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病毒范文
指标病毒范文(精选7篇)
指标病毒 第1篇
在国家电网公司信通部的统一安排下, 山东电力公司承担了防病毒软件指标接入IMS系统的试点工作。由于防病毒软件未统一, 未能构建一体化的防病毒技术支撑体系, 因此山东电力公司与相关系统厂商组成联合项目小组, 全力以赴, 密切配合, 测试验证了原有的接入方案,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 形成了可靠、稳定、有效的防病毒软件接入标准。
通过自动采集防病毒软件的13个关键指标数据并接入IMS系统, 可以统一收集和实时展示山东电力公司终端计算机病毒的感染及查杀情况、防病毒软件的安装情况、病毒库的更新情况等。通过该试点工作, 补充了山东电力公司全局防病毒情况的总视图, 实时掌握了解全局计算机终端安全状态, 为统一决策和策略部署打下坚实基础。
山东电力公司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工作。此次防病毒指标接入IMS工作试点成功, 为公司防病毒软件的大规模推广接入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构建标准化、精益化、规范化的防病毒管控体系做出表率。
乙肝病毒复制指标反复转阳怎么办 第2篇
我今年65岁,4年前,因患乙肝住进了医院。出院时,我的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阴性。但半年后,我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又转为阳性。因此,我服用拉米呋啶治疗了2年。现在,我的肝功能及B超检查结果均正常,但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仍为阳性。请问,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反复转阳该怎么办?
北京王晶英
王晶英读者:
乙肝病毒复制指标(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等)反复转阳是临床常见的问题。目前,尚无可以根除乙肝病人体内病毒的特效药。现在临床常用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有干扰素和拉米呋啶等。这些药物虽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但也有缺点。这些缺点主要是指:1.病人在停药后,病情易复发。2.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后,病人体内的乙肝病毒易发生变异或产生耐药性,这将给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3.这些抗病毒药,只对那些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阳性且谷丙转氨酶升高(至少比正常值高2倍以上)者疗效显著,而对谷丙转氨酶正常者疗效差。
你的肝功能(包括谷丙转氨酶、胆红素等项目)正常,也就是说谷丙转氨酶正常,服用拉米呋啶治疗后效果不佳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专家认为,只要你的谷丙转氨酶正常,B超检查肝脏的变化不大,即使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阳性,也不必用药,只需定期复查即可。如果你的转氨酶升高,B超检查表明肝脏的损害较明显,届时服用拉米呋啶等抗病毒药,疗效也会提高。临床实践证明,像你这样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可终身处于病毒携带状态,如果不发展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对身体并无大碍,但盲目求医,多方治疗,只能是反受其害。
指标病毒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2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组, 其中包括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25例患者中, 男性114例, 女性111例, 患者的年龄24~75岁, 平均年龄为 (50.6±4.1) 岁。所有参与调查研究的患者均符合2000年联合修订的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关于病毒性肝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另外选取在我院健康体检者20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04例, 女96例, 被检测者的年龄21~74岁, 平均年龄为 (51.3±3.5) 岁。
两组患者均未合并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或者慢性器官功能障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且P>0.05, 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采用贝克曼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TBIL、ALT、AST、TBA、ALB为贝克曼库尔特实验系统有限公司的原装进口配套试剂和标准品;
ADA、5'-NT为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检测试剂盒和标准品;PA为浙江康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和标准品。
