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素异序词范文
同素异序词范文(精选3篇)
同素异序词 第1篇
同素异序词是指语素相同、顺序颠倒的一组词, 又叫“同素逆序词”“同素反序词”“同素倒序词”。同素异序词自古就有, 是古汉语里常见的一种词汇现象。明清之间西周生所撰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同素异序词数量繁多, 并颇有特色, 是研究明清同素异序词的重要材料。本文拟对该书同素异序词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 并通过与现代汉语的比较, 分析其演变情况。
一、《醒世姻缘传》同素异序词举例
根据我们调查, 《醒世姻缘传》共有90组。下面是具体实例。
1. 百凡凡百:
接风送行, 及至任中, 宦囊百凡顺意, 这都不为烦言碎语。 (1) (括号中“1”表示第一回, 下同) /凡百:凡百忍耐, 等我到家, 自然有处。 (8)
2. 洽浃浃洽:
虽然也还勉强接待, 相见时, 大模大样, 冷冷落落, 全不是向日洽浃的模样。 (1) /晁大舍也不似昨日拿捏官控, 童山人也不似昨日十分谄媚。饮酒中间, 也更浃洽了许多。 (4)
3. 简搜搜简:
忽然想起孙兰姬的眠鞋, 因起来忙迫, 遗在床里边褥子底下, 不曾带在身边, 恐怕被素姐简搜得着, 这与那汗巾又不相同, 无可推托, 其祸不小。 (52) /大尹叫把这些妇人身上仔细搜简。 (20)
4. 常平平常:
地方官又不行常平之法, 偏是好年成, 人越肯费, 粮食又偏不值钱。 (90) /夜梦见晁夫人平常梳洗, 说道 (90)
5. 疑猜猜疑:
把些众人心里胡乱疑猜, 不晓得是为甚的。 (20) /晁夫人只恐怕过了月分, 被人猜疑。 (21)
6. 人众众人:
晁源与他们打发了宿钱, 一干人众方又起身前进。 (13) /又收拾礼出来谢那差人、捕衙众人, 共三十两。 (12)
7. 离脱脱离:
周相公又要跟了郭总兵进京, 狄希陈又不能离脱, 都是欢喜中又有这不遂心的事, 正也费处。 (99) /狄希陈在家里守着素姐, 真如抱虎而眠, 这就是他脱离火池地狱的时节。 (57)
8. 死生生死:
晁源与珍哥抱了头哭道:“我合你聚散死生, 都只有明朝半日定了!” (13) /这是晁夫人生死结果, 后不再说。 (93)
9. 重轻轻重:
这个老婆天生天化, 与刘恭放在天平上称兑, 一些也没有重轻。 (51) /素姐道:“你且请坐, 还有话哩。你头里说的那些罪恶, 不知也有轻重么?” (64)
1 0. 友朋朋友:
所以这靠山, 也不必要甚么着己的亲戚, 至契的友朋, 合那居显要的父兄伯叔。 (94) /或是去寻朋友, 或是朋友寻他, 未免也在各处闲串。 (38)
1 1. 事成成事:
梁生道:“只是老爷要假小人便宜行事, 只管事成。那如何成事, 老爷却不要管他。” (5)
1 2. 土地地土:
也要得一副三牲祭祭山神土地, 还得一副三牲祭旗。 (1) /这里如今也同不得往年, 尽有了卖房子合地土的。 (25)
1 3. 搅扰扰搅:
算还了房钱饭钱, 辞谢了店家的搅扰, 大家往东昌回转不提。 (13) /晁大舍出来相见, 单只谢禹明吾的扰搅, 禹明吾却不谢谢晁大舍的作成。 (10)
1 4. 今古古今:
这样的事, 万分中形容不出一二分来, 天下多有如此, 今古亦略相同。 (36) /且说了他两件小事, 把那件古今未有的奇闻留在后回详说。 (27)
