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转运院内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转运院内范文(精选10篇)

转运院内 第1篇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764例, 男510例, 女254例;脑出血患者146例, 脑梗死42例, 心衰22例, 心梗48例, 呼吸衰竭85例, 消化道大出血30例, 重症脑外伤127例, 多发伤59例, 主动脉夹层12例, 药物中毒47例, 心肺复苏术后12例, 其他134例。院内转运需机械通气支持者168例, 面罩给氧者146例, 有2条通路以上静脉输液者116例, 有胸腔闭式引流管道者23例。

1.2 方法

患者在院内转运中均实施转运流程, 即医护评估→填写护理记录单和转科交接单→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受准备并介绍病情→电梯准备→患者准备→备齐途中急救药品和急救器材→确认药品、物品准备齐全→医护再次评估病情→医护安全护送→做好交接班。

2 结果

本组转运途中共发生安全隐患29例次, 其中转运途中护理意外11例 (输液管道脱落或堵塞7例, 各种管道脱落4例) ;转运途中呼吸心跳骤停1例, 徒手心肺复苏至急诊室复苏成功;护理人员不知病情, 转运处理不当8例;相关科室转运前未接到通知9例, 其余735例均安全护送至检查科室、手术室或重症监护室。

3 安全转运过程

3.1 转运前准备

细致周密的准备是保证转运成功的关键[2]。

3.1.1 患者的准备:

了解转运的目的, 包括因病情平稳收住入院、诊断性检查、进行急诊室内无法完成的治疗和急诊手术。将患者的情况综合起来, 进行转运中的意外评估, 只有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才能转运患者。转运前, 应把转运中存在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家属, 征得家属同意后才能转运。

3.1.2 根据患者病情, 做好相应准备:

(1) 对意识清醒者做好解释工作, 给予心理安慰。评估患者焦虑及疼痛程度, 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2) 选择合适的供氧方式和途径。 (3) 对于昏迷患者应确保气道通畅, 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 应妥善固定导管。 (4) 检查各种导管, 并妥善固定, 标记在位, 确保通畅, 防止逆行感染及管道滑脱。 (5) 物品准备。准备患者转运途中的抢救器械及药品、便携式心电监护仪等。我科备用了便携式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多功能除颤仪、微量注射泵、多功能转运床等。 (6) 记录转运前生命体征, 以便与转运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对照。

3.1.3 转运人员的准备:

护送人员的资格和能力关系到患者的安全[3]。负责转运的医护人员应熟悉病情, 熟悉转运途中所进行的治疗护理措施, 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和急救仪器的使用。应有年资高、应变能力强、技能熟练的护士负责转运, 可根据病情的需要, 增加医护人员。

3.1.4 接受科室的准备:

按照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制度, 畅通绿色通道, 全院科室重视危重患者院内转运, 明确责任到人。与检查科室、病房、手术室及电梯间做好联系, 简单介绍病情, 争取密切配合, 缩短转运时间, 降低转运风险。跟科室交代该患者需准备的特殊器械、物品和药品等。出发前, 确认接受方已做好相关准备, 通知患者到达时间。

3.2 转运途中的护理措施

3.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转运途中始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 注意患者的呼吸状态。呼吸道分泌物多时, 将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理患者的分泌物。如中毒、颅内高压的患者防止呕吐物误吸及窒息。转运途中的供氧应能保证整个转运过程及额外30min的供应。对于昏迷患者及使用便携式呼吸机的患者, 人工呼吸皮囊是必要的装备。

3.2.2 严密观察病情:

转运中, 护士应全程陪同, 始终站在患者的头侧, 随时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面色、口唇及四肢末梢循环, 上下坡时患者头部处于高位。注意便携式心电监护仪中各项指标的变化, 重视患者的主诉,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如:颅脑损伤昏迷的患者, 途中应注意观察瞳孔的变化[4,5]及对光反射, 同时注意有无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 加强呼吸道管理;外伤及骨折出血的患者注意观察伤口包扎敷料渗透情况, 重点观察患者肤色温度、神志状况等, 如有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如1例在过道等候检查时突发呼吸心跳停止, 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3.2.3 确保各种管道的通畅:

转运途中确保输液通畅并随时掌握滴速, 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输液速度。确保气管插管、胃管、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管、导尿管等管道通畅, 应妥善固定, 防止牵拉。

3.3 转运后交接

3.3.1 安置患者:

交接双方医护人员应用力学原理将患者安全、稳妥的移至病床上, 尽量水平搬运, 减少二次伤害。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3.3.2 做好交接:

(1) 口头交接。交接双方护士在患者床边交接, 通过腕带、病历等共同确认患者的身份。交方护士讲明患者的诊断、阳性体征、生命体征、治疗用药情况、各种管道在位情况、主要护理问题等, 进行床边交接时, 注意使用保护性语言, 避免交接的内容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2) 书面交接。床边交接后, 接方护士认真阅读急诊护理记录单和转科交接单, 以了解病情, 双方确认无误后签全名, 以体现护理记录的及时性、客观性、合法性。

4 结论

急诊科是个高风险的科室, 每一个护理行为都可能成为一个有利或不利的证据[6]。因此, 急诊室护理人员应认真评估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认真做好组织工作, 对病情做出评估并制定预案。出现情况及时处理, 保证转运安全有序。成功转运患者的关键所在是充分必要的转运前准备、转运中的监护。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措施, 既保证了患者安全到达目的科室, 减少意外事件发生, 提高抢救成功率, 也提高了急诊护理质量, 更保证了医院的医疗质量。

关键词:转运流程,急危患者,院内转运,应用

参考文献

[1]Day MW.Transport of the critically ill:the northwest med star experience[J].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 2005, 17 (2) :183-190.

[2]吴文静.医院病房搬迁中ICU病人的安全转运[J].当代医学:学术版, 2007, 11:117-118.

[3]胡芬, 王桂兰.护患治疗性沟通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1) :70-72.