1.3 检测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采取清晨空腹血2~3m L, 室温静置20min, 3000r/min离心10min后分离血清进行检测, 避免溶血和脂血。采用酶法检测血清ALT、AST、TBA、ADA、5'-NT;采用电极法检测血清ALB;采用重氮法检测TBIL;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PA。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TBIL、ALT、AST、TBA、ADA、5'-NT的检测水平明显高于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ALB、A/G、PA检测水平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比对照组明显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和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肝病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变化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4], 分别是肝细胞受损导致细胞内物质进入血清升高、部分肝组织受损导致其合成物质的水平降低、肝细胞受损导致以其为代谢场所的部分物质在血液中发生滞留。本次通过对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相关的生化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显示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TBIL、ALT、AST、TBA、ADA、5'-NT的检测水平明显高于照组;而ALB、A/G、PA检测水平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比对照组明显较低。
PA (前白蛋白) 是一种主要由肝细胞合成的糖蛋白, 当肝脏受损时合成减少, 血中PA浓度也相应下降, , 其半衰期为1.9d, 较白蛋白的半衰期 (21d) 短, 能够敏感而特异反映肝脏的合成代谢功[5], 因此其变化值及幅度可反映近期肝脏合成功能变化, 通常其值越低, 表明肝功能损伤越严重, 若持续降低, 说明肝功能功能已丧失一定的蛋白合成功能。PA与ALB相比, PA在肝病患者中变化较ALB早, ALB只有有肝脏损伤到较为严重的程度才会出现明显的改变, PA能及时、有效反映肝功能情况, 可作为肝脏损伤、合成功能下降的敏感指标[6]。
ADA是嘌呤核苷酸代谢的关键酶, 能催化腺嘌呤核苷酸生成次黄嘌呤, 最后生成尿酸排出体外, 其广泛存于全身各组织中, 血清中的ADA主要来源于肝脏。当肝细胞受损时, 肝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 使肝细胞内的酶透过细胞膜进入血中, 致使血中ADA升高, 而本研究显示ADA水平与ALT水平正相关, 但ALT随病情好转下降先于ADA, 不利于恢复期病情的监测, 若ADA在恢复期仍有异常, 则提示可能慢性变, 因此, ADA对慢性肝炎的诊断有着很高的价值[7]。
5'-NT (5'-核苷酸酶) 是一种特殊的磷酸水解酶, 主要分布于心、肝、脑、肾和肺等组织中, 定位在细胞膜上, 在肝内主要存在于胆小管和窦状间隙内, 血清中血清5'-NT的升高主要用于肝胆疾病的诊断及肝胆疾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本研究中5'-NT虽有升高, 但不明显。
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病毒造成的传染性疾病, 易迁延发展成慢性, 甚至肝硬化, 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性极大的疾病, 应以积极预防为主。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与发病率均很高, 其平均发病率高达1/1000, 位居世界各国感染率榜首[3]。与病毒性肝炎相关的生化检测简便、快捷, 可为临床医生诊治病毒性肝炎提供可靠的依据, 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德凯, 李新民, 马雄, 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30例诊断和治疗分析[J].胃肠病学, 2004, 9 (6) :340-343.
[2]申甜, 喻明, 徐碧林等.新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肝酶水平与糖脂代谢的关系[J].山东医药, 2014, (16) :47-48.
[3]马玉娜.常规生化指标在诊断慢性肝功能损害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5 (13) :274-275.
[4]丁红兵, 陈育霞, 杨环文等.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生化和肝组织病理学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4, (1) :84-85.
[5]彭志平, 王序.血清前白蛋白和胆碱酯酶在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评估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7) :1278-1279.
[6]李进春, 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检测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06 (b) -0001-02.