1 5. 怕惧惧怕:
素姐到了这个地位, 方才略略有些怕惧。 (59) /计氏恃宠作娇, 晁大舍倒有七八分惧怕。 (1)
16.祸福福祸:
鬼神自有先知, 祸福临期自见。 (3) /未免也就有问福祸的人至。 (42)
17.齐整整齐:
那书房内也说不了许多灯火齐整。 (5) /步法整齐, 行列不乱。 (1)
18.愿心心愿:
随先使家人到家堂内烧纸谢罪, 许愿心。 (3) /你自己发心愿与他为子报恩, 这是你的善念。 (21)
19.放松松放:
晚间宿下, 把程谟绳缠锁绑, 脚练手扭, 不肯放松。 (51) /打完, 叫人拖在重囚牢里, 白日加靠, 夜晚上匣, 不许松放。 (88)
20.魂灵灵魂:
从此之后, 这伙人的魂灵也不敢再到晁家门上。 (21) /晁源的卑污的灵魂, 就这样被入木三分地暴露出来。 (1)
为了节省篇幅, 下文仅列出其余70组同素异序词词目及出现的回数。
找寻 (23) /寻找 (99) 和暖 (21) /暖和 (8) 损折 (3) /折损 (41) 气力 (23) /力气 (45)
兵士 (35) /士兵 (99) 识见 (9) /见识 (18) 弟子 (35) /子弟 (5) 伤重 (95) /重伤 (35)
难为 (39) /为难 (61) 且暂 (46) /暂且 (8) 解劝 (15) /劝解 (79) 答报 (49) /报答 (21)
住歇 (18) /歇住 (48) 钱价 (51) /价钱 (6) 闹热 (15) /热闹 (38) 材木 (24) /木材 (41)
躲藏 (25) /藏躲 (11) 人犯 (12) /犯人 (23) 陪奉 (52) /奉陪 (67) 教领 (55) /领教 (85)
理料 (93) /料理 (1) 导引 (44) /引导 (38) 意旨 (88) /旨意 (17) 备完 (52) /完备 (85)
余剩 (62) /剩余 (42) 何如 (98) /如何 (18) 凶吉 (14) /吉凶 (38) 神鬼 (3) /鬼神 (3)
净洗 (55) /洗净 (67) 簇拥 (1) /拥簇 (81) 动转 (82) /转动 (39) 攒积 (88) /积攒 (54)
捕搜 (88) /搜捕 (16) 拦阻 (56) /阻拦 (89) 葬埋 (51) /埋葬 (28) 惨凄 (90) /凄惨 (13)
女妇 (91) /妇女 (1) 全完 (92) /完全 (29) 终始 (93) /始终 (52) 付托 (56) /托付 (20)
添增 (93) /增添 (8) 往来 (62) /来往 (11) 气血 (8) /血气 (66) 浅深 (55) /深浅 (91)
断离 (98) /离断 (98) 晚夜 (30) /夜晚 (3) 欢喜 (1) /喜欢 (16) 夜半 (17) /半夜 (2)
鹰神 (64) /神鹰 (64) 遍寻 (65) /寻遍 (20) 紧要 (68) /要紧 (7) 气运 (24) /运气 (4)
逼拷 (41) /拷逼 (41) 折挫 (75) /挫折 (12) 促急 (76) /急促 (20) 日逐 (10) /逐日 (64)
心焦 (87) /焦心 (83) 承应 (5) /应承 (1) 良善 (27) /善良 (12) 奉敬 (29) /敬奉 (42)
看验 (23) /验看 (13) 挂牵 (19) /牵挂 (45) 怠慢 (57) /慢怠 (92) 气闷 (72) /闷气 (1)
寿长 (92) /长寿 (43) 人客 (29) /客人 (23) 气性 (95) /性气 (9) 济救 (31) /救济 (31)
