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眼球内出血论文
自发眼球内出血论文(精选3篇)
自发眼球内出血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112例,年龄45~78岁,平均(63.4±10.9)岁,男63例,女49例,根据临床、CT等检测进行分级[3],0~5分Ⅰ级25例,6~10分Ⅱ级34例,11~15分Ⅲ级37例,16~20分Ⅳ级16例,病程中出现意识障碍61例,呕吐54例,高热11例,瞳孔变化59例,颈项强直64例,四肢强直36例,单侧或双侧病理征阳性7例。
1.2 方法
治疗方法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内科治疗包括常规的止血药物、脱水降颅压药、脑血管解痉药物等;外科治疗手术方式分为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脑室腔外引流术(简称血肿清除术),根据手术时机分为超早期、早期和延期手术。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病死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治疗方式与患者预后分析
自发性脑室内出血Ⅰ级患者内科治疗方式最佳,恢复良好7例,轻残2例,重残3例,死亡率为0,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死亡率为25.0%,血肿清除术死亡率为20%。Ⅱ级患者以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效果最佳,恢复良好2例,轻残2例,重残3例,死亡率仅为22.2%。Ⅲ级患者以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最佳,恢复良好1例,轻残2例,重残3例,死亡率为62.5%。Ⅳ级患者死亡率均为100%。详见表1。
2.2 不同手术治疗时机与患者预后分析
自发性脑室内出血Ⅰ级患者超早期、早期和延期手术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Ⅲ级患者以超早期治疗效果最佳,死亡率分别为9.1%和53.3%。Ⅳ级患者死亡率均为100%。详见表2。
3 讨论
脑室内出血根据出血来源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室内出血,出血部位在脑室脉络丛或室管膜下区1.5cm内出血为原发性,1.5cm外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为继发性[4]。如何选择治疗方法和手术方式,争取得到好的临床效果,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显示,自发性脑室内出血Ⅰ级患者内科治疗方式最佳,死亡率为0,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死亡率为25.0%,血肿清除术死亡率为20.0%。由于Ⅰ级患者脑室内的出血量较小,颅内压力增高不明显,一般不伴有脑室扩张或梗阻,内科治疗与外科治疗效果均较好,我们建议对Ⅰ级患者主要采取内科治疗,密切监测,谨慎进行腰椎穿刺,不建议做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这样既能避免产生对脑的损伤以及由此引起的颅内感染,又可减少迟发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达到治愈本病的目的[5]。
本研究显示,Ⅱ级患者以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效果最佳,恢复良好2例,轻残2例,重残3例,死亡率仅为22.2%;手术时机选择以超早期为宜,死亡率为9.1%。有研究报道[6],对脑室内积血的尽早清除是影响治疗和预后的关键。我们采用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可以解除急进型梗阻性脑积水,还可以抽吸出部分血凝块,加尿激酶灌注,能够有效引出积血,使周围水肿液顺压力梯度渗入脑室而排出,尽可能快地降低脑室内压及脑内压[7]。
Ⅲ级患者以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最佳,恢复良好1例,轻残2例,重残3例,死亡率为62.5%;超早期手术者恢复良好1例,轻残3例,重残3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53.3%,明显小于早期治疗和延期治疗。临床分级在Ⅲ级者,脑室出血多为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破入脑室引起全脑室铸型,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达到87.5%,与相关报道一致[8]。分析其原因为脑室内的积血阻塞了脑室系统,使脑室发生急剧膨胀,脑内压急剧升高,从而破坏脑深部结构,刺激和压迫丘脑下部和脑干,引起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在脑室出血的自然病程中,由于脑室内的血块完全溶解,导致CT不能早期发生,一般需3周左右时间,在此期间脑室处于持续的扩张状态,引发脑室周围组织顺应性下降,发生不可逆脑室扩张,同时脑脊液中的红细胞释放毒性介质,引起血管痉挛[9]。
Ⅳ级患者大多脑内出血,脑室内积血较多,颅内高压失代偿,生命体征紊乱,生命垂危,增加了治疗难度[10]。本研究对Ⅳ级患者进行治疗,不论是内科治疗,还是采用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和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均不佳,对其进行超早期、早期和延期手术,效果亦无显著性差异,本院部分患者在家属了解病情后选择放弃治疗。
综上所述,自发性脑室内出血I级患者宜采用内科治疗,Ⅱ级患者宜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Ⅲ级患者以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最佳,Ⅳ患者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还需临床进行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周晶,楼丽颖,吕庆伟,等.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病因分析及治疗[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4):471-472.
