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一年级朗读材料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一年级朗读材料(精选10篇)

一年级朗读材料 第1篇

二年级朗读比赛材料

朗读材料一

狐狸爸爸、狐狸妈妈和他们可爱的四个小狐狸本来过着快乐的生活。

他们的邻居博吉斯、邦斯和比恩是三个最卑鄙、最小气的饲养场主但这并不妨碍狐狸爸爸经常从饲养场里弄点美味的东西回来。

可是有一天那三个家伙决定把狐狸爸爸除掉他们三个人拿着枪阴险地等在狐狸先生的洞外。朗读材料二

“打仗啦打仗啦”弟弟小华一溜烟似地跑进了屋。哥哥小强正在专心做题小华这一喊把他吓了一跳。“哪里打仗啦”小强问。“山那边。”小华抹了一把头上的汗上气不接下气的说“山那边来了两支军队真刀真枪地打得可凶啦哥哥你听这隆隆的炮声有多清楚”小强侧耳细听隐约的真有枪炮声。“奶奶一直不叫咱们到山那边去玩。”小强假装生气了。小华用手挠挠头一副可怜相“可是能看看打仗该多有意思呀”

朗读材料三

八戒心中暗骂这个猴头真坏破坏了我的计谋.八戒不知从哪儿采来一些大蜜桃他对悟空说“猴哥替我看着点我再去采一些回来。”八戒刚要离开心里一琢磨不行猴头最爱吃桃如果他趁我不在偷吃几个怎么办他灵机一动把采来的蜜桃摆成一个正方形。

朗读材料四

八戒走远了悟空捂着嘴“哧哧”暗笑“真是个呆子原来的摆法有16个桃子我这么一变动就剩下12个桃子了。”说着他从衣袋里掏出那4个桃子看了看又从方阵中拿出2只桃子一起藏了起来。

朗读材料五

他在接近饲养场时总是逆风而行这就是说如果有人潜伏在前面的暗处风就会把这个人的气味带到与他相距还很远的狐狸先生的鼻子里。这样如果博吉斯先生躲在他的“一号鸡舍”后面狐狸先生从五十码开外的地方就能嗅到他的气味于是他会迅速改变前进方向朝位于养鸡场的另一端的“四号鸡舍”奔去。他们坐在洞旁边等着狐狸出来。就我所知到目前为止他们还在等着呢。

朗读材料六

狐狸太太对她的孩子说“你们可要知道要不是你们爸爸我们现在早就没命了。你们的爸爸真是一个了不起的爸爸。不过他们鼓起巨大的勇气不停地挖着地道开始一点一点的向前延伸。獾是挖洞高手由他出手相助地道以极为惊人的速度向前延伸着

一年级朗读材料 第2篇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簾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梅雨潭

朱自清

一年级朗读材料 第3篇

当我坐在巨大的电影屏幕下, 观赏着新上映的迪士尼影片, 体验着语言带给我们的美丽感官感受时, 场下总是有阵阵孩子们的大笑声。如果把这些声音带到课堂,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必将会有一个很大的突破。

早在很多年, 苏教版的小学教材给一年级以上的学生配的课外阅读书本是《亲近母语》。那种泛黄的扉页总是给人一种暖洋洋的熟悉感, 从那本书里我们读到了美丽的日月潭这片土地流传的爱情故事, 阿里山的小伙子有皓齿明眸, 姑娘是能歌善良又手巧……由此可见, 文字带给我们的是间接的理解, 透过文字, 我们要想更好地理解一样文学作品, 只有带着情感地将它描述出来———即借助口头的表述。这就要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 教师强调学生语感的培养。历史上, 朝鲜君王为了改变朝鲜文言分离的现象, 亲自组织策划了文字的编写。可见, 文字和言语是不可以分离的。

语言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也就是为什么出生在美国的孩子长大后会自然而然地学会英语, 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孩子则能说出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语感专家王尚文曾经指出:“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的最根本之处, 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如此说来, 我们还能不注重语感能力的培养吗?

那么, 要怎样才能将语言教学落实到实处呢?首先, 古训有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朗朗上口的朗读能调动大脑的思考, 进而刺激脑细胞形成一系列的想象。众所周知, 低年级的学生, 身体一直在发育之中, 他们的思维和对整个世界的认知都在不断地改变, 这个时候, 要给予他们积极正确的引导, 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三分文章, 七分读”, 每天的晨读, 教师带领着学生一起熟读课本, 书声琅琅, 那该是一片多么和谐的场景!

其次,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教学, 让学生体验不同字词组成的句子的美丽, 内容可能只差一个字, 但它所表达的情感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文字之美由此体现。“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个“绿”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颜色表述词, 但又是一个拟人的手法, 把春风当做人来写, 生动想象地描写了瓜州在春风的照拂下焕发的勃勃生机, 远离繁华大都, 处于京杭运河交界的古地瓜州是多么美丽, 绿油油的小麦为大地穿上了一件葱茏的皮质外套;洁净的花蕊伴着悠悠清香吐于大地, 花朵开得烂漫, 笑得灿烂, 争相怒放……

想象力是无穷且巨大的宝藏, 因此, 在语感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一双富有创造力的小手少不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小脑瓜, 要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想象力就是巨大的宝藏。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云房子》, 云房子像大蘑菇, 也像小房子, 有圆有扁, 也有方有长……读着读着我们就能感受到眼前仿佛真有一个个洁白的蘑菇, 那是瘦长的, 这是胖胖的……看似心随风动, 其实都是想象力在为学习提供载体, 没有想象, 就无从对言语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要从语言着手, 先将学生引进一个思想的维度, 凭着想象, 我们就能在自己的脑海中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 如长江奔向大海, 交汇处一片神奇的绿洲, 希望从这里开始, 冉冉如旭日东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 就如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一样颇为重要, 言传身教要比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来得直接和有效。所以,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得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 口齿清楚、感情饱满是最低的要求, 自己先读, 然后学生跟着学。模仿是一种天性, 作为学生求知路上的指明灯, 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给学生注好不认识的字词的音, 扫除读文章的拦路虎; (2) 标好文章内各个语段的停顿点, 注意语气的通畅; (3) 标注一些需要强调、重读的特殊字词, 深化学生的语感。

