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类》化学教案
《糖类》化学教案(精选12篇)
《糖类》化学教案 第1篇
《糖类》化学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糖类的组成、主要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葡萄糖的检验、淀粉水解及其产物的检验等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探究法学习糖类的性质
2.联系实际了解葡萄糖、淀粉在人体中所起的作用
三.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教程
2.了解食品中的甜味剂的种类,增加判断能力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有一位书呆子在家看书,妈妈让他去超市买一点糖。当他高高兴兴地回到家,妈妈发现他拎了一大包东西,一袋生粉、一包白糖、一卷棉花,妈妈惊讶地问?你买这些东西干什么?这些都是糖啊!请问,他讲得对吗?讨论1口语中的糖与理论上的糖有什么差别?
为什么人们曾把这些糖类化合物称为“碳水化合物”?
问题1能否说符合Cn(H2O)m的物质一定是糖?
实验一。观察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颜色和状态。
实验1分别取少量糖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填表。
讨论2葡萄糖和淀粉是如何检验的?(回忆生物课中糖的检验和氯气检验用的试纸)
实验二。
(1)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2毫升1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4~5滴5%的硫酸铜溶液,得到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入2毫升1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注意:氢氧化铜悬浊液加葡萄糖后颜色变化:
氢氧化钠溶液用量。
(2)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2毫升2%的硝酸银溶液,振荡试管,同时2%稀氨水,直到析出的沉淀得澄清的银氨溶液),再加入1毫升10%的葡萄糖溶液,在温水浴里加热3~5分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注意:加入试剂用量与表达。
(3)向实验1所得的淀粉溶液中,再加入2滴碘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4)向大试管中加入4毫升淀粉溶液,再加入1毫升硫酸溶液,加热4~5分钟。得到溶液冷却后分装在两支试管中。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滴碘水;另一支试管中加入3毫升氢氧化钠中和,再加入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至沸腾。
问题2实验(4)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问题3酸在淀粉水解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3为什么检验淀粉水解生成的葡萄糖时,要先用氢氧化钠中和?
几种糖的相互关系:类别
葡萄糖:单糖
蔗糖:C12H22O11二糖
麦芽糖C12H22O11C12H22O11+2H2O2C6H12O6二糖
淀粉(C6H10O5)n
纤维素(C6H10O5)n(C6H10O5)n+nH2OnC6H12O6多糖
同分异构体蔗糖、麦芽糖
讨论4以淀粉M=500000纤维素M=000说明其各自n值
两者是同分异构体吗?
糖的存在和制备:(学生看书解决下列问题)
葡萄糖的存在、制备、用途:
利用葡萄糖来补充营养的原理:
课堂反馈
现在农民收割以后,很多人都在田里把秸杆焚烧,这样既造成空气的污染,又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甚至造成公路的交通事故。请同学们帮助考虑一下如何能够合理的利用?
①制沼气②制葡萄糖③制酒精④造纸⑤动物饲料
以162吨含纤维素80%的`秸杆为原料理论上可制备96%的酒精多少吨
知识拓展:
添加到食品中的甜味剂:
糖精、安赛蜜、阿斯巴甜
(1)(2)(3)
(1)二水合糖精钠:甜度是蔗糖的450500倍目前用量约1.26万吨/年。对人体无任何营养价值;相反、当食用较多糖精钠时,会影响肠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使食欲减退。糖精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中间体,对人体健康也有危害。从一些中小型糖精厂私自流入市场的糖精钠,还因工艺粗泛、工序不全,产品质量检验控制不严等原因,所售出的糖精钠中常含有重金属、氨化合物,砷等杂质,它们在人体中长期存留、积累,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体的健康。因此中小学周围的小店、小地摊的便宜食品如不加管理,对儿童影响很大。