诵念 (100) /念诵 (32) 沙泥 (33) /泥沙 (33)
二、《醒世姻缘传》同素异序词与现代汉语比较
将《醒世姻缘传》同素异序词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同素异序词, 发展到现代汉语, 有的AB、BA两序均已消失, 如:“百凡/凡百”“洽浃/浃洽”“简搜/搜简”“逼拷/拷逼”;有的仅保留AB式, 如:“常平/平常”“答报/报答”“钱价/价钱“气运/运气”等在现代汉语中仅保留后一序。还有一种情况是, 有的在《醒世姻缘传》中只有BA式, 没有同素异序的AB式, 发展到现代汉语演变为AB式, 如“唬吓”“许些”“章奏”“求恳”等词, 在现代汉语中变成“吓唬”“些许”“奏章”“恳求”;有的在《醒世姻缘传》中只出现BA式, 而在现代汉语中发展为一对同素异序词, 如“补贴”“平生”“菜蔬”等词, 在现代汉语中AB、BA两式并存。
三、《醒世姻缘传》同素异序词演变原因
《醒世姻缘传》同素异序词发展到现代汉语产生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们从语音因素、意义因素及方言因素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 语音因素。
《醒世姻缘传》同素异序词发展到现代汉语, 以AB的形式保留下来的, 大部分符合“平、上、去、入”四声的顺序。汉语构词讲究音节和谐, 语素以“平、上、去、入”四声为序, 能体现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找寻/寻找”“重轻/轻重”“友朋/朋友”“地土/土地”“挂牵/牵挂”“折挫/挫折 (折为入声字) ”“答报/报答 (答为入声字) ”等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只保留后一序, 当与声调顺序有关。
2. 词义因素。
有些同素异序词被淘汰是词义因素造成的。有的是由时间顺序决定的, 如《醒世姻缘传》中“古今/今古”“始终, 终始”两组同素异序词, 现代汉语只说“古今”“始终”, 先“古”后“今”, 由“始”至“终”, 符合常理。有的是按积极意义优先的原则决定的, 如“浅深/深浅”“死生/生死”两组同素异序词, 现代汉语只说“深浅”“生死”, 把表示积极意义的语素“深”和“生”放在前面, 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
有的词在《醒世姻缘传》中只出现一序, 而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变成了一对同素异序词, 两序意义完全不同或同中有异, 这与人们追求以最少的语言材料表达最丰富的思想紧密相关。如由“贴补”发展到出现其异序形式“贴补”, “补贴”除了有“贴补”的意思, 还有“贴补的费用”的意思。
3. 方言因素。
有些同素异序词其中一个形式只在某些地区使用, 另一种形式使用范围比较广, 发展到现代汉语, 方言色彩比较浓就被淘汰了, 普遍使用的就保留在共同语里了。如《醒世姻缘传》中“人客/客人”“闹热/热闹”“欢喜/喜欢”“沙泥/泥沙”“气力/力气”“日逐/逐日”六组同素异序词, 现代汉语只沿用每组后一式, 前一式因为地域性比较强, 只保存在方言里。
(本文得到周志锋教授悉心指导, 谨表谢忱!)