[2]张玉国.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治疗策略探讨[J].安徽医学,2011,32(6):752-753.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91-693.
[4]王守利,崔凤启,刘国栋,等.脑室内出血96例治疗体会[J].海南医学,2012,5(10):49-50.
[5]杨建民,周德文.尿激酶脑脊液置换治疗自发性脑室内出血20例临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2,19(1):9.
[6]王俊,于加省,刘立军,等.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病因分析及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2):94-96.
[7]潘敏敏.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室内出血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87.
[8]李耀友.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脑室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0):307-308.
[9]李保良,高宁,韩英会,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室出血57例综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9):84-85.
眼球出血注意事项有哪些 第2篇
1、眼底出血患者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用眼睛。切忌“目不转睛”,自行注意频密并完整的眨眼动作,经常眨眼可减少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避免泪液蒸发。
2、不吹太久的空调,眼底出血患者要避免座位上有气流吹过,并在座位附近放置茶水,以增加周边的湿度。
3、多吃各种水果,特别是柑桔类水果,还应多吃绿色蔬菜、粮食、鱼和鸡蛋。多喝水对眼底出血患者减轻眼睛干燥也有帮助。
4、眼底出血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充足,不熬夜。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电脑,注意中间休息,通常连续操作1小时,休息5-10分钟。休息时可以看远处或做眼保健操。
6、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保持一个最适当的姿势,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小到最低。
8、如果出现眼睛发红,有灼伤或有异物感,眼皮沉重,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眼球胀痛或头痛,休息后仍无明显好转,那眼底出血患者就需要上医院了。
9、眼底出血患者平时注意不要强光直射眼睛。另外防止眼外伤。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造成眼底出血。
新生儿自发性颅内出血的诊治要点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32例临床资料齐全的新生儿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取同时期本院产科32例临床资料齐全的足月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2例患儿中男19例, 女13例;日龄8~18 d, 平均 (13.4±3.1) d;体重范围1.95~2.74 kg, 平均 (2.31±0.30) kg。对照组32例正常新生儿中男16例, 女16例;日龄9~17 d, 平均 (13.8±2.9) d, 体重范围1.91~3.10 kg, 平均 (2.45±0.20) kg。 (1) 纳入标准: (1) 患儿各种反射消失, 有呼之不应现象发生; (2) 血常规见血小板与血红蛋白降低; (3) 影像学检查显示头部有出血病灶。 (2) 排除标准: (1) 有严重外伤需急诊手术者; (2) 有癫痫病史, 无法主动配合治疗者; (3) 合并有二尖瓣狭窄等先天性心脏病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两组新生儿在性别、日龄与出生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特征与表现