(2)安赛蜜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用于软饮料的甜味剂,运动饮料、烘烤产品、糕点、固体饮料、糖果、果酱、口香糖、速溶咖啡、乳制品、果冻、牙膏、冰淇淋
(3)阿斯巴甜由两种氨基酸组成,即苯丙氨酸和天冬氨酸(氨基酸是蛋白的组成单元)。它100-2000倍于蔗糖阿斯巴甜被身体代谢时会产生甲醇
用于充气软饮料牛奶非充气软饮料豆浆含醇饮料咖啡果汁饮料纤维饮料鲜果汁酸乳酪饮料热可可混合饮料即溶饮料各类食品各类糖果凉果蜜饯果冻糕点馅料果酱营养食品冰淇淋营养食品巧克力麦片月饼
甜蜜素、糖精钠、安赛蜜是三项常用的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几十至几百倍。消费者如果长期过度食用甜味剂超标的食品,就会因摄入过量而对人体造成危害,特别是对代谢排毒的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危害更明显但在目前的商业网站中几乎查不到任何对安赛蜜、阿斯巴甜的副作用的资料。
练习实践:
1.下列实验能成功的是
(1)麦芽糖溶液加入稀硫酸,加热,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
(2)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几滴稀NaOH后,加入葡萄糖溶液,煮沸,有红色沉淀析出。
(3)在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加热后,再加入碘水,无明显现象,淀粉水解完全。
2工业上如何应用淀粉或纤维素来酿酒或制酒精的?写出反应方程式
3.怎样检验糖尿病人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糖类》化学教案 第2篇
第二节 多糖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上一节学习了重要的单糖——葡萄糖,请简述葡萄糖的重要性质及有关的实验现象。
[讨论、回答]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有关实验,并进行讨论,回答有关问题。
葡萄糖的重要性质为还原性。能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
[引入新课] 红糖、砂糖、冰糖的成分是什么。
[观察、动手] 请同学们观察砂糖、冰糖等蔗糖晶体,并配制实验用的蔗糖溶液。(1)分别取半匙砂糖、冰糖于试管中,加入8mL水,振荡,观察溶解性。(2)将上述溶液分别编号为1、2待用。注意:其中红糖纯度最低,冰糖纯度最高。
[板书]
二、蔗糖与麦芽糖
[设问](1)葡萄糖具有还原性,蔗糖是否具有还原性?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蔗糖是否具有还原性?(2)请通过实验回答蔗糖是否具有还原性。(3)蔗糖分子结构中是否有醛基?
[科学探究](1)讨论、回答,应通过蔗糖与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的实验检验蔗糖是否具有还原性。(2)实验:分别取1、2号溶液各约1mL,用新制的Cu(OH)2检验是否具有还原性;(3)小组内比较各自的实验现象,并讨论。派代表报告实验现象及讨论的结论。1号、2号溶液均无明显变化,可以判断蔗糖无还原性。
[归纳总结]实验结果表明,蔗糖不具有还原性,为非还原糖。所以蔗糖分子结构中不含醛基。
[讲述]蔗糖不但有甜味,食用后还会在人体中的转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果糖。因而也是一种营养物质。
[设问](1)试推测蔗糖分子式并写出蔗糖水解的化学方程式。(2)用什么方法可证实蔗糖的这一性质?(3)如果用实验的方法,应采取怎样的实验步骤?(4)实验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总结]讨论,并将蔗糖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在投影片上,用投影仪展示,全班讨论后订正。
[板书]
1、蔗糖分子式是C12H22O11。蔗糖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C12H22O11 + H2O C6H12O6 + C6H12O6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讨论] 引导学生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及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即在加热煮沸蔗糖溶液时,应避免蔗糖溶液剧烈沸腾发生喷溅损失;蔗糖水解完全后应先用NaOH或Na2CO3中和至中性,再用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检验水解产物的还原性,否则实验容易失败。
[指导阅读[用投影片打出以下问题,各小组通过阅读课文、讨论回答其中一个问题。[投影[(1)什么叫低聚糖,什么叫二糖?(2)蔗糖与麦芽糖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3)如何鉴别葡萄糖与蔗糖,麦芽糖与蔗糖?(4)蔗糖有何用途?
