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回采工作面
“U”型回采工作面(精选3篇)
“U”型回采工作面 第1篇
华润煤电有限公司下属某矿第一回采工作面属“U”型通风方式, 2005年12月份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鉴定第一采面三煤属不易自燃煤层, 发火周期为3个月。回采工作面走向长320 m, 倾向长86 m, 煤层倾角12°~25°, 开采深度为-337~-423 m, 上方为采区皮带上山, 下方为未开拓区, 南面为已采区。该回采工作面预计可采储量为15万t, 由于受火成岩侵蚀, 煤层厚度变化较大, 最厚6 m, 最薄2 m, 平均厚度为4 m, 另外压力较大, 易发生抽冒现象, 故采用风镐落煤、放顶煤方法回采。
2 采空区遗煤CO治理过程
2006年12月22日由于该矿井主提升绞车需检修该面, 提前停止回采进行标准化整改, 此时该回采面配风量为450 m3/min, 材料道正常瓦斯浓度为0.14%, 瓦斯绝对涌出量0.63 m3/min, 整改时该面已推进200 m, 距设计停采线90 m, 且为防止采空区漏风过多, 有两档未进行放顶煤。25日该矿停产对主提升绞车进行检修。28日瓦检员携带CO便携仪以及特制检查工具伸入采空区1 m内进行正常巡回检查CO时, 发现工作面距上隅角15 m处局部点CO浓度达到9010-6, 随后矿救护辅助小队携带多种气体检定器下井进行核实, 在上隅角预埋的3个注浆管路分别测定CO浓度, 其值分别为26010-6、17010-6、16010-6, 矿立即启动在回采面进风侧安设的注浆系统实施采空区三相泡沫注浆, 经过2个圆班不间断三相泡沫注浆, 采空区CO最高值降至3010-6, 采空区煤层自燃在恢复生产前最终得以控制。具体测定CO数据如表1所示。
3 采空区遗煤自燃原因分析
3.1 采空区漏风
采煤面采用“U”型通风方式, 在这种通风方式下, 由于采空区切顶线处封闭不好, 造成一部分新鲜风流由下隅角滞后点进入采空区, 致使采空区已破碎的遗煤氧含量增加, 接触氧的范围增大, 吸氧量增多, 氧化速度加快, 使采空区的遗煤快速发生氧化甚至自燃。
由此可见, 采空区封闭不好, 新鲜风向采空区漏风是造成采空区遗煤自燃的重要原因。
3.2 稳定回采面风量
合理配备回采面风量是防治煤层自燃的主要措施, 第一回采面进风量配备至450 m3/min主要考虑如何治理瓦斯, 虽然设立了回采面注浆系统和CO巡检点次计划并以实施, 但在瓦斯防治与防灭火管理综合治理上未考虑周全, 致使采空区漏风量增加、煤层自燃几率增加。
4 预防煤层自燃的方法分析
4.1 合理配置工作面风量
稳定回采面风量要综合考虑, 在实际回采过程中瓦斯涌出量不大或者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情况下, 尽量减小工作面配风。在第一回采面发生遗煤自燃后, 该矿立即调整了配风量, 综合考虑瓦斯涌出量、工作最多人数以及良好气候条件的情况下, 重新对配风量进行了预算取值[1]:
式中, Q采为工作面需要风量;m3/min;v为工作面良好气候风速, 取0.8 m/s;S为回采工作面平均断面, 取5.8 m2;K1为风量调整系数, 取1。
经计算, 工作面需要风量为378.4 m3/min。
该矿把第一回采面进风量减少到300 m3/min, 同时在材料道利用全风压风筒供风增加材料道新鲜风量用以控制回风巷瓦斯不超限, 总配风量保持在380 m3/min左右, 此时材料道平均瓦斯浓度在0.18%左右, 既满足了防灭火的需要, 又有效治理了回采面瓦斯。但材料道使用全风压风筒增加风量只适用于进回巷之间风压较大、材料道供风距离较短的回采面, 当通风距离较远或进回巷之间风压较小时不宜使用该方法。
4.2 建立回采面注浆系统
(1) 在位于回采面附近设立注浆基地, 用100 mm铁管连接至回采面上隅角, 基地砌筑2个注浆池, 根据实际需要安装2台注浆泵 (1台备用) 和配套压力表。
(2) 注浆液材料按质量粉煤灰∶水∶发泡剂=1∶4∶0.002 5配比的三相泡沫对采空区实施注浆。
(3) 工作面推进时, 在位于上隅角以及工作面中上部位置预埋3路直径60 mm耐压塑料注浆管 (可根据注浆量大小调整预埋数量) , 每个注浆管末端长度间隔10 m左右, 每推进30 m预埋1次。
(4) 在材料道距采空区40 m左右处安装螺旋泵用于注入发泡剂, 然后对接预埋注浆管进行注浆。注浆系统如图1所示。
健全建立注浆系统对回采面采空区进行三相泡沫注浆是防灭火治理的根本措施。
4.3 减少向采空区漏风
在回采面每推进10 m使用袋装的黄泥在下隅角砌筑挡风墙, 使整个下隅角处于封闭状态, 如果上隅角同样使用该方法, 就能有效地缩小向采空区漏风的范围, 大大推迟采空区遗煤的自燃时间, 如果回采面为放顶煤时, 上隅角范围不放煤同样起到很好的效果, 设置挡风墙前后对比如图2所示。
