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屠呦呦获奖英文介绍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屠呦呦获奖英文介绍(精选6篇)

屠呦呦获奖英文介绍 第1篇

屠呦呦获奖感言: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的朋友与你行。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屠呦呦获奖英文介绍 第2篇

尊敬的主席先生,亲爱的使用过青蒿素的人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

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荣誉,更是中国中医的荣誉。

可以这么说:我是一个为青蒿素或者说是为诺贝尔奖而生的人。

1930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一间小屋,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

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章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也就是从出生那天开始,我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只是当时,我还不认识什么是青蒿,也不知道什么是青蒿素,也不知什么是中医,更不知道什么是诺贝尔奖。

感谢完父亲,我想感谢中国的一位伟人——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首,并且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54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它就是我的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成就我一番事业的平台。

我时常在想:假如没有成立中医研究院;假如把我分配到一个乡村医院,我顶多是一个平庸的中医,更别谈什么青蒿素,什么诺贝尔奖了。

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

当年,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时,我就一遍又一遍温习中医古籍,正是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给了我灵感和启发,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并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

只叹生不逢时,如果东晋时期就有诺贝尔奖的话,我想,葛洪应该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医者。

我还想感谢一个人,准确地讲,应该是一群人,一群数以百万的非洲人。正是他们对中国中医、对青蒿素的信任,才换来生命的重生,见证了青蒿素的神奇。在感谢四个人的同时,我还要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

我唯一不感谢的,就是我自己。因为痴迷青蒿素,我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到科研当中,没有尽到为人妻、为人母的义务和责任。

最后,我要万分感谢的,是一种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草本植物——青蒿。它星散生长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在中国近二十个省、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

其茎,其叶,其花,浓香、淡苦,蕴含丰富的艾蒿碱、苦味素,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

在我的科研生涯中,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青蒿“前赴后继”,奉献了自己的身驱,成就了中国的中医事业。

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才铺就了我通往诺贝尔的坦途。

青蒿呦呦。

情感呦呦。

生命呦呦。尊敬的主席先生,再过几天,我就要返回中国,临走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您能告诉世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青蒿素的研发工作,但我不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终极目的。

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疟、治病。

因此,我不想对于自己已经没有多大价值的诺贝尔奖,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烦恼和质疑。

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

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

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

所以,我请求您能满足一个医者小小的心愿。

屠呦呦获奖英文介绍 第3篇

1 样本选择

新华网是我国最大的官方通讯社, 全方位承担国内国际新闻传播的重任。2015 年10 月5 日~ 10 日在“新闻 (News) ”、“中国科技全球版 (Global EditionChina-Sci Tech) ”、“头条新闻深度报道 (In-depthTop News) ”、“中欧头条新闻报道 (China-Europe Inddeepptthh--TToopp NNeewwss) ) ””44 个个栏栏目目共共发发布布与与事事件件相相关关的的新新闻闻报道7 篇, 其中, 最早的一篇是发布于事件发生之后30分钟之内的消息, 接着是辅以图片的消息和专访, 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背景材料等信息加以整合, 全面呈现事件, 服务读者理解。下表为新闻标题、发布时间与所属栏目列表。

2 内容分析

新华网英文版以消息、通讯和专访等多种形式对屠呦呦获奖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 涉及获奖原因、奖金分配、拉卡斯奖获奖情况追述、“杰出贡献奖”获奖情况追述、青蒿素医学价值、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委员会主席J.R.齐拉特 (Juleen R.Zierath) 评价、疟疾危害介绍、共同获奖者及获奖原因介绍、李克强总理的评价、称赞与期望、新浪微博反映、屠呦呦本人对青蒿素及获奖事件的评价、全国妇女联盟贺信内容、传统中药界信心大增介绍、莫言获奖情况补充、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官员M.R.莫伊提 (Matshidiso Rebecca Moeti) 接受新华社访问时的评价、意大利媒体的报道和屠呦呦宁波故居介绍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2.1 《中国、爱尔兰、日本科学家分享2015 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2015 年10 月5 日17 时51 分, 英文版第一时间报道了《 中国、 爱尔兰、 日本科学家分享2015 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 (Chinese, Irish, Japanese scientists share 2015 Nobel Prize for physiology, medicine) , 以消息的形式, 报道了屠呦呦、爱尔兰医药研究者W. 坎贝尔 (William Campell) 和日本医药研究者 (Satoshi Omura) 共同赢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或医药奖的基本情况[2]。