[4]金力芳.颅脑损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4, 10 (6) :445-446.

[5]赵玉兰.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2004, 4 (7) :525-527.

国内外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比较 第2篇

护理研究杂志发布了「国内外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比较」一文,现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院内转运是指病人因各种需要,在院内各个科室之间进行的必要转运过程。从急诊入院的病人大多数是危重症病人,其在急诊留观时间一般不超过 72 h,需进一步治疗和诊断的病人要转运至其他临床专科或者医技科室。有报道,经过转运的病人比未转运病人的疾病评分严重度、机械通气的使用率、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普通病房的住院日及死亡率都明显增高;院内转运增加了病人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为了保障病人安全,降低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各国不同医疗机构和组织发布了转运指南。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进行比较分析,为危重症病人从急诊安全转运至其他院内科室提供借鉴和参考。资料与方法

1.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涉及国内外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的指南均可纳入本研究。排除标准:新生儿转运相关指南,同一机构公布的同名指南的较早版本。

2.检索策略 以「病人转运(patient transfer)」为 主题词,「危重症病人(critically ill patient)」「指南(guidelines)」为关键词使用 PubMed、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 US 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 等搜索引擎进行电子检索和人工检索。检索截止时间为 2015 年 4 月 1 日。结果

最终获取最新的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 4 篇,分别为澳大利亚急救医学院和澳大利亚 / 新西兰麻醉危重病协会(Australasian College for Emergency Medicine,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College of Anaesthetists and Joint Facul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在 2003 年发布的《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最低标准》、美国重症医学院和重症医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在 2004 年发布的《危重症病人院际和院内转运指南》、中国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在 2010 年发布的《中国重症病人转运指南(2010)》(草案)及英国重症医学会(Intensive Care Society)发布的《危重症病人转运指南(2011 第 3 版)》中的院内转运部分进行说明和比较,详见表 1,以下简称澳大利亚、美国、中国、英国指南。

表 1 为纳入研究的 4 篇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

1.转运前要求

(1)转运前病人评估 澳大利亚、中国、英国 3 份指南都指出要在转运前评估病人状态,包括病人的病史、当前生命体征、意识、静脉通道、引流管情况。一般情况下,转运前需使病人的通气和血流动力学情况保持稳定。其中,英国指南详细提出可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评估当前生理状态(见表 2),评分时用病人资料先对照参数,获取单项参数分值,各项参数所得分值之和为总分。联合氧饱和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碱缺失等指标评分后将病人按照病情的危重程度分为低、中、高 3 个转运风险等级(见表 3)。转运前应重新评估病人状态,尤其是在配置好转运设备后。澳大利亚指南特别指出不能忽视病人的基础护理。

表 2 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表 3 为转运风险等级评估表

(2)转运决策 4 国指南都强调每次转运要权衡利弊,由转运方和接收方主管医师共同决定并对病人负责,需特别关注转运的风险,如将要进行的检查和治疗与预后无密切关系,则为此而进行转运是没有意义的。转运前应将转运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告知病人及其家属,获得其知情同意并签字。其中,美国指南提出应由医院多部门人员共同制定全面的、切实可行的转运方案。

(3)转运人员 成立一支专业的转运团队能够降低临床重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998 年密歇根大学医疗系统在院内创建了专门的紧急转运小组(SWAT)并运用至今,减少了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了病人安全。4 份指南都建议,至少由两名以上熟悉转运设备,有丰富急救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护送。其中一名是护士,要具备重症护理资格,并经过基础培训和专项训练;另一名可以是接受过重症急救培训的呼吸治疗师、注册护士或其他专业人员。英国指南特别指出,转运人员的配置需根据病人病情进行调整,低风险的病人只需由一名护士和一名辅助科室人 员护送;中度风险的病人需要由一名护士和一名当前负责病人的医生护送;高风险的病人则需要一名护士和一名有麻醉或重症治疗背景的医生护送,在指南后的附表中明确列出了每个风险等级病人护送人员具体所需的核心能力。

(4)转运设备及药品 4 国指南都提出需携带一定的专用转运设备,其中,中国、澳大利亚、英国指南提供了具体的设备核查清单。转运途中生命体征的监护水平应等同于 ICU 监护水平。至少要有适用于所有病人的基础生命体征监护设备,包括持续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度监护。更高级的监护包括有创血压监护、肺动脉楔压监护、颅内压监护和二氧化碳浓度监护。监护仪最好有记忆功能,以便回顾和记录转运途中病人的病情变化,报警设置应合理。通气设备包括便携的呼吸机、简易呼吸器等,氧气应能满足转运途中所需并余 30 mm 以上。还需携带尺寸合适的气道管理设备、吸引设备、除颤仪等。

中国、澳大利亚指南强调设备须是能够进入电梯和每道门闸的持久耐用可手推设备,能够在远距离、特殊区域(例如核磁室)使用,不能放置在病人身上,可设计专用的容器或转运车。所有电子设备都应能电池驱动,保证充足的电量并准备备用电池。国指南都指出必须携带肾上腺素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急救药品,可根据病情携带其他药品,如镇痛药、镇静药、肌肉松弛药等。需携带足够的液体和静脉输注药物。其中,美国指南还特别指出可定点放置在转运路线或接收科室的药品车中以备随时可取。英国指南还特别强调了转运人员的装备问题,需穿戴可保暖的防护装备,携带移动通讯设施。

(5)转运前沟通 4 国指南都强调了与接收病人科室协调与沟通的重要性。双方应协调好出发和到达时间,接收科室要保证可以立即对病人进行治疗或检查,保障病人治疗的连续性。