4.4 防止采空区漏风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使用塑料笆片对回采面进行支护, 工作面及采空区切顶线达到整体封闭管理的目的, 同时笆片与笆片之间要进行密集连接, 在放顶煤后, 可在放煤口使用50 cm50 cm补笆片以达到防漏风效果。
4.5 完善监测监控系统
在回采面材料道按《AQ1029标准》安装CO传感器对其进行监测, 并定期进行防灭火检查, 对气样进行分析、化验, 以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
5 结论
经过以上分析, 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 在回采面综合治理煤层自燃方面, 应遵循以下的处理原则: (1) 健全建立注浆系统, 做好煤层自燃和防灭火预防工作, 这是一项最根本的治理措施。 (2) 稳定回采面通风系统, 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向工作面供风, 也就相当于减小对采空区自燃的供氧。 (3) 加快回采面推进速度也是防灭火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4) 采取上述措施加强采空区封闭工作, 减小向采空区漏风, 以达到控制、延缓煤层自燃时间。 (5) 加强监测监控力度, 完善监测监控系统, 定期进行防灭火检查以及自燃发火预测预报工作, 及时对气体进行分析、化验, 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理。
摘要:某矿第一回采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方式, 经常造成采空区自然发火, 文章就此问题在预防煤层自然发火的原因和治理方面进行理论探讨和现场治理的介绍, 通过注浆、加快推进度、减少采空区漏风等措施, 减少、杜绝采空区自燃发火。
关键词:“U”型通风方式,采空区漏风,CO浓度,煤层自燃,注浆治理
参考文献
u型理论读书心得 第2篇
若想依照正在生成的未来作出对应,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行为发源的内在场所。我们必须暂悬惯有的判断力,使注意力转向,放下过去,融入想要通过我们生存的未来,令其变为现实。
环境的变化越巨大,我们就越无法依赖过去的模式。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更加需要学着去关注并融入正在形成的未来可能性。
精神文化鸿沟根源于自我self和大我Self的分离。代表了我们的行为与我们到底是谁之间渐行渐远。
正外部性流向顶端,负外部性流向低端
Albert Einstein observed, “The significant problems we faced cannot be solved at the same level of thinking we were at when we created them”
评:文章开始大谈3个鸿沟,及生态鸿沟、社会鸿沟和精神文化鸿沟。我对前两个鸿沟不以为然。所以对他所谓的几个泡沫直接略过。
1.0国家集权等级与控制传统意识。
2.0自由市场市场与竞争自我系统意识。
3.0社会市场网络和协商利益相关者意识。
4.0共创从整体观察和行动生态系统意识。
基于觉察的集体行动(Awareness-based collective actions),该行动不再使用我们习以为常的就有集体化模式,即领导层由上至下强制灌输集体意识的金字塔模式,而是使用更加趋于水平化的新模式,其中每一个个体节点都能够关注他人的利益。
《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
汉诺威保险公司前任首席执行官:一项干预措施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干预者的内在状态(Interior condition)。
从正在生成的未来引领变革
自然流现(Presencing)有机融合了感知(Sensing)和在场(Presence)。
自然流现的原则
一、能量追随关注力。
你关注哪里,系统的能量就会流向哪里。含义就是,我们应该将注意力从想要避免的情况上移开,转而去关注想要创造的现实。
二、追随U型的3个动向。
沿着U下行:观察、观察、再观察。停止下载,让自己完全沉浸在最有潜力的场所,沉浸于对所应对的情景最为至关重要的场所
达到U的底部:进修并反思,允许内在觉知得以生成。去往静默的场所,使觉知浮出水面。在这里你要分享并反思你在深层次聆听场所学到的一切,试问你自己,是什么想在这里生成?他与通往前方的旅程有何关联?我们如何才能成为未来的一部分,而不是只抓着过去不放?