32例患儿均否认脑外伤史, 以抽搐为首发症状者19例, 意识障碍者6例, 皮下出血或消化道出血者12例, 前囟张力高者22例, 不全偏瘫者3例, 瞳孔不等大者1例, 呕吐者16例, 面色苍白者18例, 拒奶者15例。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儿均行头颅CT检查, 其中出血部位位于大脑半球者19例, 包括:额叶11例, 颞叶4例, 枕叶2例, 顶叶1例, 额颞顶叶1例。19例患儿中有3例患儿出现出血破入脑室情况, 另有硬脑膜下出血2例, 丘脑出血3例, 基底节区出血4例, 小脑出血4例, 脑干出血1例, 原发性脑室出血1例, 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幕上血肿量为3~50 m L, 幕下血肿量为2~8 m L。14例行MR检查, 示脑动静脉畸形2例, 海绵状血管瘤1例。18例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 提示脑动静脉畸形11例, 后交通动脉瘤1例, 烟雾病2例, 阴性结果4例。其中脑动静脉畸形中3例为大脑前动脉供血, 4例为大脑中动脉供血, 1例为大脑后动脉供血, 1例为大脑前中动脉混合供血, 1例为大脑中后动脉混合供血, 1例为脉络膜前动脉供血;9例引流静脉回流至浅静脉系, 1例至深静脉系, 另有1例深浅静脉均有回流。
1.4 实验室检查
观察组32例新生儿中, 发生PT延长3 s以上者11例, APTT>50 s者13例, 肝功能异常者4例, Hb<90 g/L者4例, 所有患儿血小板计数均正常。
1.5 方法
观察组32例新生儿中有7例接受药物治疗, 25例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患儿中, 11例行急诊手术血肿钻孔引流术或血肿清除术, 2例在行血肿清除术时切除病灶, 病理结果均为脑动静脉畸形, 4例在血肿清除后行DSA检查时发现脑动静脉畸形, 3例接受栓塞治疗, 2例接受伽马刀放射治疗;14例行非急诊手术治疗, 2例在明确诊断后行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 4例行单纯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1例行栓塞+伽马刀放射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3例DSA阴性结果新生儿行探查+血肿清除术, 均找到脑动静脉畸形病灶, 1例行手术切除海绵状血管瘤, 1例行栓塞治疗脑膜动静脉瘘, 2例于颅内出血后发生脑积水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
1.6 评价标准
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分别于6个月和12个月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贝莉量表中国标准化版进行智力发育水平评估[1,2], 另于12个月时根据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0-6岁婴幼儿心理发育检查表》[3], 从大动作、精细运动、语言、社会行为、适应能力共5个功能方面对本研究所有新生儿进行发育商测定, 以上工作均由拥有至少2年智力测试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
1.7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情况
3例 (9.4%) 患儿诊断为先天性维生素K缺乏症, 23例 (71.9%) 诊断为脑动静脉畸形, 1例 (3.1%) 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 2例 (6.3%) 诊断为后交通动脉瘤, 2例 (6.3%) 诊断为烟雾病, 另有1例 (3.1%) 原因不明。
2.2 治疗结果
观察组32例患儿中24例 (75.0%) 痊愈, 4例 (12.5%) 轻残, 2例 (6.3%) 中残, 2例 (6.3%) 死亡。至随访12个月时, 所有患儿均无复发。轻残与中残患儿术后接受高压氧及药物治疗, 在随访期间神经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
2.3 两组新生儿智能发育指数 (MDI) 比较
分别于出生第6、12个月对本研究所有新生儿进行MDI指数统计,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两次M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4 两组患者发育商比较
至随访第12个月, 观察组新生儿的大动作、精细运动、语言、社会行为和适应能力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分
3 讨论
由于病因复杂, 起病急骤且病情变化快, 新生儿自发性颅内出血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儿科与神经外科共同面对的棘手问题。其中, 凝血功能障碍与脑血管畸形是本病的常见原因, Koukiasa等[4]与Cramer等[5]研究都显示, 继发于缺氧性脑病和凝血功能障碍的脑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虽然本研究中所有病例都未发生血小板减少, 但大部分发生自发性颅内出血的新生儿均伴有凝血功能障碍, 这可能与先天性维生素K缺乏、血友病、凝血因子缺乏甚至急性白血病有关。有学者研究发现, 除上述因素外, 先天性病毒性肝炎与先天性胆管闭锁导致的肝功能异常也是自发性颅内出血的病因, 而本研究中有2例肝功能异常新生儿, 与之结果相符。而在本研究中, 有23例 (71.9%) 患儿为脑动静脉畸形, 是脑血管畸形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 此外脑血管畸形还包括:海绵状血管瘤、Galen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静脉畸形以及毛细血管扩张等。