让一年级小朋友爱上朗读 第4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首要任务还是培养他们朗读的兴趣。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因为只有学生想读,才会用心去读,才能读得声情并茂。然而,有些学生一到读课文时,就不爱张嘴,当教师叫到他时,读得声音很小,自然也不能达到有感情朗读。因此,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慢慢地喜欢上朗读。

一、教师要朗读示范,并且要天天示范

在一年级的朗读教学中,教师范读是十分重要的。模仿是人的天性,所以,如果学生天天听到的是跟自己差不多的朗读水平,自然就不会有进步,而教师优美的朗读示范,就会给学生以模仿的榜样。久而久之,学生一开口就会朗读了。我很重视范读,语文教师对于课文的理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在朗读课文前,我总会告诉学生,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待会儿看看谁模仿得最像。学生被我这一说,立刻竖起了小耳朵,听得格外认真。哪儿上扬了,哪儿停顿了,他们学得有模有样的。自然而然的,学生的朗读兴趣上来了,语言感觉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是一个感情细腻而丰富的人。

朗读时,教师应该是集各种情感于一体的人,而这些情感在朗读时要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所要表达的是什么,这样的示范性朗读时间一长就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训练。他们不知不觉地从教师的朗读中学到许多技巧,如读出轻重音,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音低,根据不同的角色音色发生变化,文章的未尾或诗句的未尾几个字有时须拖长音等。而且,一年级新生需要经常地、反复地一句一句跟读,因此教师除了在语文课上带学生跟读,可能还需要抽出晨读、午读等时间进行反复跟读。

二、在学生中树立榜样的作用也是很有效的

课堂中,教师范读后,我总是会让一些语感比较好的学生来读一读。翁程烽、王高烽、施梦婷、王琦等学生都是学生的好榜样,谁愿意挑战他们呢?等我这么一说后,学生的兴致都上来了。“我来,我来!”的声音在课堂上此起彼伏。每个学生读完后,我都会给予一定的评价,每个学生的评价都是不一样的。学生也及时听取了教师和同学的建议,一个比一个读得好,一个比一个更注重语音语调。在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同时也要注重朗读的形式。除了平时常用的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我更偏向小组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可以带动比较内向、胆小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更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课堂中,我经常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朗读一小节的内容,学生在小组长的分配下,自由组织朗读的形式。渐渐的,学生从每人一句,到男女生配合,到先分散再集中的形式,更有的小组,懂得把比较容易读错的句子采用小组同学一起读的方式,把难度降低了。有的家长在和我聊天时,常常会告诉我,小组学习很好,我的学生有了很多的锻炼机会。是呀,这也是我采用这种的形式的目的。但要真正不流于形式而注重实效,我们在课堂上需要花不少的时间。

三、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初步评读

比如在学习《棉花姑娘》时,就可以让一名学生先读,等他读完第一、二自然段,再让其他学生评读他读得怎么样,有一位学生说:“读是读得很流利,但总感觉好像太死板,没有感情。”“你觉得缺少了什么样的感情呢?”“棉花姑娘生病了,她向燕子求救的时候应该是痛苦的、难受的。”我问他:“那你能不能带感情地给大家读一读?”这位学生很乐意地读完。然后再问其他学生他读得怎么样,其他学生再指出不足与优点,再让其他学生进行朗读。

有了这一次的体验,当我们学到棉花姑娘向青蛙发出请求的时候,一个学生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觉得这里棉花姑娘的话不应该只是伤心的,难过的。”“为什么呢?”我假装疑惑地问他。“课文中说,青蛙跳来了,棉花姑娘高兴地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这里不是应该读得高兴吗?”“是啊,课文当中有‘高兴’这个词语,老师想不通,棉花姑娘都生病了,她为什么会高兴呢?”问题一抛出,学生都皱着眉头想,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小男孩想了想“呼”地把手举起来:“我知道!”“请你为大家解释解释吧!”我非常期待地说。“因为棉花姑娘前面几次请燕子、啄木鸟来给她治病都没有成功,她很失望。后来青蛙跳来了,棉花姑娘就又看到了救星,所以才会高兴的。”说得多好啊,我由衷地表扬了他,并请他为同学们朗读一下,等他读完,全班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朗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坚持不懈,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使学生持之以恒,坚持练习,不要抱着一口吃成胖子的心态,那么学生的朗读水平就会切实地得到提高,进而使语文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一年级朗读散文 第5篇

太阳,你是粉刷匠吗?

你把沙滩刷得金黄金黄,就像是一条用黄金铺设的海岸;

你把大海刷得碧蓝碧蓝,就象一块晶莹剔透的蓝色水晶;