参考文献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中华书局, 2005
张振德《汉语正序倒序多用词典》,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莆田方言中的“同素异序”词研究 第2篇
关键词:莆田话 同素异序 偏正
莆田方言与闽语的闽东方言、闽南方言、闽北方言和闽中方言共为闽语的五大次方言。莆田方言属于闽方言的莆仙方言区,俗称“莆田话”,旧与仙游话合称“兴化话”。对莆田话的研究,从五、六十年代《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对莆田方言的语音、语法、词汇进行的详细而全面的描写,以及黄景湖、戴庆厦对莆仙方言连读音变规律的探讨,一直到九十年代新修的《莆田方言志·方言篇》对莆田方言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着一些缺憾。如对语法语汇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对莆仙方言中“同素异序”词还鲜有文章作过专论。
同素异序的现象,不仅广泛存在于南方方言,普通话中也有不少的用法,引起了诸多关注。莆田话作为闽方言中重要的一支,对同素异序词的表现十分突出,就这一特殊的构词形式,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对莆田方言的语汇作一番探讨。
一.对同素异序词的定义以及研究综述
同素异序词,是汉语造词法中的一种。所谓同素词,指的是构词语素完全相同的一组词;同素异序词就是构词语素序位互逆的同素词,且以双音节复合词为主。它包括三种类型:1、同素等义词(构成词素相同、词序相反、意义相同)如:兵士/士兵、寂静/静寂;2、同素同义词(构成词素相同、词序相反、意义相近)如:入侵/侵入、担负/负担;3、同素异义词(构成词素相同、词序相反,意义不同)如:发挥/挥发、生产/产生。[1]这些同素异序词,在汉语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宝库,体现着古汉语的规律特征。
本文旨在探索莆田方言中的同素异序词发展演变的规律,把握其发展流变的脉络,探明这类词的发展历程、消长趋势、构成规律。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从共时与历时两方面进行对比,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并从宏观的角度将莆田方言与共同语进行比较,寻求莆田方言中的同素异序词的变化轨迹。
爬梳语法学界对方言中同素异序词的种种看法,尤其是对动物称谓的用法,如:鸡公/公鸡、鸭母/母鸭、牛公/公牛、牛母/母牛等,主要概括为如下几点:
首先,一些学者把方言中“公”、“母”这样的表修饰的语素置后的构成方式认定为是古越语底层在方言中的残留,或者说是方言受东南亚其他亲属语言影响所致。[2]岑麒祥(1953)、桥本万太郎(1976)、余霭芹(1993)就是达此共识者。
接着,以项梦冰为首的学者对此提出批驳,认为异序只不过是组合上的不同,南方方言实际上不存在“中心语+修饰语”的词序,“牛公、牛母”这样的结构也不是别的语言扩散的结果,仍然是合于汉语一般的词序规则。[3]项梦冰《试论汉语方言复合词的异序现象》(1988)深入论述了这种观点,随后,著名学者丁邦新在其《论汉语方言中“中心语一修饰语”的反常词序问题》(2000)一文中,直接完全否定汉语南方方言的所谓“中心语+修饰语”的反常词序说,赞同项梦冰的主张。
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异序是汉语古已有之的现象。叶蜚声等(1997)认为,这种“中心语+修饰语”词语可能是更古的汉语语法规则的遗留。[4]张清常在《上古汉语的SOV语序及定语后置》(1989)通过众多例子说明,异序词是汉语中固有的,是远古、上古汉语的遗迹。
上述一、二两种观点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过于片面化;第三种观点认为定语后置只是一种历史残余,说法有失偏颇,同时也未能深入分析同素异序词形成和发展的客观缘由。
二.莆田话中同素异序词的历史源流及成因
说起莆田话中的同素异序词,可追溯到古代吴楚越语,莆仙方言沿革是经过千百年来逐渐形成、不断发展而来的。莆仙方言是古代闽越族原住人和不断南迁的中原汉人产生文化交融的结果。所以,可以在《楚辞》、《诗经》中寻觅同素异序词的踪迹:
《楚辞·天问》有“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久长”,实为“长久”。
《诗经·大雅》有“桑柔”,乃是柔弱的桑。
