人看这种电影,那才是对牛弹琴呢!”
“那就看你怎么个弹法了”,周恩来说,“你要用十几页的说明书去弹,那是乱弹,我给你换个弹法吧,你只要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行了。”电影放映后,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7、周总理舌战米高扬
有一次,周总理从日内瓦开会回来顺道访问莫斯科。在为他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他用英语向苏联人祝酒。这时米高扬(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抱怨道:“周,你为什么不说俄语?你的俄语很好嘛!”这句话显然是很不友好的。周总理的方法是先不予理睬,他仍用英语回答说:“米高扬,该是你学习汉语的时候了。”以促米高扬说出不学汉语的原因。米高扬果然上钩,抱怨说:“汉语太难学了。”此话一出,周总理马上轻快地说:“没关系,下回到我们使馆来,我们将非常高兴地教你。”一下子将米高扬置于一种学生的地位。
8、周总理的故事
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刺激,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周总理只是停了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周恩来的外交失误真相 第2篇
2、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3、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4、今天的现实是不够美满的,但是美满的现实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
5、没有现代化的技术,就没有现代化的工业。
6、愿同中国人民及一切真正为民主而努力的党派,为真和平真民主奋斗到底。
7、也没什么大事,只不过是森林里倒了一棵树;一棵树上落下一片叶子而已。
8、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9、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复错误。
周恩来的外交失误真相 第3篇
一、周恩来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1、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作为我国建交的基本准则
1953年12月31日, 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代表团的谈话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以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 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这一原则得到了印方的赞同, 同时写进了两国政府签署的协定, 作为指导两国的关系准则。1954年6月, 周恩来先后访问了印度和缅甸, 在中印、中缅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 将“互惠”改为“互利”, 。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 又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进一步阐明了在国际关系中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必要性。
2、共同发展, 坚持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爱国主义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实现各国间的平等相处, 互利合作, 从而实现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发展, 是周恩来外交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是周恩来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周恩来在1952年《我们的外交和任务》讲话中提出, 我们既要坚持爱国主义, 反对失去民族自信心的、投靠大国的“世界主义”;又要坚持“国际主义, 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 牢固的“确立国际主义思想”。之后, 他又多次表示要发扬国际主义精神, 同世界各国人民加强团结, 相互支援, 积极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3、求同存异, 寻求共同发展和进步
周恩来指出:要实现世界的和平共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需要确立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维方法。周恩来是在领导新中国外交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这一外交理念。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 总理第一次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是指在外交中, 各国承认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并努力寻求在某些问题上的共同立场, 各自作出妥协, 达成协议, 实现和平共处, 进而努力发展国际间的互利合作关系, 达到共同发展与进步的目的。
二、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1、和平共处是实现和谐世界发展的根本前提
