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unit5易混淆词语辨析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unit5易混淆词语辨析(精选10篇)

unit5易混淆词语辨析 第1篇

语文的易混淆词语辨析

1、窝里斗:指家庭或团体内部发生争斗和冲突。

2、大水冲了龙王庙:比喻自家人损害自家人的利益。

3、当面鼓对面锣:比喻面对面的谈判或交换意见。

4、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原指军人平时受国家培养,一旦国家急需,就要奋力报效。现也泛指平时长期勤奋训练,在关键的时候就能发挥作用。

5、吊胃口: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某种欲望或兴趣。

6、东方不亮西方亮:表示尚有选择的空间。

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喻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8、赶鸭子上架:比喻被迫去做不得已的,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9、高不成低不就:指在选择事物或选择配偶时,好的得不到,差的又不合心意。

10、一锤子买卖:一次性的交易,多指不法商贩的行为,含贬义。

11、有眼不识泰山:比喻浅陋无知,认不出有地位有能耐的人。

12、宰相肚里能撑船:比喻人有度量,能容忍、原谅别人。

13、台柱子:比喻集体中的骨干。

14、过五关斩六将:比喻曾经值得骄傲的业绩,也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15、好了伤疤忘了痛:比喻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就忘了过去的苦日子。

16、海水不可斗量:比喻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而加以低估。

15、恨铁不成钢:恨某人不争气,不成材。

11、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自恃某一外部条件优越而不思主观努力,用以批评一种因循守旧的思想。

12、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比喻态度强硬,要求强烈的单位或下属能得到更多的照顾。

20、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原指精彩的舞台表演需要长期艰苦的排练,也泛指各方面的成果都要靠艰辛的训练、准备才能取得。

21、听风就是雨:刚听到一点风声就信以为真。

22、挖墙脚:从竞争对手那里弄走人才或抢走生意。

23、乱点鸳鸯谱:形容瞎指挥,胡乱凑合。

24、摸着石头过河:比喻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

25、跑龙套: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或专做跑腿、服务性工作;或起次要作用,充当配角。

26、七大姑八大姨:泛指各种各样的女性亲戚。

27、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太出名了会招来麻烦,也指人为了保住名位而变得保守。

28、山不转水转:比喻情况总是在变化的,一时不顺利也不必懊恼和悲观。

29、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比喻要达到某一目的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30、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定的环境造就一定的人才(多含褒义)。

unit5易混淆词语辨析 第2篇

因此,秘书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学习,提升水平。现结合本人多年的办公室工作实践,对文稿起草中几组难以分辨、经常误用的词语作一简单辨析。

一、“驾鹤西去”还是“驾鹤逝去”。我县一位在外工作的重要领导去世,县委办公室负责起草唁电,起初用了“驾鹤逝去”这个词,单从字面看好像没有问题,我在审稿时及时发现并改成了“驾鹤西去”。“驾鹤西去”是对死亡的一种避讳说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是吉祥之鸟,西去,指进入天堂,驾鹤西去意思是骑着鹤飞往天堂,含有对死者的尊敬、祝福之意。类似的说法还有驾鹤西游、驾鹤仙游、驾鹤西归、驾鹤成仙等。当代著名作家邓友梅在中篇小说《那五》中说:“过老太太言而有信,这事办完不久就驾鹤西游了,紫云正式把家管了起来。”唐代诗人崔灏在《黄鹤楼》一诗中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的就是一种昔人已逝、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感慨。

二、“一年之计在于春”还是“一年之季在于春”。在起草县委、县政府年初工作启动会讲话时往往会引用这句话,但经常有人误用,正确的应该是“一年之计在于春”,“计”是计划、打算的意思,指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考虑安排,为全年的工作打好基础,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开头就要抓紧。这句话出自南朝梁·萧统的《纂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我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中也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的句子。

三、“禁得住”还是“经得住”。在起草述职或述廉报告时,经常会有“耐得住寂寞,禁(经)得住诱惑”的说法,有人认为这两个字不通用,其实是可以的,“禁得住”和“经得住”都是承受得住的意思。

四、“缘分”还是“缘份”。这个词在起草欢迎酒会、签约仪式致辞或发表离任感言时出现的频度很高,出错的情况也很多。如“我从某年某月某日到某地工作,和大家共事多年,朝夕相处,风雨同舟,这既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和安排,更是与大家一种难得的缘份”中,“缘份”就是“缘分”的误写,相似的还有把“水分”误写成“水份”、“辈分”误写成“辈份”、“本分”误写成28SECRETARY’S COMPANION学习与修养2011年第10期“本份”的,但时间久了,约定俗成,积非成是,很多也就不再去深究了。秘书人员为领导撰写讲话稿,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确保用字准确无误。

五、“坐镇”还是“坐阵”。在起草文稿强调组织领导、落实责任部分时,经常会写这样的句子:“主要领导必须坐镇一线,靠前指挥”,这里的“镇”是镇守的意思,指(官长)亲自在某个地方镇守。不能写成“坐阵”。

六、“挖墙脚”还是“挖墙角”。某位秘书在撰写全县党委系统办公室工作会议领导讲话时这样写道:“大家要和衷共济,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能文人相轻,互挖墙角,相互拆台。”这里的“角”应该是“脚”,是地基、根基的意思。

“挖墙脚”比喻拆台、从根本上损害别人,现多指为自己谋取利益,而在暗地里不择手段从对方挖取相关的人员、技术等。

七、“品位”还是“品味”。在撰写涉及城市建设等方面内容的文稿时,经常有“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表述,有的人会写成“城市品味”,这是不正确的。“品位”是名词,指人和事物的品质、水平和层次,如“高品位的艺术作品”、“他的谈吐很有品位”;而“品味”是动词,指仔细品尝、体会、玩味,如“他经过细细品味,才明白王科长那句话的含义”。

八、“曝光”还是“暴光”。很多秘书在撰写文稿强调督查推进部分时,经常会写“对吃拿卡要、办事拖拉等不良的现象和行为,要坚决予以曝(暴)光”。有的人认为“曝光”对,有的人认为“暴光”对,更多的人感到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其实,“暴光”和“曝光”都有把不光彩的事披露出来让众人知道的意思,都是正确的。