《诗经·召南》有“羔羊”,当是羊之羔。
《诗经·郑子·将仲子》“树杞”“树桑”“树檀”当是杞树、桑树、檀树。
此外,在莆田士子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例子:
力气
欲建鼓旗无气力,唤起龙泉改委水心评余诗,有建大将旗鼓,非子孰当之语。(宋·刘克庄《贺新郎·甲子端午》)
一直发展到今天,莆田的民众们在日常的交际对话中还始终保留着许多的同素异序词:
莆田话——头前、软手、热燥、鸡公、鞋拖、菜花、面前、气力
普通话——前头、手软、燥热、公鸡、拖鞋、花菜、前面、力气
可以看出,一直保持在较为古老状态的莆田方言,是研究上古话语方式的重要资料和活化石。在莆田话中常见、常用的异序词,在古代的文献典籍和通俗作品中也能看到不少的身影:
①菜蔬
兄子济轻之,所食方丈盈前,不以及湛。湛命取菜蔬,对而食之。(《晋书·王湛传》)
畲田涩米不耕锄,旱地菜园少菜蔬。(唐·白居易《即事寄微之》)
②利便
用此取济,两得利便。(唐·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
遂令鲸与鲵,掉尾乘利便。(明·刘基《诚意伯父集·感时述事诗之十》 )
③久长
今丘告我以大城众民,以欲规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安可久长也?(《庄子·盗跖》)
年才五十,发白齿落,理不久长。(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
从莆田话中同素异序词的历史流变,追溯至古代汉语中的异序现象,可以看出,同素异序的合成词是汉语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它的起源是和合成词总的起源同样古老。[5]语言是供人使用的交际工具,在流传的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语言的使用方式自古就存在着差异。同素异序词的出现,就是人们在“修饰语+中心语”和“中心语+修饰语”之间的选择,在不阻碍交际的前提下,便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故此,连普通话也还不少的同素异序词的现象存在,例如:
普通话——样式、离别、演讲、代替、痛苦、整齐
普通话——式样、别离、讲演、替代、苦痛、齐整
毋庸置疑,同素异序词是客观存在,并且是对古汉语词序的继承。那么,为什么莆田话中会产生大量的同素异序词呢?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语言理据指整个语言系统组织运动的动因,其涉及范围可以包括语音、语义、语用和句法等各个层面”。[6]下面对莆田话中的同素异序词产生的成因做归纳总结。
其一,造词初期词素结构的不稳定性产生同素异序词。从古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汉语词由单音节向双音节、甚至多音节逐渐过渡。双音节合成词产生之初,语素的结构顺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能随着语境的变化而临时组合,以利用尽量少的语素表达更为丰富的语义,如“心痛—痛心”;也有可能因语素顺序小固定而任意使用,如“远近一一近远”。莆田话就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汉语的这一特点。
其二,古汉语语汇发展的大背景——复音化,这是同素异序词产生的前提条件,也是动因。在社会剧烈变动时期,新事物、新概念不断涌现,为表达精密的需要,加快了语汇复音化的进程。在复音化的大趋势下,同素异序现象也更为突出。同时,同素异序词的产生,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词汇的扩展,加快双音化的进程。
其三,莆田的地域特色产生同素异序词。受语言使用者的言语习惯、认知心理、生活体验等影响,莆田话与共同语成对形成同素异序词。原因要一直追溯到唐五代,彼时中原动乱,福建地处东南一隅,堪称与世隔绝。不少中原人为避战乱才相继入闽,正如《福建通志》总纂陈衍在《补订<闽诗录>叙》所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7]可知,在唐以前福建还未完全开发,莆田也较为荒凉,由于地处偏远和闭塞,所以一直较为完整地延续着先秦古汉语的语序和系统。
三.莆田方言与共同语互见