2005年9月15日, 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 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新主张。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对于今天建设和谐世界而言, 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平共处思想集中体现了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的强烈要求, 它要求所有的国家和人民不分制度、种族、宗教信仰等友好相处, 共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概括了国际关系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体现了新时代国际关系中的主权、平等、互利、和平的核心理念。和谐世界的首要特征就是和平共处, 只有坚持不移的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唯一准则, 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才有可能。
2、共同发展是实现和谐世界发展的途径
发展不仅是我国更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 只有共同发展世界才能和平。而现今世界因为受到少数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基础控制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 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了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 南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威胁着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因此, 在当今世界格局的形势下, 周恩来的这一共同发展的外交理念对如今的建设和谐世界有着重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各国政治上相互尊重, 共同协商, 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 共同繁荣, 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 共同维护, 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 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 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消除发展障碍, 在谋求自身繁荣发展的同时, 兼顾其他国家发展的要求和权益, 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3、求同存异是实现和谐世界发展的最佳思维方法
“求同存异”在实践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它符合当今世界多极化、利益多样化的特点。冷战结束, 两极格局解体, 世界更趋多极化、利益多样化, 国际关系中的复杂因素也随之增多, 各国之间争端分歧更趋复杂, 尤其是更多的全球性问题突显在世界人民面前。要解决这些问题, 构建和谐世界, 必须在“求同存异”的精神指导下进行。“求同存异”的思维方法更重视“求同”, 当今世界,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谋求合作, 在和平的环境中寻求发展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内外政策的重点。但是, 不同社会制度长期共存, 各国在意识形态、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社会制度和发展程度的国家, 在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上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就要求我们在国际交往中, 尤其在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中, 要善于“求同存异”, 在“存异”的前提下“求同”, 并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和平共处, 共同构建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 实现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
周恩来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和独树一帜的外交风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从中得到启发。当前,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 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要求我们要加大对周恩来外交思想与风格学习和研究, 特别是对周恩来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方面外交思想的研究与分析, 使其运用到我国的外交政策当中, 并向世界进行推广和传播, 为实现和谐世界的构建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周恩来:《周恩来外交文选》,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63。
[2]《周恩来选集:下卷》, 人民出版社, 1984:147。
[3]袭坚幸:《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年。
周恩来的外交语录精选 第4篇