沿着U上行:即刻采取行动,通过实干探索未来,开发一个原型。通过圆形可以小范围的迅速的及时地探索未来,可以快速的从所有利益相关者处获得反馈,使你的想法得以重复演绎并进化。
图:共同感知和共同创造的U型过程 P23
三、探索自我的边缘。
打开的思维(暂悬旧有的思维习惯)、打开的心灵(同理他人,通过他人的眼睛看待一个情境)、打开的意志(放下过去,接纳新生)。
四、穿过针眼。
每个U型历程的最深处都是一个界点。针眼这个词指的是古耶路撒冷的一道窄门,商人如果想让骆驼通过这道门,就必须先把骆驼身上的货物都卸下来。同样的,如果我们想通过U型底部的针眼,我们也必须放下一切不必要的负担。
五、转型的3个敌人。
评判之声(关闭打开的思维),嘲讽之声(关闭打开的心灵)和恐惧之声(关闭打开的意志)。
六、开始总是先关注裂缝。
七、支撑起一个空间,使谈话场域从争论蜕变为对话和集体创造力。
对话和集体创造力这种较高层次的谈话就需要有较高质量的容器和支撑空间。
八、强化自然流现的源头,从而避免固步自封的毁灭性力量出现。
图:U型空间和反空间 P26
固步自封的空间会将我们抛上这样一条轨迹:否认(看不到周围的事实),失察(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心),固步自封(失去了和大我的联结)以及毁灭(摧毁他人和自我)。
封闭的思维,唯一真理论,片面的直线型的沟通。
封闭的心灵,唯我独尊论,透明度低排他性强。
封闭的意志,唯一意志论(盲从),只为少数人的福祉服务的意图。
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事故。
附近居民的撤离行动在事故发生超过24小时之后才开始。
过了几天,这些高辐射物质蔓延到1000公里以外的瑞典,出发了当地核电站的警报器。瑞典政府迅速警示民众注意辐射尘。
我们与自然的关系,生态鸿沟。
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社会鸿沟。
我们与内在自我的关系,精神文化鸿沟。
盲点一、结构
结构分离和系统极限 P49
《增长的极限》
“U”型回采工作面 第3篇
关键词:高瓦斯矿井,U型通风,瓦斯抽放
0 引言
为充分利用地面瓦斯抽放系统减少工作面中的瓦斯含量, 对高瓦斯矿井回采工作面采空区进行抽放, 达到不掘尾巷的目的。通过对“U+L”型、“U+U”型等回采工作面通风系统存在的主要隐患和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U型通风方式+瓦斯抽放的优化方案。U型通风方式+瓦斯抽放方案较传统通风方式可更有效地抽放工作面瓦斯, 并减少瓦斯抽放巷道的掘进工作量。
1 高瓦斯矿井U型通风方式现状
瓦斯问题是困扰高瓦斯矿井实施高产高效生产的一大难题。实践表明, 回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涌出量占工作面瓦斯涌出量60%以上。传统的“U+L”型通风方式会使采空区的漏风将采空区内高浓度瓦斯携带到工作面中, 并在工作面上隅角聚集。无论采用高位钻孔、埋管抽放, 还是利用高抽巷, 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聚集和瓦斯超限对生产造成的安全问题, 对回采工作面生产效率及生产安全性造成巨大威胁。
2 U+L型通风方式的合理性评价
“U+L”型通风方式由进风巷、回风巷、专用排瓦斯巷3条巷道组成通风系统, 在尾巷和联络巷之间每隔一定距离施工联络巷, 并进行封闭, 随着工作面推进, 将工作面后方联络巷按一定顺序打开, 将采空区和邻近层中的卸压瓦斯经过联络巷排放到尾巷当中。
进风巷中的风流将采空区中瓦斯带至回风巷与专用排瓦斯巷, 风流会有能量损失, 如果风流能量不足, 瓦斯不能从专用排瓦斯巷排放到回风大巷, 因此专用排瓦斯巷中的瓦斯浓度会变大, 并有超过规程规定的可能, 对井下通风安全造成威胁。