你把天空中的云彩,粉刷得那么洁白,就像一条轻柔飘曳的纱巾

你瞧,海滩上的两位小朋友,原先他们是那样的白,可你把他们粉刷得像两块黝黑黝黑的岩石。多么健壮的“岩石”。

一年级学生朗读训练教学反思 第6篇

《语文课程标准》在低年级阅读教学方面提出了十项目标,其中重点之一是确保人人都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看起来简单,但要真正落实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是对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那就更难了。他们经常是一字一蹦地唱读,没有停顿,更没有语调变化,朗读水平也相差太大等等。 学生之所以出现一字一蹦地唱读现象,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对汉字的读音掌握得不牢,不能达到看到字,马上就读出音来,还需要时间来思考。所以孩子读起书来自然就一字一蹦了。针对这种现象,我进一步强化了生字教学,确保生字堂堂过关,课课过关。同时采用了不同形式加强复习,防止遗忘。复习的方式之一,便是反复地朗读课文。学生出现唱读,没有停顿,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建立词的概念,不知该如何停顿,也不知道应该在哪里停顿,更有甚者是经常出现读破句子的现象。为此,我在进行生字教学时,做到字不离词,把生字教学和生词教学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词的概念,积少成多,为孩子有节奏感地读书做好知识的铺垫,为朗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做好准备。二是老师的范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老师的范读显得更为重要。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指导低年级朗读最省时,最见效、最直观的.办法就是示范朗读。”为了提高学生 从老师范读中学习朗读的效率,我在朗读时向学生提出倾听要求,要求学生做到: 手到、眼到、心到,注意听老师在哪里停顿、哪几个词读得比较轻、哪几个词读得比较重等。学生听后,马上练习,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课文中有些长句子光凭听孩子是不容易记住的,我就指导孩子们划出停顿线,强化停顿。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的词感很容易形成了,语感也就出来了。孩子们不会把握文章的情绪,所以读书时无语调变化。要想把一篇文章读好,要有科学的停顿、合乎文章的情绪、适当的语调变化。这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是一个相当难的问题。我就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和技巧,让他们学会朗读,并创设情景,努力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出现朗读水平相差较大的这种现象,其原因很多,之一便是课堂朗读时间太少,后进生缺少必要的指导。要想让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课堂上就尽量少齐读,多自由读。每个孩子的朗读水平是不一样的,齐读时,朗读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往往跟不上大家的速度,于是便浑水摸鱼,滥竽充数。齐读时,看似整齐,其实有很多孩子并没有真正得到朗读训练。而自由读正好可以让每个孩子按自己的能力去练习,也便于老师的指导。过去我喜欢请朗读优秀的孩子读,请其他孩子听,当然,这是很好的范例教学,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被动的接受,朗读能力的形成是在不断的朗读时间中形成的。因此,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有更多的朗读实践,本学年我采用更多的是同桌互读互评,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一个学期的努力,本班孩子大部分已经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我想只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教育儿童,用儿童的眼光审视世界,用儿童感兴趣的事情去教育他,引导他,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让他们有章可循,有最简单的奋斗目标,教育就会事半功倍。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一直在鞭策着我。让我们在课改的一线展翅高飞吧!

一年级朗读材料 第7篇

一、朗读下列的单词:

1、goodbye再见

17、my sister我的姐姐、2、byebye再见 我的妹妹

3、bye再见

18、See you next time.4、see you再见 下次见。

19、Tina蒂娜

5、he他

20、Unit3 第三单元

6、she她

21、brother哥哥、弟弟

7、he’s=he is他是

22、who谁

8、she’s=she is她是

23、who’s =who is 是谁

9、my我的

24、one一

10、friend朋友

25、two二

11、too也

26、three三

12、this这,这个

27、four四

13、this is 这是

28、five五

14、sister姐姐、妹妹

15、my friend 我的朋友

16、my friends我的朋友们

二、朗读下列句子:

1、A: Goodbye, class.再见,同学们。B: Goodbye, Miss Li.再见,李老师。

2、She’s Yang Ling.She’s my friend.她是杨玲,她是我的朋友。

3、He’s Mike.He’s my friend..他是迈克,他是我的朋友。

4、A: She’s Su Hai.She’s my friend.她是苏海,她是我的朋友。B: He’s Wang Bing.He’s my friend,too.他是王兵,他也是我的朋友。

5、This is Tina.She’s my sister.这是蒂娜,她是我的妹妹。

6、I can talk about my friends.我会谈论我的朋友们。

7、A: Who’s he? 他是谁?

B: He’s Liu Tao.他是刘涛。A: Who’s she? 她是谁?

一年级课文朗读指导方法浅谈 第8篇

一、示范, 在模仿中学习朗读

面对一篇新课文, 学生借助拼音朗读后, 多数人能做到读音正确, 但语气、语调、断句无法顾及, 做不到流利, 读而不知所云, 不清楚课文讲什么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而各种形式的示范朗读, 符合学生平日言语交流的表达习惯, 学生在反复模仿中能够习得朗读的技巧, 增强语感, 提高理解能力。

(一) 教师教读, 面对面地直观示范

学习一篇新课文, 先让学生使用 “拼音拐杖”独自朗读是必要的。 一来在反复用拼音识读生字词的练习中, 学生拼读能力会逐渐增强, 提高拼读速度;二来在学生独立朗读的过程中,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 能发现存在的问题, 调整教学思路, 在指导时更有针对性以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可是受学习能力的制约, 在读书时学生会出现诸如字音、断句等方面的错误, 若是自读遍数太多, 这些错误在一遍遍重复中被强化, 再改起来不容易。 因此学生读两三遍后, 教师就作示范朗读, 要求学生边听边用手指着课本上对应的内容, 同时用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跟着学读。 在学生自读时那些显得零散的字词, 被教师的朗读串成了便于理解的句子, 枯燥的文字有了颜色、味道、形状等可观可感的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有意义存在, 他们再独立读书时就容易多了。 教师边范读, 边留意学生的学读情况, 对于读不流利的句子多次教读, 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在刚刚萌芽状态就能被解决掉。

低年级的学生性格活泼, 多样的学习方式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而所学课文内容浅显易懂, 语言生动, 很多故事性的文章适合分角色朗读, 进行表演, 所以除了单一的朗读, 教师辅以适当的表情、动作, 让学生看教师带有表演性质的朗读, 他们会非常感兴趣, 更乐于学着教师这样去读。 当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后, 教师就可以先示范, 再让学生看着教师, 学着“表演读”, 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这一朗读的方法, 一段时间后多数学生就能熟练而自然地使用这一方法读书了。 这样不仅丰富了朗读的表现形式, 声音、表情、肢体的参与, 使学生积累文本语言速度更快, 记得更牢。

(二) 音频视频, 最便利的模仿朗读

教师范读也存在着不足, 如一些字词的发音受方言的影响不够准确, 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 教学中突发事件分占了时间影响到范读的时机等问题客观存在。这些问题可以用课文朗读的录音、视频等电子手段来解决。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使这些电子资源的运用很是方便, 晨读时、教学时、甚至课间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根据实际情境, 或是认真跟着学读, 或是边游戏边听边下意识地跟读, 对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 而且这一做法还能把教师解放出来, 关注学生的模仿朗读状态或做一些必要的其他教学事务。

