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透明隔热涂料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透明隔热涂料范文(精选8篇)

透明隔热涂料 第1篇

含纳米颗粒的透明隔热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将5~20份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铈、氧化铁、ATO等纳米级粉体浆料和5~40份去离子水加入到50~90份水性丙烯酸乳液中, 用碱液将pH值调节在5.5~9.0之间;

2、将含有纳米氧化物的水性丙烯酸乳液机械搅拌30~60分钟, 并同时加入1~5份的消泡剂、分散剂、流平剂;随后用高速搅拌机搅拌20~40分钟, 最后超声振荡30~60分钟, 即得到含纳米颗粒的透明隔热涂料。

本专利制备了一种含纳米颗粒的透明隔热涂料。纳米颗粒在涂料中分散均匀稳定, 刷涂于玻璃表面后仍保持良好的透光性, 夏天可显著降低建筑室内温度, 冬天有助维持室内较高的温度, 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

该隔热涂料具有以下优点: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 得到的透明涂层透光性好, 隔热性能优异;耐久性和耐洗刷性好, 有较好的自洁性, 不易老化;膜层寿命长, 稳定性好, 维护简单, 具有环保节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联系人:黎源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平城路606弄36号602室

透明隔热涂料 第2篇

1、首先问他的价格,他们可能会过来问你需要什么价格的,说有便宜有好的,那就一定是忽悠人的,千万不相信。

2、价格低于10元/平米的施工,千万别选择,你想一下,人工要不要3块每平米,机械损耗要不要1元没平米,利润要不要1元每平米,那涂料不就是5元/平米。那您在市场上买的普通乳胶漆也要5~6元每平米,那隔热涂料连普通的乳胶漆都不如,你敢用吗?用不到1年全部都要掉完。

3、不敢拿产品样板对比别相信。

4、开不了17%增值税的不要相信。他连一般纳税都不是,这样的公司能相信吗?

5、说不清楚自己材料(主要成份)的人别相信。

6、说隔热涂料能用在混泥土上面,那就真别相信。涂料是不能用在混凝土上,用不到2个月就要脱落完。记得。

隔热涂料的清洁与保养

1、刷涂的时候要确保物体表面的坚硬以及平整,这样才能增强涂料与表面的附着性。

2、隔热涂料在使用之前要将其他区域的东西移走,表面要用专业的洗涤剂清洗干净。

3、如果出现空隙,可采用材料配石英细粉批涂,待完全固化后,打磨平整。

4、施工时,在刮涂或刷涂之前,要确保表面的混凝土充分润湿,并渗入到混凝土内层。

透明隔热涂料 第3篇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 能源和环境成为全社会日益瞩目的两大问题, 从而为节能和环保提出更高的要求。世界能源需求量以每年2%增长, 而这些能源大约有30%能耗在建筑物上。高性能的环保型建筑节能材料将成为解决建筑保温节能的突破口, 建筑节能材料中建筑节能保温涂料因经济、使用方便、环保和节能效果好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发展前景光明, 将有望促进涂料市场和节能保温材料应用领域的拓展。建筑节能保温涂料技术的发展由以前的单一的、局部的、侧重某一方面的保温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基于这个发展趋势, 同时对墙体、屋顶和门窗玻璃进行节能保温涂料的研究, 力求使建筑节能保温效果达到最佳。

为适应建筑热环境改善的需要, 我国的建筑能耗必将呈激增趋势。如果高能耗建筑继续大量兴建, 建筑能耗急剧增加, 那么不但会给我国能源供应带来巨大压力, 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从而制约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与我国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背道而驰的。在建筑节能已成为世界性的大潮流的今天, 在我国积极推进建筑节能, 降低建筑能耗, 有助于合理利用能源、改善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 具有异常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2 建筑隔热涂料的分类和原理

建筑隔热涂料根据隔热机理和隔热方式的不同被分为阻隔型隔热涂料、反射型隔热涂料和辐射型隔热涂料三类。这三类涂料的隔热机理不同, 应用场合和所得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一种隔热效果良好的涂料往往是两种或多种隔热机理同时起作用的结果。因而, 研制出多种隔热机理综合起作用的复合型隔热涂料将代表未来隔热涂料的发展趋势。

2.1 阻隔型隔热涂料

隔热机理:阻隔型隔热涂料是通过对热传递的显著阻抗性实现隔热的涂料。热传递是通过对流、辐射及分子振动热传导三种途径来实现的。材料导热系数的大小是材料隔热性能的决定因素, 导热系数越小, 隔热性能就越好。这种类型的涂料通常以表现密度小、内部结构疏松、气孔率高以及含水率小的材料作为轻骨料。依靠粘结剂的作用使其结合在一起, 直接涂抹于设备或者墙体的表面达到隔热的效果。

优缺点:阻隔型隔热涂料原材料很容易得到, 生产设备简单, 投入少产出大;施工方便。其缺点是对降低对流和辐射传热效果差且保温层较厚, 吸水率高, 不抗振动, 使用寿命短, 而且为了形成一个稳定的保温体系, 还需要另外设防水层以及外护层。

2.2 反射型隔热涂料

隔热机理:通常, 太阳的辐射光谱分为三个光谱区:紫外区0.2~0.4μm, 占太阳能量的5%;可见光区0.4~0.72μm, 占太阳能量的45%;近红外区0.72~2.5μm, 占太阳能量的50%。由此可以看出, 太阳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在0.4~1.8μm的可见光和红外光区。因此, 需要研制的反射型隔热性隔热涂料在此波长范围内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越高, 涂层的隔热效果就会越好。反射型隔热涂料就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树脂、金属或金属氧化物颜料、填料及生产工艺, 制得高反射率的涂层来反射太阳热, 从而达到隔热降温的目的。

优缺点:反射型隔热涂料与各种基材附着力好, 与底漆中间漆具有良好的亲容性, 耐候性强, 一般使用的溶剂无刺激性气味, 大大减少了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且隔热效果较阻隔型隔热涂料明显。其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大多反射型隔热涂料是溶剂体系, 而当前建筑涂料中广泛使用的是水性涂料, 因此, 如何制得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水性反射型隔热涂料是广大涂料工作者新的研究课题。