本病常表现为急性起病, 且临床表现各异。新生儿自发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共同临床表现主要有哭闹、发热、呕吐、抽搐、拒乳、面色苍白甚至昏迷。虽然实验室检查常可发现患儿凝血功能异常, 但并无特异性。同时, 头颅CT检查也仅可显示颅内出血的出血部位与出血量等常规信息, 无法明确诊断出血原因, 因此有学者认为, 在排除凝血功能障碍与肿瘤导致的颅内出血前提下, 只要条件许可, 均应行DSA检查辅助诊断[6]。国内外也有许多学者认为DSA是新生儿脑动静脉畸形诊断为最可靠的方法[7,8]。本研究中行DSA检查的新生儿, 有11例提示脑动静脉畸形, 另有4例为阴性结果。4例阴性结果包括2例在急诊手术清除血肿时发现脑动静脉畸形病灶并切除的患儿与2例DSA检查阴性但在开颅手术中探寻到脑动静脉畸形病灶的患儿。这可能与脑动静脉畸形病灶过小、被血肿堵塞、完全性血栓形成或血管阻力过高有关, 导致常规DSA无法及时发现早期静脉充盈或分流[9]。
在治疗方面, 若新生儿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出血量较大, 产生具有明显占位效应的血肿, 导致新生儿发生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应行急诊手术, 首先确保生命安全。而对于出血量不多, 神智尚清的患儿, 即使在急性期, 也可先行保守治疗[10]。当自发性颅内出血新生儿需要手术治疗, 同时伴有凝血功能障碍, 可在术前将维生素K和凝血因子通过静脉给药以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此外, 在手术过程中, 当发现畸形血管团位于脑深部或者功能区, 切忌盲目切除, 因先保证清除局部血肿, 因盲目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病灶的致残率与死亡率较高[11,12]。
吴雅娟等[12,13,14]研究认为, 新生儿自发性颅内出血可导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能够对新生儿大脑功能的正常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造成认知功能下降、智力发育迟缓、运动缺陷甚至智力低下与脑瘫。同时还有学者发现, 新生儿时期发生过颅内出血的儿童发育至幼年与成年早期, 其IQ较正常儿童低, 且异常IQ与边缘IQ的发生率显著升高[15,16,17]。而迟缓的智力发育会导致其成年后社会适应能力的缺乏, 对自身产生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负担。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 颅内出血新生儿的智力迟缓发生率高达31%[18,19,20]。因此, 新生儿时期颅内出血产生的发育迟缓对成年后智力发育能够造成致命性打击, 只有及时发现, 尽早诊断, 正确治疗, 加上新生儿时期大脑强大的可塑性, 才能改善预后, 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导致其心理与智能发育不良, 而凝血功能、DSA、CT、MRI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医生应根据情况选取合适治疗方法, 尽早诊治。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自发性颅内出血的诊断方法、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 并观察其心理与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32例自发性颅内出血患儿及32例正常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比较其与正常新生儿的智能发育指数 (MDI) 与心理发育状况。结果:3例患儿诊断为先天性维生素K缺乏症, 23例诊断为脑动静脉畸形, 1例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 2例诊断为后交通动脉瘤, 2例诊断为烟雾病, 另有1例原因不明。经过治疗, 24例痊愈, 4例轻残, 2例中残, 2例死亡。随访至12个月, 自发性颅内出血新生儿MDI指数与发育商均低于正常新生儿,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导致其心理与智能发育不良, 而凝血功能、DSA、CT、MRI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医生应根据情况选取合适治疗方法, 尽早诊治。
自发眼球内出血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