很多教师手头朗读资源充足, 既有录音, 也有视频, 使用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适当选择。 课文录音在学生独立朗读后播放, 让学生就当下所读课文中的生字正音, 学习正确地断句。学生从初读文字到将其转化为信息需要一个理解内化的过程, 而课文视频朗读则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通过画面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 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想象, 应该放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对文章已有一定程度的感知之后。 学过的课文定期给学生反复播放, 在一遍遍重复听与读中, 学生能够轻松地实现背诵课文的学习目标。

(三) 同伴展示, 近距离的追赶目标

学生存在着客观差异, 朗读水平良莠不齐。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之后, 选择朗读出色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书, 或是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 再请其他同学说说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从中总结出朗读方法。这些榜样是学生们自己身边的伙伴, 比起教师和录音朗读追赶起来距离更近, 因此把他们作为追赶对象会成为不少学生的努力目标。教师此时多加鼓励, 对学生点滴进步予以肯定, 帮助他们树立“朗读我能行”的信心, 进而喜欢上朗读, 提高朗读水平。

识字量的增加、理解能力的提高和朗读方法的习得, 将使一批朗读小能手迅速成长起来, 而且数量会渐渐增加。每个学习小组里都有了朗读能力强的学生, 朗读训练时, 有了他们的示范和带动, 身边的小伙伴儿们有意无意地就开始模仿, 教师多表扬每个进步的学生以促进他们良好朗读习惯的养成, 一个利于学生学习朗读的环境就慢慢形成了。

二、指导, 在引领下掌握方法

学生读课文, 一怕遇到生字词出现多的句子, 学生难以与已有经验联系起来, 也就难能读流畅;二怕长句子, 学生读起来停顿处理不好, 影响理解;三是不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 不知如何处理停顿与换气。教学时教师依托课文的词句从这几方面入手, 搭建朗读的平台, 进行方法指导,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点拨指导, 帮助学生习得读书的方法。

(一) 识读词组

对低年级来说, 第一课时教学任务是识读生字词,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在学习字词环节, 我们常做的是让学生识读带生字的词语。 但是, 很多教师也发现这一个问题: 学生认会了词语, 再读课文, 就会习惯性地把句子拆成一个一个的词语读出来, 该连贯的地方不连贯, 不该断句的地方断句, 影响朗读水平的提高, 制约着学生对句子理解能力的发展。

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三年级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处理这一环节很值得学习。 在指导学生识读生字时, 这位教师出示的是带有生字的词组。 学生自由练习和指名学生朗读词组时, 教师反复强调“要像说话一样自然”, 必要时给学生示范, 领着学生读出应有的语调语速。 词组把几个意思紧密地词连在了一起, 读出来的自然紧凑, 符合我们日常表达习惯, 学生读起来通顺, 理解课文内容也变得容易了, 然后把这些词组带进句子里朗读。 因为有了之前的学习, 学生读起来较之前明显进步。

我们一年级朗读时, 借鉴这一做法, 不仅在识读生字词环节, 在朗读长句子时, 也可以以词组为单位指导学生断句, 把长句子变成几个短一些的词组, 长期练习, 学生就能读好句子了。

(二) 留心标点

在“百度百科”里这样定义“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句子前后或中间的停顿, 在口头语言中表现出来的是时间间隔, 在书面语言中就是用标点符号来表示。 课文是书面语言, 面对不同的标点, 要让学生知道读出来时如何停顿。 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根据表达的需要, 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在练习时, 主要指导学生读到这些标点符号时如何停顿。 为练习方便, 把课文中不易朗读的段落出示出来, 朗读时让学生关注标点符号。 通过教学发现, 学生无论什么标点, 停顿时间都差不多。教师为此要求:见到句号、问号、感叹号说明一句话说完了, 要换一口气, 再接着读下面句子, 并作示范, 读到这些标点时用夸张的动作吸进一口气后再读。 数次重复后, 学生多数能够做到, 这时再提出新的要求:换气要偷偷地, 让别人看不出来, 再作示范, 让学生仔细观察怎样偷偷换气。 课堂上, 学生自由练习时、指名朗读时, 教师反复规范, 学生就会慢慢形成注意标点符号、正确断句的习惯。 当然标点符号的停顿不是固定不变的, 具体情境中再指导学生具体对待, 那应该是建立在他们已有一定的语感基础之上了。

三、评价, 在改进中提高能力

教师和同学积极的评价对学生朗读兴趣和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内外当学生的朗读有值得表扬的地方及时给予肯定, 会成为他们下次朗读的动力, 使之在面对一篇新的文章时有着十足的劲头。 因此, 课堂上学生的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班级齐声朗读要有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 让每次评价不光能激励朗读者的朗读热情及时改进其中的不足, 评价者也因为评价他人, 需要思考某一具体内容该如何去朗读, 朗读者和评价者在评价的过程中都会有所收益。

(一) 共性评价, 表扬与建议兼顾

有些共性诸如正确、流利、响亮方面的评价标准比较简单。 在提出朗读要求后, 学生准备朗读之前, 教师让听的学生当“小评委”, 认真倾听, 朗读的同学有没有做到这三方面; 朗读结束后, 再让大家听教师是如何评价的:

“XX读得正确、流利, 声音响亮。 ”

“XX读得正确、流利, 但是声音不够响亮, 我听起来有些吃力。 ‘将上堂, 声必扬’, 在课堂上一个人发言时, 声音响亮些大家才能听得清楚, 这是一种礼貌的表现。 ”

“XX读书很正确, 很响亮, 我非常喜欢, 如果在……这句话中, 这样断句, 就流利多了。 ”

小学生说话喜欢直接, 发现别人朗读中的问题, 评价时就会不客气地指出来, 这样必定会打击朗读者的积极性。 教师在示范时, 要先说出优点再提出建议, 朗读的学生更容易接受, 下次再有朗读机会他们依然会快乐地争取。 一节课里, 这样的评价教师经常示范, 让学生紧跟着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学习评价, 教师大力表扬评价到位、评价内容兼顾表扬与建议的学生。 几节课下来, 多数学生就能把握正确、流利、响亮的尺度, 评价起来也会慢慢得心应手。