指标病毒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病患者中选择120例为研究对象, 男女比例65:55, 年龄20~72岁, 平均 (43±6.5) 岁, 62例慢性肝炎, 32例肝硬化, 26例急性肝炎, 以患有病毒性肝病为依据, 将其作为观察组。所选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1经临床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肝病, 并经病理检查证实;2患者及其家属对该次研究知情, 并自愿参与;3患者没有合并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内科疾病;4患者认知功能正常[3]。选取同期到该院体检显示健康且自愿参与研究的120名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男女比例61:59, 年龄20~72岁, 平均 (44±5.6) 岁。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相互比较。
1.2 检测方法
清晨受检人员处于空腹状态时, 从其静脉处采集5 m L血液标本, 对血清进行常规性分离, 3~5 min 3 000 r/min离心处理, 将血清分离出来, 保存在-80℃冰箱中, 并及时检测[4]。检测所用仪器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对两组常规生化检验指标进行检测, 即GLO (球蛋白) 、ALB (白蛋白) 、A/G (白球化) 、TP (总蛋白) ;并检测新生化检验指标, 即ALT (谷丙转氨酶) 、AST (谷草转氨酶) 、r-GT (r-谷氨酸转移酶) 、TBIL (总胆红素) 、DBIL (直接胆红素) 、TBA (总胆汁酸) 。分析和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
1.3 统计方法
该次数据处理软件版本为SPSS 20.0统计学软件, 以 (±s) 代表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在客观比对两组精神分裂症病例依从性的基础上, 若结果表现出显著性特征, 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常规生化指标检验结果
观察组ALB、TP明显比对照组低, 观察组A/G、GLO明显比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比较两组新生化指标检验结果
观察组各项新生活指标均明显比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病毒性肝病是一种由肝炎病毒导致肝脏病变的传染性疾病, 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能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对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 早期确诊与治疗非常重要, 直接关系患者预后。近年来生化指标检验逐渐被应用到病毒性肝病的诊断中。病毒性肝病患者血清会发生以下变化:1肝细胞被损坏后, 干细胞中的物质会渗透到血清中, 使血清中这些物质的含量升高, 如ALT、AST等[5,6]。2肝组织被损坏后, 肝脏合成能力会受到严重影响, 使肝脏中相关合成物质的浓度下降, 比如ALB、GLO等[7,8]。3前白蛋白主要在肝脏中合成, 大量临床研究及实践已证实了前白蛋白浓度与肝脏损伤之间的关联性, 对病毒肝炎患者进行前白蛋白检测, 能判断肝脏损伤的程度[9]。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ALB、TP分别为 (0.31±0.01) g/L与 (0.45±0.06) g/L明显低于对照组 (0.45±0.02) g/L与 (0.63±0.05) g/L, A/G、GLO明显高于对照组, ATL、AST、r-GT、TBIL、DBIL、TBA等新的生化指标均明显比对照组高 (P<0.05) , 结果与殷荣华等人[10]选择80例患者的研究结果大体相似。可以看出, 病毒性肝病患者常规生化指标、新生化指标均与健康人群相比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 临床上应积极对疑似病毒性肝病患者实施生化指标检验, 明确患者病情, 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可靠依据, 且改善患者预后, 为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在病毒性肝病患者诊断中实施生化检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该院曾收治的120例病毒性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以患有病毒性肝病为依据, 将其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到该院体检显示健康且自愿参与研究的120名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生化检验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ALB、TP分别为 (0.31±0.01) g/L与 (0.45±0.06) g/L明显低于对照组 (0.45±0.02) g/L与 (0.63±0.05) g/L;A/G、GLO明显高于对照组;ATL、AST、r-GT、TBIL、DBIL、TBA等新的生化指标均明显比对照组高 (P<0.05) 。结论 在病毒性肝病患者诊断中实施生化检验,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且改善患者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生化检验,指标,病毒性肝病,诊断
参考文献
[1]常娟.病毒性肝病相关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回顾性探析[J].大家健康, 2015, 9 (1中旬版) :35-36.
[2]唐小茹, 冷振华.生化检验指标在病毒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44) :96-97.
[3]胡永光, 韩正周.血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与总胆汁酸检测在肝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1) :10-12.
[4]何建清.病毒性肝病生化检验指标变化特点及其诊断价值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8) :7-8.
[5]安良敏, 刘崧, 余素琼.生化检验指标在病毒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13) :95-96.
[6]刘晓静.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相关生化检验指标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14, 26 (20) :27-28.
[7]刘建国.病毒性肝病患者生化检验指标特点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 2014, 11 (33) :121-122.
[8]马晓莉.生化检验指标在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 2015, 28 (1) :58-60.
[9]朱秋华.病毒性肝病患者生化检验指标特点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87) :86-87.