2.2 《中国的屠呦呦等三人赢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药奖》

当日19 时16 分间, 英文版报道了《 中国的屠呦呦等三人赢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药奖》 ( China’s Tu Youyou among trio to win Nobel Prize for Physiology or Medicine) , 对上则消息进行了充实补充, 增添了屠呦呦获拉斯卡奖 (Lasker Award) 的照片、获“杰出贡献”奖照片、工作照片、接受媒体采访照片、参加学术会议照片[3]。

2.3 《中国总理祝贺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

2015年10月6日凌晨1时03分, 英文版以图片新闻的形式, 报道了《中国总理祝贺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 (Chinese premier congratulates Tu Youyou on winning Nobel Prize for medicine) , 报道称屠呦呦的获奖“预示了中国科技领域的繁荣与进步, 标志着传统中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巨大贡献, 显示了中国增长中的实力和上升中的国际地位 (signifies China’s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ield, marks a great con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cause of human health, and showcases China’s growing strengths and rising international standing) ”, 李克强总理赞扬了包括医学科研工作者在内的中国科学家长时期的专注工作和无数的成就 (for their longterm, dedicated work and numerous achievements) , 李克强总理鼓励中国科学家实施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国家战略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an innovation-driven economy) , 国家副总理刘延东委托中国科协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员拜访屠呦呦, 全国妇女联盟致贺信给屠呦呦, 称赞她是全体中国女性的骄傲 (the pride of all Chinese women) , 获奖消息宣布后, 新华社独家采访诺贝尔生理或医药委员会主席齐拉特, 齐拉特表示屠呦呦从传统中药中获得的灵感非常重要 (inspiration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important) , 屠呦呦的核心贡献是通过现代化学、生物化学确定植物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 (identified the active agent in that plant extract, there was a lot of modern chemistry, bio-chemistry attached to this to bring forward this new drug) , 并转引了新浪微博中个人用户 (包括驻非工作人员、医科学生、普通公民) 对此事件的正面反映, 最后补充介绍了上届中国人获诺奖情况[4]。

2.4 《中国医学家赢得标志性诺奖带来的欢乐与希望》

英文版报道了《 中国医学家赢得标志性诺奖带来的欢乐与希望 》 (Cheers, hopes as Chinese pharmacologist wins landmark Nobel prize) 的新闻, 称屠呦呦获奖点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提升了对传统中药未来的希望 (has ignited an intense sense of national pride and elevated hopes on 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在周一官员来访时, 屠呦呦评价青蒿素是传统中药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a gift for the world people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屠对获诺奖的评价是“对中医药的集体研究的一个成功案例 (a successful example of collective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转引了李克强总理对此事件的评价与期望, 转引了全国妇女联盟的贺信评价, 补充了屠获拉斯卡奖的情况, 转引了主席齐拉特的评价, 转引了微博用户的评价。补充了中国中医药界因屠的成就深受鼓舞, 信心大增, 转引7 位相关领域的研究者的评价, 补充了莫言获奖情况[5]。

2.5 《采访: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赞扬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英文版报道了《采访: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赞扬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Interview: WHO official lauds Chinese scientist for winning Nobel Prize) 。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域负责人M. R. 莫伊提接受新华社采访时, 称赞“屠的发现极大地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the drug Artemisinin, which was discovered by Tu, h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mortality rates for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malaria) ”, 青蒿素是“ 一项令人激动的成就 (an exciting achievement) ”, 此次获奖是一个“历史性时刻 (historic moment) ”, 此项发现“对全世界人民的健康贡献巨大 (has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health of the peoples in the world) ”, “ 使欧洲更容易达成联合国千禧年发展目标 (Africa has been put in a better position to achieve the UN Milllenium Development Goals) ”, 莫伊提进而赞誉对于非洲来说, 中国是“一个了不起的合作伙伴 (a great partner) ”, 赢得非洲人民的感激 (has won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African people) [6]。