2.3 辐射型隔热涂料

隔热机理:通过辐射的形势把建筑物吸收的日照光线和热量以一定的波长发射到空气中, 从而达到良好的隔热降温效果, 这种涂料称为辐射隔热涂料。

由于涂料表层下面大多数为不透明的水泥层、钢铁层等不透明物质, 因此, 可以近似认为其透过率r=0, 由此, 上式又可简化为:ρ (λ) +α (λ) =1, 其中ρ (λ) 和α (λ) 均随波长变化而变化。辐射型涂料的主要特性是希望其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范围内反射率尽可能地高;而在8~13.5μm波段内, 其发射率 (等同于吸收率) 即ε (λ) =α (λ) 也尽可能高。

太阳的辐射能中0.3~2.5μm处的能量占绝大部分, 把这部分能量反射回大气是该涂料的一个主要功能。然而在8~13.5μm波段范围内, 太阳辐射能和大气辐射能远低于地面向外层空间的辐射能, 因此在此波段内, 如果涂料的吸收率即发射率尽可能高, 这样就能尽可能多地把涂层和下层的水泥层中吸收到的太阳能中的紫外光能和可见光及近红外光能转为热能, 以红外辐射的方式在此波段内穿过大气红外窗口, 高效地发射到大气外层的绝对零度区, 从而达到隔热的目的。

辐射型隔热涂料的优缺点:辐射型隔热涂料不同于阻隔型隔热涂料和反射型隔热涂料, 因为后两者只能减缓但不能阻挡热量的传递。当热量缓慢地通过隔热层和反射层后, 内部空间的温度缓慢地升高, 此时, 即使涂层外部温度降低, 热能也只能困陷其中。而辐射型隔热涂料却能够以热发射的形式将吸收的热量辐射掉, 从而促使室内与室外以同样的速率降温。但是辐射型隔热涂料原材料的选取和烧结工艺比较复杂, 要想达到稳定的发射率还需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2.4 复合型隔热涂料

上述3种隔热涂料各有其优缺点, 因此可以考虑将它们综合起来, 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 扬长避短, 研制出多种隔热机理综合起作用的复合型隔热涂料。综合利用上述三种原理制成了具有高辐射率的薄层隔热保温涂料。该涂料以液态涂料方式存在, 干燥后的涂层热阻较大, 特别是热反射率高, 可有效地降低辐射传热、施工方便、涂层薄、无接缝、附着力好, 并且集防水隔热保护于一体。由此可见, 高效隔热、涂膜机械及化学性能优良的复合型隔热涂料代表了未来建筑隔热涂料的发展趋势。

3 玻璃用透明隔热涂料的研制

3.1 ATO粉体玻璃透明隔热涂料简介

锑掺杂二氧化锡纳米粉末具有优良的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 作为透明导电氧化物被广泛用于制作场致发光器件、太阳能电池、电极材料、智能窗和建筑用低辐射率玻璃等。目前, 合成ATO纳米粉末的原料主要采用的是锡和锑的氯化物体系, 合成方法主要有固相合成法、化学共沉淀法、水热法以及凝胶溶胶法。固相法合成温度高, 粉体掺杂不均匀, 粒度大并且容易引入杂质;研究得最多的制备方法是化学共沉淀法, 即以Sn Cl4/Sn Cl2和Sb Cl5/Sb Cl3为原料, 用Na OH或者氨水作为沉淀剂, 采用均相或者非均相化学共沉积法制备前驱体, 经过高温煅烧得到ATO粉体。溶胶凝胶法由于要采用金属的有机醇盐为原料。而水热法制备纳米粉体具有高纯、超细、流动性好、颗粒粒度分布窄、颗粒团聚轻、晶体发育完整, 工艺相对简单以及烧结活性好, 水热后直接得到产品, 不再需要后期的高温热处理, 从而避免了高温煅烧过程产生硬团聚、晶粒长大以及混入杂质的可能等等优点。

目前制作透明隔热玻璃最常用的方法是在玻璃表面镀膜或贴膜, 但由于生产成本较高, 难以广泛应用。在制作隔热膜时一般采用高纯氧化锡锑 (ATO) 纳米复合粉末制成ATO靶材, 然后在基体上成膜。ATO粉体具有优良的光电性能, 在红外区的反射率达80%。采用ATO粉体制成透明隔热涂料, 用于玻璃等基材, 将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推广价值。本课题通过制备改性ATO粉体, 意欲解决ATO粉体在树酯中的分散问题, 针对水性体系中涂料与玻璃表面的粘结问题、表干实干时间较长、不易大规模生产等问题, 结合光固化涂料的优势, 开发了光固化透明隔热涂料。

3.2 改性ATO粉体涂料的制备

将一定浓度的分散剂的水溶液采用共滴加的办法在搅拌同时加入一定浓度的混合均匀的Sn Cl4.5H2O和Sb Cl3的水溶液和氨水。控制反应液的p H为2~3, 滴加完后保持p H在3, 继续搅拌反应1 h, 得到一白色胶体溶液。将此白色胶体溶液进行抽滤, 然后用去离子水洗涤。重复多次, 直至彻底除尽所含有的Cl-, 最后用无水乙醇进行洗涤脱水, 最后得到淡黄色沉淀。

Sn Cl4.5H2O和Sb Cl3的水解反应总反应式如下:

用均质搅拌分散机按配方将ATO分散于活性稀释剂及适量甲苯的混合溶液中, 在转速为500r/min条件下分散30min后, 与树脂混合并加入各种助剂, 继续搅拌20min直至粒子在体系中均匀分散, 即制得涂料。使用涂膜制备器 (30μm) 进行涂膜, 然后在UV光下固化。

3.3 透明隔热涂膜的性质以及生产中的要点

(1) XRD谱图可知煅烧温度会对粉体的粒径产生影响, 粒径及比表面积的大小对粉体的隔热性能有直接影响, 可以通过控制煅烧温度来控制粒径进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2) 用大分子做粉体制备时的分散剂得到的粉体性能较好, 这是因为大分子分散剂能够较好的防止粉体在制备过程中的团聚。

(3) 煅烧温度对粉体的粒径有很大的影响, 随煅烧温度的升高粉体的粒径也随之增大。本文发现600℃煅烧时得到的粉体制成的涂料隔热性能最好, 相比其他温度得到的粉体粒径较为适中。温度较高 (800℃) 和较低 (400℃) 时得到的涂料的性能相对较差。

(4) 随改性ATO含量的增加涂层的隔热性能增加, 但综合性能和价格因素, 宜控制在3%~4%左右。

(5) 随涂膜的厚度的增加涂层的隔热性能增加, 但由于试验条件限制涂膜均匀性及厚度测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所以本实验没能得到定量关系式。

(6) 涂料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4 结论与展望

针对现今建筑隔热涂料应用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以及建筑节能的严格要求, 本课题介绍了建筑节能环保涂料, 研究了用于玻璃的透明隔热涂料, 实现建筑节能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虽然我国使用的建筑涂料目前还以中低档为主且小型涂料厂产品的比例更大, 但是我们应该相信, 由于建筑涂料固有的优势, 建筑涂料的研究者、生产者和使用者的不断努力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的必然趋势, 建筑涂料行业将会越来越充满生机与活力,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美化人民生活环境的贡献也将越大。

参考文献

[1]涂逢祥.建筑节能技术[M].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6.