九、“截至”还是“截止”。在表述阶段性成绩时,常会用到“截至(止)”这个词,但很多人不加区分随意乱用。“截至”指截止到某个时候,后面还会继续,如“截至8月8日,县人社局已经帮县内企业招工2200多人”。以后该局帮企业招工的行动不会停止。“截止”则是指到一定期限停止,如“我省2011年公务员考试报名已于昨天截止”。

十、“收官”还是“收宫”。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收官”。“收官”是围棋术语,指盘面大局已经基本抢定,但胜负仍不明朗时对局部的争夺,后引申为强调大局已定。如“十一五完美收官,十二五全面开启”。

十一、“墨守成规”还是“默守成规”。在“要深入解放思想、创新创优,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中,“墨”是正确的写法。“墨守”指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指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类似的容易写错的成语还有“再接再厉”,这里的“厉”是“砺”的通假字,是磨砺的意思,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不能写成“再接再励”。

十二、“针砭”还是“针贬”。“砭”和“贬”字形相近,容易混淆。“砭”是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针砭”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以求改正。没有“针贬”的说法。

十三、“辐射”还是“幅射”。《说文》中讲:“辐,轮轑也。”本义指车轮的辐条,即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特点是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后把热量、光线、无线电波等由一个中心向周围直线传播也叫辐射。

十四、“部署”还是“布署”。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对“部署”的释义为安排,布置(人力、任务)。《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布署”。“布署”在一些古代典籍中有过运用,但现已统一规范为“部署”。类似的还有“照像”,现已经规范为“照相”。秘书人员在文稿起草中一定要正确运用。

十五、“通信”还是“通讯”。“通信”指利用书信、电波、广播等建立联系、互通消息、交换信息。如“会议进行期间,请与会人员一律关闭通信工具”。而“通讯”是翔实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文体。两者过去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用,现已作了严格区分。

十六、“装潢”还是“装璜”。有一位秘书在介绍某项目进展情况时说“厂房、办公楼主体工程已结束,即将进入室内外装璜阶段”。这里的“装璜”应该写成“装潢”。“潢”指先用黄蘖汁语言学习29SECRETARY’S COMPANION学习与修养年第10期染纸,再用这种纸料装裱书画。“装潢”是古代对装裱技艺的称谓,后引申为对器物、房屋等进行装饰使之美观。而“璜”则指半璧形的玉,没有“装璜”的说法。免费看电影( tang)

十七、“必须”还是“必需”。这是两个意思不同的词,具体使用要视语境而定。“必须”是必要、一定要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对照文件规定,各司其职,协调动作,不折不扣地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任务”;而“必需”是一定要有、必不可少的意思,如“物价、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大米、猪肉、蔬菜等群众生活必需品的市场监测和管理,全力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

十八、“决不能”还是“绝不能”。这两个词在文稿中出现的频度很高,“决”和“绝”同音且词义相近,很难分辨,其实两者的区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决不能”的“决”是副词一定的意思,用在否定词的前面,“决不能”就是坚决不能,一定不能,更强调人的主观意志。

易混淆介词巧辨析 第3篇

1.在某年、月、季节、早、晚用in。

如:in 2000,in April,in spring,in the evening……

2.带有日期,后要用on。

如:on July 2.1999在1999年7月2日

on the morning of the 20th of May(强调指)在五月二十日的早晨

3.在午间、夜间,在开始、末尾等要用at。如:

at noon,at night,at the beginning,at the end,at the weekend,(on weekends),at Christmas(但是on Christmas Eve)

4.注意in time(及时)与on time(准时)的区别

(1)They caught the bus in time.他们及时赶上了汽车。

(2)The plane took off on time.飞机准时起飞。

(3)You will understand me in time.你早晚会理解我的。

二、表示时间的in与after

1.in表示在某段时间之后,常与动词将来时连用。

(1)I hope you will be back in a week.我希望你一周后会回来。

(2)The doctor will come in a few minutes.大夫几分钟后会回来。

2.某一特定时间点之后,动词用过去时、将来时都可。如:

(1)I will be back after one o'clock.我在一点钟之后会回来。

(2)I came back after one o'clock.我在一点钟之后回来了。

三、表示“一段时间”的for与since

for后接表示一段时间的词语,而since后接表示某特定时间点的词语。

如:(1)She has been here for six hours.她在这里六个小时了。

(2)She has been here since six o'clock.六点钟以来,她一直在这里。

四、表示地点的at,in与on

1.at常指小地方,in一般指较大的地方。

如:at the gate(在门口)

in Shanghai(在上海)

2.at含义不太明确,可以是“在……里面”,也可是“在……附近”;in含义明确,“在……里面”。

3.in指“在……内部”,on指“在……表面”

(1)There is some important news in today's newspaper.今天的报纸有重要新闻。(指在报纸内容上)

(2)Don't put the food on the newspaper.别把吃的放在纸上。(指在报纸表面上)

五、表示方位的in,to,on

(1)China is in the east of Asia.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指在同一范围内)

(2)Taiwan lies to the east of Fujian.台湾在福建的东部。(在该地区外)

(3)Shandong lies on the north of Henan.山东在河南北部。(与该地区接界,毗邻)

六、表示“用”的with,through,by,in,on

(1)The people cut the trees down with the ax.人们用斧子砍树。(with表示使用工具、手段等)

(2)Some people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through/on TV.一些人们通过电视学外语。(through/on表示方法途径等)

(3)He became rich by writing novels.他靠写小说致富。(by强调方法手段)

(4)Please write it in red ink.请用红墨水写。

Please write this letter in English.请用英语写这封信。

(in主要表示“用……材料,以……方式表示方式、语言、手段”等)

七、表示方向的to与for

1.表示来往行动的动词之后用to。

如:go,come,walk,run,dash,rush,move,fl y,return……

2.表示“出发”“离开”“起程”(leave,start,set off)的动词后用for。

3.但动词之后有“from…to…”这样的短语,第二类动词之后也不用for。

如:A new ship set off from England to America on his fi rst trip.

一艘新轮船开始了从英国到美国的首次航行。

八、besides(除了……还有,包括后面的宾语)与except(只有……除外,不包括后面的宾语)

(1)Besides Li Ping,the students also went to see the fi lm.除了李平,同学们也去看电影了。(李平也去了)

(2)Except Li Ping,the students went to see the fi lm.除了李平以外,同学们看电影去了。(李平未去)

例题解析:

1.(2011宁波市)--What time did you get there this morning?