2.6 《特写:屠呦呦:一位中国引以为傲的女性:意大利媒体》

英文版发布了新华社驻罗马记者A. 卡多尼 (Alessandra Cardone) 的报道《 特写:屠呦呦:一位中国引以为傲的女性:意大利媒体 》 (Feature:Tu Youyou: one of women China most proud of:Italian media) 。 报道称“ 屠的获奖事件在意大利引起了极大地兴趣 (drew much interest in Italy) ”, 强调屠是第一位获得诺奖自然科学奖项的中国女性 (is the first Chinese woman to win the Nobel Prize in science) , 青蒿素的功效是“极大地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the drug Artemisinin, which was discovered by Tu, h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mortality rates for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malaria) ”, AGI新闻 (AGI news) 转述了李克强总理对屠呦呦成就的评价:“标志着中医学对人类健康事业的重大贡献 (marked a great con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cause of human health) ”, 转述了意大利主要科学杂志《聚焦》 (Focus) 对于事件的深度报道: (中国的研究者) 发现了疟疾早期的根除之法 (found a way to eradicate the malaria plasmodium at the early stage of its development) , 《聚焦》还追述了2011 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卡奖事件, 同时也介绍了在此之前, 屠呦呦不为众知 (甚至不为专家界知悉) 的两个原因:她本人出于谦虚的谨慎 (a discretion that stemmed in part from her modesty) 和她的研究所处的历史时期 (and in part from the historical period in which she led her studies) , 《聚焦》总结了屠呦呦的漫长的获奖之路的成功三要素:古方、技巧以及对于研究的执着 (ancient remedies, skills and a most stubborn dedication to research) [7]。

2.7 《屠呦呦故居成为即时的吸引》

英文版报道了《屠呦呦故居成为即时的吸引》 (Tu Youyou’s old home becomes instant attraction) , 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屠呦呦宁波故居, 占地2, 200 平方米 (covers an area of 2, 200 square meters) , 估价1.5 亿元 (is priced 150 million yuan) , 一时之间成为游人竞相参观之地。

3 判断与启示

1) 新华网英文版报道在语言上讲究ABC原则, 即内容的准确 (accuracy) 、语言文字的简洁 (brevity) 和文章结构条理上的清晰 (clarity) , 因繁就简, 删减了中文新闻中使用的大量行业术语, 在语言风格上具备大众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特点, 通过最少的语言传递出最丰富的信息。在时态上运用一般过去时、现代完成时与一般现代时的结合, 在语态上采用主被动语态结合, 在修辞上多运用后置修饰语, 追求逻辑多于文采。在语篇上采用重点前置的倒金字塔结构。

2) 新华网英文报道采用即时新闻与深度报道结合的方式, 深浅结合, 先浅后深, 在对“浅表事实”和“深度事实”不断挖掘的过程中, 注重横向、纵向的扩展, 随时将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通过更新方式纳入报道体系之中, 解释性报道、典型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共存, 同时辅以丰富的图片, 并穿插观点, 表现形式新颖灵活, 解析尽量详尽, 满足了读者的信息获知欲, 促成读者对事件的深刻理解。

3) 对权威英文新闻网站的报道展开典型案例研究, 有助于外宣网站从业者了解中英文新闻特点的异同, 加强其对新闻语言、文体和语篇的欣赏能力, 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际表达与推进能力, 提高对目标读者语言认知与推理进行分析的能力, 对中英文版采编人员理解互助、交流合作具有推动作用。

摘要:本论文对新华网英文版2015年10月5日10日之间关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事件的7篇报道进行内容分析, 总结出报道在语言、语篇、文体、修辞、角度方面的特点, 并对其对于英文新闻从业者的带来的启示及意义做出思考。

关键词:新华网,屠呦呦获奖,报道,特点,启示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新华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z1awz KMrqu Ze0Yz Q0Znub Bw Z6OQnlnsi Xe9t N-K4la2Abncbe Go J9Ai LR2zit LK2IWHs Kuy91de Rb7T0i Udq.

[2]Xinhuanet.Chinese, Irish, Japanese scientists share 2015 Nobel Prize for Physiology or Medicine[EB/OL].[2015-10-05].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5-10/05/c_134685526.htm.