(二) 个性评价, 理解与表达同步。

当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上述评价后, 教师就可以指导他们如何更具体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朗读了。 在带着学生精读课文环节, 教师仍以示范引路。 我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中《蘑菇该奖给谁》 一课时, 结合学生的朗读这样评价:“听你读书, 我看到了一个亲切慈爱的兔妈妈, 你真是个读书的高手! ”“你的朗读, 让我觉得小黑兔很骄傲。 ”接下来指名朗读后, 也让学生们按照“听了XX的朗读, 我看到了… …的小黑兔 (或小白兔) ”“从你的朗读中, 我还看不出小黑兔……, 我觉得可以这样来朗读”的句式来评价。 在后来学习的《骑牛比赛》《大松树和小松树》《奶奶的白发》等课文时, 我多次提醒学生使用这样的评价方式来说说同学的朗读情况。 为评价他人朗读, 学生必然要认真揣摩对应的课文内容, 理解文字, 想象画面, 体会其中蕴涵的感情, 朗读与评价也就成了学生们深入体会语言文字的过程。

(三) 评价范读, 在揣摩当中提高

范读的目的和作用就是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榜样, 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无论是录音、视频还是教师、学生的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这么读。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从范读中, 哪些词句朗读得好, 好在哪里。 交流中, 学生的思维彼此碰撞, 发现范读妙处的同时还能进一步理解课文, 继而学习其中的朗读技巧模仿读一读, 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技巧。 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 学生的语感得到增强, 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他们的朗读中得以彰显, 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了。

一年级课文朗读指导方法浅谈 第9篇

关键词:范读 问题 方法 朗读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241

古人说的“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无不体现出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重要地位,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朗读中,学生接受有了意义的文字信息才能从中有所收获,丰富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一年级学生入学时间短,识字量少,朗读课文很困难。面对一篇新课文,他们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到生字的拼读上,难以读成通顺的话;即使是一遍遍地练习后,能做到把句子、课文读流利的学生也不多。多数学生习惯一词一词地“唱读”,难以完整理解词句的意义,造成了读书与理解脱离的现状。一年级是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语文教师教会学生正确地朗读,才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拥有语文学习的有力工具。为此,我寻找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并在语文课堂内外实践,一段时间下来,居然颇有收获。

一、示范,在模仿中学习朗读

面对一篇新课文,学生借助拼音朗读后,多数人能做到读音正确,但语气、语调、断句无法顾及,做不到流利,读而不知所云,不清楚课文讲什么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而各种形式的示范朗读,符合学生平日言语交流的表达习惯,学生在反复模仿中能够习得朗读的技巧,增强语感,提高理解能力。

(一)教师教读,面对面地直观示范

学习一篇新课文,先让学生使用“拼音拐杖”独自朗读是必要的。一来在反复用拼音识读生字词的练习中,学生拼读能力会逐渐增强,提高拼读速度;二来在学生独立朗读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思路,在指导时更有针对性以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可是受学习能力的制约,在读书时学生会出现诸如字音、断句等方面的错误,若是自读遍数太多,这些错误在一遍遍重复中被强化,再改起来不容易。因此学生读两三遍后,教师就作示范朗读,要求学生边听边用手指着课本上对应的内容,同时用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跟着学读。在学生自读时那些显得零散的字词,被教师的朗读串成了便于理解的句子,枯燥的文字有了颜色、味道、形状等可观可感的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有意义存在,他们再独立读书时就容易多了。教师边范读,边留意学生的学读情况,对于读不流利的句子多次教读,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在刚刚萌芽状态就能被解决掉。

低年级的学生性格活泼,多样的学习方式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所学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很多故事性的文章适合分角色朗读,进行表演,所以除了单一的朗读,教师辅以适当的表情、动作,让学生看教师带有表演性质的朗读,他们会非常感兴趣,更乐于学着教师这样去读。当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后,教师就可以先示范,再让学生看着教师,学着“表演读”,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这一朗读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多数学生就能熟练而自然地使用这一方法读书了。这样不仅丰富了朗读的表现形式,声音、表情、肢体的参与,使学生积累文本语言速度更快,记得更牢。

(二)音频视频,最便利的模仿朗读

教师范读也存在着不足,如一些字词的发音受方言的影响不够准确,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教学中突发事件分占了时间影响到范读的时机等问题客观存在。这些问题可以用课文朗读的录音、视频等电子手段来解决。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使这些电子资源的运用很是方便,晨读时、教学时、甚至课间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根据实际情境,或是认真跟着学读,或是边游戏边听边下意识地跟读,对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而且这一做法还能把教师解放出来,关注学生的模仿朗读状态或做一些必要的其他教学事务。

很多教师手头朗读资源充足,既有录音,也有视频,使用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适当选择。课文录音在学生独立朗读后播放,让学生就当下所读课文中的生字正音,学习正确地断句。学生从初读文字到将其转化为信息需要一个理解内化的过程,而课文视频朗读则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通过画面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想象,应该放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文章已有一定程度的感知之后。学过的课文定期给学生反复播放,在一遍遍重复听与读中,学生能够轻松地实现背诵课文的学习目标。

(三)同伴展示,近距离的追赶目标

学生存在着客观差异,朗读水平良莠不齐。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之后,选择朗读出色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书,或是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再请其他同学说说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从中总结出朗读方法。这些榜样是学生们自己身边的伙伴,比起教师和录音朗读追赶起来距离更近,因此把他们作为追赶对象会成为不少学生的努力目标。教师此时多加鼓励,对学生点滴进步予以肯定,帮助他们树立“朗读我能行”的信心,进而喜欢上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识字量的增加、理解能力的提高和朗读方法的习得,将使一批朗读小能手迅速成长起来,而且数量会渐渐增加。每个学习小组里都有了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朗读训练时,有了他们的示范和带动,身边的小伙伴儿们有意无意地就开始模仿,教师多表扬每个进步的学生以促进他们良好朗读习惯的养成,一个利于学生学习朗读的环境就慢慢形成了。