在析清莆田话中同素异序词的源流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莆田话里的这些方言词不是“修饰语+中心语”的偏正式,而是“中心语+修饰语”的正偏式。这种“大名冠小名”的构词方式古代汉语早已有之。清人俞樾说:“古人之文,则有举大名而合之于小名,使二字成文者,如《礼记》言‘鱼鲔,鱼其大名,其小名。《左传》言‘鸟乌,鸟其大名,乌其小名也。”到了近代,一些学者也撰文表示赞同,对“正偏”结构给予肯定。储泽祥老师也在2001年发表文章,指出在先秦汉语中,修饰(限制)语后置的“名+数量”语序是一种常序,这种语序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在沿用。[8]
同素异序词既存在于南方方言,也可在普通话中找到例子,那么我们可以将其分别置于莆田方言与普通话情境下,进行对比。在罗列出的50个常用词汇中(详情见附录),可以看出莆田方言中的同素异序词,大多属于同素等义或近义词。这是基本符合同源对等的,即指两个汉语方言中的某两个语素如果是由同一个古代形式(在书面上就是写成同一个汉宇)继承下来的,并且语素的所指和语法分布大致相同,它们则具有对等关系。这说明了同素异序词的拟古性和存在的合法性,“中心语+修饰语”的正偏结构是与“修饰语+中心语”的偏正结构并存的,从而也可以证明项、丁二人认为正偏结构不存在的观点有失偏颇。
普通话中的同素异序词,包括词义变化的同素异序词,如:算计/计算、学科/科学;词性改变的同素异序词,如:痛苦/苦痛、问责/责问、乡下/下乡;基本无区别的同素异序词,如:样式/式样、离别/别离、演讲/讲演。同素异序词的类别在普通话中更加丰富,而且在今天的普通话中,还存在着许多正偏式词语,它们根本无异序可对应,而且是一种正常的语序。[9]例如“浪花”一词,中心语素应是“浪”,但普通话不说“花浪”,而说“浪花”。这显然不是“修饰语+中心语”的偏正式,而是“中心语十修饰语”的正偏式。此类例子很多,例如:
普通话——草芥、饼干、煲仔、虾米、脸蛋、月牙、鸟乌、氛围、烟卷、韭黄、宅院、仆从、年馑、脑袋
此外,同素异序词在莆田方言中以“名+形”居多,如:鸡公、鸭母、牛母等表示动物称谓的一类词。普通话中则还大部分包括 “动+动”形式,如:演讲/讲演、离别/别离、代替/替代。莆田方言中的同素异序词,主要表达为对事物的称呼上,与现代汉语共同语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中心语的位置选择。故此,同素异序词以联合式为主,其次是偏正式,其他类型相对较少。
四.小结
同素异序词是一种历史现象,我们应当承认它们的历史和现状,尊重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本文尽力如实描绘这类词在莆田方言中的存在情况,追源溯流出它们的内在机制和外在特征。语言有其自身的制约机制,根据简约化和规范化的原则要求,会自然淘汰掉一些冗余成分,保留下来的则发生分化。同素异序词自产生之初九显得别具一格,可以说方言词汇中的同素异序词将会随继续存在和发展。
同素异序词作为莆田方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汉语词汇组合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强有力地展现了莆田地区的鲜明地方特色。由莆田话推及至现代汉语,同素异序词见证了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复杂的共时情况,使得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对比研究有鲜活的语言材料和证据,体现了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和变异性,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语汇,是十分有趣又具有价值的语言现象。
参考文献
[1]储泽祥.“名+数量”语序与注意焦点 [J].中国语文,2001(5).
[2]黄碧云.南方方言中的特殊称谓现象 [J].语文学刊,2002(5).
[3]林华东.从闽南话复合词“同素异序”现象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J].闽都文化研究,2004(1).
[4]丁勉哉.同素异序的结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J].学术月刊,1957(2).
[5]何绵山.唐代福建作家概述、福建历代作家述评[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王艾录,司富真.汉语的语词理据 [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项梦冰.连城方言语素说略[J].韶关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2).