2.转运途中的病情监测 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3.7%,其中 35% 发生在转运前,50% 发生在转运中,15% 发生在转运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不良事件最多。因此,需特别注意转运途中对病人呼吸及循环系统的监护。澳大利亚指南还特别强调转运应提前计划最佳路线,保障电梯的正常运行。3.转运后交接 4 国指南都强调到达接收科室后,转运人员应与接收科室负责接收的医务人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接,交接的内容包括病人病史、重要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以及转运中有意义的临床事件,交接后应书面签字确认。4.文书记录 4 国指南都强调了转运前后的文书记录,病历资料由原治疗科室送出,内容包括转运指证以及转运全过程中病人的状况。英国指南在附录中明确列出了需记录的资料。Jarden 等根据指南和各种标准制定了适于临床使用的病人院内转运表单,更适于临床实际使用。

5.质量控制 澳大利亚、中国指南指出,应制定转运的质量控制标准,以保证重症病人的转运质量。另外,中国指南指出了应特别考虑重症传染性疾病病人的转运。

讨论

探讨换瓣病人术后的院内转运 第3篇

关键词 换瓣病人 转运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换瓣病人术后的安全转运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所转运的病人病情复杂,有特殊的治疗措施存在,并有转运过程中环境条件的限制,转运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给转运过程带来困难,直接影响患者安全转运,甚至造成病人的病情不稳定,再损伤或死亡等现象。为此,本科加强了重症病人转运制度管理和转运技术培训,严格转运流程交接等完善了转运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2月5日~6月20日收治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3例,包括二尖瓣置换术4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双瓣置换术11例,其中男28例,女35例,年龄20~65岁,平均39岁。上述病人经过手术和精心的护理,在术后2~4天转出ICU。

心外ICU换瓣病人转运的危险因素:①病情评估不到位:一些潜在的病情变化、并发症没有及时发现,而影响病人的抢救和治疗。②转运方式不合理:由于病情不同必然要求不同的处理方式,病情稳定的病人若使用平车转运,则造成家属和病人的紧张。而病情重的病人需要使用平车,否则引起病情变化。③转运途中病情观察不到位:转运护士经验欠缺,病人病情突然发生变化,转运途中病情观察不仔细等。④转运后交接不清出现问题,虽然经过事后补充没有影响患者病情,却影响了病人家属的满意度。⑤转运整个过程的心理护理不到位。

护理对策:①转运前的充分评估和准备:转运前确保病情平稳是避免转运途中发生并发症的关键。除了全面了解临床细节和仔细的体格检查外,在转运前应监测心电图、动脉血氧饱和度(包括定时的血气分析)、血压和尿量,有指征时还需监测中心静脉压。检查包括微量泵、电源、氧气供应在内的各种设备。准备病历、辅助检查报告单,并通知接收科室预计的到达时间。②选择合适的转运方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转运目的选择合适的转运方式,如病情重、处于危险期或者携带监护、治疗仪器较多、身上管路较多的病人应用平车转运,利于观察和护理。反之,病情相对稳定、管路较少的病人应用轮椅转运。经过本科医护人员的长期观察,平车转运是较为安全、有效的转运方式。③转运中的精心的观察和护理:严密观察病人转运中病情变化,检查、转运途中防止意外伤害,并保持管路通畅,防止管道脱落,固定好所有线路。转运病人应平稳进行,而不求高速,对转运过程必须有记录。尽管做了仔细的准备工作,仍有可能发生难以预见的紧急情况,这时应在第一时间处理病人。④转运后的认真交接:认真遵守交接流程是保障护理安全的关键,交接流程的安全、规范是医院护理安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减少医患纠纷的重要措施。到达目的科室后详细交代患者的病情、治疗、护理、用药、心理状况、检查情况,包括本班已完成和需下一班完成的。接班护士对交班的重点及病人情况进行检查,如生命体征(监测参数)、各种导管、皮肤状况等。⑤转运整个过程的心理护理:需要转运的病人心情比较紧张,特别是病情好转能够转回普通病房的患者,心理表现更加复杂,高兴回到亲人身边,又担心疾病是否痊愈,或者又考虑经济的负担。因此,对于这些病人要分别对待,对于检查的病人要保持平静,对于好转的病人要多观察,不做过多的评价,同时给予足够的关心,避免增加病人的兴奋与紧张。对于抑郁的患者要多沟通,细致观察,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结 果

本组病人中,除2例因心情过于激动,使用轮椅转运后出现心律失常,其余病人情绪和病情均较稳定。

讨 论

风心病患者病程长,心功能长期处于代偿状态,心肌细胞大批衰竭,死亡率较高。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没有完全恢复,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性较强,加之因各种原因可能造成心律失常,因此,术后病情较重。需要转运的病人要做好充分的评估、准备,负责转运的护士应有较强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并具有独立工作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1]。重视危重病人的转运,转运前的充分评估和准备,转运中的精心的观察和护理,转运后的认真交接,转运整个过程的心理护理等,能确保病人的安全,提高护理质量。良好的沟通、妥善安排、严密观察、精心护理能有效保证病人转运的安全,同时科室要制订应急预案并要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演练,提高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曹伟新,主编.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1.

哮喘高发季 谨慎预防

近年来,儿童哮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达到2%~7%,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今天提醒市民,冬春季是哮喘的高发季节,哮喘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合理、规范地使用控制哮喘的药物,预防哮喘发作。

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 第4篇

1转运前准备

1.1 转运前的风险评估

危重患者进行院内转运, 其救治效果和风险并存。重症患者, 转运前应评估患者的全身病情状态, 如:意识、血压、脉搏、呼吸等对路途中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的承受能力, 以及转运人员的应急能力。通过风险评估, 有助于降低途中突发性死亡事件的发生, 杜绝护理安全隐患。转运前应检查带气管插管患者的人工气道是否固定牢固, 防止转运途中导管滑脱;检查各种引流管是否合理放置, 并妥善固定, 避免扭曲、挤压或滑脱;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液体量是否足够;尿袋、引流袋清空后是否夹管固定;躁动不安的患者使用约束带, 对疑有颈椎损伤的患者, 使用颈托固定。