--eight.

A.In B.On C.At D.From

解析:C.此题考查in,on,at表示时间的用法。具体时刻前用介词at。

2.(2011深圳市)Where’s Lily?We are all here her.

A.besides B.about C.except D.with

解析:C.except意为“除了”,除去的部分不包含于其他中,besides意为“除了”,除去的部分包含在内。

3.(2011武汉市)Shanghai lies the east of China.

A.to B.in C.on D.at

解析:B.在表达东、南、西、北的方位时,在范围之内用in。

4.(2011武汉市)--When will the second class begin?

--two minutes.

A.For B.At C.In D.After

解析:C.句意为“—下一节课什么时候开始?--两分钟之后”。“in+一段时间”可以表示“一段时间以后”,常用于一般将来时态中。For常用语完成时态中,表示某一动作持续了一段时间;after意为“……之后”,后接时间段,常用语一般过去时态中。

专练(习题由责任编辑提供)

介词专练: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介词。

1.Do you watch TV_________the evening?

2.We need help_________our school trip.

3.Can you help me_________my math,Li Ming?

4._________breakfast,I go_________school by bike.

5.Thanks_________your help.

6.I usually get up_________six o’clock every morning.

7.In the afternoon I play football_________around an hour.

8.Don’t play_________the dog.

9.Please write and tell me_________your city.

10.This computer is different_________that one.

11.Let me have a look_________your new backpack.

12._________dinner,she likes chicken and tomatoes.

13.This is an old photo_________his family.

14.Look!A cat is_________the tree.

15.Come and see_______yourself_______Huaxing Clothes Store.

16.Do you often go to see Beijing Opera_________weekends?

17.What’s that_________English?

18.—What’s the time?

—It’s_________eight o’clock.

19.Is your mother a teacher_________Chinese?

20.Please call Liu Fang_________0561-7022168.

21.Is it time to go_________bed?

22.What can you see_________the picture?

23.He only watches sports_________TV.

24.Please take these things_________the teacher.

25.Can you bring some things_________school?

Key:

1.in

2.for

3.with

4.After,to

5.for

6.at

7.for

8.with

9.about

10.from

11.at

12.For

13.of

14.in/under

15.for,at

16.on

17.in

18.about/around

19.of

20.at

21.to

22.in

23.on

24.to

unit5易混淆词语辨析 第4篇

一、形似意异的专业词语混淆

在土木工程图书中,有大量形似意异的专业词语混淆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实际工程中不需要咬文嚼字地去区分不同的文字,而且有些工程人员也并不清楚不同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不同。这样,就需要编辑人员在书稿的加工过程中仔细辨析,以求文字能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

例1:合拢,合龙

【合拢】动词,合在一起,闭合。

【合龙】动词,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

在钢结构、水利工程等专业中,这两个词出现的频率都非常高。在钢结构工程中,有“合拢焊缝”一说,“桥墩支座类似于弯扭构件上的牛腿,可预先进行小合拢装焊”这里用“合拢”一词,因为合拢是指将两个加工构件合在一起,进行焊接或者吊装,这两个加工构件仍然是独立的两段。“选用了大跨度悬挑钢结构无支承安装法,即两塔悬臂分离安装、逐步阶梯延伸、空中阶段合龙。”这里用“合龙”一词,表示吊装段是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进行接合,之后形成一个整体。此外,在桥梁工程中,一般在大桥最后连接闭合的时候,都是用“合龙”。在水利工程中,修筑堤坝或围堰时,留在最后的缺口叫“龙口”,因此把大坝封口截流叫“合龙”。

例2:雨棚,雨篷

【棚】遮蔽太阳或风雨的设备,用竹木等搭架子,上面覆盖草席等;简陋的房屋天花板。

【篷】遮蔽日光、风、雨的设备,用竹木、苇席或帆布等制成(多指车船上用的)。

相比于“篷”,“栅”显得比较大而正式,如搭建的工棚,就是用的“棚”而不是“篷”。在建筑行业中,也是如此,对于火车站站房中遮蔽风雨的罩棚,一般用“雨棚”,而对于房屋建筑入口处和顶层阳台上部用以遮挡雨水和保护外门免受雨水浸蚀的水平构件,一般用“雨篷”。

例3:黏,粘

【黏】发音为“nian”,是指像糨糊或胶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个物体上的性质。

【粘】发音为“zhan”,是指黏的东西附着在物体上或者相互连接;用黏的东西使物件连接起来。

“黏”表示一种物体本身固有的性质,指物体由于此种性质能附着在另一个物体之上,如黏度、黏膜、黏土、黏性等;“粘”表示一种动作,指将物体附着或者连接在另一个物体上,如粘连、粘贴、粘结等。建筑工程中有一种无粘结预应力结构,是在混凝土中预埋管道,预应力钢筋放置于预埋管道中,并不与混凝土直接接触,处于无粘结的状态,在这里,就应该用“粘”而不是“黏”,因为无粘结是表示钢筋与混凝土的粘连情况,而并非钢筋本身具有黏性。

二、口语中惯用而书面语需明确的专业词语

土木工程图书很大一部分是专业人士科学实践的成果总结,所以在书稿中,经常会出现许多在建筑工地中的口头用语。在书稿的加工整理中,要注意分辨这些词语,将其改正为适合书面表达的标准用词。

例1:概念模糊导致混淆的——质量,重量

质量的单位为kg,是表示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指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质量是常量,不因高度或纬度变化而改变。

重量的单位为N,是指物体在特定参考系中获得其加速度等于当地自由落体加速度时的力。在地球参考系中,重量常称为物体所在地的重力。重量随高度或纬度变化而有微小差别。

重量(重力)等于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一般重力加速度取为9.8N/kg,所以质量和重量在数量级上大约相差10倍。

从科技图书的严谨性而言,有必要将“质量”“重量”区分开来。在文稿的加工过程中,作为编辑,要读懂作者的文字,要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意图,把握用词的精准性。