[8]解海江,章黎平.汉语词汇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注 释
[1]黄碧云:《南方方言中的特殊称谓现象》,《语文学刊》2002年第5期。
[2]林华东:《从闽南话复合词“同素异序”现象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闽都文化研究》2004年第1期。
[3]参见项梦冰:《连城方言语素说略》,《韶关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2期。
[4]解海江、章黎平:《汉语词汇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1页。
[5]丁勉哉:《同素异序的结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学术月刊》,1957年2月。
[6]王艾录、司富真:《汉语的语词理据》,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页。
[7]何绵山:《唐代福建作家概述》,《福建历代作家述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
[8]储泽祥:《“名+数量”语序与注意焦点》,《中国语文》2001年第5期。
[9]林华东:《从闽南话复合词“同素异序”现象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闽都文化研究》2004年第1期。
同素异序词 第3篇
中国和日本同用汉字表达事物。通过对两国语言的比对可以发现,语言中有类似“介绍”(中)“紹介”(日)、“贺年”(中)与“年賀”(日)等元素一致、顺序不同的词语,这类词语在语言学界中被称为“同素异序语”(或“同素反序语”)。其存在为中国人学习日语增添了难度,成为他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通过分析相关资料,笔者发现学界对“同素异序语”的研究还不全面,尚未形成体系。并且,中日两国学者在研究时,往往偏重词语形成的原因,没有对如何规避语言的误用提出系统的方法。
一、何为同素异序语
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语言的交流也在盛行。其中,“同素异序语”的出现与其说给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提供了便利,不如说成为了误用的陷阱。一些学习者很难在中日互译中使用正确的表达形式。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词语才能被称为同素异序语呢?
一对语言要被称为“同素异序语”,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同素。简而言之,词语需要具有相同的文字要素。第二:异序。即文字顺序必须相反。第三个条件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意思相同的词语。比如:“减低”(中)与「低減」(日)的意思均为“减少,减轻”,语义相同。第二类为意思相似的词语。比如“铭刻”(中)与「刻銘」(日),两者虽然都有“在金属或石头上刻上制作者的名字等,或所刻文字”之意。但在“铭刻”(中)中,还有“铭记,深深刻在心中难以忘记”的意思。而日语「刻銘」不具备这层意思。
因此,所谓的“同素异序语”就是指词素相同,但顺序相反的,意思较为相近的词语。但由于学界尚未对此定义有统一的认知,所以部分学者也把诸如“暴乱”(中)和「乱暴」 (日,有“粗暴”、“草率”等义) 等意思完全不同的词语归为“同素异序语”(石素文〈谈日中同素异顺词的形成与应用〉《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年第4期)。本文仅把同时符合“同素”、“异序”、“意思相近”三大条件的词语归为“同素异序语”的类别,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规避误用的六大方法。
二、避免中日“同素异序语”的误用
在日语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对汉字抱有亲近感,中国学习者很容易对同素异序语掉以轻心,致使在翻译过程中照搬原词,或难以分清那些词属于日语的正确表达方式。
对此,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出了对“同素异序语”判断方法。
(一)根据语言结构的差异判断
从语言的形态上看,日语属于黏着语。因此,在对中日词语进行比对的过程中,会发现语言结构上的差异。运用这种差异,可对同素异序语作出判断:
1、日语采用“宾语+谓语”的形式
在中文句子中,一般采用“主谓宾”的结构,而日语则恰恰相反,采用的是“主宾谓”结构。例如:中文中的“我唱歌”,在日语中会被翻译为“私は歌を歌う”(我歌唱)。语言结构上的差异也反映在同素异序语当中。在包含动词与名字的同素异序语中,中文一般采用“谓语+宾语”的形式,而日语则采用“谓语+宾语”的形式。
例如:日语中“詩吟”一词意为“詩を吟ずる”(吟唱诗歌);“年賀”一词意为“新年を賀する”(庆贺新年)。“面会”、“穴掘”等词同理。而这些词在中文中的表达方式分别是:“吟诗”、“贺年”、“会面”和“掘穴”。因此,在判断带有谓语和宾语的同素异序语时,应该注意运用此方法。
2、日语采用“修饰语+被修饰语”的形式
在日语中,句子通常会把被修饰物置于修饰物之后。简单而言,就是把动词置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比如说,“把头发剪短”一句在日语中表达为“髪の毛を短くする”(头发+短+剪);“把音量调小”的表达为“音を小さくする”(音量+小+调)。