[小结]请同学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作一概括总结发言。各小组根据本组的问题,阅读课文并讨论,派代表回答。
(1)糖类水解后能生成几个分子单糖的叫做低聚糖;水解后生成二分子单糖的叫二糖,是低聚糖中的一种。
参考答案:
1、C
2、A 3.(1)C12H22O11(蔗糖)(1分)12C+11H2O;
浓硫酸/C6H12O6(葡萄糖)+C6H12O6(果糖)(2)C12H22O11(蔗糖)+H2O;
(3)水解后溶液中H2SO4未被中和,H2SO4与Cu(OH)2反应了。(4)H2SO4+2NaOH=Na2SO4+2H2O。
CH2OH(CHOH)4COOH+Cu2O↓+2H2O; CH2CH(CHOH)4CHO+2Cu(OH)2中和H2SO4。
4.甘蔗和甜菜中可提取得了蔗糖,蔗糖水解后可生成葡萄糖和果糖。联系葡萄糖是一种醛糖,果糖是一种酮糖,可推出N是果糖,M是葡萄糖。再联系糖类物质的生理作用可分析得出其它问题的答案。
(1)C12H22O11蔗糖;C6H12O6葡萄糖;C6H12O6果糖。(2)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3)将氨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有氧呼吸彻底分解C6H12O6过程中释放的大量能量;无氧呼吸分解C6H12O6释放的能量。
(4)C3H6O3乳酸。
(5)能量的转移。
《糖类》化学教案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经胃镜、病理确诊为胃癌患者(胃癌组)56例,其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46~78岁,平均(62.4±11.2)岁。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胃良性疾病患者(良性胃病组)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42~76岁,平均(59.8±9.3)岁;胃炎28例,胃溃疡20例。另外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30例,无严重心、肝、肾疾病,无恶性肿瘤家族史,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0~78岁,平均(59.8±7.8)岁。各组的性别比和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3 m L,分离血清进行测定,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CEA、CA50、CA19-9、CA125的水平,仪器SN-682B型放免机,试剂盒购自美国Centocor公司。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良性胃病组、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入选数据的处理均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数据经正态分布检验后,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胃癌组手术前后和良性胃病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CEA、CA50、CA19-9、CA125水平比较
术前胃癌组的CEA、CA50、CA19-9、CA125明显高于良性胃病组及健康对照组,术后3个月胃癌组患者血清CEA、CA50、CA19-9、CA125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胃癌患者血清CEA、CA50、CA19-9、CA125单项检测与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比较
分别以CEA、CA50、CA19-9、CA125各自的血清肿瘤标记物的正常高值作为临界点,≥临界值为(+),分别计算各自的灵敏度、特异度。采用平行检测法,即各项检测指标中有任何一项≥临界值即为阳性。四项联合检测的灵敏度达87.5%,明显高于其他任一单项检测的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项联合检测的特异度达83.3%,明显高于其他任一单项检测的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其他单项指标比较,*P<0.05
2.3 胃癌患者术后1年复发与未复发者CEA、CA50、CA19-9、CA125比较
胃癌手术组患者分别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复诊,复诊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明确疾病有无转变或复发,56例胃癌患者术后1年发生复发共14例,未复发42例,复发者CEA、CA50、CA19-9、CA125的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各种检测技术不断提高,肿瘤早期检出率虽然有所增加,但仍缺乏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目前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恶性肿瘤的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认为,理想的肿瘤标记物应具备敏感性高、且能反映肿瘤动态变化的特点[3],但由于肿瘤的多态性,同一种肿瘤可含有一种或多种肿瘤标志物,不同肿瘤可有同一肿瘤标记物,因此单项检测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鉴于这一特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因此多种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肿瘤阳性率检。
CEA、CA19-9、CA50、CA125是四种重要的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胃癌的诊断中。CEA是一种富含多糖的蛋白复合物,是胚胎和胎儿期产生的癌胚抗原,对胃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其他指标联合应用以评价胃癌的化疗疗效[4]。CA199是一种黏蛋白型的糖类蛋白肿瘤标志物,是存在于血液循环的胃肠道肿瘤相关抗原。CA125是一种类似黏蛋白的大分子多聚糖蛋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体腔上皮细胞表达,出生后消失,但在卵巢癌细胞中又重新出现,是迄今应用最广泛的卵巢上皮瘤标志物[5],有学者发现血清CA125测定对于胃癌腹膜转移的敏感度为35.4%。CA50为相关肿瘤神经感知抗原,发生胃癌时其血清水平增高,其机制可能与细胞恶变时糖基转酶活性政变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术前胃癌组CEA、CA199、CA50、CA125四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胃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提示它们对胃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与国内外文献报道[6]一致。且四项联合检测的灵敏度达87.5%,明显高于其他任一单项检测的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邱毅等[7]报道的联合检测90例胃癌患者CEA、CA125、CA199、CA724的敏感性达72.2%基本一致。
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中40.6%~75.0%在胃癌复发转移的亚临床期即有一种或几种肿瘤标志物升高,从升高到临床证实复发转移需1~3个月时间[8]。本文资料表明,56例胃癌患者术后1年发生复发共14例,未复发42例,复发者CEA、CA50、CA19-9、CA125的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幸茂晖等[9]通过胃癌术后随访发现,当胃癌术后复发处于进展期时,CEA、CAl99的敏感性分别为100.0%、68.2%,而胃癌术后复发早期,CEA、CAl99的敏感性分别为40.0%、5.6%,提示CEA可作为胃癌术后监测早期复发的一个较好的指标。综上,联合检测血清CEA、CA50、CA19-9、CA125对胃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助于提高胃癌诊断的敏感性。
摘要:目的 探讨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50(CA50)、糖类抗原19-9(CA19-9)四种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56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及48例良性胃病组血清CEA、CA50、CA19-9、CA125水平,并与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术前胃癌组的CEA、CA50、CA19-9、CA125明显高于良性胃病组及健康对照组,术后3个月胃癌组患者血清CEA、CA50、CA19-9、CA125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项联合检测的灵敏度达87.5%,明显高于其他任一单项检测的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者CEA、CA50、CA19-9、CA125的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CEA、CA50、CA19-9、CA125对胃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助于提高胃癌诊断的敏感性。
关键词:胃癌,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50,糖类抗原19-9,联合检测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84-392.