“U+L”型通风系统在工作面正常推进过程中, 排瓦斯巷是利用回风巷与排瓦斯的联络巷进行回风的, 在该联络巷尚未打开且工作面推将要推进到该联络巷时, 排瓦斯巷的回风依旧是靠上一个联络巷完成, 但由于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上一个联络巷的顶板会不断冒落, 造成该联络巷通风不畅, 使瓦斯排放巷中风量减小, 风速低于规程规定值, 与《煤矿安全规程》 (2011年版) 第137条规定不符, 致使排瓦斯尾巷瓦斯浓度超限或经常处于临界状态, 严重影响着回采工作面安全生产。因此, 采用U+L型通风系统的回采工作面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故需对U+L型通风方式进行改造设计, 使其更具合理性。
3 U+U型通风系统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为解决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专用瓦斯排放巷中瓦斯浓度超标和风量过低问题, 可在工作面一侧开掘配风巷, 或在工作面后方保留一条专用巷道, 形成“两进两回”或“三进两回”的新型通风系统, 达到专用瓦斯巷掺新风的目的, 这样不仅可有效解决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出现的瓦斯超限问题, 还可有效提高专用瓦斯巷中的风量, 并消除了盲巷。这种通风方式就是“U套U”“U并U”型通风系统, 可把这二者统一定义为“U+U”型通风系统。
4 U套U型通风方式分析
在布置回采工作面时开凿2个切眼。第一个切眼布置在工作面后方, 与排瓦斯巷相连通。第二个切眼和回风巷相连通, 仍然保留一进风两回风通风方式。排瓦斯巷不仅采用联络巷通风, 且通过第一切眼利用全负压向瓦斯巷内送风, 这样的通风方式不仅可增加瓦斯尾巷进风量, 增大风速, 还可有效降低瓦斯浓度, 确保了工作面安全生产。此通风方式实质上是“U套U”型通风方式。
5 U并U型通风方式分析
采用三进两回通风方式, 在瓦斯尾巷处开掘进风配巷, 其作用是给排瓦斯巷送风。排瓦斯巷不仅可使用联络巷通风, 还能通过新开的配风巷利用全压向其掺进新风, 不仅可达到降低排瓦斯巷中瓦斯浓度的目的, 还可增加排瓦斯巷进风量, 使其内风速和瓦斯浓度符合规程规定, 保证工作面生产的安全性, 该通风方式实质上是“U并U”型通风方式。
6 U套U及U并U型通风方式对比
“U套U”及“U并U”型通风方式均能实现对排瓦斯巷的掺新配风, 且系统稳定可靠。但“U套U”与“U并U”型通风方式相比, 随着工作面推进采空区增大, 其通风线路也变长, 经过采空区的密闭墙增多, 受通风负压影响的采空区面积变大, 结果会使采空区内瓦斯被带入到方案一中的大U回风巷中, 如果煤柱压疏漏风、密闭不严, 会造成通风线路中瓦斯浓度超限, 增大通风量会使采空区内更多瓦斯涌出, 大U的作用会失去。而并列双U型通风方式中相当于大U的U线路不经过采空区, 即受通风负压作用影响的采空区面积小, 且可任意增大风量。且并列双U型通风方式可抑制采空区瓦斯涌出的作用, 因此其处理瓦斯能力大。从管理上讲, 并列双U型通风方式更易于风量调配和密闭施工。
7 U型通风+抽放
在U型通风的回采工作面回风巷采空区, 铺设一趟直径380 mm的瓦斯管路, 连接采空区瓦斯抽放点与地面瓦斯抽放泵站, 利用瓦斯抽放系统的负压, 将采空区内高浓度瓦斯由瓦斯管路抽出, 从而消除或降低回采工作面回风上隅角的瓦斯浓度, 更好地服务于安全生产。此种通风方式, 比双U型通风方式少施工一条巷道, 减少了巷道工程量。
8 结语
“U”型回采工作面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