1.2 转运人员要求

转运人员应熟悉途中所进行的治疗护理措施, 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人工呼吸、静脉留置管道等, 对常用急救仪器也要熟练应用。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定期对专业护理知识及操作进行考核, 以提高护理人员对疾病的观察与处理能力。

1.3 急救物品准备

简易呼吸机、带监护的除颤仪、呼吸气囊、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多巴胺、呼吸兴奋剂等常规急救药物;高颅压、烦躁等情况, 还要增加配备降颅压、镇静药物, 如呋塞米 (速尿) 、甘露醇、地西泮等。

1.4 医患有效沟通

对意识清醒或昏迷患者的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充分沟通有利于护患关系、风险共担的医患关系, 减少纠纷的发生。

2加强途中监护,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2.1 体位

呕吐患者要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误吸;脑脊液漏的患者头偏向患侧;烦躁患者应给予保护性约束, 并拉上床档。转运时避免剧烈震荡, 保持头在前, 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呕吐患者应及时清理呕吐物及痰液, 清理呼吸道;带气管套管或气管插管的患者应防止气管堵塞或打折;呼吸浅慢者, 应给予简易呼吸皮囊辅助呼吸, 必要时终止转运。整个转运途中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确保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

2.3 确保静脉输液通畅

转运途中应确保输液及各导管的通畅有效性, 妥善固定, 防止牵拉。

2.4 严密观察病情

转运中严密观察病情及患者意识、瞳孔、呼吸、面色、口唇及四肢末梢循环, 注意便携式心电监护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 如有病情变化应及时处理。

2.5 做好途中记录

转运途中及时处理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 转运中应记录各项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转运途中抢救和治疗经过等。

3转运后的交接

将患者运送到目的地后, 与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共同安置患者, 详细床边交接及途中的病情、生命体征、用药情况、特殊治疗措施、患者的心理状态等, 交接内容无误后, 进行交接班记录, 最后由双方医护人员签名。

4小结

转运院内 第5篇

临床资料

2010年4月~10月安全转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90例,男112例,女78例,年龄47~72岁,平均60岁,出血部位:壳核出血113例,丘脑出血46例,脑叶出血8例,脑干出血9例,小脑出血14例。出血破入脑室51例;经口气管插管43例,气管切开25例,转运目的均为做CT检查或术前定位、手术后复查。

护理准备

转运前准备:①人员准备:在接到患者将要做CT检查的通知后,即刻通知陪同人员。陪同人员由1名经验丰富的医生和1名护士组成。陪同的医生、护士当即向ICU主管护士了解并熟悉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目前的治疗措施及转运途中的注意事项,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连接是否紧密,并妥善固定。②物品准备:为确保患者转运途中的安全,除了携带必备的氧气,多参数监护仪、简易吸痰器,人工呼吸囊等物品及抢救药品外,还要评估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携带相应的物品及药品,如躁动者应带镇静剂及约束带;颅内压高者应带脱水,降颅压药物;体温高者应带冰块,冰袋等降温用品。③患者准备:观察并记录气管插入深度,检查固定是否完好;吸氧管是否容易脱落,妥善固定;夹闭并排空头部引流管,防止在转运途中因体位改变导致引流液引出过多过少,引起颅内压过低过高;彻底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躁动者用约束带约束患者双上肢,防止因躁动或不适自行拔掉各种管道;膀胱排空,夹闭、固定尿管,以免搬动或体位改变引起尿液倒流,引起逆行感染;保持静脉输液通路通畅,并估计液体量是否够转运途中用;躁动的患者应遵医嘱提前给予镇静药物应用。④相关科室准备:在准备的同时,还要打电话提前通知CT室,进行预约,缩短转运时间,减少风险。

转运途中的护理: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陪同人员应走在患者头部右侧,随时观察患者呼吸道情况,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开口处应暴露在盖被外面,避免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查看氧气管道是否通畅,吸氧是否有效;观察患者面色、SpO2及胸廓起伏情况;颅内压高的患者应将头偏向健侧,防止呕吐时误吸呕吐物,造成窒息或肺部感染。本组中有3例患者转运途中出现呕吐,即用简易吸引器吸出呕吐物,有效地保持呼吸道通畅。②病情觀察:在转运途中均携带多参数监护仪,严密观察呼吸、脉搏、体温、血压、心率、瞳孔、肢体及意识状态的变化。瞳孔改变对判断病情和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危象非常重要;脑出血累及下丘脑及脑干出血的患者,可出现中枢性高热,直接加重病情,血压不稳定者可能引起再出血,对于躁动不安,呼吸不规则、心率减慢、血压升高、一侧瞳孔散大、意识障碍加重等可能是脑疝的先兆表现。本组中有1例患者在要检查时出现呼吸停止,立即用人工呼吸囊辅助呼吸,急返ICU为进一步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③各种管道的护理:转运途中搬动患者时避免引流管牵拉、滑脱、扭曲、受压等,保持静脉通路畅通,防止液体外渗,保证在紧急情况下及时用药,本组有2例患者因搬运不当致留置针脱出,护士及时更换部位,重新建立静脉通路,避免事故的发生。④体位:转运途中患者保持平卧位,头部抬高15~30,有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途中保持安静,头部尽可能制动,如遇到道路不平坦时,应抬起担架车,避免摇晃,振动患者,途中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转运后的护理:做完CT检查即将返回ICU,陪护人员提前打电话通知ICU,ICU护士做好人员及物品准备,返回ICU后,妥善安置患者,连接监护仪,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同时理顺、固定、打开各种管道,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数量,然后再与陪护人员细致交接班,包括患者情况、CT情况、用药情况、物品及药品等。

讨论

CT检查是临床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检查,可清楚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占位效应等相关情况。高血压脑出血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手术前要做CT检查确定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进针的位置、深浅等,手术后复查CT为了解针位、血肿残余量及脑水肿情况,拔出颅内引流管前要复查CT了解血肿是否引流彻底、干净,引流管能否拔除。这类重症患者在监护室由有经验的护士监护,但在去CT室的转运途中是个薄弱环节,容易发生意外。这就要求陪同检查的医护人员有过硬的监护技术,急救意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转运前做好充分准备,转运中加强监护、密切观察、使患者达到ICU的护理水平,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减少伤残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王庚晨,王玉瑞.超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1例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5):75.