[3]Xinhuanet.China’s Tu Youyou among trio to win Nobel Prize for Physiology or medicine[EB/OL].[2015-10-05].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photo/2015-10/05/c_134685632_5.htm.

[4]Xinhuanet.Chinese premier congratulates Tu Youyou on winning Nobel Prize for medicine[EB/OL].[2015-10-06].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5-10/06/c_134685982.htm.

[5]Xinhuanet.Cheers, hopes as Chinese pharmacologist wins landmark Nobel prize[EB/OL].[2015-10-06].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5-10/06/c_134685982.htm.

[6]Xinhuanet.Feature:Tu Youyou:one of women China most proud of:Italian media[EB/OL].[2015-10-06].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5-10/07/c_134689798.htm.

[7]Xinhuanet.Interview:WHO official lauds Chinese scientist for winning Nobel Prize[EB/OL].[2015-10-07].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5-10/07/c_134689798.htm.

屠呦呦获奖与论文考评 第4篇

屠呦呦获奖或可反向证明发表论文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一般认为,论文评价更适用于基础研究领域的评价实践。事实上,在应用研究领域,以论文的方式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及其背后的科学理论进行总结交流也非常必要。

以此次屠呦呦研究员获奖为例,这么好的成果之所以时隔这么久才获奖,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由于缺乏论文特别是高声誉的期刊论文这种学术界的“硬通货”成果形式,使得国际学术界同行难以及时了解相关成果。而其最终获奖,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许多海外华人科学家的不懈奔走推广,在此过程中付出的是时间成本和相当高的交易成本。设想如果屠呦呦当初比较早地就把自己的研究发现在高质量的学术刊物(特别是当前占据国际学术界主导地位的英文刊物)上发表,或许这个奖项会来得更早、更容易些。

缘何以论文为考评依据

论文兼具交流展示和考核评价的双重功能,以论文为核心的考评机制是规模化科研模式下的产物

现代科学诞生之初,论文的主要功能在于“交流展示”。一方面,科研人员通过撰写和发表论文总结自己的工作成果,与学术同行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在科学奖励回报系统的核心——研究发现的“优先权”之争方面,论文始终是“优先权”展示的最有力工具。

随着科研活动逐步“建制化”,论文的考核评价功能变得日益突出。特别是二战以来,政府和商业对科研活动资助规模日益扩大,科研模式已从先前的个体作坊式转型为现代的规模化生产,科学共同体也逐渐转变成一个竞争日益加剧的学术劳动力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出资方更加重视对科研人员工作效率及产出的考核评价,科研人员也更加需要释放信号展示自己的价值,以获得雇主、同行和社会的认可。

如果说在个体作坊时代,尚可以通过同行评议,以一人(事)一议的规模对科研人员的水平和绩效进行定性化考评,那么,在现代的规模化科研时代,巨大的考评工作量和过细的学科分工,已经使得这种理想化的评价模式变得不太现实。而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及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引文分析法(影响因子)的兴起,恰恰使得论文作为一种批量化的“同行评议”,能够成为规模化科研模式下对科研人员考核评价的“硬通货”。与理想的同行评议相比,以论文为核心的定量化评价的精细化和有效性显然更低。但其最大优点却是,作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反映科研人员价值、降低学术劳动力市场交易成本的“信号”机制,同时又便于大规模的实践应用,因而更适用于现代的规模化科研模式。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理想的同行评议类似于小规模自然经济交易中的“以物易物”(只适用于对少数科学精英的评价实践),论文评价却类似于大规模商品经济交易中的“货币”。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论文为核心的定量化考核评价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扩散,成为驱使科研人员追求论文发表的重要动力。事实上,在欧美发达国家,青年科研人员也普遍面临为了追求“终身研究职位”(Tenure)而发表论文的压力;对获得了Tenure职位的科研人员,也有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从以往不加考评转向探索“适度”的考评机制。