12、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儿光明,真愈觉娇妍。
13、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取得同志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
14、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
15、做天难做二月天,蚕要暖和参要寒。种莱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晴干。
16、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17、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18、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19、革命总是会有牺牲的。我们是幸存者,只要有一口气,就要为党工作!
周恩来总理的“烤鸭外交” 第5篇
周总理设宴帅府园全聚德
根据解密档案记载:1960年1月27日,周总理宴请缅甸总理奈温;1960年3月21日,宴请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等,吃的都是烤鸭宴。
1月27日,正值中国农历庚子年除夕,中午12点半,周恩来总理在帅府园全聚德烤鸭店宴请奈温一行,中方参加人员有陈毅副总理、张爱萍副总参谋长、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等,缅方参加的还有缅甸驻华大使叫温,一共34人。而此次宴请的背景非同寻常。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同不少邻国存在着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而国际上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也利用这一点大造声势,“中国威胁论”等荒谬言论喧嚣一时。
由于历史原因,当时的新中国与缅甸存在未划定边界的问题,双方就此开展过多次会谈。本着愿意同缅甸睦邻友好地解决边界问题的真诚愿望,中国领导人摆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态度。
奈温总理是访华次数最多的缅甸领导人,一生共12次访华。1958年,奈温出任缅甸内阁看守总理,并奉命组织大选选出新总理。1960年对中国的访问,是他第二次,也是他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次访华。此前,中缅双方已就边界问题达成了原则协议,但由于缅甸国内的原因,边界问题未能获得最终解决。按计划,1960年2月将举行大选,奈温以他特有的果断,决定在他看守政府任期内解决这一问题。
1960年1月24日至29日,奈温来华商讨边界问题。1月27日,正值中国农历庚子年除夕,双方的谈判已接近尾声,对于协定和条约的大部分内容已基本达成一致。
总理的宴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宴请被选择在帅府园烤鸭店举行,它是1959年10月1日开业的,作为全聚德开的第二家分店,称为东号。这是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在这里请外宾吃饭。现将开放档案中记录的当天菜谱转录如下:
四冷盘:卤翅膀、糟鸭片、鸭肝片、拌鸭掌
热菜:鸭四宝、炸胗肝、爆鸭心
烤鸭、鸭架白菜汤、蒸蛋糕、蜜汁梨、鲜果
有关宴请活动的详细情况,开放档案中并没有记录,但根据事后的情况来看,这次宴请显然是一次水到渠成的“烤鸭外交”活动。
1月28日,周恩来总理与奈温总理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上签了字。至此,中缅边界问题得到友好解决。《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中缅边界问题的合理解决,是运用和平谈判方式解决此类问题的第一个成功范例。中国愿意同邻国睦邻友好交往的真诚愿望以及周恩来总理超凡的人格魅力给奈温留下了深刻印象,自此,他与周总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77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访问缅甸时,已担任总统的奈温破格给予了最高礼遇,以表达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在欢迎宴会的讲话中,一谈到周总理,奈温不禁潸然泪下,有十来分钟低头不语。此情此景,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这是后话了。
中缅边界问题签订协定后不久,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于1960年3月访问中国,两国首脑开始就中尼边界问题进行会谈。1960年3月21日双方签订了边界问题协定。原计划当天中午周恩来总理在帅府园全聚德宴请柯伊拉腊首相,但最后是由陈毅副总理出面宴请,周总理出席。
开放档案中记载的那天便宴的菜谱为:
冷菜:拌鸭掌、糟鸭片、酱鸭膀、卤什件
热菜:扒鲜蘑龙须、炸胗肝、烩鸭四宝、油爆鸭心
烤鸭、鸭架白菜汤、冰糖菠萝橘子
这次访问后,1960年4月26日,周恩来总理同陈毅副总理访问尼泊尔,此后双方的交往不断,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边界条约、边界议定书、贸易协定、文化合作议定书等一系列友好条约。
周总理生前27次以烤鸭飨外国宾朋
据全聚德统计,周恩来总理生前曾先后27次到全聚德宴请外宾。总理第一次到全聚德是出席由彭真市长宴请以威廉·西罗基总理为首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代表团的便宴。1957年3月27日晚8时,周恩来总理准时来到了前门的全聚德。当时,全聚德还是早年的布局,楼上14间雅座,每间雅座9平方米,只能摆放一张大圆桌,显得很拥挤。