2 魏莹,江淑聘,历晓洁.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08,15(12):55-56.

急诊颅脑损伤病人院内转运的护理 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3年10月—2014年7月收治并实行了院内转运的624例颅脑损伤病人, 其中男384例, 女240例;年龄12岁~70岁 (41.0岁±7.3岁) ;按外伤原因分为交通伤375例, 摔伤57例, 打伤或砸伤158例, 不明原因受伤34例;经CT确诊, 脑震荡124例, 脑挫裂伤196例, 单纯颅骨骨折63例, 硬膜外血肿7 3例, 硬膜下血肿9 7例, 蛛网膜下隙出血71例。

1.2 转运目的

行CT、核磁共振成像 (MRI) 、数字成像系统 (DR) 、彩超等相关检查, 或送往手术室、病区住院。

1.3 结果

624例病人中需要生命支持128例, 需2个通路以上静脉输液154例。转运途中发生安全隐患共41例, 转运途中管道滑脱19例 (输液管道脱落或堵塞7例, 各种管道脱落12例) , 转运途中呼吸、心跳停止10例, 休克2例, 脑疝3例, 窒息1例, 护理人员不知病情、转运处理不当4例, 相关科室转运前未接通知2例。

2 院内转运的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

2.1 存在的安全隐患

(1) 在转运过程中有时容易忽视病人及家属的想法, 造成误解, 引起纠纷; (2) 医护人员没有正确把握颅脑损伤病人的院内转运指证; (3) 院内转运的医疗、护理措施准备不充分; (4) 转运过程中不利于病情的观察及处理; (5) 院内转运流程缺乏人性化设计和管理。

2.2 护理对策

2.2.1 更新护送人员观念

医护人员需要明白医疗风险无处不在, 即使是在病人院内转运的短短几分钟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更新观念, 加强自身医疗水平, 也要积极跟病人、家属进行沟通, 如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基本的解释或对转运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进行告知, 使病人及家属对病情及转运等情况有个基本了解, 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能极大地减少误会, 减少医疗纠纷, 在必要时可签署转运同意书[1,2]。

2.2.2 正确评估病情

急诊主管医生与护士应在转运前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 以减少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特别是颅脑损伤病人, 脑损伤容易出现颅内血肿, 而颅内血肿又是导致脑疝最常见的病因, 早期发现颅内血肿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病情变化甚至生命安危, 故应密切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如存在失血性休克的情况, 应积极开放静脉通道, 加强补液, 同时联系血库备血, 并注意观察病人意识、血压、脉搏等情况。

2.2.3 转运人员的要求

院内转运工作至少需要1名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 具有现场急救能力以及1名经验丰富的护士, 能良好地配合医生对病人突发病情变化进行现场处理。

2.2.4 转运前充分准备和预处理

(1) 转运前应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 如果存在呼吸困难、休克、意识障碍等情况, 应及时向急诊主管医生汇报, 并和家属沟通以及和转运科室值班医生联系。如检查病人呼吸道是否通畅, 是否有分泌物、呕吐物或者异物堵塞等。针对昏迷的病人应让其采取侧卧位姿势, 并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呕吐物。病人若有发绀或呼吸困难给予氧气吸入。对危重的颅脑损伤病人应常规建立静脉通道, 补液采用静脉留置针, 便于抢救过程中随时静脉推注药物, 液体全部采用袋装液体, 便于悬挂。 (2) 确保各种管道在位、畅通, 如输液管、吸氧管、气管插管、尿管等。比如在运送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时、在使用呼吸机时, 应在运送过程中注意防止呼吸机管道脱落。 (3) 准备好充分的急救设备, 如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等, 并确保急救设备能正常运行。因为在转运过程中只能靠设备内部电池提供能量, 所以在转运前应做好设备的检查, 确保设备能正常工作。携带必要的急救药品, 能针对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 如呼吸困难、血压骤降、心跳呼吸停搏、癫痫等做现场的应急抢救。

2.2.5转运途中的护理

转运途中宜将病人固定于安全适合的转运体位, 如意识障碍病人应采取头偏一侧的平卧位, 避免转运中可能的剧烈震荡;上下坡时应保持头高位, 以避免颅内压升高。护士应始终位于病人头部一侧, 便于观察病人的意识、血压、瞳孔等变化。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可携带便携式呼吸机, 保证病人的呼吸, 降低转运途中的风险[3]。转运途中如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血压骤降、心跳呼吸骤停、癫痫等情况应立即就地抢救, 并呼叫附近医务人员协助。医护人员应当做好转运记录, 记录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检查情况、转运途中出现的突发状况或者抢救情况等[4]。

2.2.6 转运后的交接

护送病人到相应的科室后应当做好交接工作。如交代病人的生命体征情况、用药情况、管道情况、医疗检查情况、初步诊断、转运过程有无病情变化等, 并落实交接记录登记及签名。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颅脑损伤病人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有资料显示, 和平时期颅脑损伤在各类创伤中占第2位, 仅次于四肢损伤;发生率为22%~42%, 而病死率为首位, 占创伤总死亡的72.2%~92.5%[5]。医护人员应重视对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 单只是大力发展急诊医学和脑外科医学还不足够, 应多方面地提高医疗水平和技术, 才能降低颅脑损伤病人的致残率、病死率。因此, 对颅脑损伤病人院内转运这一方面, 应积极总结在运送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改善、降低病人在运送过程中的风险, 降低病人病情加重的几率和病死率。根据我科624例院内转运病人的转运情况、流程以及之后病人病情发展的追踪情况不断总结, 并针对颅脑损伤病人在院内转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一分析, 认为病人转运前的正确风险评估、医护人员及转运设备急救药品的充分准备、对转运过程中病人良好的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护、对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有完善的应急措施, 这些都是保证院内转运安全的必备条件。

明确急诊颅脑损伤病人院内转运安全隐患, 并采取正确合理的护理对策, 可降低颅脑损伤病人院内转运风险性和伤残性, 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得到更有效的治疗, 对颅脑损伤病人抢救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回顾性分析经急诊科收住的624例颅脑损伤病人的院内转运情况, 对病人在院内转运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总结, 归纳出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转运护理对策。

关键词:急诊,颅脑损伤,院内转运,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苏家琼.急诊危重病人就诊和护送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0) :891-893.