[2]丁志祥,王梅,钱高潮,等.胃癌患者血清CEA、CA199和C72-4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21(6):488-489.
[3]Dilege E,Mihman M,Demir U,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prepetativeCEA and CA19-9 levels inresectable gastric cancer[J].Hetogastroen-terology,2010,573(99):674-677.
[4]Ucar E,Semerei E,Ustun H,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preoperativeCEA,CA 19-9,CA 72-4,and AFP levels in gastric cancer[J].AdvTher,2008,25(10):1075-1084.
[5]Yamamoto M,Baba H,Toh Y,et al.Peritoneal lavage CEA/CA125 is aprognostic factor for gastric cancer patients[J].J Cancer Res Clin One-ol,2007,133(7):471-473.
[6]徐炜,卢敏,韩峰,等.血清CA199、CA125、CA724、CEA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价值[J].山东医药,2009,49(19):78-79.
[7]邱毅,陈炼,曾彤琴,等.联合检测血清胃癌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3):412-413.
[8]王欣,张明威,续薇.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胃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6):737-738.
糖类(单糖)教学分析 第4篇
一般化学教材中糖类章节内容如下:
章题下的第一段文字内容一般为该章知识的简介或给出通篇使用的定义作为开篇,如糖类该部分内容①介绍了糖类定义的沿革:从碳水化合物到糖类演变的缘由;②糖类科学定义;③糖类分类④与人体及医学专业课的关联。
某医用化学教材将糖类分为三节:第一节单糖,第二节双糖,第三节多糖。在第一节单糖第一段文字对糖进行了多种分类方法下的分类:从结构上划分,从糖分子中含碳原子数目划分,从有无还原性划分。
在单糖的结构标题下,集中讨论的是葡萄糖的“四式”即化学式、开链式、氧环式、哈沃斯式。葡萄糖的化学式给出的信息是葡萄糖中元素的种类及相应原子的数目;葡萄糖开链式作为结构式的一种表现形式,最为直观的告诉学习者,葡萄糖中含有官能团的种类、数目、位置。从葡萄糖的开链式结构到氧环式结构,其根本原因是尊重事实:在葡萄糖的水溶液中,开链式葡萄糖是微量的,而环式结构的总量几乎为100%。故应真实反映这个环式结构。教材在介绍葡萄糖的环式结构时是按照认知规律及知识演进的顺序划分了层次:
第一层次是氧环式结构;认识氧环式结构的基础是醇醛缩合反应,葡萄糖中5号位上的羟基上的氢氧键断裂,生成一氢原子;端头醛基上羰基中碳氧双键中π键断裂,从羟基上离开的氢原子与羰基断裂后的氧原子结合,形成以新的羟基:苷羟基;为满足端头碳原子的4价与5号位上氧原子的2价,1号碳原子与5号碳原子以5号位上氧原子结合,形成一新的碳氧键,构成闭链结构即葡萄糖的氧环式结构形成;这是一个6元闭环,其中5个碳原子一个氧原子。
葡萄糖的氧环式结构形脱离了开链式结构的弊端,但是,仍有不尽人意之处:1-5
碳原子之间与5号位上的氧原子形成的化学键键长太长,跨度太大无法想象,也不能形成矩形结构,因此与现实之间依然有距离;所以,教材提出了更接近真实的哈沃斯式。在,葡萄糖的哈沃斯式中,葡萄糖成为一6元环结构,1-5碳原子之间仅有氧原子连接,无须跨过“漫长”的5~6个原子形成化学键。并且,葡萄糖的哈沃斯式的立体特征非常显著:葡萄糖的6元环结构,具有了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信息。
在第一节单糖“一、单糖的结构”中,继葡萄糖之后又介绍了果糖、核糖及脱氧核糖的结构,教学者可以把此理解为葡萄糖的知识的某种形式的延续与应用,不必再平均用力、用时,否则,既费时费力又有重点不突出之嫌。在教学中,只要把葡萄糖的“四式”讲清楚,对于果糖、核糖及脱氧核糖的结构采取一点就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样做,并非教学者偷懒,而是要遵循类比、举一反三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第一节“二、单糖的性质”中,涉及的内容有①单糖的物理性质,②单糖的化学性质,③重要的单糖;对于①中其它内容不作为重点处理,但是,对单糖的溶解性需要给予適当讨论;一般有机化合物在水溶剂中溶解性不会太好,但是,单糖却出现了“反常”表现: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和乙醚。教学中,教师应给予解释:单糖分子中含有多个羟基;而羟基是极性基团;水则是极性分子或极性溶剂;因此,单糖与水分子之间可以因静电引力互相吸引结合,形成水合分子状态,在布朗运动作用下,单糖容易从晶体上被剥离下来进入水溶剂中并保持为稳定相,所以,单糖易溶于水。
高二化学有机糖类试题2 第5篇
(1)写出沉淀D的成分____________,A的成分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生成C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糖类》化学教案 第6篇
葡萄糖与弱氧化剂氢氧化铜的反应。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我们每天都需要吃食物,同学们知道食物中有哪些成分吗?