指标病毒 第5篇
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 其中HBSAg的携带者接近10%。由于妊娠期妇女免疫功能低下, 其发生乙肝的机率是非妊娠妇女的6倍, 据报道, 妊娠期妇女乙肝的感染率约占孕产妇的0.8%~17.8%[1]。妊娠合并乙肝患者 (特别是大、小三阳患者) 易出现妊高征、糖尿病、出血、流产、早产、死胎、胎膜早破等[2], 出血的发生与肝脏合成凝血物质减少有关。孕期雌激素合成增多, 而肝脏损伤使激素代谢减少, 体内雌激素蓄积, 子宫对内源性催产素敏感性增加, 早产的机率亦随之而增加。若发展至重型肝炎可引起孕妇发生感染、肝性脑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3], 严重威胁着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文通过对97例妊娠合并乙肝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 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以到达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我站接受检查的妊娠合并病毒性乙型肝炎的97例患者。年龄20~41 (26.32±5.13) 岁;所有患者孕前检查肝功能均正常。根据孕周将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早中期妊娠 (1~27w) 45例, 晚期妊娠 (28w以后) 52例。
1.2 诊断标准[4]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病毒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4ml, 2h内分离血清。肝功能检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检测指标包括AST、ALT、Alb及TBIL等。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及重型肝炎的发病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晚期妊娠组患者AST、ALT及TBIL明显高于早中期妊娠组, 而Alb明显低于早中期妊娠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重型肝炎发病率比较
早中期妊娠组患者, 轻重型肝炎43例, 重型肝炎2例, 重型肝炎发病率为4.44%;晚期妊娠组患者, 轻中型肝炎43例, 重型肝炎9例, 重型肝炎发病率为17.31%。两组患者重型肝炎发病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妊娠合并病毒性乙型肝炎是常见的高危妊娠指征之一[5]。妊娠期妇女随着新陈代谢的增加, 肝脏负担随之增加, 尤其在妊娠晚期, 孕妇体内雌激素、醛固酮等激素水平不断升高, 而且胎儿体内的代谢产物需经母体排除体外, 孕妇肝脏负担加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使肝细胞损伤更加严重, 雌激素等在肝内灭活减少, 雌激素受体表达明显增加, 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而进一步加重肝细胞的损害[6,7], 严重时可引起重型肝炎。妊娠期重型肝炎具有起病急、预后差、病死率高等特点, 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及时准确的对重型肝炎作出诊断对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可直接影响母婴的预后。
血清转氨酶是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检测指标, 主要有AST和ALT;TBIL是反映肝脏排泄功能的指标, 是重型肝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Alb是反映肝细胞合成能力的指标。本研究中, 晚期妊娠组患者AST、ALT及TBIL明显高于早中期妊娠组, 而Alb明显低于早中期妊娠组 (P<0.05) , 重型肝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早中期妊娠组 (P<0.05) 。说明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 患者肝细胞损伤更加明显, 肝脏排泄胆红素和合成蛋白的能力明显减弱, 患者更易并发重型肝炎。妊娠期合并重型肝炎, 患者病情多发展迅速, 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肝细胞的大面积坏死甚至引起肝性脑病, 故对发生在妊娠晚期肝细胞功能变化的患者更需要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 妊娠合并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能有效地反映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在整个孕期中应密切观察肝功能变化情况, 尤其是肝细胞受损明显、重型肝炎发病率高的妊娠晚期患者。
摘要: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我站接受检查的妊娠合并病毒性乙型肝炎的97例患者, 根据孕周分为早中期妊娠组45例和晚期妊娠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及重型肝炎的发病率。结果晚期妊娠组患者谷草转氨酶 (AST) 、谷丙转氨酶 (ALT) 及总胆红素 (TBIL) 的含量明显高于早中期妊娠组, 而血清清蛋白 (Alb) 的含量明显低于早中期妊娠组。晚期妊娠组患者重型肝炎的发病率为17.31%, 明显高于早中期妊娠组患者的4.44% (P<0.05) 。妊娠合并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能有效的反映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在整个孕期中应密切观察肝功能变化情况。
关键词:妊娠,病毒性乙型肝炎,肝功能指标
参考文献
[1]祝凤贤.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 (18) :2248, 2264.