例2:使用错别字的——座浆,坐浆

将柱钢筋绑扎并且支模完毕后,用水泥砂浆灌到最底层,然后再浇筑混凝土,这种用来起粘结和找平作用的水泥砂浆就叫坐浆。

从坐浆法的本质上理解,这层水泥砂浆类似于坐在混凝土之下,故而形象地称为“坐浆”,工程中常误写为“座浆”,这是不正确的,所以编辑在加工的时候,要注意分辨口语中常见词的错别字。

三、废弃的专业术语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有一些惯用的专业术语也逐渐被废弃,但由于在工程中的使用习惯,在书稿中仍然会经常出现这些已废弃的词语,所以在书稿的加工过程中,要善于分辨这些已废弃的术语。

例1:比重,容重

我国为推广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现已废弃“比重”和“容重”。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应该根据不同的物理量选用不同的单位和名称,说明如下:对于已废弃的“比重”一词,当物理量单位为kg/m3时,应称为体积重量(密度);当其单位为1,即表示在相同条件下,某一物质的体积质量与另一参考物质的体积质量之比时,应称为相对体积质量。对于已废弃的“容重”一词,当物理量单位为g/cm3或kg/cm3时,应称为表观密度(简称密度);当其单位为kN/cm3时,应称为重力密度(重度)。

例2:标号

以往在工程中习惯用“标号”来表示混凝土、水泥、砂浆、砌体等的不同强度级别,现已废弃,采用“强度等级”来表示各类工程材料的强度。

以混凝土为例,“标号”和“强度等级”的区别在于,第一,他们所选取的混凝土试件的尺寸不同;第二,他们所采用的数值来源不同。混凝土标号采用的是抗压极限强度,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的是抗压强度标准值。强度标准值是强度总体分布中的平均值减去1.645倍标准差(从而使保证率为95%),具有明确的数理统计概念,相比于“标号”,对材料强度的标识更为准确。故在对书稿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遇到“标号”时,一定要将其数值换算为“强度等级”。

英语四级易混淆近义词辨析 第5篇

accomplish: 强调完成任务的过程;

fulfill: 强调圆满地实现目标;

finish: 指结束某件事;

complete: 指通过努力是未完成的任务等圆满结束。

辨析2:accumulate,collect,gather

accumulate: 几乎可以指任何事物量的增加,强调连续不断地,一点一滴地积累;

collect:常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如集邮等;

gather: 指按内容有顺序地收集和整理。

辨析3:accuse,charge

accuse: 最常用,正式或非正式,官方或个人都可用;

charge: 较正式,通常用在法庭上,引申为“谴责”,另外在表示“指控某人”时,用charge sb. with doing sth.

辨析4:ache,pain

ache: 所指程度较轻,常指局部持续不断地疼痛,且常和身体名称相连;

pain: 为普遍用词,可指任何类型和程度的疼痛。

辨析5:affect,influence,infect,effect

affect: 指短暂的,不良的影响;

influence: 通常指通过劝说,行为或树立榜样来对一个人的行为或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infect: 强调情感上,思想上的影响,以及疾病的传播,传染;

effect: 多用于不良影响及其所产生的结果。

辨析6:afford,offer,grant,provide

afford: 主要指提供得起;

offer: 指主动而自愿地给予所需的东西;

grant: 指正式或依法给予他人某物;

provide: 多指帮助性地提供。

英语听力易混淆词语 第6篇

1) a big time:尽兴,高兴的时刻

e.g. I had a big time there.

the big time:第一流,最高级

e.g. Don’t worry, you are in the big time now.

2) according to:按照,根据

e.g. They were commended or criticized according to their work.

according as:随而定

e.g. The thermometer rises or falls according as the air is hot or cold.

3) admit to:承认

e.g. I have to admit to a dislike for modern music.

admit sb.(in) to:允许某人进入某地或加入某组织、行业

e.g. They have admitted me into their club.

4) all for:完全赞成

e.g. I am all for holding a meeting to discuss it.

for all:尽管

e.g. They could not open the box for all their forces.

5) all in all:总的`说来

e.g. All in all, it is a success.

all in:疲倦,筋疲力尽

e.g. He was all in, but he stuck it out.

6) as it is (was):照目前的情况来看

e.g. As it is, we shall be able to complete our task in time.

as it were:可以说,姑且这样说

e.g. He is, as it were, a walking dictionary.

7) as much as:几乎,实际上

e.g. By running away he as much as admitted that he had taken the money.

as muchas:与一样多

e.g. It is as much our responsibility as yours.

8) as well:也,还是为好

e.g. He gave me advice, and money as well.

Since you have begun to do it, you may as well finish it.

as well as:不仅而且,除之外

e.g. With television, we see a picture as well as hearing sound.

Small towns as well as big cities are being rapidly industrialized.

9) at one time从前某个时期

e.g. At one time, we met frequently.

at a time:每次,一次

e.g. You can borrow only two books at a time.

10) attach to:属于,归因于

e.g. No blame attaches to him.

attach oneself to:参加,加入

e.g. He attached himself to the group of climbers.

11) be a credit to:为增光

e.g. I hope you will be a credit to your school.

do credit to:为增进荣誉

e.g. This piece of work does credit to you.

12) bear in mind:记住

e.g. I hope you will bear in mind all I am saying.

have in mind:考虑

e.g. Don’t give your confidence to others regarding the plan you have in mind.

13) begin with:以为起点

e.g. He advised me to begin with something easy.

to begin with:首先

e.g. To begin with, we must consider the problem from all sides.

14) build up:逐步建成,增强

e.g. They are trying hard to build up an independent economy.

He went for an ocean voyage and built up his health.

build on:以为基础,依赖

e.g. Let’s build on your idea.

We shall build on your supporting us.

15) by day:在白天

e.g. Most of them work by day and study by night.

by the day:(指工作报酬等)按日计算

e.g. Will you pay me by the day or by the hour?

16) can but只好罢了

e.g. We can but try to make him see how unreasonable he has been.

cannot but:不得不,禁不住

e.g. I cannot but tell her the truth.(=I cannot help telling her the truth)

17) come forth:出现,发行

e.g. Many new things are coming forth..

Do you know that a set of new stamps has come forth?

come forward:自告奋勇,提出供讨论

They have come forward with an offer to help.

The matter was deferred at last evening’s meeting, but will come forward at our next session.