[2]何秋星, 涂伟萍, 胡剑青.透明隔热纳米涂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 2005, 12 (33) :8-12.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第4篇

1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隔热机理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为0.2~2.5 μm的范围内,具体能量分布如下:紫外区为0.2~0.4 μm占总能量的5%;可见光区为0.4~0.72 μm,占总能量的45%;近红外区为0.72~2.5 μm,占总能量的50%。由此可见,太阳光谱中的能量绝大部分分布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其中近红外区就占了一半的能量。红外光对视觉效果没有贡献,若将这一部分能量进行有效阻隔,可以起到很好的隔热效果而不影响玻璃的透明性。因此,需要制备一种能有效屏蔽红外光又能使可见光透过的物质。

近年来,人们发现纳米金属氧化物粉体对太阳光谱具有理想的选择性,在可见光区透过率高,而对红外光却具有很好的屏蔽性能。纳米SnO2是四方金红石结构,属绝缘体,由于存在晶格缺位,属N型半导体。如果将纯SnO2中加入一定量的五价元素,如铟、锑、砷等,不但可以提高电导率,而且对太阳光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其作用机理是:在太阳光谱中,波长在400~800 nm的可见光区,其透过率不受影响;波长在400 nm 之前的紫外线区,其吸收率为90%;波长在800~2500 nm 的近红外区域,由于太阳入射光的频率高于纳米氧化物的振动频率,引起了其离子的高反射,对分布于红外波段占43%的太阳能量起反射阻隔作用,从而表现出对太阳光谱的选择性[3]。如氧化锡锑(ATO)对波长1400~2500 nm的近红外具有很好的阻隔性,氧化铟锡(ITO)对波长1100~2500 nm的近红外具有很好的阻隔性以及纳米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铁等纳米粉体具有很好的紫外光阻隔性。将这种纳米氧化物粉体分散后加入到树脂溶液中,可获得纳米透明隔热涂料,该涂料可在玻璃表面形成透明隔热膜。

2 国内外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研究状况

目前,国外对纳米半导体透明隔热涂料研究时间较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且大多以专利形式公布,表现出这一产品重要的市场价值。研究的重点主要还是集中在无机功能材料的选择方面如ITO(氧化铟锡)、ATO(氧化锡锑)及氧化锡等。Nagai等[4]以对声波有吸收功能的树脂与具有红外阻隔的纳米ATO、ITO等无机氧化物复配制成隔热薄膜。美国的Nanophase Technology公司用物理气相的方法制得了多种半导体纳米材料(ITO、ATO、ZnO、Al2O3、TiO2),并将该纳米粉体制成稳定分散的水性或溶剂型浆料再通过与树脂复配,制得具有隔热、耐磨、紫外屏蔽和隔绝红外线等多功能性纳米涂料,并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5]。Takeda等[6]通过在树脂基体中掺入ATO、ITO或LaB6制备了能够阻隔太阳能热辐射的涂膜,该涂膜在可见光区具有高和低反射率,在近红外区具有低透光率。日本的松尺纯[7,8]、真田恭宏[9]研究了将纳米ATO粉末与硅氧烷聚合物及有机溶剂如甲醇、异丙醇、丁醇等醇类,丙酮、甲乙酮等与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混合,并将其涂于基材表面,经干燥和紫外光辐射固化等形成表面硬度较高的透明隔热导电涂层。Nishihara等[10]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ATO、ITO并研究了与合成树脂复配得到透明隔热涂料的工艺条件,经测试该透明涂料在可见光区的透光率大于80%,在近红外区完全不透过。Kaneko等[11]研究了聚丙烯酸酯与无机半导体纳米粉体锑酸锌、SnO2、ITO、ATO形成复合涂料在可见光区几乎没有吸收,对太阳光辐射有较好的阻隔作用以及优良的漆膜耐刻划性能。韩国Nanomag Corporation生产的NMAS-Series如ITO、ATO、TiO2溶胶在可见光区具有较高的透过率而在红外区具有良好的阻隔能力,被广泛用于汽车、建筑、窗户、电子显示屏和医疗设备。Advanced Nano Products公司生产的ATO纳米粉、溶胶及TiO2溶胶等可用于制备透明隔热涂料。澳大利亚的Coolshield公司的隔热涂料Solacoat产品可屏蔽94%的太阳辐射,用于镀锌铁皮上时,可使其表面温度降低超过40 ℃,这样可使工作场所降温20 ℃,从而产生舒适的条件,此涂料在澳大利亚已用于住宅房和工业厂房。

国内有关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研究起步较晚,涂膜玻璃是近几年才有的名词。近几年来,透明隔热涂料的研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南京工业大学赵石林[12]、陈飞霞[13]等人对透明隔热涂料进行较多研究;陈飞霞等将纳米氧化铟锡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制成纳米氧化铟锡(ITO)水浆,以有机硅树脂成膜剂,通过加入共溶剂并调整体系pH值,制得了性能好的透明隔热涂料。试验结果表明,该涂料具有良好的光谱选择性,在可见光区具有高的透过性,并能有效阻隔红外光区的热辐射。芦小松等[14]以纳米氧化铟锡(ITO)为颜填料,聚乙烯醇缩丁醛(PVB)树脂为成膜剂,制备纳米隔热透明涂料。并对涂层进行了机械性能、光学性能及隔热效果的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得的纳米透明隔热涂料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和可见光透过率,当颜基质量比为1:8时,纳米ITO透明隔热涂料涂层在可见光区(380~780 nm)透射率达80%以上;在近红外光区(800~2500 nm)的红外屏蔽率达65.3%。孟庆林等[15]将纳米氧化锡锑(ATO)与水性聚氨酯通过一定工艺制备出纳米隔热涂料,在常温下涂在玻璃表面,光学分析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且可见光透过率大于63%,玻璃表面光滑平整可视性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复旦大学顾广新等[16]通过掺杂钨,制备了具有常温相转变功能的二氧化钒粉体,采用特殊的研磨工艺,将掺钨二氧化钒粉体和氧化锑锡(ATO)粉体分散成亚纳米或纳米浆料,并将这些浆料直接添加到水性聚氨酯涂料中,从而得到具有一定智能功能的透明隔热保温涂料。该涂料对玻璃附着力好,近红外透过率可调,可广泛用于建筑和汽车玻璃,具有很好的节能效果。长沙美丰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朱协斌,陈楚伟等[17]发明了涉及高隔热性纳米复合材料及其隔热制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制备一种高隔热性纳米氧化铟锡(ITO)粉体,该粉体颜色成蓝色或绿色,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形状呈不规则条状,条形直径在15~30 nm左右。将这种粉体均匀分散到水或有机溶剂中形成浆料,再将其与热固化聚氨酯树脂或UV树脂形成一种半透明涂料。廖阳飞等[18]以聚氨酯—丙烯酸酯(PUA)水性树脂为基料,以纳米氧化铟锡(ITO)浆料为填料制备水性透明隔热玻璃涂料,并应用于夹层玻璃中,制得隔热夹层玻璃,在可见光区(380~780 nm)透射比在75%左右;遮阳系数可达0.57,隔热15 ℃以上。