[2]刘文琼.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06, 35 (11) :1005-1009.
[3]Sinha S.Kumar M.Pregnancy and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Hepatol Res, 2010, 40 (1) :31-38.
[4]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6) :324.
[5]祁庆.乙肝孕妇肝功能指标变化与早产相关性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2015, 28 (25) :260-261.
[6]杨慧霞.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对孕产妇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4, 20 (2) :79-80.
指标病毒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4~6周龄中华田园犬40只,购自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实验动物科,注射左旋咪唑驱虫,隔离观察10 d,取健康者备用。
1.2 药品与主要试剂
复方参芩注射液(批号为20110902),成分为丹参、黄芪、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由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中药研究与开发室研发,重庆天龙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试制;黄芪多糖注射液(批号为20110812),重庆天龙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犬细小病毒液,西南大学荣昌校区P2生物安全实验室保存;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3 模型的建立
取犬细小病毒液,给健康无病犬灌服5 mL/只和皮下注射3 mL/只。参考犬细小病毒病国家检测标准[4]进行临床诊断,并用细小病毒测试纸检测病犬,选择阳性犬作为试验动物模型。
1.4 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将40只犬随机分为4组,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攻毒前第7天注射生理盐水,每天2次;第2组为模型组,只攻毒不给药;第3组为阳性药物对照组,攻毒前第7天注射黄芪多糖,每天2次,每次按体重肌肉注射1.5 mL/kg;第4组为复方参芩组,攻毒前第7天肌肉注射复方参芩,每天2次,每次按体重肌肉注射1.5 mL/kg。试验期为20 d。
1.5 指标的测定
犬颈静脉采血15 mL:取1 mL至含抗凝剂的EP管内,轻轻颠倒混匀,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血象检测并统计结果,同时测定血凝时间。取10 mL血于离心管中,常温静置1~2 h;再置4 ℃冰箱内放置3~4 h;待血液凝固收缩后用毛细滴管吸取血清,以3 000 r/min离心15 min,制成血清。参照相应试剂盒说明进行LDH和CK活力测定,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测定血清钙含量,还原钼蓝法测定血清磷含量。
1.6 统计学分析
试验结果用SPSS19.0软件中GLM模块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犬细小病毒病的模型建立与复方参芩预防效果
通过灌服和皮下注射犬细小病毒后,病犬精神沉郁,食欲降低,轻度腹泻,个别病犬呕吐,眼窝凹陷,皮肤弹性降低,肌肉振颤,四肢末端和耳鼻发凉,可视黏膜苍白,听诊有心内杂音,心率快而弱,呼吸困难,用犬细小病毒检测试纸检测均为阳性,攻毒后第3天死亡率为40%,第5天死亡率为100%。剖检心脏肿大呈灰黄色,心肌有出血性斑纹,与心肌炎型犬细小病毒病临床症状吻合。
2.2 复方参芩对细小病毒病犬血象的影响
攻毒后第5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凝时间缩短,白细胞数量增加,红细胞数量和血小板数量减少,差异极显著(P<0.01);与模型组相比,复方参芩组白细胞数量减少、红细胞数量和血小板数量增加,凝血时间延长,差异极显著(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复方参芩组红细胞数量和血凝时间差异不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1。