[2]程红群, 陈国良, 蔡忠军, 等.对医生防御性医疗行为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 2002, 23 (12) :29-31.

[3]郭小凤.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15 (6) :866-867.

[4]林涵真, 危丽华, 董馨.急诊危重病人的院内转运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17) :4027-4028.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途中的护理安全 第7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 患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由于危重患者病情变化迅速, 病情复杂, 并发症多, 家属的心理压力大, 心理承受力差, 容易失控, 在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 护理人员承担着很大的风险。为了保障危重患者的转运安全, 减少护理纠纷, 笔者总结了护理经验,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急诊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转运危重患者385例, 其中42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呼吸、心跳骤停3例, 气管插管移位2例, 输液穿针头滑脱或造成局部肿胀5例出现呕吐、烦躁、抽搐15例, 转运前未通知相关科室等候时间过长4例, 其余发生心率、血压、呼吸、血氧的改变。

2 主要措施

转运前保证患者病情的稳定, 病情危重的患者原则上尽量减少搬运, 以就地检查和抢救原则, 如确有必要进行转运时,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情况, 评估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病情及意外, 并告知家属, 征得家属同意后请家属签字认可, 防止纠纷的发生[1], 在特殊情况下请示医务处或总值班。转运前, 应事先与接收患者的部门取得联系, 告知患者的情况, 并做好病床单元、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等准备。转运前应派人确认转运道路畅通无阻, 电梯做好接应准备。

护理人员接到转运医嘱后, 安排有经验的护士负责转运, 并做好以下准备: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充分吸痰, 确保有效供氧。 (2) 开经脉通路, 并保持输液通畅, 最好选择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能及时准确、快速地按需供药, 具有不易脱出、不影响肢体活动等优点, 解决了以往急救过程中遇到的滴速过慢、液体外渗, 针头堵塞等影响及时给药的难题[2]。 (3) 留置胃管、导尿管、引流管等要保持管道通畅, 并妥善固定, 防止管道扭曲、滑脱。 (4) 妥善约束躁动患者, 适当应用镇静剂。 (5) 携带手提式多功能监护仪, 持续心电图、血氧、血压监测。 (6) 备好必需的急救药品, 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地西泮等。

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 颅内出血患者车速平稳, 呕吐患者头偏向一侧, 防止误吸。护士应站在头侧,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如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进行就地抢救。护士的动作应迅速、敏捷、准确, 并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患者安全送到目的地。

到达相关科室后, 负责转运的护士应与接收部门的护士进行交接, 交接内容包括, 转运途中任何病情变化、交接时患者的生命体征、经脉通畅、各种管道、治疗情况、病历等, 不能仅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要双方签名, 只有双方交接完后方可离开。

3 结论

护理安全是成功转运的保证, 必须建立科学安全的管理制度, 并有效实施, 具有技术过硬、服务优良、素质全面的抢救转运小组是安全转运的保障, 转运前, 认真评估, 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危重患者转运成功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李红丽, 邵力伟, 刘国红.危重患者转运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6) :1469-1470.

转运院内 第8篇

1 临床资料

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重度颅脑损伤病人325例, 男210例, 女115例;年龄5岁~77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在3分~8分;转运至CT、MRI室249例, B超室25例, 介入室51例;颅脑外伤189例, 脑出血71例,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55例, 多发伤10例;均为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

2 转运目的

进行CT、MRI、X线、B超、介入等检查与治疗。

3 安全转运的护理

3.1 转运前评估

监护室护士在收到医生开出的院内转运决定时, 立即评估病人病情, 评估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用药情况特别是血管活性药物、呼吸道情况以及根据病情预计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等。如病人出现颅内压增高引起瞳孔改变或呼吸骤停等。如果病人无自主呼吸、血流动力学等极其不稳定, 均不宜转运, 应向主治医生反映, 暂缓转运。如病人因意识加深、瞳孔改变出现脑疝急需行头颅CT检查, 以明确血肿部位、量为手术确定部位, 转运时必须由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共同陪同, 以确保病人转运安全。所以院内转运我们要权衡利弊, 只有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才能转运。

3.2 转运前的准备

细致周密的准备是保证转运成功的关键。

3.2.1病人家属的准备

在接到医生开出的转运决定并评估了病人的病情后, 联系病人家属, 向其解释转运的目的和必要性, 注意沟通的技巧, 将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告知家属, 以取得家属的最大配合, 使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3.2.2 根据评估的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