总体而言,国内隔热功能涂料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成膜物改性、涂料配方的调整、填料的选择等方面。热红外低发射型填料的研究主要是降低目标表面的发射率。将低辐射涂层涂装于基质内表面,以减少热量向物体内部辐射,在隔热方面的综合研究与应用还比较少。

3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发展趋势及应用

透明隔热涂料 第5篇

随着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的贯彻实施, 节约能源成为我国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目前, 我国建筑能耗占能源总消耗的1/3左右, 建筑单位面积采暖能耗是国际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因此, 建筑节能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是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多年的研究开发, 成功地将纳米透明隔热涂料应用于建筑玻璃上, 有效阻隔太阳通过透明玻璃的红外热辐射, 可让8 0%的可见光透过进入室内被物体所吸收, 同时又能将9 0%以上的室内物体所辐射的长波保留在室内, 达到“冬暧夏凉”的节能效果, 为建筑节能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应用机理

玻璃作为透明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中, 它不仅是良好的透明材料, 也是一种良好的热导性材料。为保证玻璃的采光透明和赋予玻璃的相关热学功能,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在玻璃表面涂敷形成均匀的透明涂膜, 涂膜中的纳米导电粒子含有一定浓度的电子空穴, 而引起自由载流子的吸收, 具体表现在太阳光谱中, 波长在4 0 0~8 0 0 n m的可见光区, 涂膜透过率不受影响;波长在小于4 0 0 n m的紫外线区, 涂膜吸收率为90%左右;波长在800~2500nm的近红外区域, 由于太阳入射光的频率高于涂膜中纳米导电粒子的振动频率, 引起了其离子的高反射, 对分布于红外波段占4 3%左右的太阳能量起反射阻隔作用。由此可见,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对太阳光谱具有选择性, 从而表现出具有吸收紫外线, 透过可见光, 阻隔红外热辐射的综合性能。

2.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应用性能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结合了尖端的纳米粒子技术和微层涂敷技术, 应用于建筑物的玻璃表面, 在不改变玻璃的透光性, 能有效屏蔽红外热辐射和吸收紫外线, 而且兼顾了整体性和美观性。只要在玻璃表面涂敷形成2 0μm左右厚的透明整体涂膜, 玻璃施工前后的温差达6~8℃, 尤其是在日照最历害、隔热需求最强烈的中午前后表现更为出色, 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空调制冷电能消耗, 节能达3 5%左右, 隔热效果显著。为了实现玻璃通体的透明性, 产品选用了透明高分子树脂为成膜物, 采用比头发丝还细几百倍的纳米导电超细粒子作功能材料, 让纳米导电超细粒子均匀分布于透明树脂涂漠中, 最大限度保持玻璃门窗整体的优美外观, 从室内朝外看施工后的玻璃呈现出淡淡的蓝色, 晶莹剔透, 即使在夜晚也能让人拥有清晰透明的视野。加之其9 0%的紫外线阻隔率, 不仅为住户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阳光保护伞”, 更为玻璃景观设计带来了更多灵感和创造空间。同时,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在保证可见光透过的同时, 还能反射波长较长的室内暖气热辐射, 有利于采暖效果和阻挡室内热能通过玻璃门窗传导外泄, 减少冬季室内能量的损耗, 以达到“冬暧夏凉”的节能效果。

3.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环境友好性

环境友好型产品是指在其寿命周期内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 能经济地满足用户功能和使用性能的要求, 同时实现节省资源和能源, 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 且对劳动者 (生产者和使用者) 具有良好保护的产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 人们选择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的意望越来越强烈, 目前在全球的生产和消费领域已形成了一股绿色浪潮。纳米透明隔热涂料为满足产品功能的需求, 采用高分子透明树脂分散体和纳米导电超细粒子为主要原材料, 高分子透明树脂和纳米导电超细粒子以水为分散介质, 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物理性能稳定, 基本没有化学反应发生, 无毒无害, 没有“废渣”、“废液”、“废气”排放, 生产过程清洁, 原材料中不含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符合现代人对家居环保的要求, 属环境友好型产品。

4.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经济性

目前对既有建筑中的玻璃节能改造的途径有二种选择。一是采用节能玻璃:比如利用由2片或3片玻璃与空气层组合而成的中空玻璃, 这种中空玻璃保温性能较好, 但隔热效果欠佳;又如在玻璃表面镀上一层金属、非金属及其氧化物薄膜的镀膜玻璃, 其对太阳热具有一定的反射效果, 但严重影响可见光的透明和带来“光污染”, 无法得到广泛应用;低辐射 (L O W-E) 玻璃对可见光有较高的透射率, 红外阻隔性也较好, 但每平方米3 0 0多元的价格普通住宅难以普及应用。另一种是在玻璃上贴膜, 目前质量较好的贴膜均来自进口, 如3 M公司推出的一种极景建筑隔热防爆膜, 但每平方米价格也要2 0 0多元人民币, 目前只有高档汽车玻璃上使用, 而国内生产的贴膜质量良莠不齐, 颜色过深的贴膜影响玻璃的透光性, 颜色适中的贴膜对玻璃的隔热贡献又不大。纳米透明隔热涂料作为一种新型高科技产品, 良好的隔热性可以减小空调负荷, 改善室内的建筑热稳定性和热舒适度, 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美化了环境, 具有极佳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同时产品整体性强, 使用寿命可达1 0年, 没有维护费用, 每平方米的价格仅为十几元, 具有经济、快捷、环保、优效等特点。