18) compare to比拟(指出其中的相似点)

e.g. Man’s life is often compared to a candle.

compare with:把和相比(指出其不同之处)

e.g. He compared his camera with mine.

19) consist in:包含在中

e.g. Happiness consists in good health.

consist of:由组成

e.g. The apartment consisted of two rooms and a kitchen.

20) end on:两端相碰,正对

e.g. The two ships collided each other end on.

We shouldn’t place the bicycles end on.

on end:竖着,连续地,不断地

e.g. Place the box on end.

She often works for 20 hours on end.

21) familiar to:某事为某人熟知

e.g. There were facts not familiar to me.

familiar with:熟悉或通晓某事

e.g. He is familiar with English, German and French..

22) feel for sb.:同情某人,为某人难过

e.g. I feel for you in your sorrow.

feel for sth:(用手、脚、棍子等)摸索,寻找某物

e.g. She felt under the pillow for her watch.

23) for a moment:片刻,一会儿

e.g. She was silent for a moment, weighing in her mind the pros and cons.

for the moment:此刻、暂时

e.g. I cannot recall his name for the moment.

24) get down:下去,下来;写下来

e.g. The bus was so jammed that I could not get down.

Here’s the telephone number I got down for you.

get down to:认真着手进行处理

e.g. It is no good shirking the job, it will have to be got down to.

25) get into trouble with sb.:遭到某人的(训斥等)

e.g. Poor Tom is always getting into trouble with the boss.

get sb. into trouble:使某人陷入困境

e.g. The letter got me into trouble.

26) give sb. a hand:帮助某人或参与某人做某事

e.g. Give me a hand with the cleaning, please.

give sb. one’s hand:与某人握手

e.g. She gave me her hand and wished me a good trip.

27) go through:检查,搜查;通过,穿过

e.g. They went through our luggage at the customs.

It took us a whole week to go through the great forest.

go through with:把坚持到底

e.g. We should go through with the experiment now we’ve started.

28) good for:有益于

e.g. This book is good for your English study.

for good:永久地

e.g. The lost money was gone for good.

29) have a fancy for:爱好,喜爱

e.g. She has a fancy for nice clothes.

have a fancy that:猜想,认为

e.g. I have a fancy that he will come tonight.

30) head up:领头;领导

e.g. A band headed up the parade.

Mr. Jones will head up the new business.

heads up:注意,小心

e.g. Heads up, now! You can do better than that.

31) in a way:在某种程度上

e.g. In a way, it is an important book.

in the way:妨碍,挡路

I will visit you next weekend if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way.

32) in black:穿黑色衣服

e.g. Arabian women are always dressed in black clothes.

in the black:赢利,赚钱

New production methods put the company in the black.

33) in charge of:负责

e.g. Who is in charge of this work?

in the charge of:照护

e.g. The patients are in the charge of the nurse.

34) in hand:控制

e.g. There was a little rioting, but the police soon had the situation in hand.

hand in:递交,交给

e.g. He handed in his resignation in protest against it.

35) in one’s honor:向表示敬意或感谢

初中英语易混淆词语大练兵 第7篇

选择最合适的单词完成句子

1. He feels so ____ in the movie theater, as he finds watching movies ___.(frustrating, frustrated.)

2. This ____ news made us ____. (exciting; excited)

3. Its ____to see a UFO in the sky, isnt it? (amazing; amazed)

4. Look , a train is running ____. Trains are ____ than buses. (quick; quickly)

5. This math problem is very ____ to work out. I can work it out ____. (easy; easily)

Unit Two

1.Mary didnt come to the party, her sister came _____ (instead; instead of)

2.He gets ____in learning English. He finds it _____to learn English(interesting; interested)

3.The boy is ____ and he has a ____ twin brother. (13 years old; 13-year-old)

4.Dont _____ about me. = Dont be ____ about me. (worry; worried)

5.She used to _____ short hair and she used to ____very serious. (be; have)

6. I like English pop music so much, but I _____ like it. (used to ; didnt use to)

7.He used to ____(have; has ; had) so ____ (many; much) time but now he is really busy.

8.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big dogs, _____(and; but)now I am still afraid of ____( it ; them)

辨析天体运动中几组易混淆的概念 第8篇

我们通常把天体看成一个球体, 天体半径即球半径.卫星轨道半径是天体的卫星绕天体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一般卫星轨道半径大于中心天体的半径.只有当卫星贴近天体表面运行时, 可认为卫星轨道半径近似等于天体半径.

例1 一飞船在某行星表面附近沿圆轨道绕该行星飞行.认为行星是密度均匀的球体, 要确定该行星的密度, 只需要测量 ( )

(A) 飞船的轨道半径 (B) 飞船的运行速度

(C) 飞船的运行周期 (D) 行星的质量

解析:当宇宙飞船绕星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设宇宙飞船的轨道半径为 r, 运行周期为T, 星球半径为R.

有undefined, ①

星球密度undefined. ②

当宇宙飞船贴近星球表面飞行时候, 即R=r, 由①②得ρ=3π/GT2.

所以宇航员只需测出飞船绕行星球一周的时间即可知道该星球的密度.

二、星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与星球某一高度重力加速度的关系

设星球半径R0, 星球表面重力加速度 g0, 一般我们近似认为, 物体在星球表面及附近所受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undefined, 所以undefined.同理, 在离星球某一高度 h 处, 有

undefined, 所以undefined.

例2 某人造卫星在距地面为 h 的圆形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 已知地球半径为R, 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为 g, 为了用 h、R、g 表示卫星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v, 一位同学解答如下:设地球质量为M, 卫星质量为 m, 由卫星在地球表面附近作匀速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力来自于万有引力得undefined, 又undefined.联立两式可得undefined.当人造卫星在距地面为 h 时, 轨道半径变为R+h, 代入上式得undefined.你认为上述结果是否正确, 若错误, 请求出 v 的正确结果.

解析:以上解答过程, 就是没有很好的区分表面重力加速度和某一高度重力加速度这两个概念.结论undefined中的 g 应为距地面 h 处的重力加速度.正确解答如下:

根据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于万有引力可得

undefined

又由undefined, 得GM=R2g.

代入得undefined.