(1) 转运时所需药品、物品、仪器的准备, 如氧气袋、简易呼吸气囊、面罩、心电监护仪等。必要时备抢救药品。注意在使用氧气袋时要加压, 防止氧流量不足, 引起病人缺氧。 (2) 气道的准备。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转运前要充分吸痰, 包括气道及口鼻腔内的痰液必须充分吸出, 注意吸痰前后必须给予高流量吸氧2min, 以防止脑组织缺氧。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的病人必须检查固定是否牢固, 松紧以能容纳1指为宜, 防止途中脱管。另外必须检查气囊是否饱满, 如充气不足, 应重新充气, 防止转运途中病人呕吐, 引起误吸甚至窒息。 (3) 各种管道的准备。各管道必须妥善固定, 对于可暂时夹闭的引流管如引流量不多的头部引流管、尿管、部分腹部伤口引流管等可进行夹闭;对于行脑室内引流管及头颅血肿引流管冲洗后夹管即使未达4h, 必须开放管道才能转运;未试行夹管的胸腔闭式引流管、胃肠减压管、引流量多的管道, 均应持续开放引流。暂停使用的动静脉管道予以脉冲式正压封管以防堵塞。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者带2把止血钳便于搬运时夹管用。留置胃管者, 抽尽胃内容物, 停止鼻饲1h以上, 以防止反流。注意各引流管在搬运前均暂时夹闭, 移好后再开放, 防止逆流感染。 (4)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 神志均呈昏迷状态, 烦躁不安者也较多, 所以对于躁动不安的病人汇报医生予以镇静及约束处理, 另外还要再备一支镇静剂, 以防在检查时躁动, 无法完成检查。

3.2.3 医护人员的准备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转运由负责转运病人的责任护士陪同, 该护士必须在神经外科监护室工作满3年以上, 且应变能力强、技能熟练, 持有心肺复苏术 (CPR) 证书, 必须熟练掌握病人病情。因为护送人员资格和能力关系到病人的安全。病情极不稳定的病人, 又必须要复查CT, 以明确颅内血肿部位及量为手术做准备, 应由主管医师与护士一起陪同, 并告知病人家属签订搬运同意书。

3.2.4 接收科室准备

接收科室的准备也很重要。转运前应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做好相应准备, 告知病人相关情况, 临出发前, 再次确认, 通知病人到达的时间, 以保证随到随做。

3.3 转运中的护理

3.3.1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呼吸、脉搏、面色等变化。护士应站在病人头端, 以便于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3.2 严密观察各管道情况

从头到脚各管道均保持在位、固定妥善, 对未行夹闭的管道均应保持通畅, 防止扭曲、受压、滑脱,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色及性质。转运途中要确保病人留有静脉通道, 以便抢救时使用。

3.3.3 平车必须有护栏, 护栏必须固定牢固, 防止病人坠落

转运时要保持平车车速平稳, 防止颠簸, 保持头部在大轮端, 因大轮转速慢、稳而减轻震动。上下坡时保持头部始终处于高处, 以防引起病人不适。冬天注意保暖, 雨天用雨披为病人遮挡, 盖好被子, 防止淋雨加重病情。

3.3.4 转运途中意外情况的处理

(1) 呕吐。病人呕吐时应将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 防止误吸。并向病人家属解释呕吐的原因, 消除家属紧张情绪, 以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呼吸困难。密切观察病人呼吸情况, 如是痰液堵塞致通气不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痰液。如是病情引起呼吸困难, 应立即给予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转至病区抢救。 (3) 颅内压增高。病人高颅压可体现在生命体征上, 出现心率、呼吸慢、血压高。另外可能出现喷射性呕吐, 所以在转运前先给予脱水剂降颅压再转运, 或者转运时将脱水剂带着, 防止颅内压高加重脑水肿。 (4) 癫痫发作。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癫痫常有发生, 当转运途中癫痫发作时立即在臼齿之间放置牙垫, 防止舌咬伤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转至最近的病区处理。 (5) 出现呼吸心搏骤停:立即予以紧急心肺复苏, 转至最近的病区抢救。遵医嘱应用急救药物, 纠正缺氧, 酸碱失衡。

4 结果

325例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均达到转运目的, 未发生一例气管插管移位、脱出及呼吸心搏骤停现象;2例病人转运途中出现痰多现象, 经及时吸痰未发生不良后果;3例病人转运途中出现呕吐, 经及时清除呕吐物, 未发生误吸现象;1例肺挫伤病人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现象, 经处理后血氧快速恢复, 病人预后良好。

5 小结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院内转运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危重, 并发症较多, 在转运过程中风险很高, 再加上转运途中环境条件的限制, 转运中任何一个环节不当, 都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还可产生医疗纠纷。因此工作人员应认真评估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 充分估计意外, 转运前做好充分准备, 在转运前与接收部门联系, 选择转运途中所需的仪器及药物, 指派合格的人员随行, 以确保神经外科ICU重度颅脑损伤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院内转运,护理

参考文献

[1]申小侠.ICU重症病人院内转运安全性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3, 27 (2C) :490-492.

[2]车萌.心血管外科手术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措施[J].护理研究, 2012, 26 (2C) :491-492.

转运院内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我科未使用危重症转运风险评估单的90例危重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15~78岁,平均35.43±5.72岁,病程0.6~3年,平均1.5±0.4年;急性心肌梗死19例,脑血管意外24例,胸部外伤20例,颅脑外伤12例,多发性骨折12例,重度有机磷中毒1例,其他2例。选取2014年我科使用转运风险评估单的85例危重患者为实验组,其中男43例,女42例,年龄14~75岁,平均35.62±6.12岁,病程0.3~3年,平均1.4±0.3年;急性心肌梗死15例,脑血管意外16例,心血管疾病7例,胸部外伤17例,颅脑外伤11例,多发性骨折14例,重度有机磷中毒2例,其他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转运方式凭护士经验转运。实验组转运前10min内由转运责任护士填写转运风险评估单,按风险评估单的内容顺序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静脉通道、管道、气道支持、出血部分位固定、卧位、头部/脊柱/肢体保护、移动病人方式、病人安全防护、呼吸机、监护仪等13项内容,并根据每个子项目后面的分值计算转运风险总分。满分65分,分值越低,转运风险越高。确立转运风险,风险总分得分<30分:医生护士严密监护下转送,提示转运风险高,需要主管医生对病人再次评估并提出处理意见;应告知患者或家属风险;携带急救物品、做好急救准备方可转送。风险总分30~40分:有监护下转送,提示转运风险较高,在转运途中可能发生呼吸、心血管、胃肠等系统病情变化及并发症,以及管道脱开,给药延迟或中断,病人跌伤等意外;应告知患者或家属风险;做好应急准备,与医生一同转送。风险总分41~50分:医生、护士陪同下转送,提示有风险的可能性,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风险总分>50分以上:可以转送,提示转送风险较小,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安全转送。确立转运风险后,转运前10min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并交代相关特殊准备,确保接受科室做好充分准备。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实验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对照组(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1