5.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应用前景

有关专家称, 在整个建筑的能量损失中, 约7 0%是在门窗上损失的, 所以说致力于节能玻璃的开发与应用是现今建筑节能的重中之重。由于我国对建筑门窗的节能不够重视, 导致目前4 0 0 m 2的建筑中, 9 5%以上用的是不节能玻璃, 而且在每年新增加的2 0亿m 2的建筑规划中, 也没有设计使用节能玻璃。新颁布的《节约能源法》提出的建筑节能目标是, 到2010年, 全国新增建筑的1/3达到节能50%的目标;到2020年, 全国新增建筑全部达到节能6 5%的目标。按2 0 1 0年的目标计算, 今后3年将新增节能建筑面积约2 5亿m 2, 若要达到节能法所规定的要求, 建筑节能所需的节能玻璃面积约4亿m 2, 平均每年节能玻璃的平均需求量约1.3亿m 2, 这还不包括既有建筑玻璃的节能改造。由此可见,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推广应用, 是继中空玻璃、L O W-E玻璃为代表的节能玻璃之后成为未来几年行业中最“耀眼”的亮点。

6. 结语

透明隔热涂料 第6篇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及仪器

纳米氧化锡锑水性浆料(固含量10%),自制;水性聚氨酯(固含量41.2%),增稠流平剂,消泡剂均为市售。实验分散砂磨机,30μm线棒涂布器,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可见光分光光度计722型,红外光分光光度计IRPrestige-21,玻璃片规格为50mm100mm3mm和100mm200mm3mm。

1.2 ATO透明隔热涂料及涂膜的制备

取一定量水性聚氨酯树脂(PU),用实验分散砂磨机在400r/min转速下按一定比例加入自制纳米氧化锡锑(ATO)水性浆料,并加入适量增稠流平剂搅拌约30min,搅拌均匀制得纳米ATO透明隔热涂料。搅拌过程中出现气泡时,加入少量有机硅消泡剂消泡。

将所制ATO透明隔热涂料用30μm线棒涂布器均匀涂覆于50mm100mm3mm和100mm200mm3mm玻璃片上,涂膜前使用稀盐酸对玻璃片表面进行预处理,清除杂质,使玻璃片表面光滑、洁净。涂布完成后,室温下放至表干,然后置于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在80℃下固化3~4h成玻璃涂膜。并用相同方法制备未添加ATO的空白水性聚氨酯涂料试样,用以对比实验。

1.3 ATO透明隔热涂料性能测试

1.3.1 玻璃涂膜透过率测试

将ATO水性浆料与水性聚氨酯(PU)按体积比1∶3、1∶3.5、1∶4、1∶4.5、1∶5配制成涂料,使用50mm100mm3mm玻璃片按上述工艺制备涂层,利用722型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及IRPrestige-21型红外光分光光度计对玻璃涂膜在整个波长范围内(400~2500nm)进行透过率测试。ATO水性浆料/PU体积比及相应颜料体积浓度(PVC)见表1。

1.3.2 玻璃涂膜隔热性能测试

隔热性能测试所用到的辅助材料有玻璃片100mm200mm3mm;汽车隔热膜weekle803,台湾威克生产;建筑隔热膜HKDT800,网络专卖。试验分为自制碘钨灯光照条件下试验和自然日照条件下试验。

碘钨灯光照条件下使用图1所示自制隔热效果测试装置对玻璃涂膜隔热效果进行测试,自然日照条件下隔热效果测试装置与碘钨灯光照条件下隔热效果测试装置类似,只是碘钨灯光照换为日照。

将涂有PVC=0.011的玻璃涂膜与空白玻璃分别放置于两保温箱顶端,将热电偶测温仪的探头置于保温箱箱内。保温箱上方40cm处以500W碘钨灯模拟太阳光源进行加热,加热一定时间后,每隔10min记录一次数据,比较两保温箱箱内温度变化,分析其隔热效果。

日照条件下,实验当日室外平均气温与当地夏季平均气温相近。将涂有PVC=0.011的玻璃涂膜与空白玻璃分别放置于两保温箱顶端,将热电偶测温仪的探头置于保温箱箱内。每隔0.5h记录一次数据,比较两保温箱箱内温度变化,分析其隔热效果。

将涂有PVC=0.011的玻璃涂膜分别与贴有汽车隔热膜及建筑外窗用隔热膜的玻璃进行日照条件下隔热效果测试,并对其隔热效果进行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ATO水性浆料与水性聚氨酯体积比对涂膜透过率的影响

2.1.1 ATO水性浆料与水性聚氨酯不同体积比涂膜透过率的测定

对玻璃涂膜在400~2500nm波长范围内的透过率测定结果见图2。其中不同体积比的玻璃涂膜厚度均设定为30μm。由图2可以看出,空白的水性聚氨酯涂膜在整个波长范围内(400~2500nm)透过率变化不大且均保持在较高的数值上,对红外光几乎没有阻隔效果。对含有ATO的涂膜,在400~720nm的可见光区域,试样的透过率随着ATO含量的增大而变小,所有涂膜都呈现了较高的透光率;在720~2500nm 的近红外区域,ATO水性浆料/PU体积比从1∶5到1∶3.5的配比试样,随着ATO含量的逐渐变大,对红外光的阻隔也越来越好,但当继续增大ATO含量到1∶3时,涂膜对红外光的阻隔效果反而变差。通过上述对比试验可以发现,加入ATO后,随着ATO含量的增加,可见光区的透过率逐渐变小,但变小幅度不大,仍能保持70%左右,而红外光区透过率明显下降,其中ATO水性浆料与水性聚氨酯体积比为1∶3.5的涂膜在红外光区的透过率最低,对红外光的平均屏蔽率能达到55.3%,并且在可见光区域的平均透过率也能达到73.2%,同时满足了对可见光较好的透过和对红外光有效的阻隔。

2.1.2 PVC对红外光区平均透过率影响

以各涂膜红外光区(720~2500nm)平均透过率和各样品PVC之间的关系作图,比较纳米ATO用量对涂膜红外光区透过率的影响,结果见图3。

由图3可知,随着ATO用量的增加,其红外光区的平均透过率逐渐下降,在PVC=0.011时平均透过率最小,继续增大ATO含量,透过率反而出现上升的趋势,表明存在一个最佳ATO用量,即PVC=0.011时为此体系的最佳ATO用量,此时涂膜的红外阻隔率最高,可以达到最佳的红外光阻隔效果。继续增加ATO掺量对涂料的隔热效果并没有进一步的提高,反而有所下降,这种现象与涂料的临界颜料体积浓度有关。