三、近地卫星、同步卫星、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的关系

人造卫星, 无论是近地卫星还是同步卫星, 都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卫星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可有以下关系式进行求解

undefined

对于在赤道上跟随地球一起自转的物体, 物体所受万有引力是一个合力, 它的两个分力分别是重力和向心力.其中向心力只占万有引力的很小的一部分.赤道上跟随地球一起自转的物体与同步卫星有相同的周期与角速度, 与近地卫星有相同的圆周运动半径.

例3 同步卫星离地心的距离为 r, 运行速度为 v1, 加速度为 a1, 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 a2, 第一宇宙速度为 v2, 地球的半径R, 则 ( )

undefined

解析:同步卫星和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的角速度相等, 根据 a=rω2, 可知

a1/a2=r/R.

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贴近地面绕行的速度, 即近地卫星的速度.近地卫星和同步卫星都满足undefined, 所以, undefined.

故 (A) 、 (D) 选项正确.

例4 地球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为 g, 物体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 a, 要使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 则地球的转速应为原来的倍.

解析:物体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时, 有

GMm/R2=mg+ma, ①

ma=mω2R. ②

要使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 即物体变成近地卫星, 则

GMm/R2=ma′=mω′2R. ③

联立①②③式可得undefined.

农业易混淆概念辨析 第9篇

1.五带与温度带

五带: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不同,按纬度划分为5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温度带:以全球各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通常根据≥10℃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2.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类型:农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在地域上的表现方式,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因自然、技术、经济条件影响而形成的农业地域生产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农业类型主要有以下16种: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集约农业、灌溉农业、石油农业、设施农业、白色农业、城市农业、蓝色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型农业、基塘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在一定地域内较稳定、区域性的多种农业类型。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6种: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种植园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

农业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基本相同,前者强调农业的部门结构特点,后者侧重农业的区域特点,即各农业部门在地域上的组合形式。

3.集约农业与农业机械化

集约农业:农业的一种经营方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于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集约农业具体表现为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灌溉、增施肥料、改造中低产田、采用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实行机械化作业等。集约农业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的影响。

农业机械化: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改善农业资料,集中投入于较少的土地上,通过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措施来增加产量,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体现。

4.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河谷农业

灌溉农业:干旱时以大水灌溉方式保证农业生产模式。泛指以水浇田的农业,其特点是通过灌溉措施,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土地温度和土壤养分,以提高土地生产率,是一种稳产高产的农业。灌溉农业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大江大河两岸,如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亚洲的长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都发展了灌溉农业。 特指在降雨量极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完全依靠灌溉才能存在的农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

绿洲农业: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灌溉处的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以及山麓地带与冲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世界绿洲农业主要分布于西亚、美国的中西部地区、俄罗斯的中亚地区、非洲的撒哈拉及北非地区、我国新疆和甘肃等地。

河谷农业:在河谷地区发展的农业。高山地区的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山地低,气温较高,无霜期比山地长,降水条件较好,河水又可作为灌溉水源,河谷之间的山岭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质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是山区适宜耕作的地区,河谷地带的农业发达。如我国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都是河谷农业。

5.农作物与农产品

农作物: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树木)、工业原料作物、饲料作物、药用作物等。

农产品: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国家规定初级农产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如烟叶、毛茶、食用菌、瓜、果、蔬菜、花卉、药材、粮油作物等。

6.气候生长期与作物生长期

气候生长期:一年中植物显著可见的生长期间。生长期与温度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温度以上可继续生长的期间即生长期。通常以日平均气温5℃作为界限。

作物生长期:植物从播种到成熟所经历的时期。梅树为180天,苹果为170天,桃树为100天左右。

7.热量与光照

热量:由于温差的存在而导致的能量传递过程中所转移的能量。从热量角度来讲,衡量大气热状况的是气温,而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太阳辐射。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太阳辐射多。下垫面状况,包括海陆、地形地势、植被、水文、洋流等。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导致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则相反;大气本身条件,如大气组成会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和保温作用的大小。

光照:光线的照射,是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太阳光照的多少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昼夜长短。以北半球夏半年为例,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方白昼越长,日照时数就越多。二是天气。晴天,大气中水汽少、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光照多,故各种沙漠性气候及大陆内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都有很好的光照条件。三是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尘埃少,大气的透明度好,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也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方。

热量与光照虽有区别,但也有联系。光照强的地方,气温会短时升高,因此大陆性气候在夏季时最高温度比海洋性气候的高,晴天最高温度比阴天的高。

8.间作、套作、混作

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可称为套种。如于小麦生长后期每隔3~4行小麦播种一行玉米。能延长后季作物对生长季节的利用,提高复种指数及年总产量。

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混种。混作在田间一般无规则地分布,可同时撒播,或在同行内混合、间隔播种,或一种作物成行种植,另一种作物撒播于其行内或行间。混作的作物相距很近或在田间分布不规则,不便管理,且要求混种作物的生态适应性较为一致。

unit5易混淆词语辨析 第10篇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日常宣传中,时常出现人大用语错误、不规范的问题。现根据人大工作实践,将易混淆、易差错的人大用语厘出,并予辨析,以求进一步规范人大宣传用语之目的。

一、易混淆的机构用语

(1)把“人大”与“人大常委会”混为一谈。《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组织法》

第2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根据法律规定,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大”)是国家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简称“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2)把“人大常委会机关”错称为“人大机关”、“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错称为“人大办公室”。“人大”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简称。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1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规定召集。每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完成后的两个月内由上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地方组织法》第11条、第12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经过五分之一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根据法律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会议集体职权,不设领导机构和领导人员,其没有机关,也没有办公室。因此,人大常委会机关或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正式对外称谓时,不能把“机关”、“办公室”前面的“常委会”三个字漏掉。

二、易混淆的会议用语

(1)“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 错称为“人大主任会议”。“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简称“主任会议”。它是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内设机构,不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内设机构。根据《地方组织法》第48条规定,主任会议处理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大常委会的主任会议由主任、副主任组成。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的主任会议由主任、副主任、秘书长组成。“主任会议”是通过会议形式行使职权,是人大组织体系中的一个法定机构,同时也是一种法定会议。因此把“主任会议”称为“人大主任会议”是错误的,正确说法是“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或简称为“主任会议”。