正面作用

对以论文为核心的考评机制的一个批评是,过度重视定量化指标会使得科研活动重量不重质,影响科研水平提高。事实上,近十几年来,我国科研论文的产出无论是“量”还是“质”都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以SCI数据库收录论文为例,从数量上看,2013年我国内地共发表SCI论文23.14万篇,与2D02年(4.04万篇)相比,年均增长率高达17%,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占世界SCI论文总数的比重,从2D02年的4.2%提高到2013年的13.5%,已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2位。

从质量上看,2D04~2014年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SCI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第4位,与1994~2D04年间的第18位相比,被引用次数的世界排名持续提升。从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看,我国为7.57次,与世界平均值(11.05次)还有不小差距,但比2013年提高了9.4%,提升速度显著超过其他国家。2013年,我国学者在CNS刊物(Ce]]、Nature、Scl ence及其子刊)发表的论文数居世界第6位,比2012年上升了3位;2014年发表的CNS论文数又比2013年增长了73.3%,远高于其他国家增速。Nature出版集团发布的反映高质量论文发表的“自然指数”(NatureIndeX)显示,2014年我国高质量论文的WFC总分(加权分值计数)位居世界第二,比2013年提高了16%;美国WFC总分虽然仍远高于我国,但比2013年下降了3.5%。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从科研规律看,科研论文的影响有一个累积和滞后过程。我国正是在过去十几年科研论文数量的积累和大幅增长的基础上,才有了近年来论文被引用数量的明显上升和高质量论文的涌现。这既是多年来科研投入增加、科研条件改善和研究人员素质提高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对科研论文产出的考评和激励导向。

负面作用

论文考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我国当前的考评实践没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科研优先”的倾向,导致对部分科技人员的定位和考评出现错位。当前科技界处处体现出“科研优先”的倾向,使得各类科技组织不管自身的研究水平、服务领域和范围如何,都把从事科研作为考评科技人员的重要标准,使得许多本不应做科研的人也来做科研,本不需要发表论文的人也去发论文。

二是考评活动对考评对象缺乏有效分类,存在“泛化”倾向。许多科研单位对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不管其科研活动的性质是什么,都以科研论文为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加以考核评价,忽视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重要贡献。

三是考评活动急功近利,存在“过度”倾向。譬如,考评周期过短,一般至少一年考评一次;考评活动过于频繁,评完职称还要定期岗位聘任;没有建立有效的Tenure制,使得即便是已经取得优秀成果的、资深的科研人员,也始终处于过度的考评压力之下。

这些问题造成了科研资源的大量浪费和无效配置,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学术风气,使得许多科研人员疲于应付考评,难以潜心研究,不敢做高风险、需要长期积累的科研活动,从而影响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产出。

改革

总体而言,笔者认为,尽管存在种种问题,对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考核评价仍是必要的。政策方向不应是取消或弱化论文评价,而是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更有针对性、更精准和更有质量的评价。

一是相关部门应对所属科研机构的定位和评价制度进行反思和改革。对相关机构考核评价和提供支持时,不宜仅以论文、项目等量化指标作为衡量机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主要标准,要按照其功能和职责定位重视其“履责”情况。例如,教育部门应把大学区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不应都以科研产出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只有主管部门率先改变急功近利、唯科研是举的导向,科研机构才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机构定位,不至于一拥而上地把科研成果作为考核科技人员的主要标准。

二是在科研机构建立有差别的人才评价体系。科研机构应针对从事不同科研任务的科研人员,建立包括学术论文、专利、社会经济指标在内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给论文以不同的权重,避免“唯论文”论。在部分机构探索建立Tenure制,为少数经考核确实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科研人员设立“终身研究”岗位,采取更为宽松的考评标准,提供相对自由的科研环境;同时,加强对普通科研人员的考核,设立更严格的淘汰机制,逐步引导不具备科研能力的人员退出科研领域。

屠呦呦获奖感言有感 第5篇

让国际同行感到震惊的是,这一“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却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

正如美国《远东经济评论》杂志在《中国革命性的医学发现:青蒿素攻克疟疾》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真正让外国同行们刮目相看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在进行高尖端的科学实验时,使用的全都是西方国家早就弃之不用的落后仪器。”

据屠呦呦介绍,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

就是在这样异常落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等年轻的科研人员怀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激情与梦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出挽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东方神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在网上留言:向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致敬!现在的科研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可怎么就难得做出世界级的领先成果呢?