2.2 涂膜厚度对透过率的影响

为了寻求更好的红外光屏蔽效果,在已经获得的最佳配比PVC=0.011的基础上增加涂膜的厚度,分别制得30μm 、60μm 、90μm涂膜,对其在400~2500nm范围内透过率进行测定,结果见图4。

由图4可以发现,60μm涂膜在可见光区的透过率与30μm涂膜相差不大,均能保持在70%以上,在红外光区的透过率则明显降低,红外阻隔效果更好; 90μm涂膜在红外光区的透过率与60μm涂膜相比有所下降,但是变化幅度较小,同时在可见光区的透过率却明显降低,不能满足透明性要求,所以涂膜厚度以60μm为宜。

2.3 涂膜隔热性能测试结果

2.3.1 光照条件下涂膜隔热性能

对涂膜玻璃保温箱箱内温度及空白玻璃保温箱箱内温度测试结果见图5。由图5可知,光照条件下,置有涂膜玻璃的保温箱箱内温度均低于置有空白玻璃的保温箱箱内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两保温箱内的温度逐渐上升,箱内温差随之增大,2h后,温度变化趋于平缓,箱内温差最大达到2.5℃。

2.3.2 日照条件下涂膜隔热性能

在日照条件下,对涂膜玻璃保温箱箱内温度及空白玻璃保温箱箱内温度测试结果见图6。

由图6可知,日照条件下,置有涂膜玻璃的保温箱箱内温度均低于置有空白玻璃的保温箱箱内温度。随着时间变化,两保温箱内温度逐渐上升,箱内温差随之增大,下午14时温度达到最高,此时盒内最大温差约为4℃。之后,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箱内温度开始下降,温差亦随之减小,至下午18时箱内温差降至2.7℃左右。

实验过程中,涂膜玻璃表面温度极高,触摸有明显的灼烫感,空白玻璃表面则无此感觉,是因为ATO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电子(空穴),能引起自由载流子对入射光尤其是红外波段光的吸收。同时由于存在自由载流子,会激发起与气体等离子体相类似的、由自由载流子集体运动引起的等离子体振动。ATO的等离子体振动频率处于红外波段,入射光频率小于ATO等离子体振动频率,因而对入射光呈强反射。反射和吸收都起到了屏蔽红外光的作用,即产生了良好的隔热效果。

2.3.3 与其他隔热材料的对比

涂膜玻璃与市售汽车隔热膜及建筑外窗用隔热膜对比

(1)透过率的比较

玻璃涂膜(PVC=0.011,涂层厚度为60μm)与某市售汽车隔热膜及建筑外窗用隔热膜在400~2500nm范围内透过率的比较结果见图7。

由图7计算可知,玻璃涂膜在可见光区平均透过率达71.3%,红外光区透过率迅速下降,平均透过率为39.7%(平均屏蔽率60.3%),能很好地实现可见光区高透过率,红外光区高屏蔽率的性能要求。某市售汽车隔热膜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光区的平均透过率在45%左右,对红外光的阻隔效果较好,但是在可见光区的低透过率是它的缺点。某市售建筑外窗用隔热膜在可见光区、红外光区透过率均在55%左右,达不到在可见光区较高透过率和红外光区较好的阻隔效果。

(2) 隔热效果的比较

涂膜玻璃(PVC=0.011,涂层厚度为60μm)与某市售汽车隔热膜及建筑外窗用隔热膜的隔热效果进行对比测试分析。比较结果见图8。

由图8可知,室外日照时,置有玻璃涂膜的保温箱箱内温度均低于置有汽车隔热膜和建筑外窗用隔热膜的保温箱箱内温度。随着时间的延长,玻璃涂膜与汽车隔热膜及建筑外窗用隔热膜的箱内温度逐步上升,温差随之增大。下午14时,箱内的温度达到最高,此时汽车隔热膜及建筑外窗用隔热膜与涂膜玻璃箱内最大温差分别约为4℃和3℃。此后,由于日照强度的降低,箱内的温度开始下降,温差亦随之减小,至下午6时,汽车隔热膜及建筑外窗用隔热膜与涂膜玻璃箱内温差分别降至0.8℃和1.6℃。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与某市售汽车隔热膜及某市售建筑外窗用隔热膜相比,自制纳米氧化锡锑透明隔热涂料不仅具有在可见光区高透过率的优点,也有很好的隔热效果,能更好的解决透明、隔热这一矛盾性问题,实现可见光区高透过率,红外光区高屏蔽率的理想性能,因此自制纳米氧化锡锑透明隔热涂料的透明性能以及隔热性能都更优良。

3 结论

(1)在涂膜厚度为30μm的情况下,随着纳米氧化锡锑透明隔热涂料中ATO掺量的增加,涂膜可见光区透过率逐渐降低,但仍能保持70%左右,红外光区透过率下降明显。ATO/PU体积比为1∶3.5的玻璃涂膜在红外光区的透过率最低,对红外光的平均屏蔽率能达到55.3%,在可见光区的平均透过率为73.2%,同时满足了对可见光较好的透过和对红外光有效的阻隔。

(2)在PVC=0.011,涂层厚度为60μm时可实现可见光区高透过率,红外光区高屏蔽率的性能要求。此时涂膜可见光区平均透过率高达71.3%,红外光区平均屏蔽率达60.3%。

(3)用自制隔热装置对PVC=0.011,涂层厚度为60μm的玻璃涂膜的隔热效果进行测试。置有玻璃涂膜保温箱与置有空白玻璃保温箱相比,光照条件下,两者箱内最大温差可达2.5℃,日照条件下箱内最大温差可达4℃,涂膜隔热性能良好。

(4)纳米氧化锡锑透明隔热玻璃涂膜比某市售汽车隔热膜及某市售建筑外窗用隔热膜透明隔热性更优良。

参考文献

[1]佟德徽.玻璃与建筑节能[C].广州:中国玻璃行业年会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316-318

[2]王政.我国建筑节能玻璃的发展[J].建筑节能,2008,12:57-59.

[3]姚晨,赵石林,缪国元.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特性与应用[J].涂料工业,2007,37(1):29-32.

[4]张波,张建新,蔡伟.建筑节能涂料的研究[J].涂料工业,2008,38(11):65-68.