【学生回答】糖、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引出新课】这些都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我们常吃的糖和蛋白质有什么样的奥秘。
环节二:新课讲授
【PPT展示】糖类、油脂和蛋白质代表物的化学组成。
【提出问题】根据表3―3,分析单糖、双糖、多糖在元素组成和分子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分组回答】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式完全相同,但分子内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蔗糖和麦芽糖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也互为同分异构体。但淀粉、纤维素由于组成分子n不同,所以分子式不同,不能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提出问题】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分别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却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结构不同,结构决定性质。
【教师过渡】根据结构不同,引起了不同的糖类有不同的性质,前人根据这些物质的不同性质找到了一些特征反应,通过现象的不同可以验证这些物质的存在,因此特征反应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葡萄糖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是最重要的一种糖类,它有怎样的特征反应呢?
【学生实验】取2g葡萄糖固体加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充分溶解,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至沸腾,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在溶解的葡萄糖中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至沸腾后,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出现砖红色沉淀。
【视频展示】葡萄糖的.银镜实验。
【教师总结】葡萄糖在碱性、加热的条件下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还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析出银,这些方法可以检验葡萄糖。
【提出问题】生活中的很多食物都含有大量淀粉,因此淀粉的来源很广泛,我们可以直接用淀粉含量高的土豆进行实验,看看淀粉有哪些特征反应。请大家将碘酒滴到一片土豆上,观察有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实验】将碘酒滴到一片土豆上,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土豆变蓝了。
【教师总结】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这是淀粉的特征反应
【提出问题】蛋白质主要存在于酶、肌肉、毛发中,因此课堂上我们用鸡皮来观察蛋白质的特征反应。请大家取一小块鸡皮,置于蒸发皿中,滴加3―5滴浓硝酸,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鸡皮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学生回答】鸡皮变黄了。说明浓硝酸可以使蛋白质变黄。
【教师总结】浓硝酸可以使蛋白质变黄,称为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常用来鉴别部分蛋白质。蛋白质也可以通过其烧焦时的特殊气味进行鉴别。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请举出生活中你见到过的关于鉴别蛋白质的实例。
【学生回答】用电吹风吹头发的时候,头发不小心卷进去会闻到一股烧焦羽毛的味道,所以头发也含有蛋白质。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糖类》化学教案 第7篇
班会教案
“关爱健康拒绝过多的糖类食品”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内容:“关爱健康拒绝过多的糖类食品”
活动时间:XX年12月11日
活动地点:七()班教室
活动对象:七()班全体学生
主持人:班长
活动目标:通过班会教育学生养成不吃过多的糖类食品的好习惯,教育学生远离糖类食品,注意自己身体健康,成为祖国的栋梁,为祖国做贡献。
一、班主任讲话
为了教育学生养成不吃过多的糖类食品、远离过多的糖类食品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关爱健康,预防疾病、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创造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我班开展了“关爱健康,拒绝过多的糖类食品”主题教育。
二、学生讲解“关爱健康、拒绝过多的糖类食品”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吃过多的糖类食品带来的危害性,并对学生怎样做才能拒绝过多的糖类食品提出了要求。
三、让学生讲述吃过多的糖类食品的亲身以历,讨论“吃零食有哪些危害”、“怎样才能拒绝零食”等问题。同学们积极发言,表明了拒绝零食的信心和决心。
以前,学生买零食吃的人数很多,既损害了学生身体健康,也为校园的保洁工作带来了困难。通过开展‘关爱健康,拒绝零食“主题教育,学生不吃零食的自觉性提高了,也为创建洁净的校园打下了基础。
四、出示幻灯片和图片引导学生辨别过多的糖类食品的食品,分析过多的糖类食品的危害和如何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学生们积极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并表达了自己告别不良习惯的决心。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案 第8篇
一.导入