(2)“人大常委会会议”误称为“常委会议”。正式会议名称必须用确切、规范的文字表达。会议名称要求能概括并能显示会议的内容、性质、参加对象、主办单位或组织、时间、届次、地点或地区、范围、规模等等。对于人大常委会举行的会议,通常采用机构+会议的模式来定名称。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简称,是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设机构。“常委”不是机构,多指人员,常委会议不能确切地表达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含义,通常把党委的或政协的常委会会议称为“常委会议”。因此,不能把“人大常委会会议”误称为“常委会议”。

三、易混淆的职务用语

(1)错把“人大代表”称为“人民代表”或“代表”。“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简称。依据《代表法》第2条规定,各级人大代表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组成 人员,是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通

过严格的、民主的、法定的程序选举产生,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参加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职务。“人民代表”是指普通人民群众代表,是一定范围内针对某一事项由人民群众公开推荐、为他们说话的“代言人”,无须依法产生,不具有法律效力。“代表”在特定语言环境下可以指“人大代表”,也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人大代表的习惯性称呼。其实,“代表”的涵义比 “人大代表”、“人民代表”都要广泛,可以是党代表,可以是工会代表,可以是妇女代表,也可以是部门代表等等。因此,不能把“人大代表”称为“人民代表”或“代表”。

(2)误把“列席人员”称为“列席代表”。目前,我国宪法、组织法等法律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尚无列席代表的规定或称谓。“列席人员”是指依照法律和惯例被邀请列席会议的人员,可以由人大常委会决定邀请,不用经预备会议审议通过。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的列席人员可分为“法定列席人员”和“决定列席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第5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前,进行准备“决定列席会议人员名单”的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8条、第41条、《地方组织法》第17条、第37条第2款明确作出规定,“法定列席人员”主要有国务院的组成人员、中央军委的组成人员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和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乡级人民政府领导人员。“决定列席人员”主要有除了上述机关之外其他有关机关、团体的负责人。另外,《代表法》第23条、第24条规定,人大代表可以列席有关的人大或人大常委会会议,但不是作为“列席代表”列席会议,而是作为列席人员列席的。在日常工作习惯中,有些党、政、企部门召开会议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会议的需要,把某些方面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员邀请作为列席代表参加,但无选举权和表决权。因此,“列席人员”不能称为“列席代表。”

(3)误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称为“常委会委员”或“人大常委”或“人大领导”。根据《地方组织法》第2条、第40条、第41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人大常委会,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包括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委员。而人大常委会的主任、副主任、秘书长不是从委员中产生的,说明了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并不都是委员。“常委会委员”只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的一部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习惯把党的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称之“常委”,这是因为他们都是常务委会委员。另,根据《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地方组织法》等法律规定,人民代表大会通常情况下每年召开一次,时间较短。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会议集体行使职权,不设领导机构和领导人员,只有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人大常委会设领导人员。所谓“人大领导”的称呼是错误的,正确的称呼是“人大常委会领导”。因此,不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称为“常委会委员”或“人大常委”或“人大领导”。

(4)误把“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或“地方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或“人大专门委员会(专委会)负责人”称为“人大主任、副主任”。《宪法》第5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组织法》第4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设委员长主持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设主任。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不设主任。《地方组织法》

第14条规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设主席,并可以设副主席1-2人。”因此不能把“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称为“人大主任、副主任”。《地方组织法》第41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组成”。因此“地方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称为“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不能称为“人大主任、副主任”。《地方组织法》第30条规定,专门委员会(专委会)成员在同级人大代表中选举产生,采取委员会制,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组成。因此人大专门委员会(专委会)负责人”不能称为“人大主任、副主任”,应称为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

四、易出错的任免用语

(1)“任免”、“决定任免”、“批准任免”的混用。这些都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任免权的方式。任免是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根据主任会议、“两院”正职领导人的提请,任命同级人大常委会机关、“两院”副职等有关人员担任某一领导职务或者免去有关人员所担任的职务。根据《地方组织法》第44条第9项、第11项、第12项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任免对象是:根据主任会议提名,补充任命专门委员会的个别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任免人大常委会各委、办、室主任;根据本级人民法院院长的提请,任免法院其他组成人员职务;根据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请,任免检察院其他组成人员的职务。决定任免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根据同级政府正职领导的提名,作出由某人担任国家机关的某一领导职务或者免去有关人员所担任的国家机关职务的决定。根据《地方组织法》第44条第9项、第10项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在本级人大闭会期间决定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副市长、副州长、副县长、副区长的个别任免;根据人民政府正职领导人提名,决定本级人民政府秘书长和政府各组成部门正职领导人的任免。“批准任免”是指对下一级国家权力机关依法作出的任免事项予以批准认可,履行同意手续。现行的法律规定,只限于人大常委会对下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行使,这是检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决定的。根据《检察官法》第12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须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2)“罢免”、“免职”、“撤职”、“辞职”之间的混用。罢免案、撤职案以及免职案是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特定情况下行使的人事监督职权。“罢免”是相对选举而言的免职方式,依据《宪法》第65条第2款、第77条、第102条第2款、第103条第2款、《地方组织法》第26条、《代表法》第75条规定,被选出的人大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需免去其职务的,由原选举单位、选区、选民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罢免;同时《选举法》第九章专门规定了选民或选举单位都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并对罢免案的提出在人数、程序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免职”是人大常委会对由它任命和决定任命的国家机关人员免去职务的方式。《地方组织法》第44条第9项、第10项、第11项规定了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三长”的任免权的的行使方式。同时,《宪法》也对免职案的提出,在免职对象、方式等方面都作明确规定。“撤职”是指对人大常委会任命和决定任命的国家机关人员有违法违纪或严重错误行为的处置方式。撤职是一种行政处分,是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人事任免权的一种重要监督手段。《地方组织法》第44条规定了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其中第12项职权就是在闭会期间有决定撤销个别本级政府副职,有决定撤销由它任命的本级政府其他组成人员和“两院”副职以下人员的职务。《监督法》第八章“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专章就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作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明确了“一府两院”、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人大常委会五分之一以上组成人员书面联名也可以提撤职案,但要经人大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或由主任会议提议,经全体会议决定,组织调查委员会对拟撤职对象的问题进行调查。撤职案在提请常委会表决前,被提出撤职的人员有权在常委会上提出申辩意见。撤职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辞职”,是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人大常委会任命、决定任命的人员,本人主动提出辞去自己所担任的职务。《地方组织法》第27条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政府组成 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辞职,由大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辞职,由常委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常委会决定辞职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备案。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辞职的,还须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辞职,由大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选举法》第49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选举他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辞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辞职,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书面提出辞职。