注:同列数据肩标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2.3 复方参芩对细小病毒病犬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经检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钙含量增加、磷含量降低,LDH、CK活力增强,差异极显著(P<0.01);与模型组相比,复方参芩组血清钙含量降低、磷含量增加,LDH、CK活力降低,差异极显著(P<0.01);与阳性药物对照组相比,复方参芩组血清钙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LDH、CK活力降低,差异极显著(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复方参芩组血清钙和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见表2。
注:同列数据肩标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论
心肌炎型细小病毒病多见于2月龄左右的幼犬,病犬能在短时间内死亡。在试验中,采用灌服和皮下注射犬细小病毒后,用犬细小病毒检测试纸检测均为阳性,攻毒后第3天死亡率为40%,第5天死亡率为100%,与心肌炎型细小病毒病临床症状相吻合[4]。
病毒侵入组织细胞,致使大量细胞死亡或产生毒素,诱发白细胞向异物移动、聚集,形成炎症[5],炎症导致血清中钙、磷失调,缩短血凝时间[6];而红细胞减少,使心肌线粒体缺氧,Na+-K+-ATP酶活性下降,肌肉供能不足,膜内Na+不能外排,线粒体钠潴留使细胞破裂,CK从细胞中逸入血液,使血清CK含量升高[7]。受损细胞不断累积,加重心肌受损,LDH含量升高[8]。因此,犬细小病毒可导致白细胞数量增多,红细胞数量和血小板数量减少,血清钙、磷失调,CK和LDH活力增强,从而损伤心脏。
本试验使用复方参芩对心肌炎型细小病毒病进行预防,病犬血细胞得到调整,钙、磷调节达到平衡,CK和LDH活力降低。方中丹参可活血化瘀,清心经与血分之热,主治心血管病[9,10];黄芪可加强Na+-Ca2+交换,使线粒体钙超载,产生大量氧自由基(OFR),OFR与心肌细胞内LDH有较高亲和性,破坏LDH的结构,降低LDH活力[11];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能抗病毒、预防感染、营养心肌、解毒利咽[12],增加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减少CK的产生,促进炎症的吸收,使受损心肌恢复,防止向病毒性扩张型心肌病发展。
参考文献
[1]殷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2]淡建.心肌炎型犬细小病毒病超声心动图研究[D].咸阳:华中农业大学,2007.
[3]杜林林,刘娟,刘聪,等.复方参芩对人工感染心肌炎型细小病毒病犬的疗效试验[J].中国畜牧兽医,2012,39(2):178-182.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7533—2011,犬细小病毒病诊断技术国家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5]孔庆波.转移因子增强犬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6]DONG X L,ZHAO M,WONG K K,et al.Improvement of calciumbalance by fructus ligustri lucidi extract in mature female rats wasassociated with the induction of serum parathyroid hormone levels[J].British J Nutrition,2012,108(1):92-101.
[7]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OBRIEN J,KLA K M,HOPKINS I B,et al.Kinetic parameters andlactate dehydrogenase isozyme activities support possible lactate uti-lization by neurons[J].Neurochem Res,2007,32(4):597-607.
[9]杨志霞,林谦,马利.丹参对心血管疾病药理作用的文献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2):93-96.
[10]汪朝晖,廖玉华.心肌炎和心肌病的自身免疫模型及其发病机制[J].医师进修杂志,2000,23(5):17-19.
[11]邓巍,黄星原,麦根荣.黄芪对柯萨奇病毒B3感染小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及离子泵活性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2004,25(3):257-259.