明天就是我们学校的运动会了,有没有哪位同学报了长跑项目?那你知道跑步前一般都喝什么吗?(红牛、葡萄糖)那么喝这些饮品的作用是什么呢?补充能量,跑的更快,我们知道葡萄糖是一种糖,大家还能说出来其他的糖吗?除了大家刚才说的,其实还有很多食物中也含有糖类。我们之前学习过,蛋白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我们需要喝牛奶,吃鸡蛋来补充蛋白质,那么在我们的一日三餐中,还吃了哪些食物呢?米饭,肉类,蔬菜,这些食物中有些为我们提供了糖类,有些为我们提供了脂质,都为我们提供了能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的内容,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二.细胞中的糖类
大家打开书第30页,看细胞中的糖类这部分内容,然后请同学回答糖类的组成元素,种类和功能都是什么(板书)
(学生回答,将填写完整板书)C、H、O,其中HO比为2:1,因此糖又称为碳水化合物;单糖二糖多糖,主要的能源物质
我们将从种类,分布和功能这三个方面来学习这三种糖类,首先我们来学习单糖,什么是单糖呢?从书中找到然后一起回答我(板书)
没错,不能水解的糖类就是单糖,我们把单糖分为两类,一类是五碳糖,一类是六碳糖。我们上一节课刚刚学习过两种五碳糖,它们是?脱氧核糖和核糖,其中脱氧核糖是DNA的组成成分,而核糖是RNA的组成成分。那么,动物体内和植物体内是不是都含有DNA和RNA啊?因为动植物都是真核生物,所以动植物体内都有DNA和RNA,那么脱氧核糖和核糖也是在动植物体内都有的。那书中除了脱氧核糖和核糖还有哪几种单糖啊?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它们都属于六碳糖。其中葡萄糖最为主要,它是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分布于动植物体内,而果糖,顾名思义,水果中有果糖,所以水果才有甜味,因此果糖分布于植物体内。最后,半乳糖主要在动物的乳汁中存在,因此半乳糖分布于动物体内。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书31页上面的图,告诉我什么是二糖,二糖都有哪几种。回答:能水解成两分子的单糖的糖就是二糖,二糖是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这是我们第二次见到脱水缩合这个词了,大家应该不会陌生。那我们看书中的图可以知道,二糖有蔗糖,麦芽糖和乳糖三种。它们都能水解成两分子的单糖,尤其是葡萄糖,每一种二糖都能够水解产生葡萄糖。我们来分别看一下,首先,麦芽糖在发芽的小麦和谷物中含量丰富,因此麦芽糖主要分布在植物中,而蔗糖主要在甘蔗和甜菜里含量丰富,因此它也主要分布于植物中,而乳糖能够水解产生半乳糖,因此它就是乳汁的成分,分布于动物体内。它们的功能都是水解成单糖后功能。
记完之后请同学们看书31页下面的图,回答什么是多糖,以及多糖的种类。回答:能水解成多个单糖的糖类就是多糖,多糖分为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我们之前说,一日三餐中的主食,米饭啊,馒头啊这类食物,就是主要含有淀粉,还有马铃薯,红薯等植物中都富含淀粉,因此淀粉主要分布于植物中。它是植物细胞的重要储能物质。而纤维素呢,我们之前应该已经学习过,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分布于植物细胞中。还有一种组成细胞壁的成分是?果胶。最后,糖原广泛分布于动物体内,请注意,我说的是广泛分布于动物体内,而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肌肉中。因此,糖原主要有两种,它们是肝糖原和肌糖原。如果问糖原只有两种,肝糖原和肌糖原是不对的。糖原与淀粉一样,也是重要的储能物质,不过是动物体内的。
(以上内容边讲边板书)学习完糖类,我有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有时感冒或者得急性肠炎的时候,会静脉注射葡萄糖,那么如果我注射蔗糖,注射糖原行不行?不行,因为不能直接吸收,只有葡萄糖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
现在我们知道了,吃鸡蛋是为了补充蛋白质,吃米饭和蔬菜是为了补充糖类,那么我们最喜欢的肉类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接下来来学习细胞中的脂质。阅读书32页,告诉我脂质的元素组成和分类(板书)
同学回答:组成元素:C、H、O(N、P)一共有三类:脂肪,磷脂和固醇(补充完整板书)
首先我们来看脂肪,我们都知道,肥肉中富含脂肪,而瘦肉中富含蛋白质,还有油类,也富含脂肪。那在人体中哪些部位有脂肪呢?脂肪在皮下,还有大网膜,肠系膜中存在。皮下脂肪不难理解,我们的胳膊,腿等等皮肤下都有脂肪,那么大网膜和肠系膜在哪呢?啤酒肚大家都听过吧?啤酒肚就是因为大网膜和肠系膜的脂肪过多。所以我们要控制脂肪的摄取。但是,一定的脂肪也是必要的,我们看书32页第二三段,脂肪都有哪些功能呢?首先,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例:熊冬眠。其次,保温作用,例:企鹅保暖。最后,缓冲减压,例:各种脏器之间减少摩擦。
接下来我们看书,找到磷脂的功能,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我们下一章就要学到,细胞膜的成分是磷脂双分子层,现在先记忆一下就好。
最后,固醇分为三类,分别是?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看书找一下它们的作用并画下来。胆固醇例:过高心血管疾病,性激素里:男生青春期长喉结,变声,维生素D例:喝牛奶,促进钙和磷的吸收。
三.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案 第9篇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2.教学难点
(1)多糖的种类。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以一些图片放映给学生看,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1.不一样。2.糖类。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表格教学〗以下列表格边举例子边问边填。
一、细胞中的糖类(见课件表格)
〖旁栏思考题1〗
糖尿病人饮食中,米饭、馒头等主食也需限量,是因为其中富含淀粉,淀粉经消化分解后生成的是葡萄糖。
二、细胞中的脂质
〖思考与讨论〗
1.提示:脂肪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皮下、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某些动物还在特定的部位储存脂肪,如骆驼的驼峰。