二、指导,在引领下掌握方法

学生读课文,一怕遇到生字词出现多的句子,学生难以与已有经验联系起来,也就难能读流畅;二怕长句子,学生读起来停顿处理不好,影响理解;三是不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不知如何处理停顿与换气。教学时教师依托课文的词句从这几方面入手,搭建朗读的平台,进行方法指导,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点拨指导,帮助学生习得读书的方法。

(一)识读词组

对低年级来说,第一课时教学任务是识读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在学习字词环节,我们常做的是让学生识读带生字的词语。但是,很多教师也发现这一个问题:学生认会了词语,再读课文,就会习惯性地把句子拆成一个一个的词语读出来,该连贯的地方不连贯,不该断句的地方断句,影响朗读水平的提高,制约着学生对句子理解能力的发展。

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三年级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处理这一环节很值得学习。在指导学生识读生字时,这位教师出示的是带有生字的词组。学生自由练习和指名学生朗读词组时,教师反复强调“要像说话一样自然”,必要时给学生示范,领着学生读出应有的语调语速。词组把几个意思紧密地词连在了一起,读出来的自然紧凑,符合我们日常表达习惯,学生读起来通顺,理解课文内容也变得容易了,然后把这些词组带进句子里朗读。因为有了之前的学习,学生读起来较之前明显进步。

我们一年级朗读时,借鉴这一做法,不仅在识读生字词环节,在朗读长句子时,也可以以词组为单位指导学生断句,把长句子变成几个短一些的词组,长期练习,学生就能读好句子了。

(二)留心标点

在“百度百科”里这样定义“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句子前后或中间的停顿,在口头语言中表现出来的是时间间隔,在书面语言中就是用标点符号来表示。课文是书面语言,面对不同的标点,要让学生知道读出来时如何停顿。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在练习时,主要指导学生读到这些标点符号时如何停顿。为练习方便,把课文中不易朗读的段落出示出来,朗读时让学生关注标点符号。通过教学发现,学生无论什么标点,停顿时间都差不多。教师为此要求:见到句号、问号、感叹号说明一句话说完了,要换一口气,再接着读下面句子,并作示范,读到这些标点时用夸张的动作吸进一口气后再读。数次重复后,学生多数能够做到,这时再提出新的要求:换气要偷偷地,让别人看不出来,再作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怎样偷偷换气。课堂上,学生自由练习时、指名朗读时,教师反复规范,学生就会慢慢形成注意标点符号、正确断句的习惯。当然标点符号的停顿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情境中再指导学生具体对待,那应该是建立在他们已有一定的语感基础之上了。

三、评价,在改进中提高能力

教师和同学积极的评价对学生朗读兴趣和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内外当学生的朗读有值得表扬的地方及时给予肯定,会成为他们下次朗读的动力,使之在面对一篇新的文章时有着十足的劲头。因此,课堂上学生的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班级齐声朗读要有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让每次评价不光能激励朗读者的朗读热情及时改进其中的不足,评价者也因为评价他人,需要思考某一具体内容该如何去朗读,朗读者和评价者在评价的过程中都会有所收益。

(一)共性评价,表扬与建议兼顾

有些共性诸如正确、流利、响亮方面的评价标准比较简单。在提出朗读要求后,学生准备朗读之前,教师让听的学生当“小评委”,认真倾听,朗读的同学有没有做到这三方面;朗读结束后,再让大家听教师是如何评价的:

“XX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响亮。”

“XX读得正确、流利,但是声音不够响亮,我听起来有些吃力。‘将上堂,声必扬,在课堂上一个人发言时,声音响亮些大家才能听得清楚,这是一种礼貌的表现。”

“XX读书很正确,很响亮,我非常喜欢,如果在……这句话中,这样断句,就流利多了。”

小学生说话喜欢直接,发现别人朗读中的问题,评价时就会不客气地指出来,这样必定会打击朗读者的积极性。教师在示范时,要先说出优点再提出建议,朗读的学生更容易接受,下次再有朗读机会他们依然会快乐地争取。一节课里,这样的评价教师经常示范,让学生紧跟着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学习评价,教师大力表扬评价到位、评价内容兼顾表扬与建议的学生。几节课下来,多数学生就能把握正确、流利、响亮的尺度,评价起来也会慢慢得心应手。

(二)个性评价,理解与表达同步。

当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上述评价后,教师就可以指导他们如何更具体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朗读了。在带着学生精读课文环节,教师仍以示范引路。我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中《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结合学生的朗读这样评价:“听你读书,我看到了一个亲切慈爱的兔妈妈,你真是个读书的高手!”“你的朗读,让我觉得小黑兔很骄傲。”接下来指名朗读后,也让学生们按照“听了XX的朗读,我看到了……的小黑兔(或小白兔)”“从你的朗读中,我还看不出小黑兔……,我觉得可以这样来朗读”的句式来评价。在后来学习的《骑牛比赛》《大松树和小松树》《奶奶的白发》等课文时,我多次提醒学生使用这样的评价方式来说说同学的朗读情况。为评价他人朗读,学生必然要认真揣摩对应的课文内容,理解文字,想象画面,体会其中蕴涵的感情,朗读与评价也就成了学生们深入体会语言文字的过程。

(三)评价范读,在揣摩当中提高

范读的目的和作用就是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榜样,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无论是录音、视频还是教师、学生的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这么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从范读中,哪些词句朗读得好,好在哪里。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彼此碰撞,发现范读妙处的同时还能进一步理解课文,继而学习其中的朗读技巧模仿读一读,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技巧。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得到增强,朗读能力得到提高,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他们的朗读中得以彰显,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了。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活泼的教学方式,教师评价他们学习行为时飞扬的表情、夸张的动作能非常有效地调动他们的朗读积极性。常常给学生竖起大拇指,夸他们是“棒棒糖”“朗读能手”,定期评选“朗读大王”,都会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朗读热情。当每次读书成了学生期盼的事,他们在朗读上的进步和收获还会小吗?