他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这个年代的科学家大多数都太浮躁了,往往不能静下心来挖掘原创的成果。

这话可谓一语中的。

前不久在第五届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立大会上,荣誉组长周光召坦言:我现在特别忧虑的就是急于求成的浮躁状态。

有的弄虚作假,有的为追求论文数量而不管质量、效果,结果就是只跟着别人走。

由于急于求成、过于浮躁,虽然我国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连年递增,跟踪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就是缺乏能开辟新领域的重大原创成果。

科技界的浮躁现象之所以难以改变,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难辞其咎。

比如,科研项目政出多门、申请程序过于复杂繁琐、评估考核过于频繁,导致科研人员把大量精力耗费在申请项目、应付检查上;在考评机制上过分看重论文数量,许多单位还把论文与奖金、晋升等挂钩,致使科研人员只求数量不顾质量,甚至不惜造假。

难怪许多科研人员呼吁:尽快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给科研腾出一片净土,鼓励年轻人安安心心地做科学!

在期待体制尽快改善、环境及早净化的同时,科研人员也应自励自省,多向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能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潜心研究、攻坚克难。

毕竟,现在的科研条件比当年好了许多;而体制的改革、环境的完善尚需时日。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曾就青蒿素的研究历史进行深入调查,他的这段话意味深长: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

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全文 第6篇

篇一: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全文

中新网10月5日电 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 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报道称,此次奖项是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主管乌尔班·兰达勒颁发的。以上三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曾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寄生虫疾病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阿维菌素,这种药品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对其他寄生虫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两项发现为全人类找到了对抗疾病的新武器。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据2010年报道显示,全球每年有3.5~5亿人感染疟疾,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疟疾,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染病死亡率很高,全球每30秒钟就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

今年9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最新报告称,尽管疟疾致死率自2000年以来已下降60%,但全球仍有32亿人面临罹患疟疾的风险,2015年预计新增病例2.14亿,死亡人数43.8万,死于疟疾的多为年幼的儿童。

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人类对疟疾的记载已经有 4000 多年历史。公元前 2700 年,中国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描述了疟疾的相关症状:发热、寒颤、出汗退热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能致死。

解放军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聂为民介绍,疟疾,俗称打摆子、寒热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血液,而感染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也就是说,疟疾属于传染病,同城有两种情况会被传染:一种是被虐蚊叮咬后(这种专门的蚊子叫做按蚊,并不是所有蚊虫叮咬都会传染哦),疟原虫就进入体内了;还有一种是输入了带疟原虫的血液。其中,无免疫力或免疫力低的人群易感性较高。

从世界范围来看,疟疾主要流行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国家以及东南亚、中南美洲等热带国家或地区,非洲国家最为严重。这里面就包括中国!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

尊敬的主席先生,亲爱的使用过青蒿素的人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荣誉,更是中国中医的荣誉。

可以这么说:我是一个为青蒿素或者说是为诺贝尔奖而生的人。

1930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一间小屋,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

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章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也就是从出生那天开始,我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只是当时,我还不认识什么是青蒿,也不知道什么是青蒿素,也不知什么是中医,更不知道什么是诺贝尔奖。

感谢完父亲,我想感谢中国的一位伟人——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首,并且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54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它就是我的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成就我一番事业的平台。

我时常在想:假如没有成立中医研究院;假如把我分配到一个乡村医院,我顶多是一个平庸的中医,更别谈什么青蒿素,什么诺贝尔奖了。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当年,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时,我就一遍又一遍温习中医古籍,正是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给了我灵感和启发,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并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

只叹生不逢时,如果东晋时期就有诺贝尔奖的话,我想,葛洪应该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医者。

我还想感谢一个人,准确地讲,应该是一群人,一群数以百万的非洲人。正是他们对中国中医、对青蒿素的信任,才换来生命的重生,见证了青蒿素的神奇。

在感谢四个人的同时,我还要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

我唯一不感谢的,就是我自己。因为痴迷青蒿素,我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到科研当中,没有尽到为人妻、为人母的义务和责任。