据全聚德的工作人员回忆,每次宴请,周恩来总理都要向外宾们介绍全聚德烤鸭和制作烤鸭的厨师。当看见厨师用娴熟的刀法快速地削下一片片鸭肉,转瞬间整只鸭子只剩下一个骨架时,外宾们无不发出阵阵赞叹声。客人还应邀参观店面后面的加工现场,看到一个炉头通红的砖砌烤炉,挂着正在烤的鸭子,厨师手拿铁叉,间歇地用叉子把悬挂着的鸭子轮流转换位置或方向。实情实景,使外宾对中国精妙的饮食文化有了真切的体会。客人们往往会问起“全聚德”字号是什么意思,周总理便告诉他们,“全即全而无缺,聚为聚而不散,德指仁德至上”,这是至今为止对“全聚德”三字最为经典的解释。席间,周总理还会向外宾们介绍全聚德在新旧时期的发展历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享誉中外。在旧社会,全聚德深受通货膨胀、经济崩溃之苦,几乎濒临绝境;新中国,党和政府惠予扶持而获得新生。通过总理的介绍,来宾们在吃烤鸭的同时,很自然地对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有了感性认识。
“全聚德”原名叫“德聚全”,是一位山西人在北平前门外肉市胡同开的一家干鲜果品店,由于生意不好,最终倒闭。清同治三年(1864年),以经营生鸡生鸭生意的河北冀县人杨全仁买下此店铺,开始经营烤鸭。杨全仁改店铺名为“全聚德”,并请秀才钱子龙书写了牌匾。“全”正含着他的名字,“聚德”取“聚拢德行”之意。有意思的是,牌匾上的“德”字故意少写了一横。原来那时杨全仁杨掌柜已雇了13个伙计,加上自己一共14人。“德”字为15划,少一划,暗含着14人要同心协力,重视商德;另一层意思是告诫大家心上不能横一把刀。
解放后,全聚德进行了公私合营,老店迸发了新的活力。经过大家细致研究,用鸭子通身的材料,做成整桌筵席,定名为“全鸭席”,以突出全聚德烤鸭店的特色。“全鸭席”菜肴的配制,大致是以两只烤鸭作为主要菜品,另外佐以卤什件、白糟鸭片、拌鸭掌、酱鸭膀等四道凉菜;油爆鸭心(或火燎鸭心)、烩四宝、炸鸭肝、炒鸭肠等四道炒菜,最后一道是鸭架汤。
胡志明想吃北京鸭卓别林不吃美国鸭
有两件关于烤鸭的小事,更是生动地体现出周恩来总理对努力维护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发展同国际友人友好交往的高度重视。
据前外交官李家忠(时任驻越南大使王幼平的翻译)回忆,20世纪60年代中期,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的病情逐渐加重,中共中央派出医疗组前往河内救治。1969年初,胡志明主席的健康状况相对稳定,医疗组回国休假。周恩来总理详细听取了医疗组关于治疗情况的汇报,当得知胡志明主席想吃北京烤鸭时,当即指示:一只烤鸭不够,要送两只。烤制烤鸭这件事在北京办起来很简单,但在炎热的夏季把烤好的鸭子送到河内,则有相当的难度。为此,周总理亲自把外贸部副部长李强找来,研究解决方法。在有关专家的努力下,成功地解决了冷冻保鲜问题,将烤鸭运到了河内。胡志明主席的秘书武期至今还珍藏着当年盛甜面酱的陶瓷小罐,作为珍贵的革命文物。
另一件事发生在日内瓦。1954年国际联盟会议召开,4月24日,周恩来率领代表团经柏林抵达日内瓦,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当时在日内瓦召开的还有许多其他的国际会议,如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世界电讯组织理事会、世界劳工局会议等。中国代表团除了参加日内瓦会议外还利用一切机会与各界人士,特别是著名人士积极交往,让他们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建设成就和外交政策,这其中就包括在瑞士定居的喜剧大师查尔斯·卓别林。
卓别林在电影事业上的成就自不必说,作为国际和平人士,他在1953年刚刚获得国际和平奖金,声望和影响正旺。6月3日,在卓别林住地举行颁发和平奖金仪式,当时有几名中国记者到场采访。卓别林对中国记者的到来非常高兴,说很想看中国电影,特别是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当得知卓别林的上述想法之后,周恩来总理特意派外交部交际处王倬如处长与卓别林取得联系。考虑到卓别林艺术大师的身份,以及他对中国电影和艺术的浓厚兴趣,代表团给他安排了一个电影专场,放映了中国电影舞台艺术片《梁祝哀史》(即后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看完影片后,卓别林表示非常感谢,夸奖主演范瑞娟的表演十分出色,还说自己对中国唱片和茅台酒等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事物很感兴趣,并当即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信中表示,很希望能有机会见见周总理。
为了进一步增进了解和友谊,也为了满足卓别林的迫切愿望,7月18日晚上,周恩来总理特意在花山别墅宴请卓别林和夫人,王炳南等作陪。当时著名越剧演员范瑞娟正在捷克参加一个电影节活动,周恩来总理特意让王炳南给我驻捷克使馆发电报,将范瑞娟请来参加活动。周恩来总理的细致安排令卓别林非常感动。
在宴会上,卓别林品尝到了特地为他准备的茅台酒和北京烤鸭。当招待员把烤鸭端上来的时候,卓别林说:“我这个人对鸭有特殊的感情,我所塑造的流浪汉夏洛尔,他走路时令人捧腹的姿态,就是从鸭子走路的姿态中得到的启发。为了感谢鸭子,我从此就不吃鸭肉了。不过,这次是例外,因为这不是美国鸭子。”卓别林幽默的表述让大家感到非常愉快。周恩来对卓别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他为反对侵略、反对战争的伟大战士,是维护人类和平、友爱、文化进步的坚强卫士。并表示,从卓别林拍的电影和塑造的众多角色中,深深感受到了他呼吁人类友爱、世界和平的声音。听了周恩来的话,卓别林非常感动,他也对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周恩来的卓越才能表示衷心的钦佩。
周恩来总理曾指出,“文化交流、经济交流是我们外交的两翼”。著名的“乒乓外交”就是通过体育交流促进国家关系解冻的一个范例。此外,被人们称道的还有“熊猫外交”、“茅台外交”的说法,但笔者认为,这些“某某外交”是“文化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多渠道、多领域的交往,同世界各地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争取做到“朋友遍天下”是周恩来总理一贯追求的目标。
摘自《档案春秋》唐军/文
周恩来的外交失误真相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