2.提示:花生、油菜、向日葵、松子、核桃、蓖麻等植物都含有较高的脂肪,这些植物的脂肪多储存在它们的种子里。
3.提示:脂肪除了可以储存大量能量外,还具有隔热、保温和缓冲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保护动物和人体的内脏器官。
〖旁栏思考题2〗
熊在冬眠前大量取食获得的营养,有相当多的部分转化为脂肪储存,既可御寒,也供给冬眠中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作业〗练习基础题
1.(1)√;(2)√。2.C。3.C。4.C。5.C。拓展题
1.提示:糖类是生物体主要利用的能源物质,尤其是大脑和神经所利用的能源必须由糖类来供应。而脂肪是生物体内最好的储备能源。脂肪是非极性化合物,可以以无水的形式储存在体内。虽然糖原也是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但它是极性化合物,是高度的水合形式,在机体内贮存时所占的体积相当于同等重量的脂肪所占体积的4倍左右。因此脂肪是一种很“经济”的储备能源。与糖类氧化相比,在生物细胞内脂肪的氧化速率比糖类慢,而且需要消耗大量氧气,此外,糖类氧化既可以在有氧条件下也可以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所以对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而言,糖类和脂肪都可以作为储备能源,但是糖类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类》化学教案 第10篇
2016江西教师资格生物教案《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考在教师招聘面试中,不管是说课还是试讲都要准备教案,为此小编为广大考生整理了《糖类的种类和功能》教案,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举例、多媒体演示、教材中的插图,分析比较三类多糖的异同,学会分析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2.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糖类的种类和作用。教学难点: 多糖的种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一:同学们是否有不吃早餐或早餐没吃饱的经历,如果有在上午第四节课时会有何感受?(踊跃发言:很饿,头晕,没感觉„„)创设情景二:多媒体展示家庭一般的食谱,讨论这些食物含有的能量一样吗? 那些食物能尽快补充能量呢? 思考讨论。导入新课。(二)新课教学
通过与同学们一起解答上面的问题,得出结论: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预习思考以下3个问题:
(1)糖类都甜吗?甜的物质都是糖吗?(2)日常生活中都接触到哪些糖?如何分类?(3)结合教材,试列举糖的主要类型、分布与功能。让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探讨,教师引导归纳。
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点击查看>>>江西教师资格笔试真题
1.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构成的。因为多数糖类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之比是2:1,类似水分子。因而糖类又称为“碳水化合物”。关于碳水化合物名称的起源,可举例说明;哪些糖类不是“碳水化合物”,举例说明概念的发展。
2.了解糖类的分类依据,把握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1)单糖:不能再分的糖。常见单糖(主要类型:五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六碳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并利用多媒体展示它们的分子式)及分布、功能(着重强调葡萄糖是细胞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五碳糖构成核酸)。
(2)二糖:水解时能够形成两分子单糖的糖。多媒体展示“图2—11”几种二糖的组成示意图”,指导学生分析,通过分析让学生了解几种主要的二糖及它们的组成和水解产物。
(3)多糖:水解时可形成3个及3个以上单糖的糖。媒体展示“图2—12”几种多糖分子组成示意图。介绍淀粉、糖原、纤维素等多糖的分布(存在生物及部分)和作用。
(三)能力展示,巩固提高
指导学生完成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一览表(见板书设计)。介绍本节的主要题型及解答的基本方法。然后进行课堂练习。(四)小结作业,课外拓展
主要从组成、分类(分类依据)、分布、功能几方面进行。
屏显:刘翔110米跨栏图片。结束语:生命在于运动,建议同学多多运动,锻炼身体。
四、板书设计
《糖类》化学教案 第11篇
学科:化学
编写人:辛秀会
审稿人:刘雪媛
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二节 糖类(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糖类这一基本营养物质,这类物质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又是生活中常见物质。经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对葡萄糖、脂肪、蛋白质有了初步的了解。高中化学必修2安排在学习甲烷、乙烯、苯等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以及乙醇、乙酸等烃的衍生物的主要特点后,再学习糖类,可使学生对有机物的初步认识相对完整,也可深化对不同有机物特点的理解,为后续学习作准备。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记住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2)学会鉴别葡萄糖和果糖的方法。
2.能力目标: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掌握糖类主要代表物的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完成知识的建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单糖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和性质