3 讨论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是简单的科室间的转运过程,这十几分钟转运涉及监护、治疗以及护理等流程。以往转运评估过于简单,欠缺指引性[3]。转运风险评估单给护士提供了充分的转运前准备指导,转运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根据转运风险评估单评分确立转运风险,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安全转送,分值极低者显示生命体征非常不稳定,应与主管医生协商暂缓转运。充分评估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可使护士识别转运存在的潜在风险,保持高度的转运风险意识,将患者病情评估结果报告医生,提高医护转运危重症患者的配合度,预防转运途中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自觉执行院内转运急危重症患者规范,降低转运风险[4]。评估患者病情后确立转运风险,及时告知家属转运存在的风险,减少沟通不足所致的纠纷,提高家属的信任度及满意度[5]。转运前通知接受科室,汇报病情,接受科室可根据患者信息做好相应的救治准备,从而提高科室间医疗衔接的紧密性,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大大增加救治能力,降低医疗风险,同时显著提高接收科室的满意率。

研究表明,应用转运风险评估单者病情变化、导管移位、病情交接不清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可见,危重症转运风险评估单可以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减少转运不良事件。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症转运风险评估单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影响。方法:2013年我科未使用转运风险评估单的90例危重患者为对照组,2014年我科使用转运风险评估单的85例危重患者为实验组,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结果:实验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对照组(P<0.01)。结论:危重症病人转运风险评估单可提高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并规范转运流程。

关键词:急诊科,危重症,院内转运,转运风险评估单,不良事件

参考文献

[1]伍慧红,卓燕蓉.急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J].广州医药,2010,41(6):65.

[2]孙琳,韩小琴,狄开荣.危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送管理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9):644-645,659.

[3]张静,周海萍,黄丽丽.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送的护理探讨[J].医学进修学院学报,2011,15(2):619-620.

[4]丁亚琴.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送的护理管理[J].中国实用医院,2012,5(24):245-246.

转运院内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急诊科就诊的危重病人320例, 心肌梗死52例, 严重创伤休克48例, 脑卒中65例, 脑外伤35例, 癫痫抽搐15例, 各种原因昏迷35例, 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术后38例, 骨折32例。纳入标准:急诊入院, 需院内转运;年龄>14周岁;排除既往有精神异常、智能低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162例, 男78例, 女84例;年龄15岁~77岁, 平均44.1岁。观察组158例, 男77例, 女81例;15岁~78岁, 平均43.30岁。两组病人年龄、病情、就诊疾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转运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转运护理, 为担架工或护士平车运送。观察组实施全程安全转运, 进行前瞻性护理干预。 (1) 转运前护理干预。病情评估。危重病人转运中存在很大的风险, 急诊护士与主管医生一起充分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病人的生命体征、呼吸道管理、用药情况等[2], 必要时可根据病人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病情变化拟定几种不同的抢救方案, 做到心中有数, 可以降低转运的风险。转运前必须向病人、家属交代病情, 使其了解转运的目的和必要性、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减轻病人家属的思想负担。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并签字, 方可转运[3]。病人转运前按照转运程序的要求, 主班护士立即通知电梯、担架工并电话通知相关科室接收病人, 告知其相关的病情, 一切就绪后方可将病人转运, 以免耽误病情[4]。充分准备和处理。转运前要吸净呼吸道内分泌物, 确保病人呼吸道通畅, 检查各导管是否通畅, 各衔接处有效固定, 防止扭曲、折叠。检查各种转运中应用仪器蓄电池是否电量充足, 运转正常[5]。在转运中常规携带便携式心电监护仪、呼吸球囊、氧气袋、院内转运抢救箱, 对于个别病情特殊的病人可根据病情选择性携带除颤仪、手动吸引器、开口器、口咽通气管及气管插管箱等。 (2) 转运中护理干预。正确使用安全保护装置。转运时拉起床栏或采用约束带交叉固定。意识障碍的病人采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转运中避免剧烈震荡, 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始终守护在病人上身靠近头部位置, 便于观察病人的面色、意识, 呼吸、有无躁动, 气管插管病人应检查人工气道的固定是否牢固, 以防转运途中不慎使导管滑脱[6]。各种引流管避免脱落、堵塞。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瞳孔大小、呼吸频率与呼吸形态, 做好应急处理。使用机械通气时, 密切观察两侧胸廓起伏是否对称、人机是否同步、呼吸机参数是否正常等[7]。 (3) 转运后护理干预。到达目的地后应和接收科室医护人员共同安置病人, 包括卧位、固定管道、吸氧、监护等。然后进行详细的床边交接班, 包括病人转运前的生命体征、用药情况, 初步诊断、特殊药物及管道的护理以及病历的交接。接收科的人员了解交接内容无误后, 进行接班记录, 最后由双方医护人员签全名。为了避免因交接班时出现的差错而影响病人的安全转运, 同时为了避免科间相互推诿或推卸责任, 建立和完善交接班制度和记录[8]。我院专门设计了《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交接记录本》, 由医生详细填写, 到病房后由双方医护人员签全名, 一式两份, 一份留病房归入住院病人的病历中, 一份急诊科室留存。

1.2.2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各种检查等待时间、转运时间、护理纠纷、转送科间满意度。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转运院内范文

转运院内范文(精选10篇)转运院内 第1篇1 资料及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764例, 男510例, 女254例;脑出血患者146例, 脑梗死42例, 心衰...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