论文:让一年级的孩子爱上朗读 第10篇

金坛市直溪中心小学焦月萍

【写在前面的话】 一次坐车的路上,听到一位教授高年级的老师说,现在班上有些学生连课文都读不正确、通顺„„这时候教授低年级的我便断然地将责任领受:如果老师在教低年级时,注重孩子朗读习惯地培养和朗读水平地提高,到了中高年级便不会出现这样好笑、“愚蠢”的事儿了。于是,在平常的工作中,我暗自使劲。在上周的常态课教学中,虞校听了我的课,欣然地肯定我班的朗读水平甚至达到了有些二、三年级学生的水平。我心里很开心,但是,感觉自己做的还不够,因为只有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

一、再度思考——为什么要让孩子朗读

我想:不管做什么事,只有自己意识到了其事的重要性,才会一如既往、坚持到底地做下去。

现在我们天天跟孩子上语文课,那语文课到底是干什么的?让我们再来重温于永正老师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主要是为了学习语言的,是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的。规范的书面语言是怎么学来的?是读来的。语文能力是老师讲出来的吗?不是。如果讲能讲出能力来,那教学这件事不就太简单了吗?

仔细分析这段话,感觉于老讲的是多么的质朴深远——阅读能力是孩子们自己读出来的。记得徐世荣先生也对朗读教学的意义做过阐述,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本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所以有人说:“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的确,有了语音,书面语言才有了活力,才有了跳跃着的生命,才能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慢慢内化成自己有序的语言。

二、回首往事——引领孩子走上愉悦的朗读之路

现在,听着孩子们入情入境地朗读,心里感到很开心,但是自己的目标自己了解。只有不断地坚持和努力,才能越做越好。

1、每个早读课亲临现场

现在想来,一年级的孩子从什么都不会到学会拼音到能一本正经的朗读了!尽管他们的进步很大,但是在早读课上,让学生跟着语感还没有稳定形成的小班长朗读,心里很放不下心来。

所以一年级上学期的每天早读课,我都亲临现场,从提醒孩子们的声调开始,一遍又一遍地领读,深情并茂,抑扬顿挫,手舞足蹈。

读《家》时,我用自己的手势和温和的声音带领孩子们游览一个又一个幸福而又温暖的家;读《看菊花》时,我用自己的动作和刚劲的声音让孩子体验菊花的勇敢;读《大海》时,我用轻柔的声音和笑眯眯的样子让孩子们见识了大海的静谧和宽厚„„

每一段朗读都是一路特殊的旅程,孩子们从刚开始地声调不准,到竭尽全力地注意,从面无表情地朗读逐渐变得投入、认真,我为孩子们的进步感到高兴。

尽管自己的作业还要抽别的时间批阅,但是我觉得这段时间的付出非常值得,因为孩子们的朗读只有重视在最前头,给到孩子们最好的榜样示范,才能让孩子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激发起孩子最大的朗读兴趣。

2、每节语文课必写小黑板

因为乡下的条件有限,不可能每节课都将重点文字打在屏幕上,让孩子们正襟危坐、认

1真朗读。但是一年级的孩子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之甚短,如果老师因为偷懒而不顾孩子的心里感受,只顾大部队的朗读响亮、准确,而没有教给孩子们具体的朗读方法,指引孩子们看好文字读书,很可能就会出现古代故事中“滥竽充数”的现象。

而老师将重点文字写在小黑板上圈圈点点,或是将短的文章写下让孩子们亲眼瞧见,或是将课文中的长句子写下来并亲自给孩子们画上节奏,我想: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朗读方法地指引和良好习惯地培养。

刚开始我班有些后进生读书也真是费劲,他们经常将词语读错、句子读破,或是朗读长句子不知如何是好,但是我没有放弃,我相信铁杵能磨成针,他们的朗读会越来越好。上课时,孩子们的小眼睛看着黑板,沉定心思地朗读,有一丝的马虎休想逃得了我的“火眼金睛”。在我的严格要求和管理下,在我的一板一眼的规范和教学中,孩子们对于朗读不断严谨,朗读时多字少字、或是读错的现象也逐渐减少。

3、每节课必先看老师朗读

现在我每上一节语文课,在进行完有趣的导入后,我都让学生坐端正,眼睛看着我、耳朵认真听我朗读。这一招是跟于永正老师学的。

记得有一位美国语言学家研究发现:人们谈话,35%的内容是靠单纯语言表达,65%是靠伴随语言(主要指面部表情及手势等动作)表达。可见,讲话者的伴随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多么巨大。讲话如此,朗读当然也不例外。还有一位名叫艾伯特·梅拉别恩的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生获得信息的总效果等于7%的文字加38%的声调加55%的面部表情。这位研究者则从听者(学生)这个角度,道出了伴随语言的重要作用。

这就告诉我们:老师只有有表情地朗读(包括适当加点手势等动作——这一点对于低中年级儿童尤为重要),才能充分地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学生只也有“看老师读”——耳听老师读的声音,眼观老师读的表情和形体动作,才能充分获取老师所传出的信息,深刻地感知课文。光听不看,就会大打折扣。

在班上我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眼睛睁大看着我,觉得很奇怪。可是现在当我入情入境地朗读完之后,孩子们一个个眉开眼笑,拼命地鼓掌表演。我知道那是因为在他们的生命旅途中,抑或是有了别样的体验和感受而兴奋不已,抑或是被老师投入激情地表演深深感动„„

现在,当我漫步在孩子们朗读声中,我发现了好多的孩子正摇头晃脑、面带表情、小眼发光,如果说是我想通过范读要给孩子带来些许变化的话,在孩子们的身上我却感受到了灵动的力量和投入的带劲。

三、提高教艺——让学习和研究在课堂上开“花”

一年级的孩子生性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要优势,只有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时间,精心设计才能让孩子们燃气朗读的激情。

[案例一]抓住重点形象感知

——《骑牛比赛》教学札记

上完这节课,感觉孩子的朗读非常带劲、到位,我知道那是因为我抓住了重点,运用了多种方法给了孩子生动的感受,所以孩子们的体验非常到位。

师:刚才你们通过努力拿到了去南美洲观看骑牛比赛的门票。下面比赛就要开始了,老师要看一看谁看得最认真?朗读课文第二段最认真、最投入?