[5]Guzman G,Dahmani B,Puetz J,Aegerter M A.Transparentconducting sol-gel ATO coatings for display applications by animproved dip coating technique[J].Thin Solid Films,2006,(502):281-285.

透明隔热涂料 第7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

纳米氧化锡锑水性浆料(固含量10%),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水性聚氨酯树脂(固含量40±2%),自制;硅烷偶联剂,KH-550,武汉大学有机硅开发中心;消泡剂,BYK-019,上海毕克化学公司;流平剂,EFKA-3777,汽巴精化公司;增稠剂,WT-207,上海德谦化学有限公司;分散剂,W-511,上海德谦化学有限公司;增硬剂A,自制;附着力促进剂,Z-6040,道康宁公司。

1.2 主要器材

高速分散机(SFJ-400),上海现代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超声波细胞粉碎机(JY92-2D),广州圣诺科普超声仪器有限公司;铅笔硬度计(BGD506),广州标格达实验室仪器用品有限公司;漆膜附着力试验仪(QFZ-Ⅱ),天津市材料试验机厂;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光谱仪(UV-3150),日本岛津仪器有限公司。电热恒温烘箱(DL302型),上海实验仪器厂有限公司。玻璃片规格为100mm200mm3mm。

1.3 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3,4]

取一定量APU,用高速分散机在400r/min转速下按一定比例加入ATO水性浆料,并加入适量增稠流平剂搅拌约30min,搅拌均匀制得纳米ATO/APU透明隔热涂料。搅拌过程中出现气泡时,加入少量有机硅消泡剂消泡。将所制ATO/APU透明隔热涂料用30μm线棒涂布器均匀涂覆于100mm200mm3mm玻璃片上,涂膜前使用稀盐酸对玻璃片表面进行预处理,清除杂质,使玻璃片表面光滑、洁净。涂布完成后,室温下放至表干,然后置于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在80℃下固化3~4h。用相同方法制备未添加ATO的空白APU试样,用以对比实验。透明隔热涂料配方见表1。

1.4 性能测试

1.4.1 物理性能

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对透明隔热涂膜玻璃进行涂膜附着力、硬度、外观的测试。涂膜硬度的检测,按照GB/T6739-1996测试漆膜的铅笔硬度;涂膜附着力的检测,按照ISO2409-2007测试漆膜的附着力。

1.4.2 光学性能

测量涂膜玻璃在200nm~2500nm的光学透过率,按GB/T 2681994标准测试。

1.4.3 隔热性能

隔热性能测试采用涂膜玻璃片100mm200mm3mm,用自制碘钨灯光照条件下试验。图1所示为自制隔热效果测试装置用于对玻璃涂膜隔热效果测试。

(1.碘钨灯;2.调节支架;3.灯座;4.测试玻璃; 5.对照玻璃;6,7.隔热箱;8.温度显示仪)

将涂有隔热涂料的玻璃与空白玻璃分别放置于两保温箱顶端,将热电偶测温仪的探头置于保温箱箱内。保温箱上方40cm处以500W碘钨灯模拟太阳光源进行加热,加热一定时间后,每隔10min记录一次数据,比较两保温箱箱内温度变化,分析其隔热效果,并对隔热效果进行比较。

2 结果与讨论

2.1 悬浮ATO粒子的分散稳定性[5,6]

悬浮ATO粒子在涂料中分散稳定性与时间关系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未改性ATO粒子分散于APU中静置后,在短时间内就开始发生沉降,24h后沉降量可以达到30%(体积百分比)以上。而经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后的ATO在APU中形成分散液,在100h的测试中,仅有极小的沉降。这是因为经KH-550表面修饰后的粒子粒径分布范围变宽,聚集体积小,极大改善了ATO的分散性和亲水亲油性。

2.2 复合涂膜的物理性能

按照表1配方分别制备出8种复合涂膜样品,不同配方ATO/APU复合涂料的物理性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除8号储存稳定性略短外,其余配方稳定性都大于6个月。就硬度而言,2、5号样品为B级,相对较软;7、8号样品为H级,相对较硬;而3、4、6号样品为HB级。就附着力而言,3、4、6、7号样品为1级,较好;其余次之。涂膜外观除空白样品1号有龟裂现象,7、8号有发白现象外,其余样品外观均较好。综合分析,4、6号样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硬度适中,附着力优异好,并具有较好的涂膜外观。

2.3 复合涂膜可见光-近红外光谱透过率[7]

选择复合涂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硬度适中,附着力优异好,并具有较好的涂膜外观的样品4和6进行可见光-近红外光谱透过率测试。测试结果见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空白玻璃在整个测试波段(200~2500nm)对光的透过率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透过率维持在90%左右;样品4涂膜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达到86.45%,红外的透过率约50%;样品6可见光透过率达到83.24%,红外透过率仅为30%。由此可见,对含有ATO的涂膜,随着ATO含量的提高,在400~720nm的可见光区域,样品的透过率随着ATO含量的增大而变小,呈现了较高的透光率;在720~2500nm的近红外区域,ATO水性浆料/APU质量比随着ATO含量的增大,对近红外光谱的透过率急剧下降,阻隔性能越来越好。样品4和6同时满足了对可见光较好的透过率和对红外光有效的阻隔。

2.4 ATO/APU复合涂膜隔热性能[8,9]

选择复合涂膜对可见光有较好透过对近红外有效阻隔的样品4和样品6与空白玻璃进行隔热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见图4。

空白玻璃挡板的绝热室底部经过约7.5h照射后,隔热室内温最高达到32℃;样品4涂膜玻璃绝热室内温度为28.9℃,使绝热室温度与空白玻璃相比降低3.1℃;样品6涂膜玻璃绝热室内温度约26.1℃,与空白玻璃相比降低5.9℃。结果说明,ATO/APU复合涂料对太阳光具有较好的隔热效果。这可能是因为太阳光的入射频率高于涂膜中纳米粒子的振动频率,引起了其振动粒子的高反射,对分布于红外波段能量起反射阻隔作用。由此可见,ATO/APU纳米复合透明隔热涂料对太阳光谱具有选择性,从而表现出具有吸收紫外线,透过可见光,阻隔红外热辐射的综合性能。

3 结论

(1)将纳米ATO粉体通过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后,与自制水性聚氨酯树脂复合,经过复配研究制得了分散稳定的水性ATO/APU复合透明隔热涂料。

(2)经过复配优化的ATO/APU复合透明隔热涂料涂膜不仅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而且在保持可见光透过率83.0%时,红外阻隔率可达到70%,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低的温度,即玻璃隔热后内外温差能保持在6℃左右。