最后,我要万分感谢的,是一种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草本植物——青蒿。它星散生长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在中国近二十个省、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

其茎,其叶,其花,浓香、淡苦,蕴含丰富的艾蒿碱、苦味素,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

在我的科研生涯中,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青蒿“前赴后继”,奉献了自己的身驱,成就了中国的中医事业。

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才铺就了我通往诺贝尔的坦途。青蒿呦呦。情感呦呦。生命呦呦。

临来瑞典前,我曾经有一个想法,想带85株青蒿来到卡罗林斯卡学院,让它们和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但我怕在机场、海关遇上安检、植检的麻烦,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还想邀请85名参与过523项目的科学家来到瑞典,共同发布青蒿素的科研报告,但我怕诺贝尔奖基金会无法承担这笔庞大的开支,最终,我决定还是一个人来,代表中国,代表中国中医和中国科学家,领取诺贝尔奖。

尊敬的主席先生,再过几天,我就要返回中国,临走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您能告诉世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

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青蒿素的研发工作,但我不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终极目的。

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疟、治病。

因此,我不想对于自己已经没有多大价值的诺贝尔奖,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烦恼和质疑。

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

所以,我请求您能满足一个医者小小的心愿。

终有一天,我将告别青蒿,告别亲人,如果那一天真的来到,我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让我以另外一种方式,守望终生热爱的土地,守望青蒿的浓绿,守望蓬勃发展的中国中医事业。

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深深感谢家人的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会!谢谢大家!篇二:屠呦呦和莫言的获奖感言大异其趣

屠呦呦和莫言的获奖感言大异其趣

刘崇顺

刚刚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昨晚在家里接受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科协等相关方面负责人的祝贺,也向外界表达了她的获奖感言。

屠呦呦的获奖感言是:“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据介绍,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宁波,多年来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时,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曾将其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个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的大奖,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

此次再获诺贝尔奖,屠呦呦的获奖感言把获奖的荣誉归于集体,归于中国的科学事业、传统中医药事业,态度谦逊而又诚恳。据悉,屠呦呦曾因亲自试药,得中毒性肝炎,却仍然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不禁让我们更加敬佩。

由屠呦呦联想到莫言,2012年12月8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是在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也可以称作获奖感言。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storyteller),在约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他的讲述风趣幽默、富于哲理,打动了许多现场的听众及此后通过媒介获悉了演讲内容的人。

莫言的领奖演讲与屠呦呦的获奖感言可以说是大异其趣。也许这多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学(广而言之也可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科学、文学家与科学家的巨大差异。

莫言在领奖演讲将文学和科学作了比较,他用俏皮的口吻称:“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当被问及缘何不谈论“政治问题”时,莫言的回答是:“政治问题由政治家回答。我的回答会误导,所以我不回答。但我的小说里有政治,你们可以在我的小说里发现非常丰富的政治。如果你是一个高明的读者,会发现文学远远要比政治美好。政治教人打架、勾心斗角。文学教人恋爱。很多不会恋爱的人读了文学会恋爱了。所以我建议多读教人恋爱的文学,少读教人打架的政治。”

科学的使命是求取真知,其本质是对客观世界作出事实判断。与科学相比,文学是意识形态,与政治有着更加密切的关联,文学更多地与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因素相勾连,见仁见智,很难有普遍认同的统一标准。诺贝尔文学奖的地位和价值,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及其作品,历来存在许多争议。认识科学与文学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两种诺贝尔奖项的真正意义。

篇三:屠呦呦 获奖感言

屠呦呦诺奖报告演讲全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5-12-18 08:19 来源: 新华网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已经抵达瑞典并将于10日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北京时间7日晚),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用中文做题为《青蒿素的发现 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由翻译进行同声传译。

屠呦呦在演讲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央视记者 王薇薇)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 结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

C15H22O5,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立体结构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并被化学文摘收录。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的功能基团而制备衍生物。经硼氢化钠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发明了双氢青蒿素。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部分双氢青蒿素羟基衍生物的鼠疟效价也有所提高。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屠呦呦获奖英文介绍

屠呦呦获奖英文介绍(精选6篇)屠呦呦获奖英文介绍 第1篇屠呦呦获奖感言: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