(孩子们投入到再次感受和体会课文的意境中。)

师:谁来说说你看完比赛的感觉?

周楚轶:我感觉骑牛比赛太精彩了,而那公牛真的太疯狂了!

师:说得真好!看看第二段中有哪些词是描写公牛的?

(学生很快找出野性大发、疯狂地上下蹦跳)

师:同学们,在电视上我们可能也看到过斗牛比赛,那些牛如何疯狂?如何野性大发?王旭:他们一看到红布,就拼命地冲过去,速度非常快,像箭一样。

陈欣妍:公牛的角特厉害,还会把小孩顶死。

„„„„(孩子们一个个紧张地、皱着眉头说道。)

师:是的!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公牛的疯狂、野性大发吗?

(孩子们摇头晃脑,声音激昂地读起来。)„„„„

师:尽管公牛如此疯狂,但是有一位骑手的表现确是令人惊讶。他是谁?瞧!他来了!

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这幅图,说一说,在比赛现场你都看到什么了?

薛沩琪:公牛拼命的上下蹦跳,想把骑手甩出去,但是骑手还是牢牢地骑在牛背上。师(插嘴):对!观察仔细,想象丰富!这位骑手就像涂了胶水一样牢牢粘在牛背上。吉宇航:我看到牛的尾巴扬在空中,正在拼命发威,想把骑手甩下去,但是并没有成功。田梦瑶:你看!牛屁股后面的尘土都飘起来了,可见这头牛真的发怒了。

师:是的!尽管公牛疯狂地上下蹦跳,但是骑手孩子牢牢地骑在牛背上,你们知道这就叫什么吗?

(有的孩子看着老师眼睛看向了小黑板,快要用粉笔圈出“技艺高超”了,便歇斯底里地叫道:技艺高超)

师:孩子们,光这样吵闹是没有意思的。你能通过投入地朗读再次展现骑手的技艺高超吗?那才叫真的本事!

(孩子们好像个个憋得慌,好不容易找到了宣泄的场所了,便什么都不管地带劲地读起来)

【教后感想】一年级是小学阶段学习语文的开始,词语的教学是开启孩子们思维和遐想的大门。新课标中也指出:在低年级就要重视字、词、句、篇等语言的积累。而我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画面描述、通过看图发挥想象等形象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公牛的特点、深切地理解感受了“技艺高超”的意思。这样通过抓住重点进行引领,孩子们对于课文的理解就轻松得多。孩子们通过努力感受到了课文的境,体会到了课文的情,还愁孩子们读不好课文吗?

[案例二]进入情境深切感受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札记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老百姓对于毛主席的深深感激之情,从而感受毛主席一心一意为老百姓着想的伟大胸怀。而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沙洲坝人民在饮水方面遭遇的严重困难,并发自内心地感激毛主席?我想:只要在课文“抑”的方面大肆渲染,才能更加显现出毛主席的高贵品质。

师:看到“沙洲坝”的“沙”这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朱晨旺:那里到处都是黄沙,人们都睁不开眼来。

陈欣妍赶紧补充:就跟沙漠里一样,非常地干燥。

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画起了简笔画:是的!这儿气候干燥,土地都一块一块干裂,空中沙土飞扬。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生活在这儿的人们在饮水方面会遇到哪些困难?

孩子们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了大胆地想象,有的说:“水源很难找。”有的说:“人们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喝,非常的劳累。”有的说:“要翻越好几座大山才能挑到水喝。”——我都给予了学生们很大的肯定。

这时候,我拿出了上网查找的描写葛洲坝人们用水困难的故事,播放了一段和故事意境差不多的悲情音乐。我动情地朗读起来,当读到“毛泽东和杨家兴来到池塘边,只见村边连着几口池塘,有的妇女在浣洗衣服,有的挎着菜篮在洗菜,有的在涮马桶„„”这段时,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苦难经历,这时候我仿佛也变成了在沙洲坝那儿生活的苦难的人,我的声

音哽咽起来,眼泪在我的眼眶里打转,这时候我仿佛也感受了孩子们的紧张„„

故事朗读完了,孩子抱以热烈的掌声,他们现在可能还没有这样的痛苦经历,但是今天我在课堂上的流泪一定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给予他们心灵一次很大的洗涤,他们或许也有些感受到了沙洲坝人民生活的困苦。

当下面我让孩子们读一读文中是如何描写的时候,陈雪玲同学清脆的朗读给了听课老师一次很大的享受,让人欣喜的是她能将文中的重点词进行深同感受地朗读了。

[教后感想]很庆幸自己曾拜读过李吉林老师的《小学语文的情境教育》,她的书中就有这样的观点——“只有先老师自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才能深切地打动孩子”。在这节课上,我通过画简笔画、音乐渲染、激发想象等方式让孩子进入故事情境,我想: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我的情感投入给了孩子们有力的支撑,当孩子们有了对于课文深切的感受,并且拨动了孩子内心情感的琴弦,孩子们一定很乐意地投入朗读。

四、整本阅读——让孩子从心底里爱上朗读

新课标中指出:“要鼓励孩子少做题,多读书,并且要读整本的书。”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

现在通过我和孩子们的共同坚持努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快读完5本课外读本了。《日有所诵》天天坚持,不过形式已由老师的领读换成了陈欣妍领读;学校发的《中华诵》我们已经朗读、背诵大半;通过每天中午的半小时课外阅读时间,我已经帮孩子们朗读了3本孙幼军的童话小说。

通过我和孩子们的不断努力和坚持,孩子们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上星期五我帮后进生张帆读书,瞧!反映灵敏。外地子女小陈慧每天回家一写完作业便投入课外书的朗读,哈!她现在朗读起来可以迷倒一大片。那个在我每次朗读课外书总是用铅笔头点的飞快的呆呆的罗宇翔现在朗读速度已经不慢。

一年级朗读材料

一年级朗读材料(精选10篇)一年级朗读材料 第1篇二年级朗读比赛材料朗读材料一狐狸爸爸、狐狸妈妈和他们可爱的四个小狐狸本来过着快乐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