难点: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和性质 四.学情分析
教材没有对较复杂的有机物的结构和反应原理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是由于糖类的结构复杂,学生已有知识还不足以从结构角度认识糖类的性质,课程标准只要求从组成和性质上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要盲目拔高,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出发,以使学生的思维对象由单官能团的化合物、小分子的化合物自然地过渡到多官能团的化合物。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 2.学案导学法:(1)预习检查,总结疑惑;(2)情景导入,展示目标;(3)合作探究,精讲点拨;(4)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案和教材 2.教师的教学准备:学案和教学设计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入]“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赞美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
[回答]绿叶利用廉价的水和CO2,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人们每天报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引入] 什么是糖? 哪些物质属于糖?多媒体展示糖的定义及分类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有何异同?
多媒体展示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及球棍模型,让学生总结描述其异同,并派学生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究二:根据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特点推测它们的化学性质。
(1)写出葡萄糖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方程式。(2)写出葡萄糖和果糖与氢气反应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将化学方程式展示到黑板上。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探究三:
如何鉴别葡萄糖和果糖?做葡萄应糖和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指导学生根据已知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不规范动作。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九.板书设计
糖类 第一课时
一、糖的概念和分类
(二)果糖
二、葡萄糖和果糖 1.结构特点
(一)葡萄糖 2.化学性质
1.结构特点 2.化学性质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本节课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检查预习5分钟,探究一二十五分钟,学生分组实验10分钟左,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0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盘点不同糖类的功效 第12篇
冰糖就是是砂糖的大块结晶。在成分上与砂糖相同,但中医认为冰糖性平,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广泛用于食品和医药行业生产的高档补品和保健品,生活中常用来和菊花、枸杞、山楂、红枣等相搭配。与砂糖相比,冰糖品质纯正,不易变质,可作为糖果食用,老人含化冰糖还可以缓解口干舌燥。
白糖
白糖是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一种糖,是甘蔗甜菜经过加工精炼而成。白糖色白,甜度高,是人体主要营养来源之一,人体的消耗要以糖氧化后产生的热能来维持,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有70%是靠糖供给的,适当吃些白糖还能加快钙的吸收。但是白糖不宜直接食用,正确的吃法是先高温加热3~5分钟后再进食。此外每天的摄入量也要注意,现代营养学的健康吃糖标准是:每公斤体重每天0.5克糖,即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吃糖应控制在30克以内。
焦糖
焦糖是一种天然着色剂,又称焦糖色,是用白糖或麦芽糖熬制而成的黏稠液体或粉末,深褐色,有苦味,主要用于酱油、可乐、糖果等的着色。其生产技术复杂,在外国,焦糖的生产工艺是严格保密的,目前我国的焦糖制作技术正在起步阶段,进步空间很大。
红糖
红糖是蔗糖用骨法熬制而成,红糖的颜色是熬制后铁元素与空气接触氧化后形成,没有添加任何添加剂,无重金属及农药污染。中医认为,黑糖性温味甘,入脾,有止疼、行、活血散寒的效用。从营养学角度说,红糖几乎保留了蔗汁中的全部成分,与白糖相比还含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铁、锌、锰、铬等,营养价值丰富。被称为“东方的巧克力”
麦芽糖
麦芽糖是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由小麦和糯米制成,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具有健胃消食等功效,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品。中医认为麦芽糖润肺,生津,去燥;可用于治疗气虚倦耽虚寒腹痛、肺虚、久咳久喘等症。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各种营养品广告都会出现的“益生元”和“益生菌”实际上是麦芽糖的一种,称为异麦芽糖。
黑糖
《糖类》化学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