这样的表达方式同样适用于同素异序语。如:日语中“短縮”一词和中文的“缩短”对应,前者将动词置于形容词后,是“修饰语+被修饰语”形式。“低減”、“熟睡”等词同理。因此,在判断带有修饰语的同素异序语时,要注意运用此种方法。
(二)、根据表现方法的区别判断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情熱”或“途中”等“被修饰语+修饰语”的词语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结合中日两国人民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进行分析。
例如:中文中的“热情”一词如果用“主语+谓语”的形式替换的话,可变为“感情是炽热的”。而在日语中,则会成为“情が熱い”(情熱)的形式。但是,相比“感情是炽热的”的说法,一般的中国人可能更能接受“炽热的感情”的这种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某些名词与形容词构成的同素异序语中,由于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修饰词(一般为形容词)通常后置。
这点和上述日语中“修饰语+被修饰语”的形式并不矛盾,适用于由形容词和名词构成的同素异序语的判断中。
(三)、根据思维方式的差异判断
虽然一般认为日语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极大影响,但汉字在传入日本之际,日本人还是根据民族的固有习惯和思维方式,对字与词进行了部分改良。因此,在判断中日同素异序语时,不仅要从文字的构造上分析判断,还需要结合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例如:日本人在考虑问题时,习惯采取“由小到大”、“由外及内”的方式(石素文〈谈日中同素异顺词的形成与应用〉《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年第4期)。但中国人却恰好相反。所以,日语中会出现“送迎”、“承継”等词。“送迎”代表了把人送到外部,再把人从外部迎接至内。而“承継”一词代表了承接(小)再发扬(大)。
(四)、根据词语的轻重判断
除了以上的四点方法,还可以利用语义的轻重,进行判断。
1、“N+N”形态的同素异序语中,日本人把意义特殊的名词后置。
例如:当学生要判断“士兵”和“兵士”哪个才是日语时,我们可以从“士”在日语中的特殊地位来做出判断。“士”在日语中具有“武士”(サムライ)的特殊含义。因此,对于日本人而言,“士”比“兵”更具备特殊含义。根据“从小到大”的方法可知,“兵士”一词才是日语中的正确表达。
2、“V+V”形态的同素异序语中,日本人把代表性强的动词前置。
例如:“引诱”与“诱引”二词都具有相同的词素——“引”和“诱”。在日语中,“诱”有与“引诱”意思相近的代表动词“誘う”,而“引”不具有这样的动词。我们可以因此认为,在该词中“诱”比“引”更具代表性。所以,日语中的正确表达应为“誘引”。同理,“探偵”一词中,“探”有与“探偵”意思相近的代表动词“探す”,而“侦”不具有这样的动词。但这种判断方法的词例有限,暂时无法作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需要今后作进一步的调查与论证。
三、结束语
综上,要规避对同素异序语的误用,可从语言结构、表达习惯等不同角度出发作出判断。以上方法可作如下归纳:
利用以上六种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同素异序语的误用。并且,在教授同素异序语时,还需注意从日语的文字构造、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等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入地了解中日间语言的差异性,避免误用、乱用。
上述方法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还需要对更多的词例进行比对论证。并且,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从音韵学与历史发展等发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出更多更好的规避误用的方法。这将作为今后研究的课题,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曹先擢.并列式同素异形语[J].中国语文.1979 (6) .
[2]、藤原明保.中国語と日本語における字順の逆転現象[J].日本語学.1998.
[3]、秦君礼.日汉同字异顺词比较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0 (3) .
[4]、中川正之.漢語の語構成[J].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論文集上下.くろしお出版.1992.
[5]、今井喜昭.日中同形同義語の“異型語”[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3.
[6]、中川正之.鏡像語をつくる2, 3の要因[M]..日本と中国言葉の梯.くろしお出版.2000.
同素异序词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