(3)在当前能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降低室内能耗有着重要意义,该复合涂料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门窗、顶棚及汽车挡风玻璃的节能处理。

摘要:以纳米氧化锡锑(ATO)水性浆料为隔热材料,水性聚氨酯树脂(APU)为成膜物质制备出ATO/APU纳米复合透明隔热涂料。对悬浮ATO粒子的分散稳定性,ATO/APU复合涂膜的物理性能,可见光-近红外透射光谱透过率,隔热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纳米ATO粉体通过偶联剂KH-550改性后,与APU复合制得了分散稳定的纳米复合涂料;ATO/APU复合涂料不仅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而且在保持可见光透过率83.0%时,红外阻隔率达到70%,隔热后温差能保持在6℃左右,复合涂料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关键词:纳米氧化锡锑,水性聚氨酯树脂,透明隔热涂料,透过率,隔热性能

参考文献

[1]张波,张建新,蔡伟.建筑节能涂料的研究[J].涂料工业,2008,38(11):65-68.

[2]唐健正.真空玻璃产业化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玻璃,2008,16(8):26-36.

[3]黎燕利,陈明凤.纳米氧化锡锑涂料的制备与透明隔热性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0,38(8):114-117.

[4]陈中华,张贵军,姜疆,等.水性纳米复合隔热涂料的研制[J].电镀与涂饰,2009,28(9):49-53.

[5]黄燕,涂伟萍.纳米氧化锑锡在水基体系中的分散性研究[J].材料导报,2008,22(Ⅻ):78-81.

[6]迟艳波,吴越,余爱萍.超细ATO水浆的分散性及稳定性[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28(3):256-261.

[7]李宁,孟庆林,王鹏.水性纳米隔热涂料的研制[J].热带建筑,2007,5(3):22-24.

[8]王靓,赵石林.纳米氧化锡锑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涂料工业,2004,,34(10):4-9.

纳米反射隔热涂料 第8篇

赛富博“热顿”纳米反射隔热涂料

主要成分为平均2微米中空镀膜陶瓷微珠 (SurfaPore ThermoDry) , 微珠表面镀有一层70~80纳米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纳米涂层。

特点

“热顿”反射隔热涂料由莱恩创科 (北京) 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热顿隔热涂料中含有的中空镀膜陶瓷微珠粒径平均为2微米, 在太阳光波长范围内, 太阳反射比高达93%, 半球发射率高达88%, 对可见光及近红外光都有极高的反射能力, 同时具有较大的热发射能力。

平均2微米中空镀膜陶瓷微珠表面镀有一层70~80纳米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纳米涂层, 更大程度优化了其反射功能, 使单位面积内的反射率更高, 更大程度阻隔了热传导, 保证了室内凉爽;热顿中的纳米防潮粒子通过对墙体的长效干燥不但能大大提高墙体寿命, 也大幅度提高了其保温性能, 具有优异的隔热、防潮、保温等功效。其制造工艺及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由于热顿产品具有高效的反射隔热效果及优异的防水防潮功效, 实现了我国绿色、节能、低碳的发展目标, 2011年被住建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成果推广产品, 并被多省市认定为建筑节能产品。

性能参数

陶瓷微珠大小 (μm) :0.3~2.5

成珠率:99%

太阳发射比:0.90

半球发射率:0.88

耐沾污性能:7级

执行标准:JG/T235-2008;JC/T1040-2007;GB/T25261-2010

设计选用及施工安装要点

案例1上海世博会零碳馆

2010年上海世博会伦敦案例零碳馆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个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场馆。零碳馆位于上海世博园区城市最佳实践区, 总建筑面积2657平方米, 由南北两栋四层的连体建筑构成.零碳馆是向全球展示城市层面节能减排设计的最佳案例, 该案例参照全球第一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社区贝丁顿社区 (位于南伦敦) 的技术体系和逻辑, 结合上海当地气候特征, 就地取材, 全面展示基于中国气候和经济条件下的零碳实践, 向全球彰显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经过对成百种不同的保温隔热材料和品牌的选择和对比, 2010上海世博会零碳馆选择了热顿纳米保温隔热涂料, 3000平米的外表面涂刷了热顿纳米保温隔热涂料。2010年1月20日完工。

零碳馆的建设运用了许多当今世界领先的绿色科技, 展馆的构造主要是根据上海夏天湿热, 冬天阴冷的气候特点来设计的, 其设计理念是, 建造一个仅使用可再生能源即可满足居民生活所需的社区, 其目的是向人们展示一种在城市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以及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的良策。

实验数据表明, 在使用过热顿纳米保温隔热涂料及其他绿色建筑材料后, 与普通建筑相比, 零碳馆可节省81%的供热能耗以及45%的电力消耗。热顿纳米保温隔热涂料的使用, 让世博的游客在炎炎夏日感受到科技给零碳馆带来凉爽。

案例2万科东莞建筑研究中心

万科东莞建筑研究中心坐落在广东松山, 其设计构思超越了一般建筑设计的理念。万科集团对整个建筑设计构造有严格的要求, 主要包括要利用自然技术、绿色材料, 以低投入方式平衡和保护周边生态系统, 同时还需要保证万科建筑研究中心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和舒适性, 来尽显生态环保、低碳建筑的个性特色。

由莱恩创科提供的热顿纳米反射隔热涂料被运用在万科建筑中心的外墙表面上, 其纳米涂料分子直接和墙体进行垂直结合, 打破了传统乳胶漆在墙面不透气的横向链接结膜方式, 加强了墙体的防水防霉功效, 延长了建筑外墙的使用寿命, 高效地达到隔热效果。纳米反射隔热涂料还作为标准化设计应用在万科建筑中心的集装箱建筑上, 高效地实现了隔热功能。

万科建筑研究中心的工程数据表明, 在外墙仅涂刷一层热顿纳米反射隔热涂料便可达到53.38%的节能效果, 可节省80%的施工时间, 建筑体对太阳能的反射率高达92.35%。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物的能源效用, 大大降低了建筑能耗。此外, 热顿纳米反射隔热涂料是一款水基型产品, 不含任何有毒化学物质, 与万科集团所崇尚的“绿色建筑”理念完全一致。

案例3三亚凤凰水城

透明隔热涂料范文

透明隔热涂料范文(精选8篇)透明隔热涂料 第1篇含纳米颗粒的透明隔热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按照如下步骤进行:1、将5~20份氧化铝、氧化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