五、易出错的其他人大用语

(1)把“议案”错称“提案”。“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有“议案”、“提案”提交,易导致“议案”、“提案”不分,将二者混为一谈。“议案”是人大的专门术语之一,是指由法定机关和法定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审议,并要求人大会议讨论、作出决定的议事原案;“提案”是人民政协的专用术语,是指参加政协的单位或者委员个人向全体会议或常务委员会提出的,经提案委员会审查立案,交付有关单位办理的书面意见和建议。二者提出主体范围、立案方式、办理方式、办理时限等方面都有严格区别。第一是提出主体不同。对人大代表提出“议案”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不论哪一级的人大代表个人无权提,根据《地方组织法》第18条规定,县级以上人大代表要10人以上联名、乡镇的人大代表要5人以上联名才有提“议案”权。关于“提案,依据《全国政协提案工作条例》第11条规定,政协委员可个人提,也可联名提,人数不限。第二是要求范围不同。“议案”内容相对较窄。《代表法》第9规定:“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议案应当有案由、案据和方案。”同时,《地方组织法》第18条、第46条规定,在会议期间,向人大提交的议案,其内容必须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在闭会期间,向人大常委会提交的议案,其内容必须属于本级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而“提案”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宽。《政协提案工作条例》第12条规定,“提案”主题应当围绕国家大政方针,有关统一战线的重大问题,地方重要事务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问题等方面提出。提案内容应当实事求是,简单扼要,做到有情况、有分析、有具体建议。第三是立案方法不同。根据《地方组织法》第18条规定,“议案”只有获得大会主席团或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才能成为大会议案。根据《政协提案工作条例》第17条规定,“提案”只要经过提案委员会审查,符合《政协提案工作条例》第三章规定的,便予以立案。第四是法律效力不同。“议案”经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便具有了法律的约束力,承办部门没有办与不办的选择,只有决定如何办,怎样办好。而“提案”没有人大议案这种法律上的约束力。

(2)把“质询”与“询问”错为一谈。根据《代表法》第13条、第14条、《监督法》第六章“询问和质询”的规定,“质询”是各级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质询案,被质询的机关必须在法定的时间内,以法定的形式作出答复。“询问”是各级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人代会或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审议议案和报告时,向本级有关国家机关询问了解有关情况,有关国家机关应派负责人或负责人员到会说明。

辨析代表议案和建议

人大代表依法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和建议、批评和意见(以下简称建议),是代表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的重要途径和形式。长期以来,由于对议案和建议没有明确的划分和界定,各地在议案和建议的处理上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把代表议案和建议作一比较,以便改进代表议案工作,提高议案提出和处理的质量。笔者认为,辨析代表议案和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反映的内容。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议案处理办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办法》规定,代表议案的内容应是属于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和要求列入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议程进行审议的事项。凡属应当由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机关和组织处理的事项,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事务等,不属于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范围,不能作为议案提出。全国人大代表议案的内容是法规案、法规修正案、法规解释案,有关宪法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的议案和应当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或批准的其他事项的议案;有地方立法权的地区,代表议案的内容是地方性法规案、地方性法规修正案、地方性法规解释案和应当由地方人大决定和批准的重大事项决议决定案;无地方立法权的地区,代表议案的内容只能是应当由地方人大决定和批准的重大事项决议决定案。而代表建议的内容则相对较为宽泛,既可以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也可以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二、指向机关。代表议案的指向机关只能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而代表建议既可以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也可以向其他国家机关、组织及个人提出,在实践中,代表建议更多地是向政府及其部门提出。

三、办理机关。代表议案由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审议办理,涉及需要征求有关机关、组织意见,再进行审议的问题时,将代表议案交由有关机关、组织研究,提出意见。而代表建议的办理则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人大常委会和人大机关工作的建议,由人大常委会各各专门委员会或有关工作机构研究办理并负责答复;二是对政府及其部门的建议,由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交办,政府及其部门研究办理并负责答复。实践中,有的地方把议案交由政府办理,其根源还是因为混淆了议案和建议,大会确定的一些所谓议案实际上是代表对政府的建议,属于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职责,所以也就只能按代表建议的程序处理。

四、提出的人数。代表提出议案需要符合法定人数,按照全国人大组织法的规定,除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机关外,一个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大会提出议案;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乡级人大代表5人以上联名,可以向本级人大提出议案。而建议则没有人数的限制,代表可联名提出建议,也可以单独提出。

五、提出的时间。代表议案一般在大会会议期间提出,符合议案基本条件、准备成熟的,也可以在大会闭会期间提出。而代表提出建议没有时间限制,既可以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及常委会会议期间提出,也可以在闭会期间提出。

六、撰写的格式。议案要求有案由、案据和方案;而建议的形式没有法定要求。

七、撤回的要求。对已列入会议议程的代表议案,在交付大会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须经主席团的同意。而代表建议可随时要求撤回。

“选举”与“任命”不可混淆

选举和任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实践中常有人把二者混淆起来,出现了使用中“选举”、“任命”不分的现象,这种情况应加以纠正。

按照我国现行有关组织和选举的法律规定,选举与任命在使用上有明显区别:从候选人产生的角度看,选举的候选人,是从有资格、有被选举权的人中,经选民或代表联合提名,或由政党提名,或由大会主席团提名的。而任命的候选人,是由有决定权的首长或负责人,从有资格的人中提名的;从候选人的名额角度看,选举的候选人一般是多于应选的名额,即通常所说的差额选举。而任命的候选人则是一对一的,是等额的;从投票表决的内容看,选举是可以另选他人的,而任命则只能对候选人表示赞成、反对或弃权,不能另选他人;从操作的方式看,选举都是由有

unit5易混淆词语辨析

unit5易混淆词语辨析(精选10篇)unit5易混淆词语辨析 第1篇语文的易混淆词语辨析1、窝里斗:指家庭或团体内部发生争斗和冲突。2、大水冲...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