指标病毒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5 月~2015 年2 月我院收治的69 例小儿病毒性脑炎者。 均符合 《儿科学 》[3]中有关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 排除: (1) 先天发育不全、语言障碍; (2) 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异常; (3)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炎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4) 依从性差以及难以配合完成本次研究。 其中男42 例, 女23 例;年龄3~10 (6.95±1.00) 岁;发热32 例、出现头痛呕吐12 例, 惊厥28 例, 同时存在脑膜刺激征以及锥体束征阳性。 在家属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后, 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各23 例。 三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情等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儿均给予同样的基础药物治疗, 包括退热、解痉、控制颅内压、促醒、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防止酸碱平衡紊乱等对症处理及一般支持治疗。 对照Ⅰ组在上述基础治疗上, 加用更昔洛韦5mg/kg·d+5%~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 静脉滴注, 2 次/d;连续应用14d.对照Ⅱ组在基础治疗上, 联合更昔洛韦5mg/ (kg·d) +5%~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 静脉滴注, 2 次/d, 连续14d;以及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d, 1 次/d, 滴注时间在1~1.5h, 连续3d。观察组则在基础治疗上, 采用三种药物联用, 即更昔洛韦5mg/kg·d+5%~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 静脉滴注, 2 次/d, 连续14d;以及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d, 1 次/d, 滴注时间在1~1.5h, 连续3d;以及神经节苷脂20mg/d, 1 次/d, 连续14d。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 《儿科学 》[3]评价, 即 (1) 临床痊愈:经过治疗后, 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完全消失; (2) 有效:经过治疗后, 其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体征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好转, 意识清醒, 但有后遗症遗留; (3) 无效:患儿病情无改观, 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能得以有效控制, 甚至继续恶化且伴有严重后遗症。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 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药物治疗效果比较给予三组患儿相应药物治疗后, 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 对照Ⅰ组高于对照Ⅱ组 (P<0.05) 。 见表1。
2.2 三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改善时间比较见表2。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作为一组因单纯疱疹病毒或粘液病毒、肠道病毒等病毒感染所致的脑膜急性炎症性疾病, 对于该病的处理, 一般推荐及时予以抗病毒治疗干预, 其效果已得以印证[4]。但近年来, 随着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深入研究, 发现前期病毒已经对神经系统造成一定影响, 所以, 单纯的抗病毒治疗往往难以达到较为理想效果, 因此积极探寻新的药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由此, 本文根据小儿病毒性脑炎发病原因及其发病机理, 联合不同药物对小儿病毒性脑炎予以干预, 以期从不同途径以及不同药物作用机理, 控制病情进展、尽最大程度的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 经过临床观察后, 结果显示在基础治疗上, 联合更昔洛韦、丙种球蛋白以及神经节苷脂, 治疗效果显著, 总有效率达100.00%, 且上述三种药物的联合应用能明显缩短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或消失时间, 所以有助于促进患儿的早期康复。 因此参考本次观察数据, 以及结合以往临床用药经验, 本文认为更昔洛韦、丙种球蛋白联合神经节苷脂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中应用效果满意, 且对改善体温、脑脊液等指标具有积极作用。 究其原因是因为, 更昔洛韦能竞争性抑制GTP与病毒DNA的结合, 有利于终止病毒DNA链的复制延长, 从而具有抗病毒效果;且该药选择性强, 易透过血脑屏障而渗入脑脊液中, 其药物浓度可达到血药浓度的67%[5], 所以作用强、起效迅速、药物不良反应较少。 同时本次联合丙种球蛋白, 是由于随着对病毒性脑炎的深入研究[6], 逐步发现患儿的免疫机制也参与了该病的进展过程中, 使得机体产生了特异性的免疫反应 (包括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 , 所以在治疗中加用丙种球蛋白, 不仅可以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力, 从而增加吞噬、清除病毒的能力, 进而使得抗病毒效果得以倍增;同时丙种球蛋白还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能调节抗体以及中和抗体, 因此, 有助于疾病的快速康复。 另外研究显示神经节苷脂作为广泛分布于大脑的一种物质, 能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发育、促进神经重构、有效保护细胞膜且在细胞膜信号传递等方面意义重大, 所以本次联合神经节苷脂, 能有效预防脑损伤,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从而改善患儿预后, 降低致残率。 由此, 三种药物从不同方面以及作用途径, 有效控制了病毒性脑炎病情的进一步进展、阻断了神经细胞的进一步损伤, 使得临床疗效得以倍增, 加快了患儿的康复。
总而言之, 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以及神经节苷脂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中效果显著, 且缩短了治疗时间, 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艺婧, 徐平.病毒性脑炎诊断技术的进展[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3, 20 (2) :141-142.
[2]张艳萍.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11) :102-104.
[3]沈晓明.儿科学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 2002, 82 (24) :1710-1711.
[4]朱玉花.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61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 2010, 29 (32) :124.
[5]罗利华.更昔洛韦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1) :39-40.
指标病毒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